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阅读练习题(精选4篇)由网友“我爱阿恒”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资治通鉴》阅读练习题,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资治通鉴》阅读练习题
《资治通鉴》阅读练习题
楚数侵夺汉甬道,汉军乏食。汉王与郦食其谋桡楚权。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响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
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具以郦生语告良,曰:“何如?”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对曰:“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昔汤、武封桀、纣之后者,度能制其死生之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其不可一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二也。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三也。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载干戈,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四也。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为;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五也。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也。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立六国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谁与取天下乎?其不可七也。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也。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
荀悦论曰,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术不同也。(选自《资治通鉴》)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 桡:屈服
B、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 趣:通“促”,赶快
C、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 封:聚土为坟
D、倒载干戈,示天下不复用兵 示:指示
1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B、陛下焉得而臣之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C、谁为陛下画此计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竖儒几败而公事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郦食其不仅为汉王分析了“复立六国之后”以“桡楚权”计策的有利形势,也指出了此计策的可行性,所以汉王答应得很爽快。
B、郦食其与张良对自己观点的阐述都运用了对比手法。郦食其是将商汤、武王的仁义做法与秦的`“失德弃义”作对比,而张良是拿商汤、武王当年的做法与如今汉王的处境作对比。
C、为使汉王放弃“复立六国之后”计策,张良借助前朝的计策,为汉王仔仔细细筹划了八个方面,听得汉王饭都吃不下,立即下令取消了计划。
D、按荀悦的观点,“势”为“临时之宜、进退之机”,是决定得失成败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而郦食其的计策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张良认为是不可行的。
1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立六国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谁与取天下乎?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译文:
(2)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术不同也。
译文:
篇2:《资治通鉴》阅读练习题答案及译文
《资治通鉴》阅读练习题答案及译文
郭子仪、李光弼还常山,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子仪选骁骑更挑战,三日,至行唐,贼疲,乃退。子仪乘之,又败之于沙河。蔡希德至洛阳,安禄山复使将步骑二万人北就思明,又使牛廷玠发范阳等郡兵万馀人助思明,合五万馀人,而同罗、曳落河居五分之一。子仪至恒阳,思明随至,子仪深沟高垒以待之;贼来则守,去则追之,昼则耀兵,夜斫其营,贼不得休息。数日,子仪、光弼议曰:“贼倦矣,可以出战。”(至德元年五月)壬午,战于嘉山,大破之,斩首四万级,捕虏千馀人。思明坠马,露髻跣足步走,至暮,杖折枪归营,奔于博陵;光弼就围之,军声大振。于是河北十馀郡皆杀贼守将而降。渔阳路再绝,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禄山大惧,议弃洛阳,走归范阳,计未决。
是时,天下以杨国忠骄纵召乱,莫不切齿。又,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王思礼密说哥舒翰,使抗表请诛国忠,翰不应。思礼又请以三十骑劫取以来,至潼关杀之。翰曰:“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或说国忠:“今朝廷重兵尽在翰手,翰若援旗西指,于公岂不危哉!”国忠大惧,乃奏:“潼关大军虽盛,而后无继,万一失利,京师可忧。请选监牧小儿三千于苑中训练。”上许之使剑南军将李福德等领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令所亲杜乾运将之名为御贼实备翰也翰闻之亦恐为国忠所图乃表请灞上军隶潼关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国忠益惧。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一)
1.对下列甸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 踵:脚后跟。
B.露髻跣足步走 跣:光着脚。
C.或说国忠 说:劝说,游说。
D.上许之 许:答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贼疲,乃退 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
B.又败之于沙河 于公岂不危哉
C.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 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
D.子仪深沟高垒以待之 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不属于郭子仪、李光弼军事行动的'一组是 (3分)
①贼来则守,去则追之 ②贼倦矣,可以出战
③战于嘉山,大破之 ④至暮,杖折枪归营
⑤于是河北十馀郡皆杀贼守将而降 ⑥议弃洛阳,走归范阳
A. ①③⑥ B. ①②⑤ C. ②③④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郭子仪、李光弼兵退回常山,叛将史思明又收罗散兵数万随后追击,郭子仪挑选骁勇善战的骑兵主动挑战。
B.郭子仪抵达恒阳,史思明也率兵追到,叛军白天炫耀武力,夜里则派部队袭击敌营,昼夜不休。连续几天后,郭子仪、李光弼终于在叛军疲惫不堪时找到机会大败叛军。
C.渔阳的归路再次被官军切断,叛军只好轻骑偷偷地通过,就是这样还大多被官军俘获,家在范阳的叛军将士无不心中动摇。
D.王思礼劝哥舒翰上表请求皇帝杀掉杨国忠,哥舒翰没有答应;王思礼又请求派兵把杨国忠劫持到潼关杀掉,哥舒翰还是没有答应。
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文段断句。(4分)
上许之使剑南军将李福德等领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令所亲杜乾运将之名为御贼实备翰也翰闻之亦恐为国忠所图乃表请灞上军隶潼关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国忠益惧
(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蔡希德至洛阳,安禄山复使将步骑二万人北就思明。(3分)
②潼关大军虽盛,而后无继,万一失利,京师可忧。(3分)
答案
1.A(追踪,追击)
2.C(两个“者”都是定语后置标志,助词。A乃:才,副词/是,表判断副词。B于:在,介词/对,介词。D以:而,来,连词/把,介词。)
3.D(①③属于郭子仪、李光弼的军事行动,②属于郭李的谋划。④是史思明败逃,⑤是河北十馀郡的官军在郭李胜利的鼓舞下的行动,⑥是安禄山兵败后的打算。)
4.B(“叛军白天炫耀武力,夜里则派部队袭击敌营,昼夜不休”错。)
5.(1)上许之/使剑南军将李福德等领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令所亲杜乾运将之/名为御贼/实备翰也/翰闻之/亦恐为国忠所图/乃表请灞上军隶潼关/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国忠益惧
(评分说明,共4分,每断错3处扣1分,扣完4分为止。“六月//癸未”可断可不断。)
(2)
①蔡希德到了洛阳,安禄山又让他率领步、骑兵二万人向北靠近史思明。(3分。“使(之)”省略句1分;将:率领,1分;北:向北,名词做状语,1分)
②潼关把守大军虽然很多,但后无援兵,万一潼关失守,京师就难保。
(3分。虽:虽然,1分;而:但,表转折,1分;大意1分。)
译文:
郭子仪、李光弼率兵退回常山,史思明收罗散兵数万随后追击。郭子仪挑选骁勇善战的骑兵轮番挑战,三天以后,到了行唐县,叛军因疲劳无力再战,才退兵。郭子仪乘机出击,又在沙河县打败叛军。蔡希德到了洛阳,安禄山又让他率领步、骑兵二万人向北靠近史思明,并派牛廷玠发范阳等郡兵一万多人增援史思明,合兵共五万多人,其中同罗、曳落河精兵占五分之一。郭子仪抵达恒阳,史思明也率兵追到,郭子仪依靠深沟高垒来以逸待劳;叛军来攻就固守,撤兵就追击,白天以大兵向叛军炫耀武力,夜里则派部队袭击敌营,叛军不得安宁。这样持续了数天,郭子仪、李光弼商议说:“叛军已经疲劳,可以出战。”(至德元年五月)壬午(二十九),两军在嘉山开战,大败叛军,杀叛军四万多人,俘虏一千多人。史思明从马上坠落下来,发髻散乱,赤脚步行而逃,到了晚上,拄着折断的长枪回到军营,然后又逃奔博陵。李光弼率兵紧紧地围住了博陵,军势大振。于是河北地区原先被叛军占据的十多个州郡都杀了叛军的守将而归降朝廷。渔阳的归路再次被切断,往来的叛军都是轻骑偷偷摸摸地通过,就是这样还大多被官军俘获,家在范阳的叛军将士无不心中动摇。安禄山十分恐惧,计划放弃洛阳,逃回范阳,但还没有下定决心。
这时,天下都认为是杨国忠骄横放纵招致叛乱,无不对杨国忠切齿痛恨。而且安禄山起兵是以诛杀杨国忠为名的,王思礼就秘密劝说哥舒翰,让他上表请求玄宗杀掉杨国忠,哥舒翰没有答应。王思礼又请求率领三十个骑兵把杨国忠劫持出京师,到潼关把他杀掉,哥舒翰说:“如果这样做,就是我谋反,而不是安禄山谋反了。”有人劝杨国忠说:“现在朝廷的重兵都在哥舒翰掌握之中,他如果挥兵西向京城,对您不就危险了吗!”杨国忠大为恐惧,于是就上奏玄宗说:“潼关把守大军虽然很多,但后无援兵,万一潼关失守,京师就难保。请求挑选牧马的士卒三千人于禁宛中训练,以应付不测。”玄宗同意,派剑南军将李福德等人统领这支队伍。杨国忠又招募了一万人屯兵于灞上,命令他的亲信杜乾运率领,名义上是抵御叛军,实际上却是为了防备哥舒翰。哥舒翰得知后,也怕被杨国忠谋算,于是就上表玄宗请求把驻扎在灞上的军队归于潼关军队统一指挥。六月癸未(初一),哥舒翰把杜乾运召到潼关,借机杀了他,杨国忠更加害怕。
篇3:《资治通鉴之魏知古》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资治通鉴之魏知古》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崇意轻之。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崇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知古衔之。
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崇揣知上意,对曰:臣有三子,两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及闻崇奏,喜问:卿安从知之?对曰: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上于是以崇为无私,而薄知古负崇,欲斥之。崇固请曰:臣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上久乃许之。辛亥,知古罢为工部尚书。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以病痁谒告。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源乾曜奏事或称旨,上辄曰: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乾曜常谢实然。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癸卯,乾曜请迁崇于四方馆,仍听家人入侍疾;上许之。崇以四方馆有簿书,非病者所宜处,固辞。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
(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一卷)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知东都选事 知:主持,主管
B.以为知古必德臣 德:恩惠,恩德
C.而薄知古负崇 薄:轻视,看不起
D.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 微:地位卑微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 而君幸于赵王
B.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 相如因持璧却立
C.朕以天下事委姚崇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D.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名相姚崇高超的行政能力的一组是( )
①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 ②是必以事干魏知古
③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 ④此必姚崇之谋也
⑤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 ⑥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A.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②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皇上召见姚崇时问及姚崇儿子的有关情况,表现了对姚崇的了解和信任。
B.皇上以为姚崇必为其子隐, 姚崇料到皇上问话的深意,所以主动在皇上面前表示自己和两个儿子势不两立。
C.姚崇认为自己的儿子挠陛下法不应因臣逐知古。皇上却认为知古有负于姚崇,因而瞧不起他。
D.源乾曜奏事或称旨,皇上说: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这些话重在说明皇上对源乾曜很不满意。
13.翻译
(1)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3分)
(2)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3分)
(3)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4分)
参考答案:
9.B (动词,感恩。)
10.C (C介词,把、将; A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介词,表被动。B介词,通过;连词,于是,就。D表感叹语气;形容词词尾。)
11.A (①姚崇轻视不信任知古②姚崇料到皇上问话的意图,机变的表现⑥姚崇自我得意的话,①②⑥不是表现高超的行政能力)
12.C (A、不能表现皇上对姚崇了解和信任;B、没有与两个儿子势不两立;D、这些话表现皇上对姚崇的器重。)
13.(1)臣的儿子非常愚鲁,认为魏知古一定会因此而感激臣,从而会容忍他们为非作歹,所以才敢于向他求取请托。
(2)玄宗屡次派使者询问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状况,每日竟达数十次之多。
(3)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
参考译文:黄门监魏知古本是小吏出身,凭借着姚崇的引荐,才与姚崇同朝为相,姚崇内心里有些轻视他。没多久魏知古被授予吏部尚书职务,负责主持东都洛阳的官吏铨选之事,姚崇却另派吏部尚书宋在门下省负责审定吏部、兵部注拟的六品以下职事官。魏知古因此对姚崇十分不满。
姚崇的两个儿子在分设于东都洛阳的中央官署任职,倚仗其父对魏知古有恩,大肆揽权,为他人私下向魏知古求官;魏知古回到长安后,把这些事全都告诉了玄宗皇帝。过了几天,玄宗漫不经心地向姚崇问道:您的儿子才干品性怎么样?现在担任什么官职啊?姚崇揣摸到了玄宗的心思,便回答说:臣有三个儿子,其中有两个在东都任职,他们为人欲望很大,行为也很不检点;现在他们一定是有事私下嘱托魏知古,只不过是臣没有来得及去讯问他们而已。唐玄宗原先以为姚崇一定会为他的儿子隐瞒,在听了他的这番回答之后,高兴地问道:您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姚崇回答说:在魏知古地位卑微之时,臣曾经多方关照他。臣的儿子非常愚鲁,认为魏知古一定会因此而感激臣,从而会容忍他们为非作歹,所以才敢于向他求取请托。唐玄宗因此而认为姚崇公正无私,而看不起魏知古的忘恩负义,想要罢黜他的职务。姚崇坚决地请求玄宗不要这样做,他说:此事乃是臣的两个儿子有罪,破坏了陛下的法度,陛下赦免他们的罪过,臣已经是感到万幸了;如果由于臣的缘故而斥逐魏知古,天下的人们一定会认为陛下是在偏袒臣,这样会累及圣朝的声誉。唐玄宗沉吟了很久才答应了他的请求。辛亥(二十五日),魏知古被免去相职,改任工部尚书。
姚崇曾有一次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从而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决断,感到十分惶恐,入朝向玄宗谢罪。唐玄宗对他说: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姚崇假满复出之后,只用了一会儿功夫便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浣道:我作宰相,可以与历史上那些宰相相比?齐浣没有回答。姚崇继续问道:我与管仲、晏婴相比,谁更好些?齐浣回答说: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世,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齐浣回答说:您可以说是一位救时之相。姚崇听后十分高兴,将手中的`笔扔在桌案上说:一位救时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
姚崇自己没有住宅,寓居在罔极寺中,因身患疟疾向玄宗请假,玄宗屡次派使者询问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状况,每日竟达数十次之多。源乾曜上奏言事时,每当他的回答符合玄宗的旨意,玄宗总是说:这一定是姚崇的主意。如果有时的回答不符合玄宗的旨意,玄宗就说:你为什么不事先与姚崇商量一下呢!源乾曜也常常向玄宗道歉,承认确实是如此。朝中一有大事,玄宗就要让源乾曜到罔极寺询问姚崇的意见。癸卯(疑误),源乾曜请求将姚崇从罔极寺搬到四方馆居住,并准许他的家属入馆照料他的病,玄宗答应了这个要求。姚崇认为四方馆内存有官署的文书,不是病人应当居住的地方,因此坚决推辞。唐玄宗对他说:设置四方馆本来就是为官员服务的;朕安排您住进来,是为国家考虑。朕恨不得让您住到宫里,您还有什么可推辞的呢!
篇4:《资治通鉴》阅读心得
恩,一下很奢侈的多出了这么多的时间,开始好好阅读《资治通鉴》。
今天浅尝第一卷,并且拜读了一下柏杨版的评说,倒不像是在读一本史书,而是“臣光曰”和“柏杨曰”两个政治家的口舌之纷。
《通鉴》从魏、赵、韩三家分晋开始编年叙述。
在司马光眼中,这是一个周道衰落,纲纪败坏的年代,三家能够堂而皇之位列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司马光借此欲阐述的是一种正统儒家的正名理论。
“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就是这种理论的核心。
君臣之位,如天地不可易位一样牢固。
所以,虽然微子有德,他不能取代纣这样的暴君;虽然姬重耳功大,死后不能隧葬;虽然齐、楚、晋、秦势强于周,不敢轻易取而代之。
在柏杨先生眼中,这种极端的传统就是一种反动,在历史的潮流中一次又一次的被强权羞辱(宋为金所驱就是一个最大的讽刺)。
★ 《祖逖》教学设计
★ 历史说课稿
【《资治通鉴》阅读练习题(精选4篇)】相关文章:
孙权劝学教案2022-05-08
说勤奋教案2022-08-16
《孙权劝学》导学提纲(鲁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3-02-28
小学一年级语文《司马光》经典教案2022-06-23
灿烂的宋元文化的教学设计2023-01-07
《孙权劝学》教案课程设计2023-12-20
初一历史说课稿2022-12-18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教案2022-11-30
劝学-教学教案设计2022-05-08
小学课文《司马光》教案设计2023-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