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文化

时间:2022-05-13 12:07:3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龙山文化(共4篇)由网友“Cassie”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龙山文化,供大家阅读参考。

龙山文化

篇1: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

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原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600-40。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目录 简介 历史 类型 陶器特征 收缩展开 简介

据先秦文献记载,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汉族先民的文化遗存。

发现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断层上,发掘出了与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带黑色光泽的陶片。这引起了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专家的高度重视。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于是把这种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遗存

龙山文化距今约4350─3950年,自龙山遗址发现以来,考古学家分别在山东、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尽相同,所以又分别命名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类型龙山文化,通称之为龙山时代文化。这一时期文化的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城址的发现。如在山东地区,除城子崖龙山城址之外,还有日照尧王城遗址,寿光边线王城址,茌平三县发现的八座城址,临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则发现有淮阳平粮台城址、鹿邑栾台遗址、登封王城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辉县孟庄城址、王油坊遗址等。 龙山文化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时期陕西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及种类均大为增长,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占卜等巫术活动亦较为盛行。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

分布

大部分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在山东半岛,而陕西、山西、河南、 河北、辽东半岛、江苏等地区,也有类似遗址的发现。这个文化以许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分布日照、济南)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龙山文化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们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狩猎、打鱼、蓄养牲畜。已有骨卜的习惯。且可能已经出现了铜器。历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渊源,都可能与龙山文化有相当的联系。

历史

1928年4月,当时还在清华大学上学的吴金鼎到离龙山镇城子崖遗址不远的汉代平陵城遗址作假期野外考察。4月4日,他途经龙山镇城子崖,不经意地回头一望,路沟边断崖的横截面引起了他的注意,在阳光下一条延续数米的古文化地层带清晰可见。此后,吴金鼎先后5次到城子崖实地考察,发现了大量色泽乌黑、表面光滑的陶片,这也就是日后龙山文化的代表黑陶。吴金鼎很快就将自己的发现报告给了他的老师李济先生。被人称为“中国考古学奠基人”的李济先生是中国第一位人类学及考古学博士,正是他在1930年主持了城子崖遗址的第一次大规模发掘。就这样,城子崖考古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发现了龙山文化。 1930年至1931年对龙山镇城子崖遗址的发掘,最突出的代表是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的'黑陶,所以考古学家最初称其为黑陶文化。不久,即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在城子崖之前,中国出土的古陶器大都是含沙量极高的彩陶和红陶,而以河泥为原料的黑陶可以说是4000多年前东夷民族所独有的创造。城子崖出土的黑陶艺术品蛋壳杯杯壁只有0.5毫米厚,重量只有50克左右,是黑陶中的极品。不要说是4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是今天想要烧制出这样成色的陶器都非常困难。 我国考古专家根据几个地区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别给予文化名称作为区别。一般的分法是: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 镇命名的那种遗存,其分布以山东地区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豫东地区也有分布,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龙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河南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东一带,上承庙底沟二期文化或相当这个时期的遗存,发展为中原地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年,一般还分为王湾三期、后冈二期和造律台3个类型;陕西龙山文化,或称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省泾河及渭河流域,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以新发现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

类型

1930~1931年对龙山镇(今章丘市龙山街道)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发掘。其下层突出地存在轮制漆黑光亮的黑陶和蛋壳黑陶,所以最初称为“黑陶文化”,被认为是起源于东方而与仰韶文化不同系统的遗存。不久即被命名为龙山文化。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安阳后冈遗址,第一次发现了小屯(商代)、龙山、仰韶3种文化遗存上下依次堆积的“三叠层”,明确了三者的相对年代关系。在30年代,归属于龙山文化的遗址不仅有黄河中、下游的,还包括了杭州湾地区,当时根据地区差别,划分为山东沿海、豫北和杭州湾 3个区。又有人提出龙山文化是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并认为后冈的龙山文化是商文化的直接前驱。 根据几个地区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别给予文化名称,以资区别。一般的分法是

篇2:龙山文化

或称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泾、渭流域。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300~前2000年。

龙山文化陶寺类型

以新发现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500~前1900年。现今,这些文化暂多冠省名加以区别,今后通过深入对比研究,有条件的当以代表性的遗址地名单独定名。至于30年代所称的杭州湾区龙山文化,已经另行命名为良渚文化。

陶器特征

中原地区早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为主,多为手制,口沿部分一般都经过慢轮修整,部分器物如罐类还采用器身、器底分别制成后再接合的“接底法”成型新工艺。灰陶的烧成温度约为840℃。 早期龙山文化陶器的杯、敞口盆、折沿盆、敛口罐、尖底瓶等器形还保留、继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而双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这一时期陶器的纹饰以篮纹为主,有些陶器又在篮纹上面饰以数道甚至通身饰以若干道附加堆纹,主要原因用来加固器身。 晚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为主,红陶已占有一定比例,黑陶器数量有所增加。灰陶和红陶的烧成温度均达1000℃。仍以手制为主,但轮制技术革新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部分陶器已采用模制成型。主要器形有杯、盘、碗、盆、罐、鼎、甑、器盖、器座及新出现的鬲等。纹饰以绳纹、篮纹为最普遍,还见少量方格纹。 山东龙山文化是继承大汶口文化的因素而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北部和辽东半岛等处,时代距今4 千多年。 山东龙山文化的陶器在制法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普遍使用轮制技术。因而器型相当规整,器壁厚薄十分均匀,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山东龙山文化陶器以黑陶为主,灰陶不多,还有少量红陶、黄陶和白陶。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红陶950℃,白陶800--900℃。黑陶有细泥、泥质、夹砂三种。细泥乌黑发亮,学者们称为“蛋壳黑陶”。 蛋壳黑陶是山东龙山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陶器,反映了当时高度发展的制陶业的水平。以素面或磨光的最多,纹饰较少,主要有弦纹、划纹和镂孔等几种。器形较多,主要有:碗、盆、罐、瓮、豆、单耳杯、高柄杯、鼎、等。还有鬲。山东龙山文化鬼脸式鼎腿、圆环状鼎足最有特色,为其他文化所罕见。 黑陶是陶胎较薄,胎骨紧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龙山文化陶器中制作最为精美。黑陶在烧制时采用了封窑烟董的渗炭方法,器表呈现出深黑色光泽。它表面磨光,朴素无华,纹饰仅有少数弦纹、划纹或镂孔。黑、薄、光、纽为黑陶的四大特点。其中有一种薄胎黑陶,漆黑乌亮,薄如蛋壳,称蛋壳陶,代表看这一类型陶器的杰出成就。

文物出版社出版书籍

龙山文化(文物出版社出版书籍)

目录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版本信息 收缩展开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回顾了20世纪龙山文化发现与研究的历史和成果,展示了中国文明起源期这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的面貌,并探讨了一些前沿性的学术问题。本书配有彩图7幅、插图34幅,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张学海,一九三四年十月生于浙江青田,一九六一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曾任山东省博物馆考古部负责人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等职,主持过齐鲁、薛故城和大汶口、东海峪、城子崖等遗址以及明鲁荒王墓等重要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学术著作主要有《曲阜鲁国故城》《张学海考古论集》《考古学反映山东古史的演进》等。

图书目录

引言 一 泛龙山文化的发现与初期的研究(1930~1959年) (一)20世纪30年代泛龙山文化的发现 1.山东地区城子崖、两城镇遗址的发掘与龙山文化的发现 2.河南地区泛龙山文化的发现 3.浙江地区泛龙山文化的发现 (二)20世纪50年代泛龙山文化考古的进一步发展 1.山东地区 2.河南地区 3.浙江地区 4.江苏地区 5.河北地区 6.陕西地区 (三)泛龙山文化的初期研究 二 龙山文化考古的初步发展(1960~1981年)

版本信息

作 者:张学海 著 出 版 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1-1 I S B N:9787501016860

篇3:龙山文化

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镇定名的文化,下续是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

庙底沟二期文化

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龙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900~前28。

篇4:龙山文化之管窥

龙山文化之管窥

摘 要:自1928年,山东章丘城子崖首先发现龙山文化起至今已有80余年了。8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们对龙山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龙山文化在我国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既是在前辈们的研究基础上,为使更多的人们认识龙山文化、了解龙山文化,对龙山文化的发现、特征等做一简单的梳理。 关键词:龙山;黑陶;城址 一、龙山文化的发现与命名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对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首度发掘时,获得了一批以磨光石器和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实物遗存[1]。这一文化是继仰韶文化之后发现的又一重大考古学文化,其与仰韶彩陶有很大区别,故被确定为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此后,梁思永先生将这类遗存称为“龙山文化” [2]。山东龙山文化其分布以山东地区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是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2000年。 1931年梁思永的安阳后岗发掘,发现了著名的“后岗三叠层”,即后岗文化堆积分三层:上层属小屯殷商文化遗存;中层是龙山的黑陶;下层是仰韶彩陶。这三层依次相叠的堆积,明确了仰韶文化早于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又早于商代的相对文化年代关系。在30年代,归属于龙山文化的遗址不仅有黄河中、下游的,还包括了杭州湾地区,当时根据地区差别,划分为山东沿海、豫北和杭州湾 3个区。又有人提出龙山文化是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并认为后冈的龙山文化是商文化的直接前驱。 解放后,在河南境内龙山文化遗存又有新的发现。1955年在陕西长安客省庄又发现一种既有河南龙山文化特征又有甘肃齐家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遗存,被定名为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泾、渭流域。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300~前2000年。1956年在陕县庙底沟遗址的发掘中,找到了仰韶文化发展为龙山文化的过渡期,称“庙底沟二期”。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龙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900~前2800年。1959年在洛阳王湾同样发现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过渡期和地层证据。这样便解决了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先后继承关系。河南境内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东一带。上承庙底沟二期文化或相当这个时期的遗存,发展为中原地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600~前2000年。一般还分为王湾三期、后冈二期和造律台3个类型。 由于在山东、河南和陕西境内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存,文化面貌并不完全相同,因此,50年代后期,有人把龙山文化按地区加以区别,把山东、河南、陕西的龙山文化遗存,分别称为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和陕西龙山文化。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又发现了一种龙山期遗存,其文化面貌与山东、河南、陕西龙山文化都有所不同,被称作龙山文化的陶寺类型。其以新发现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500~前1900年。 黄河中游、长江中下游等地区被命名为各种龙山文化的文化遗存,文化特征和文化系统各不相同,用龙山文化命名是不恰当的。目前这些文化暂多冠省名加以区别,今后通过深入对比研究,有条件的当以代表性的遗址地名单独定名。至于30年代所称的杭州湾区龙山文化,已经另行命名为良渚文化。由于“龙山文化”的名称已被滥用而混淆不清,有的学者将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遗存称为“山东龙山文化”或“典型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左右,已发现有少量铜器,所以它应是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遗存。 二、龙山文化的分区与分期 龙山文化的分区与分期,由于研究者对该文化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遗存的特征把握不一致,他们所划分的地区类型和期别也不一样,有的将其分成前后两期,在此基础上再分为早期的杨家圈、两城、西吴寺和晚期的尹家城、城子崖共五个类型[3];有的划分方案虽与此相近,但把胶莱平原的遗存又细分成北边的姚官庄和南面的尧王城两个类型,并视豫东的造律台一类遗存为龙山文化的另一类型[4],或将鲁西南的青囟岩焕嘁糯嬗胪跤头弧⒃炻商ǖ纫糯嬉徊⒚名为龙山文化的“王油坊类型[5];还有的主张把这一文化分成两城、城子崖、西吴寺、杨家圈、青囟盐甯隼嘈[6];有的甚至把这一文化的整个过程分成前后五期共十八个类型[7];苏秉琦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二卷则主张分成两城、城子崖、杨家圈和尹家城四个类型。还有的把辽东半岛的同期遗存视为龙山文化的“郭家村类型”[8]。 在定义龙山文化的分期方面,除上述的两期说、五期说外,也有学者主张分为早、中、晚三期[9]。 三、龙山文化的基本特征 龙山文化的基本特征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此时的居民已开始使用了铜器。这一时期的不少遗址都发现了铜器、铜块或与冶铜有关的炼渣,如胶县三里河遗址先后出土的两枚铜锥;长岛县店子遗址龙山文化一灰坑里出土了一块铜片;诸城呈子遗址的龙山遗存中也发现了铜的残片;栖霞杨家圈与日照尧王城两遗址都曾有不少铜渣与龙山遗存并出。但是这个时期的铜器仍然代替不了石器,各种石质工具依然是当时居民大量使用的主要工具。 2陶器以轮制为主。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现的快轮拉坯成型的制陶术在此时又有了发展。这时的陶器器壁厚薄均匀,器形圆整,黑陶和灰陶数量最多,白陶和橙黄陶占有一定比例,陶色大都较纯净。器表以素面为主,且多打磨光亮,有纹饰的陶器中,常见弦纹、镂孔、压划纹和篮纹,但数量都不太多。主要器类有鸟首形和V字形足的盆形鼎和罐形鼎、袋足h、e瓦、豆、蛋壳陶杯、单把杯、盆、环足盘、罐、瓮等。 3龙山文化的城址已先后发现了寿光边线王、章丘城子崖、邹平丁公、临淄田旺等多处。这些城址大小不同,小者仅几万平方米,大者达二三十万平方米。城址的大小既与其在聚落群内的等级有关,也与它所属社群实力有关。对于较大的.城址如城子崖龙山城,研究者认为它们与其周边聚落群已具备了“酋帮”或“方国”的性质。 4龙山文化的房屋建筑迄今发现还不多,从现有的零星资料看,这时期房屋平面形状虽以方形和长方形的为主,但似有向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5龙山文化的居民已经学会了开凿水井。现已发现的水井或作口大底小的圆筒形或呈方口小底的深筒状。 6龙山文化的墓地依然存在着分片埋葬的现象。墓葬仍流行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大都是单人的仰卧伸直葬。墓葬间反映出来的贫富分化及墓主社会地位的差别显著。多数墓葬墓坑小,大都仅有很少几件一般性的陶器和石器,甚至无任何随葬品。少数大墓的墓坑面积达20平方米以上,都有二层台结构,葬具有棺有椁,还有放随葬品的边箱,而且随葬品种类和数量都相当多,既有比较多的陶器,其中仅蛋壳陶杯就达五六件,又有精美的玉质礼器和装饰品。四、结语 从龙山文化的发现到现在已经整整八十余年了,八十年多来,一代代的考古工作者上下求索,对龙山文化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发掘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严文明先生在谈到龙山文化的研究时满含深情的说到:“在伟大祖国的科学的春天里,龙山时代的考古研究必将开出美丽的花朵![10]”。今天当我们再次总结龙山文化的考古研究,展望新世纪的研究前景时,我们可以自信地说:“在伟大祖国的科学的春天里,龙山文化的考古研究必将结出美丽的硕果!”。 参考文献: [1]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城子崖》。 [2]梁思永《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考古学报》第七期。 [3]赵辉《龙山文化的分期和地方类型》,《考古学文化论集》(3).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 [4]栾丰实《海岱龙山文化的分期和类型》,《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栾丰实《王油坊类型初论》、《青囟蚜山文化遗存之分析》.均见《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郑清森:《试论豫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及其源流》.《中原文物》1995年第3期。 [6]何德亮《山东龙山文化的类型与分期》,《考古》1996年第4期。 [7]李权生《山东龙山文化之编年与类型》,《史林》第75卷6号,1992年;《论山东龙山文化陶器的分期及地域性》,《考古学集刊》(9),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8]王青《试论山东龙山文化郭家村类型》,《考古》1995年1期。 [9]黎家芳等《典型龙山文化的来源、发展及社会性质初探》,《文物》1979年11期。 [10]严文明《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文物》1981年6期。

全县文化工作会议讲话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计划

档案文化建设探究论文

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

农村文化建设社会实践

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论文

北京华联企业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文化与档案文化建设

群众文化建设发展建议论文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龙山文化(共4篇)】相关文章:

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现状论文2023-11-25

文化建设发展论文2022-05-06

高中英语作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2023-01-15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2023-05-07

体育文化创建价值与功能思考论文2022-07-31

群众文化论文2023-12-22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思考2024-01-01

高中政治文化创新的知识点2023-09-27

县直机关文化建设调研报告2023-07-02

体育与茶文化探讨论文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