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制度(精选6篇)由网友“女主角”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货币制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人民币货币制度
什么是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是为约束货币发行规模维护货币信用而制定的,要求货币发行者在发行货币时必须以某种金属或资产作为发行准备。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以法律规定的贵金属作为发行准备,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各国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内容比较复杂,一般包括现金准备和证券准备两大类。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类型
各国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内容比较复杂,一般包括现金准备和证券准备两大类。
现金准备包括黄金准备、外汇准备等具有极强流动性的资产准备,证券准备包括国家债券准备、短期商业票据准备等有价证券准备。
1.现金准备发行制:货币的发行100%以黄金和外汇等现金做准备
2.证券保证准备制:货币发行以短期商业票据、短期国库券和政府公债做准备
3.现金准备弹性比例制:货币发行数量超过规定的现金准备比例时,国家对超过部分的发行征收超额发行税
4.证券保证准备限额发行制:在规定的发行限额内,可全部用规定证券作发行准备,超过限额的发行必须以十足的现金作为发行准备
5.比例准备制:规定货币发行准备中现金与其他有价证券所占的比例,但各种准备资产的比例难以确定
6.无准备制度: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并不要求特有一定的准备资产,即国家以行政法规形式规定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最高限额
篇2:人民币货币制度
表面上,美欧货币政策分化是两大央行与政策目标距离远近差异的结果。美国在危机之后实施超大规模的财政货币刺激政策,有几个月美国的通胀率甚至略超2%的通胀目标水平。欧元区则面临通缩的困境,下半年欧元区通胀就一直低于1%,不断创出历史低位。就业指标方面,美欧差距更大。美国总体失业率从10%的峰值降至209月的5.9%,低于美联储6.5%的政策调整门槛。欧元区失业率目前仍维持在11.5%高位,迟迟未能得到有效改观。因此,实际上美欧货币政策分化源于两者实体经济复苏的差异。
随着临近美联储即将结束QE购债,欧洲市场美元近期开始趋紧。三个月期美元Libor利率已经上升。一旦美联储加息提上议事日程,欧洲金融机构获得美元融资的成本将进一步上升。随着美联储货币政策逐步转向,资金开始加快从欧洲流向美国。在欧洲央行将启动QE的背景下,出于套息交易等动机会有更多资金从欧元区流向美国,欧元区银行业流动性紧缩状况可能再度加剧,边缘成员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或难有明显改善。而对美国而言,削减以及停止QE购债是为了避免复苏过程中流动性过度泛滥、经济泡沫过快膨胀。此时欧洲央行与美联储反向而行,可能将引发资金大量流向美国,弱化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实效。
一个很可能的结果是,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导致市场资金收紧,将促使欧洲央行推行力度更大的宽松措施,而欧洲央行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大量流动性,则又可能成为美联储加快调整货币政策步伐(如提前加息)的推动因素。
在美欧货币政策博弈过程中,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新兴市场可能因此面临更大的风险。即便欧洲央行释放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新兴市场资金外流之势,但短暂的喘息之机并不足以推动其走出困境。一旦美联储加快货币政策调整步伐,新兴市场可能又将面对新一轮冲击。
人民币货币发行的“去美元化”
对于亚洲来讲,现在的情况与的确大不相同。19,亚洲许多国家国内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居高不下,各国国内的利率比较高,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环境比较脆弱。而现在亚洲作为一个整体的金融环境改善明显。此外,正是由于吸取了当年的教训,亚洲不少国家和地区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尤其是中国。并且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基本放弃盯住汇率制,不太容易因为热钱攻击而产生崩溃效应。
另一方面,当前亚洲经济形势与年也有类似之处,比如,信贷泡沫(私人部门过度杠杆)和资产泡沫(房地产泡沫)。亚洲私人部门是美元的空头,发行了大量以美元计价的外债。美国国债收益率飙升可能会成为亚洲市场下跌的诱因。中国地产商和印度能源及公用事业公司的资产债务匹配度低,国际债券发行量大。而且,中国处在结构调整和去杠杆去产能最艰难的时期,经济仍面临很大的风险。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人民币发行机制的转变和人民币国际化可以避免将来美联储加息导致类似1997—东南亚金融危机时的通货紧缩局面。中国的货币体制在加快去美元化的进程,这和经济结构中的重要调整是分不开的。
年以来,我们看到中国在政治上更趋于稳定,各种不确定性正在下降,一系列意义深远的改革方案正在陆续出台。中国正在进行一些增强国家主权的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使国家资产负债表更加透明化,这增强了对人民币的信心。政府正在寻求以提升国家信用的方式去抵消不断积累的债务危机的方法。
如土地改革、国企改革、放开垄断领域结构性减税和加大改善供给力度等,都能使经济发展与结构改革并行,改革与稳增长之间的矛盾得到调解。另外,我们看到一个新的现象,即日益增多的针对外资的反垄断调查。这反映了中国经济主权意识的上升,最后必然体现到国家的货币主权上,经济上的“去西方化”和货币制度上的“去美元化”。在近期的一些地区争议问题上的立场也显示了这一点。
中国人民银行很清楚,转变后的基础货币发行机制还需与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目开放等协调推进。货币国际化的三个步骤是贸易结算货币、金融投资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人民币国际化并不等同于资本项目开放,也不存在人民币国际化必须要求资本项目开放这一前提条件。
以德国和日本的货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为例。尽管德国和日本在战后都有着经济的快速崛起,资本项目逐步走向开放,货币国际地位得以提升的过程,但两国货币国际化的路径实际并不相同。德国尽管在20世纪60年代便宣布了资本项目的开放,但一直以国内经济目标为重,对资本项目下流动实行较强的管制。德国马克伴随着德国强大的工业竞争力通过贸易渠道向全球输出,在全球产业链和相关生产要素的交易与分配中扮演了主导角色。日本则不同,通过放开资本管制,日本政府积极鼓励本国和海外金融机构参与和日元相关的金融资产交易,如证券投资交易,以金融渠道对外输出日元。从历史表现结果来看,德国马克的表现各方面均远远优于日元。
因此,德国马克的贸易推动的国际化道路和日元的金融自由化推动的国际化道路有着极大的区别。从资本项目开放的角度看,德国和日本的货币国际化思路是完全相反的。德国在货币基本国际化后才放开了资本项目,日本却是试图通过资本项目开放来推动国际化。不同的路径导致两国货币国际化的最终结果差异很大。从一开始日元的结算功能便相对较弱,而其储备货币功能也随着经济泡沫破灭,经济竞争力下滑,地位逐渐降低。到今天,尽管日本是国际第三大经济体,贸易规模庞大,但日元的国际使用仍然非常有限,远远落后于美元和欧元,甚至落后于英镑。
因此,资本项目开放并不是货币国际化的前提。要求中国完全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没有道理的。人民币国际化的重点在于推进人民币作为国际间计价结算手段的功能。在当前背景下,应当暂时保持中国资本项目管制,对境内外人民币市场分别管理,同时培育稳定的境内外人民计价结算市场,激活人民币内外流动的贸易机制,待到适当时机再打开资本项目管制。贸然开放资本项目,只会使得人民币作为投资标的的可能增加,投机资本的炒作并不利于在全球贸易和商品要素市场中人民币结算地位的提升。由日本的历史经验可知,不依赖于计价结算的贸易需求的货币国际化必然会使得人民币成为单纯的套利工具,不但不能国际化,还会对国内经济造成冲击。
在境内外两个人民币市场分别培育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汇率问题,由于资本项目并未开放,中国仍然能够对汇率产生一些影响。从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来看,德国马克离开固定汇率后通过资本项目的部分管制实现了马克的缓慢升值,缓慢的货币升值又推动了德国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拥有竞争力的德国产业能够再去支撑马克的国际地位。日本迫于美国压力,日元的快速升值使得日本只能享受了资本市场的短暂红利。人民币的缓慢调整也可以协助目前中国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以能够增强国内产业竞争力,从根本上增强人民币地位。
三元悖论与“定向宽松”
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全球货币都采用信用货币发行机制,总的来说有三种信用货币发行机制:美元依据有效的国债和股票市场发行;欧元依据权衡各国经济增长和通缩的合约发行;除此之外,就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采纳的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机制,并以此作为本国的货币发行机制。货币发行机制和汇率制度分不开,由于三元悖论,浮动汇率制更易于采取独立的货币政策,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节货币量和利率。麦金农想通过理论上的国内通胀的方式解决汇率失衡问题,但是这个调整路径充满风险,汇率体制的脆弱很可能已经先受到跨境投机资金的冲击。因此,货币发行机制,汇率形成制度、利率形成制度、货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层层相扣。
以日本为例,20世纪70年代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中心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彻底解体,布雷顿森林体系完全崩溃。日本由固定汇率转向浮动汇率,此时,日元货币发行渐渐与外汇储备脱钩,通过发行国债来购买外汇储备。日本央行发行货币的发行保证物,按法律规定为金银、外汇、3个月内到期的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以及3个月内到期的以票据、国家债券、其他有价证券及生金银、商品为担保的放款等。金银和外汇之外的保证物(债券、票据、贷款等)充当保证的限度由日本财务大臣决定,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比例要求。
实行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许多国家,如日本、新加坡等的外汇储备主要由财政部发行国债或以财政盈余向央行等机构购买,然后由财政部管理或委托央行管理。国家外汇储备的增长与基础货币投放关系并不大。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在逐渐放大汇率波动区间,最终的目标是货币发行独立于出口部门和美元,汇率波动更加自由。货币独立化的过程会通过购买国债,形成独立的利率期限结构进行,这是利率市场化过程,而同时推进汇率自由化。这个过程一直在进行当中。
短期的货币政策无法解决长期经济结构性问题,除了调整价格,没有什么能阻止货币的流动。近期的流动性便利扩充了流动性工具,使人民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绕开了存贷款利率限制,而更加依赖公开市场操作的利率引导。这些结构性的措施,目的是为以后的总量型和价格型工具做好铺垫。
过去买入外汇的货币发行方式在遭遇持续逆差时,流动性将发生严重紧缩,威胁资产价格和银行资产质量。现在中国面临美联储将加息和中国国内债务杠杆偏高两大问题,仅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并非长效的机制。中国转变基础货币发行方式需完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特别是完善公开市场操作和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体系。常规手段主要是短期各种期限的常设逆回购和央行在公开市场买卖债券,央行债券买卖的品种应有严格的限制。
中国正在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随着基础货币发行方式转变,人民银行对国内利率水平特别是短期限利率的影响能力增强,预计人民银行会确定和调控市场化的基准利率。
篇3:中国的货币制度
中国的货币发行者是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的货币发行方式有2种:自主发行,和兑换外汇发行。
自主发行,即直接发行。新增货币通过银行间借款的方式进入商业银行,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商业银行将这些货币贷出,进入实体经济流通。
兑换外汇发行。现在术语叫外汇占款。中国的名词都那么怪,引起歧义。明明是占外汇款,非得说成外汇占款。好像买了外汇人民币被冻结了,流通量减少似的。实际情况是,任何人拿外汇到中国人民银行要求换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就对应发行增量人民币,收进外汇。
这个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留下来的。因为过去外汇对中国实在太珍贵了。这个就是典型的蝴蝶效应,当年不知哪位定了这个制度,而如今这个制度成为了影响中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的核心制度之一。
因而,如果人民银行兑换外汇净流入,那么对应的就是人民币发行量的增加。近,由于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兑换外汇发行成为了主要的人民币增量来源。
自主发行和兑换外汇发行的区别非常大。自主发行可以用不收回,是货币投放量的永久性增加。但是兑换外币发行是“临时发行”,当外汇净流出时,人民银行就需要注销人民币,那么人民币的总量会减少。
货币供应量增加,意味着物价上涨。货币供应量减少,意味着物价下跌,而且可能会更严重,比如经济危机。所以,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趋势判断,最重要的是外汇流动情况。如果外汇流动方向逆转,会引起国内经济的巨大震动。即便不是逆转,而是流入量的明显减少,都会对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影响。
经济是商品交易活动。必须由货币作为媒介。所以有效货币总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瓶颈。当有效货币多于商品时,通货膨胀,当有效货币少于商品时,通货紧缩。所以,经济要发展,货币数量就要增加。增加货币,要么是从地下挖金银,要么是政府印票子。
在高质量的信用系统建立起来之前,信贷活动占经济的总比例极低,既不会影响货币总供应量,也不会影响商品的产量。
在高质量的信用系统建立起来之后,信贷活动占经济的比例极高,对经济的影响极大。实际上信贷活动成为了当代经济的引擎,信贷大发展,则经济大发展,信贷出问题,则经济闹危机。
银行是信贷的媒介,因为银行具有高的信用。
人们把货币存入银行,可以赚取利息。银行把货币贷给需要的人,赚取利息差。如果投资收益大于贷款利率,企业或个人就会去贷款。人们贷款后立即会消费掉,不然就白付利息了。因而新发贷款额就对应了GDP额。贷款消费掉后,出售商品的人就获得了货币,他们自然也要存款,于是货币转了一圈就回到了银行。如此往复循环,贷款就越来越多,存款也越来越多,消费也越来越多,经济也随之高速发展。这种通过银行信贷循环来增加的货币供应的速度,远远高于挖金矿的速度。
这里引入雷士第一定律:货币乘数总会达到可能的最大值.即只要有钱可借,人们都会借钱。原因呢,一方面是只要收益率高于利率,贷款就会赚更多的钱,另一方面是贷款拉动了经济发展,让企业更赚钱。(当然有限责任制是很重要的原因,因为赚了归自己,亏了归银行)
那么,这种靠信贷的货币供应量是无限的吗?否。首先,人们不会把所有的钱存进银行,总要持有现金,其次,银行也不会把所有存款贷出去,总要留些压箱底的等着人们来取款,这个叫准备金。接下来就是一个初中数学题了,现在小学生奥数也会算。最大货币供应量=原始发行货币量/(1-(1-准备金率)x(1-持现金比例))。举例,如果人们持有10%的现金,银行留10%的准备金,那么货币供应量大约是原始发行量的5倍。多出的4倍都是通过信贷放出的,也就是有4倍于原始货币量的信贷。而美国在1920-1929年间,准备金只有8%,所以货币供应量放大了6倍。
美国1097年从没有有效的信贷体系,到1929年建立起高效的信贷体系,货币供应量会增大6倍,外加每年有新开采的黄金增加原始货币发行量,总体货币供应量增加10倍以上,而同期经济增长不可能有这么多,自然会发生通货膨胀。
由于是金本位制,即物价用黄金来标定,所以通货膨胀对等于黄金贬值。而挖掘黄金是有成本的,而且相当高。挖掘黄金的成本自然随通货膨胀而上升,当挖掘黄金的成本高于黄金的价值时,挖掘活动停止。而挖掘活动停止,就意味着原始货币(高能货币,TMD经济学又不是量子物理,啥高能)供应量不再增加,那么信贷量也就不再增加。
于是,问题出现了:货币总量不再增加,但是存款的人要利息,这个利息怎么来?比如银行里一共存款1万亿,年利率5%,1年后存款人的权益是1.05万亿,而货币总量还是1万亿,多出的0.05万亿从哪里来?回答是没法来,只能赖。怎么赖?破产呗!
篇4:中国的货币制度
世界上最神奇的魔术从不是那些盛大舞台上表演的“分身术”或者“无中生有”之类的哗众取宠,而是东西在你手上,你抱着、掖着、惦着、数着、看着,它被你紧攥在手里,被你紧盯在眼里,它千真万确的触手可及,然而它又悄悄消失了。它是世界上最无耻的魔术,它是世界上最赤裸的抢劫,它是世界上最伪善的残忍,它是世界上最肮脏的阴谋,它是货币发行。
关于货币发行的演变要从以下几部故事说开:
第一部:货币发行
在一个叫做中的古老村子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平凡朴素的生活。村东头住着一个铁匠,每天锻造敲打着各种工具,从农耕用具到交通用具再到生活用具,种类很全面;村西头住着一个裁缝,每天缝制着各种衣服;村南面住着一个瓜农,而村北住的是一户泥瓦匠,给人盖房子、修房子。村中间还有几户人家,靠种粮为生,暂且称为粮农吧,其中一位粮农叫代尔,种植技术精湛,善于打理家务,口碑甚好。
中村的民风真的很淳朴,每天人们用粮食交换着铁锹、用衣服交换着瓜果以及粮食,生活平平安安。同时自己心下里会盘算,我该打多少铁?免得没人要我就得饿死了,所以不断的调整着自己的经营结构,实在不行去给粮农打点短工,换点粮食。每个人都有类似的想法,不过中村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巨变,日子也很和睦。
法则1.1:自己生产的东西要么满足自己所需,要么满足他人(市场)所需,否则就得挨饿。
法则1.2:如果生产的东西自己和别人都没有需求,或者自己根本没有生产东西,而自己却没有挨饿,这就表明别人生产了价值却在替你挨饿。
第二部:货币出现
铁匠的儿子今天拖着沉重的锄头,要给家里换一些粮食,累的恐怕得多吃几斤粮食了;裁缝拿着衣服去换粮食,结果半路衣服弄得满是灰尘;粮农们想要去换点水果吃,粮食在半路漏了一地......
有一天,老农代尔拿着5张纸条,每张上面都写道“此纸条可从代尔这里换回一斤粮食”,然后去铁匠那里说,我要换一把剪刀,这样先给你一些借条,你随时可以去我那里换回粮食,那5斤粮食我会一直给这些纸条保留着;铁匠想了想,这样也好,儿子以后也不用拖着那么大的锄头去他家换粮食了,只要拿着这些薄薄的纸条就可以了,因为我们家终归还是要吃粮食的;再说代尔这老农口碑不错,不会赖账的;而且说不定我用这些纸条还可以换一写水果,果农说不定也会接受的,果农要是兑现的话岂不是我少拿了2次锄头,那得少出多少汗!所以,铁匠收下了这5张纸条。并且村民们怀着同样的想法,都接收了这种纸条。
有一天,铁匠对儿子说:“那张纸条放哪里了?”。儿子说:“什么纸条?”。铁匠不耐烦的说道:“代尔写的那些可以换粮食的纸条”。这些事情之后,儿子与老父约定,用“A币”来称呼那些纸条,免得以后分不清是“上厕所的纸”还是要“记事用的纸”还是“代尔先生的纸”。
又有一天,代尔要去换10斤水果招待客人,他写完一张纸条又写一张,胳膊都麻了,这还没开始提水果胳膊就麻了,一气之下就每张纸只画了个数字再签个名,1表示1斤粮食;10表示10斤粮食。这样不就方便多了。而假设代尔所有的存粮只有1000斤,而它纸条上的数字加起来却有斤,这就表明代尔透支信用滥发A币了,那相应的一个A币对应的价值就萎缩到半斤粮食,A币贬值了50%。
法则2.1:以实际财富(粮食)为抵押发行的货币(A币)叫做信用货币,货币的发行者必须具备很高的信用(代尔口碑很好),必须有很透明的机制(以粮食为抵押,有多少斤粮食?),这样的货币(A币)不会贬值,永远对应着相应数量的粮食;
法则2.2:货币一旦滥发,相应的贬值就会到来;
法则2.3:货币(A币)是借条。
第三部:银行鼻祖
若干代人后,村里的人们使用的货币已经不仅仅是A币了,原因很简单,村里的人口越来越多了,有了理发的、采药的、开酒庄的以及专门从事倒买倒卖的小贩们,靠粮农代尔打的借条已经不够人们使了(其粮食毕竟有限,也就使货币的发行受到的严格的限制),B币、C币……等也开始流通了,其信用也有高有低有变化,人们变化着自己持有的纸条,经济交换越来越频繁了。
采药的人这一阵子想到村外面大山的那一边去采点珍贵的药草,但是又担心自己村里流通的A币和大山那边人们的纸条互不相认,自己吃住都会成为问题;铁匠这一阵子生了一场病,没有力气打些铁器,没能换回A币,粮食没有着落;果农今年的水果大丰收,留下一些自己吃的外,全部从果贩那里换回了A币和B币,但那么多纸条放在家里很不安全;中村一个叫做雷泰的先生就开了一个钱庄,起名为“日升昌“钱庄,干的事情主要有三种:第一、村民可以将自己的A币、B币等存入钱庄(要收保管的费用),第二、村民可以从日升昌借一些A币出现先使用,以后再归还(要收利息),第三、汇兑,村民在中村的日升昌存入1000个A币,可以拿着日升昌的汇票到大山那边换出对应的纸条(先称之为“大山币”)来消费(同样道理,大山村的人在那边存入“大山币”,来到中村后拿着日升昌的汇票可以兑换A币来消费)。
这样一来,采药的人可以使用汇兑业务,代价是支付一些费用;铁匠可以先到日升昌借点A币,以后再还,代价是要付点利息;果农可以将多余的A币存入到日升昌,代价是要交一些保管费。而日升昌钱庄就靠着这些费用生存、雇佣保镖以及运输队、并取得一些盈利,盈利反过来壮大了日升昌的自有资本,汇兑的业务越开越大。日升昌的经营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假设其某天将存入的A币的一半都贷出去了,而因为其一些问题被曝光导致信用度急剧下降,就会引发存款的人过来挤兑,而日升昌当然是拿不出来这么多钱的,那么其面临的就是万劫不复的深渊,这些道理制约着日升昌的放贷以及其它一些活动。
法则3.1:银行放贷必然需要收取利息;而银行存款不一定派发利息,存款有息是银行竞争存款客户的结果;
法则3.2:假设只有一家银行垄断所有上面提到的三个业务,则存款利息必然为负,意味着存款客户不仅没有利息,而且还需要缴纳账户保管费;
法则3.3:有限信用的银行容易出现挤兑**,但其经营活动不容易偏离正常的轨道;无限信用的银行不容易出现挤兑事情,但其内幕操作往往令人吃惊。
第四部:政府之始
中村宁静的生活还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毁灭,就像恐龙家族到了公元6000万年前一样。中村的恶霸开始横行,村民们每天生活在恐惧和绝望之中;大山那边的村落盯上了中村富饶的资源,纠集着人马杀了过来,妄图把中村的人们斩尽杀绝,中村的村民整日生活在刀光血影之中,民不聊生。中村的一个叫做润智的青年,拥有极强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指挥能力,领导了一帮村民将大山村的入侵人马赶了回去,将村里的恶霸完全剿灭。润智说,我们中村必须成立一个村委会来领导我们村民,我们村委会的军队可以抵御大山村的再次入侵,我们村委会的警察可以打击村里新出现的恶霸,这样我们的人民会重新生活在和平中。只不过我们要向每位村民征税,这些钱用来养活中村的军队和警察以及我们这些官员。
连年的战火之下,村民所持有的A、B、C币都发生了怎样的怎样的变化?根据法则二:A币是借条。我们知道村民们谁持有A币,谁就可以到代尔这个老农家里兑换相应的粮食。但是战火之下,代尔家不成家,粮食被劫匪洗劫一空,自己也被炮火击中成了残废人,再创造价值的能力已经消失了。换言之,A币现在已经严重贬值。B币和C币同理,村民们的财富基本消失殆尽。
村委会颁布法令,发行新的纸条“人民币”来代替以前的A、B、C币,并完全禁止A、B、C币的流通。在一个人们财富已经化为泡影的村子里,人们开始用自己的一些劳动力换回“人民币”,或者用“可以换回10000斤粮食的A币”来兑换“可以换回1斤粮食的人民币”(村委会对村民财富积累有限的承认)。因为缺少人民币,刚开始的时候粮农用自己的粮食来直接缴税,甚至一些物物交换的事情经常发生。
村委会决定给每人发100个人民币来改善目前经济活动中货币不足的局面(强制发行货币),但这显然又遇到了问题。村民们拿到100人民币后,都知道这100人民币背后没有对应着什么东西,假设村子里现在总共有10000斤粮食,那么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去兑换,第101个村民及以后的村民手上的人民币势必就成了废纸一张,啥也兑换不了。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村委会不得不再发行一种凭证,叫做“粮票”,也就是你即使有100个人民币,但如果只有10斤粮票的话,也只能买10斤粮食。这种粮票制度是中村在物资极为匮乏的时代的一个烙印。又经过两代人的努力,社会上的物资已经极大丰富,很多物资即使均分给每个村民都用不了。粮票已经彻底消失,社会上的人民币数量发行的比一钱多了很多,但没有人去挤兑购买物资,因为社会上的物资确实已经足够丰富。
村委会也开了银行,以前的日升昌在刚成立村委会时已经被新的“中村民银行”取代,该银行不是村民私人办的,而是村委会办的,按照当初润智的承诺,这是“村民所有银行”,也就是银行归全部村民所有,村委会代行管理。像这样的“村民所有”企业也办了好多家,有专门修路的、有兴办水利的、有负责运输东西的、有负责发电的、有负责卖油的,这些企业的规模也比村民私人企业的规模大多了。
然后人们忽视了一个问题:人民币发行没有抵押品的事实。没有抵押品的发行,意味着制约因素就是主观意愿,我想多印就多印,看结果如何对我产生好处而定。
现在我将描述人民币超量发行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第一、村委会多印了10000个人民币,这10000个人民币怎么进入流通环节?答案是给村委会,由村委会消费出去,村委会一旦凭空多了这10000个人民币,后果可能有:官员多发点工资、官员借投资、考察、学习之名将一些人民币变成自己的储蓄或者是不动产,或者用这10000个人民币去给村里修个柏油马路。假设中村之前流通的的货币一共是100,000个人民币,当新印发的10,000个人民币全部进入到流通环节之中(注意有个过程,这很重要),货币会贬值1/11。
第二、假设一个官员之前有100个人民币的存款,此次黑色收入了50个人民币,并且把黑色收入消费了出去(否则也没法进入流通环节),则其总的价值是10010/11+50(50人民币消费的时候货币还没有贬值),因此其实际财富由100个人民币变为了约140个人民币。而没有黑色收入的人,其实际储蓄只能接受贬值的命运了。但有一点要注意:官员凭空增加的40人民币的财富所引发的消费也注定带来了另一些人财富的增长,假设官员因为这些黑色收入而多去了一趟“天上人间”,天上人间的收入包括利润也相应的得到了增长。问题是,10000个官员多的黑色收入又会引起谁的收入增加?天上人间肯定算一个了,还有谁?是种粮食的吗?是卖水果的吗?是街头卖煎饼果子的吗?是街头的大排档吗?答案是:房地产。
这和修柏油马路是类似的,这些钱经过村委会交通组(领导)——大承包商(官商一体)——中型承包商+局级干部——小型承包商+科技干部——修路工人,在这个链条上,所有的人原来的财富都贬值了,但新增的财富却明显的不同,结论就不言而喻了。
而另外一方面,货币贬值对应的是一包方便面从5人民币到6人民币的过程,方便面企业的老板最终还是得到了对等的财富。那么根据法则一,官员凭空增加的40人民币财富,又是谁在替他挨饿???
第三、试着回答以下问题:
1、方便面从5人民币到6人民币的过程中,工人的工资有相似的变化吗?
2、不动产从10000人民币到20000人民币的过程中,基础粮食的价格有相似的变化吗?
3、当能源、用电、用水、用气、房租等价格齐刷刷的上涨时,你的收入有上涨吗?
当这些超量的人民币完全渗透到流通环节后,就完成了一轮上层对经济参与者减羊毛的过程。所不同的是,天上人间和房地产被减了羊毛,却能长出更多的羊毛;而工薪一族和农民被剪了羊毛,却露出了骨头。
法则4.1:权力不受制约的政府必然要走上超量(如果权力一点都不受制约,则会是滥发)发行货币的道路;
法则4.2:这种发行是强制发行,背后没有抵押品,因此货币的信用度只取决于政府的税收、警察、军队、“正义的口号”;
法则4.3:超量发行货币必然导致货币贬值,也必然导致一部分人财富猛涨,而另外的人(也是更多的一部分人)的财富的缩水,因此超量发行货币必然导致奢侈品消费猛增;
法则4.4:经济关系中与政府密切的财团或个人往往成了受益者,包括但不限于“国家官员”、国有企业、官僚资本企业;
法则4.5:滥发货币是对人力资源的污蔑,因此滥发货币的当局也会同时高举着“集体主义”的旗帜来掩饰。
第五部:汇率之争
村和大山村在战争后的几十年内逐渐有了贸易往来,于是有了汇率的概念,中村的1人民币可以兑换多少“大山币”讲的就是这个。按理说这个汇率应该是市场的,因为市场的精准性没有其它东西可以替代。大山村的甲乙丙丁和中村的甲乙丙丁们之间互相买卖着人民币和大山币,就会产生每日这两者之间波动的汇率。假设中村的一个 PAD卖1000人民币,而大山村的 PAD卖100大山币,在上面货币买卖的交易之下,甲乙丙丁之间逐渐的就会用1大山币换来10个人民币。然后就形成了我们所谓的1:10的波动汇率。
对于战后重生的中村来说,自己的贫穷落后只能靠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对外贸易简直就是中村的生命支柱。然而一个波动的汇率对于贸易商来说不啻是一个打击。注意,因为大山村的强大,村与村之间的贸易都使用的是大山币来定价。中村的村委会决定绑定人民币和大山币的汇率。随着中村生产力素质的飞速发展,像其它数码、IT产品一样, PAD的价格如今直线下降,只需要500人民币左右就可以买到。但是汇率依旧被中村的村委会绑定为1:10 。中村的PAD出口1个只需要500人民币,相当于50个大山币,而大山村的 PAD还需要100大山币,换言之,中村生产的产品就更具竞争力了。长期下去,大山村的制造业就要空心化,大山村的村民的工作机会也会随着产业机会的消减而消减。大山村村委会不乐意了,开始指责中村的村委会。
中村的汇率是其村委会人为绑定的吗?换言之中村的汇率不是市场化的吗?我们可以这样说,但也可以说不是。
中村村委会选择了后者,村委会说,人民币和大山币的汇率是受市场调节的。倍受大山村村委会指责的人民币汇率确实是在“市场机制”上形成的。这个市场叫中村外汇交易中心,总部在第7大道19号。要说汇率问题都是别的村子指责中村,而非反过来,原因就在于同样是外汇交易中心,中村的外汇交易中心只有这一个地点,没有连锁店,而且实行的是会员制,而且会员都是一些大牌银行,而且还有一个特殊的会员——中村人民银行(中央行)。所以这个“市场”也被称作中村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中央行的自有资本只是成立之初的一点财政拨款,但是却在这个中村外汇交易中心里坐着盟主的位置,实力来源就是其独一无二的印钞功能。
当大山币来到中村外汇交易中心交易的时候,按理说在市场的调节下,1:10的汇率要逐渐变为1:9或者1:8(上文提到的),但是中央行就出价10人民币买一大山币,中央行出价高自然是其买到了大山币,完成了一次外汇交易。问题是中央行出价的这10人民币是印钞机印出来的,其它会员能竞争过它???这10元人民币毫无成本可言!!!于是每一次这样的交易都被中央行以这样的形式完成,于是汇率就牢牢绑定在了1:10的位置上。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上面的过程:中的村民把 PAD卖到了大山村,换回了100个大山币。按照中村的“强制结汇”制度,村民不能保有这100个大山币,必须卖掉它,接盘者自然是中央行,该央行印了1000个人民币给村民,然后100个大山币到了央行的账户里。然后,中村日益庞大的外汇储备形成了;然后,你发现了什么?
本来中央行应该这样做:当村民们再次需要大山币的话,村民就拿着这1000人民币买回100大山币,然后央行换回这1000个人民币,这1000个人民币本就是不该发行的,所以应该烧掉或者埋藏到深海里。然而,中央行拿着这些用引的钱换回的钱(那还是印的钱)投资了(白送给)各大银行、矿藏、基金、大山村的债券以及其它不知道的地方。中村委会以这样的方式疯狂倾斜着货币,货币贬值曲线的斜率日益陡峭,10年10倍不再是传说……
篇5:传统中国货币制度之特征论文
传统中国货币制度之特征论文
[摘 要]传统中国货币制度表现出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明显特征,由于政治、经济和物产、地区联系等的特殊性,导致我国传统货币制度以中央集权行使管理权,以金属铜作为主要货币材料源,而贵金属由于物产的稀少只作为辅助源材料,且由于封建商品经济的繁茂发展,我国拥有了使用纸币的最初经验。但没有意识到货币供给的经济规律,传统中国货币政策必然是盲目的而难以超越封建的时代。
[关键词]传统货币;中央集权;金属货币;宝钞;货币政策
中国有着悠久的货币活动和使用传统,上溯至三皇五帝的传说时代,就有了货币的记载。《史记平准书》记高辛氏之前就有了“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古今治平略》“伏羲氏聚天下之铜…以为棘币…而钱币自此始矣”。约到殷商后期逐渐产生金属货币。古代中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到了金属货币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区诸侯国货币和制度分呈,但有了广泛的金属货币活动则是不争的历史。首先对货币的统一,是中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秦。而汉代秦后,继续了货币制度的统一,由此传统货币制度延续了2000多年直到近代。同欧洲、近东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相比较,中国在传统货币制度上有着自己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的货币制度
对于中央集权的货币制度之始,是从秦还是从汉,学者们有所争议。石俊志在《半两钱制度研究》一书中认为“秦代历时甚短,统一的货币制度没有全面贯彻是有可能的。但是从秦王朝轻罪重罚、法网严密所造成的高效率来看,可以相信秦代是比较全面地废除了旧的区域性货币制度,并贯彻了全国统一的半两钱制度。”并考证总结出秦时垄断铸币权的表现在三个方面,禁止民间私铸、确定铸造官署以及统一铸造形制。现在能够普遍认同的是秦代统一了货币的铸造形制“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秦统一中国后,将秦半两的使用推行到全国,统一了货币;但就中央集权的货币制度而言,虽然有禁民私铸的证据,但依据是秦朝之前秦国时期的睡虎地秦墓《封诊式》的私铸犯罪的记载,而铸造官署依据的是《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对秦代官职治粟内史的记载,问题在于管理货币同铸造货币的专门管理还是有区别的。
也就是说,秦代的禁止私铸和铸造官署的论断还没有直接的史证予以证明。所以秦代是否有效实现了中央政府的统一铸造,还待考证。而张履鹏、史自力等编著的《中国历代货币形制与融通》则将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大臣桑弘羊主持的汉代“三官钱”改革,视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铸币权统一收归中央。“取消郡国铸钱权,专令水衡都尉所属的设在上林苑的钟官、技巧令(均输)、辨铜令三官负责铸造新的五铢钱。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旧币一律废罢。”但不管如何,从漫长的历史时期来看,秦汉时期中国建立起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货币制度是明确的。
其后随着中国天下分分合合,朝代更迭的历史演变,“朝代的更换,对于币制多有所改革;朝代若不更换,则改革属于例外。中国各历代帝王,多不愿改变他们祖宗的成法。譬如汉朝的货币,显然和战国时期的货币不同。王莽变制失败后,光武就恢复了西汉的币制。到唐朝钱制又一变。而宋钱又另具一种风格,制度首尾约略一贯。元明的钱币也各有其独特的体制。”虽然这套制度中的具体操作内容屡有改变,但是各个王朝遵循统一的货币形制制度,统一的中央货币铸造制度,统一的货币量衡制度这些中央集权的货币制度的主要方面却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国家才有权铸造发行货币,惟一只有国家准许形制的货币才能流通,民间没有私铸货币权,国家大致维护货币的固定的重量成色。从历史发展来看,汉法所定5铢(一铢约0.65克),很长一段历史中都大体成为铜钱的重量标准。虽然七铢,十铢,三铢,二铢钱也不少见。
不管具体制度如何,中国传统的货币制度皆令出于君主国法,虽然屡屡有违犯抛弃之史实。任由民间自由决定货币、铸造货币的情况不是常态。货币统治权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统治方面的重要权威。但由于古代中外经济交流总体而言较少,所以中外货币交换并未成为常态,传统货币制度对此也无规定之律。货币权对外的制度空缺,造成了近代清朝在币改之前对于外币国境内流通的忽视态度和如何处理的认识不足。对外之货币主权观念和制度本来仅是近代世界以来的事情。
二、铜币为中国古代的主要货币
“考吾国货币制度,历代兴革,各有差异,大率以铜币为主。汉书食货志有三品袅蹄货布之属,然度其时,已不恒用。宋元以来,则有楮币。顾行之不慎,往往害国病民。为贤者所弗取。故世所通用者,惟铜币而已。”中国选取铜币作为主要货币是有中国自己的原因的。
首先是中国地域内的金银铜三种货币主要金属材料中,铜的产量最大。“如唐代元和年间约计产铁200万斤,铜26万斤,银6千余斤,金160斤。”虽然铁在中国的产区最多,产量最大,但是铁主要用于工具制作用途广泛,若垄断而为货币材料必然影响国计民生,且铁产区过多,矿产来源丰富,不宜控制铸冶。若以铁为币,私铸、滥铸几乎无法避免。所以中国历史上屡有铁币,但是都流行时间不长。而银和金,产量少,不能满足货币流通的需要。所以我国选取铜作为主要货币材料是同中国金属产出相关的。而且就金属而言,产量同价值成反比关系。在以金属价值标量货币价值的铸币时代,,选择价值适中的铜作为主要货币材料也是理所当然的。
另外也有不少论者从经济交换的需求规模上来解释铜币成为了主要货币的原因。中国传统经济以自给自足为主,需要交换的商品不多,日常商品的价值不高,“人们大量日常的交易可能仅是几升、几斗米与几斤几两盐、茶之类的交易。这样的交易规模如果用其他贵重金属来充当交换工具,就难以执行。”在晚清币制改革的争议中就有不少守旧的官僚,如张之洞等以“物贱民俭”为据,反对币制改革。
中国的铜币发展也遵循了货币发展的一般规律。早期是称量货币形制,以重为纪,在铜币上统一书写货币重量,如秦半两,五铢钱,虽然在铸造时候不一定按照称量铸造,或轻或重,但以表面名义重量为铜币价值充当交换等价。其后,发展到以年号为纪,不再在铜币上书写重量而只书写铸造时的年号。这是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开始的,自此进入通宝钱阶段,直至清末,铜币都是以年号为纪了。政府用年号来标注货币,无疑是对货币用国家权威和法律予以肯定。货币的价值不再寄托于金属本身价值,而是由官府统治权威来支撑了。铜币从重量标称来宣示价值到由国家统治者来宣称货币法定效力和支撑货币价值,由此成为货币意义上的国家法定货币了。而符合中国文化理念和铸币技术实际的'外圆内方的货币形状也随着铜币秦半两之始,成为中国传统货币的法定专用形制,直至清末。
三、金银对货币的辅助作用
《史记平准书》载“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黄金和白银在中国历史上也长期的作为货币使用过。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未出现过金币或银币,黄金和白银在中国历史中一直是以称量为单位的,从经济交换通货的角度来看,可以称为称量货币。但是若以货币的法定性来定义货币的话,就如本文主要以货币法定性来界定货币,金银不能算做货币。而且前已述,中国金银产量有限,无法承担主要的交换一般等价物职能。所以金银在历史上长期是作为铜币的辅助通货而使用的。
黄金充当货币主要是在魏晋南北朝之前的中国古代。春秋时期楚国就有黄金货币了,称为“爰金”或“卢金”。秦汉时期,黄金形制并无固定,主要以重量作为结算单位。虽然汉代有马蹄金,麟趾金的形制,但宁勿说是货币,不如说是工艺品,用作随葬之用。秦代和两汉从未用固定形制的金以数量单位来计载。而且黄金,用来作为流通手段的,实现交换媒介的货币职能的很少。虽然秦汉都将黄金视为货币,“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为名,上币”,汉代“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汉代黄金和铜币之间有比价,法定是黄金一斤值铜钱一万枚。黄金使用范围也非同一般铜币。“黄金的使用范围主要是:国与国的交往,封建贵族、大商人买卖珍贵的奢侈品,统治者们朝贡、馈赠、赏赐、贿赂也都使用黄金”黄金在当时年代主要是充当货币功能中的价值尺度和财富象征。而随着黄金用作其他用途如装饰,塑像等方面的逐渐增多,黄金作为货币而使用则逐渐减少。成各种形制的金币虽然在汉后也可以见到,但始终是作为一种价值尺度和财富储藏手段,广泛流通使用的还是各朝的铜币。
四、宝钞制度之兴废
宝钞即纸币。我国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发行流通纸币的国家。彭信威在其《中国货币史》中说到,“兑换券和纸币是中国所发明的,西汉的白鹿皮币和唐代的飞钱,都有一种纸币的性质…中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于经济原因而促成的。第一是宋代商业的发达,因此不但需要更多的通货,而且需要更轻便的通货。第二是自五代以来,中国形成了许多货币区,不但用的钱不同,而且不准运钱出境,有时使用纸币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铜钱外流。第三是有许多区域使用体大值小的铁钱,携带非常不便。第四是两宋政府军费开支庞大,财政非常困难,常靠发行纸币来弥补开支。”中国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虽然交子何时产生及由谁创制的,历史上有所分歧不清楚。但是交子作为第一种纸币,是大家都承认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可兑换货币,也就是说它本身没有价值,价值靠它之上所书写的可兑换铜币来确定。铜币在这里成为了交子的本位。
但是这个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遵守。“中国不仅发明了法定货币,而且那里的政府也把握了维持硬币储备的必要性,这些储备最初为纸币发行的3/7,11开始出现麻烦,与鞑靼人的战争给国家带来资金压力,这些都只有通过供应大量的纸币来缓解。纸币持有者实际上不再能够兑付到硬币了。”交子的不可兑换性和超发引起的通货膨出使得交子迅速的贬值,并导致交子被废止。而元明清时期也都出现过纸币。元代的中统元宝交钞开创了元代的纸币时代,市场上除了银元宝外,几乎都是纸币。元代货币主要是不可兑换货币,虽然纸币面上书写有铜钱单位,但是由于不可兑换,铜币单位成了一个名义和符号来表征货币价值,而实际情况是铜币在元代初期被禁用,白银流通也受到限制,所以纸币成为了一种以银作为本位的不可自由兑换的法定货币。但是这次纸币实施同所有其他纸币一样,极为容易超发而导致泛滥,因为通货膨胀而崩溃,最终在元顺帝年间又恢复了铜制货币的铸造和流通。明初同元制用钞不用币,发行过“大明宝钞”。但后来还是使用的白银和铜钱为主要货币,尤其是白银得到广泛的使用,纸币逐步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到了清朝时期,纸币的出现和流通也成为了暂时现象,而没有如元代一般,长期大范围的使用纸币。并且纸币在中国的数次使用均以滥发造成通货膨胀而结束。
五、盲目而任意的货币政策
但是开始关注到农商贸易经济的发展与货币的需要和供应,而有意识的调整货币政策,在中国古代还是有的。货币贬值的情况常常是出现在朝廷货币超发的时期,所以解决办法是要么打击金银铜的私采和货币私铸,要么停止引起货币贬值的变币政策。如历代的改铸大钱、铁钱政策最终废止,就是此法;而针对货币数量跟不上经济需要的措施则采用如价格调整“宋会要稿食货四一:‘太祖建隆中,河北谷贱,添价散籴,以惠贫民。’”而发行铁钱,大钱,纸币宝钞也是很好的解决方法,但是变造新币发行,若掌握不好限度又会引起通货膨胀货币贬值。此外,还有限制储藏货币金银和海禁来限制货币外流等方法。这些方法措施一并构成了中国货币法律制度历史中幼稚、粗浅的货币宏观调控政策。
篇6:世界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和货币制度危机――警惕全球金融风暴上
世界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和货币制度危机――警惕全球金融风暴(上)
世界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和货币制度危机――警惕全球金融风暴(上)发布时间: 2003-9-6 作者:文懿铎
内容提要
2001年中国投资与消费增长率都有提高,但经济增长率却随出口曲线下降,说明外部需求在主导中国经济增长,这种情况在短期内不会变化,所以,要看清未来中国的经济走势,就必须先看清世界经济走势,特别是美国经济走势。
美国经济存在巨大的资产泡沫,世人对此已有共识。去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未来前景如何,目前大体是三种看法,即“V”型曲线、“U”型曲线和“L”型曲线。我的看法是美国很可能走出“L”型曲线,而结论不是出自美国,而是出自日本。
日本经济在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后陷入长期萧条,而且越陷越深,究其原因,并不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典型的生产过剩危机,而是泡沫经济破灭后导致银行体系瘫痪。首先,在过去10年中世界经济并未发生大的萎缩,在美国经济带动下,反而是最好的10年;其次,从产业面看,日本始终保持了出口优势,去年外汇储备已突破4000亿美元,所以,日本的危机显然不是来自供给过剩;第三,在传统的资本主义危机中,经济萧条也会导致银行系统紊乱,但经济萧条是因,银行危机是果,而在90年代的日本却出现了因果倒置的情况,是由于银行系统紊乱导致经济萧条,这些都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了新特点。
认识这个特点需要展开更大的视角。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完成了工业化,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到70年代,英、法、德、意、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完成工业化,进入到这一时代,产业资本开始具有从物质生产领域向外游离的趋势。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瓦解,世界货币体系进入到不受物质生产增长约束的时代,加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虚拟经济急剧膨胀,并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例如,1997年国际货币交易额高达600万亿美元,而其中与生产流通有关的货币交易只占1%。这说明,世界资本主义在上世纪70年代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或许可以叫做“虚拟资本主义,因为它既不同于马克思所分析的自由资本主义,也不同于列宁分析的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基本运行规律以及爆发危机的形式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如果不从这个新视角看问题,许多事情就看不清,也看不远。
例如汇率的决定问题。在传统经济中,本币是否坚挺,取决于产业增长好坏、是否有贸易顺差及储备是否充足,但在日本经济和亚洲金融风暴中人们却看到这些东西统统不起作用,相反,美国经济在过去10年中制造业处在长期萧条状态,国民消费40%依赖进口,经常项下的逆差超过印度一年的GDP,美元却不断走强,所以在当代世界经济中,是资本项下的国际资本流入流出决定汇率水平和一国的繁荣与衰退,这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虚拟经济为主体的时代,帝国主义战争也有了新内容,即不再是为了争夺物质财富,而是为了争夺金融与货币霸权。欧元统一就有这个意味,而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也是意在打压欧元的势头,维护美元的霸权。并且可以看出,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围绕争夺国际资本的冲突正在升级。
日本经济危机的新特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1985年,美国压迫日元升值,日本产业资本由此从物质生产领域流向资本市场,导致泡沫经济泛滥。在泡沫经济膨胀时代,企业以证券和地产作抵押从银行获得现金,再到资本市场上炒作,这使企业资产价格的上升速度,高于企业负债的速度,因此不论从企业还是银行看,资产负债状况都很健康,但当泡沫经济膨胀到顶开始破灭,一切就都反转过来。由于资产价格的下降速度,大大高于企业债务的清偿速度,就在银行内部形成巨大坏账,但是企业破产后银行却不能破产,否则就是全体居民和国家的破产,经济由此长期萧条,走出“L”型曲线。
美国目前的资产泡沫比日本要大得多,以股市市值衡量是日本峰值时的四倍。2000年4月,美国新经济的泡沫开始破掉,9月以后,以道指、纳指双双下跌为标志,美国资本市场也膨胀到顶峰,随时有可能崩溃,美国目前防止崩盘的主要作法是,在外资和个人离场后拼命向股市注入资金,支持上市公司回购股票以维持股市点位,但这是“饮鸩止渴”,会使今后危机的爆发更严重,而不会改变这个结果。可以猜测,美国泡沫经济的破灭会有三根导火索:一是“安然”风潮继续扩大,使投资人丧失信心而大规模离场;二是由于欧洲经济更加健康,国际资本向欧洲转移;三是日本经济危机深化,迫使日本抛售海外资产,而日本最主要的海外资产是在美国。
因此,70年代以来形成的全球资产泡沫先破于日本,后破于亚洲金融风暴,今天轮到了美国,美国金融风暴则会引发全球金融风暴,并使全球资产泡沫彻底破灭。如果是这样,不论美国经济还是世界经济,都会走出“L”型曲线。
没有不合理的货币制度,哪来如此庞大的全球资产泡沫?所以追根溯源,全球金融风暴也是货币制度危机的产物,但用什么来代替现存的货币制度,不仅探讨的文章极少,许多人还根本没有从这个角度考虑过问题。
外需形势不好,中国经济增长也会受到损害,但不会出现负增长。在若干年后,情况会发生有利于中国的变化,因为可能会出现世界金融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90年代以来,已经出现了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在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只剩下中国一个亮点,因此中国迟早会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港。但是为了避开全球金融风暴,中国又不应开放资本市场和使人民币国际化,所以,要把引资大门开在香港,把中国的企业更多的推到香港上市。香港将会因此成为世界第一大的资本市场,港币也会成为最坚挺的货币,这对繁荣香港经济,夯实“一国两制”政策基础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美国已经没有了产业霸权,但是还有货币霸权和军事霸权,货币霸权实际是产业霸权的替代品,因为只要有了货币霸权,美国人就可以依靠别国的生产锦衣玉食。所以,美国人决不会轻易让出美元的霸权地位,而是要用军事霸权来改变国际资本流向,以保卫美元的霸权。小布什之所以提出所谓“邪恶轴心”论,就是在欧洲和中国人的家门口事
先布下两个点,打的是国际资本的可能流向,一旦美国资本市场不稳就有可能动武,因此世界并不太平,我们必须洞察先机,作好必要的准备。
一、看清世界才能看清自己
自1994年以来,中国经济连续7年走低,2000年终于出现了转折,增长率开始上扬,许多人因此松了一口气,更有乐观者认为,走出增长低谷和通缩阴影的中国经济,会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增长期。但是,先是从去年3月到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陆续转入负增长,然后是从7月份开始,广义货币M2的增速反超出M1的增速,显示出货币大规模退出交易过程和通货紧缩回归的趋势。从工业生产看,去年一季度的增长率还高居11・2%,进入二季度降到10%上下,进入三季度降到9%上下,进入四季度已降到8%上下,其中11月份的增长率只有7・9%,创1998年以来月增长率最低水平。根据最新公布的统计公报,2001年的GDP增长率只有7・3%,不仅低于2000年的8%,也低于1998年的7・8%。
令人不解的是,从1998年国家开始实施启动内需的一系列政策以来,2001年可以说是内需增长最强劲的一年,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全年高达12・1%,比2000年整高出近2个百分点,是1999年投资增长率的2・4倍!从消费看,社会商品零售额的增长率全年为10・1%,也比2000年高出0・4个百分点。两条国内需求曲线,一条显著上扬,一条平缓上扬,当年只有出口增长率从上年的27・8%猛跌到6・8%,是一条陡直下跌的曲线,但是目前出口只占到GDP的22~23%,净出口更是只占到不足2%,那么为什么经济增长曲线不跟随占主导地位的国内需求曲线上升,而是跟随出口曲线下降呢?
这就必须从我国近些年的经济增长结构来看。大约从1995年到中国的“九五”计划全期,从南部的深圳,到中部的上海,再到北京的中关村,短短5、6年的时间里,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形成了巨大的电子产业带,电子通信类产业1994年在工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还只有3%,但是1999年就超过了轻纺、钢铁、化工、汽车等传统产业部门,成为中国制造业中的第一大产业,产值比重超过了9%,其增长率大约是同期工业增长率的3倍以上,其中,个人电脑和芯片等产业的增长,更是比同期工业速度高出8~9倍。随着电话、手机、网络等通讯方式的高速发展,服务业中信息产业部门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根据有关资料计算,2000年二、三产业合计,电子通讯类产业目前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六分之一,这一比重,甚至高出许多工业发达国家。
在1994年以后中国经济逐步走低的背景条件下,中国的产业结构却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产生这一变化的动因,主要不在中国内部,而在中国外部,在于1995年以来美国“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美、日、台、韩等国家与地区的电子通信类产业,在这一时期向中国沿海地区的大规模转移。这些国家和地区需要利用中国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优秀的劳动力素质,提高他们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电子信息类产业的高度外向型发展。在贸易统计中,电子信息类产品出口被统计在机电产品出口中,其中机械和运输工具类约只占20%,其他是电子和电器类产品。1995~2000年,机电类产品出口新增额占全部出口新增额的47・4%,而同期新增出口机电值占同期机电工业新增产值的比重亦高达42・9%,也就是说,在过去6年中,机电工业新增产出份额的40%以上都是面向出口的。由于机电工业新增产值目前已超过全部工业的三分之一,而近年来新增GDP中来自于工业的份额又几乎占到50%,因此机电产品出口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直接贡献,当在年均1~1・5个百分点之间,如果考虑到机电工业是产业链条最长的产业,则机电产品出口增长对总体经济增长就更加具有全局性影响。
正是因为中国近6年来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电子信息类产业的外向型增长,今年以来世界经济的衰退,特别是美国新经济的崩溃,使其对电子信息类产品的吸纳力大大减弱,就立即引起了中国出口和经济增长的衰退,中国经济增长曲线跟随出口曲线下滑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从实际情况看,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增长率,从2000年的24・2%下滑到2001年1~10月的4・2%,不仅低于同期6・1%出口总增长率,10月当月甚至出现了1%的负增长。从最有代表性的电子信息类产品芯片出口看,近三年的出口增长率高达32%,但从2001年初就转入负增长,10月份的下跌幅度甚至超过了30%。
经历了20年的改革,中国经济早已从封闭走向开放,已经深深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之中。说“世界经济感冒,中国经济打喷嚏”,已经没有任何玩笑的意思。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直接与间接出口到美国的产品,约已占到全部出口的40%,因此美国经济不仅对世界经济,也对中国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目前大家都在预测2002年的经济形势,我看未言中国经济,先需看清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今年的走势如何,然后才能说中国如何,因为至少今、明两年内,中国经济增长曲线跟随出口曲线变化的规律不会被立刻改变。
二、从世界资本主义新阶段与货币制度危机的视角
去年全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只有1・1%,创近10年最低水平,当年工业设备利用率只有74・7%,创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固定资本投资已连续四个季度下滑,失业率已达到前所未有的5・8%,据估计还有可能继续上升。
有些人以为,是“9・11”事件打击了美国经济,其实不是。美国经济此次衰退,可以追溯到2000年4月以纳斯达克指数暴跌为标志的新经济泡沫崩溃。在纳指暴跌后,4~9月间道指仍挺在万点以上水平,但自9月下旬至2001年4月,不仅纳指再次暴跌,道指也随纳指双双下跌,纳指从3800点跌至1670点,道指从10850点,跌到9480点。美国经济和股市自2000年9月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强劲增长势头,因此“9・11”事件只是使美国经济在衰退的斜坡上下滑得更快,而不是下滑的起点。
既然不是偶然事件造成美国经济衰退,对何时出现复苏就存在着许多争论。目前对美国经济的前景大概有三种不同意见,即“V”型曲线、“U”型曲线和“L”型曲线这三种判断。简单说,“V”型曲线就是认为美国经济可以立即走出低谷,“U”型曲线是认为不可能在短期
内复苏,要等两到三年;“L”型曲线则是说,此次衰退的时间会持续很长,何时复苏不可预期。
我对美国经济是持“L”型曲线的看法,但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不是源于美国,而是源于日本。为了说明我的观点,就必须对日本经济作一个简单的回顾和分析。
日本经济在过去10年的平均增长率只有1・1%,去年又进入10年中的第四次负增长,以致于日本政府公开发布的对今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就是“0”。号称二次战后“世界经济中的优等生”、曾在国际市场上纵横驰骋40年,把美欧经济打得抬不起头来的日本经济到底出了什么事?
日本经济的问题可以追溯到1985年美、日签署的“广场饭店协议”和其后的“卢浮宫协议”,美国逼迫日元升值和强迫日本政府降息。日元升值后,日本出口受到打击,产业利润随之摊薄,同期日元利率水平又降低了一半,从5%下降到2・5%,引起日本民间的巨额资金纷纷涌入资本市场寻找出路,由此导致日本地产和股市狂涨以及泡沫经济泛滥。1985年日经指数还只有1万点,仅仅过了4年就狂涨到4万点。股市总值占GDP的比重,1985年还在60%,1989年一度超过150%。地产价格比股市涨得还利害,日本的国土面积只是美国的1/25,但在最高点时,日本地产的理论价格竟是美国地产价格总值的四倍!由于企业筹资容易,刺激了私人投资的活跃,其占GDP的比重跃升到25%,比80年代前半期整高出5个百分点。这些都刺激了经济增长水平,80年代下半期,日本经济平均增长率高达4・7%,大大高于80年代平均3・8%的水平,企业利润4年中也大涨了70%。
但既是泡沫就没有不破的时候,1990年初,日本政府由于担心经济过热,开始提高利率水平,股市应声而落,1992年以后,房地产价格也开始跟随股市进入暴跌过程,起初人们以为是暂时现象,谁想到却持续了10年,到今年2月5日,日经指数竟跌破了9500点,早已跌破了1985年股市狂涨前的水平,创18年来最低。1991年有人曾预测,由于泡沫经济破灭所造成的企业年破产坏账损失,放开胆子说总数也就在 8~10万亿日元,但1999年当年日本企业破产所形成的坏账额,已高达15・9万亿日元,2000年又上升到25・8万亿日元,2001年1~11月,日本企业破产坏账月均额达3・3万亿日元,看来全年突破30万亿日元是轻而易举,所以仅近三年企业的坏账损失就已是10年前最大胆估计的7倍!1992年,日本央行的一个内部工作班子曾起草了一份秘密报告,评估泡沫经济破灭对日本银行资产造成的不良影响,其中推测日本银行体系由此所形成的不良债权总额在25~50万亿日元之间。这份报告后来不知怎么流传到社会上,把日本社会各界和国际金融界都吓了一大跳,认为不可思议。但是去年日本央行行长速水优公开承认,日本银行体系的全部不良债权已达150万亿日元,这还招来日本民间和国际金融界的一片痛斥,说他没讲真话。据日本民间和国外有关机构估计,日本银行体系的不良债权,可能在250~300万亿日元之间,这也大概是10年前日本央行秘密报告估计数的6~10倍!
日本经济陷入长达10年的衰退,起因并不是经常发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生产过剩危机。从日本外部看,这10年美国经济正处在长期繁荣期,亚洲经济在“97金融风暴”以前也是一片繁荣,欧洲经济在1997年后逐步作出紧缩低谷,经济增长率直追美国。从日本内部看,在这10年衰退中,日本的产业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国际竞争力,这可反映为日本贸易长盛不衰的顺差。去年8月,日本的外汇储备已超过4000亿美元,遥遥领先于欧盟和亚洲各国,居世界首位。因此,造成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真实原因只有一个,这就是在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金融体系在巨大的坏账损失面前无以自拔。
日本的“L”型曲线说明,世界资本主义危机已经具有了新的特征,即不是产生于生产过剩,而是产生于金融体系崩溃。在传统的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中,最后也会导致金融体系崩溃,但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而在今天的日本经济危机中,我们却看到了这种因果关系的倒置,这是什么原因?
这个原因只能从世界资本主义的金融与货币制度中去寻找。众所周知,在二次战前,世界的货币制度是“金本位”制,即各国的货币发行与各国的黄金储备挂钩。二战后,在美国主持下,建立了所谓“布雷顿森林”体系,即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世界货币体系进入到“金汇兑”本位制。不管是金本位制还是金汇兑本位制,世界货币量的增长在正常的状态下,都要受到“物”的制约,换言之,就是说无形财富的增长要受有形财富的约束。在传统资本主义经济中也有所谓“虚拟经济”,如证券交易、外汇交易等,但这部分脱离物质生产与交换的货币,必有一部分社会的物质产品剩余与之相对应。
然而,美国由于在60年代的越战中军费浩大,国家财政难以为继,不得不依靠大量发行货币支撑,由此再不能维持美元与黄金的稳定比例,1971年8月,尼克松总统一纸文告,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金汇兑本位制随之宣告瓦解,世界货币体系进入到所谓“牙买加”体系时代,即在货币发行制度中再也找不到“物”的影子,各国中央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想发多少货币就发多少货币,由此导致世界货币发行象脱缰野马一样膨胀开来。以美国为例,1966年货币交易中与生产流通有关的货币交易还占到80%,无关的只占20%,而到1976年,即“布雷顿森林”体系仅解体5年后,其货币交易中与生产流通有关的就只剩下20%,而无关的则上升到80%。到1997年,世界贸易额当年为6万亿美元,而当年世界货币交易额为600万亿美元,即与生产流通有关的货币交易额只占到1%,美国当年与生产流通有关的货币交易还要少,只占到0・7%,可见世界货币运动与物质产品生产流通的关系分离到了何等程度!据德国一家研究机构的资料,目前世界各国累积的`货币发行总量,已经是世界年度GDP总额的60倍!
各国央行发行货币是供给,既然物质生产与流通所产生的货币需求是如此之少,那么庞大的货币需求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就是产生于股票、债券、外汇和地产等这些虚拟经济的交易。在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券商、外汇交易商和房地产商等,以自己手中的证券、外汇与地产等向银行作抵押申请贷款,获得现金后再到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进行炒作,这些抵押品在炒作中升值后,又可以向银行申请得到更多的贷款,进行新一轮的炒作,如此循环往复,一方面形成巨大的货币需求,另一方面在货币的支撑下使虚拟资产价格不断膨胀起来。在美国,70%左右的银行贷
款是流向股市的,再加上房地产等方面虚拟经济的需求,与物质生产流通有关的货币需求只占不到1%就不是难理解的事情了。
1997年,美国的两个学者墨顿和斯克尔斯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的贡献,是在70年代初提出的期权与衍生工具理论。实际上在上世纪20年代期权理论就已经有了完整形态,但是以前研究期权理论的学者没有生活在货币脱离物质生产的时代,不可能提出衍生工具理论,由此也不可能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反观墨顿和斯克尔斯,正是由于他们的理论适应了资本主义新的经济形态的需要才能大行其道,而各种金融衍生工具,正是推动货币需求与虚拟经济如脱缰野马一样膨胀的重要机制。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可以与物质产品相交换,所以若货币发行过多就会导致通货膨胀,但是为什么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国际货币已经膨胀到如此地步,却没有发生严重的、持续的国际性通货膨胀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也在思索当中,初步的认识是,首先,即使在货币脱离物质生产过程而独立运动的条件下,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依然存在的,这仍然会由于少数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多数社会物质财富而形成供给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自二战结束以来,尤其是80年代以来,主要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价格都是不断下降的,以致出现了害怕形成世界性通货紧缩的担忧。从世界各国的国民总储蓄率看,在1965~1990年期间,发展中国家是持续上升的,大约从18%上升到28%,同期发达国家从24%略降至22%。由于储蓄是稳定并上升的,货币随时可以转变成商品,因此过度发行的货币主要是在虚拟经济领域导致资产价格膨胀,而不会大规模冲入物质生产与流通领域,导致物质产品价格的膨胀。这就是所谓的“盘子”理论。你可以想象在你家中有10个盘子,但由于你家只有3口人,所以经常被使用的盘子始终是放在最上面那3~4个。你的夫人可能由于喜欢而又买了10个盘子,但你家每餐所使用的盘子决? 换嵋虼硕?黾印5比唬?时臼谐〉囊缂垡不岽碳は?眩?佣??鹦槟饩?昧煊蛑械幕醣蚁蛭镏示?昧煊蚧亓鳎?褪撬?降摹安聘恍вΑ保???咴斗嵌缘鹊墓叵担??缭诿拦??用竦慕鹑谧什?恳缂?美元,平均只能引起0・04美元的消费购买力。有关分析资料显示,1996~2000年这5年中,美国居民的资本市场溢价收入高达11万亿美元,但平均每年由此增加的消费购买只有不到1000亿美元,还不足美国年度GDP的1%。所以由资本市场回流的这部分货币,根本不足以导致物质生产与交换领域中的通货膨胀。
其次,一般而言,本国储蓄不足会导致贸易逆差,如果没有足够的外资流入就必须动用外汇储备,如果外汇储备告罄就必须限制进口,强制实行贸易平衡。但对于拥有国际货币地位的国家来说却并非如此,因为从理论上讲,只要世界各国接受本国货币作为交换和储备货币,即便是本国的净储蓄为负值,只要在全球范围内储蓄是稳定和增长的,就可以通过增发货币来满足进口需求,而不会由于本国过度发行货币而引发本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实际是利用本国硬通货的国际地位,向接受这些货币的国家征收“铸币税”。在此条件下,必然是利用国际收支经常项下的逆差向世界输出货币,购买本国所需要的商品。在美国,虽然90年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长达10年的高增长,但国民总储蓄率却从1990年的19%下降到1997年的16%。从居民储蓄率看,1990年为6・8%,1995年已降到3・8%,1999年竟降到-1%。在此期间,贸易逆差也从1990年1200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4500亿美元。在这一期间,由于美元的强势沉重打击了本国的制造业,进口消费品几乎占到本国居民全部消费的40%,而自1995年以来,美国每年所吸纳的世界净储蓄份额平均在三分之二以上,最高的1999年竟达72%!一个世界最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本? ?用窨梢圆皇律???銎久涝?陌匀ǖ匚痪涂梢园阉??用翊丛斓奈镏什聘痪菸?河校?杉?澜缱时局饕逯贫鹊母?嘁步?肓艘桓鲂碌慕锥危?灿纱丝梢钥闯觯?拦??稳绱私粽琶涝?那渴频匚弧6?挥小坝餐货”地位的?胰绻??确⑿谢醣遥?曰岬贾挛镏示?昧煊虻耐货膨胀?绺崭辗⑸?陌⒏?ソ鹑谖;?褪侨绱恕?nbsp;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已历30年,庞大的货币资本已逐步演变为独立于物质经济之外的异生体。这个“货币怪物”不仅培育出了极具泡沫化的虚拟经济,也在不断改写许多传统经济中的重要运行规律,甚至成为世界经济运行趋势的主导。例如,在传统的世界经济中,汇率是由贸易决定的,如果在贸易项下有顺差,一国货币就会升值,反之就会贬值。这是因为,在传统经济中,由物质产品的生产与交换所引发的货币交换,是货币运动的主体。但是在货币脱离物质经济运动的条件下,由于围绕物质生产流通所发生的货币交换越来越不占据主导地位,在国际间货币运动的主要渠道也逐步转到资本项下进行,因此货币汇率就越来越决定于一国资本项下是逆差还是顺差,而与贸易项下的变化没有关系。所以,一国物质生产部门的增长是否强劲,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高低,乃至是否有贸易顺差及国际储备是否充足这些在传统经济中决定汇率的重要项目,现在统统显得无关紧要,而是否可以引入大量国际资本、是否可以保持本国货币的强势,才是决定汇率乃至本国经济繁荣还是萧条的关键。如前所述,日本经济尽管可以保持国际竞争力,尽管有庞大的外汇储备,日元仍然一路走贬,而美国经济尽管制造业凋敝、经常项下的逆差已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GDP却仍然可以保持美元的坚挺和经济的繁荣。
所以是否可以认为,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世界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不同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分析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也不同于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所分析的帝国主义阶段。因为在这两个阶段,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仍然是发展物质产品生产,但先是在1956年,以美国的“白领工人”超过“蓝领工人”为标志,美国完成了工业化,进入到所谓“后工业化时代”,以后到70年代,英、法、德、意、日等其他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完成了工业化,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产业资本开始具有从物质生产领域向外游离的趋势,再加上货币脱离黄金的条件,就使虚拟经济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从而改变了传统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许多基本运行规律,也使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发生了变化。在这个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资本世界的主要矛盾,也是大国利益纷争的目标,也已发生了转移,已从一战、二战时争夺生产物质产品的资源与销售市场,转变为争夺国际资本,因为只要有了货币霸权照样可以锦衣玉食。欧盟的统一从欧元开始,也是要与美国争夺货币权,而美国在欧元启动初期就发动“科索沃战争”,目的就是打压欧元的势头,用美国的军事霸权维护美元的世界霸权。从这点讲,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在现阶段也具有了新特点,就是为了争夺
国际资本而打,而不象以往那样,是为了争夺生产物质产品的资源与市场。小布什在阿富汗战争后突然提出了所谓“邪恶轴心”论,把伊拉克、伊朗和北朝鲜类比成二战时期的德、意、日法西斯同盟,对这种子虚乌有的谎言,许多人感到摸不着头脑,但若用资本主义世界新的主要矛盾观点看,则不难看出,美国人是在欧洲人和中国人的家门口布下了两个点,打的是国际资本的可能流向,现在先拉开打的架式,一旦出现资金从美国大规模退场的势头,就有可能在这两个方向上动武。欧洲人在科索沃战争后已经开始看清了美国的战略意图,在小布什提出“邪恶轴心”论后,欧盟和英、法、德、意、西等欧洲主要国家领导人都发表了反对意见,甚至连一向对美国跟得最紧的英国,也说如果美国一意孤行,下次反恐战争,英国将不会出兵。所以,如果有第三次海湾战争,欧洲人极有可能与美国翻脸,甚至发生或明或暗的军事冲突。
脱离物质经济的货币与不断膨胀的资产价格都不是正常状态,从日本的经验看,是泡沫就总有爆裂的时候,“不是不爆,时候不到”,而一旦到了爆裂的时候,就会对金融体系造成巨大破坏,再反过来形成信用紧缩效应,导致经济进入长期萧条,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泡沫经济破灭会首先打击一国的金融体系,是由于证券、地产等泡沫的破灭,会在银行体系内部形成不断增加的巨额坏账,这与泡沫经济的膨胀正好是相反的过程。从日本的经验看,在泡沫经济膨胀时期,企业以证券和地产作抵押从银行取得现金到资本市场炒作,由于企业资产价格的上升速度远高于企业负债上升的速度,因此从企业看资产负债状况良好,还可以申请新贷款;从银行看企业的抵押品不断升值,银行发出的贷款有充分保证,因此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也很好,可以不断对企业提供新贷款。况且银行体系本身也在购买大量资产,例如日本各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股票占到日本全部股票的30%,股票升值使银行的盈利与资产增加。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规定,银行的自有资本必须占到其全部资产的8%才算正常,但银行的自有资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股东权益,即股东投入的创业投资,第二类是补充资本,主要包括坏账准备、从属债务与所? 健耙?宰什?保?褪俏词迪值墓衫?A嚼嘧时靖髡?0%,在日本,在第二类资产中,“隐性资产”又占到45%,所以,银行所持有的股票溢价就可以使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上升,有能力贷放更多的资金,从而成为银行信用膨胀的重要条件。
捅破资产泡沫的形式可能有多种,在日本是因为央行加息,在亚洲金融风暴中是因为外资抽逃,但是资产泡沫破灭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就是股市与地产价格出现暴跌,这时的情况与资产泡沫膨胀时的情况恰恰相反,企业的炒作资金无法收回,就无法归还银行的借款,银行由于担心更多的企业陷入债务危机,一方面收紧银根,不愿对企业放款,一方面逼企业还债,而企业为了归还银行借款,不得不抛售手中的资产,从而引起资产价格的新一轮下跌。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在这一时期,资产价格的下跌速度会大大高于企业的债务清偿速度,进而在银行体系内形成不断增大的坏账,这就是日本经济10年来的现实。股市和地产泡沫可以破,企业资不抵债宣告破产,企业的泡沫也可以破,但是破到银行却破不下去了,因为企业是对银行负债,银行却是对企业和个人存款者负债。在泡沫经济膨胀时期,企业和个人都从泡沫经济创造的繁荣中获得了收入,这部分资产泡沫已转换成企业和个人的银行存款,在企业破产风潮中,当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方出现大规模减损的时候,如果也让存款方中的泡沫相应减损,银行当然能恢复正常状态,但在银行存款中何为企业和个人的正常收入,何为泡沫经济收入根本难以讲得清,又如何破的了?况且,日本1・2亿人口有近11万亿美元的居民储蓄存款,但日本政府所设立的存款保险金却只有360亿美元,只相当于全部居民储蓄存款的0・3%,所以让银行也大批破产而让政府对存款人负责是不可能的事情,而若在银行与政府都不能对存款人负责的情况下让银行大批破产,就无异于让全体国民和整个国家破产,正是这个原因使日本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无法平衡,这也是日本银行和历届政府找不到解决银行问题出路的根本原因。况且,由于银行所持有的资产在泡沫经济破灭后大幅度贬值,资本充足率相应下降,贷款规模必须随之紧缩,乃至出现全社会的信用紧缩,信用状况良好的企业尚且难以获得足够的贷款,一般企业就更难获得银行的支持,经济发展由此受到极大阻碍,因此,银行问题找不到解决出路,日本经济必然是走出“L”型曲线。
顺便指出,由于资产泡沫破灭和银行体系破坏才是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的原因,因此10年来日本历届政府想用扩大内需的政策创造日本经济景气,可说是文不对题,因为日本经济根本就不是由于物质生产领域发生问题而造成停滞。现在日本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已从80年代中期的60%上升到160%,利率几乎为“0”,已经没有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去年末以来又转向汇率政策,操纵日元大幅度贬值,可见还是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子,反而会加重日本的经济危机。因为日元贬值会进一步降低日本资产的价格,从而在银行内部形成新的坏账损失。目前外国人手中持有的日本证券约占12%,日本资产价格下跌首先会迫使外国人抛售手中的日元资产,由于日元是硬通货,日元资产贬值,也会迫使本国居民抛售日元资产,转向其他国家的资产。正确的作法反而是应该让日元升值,以提高日元资产的价格水平,这样才能扭转日本资产价格的下跌趋势,相应减少银行的坏账,使金融系统转入正常运行。
现在来看美国。如果美国也存在着巨大的资产泡沫,破裂的后果,就必然是与日本一样,走出“L”型曲线。
现在几乎没有人否认美国存在着资产泡沫,对比美日经济,美国的泡沫比日本只大不小。首先,从规模看美国比日本要大得多。东京股市市值最高峰时不到5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最高为160%,而美国股市峰值时直逼19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最高为260%;其次,从涨幅看,日本日经指数1985~1989年从1万点涨到4万点,5年间上涨了3倍,美国道琼斯指数1995~2000年从3900点涨到11783点,也是5年间上涨了3倍,美国经济泡沫的膨胀速度比日本不遑多让。
美日的泡沫经济也有所差别,首先是日本的房地产泡沫比美国要大得多。前面已经说过,日本的国土面积虽然只是美国的1/25,但在土地泡沫高峰时土地的理论价值竟是美国的4倍。在日本,房地产的交易虽不活跃,但以地产作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却很普遍,因此地产价格下跌对日本银行体系的坏账形成影响很大,而在美国这种情况还不多见。 其次,日本是高储蓄率国家,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主要是本国资金从银行体系流入资本市场所至。而在美国,1995年以来,由于欧元启动过程中从欧洲流出大量避险资金(见拙文“欧元统一与
亚洲金融风暴”《了望》1998年7月刊),向美国作短期投资,引发了美国长达5年的股市暴涨。据统计,这一期间流入美国的资金高达2・3万亿美元,其中近70%是来自欧洲。所以与日本相比,美国的资产泡沫更与国际资本流动密切相关,具有外生性的特点。
综上所述,在世界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全球性资产泡沫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这个泡沫先破于日本,后破于亚洲金融风暴,今天轮到了美国。
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端]
★ 党课论述题
★ 消防论述题范文
★ 货币资金管理制度
【货币制度(精选6篇)】相关文章:
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制度安排与策略选择2023-03-18
反假货币征文2023-02-21
论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正确运用――兼议谨慎性原则在新准则和新制度中的体现2023-12-15
企业货币资金管理制度2023-11-15
机械专业本科毕业论文2023-06-17
存款准备金制度2022-05-07
启动市场从何入手--近期财政-货币政策评析与建议2023-09-17
我国货币市场基金轨迹和动因分析的论文2024-02-09
我国房地产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探析的论文2023-04-06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