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数学文化课程改革实践

时间:2022-04-29 11:54:3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香草可爱多”为你分享6篇“工科院校数学文化课程改革实践”,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工科院校数学文化课程改革实践

篇1:工科院校数学文化课程改革实践

工科院校数学文化课程改革实践

摘要:

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数学类通识课程把数学作为一种文化,从不同的视角去看数学,有利于提高工科院校学生的文化素养,避免由于只重视技能训练而带来的数学素质结构的片面化,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文章结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开设数学文化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了通识课改革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

数学文化;通识教育;教学改革

“通识教育”一词起源于19世纪,它是一套旨在拓展基础、强化素质的跨学科的教育体系,其目的是让学生从本科教育的基本领域里获取广泛的知识,了解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借助通识教育开拓学生的眼界,使其对学科整体有所了解,培养学生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的综合能力。自从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把通识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通识教育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在20世纪,通识教育已经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通识教育纳入我国本科教育体系的历史并不长,近年来,结合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求,通识教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开设通识课程的高校不断增多,课程的种类也不断增加[1]。纵览各个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大致可以分为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等五大模块,力图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现象,获得知识,开拓视野,提升能力。笔者长期从事大学数学公共课的教学,认为在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类的通识课中,数学类课程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以笔者所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工科学生必修的三门数学基础课,其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以及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2]。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由于学时的.限制,教师很少能够拓展课本知识,造成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应用的局面,忽略了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在大一阶段学习完课程以后往往只会计算,不能理解数学概念的背景和应用,只有在后续专业课中用到数学才能粗略体会数学的作用,但仍对一些基本数学原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考虑适当开设数学通识课,作为大学数学系列课程的有益补充,让学生重新审视数学、认识数学。下面,以笔者所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探讨数学通识课程的改革思路。

一、适应形势,开设数学文化网络课程

和高校中的其他课程相比较,通识教育更加自由,可以被各个专业的学生学习,学生可以基于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各类通识课程。传统的通识课程通常是以线下课的模式来进行的,一般是安排在晚上,教师在固定的时间内在教室进行授课,课后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工科院校,学生课程较多,而且不少实验课都安排在晚上,所以学校很早就加入了尔雅通识平台,利用网课的形式开设通识课程,方便学生在课余的时间修读课程。对于学习安排而言,网络授课更为自由开放:传统的课堂教育要求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进行固定的学习安排,但是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没有学会的学生没有重新学习的机会,这样的安排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公平的。而网课可以把课程保存在云端,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为自由地安排学习时间,并且还可以通过重播反复学习,弥补学习能力不足的缺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启动了校内的网络学习的平台―――漓江学堂,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于在该平台上线了“数学文化观赏”课程,这是一门面向高校师生的以介绍数学为目的的通识教育网络课程,课程通过“数学文化”这个载体,以数学思想、数学概念、数学能力、数学历史等作为主要内容,通过25个视频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共生与互动。该课程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于开始建设的24门漓江学堂课程之一,209月在漓江学堂正式上线,至今已开课6个学期,累计选课人数约1600人。初,“数学文化观赏”课程二期建设启动,课程视频扩充到50个,并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开设了独立SPOC课程。SPOC课程作为后MOOC时代的产物,采取了实体课堂与在线教育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融合了MOOC的优点,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与传统网课相比,教师更容易把控教学,使学生实现课前主动自学、课上积极互动、课下踊跃交流思考的学习模式。

二、精准定位,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一提到数学类的通识课程,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数学建模”“数学思维”等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上,也有一些主打“数学文化”的通识课,以介绍数学发展史为主,这不免让人思考:到底什么是“数学文化”,应该如何向学生推广“数学文化”?“数学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数学哲学的研究当中。19世纪,怀特(White)最早提出了“数学文化”的观点,接着克莱因(Kline)的几部代表作,包括《古今数学思想》《西方文化中的数学》《数学:确定性的丧失》,赋予数学文化以浓重的人文色彩[3]。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也对“数学文化”进行了研究,在中学阶段数学教材的编写中,穿插了很多诸如“数学史话”“数学美学”的内容。然而到了大学阶段,数学教材往往理论性较强,联系实际较少,学生在“数学文化”的学习方面反而出现了缺失。因此,对于大学本科生而言,数学文化课的定位是对高等数学课的知识补充,其目标是介绍数学概念的形成背景,以及数学如何与自然科学中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数学文化观赏”课程的教学内容约为12周,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后,课程团队重新整合了课程内容,把课程分为5个模块:“数学简史”“数学社会”“数学哲学”“数学概念”和“数学人物”。“数学简史”从古代数学一直串讲到现代数学,追溯数学在内容、思想和方法上的演变、发展过程;“数学社会”模块侧重于介绍数学的应用,从多角度展现数学的实用性,例如数据挖掘、算法设计、数学建模等等;“数学哲学”部分是从哲学的层面探究数学,介绍数学研究中的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探讨数学中的美学;“数学概念”模块通过生动的例子介绍数学中的抽象概念,比如其中的一课“无穷之旅”,以希尔伯特旅馆为例,帮助学生理解“无穷大”的概念,理解无限与有限的辩证统一;“数学人物”则是通过介绍中外数学家们的数学成就和小故事,让学生明白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久的努力和刻苦的钻研[4]。除了重新编排教学内容以外,我们还充分利用MOOC的讨论区,每一章都会发布若干讨论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上线仅一学期,学生累积发帖数就达到了2500余条。

三、多元评价,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通识课程,通常是以撰写论文作为考核的方式,而我们的课程则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课程在校内平台上线时,设计了A、B、C三种考核等级,供学生自主选择。三个等级的满分分别为100分、90分和80分。A档考试要求学生把数学与专业相结合,制作与课程相关的微课小视频,重点考查学生查阅文献和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并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PPT制作水平和视频剪辑能力;B档考试要求学生撰写论文,论文的题目应结合数学文化与学生的专业知识,侧重于考察学生对课程相关问题的理解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C档考试为闭卷考试,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简述题的作答,重在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课程上线几年来,选A档考试的人数通常会占选课人数的65%以上,说明学生对于开放性试题的接受程度更高。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后,课程团队除了保留原有的A、B两档考试模式以外,还利用平台增设单元测试和随堂测试。在后续的课程建设中,我们计划增加其他考核模式,例如主观题学生互评、小组讨论与展示等,充分利用MOOC平台优势,改革考试模式和评价机制,通过开放性和创造性的考核,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凸显通识课作为综合素养课程的价值使命。

四、探索尝试,取得一定教学效果

本课程自开课以来,选课人数接近1600人,已有1500余名学生完成考试,其中1400余名学生考试合格。在学生的微课作品中,不乏一些优秀作品,在征得学生的同意后,我们制作了优秀作品展示在课程QQ群里。从课程结束后发放的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程度较高,85%以上的学生认为本课程对学习有帮助,84.95%的学生对课程的总体评价为满意或非常满意,88.17%的学生对教师的总体评价为满意或非常满意。从课程的难度来看,74.19%的学生认为本课程的难度适中;从课程的时长来看,73.12%的学生认为本课程的时长合适;在考核的方式和难度方面,73.12%的学生对课程的考核方式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80.65%的学生认为考核难度适中;总体评价方面,学生对课程评价的分值为4.34分(满分为5分),对教师的评价分值为4.54分(满分为5分)。平时的教学过程也显示出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较高,能够在讨论区积极回帖和发帖,同时学生也对课程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希望能够更好地将数学原理与专业课程结合,把抽象的概念寓于生动有趣的问题中,甚至也有不少学生表示期待能在课程中看到一些数学前沿问题。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数学文化通识课程也应当从这些方面入手,努力达到学科交叉和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注重“以学生为本”,构建立体的知识网络,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对数学通识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素养,从而让学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2]董亚娟.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兼论通识课“经济生活中的数学”[J].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浙江工商大学教学改革论文集,(1).

[3]项晶菁,李琪.高等工科院校开设数学文化通识课的实践与思考[C]//Education and Education Management(EEMV2):113-117.

[4]赵琪,张久军,姚成贵.大学数学文化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

篇2:新时期地方工科院校《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后,全国高校的课程教学改革一直在积极的推进[1].而《数学分析》作为数学类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最先接触的专业课程,它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使学生受到运用分析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同时也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时间之长和跨度之大是数学类专业课中任何一门课程都不能比拟的,它既是连接初等数学的桥梁,又是现代数学的基础。因此,如何按照21世纪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要求,针对地方工科院校的特点,重新全面审视和构建《数学分析》课堂教学,有效的解决目前课程教学的困境是一个非常有意义和值得探讨的课题。

篇3:新时期地方工科院校《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1.1 从学生的学习层面看

1.1.1 学生兴趣不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专业不感兴趣,学生自然对所学课程提不起热情。在面对许多一夜暴富的社会现象时,许多学生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消极思想,更少学生会喜欢相对枯燥、需要更多耐心的数学专业。以我校为例,每年入学的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中,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学生是第二志愿选择或是被调剂过来的,第二个学期初又有不少成绩稍好的同学转到外专业,这就出现了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对专业和专业课不感兴趣的现象。

1.1.2 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由于志愿调剂和转专业的原因,攻读数学专业的学生既有热爱数学的“学霸”,又有被迫留下的普通学生,因而造成学习的基础参差不齐。

1.2 从中学数学的教与学层面看

1.2.1 学习方式有很大不同

当今大社会的教育环境下,虽然教育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封建社会遗留至今的应试教育思想仍占主流,高考成为中国学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独特现象,因而中学数学的教与学一直是“老师大量出考题,学生费力做考卷”,而忽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完善、学习能力的提高。而大学教育以“素质能力”为主,对课程的考试和分数并没有要求太高,通常一门课程只有一次期末考试,这使得习惯“应试”的学生不适应,学习时比较茫然,而没有大量的考试逼迫自己,学生的学习状态就松散下来,甚至有学生要求至少增加多次考试,可见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

1.2.2 教学内容“避重就轻”

在教育改革“创新”的大旗下,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渐渐与大学数学接轨,增加了导数计算、定积分定义、概率论、运筹学等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但同时也出现了对其它基础知识避重就轻的局面。代写本科论文比如数学分析里使用率很高的正割、余割函数以及三角函数恒等式、积化和差等知识只是略讲甚至不讲,极坐标的建立也不知所云,反而花不少时间去学习求极限、导数及应用,连定积分也在学生不甚理解定义的情况下要求学生掌握定积分的计算,这使得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该部分知识,不愿意对数学分析里的极限和导数、积分定义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学习,教师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也觉得进退两难。

1.3 从数学分析的教学模式层面看

由于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多而课时有限,上课的模式仍然存在“填鸭式”,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没有思考,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互动,以至于一些学生认为数学分析就是一门“不断证明”的课程,不会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

以上种种因素,导致了地方工科院校数学分析的教学面临诸多困境,学生的考试成绩普遍偏低,而数学分析基础没打好,对后续课程如概率论、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等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扰。本文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地方工科院校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

2 教学改革措施

2.1 结合专业特点,因材施教。

地方工科院校里安排数学分析课程教学的'通常有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数学、统计等几个专业,目标均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应用性强的学生。因而在数学分析教学过程中,对重要知识点要深入讲解,使学生理解其思想,并通过例题加深体会,而对过于繁杂的证明可适当降低要求,且对一些知识点在几何、物理中的应用部分可作为学生课下的自学内容。例如在讲授“实数的完备性”[2]这一章的内容时,授课时重点讲解定理的思想,而对定理的证明适当降低要求,在学习“定积分的性质和计算”之后,讲解定积分在统计学中的应用,而对于定积分在物理中的应用略讲。

2.2 增加习题课,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每个学期均相应安排有习题课与总复习。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出现因各种节假日或学校活动而冲掉不少课时的情况,而为了保证完成教学任务,有时就会利用习题课时间来上教学内容。另外,在有限的习题课里,学生不能够及时消化上课内容,更无法提高计算能力,因此适当增加习题课时,改变习题课的固有模式才能达到“以练代讲”的教学目的。

2.3 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学生上课的形式。

现代教育理论提出能力的培养应当从知识、方法和实践三方面入手,并强调个体参与实践的重要性。而习题课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参与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针对不少数学类毕业生在校期间考取教师资格证,为毕业后就职中小学和培训机构的老师而准备的现象,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采取学生上课形式非常有必要。而由于学生没有教学经验,把教学进度内的教学内容安排给他们讲授并不合适,因此让学生在习题课上进行“做老师”体验

2.4 增加段考和平时测验,注重平时成绩。

中学数学的教学方式中,常常以考代练,特别是高三复习阶段,几乎天天都有考试,学生也适应了这样的学习方法。而大学讲求素质教育,课程考试基本就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而且考试的内容注重基础知识,并没有像中学那样讲究技巧,因此不少学生在考试前一两周突击复习,对数学分析这样的数学类基础课程也采取“背题型”的形式,基本考完就忘,这就严重影响了后续课程的学习。为了做好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工作,也为了巩固基础知识,避免考前才复习的突击现象,可以增加一次数学分析的段考,将成绩计入最后总评。习题课的安排中,也可以适当增加平时测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积累重在平时。

3 结束语

对于地方工科院校数学类专业的数学分析课程而言,如何更好地结合专业特点,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等方面来进行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摸索且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必须切合实际,综合多种教学模式,合理定位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的框架和顺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成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型人才而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民海。新形式下数学分析课程教学的实效性[J].高师理科学刊,,10:65-66.

[2]刘玉琏。数学分析讲义[M].5版。北京:高教出版社,.

篇4: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论文

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论文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是工科院校的重要的教学环节。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轻视实践教学的现象,培养的学生实践技能匮乏,工程意识淡漠,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说起。针对当前实践教学的现状,从教育创新的角度对应用型工程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建设进行探索。

论文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其它教学形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学体系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实验项目以验证性实验居多而且内容陈旧,造成学生实验技能匮乏,工程意识淡漠,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近几年,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发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既要有传统的基础性实验,也要有前沿技术的实验;既要有验证性的实验,又有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既有硬件的实验,又有软件的实验,要做到对学生的进行全面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训练,就对工科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拟队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建设进行探索。

1.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工程院校实践教学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1)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2)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不稳定且人员素质低下;(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4)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5)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缺乏必要的考核标准。

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实践教学环节在功能发挥上的许多不利,一是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二是不利于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与发展;三是不利于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开发、利用;四是不利于实践技术人员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五是不利于实验室人、财、物的科学管理。因此,摒弃传统的将实践教学定位于“教辅”的思想,树立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并重的教育理念。克服传统体制的弊端,根据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建立新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仅十分重要,而且非常迫切。

2.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2.1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站在整个学科体系整体优化的高度上来组织制定不同阶段的实习内容、实验项目、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要求的平台,确保实践教学时间,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形成与理论教学既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的目标明确、层次清楚、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2.2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原有的实践教学模式

要依据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设置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被动模仿到主动设计,形成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等不同的实验教学层次,构建起“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验-集中性综合实验(毕业设计)”三个模块组成的实践课程体系。

(1)课内实验是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和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教学环节,它由演示性、验证性、操作性和综合性等多层次实验内容组成。

(2)课程设计实验是一门或几门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为基点,融实验理论、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为一体,在强化基本训练的基础上,开出一定比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思想、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集中性综合实验(毕业设计)则是以系列课程和课程群为起点,培养学生综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实验意识,它往往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

2.3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工程意识、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技术、方法和手段。

(1)改变传统的单纯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方法。指导老师在教学中广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自学式等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创新。

(2)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际操作为主线,实际操作与理论相结合。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操作,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操作内容。

(3)实验过程由“被动约束”向“主动研究”转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部分实践项目在老师讲解完基本操作技能后,学生可自由发挥,自主进行作品设计和操作。

(4)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材内容,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5)对尚不具备实践教学条件的教学内容,广泛利用录像、网络、仿真技术及多媒体课件等手段,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形象的、生动的知识。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实践教学,推广运用虚拟实验、仿真实验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

(6)加大在实践教学中的投入,努力使学生受到更多的实际训练。为学生创造一个人人都有机会动手的实践环境。

3.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优化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实验室的'管理体制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建立合理的实践管理体制,对促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1)坚持育人为本,学生为先、质量为重的基本原则,构建课内外教学互动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体系构建为主导,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2)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践教学内容,扩大开放式实验教学规模,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4)建立、完善和落实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量化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的条例中。

(5)要求理论课教师必须参加实践教学工作,制定政策吸引高水平教师参与实验室的建设,形成高学术水平的实验核心骨干力量,增强实验室的创新能力。

(6)坚持以先进的实践教学内容带动各个训练项目的建设,坚持资金统筹规划,重点建设内容先进、收益面大的项目,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打破原有的资源分散、规模小、功能单一的模式,进行实验室功能、资源的整合与调整,科学合理地设立实验中心和实训基地。

(7)创建设备先进、管理规范、信息化程度高、人文学术相结合、开放式管理的现代实验教学环境。

4.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4.1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从领导到实践教学管理人员,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实践教学质量视为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增强质量意识,真正树立起“质量第一”的“工程意识”的观念。这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思想保证。

4.2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组织保证体系。要建立上下协调一致的实践教学组织系统,通过岗位责任制明确组织的相互关系、各自的职责。主要应强化四级组织功能;一是学校领导本身强有力的的决策功能;二是教学主管部门及其相关部门的管理和相关部门的管理协调功能;三是各二级院系的指导功能和“实验中心”的组织实施功能;四是由实验指导教师组成的实践教学小组具体的实验指导、检查、管理和执行功能。构成一个衔接紧密、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组成系统,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组织的保证。

4.3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过程保证体系。在实践教学内容和选题方面,要紧密结合“大纲”要求,增强计划的先进性、针对性和可行性;在实践教学组织的各个环节上,要精心安排,周密布置;在实践教学督导上要加强力度,坚持定期不定期的随机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4.4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贯彻依法施教的原则,围绕影响实践教学质量诸多因素,充实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实践教学活动,坚持以制度建设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5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制定比较完整的适合本校教学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使其既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实践教学现状与教学质量,又具有繁简得当、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定期按评估方案对实践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并以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促进和激励作用。

三、结束语

加快实践教学改革和建设,应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根本性转变:一在实践教学理念上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教育观念向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观念转变。二在实践教学功能上,将以认知、验证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向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体系的转变。三在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上,将以单门课程或单一专业开设实验向设置“实验基地”的模式转变。四在实践教学方法上,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广泛采取主动式、启发式、自主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建设是每个从事实践教学工作者应该长期研究的课题,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与探索,才能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牛彩秋.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与管理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职业教育研究.第.8期

2 高盘良.浅议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国大学教学.20第10期

3 孔繁敏等 普通教学型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发展的思考.北京教育(高教版)年第10期

4 皮建辉.谈创新实验教学中的观念转变.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

5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请书

6 王军维等.电工电子实验体系改革的探索与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总458期

篇5:工科院校环境保护课程教学改革对策论文

1 《环境保护》课程教学现状

(1)课程内容综合性强。《环境保护》课程旨在传授环境知识、宣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培养环保人才,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知识、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等等。该课程综合性强,理论性强,包含的内容很多,学生要掌握这些内容并应用到实践中,需要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

(2)工科院校应用类学生特点的限制。对于工科院校应用类学生而言,要学好这门课程存在一定的难度。一方面,他们对环境保护课程的学习基础、学习动力、理解力都较理科类高校学生稍逊一筹;另一方面,应用类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态度不端正。认为《环境保护》在应用型专业课程中无足轻重,作为工程管理人员和工程设计者,只要会搞设计、懂得施工就行了,而忽视了设计的理念或思维的创新源自于理论的学习,至于环境保护则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事,更是与工程设计者无关;同时,学生认为环境保护理论高深莫测,感到课程内容也枯燥无味等等。这些在无形中增加了讲授该课程的难度。

篇6:工科院校环境保护课程教学改革对策论文

(1)确定科学的教学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各种污染问题以及世界环境问题形势都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进行,尽量从正规的资料中查询,做到较强的说服力。

②实践性原则 环境教育应因地制宜,结合社会需要、现实形势要求进行,既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又不能让知识过于成旧,显得平白无趣。

③趣味性原则。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无论是材料的选取、内容的阐述,还是表达的形式都要结合工科院校大学生的特点,要让应用类学生觉得学有所值。

④创新性原则。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强调的其中一点就是创新思维的训练。环境教育也要讲创新性,不能拘泥于传统的环境知识的说教,要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将物质环境污染与意识环境污染结合起来,将传统环境教育与现代环境教育结合起来。

(2)教学内容改革。

传统的《环境保护》课程教学讲求系统性、理论性,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忽视对拓展学生设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传统的《环境保护》教学中,多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的满堂灌,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很少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与学是对立的,因此教学效果较差;传统的教学内容繁杂,不能很好的突出重点,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结果理论记得很多,考试结束后就还给了老师,眼高手低,不能将环境保护理论应用于实际设计中去。因此,笔者针对这种情况,每年对旅游管理行业用人标准进行市场调研,并根据就业市场和行业要求的变化,调整教学内容,充实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将整个课程分为若干阶段,每一个阶段自主确立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既要服从《环境保护》课程教学服务于工程项目设计的需要,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生态旅游项目设计思维能力,于是备课时搜集大量的参考书籍和图片资料,并按照学生能接受和感兴趣的方式编排教学环节和程序组织教学,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对城市景区的使用情况调研中发现,游人在游览中的个人行为即心理需求对公园环境起着很大的影响。工程项目设计不仅经济、美观、舒适,而且还要符合人们心理需求,只有满足了人们在使用园林空间时的心理需求,人们才会尊重设计,从而保护旅游景区环境。

(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是培养高素质园林专业应用人才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随着园林学科内容的`不断扩展与更新,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向现代化与多样化改革。

①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直观性与时代性。环境保护虽有一定的历史,但在高校公选课中依然是一个初现的课题,特别是《环境保护》课程的内容理论性强,需要形象化的教学手段。

②案例教学。利用典型旅游景区设计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生态设计思维。通过对省内著名生态景区如衡阳珠晖区白鹭湖农业生态园、耒阳蔡伦竹海避暑山庄及衡南县岐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景区兴建的历史背景、生态旅游开发目的、设计理念、当地文化艺术等对景区建设影响的分析和引导,培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文精神融入生态工程项目设计中。生态工程项目设计不只局限于针对客户和某特定范围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整个社会,关注未来,不断地创造新的变化来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③实践教学。虽然将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中,使得教学内容直观化,但学生对环境保护理论知识还是缺少直观的感性认识。因此需要加强实践运用,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设计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达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化。根据教学内容,分别组织学生到到各公园、街道绿地、居住区等地进行现场教学,加强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教会学生观察问题,并进行讨论,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等课程结束后再与其它的课程一起,组织学生到南岳、江口鸟洲、蔡伦竹海等景区进行课程结业实习。通过实习,学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实践知识,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这样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考核方式改革。考核作为教学过程的终点,既起到检查教学的效果,又起到对教学过程导向的作用。为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考核应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灵活多样,既要有理论,又要有实践,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通过对《环境保护》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改革,改变了学生以往学习的被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如环境保护理论知识在工程项目设计中指导作用的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等仍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崔丽娜,苏艳.《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6,(10).

[2]@石晓枫,张晓燕.在我国高校公选课中增加环境教育内容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1,(1).

[3]@徐颂.CAI课件在《环境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以“水污染防治”CAI课件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

[4]@朱义年,李湘萍.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与提高[J].高教论坛,2003,(5).

[5]@刘常青.《环境学概论》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思考[J].福建地理,2003,(2).

高校工科类大学生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教育论文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放性试验教学探索论文

高考成绩出炉后:抉择

工科专业有限单元法及程序设计课程改革新思路

浅析文理科学习方法

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论文

大学物理课程分类分层教学模式论文

考研择校与专业问题的心得

工科院校数学文化课程改革实践
《工科院校数学文化课程改革实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工科院校数学文化课程改革实践(锦集6篇)】相关文章:

考研之前 择校择专业技巧与盲区2023-11-10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及探索论文2022-12-01

信息时代基础物理教学改革论文2022-09-08

美国留学读理工科优势会更明显2022-06-11

工业设计创造性设计思维开发研究论文2024-04-05

留学美国车辆工程专业介绍2022-04-30

地方高等院校实施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2023-07-12

本科类院校密码学实践课程教学研究论文2023-06-06

建构主义下的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索论文2023-08-13

皮革制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的论文2023-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