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同步练习

时间:2023-12-26 07:54:2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诗》同步练习(集锦8篇)由网友“好朋友”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诗》同步练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同步练习

篇1:《诗》同步练习

关于《诗五首》同步练习

作业导航

1、了解诗作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的体裁;

3、正确理解名句。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结庐(lú) 悠然(yiōu)

B、金樽(zūn) 庇护(bì)

C、突兀(wù) 风掣(chè)

D、浩瀚(hàn) 挂罥(juàn)

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 结庐在人境:

⑵ 问君何能尔:

⑶ 玉盘珍羞直万钱:

⑷ 风掣红旗冻不翻:

3、下列作家、作品、时代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陶渊明──《饮酒》──东晋

B、李白──《行路难》──唐朝

C、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

D、龚自珍──《己亥杂诗》──明代

4、按课文填空:

⑴ 《饮酒》中体现诗人主观情感与外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的名句是:_________

⑵ 《行路难》中表现诗人远大抱负和坚定自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⑶ 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已超过20平方米,如果杜甫再生,就不必慨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己亥杂诗》中表现龚自珍爱国热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解释下面加粗字词的意思:

⑴ 狐裘不暖锦衾薄 裘:____________ 衾:__________

⑵ 散入珠帘湿罗幕 罗幕:__________

⑶ 都护铁衣冷难着 着:____________

⑷ 瀚海阑干百丈冰 瀚海:__________ 阑干:___________

6、诗歌怎样描写雪后军营的苦寒生活?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根据诗歌最后四句,描绘一幅“雪地送别”图,力求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9~11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9、这首诗的诗眼是_____________。

10、写诗人悠闲自得生活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1、如何理解“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⑴,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⑵,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

⑴ 沅溪:沅江,湖南境内的大河之一,源出贵州,流经黔阳,北上注入洞庭湖。足:充足。

⑵ 远谪(zhé):贬官到离京城很远的地方。

戏为六绝句(之一)

杜 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⑴,轻薄为文哂未休⑵。

尔曹身与名俱灭⑶,不废江河万古流。

注:

⑴ 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闻名于初唐文坛,后世称他们为“初唐四杰”。体:指诗文的形式和风格。

⑵ 轻薄:轻浮浅薄。哂(shěn):讥笑。未休:不止。

⑶ 尔曹:你们这些人。这里指轻薄为文之人。

12、翻译下面诗句:

⑴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读了《龙标野宴》,说说那时王昌龄是如何对待生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戏为六绝句》(之一)中,你能看出杜甫对诗歌创作和评论的态度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一试

15、读下面一则幽默,回答问题:

一个顾客在酒店喝啤酒,他喝完第一杯之后,转身问酒店老板:“你们这儿一星期能卖掉多少桶啤酒?”老板得意洋洋地回答说:“35桶。”

顾客说:“我倒想出一个能使你每星期卖掉70桶的办法。”

老板很惊讶,急忙问道:“什么办法?”

顾客说:“这很简单,你只要将每个杯子里的啤酒装满就行。”

⑴ 顾客话中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老板急于讨教卖酒的办法,暴露出他什么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A(yōu)

2、⑴ 简陋的房屋。

⑵ 这样。

⑶ 同“值”。

⑷ 拉,扯。

3、D(清代)

4、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⑵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⑶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⑷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⑴ 皮衣 被子

⑵ 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子

⑶ 穿

⑷ 沙漠 纵横交错的样子

6、诗人写雪后苦寒,主要从侧面抓住典型事物,而且不断变换角度。由夜晚帐内“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到白天帐外“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直到“瀚海阑干百丈冰”,最后又写到辕门外“风掣红旗冻不翻”。作用: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7、过渡。第一句承接上文,把笔触由军营转移到冰雪覆盖的大漠;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为下文送别渲染了悲凉压抑的气氛。

8、略

9、心远地自偏

1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1、“真”即自然本性,陶渊明在田园中保全了一分质性自然的“真我”,“真”使他能够独立于虚伪、污浊的.社会之外。“真”是他人生的理想。

二、

12、⑴ 不要听到琴声和歌声就触动远谪的愁思,青山和明月都在陪伴着我们啊。

⑵ 你们这些“轻薄为文”的人,身体和名声将一起泯灭,优秀的诗歌将如奔流的江河万古流传。

13、王昌龄虽被贬到龙标,但他照样悠然自得地生活,这种态度既表达了他的豁达乐观,也流露出他对朝廷的不满。

14、杜甫反对那些对文化遗产肆意歪曲否定的作法,并暗示自己的诗歌创作也将追随王杨卢骆,力求为后世留下佳作。

15、⑴ 讽刺老板缺斤短两,坑害顾客。

⑵ 急于牟取暴利。

篇2:《杜甫诗》同步练习

《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 岱( ) (2)决眦入归鸟 眦( )

(3)白头搔更短 搔( ) (4)浑欲不胜簪 簪( )

(5)老翁逾墙走 逾( ) (6)三男邺城戍 邺( ) 戍( )

(7)如闻泣幽咽 咽( ) (8)老妪力虽衰 妪( )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

(2)阴阳割昏晓 阴: 阳:

(3)会当凌绝顶 会当:

(4)浑欲不胜簪 浑:

(5)吏呼一何怒 一何:

(6)老翁逾墙走 逾: 走:

(7)急应河阳役 应:

(8)独与老翁别 别:

3.填空

(1)杜甫是 代大诗人,字 ,他被称作 ,其诗作被称作 ,都收集在 。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 、、;三别是指他写的 、、;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 ;《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 。

4.补写诗句。

(1)荡胸生层云, 。 ,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 。感时花溅泪, 。

(3)吏呼一何怒, !

(4)夜久语声绝, 。

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

6.翻译下列诗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 。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译: 。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译: !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译: !

7.有人认为,《石壕吏》中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像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二、阅读

阅读下列诗文,回答文后各题。

(一)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岱宗夫如何( )

(2)齐鲁青未了( )

(3)造化钟神秀( )

(4)会当凌绝顶( )

9.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 的景象。

10.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

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 。

11.《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 而 ,时间是从 至 ,并由 遥想将来的 。

12.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 )、南岳( )和西岳( )(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 的。

(二)

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3.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14.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15.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 ;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 。

16.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17.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 。

(三)

《新安吏》(节选)

杜 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注: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伶俜:形容孤独。俜:pīng。

18.解释词义:

①更:②次:

19.结合诗中文意思考,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吗?为什么?

20.借问新安吏这句诗省略了主语,你认为省略的主语应该是 。

21.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写作

22.结合对杜甫现实主义诗篇的理解,将《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参考答案:

一、1.(1)dài (2)zì (3)sāo (4)zān (5)yú (6)yè shù (7)yè (8)yù

2.(1)聚集 (2)山的北面 山的南面 (3)终当、终要 (4)简直 (5)多么 (6)越过 跑 (7)应征 (8)告别、离别

3.(1)唐 子美 诗圣 诗史 《杜工部集》

(2)《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独与老翁别

4.(1)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2)城春草木深 恨别鸟惊心

(3)妇啼一何苦

(4)如闻泣幽咽

5.(1)√ (2)√ (3)×

6.(1)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定会显得渺小

(2)感伤时势,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3)差役吆喝得多么凶恶,老婆婆哭泣得多么悲苦

(4)活着的姑且活着,死了的永远完了

7.(答题思路)题中想像应确定在有人认为吏一步步对老妇的逼问上。两人的表情应根据文中提示的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根据展开。

二、(一)8.(1)泰山 (2)不尽 (3)指天地、大自然 (4)登、乘

9.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岳 雄心和气概

11.远近朝 暮 望 登

12.泰山 衡山 华山 泰山

(二)13.老翁逾墙走 存者且偷生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14.A

15.三男邺城戌 二男新战死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6.新战死‖无完裙。‖

第一层:三男全被征。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17.安史之乱中,差吏的横暴、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三)18.(1)岂 (2)挨次

19.不行。上边有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故只有母亲送行。

20.客即杜甫

21.表达了作者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三、22.(略)

......

篇3:木兰诗的同步练习

木兰诗的同步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机杼( ) 鞍鞯( ) 胡骑( ) 金柝( ) 策勋( ) 赏赐( ) 理云bìn( ) pèi头( ) 扑shuò( ) 雄 chí( ) 阿zǐ( )

2.形似字注音组词

拆( ) 戎( ) 傍( )

折( ) 戍( ) 滂( )

柝( ) 戊( ) 榜( )

析( ) 戌( ) 谤(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木兰当户织( ) 昨夜见军帖( )

旦辞爷娘去( ) 万里赴戎机( )

著我旧时裳( ) 安能辨( )( )我是雌雄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愿为市鞍马   市:买 东市买骏马     市:集市

B.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木兰不用尚书郎   不用:不愿作

C.朔气传金柝   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     策勋:记功

D.军书十二卷  十二卷:十二本 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5.填空。

①《木兰诗》选自 朝 (人名)编的《 》,这是 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 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 的'女英雄形象。

②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③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④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⑤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⑥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

⑦诗中的“ 、”一句,用 和 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

⑧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 , ”一句诗文。

6.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

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

B.“关山度若飞”:跨越飞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7.写出下面诗句的大意。

①爷娘问女来,出郭相扶将

②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篇4:《木兰诗》的同步练习及答案

内容预览:

《木兰诗》

第一部分:

1、给加点字注音:

可汗( )( ) 鞍鞯( )( ) 辔头( ) 戎机( ) 朔气( ) 金柝( ) 傍地走( ) 胡骑( ) 燕山( )

2、《木兰诗》选自 ,是 时期北方的民歌。

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帖:昨夜见军帖 对镜帖花黄

将:将军百战死 出郭相扶将

市:愿为市鞍马 东市买骏马

机:万里赴戎机 不闻机杼声

选出4-5题对诗句理解正确的项: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A、描写征途遥远而辛苦,表现出不畏劳苦,无坚不摧的坚强意志。

B、描写征途艰辛,表现出不畏艰险,英勇杀敌的决心。

C、描写不断频繁征战,表现出不畏艰险,英勇杀敌的豪情。

D、描写征途遥远,表现出跃马飞奔,驰骋沙场的英雄气概。

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

A、形容北方苦寒,形象地说明战地生活的艰辛,以环境来衬托主人公勇敢坚强的性格。

B、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描写北方的寒冷气候,衬托战地生活的艰辛。

C、每天每夜里站岗放哨,听着打更的声音,受着严寒的袭击,突出北方战场的苦寒。

D、形容北方天气的.严寒,战斗生活的艰苦,突出主人公的勇敢性格。

6、没有作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C、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7、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从原文中摘出句子填写8-11题:

8、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

9、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

10、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 。

11、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

12、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经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身经百战原来也是普通的士兵,他们死的死,回的回。

D、将军身经百战,像壮士一样死里逃生,终于成就了功业。

13、品析“不闻爷娘唤女声,……胡骑鸣啾啾”不妥的一项是( )

A、用景物的变化,巧妙地暗示征程的变化。

B、用景物烘托木兰思乡的心情。

C、用景物表现女性细腻的感情。

D、用景物揭示生活骤变对木兰性格的消极影响。

14、对诗歌最后一节品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巧妙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的赞美。

B、以巧妙的比喻,对木兰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一事进行善意的嘲讽。

C、以巧妙的比喻,对木兰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一事进行正确的解释。

D、以巧妙的比喻,说明木兰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原因是总在行军、从未停顿。

15、有两个成语出自该文,它们是 和 。

第二部分: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6.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7.木兰凯旋回朝,天子怎样对待她?她的要求是什么?

18.画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

19.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20..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

篇5:《木兰诗》的同步练习及答案

1、略

2、《乐府诗集》;南北朝

3、文告;通“贴”;带兵的人;搀扶;买;集市;军机军事;织布机

4、D

5、A

6、C

7、夸张;对偶;排比;对偶

8、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9、东市……长鞭

10、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1、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12、A

13、D

14、A

15、磨刀霍霍;扑朔迷离

16、A

17.天子“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的要求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8.动作描写。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

19.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20.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意近即可)

篇6:《杜甫诗》同步大纲的练习

《杜甫诗三首》同步大纲的练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 岱宗( ) 决眦( ) 石壕( ) 幽咽( )

② y( )城 sh( )守 y( )越 老y( )

③ 溅( ) 搔( ) 簪( ) 矣(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 齐鲁青未了( )

② 造化钟神秀( )

③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

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⑤ 暮投石壕村( )

⑥ 老翁逾墙走( )

⑦ 吏呼一何怒( )

⑧ 三男邺城戍( )

⑨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

⑩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 )

⑾ 夜久语声绝( )

⑿ 天明登前途( )( )

3、下列句子中不是对偶的一项是( )

A、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4、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C、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D、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5、下列句子和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6、简答:

《石壕吏》一诗所叙的故事发生在唐代有名的______这一历史事件之中,诗中写吏与妇尖锐矛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暮投石壕村时翁与妇均在家中,天明登前途时竟独与老翁别。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

① 老翁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② 诗人此时的感想是什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D、《石壕吏》的主要人物是老妇,诗人用吏呼一何怒引出老妇的话,并把她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

【参考答案】

1、① di z ho y  ② 邺 戍 逾 妪  ③ jin sāo zān yǐ

2、① 不尽 ② 聚集 ③ 通层 眼角 ④ 简直

⑤ 投宿 ⑥ 越过 ⑦ 多么 ⑧ 防守 ⑨ 苟且活着 完结

⑩ 应征 还能够 ⑾ 消失 ⑿ 登程 路途

3、D

4、B

5、C

6、安史之乱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① 恨战乱带来的灾难,疼死去的儿子,忧被捉走的老妇,怜未成年的孙子;② 痛恨石壕吏的凶暴无情,忧虑国家的命运,同情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7、D

篇7:古诗同步练习

古诗两首同步练习

一、根据课文组词

舟乘()音()客()何()

汪()

二、填填记记

1、默写古诗

回乡偶书赠汪伦

贺知章李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背一首别的`古诗。

三、品味探究

1、少小就离家,到了老大的时候才回来。作者到底干什么去了?___________________

2、“儿童相见不相识”这句话中“儿童”是指“小孩子”还是指“自己儿时的伙伴”?这句话写出了诗人感到______之后不觉有些______的感情变化。(惊讶好笑)

3、“将欲”与______相照应,写出了诗人出乎意料的______的情态。(忽闻惊喜)

篇8:八年级语文杜甫诗同步练习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

1.按要求默写诗句:

(1)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中有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2)《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

(3)《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4)《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

2.默写:

(1)造化钟神秀,。(2),一览众山小。

(3)国破山河在,。(4),浑欲不胜簪。

(5)夜久语声绝,。(6),老妇出门看。

3.对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鸣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吏呼/一何怒D.二男/新战/死

4.下面各句中书写与全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D.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作者与《马说》的作者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

B.《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C.《春望》中“三月”并非实指,借“三”极言战争时间拖得久

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6.下面加粗的字解释有错误的.是()

A.老翁逾墙走(越过)B.一男附书至(书写)

C.二男新战死(最近)D.急应河阳役(应征)

7.文学常识填空:

(1)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与()合称为“李杜”,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石壕吏》与()、一起合称为“三吏”,其中()诗是作者在早年时期的作品。

(2)《春夜喜雨》也是杜甫的名作,诗中(),这二句为后人沿袭赋予它特殊的含义。你还会杜甫的其它诗句吗?请写二句:()

二、教材探究

1.《春望》中写尽诗人心系亲人的诗句是哪句?

2.《春望》中哪句诗是写诗人的感受?

3.《石壕吏》体裁是什么?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事件是什么?

4.为什么差吏抓丁要利用夜间呢?

5.老妇“致词”一段可分几层?层意是什么?

6.《石壕吏》一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一、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1)阴阳割昏晓(2)会当凌绝顶(3)城春草木深(4)白头搔更短(5)如闻泣幽咽(6)老翁逾墙走

3.C

4.C

5.C

6.B

7.(1)唐、李白《潼关吏》《新安吏》《望岳》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千朵万朵压枝低

二、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叙事诗;老妇人;差役乘夜捉人,年迈的老妇被抓服役的事

4.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常有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二是表明官吏捉人手段狠毒,在人们入睡的时候来个突然袭击。

5.分三层。一层(前六句)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二个战死;二层(中间四句)老妇诉说家中现状;三层(最后四句)老妇自请应役

6.表达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初二语文上册杜甫诗同步练习题

《望岳》同步练习及答案

我爱这土地以及乡愁诗的课后同步练习

《与诗同行》同步练习题

杜甫诗同步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初中《化石吟》教案

《化石吟》教案示范

化石吟教案

《香菱学诗》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化石吟》自主探究

《诗》同步练习
《《诗》同步练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诗》同步练习(集锦8篇)】相关文章:

《望岳》教案及同步练习2022-10-08

小学四年级下册同步作文2022-06-13

《化石吟》的优质教案2023-02-16

木兰诗同步测试题2023-03-24

小学四年级同步作文上2023-03-11

小学四年级同步作文600字2023-04-06

杜甫诗随堂练习2024-01-27

小学同步作文2022-10-01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化石吟2023-08-14

《赠汪伦》同步练习题2023-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