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时间:2023-02-11 08:04:58 英语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整理20篇)由网友“花城flower”投稿提供,下面给大家分享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欢迎阅读!

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篇1: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摘要:结合公共管理专业英语的课程现状和特点,分析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诸如对专业英语教学存在认知误区、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相对落后、教学方法与手段僵化、考核方式单一,严重影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为有效提升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水平,要从树立正确教学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配置教学内容、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科学设计考核制度等几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公共管理专业;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欢迎,也更具国际竞争力。为了培养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来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开设了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在这种背景下,黄淮学院社会管理系在下属的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及城市管理专业都开设了与专业相应的公共管理专业英语课程。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英语在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笔者结合自身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对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为公共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20xx年教育部要求高校开展双语教学以来,专业英语教学取得了公认的成绩,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双语能力的实用性人才,双语科研成果不断涌现[1]。但是由于公共管理专业本身的综合交叉性、科技论文的文风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等原因,使得公共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专业英语教学存在认识误区

在黄淮学院培养方案中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是公共管理类大三学生的专业限选课,36个学时,考核方式为考查,从课程性质来看学校对公共管理类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是由于学校对专业英语仍然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导致教师对教学目标设置不能准确定位,这也是制约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水平提升的根本因素。公共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学术研究和交流的能力,不仅仅只是学生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更强调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沟通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教学中应当重点突出“专业性、应用性、交际性”。然而由于普通英语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及考研英语挂钩,因此在高校普遍存在着仅仅将专业英语作为普通大学英语延伸的错误认知,很多教师对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不能准确的定位,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英语教学,如侧重对单词词组、语法、文章翻译及结构的讲解,而忽略对专业知识理论的讲解与分析,因而不能切实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获取公共管理国际前沿学术动态与成果的能力。对学生而言,由于学校及教师对专业英语存在认知偏差,因此在缺乏正确认知引导的情况下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性质及重要性也往往认识不到位。一方面很多学生认为专业英语和普通大学英语是同质的,目的只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并没有认识到学习专业英语的特殊目的。另一方面很多学生认为毕业后用到公共管理专业英语的机会很少,学习公共管理专业英语不如学习考研英语或四六级英语更有意义和价值,再加上是考查课,因此并不认可公共管理专业英语的价值,也普遍忽视对公共管理专业英语的学习,这也给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的有效开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2.师资力量薄弱

在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中,往往由专业教师或普通英语教师承担专业英语的教学任务。由专业教师承担公共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任务时,专业教师由于不具有英语教育的背景,在教学中往往存在英语语言的障碍,突出表现在运用英语表达及组织课堂教学能力的不足,因此由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为专业英语的教学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语境,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若由普通英语教师承担专业英语的教学任务时,又会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而忽视对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侧重于普通英语教学,使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能力进行专业学术研究和交流能力的教学目标不能顺利实现。因此,不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普通英语教师在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疑专业英语师资力量的薄弱严重阻碍了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导致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教学内容相对落后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多数专业英语教师还不具备根据学生学情及教学实践积累而自主编写专业英语教材的能力和条件,因此大多数教师选择的仍是已经公开出版的相对成熟的专业英语教材,无疑这些教材将给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但是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完全依赖教材的做法容易导致教学内容出现相对滞后且缺乏针对性的问题。目前已经出版的关于公共管理专业英语的教材仅有4本,分别由李柱国[2]、顾建光[3]和李丹[3]三位教授编写出版。教材以英文文献的形式阐述和介绍公共管理专业英语学习的有关知识,内容主要选自国外公共管理相关的经典教科书、知名学者论著等。但是截至目前最新的教材出版于,教材内容难免滞后于当前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再加上教师自身教学及能力的局限性,如果在组织教学中授课内容不能结合学生学情和需求及时补充有关公共管理最新学术动态与成果,或者公共管理最新热点问题的相关专业知识,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能实现通过专业英语学习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教学目标。

4.教学方法与手段僵化

公共管理专业英语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提高学生运用英语来进行学术研讨和交流的能力,这既是对以往所学专业知识的巩固深化,更是对学生专业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该课程往往在公共管理类高年级学生中开设,黄淮学院统一安排在第6学期。由于公共管理专业英语大量专业术语及科技论文晦涩文体的存在使得学生学习难度大大提高,且大三的学生面临考研及就业的压力,对待公共管理专业英语这样的考查课往往学习态度浮躁,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对专业英语的教学存在认知偏差再加上教师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容易出现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僵化的问题。如有些教师在授课中以传统课堂讲授法为主,忽略专业英语的“专业性”而侧重于对单词词组的掌握、文章结构的分析、英文语法的解析及文献的翻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在一些课堂练习中也仅仅注重答案的对错,并不深入讨论分析学术观点,使得专业英语教学与普通英语教学并无二致。还有的教师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也仅仅局限于课件、黑板这样的传统教学工具,使得课堂学习氛围沉闷而枯燥,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5.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课程考核既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量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激励。课程考核方式应当是结合课程特点,围绕课堂教学,针对学生学情而设计。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不太重视对公共管理专业英语考核方式的设计,在综合成绩中侧重于结果考核而忽略过程考核,侧重于对专业英语词汇、阅读与翻译的考查而忽视对专业英语听说能力的考查等,例如只采取从外文文献和英文书刊中摘取相应段落让学生做英汉互译的考试方式,这种仅靠一张试卷就评定学生学习能力的方式不仅没有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考察,更无法体现学生对公共管理专业英语的综合学习效果[4]。这样的考核方式使得在课堂中不能形成很好的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预期教学目标的达成也无从谈起。

三、提升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路径探索

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对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认知偏差是制约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水平提升的根本因素。只有纠正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的认知偏差,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与目标,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公共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是一门综合交叉性较强、语言应用与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它既涉及英语科技文体的一般特征和公共管理专业文献的语言特点,又涉及一定的专业内容及信息交流,因此在教学中应当秉承“用英语深化专业知识”和“通过专业学英语”二者有机结合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公共管理专业学术研究和交流的能力为教学目标,重点突出公共管理专业英语的“专业性、应用性、交际性”。同时,教学实践中也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公共管理专业英语的目的与价值,认识到公共管理专业英语的交际性和应用性。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雄厚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因此学校应为专业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创建有利条件。对专业教师面临的英语语言教学障碍,应当组织开展WSK-PETS5之类的英语短期培训,尤其是加强一些常用的课堂教学语言培训,提升专任教师双语教学水平。设立专项培训或进修资金,鼓励教师与国内外高校就公共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进行直接交流,及时获取国际公共管理学术前沿成果。对于普通英语教师,应当加强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培训内容应当包括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公共经济学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普通英语教师和公共管理专业教师可以采取合作模式,共同承担专业英语教学任务,相互交流学习,以期弥补普通英语教师缺乏公共管理专业基础知识的缺陷,课堂中使其能够对专业英语课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讲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优化配置教学内容

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和活动的选择对于学习氛围是很重要的。若能成功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便可大大提升学习动机及成效。因此,公共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既不应当局限于教材,也不应随意选取英文文献组成课程内容,更不能将公共管理专业英语变成以翻译阅读为重心的课堂。公共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应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在理论层面上,针对学生学情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教师应及时补充公共管理专业的最新学术动态,并结合学生需求选取公共管理的核心议题展开专题式的学习,围绕专题、主题,结合听、说、读、写、译在内的各项语言技能,开展综合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实践能力方面,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增加英文科技论文文体写作、英文演说、一般性会谈交流、求职简介等教学内容,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公共管理专业英语的应用技能。有条件的教师宜根据本校学生学情编写教材,便于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4.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公共管理专业英语课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公共英语向应用英语的过渡,由语言学习发展为信息交流,更注重语言的专业性、应用型和交际性。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学习内容枯燥、沉闷,且实践应用性不强。因此,公共管理专业应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施“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中通过文章背景介绍、快速阅读、深度阅读、翻译精选、课后练习等环节的设计提高学生读写译的能力。通过TED等优秀英语视频观赏、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情景模拟、英文演说、自我介绍、电影配音等实训课程的设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既提高了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及有效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5.科学设计考评制度

好的考评制度应当能够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以大大提高公共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公共管理专业英语的考评制度应当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重点突出公共管理专业英语的“专业性、应用型、交际性”。在建构评价体系时,教师应把握以下原则: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进行多维度考评。如可将实训成绩、作业、英文演说等模块作为过程考核内容,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对学生能力进行多维度考查。平时成绩量化考评,惩罚性激励与奖赏性激励相结合。如考勤表现实行惩罚性激励,对旷课、迟到的学生进行扣分,对于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同学根据发言表现及时予以适当加分,最终考勤和课堂表现累积形成平时成绩,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能促使学生课下学习。

参考文献:

[1]康淑敏.从教学语言运用视角构建高校双语教学模式[J].外语界,,(6).

[2]王冠群.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1).

[3]韩红梅.CBI理念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高校工程教育研究,,(9).

[4]陈洪美,芦笙.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与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11).

篇2:公共管理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公共管理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摘要]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一直肩负公共部门管理人才培育的使命。面对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学生的就业去向单纯定位为公共部门的提法未必能够顺应社会需求。课堂知识讲授的抽象性增加了学生的茫然感,教师在公共领域的互动参与也影响了教学效果。粗放式的课外实践实习活动,未必能够提升学生对业务体验的认知能力。学生为拓展选择方式,在校期间想法应付诸多考试则疏远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深入反思有关问题,有助于推动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进程。

[关键词]公共管理;实践实习;教学改革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的划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等专业均属公共管理类基本专业,也是习惯上所指代的公共管理类专业。从学科发展的定位看,“公共管理学科一直肩负着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1];同时,国内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历经多年的发展,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即便如此,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人才培育仍面临系列问题,研究围绕有关问题进行论证,以便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人才培育的去向长期单纯定位为公共行政部门

向公共部门输送合格的管理人才,是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育的使命,对于公共部门而言,也希望招录到有关专业的合格毕业生,让其在管理岗位上发挥专业优势。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和办学水平的提升,大量地方高校都兴办或新增了公共管理类专业,公共管理人才队伍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迎合了学科办学的定位。参照国内先后出版的公共管理类教科书发现,不少教材在绪论或开篇就指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的目的(或意义)将为公共行政部门或政府机关培养合格的管理人才。出现这一提法并不意外,过去人才供给严重不足,本科专业学生在高校期间接受“定向式”的岗位分配,不少教材仍继续将其作为必然的去向,授课教师同样会向学生做出这样的介绍。高等院校开设公共管理类专业,固然要强化行政管理岗位人才培育的必要,与此同时,新的就业压力越来越明显,公共管理类专业也不例外。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未必能在行政部门或行政性事业单位招考中脱颖而出,有关招聘的众多岗位并非都面向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毕业后的选择明显发生了变化。“很多学校将公共管理人才定位为行政、事业单位高级管理人才。但从就业来看,直接进入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系统就业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另有其他学生选择到企业或继续深造。因此,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人才的输出道路并不是唯一的,要坚持‘多元化’‘多维型’的培养目标”[2]。有的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这也符合“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需求。如果人才培养的目标仅定位为合格的公共管理人才,不能凸显复合型人才的价值,难于顺应社会变革的需求,毕竟相应的行政岗位人才需求有限。在灵活就业、非正规就业等就业形式多元化的当下,单纯的就业去向难免让大学生失去创新创业信心,甚至无法找到适合自我发展的平台。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离不开对“行政人”的培育,但在人才竞争、人才需求、自我选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的培育更需要理性而综合地做出判定,不断适应新的社会变化环境。

二、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基础知识加重了学生的茫然感

公共管理类专业未必存在就业优势,但报考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依旧不少。上大学以前,学生很少了解公共管理类专业知识,一些学生攻读公共管理类专业,不排除盲目性的选择,或系调剂录取的结果。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的一段时间内,专业入门学习尤为重要,高校教师在讲授期间过分强调书本内容,使其产生一定的茫然感。教师注重教材内容的讲解,少有对现实问题的延伸。“对于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师,实际上应该要求具备足够的相关工作经验。如果授课教师不在课堂上一再强调专业设置及学科知识,就难以让大学生尽快掌握学科范畴,学生往后学习的任务和目的也未必明确。受制于目前的招聘机制,教师的补充基本上从高校毕业生中选取,录用的教师中能具备相关工作经验的少之又少”[3]。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的经验欠缺,一再强调教材基础理论,缺乏对实际情况的了解与认知,学生学习期间或将感到枯燥乏味。专业教师的知识积累影响着学生的消化能力,专业教师往往只注重抽象知识的积累。“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加上本科学生社会经历有限,且公共管理类专业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不少学生在对专业课的认识上,视其为‘万金油’,什么都学,但觉得学与不学差别不大”[4]。教师在多门课程中都缺乏丰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或将降低。

三、粗放的实践实习活动难以提升学生在业务锻炼中的认知能力

实践教学是提升大学生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与预期效果仍有一定差距。课外实践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有助于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管理行为,进一步拓展理论视野。但教学单位往往缺乏考核标准,对于讲授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师而言,会结合教学经验给定参考选题,或就课程的某些章节作为实践调查任务,如了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社区治理问题和新农合政策实施效果等议题,最终提交一份调查报告或一篇研究论文即可。其间,学生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深度观察与剖析,出现走马观花式的调查不足为奇,实践任务演变为一场“放松”活动,即便参与实践也难以提升认知能力。同样,“三下乡”实践活动仍有待重视。有的学生下乡后玩起了“隐身术”,并未进入有关单位或区域体验实践活动,而是找到对应的主管单位随意签字盖章算完成任务,这无益于让大学生增长见识,甚至让实践失去了它的本义。专业实习能让有关专业学生深入了解公共部门的运作状况,提升个人办事与管理技能,但有些大学生在实习期间,既不能主动学习请教,也不能正确定位其角色,对待实习的态度也不够端正,最终依然缺乏对公共问题的认识,这样的问题同样不可忽视。参与志愿活动期间,有的大学生只是为了增加量化积分,个人的公共角色依然没有得到发挥。公益性是公共管理类专业所强调的理性价值,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尚未更好地做出表率,缺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公共认知和辨别能力当需得到提升。

四、学生以应试能力为导向的自主选择使其淡化了学科理论素养

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不能慎重对待专业学习,或者说专业学习逐步走向非专业化,严重者还陷入了什么都想学但什么都没学好的困境。不管是否具有一定的学习目的,一些学生都会尽可能参与各种考试,以保证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通行证”,有的学生只为应付期末考试,专业知识学习不够深入。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备战职业资格考试也成了常见的选择。在校期间,除了应考常见的计算机二级证书、英语四/六级证书以外,还会选择考会计证、教师资格证等有关证件,并尽可能地考取不同的证书,以便在以后的评比、择业过程中多些亮点,尤其是工作应聘时,有的岗位也会将证书作为择优录取的标准。部分学校已经淡化证书与毕业“挂钩”的要求,学生依然不会放弃考证机会。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不断尝试考证,结果却淡化专业学习兴趣,个别学生还产生了放弃专业学习的念头。如前所述,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选择路径之一是报考研究生。在校期间,有志于在本专业或其它专业进行深造的学生,会自觉学习有关课程,以便提升自己的理论功底。专注于某些资格证、应付研究生考试,当然有助于往后的发展,考试失败又将面临新的问题,即理论素养与业务技能都未掌握。凡此种种,不仅会影响专业就业率,还影响外界对专业教育的看法。学习之余,参与各种资格考试是追求上进之举,甚至是个人能力的体现,但有的学生甚至逃课考证,或以考证为由逃课干兼职工作、考驾照;有的学生不善于主动学习,也无更多的追求与期待,只图能在各科考试中顺利“过关”,拿到各门课程的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即可。个别学生报名参加“兴趣”培训班,出现盲从的“伪兴趣”迷,最终无法掌握一定的本领。

五、推进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首先,明确人才培育顺应多元化需求的教育理念。公共管理类专业当然要向公共部门提供合格的管理人才。与许多行业一样,大学生毕业后未必都干“老本行”,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也需要顺应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除了公共行政部门的管理人才以外,还要将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培育成社会需求或期待的合格人才,最终也可能在学习或深造中成为教师或科研人员,包括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乡村社会治理人才,这同样是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育的新使命。因此,在专业教育变革的`进程中,重新梳理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改善就业观,塑造新的公共人、公管人,兼顾公共部门管理、社会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的人才需求,引导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做好新时代公共精神的代言人。其次,规范课程设置体系、教材内容编选和课堂教学计划。对于公共管理类专业所在的教学单位或院系而言,要做好教学改革当然需要在课程与教材方面有所侧重。可以对比众多公共管理类院系开设的专业课程、课时计划和学分分配;在教材的选取方面,可以选择公共管理方面的经典系列教材,或组织教师适当编写学科(专业)导论、案例分析等教材。值得一提的是,“教材的基本编写主要原则或要求,一是尽可能吸纳当代国内外公共管理研究中得到学界公认的成果……二是在教材的表达上……通过教材的引导,拓展学习范围,让使用者喜欢用、能够用、便于用”[5]。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受到重视后,授课教师也要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让其明确专业学习的意义,帮其在专业学习期间开拓视野。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适当鼓励辅修其它学科或课程的学分。为便于帮助学生消化知识要点,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选择某个特定的案例,是因为它能够使你和学生将精力集中于与课程和教程目标相关的重要思想、论题和问题之上”[6],通过对教材知识的讲授,以及对案例题材的延伸,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专业理解能力。再次,深度推进师生参与校外体验式教学行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需不断地强化专业知识补充能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各知识要点,也不能忽视实践实习中的教学机会。教学单位应当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要求,要强调两者之间统一协调原则。各专业教师也要走进实习基地,增加在公共部门和社会活动中的互动参与机会,如,通过参加公共部门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座谈会议、参与公共部门的项目设计(规划)、调查政策运行状况、跟踪乡村治理进程等方式,来提升自身的研究视野,有助于克服课堂教学单调问题。教学单位可以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推动校企合作交流机制,适当增加学生实践课时和延长实习时间,保证学生能够实地参与实习活动,并做好实践实习总结报告。教学单位与教师要做好回访、监督和考核等工作,以实践实习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尽可能地延伸知识面。最后,专业教师需要积极做学生理论学习的引路人。每到新生入学教育期间,积极开展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计划的讲座。对于开设的专业课程,专业或授课教师要对课程做深入的分析,搞清楚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何会出现相应的课程,课程将涉及哪些内容,以及本专业与其它专业之间的比较,让大学生尽快掌握专业学习的要求和路线,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专业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与成长与教师的影响密切相关,在课余或课外活动期间,除了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以外,专业教师也应加大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兴趣等方面的关心程度,帮其权衡专业与其它选择之间的轻重关系,保证专业认同感与专业学习动力均得到有效提升。不过,学生也要不断地思考自身问题,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如有机会可参与能够提升理论素养与业务技能的学习活动,以丰富大学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葛秋萍,李淑芳.公共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和谐发展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8(12):53.

[2]韩娜娜,朱颖.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及提升途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6(13):25.

[3]李建斌.关于完善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85.

[4]孙婷.基于能力培养视角下的高校应用型专业课程本科教学实践改革探析:以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为例[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2):74.

[5]崔运武.论当代公共管理变革与学科专业发展和教材建设[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4):138.

[6]小劳伦斯E林恩.案例教学指南[M].郄少健,岳修龙,张建川,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95.

篇3:电气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教育论文

电气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趋势的发展,国内外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在技术上和信息上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社会对电气工程专业化人才的英语水平,尤其是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市场需求,针对专业英语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教学效果良好。

论文关键词:电气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专业英语,顾名思义,以英语讲解专业知识,是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阅读英语专业文献,了解国外学术及业内动态,为将来从事本专业工作后参加学术会议、听取国外学者的演讲报告、学术讨论会、出国留学或参观考察等提供基础。专业英语也是电气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它使学生能够对国内外的行业现状、研究前沿、研究难点和研究热点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可以认为,专业英语为电气工程专业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建立了一个平台。基于这个平台,学生可以深化既得知识,扩展专业知识领域,了解专业领域的全貌,洞察该领域中技术和理论研究的前沿,为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与国内外的同行进行交流创造条件。

电气工程专业涉及面广,设置课程包含“电气工程”、“电子应用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等内容,与之相应,专业英语也应涵盖这些内容。因此学习专业英语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且要区别于基础英语的学习。为了使学生顺利地从基础英语过渡到专业英语,并将所学专业知识与英语能力相结合,提高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本文结合实际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与安排等方面提出一些改进方法。

一、教学内容

大学本科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独立从事本专业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为此,专业英语课程对内容和教材的要求就不能局限于用英语念原文、翻译课文、用中文讲解难点、用中文解释重点,这样就很难把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区分开。

电气工程专业英语教材的课文内容主要包括构词法、翻译和写作的内容。构词法主要介绍电气工程专业英语中一些常用的词根、前缀、后缀以及合成词等构词方法。大学生掌握了构词法,就可以达到对专业英语词汇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熟练和掌握构词法是学习专业英语的基础,为以后阅读英文专业文献资料、学习新的词汇做铺垫,也是扩展词汇量的一种高效方法。翻译是针对专业英语的句子特点,比如长句多、句子结构复杂等,介绍其翻译技巧。翻译技巧涉及词义选择、语序的变换、用词的增加和省略等内容。掌握翻译技巧是学习专业英语的更高一层次要求。翻译要做到信、达、雅,符合中英文的语言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写作是比专业英语翻译更高一层次的内容。英文写作包括应用文、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等。熟悉应用文写作有利于帮助学生到工作岗位后尽快适应工作、熟悉工作。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的写作为学生进一步的深造奠定了基础。这三方面内容是专业英语教材内容中要讲解的重点。

学习专业英语,除了以上这些内容之外,内容安排还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越新越好,内容应与国内外最新的专业知识技术和前沿热点保持同步。鉴于此,笔者认为,电气工程专业英语的教材内容可以选取一些国外相关专业技术期刊或报纸上的文章,并且要与时俱进。每学期安排几个学时,专门用来探讨这些技术发展的新动态。

第二,电气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还应该兼顾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基础知识与前沿热点之间的联系。教材中的内容是一些基础的专业词汇以及基本的原理介绍。通过教材学习,可以让学生从基础英语过渡到专业英语,了解专业英语的特点以及一些词法和句法特点,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锻炼出一种能够终生受用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

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观以知识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立足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不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接受程度。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不根本改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不会调动起来,电气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要实现从知识传授向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一实现过程,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1.采用启发式与交流式教学

电气工程专业英语内容本身比较枯燥,而且难于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进来,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启发和激励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地思考问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自由交流,无障碍地发表见解,在宽松和自由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枯燥的学习内容也变成了有趣的内容不容易忘记。例如在电气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专业术语和专业词汇比较多,笔者启发学生运用构词法,如前缀、后缀、合成词等联想和记忆更多的单词,并让学生课下制作单词卡片在课堂分组进行交流,让学生在自由的交流中找到单词的规律,激发兴趣来记忆;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给一些单词增加适当的图片解释以活跃课堂气氛。   2.觅食发现法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如何实现这一教学方法因课程、教师的不同而不同,其关键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针对电气工程专业英语,笔者认为,应该从“讲、议、读、练、评”这几个方面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1)讲,是让学生上讲台来讲,改变教师讲一课堂的做法。比如教材文章,可以提前布置给学生阅读,自己归纳。在下一节课,以自愿的方式让学生上台讲课,由其他学生来补充不足,最后教师进行归纳和点评。采用这种方法,使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得到了交流的机会,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2)议,即精心地设计和组织课堂讨论。结合当前电气工程专业发展的'新趋势,确定一些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和现实性的热门话题,提前一周布置,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和信息,分小组讨论并推荐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评析和总结。如在电气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笔者给学生布置关于智能电网、风能、光伏发电、电动汽车等热点话题进行讨论,讨论其当前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以及发展过程中各自的优缺点和技术难题。通过自主学习和讨论,使学生感受到身边这些新技术和新科技为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让学生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踊跃讨论,激发学习兴奋点,从课堂讨论中获得了大量专业发展的前沿知识。教师从学生的发言和辩论中也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从中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3)读,即读书,不仅读课本,还要读与专业相关的书,如国外电气工程专业的期刊杂志,国外电气工程专业网站等,一方面学生可以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了解英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4)练,就是设计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问题体系”。这个问题体系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分层次进行。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评,每个教学阶段结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学习专业英语的收获进行自评和互评,并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发扬教学民主,了解学生对课堂的教学意见和建议,提高教学的透明度,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也督促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获取与运用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专业英语能力。与此同时,教师的能力也获得了提高,心智获得了完善。

三、教学设计与安排

学完电气工程专业英语后,学生应该掌握一定量的专业词汇,掌握阅读专业相关英文资料的技巧,能够熟练阅读和翻译相关的专业文献资料,并且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因此,电气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安排也应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而不是只偏重于某一面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其他方面。

在规定的教学学时内,教学内容可以分块进行讲授。比如,安排几个学时的听说课教学,几个学时的读写译,再通过几个学时把这几个方面综合起来。这样学生会在每一阶段教学结束后很有收获感。并且课下也更容易有重点地去学习,去提高自己。

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课程。教学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问题的讨论与回答都在网上进行,除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完成并提交作业外,还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提出当前最新的专业发展的技术前沿问题,并参与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的讨论。课程结束时,每位学生在网上跟同学的讨论都可以查到,并且点击率很高。这不仅明显提高了学生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学习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随时参与讨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教学效果与效率都令人满意。

四、结束语

电气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把握国外同一专业发展脉络和趋势的能力。不但要提高学生运用英语阅读专业书籍的能力,而且要提高他们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学术交流的能力。因此,教学效果除了与教师自身的因素有关外,还与学生自身的专业基础和英语基础有很大关系。虽然文中介绍了一些改进措施,但是教师除了自身与时俱进外,还应该因材施教,根据每一届学生的个性不同来不断地对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篇4: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论文

一、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1.纵观学院这几届旅游专业的学生录取分数都不高,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成绩更是低。所以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就是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缺乏学习兴趣。

2.教学课时少。旅游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一样,英语只是专科第一学年开设,加起来总共是136个学时。因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出去接触到外国人的机会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大得多。因此,一个学年136个学时起到的作用不大,不能应用到实际的旅游工作中。

3.教材没有针对性。旅游管理专业使用的教材也是和其他专业一样的大学英语教材。教材内容仍过于简单和没有针对性。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应该是使学生掌握英语在酒店业、旅行社、餐饮业、景点景区介绍等范围内的应用。因此教材的内容应该是围绕酒店业、旅游社、餐饮业、景点景区等范围内的业务活动设计教学内容。

4.手段以教师为中心。我院英语课堂很多时候都是教师一言堂,导致有些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睡觉。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讲授法。而现在我院的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手段也主要是以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为主,仍然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样那部分基础本来就不好的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学不下去。

二、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对策

1.增加教学耐心,从基础知识开始教授。针对本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英语基础差、底子薄、英语学习兴趣缺乏的现状,英语教师应增加教学耐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从基本的知识开始教授。这样就能避免学生越学越学不会、越学不会就越不想学的恶性循环。

2.增加英语课时数。笔者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出去接触到外国人的机会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大得多。英语教学应该是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语言技能的专门课程。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考虑课时的增加。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掌握好英语听、说、读、写这几个技能。尤其要掌握好旅游口语,酒店口语等等。

3.选择有针对性的教材。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选择与其他专业不一样的大学英语教材,应该更有针对性。教学内容越丰富越专业掌生的学习目标就会越明确掌习的态度也会越积极。教学内容最好包括了英语在酒店业、旅行社、餐饮业、景点景区介绍等范围内的应用。并且还可以多采用模拟实训教学手段模拟各种旅游服务业务的工作环境,鼓励学生用地道专业的英语处理各种旅游服务业务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努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4.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学方法的改革笔者认为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如引导式教学教师在讲解了语法和句子中的重点和难点后可以使用分组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如把一个班学生分成几组,每个组负责一个景点的`英文介绍;又如让学生们扮演导游和游客到教师设定的景点游玩;这样既可以人那个学生运用学到的短语句子,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对英语课堂的兴趣。还可以设定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完成了任务之后学生还会有成就感。

总之,在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这样的背景下,我院旅游管理英语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总所周知,当今旅游行业对英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英语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就业的好坏,而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生来说,英语学习往往被视为一大难题。随着我国国际旅游的蓬勃发展和适应旅游服务和国际接轨的客观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前景广阔而且迫在眉睫,因为大学英语是专业英语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对于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设置好课时数、选好针对性的教材、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来进行英语教学尤为重要。

篇5:电子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电子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郑蕊蕊,李敏,韩桂英

(大连民族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摘要:针对民族院校电子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的特点,采用“因材施教”的分层次教学理念,从精选教材内容入手,运用参与式和任务式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视频教学等手段,改革考核方式。实践表明,对提升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应用能力有较好效果。

关键词:电子专业英语;因材施教;任务式教学;参与式教学;考试改革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民族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三型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3042);辽宁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产品导向、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11204214);大连民族学院教改项目

一、引言

电子专业英语是面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信工程专业等电类专业开设的专业课,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量的专业词汇,具备相关专业文献的阅读、理解和笔译能力。学习电子专业英语课程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1 )电子类专业具有全球话、国际化的鲜明特点[1],既精通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够跟上电子技术领域日新月异的更新换代步伐。(2)单位招聘越来越重视应聘学生英语水平特别是专业英语水平的考察。(3)学好专业英语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中外文文献翻译和撰写英文摘要的水平和成绩。(4)促进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复试的英语学习。本文根据大连民族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实际情况,对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探索和调整,从教材内容选取、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和分析,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精选教学内容

充分考虑融合本专业知识,精心组织以下教学内容:

1.教材内容全面、题材广泛。专业英语教材的内容涵盖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相关的主要专业课程,如电路、单片机、信号与系统等专业必修课程的相关英文文献;为了紧跟专业发展情况,还包括数字图像处理、数字语音处理、ARM处理器等开阔学生视野的专业选修课程和最新技术进展的相关英文文献。上述内容的选取,完整地体现了专业英语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础与应用两方面的运用,同时也提升了学生使用英语进行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的能力。

2.语法要点总结与训练。专业英语以表达科技概念、理论和事实为主要目的,与公共英语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专业英语翻译的知识点和技巧的内容几乎是所有专业英语教材必须讲授的内容,但是有的`教材对知识点的概括比较简练,举例不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抽象困难;有的教材对知识点的讲解又划分得过于细致,学生学习时又会觉得太烦琐而忽略了主旨。电子专业英语课组在学习参考大量专英教材的基础上,总结了12个专业英语翻译的知识点、技巧和应用的主题,并精选了例句和课堂练习。每次课讲授一个主题,并附练习,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

3.适当添加听力训练。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传统专业英语的教学注重对学生英译汉和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听、说能力的培养。随着目前电子技术领域国际交流机会的日益增加,专业英语的听说能力的培养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2,3]。电子专业课组主要采用《电子技术专业英语》[4]提供的配套音频外,还精选了科学美国人60秒[5]、新浪教育和ChinaDaily等网站的音视频内容作为辅助教学内容。以科学美国人60秒节目为例,该栏目在一分钟时间内讲述一项最新的科技进展,并附有字幕和译文,是增加学生兴趣和听力训练非常好的资源。

三、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大连民族学院是国家唯一设在沿海开放地区的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全体学生的比例达到60%以上,来自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学生占80%以上。由于目前我国的英语教育水平存在地区间的不平衡,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个课堂上兼顾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就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根据自觉自愿的原则,在学期初会布置一篇英文文献的翻译任务:要求必须是英语国家的作者发表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的论文、教材等,英译汉的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任课教师对论文进行评注修订再返回学生反复修改,经审核合格的,不仅可以替代期末考试成绩为优秀,而且推荐到校刊《科技译丛》。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进一步提升了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英语基础一般的学生常常因为不自信等原因不愿意学习英语。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营造轻松而有组织的课堂气氛[6],为了鼓励学生多回答问题,采用“走下去”的方式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采用“地毯式”的方式让每一行、每一列的学生都尝试翻译几句话。这个过程一定要注意多鼓励学生,翻译错了或者翻译的不好都没关系,关键是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去读去翻译。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3~5人自由组合成一个团队,负责翻译课文的一部分内容,并制作PPT上台作“小老师”讲解。学生在团队中的分工可自行确定,但是上台演讲的学生却是由学生“抽签”随机确定,避免了“搭车”现象,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

2.参与式和任务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愿望,利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进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8]。在电子专业英语课程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我们进行了以下有益的尝试:(1 ) 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翻译专业相关文献,变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学生在翻译论文时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对翻译技巧的讲解获得了新的思路,文献翻译的质量得到了提高,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也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课堂上学生和老师一起翻译一篇简短的课文短文/或观看一段视频,并对其内容进行总结性说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任务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每次课制定切实可行的任务,从而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教学方式[9]。在电子专业英语课的实践中,我们总结了每节课的课堂任务和期末团队任务两种模式:(1 )课堂任务:在每节课给学生2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行翻译上次老师讲解后教材的剩余章节,即为本次课堂任务。在翻译课文过程中,允许学生使用电子词典或网络词典;老师可针对学生提问进行单独辅导。自由翻译时间完毕,老师针对本次课堂任务提问。以当前学习课文为课堂任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最后一篇课文分成若干小节,由学生3~5人自愿组成团队翻译某一小节,并上台讲解该段课文。团队成员虽然分工自愿,但是都有可能被指定为代表团队的“小老师”,因此不同程度的学生对专业英语知识的掌握在这一过程中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3.多媒体视频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课组还精选了反映专业领域内最新的科技进展的视频,例如Google无人驾驶技术、Google人脸识别技术、Google视频目标识别技术和3D打印机技术等视频。授课过程中,采用视频教学时学生反映出极大的专注度,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四、考核方式改革

不同于传统的开卷考试方式,课组为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大平时成绩的力度(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由出勤、上课回答问题、演讲等成绩组成。期末考核占60%。根据“因材施教”教学理念,对学生的期末考核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面向英语基础好的学生,由翻译英文论文替代,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第二个层次面向普通学生,期末采用随堂测试的形式,内容包括专业词汇和段落翻译,主要考核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

电子专业英语课程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学术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民族院校生源英语水平的特点,从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手段改革和考核方式改革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目的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今后将进一步研究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为民族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三型工程师”人才培养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波,张志华。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电子信息类高校为视角[J]. 黑龙江高教研究,195(7):138-140.

[2]张涛。电子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315(21):101-102.

[3]施肖菁,李晗,郑崇伟,等。 电子类《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Annual Conferenceon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188-191.

[4]朱一纶。电子技术专业英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5]科学美国人60秒,可可英语[DB/OL].

[6]沈姗姗。面向电类专业的《电子专业英语》教学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6(6):342,345.

[7]张相芬,杨敏,丁大刚,等。 参与式教学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22):405.

[8]曹云明。参与式教学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技巧[J].大学教育,2012,1(11):112-114.

[9] 李丽君。 大学的任务式教学模式[J]. 现代教育论丛,,150(12):50-53.

篇6: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改革公共管理论文

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改革公共管理论文论文

一、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

第一:认知阶段———大学一、二年级。

实践教学要实现学生对社会环境和行业专业的认知,作为公共管理专业,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对社会环境中的一些角色和现象能明白其原因和原理,做到心中有数。这一阶段实践教学旨在让学生为公共管理实践打下牢靠的知识和技能基础,组织学生对社会现象和新奇事物进行分析和探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对公共管理环节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在实践基础上实现学生对公共事务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认知。

第二:掌握阶段———大学三年级。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一些专业实践知识的具体操作和应用,具体实施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实践知识以案例分析为主,以小组讨论等活动为补充;具体操作可通过各种专业模拟软件和实践课程进行。通过具体操作巩固理论知识,再用理论知识指导具体实践,两者结合,不断优化改善,为以后工作奠定基础。

第三:提升阶段———大学四年级。

大四临近毕业,临近工作,此阶段实践目标旨在查缺补漏,综合运用前两个阶段的成果。这时实践需要通过专业实习完成,多数是在与专业相关的公共管理部门进行,实习阶段学生应将理论知识和模拟实践转化为真正的工作技能和素质。独立自主地完成工作要求,遇到困难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原理解决,熟练担负公共管理工作任务,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工作素养,并且运用到实践中,同时,可提前熟悉未来就业环境和工作方式。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与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为目标服务。实践教学内容以目标为依据,可分为四个阶段和层次的内容体系:校内进行课堂实践和专业实践,校外进行假期实践和专业实习,这四种方式各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且具有相应的成果。具体如下:

(一)课堂实践:成果形式———小组合作实践报告

课堂实践以公共管理案例为依托,分别从理论分析和具体操作两方面实施。理论分析方面可通过引进经典案例、热点话题、实时政策、新近公众事件等组织学生讨论和分析,完成成果报告,可分成小组,进行组间对比和探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具体操作方面可通过场景还原和模拟进行,一人或数人操作,大家共同检查问题,博采众长,填补缺陷。最终分享学习成果,且形成书面化学习报告。当然,这一过程也可以进行拓展。

(二)假期实践:成果形式———社会实践报告

利用寒暑假期实现对专业和社会认知的目标,学生应以印证理论知识和探究实践目标为目的。依托专业教师的相关课题,让学生带着目的进行社会调研,成果主要是与课题和项目相关的调研报告和论文。

(三)专业实践:成果形式———学年论文

主要指课程实践,如城市管理专业实践和社区管理实践等,专业实践存在诸多困难:往往实践人数多,实践单位有限,且实践时间相对比较分散,单位不愿意接收,根据现状,现有两个实践课程尽可能多地以调研为主,实践内容根据学生论文课题自行设定,如此不仅可以为论文写作提供更多可行性素材,还可以用论文检测实践成果。

(四)专业实习:成果形式———毕业论文

现状是多数高校安排学生在大四开始前的暑期进行实习,一般为期三个月,专业实习要求实践单位和教学单位的指导老师同时到位,对指导教师有严格的`职责要求,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在学生实习之前,可进行毕业论文选题,带着选题实践和实习,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完成毕业论文,或者学生可以通过实践中发现的具体问题自拟题目,进行应用型研究。

三、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

建立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强化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质量意识,很好地检测实践教学效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优化改善。

第一,社会实践成果应该有规范的文本或报告呈现。

报告和论文内容及格式要有具体要求,格式要规范、条理,以便查询和保存。内容一定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避免纯理论叙述、泛泛而谈,充分展现案例观点和数据,做到有理有据。杜绝抄袭、挪用他人观点、虚编捏造等现象发生。成果的展现应该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一致。

第二,成果的展现应区分优劣等级,并给予相应奖励。

如评选优秀报告和论文、优秀实践个人和集体等,重点关注调研和实践类论文和报告,而非理论性文章。

篇7:高职酒店管理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高职酒店管理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对于人才的培训要求也不断提高,为培养一批高素质酒店管理人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开始进行“课赛融合”的教学改革。笔者从“课赛融合”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出发,探索其具体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赛融合;改革;问题与措施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都是从事酒店相关工作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其技能包括了解相关酒店管理体系、基本掌握酒店服务功能以及可以就职于酒店前台餐饮等岗位,与此同时,其要求工作人员的可提升空间大,创新能力储备充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毕业生在个人素养超人的同时职业技能也要异于常人。当下,高职院校的重点工作就是对在校生进行技能竞赛,因此,高职院校开始实施“课赛融合”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竞赛的形式来促进学习,这会在最大限度上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显著的教学成果打下基础。

一、技能竞赛中出现的不足之处

1.技能竞赛同平时的课程不相容。首先是在时间上不相容。在技能竞赛方面必须耗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而平时的课程同样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二者不相容。其次是在授课内容上不相容。教育教学中要求的课程内容同技能竞赛中的部分内容不尽相同,这就无法真正落实二者相联系的目标方案,换而言之,无法把技能竞赛中所学到的运用到平时的训练中,失去其教学的根本目的。

2.激励体系不够完善。从事职业技能竞赛工作的老师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肩负着选拔人才、训练学员、准备比赛等冗杂的任务,这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的汗水。但是相关老师在校还兼具其他的工作,例如科研等。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没有完善的激励体系就会使老师失去教学积极性,从而阻碍竞赛成绩。

3.教师职业技能偏低。指导职业技能大赛的老师通常来说必须是双师型的:一方面,拥有雄厚的基本技能知识,另一方面,专业能力过硬,同时工作经验丰富。然而,职业学院当下却普遍存在教师职业技能偏低的状况。同时,有丰富经验的教学老师却又兼具着学校繁重的工作任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老师的.积极性不高。更重要的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在工作经验方面明显不足,但学校又有严厉的考绩制度,这就会压抑年轻老师的热情,从而畏手畏脚,不利于职业技能培训的进行。

4.学生关注度不高。学生对于技能竞赛的关注度不高。这主要是因为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准备一场竞赛的过程是辛苦、漫长的,而学生娇生惯养,无法承受这一过程,中途退出的情况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学生无法明确技能竞赛的意义,从而无法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二、促进“课赛融合”改革的方法

1.细化“课赛融合”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就在于课程的设计。细化“课赛融合”课程设计,在具体分类的基础上逐一分析优化,从而创设完善的课程设计。以大赛技能为核心,综合课程的设计、教材的选择以及实际课程的操作来具体运行。

2.“课赛融合”的授课模式。把课程标准同职业标准相链接,把授课内容同竞赛内容相照应。高职课程标准已然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参照物。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中心内容是专业技能训练课,同时,这也将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比方说,在对《餐饮服务与管理》这一酒店管理专业课进行授课时,教师应该按照竞赛内容编排课程,做到“学做一体”。在讲课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共享平台,使每一个人都能充分参与到技能竞赛培训中去,从而达到“课赛融合”的改革效果。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围绕赛点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逐步推进,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完美的解决赛点问题。

3.进行多种多样的课程竞赛,创设技能竞赛分组模式。综合教师进行授课的过程来看,可以在整体授课时进行多种多样的课程竞赛。需要注意的是,进行的竞赛必须是与课程有关的,同时具有普及性,以便能让所有同学都机会均等的参加技能训练。教学中可以利用餐巾纸、托盘等工具进行竞赛,从而加强学生的实操训练,提高其专业能力。与此同时,多种多样的课程竞赛,不仅为学生提供实操机会,也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竞赛环境,促进其在竞争中不断进步,各项能力也有显著提高。创设技能竞赛分组模式,这样的模式可以更好的使学生的兴趣和技能水平相结合,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竞赛内容研究,取长补短,在互帮互助中共同进步。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为省市赛优秀的选手资源打下基础。

4.设置新的考核标准。首先,课程考试同技能竞赛相联系。日常成绩测验的知识点应与竞赛知识点贴合。学生可以通过在比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向学校申请相应的平时成绩,用学分奖励的方法对其进行激励。其次,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应用考核上,比方说实施项目考核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点关注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阶段性、有序组织性的考核标准来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实践与创新水平。

作者:李颖 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春菊.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赛融合”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旅游纵览(下半月),(01).

[2]周耀进,曾凡琪.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武汉商业服务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04).

篇8: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1、政治经济学课教学改革的原因

1.1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传统教育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是教科书和教师的讲授。当今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片面强调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滔滔不绝讲解;另一方面,学生紧张记录。形成了教师对教学内容单向输入,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第二,片面强调教材的作用。我国高校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教材,而教材内容通常具有滞后性,不利于学生及时了解经济理论最新动态。第三,片面强调校内课堂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是在学校课堂中进行,学生所学知识未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感性认识,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进入社会后应变能力较差。

1.2 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表现为科学抽象法、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方法、定性分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长期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往往更多的是注意对经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忽视三大基本方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有机结合,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准确认识,不利于其将来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2、政治经济学课教改的实施途径

2.1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多元化教学。

2.1.1 课堂教学采用三段法,知识传授由浅入深。第一段:教师对前次内容简单回顾,提出具有一定深度并与新课紧密联系的问题,学生回答,老师点评,由此导入新课,增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第二段新知识点讲解。这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部分,主要分三个层次完成。第一层次,运用科学抽象法对基本知识点进行分析叙述;第二层次,选择典型实例进一步分析。正是充分运用这一方法,使学生对枯燥的教学理论有了更深刻理解。第三层次,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总结归纳知识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又有了进一步认识。第三段:课堂练习,授课之余,笔者参阅了大量资料,编制出适合学生使用的习题集,由学生课堂独立完成,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对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

2.1.2 结合青年学生活泼好动,反应快,独立意识强的特点,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将教材中某一部分内容交给学生通过讲课形式解决,对有争议的问题采用辩论、讨论方法解决。

2.1.3 注重教学内容的动态发展,及时更新和精炼教学内容。①教材选择始终处于动态更新和调整过程中,一改过去教材不变、教案陈旧状况,使教材常新教案常新。②及时将一些前沿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特征,使基础课教学得到优化,理论更联系实际。

2.1.4 考试形式多样化,力争使考核内容能够真正检验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精髓掌握的情况,以及运用它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专科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本课的特点,采取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2.2 打破学科授课独立化过程现象,实现交叉学科的有机结合。笔者在担任政治经济学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负责讲授政治学。政治经济学是关于国家、民族、政党等内容的学科。与政治经济学有相通之处。在教学中,采用横向联系法,从两个学科不同的侧面和视角对同一问题进行分析讲解,从而大大拓展和加深了学生对相关问题的了解,更关注对现实问题的解决。

2.3 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在学术上不断进取。多年来,始终不忘读书,努力科研,将科研实践的体会和科研成果以生动而深刻的语言传授给学生,激励学生敢于、善于独立思考和敢于创新。

2.4 以满腔热情对待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证教学工作的圆满完成。

3、政治经济学课教改的成效

3.1 实现了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学生对本门课产生了浓厚兴趣,即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纳,变知识传授为能力自我培养。

3.2 学生及时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新研究成果,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理论素养,为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3 由于采用了演讲、辩论、课堂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勇气,树立了自信心,锻炼和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规范了行为举止和仪表仪态,塑造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政治经济学课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支,改革还处于不断探索之中,还有一些有待改进的方面。

篇9:探索无机化学教学改革论文

探索无机化学教学改革论文

“一带一路”战略是国家领导21世纪推行的一项新式大国崛起计划,依托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发展符合中亚五国经济区的新型贸易模式,通过高铁线路将亚洲与欧洲各国链接在一起,寻找符合各国经济现状的合作方式。而新疆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必经之路和核心区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新疆本地区基础建设、企业发展、接壤国的合作、教育医疗的提升等方面,都带来了历史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对于新疆工业欠发展地区,化学及化工行业水平较东部地区发展缓慢,这和当地的高等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提高化学及化工行业水平,有利于国家战略“一带一路”的发展。在化学专业中,最基础的专业课程就是无机化学,也是大一新生进人高校首先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是后续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而化学课程不仅仅是在教室学习理论,更应该注重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大一新生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无机化学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无机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无机化合物合成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

无机化学实验从一开始就作为独立于理论课的一门必修课程,其地位尤其重要。根据作者讲授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经验,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根据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从无机化学课程本身及西部人才需要出发,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及创新意识,从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绿色化学以及科学理念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探索。

一、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西部高校尤其是农林院校的应用化学专业,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由于地理原因,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1、现有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规划,不能完全满足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型、应用型、学习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计划,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没有积极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缺乏对实验问题的思考能力。

2、缺乏绿色化学意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保意识已经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没有好的生存环境就不会用好的发展,所以在基础无机化学实验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微型实验意识和环保意识。

3、在实验过程中,缺乏合作和团队意识,无机化学实验不仅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

4、实验考核模式单一,现有的评价模式很难全面体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体现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注重无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我院将大连理工大学无机教研室编写的《无机化学实验》作为无机化学实验教材,根据我院培养人才的要求[131,选择了其中部分实验作为教学内容。良好的实验内容是教学实施的基础,因此根据培养学生的.要求,不断对实验内容进行精简、合并、更新、拓展和丰富。根据课程安排,在一个实验完成以后,要对下一个实验内容进行预习,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任课老师要在下课前做以下工作:(1)对下一次实验进行简单的描述;(2)根据下节实验内容,提出三到五个相关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并做成书面答案。根据教师的要求,可以逐步培养学生预习实验的习惯,增强实验兴趣,理解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以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为以后在工作中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三、加深绿色化学意识

作为21世纪大学生,不仅仅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更应该具有较强的环境意识,尤其是作为一名西部高校化学专业的大学生,中国西部依托“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快速崛起,一定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一定要做到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齐头并进,探索出一条适合新疆乃至西部的发展特色道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化学工作的贡献,所以要从大一学生开始,在无机实验教学中,要不断的加深绿色化学理念。要做到:

(1)增加微型实验仪器,减少药品使用,注意药品回收及循环利用;

(2)尽量降低药品浓度,提高实验效果,通过辅助仪器便于学生观察现象;

(3)无机化学实验整体改革,注意实验间的联系,循环利用药品及溶剂;

(4)注意溶剂可以用蒸馏方法回收,在不同实验中反复使用;

(5)新疆是缺水地区,化学学生要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四、实验中增强团队意识及科研思想引导

无机化学实验不同于其他学科可以由学生单独完成,科学实验在进行的过程中,更需要个体间的协作,尤其是解决一个集中的科学问题,更需要团队成员间的密切合作。无机化学实验作为大学第一门实验课程,在分组期间要有意识的增强组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化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进人不同的工作岗位,如公务员、企业、化工厂等,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希望进一步扩充自己的知识,选择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作为首门实验课程,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完善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五、优化实验内容,增加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空间

目前无机化学实验多数为验证性实验,教材上已经详细罗列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自由空间受到限制。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需要对现有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做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更能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创新意识,可以提供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利用所学知识查文献、书本及资料,设计一个完整实验方案,为以后进人科研岗位提供可能。除了增加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也要保障基础实验的比例,按照我院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经验来看,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5:3:2,为最佳比例。

六、改革实验成绩考核

无机化学实验相比理论无机化学课程受重视程度低,这也是在各大高校都存在的普遍问题,所以相较于理论课程有必要建立一套适合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考核体系,才能更加公平、公正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成绩。根据我院经验,将无机化学实验分成三部分:平时成绩、设计实验成绩、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主要包括上课考勤、实验预习、具体操作、预习报告、实验报告等内容组成,可以在一定程度提高学生对无机化学实验的重视程度。设计性实验占总课程的百分之二十,根据学生选题、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报告、实验结果等给学生以合适的分数。期末考试分为笔试和实验操作两部分,根据实验安排可以将笔试放在中期考核,期末仅仅进行实验操作考试。最后的课程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比例为平时成绩:设计实验成绩:期末成绩(含有中期考核成绩)=3:3:4。该比例可以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七、总结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对西部尤其新疆地区的经济、教育、旅游、文化等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新疆的地方高校一定要牢牢抓住该机遇,为新疆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培养符合地区发展的化学专业创新性人才,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实验教学作为大学生第一门专业实验课程,在提高大学生素质、创新意识、科研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刘尊奇,刘洋

(新疆农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

篇10:土木工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一、土木工程专业目前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习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最为活跃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培养高素质土木工程人才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关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实习教学却存在很多问题,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致使大学生普遍实践能力偏弱,特别是创新实践能力较低。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联系实习单位困难

由于在联系实习工地时要选择有代表性工种的实习工地,而工程项目涉及的工种多且复杂,所以很难联系到具有全部工种工程的实习工地。另外,有很多工地不愿意接收学生去实习,因为学生不仅不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保证学生安全又是重中之重,还耽误施工作业,学校又不能以行政命令形式强制施工单位接受,所以学生实习越来越困难。

1.2学生实习的集中安排与实习内容脱节

传统的教学计划一般将实习集中安排在学期初或学期末或某一集中时间段,而没有考虑工程的实际状况。由于工程项目受到项目规划、工程规模、复杂程度、施工条件以及季节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实习期间所面临的工程状况会有很大差异,因此,在实习内容上无法保证实习的质量。另外,学生实习的时间一般是1~4周,而实际工程的施工过程比较漫长,在这段实习时间里学生只能了解到整个工程的一个或几个分项工程的施工过程,无法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行总体了解,学生的实习内容和实习效果就不理想。

1.3实习指导教师人数不足,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强

由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逐年增多,而教师的数量相对来说较少,对于外出实习,老师们往往表现出力不从心。另外,实习带队老师多以青年教师为主,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和组织能力;往往是领着学生走马观花的简单看看,再加上学生本身对实习不重视,因此使实习效果不理想。

1.4实习经费不足

实习教学计划是在实习经费充足的前提下制定的,而目前高校实习经费不足已成共性问题。由于学校对人均实习经费的投入标准,多年不发生变化,因此,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物价大幅上涨,校外实习基地的住宿费、餐饮费也随之上涨的情况。现有的实习经费只能勉强维持在本地实习,如果到外地实习,差旅费、住宿费等开支成倍增长,经费缺口很大。因此,为了节省经费,很多学校不顾实习效果,改变实习地点,甚至减少实习次数,缩短实习时间,将实习改为参观等,这些做法与提高教学质量是背道而驰的。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实习经费短缺,致使高校无法执行教学计划安排的实习教学内容。不管是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还是毕业实习统统都安排成了认识实习,找几个点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下就算实习了。

1.5实习成绩考核方式缺乏客观性

一般来说,我们对学生的实习成绩依据出勤情况、现场表现(主要是遵守纪律情况)和提交的实习成果(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回执单等材料)等方面内容进行成绩评定,这样往往会有主观性、片面性和模糊性,对学生实习的实际情况的评定存在较大偏差。

二、土木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的方案

针对土木工程专业传统的实习教学环节中存在的弊端,作者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对实习教学环节提出了如下的改革方案。

2.1完善实习教学大纲,因地制宜制定实习计划

把实习大纲中的实习性质与目的、“实习内容与方式、实习要求、实习考核”及“实习纪律”等方面进一步提出明确的指导思想,根据不同情况灵活的改变实习计划,这样可提高实习教学效率。比如认识实习的性质与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土木工程相关的基本知识,对土木工程有一个感性认识,能够起到培养专业学习兴趣的作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这种实习方式采用集中实习,老师统一讲解,效果会好些,效率也会高些。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由于实习的性质与目的不同于认识实习,很显然就不能采取此种方式,在保证教学计划完整性的同时,需打破学期与假期的界限,在教学计划和实习方式上做相应的改革。目前,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是4周,安排在七学期初。作者提出改变这种实习方式,将生产实习的4周时间分解为2+2形式,前面的2周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结束后的暑假进行,实习工地以学生自主联系为主,以老师介绍或组织为辅,后2周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中,由主讲施工的老师负责,另外安排适当的老师协助,从而进行实习活动,这2周的实习学时可计入施工课程的总学时,这样安排有助于教学计划的统筹安排。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目前是3周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初,作者提出安排在第七学期末,以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基地为主,利用寒假时间,参与工程实践,使学生将毕业设计和就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2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是保障实习效果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为实习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实践证明,临时联系实习工地对实习教学任务的布置、施工单位在实习中作用的发挥以及安全防范等相关问题均会造成被动的效果。建议院系在保持与项目部联系实习基地的情况下,进一步探索与承包总公司签约实习基地。比如可以在与总公司或项目部谈判签约时,将人才输送和联合培养(比如工程硕士培养)与基地建设挂钩。在双赢的价值理念下,更好地推进实习基地建设。院系派专人经常与当地建设行政主管单位联系,争取支持,获取建设项目信息,为实习场地的选择以及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提供充分信息。总之,相对固定的实习基地及动态的社会化施工现场资源可以相互补充,以构建稳定连续而又全方位的实习教学场地。

2.3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由于教师是实习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所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是保证实习正常运行、发挥效能的关键。许多青年教师有较高的学历,较丰富的理论水平,可塑性很强,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辟通道,鼓励青年教师向“双师型”转化。鼓励指导教师“走出去”,经常到企业去汲取营养,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社会兼职以及和施工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流等形式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为学校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指导老师在和基地施工术人员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方面的信息,也可以在指导学生实习过程中发现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脱离的地方,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技术难题。

2.4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实习教学

现场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唯一手段。因为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很多施工工艺在工程中是比较少见或难见的。有些施工机械、施工原理,施工过程,指导老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通过典型工地照片、特殊施工工艺录像、施工方法动画的形式予以介绍,这种方法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全天候地展现工程施工的全过程,提取某一施工工艺原理和施工工序的细节,以完善学生实习的内容。

2.5改变考核方式

传统的实习考核方式是依据考勤、表现和成果,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习状态。作者提议在考察出勤、表现和成果的基础上,增加实习答辩环节,这样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实习的收获,以及掌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启示,以及能力上是否得到锻炼、创新意识是否得到提高,从而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实习成绩,将实习教学从“感性认识”引导到“感性认识+能力培养”的道路上来。

三、结语

实习教学是卓越人才培养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教育模式,是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阶段,是高等教育最活跃的教学环节,同时又是教育改革的薄弱环节。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在实习教学方面,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加强机制建设和创新,把实习教学改革工作不断推向深入,向着满足时代要求的方向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卓越人才。

作者:任振华 曾宪桃 单位:湖南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篇11:土木工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一、因材施教,探索适合地方高校发展的办学方法

1.1校企密切合作,共商人才培养方案

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校企联合,优化教学计划的方向模块必将成为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该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办学宗旨,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办学目标,深入用人单位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分析研究本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准确把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进一步密切与用人企业的联系,与企业合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的教学计划中,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在广泛征求用人单位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2.75+1.25”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把4年的培养过程分成两个部分:“2.75”指在校进行理论课程和部分实践课程的学习时间,“1.25”指在校内实验实训和在企业学习的时间,以实践训练为主,包含部分专业技能课程,使学生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尽早与用人单位接触,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缩短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周期。事实证明“校企密切合作,共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密切了校企关系,提高了办学质量,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力学材料并重,构筑课程教学体系

力学是构建土木工程学科重要的理论工具,材料是土木工程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力学和材料是培养学生建造能力的基础。设置以力学为中心的课程群,既联系到数学和物理,又联系到结构和岩土工程,强化力学课程群的教学,即强化专业基础中主干课的教学。当代新型建筑材料不断涌现,种类丰富的建筑材料应用于结构,将产生新型结构体系,种类丰富的建筑材料应用于施工,将产生新构造、新工艺、新技术,材料类课程对于土木工程来说十分重要。为此,改革“土木工程材料”和“土木工程施工”等课程,增加“新材料性能测试”设计性、开放性试验课程,增加“趣味结构力学实验”和“新材料结构模型创新实践”的选修课程十分必要。基于此,地方高校必将培养出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3遵循“卓越计划”,锻造学生建造能力

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导向,构建“建造能力”的培养模式。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关系,校企共建稳定的校外课堂,建设校外课堂教学的师资队伍和基础设施,那么建立一套公正、合理、准确、全面的学生成绩评价制度则更为重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围绕项目的策划、设计、实施和运行等环节,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研究工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同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领会从事工程师岗位的工作方法。因而以“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和“建造技术与管理”等课程教学模式为试点,努力锻造学生的建造能力。

1.4培养引进并举,优化师资队伍

以高水平、工程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地方高校应该积极采取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措施,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之一,在一批国家和省市级科研项目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教师承担科研项目,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同时,聘请企业中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派送专任教师队伍中年轻博士去企业锻炼,解决工程技术难题,提高实践创新能力。通过科学研究和参与工程实践攻关相结合,地方高校一定能够建设一支高水平“工程型”的教师队伍。

1.5完善评价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地方高校应以教学管理制度为依据,努力完善教学管理与监控机制。在认真执行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土木工程的特点,积极改进并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该体系分为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和教学质量信息系统两部分。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由两个亚系统组成:一是分管本科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学院教务科→系(中心)→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另一个是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学生科→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班干部→学生。这是一个逐层向下监控,逐层向上负责的质量管理系统。而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包括质量信息的采集、处理与反馈等,正是由于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持续完善了质量评价体系,因而其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其成功经验可为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启迪。

二、突出特色,理论与实践并重,造就高素质人才

由于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以培养“基础实、技能强、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因而地方高校更应“重基础理论、重创新精神、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贴近地方建筑实际,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突出建造能力的培养。每个地方高校都有其自身发展历史,具有一定的特点、特色,因而突出特色,理论与实践并重必将成为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必由之路。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成为学校“小范围、大幅度”四个试点改革专业之一,通过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验收,成为省级特色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形成了比较完善并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为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奠定了良性循环基础。

2.1理论教学夯实专业基础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学院应该在院长领导下,由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专业系主任与企业专家共同制订各专业教学计划。力学和材料科学作为从事土木工程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在教学计划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土木工程专业通过搭建“五大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和水力学)与土木工程材料并重的教学平台,来体现“力学材料并重”的理论教学特征。同时将“弹性力学”和“新型建筑材料”列为选修课,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拓宽学生知识面,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一定基础,并且突出特色,努力编写适合自身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精品课程。如《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和《土木工程材料》等。

2.2实践教学突出建造能力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在施工一线工作,具有出众的建造能力是该专业毕业生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地方高校要注重加强内涵建设,不断完善实验条件,强化学生建造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生产一线,与建筑工人打成一片,学在工地、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强化设计能力,积累施工经验,由工地对学生进行考核,由工人对学生作出评价,在工地工程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应该对照行业标准和注册建造师的培养标准,努力创造条件在校内搭建施工实训现场,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自行搭设模板和脚手架等,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3通识课程体现素质培养

地方高校还应高度重视教书育人理念的确立,高度重视优良学风的形成,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只有通过通识课程、公共课程的开设以及学生课外活动的安排,才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例如,通过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与环境保护等方面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节能意识;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和现场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艺术素质教育,拓展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等。

三、落实毕业设计目标,切实践行“应用型”人才培养

毕业设计是工科专业教学质量的集中体现,是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得到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训练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与一般教学实践环节相比,有其显著的特点,它是毕业前最后的综合训练阶段,是学生学习、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应注重工程实践性、适用性,特别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旨的地方本科院校,更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条件,选择合理的毕业设计题目,鼓励学生到设计、施工或监理单位实习,以提高其实践能力。

3.1精心组织,严格遴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该严格遴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应由具有实际设计(科研)工作背景和有指导经验的中级职称以上相关专业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为了进一步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应该适当增加校外指导教师的比例,特别是聘请理论和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基于此,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3.2把握关键程序,提升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设计答辩为毕业设计的关键步骤,决定着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总体质量。通过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了解选题的研究背景和已有成果;通过中期检查则可督促教师的指导进度,检查学生毕业设计内容的正确性,考核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总体表现,提出整改意见,为毕业设计顺利展开提供保证;通过毕业答辩,完成对学生整个毕业设计的全面评价,也是对指导教师的最终考核。总之,通过以上关键程序,可以切实把握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关,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土木工程建设者。

四、结语

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要根据市场需要、社会需求来定位思考,这确实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只有在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明确办学目标,注重因材施教,突出地方特色,才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土木工程建设人才。正是由于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发展优势、坚持特色,遵循“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因而其教学改革硕果累累,并且作为唯一一所地方高校于20成功通过土木工程专业评估。

篇12:土木工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弱。《土木工程制图》课程通常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授课,而对于刚进入高校的大一新生,在由中学时代以数学几何为主的学习转化为投影法为主导的制图语言的`学习时,有些学生由于平面惯性思维无法一下子建立起立体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弱,对点、线、面的空间位置关系判断得比较困难,尤其缺乏三维空间体和二维平面图之间的转换关系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制约了他们的学习效果,甚至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的不完善。《土木工程制图》教学通常采用传统教学或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指教师以板书教学为主,并辅以一定的挂图、模型来组织教学的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需要通过手工完成大量板书和板图,尽管教师的工作强度很大,但是课堂教学信息量却很少,表达形式也很单一,教学效率不高。多媒体教学采用课件形式描述出集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于一体,生动逼真的立体模型,增强了几何图形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但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过大往往让学生无法把握重点,且课件的声音、动画等效果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此外,多媒体教学通过点击鼠标模型就出现在学生面前,对于绘图过程中的严谨也无法体现。

3.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欠缺。《土木工程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和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由于计算机绘图重要性的凸显,大部分高校强调了计算机绘图而忽视了手工制图这一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对工程图样的表达方法、制图标准、读图和绘图的基本技能等相对欠缺,感受不到平面图形空间实物化,影响了学生的设计构思和表达的综合素质。

二、改进措施

1.强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利用一些模型、实物、多媒体技术等精讲与学生空间思维有关的内容。如在“画法几何”的教学过程中,可将讲解的重点放在三面投影展开图的形成,点、线、面的空间分析,建筑形体的表达方法,轴测投影作图等方面。在每个部分的教学内容中,避免过多的讲解纯理论的内容,并将复杂内容进行简化,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应怎样想、如何做。同时,各部分内容难、易穿插,有机融合。为了强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教学过程中宜讲、做结合,且重点还须多做。如先通过投影分析的案例讲解,引导学生根据投影图形成原理,想象出形体的空间形状,并按其作图顺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案例对应的知识点所需的基本图示原理、思维方法、作图要求。然后,让学生做一些经过精心设计好的能提高空间想象力的项目,经过由平面到空间思维的反复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课件来展开教学,而应与板书分析、身边的直观教具紧密结合。传统《土木工程制图》教学是依靠教师的板书、板图加上空间思维,学生的学习主要靠课本和习题集,一些复杂的结构构件和建筑模型很难具体完整地表达在学生面前,加上学生在制图课程学习阶段还未学习结构和力学课程,过多的理论讲授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而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形、声、光结合,所以多媒体课件在《土木工程制图》课程中用于形象信息的传递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可以使抽象难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变得形象具体。但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初学者,学生无法在一个信息量很大的PPT页面上分辨出哪些信息是重点,哪些是非重点,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对页面的内容做好区分,尤其是对重点、难点内容应进行着重分析、举例,并利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互补性,把两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进行重点讲解,引导学生思考、想象,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土木工程制图》是一门理论严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和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因此,单纯的理论教学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具有阅读和绘制工程图样能力的目标,而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一环。学生只有经过一定的制图的训练才能掌握绘制和识读专业工程图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识图和绘图能力,可以给学生提供若干套完整的图纸,通过手绘和计算机绘制训练,提高学生的识图、绘图及动手能力。在选择图纸的时候,应针对一年级学生还未学习专业知识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图纸给予学生训练。此外,教师可以选择在某些课时带领学生在学校或附近的建筑工地进行实景教学,学生有问题教师在现场解答,并及时向学生介绍行业的新标准、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充分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授课效果,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专业要求的进一步了解,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语

学生是否能正确识图与绘图,是衡量《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对于每一位任课教师而言,通过自己的传授,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是他们的梦想。《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是土建类一门比较复杂的专业基础课,它的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因此,为了使学生通过《土木工程制图》课程的学习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识图与绘图能力,我们应不断地进行教学研究与探索,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通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使教学工作不断增添新的活力,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篇13:工科院校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工科院校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一、地方工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发展现状

(一)学科专业定位偏离教育部规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可以授予管理学或工学学位,说明土地资源管理并非纯管理学学科,而是兼有工学学科的性质。但由于受学科背景、师资条件等限制,学校学科定位偏离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来面目,出现了文科化的倾向,主要是从行政管理和公共经济管理的角度研究土地问题,导致专业发展方向偏离正常轨道。

(二)专业课程体系不完善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学分及教学大纲均未全国统一的背景下,基于国家土地资源专业课程设置规范及学校课程教学设置要求,学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设置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专业衍生和就业渠道来设置专业方向和选修课程。但受办学资源,尤其是师资条件的影响,使得涉及土地科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课程以及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的课程设置不足,特别是技术类课程如平面制图与设计、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得不到充分体现,反映土地科学发展和时代特征的新兴课程也未涉及,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三)专业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目前,高新技术在土地科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国家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如土地整治、土地调查与评价、地籍测量以及土地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等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学生在学习期间就有不同程度的训练。学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虽然建设了实验室,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开设了实践教学课程,但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缺乏等原因,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学生课堂实际操作时间有限、课后自主学习能力薄弱,使得多数实践教学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参与者。目前,学校土地管理专业有在校学生200余名,而专业教师仅6名,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师资力量有待补充。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素质专业人才竞争加剧,优秀师资的引进难度增大;同时,由于学校不尽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部分教师不够重视教学工作,缺乏汲取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的热情和动力,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五)学科专业体系建设落后由于学校开设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依托经济学专业设立,所以在学科体系构建、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上也体现了经济学方面的特点。但从学科体系建设层面讲,由于长期忽视,甚至放弃对土地科学理论和先进方法、先进技术的研究,造成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经过10余年的发展,目前仅有本科层次专业教育,硕士或博士层次教育也未纳入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学科专业体系建设落后,严重影响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

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工科化实践

“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的教学思想是指在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借鉴工程类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等,将工程类学科教学模式的精华吸收到管理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工管结合,培养既掌握管理类学科的理论又掌握工程类学科的技能、既能从事管理工作又可从事技术业务的高素质人才。重庆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工科化发展是适应学校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以及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然结果。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充分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及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自身发展现状,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教学体系工科化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培养管理与技术结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预期效果。现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基础理论、方法,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培养目标侧重土地管理理论知识的传授,也重视分析解决问题基本技能的培养,但在理论与技能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而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思想指导下,应充分结合工科院校学科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理念,将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培养复合型人才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调整为培养掌握土地管理基础理论、方法,熟练运用工程测量、计算机平面设计与制图等基本技能,具备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二)设置管理学科与工程学科互补共生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计划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模式的功能和效用高低,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现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公共课程模块必修学分占总学分的34.1%,学科课程必修学分占21.5%,专业课程模块必修学分仅占19.3%,实践及毕业设计学分占25.1%。所有必修课程中,计算机类、测量类、制图类、数学类课程学分仅占总学分的20%左右,对工程技术的重视力度较弱。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教学思想指导下,应充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视技能的认知和运用,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当增加计算机类、测量类、制图类、数学类课程,在重视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的同时,加大计算机类、测绘类、制图类、数学类必修课程的学分,提高计算机类、测量类、制图类、数学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重,使课程和学分设置由重“管理”向“工管结合”转变。

(三)设置管理理论学习与工程技术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是教学工作的实施途径,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间接影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技能的运用水平。现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环节中,比较重视教师“教”的环节的软、硬件的配置,忽视学生“学”的环节的软、硬件配置;同时,单一的课程实验教学只能提高学生某一方面的基本技能,而不能适应如第二次国土资源调查、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等信息技术含量较高的综合性项目的需要。

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应从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的理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就业方向,在教学考核环节应注重土地管理热点问题分析及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工管结合,将技术资源和高素质师资力量充分整合到教学过程中,创设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综合性、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实践教学科目,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监督,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全面确保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发挥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的统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系统的讲述为主,学生没有从被动式的接受转变为自主式的探究。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在完成修习学分的任务后,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缺乏系统的认知和整体的运用,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缺乏继续学习的动机。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教学思想指导下,应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及就业能力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引入研究型教学方法,将学习与研究、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在研究型教学中,学生需要从接受、记忆、理解知识到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整体教学过程,将学生置于教学情景之中,通过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来创设思考情景,通过案例设计来串联各个知识点,通过专题设计来展示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案例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归纳,赋教学以科学研究的内容,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活动,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改革,实施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良性互动。通过研究型教学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发散式思考,将传递-接受式传统教学模式向传授-接受模式与问题-发现模式相结合的现代教学模式转变。

三、结束语

在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经济竞争相当激烈的新形势下,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所需人才的培养必须要突破传统教学体系,探求适合时代要求的现代教学体系,这也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必须要重视的科学问题。然而,高等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目前普通理工类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改革来看,无论是严格的课程改革还是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有不足之处,都存在片面性、机械性和程式化等缺陷。如何使高等教育改革做到客观、科学、符合教学规律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工科化不能简单理解为公共管理类课程与工科课程的迭加,而要从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的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和整合,形成一套复合方案,逐渐打造工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工科特色。

篇14:公共管理论文

关于公共管理论文

摘要:传统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存在内容空洞和方法机械的突出问题,政务信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主要分析传统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困境,以及“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对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影响,并探索基于“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挖掘的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

挖掘和利用“互联网+”专业和行业信息资源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早在,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就明确提出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方法、内容创新”,要“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1]。,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指出要“运用大数据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2]。在这种形势下,国内高校开始探讨如何将“互联网+”与专业课程教学要素相结合的问题[3]。这种改革不仅是指在形式上采用网络课程、微课、慕课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处理好专业课程如何学、学什么等关键问题,也就是如何挖掘和利用“互联网+”专业和行业信息资源来改革和优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改变专业课程教学“闭门造车”“脱离实际”的问题。在本科专业课程中,“互联网+”专业信息资源给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带来的影响最显著。

一、传统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困境

(一)教学内容空洞

尽管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从20世纪80年代恢复重建以来已经有30多年的时间,但教学内容空洞依然是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公共管理学科主干课程的理论都产生于西方,因而国内所使用的教材在内容体系上基本都以西方的理论体系为蓝本,脱离了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4];另一方面,由于公共管理类课程讲述的问题与党政机关事务密切相关,问题的政治性强,信息公开程度低,长期以来外界很难知晓其真实信息,尤其是在我国,政务信息的披露十分谨慎,任课教师往往不能了解真实的公共管理实践过程,教学过程中基本无专业信息资源可用。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公共管理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基本都单纯地介绍西方公共管理理论,导致教学内容空洞。例如,在讲述《公共政策学》政策过程理论时,教师往往只能讲述布鲁尔(G.D.Brewer)和德利翁(P.Deleon)很多年前提出的“阶段论”(thestagesheuristic),并将政策过程理想化地划分为政策问题、政策议程、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等分离的环节,而对于我国独特的“边制定边执行”的“政策试点”机制等相关内容鲜有涉及。

(二)教学方法机械

教学内容空洞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教学方法机械,我国任课教师往往单纯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较少使用案例式、启发式、探讨式等教学方法。由于西方的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同时部分教师对西方理论本身的理解也不是很透彻,导致教师在讲授时经常是机械地、苍白地对理论进行介绍,无法激发学生对我国公共管理现实问题的探究兴趣和深入思考。例如,在讲述《行政组织学》组织结构时,仅依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讲解什么是“科层制”及其特点,什么是“管理宽度”,什么是“管理层级”等,而对于我国从中央政府到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州、地区、盟)、县(区、自治旗)、乡镇(街道办)等各级行政组织体系的复杂结构及其职责配置不了解,导致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

二、“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对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影响

随着政务信息进入“互联网+”时代,包括我国在内的各个国家治理过程中各级党政机关的方针政策、数据资源、管理过程甚至是核心的决策过程,已经基本全方位、关联性地通过网站、移动政务平台、政务微博等载体公布于众,真实的“公共管理活动”逐渐以数字化形式进行展现。这种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理活动及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将会对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产生积极影响,也为走出传统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困境提供了有利条件,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

(一)“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可以拓展教学内容

“互联网+”对教学的直接影响是“拓展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5]。一是“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可以拓展教学内容的宽度。教学内容的宽度是指教材容纳的教材章节数量,发达的网络信息资源将教学内容从章节数量有限的教材延伸到了各级网站甚至是全球各国网站的全部内容,其能够提供远超出教材章节范围的教学内容。例如,DavidH.Rosenbloom&RobertS.Kravchuk著名公共管理导论教材《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经》,对美国国家行政、联邦制与府际关系、联邦预算、美国公民行动等内容的讲述中链接了大量网站信息资源。此外,类似因“互联网+”政务信息时代的到来,在有限的教材内容中大幅拓展教学内容宽度的还有JamesP.Lester的《公共政策导论》、NicholasHenry的《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等,这些都可以说是“无限延展的教材”。二是“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教学内容的深度是指某个章节知识点的纵深程度。“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能够以提供现实案例和数据资源的方式深化传统教材文字表述的理论内容。例如,ThomasR.Dye的著名公共政策导论教材《理解公共政策》,在讲解美国的刑事政策、健康与福利政策、教育政策、经济政策、税收政策、环境政策时链接了丰富的源于政务网络信息的案例资源和数据分析资源,使教材中每个章节的内容都具有立体化和通透性特点。对于我国的公共管理教材而言,“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可以增加教学内容深度的最核心表现就是提供了教学内容本土化的途径。所谓教学内容本土化就是注重总结和讲述中国本土的公共管理实践,以及基于实践提出的理论。例如,近年来在《行政组织学》《公共政策学》《政治学基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课程中,有学者尝试提出“职责同构”“政策试点”“协商民主”“党管干部”等本土化内容,但基本都停留在概念层面,没有丰富的实践信息,而“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提供了获取这些信息的途径,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本土化。

(二)“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可以优化教学方法

在“互联网+”政务信息时代,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优化。首先,政务信息资源的丰富和获取方式的便捷,为教师广泛使用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探讨式教学等方法提供了现实条件。例如,案例教学的前提是必须有丰富的、真实的、可供讨论的案例,如果所需的教案案例都通过实地调查获取,一般高校教师不可能做到,但“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可以为所有公共管理类核心课程提供海量的案例原始信息。正如著名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专家LaurenceE.LynnJr.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所指出的,政务网络信息资源在第一手调查资料之外,提供了更便捷的获取公共管理案例的途径。其次,可以提升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互联网+”政务信息时代打破了传统教学囿于有形教室课堂的局限,能够实现“课内课外”与“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并提供“永不下课”的课堂,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课堂上热闹一下,教室外就抛脑后”的状况。例如,无论是案例教学还是探讨式教学,丰富的“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可以促进学生在教室课堂外开展自主式和研究性学习,甚至能够吸引兴趣浓厚的学生进行长期深入的探究,从而大大提高这些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三、基于“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挖掘的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我国自10月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国务院网站正式上线以来,已经持续实施了10多年的政府上网工程,尤其是近年来的“互联网+大数据”和“互联网+公共服务”项目的推进,使我国从中央层级到省级、地市级、县区级、乡镇级的党政机关和公共管理机构的政务信息甚至是内部流程信息和数据公之于众,形成了庞大的“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而如何将“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有效运用于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是亟需探索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探索基于“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挖掘的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路径(见图1),其包括持续循环的5个环节。

(一)分析课程教学对“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的需求

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全方位调查,确定“互联网+”时代公共管理类课程中挖掘使用政务信息资源的需求情况,形成学生和教师在公共管理类各门核心课程、各章节教学中对政务信息资源的需求详单。

(二)“互联网+”政务信息教学资源体系开发

“互联网改变了知识的存储、流动与获取方式”[6],“互联网+”政务信息为教师挖掘“实践中的公共管理学”提供了广阔空间。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师能够以“互联网+”时代各级各类党政机关网站、非政府组织网站、官方媒体网站,以及相应机构的微博平台、移动政务平台等为主要的信息来源,并参照《行政管理学》《行政组织学》《公共政策分析》《政府经济学》等公共管理类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范围,运用信息资源挖掘理论,开发和挖掘可用的教学资源。其中,开发和挖掘可用的教学资源既包括可以直接获取开发的资源,如网站上的政策数据库,也包括需要间接挖掘和加工分析处理的资源,如统计部门网站上的公共管理行业数据。

(三)基于“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挖掘的课程教学设计

运用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在公共管理类核心课程中以基本章节为依据,重新设计和安排每门课程各部分的具体教学体系,形成系列规范性的教案或自编教材。例如,在讲述《行政组织学》中关于“我国政府结构”的内容时,可以引入各级政府的网站,在讲述基本理论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网站直接观察不同层级政府的架构。

(四)基于“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挖掘的教学方法改革

互动教学是培养学生兴趣和启发学生思维的最好方法,而“互联网+”为公共管理学科的互动式教学提供了技术手段[7]。基于“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挖掘的教学方法改革要以互动式教学为核心,探索“模拟现场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方法。“模拟现场教学”是充分利用政务网络信息资源,当场展示公共管理的“真实面目”和“现实问题”,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任务驱动教学”是指引导学生自主挖掘政务信息资源,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公共管理问题,其彻底改变了教师单方面灌输理论的方式。

(五)基于“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挖掘的教学效果评价

在公共管理类核心课程均实施教学改革后,通过在线互动技术广泛征求学生、教师和专家的意见,并评估每门课程基于“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挖掘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为下一轮“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资源挖掘和教学方法优化提供依据。

篇15:高校工科类大学生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教育论文

高校工科类大学生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教育论文

高校工科类专业大学生英语的教学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基础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缩写为EGP)和专业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缩写为ESP)[1-4]。前者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基本语言能力,即要求学生在英语方面具备基本的听、说和写的能力;后者是以英语讲解相关的专业知识,是大学EGP的后续英语课程,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即要求学生掌握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理解和翻译方法,掌握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技巧,能够以英语为工具熟练交流并获取专业领域的前沿资讯和信信息的能力[5]。通过这两个阶段比较可知,ESP是架设在基础英语学习和相关专业领域英语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也就是说,ESP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高级阶段,是一门将英语应用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它既不是专门的单纯英语的教学,也不是单纯的专业知识的教学。它是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在本专业领域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正如《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中指出:“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完成从学习过渡到实际应用的有效途径”[6]。这就表明ESP在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校工科类专业大学生的EGP的教学任务是由该校的外语学院(系)承担,而ESP的教学任务则是由相应的专业课教师承担。前者由具有英语专业背景的教师教学,师资力量雄厚,有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大纲指导和统一的考评方法;而后者是由具有相关领域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大纲指导和统一的考评方法。因此,如何搞好ESP的教学,如何提高ESP的教学质量等,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目前,对于这些问题,已有大量文献报道的相关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建议和对策[7-14]。

但是,作者在多年的'ESP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扎实,但是一旦遇见很专业性的问题就发愁。比如,“”文献翻译为“10 years”,这个学生是没任何问题的,但是,如果文献翻译为“10 yrs”,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回事;又如,“黄河路”这个地名,大多数学生还翻译为“Yellow River Road”,其实这个就是一个专用名词,直接翻译为“Huanghe Road”即可;又如,“45#钢的热处理”,有个学生在毕业论文将其翻译为“45# Steel Heat Treatment”,如果这么翻译,那么“的”就没有翻译出来,正确的翻译应该为“Heat Treatment of45# Steel”,仅仅一个简单的“of”,翻译出来的短语存在天壤之别;再如,“……的研究”,大家都喜欢翻译为“Research on …”等,其实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因此,在ESP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ESP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遵循教学规律找出一条适合我国高校ESP教学发展之路,是迫在眉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研究以宿迁学院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ESP教学为例,探讨如何进行ESP教学的改革,以期为国内专家学者及同行提供借鉴。

一、教学对象及课时安排

据了解,我国大多数高校工科类专业的ESP只开设一个学期,课时很少,一般为32个学时,2个学分(每16个学时为1个学分)[10]。这样时间短,课时少,学生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达到规定教学要求。针对这个现状,宿迁学院对ESP的教学任务安排延长了开课时间和增加了课时。比如,宿迁学院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ESP是面向该专业大三学生开设的必须专业课程。选课人数一般在45人左右。总的课时为64个学时,共计4个学分。分秋季和春季两个学期开设,每个学期均为32个学时。这样在时间上不仅确保了学生学习ESP有足够的时间,还能保障教学有充足的时间,为提高ESP的教学质量提高了时间保障。从而避免了因教学时间不足,减少和压缩教学内容,达不到学生学习ESP的目的和要求。

二、考试方式

一般高校工科类专业ESP的考试采取的是开卷、半开卷或者闭卷方式。而宿迁学院金属材料工程专业ESP的考试方式采取则是闭卷考试加以考教分离的方式,即考试试卷是采用试卷库,从试卷库里随机抽取试卷作为考卷。最终成绩的评定是期末卷面成绩的70%加平时成绩的30%。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学生上课时出勤情况、课堂上的表现、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等。这种考试方法的优点是防止了任课教师考前有针对性复习、泄露考试题目或者教什么考什么的弊端,为ESP的考试评定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教学内容

由于ESP不仅要求学生具备雄厚的英语基础知识,还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这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教材选择不当、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很容易在一开始时使得学生对ESP的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为了激发学生对ESP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宿迁学院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学生大三第一学期采用的教材是匡少平等人编写的《材料学科与工程专业英语》[15],主要是选取该教材中金属材料工程方面的科普性读物为教案内容(见表1),其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准确地掌握金属材料工程学科方面的专业术语写作、能翻译专业材料方面的简单句子,以及能阅读专业方面的文献等。第二学期采用的教材是刘爱国编写的《材料学科与工程专业英语》[16],主要是选择该教材中金属材料工程方面的专业性较强的内容为教学内容(见表1),其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准确地翻译金属材料工程学科方面的专业句子,能翻译简单的专业短文,流利的阅读专业文献等。这两个学期教学内容的安排是使得学生对ESP的学习由浅到深,由容到难的过程,激发学生对ESP的学习的热情,然后逐渐加大难度,避免学生对ESP的学习在一开始时产生抵触情绪等厌学现象。

四、教学方法

据文献报道[7,8,10,11,14],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方法是以传统的教师讲解为主,这样学生参与的机会很少,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发挥出来。本文作者在教学中的手段是PPT辅加板书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讲解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后让每个学生翻译一句话,教师进行纠错和修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扩展。比如,当句子中有“with”这个介词时,那么就给学生扩展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With the development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随着化学反应温度的升高(With the increasement of the Chemical reaction temperature)”和“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With the increaseof the reaction time)”等。将科技文献中常见的句型通过“With”这个介词给学生讲解,那么学生很容易接受,也很容易掌握。与此同时,也将本学科出现新技术的专用名词传授给学生,比如,“纳米材料(Nanomaterials)”。当然,这个“纳米(Nano)”也可以开展为“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 纳米工程材料(Nanoengineeringed materials)”和“纳米结构材料(Nanostructuredmaterials)”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本专业新的发展动向,还能很快在不知不觉中记住这些专业ESP词汇和短语。同时,在教学中穿插社会上使用ESP时出现的错误为例给学生讲解。比如,在开往贵阳的火车的车厢上将“贵阳”翻译为“Expensive sun”,这个是及其错误的,因为“贵阳”属于专用名词,按照英语中约定俗成的习惯,那么“贵阳”直接翻译为“Guiyang”即可。这就是大三学生第一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与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大量的生硬难懂的ESP词汇和长句相比,他们会感觉到学习ESP很轻松、很快乐,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ESP的热情。

在此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已掌握了一定量ESP的词汇和句型,然后逐渐加大ESP的教学难度,教学重点转移到ESP的句子学习上。尝试着让学生将中文专业短句翻译为英文和英文专业短句翻译为中文,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翻译的情况进行讲解。比如,“金属就是通常具有良好导电性和导热性的元素。许多金属具有高强度、高硬度以及良好的延展性(参考译文:Metals areelements that generally have good electrical and thermalconductivity.Many metals have high strength,high stiffness,and have good ductility)”,在这句话中,有两个“具有”,而这两个“具有”的翻译情况是不同的,前者的“具有”在定语从句中表现出来,后者的“具有”是直接作为谓语的。又如,“Casting processes and cast-materialtechnologies vary from simple to highly complex.Material and process selection depends on the part′scomplexity and function,the product′s quality specifications,and the projected cost level(参考译文:铸造工艺和铸造材料技术从简单到高度复杂变化很大。材料和工艺的选择取决于零件的复杂性和功能、产品的质量要求以及成本预算水平)”,在这个句子中,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从……到……的变化(vary from…to…)”和“以……为依靠(depend on…)”这两个介词短语等。

有了上面教学作为铺垫,就可以更进一步加大ESP的教学难度,教学重点由ESP的句子学习转移到ESP的短文学习上。可以让学生尝试翻译科技方面的小短文。比如,“触控荧幕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游客导览系统、自动柜员机、销售点终端机、工业控制系统等。在,六家专门厂商加上几家大公司的触控产品部门,总产值高达八亿美元。由于这种介面使用方便、经久耐用,而且花费不高,因此市场还在成长之中(参考译文:We use touch screens everywhere: touristkiosks,automatic teller machines,point-of-sale terminals,industrial controls.Half a dozen vendors,plusin-house departments at major manufacturers,produced$800 million worth in .The market is growingbecause the interfaces are easy-to-use,durable and inexpensive)”。在这个中文科技短文中,要求学生不要急于翻译,先读懂其中文意思,理清每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再试着翻译,在翻译时先找到每句话的主谓宾,然后再将修饰主谓宾的部分加到相应的位置。比如,在这个短文中“触控荧幕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游客导览系统、自动柜员机、销售点终端机、工业控制系统等。”这句话,其中心意思是“触控荧幕的应用”,其他部分都是修饰成分。只要把“触控荧幕的应用”的主谓宾翻译出即We use touch screens,然后将各个部分的修饰成分加到相应的位置即可。或者是“You canguess,of course,whether the man was answering truthfully,but today′s polygraphs cannot.All they record arepulse,respiration,skin temperature,and other signs thatmay suggest whether someone seems nervous when askeda damning question(参考译文:当然,你可能猜想这家伙在说假话,但今天所用的测谎仪却不能。它们所能记录的脉搏、呼吸、皮肤温度和其他信号,只能提示某人在回答一个非常不利的问题时似乎有些紧张)”。对于这段科普的英文短文,要求学生在翻译前一定要读懂其英文意思,即使有个别单词不熟悉或者不认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猜”。例如,这个短文中的单词“polygraphs”,是一个生僻单词,但是通过上下句可知,整个短文的意思是“记录了人体反应的一些信号”,并结合常识性知识可以推测出这个单词可能是与“谎话”方面的东西有关联,再根据其后缀“-graph”表示“书写器、描绘器、记录器、书写的结果”的意思,就可以推断出“polygraphs”的意思就是“测谎仪”。然后再进行翻译,在正式翻译时不要直译,而是要意译,翻译完后再对语言进行整理、修改和润色。这种由词(或者短语)→句子→篇章的过程,是遵循了EGP的教学规律,也是适合ESP的教学规律。从宿迁学院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ESP第二学期期末总评成绩分布如图1,从图1可知,总体上来看,学生的不及格率明显减少,学生的总体成绩呈现上升趋势。因此,采用该教学方法后教学效果显现出良好的势头。

五、结束语

虽然宿迁学院在ESP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于ESP在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还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改革,只有持之以恒和坚持不懈,才能找到一条适合我国高校ESP发展之路,为国家培养出更好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篇16:公共经济学教学改革思路论文

公共经济学教学改革思路论文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教学模式通过其自身先进的技术有效突破了教育原有的时空界限,成为推进公共经济学教学的改革机会。公共经济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课程有助于解决公共经济中存在的管理问题。所以,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高校公共经济学教学的特点,其次阐释了利用多媒体进行公共经济学教学的优势,最终提出基于多媒体进行公共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从而有效增强公共经济学教学质量,创新公共经济学教学模式。

关键词::多媒体;公共经济教学;改革思路

公共经济学是教育部审核的重要经管类专业基础性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必修的基础专业课程之一。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以及理论性。此门课程的主要开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式、基本理论以及发展前沿,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掌握公共经济学的概念、逻辑以及构架,并且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进行问题的发现、分析以及解决,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传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下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所以,急需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由此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公共经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最终实现公共经济学教学的目标。本文主要基于多媒体分析公共经济学教学的改革思路。

1我国高校公共经济学教学的特点

公共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公共管理学以及政治学的综合学科,具有严谨的学术内涵以及完备的体系结构。从整体上看,公共经济学一共具备以下三大特点:第一是多样的分析方式、较多的数学模型。公共经济学主要是通过较为严谨的数学模型来分析公共部门不同经济行为,例如一般均衡论、博弈论以及投入产出分析等。此外,分析问题的方式也是许多种的,例如归纳与演绎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均衡与非均衡分析法以及成本—收益法等。公共经济学学习难度较高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一特点;第二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较多的案例。公共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而两大理论支柱是公共选择和公共产品,主要研究内容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预算管理、公共收入、公共支出、收入再分配和市场与政府的相互关系等。由此可以看出公共经济学是一门注重实践,并具备较为完善理论的学科,强调案例和理论联系实践。所以,通过合理设计课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快地掌握理论转换为实践的过程;第三,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公共经济学与许多学科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福利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具有较为扎实的数学知识以及经济理论,并且充分运用了政治学原理。

2基于多媒体学习公共经济学教学的优势

2.1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多媒体教学的突出性优势就是互动性的学习。在过去的'公共经济学教学模式中,普遍采取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教学以及技术,教师可以将视频、表格、案例、经济学知识等放到大屏幕上直观地进行讲解和展示,这样学生就能够享受到一场视听盛宴,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实时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此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公共经济学理论。除此之外,学生也应注重运用多媒体资源,通过网上实验室、网上图书馆等各种资源,来与教师或学生进行知识上的沟通和讨论,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再是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而是主动地掌握了学习,成为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2.2多元性的教学方式

通过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突破了原有的单一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具有多元化、开放性、立体性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教学流程、作业批改以及成绩考核等各个方面的全面改革,促使教学内容丰富化、灵活化,教学过程细腻化、详细化。与此同时,通过多媒体资源还构建了合理、科学的网络平台,从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式教学,来激发学生对公共经济热点的好奇心,对其进行充分的、激烈的讨论,并且合理制定评分标准,将其视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以此激励学生参与到讨论之中。

2.3共享性的教学资源

公共经济学具有众多的分支、复杂的结构以及较大的知识量等特征,再加上,经济学的热点和知识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出现和丰富。但是,在传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模式中,学生只可以从老师的讲解中或是经济学教材中了解到关于经济学的热点和学习资料。而基于多媒体的公共经济学教学,可以将各种教学信息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让学生了解更多课本以外的公共经济学知识,这样能够丰富公共经济学的教学资源,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性学习资源。

3基于多媒体进行公共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基于多媒体的公共经济学教学改革应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有所创新,具体措施如下。

3.1树立全新的多媒体教学观念

实行基于多媒体的公共经济学教学模式,首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多媒体教学观念,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向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转变;由应试教育向培养学习者创新创造能力的素质教育进行转变。多媒体教学模式不仅仅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同时也深刻变更了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为了更好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师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同时营造一个最好的教学氛围,设计一个最好的教学流程,让学生能够在基于多媒体的公共经济学教学模式下,更好地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

3.2共享网络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的丰富性是学生进行多媒体学习的主要内容特征,同时也是多媒体教学的主要目的。现阶段,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教学领域之中,学习资源也开始逐渐越来越丰富。然而,网上质量较高的经济教学资源还是相对较少的,同时也没有形成较完善的管理和组织,这就对基于多媒体的公共经济教学改革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学校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加大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力度。此外,教师也应不断开发和设计多媒体教学内容,进行多方的收集,有效加强网络学习资源的共享,使其得到充分的利用。

3.3丰富教学内容系统

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在节省了书写板书的时间之外,还具有较大的信息量,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内容之中,不仅仅要以主流经济学观点为主要教学内容,还应重视对非主流经济学派的知识观点补充。与此同时,教师应实时关注经济学理论的前沿发展趋势,常常向学生介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案例以及新动向,从而对教学内容系统进行了丰富,强调了课程内容中的时代性。教师应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把经济运行、经济理论与发展需求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独立研究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多媒体的公共经济学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的日后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通过利用多媒体来对公共经济学教学进行辅助作用,有助于促进教育模式的现代化,推动我国构建较强的教育基础,为社会和国家提供具备更高素质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潘娟.基于网络环境下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3):125-129.

[2]张志,龚健.公共管理类专业公共经济学本科特色教学改革与创新[J].教育理论研究,(3):242-244.

[3]胡新.多媒体教学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必要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99-104.

篇17: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摘要:遵循教育部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参照民办院校的办学实际环境,结合新时代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对当前物理课程的教学深入反思,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以目标管理、翻转课堂、智慧教育为主要教学手段、实现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工科物理课程教学模式。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改革;主动学习;翻转课堂;智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0129/K(2015)02-0065-04

一、背景现状

高等教育将物理学作为理工、农、医等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通识)课,该课程对学生逻辑思维训练,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以及对学生科学素养的熏陶和培养的作用都不可小觑,教育部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这其中,将“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摆在了重中之重[1]。而目前理工科大学物理教学现状令人担忧,笔者在针对不同专业大学物理讲授的时候,也观察到学生在接触大学物理课程时,一般都兴趣低落,除了对大学物理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不能体会之外,学生也觉得大学物理相对于自己的专业课不仅“难”,而且没趣,似乎和自己的专业没多大关系,很自然产生消极对待的情绪,故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2]。在科技新常态时期,中国需要加速发展科学和技术,一直大力地提倡学科交叉,促进技术的创新融合[3]。大学物理课程由于其悠久的历史,被众多学生定性为一门“古董”课程,在很多二本院校中,若非要通过考试,都已被逐渐的遗忘在角落里。为更细致全面地了解工科专业本科大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现状,笔者对本校工科3个本科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计算机类、电子信息工程)2012—2014级150名学生主要就学习基础、兴趣、态度等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46份。根据调查结果,做出部分统计如下:1.在前期基础方面:感觉自身中学物理基础差的学生所占比例为52.2%;2.在学习兴趣方面:44.6%的学生认为学习大学物理基本没有用或有点用,47.7%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甚至有14.7%的学生从没思考过物理课程的作用;3.在学习感受方面:认为难或很难的分别占到了36.7%和22.4%;4.在学习态度方面:从不记笔记占到63.6%,作业独立完成占20.4%,总是抄袭和从不做作业的分别占33.3%和2.1%;5.自认为在教学中充当角色方面:35.8%积极参与者,60.4%的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对象,3.8%为旁观者;6.在对大学物理考试的态度方面:重视、比较重视和不重视的分别为69.7%、25.8%和4.5%。

二、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数据,类推目前二本院校可分析出,90%以上学生重视考试,有50%左右学生不具备很好的物理课程基础,在超过60%学生在认为学习物理对自己基本没有用的思想认识下,不记笔记,不做作业,不迎接困难挑战,处在应付考试的被动学习的状态。和各方面客观条件远不如现在的建国初期相比,现行教育很难培养出像建国初期钱学森、邓稼先之类的非常杰出自然科学人才,笔者认为真正原因就是当前被动学习物理(科学)的人群比例急剧增加,主动学习的人群真正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内心驱动力不足够强大,更多的是迫于考试和学习大环境的压力去吸取科学知识,在这种心理行为下很难有专业上的质的突破。导致产生高被动学习人群比例的原因诸多:首先,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越是艰苦的生存环境,越容易激发出人的最大潜能,而当前在优越生活环境、父母的长期监督下学习成长的孩子,容易养成学习、行动上的懒惰习惯(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社会节奏的加快,学习个体周边充斥各种没底蕴的快餐式的信息,学习大环境使学生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大量滋生,引导着学生看不见或忽略了物理课程在长时间内在对个人思维能力上的提高(社会教育大环境)。其次,大学物理课程涵盖力、热、电、磁、光、量子及相对论物理等板块,课程本身有着完美的学科交叉[4],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融合创新的思维基础,在适合人群方面自然地缩小了人群范围,同时部分学生高中物理基础就较差,对物理课程有恐惧心理,造成学习时成就感缺失,动力随之减小。再次,在学校教学实施方面,作为公共基础课或通识课,物理课一般都是大班上课,教师的教学目的、选取的教学内容、采取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等方面都不能很好地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水平、学习兴趣和实际需要出发;同时物理的课程体系、知识框架与中学物理相似,学生在接触时由于不是第一次,新鲜感缺失,自然显得比较老套,再加上不少教师仍用照本宣科满堂灌方式教学,使课堂气氛很沉闷;有院系大大缩减大学物理课时,导致教学内容不容易系统化,促使教师教学加快进度,学生学习过程中跟不上教师节奏;现行的物理课程的考试方式在学生考试成绩与主动学习程度相挂钩方面也存在众多问题。以上种种因素形成合力造成了如今物理课程教学的困境,使物理课程教学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三、改革实践经验

遵循学校教学改革指导方针,针对调查的结果,结合近些年课堂教学的实践,笔者对今后大学物理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一)类比从本质上解决问题的物理思想,把重心花在刺激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加强学物理的内在驱动力上,首先重视课前教育工作,教师在课程学习之前要努力营造好的物理课程学习大环境的准备工作:开课之前,可列举物理学贡献和杰出成就,近现代物理学史做介绍,当前物理课程学习的功能与作用,物理世界内部的乐趣,物理思想对人的思维影响等都要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当然这部分工作若能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一起配合营造会有更好的效果。

(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教育部高等学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非物理类理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制定不同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注重课程内容连贯融合,根据专业的特点选取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科前沿、动态知识渗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注意与高中物理知识衔接[5]。

(三)根据学生实际能力、情感需求以及现阶段学生的群体特点,改革当前大学物理教学过程组织,建议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工作:

1.首先教师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人格魅力、专业素养、师范技能,改变教学理念、转变教育中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认真备好每节课,增强教育感染性、体现教学内容生动性、注意教学方法的实用性。

2.加强课程思想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大学物理课的讲授不仅要给学生输入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思想、培养理性思维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大学物理在人的思维成长过程中的地位,教会学生理解事物,掌握规律的方法,指导学生记好笔记、用好教材、收集好的课外素材,使得学生能在以后没老师教学的环境下也能很好的学习和成长。

3.教学内容方面:构建合理课程体系非常重要,传统学科的教育若要保持持续活力,不仅要深挖其中专业基础教育的内涵,还需要不断对其进行知识外延拓展:首先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其次较大量插入近现代物理在科技生产应用方面内容,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学科发展的前沿,了解科技发展趋势,掌握未来变化规律,不仅使学生了解所学枯燥的基础知识在现实科技中应用,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性趣,培养其创新思维及科技意识;再次改革完善学生实验的学习体系,建立科技创新鼓励机制:实验教学在物理课程中地位毋庸置疑,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是每个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的,加入近代物理实验中综合设计型实验的比例对提高学生基础实验技能、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建立创新鼓励机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创新环境,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水平、教育质量和学生科学素质。最后借助现代网络力量,可极大的扩展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提高学生寻找所需资源的能力,同时扩充了教学内容,实现开放式教学,将物理教学变为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的工科物理课程教学模式[6]。

4.教学手段方面: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表现形式;探索课堂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课题式讨论学习,培养提高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以目标管理、翻转课堂、智慧教育为主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教师须进行有意识、系统的探究反思,不断汇总教育智慧、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面对新时代学生教育的要求;通过引导学生互动进行教学问题研究,探索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规律,掌握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互动方法和策略,引导大学物理的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实践过程中发现借用平板电脑、手机百度搜索等工具,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实时解决教师提出来的拓展创新、开放型物理问题,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加深其对问题理解深度,同时还解决了目前许多教师很头疼的学生在上课拿手机做别的事而不听课的问题。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课外作业,作业除了课后习题,布置更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物理知识,结合实际,借用互联网等开放性的工具,了解、理解物理规律在当前各个领域中应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每学完一个课题,由教师拟定或学生自拟2个题目,参照很多现代企业培训的方法,以小组形式组织竞争式学习,学习成果集体考核并评比,并纳入该组学生的课程考核最终成绩,这样不仅要求学生会做题,还学会了研究、设计、分析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查阅文献,广泛搜集资料、运用资料,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学习、创造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习惯,培养了总结概括、分析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构建新的教学评价体系,采用“考核+考试”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模式,改静态为动态考核。平时考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单元总结、教师指定课题、课外相关兴趣自命题课题和学生期末课程设计等方式开展,同时将平时考勤记入课程总成绩;在考试内容方面,为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养成,减少考查记忆性内容,删除概念性、照套公式试题,精选具有物理背景实际问题,增加开放性、主观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有联系的试题,重视考查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灵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

结语

结合经验和问卷调查,目前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大学物理课程乃至绝大部分通识课的学习情况都不容乐观,整体有待加强改革完善。当前大学物理教师须要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大学物理教学始终跟上时代的脚步发展。教学中要使学生清楚认识到大学物理的地位和作用,着力于培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端正其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加强学风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灵活考核,严格考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内在驱动力。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大学物理也不应该逐渐演变成“古董”课,而应该紧紧扣住时代脉搏,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针对当前的教育对象在教育、教学、教法方面不断实践并改革前行,成为新时代,新常态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培养优秀人才的坚硬的奠基石。

参考文献:

[1]何丽娟,卢鑫.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7(02).

[2]查有梁.物理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3]刘奕新,郭进.物理学史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广西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S1).

[4]朱龙祥.物理教学思维方式[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5]周立友.对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承德师范学院学报,2006(02).

[6]潘正权.中外大学物理的比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0)

篇18: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在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了一些新的特点,结合这些新特点,对管理类专业的应用统计学教学进行了实践和创新。主要表现在:统计思想的传递,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统计方法与SPSS统计软件、Excel软件的有效结合,以及配套采用全过程考核方式统计教学改革。经过两个学期的试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明显提升。

应用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方法论学科,它在管理、经济、贸易、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管理类专业把应用统计学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既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提供数量分析方法,又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维和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科学决策的能力。然而,由于该课程中所用方法比较复杂,数据多,计算量大,学生学起来感觉比较繁琐和枯燥,影响了学习的效果。传统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课堂师生互动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应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以后,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不佳,对统计思想缺乏感性认识,对统计实验参与度不高,应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强。针对以上情况,许多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主要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情景教学和项目教学法等,[1-8]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迅速发展的当今,大学生普遍能非常熟练地使用各种网络工具,以至于学习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在网络环境下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大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由单向被动式接收变为双向互动式交流,获取信息与收集数据的能力逐渐增强;大学生在网上获取的信息是多元化的,自由平等和反对权威的意识逐渐增强;网上信息的多样性和庞杂性激起了大学生主动过滤和处理数据的紧迫感;微信、微博、论坛等促使大学生更热衷于在网上交流、互相学习。本文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新特点,对管理类专业的应用统计学教学包括统计思想的传递,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统计方法与SPSS统计软件、Excel软件的有效结合,以及配套采用的全过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创新,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明显提升。

一、领会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维来思考问题

大多数人学习应用统计学的目的是应用,但初学者的最大困难正是学完不会用,原因是学习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公式和计算上,忽视了对统计思想的理解。统计的真谛在于它体现的思想,在于它所提供的思维方式。正如H.G.Wells所说:“统计思维总有一天会像读与写一样成为一个有效率公民的必备能力。”学好统计的关键是掌握如何运用统计思维来思考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记住那些死的统计公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每一种统计方法之前,先把该方法的基本思想用醒目的标题给出。比如用图表和统计量看数据;用概率分布描述随机变量;用样本推断总体;分类变量对数值变量的影响;利用变量间的关系进行预测;根据过去的模式预测未来;用少数变量代表多个变量;把对象分成不同的类别;不依赖分布的检验等基本统计思想。[9]尽管这种表达不一定确切,但是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

二、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板书、多媒体课件单向灌输式的讲授,由于该课程比较抽象且枯燥乏味,学生厌学,对课程内容掌握不好,不愿上机实验导致动手操作能力也不强。针对该课程特点,结合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新特点,在理论课教学、案例分析和上机实验部分,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理论课教学部分:首先运用案例情景导入式开启一堂课。对要学习的统计方法设计一个生活化、普遍化、合理化的教学情景,给学生一个源于实际问题的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使用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析解决该案例。以分小组形式讨论该案例5分钟,之后各小组代表说明本组讨论出的解决方案,教师予以点评,借此引出要解决此问题所用到的统计学方法。最后以多媒体课件辅以板书,带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本理论和统计方法,方法讲完之后,要加以实际运用,解决之前小组讨论的案例。对于课上给出的案例,不能只引入,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解决过程,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所学方法确实有用,的确能解决一大类实际问题。

案例分析和上机实验部分:将理论课教学、上机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根据课程自身特点,对上机时机和上机内容优化选择,在理论课教学每完成一个阶段后就立即组织一次上机实验。上机之前,提前两天给学生案例,让学生充分预习,自己上网查阅数据资料,思考解决方法。上机时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统计方法,共同讨论交流该案例的分析思路,然后由实验指导教师总结学生想到的各种解决方法,并选择最佳解决方案,实际演示如何利用Excel和SPSS软件完成数据分析,并正确解读软件输出的分析结果。演示结束后,给每组学生一个同类型的案例,由小组形式共同完成,之后小组间进行案例分析汇报,由其他小组提出意见和建议,指导教师最后点评、修改。通过案例分析和上机合作实验,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三、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的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多种统计软件的出现为应用统计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工具。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统计相关软件主要有Excel、SAS和SPSS等。Excel虽然是一个非专业的统计学软件,其统计功能不够全面,但Excel有着强大的表处理功能、全面易用的函数功能,对于初学者易学易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指数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中大量计算工作通过Excel完成。SPSS软件是非专业统计人员的首选统计软件,操作简单,无需编程,具有方便的数据接口和灵活的功能模块组合。SPSS具有完整的数据输入、编辑、统计分析、报表、图形制作等功能。教师可以将列联表分析、二维相关、秩相关、非参数检验、非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生存分析、判别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复杂的多因素统计交由SPSS来完成。Excel软件简单易于掌握,而SPSS软件数据分析功能全面,两者有效结合,既有助于学生自我练习和上机实验,又给应用统计学教学提供了全面的软件支持。但是不管应用哪种软件,都必须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和统计方法以及该方法的适用条件,使学生能够正确应用统计方法并能准确解读计算结果。

四、由一次性考试转变为全过程考核,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传统的考核方式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是用一次考试决定学生一门课的成绩,这只能体现学生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能考查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本课题组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更全面的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由一次性期末考试转变为全过程考核,即平时成绩占70%,期末成绩占30%,其中平时成绩由作业、课内实验、期中考试、课外实践等各部分组成。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15%,平时作业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统计思想和方法。课内实验占总成绩的20%,通过上机合作实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软件的能力、小组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统计思想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15%,主要考查一段时间内学生对所学统计方法的综合掌握和运用情况,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闭卷考试、上机实验或案例分析等等。课外实践小论文占总成绩的20%,一般在课程结束时以分组形式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对社会热点的洞察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对所学统计分析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等。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主要考查学生对应用统计学思想、方法的综合掌握和运用情况。不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公式,考试时可以将复杂繁琐的公式直接给出,这样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理解每一种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适用条件,能够主动地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综合性的全过程考核方式,经过两学期的试用,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也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五、结语

以上是笔者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几点体会。在教学中结合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新特点,既坚持传递统计思想,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又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既坚持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的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有配套的全过程考核方式,特别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和素质。但是学无止境,随着技术方法的不断改进,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因此如何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果还有待不断改进和完善。

篇19: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摘要:高等学校的转型发展,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措施、新要求.高等数学是每个学院的基础课程,对高等数学教学改革进行探索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学院转型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和讨论。

关键词:高等学校;转型;高等数学;教法;探索

在新世纪的高等院校教育改革浪潮中,“加强应用与联系实际”已经成为全国各大高等院校教育教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要求,而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高等院校中是其他课程和学科的基础和工具,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然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门课程的学习是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多、难度大、考核形式单一等都是高等数学课程的特点。在我们学校向应用型本科学院转型的背景下,如何让高等数学教学进行适应性的改革,本文就教学现状、方法改革等方面提出几点思考。

一、高等数学教学现状

当前,全国各大高等院校的数学学院都结合各自特点,对本专业的教法改革进行了探索、归纳,整理并总结出了许多改革方针和政策。总体来看,现如今,高等院校数学学院教学弊端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的现状,现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和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法陈旧

高等数学教学方法过于陈旧,老师在课堂上按照传统模式对基本概念和定理进行讲述和推导,念讲稿、抄板书、多做题,方法单一枯燥,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讲也许可行,但对于数学基础差、学习习惯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有的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过分依赖于多媒体授课方式,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进行教学是社会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如果过分依赖现代技术,无论讲什么课都依靠投影仪,一个字的板书都没有,这样不但忽视了板书这种传统方式对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反而降低了教学的质量。究其原因,主要是现有的教学方法对基本定理的推理比较重视,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学生听不懂,老师讲的累”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不丰富

现行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学校规定的统一教材,教学内容总体上沿用20世纪60年代的体系,从内容上来看,虽然学生的专业有很大区别,但所用的教材及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一样的,即一元函数微积分、常微分方程、多元函数微积分等。这些内容都有着较强的基础性,但其知识框架过于单一,与学生所学专业目标往往相脱离,教材着重理论的推导,轻视数值的计算,甚至与实际应用根本不搭边,缺乏对现代数学知识的更新和补充,从根本上没有解决教材内容与相关专业教学脱节的矛盾。由于高等数学这门课程是学习其他理工类专业的基础,因此,如何准确定位高等数学课程并将其融入其他专业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内容过于抽象

高等数学难度很大,相比较初等数学来讲更加抽象,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不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它主要是对函数无限变化趋势的一种研究,通过极限过程的思想和办法,来反映函数的变化规律,从这点来看对于极限的描述过程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已经适应中学阶段但是刚刚踏入高等院校门的学生而言,难度及挑战性都很大。大一、大二的学生已经适应了具体的数字学习方式,对微积分的学习感到困难和不适应。除了微积分的概念,还有许多抽象的定义概念,比如矩阵符号、积分符号和行列式符号等概念,都具有概念性强、更加抽象的共同特点。如果高等数学的教材内容与实际应用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就会造成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质量大幅降低,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更甚至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失去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四)教学课时安排不足

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数学课程的学时相对不足,也有一部分学校无视数学的重要基础地位,认为数学学科脱离实际,对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帮助不是很大,有些其他专业在制定教学大纲时为了多上专业课程,有意减少数学课程及其学时,甚至有的专业抛弃数学课或将数学课作为选修课来设置。这样导致了基本的理论知识的讲授难以完成,学生学习数学的时间严重不足,更是没有可能将数学联系到实际应用当中。同时作为高等院校的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加上有限的课时,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急于赶教学进度,只对学生讲解基础性的定义、定理,对定理的证明及应用关注不够,特别是教材内容后面的应用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选择放弃。

(五)教学态度有动摇

一些教师刚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时,教学态度非常认真,教学方法也比较灵活,但由于一些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师在全力教学的前提下,教学效果却没有提高,从而使教师逐渐失去信心,教学态度发生了变化。这样不仅影响到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也对学习比较好的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教学效果越来越差,教师教学态度随着也越来越低。

二、转型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各个工作岗位所涉及的实际内容对相关学科的大学毕业生数学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每一位从事《高等数学》教育的教师,都应该认清当前形势下,改变现行高等院校陈旧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掌握和研究国际、国内数学领域的最新动态,认真探索和研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努力构建出能适合当前形势下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学模式,提高数学这门专业的教学水平。所以,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转变数学学院的一线教师,应该多与专业课的专业教师及学生积极沟通,了解其专业所培养的目标,分析该专业所需要的教学内容,了解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了解该专业学生从事工作中,基本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知识的结合点,在教学实践中更强调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效果,同时应选用或编写适合专业学院学生和专业要求的教材。在制定教学大纲时,要勇于打破以往的课程设置,要勇于合理地取舍原有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做到高等数学的授课内容与授课专业相关的其他课程的完美融合。编写教学大纲的同时也要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并保持不同专业所具有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建立应用模型等方式方法,不应该只写板书、只念书本。这样既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又可以利用丰富的视觉和声音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态度和学生学习兴趣需要提升教师应该首先端正态度,要真正理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句话的道理。要明白人群复杂多样的特殊性质,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采取“打牢基础、学用结合”的教学模式,使这一部分学生所学习的知识点牢牢掌握在手里;对于学习能力不强、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来讲,教师应采取“培养兴趣、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组成兴趣小组,由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带领,将所学知识应用在社会生产的实例中,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比较差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需要改进随着信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更新高等数学的教学方式,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高等院校应该继续发扬原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优势部分,更多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将图像、声音、动画、文本等多种媒体融入枯燥、抽象的数学当中,通过这种新颖的方式,形象化数学当中抽象的内容、宏观化数学当中微观的内容、简单化数学当中复杂的内容,并且利用多角度、多层次地与学生进行数据传递,从而使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产生更多的互动。因此,我们必须逐步引进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实验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更广泛的利用《高等数学》课程的CAI课件,使课堂教学生动起来,这样在教学手段日益丰富的基础上,也使得大学生对计算机的运用能力得以提高。总之,向应用型本科学校的转型,是当今我校发展的重中之重。高等数学的教学也应该尽快适应这种转型,而如何搞好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对此,笔者正在积极探索,也愿意与所有专业学院的教师,就学校转型带来的专业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和交流。

参考文献:

[1]司志本,温铃子.“转型”背景下改进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一点思考[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5):81-84.

[2]刘伟,王岩岩.转型时期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9):230.

[3]周宏艺.关于独立学院向应用型本科学院转型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J].教育论坛,2015(1):153.

篇20: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慕课(MOOC)是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的简称,是“互联网+教育”理念下对教学方式的有效探索。2011年在美国迅速崛起,众多知名大学相继推出在线开放课程,2013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也加入其中。慕课使得世界范围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在线共享,适应了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特点,只要有网络和移动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开启了“指尖上的学习”新模式,为传统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加需要冷静地分析和大胆的尝试。先来分析一下高等数学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的现状。高职高专院校一直致力于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因此更加重视专业课和实践性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的地位相对比较薄弱。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例,近几年来我院的高等数学课时被压缩至56学时,绝大部分专业甚至不开设高等数学课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微积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将专业当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抽象数学模型的能力;培养学生了解和使用现代数学语言和符号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提供必须、够用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的数学教育工作者,虽然大家一直致力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但是收效甚微,而慕课的出现给这一问题的改善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微课的教学优势

(一)开发技术门槛低。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对微课的定义是这样的: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的制作中也包含了使用摄像机直接拍摄、使用录屏软件直接录制PPT等简单易操作的方式,使得人人都具备开发微课的能力。

(二)短小精悍。微课的教学视频一般为5-8min,最长不宜超过10min。这是因为前十分钟人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超过十分钟注意力就会逐渐下降。若根据内容需要视频时长超过了十分钟,则可以通过中途插入测试题的方式刺激学生提高注意力。微课的这一特点顺应了“微时代”的潮流,使得学生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一次只学一点,学生不会感到厌倦,提高了学习效果,增加了学习信心。

(三)在线开放性。微课借助于互联网进行传播的特性,使得学习的主动权更多更好地掌握在学生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时间安排、知识储备和学习需求自主选择课程、选择老师。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按照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安排教学进度,容易造成反应慢一些的学生消化不了,跟不上进度;反应快的学生吃不饱,浪费了时间。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学习效果,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微课的在线开放性使得学生不必被动地在固定的时间被限制在固定的场所,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微课还使得学生不必再被迫跟随教师的思维速度,学生在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暂停、快进、回放等操作,对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可以反复观看,需要思考的地方可以选择暂停,已经掌握的内容可以选择跳过,这样一来学习过程就会变得更加有趣高效。

(四)实时互动性。除了微视频以外,微课还包含练习测试、在线提问与讨论等环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在线提问,老师或其他学习者都可以在线解答。传统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羞于提问,问题长期积累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学习信心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微课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使得这部分学生能够没有顾虑地勇敢提问、积极参与讨论和发表意见。这种克服了地域限制的大规模互动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误区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完善教学设计,制作出更高水准的微课。这种在线互动方式真正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共同进步,教师的角色从讲授者自然转换为激励者和启发者。

二、微课教学运用实践

为了充分发挥微课的上述优势,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我对传统教学活动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精心制作微课资源。高职院校学生无论是在数学知识的积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因此首先应该制作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于本科的高等数学微课资源。教学设计中应坚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淡化理论推导和证明,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的严密性。

(二)要求学生利用微课做好课前预习。教师提前两天布置学生观看相关微视频,完成在线测试。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控能力较弱,为了督促学生实实在在地完成上述任务,我们准备了一份针对基本要求的当堂测试卷,以检验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完成效果,并将测试成绩计入总评成绩。

(三)课堂教学主要完成下列任务。

1.根据学生在线提出的问题和相互讨论的情况,对微课涉及的知识点有侧重地进行补充讲解。例如:微课《复合函数》中虽然列举出了复合函数分解过程中“内外层函数区分不清”、“分解不彻底”的常见错误,但是在线测验的情况反馈出在进行具体复合函数分解时仍然有不少学生会出现这些错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补充例题,展现更多不同类型函数的复合过程和分解过程,并逐渐增加复合层数,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事实证明这样能够很好地实现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适度的延伸。以《初等函数》这部分内容为例,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和完成在线测试完全可以掌握本次课的基本概念和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取整函数和双曲函数来扩充延伸学生对初等函数的认知。按照认知规律尝试按照如下方式来介绍取整函数。首先让学生先从掌握定义开始,即:“不超过实数x的最大整数称为x的取整函数,记作[x]”,如[3.6]=3.但对于负数学生就容易出现错误,譬如把[-3.6]写成-3,这时就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定义,自主发现-3超过了-3.6,是不符合定义要求的,[x]指的并不是x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正确结果应该是-4.接着将概念延伸至对小数部分的理解。在取整函数中,规定x-[x]称为x的小数部分,记作{x}.例如,{-3.6}的小数部分不是-0.6,事实上{-3.6}=-3.6-(-4)=0.4.这样的规定与一般思维有所不同,计算这样的题目非常容易出错,借此能够扩展学生的思维。最后向函数图像、定义域、单调性延伸。让学生画出函数图像,再延伸讨论取整函数的性质:y=[x]的定义域是(-∞,+∞),函数在定义域内单调递增且无界。在微课的讨论区已经发布了题目:认知双曲函数。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归纳和补充。首先介绍双曲函数与悬链线的关系,解释为什么叫双曲函数;接着将双曲函数与三角函数进行对照,介绍其性质与恒等式;最后通过欧拉公式揭示两种函数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对取整函数和双曲函数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从常见函数的惯性思维中脱离出来,认识到初等函数在实际中更加广泛的应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扩展学生视野。以《导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为例,通过上述两个步骤,学生对导数的定义、几何意义的认知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接下来可以通过介绍魏尔斯特拉斯函数(Weierstrassfunction)来拓宽学生视野。在高等数学中,魏尔斯特拉斯函数是一种处处连续但又处处不可导的实值函数。因为处处不可导,所以画其图像时无法知道每一点该朝哪个方向画,因此它是一种无法用笔描绘出任何一部分图像的函数。将魏尔斯特拉斯函数在任一点放大,所得到的局部图形都和整体图形相似。因此,无论如何放大,函数图像都不会显得更加光滑,也不存在单调的区间。由魏尔斯特拉斯函数图形的这种自相似性(局部形态与整体形态相似)还可以进一步延伸至“分形(Fractal)”的概念,结合生动的图片介绍雪花图案、谢尔宾斯基三角形、皮亚诺曲线、罗马花椰菜等分形,让学生初步接触“分形几何”,并对其产生兴趣和继续学习的欲望。通过对魏尔斯特拉斯函数这个著名数学反例的介绍,改变学生对连续函数的直觉认识———连续函数的不可导点是有限的,加深学生对函数连续性、可导性的理解。

4.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以机电专业为例,借助图解和解析法设计盘形凸轮轮廓涉及导数的概念、二阶导数和定积分;晶体管放大电路和带电源的简易函数发生器设计涉及导数概念、极值概念和定积分;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和强度条件的计算涉及微分的概念及其近似计算;剪力图与弯矩图涉及函数极值和曲线的凹凸性;梁的变形的计算、压杆的临界载荷涉及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连续量的力矩的计算涉及定积分的计算及微元法。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指导学生利用微课做好课后复习巩固工作。课堂教学结束后,若对某个知识点还存在疑问,学生可再次观看微视频;若有兴趣继续深入学习,教师可推荐学生参加其他相关微课的学习。这使得学习过程更加个性化、多元化。实践证明,这一流程很好地实现了微课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既发挥了微课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和自主选择性、强大的互动性;又发挥了传统课堂进度有序可控、促进情感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功能。教师真正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了学习的指导者,从课程的实施者转向了课程的设计者;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总之,尽管慕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仍然处于不断完善的发展阶段,但是毋庸置疑其对高职院校教学方式已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以服务和方便学生学习为目标,积极探索其在高职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推进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万辉.微课开发与制作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

[2]杨月梅,陈忠民,庞淑萍.慕课平台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5(8):140-142.

[3]袁逸,陈思文.慕课浪潮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8-10.

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海洋类理科硕士毕业论文的改革与实践论文

高校工科类大学生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教育论文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论文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教学改革论文

安庆市教育教学论文评选

浅谈科研教育论文作用的特点

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放性试验教学探索论文

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探索论文

生物工程专业实验体系中PBL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论文

校企联合培养环境科学专业人才探索论文

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整理20篇)】相关文章:

《高职教育特色课程改革探索》论文2023-07-14

研究生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2023-06-19

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究论文2022-07-05

高校后勤管理改革中的思考和探索论文2023-11-27

广告策划实训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2023-04-26

试析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探索论文2023-08-12

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2022-05-12

土木工程实验论文2024-04-04

安徽省教育教学论文评选结果2022-10-07

应用数学与统计学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教与学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