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先生”为你分享6篇“高颎字昭玄文言文阅读题”,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高颎字昭玄文言文阅读题
高颎字昭玄文言文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
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蓚人也。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初,孩孺时,家有柳树,高百许尺,亭亭如盖。里中父老曰:“此家当出贵人。”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
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迟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贼于上流纵火筏,颎预为土狗以御之。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进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
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数日,上曰:“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于是命颎复位。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
炀帝即位,拜为太常。时诏收周、齐故乐人及天下散乐。颎奏曰:“此乐久废。今或征之,恐无识之徒弃本逐末,递相教习。”帝不悦。帝时侈靡,声色滋甚,又起长城之役,颎甚病之。谓太常丞李懿曰:“周天元以好乐而亡,殷鉴不遥,安可复尔!”时帝遇启民可汗恩礼过厚,颎谓太府卿何稠曰:“此虏颇知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恐为后患。”复谓观王雄曰:“近来朝廷殊无纲纪。”有人奏之,帝以为谤讪朝政,于是下诏诛之,诸子徙边。
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及蒙任寄之后,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己任。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
(选自《隋书》卷四十一,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颎少明敏,有器局 局:胸襟
B.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 辞:告辞
C.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 寄:倚托
D.时帝遇启民可汗恩礼过厚 遇:对待
6.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高颎是高祖心腹重臣的一组是(3分)( )
①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
②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
③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
④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
⑤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
⑥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祖主持朝政时,知道高颎精明强干,并且熟习军事,计谋丰富,就将他召入丞相府并委以重任。
B.高祖命令攻击叛军,官军到河阳,诸路大军都不敢领先出战,诸将也没有统一的指挥,在这种情况下,高颎主动请缨,临危受命,以他的智慧与勇敢,同叛军作战,终于大败叛军
C.对于官职,高颎从来不刻意乞求,相反,当自己处于上升势头的时候,他却很注意避开权力地位,上表章请求辞职,并推荐他人,但皇上并不同意。
D.高颎有较高的文武才能,被委以重任后,他忠于君主,以天下为己任,人们推重佩服他。然而,隋炀帝的时候,由于对皇帝当朝后的所作所为感到忧虑并有坦言,高颎最终以陷害中伤朝政之罪而被诛杀。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3分)
(2)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帝时侈靡,声色滋甚,又起长城之役,颎甚病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篇2:文言文《隋书高颎传》选段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隋书高颎传》选段阅读及答案
高祖得政,素知颎(jiǒng)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唏嘘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贼于上流纵火筏,颎预为土狗以御之。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遂至邺下,与迥交战。仍共宇文忻、李询等设策,因平尉迥。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
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上每呼为独孤[注]而不名也。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数日,上曰:“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于是命颎复位,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又拜左领大将军,余官如故。母忧去职,二旬起令视事,颎流涕辞让,优诏不许。
会议伐辽东,颎固谏不可。上不从,以颎为元帅长史,从汉王征辽东。遇霖潦疾疫,不利而还。后言于上曰:“颎初不欲行,陛下强遣之,妾固知其无功矣。”又上以汉王谅年少,专委军于颎。颎以任寄隆重,每怀至公,无自疑之意。谅所言多不从,甚衔之,及还,谅泣言于母后曰:“儿幸免高颎所杀。”上闻之,弥不平。俄而上柱国王世积以罪诛,当推核之际,乃有宫禁中事,云于颎处得知。上欲成颎之罪,闻此大惊。时上柱国贺若弼、吴州总管宇文弓、刑部尚书薛胃等明颎无罪,上逾怒,皆以之属吏。自是朝臣莫敢言者。颎竟坐免,以公就第。
--(节选自《隋书·高颎传》)
[注] 颎父背齐归周,大司马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仲方辞父在山东 辞:辞谢,道谢
B. 朝臣莫与为比 比:并列
C. 会议伐辽东 会:恰逢
D. 谅所言多不从,甚衔之 衔:怨恨,怀恨
9.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军至河阳,(故)莫敢先进 B. 上欲成其美,(则)听解仆射
C. 上特命勿去(之),以示后人 D. 颎初不欲行,(然)陛下强遣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叛军的战斗中,高颎事先准备了很多堵水的土袋,成功抵御了叛军的火筏,过河后焚毁桥梁背水一战,最终得胜回朝,高祖对他大加褒奖。
B. 高祖对高颎常呼其姓表示亲切;又成就其谦让的美名,然后继续重用;命令留下高颎听政的槐树,以示纪念,这些足见高颎深得高祖的重视。
C. 高颎功高位显,但因忧虑母亲而去职,只过了两个月,朝廷就命令他返回原来的职位处理政事,尽管他再三流涕推辞,但高祖都不答应。
D. 高颎对高祖竭尽忠诚,为主甘愿杀身灭族,但后因谗言而被高祖疏远,又受王世积一案牵连,最终获罪免官,以国公身份回到家乡。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5分)
译文:
(2)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8.【答案】A(辞,推辞) 9.【答案】A(此句无因果关系)
10.【答案】C(“因忧虑母亲而请求解职”有误,“母忧”即母亲去世)
11.(1)愿意效力,即使你的大事不能成功,杀身灭族,我也在所不辞。(5分)
(2)高颎能够推举他做官,我听说举荐贤能应该受到上等奖赏,怎么可以让他离任呢?(划线处每处1分,大意各1分)
参考译文:
杨坚把持北周朝政后,一向了解高颎精明能干,又熟悉军事,足智多谋,想把他请入相府做幕僚。派邗国公杨惠去说明这一心意,高颎听后欣然应允,说:“愿意效力。即使你的大事不能成功,杀身灭族,我也在所不辞。”于是高颎就被任命为相府司录。当时相府长史郑译、司马刘昉都因为奢侈放纵被皇上疏远,高祖杨坚更加信任高颎,把他视为心腹。尉迥起兵叛乱,派他的儿子尉迟惇率领八万步兵、骑兵,驻军武陟。高祖命令韦孝宽出兵讨击,军队行进到河阳,不敢先出兵进击。高祖因为各位将领不能统一,派崔仲方去监军,仲方借口父亲在山东不想前行。当时高颎又见刘昉、郑译也没有前去的意思,就自己请求出征,(这)非常符合皇上的'心意,于是(高祖)派遣高颎监军。高颎接受命令后即刻出发,派人向母亲告辞,说忠孝不能两全,抽咽着上了路。到达军中,在沁水上建造桥梁,叛军在河的上游放火筏,高颎预先准备了堵水的土袋来抵挡。军队过河后,便焚毁桥梁与叛军交战,大败叛军。于是进军邺下,与尉迟迥交战,又和宇文忻、李询等人共同筹划计谋,因此平定了尉迥的叛乱。官军班师回朝,高祖在内宫设宴,撤下帷帐,犒赏高颎。
高祖接受禅让后,拜高颎为尚书左仆射,兼任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廷中没有人能比,皇上常常都是称呼他的姓,而不叫他的名字。高颎极力退避权位势力上表请求辞退官位,让给苏威。皇上想成全他的美意,允许他解除仆射之职。几天后,皇上说:“苏威在前朝隐居不出,高颎能够推举他做官,我听说举荐贤能应该受到上等奖赏,怎么可以让他离任呢?”因此,命令高颎官复原职。不久,封任左卫大将军,原官职不变。高颎经常坐在朝堂北面的槐树下处理政事,那些槐树不成行列,有关官署想砍伐。皇上特意命令不要砍去,留下此树以昭示后人。高颎就是这样被皇上重视的。又被封为左领军大将军,其他官职不变。(高颎)遇到母亲去世而(要求)解职,才二十天就命令他返职处理政事,高颎流泪推辞,高祖优诏不允。
适逢商议讨伐辽东,高颎坚持规劝不能兴兵。皇上不听,任命高颎为元帅长史,随汉王杨谅征伐辽东,遇上大雨成灾,疾病流行,未能获胜就返回。皇后对皇上说:“高颎起初就不愿出兵,你强行派遣了他,我就知道他一定不会成功。”此外,皇上因为汉王杨谅年轻,军务完全委托高颎,高颎因为(高祖)托付的责任重大,(所以)总是心怀国家大事,从没有考虑自己利益的想法。杨谅所说的大都不被采用,他就非常忌恨高颎,等到回朝,杨谅哭着对皇后说:“儿子侥幸没有被高颎杀死。”皇上听说后,更加愤怒不平。不久上柱国王世积因罪被杀,在审问核实之时,有宫禁中的事,说是从高颎那里得到的。皇上本想罗织高颎的罪过听说此事大为震惊。当时上柱国贺若弼、吴州总管宇文弓、刑部尚书薛胃等证明颎无罪,皇上更加发怒,把他们都交给主管官吏处理。从此,朝臣中没有人再敢进言,高颎最终获罪免官,以国公身份回到家乡。
篇3:文言文阅读题练习及答案:燕昭王招贤
文言文阅读题练习及答案:燕昭王招贤
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①,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②,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③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④,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注释]①共国:共同治理国家。②致:招致,引来。③趋:奔赴。④追北:追击败北的敌人。
15.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降低身份,指谦卑 ) (2)孤之愿也( 愿望 )
(3)燕国殷富( 殷实富足 ) (4)燕王吊死问孤( 慰问 )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意思。(3分)
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郭隗说:“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我这样才能不高的人都受到礼遇)何况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他们又怎么会因为与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
17.从文中看,燕昭王最终能击败强齐的原因是什么?(2分)
我的理解:①招纳贤士;②与百姓同甘共苦
18.你觉得阅读本文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3分)
我的感悟: 人才是取得胜利的法宝,我们必须尊重人才,用好人才,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稳定。
译文:燕昭王在燕国被齐国打败这后即位,他礼节谦恭,且准备了丰厚的报酬招纳有才能的人。他对大臣郭隗说:“齐国趁我的国家**而突袭打败了我国,我深知燕国很小,国力不足,不能报(仇)。但有才能很高的人来和我一起管理国家,为先王报仇雪耻,(这)是我的愿望。先生(您)看起来就是那样的人,就请你帮我吧。”郭隗说:“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我这样才能不高的人都受到礼遇)何况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他们又怎么会因为与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因此昭王给郭隗改建了房子并且将他当作老师。(这之后)乐毅从魏国前往,邹衍从齐国前往,剧辛从赵国前往,有才能的人争相投奔燕国。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
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土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篇4:高崇文,字崇文。其先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高崇文,字崇文。其先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高崇文,字崇文。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异居。开元中,再表其闾。崇文性朴重寡言,少籍平卢军。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累官金吾将军。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封渤海郡王。 全义入朝,留知行营节度后务,迁长武城都知兵马使。刘辟反,宰相杜黄裳荐其才,诏检校工部尚书、左神策行营节度使,俾统左右神策、麟游奉天诸屯兵讨辟。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
始,崇文选兵五千,常若寇至。至是,卯漏受命,辰已出师,器良械完,无一不具。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乃西自阆中出,却剑门兵,解梓潼之围,贼将邢��退守梓州。初,辟陷东川,执节度使李康不杀也;至是,归康以丐雪,崇文数康失守罪,斩之。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凡八战皆捷,贼心始摇。大将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执辟子方叔、婿苏强。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 入成都也,师屯大达,市井不移,珍货如山,无秋毫之犯。邢��已降而贰,斩于军,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进检校司空、西川节度副大使,南平郡王,实封三百户,刻石纪功于鹿头山。
崇文不通书,厌案牍谘判以为繁,且蜀优富无所事,请�I边自力,乃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宁庆节度使,为京西诸军都统。崇文恃功而侈,举蜀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又不晓朝廷仪,惮于觐谒,有诏听便道之屯。居�三年,戎备整修。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新唐书高崇文传》。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俾统左右神策、麟游奉天诸屯兵讨辟 俾:使、让
B.至是,归康以丐雪 丐:请求
C.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 诣:到、往
D.崇文为条上全活之 条:条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礼》记载:“五家为比,五比为闾”。“闾”现为里巷、邻里之意。“阎闾”多借指里巷。
B.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
C.卯、辰属于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天干地支,在干支排序中,天干中“甲”为第一,地支中“午”为第一。
D.节度使,官名。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崇文家庭和谐,处尊居显。祖先迁至幽州后,家庭七代人均群而聚居,他的家族在天元年间两次受到皇帝表彰。
B.高崇文未雨绸缪,屡立战功。高崇文平日治军严明,训练有素。当刘辟反叛,朝廷遴选将领时,高崇文赫然在册。
C.高崇文重视民心,赏罚分明。高崇文入成都后,严明纪律,不扰百姓、而对于有二心的邢��,毫不手软,斩首军中。
D.高崇文不通文字,厌恶公文。而他依仗功劳,安于享受,举荐了蜀地的一些能工巧匠,并把他们都擅自带走了。
13.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5分)
译文:
(2)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5分)
译文:
答案:
10.D
11.C
12.D
13.(1)吐蕃发动三万人马侵犯宁州,高崇文率领三千士卒前往救援,双方在佛堂原交战,吐蕃大败。(“寇”、“状语后置”、“破”各1分,句意通顺2分。)
(2)军队经过兴元,有折断客舍的羹匙和筷子的士卒,他下令立即斩首示众。(“定语后置”、“逆旅”、“徇”各1分,句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高崇文,字崇文,他的祖先从渤海迁到成幽州,上下七代人不曾分家居住,开元年间,皇帝两次下令表彰他们-家。高崇文性情朴实庄重而寡言,年轻时被召入平卢军。贞元年间,随从韩全义镇守长武城,治理军队有名声。屡经升迁任金吾将军。吐蕃发动三万人马侵犯宁州,高崇文率领三千士卒前往救援,双方在佛堂原交战,吐蕃大败,朝延封他为渤海君王。 韩全义入朝见,高崇文留在当地主持行营节度后务,升任长武城都知兵马使。刘辟反叛,宰相杜黄裳推荐说高崇文有才能,皇帝下诏授任他为检校工部尚书、左神策行营节度使,让他统领左右神策、麟游奉天诸屯兵讨伐刘辟。当时有显著战功的老将,人人自以为能当选,等到任命的诏书下束,都大吃一惊。
当初.高崇文选了五千精兵,平常总像敌军来犯似的进行训练。到这个时候,卯时接受命令,辰时部队已经出发了,武器装备精良完好,没有不齐全的。军队经过兴元,士卒中有人折断客舍的羹匙和筷子,他下令立即斩首示众。高崇文率军从西面的阆中出发.打退剑门的守兵.解了梓潼的.围困,贼将邢洗退守梓州,起初,刘辟攻占东川,捉住节度使李康却没有杀掉。到这时,放回李康以求洗除罪过,高崇文列举了李康失守的罪过,将李康斩杀了。鹿头山在成都北一百五十里处.是扼制二川的要塞,刘辟在这里筑城,周围接连有八处营寒,用来抵抗东边来的官军.高崇文开始在城下打�×肆酵蛟艟�,但因碰上下雨,城池未能攻克.第二天,双方在万胜堆交战.官军前后八战八捷,贼军军心开始动摇.大将阿跌光颜与高崇文约定了出动的日期,而阿跌光颜比约定的日期拖延了,害怕被治罪,因此深入敌军立功赎罪,于是官军驻在鹿头西.断绝了贼军运输粮草的道路,贼军非常震惊,其将李文悦率三千士卒归顺。刘辟逃跑,被官军追上并活捉,用囚车押送到京城。高崇文进入成都,让军驻扎在大路上,不惊扰百姓,珍宝财物如山一样堆积,但士卒秋毫无犯。邢洗投降后又有二心,高崇文下令斩首于军中,士大夫受胁迫而叛乱的都到衙门请求保全性命,高崇文为他们分条上奏保住了性命。朝廷下令进任他为检校司空、西川节度副大使,封他为南平郡王,享有实封三百户,并在鹿头山上刻石记载他的功绩。
高崇文不通文字,认为官署中的公事文书繁多可厌,况且蜀地优越富饶无所事事,请求保卫边塞来效力,于是皇上下诏任命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宁庆节度使,兼任京西诸军都统,高崇文仗着有功肆意奢侈,全蜀国库中收藏的各行业能工巧匠的珍奇宝物都随身携带.又不懂朝廷的礼仪制度,害怕入朝拜见,皇帝下诏说听凭他走便道前往屯戍之地,高崇文在�三年,武器装备整齐完好。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篇5:王徽字昭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王徽字昭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王徽字昭文,京兆人。第进士,授校书郎。徐商领盐铁,辟署使府。始,宣宗诏宰相选可尚主者,或以徽闻。徽本澹声利,闻不喜,往见宰相刘曰:“徽年过四十,又多病,不应在选。” 为言,乃罢。召授右拾遗。书二十余上,言无回忌,公议浩然归重。徐商罢政事,守江陵,心欲表徽在幕府,恐其不乐外,恶不言。徽自往曰:“公知徽,安得不从?”商大喜,表为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高 荐知杂事,进考功员外郎。故事,考簿以朱注上下为殿最,岁久易漫,吏辄窜易为奸。擞始用墨,遂绝妄欺。
广明元年,以徽为户部侍郎。是日,黄巢入关,僖宗西狩,冒夜出。徽诘朝乃知,追帝不及,堕崖樾间,为贼所执,迫还,将污以官。徽阳喑不答,以刃环胁,卒不动。喊令归第,使医护视。久之,守者懈,乃奔河中,裂缣书章,遣人间走蜀。诏拜兵部尚书。因说行营都监杨复光,请赦沙陀罪,令赴难。其夏,沙陀会诸军,遂平京师,徽助为多,迁右仆射。
大乱之后,宫观焚残,鞠为丘莽,乘舆未有东意,诏徽充京畿安抚制置 奉使。徽外调兵食,内抚绥流亡,逾年,稍稍完聚,兴复殿寝,裁制有宜,即奉表请帝东还。又进御史大夫,仍权京兆尹。宦要家争遣人治第,侵冒齐民,讼诉满前,徽不屈势幸,一平以法,由是为帝左右所憎,共谮罢徽,令赴行在。帝念徽无罪,拜吏部尚书。未行而嗣襄王煜作乱,帝进次汉中。
逼召徽,以 废自言。及 僭号,迫群臣作誓牒,徽托手弱,卒不肯署。平。帝至凤翔,召徽为御史大夫,固辞足痹,复拜太子少师。
昭宗立,见便殿,进对详洽,乃复授吏部尚书。是时,铨选失序,吏肆为奸,补调重复不可检。徽为手藉,一验实之,遂无奸滞。大顺元年卒,谥曰贞。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内抚绥流亡 绥:安抚。
B.一平以法 一:都,一概。
C.共谮罢徽 谮:诬陷,中伤。
D.帝进次汉中 次:表次数。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徽忠贞不渝的一组是(3分)
①书二十余上,言无回忌 ②徽始用墨,遂绝妄欺
③以刃环胁,卒不动 ④ 逼召徽,以 废自言
⑤徽托手弱,卒不肯署 ⑥固辞足痹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徽淡泊名利。宣宗下诏让宰相挑选可以与公主结婚的人,当王徽听说有人将他上报后很不高兴,前去拜见宰相刘 ,以年老多病推辞,后经刘 劝说,他才作罢。
B.王徽知恩图报。曾对王徽有知遇之恩的'徐商被罢政事后驻守江陵,想调王徽到自己幕府任职,又担心他不愿意外任,王徽却主动前往,表达了自己愿随从徐商的意愿。
C.王徽为官正直。战乱之后,高官显贵人家竞相派人修治府第,侵害了百姓,百姓纷纷向时任御史大夫的王徽诉告,王徽不屈从权势,依法公正裁决。
D.王徽为吏精明。任吏部尚书时,他针对官吏考核选任混乱,主事官吏胡作非为,以致官职补调重复无法检查的现象,亲手登记造册以方便查对,消除了作弊拖延的现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事,考簿以朱注上下为殿最,岁久易漫,吏辄窜易为奸。
(2)久之,守者懈,乃奔河中,裂缣书章,遣人间走蜀。
答案:
1.D(次:临时驻扎和住宿。)
2.D(①表明王徽直言敢谏;②表明王徽为官精明能干;⑥表明王徽淡泊名利不愿为官)
3.A(“后经刘瑑劝说,他才作罢”错误,应该是刘瑑替他说话,让他做驸马的事才作罢)
4.(1)旧例,考核官员的簿册用红笔注明上下表示政绩的优劣,时间长久容易模糊,主事官吏总是窜改作弊。
2分;译出大意给2分;“故事”(“旧例”)、“漫”(“模糊”)、“窜易”(“窜改、改动、修改”)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时间一长,看守的人懈怠,王徽于是逃到河中(府),撕裂缣帛书写奏章,派人从小道送到蜀中。
2分;译出大意给2分;“乃”(“于是”)、“书”(“书写”)、“间”(“从小道”)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1.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2.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篇6:照玄上人诗集序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关于照玄上人诗集序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照玄上人诗集序 刘基
予初来杭时,求士于郑希道先生。先生为余言,照玄上人之为诗,雄俊峭拔,近世之以能诗名者,莫之先也。余素知郑君善鉴而言不过,心常怀之。及访于杭人,无能言上人之能诗者,心窃怪之。及余徙居白塔之下,而上人乃住持万松岭之寿宁寺,于是始得遍观其所为诗。盖浩如奔涛,森如武库①,峭如苍松之栖县崖,凛乎其不可攀也。而忧世感时之情,则每见于言外。呜呼!是宜不以诗闻于杭之人矣!
夫诗何为而作哉?情发于中而形于言,《国风》、二《雅》列于六经,美刺风戒,莫不有裨于世教。是故先王以之验风俗、察治忽,以达穷而在下者之情,词章云乎哉!后世太师职废②,于是夸毗戚施之徒③,悉以诗将其谀,故溢美多,而风刺少。流而至于宋,于是诽谤之狱兴焉,然后风雅之道扫地而无遗矣。今天下不闻有禁言之律,而目见耳闻之习未变,故为诗者莫不以哦风月、弄花鸟为能事,取则于达官贵人,而不师古,定轻重于众人,而不辨其为玉为石。惛惛怓怓④,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⑤,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然则上人之不以诗称于今之人,不亦宜哉!
呜呼有伯乐而后识马有匠石而后识梧槚⑥自古以及于今伯乐几人匠石几人耶抱奇材而不遇以泯死者不少矣。予既重上人之诗,而又悲夫人之不知郑先生之为伯乐、匠石也,故为序其端焉。
【注解】①武库:储藏武器的仓库。此喻其诗歌之富于才识,于各体制无所不能。②太师职废:指停止采诗。③夸毗:谄媚,卑屈。意谓或以大言夸之,或以谀言阿附之。戚施:驼背,腰直不起来的人,以喻谄谀献媚之人。④惛惛怓怓:喧扰争吵。⑤诋訾(zi):诽谤非议。⑥梧,梧桐。槚,即楸树。
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素知郑君善鉴而言不过 过:过分
B.峭如苍松之栖县崖 县:同“悬”
C.悉以诗将其谀 将:助长
D.于是诽谤之狱兴焉 狱:监狱
17.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无能言上人之能诗者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是宜不以诗闻于杭之人矣! 不赂者以赂者丧
C.莫不有裨于世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取则于达官贵人,而不师古,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出了杭州诗坛一个怪现象:照玄上人之诗情辞并茂,“忧世感时”之情常溢于言表,却受到杭州人的冷落,而不为人知。
B.作者认为诗歌从宋代开始溢美多,讽谏少,形成了吟风弄月、取媚达官贵人,更相朋附、不问诗歌好坏的诗风。
C.作者把诗序的写作与对当时诗坛的尖锐批评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自然激发了读者要读一读本诗集的兴趣。
D.全篇行文流畅,夹叙夹议,引人人胜,在针砭时下诗风格调低下的同时,赞颂了照玄上人高尚的诗品,同时也凸现出照玄上人卓荦不群、刚正不阿的人品和节操。
19.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3分)
呜 呼 有伯 乐 而 后 识 马 有 匠 石 而 后 识 梧横 自 古 以 及 于 今 伯 乐 几 人 匠 石 几 人 耶 抱 奇材 而 不 遇 以 泯 死 者 不少 矣。
20. 把文言文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近世之以能诗名者,莫之先也。(3分)
⑵然则上人之不以诗称于今之人,不亦宜哉!(4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6、D
17、A
18、B
19.(3分)呜呼!有伯乐而后识马,有匠石而后识梧横。自古以及于今,伯乐几人?匠石几人耶?抱奇材而不遇以泯死者不少矣。
20.(7分)
(1)近代的凭借写诗歌闻名的人,没有超过他的。
⑵这样那么照玄上人不能凭借诗歌在现在的人中著称,不也是应该的吗!
★ 高侃简介
★ 高考语文试题
★ 高考试题
★ 姓高的名人
【高颎字昭玄文言文阅读题(合集6篇)】相关文章:
新唐书王铎传文言文阅读答案2023-01-11
一衣带水2022-05-08
典君陈留己吾人也阅读答案2022-09-09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标点与修辞各知识点分类练习五2023-03-30
成语积累2024-02-02
三字经的故事四十七2022-11-18
论桓范陈宫文言文阅读答案2023-04-22
三字经故事三十六2023-01-16
《智囊明智部狄仁杰》文言文2024-02-22
关于三字经的故事2023-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