《边城》学案设计(精选6篇)由网友“承溪小”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边城》学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边城》学案设计
《边城》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土人情之美。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培养语言鉴赏能力。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认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性之美。
【课前预习】
一、关于作者:
1、生平: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笔名有休芸芸、凤哥、小兵、炯之、上官壁等。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1927年在上海从事文学活动,参加新月社,先后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的教授。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其巨著《中国服饰史》为学界所重。文学创作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70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著名作家汪曾祺对他有过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1988年病逝于北京。
2、代表作: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
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二、关于《边城》:
1、湘西地域小说:
沈从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他长期生活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名状的同情与温暖。将表现一种“优美讲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为艺术追求,体现了自己确认与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便是这类小说的深层主旨。这类小说兼以抒情诗合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边城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他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2、《边城》内容精要
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也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愿让她自己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到了城里,人们却告诉他:原来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
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翠翠在渡口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三、认真阅读课文,,感受其语言特点。
四、完成下列两题。
1、字音
茶峒( ) 蘸酒( ) 泅水( ) 氽水( )
踹水( ) 悖时( ) 喧阗( ) 怏怏( )
角隅( ) 歇憩( ) 碧溪岨( ) 棕榈( )
2.字形
(1) (2) (3)
【自主学习】
小说情节的归纳
1、小说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呢?主角是谁?还有那些相关人物?
[参考]
主角:翠翠 围绕主角相关的人物有:祖父、傩送、天保、顺顺。
篇2:边城的教学案设计
人教版边城的教学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边城》中自然和风俗环境描写,掌握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等分析翠翠、爷爷,傩送的人物形象。
3、感受边城展现的的的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性美,从而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
从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三个角度体会小说主旨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沈从文;
2、疏通情节,理清选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在开始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黄磊的歌《等等等等》,大家知道这首歌中讲的故事来自哪里吗?(《边城》),边城又在哪里?(凤凰)它被认为是中国最美的小城,位于湖南湘西,是一个遥远而古老的小城,因凤凰起飞而得名,曾经一直处于“深闺人未知”的状态,后因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而名满天下,不知究竟是凤凰成就了沈从文,还是沈从文成就了凤凰,谁也说不清,但有一点很肯定,那就是凤凰古城和《边城》都很闻名。给大家看几张凤凰的图片,先感受一下。(凤凰图片)
清丽的沱江如碧萝带一般从远山飘摆而来,轻轻地穿山绕城,为这座古老凝重的古城增添了更多活力??
两岸的吊脚楼像是时间板结中脱落的歌声,弥漫着神奥古茁的原始气息??
走进狭长幽深的巷陌,脚步声声叩响湿漉漉的石板,如同叩问一个古老的神话?? 阴湿的天空下,远山白雾氤氲,古城的气质清雅宁静??
看看沱江,听听棒棒洗衣声,溜溜石板路,在小店烤烤火,吃吃炒火锅,闹闹嗑,拍拍老人与孩子,然后哪儿也不想去了??
何时也能去那儿看看,看看那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景象。
看了这些图片,有没有觉得凤凰很美,有一种想去看看的冲动。凤凰是美的,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更美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小说,感受沈先生笔下的湘西世界,领略边城的风情和韵味。
二、作家作品(15分钟)(提醒学生做笔记)
(1)关于沈从文: (凤凰之子的传奇人生)
1、身份:
苗汉土三家血统(1902出生在湖南凤凰,凤凰是苗族和土家族的聚集地,但是这个地方又汉族人最多,所以他从小便受到三种传统文化的熏陶。)
走南闯北的边城浪子(受五四思潮影响,1923年离开家乡只身来到北京闯荡。)
活在都市里的乡下人(因湘西话和衣衫褴褛被人讥讽为“乡巴佬”,成为一个不被北京人接受的乡下人。
没有文凭的北大教授(从未上过大学,仅小学毕业,凭借自己的才华,在胡适、徐志摩、郁达夫等人的帮扶下成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名校教授。)
2、经历:
无文从文。小说题材:湘西生活题材(人性之美),都市生活题材(人性缺失)
没有文凭,但他叫沈从文,从事的是文学创作。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弃文从史。桃红色文艺作家、反动派、自杀未遂;《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前三十年倾心于文学创作,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因本着为艺术而艺术的自由主义创作原则,偏离现实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与当时的主流现实主义相偏离,因此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郭沫若发表《斥反动文艺》,将沈从文说成是专写颓废色情的“桃红色”的反动作家。1940年自杀未遂,退出文坛,弃文从研。下半生致力于古代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将中国历史一个个王朝的兴衰演变通过衣服演变出来。他服饰研究的贡献是巨大的,很少有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现在许多古装剧也从中找借鉴。
擦肩诺奖。两次提名。
曾获两次提名。1978年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准备颁给沈从文,沈从文去世,造成诺奖与中国的又一次擦肩。
3、正名:文学大师
直到,当代文坛高度评价了沈从文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确认了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师地位。
4、长眠: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1988年逝世,享年86岁,骨灰撒在沱江。“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离乡背井的赤子结束了一生的奔波,终于魂舍归来。
(2)关于《边城》:
《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亚洲周刊》推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鲁迅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边城》名列第二。著名作家汪曾祺也曾这样评价沈从文,他说:“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可以看出是对沈从文以及《边城》的极高评价。
对沈从文我们介绍到这里,下面我们就整体感知小说,疏通小说的情节和思路。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0分钟)
1、了解《边城》情节
学生读步步高导学案上的情节介绍。(蓝皮P11)(2班)
找学生复述情节。(12班)
2、概括节选部分情节
自主思考,概括情节。
提问:本文节选小说第三至第六部分,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情节,概括的时候分别用注意时间,人物,事件。(3分钟思考)
明确:第三节:(叙述)(眼前端午,忆起以往)
第四节:(追叙)(两年以前,偶遇傩送)
第五节:(补叙)(一年以前,遇见天保)
第六节:(叙述)(触景生情,勾起情思)
补充:我们可以看到小说的时间安排忽而眼前忽而追忆,回环往复衔接得天衣无缝,情
节铺陈上运用顺叙、补叙的叙述手法,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四、探究(5分钟)
读过《边城》的人都会觉得她很美,《边城》的美体现在很多方面,根据小说内容加上你的理解,试着分析一下《边城》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钟讨论)
明确: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内容就是了解作者,疏通情节。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是我们这个文章要讲的重要内容,下面的课我们也将从这些方面对小说进行分析。
五、作业
晚读之后,7:10——7:25背默陈情表后两段。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眼前端午,忆起以往
第四节:两年以前,偶遇傩送
第五节:一年以前,遇见天保
第六节:触景生情,勾起情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风景美;
2、感受风俗美;
3、掌握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情节,探究了《边城》之美,体现在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这节课我们就主要来欣赏边城的风景美和风俗美,掌握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首先我们欣赏边城的风景美:
二、欣赏风景美
1、请同学们齐读一、二两段,思考体现边城的什么特点。(3分钟)(先学生概括,后老师补充)
明确:(1)开篇写道“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生活环境的太平。
(2)“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似乎就还不曾为这座边城人民所感到。”——体现边城之“边”,与世隔绝,《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日子”——这里说明了生活环境的相对隔离,受外界影响小,习俗保留相对完好。
补充:当时外界社会状况
“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同时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边城题记》)。沈从文从乡下跑到大城市,面对的是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城里人的“庸俗小气自私市侩”,惟实惟利,对这些的深恶痛
绝,这引发了他的乡愁,使他对故乡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毁的淳朴民风十分怀念。
2、边城的风景美。
前两段我们知道边城整体环境是安定和平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的人、事、物都是美好的。读过《边城》的人都向往边城的风景美,但读完文章,我们好像也没有发现明显的景物描写,但边城仍给人美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找出、思考、谈谈,老师总结)
提示:可以把描写景物的散碎词语集中起来。
要求:3分钟找出跟景物描写相关的词并划出来,思考这些词给你的印象。
明确:文章虽没有集中的景物描写,但作者却在文中无处不涉及,他把秀美的景物布点在文中多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景物相关的词语:
茶峒、河街、码头、吊脚楼、龙船、鸭子,渡口、渡船、黄狗、青山、小溪、长潭、白塔,落日、河面、银色薄雾,青浪滩、烟草,酒葫芦,等等。(学生齐读)
带有乡土韵味的地名,饱含民族特色的建筑,富有生气的的景物,这些搭配在一起,给人一种清丽空灵、朴素自然、纯净秀美的感觉,边城就像现代的世外桃源,又像是一幅山水风景画。这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意象叠加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联系:我们现实中是什么样子的,生活在大都市,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什么?
补充:钢筋水泥,噪音尾气,高楼大厦,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每天都疲于奔命,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去放松休息,更不用说亲近自然,我们与自然地距离越来越远。追求城市生活的同时,也让我们对自然更加向往,这也是人们读了《边城》之后向往凤凰风景美的一个原因。
三、感受风俗美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这在他的小说种也处处可见,特别是在他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中。这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边城》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那么,《边城》的风俗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这说明边城人们的生活氛围是怎样的?
提示:注意文章中出现的节日、习俗以及人们的活动,画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1)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年轻小伙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P14、15)
(2)中秋节夜晚赏月,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听爱慕之情。(P19)
(3)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得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P19)
(4)另外还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P20)
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突出一个“和”字,和桃花源的生活相类似。
热闹的端午节、静谧的中秋节、欢乐的春节、古朴的婚俗,给我们一种自然原始、古韵盎然、淳朴热闹的感觉,这也便是边城风俗美的特点。
联系:今天我们如何过节日的?
补充:端午节没有龙舟,只吃个粽子意思意思;中秋节送盒月饼而已;我们的烟火总是以灰黄的天空为背景,以昏黄的路灯光为底色;现代的婚嫁更多地是讲究排场。
小结:这是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和风俗美。这些美丽的风俗画卷,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令人神往,引起无限遐思。
拓展:环境是小说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作者用大篇幅对社会风俗环境的描写,有什么用意?
补充:
概念: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们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以及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状况的描写。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换、风霜
雨雪等等。
作用:
背景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练习小说“鞋”中,送鞋子是当地的风俗,暗示民风的淳朴。)
情节发展: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鞋”作为小说的线索,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 人物形象:映衬人物的心情,烘托人物的性格。(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情趣、心境,表现人物心理。)
情感主题: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升华主题。(借景抒情,例:《荷塘月色》中描写的荷塘月色图,实际上寄托了朱自清的情感)。
明确:
环境背景:暗示了边城美好的社会环境:这是一块远离世俗、自然淳朴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净土,是作者心中的桃花源;为《边城》牧歌基调增添文化背景和纵深。乡土和传统的有机融入,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和文化含量。
情节发展:推动情节的发展,是情节发展的需要。因为赛龙舟的主要人物是天保和傩送,而翠翠和傩送、天保三人的爱情纠结即是以此为缘起。
人物形象:频繁展示湘西边陲特有的生活习俗,表现边城人们淳朴自然的生活环境和简单、乐观、纯粹、知足的精神状态,突出了边城人淳朴自然的生命样式。
情感主题: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可以看出沈从文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小结:纯净秀美的自然环境为边城增添了诗情画意,在这一片没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净土上,湘西特有的风土民情醇厚而又纯净,边城人的生活简单而热闹。本节课我们主要是欣赏《边城》体现出的风景美和风俗美,下节课我们集中处理《边城》淳朴的人性美。
四、作业
《边城》黄皮第二题——小说语言特色赏析;第四题——语言运用。
五、板书设计
环境描写 风景美:清丽空灵、朴素自然、纯净秀美
风俗美:自然原始、古韵盎然、淳朴热闹
篇3:《边城》导学案设计(高二必修五)
《边城》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导学】教学目标:
领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之美。
知人论世:沈从文说,“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说《边城》就是这类内容的代表。
作家作品:沈从文的大部分小说都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边城》主要情节介绍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导思】
1、整体感知
本文节选了《边城》的第三至第六章,虽是节选,但也层次清晰,结构严谨。理清节选部分内容的结构。第三章:叙述了今年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第四章:追述了两年前的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第五章: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与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第六章: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2、给加点字注音
喁喁( ) 焖菜( ) 挪移( ) 黑黝黝( ) 竹篁( ) 傩送( )
涎皮( ) 甬道( ) 茶峒( ) 莞尔( ) 滨水( ) 蒿艾( )
角隅( ) 埋怨( ) 胡诌( ) 嗤笑( ) 茨滩( ) 碾坊( )
3、词语释义
(1)俨然:
(2)喧阗:
(3)解嘲:
(4)张冠李戴:
(5)信口开河:
(6)礼轻仁义重:
【导练】
1、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文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边城的“人生形式”的?请补充下表。
环境 特点
自然环境 环境美 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人文环境 民风民俗--淳朴、善良、热情
翠翠-- 人格美
祖父--忠于职守、古道热肠、深爱至亲
天保、傩送--坦荡磊落、正直尚义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6分)
2、请简要分析翠翠的人物形象。(6分)
部分答案:
(1)俨然:①形容庄严,②形容齐整,③形容很像。
(2)喧阗:声音大而杂,喧闹。
(3)解嘲:用言语或行动来掩饰被别人嘲笑的事情。
(4)张冠李戴: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5)信口开河:随口乱说一气。
(6)礼轻仁义重:礼物虽然轻微,但其中的情义却很沉重。
环境 特点
自然环境 青山绿水--温柔、美丽、平静 环境美 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人文环境 民风民俗--淳朴、善良、热情 风俗美
翠翠--天真活泼、善良乖顺、自然纯洁 人格美
祖父--忠于职守、古道热肠、深爱至亲
天保、傩送--坦荡磊落、正直尚义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惜缘
篇4:边城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本节要点】
1.体会边城的“自然美”“人情美”。
2.探究文章的语言特征。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字音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老鹳河 ②蘸酒 ③茶峒 ④睨 ⑤傩送 ⑥歇憩 ⑦蚱蜢 ⑧氽 ⑨岨 ⑩悖时
棕榈 喧阗
(2)给多音字注音
①溜边 水溜 ②帖服 请帖 碑帖 ③翘首以待 翘尾巴 ④ 委曲 委蛇 ⑤ 扛枪 力能扛鼎 ⑥解决 姓解 押解
2.辨形组词
(1)缆 揽 (2)壤 攘 (3)绊 拌 (4)泻 泄 (5)掂 惦 (6)涎 蜒
3.《边城》的内容简介。
在湘西小镇上生活着翠翠和她的爷爷,在一次端午节上,翠翠邂逅了二老,并从此爱上了他。不想在下一年二老的哥哥大老也爱上了翠翠,第三年。两兄弟决定向翠翠表白。大老选择向翠翠提亲,二老按照当地的习俗,给翠翠唱一夜的山歌。但翠翠喜欢的是二老。大老知道自己比不过弟弟,于是出走,因意外客死他乡。二老受到哥哥死去的阴影,同时又受到团总家小姐的青睐,想以碾坊做陪嫁嫁给他,他不知该如何抉择,于是在与父亲吵了一架后出走,翠翠的爷爷最终也去世了,只剩翠翠自己在河上渡船,等着二老......
【反馈矫正】
1.(1)① (ɡuàn) ② (zhàn) ③ (dònɡ)④ (nì) ⑤ (nuó) ⑥ (qì)⑦ (zhà měnɡ) ⑧ (tǔn) ⑨ (jū)
⑩ (bèi) (lǘ) (tián)
(2)①liū liù ②tiē tiě tiè ③ qiáo qiào ④wěi wēi ⑤kánɡ ɡānɡ ⑥jiě Xiè jiè
2.(1) 缆绳 揽活 (2)接壤 攘臂(3)绊倒 拌嘴 (4) 倾泻 泄气(5) 掂量 惦记 (6) 涎皮赖脸 蜿蜒曲折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边城》“自然美”和人性美。
【探究活动】
1.找到文章描写风景、风俗、人情的语段,探究体会边城的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文章内容的题目,要找到相应的语段,然后根据语段的内容进行探究,答题时注意对语段的分析,体会语段所体现的内涵。答题时找准区位,提出关键的句子。分点作答。
【讨论明确】
(1)自然美。
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
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
(2)风俗美。
端午节: 龙舟赛 捉鸭子比赛
展现了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3)人性美。
翠翠和二老:
“是谁?”
“是翠翠!”
“翠翠又是谁?”
“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你在这儿做什么?”
“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他不会。他答应来,他就一定会来的。”
“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
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
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
傩送:(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关心别人,古道热肠。
【课堂提升】
1.文中还描写了边城的哪些风俗,简要分析其特征。
【答案】中秋、过年: 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
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
2.文中翠翠和爷爷的关系如何,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描写体现了边城的什么特征。
翠翠和爷爷:
【答案】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爷爷非常疼爱翠翠)
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
“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翠翠对爷爷关心)
体现了边城的人性美。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筛选信息,分析特征的题目,注意找到例子人后分析。
要点二:探究小说的语言特征。
【探究活动】
边城散发着清新、质朴、浓郁、自然的泥土气息,小说使用的高超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沈从文体”的基础特征,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加以赏析。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小说的语言特征的探究的题目,沈从文的小说语言散化的倾向较明显,小说本应重视情节的安排和人物的所造,沈从文在语言的锤炼上很见功力,答题时注意从材料的选用,词语的选用、锤炼,修辞手法的运用,语句的深刻的意蕴等方面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1)灵活的色彩美
沈从文在描绘湘西风光是注重选用色彩鲜明的词语,把故事发生的环境呈现在作者的眼前。
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
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
(2)词语的锤炼
改变词性
“是翠翠玩心与爱心战争的结果”,中“战争”词性改变,表现出翠翠内心矛盾的的发杂心情。
“三五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个地方的人”“兴奋”用作动词,强调节日给边地人们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临时改变词语搭配
“翠翠的心被吹软了”
“无人过渡时,就等着祖父,祖父不来时,便尽只反复温习这些女孩的神气”
(3)富有地方特色的比喻排比的修辞的运用
“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哩。”
“人老了才当守船。”
“人老了应当歇憩!”
(4)语句意蕴丰富
①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翠翠在河边焦急地等待爷爷,爷爷迟迟不来,时近黄昏,落日西沉,于是触景生情,联想到爷爷也是年近黄昏,好比落日,从而生出一个可怕的想头:“假若爷爷死了?”。这段描写细腻地刻画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少女害怕失去归依的惶惧。
②祖父把手攀引着横缆,注目溪面的薄雾,仿佛看到了另外一种什么东西,轻轻地吁了一口气。
这段描写含意很深。首先要注意对雾的描写,暗示祖父对翠翠的心思和翠翠的未来都还是隔雾看花,仿佛明白,仿佛又不明白。接着要注意“另外一种东西”指什么,祖父为什么因此叹气呢?小说在这里没有明说,但读到第七节就明白,原来爷爷从翠翠的婚事联想到女儿,即翠翠母亲的婚事,他担心翠翠像她母亲一样倔强,会不会重蹈母亲的覆辙。从祖父忧郁的神态中,预感到等待翠翠的婚姻竟可能是一场悲剧。
【课堂提升】
1.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
(1)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的把船拉动起来。
【答案】体会这个句子必须要看出作者是采用了以静写动的手法。祖父说:“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只十五岁。”意思是,翠翠你也是十五岁,翠翠你也可以做新娘了。翠翠知道爷爷的意思,其实翠翠也想做新娘了,但翠翠虽然有了意中人,却八字儿还没有一撇呢。外表“静静”,内心却是思潮翻滚。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句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语句的类型,情感句注意打出情感,意蕴句注意答出手法和含义,接榫局注意答出结构上的作用,矛盾句注意辩证的解释。还要注意句子在文中的位置。
(2)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
【答案】这个句子要从“无字处”读出意义来,祖父的感情走了怎样的路?翠翠的感情又走了怎样的路?如果结合第六节末尾和第七节,祖父走的是历史空间,他从翠翠的婚事联想到女儿当年的婚事。如果结合第四节“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翠翠走的是地域空间,翠翠的心也许又飞到了远在六百里外的青浪滩,飞到了傩送的身旁。
2. 黄永玉先生回忆表叔沈从文写小说时说:“他真是太认真了,十次、二十次地改。文字音节上、用法上,一而再地变换写法。”文中加点的词具有怎样的特点?试举两例加以分析。(4分)
(1)在任何情形下总不落空
(2)这作爸爸的便解嘲似的向孩子们说
(3)很迅速地向下游长潭射去
(4)让一些人开心,也让一些人皱眉
【答案】(1)“在任何情形下总不落空”句中的“总”字,虽然带有夸张的成分,却能充分表现出顺顺游泳本领的高超。(2)“这作爸爸的便解嘲似的向孩子们说”句中的“解嘲”一词,表现了顺顺对孩子们游水本领的认可。(3)“很迅速地向下游长潭射去”句中的“射”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船行之快,与前面的比喻相搭配。(4)“让一些人开心,也让一些人皱眉”句中的“开心”指的是那些参加了端午节龙船比赛和看到这热闹场面的人,“皱眉”指的是那些思念亲人的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作品语言的鉴赏,这些词在表意上都具有一定特色,分析鉴赏时要结合前后语境,注意从内容和手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惜缘
[边城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篇5:《边城》导学案
《边城》导学案
《边城》导学案
【单元教学目标】
1.在感知、领悟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辨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所用的各种手法及其效果,咀嚼、品味作品不同风格的语言。
2.驱遣自己的想象,唤起与小说中人物的共鸣,获得审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1.通过片段学习,指导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手法。
2.通过片段学习,指导学生体会生活化语言的运用。
3.通过片段欣赏,指导学生学会欣赏人物情感。
【重点、难点】
1.生活化语言的运用
2.欣赏人物情感
【学习步骤】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抿:mǐn 筸:gān 嗤:chī 荫:yīn 吠:fèi 掂:diān
2.解释下列词语
强横(qiáng hèng):强硬蛮不讲理。
俨然:形容庄严;形容齐整;形容很像。
强迫(qiǎng pò):施加压力使服从。
睨:斜着眼睛看。
3.借助网络资源,做好作者及作品介绍。
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小说家。素有“文体作家”的美誉,也被称作“新文学界的魔术家”。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等。
作品:中篇小说《边城》是作者面对堕落的都市文明,寻求理想社会人生的一种表白,它表现出长期受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忧隐痛,翠翠似显出沈从文自己这方面的性格。
4.结合资料,思考:
(1)作者笔下的边城在哪里?
——湖南凤凰
(2)作者笔下,描绘了边城哪些风俗?
——端午节:赛龙舟、抓鸭子,详写了端午节
中秋节:男女唱歌;
过年:狮子龙灯,放烟火。
二、课堂学习
任务一:阅读文章第六部分,完成下列任务
1.这个部分总共写了几件事?除主人翁外,分别有哪些人物出现?
2.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个片段。
任务二:研读文本,思考以下问题:
1.研读第一个情节
(1)“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一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两人为什么发生了争持?结局是什么?
——一个强给,一个强推;结局是:商人撒下钱,爷爷除了留下一个铜子外,其他的都塞给了他,并且给了一大把烟草,算是抵那一个铜子。
(2)你如何解读“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要把钱送给老人”?你如何理解祖父留下一枚铜子这个行为?
——不能接受,是因为那钱不是自己该得到的,有点被施舍的'感觉,所以,心里很不舒服;
——非要给,是因为同情这祖孙两人。
——最高贵的施舍是给人尊严。
(3)你有过“被接受”的经历吗?那时那刻的心理是什么?
——自己谈,被接受钱物,受伤的是自尊心。
2.研读第二个情节
(1)“远处鼓声又蓬蓬的响起来了……祖父一注意,知道是什么声音”,那是什么声音?
——端午节赛龙舟的鼓声
(2)去年的端午,发生过什么事情?(从前面文本中找)
——去年的端午:爷爷提起此事,是想引起翠翠对天保提亲一事的回忆。
(3)两年前的端午,发生过什么事情?(从前面文本中找)
——两年前的端午:翠翠与傩送相遇,产生了朦胧的爱情
(4)这个情节的安排,作用是什么?
——细腻地描绘了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理活动
3.研读第三个情节
(1)“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那是什么事情?
——迎亲
(2)比较这个迎亲场面,与我们当地的风俗有什么不同?
——从迎亲队伍的组合、准备的礼品等方面对比
(3)如何理解“祖父再不能说不接收了”?
——风俗民情是必须要尊重的。虽然数量不少,但是应该接受的,爷爷就接受了。
(4)你理解“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这句话吗?说说其中的含义。
I——爷爷想着,有一天,翠翠会嫁人,终是会离开自己的了;
——翠翠想,自己一天天长大了,会嫁人的,况且有着自己心仪的人。
4.研读第四个情节
(1)“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翠翠明白了祖父的意思,不作理会,却做了哪些事情?
——你也到了应该出嫁的年龄。翠翠明白祖父的这句话的意思,不作理会,静静的把船拉动起来。
——到了家边,翠翠跑还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大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
(2)在语段的最后,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山村少女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给人一种诗一般的回味和审美感受。
任务三:
1.结合文本阅读,思考:祖父和翠翠的性格特征。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纯情,聪明乖巧,外表的温婉腼腆与内心的炽热多情异乎寻常地融合在一起,是一个人性美的光辉形象。
——爷爷:饱经忧患,历尽沧桑,乐观旷达,宽厚仁慈。
2.结合本语段,说说本文叙述人语言有什么特色?(对话之外的语言)
——作者用古拙朴素的语言叙述故事,具有一种不加雕琢的自然美,显得清新别致。
3.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一段:“通过祖孙两人日常生活的叙述,表现了湘西普通人自然纯朴的生活,描绘出一幅未被现代都市商业文明污染的世俗风情画。”你从文本中哪些信息里能够读得出来?
——爷爷与卖皮纸人的争执;迎亲风俗的描绘;结尾出的那种人与自然混为一体、物我两忘的境界
4.《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有人认为《边城》是“证明人性皆善的杰作”,是一首优美的田园诗;有人认为它无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意无意地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而作者自己却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读了这篇小说,你是如何看这部作品的?
——这个世界,我们可以去追逐名利,也可以抛弃名利,过一种淡泊的人生。
篇6:《边城》教学设计
《边城》精选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
感受风俗美、人情美。
教学难点
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齐读:“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这是沈从文先生写给他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一段话。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从文先生对边城炽热的爱。沈从文先生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着重从风景、风俗、人情三方面来探究 文中的环境描写,进而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分析环境:
(1)风景美:
《边城》课文很长,布置了同学们扎扎实实的预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明确:P16豆绿色的水 天气明朗 落日 薄雾 白云
“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欣赏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
(2)风俗美:
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
P14.端午节: 龙舟赛 捉鸭子比赛
(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P19.中秋、过年: 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
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
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3)人情美:
在边城这样诗意祥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先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人?
明确: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爷爷与过渡人;爷爷与老熟人;顺顺与儿子……
下面我们分三大组一起来探究边城的人情美。一、二、三组探究翠翠与傩送的感情;四、五组探究翠翠与爷爷的感情;六、七、八组探究爷爷与乡邻的感情 。找出最能表现人情美的那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有关语句。
A、翠翠与傩送:(爱情)先请是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P18翠翠与傩送的对话。
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
1、从刚才的朗读中可看出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怎样?(不好,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2、傩送有没有生气?请同学谈谈傩送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傩送:(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关心别人,古道热肠
傩送:(动作、神态:笑)心地宽厚,热情开朗
3、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心理)
明确: P19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 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还是有几分羞涩的,几分难为情。
P19:“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心理描写,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这个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形象。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B、翠翠与爷爷:(亲情)
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爷爷对翠翠的感情?
P16: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四次)
然后,我们来看一看翠翠对爷爷的感情?
P22: 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况且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我认为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 (语言)
Q: 不过,在文本中,在另外一件事上,爷爷没有弄明白翠翠是怎么想的,并且祖孙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么一点隔阂了,大家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事吗?
明确:P20。爷爷不理解翠翠的内心状态。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几句对话:
“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语言)这都是话中有话啊。第一句翠翠对爷爷有抱怨,因为在爷爷的话中,居然没有说翠翠惦记着的傩送。第二句话,是因为这只鸭子是大老送的,如果是二老送的,即使是几根鸭毛,翠翠也会爱如珍宝吧。
3、第五部分写到爷爷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话“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这句话里说“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怎么理解?
爷爷:记忆所止处:让天保娶翠翠;
翠翠:记忆所止处:思恋二老。
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份纯真的祖孙情怎不令人感动呢?
C、爷爷与乡邻:(友情)
①爷爷与“老熟人”:
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的呢?
P16:“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白描)
“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
②、爷爷与过渡人:(友情)
P21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③爷爷与顺顺
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扶危济困、乐于助人。
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
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三、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边城的特点,你会用一个什么字(或词)呢?
参考答案:例如:“美”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爱”通过爱情、亲情、友情“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纯”边城民风纯朴,边城人心地纯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自然”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师点评: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的理想是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四、拓展深化: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主题)
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
主题是: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五、通读全文探究:除了以上分析的人情美之外,小说还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的哪些其他人情美?
参考答案::1、P14、15:军民同乐;
2、P15:顺顺与儿子之间的父子情;
3、《边城》中显示的天保与傩送的兄弟情。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感受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同学们,如果有时间,我希望大家阅读《边城》的全文;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大家到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去欣赏边城的美丽。
板书: 边城 沈从文
爱情 纯洁
亲情 纯真
友情 纯朴
教学反思:
在了解沈从文的生平时,有两点应当给予特别注意:一是身份的转换,他是由一个下级士兵经过不懈努力而成为文人的,这与鲁迅等文人有很大的不同,他对社会下层有更广泛、更深入的了解,同社会下层人民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二是地域的转换,他是由边城来到京城的,对京城的污染空气十分不满,因而总是心系湘西那片圣洁之土。这样,与鲁迅描写中国农村的封闭、落后不同,湘西封闭的环境反而成就了其未受污染的优势,百姓的未受启蒙也成就了其淳朴不欺的民风。于是,作家笔下的边城和生活在那里的百姓,就都染上了理想的色彩。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淳朴的民风湘西是一片从未受到过儒家道德传统污染的化外之地,这片土地也从未受到工业文明的污染。这里没有以强凌弱的现象,于是年迈的祖父与年幼的翠翠平静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没有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由于唱歌比不上弟弟,憨厚的天保大老黯然退出了与弟弟“争夺”翠翠的竞争。这里充满了浪漫的气息,青年男女完全可以抛开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抛开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紧身束缚,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这样淳朴的民风在大都市是无法找到的。完美的人性小说边城中的人物,没有鲁迅笔下的中国人那些诸如愚昧自私冷漠等劣根性,而处处表现出正直朴素、富于关怀的人性美。祖父直到天黑还在为过渡人摆渡。祖父对翠翠关怀入微,翠翠对祖父充满依恋,祖孙二人的关系是那样的和谐,二人的行为又是那样的毫无矫饰。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
感受风俗美、人情美。
教学难点
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齐读: “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这是沈从文先生写给他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一段话。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从文先生对边城炽热的爱。沈从文先生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着重从风景、风俗、人情三方面来探究 文中的环境描写,进而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分析环境:
(1)风景美:
《边城》课文很长,布置了同学们扎扎实实的预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明确:P16豆绿色的水 天气明朗 落日 薄雾 白云
“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欣赏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
(2)风俗美:
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
P14.端午节: 龙舟赛 捉鸭子比赛
(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P19.中秋、过年: 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
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
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3)人情美:
在边城这样诗意祥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先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人?
明确: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爷爷与过渡人;爷爷与老熟人;顺顺与儿子……
下面我们分三大组一起来探究边城的人情美。一、二、三组探究翠翠与傩送的感情;四、五组探究翠翠与爷爷的感情;六、七、八组探究爷爷与乡邻的感情 。找出最能表现人情美的那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有关语句。
A、翠翠与傩送:(爱情)先请是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P18翠翠与傩送的对话。
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
1、从刚才的朗读中可看出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怎样?(不好,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2、傩送有没有生气?请同学谈谈傩送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傩送:(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关心别人,古道热肠
傩送:(动作、神态:笑)心地宽厚,热情开朗
3、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心理)
明确: P19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 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还是有几分羞涩的,几分难为情。
P19:“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心理描写,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这个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形象。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B、翠翠与爷爷:(亲情)
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爷爷对翠翠的感情?
P16: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四次)
然后,我们来看一看翠翠对爷爷的感情?
P22: 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况且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我认为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 (语言)
Q: 不过,在文本中,在另外一件事上,爷爷没有弄明白翠翠是怎么想的,并且祖孙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么一点隔阂了,大家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事吗?
明确:P20。爷爷不理解翠翠的内心状态。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几句对话:
“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语言)这都是话中有话啊。第一句翠翠对爷爷有抱怨,因为在爷爷的话中,居然没有说翠翠惦记着的傩送。第二句话,是因为这只鸭子是大老送的,如果是二老送的,即使是几根鸭毛,翠翠也会爱如珍宝吧。
3、第五部分写到爷爷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话“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这句话里说“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怎么理解?
爷爷:记忆所止处:让天保娶翠翠;
翠翠:记忆所止处:思恋二老。
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份纯真的祖孙情怎不令人感动呢?
C、爷爷与乡邻:(友情)
①爷爷与“老熟人”:
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的呢?
P16:“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白描)
“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
②、爷爷与过渡人:(友情)
P21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③爷爷与顺顺
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扶危济困、乐于助人。
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
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三、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边城的特点,你会用一个什么字(或词)呢?
参考答案:例如:“美”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爱”通过爱情、亲情、友情“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纯”边城民风纯朴,边城人心地纯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自然”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师点评: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的理想是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四、拓展深化: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主题)
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
主题是: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五、通读全文探究:除了以上分析的人情美之外,小说还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的哪些其他人情美?
参考答案::1、P14、15:军民同乐;
2、P15:顺顺与儿子之间的父子情;
3、《边城》中显示的天保与傩送的兄弟情。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感受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同学们,如果有时间,我希望大家阅读《边城》的全文;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大家到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去欣赏边城的美丽。
板书: 边城 沈从文
爱情 纯洁
亲情 纯真
友情 纯朴
教学反思:
在了解沈从文的生平时,有两点应当给予特别注意:一是身份的转换,他是由一个下级士兵经过不懈努力而成为文人的,这与鲁迅等文人有很大的不同,他对社会下层有更广泛、更深入的了解,同社会下层人民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二是地域的转换,他是由边城来到京城的,对京城的污染空气十分不满,因而总是心系湘西那片圣洁之土。这样,与鲁迅描写中国农村的封闭、落后不同,湘西封闭的环境反而成就了其未受污染的优势,百姓的未受启蒙也成就了其淳朴不欺的民风。于是,作家笔下的边城和生活在那里的百姓,就都染上了理想的色彩。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淳朴的民风湘西是一片从未受到过儒家道德传统污染的化外之地,这片土地也从未受到工业文明的污染。这里没有以强凌弱的现象,于是年迈的祖父与年幼的翠翠平静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没有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由于唱歌比不上弟弟,憨厚的天保大老黯然退出了与弟弟“争夺”翠翠的竞争。这里充满了浪漫的气息,青年男女完全可以抛开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抛开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紧身束缚,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这样淳朴的民风在大都市是无法找到的。完美的人性小说边城中的人物,没有鲁迅笔下的中国人那些诸如愚昧自私冷漠等劣根性,而处处表现出正直朴素、富于关怀的人性美。祖父直到天黑还在为过渡人摆渡。祖父对翠翠关怀入微,翠翠对祖父充满依恋,祖孙二人的关系是那样的和谐,二人的行为又是那样的毫无矫饰。
总之,我们在小说中看不到被扭曲了的人性,而只看到人的自然天性。这种人的自然天性正是作家心中完美的人性。
★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边城》学案设计(精选6篇)】相关文章:
高三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复习总结2023-05-05
高一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2024-02-22
初一语文端午日教案2022-12-30
人教版高中语文汉字教学设计2023-02-14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2023-01-12
高二历史人教版教学设计2022-06-29
高二语文下册教学计划2022-10-13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端午日课文预习教案2022-11-20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2023-11-04
高中历史图示教学法的巧用的论文2022-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