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历史

时间:2024-03-06 07:15:0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对联的历史(集锦8篇)由网友“ktuy110”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对联的历史,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对联的历史

篇1:对联的历史

对联的历史

对联的历史

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30前,中国先民就已使用对偶句了。商周两汉以来诗人的对偶句及魏晋南北朝以来辞赋中的骈俪句,为后来对联的产生在文字上做了原始积累。汉语词义和汉字字形的特点决定了使用汉语、书写汉字的文人对于“对偶”的修辞手法情有独钟。盛唐以后形成的格律诗、律赋,对偶严格精密,对偶句已经是诗文的组成部分,它们的独立性在渐渐加强。

对联就是由格律诗的对偶句和骈赋的.俪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因此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跟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则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宋代以后,中国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北宋诗人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过年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从此,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进入清代,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 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摘自维基百科“对联”条目

篇2:对联的历史

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3000年前,中国先民就已使用对偶句了。商周两汉以来诗人的对偶句及魏晋南北朝以来辞赋中的骈俪句,为后来对联的产生在文字上做了原始积累。汉语词义和汉字字形的特点决定了使用汉语、书写汉字的文人对于“对偶”的修辞手法情有独钟。盛唐以后形成的格律诗、律赋,对偶严格精密,对偶句已经是诗文的组成部分,它们的独立性在渐渐加强。

对联就是由格律诗的对偶句和骈赋的俪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因此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跟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则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宋代以后,中国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北宋诗人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过年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从此,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进入清代,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 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衷情母女巧对联历史典故

传说:苏小妹的女儿是个很有志气的女孩子在婚姻问题上她也很有主见。父亲的包办,母亲的“参谋”,媒婆的牵线搭挢,都没有起作用。后来,还是自己作主,嫁给了一个家境很不好却十分有才气的穷秀才。女儿嫁出之后,苏小妹很不放心,总担心闺女在夫家受不了那份罪,有一天,风雨交加,苏小妹忽然想起女儿住的那两间房也不知漏雨不漏雨,便带了丫环,撑上雨伞,顶着风雨到女儿家去了。

一进女儿家小院便听到女儿在房内与丈夫在一起的念书声。苏小妹未急于进屋,先打量了一下女儿的房子,只见是两间顶上半瓦半草的房子,窗子已经因年久失修而坏了。大概是为了遮风雨吧,窗台上一盆挨一盆地摆满了海棠花,海棠花的枝叶把大半个窗户都遮住了。苏小妹走上前去,刚到窗下,便听到室内的读书声骤然停止了。一会儿,女儿欢笑着冲出屋来,把母亲让进了屋。苏小妹坐定之后,环顾室内,见室内摆设虽然简陋但却有条不紊,她指着摆满窗台的海棠问女儿:

“半窗红花为防风雨?”

女儿刚要点头说“是”,一想不对,母亲这不是说了半副对联叫我对吗?“便马上改口说:

“一阵乳香便知母来”。

苏小妹一听,想自己在上联中故意用了“红花”“防风”两位中药名,没想到女儿也真机灵,不但巧妙地用“乳香”、“知母”两味中药对上了,而且还说明了刚才读书骤停的原因,看来女儿出嫁后才学确是长进了。

这时,女儿端上茶来,一边请母亲饮用,一边问母亲冒雨而来有何急事,苏小妹说:“哪有什么急事,就是为了来跟你对对子的,”说罢,她又道出了一个上联:高阳台上酷相思,为娘心念天仙子。

女儿听出了母亲是说因想念儿放心不下才来的,但也知道母亲这上联中用了《高阳台》、《酷相思》、《天仙子》三个词牌,对起来不易,她便故意扑上去在母亲怀中撒了一会儿娇,然后又很亲切地为母亲梳理被风吹乱了的头发。这样拖了一段时间后,下联也构思了出耿了,她这才对娘说:满庭芳中诉衷情,小女难得相见欢。她在下联中也用了三个词牌名;《满庭芳》、《诉衷情》、《相见欢》。苏小妹见女儿生活得虽然清苦,但夫妻相亲相爱,志同道合,便放心了。临走时,她还给女儿留一些钱,女儿再三推辞不过,就收下了。

篇3:对联破案的历史典故

对联破案的历史典故

话说旧时苏州城中苏家有一位小姐,名叫丹娘,自小喜欢读书和对句。一日,她听说《醒世恒言》中载“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后,心有所动,决心结婚时也模仿来个“联难新郎”。果然,新婚之夜,她也向新郎出了一则古怪的上联:

点灯登阁各攻书

新郎是个姓徐的教书先生,当晚因对不上来,只好独自回私塾中休息。可是第二天,苏丹娘竟莫名其妙地投河自尽了。

苏丹娘的娘家闻讯后,咬定是徐先生逼女儿跳河的,一纸状子告到县府,那县官一味逼供,可怜的新郎官被屈打成招,定了个死罪,只待秋后开刀问斩。徐先生的母亲闻讯后,气得自尽了。徐父心中不服,告到州府。知府况钟得知后,觉得此事蹊跷,决心要弄个水落石出。据徐先生在狱中交待,洞房中的新娘出了那个上联后,他因对不出,回私塾后曾向同事卜秀才讲过此事,其他一无所知。眼见离开刀问斩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了,可案件还是没有任何头绪,况钟十分着急。

当时,正值七月十五,夜深人静,皓月当空,又白又亮的银光直映书房,照得况钟毫无睡意,他索性对随从说:“睡不着,咱们到院里去赏月吧。”

随从当即端来一把椅子,靠在院内的一株梧桐树下,请况钟小坐。况钟移了移椅子,正准备坐下去时,突然大声说:“好,有办法了!”说完,径直奔回书房,随从被弄得莫名其妙。

原来况钟刚才在移动椅子时,想起了包公昔日巧用对联断案的故事。

传说宋仁宗时期,开封西郊张家庄的张雪凤与溪西村的徐公子成亲,新婚之夜,那张雪凤出对考新郎,并说:“对不出来,就不准进洞房。”她出的上联是则同韵联:

溪西鸡齐啼

联中的“溪西”,是徐公子所在的村名,而联中这五个字又同属“i”韵,那徐公子事先没有思想准备,越急越对不上来,只好赌气回学堂去了。同学堂的瘦书生问明情况后默不作声,各自分别安寝。

次日清晨,张小姐见徐公子还在愁眉不展,不解地问:“夫君为何闷闷不乐?”

徐公子以为她明知故问,没好气地回答说:“还不是为了你那副刁钻的对子!”

新娘听后,“扑哧”一下笑开:“真是个夫子,昨晚你不是对得很好吗,何必再二再三呢!”

徐公子一听,大惊失色地说:“什么,什么?我昨晚明明是在学堂里过的夜呀!”

新娘子听到这里,犹如五雷轰顶,说了声“啊也,相公”,就昏了过去,醒来之后,她觉得愧对徐公子,竟投井自尽了。其娘家闻讯,哪里肯罢休!定说是徐公子逼得她跳井的,一纸状子告到官府,徐公子被定了死罪。徐公子的父母不服,告到开封府,包公听后觉得蹊跷,左思右想,为避免打草惊蛇,最后与女儿一起,定下了一个出联择婿的主意来。

听说包公的女儿出联择婿,时间定为半个时辰,不少秀才跃跃欲试。良辰一到,但见鼓乐大作,包公端坐在太师椅上,那些应试者们比参加殿试还要紧张,一齐等待包公出联。一声高呼“肃静”之后,只听包公大声念的上联是:

岸南船伴还

联中虽只有五个字,但这五个字皆为“an”韵,且字字重似千钧。应试者们一个个绞尽脑汁,不料那个瘦书生迅速站出来,抢对道:

屋北鹿独宿

“对得好,真是珠联璧合!”

“妙极了,可谓妙手天成!”

正当众人连连叫好之际,包公吩咐张龙、赵虎:“将这个瘦书生给我绑起来!”

人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事后,包公向大家介绍道:半个时辰能对出这则上联,确属不易,本官判断,瘦书生就是凭着这则联坑害了张雪凤的。在场的人听后,无不佩服包公的高明。

况钟也是对联高手,决定依葫芦画瓢。第二天,他便出了一个告示,说是要招聘一位幕僚,前提条件是必须要对出一则下联来。而上联,正是昨夜况钟移椅时想出来的:

移椅倚桐同赏月

告示贴出没多久,那个卜秀才上前揭榜,并对出了新娘子洞房之夜出的那则上联来:

点灯登阁各攻书

况钟一听,当即命人将其拿下。卜秀才开始还狡辩,一再高呼“冤枉”,后来只好如实招供了如何偷梁换柱奸污丹娘的经过。

篇4:献给历史老师的对联

献给历史老师的对联

看华夏,秦汉唐宋明清尽统一;观世界,英法德日美俄皆争霸。

上知两汉统一,侃侃论天下;下说三国争霸,娓娓道古今。

通览古今,华夏儿女共创华夏文明;遍听内外,世界豪俊同谋世界和平。

小小课堂,尽观古今中外;大大世界,全看成败荣辱。

观古今,秦皇汉武创伟业;通兴衰,中山润之济苍生。

纵观历史,秦汉隋唐元明清;横看世界,中美英法德日俄。

横览隋唐元明清,叹朝代兴衰;纵观辽宋夏金元,通古今变换。

叹兴衰,三国两晋成烟云;论成败,七雄五霸斗锋芒。

讲史家故事,论成败得失;述名人轶闻,评功过是非。

以史为鉴,宋元明请胜与衰;同理作战,古今中外荣和辱。

看秦汉,知中国千年文明;观隋唐,晓华夏百世辉煌。

观古史,知秦皇汉武雄才大略;看今朝,晓小平锦涛宏业巨措。

谈历代,王侯将相谁主沉浮;看今朝,工农学兵各系盛衰。

篇5:送给历史老师的对联

送给历史老师的精选对联

上联:看华夏,秦汉唐宋明清尽统一

下联:观世界,英法德日美俄皆争霸

上联:上知两汉统一,侃侃论天下

下联:下说三国争霸,娓娓道古今

上联:通览古今,华夏儿女共创华夏文明

下联:遍听内外,世界豪俊同谋世界和平

上联:小小课堂,尽观古今中外

下联:大大世界,全看成败荣辱

上联:观古今,秦皇汉武创伟业

下联:通兴衰,中山润之济苍生

上联:纵观历史,秦汉隋唐元明清

下联:横看世界,中美英法德日俄

上联:横览隋唐元明清,叹朝代兴衰

下联:纵观辽宋夏金元,通古今变换

上联:叹兴衰,三国两晋成烟云

下联:论成败,七雄五霸斗锋芒

上联:讲史家故事,论成败得失

下联:述名人轶闻,评功过是非

上联:以史为鉴,宋元明请胜与衰

下联:同理作战,古今中外荣和辱

上联:看秦汉,知中国千年文明

下联:观隋唐,晓华夏百世辉煌

上联:谈历代,王侯将相谁主沉浮

下联:看今朝,工农学兵各系盛衰

篇6:对联天子朱元璋历史典故

对联天子朱元璋历史典故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未登基前就酷爱对联,故有“对联天子”的雅称。

元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朱元璋当时刚想举事。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途中,他遇到了好友葛恩,于是口占下联曰:“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葛恩沉思片刻,便以诘问句对出上联:“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作主”。朱元璋听后,暗自高兴。

朱元璋率军于集庆大胜元军后,在驿站小憩,见到有一名7岁儿童居住其间,乃是代父服役,便问童子:“你会不会对句?”童子答道:“会。”朱元璋便出上联曰:“7岁儿童当马驿”,儿童上下打量朱元璋一番,心想,此人不凡,随口以“万年天子坐龙庭”相对。朱元璋大喜,下令免其劳役。

朱元璋在率军攻打姑苏城时。为了鼓舞士气,便以拆字法出了下联:“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军师刘伯温随即以同样方法对出上联:“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联意是说,您的'“吞吴”意图,我一定会把它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来完成。朱元璋闻之大喜道:“军师知我也。”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曾传旨曰:不论文武百官,还是平民百姓,都要张贴春联。一日,他微服上街察访,忽见一户人家门口没有贴春联,便上前询问。原来此人家以阉苗猪为业,家里并无人会写字,一时又未请到秀才来写,正在为此事犯愁哩。弄清原委后,朱元璋自荐说:“我来替你写一副吧!”他根据户主的职业特点,展纸挥毫:“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朱元璋视察完返回时,发现这家仍未把他亲自撰写的春联贴到门上,不禁大怒。户主连呼:“皇上走后,我们才知道这是千古难得的御赐墨宝,已经把它悬挂在中堂,正在焚香祝圣呢!”朱元璋听罢,转怒为喜、命侍从赐户主白银30两,以彰其一片忠心。

一日,朱元璋在四子朱棣和孙子朱允的陪同下,观看赛马。他见骏马飞驰,四蹄生风,偶得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并让一子一孙分别对出下联。朱允抢先对道:“雨打羊毛一片毡”。太祖听后,认为对句太软弱,无气势,不悦。又让儿子对,朱棣对道:“日照龙鳞万点金”。太祖欣喜,频频点头称赞。

一日,朱元璋微服出访,途中遇到担藕叫卖的农夫,便触景生情,口占五言上联曰:“一弯西子臂”,并让农夫对下联。农夫看看藕孔,应声对出下联:“七窍比干心”。农夫对得如此快速、工整,大出朱元璋所料,他非常高兴,即封其为“祭酒”(官职名)。

某日,朱元璋又微服来到一茶馆,与一正在品茶的读书人攀谈起来。他得知书生祖籍在重庆,便以地名出上联曰:“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书生知道这是嵌地名上联。便应声对出下联曰:“一人是大,大邦大国大明君。”朱元璋听后十分赞赏

还有一次,朱元璋微服来到一个小镇的酒店饮酒。他见店面狭小,又没有可口的下酒菜。便口占下联曰:“小酒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店主随口对出上联曰:“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朱元璋听后大喜,欲赐其官职,店主人婉言谢绝。

朱元璋和丞相刘伯温对弈时,兴致所至,偶得下联曰:“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并让刘伯温对上联。刘略加思索,对“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朱元璋听后,感到君臣二人以对抒发胸臆,倍觉畅快。

篇7:对联破案的历史典故

对联破案的历史典故

对联破案的历史典故

话说旧时苏州城中苏家有一位小姐,名叫丹娘,自小喜欢读书和对句。一日,她听说《醒世恒言》中载“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后,心有所动,决心结婚时也模仿来个“联难新郎”。果然,新婚之夜,她也向新郎出了一则古怪的上联:

点灯登阁各攻书

新郎是个姓徐的教书先生,当晚因对不上来,只好独自回私塾中休息。可是第二天,苏丹娘竟莫名其妙地投河自尽了。

苏丹娘的娘家闻讯后,咬定是徐先生逼女儿跳河的,一纸状子告到县府,那县官一味逼供,可怜的新郎官被屈打成招,定了个死罪,只待秋后开刀问斩。徐先生的母亲闻讯后,气得自尽了。徐父心中不服,告到州府。知府况钟得知后,觉得此事蹊跷,决心要弄个水落石出。据徐先生在狱中交待,洞房中的新娘出了那个上联后,他因对不出,回私塾后曾向同事卜秀才讲过此事,其他一无所知。眼见离开刀问斩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了,可案件还是没有任何头绪,况钟十分着急。

当时,正值七月十五,夜深人静,皓月当空,又白又亮的银光直映书房,照得况钟毫无睡意,他索性对随从说:“睡不着,咱们到院里去赏月吧。”

随从当即端来一把椅子,靠在院内的一株梧桐树下,请况钟小坐。况钟移了移椅子,正准备坐下去时,突然大声说:“好,有办法了!”说完,径直奔回书房,随从被弄得莫名其妙。

原来况钟刚才在移动椅子时,想起了包公昔日巧用对联断案的故事。

传说宋仁宗时期,开封西郊张家庄的张雪凤与溪西村的徐公子成亲,新婚之夜,那张雪凤出对考新郎,并说:“对不出来,就不准进洞房。”她出的上联是则同韵联:

溪西鸡齐啼

联中的“溪西”,是徐公子所在的村名,而联中这五个字又同属“i”韵,那徐公子事先没有思想准备,越急越对不上来,只好赌气回学堂去了。同学堂的瘦书生问明情况后默不作声,各自分别安寝。

次日清晨,张小姐见徐公子还在愁眉不展,不解地问:“夫君为何闷闷不乐?”

徐公子以为她明知故问,没好气地回答说:“还不是为了你那副刁钻的对子!”

新娘听后,“扑哧”一下笑开:“真是个夫子,昨晚你不是对得很好吗,何必再二再三呢!”

徐公子一听,大惊失色地说:“什么,什么?我昨晚明明是在学堂里过的夜呀!”

新娘子听到这里,犹如五雷轰顶,说了声“啊也,相公”,就昏了过去,醒来之后,她觉得愧对徐公子,竟投井自尽了。其娘家闻讯,哪里肯罢休!定说是徐公子逼得她跳井的,一纸状子告到官府,徐公子被定了死罪。徐公子的父母不服,告到开封府,包公听后觉得蹊跷,左思右想,为避免打草惊蛇,最后与女儿一起,定下了一个出联择婿的主意来。

听说包公的女儿出联择婿,时间定为半个时辰,不少秀才跃跃欲试。良辰一到,但见鼓乐大作,包公端坐在太师椅上,那些应试者们比参加殿试还要紧张,一齐等待包公出联。一声高呼“肃静”之后,只听包公大声念的上联是:

岸南船伴还

联中虽只有五个字,但这五个字皆为“an”韵,且字字重似千钧。应试者们一个个绞尽脑汁,不料那个瘦书生迅速站出来,抢对道:

屋北鹿独宿

“对得好,真是珠联璧合!”

“妙极了,可谓妙手天成!”

正当众人连连叫好之际,包公吩咐张龙、赵虎:“将这个瘦书生给我绑起来!”

人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事后,包公向大家介绍道:半个时辰能对出这则上联,确属不易,本官判断,瘦书生就是凭着这则联坑害了张雪凤的。在场的人听后,无不佩服包公的高明。

况钟也是对联高手,决定依葫芦画瓢。第二天,他便出了一个告示,说是要招聘一位幕僚,前提条件是必须要对出一则下联来。而上联,正是昨夜况钟移椅时想出来的:

移椅倚桐同赏月

告示贴出没多久,那个卜秀才上前揭榜,并对出了新娘子洞房之夜出的那则上联来:

点灯登阁各攻书

况钟一听,当即命人将其拿下。卜秀才开始还狡辩,一再高呼“冤枉”,后来只好如实招供了如何偷梁换柱奸污丹娘的经过。

篇8:苏辙巧改对联历史典故

苏辙巧改对联历史典故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北宋散文家,与其兄苏轼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一天,苏轼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老道连连称好。

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稳,不如改一改。”苏轼问:“怎么改?”苏辙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

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稳,齐声叫好。从此,苏辙也远近闻名了。

对联的起源

对联的来历

对联的由来

优秀议论文:对联的来历

河南内乡县衙旅游导游词

对联的起句规则

长城赞说课稿

对联的教学设计

百家姓神龛对联

关于贴对联的随笔300字

对联的历史
《对联的历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对联的历史(集锦8篇)】相关文章:

六年级下册语文《长城赞》教案2024-01-22

春联起源于2022-07-19

历史名人国庆对联2022-09-17

人教版高中祝福教案2022-04-30

古诗词趣谈2022-08-06

武侯祠对联赏析2024-03-30

贴春联的由来和寓意2023-08-31

长城小学语文教案2023-04-17

写给历史老师的对联2022-08-17

我国最早的诗歌是2022-04-3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