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应防止的几种倾向

时间:2024-04-22 07:36:5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心理健康教育应防止的几种倾向(锦集6篇)由网友“惠洁忠”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防止的几种倾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理健康教育应防止的几种倾向

篇1:心理健康教育应防止的几种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应防止的几种倾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革,人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带来了一些心理失衡的现象,从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或心理行为问题.特别是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正处于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性和依赖性错综复杂的时期,如若处理不好必然会使青少年心理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正确严肃地看待这些问题并采取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应防止以下几种倾向.

作 者:徐振华  作者单位: 刊 名: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英文刊名: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 

篇2:高中定位应防止三种倾向

高中定位应防止三种倾向

高中定位应防止三种倾向胡金波 现实中普通高中发展面对的困难和问题,很多与不懂得普通高中定位、不认同已知的普通高中定位等有关。程斯辉 只有根据高中教育复杂性特征的内在要求办学,才能克服当前办学简单化、趋同化带来的许多问题。教育的核心是人,只有回到人的存在,并关注人本身的成长与健康发展,高中教育的定位才能正本清源。  编者按 “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系列谈”自开辟以来,在教育一线和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反响。高中教育定位是高中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推进高中教育改革过程中,还有很多与此相关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目前,中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需要不断为理论研究提出新问题,从而使理论研究引领教育实践科学发展。愿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常见面”,进行深入对话。“互看”的灵思,是教育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定位的偏向  ■胡金波  普通高中发展令人关注,定位至关重要。定位从现实性上来说就是导向和引领,而导向和引领必须从解决现实问题切入。现实中普通高中发展面对的困难和问题,很多与不懂得普通高中定位、不认同已知的普通高中定位、以长官意志代替普通高中定位甚至以片面政绩观支配下的决策取代普通高中定位等有关。  “题中之意”不是“题中全意”  防止“以片面代替全面”的倾向  普通高中定位是指对其现实地位的判断和未来走向的把握,体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内在统一,使普通高中教育形态与生产方式形态相适应、教育进程与学生身心成长相协同、教育途径与学生认知系统及动力系统相同步、教育效果的'提高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相匹配。  普通高中定位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不能把“预备教育”简单地等同于“预科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任何下一层次教育都担负着为上一层次教育输送学生的使命,即视小学为初中、初中为高中、高中为大学的“预备教育”。人们对这“天经地义”的属性,习以为常。但“预备教育”不等于“预科教育”。一方面,从教育目的来看,前者侧重于基础的普适性,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基;后者侧重于基础的针对性,为学生现实目的服务。另一方面,从教育手段来看,前者侧重于日常教学,体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相统一;后者侧重于补偿性、前置性、眼前的功利性。如果把普通高中教育定位于大学“预科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眼前将无法回应“为谁预科”、“预什么科”、“怎样预科”等问题,结果导致定位变成一厢情愿,脱离普通高中教育实际。  二是不能把“预备教育”简单地等同于整个普通高中教育。传统普通高中强调“预备教育”和“就业分流教育”的双重任务,现在看来这种认识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普通高中的独特价值在于,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首先,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受教育者全面生活的普通教育,它是以传递人类普通科学文化知识、为未来生活而非职业作准备的教育。其次,普通高中教育是为“未完成人”终身发展奠基的基础教育,它是通过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价值的掌握为学生“成人奠基”的基础教育。再其次,普通高中教育是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后的普及化教育,它是“人人应该接受的教育,也是人人能够接受的教育”。最后,普通高中教育是基于准成年人身心特征多样化的选择性教育,它应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平台。“预备教育”只有深深地根植于素质教育之中,才能“生命之树常青”。  应该强化的不应淡化  防止以“过度”掩盖“不及”的倾向  从整体上看现实中的普通高中教育,不难发现,凡是与考试有关的教育均做得“过度”了,凡是与考试无关但与学生发展相关的教育却做得“不及”。“考试领导教学,分数决定一切,有效教学被理解为有效考试的教学”,一边对应试教育口诛笔伐,一边却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一边大谈素质教育,一边却把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价办学质量的最重要标准,这显然离开了普通高中存在的本义、价值和目的。普通高中教育不仅仅需要赢得分数,赢得升学率,更要赢得学生的身体、生活和精神成长,赢得生命的独立和发展。因此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必须强化以下三个鲜明导向:  一是追求“自由教育”。爱因斯坦在为母校苏黎世工业大学成立一百周年撰写的纪念文章中说,在一切伟大的精神创造者身上,都鲜明地存在着神圣的好奇心和内在的自由,这两种特质的保护或培养都有赖于外在的自由。因此,普通高中教育的主要使命就是提供一个自由的环境,对两者都予以鼓励,真正地做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把健康和快乐还给学生”。  二是鼓励“创新教育”。创新是可以被某种原因激活或教育培训引发的一种潜在的心理品质。普通高中教育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注重学生发散性加工能力和综合转化能力的培养,时刻不忘普通高中的重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思考和创新思维。  三是拥有“快乐教育”。教学要求“超标”、教学时间“超限”、课外作业“超量”是导致高中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普通高中教育要善于营造“名师出高徒”、“兴趣出高分、“激励出高兴”的良好氛围。  以平常心态回归原点  防止以“感性”超越“理性”的倾向  普通高中定位必须尊循普通高中自身发展规律,不能简单地“像抓经济一样抓普通高中教育”、“像办工厂一样办普通高中教育”。古拉斯・桑普森曾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一模一样的产品,学校就像造船厂,要让每艘船都能独立航行”。这就要求普通高中定位聚焦于多样发展、特色发展和优质发展。  普通高中定位的出发点是“多样发展”。普通高中的多样发展,一是指办学模式、办学体制的多样化,二是指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式的多元化。普通高中的多样化重在鼓励其走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重在鼓励普通高中加强研究性学习和实验实践教学,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普通高中定位的落脚点是“特色发展”。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可简约地表述为在达到国家统一标准后,实现个性化发展的过程,它是一个体系,是一个领域的卓越,是带动整体水平提高的切入点,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实现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必须创造性地解决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的课程标准与地区差异、基础性教育和选择性教育、统一管理要求和办学自主权、家长期望趋同性和人才类型多样化的矛盾。强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使命,关注每个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普通高中特色建设一定要从校情出发,以重点带动特色、以全面支撑特色、以优质强化特色、以个性彰显特色,出良师、育英才,可选择、能持续。  普通高中定位的切入点是“优质发展”。当前,普通高中办学规模进入相对稳定期,育人模式进入战略转型期,管理水平进入综合提升期。普通高中优质发展,对政府来说就是办好每一所普通高中,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是选配好每一所普通高中的校长,对普通高中校长来说就是发展好每一名教师,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好每一名学生。普通高中优质发展必须以科学评价引领、以优质师资为支撑、以强化基础为保障、以高效课堂为体现。打造高效课堂,就是要把学生从“万念归一”、“血拼到底”、“成就传奇”、“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中解放出来,突出“以学定教”,使教学更本真,课堂更深刻,效果更显著,学生更喜欢。  (作者系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

篇3:学校开展心理教育要防止几种倾向

学校开展心理教育要防止几种倾向

学校开展心理教育要防止几种倾向霍克林心理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学生氏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的过程。学校开展心理教育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需要。学校开展心理教育要防止以下凡种倾向。一、强化思想、观念的转变,防止形式化倾向心理教育概念及其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只有近十几年的历史。但是,心理教育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却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孔子、孟子、老子及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庇、柏拉图等思想家都注意到这--问题,也发表过一些见解。在古代的一些教育实践活动中也体现了这种思想、观念的作用。我国古代医学名著《黄帝内经》较系统地论述过这些问题。几千年来,心理教育思想对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当代著名教育家斯霞老师的“爱的教育”就受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近二十年来,在我国教育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有一定影响和代表性的教育改革实验也都体现了这一思想、观念。这些都说明,虽然他们没有提到心理教育这个概念,但是,由于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有心理教育思想、观念的因素,所以,在他们的教育实践活动中都渗透了这种思想。相反,有的学校虽然名为心理教育实验,并且在形式上开设了心理教育课,建立下心心理档案,设置了咨询室,配备了心理教师,可由于忽视了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心理教育实验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也不过流于形式而巳。由此可见,人的教育思想、观念对人的教育行为起着支配、指导作用。所以,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必须强化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当然,也不是说等教师彻底转变了教育思想、观念后再开展此项工作,而是做到三结合,把转变思想、观念与学习心理教育理论结合起来,与心理教育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与总结心理教育工作经验结合起来。这样,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思想、观念才会逐步得到更新,心理教育工作也会越做越好。二、采用教育――发展模式,防止医学化倾向在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中,存在片面地把心理教育理解为发现和治疗心理疾患的倾向,也就是医学化倾向,并在开展工作中热衷于此道,这是错误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从学校心理教育的任务来看,学校心理教育应是教育――发展模式。学校心理教育三项任务:①发展性任务,主要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使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情感、意志及个性品质;②适应性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尤其是适应现代社会环境的能力,这就需要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使学生与环境的关系相谐,并得到发展;③防治性任务,主要是预防和矫治学生各种异常心理与行为,其中,预防更为重耍。这三项任务都是围绕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展开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其心理机能,促进他们的全面素质和个性素质和谐发展。可见,学校应采用教育――发展模式,而不是医学――治疗模式。2.从教师角色发展来看,学校心理教育的模式也应是教育――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角色所规范的内容也在增加。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育心,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主要做好三项工作: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能力;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如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刻苦学习的意志品质等;③在学校各种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性心理品质,并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从教师这一角色发展来看,也应采用教育――发展模式。如果采用医学――治疗模式,我们的教师不但要得到某一专业的学位,而且还要获得临床心理的学位,才能从事心理治疗工作。这一要求不但我国达不到,发达国家也很难达到。所以,从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看,也适合教育――发展模式。3.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来看,学校心理教育也应采用教育――发展模式。学生中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但都属于成长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学校心理教育应以预防为主,而不是治疗为主。即使有个别需要治疗的心理问题,也应是心理医生的事,而不是教师的事。因此,学校应采用教育――发展模式进行心理教育工作,防止医学化倾向。三、突出心理教育特点,防止德育化倾向心理教育与德育在学校工作中是相辅相成的。学校既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又要使学生心理获得健康发展,促使学生成为一个完美发展的人。因此,心理教育与德育在实际工作中就会产生界限不清的问题,再加上有些心理教育教师以前是德育教师,于是就出现了心理教育德育化倾向。要搞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就要突出心理教育特点,防止德育化倾向。所以,必须区别二者的不同点。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从教育目的来看,心理教育是从个体本位出发,目的是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使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德育是从社会本位出发,培养符合社会规范的人。  2.从教育内容看,心育主要包括①学习心理与就业、升学指导;②人际关系辅导与社会心理教育;③情感教育与耐挫力训练; ④自我意识与健康人格的培养; ⑤青春期与性心理教育;⑥休闲与消费心理指导等内容。德育主要包括:①政治教育; ②思想教育;③法律教育;④道德教育等内容。二者在教育内容上也是不同的。3.从教育方法来看,心理教育更要求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工作方法主要采用辅导、咨商等方法,特别强调宣泄与疏导。德育教师把国家与社会的要求讲述给学生,要求学生服从,主要采用灌输与说服的方法,强调言传身教。二者也不相同。4.从对教师要求来看,心理教育教师要具备心理学知识,并且经过一定的训练,而且,还要求心理教育教师乐干助人。德育教师必须忠于同家,与国家意志保持--致,愿意为国家服务,并具备有关专业知识。从以上四个方面来看,二者的不同是很明显的,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不同,才会在实际工作中突出心理教育特点,搞好心育工作。四、重视心理淬砺,防止温室化倾向心理淬砺指在心理教育中创造条件和利用时机锻炼学生,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过程。学校心理教育为什么要重视心理淬砺呢?主要原因如下:l.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我国的经济与科技水平有了很人发展,社会有了很大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也存了很大提高。但是,各种文化的冲突与竞争的激烈也使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学生也不例外。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学校心理教育需要心理淬砺。    2.学生的心理素质很难适应现实生活的要求,更难适应21批纪国际竞争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1993年11月25日《中国教育报》刊载了《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文章通过中日两国孩子的比较,反映出我国孩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百折不挠、坚韧不拔之意志,刻苦熔炼、战胜困难的勇气及适应能力、自立能力相对较差。因此,一遇困难和挫折就会垂头丧气,甚至于失去生活的勇气。可见,学生需要通过心理淬砺来提高其心理素质。3.在学校心理教育中,有的教师怕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敢批评、教育,不敢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问题,采取迁就、容忍,甚至回避的态度,这是不对的。因为这样处理不但不能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反而会减弱学生应付挫折的能力。俗话说,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住风吹雨打的。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只有通过千锤百炼才能培养出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申立于不败之地的人才。因此,学校心理教育要重视心理淬砺,防止温室化倾向。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也要掌握好分寸,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状态和耐挫与承受能力,深入细致地做好心理淬砺工作,切莫拔苗助长,伤害学生。  《天津教育》1期

篇4:新世纪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新世纪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当今社会,各类竞争压力日趋增加,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上升,心理卫生问题日益突出.世界卫生组织将世纪之初的的世界卫生日主题确定为精神卫生(即心理卫生),这表明心理卫生将是本世纪世界卫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目前,公众的心理卫生知识匮乏,社会偏见严重.由于心理卫生知识尚不够普及,大多数人对这方面疾病的认识不足.据调查,61.14%的社会人群缺乏心理卫生常识;70%的心理疾病患者在综合医院诊治,而到专科求治的不足1%;有16.11%的人在家使用民间“验方,偏方”;也有3.14%的人求神拜佛或求助巫医,这在农村、山区更为严重.有46.92%的患者家属对社会偏见歧视存在担心,使患者及其家属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康复[1].另外,心理卫生和精神医学教育在整个医学院校教育中显得薄弱,至今浙江省尚无系统培养心理和精神科人员,全国的专业或系(全国只有2所院校有该专业),高层次的人才缺乏,基层队伍薄弱,专业队伍不够稳定.

作 者:李方敏  作者单位:温州市鹿成精神病医院,浙江,温州,325003 刊 名:中国健康教育  ISTIC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 年,卷(期): 18(1) 分类号:B844 R193 关键词:新世纪   心理   健康教育  

篇5:体育教学应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体育教学应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教学不仅要注重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更要侧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节,通过分析学生心理 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危害,利用学校体育课教学功能尤其是体育锻炼的手段,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全面实施“健康第一”的体育课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一、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体育教学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思想觉悟、工作态度和责任感,当然也包括同志间的协作精神。在体育教学中 选择教法和手段时,要有针对性,要有利于运动技术的形成、体育知识的传授、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以及思想品德的教育目的`等。教师讲课时应 力求做到灵活、切实、创新和多样化,避免陈旧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把“健康第一”的理念传递给学生,达到提高教学效 果的目的。

二、重视心理健康理论课,让学生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 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他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 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

三、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突出学生主体并区别对待地实施教学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 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 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 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从运动强度来讲,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 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而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分钟~30分钟、60分钟~90分钟也会产生良好的 锻炼效果。

总之,中学阶段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殊、关键的阶段。教师通过教学侧重,使中学生的各种心理矛盾得到正确的解决和引导,将会对他们的一生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因而,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

篇6:心理健康教育应结合有效的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应结合有效的体育教学

一、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学之间的联系

1.心理健康教育保证了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去投入体育锻炼和学习中去,而且进行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良好的心态可以使其很快地投入学习和生活中去,并且在短时间内还具有旺盛的持续力量。

2.体育教学的有序进行需要小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应对。一些剧烈的运动项目,比如跑步等耐力运动,这些都需要小学生在心理上事先对这项运动的特性有所了解,这样的.好处也是为了保证学生在认识体育运动的益处后,对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抱有一定的期待心理。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体育教学的影响作用

1.田径运动是一种竞争性较强,发展小学生体能的运动,在走、跑、跳、投等项目的练习中,锻炼小学生的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能力,要达到体育教学效果,就要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怕苦,不怕累,承受自身和外来的压力,比如,耐力性长跑项目,这是对小学生的体能和意志考验,是要学生付出长时间的体力和忍耐力的,教学目的就是训练学生增强体质,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2.球类运动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精神,尤其是在比赛过程中,紧张、焦虑的情绪会影响学生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及时调整学生的心理过程,调整心态,保持着“胜不骄,败不馁”的平常心,抗击焦虑情绪的产生,稳定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3.体操运动是以协调性为主的体育项目,舒缓学生的心情,集健身和娱乐于一体的双重功效教学。在体操教学在中,加大动作难度,实现新的跨越,也是体育教学中的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要紧随其后,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如,跳箱、器械体操,鼓励学生战胜高度的勇气,克服恐惧心理,锤炼学生的意志力。

三、结语

总之,结合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学,不难看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学是完全可以保证在后续的体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因此,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教学应该与体育教学同步进行,这样的目的也是为了保障小学生的自我素质能够得到全面地健康发展。

写调查报告的格式报告

调查报告的写法格式

调查报告的写法

教育调查报告的写法

提升企业员工满意度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心理学考研专业课基础备考指导

现代化文明监狱条件下罪犯管理教育中的几种价值冲突与对策

现代司法理念与审判管理制度论文

报告与请示

心理健康教育应防止的几种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应防止的几种倾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心理健康教育应防止的几种倾向(锦集6篇)】相关文章:

党委信息写作2023-08-27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几种方式2022-09-06

小班我们不玩火安全教案2023-07-07

浅析企业年轻管理人员如何克服四种倾向2022-04-30

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教案2023-11-11

牢固树立正确群众观念2022-04-30

价值绝对主义冲突的表现及对策2023-07-14

初中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怎么写2022-12-03

干部考核工作情况调研报告2022-06-03

几种数学教育观念的综述与分析2022-04-2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