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档案文化建设

时间:2022-11-19 07:37:1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文化与档案文化建设(集锦8篇)由网友“风轻月”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文化与档案文化建设,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化与档案文化建设

篇1:文化与档案文化建设

一、文化

1、文化的含义

“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刘向《说苑・指武篇》:“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在此处文化的意思是文治和教化。在古汉语中,文化就是以伦理道德教导世人,使人“发乎情止于礼”的意思。在现代,文化指的是社会价值系统的总和。并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而言,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财富总和,这里的财富既包含物质内容又包含精神内容。广义的文化包含四个层次,即:物态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心态文化层;从狭义而言,文化指的是通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含风俗习惯、科学技术、学术思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制度、文学艺术等。

2、文化的特点

英国爱德华泰勒学者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不仅包含法律、道德、知识、信仰、艺术、风俗,还包括人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文化为人类所共有,具有以下特点。(1)文化具有超个人性和超生理性的特点。文化不是通过生理遗传而来的,而是人类后天习得和创造出来的;另外,文化的形成不在于个人,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接受文化、影响文化。(2)文化具有复合性的特点。因为不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由多种文化要素结合起来的。(3)文化具有象征性的特点。(4)文化具有传递性的特点。文化能够横向和纵向传递,如地域、民族之间的传递;代代传递。(5)文化具有变迁性与堕距(滞后)的特点: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变化、发明与发现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的影响,使得文化长期处于变化和变迁中;另外由于文化的各部分在变迁时的速度存在差异,使得文化的各部分之间存在差距、错位和失衡。

3、文化的表现形式

一般而言,文化表现的形式主要有两个层次。即主流文化(官方文化、精英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民间文化、大众文化)。

(1)所谓主流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和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每一个时期都有自己的主流文化。在我国封建社会倡导和起着主要影响的是儒家文化,在西方中世纪的主流文化是基督教文化,现阶段我们倡导和起着主要影响的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主流文化如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科学技术等,都具有“官方”色彩,能够以独立的学科存在。

(2)非主流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来说的,它是我们社会倡导主流文化之外的.另一种文化。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民间”色彩,一般情况下,不是以书面的形式展现出来的,非主流文化如婚姻、家庭、风俗、习惯等。从某种意义而言,非主流代表的正是社会的发展趋向,人类前进的活力源。创造力的所在。非主流是有转变成为主流的可能的。丰富人民文化生活(非主流文化)内容包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抵制低俗现象;开展全面健身运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加快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等。

在表达形式上,两个层次的文化都具有无限丰富的表现形式:诸如神话文化、诗歌文化、戏剧文化、曲艺文化、音乐文化、绘画文化、影视文化等。另外还有大量的特殊文化表现形式,如:饮食文化、花鸟文化、体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丧葬及婚嫁文化、居住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网络文化、科技文化、服饰文化、节事文化、武术文化等。

4、文化发展的基本方面

简言之就是要从多重视角来发展文化事业。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积极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以及文学艺术;加强重大公共文化项目和工程建设,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服务效能提升;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水平、集约化水平和专业化水平;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不断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发展;提高文化产业规模,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成果。

二、档案文化

档案工作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正确认识和准确理解档案文化的含义、特征、价值等,对于加强档案文化建设、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档案和档案文化的含义

所谓档案就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各个领域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具有图表、文字、声像等不同形式的记录。从文化和档案的含义而言,两者都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档案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是文化的载体形式之一。所谓档案文化是指档案中记载的文化活动或以档案形式表现的一种文化活动。

2、档案文化的特征

(1)基本特征,档案文化是应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而产生和形成的,其与社会发展的总体利益紧密相关,即:受到社会总体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也反作用于它。(2)现实特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档案文化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并且每一个层次都能够反映出来不同时期由各种文化要素所连接起来的平面分布特征。与此同时,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时期的文化生态环境中,也表现出了不一样的文化特点。另外,与其它文化门类相比较而言,档案文化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具有自己的独特作用

3、档案文化的价值

(1)档案是一切文化的历史沉积,具有明显的原始特征;(2)档案是人类实际行为的副产品,具有明显的权威特征;(3)档案是人类信赖的载体,具有明显的传承特征;(4)档案是重现历史和揭示未来发展规律的主要信息源泉,具有弘扬文化的特殊功能。 4、档案文化基础建设

(1)以档案价值观为核心,扩大档案文化的社会影响;(2)建设能够适应档案价值发挥的管理与服务机制;(3)丰富档案载体数量;4)集中档案信息资源;(5)优化档案管理手段;(6)提升档案人员素养;(7)运用市场化方式开发档案信息。

5、档案文化体系

档案文化是围绕档案而产生的文化现象,档案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不是档案与文化的简单叠加。要加强档案文化建设,就要打破过去所沿用的思维定势,从社会和历史的整体利益高度对档案文化进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从研究中找到档案文化形成的主导意识形态的线索,才能更好地发挥档案文化的公共服务作用和功能。

三、档案与文化建设的思考

以下笔者从要把档案转化为文化产品、要为文化建设提供档案、要为文化建立档案、要建设档案文化四点出发,对档案与文化建设的研究进行了思考。

1、要把档案转化为文化产品

这讲的是既要通过采用新兴的、覆盖面广泛、受众较多的文化形式,把档案转化为影响更加广泛的、大众或流行形式的传得开的文化产品,又要把档案产品打造成文化精品留下来。档案文化产品种类:(1)再现历史;诸如阅览服务、文件汇编、档案展览等;(2)社会文化传播;诸如社会文化的专题介绍,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传播等;包括大事记、专题概要、年鉴等;(3)综合研究产品;诸如档案研究产品、多媒体产品等;(4)档案市场化产品。当前,档案的内容浩如烟海,并且又收藏于档案馆室之中,这样给人民大众利用档案接收教育的机会就很少了,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工作人员对档案进行筛选、提炼、加工为其它的各种形式,从而让更多的人得到档案知识的教育和熏陶。由于我国传统的文化传播形式和新兴的大众传播形式在效果上差异很大,因此我们要积极运用新兴的、受众广泛的传播形式(如:电视、互联网和网络视频等)来制作档案文化产品。另外,除过要把档案转化为大众文化产品之外,还要把档案产品打造成文化精品, 如通过编辑出版档案图书、档案报刊、举办展览等文化形式来打造出具有档案特色的文化精品来。

2、要为文化建设提供档案

这就是说要为各种文化活动、文化创作在内的各项文化建设提供档案。在各项文化建设中(如电视、电影、小说、戏剧、论著编写、文化设施的建设、古城重建、古迹遗址恢复、大型文化活动的开展等),都需要从具有丰富文化营养的档案中吸取智慧、获得灵感、找寻素材、强化形象。如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电影《大转折》、山东台儿庄古城的重建、圆明园遗址的恢复、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等都大量查阅和运用了档案,也都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和成功。现今,我国的文化建设活动中利用档案和档案被应用的地方逐渐增多,特别是一些过去我们不常见和想不到的新的形式的文化活动也渐渐运用档案,我们档案工作者一定要看到这种新的趋势,与时俱进,积极主动为新形式文化活动提供档案服务,扩大和延伸档案的利用范围和领域,不断丰富档案利用成果

3、要为文化建立档案

这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作为档案人员,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帮助文化建设者在各项文化建设中建立档案。当前,有一些文化建设者已经意识到建立档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都主动把文化活动、文艺创作形成各种记录,留了下来,保存起来,然而,还有一些文化建设者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建档的重要性,没有自觉起来保存档案,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作为档案人员,我们要担起自己的档案职责,积极主动宣传建档的必要重要性,主动把文化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内容,对后人有参考价值的东西以及音像、电子、纸质等载体分门类建立档案保存起来,为今天的文化建设留下凭证和记录,也为将来的文化留下参考的依据;二是档案人员要主动记录即将消失的各种文化现象,为“濒危文化”建立档案。当前,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各个方面的发展大潮迭起,很多文化现象已经消失或者濒于消失,因此,作为档案人员,我们为“濒危文化”建立档案至关重要。

4、要建设档案文化

即要建设我们档案系统的行业文化。近些年来,全国很多地方的档案部门都在搞档案系统的辩论比赛、演唱演讲比赛、档案知识竞赛、书法摄影比赛等群众性档案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中有一些还通过电视转播成电视节目,向社会大众传播,成为了社会大众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有的还通过电视剧、话剧等形式宣传参赛者(档案工作者)。宣传档案工作的知识、意义、档案人员的先进事迹和精神等都属于我们档案系统的行业文化,这种行业文化不仅能够提高我们档案工作者的凝聚力、鼓舞斗志,还可以和宣传文化部门联合,借助公共媒体,向社会大众传播档案文化知识,进而提高社会大众的档案意识。

参考文献:

[1]杨冬权,谈档案与文化建设-在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上的讲话,中国档案,.

[2]任汉中,档案文化:一个十分纠结的论题-浅述档案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档案管理,2012.02.

[3]葛宝臣,对加强档案文化建设之我见,黑龙江史志,2012.13.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云南党的生活,2012.11.

[5]高思远,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存在之我见,北方文学(下半月),.03.

[6]郝庆东,浅谈档案文化建设,兰台世界,2012.S4.

[7]刘晓慧,文化元素对我国出口图书的影响,企业导报,2010.12.

相关阅读: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困境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

从话语幽默理论看小品语言的文化学意义

篇2:文化自觉与文化建设

就当今世界局势来看,经济的迅猛发展,将文化推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可以说文化成为了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动力来源,同时也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因素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量。

同时,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我国人民也更加期盼精神文化生活能够更加丰富多彩。

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中,唯有真正了解文化自觉的深刻含义,认识到培养文化自觉的重要意义,并发挥文化自觉的力量,全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文化自觉的内涵

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全球化,同时还促使文化逐渐向全球化迈进,多元化的世界文明快速形成,各国文化相互冲击碰撞,若不能够较好地处理好各种文明的关系,势必会导致世界出现各种各样的**。

在这样纷乱的背景下,我党就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文化自觉一说。

费孝通先生于首次提出了文化自觉一说:文化自觉,顾名思义主要是指在既定的环境下的既定文化,身在其中的人能够对其有非常明确的自知之明,能够清楚地知道文化的来历以及其形成的过程,同时对其特点和发展的方向都有基本了解。

自知之明能够加速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并能够通过新环境和新时代文化选择来决定其自主地位。

后来费孝通先生在其《人文价值再思考》一文中再次对文化自觉进行了深入的总结:文化自觉只是指人们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对文化有所了解,不带有任何的文化回归含义,并不需要进行复旧,并不主张完全的细化亦或者他化[1]。

文化自觉的形成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历程,第一,要对自己的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够清楚自己所接触的各种文化的不同,唯有如此才能够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并通过不断适应,以及结合不同文化中的长处,取长补短逐渐建立起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各种文化能够和平共存的基本守则。

费孝通的文化自觉一提出,立刻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全球进入到了一个多元化文化冲击的新世纪,各种恐怖事件更是证明了费孝通先生的远见,让我们真正看到了因不同文化所导致的纷乱局势。

由于文化自觉使文化建设有了一个发展的坐标,纵向是时间,主要是指把握住历史,继承和发扬历史;横向为空间,主要是指在文化全球化的条件下,找到民族文化的定位,并确保其具有存在的意义。

总而言之,文化自觉就是指某国家或民族能够树立起一定的文化觉悟,也就是说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非常深入的了解,知晓整个文化发展的规律,主要包括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所代表的意义和其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能够真正掌握文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并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文化在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敢于担当起推动文化发展的权利和责任。

二、培养高度文化自觉的重要意义

提高文化自觉,是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同时在不断发展的历程中,坚持将文化建设新成就、思想文化新觉醒以及理论创造新成果作为党和人民不断前进的主要方向。

长期以来,我党始终保持对文化的重视,并结合文化的力量来凝聚发展的力量,引领前进的方向。

在我党成立早期,就运用马克思主义新文化的力量,成功激发民族热情带动人民开创新中国。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文化随之成为了凝聚民族力量的关键,通过发挥革命文化的力量成功击败强大的敌人获得了胜利。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在解放战争中,我们的战线可以分为文武两个战线,也就是文化和军事战线。

要战胜敌方,我们不仅要有拿枪的军队,同时还需要有文化队伍,这才能够使我们的队伍更加团结,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军队。

这种运用文化力量推动队伍凝聚力的经验,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发展中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2]。

我党始终坚持在文化建设中加强对人民的教育,这也使得人民的思想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传播到党的发展和人民教育中,有效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

(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高度的文化自觉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内容,将时代的特征和人民的期待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真实地反映出来。

也就是说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构建民族伟大复兴思想的基础。

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首先应当从传统文化着手,掌握其来历、规律以及作用等。

可以说民族生命力的来源主要是民族文化。

一个民族形成的重要标志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它在人们对自然进行改造以及发展社会时,能够发挥思想引导、智力支撑等作用,使人们在面对不同困境和危难时,能够顽强抵抗,提升民族的生命力和抗击力。

民族文化同时作为民族凝聚力的主要源泉,它是全民族长期以来智慧、精神以及传统风俗等集合而成的结晶,它决定了整个民族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价值、理想以及精神。

使全体民众能够对民族和国家有更加强烈的认可和归属感,并能够有效激发全体民众强大的凝聚力。

民族文化还可以说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

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民族所展现的文明不断前进的成果,它不仅将前人所有伟大的智慧集合起来,同时将物质、政治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有效促使人们不断激发个人创造力和提升个人素质,进而有效推动全民族的创造力提升。

同样,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带动全民素质提高,并且在人才培养上也同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能够有效激发全民族的创造力使之更快发展。

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首先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以及重要方针牢牢把握住;其次,将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把握住;最后,通过借鉴人类较为优秀文化成果,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结合先进文化带动文化不断发展,促进文化更加繁荣,进而有效带动社会不断前进。

文化链与建筑文化链【2】

【摘要】文化是一个庞杂繁复的概念,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征,相关学者从多个研究视角对文化链进行了探求和思考,本文将文化链的相关理论引入到建筑文化体系研究中,试图用跨学科的观点阐释建筑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关键词】文化 文化链 建筑文化链

1 引言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社会的灵魂。

文化含义极广,仅文化一词而言,世界上就有多种解释的方法。

《辞海》上解释文化为“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

《大英百科全书》对于文化的解释则是引用美国著名文化学专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该书中收集了166条文化的定义,这些定义分别由世界上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分析学家、哲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和政治学家所界定。

“文化”一词,英文、法文都写作Culture,它是从拉丁文中演化来的,拉丁文cultura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等意项。

最早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来使用的是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泰勒(EBTylor),他在1871年发表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定义,他阐述道:“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文化从宏观层面来讲,有宇宙文化、自然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等。

从微观层面上讲,主要有文学、艺术、绘画、音乐、诗歌、电影、建筑等。

可见文化的包容性非常强,是一个大而宽泛的概念。

2 文化链浅析

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是一种有机的整合。

探求人类文化进步的丰富形态和基本途径、挖掘人类生存的基本规律一直是研究学者深入探讨的课题,因此有相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文化链的概念。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王宁宇教授指出,“文化链概念是基于世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个系统观念,主张放开视界,将散在各点上的问题联系起来寻求其在整体中的位置关系,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项共同的规范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晓丽研究员在多年民族学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如果将一种文化看成是一个头尾相接的文化链条,那么这个文化链条是由若干个文化环组成。

每个文化环都隶属于一个文化链条,因此每一个文化环必定与所属的文化链条直接连接;而文化环与文化环之间,有的是直接连接,有的则是间接连接,有的是依次相接,有的可能是几个文化环与一个文化环同时相接,还有的是几个文化环交叉连接在一起。

在一种文化里,不论有多少个文化环,不论文化环以什么形式连接在一起,它们总有相扣之处,形成一个内容交叉而丰富、连接形式多样而紧密的文化链条,而其中每个文化环都有自身存在的特殊意义”。

因此,她认为“文化链是指文化与文化之间(包括不同文化之间和同一种文化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形成的一种相互关联的现象”。

这些学术思想从现象人类学的角度非常精准地挖掘出文化现象的本质,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多种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状态,对世界范围内各种异彩纷呈的文化现象的特点、模式也做出了很好的解释。

同时,也有学者从企业文化、产业开发的角度提出了文化链的相关概念和思考。

认为文化链是指企业文化是由价值、行为、制度、物质所组成的一个有机的、全面联系的整体,其目标是为构建企业竞争优势服务。

在《文化链》一书中,作者林竹盛认为:“在一个系统中,通过事物的内在规律,把多种要素连接起来,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前后依存,环环相扣,彼此互动,由此形成一个不断增值的连锁关系,称为链”。

这里所说的“文化链”是指在“组织学习”的基础上展开的,与组织发展变革同步的文化创新系统。

它是基于组织学习的文化创新,文化创新与组织创新的协同和文化创新对发展能力的提升为理论支柱,以构建学习型文化为基础,以学习型文化创建基模为操作思路,完成了一个严谨的架构体系,文化链就是文化创新系统。

魏中俊、包训文从产业开发角度提出了“文化产业链”,提出经济开发区应该在整体优化设计基础上,构建由会展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社区文化等组成的文化产业链。

由于文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文化链的理论被人们不断拓展,研究学者对于文化链的思考不仅仅停留在文化的本质探求方面,在其它领域也有所延伸。

李华兴、张元隆在《维新志士的心态与变革的文化链》一书中从历史学的角度对戊戌维新的心态,对驱动和制约变革的文化链进行了深层思索。

张捷在《书法文化链与“大书法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国书法在中国文化体系中起到链接、枢纽、节点功能,可以形成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和底蕴深厚的围绕书法文化的一个文化体系和集群,这就是所谓书法文化链。

另外,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现象都可以被称之为文化链条的载体,诸如“兰花文化链”、“圣诞文化链”等等。

3 建筑文化链浅析

篇3:“文化自觉”与城市文化建设

摘要:《湖北公路文化通论》是一本对湖北公路文化的发展、积累、形成、创新进行全面论述的专著。

全书论述了湖北公路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并对湖北公路文化的建设和创新提出了积极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文化;公路;公路文化

《湖北公路文化通论》是由武汉理工大学邱观建教授领衔撰写的学术专著,该书分七章,共19万余字,由人民交通出版社推出。

第一章对湖北公路的发展作了一个全面的梳理。

第二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公路文化的特征和功能。

第三章全面考察了湖北公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总结了湖北公路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客观分析了湖北公路文化的时代定位,科学规划了湖北公路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方向;第四章立足湖北公路实际,提出了湖北公路文化建设的原则、方法、步骤和湖北公路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第五章从四个层面凝练出湖北公路文化的主体内容。

包括湖北公路精神理念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湖北公路特色文化;第六章从公路文化的视角,论述了湖北“和谐公路”的构建,提出了构建湖北“和谐公路”的内涵和举措。

第七章集中反映了湖北公路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从多侧面、多层次展示了湖北公路文化建设的风采,体现了湖北公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力量。

该书既是“湖北公路文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专家们心血的结晶,也是湖北公路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既是对公路“文化”的抽象和凝炼,也是对“文化”公路的总结和升华。

在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交流的重要内容。

公路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文化”在公路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凝聚和激励作用,成为公路行业发展的动力资源。

第一,加强“文化” 的公路研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反映时代潮流发展的文化。

公路交通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先行官之一,所以公路文化必然包含于中国先进文化中,从而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近年来,公路文化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主要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公路文化与物质基础的不对称,它已愈来愈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公路基础建设突飞猛进,在硬件设施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距离越来越接近。

但是,相近物质条件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公路交通在路网结构、服务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整个行业的社会公信力和满意度,也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

而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不只是因为别人拥有的先进的公路基础设施,还包含着与之相适应的公路文化。

公路文化研究正是着眼于打造先进公路文化,以提高公路行业的文化内涵,不断提高公路交通的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公路产品为目标,以培育文明风尚,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落脚点的。

第二,提高公路的“文化”含量是研究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公路交通作为方便性和机动性最佳的交通出行方式,覆盖面广,结点多,里程长,必须要通过文化辐射,才能将各个公路企业凝聚起来,并积极促进整个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

公路要发展,公路的建、养、管要走向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否则只能成为空谈。

一方面,公路文化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并引导广大公路员工的行为,这种文化的导向功能往往比单纯的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更能深入人心,更能发挥效用。

另一方面,公路文化能把职工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感情凝聚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促进行业目标的实现。

这种文化的粘合功能有利于培育和树立员工的共同理想,激励广大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公路文化研究正是着眼于文化在整个公路行业的激励、沟通、导向和渗透,丰富广大公路职工的业余生活,使他们在求知、求美、求乐的过程中得到满足,促进公路员工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推进公路事业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现。

第三,强调“文化”的公路是提高管理水平,塑造公路新形象的需要。

公路文化研究是公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良好的声誉要靠文化来传播,优秀的形象要靠文化来塑造。

公路行业外在的文化现象体现在公路设计、施工、养护、管理全过程,工程设施要从美学和力学角度去考虑;公路文化的内涵则体现为公路行业的向心力、凝聚力,体现为公路员工在建设管理、养护管理、路政管理和费收管理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形象。

第四,打造“文化”的公路是构建和谐公路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新时期的重要思想和战略任务。

公路作为现代最主要的交通设施,它应是和谐社会主旋律中一个重要的音符。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建设突飞猛进,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群众的出行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显著贡献。

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公路事业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不和谐音符——从外部因素上看,主要表现在:社会公益意识不强,公路法律意识淡薄,地方保护主义客观存在,国家的行业政策不够完善等等。

从内部因素上看,主要表现在:投资体系不够完善;传统的行业管理体制与开放的市场之间的矛盾;公路市场开放程度低;管理职能失衡;人才缺失等。

公路文化研究正是立足现阶段实际,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着眼于创造“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公路环境,服务经济社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不断发挥公路的更大价值,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构建和谐公路增强文化软实力。

公路文化存在于社会文化之中,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既依赖社会文化而存在和发展,同时又丰富和完善了社会文化。

公路文化在各个层面上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公路事业的发展。

在宏观上,它体现了公路行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当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微观上,它凝聚着每个公路人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思想修养、价值取向、整体意识以及自身的心理文化和个人价值。

该书正是通过对实践中积淀的,能够反映时代要求的湖北公路文化的探讨,希冀在凝炼公路的“文化”并以“文化”促进公路建设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有所突破,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第一,公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公路文化是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下伴随着公路的产生发展而来的,它是与“路”共存的一种客观实在。

《湖北公路文化》首先研究了湖北公路的形成与发展。

因为公路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也就是公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湖北公路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从古代道路的形成,到近代商办汽车路的兴起;从建国后湖北公路的发展,到改革开放后湖北公路网的形成。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湖北公路事业的发展承载着不同的历史意义。

因路而生的文化同样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含义。

研究公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就是总结湖北公路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经验,寻求新时期湖北公路文化的时代定位,确立未来湖北公路文化的发展方向。

第二,公路“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首先,研究公路文化就要对公路文化的内涵做出科学的界定,为丰富社会文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不同行业的文化,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性。

即使同是公路文化,不同地域也有其差异性。

湖北公路文化的内涵,就是带有湖北痕迹的公路物质文化、公路制度行为文化和公路精神文化。

研究湖北公路物质文化,为湖北公路行业提供更好的物质保障。

研究湖北公路制度行为文化,为湖北公路行业提供更合理的制度保障。

篇4:文化自觉与文化建设论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也逐渐向全球化迈进。

在各种文化相互冲击的今天,唯有把握住文化自觉和文化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树立起民族的信心,进而使民族更加团结,更加强大。

篇5:文化自觉与文化建设论文

就当今世界局势来看,经济的迅猛发展,将文化推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可以说文化成为了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动力来源,同时也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因素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量。

同时,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我国人民也更加期盼精神文化生活能够更加丰富多彩。

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中,唯有真正了解文化自觉的深刻含义,认识到培养文化自觉的重要意义,并发挥文化自觉的力量,全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文化自觉的内涵

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全球化,同时还促使文化逐渐向全球化迈进,多元化的世界文明快速形成,各国文化相互冲击碰撞,若不能够较好地处理好各种文明的关系,势必会导致世界出现各种各样的**。

在这样纷乱的背景下,我党就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文化自觉一说。

费孝通先生于首次提出了文化自觉一说:文化自觉,顾名思义主要是指在既定的环境下的既定文化,身在其中的人能够对其有非常明确的自知之明,能够清楚地知道文化的来历以及其形成的过程,同时对其特点和发展的方向都有基本了解。

自知之明能够加速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并能够通过新环境和新时代文化选择来决定其自主地位。

后来费孝通先生在其《人文价值再思考》一文中再次对文化自觉进行了深入的总结:文化自觉只是指人们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对文化有所了解,不带有任何的文化回归含义,并不需要进行复旧,并不主张完全的细化亦或者他化[1]。

文化自觉的形成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历程,第一,要对自己的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够清楚自己所接触的各种文化的不同,唯有如此才能够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并通过不断适应,以及结合不同文化中的长处,取长补短逐渐建立起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各种文化能够和平共存的基本守则。

费孝通的文化自觉一提出,立刻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全球进入到了一个多元化文化冲击的新世纪,各种恐怖事件更是证明了费孝通先生的远见,让我们真正看到了因不同文化所导致的纷乱局势。

由于文化自觉使文化建设有了一个发展的坐标,纵向是时间,主要是指把握住历史,继承和发扬历史;横向为空间,主要是指在文化全球化的条件下,找到民族文化的`定位,并确保其具有存在的意义。

总而言之,文化自觉就是指某国家或民族能够树立起一定的文化觉悟,也就是说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非常深入的了解,知晓整个文化发展的规律,主要包括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所代表的意义和其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能够真正掌握文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并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文化在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敢于担当起推动文化发展的权利和责任。

二、培养高度文化自觉的重要意义

提高文化自觉,是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同时在不断发展的历程中,坚持将文化建设新成就、思想文化新觉醒以及理论创造新成果作为党和人民不断前进的主要方向。

长期以来,我党始终保持对文化的重视,并结合文化的力量来凝聚发展的力量,引领前进的方向。

在我党成立早期,就运用马克思主义新文化的力量,成功激发民族热情带动人民开创新中国。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文化随之成为了凝聚民族力量的关键,通过发挥革命文化的力量成功击败强大的敌人获得了胜利。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在解放战争中,我们的战线可以分为文武两个战线,也就是文化和军事战线。

要战胜敌方,我们不仅要有拿枪的军队,同时还需要有文化队伍,这才能够使我们的队伍更加团结,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军队。

这种运用文化力量推动队伍凝聚力的经验,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发展中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2]。

我党始终坚持在文化建设中加强对人民的教育,这也使得人民的思想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传播到党的发展和人民教育中,有效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

(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高度的文化自觉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内容,将时代的特征和人民的期待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真实地反映出来。

也就是说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构建民族伟大复兴思想的基础。

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首先应当从传统文化着手,掌握其来历、规律以及作用等。

可以说民族生命力的来源主要是民族文化。

一个民族形成的重要标志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它在人们对自然进行改造以及发展社会时,能够发挥思想引导、智力支撑等作用,使人们在面对不同困境和危难时,能够顽强抵抗,提升民族的生命力和抗击力。

民族文化同时作为民族凝聚力的主要源泉,它是全民族长期以来智慧、精神以及传统风俗等集合而成的结晶,它决定了整个民族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价值、理想以及精神。

使全体民众能够对民族和国家有更加强烈的认可和归属感,并能够有效激发全体民众强大的凝聚力。

民族文化还可以说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

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民族所展现的文明不断前进的成果,它不仅将前人所有伟大的智慧集合起来,同时将物质、政治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有效促使人们不断激发个人创造力和提升个人素质,进而有效推动全民族的创造力提升。

同样,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带动全民素质提高,并且在人才培养上也同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能够有效激发全民族的创造力使之更快发展。

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首先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以及重要方针牢牢把握住;其次,将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把握住;最后,通过借鉴人类较为优秀文化成果,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结合先进文化带动文化不断发展,促进文化更加繁荣,进而有效带动社会不断前进。

篇6:企业档案与档案文化建设刍议论文

企业档案与档案文化建设刍议论文

一、企业档案在档案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企业档案是企业在科研、生其最大的价值。

(一)企业档案作为信息依据

为档案文化建设提供了原始积累企业档案是企业运营全过程的各类文件材料的汇总,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企业发展的真实记录。在建设企业档案文化的过程中,企业档案作为传承历史的载体,真实记述和反映了企业的各项活动,是企业发展的记忆,这些历史的记忆,作为实事凭科研成果、组织管理及财务状况等,不仅从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反映了企业的计划制定、决策结果、生产状况和研发情况等,而且为企业生产管理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可靠信息和科学依据。

(二)企业档案提升外延服务

为档案文化建设创造了基本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日益明显,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利用工作的拓展和深化。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要取得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企业管理方式,企业管理的核心价值在于:使企业的运作效率大大增强;让企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使每个员工都充分发挥潜能;使企业财务清晰,资本结构合理,投融资恰当;向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树立企业形象,为社会多做实际贡献。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档案管理主要侧重于对企业内部人员查阅资料提供相关的服务,企业档案的功能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多数档案文件材料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因此要充分发挥企业档案在企业经营和战略实施中的作用,就必须改变传统观念,把“死档案”用活,实现企业档案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转变,在坚持做好档案日常管理工作和维护的基础上,加强对档案文件材料的研究、开发和运用,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在深入挖掘档案资源上下功夫。档案作为重要的知识资源,具有知识属性和信息属性双重特性,并属于知识形态上产生的生产力,对于知识创新和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价值体现在档案的服务利用过程中。当档案被再次利用于新的科研、生产、建设活动时,其档案的外延服务价值被充分发挥,从而为企业档案文化建设创造了基本条件。

(三)企业档案维护企业利益

为档案文化建设提升影响力笔者所在公司作为一家大型国有船舶企业,企业管理工作相当庞杂,而系统管理的档案工作却能为企业管理者理清脉络,梳理头绪。例如:在当前船市并不景气的市场中,接船任务相当艰巨,如何在逆境中求生存,成为当前各大造船企业的首要任务。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往往是企业在困境中首选的方法。于是,企业开发改造新船型,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与船东合理谈判,以期获得更好的协议条件;以及合理降低造船成本,进行综合性技术改进等都离不开档案工作的支持,唯有以翔实、客观的数据、图纸和文字资料等作保障,才能确保企业经营任务的顺利进行。同时,档案在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合法权益中起着主导性作用。企业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及商业秘密等,是企业知识创新的成果,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和核心知识资本。企业档案真实记录了企业进行知识创新的过程、内容、结果,是企业拥有某一知识产权的法律凭证,当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时,档案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有力武器,只有在日常经营管理中谨慎、细致、完整地保存好企业档案,才能在经济纠纷中得到有力的证据支持。档案工作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科学规范地管理档案,是衡量一个企业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档案记载着一个企业发展史上的优秀成果,对研究本企业的工作业绩和科学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是进行科学分析、扬长避短,制定发展方向的好教材,对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促进各方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在企业档案文化建设中重视档案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完善企业机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创造力,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添砖加瓦。

二、企业档案与档案文化建设的紧密联系

党的“十八大”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文化,是人类物质、精神成果的集成,企业文化,化人成物;档案文化,化物于文。企业档案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档案文化融入并支持企业文化,企业档案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企业文化的结晶和积淀,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是企业发展的真实记录,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企业档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贯穿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企业档案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也是相辅相成的,做好企业档案文化建设工作,对丰富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档案文化建设的特点

档案文化建设具有真实权威、记忆存史、神秘感和原始记录性的特点。1.真实权威:由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决定,法律的认可、社会的共识是档案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显著特点。2.记忆存史:是档案文化的基本功能,档案文化不仅是记忆文化、存史文化,还能延伸记忆、延续历史、延续科学技术与积累知识。3.神秘感:档案的机密性决定了其神秘感,神秘感与权威性是档案与群众互动的有力条件,能有效激发群众的探知欲。4.原始记录性:是档案文化的基本属性,真实权威性和记忆存史性都由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决定。

(二)档案文化建设的基础

1.丰富的馆藏

馆藏作为一切档案工作的基础,是开展档案文化建设的基础,特别对于企业档案文化建设,必须要以丰富多样和高质量的馆藏资源为基础。但馆藏档案数量的庞大不等于高质量的馆藏,馆藏档案品种单一、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妨碍了档案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对此,档案部门应当积极调整档案馆藏结构,丰富充实各类档案资源,包括有关个人经历和研究成果,以及企业历史进程的各种人文、人本档案文献材料,从满足长远的利用需求着眼,努力使档案部门成为一个能代表企业时代特点和文化记忆的场所。

2.人才的培养

加大企业档案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是抓好企业档案文化建设的关键。要建立具有较高素质、结构合理、适应信息时代电子档案管理需要的新型档案工作队伍,并稳定档案管理网络体系中的各级专兼职档案人员,每年组织专兼职档案人员参加国家、省、市档案业务培训或档案文化建设培训,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为档案文化建设打造强大的人才队伍。

三、新时代企业档案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

在新的时代,档案文化建设需要有新的理念,开拓思路才能使档案文化建设事业得到创新发展。在这个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宣传与交流是开展档案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档案部门要开展有广度、有深度的档案宣传工作,在普及档案基本知识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宣传档案的起源、档案载体形态、档案功能作用、档案文化价值等档案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及制度规范,增强企业员工的档案意识和档案文化意识,促进档案文化理念的广泛认同。

(一)档案文化建设的实践

,上海地区中船工业企业借6月9日“国际档案宣传日”活动之机,开展了“船舶发展档案同行”上海船舶工业档案图片展览活动。该活动由中船工业上海公司组织,各下属企业挖掘了各类人文、人本档案,以“红色记忆”“家国情怀”“服务民生”“时代先锋”“兰台风采”五个主要板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档案工作宣传。在“船舶发展档案同行”图片展的开幕式上,邀请了各企业代表座谈档案利用的体会。宣传展板在各下属企业进行了巡展,宣传内容也在各企业OA网上以电子版的形式进行滚动播放,整个六月各企业都沉浸在浓厚的档案文化建设氛围之中,受众达13万余人。当所有人都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我们船舶民族工业是如何历经风雨、饱经沧桑,如何披荆斩棘、继往开来,如何励精图治、蓬勃发展的同时,珍贵的历史档案以影像的形式展示在我们面前,让大家都充满自豪,共同注视过去,期待未来,展望未来。

(二)档案文化建设的思考

“船舶发展档案同行”上海船舶工业档案图片展活动是一次成功的档案文化建设实例,曾经以为我们完成不了那么大的项目,但是完成之后的影响力也是我们始料不及的。由此可见,档案文化建设在档案工作、企业文化建设中同样承担着重要的职责。是成功,也是鞭策,档案文化建设工作需要开放包容的胸怀和辩证取舍的态度。必须以服务民生为主导,以主动记忆的意识、“无中生有”的魄力,在思维上要多角度、放得开,同时要与专家合作扩大影响,以引进来走出去的思路,积极发挥档案的职能作用,以重大事件、重大纪念日、重大活动等为平台,开展理论文章、珍贵档案文献、专题档案数据库、媒体档案专栏、门户网站、公益性档案等服务项目,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地方文化,实现档案文化建设的再丰富、再发展。档案是文化的产物,是凝固的文化,也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石。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将日益明显,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开展档案文化建设是档案利用工作的拓展和深化,不仅能为企业生产、经营、科研等各项活动提供服务,更具有现实和潜在的经济效益。尽管档案文化建设往往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其社会效益是客观存在并得到有关各方认可的。此外,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增强了档案工作的作用和地位,促进了档案文件材料的积累和归档,为开展档案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把档案工作不断推向新的高度,使企业员工从中获得认同感,为企业凝心聚力求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篇7:档案文化建设探究论文

档案文化建设探究论文

一、现阶段档案文化建设困境原因分析

(一)片面强调档案资源的拥有,忽视公众的利用需求

档案资源的拥有情况包括实体资源、精神资源、文化资源和利用者习惯。资源拥有情况决定着档案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一直以来片面强调资源拥有为主导,把是否拥有丰富藏量作为衡量档案工作水平的主要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制定档案文化资源开发计划、进行档案编研、采用展览、陈列、网站等多种形式开展档案文化宣传,其根本出发点也仅在于应付档案工作的评估和考核,并非是为了加强档案文化建设、满足利用者需求。

(二)档案文化缺乏心理认同

档案文化影响力的扩张需要档案文化与社会大众互动才能实现,而这种互动是以一致的心理认同为基础和前提的。然而长期形成的被动服务的思维和做法难以适应当前档案文化既为有关部门和单位服务,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既为城市发展和市民服务,又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服务的新要求。对于公众而言,社会档案意识淡薄,档案文化传播范围狭窄,手段单一等原因导致公众对档案文化的认知十分有限,对获取档案文化价值的信心不足,对档案文化的认同和认知度差。

(三)档案文化提供者缺乏应用信息技术的知识素质

从整体情况来看,目前档案文化提供者的知识素质还比较差。一方面信息技术推动档案文化传播是必然趋势,特别需要培养和引进一批既懂得技术又熟悉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因为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需要,一些优秀人才因为编制问题而被拒之门外,这两方面原因使得档案文化人才缺乏,面对档案文化建设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基础差、缺乏必要的培训等原因,档案文化提供者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还很欠缺,因此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加强知识和理念的教育培训是当前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一项既重要又紧迫的任务,也是一个基础环节。

(四)违背档案文化发展规律

现阶段档案文化建设必须尊重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本着符合实际和可扩展性的原则逐步推进。但是,实践中违反档案文化规律和攀比之风助长了建设的盲目性,许多地区和部门在档案文化建设目标、计划等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在档案文化资源拥有情况、信息技术使用以及对档案文化未来走向的认知则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档案文化。不同地区、部门在档案文化建设中保持差异性这是尊重档案文化发展规律的体现。

(五)档案文化管理体制障碍

由于管理体制障碍,档案文化缺乏统一部署、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多头分散管理,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实践中档案馆(室)功能不完整,管理条件、技术手段落后,抑制其发挥档案文化建设主力军的作用;再如档案文化建设涉及到档案、图书、情报等信息资源,尽管三者服务对象、服务手段、服务方法都一样,但是由于体制的原因他们处在条块分割管理中,无法实现资源的共通共享,这样无形中增大了管理成本等。

二、档案文化建设的未来走向

通过分析现阶段档案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原因,从增强档案文化凝聚力,扩大影响力,激发创造活力,提升总体实力和竞争力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档案文化建设未来走向为:

(一)准确把握档案文化的定位是前提

档案文化定位:既注重数量与规模,又注重结构和质量;既注重文化生产能力,又注重创新能力;既注重发展速度,又强调发展的持续性;既增强文化的竞争力,又注重体制、机制的科学构建。基于此,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时一是发挥档案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是紧紧抓住建设档案精品文化这一载体,不断推出文化精品,树立档案文化的影响和形象;三是以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档案文化的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增强档案文化的活力;四是做好社会服务,只有服务社会,为公众认可,档案文化发展的根基才能牢固;五是加快人才的培养,为档案文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谋划全局,整合资源是提升档案文化的基础

。谋划全局,整合资源,最根本的是要以社会共享为目标,统筹协调,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网络与平台,积极推进档案文化资源共享。浙江省档案局在实施浙江记忆工程中,全局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浙江记忆工程既包括浙江名人、浙江方言、浙江名镇(村)、记忆浙江、浙江之最、浙江老照片、浙江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浙江档案文献编纂、家庭档案、家谱族谱等重点项目,又包括区域特色文化、城市记忆、重大历史事件、著名企业、老字号、典型建筑物(构筑物)、口述历史等各地统筹推进项目。通过构建浙江记忆名录体系,共建浙江记忆保护网络,搭建浙江记忆利用平台,实现彰显浙江记忆文化品牌、提升档案部门文化形象、优化档案文化产品服务、构建档案文化建设平台的目的。

(三)创新机制推广档案文化精品是关键

注重文化的创造力,打造社会和公众认可的档案文化精品是关键,创新机制就要加快档案文化产品由资源型向需求型转变,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在深挖档案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工作和创新。比如对重大事件、重大纪念日、重大活动、理论文章、著作、珍贵文献记录、专题数据库、图书等采用项目论证、专家咨询评估、公众参与、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机制,打造一批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档案文化精品。随着《西藏元代官方档案》和《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至此我国已有《纳西东巴古籍》、《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大金榜》、《清代样式雷图档》、《清代内阁秘本档》和《传统音乐档案》等9份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些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档案文化精品是机制创新的结果,彰显了我国档案文化记忆品牌,提升了档案文化精品的价值,增强了档案文化竞争力。

(四)全方位、多途径传播档案文化是目的

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曾对档案文化的传播方法和途径做过精辟地论述:把档案转化为文化产品,一是要努力把档案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特别是要尽量或善于采用新兴的、覆盖面广、受众多的文化形式,把档案转化为影响更加广泛的、大众或流行形式的文化产品,以便让它“传得开”;二是不管采用传统或新兴的文化形式,都要努力把档案产品打造成文化精品,以便让它“立得住“”留得下”。这为传播档案文化指明了方向。

篇8:浅谈油田档案及油田文化建设论文

随着全球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各个行业领域逐渐认识到信息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为此逐步增加了信息文化建设的投入资金,加快了油田档案与油田文化的建设进度,期望能够紧贴时代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条件。就油田档案管理工作来说,其工作内容主要就是针对油田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生产活动、经济活动、管理活动等各种信息资料进行记录和管理,以此促进油田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相应的也能够起到维护油田企业的经济利益及合法权益的重要作用。就油田文化建设来说,主要就是油田企业的科研过程、生产过程、管理过程以及文化建设过程形成的行为规则、价值观念以及理想信念,以此引导企业员工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企业员工能够具备良好的企业意识和工作意识,并为油田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提高油田企业的竞争力。

一、油田档案在油田文化建设中的主要作用

(1)体现出油田文化的特色。油田文化建设不仅仅局限于油田企业的共性文化建设,更包括油田企业的个性文化建设,具体就是指除了油田企业所必须拥有的文化精神之外,各个油田企业也要拥有自身的个性文化,以此反映油田企业的特色特征,这也是提高油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1]而油田企业的个性文化建设与油田档案是息息相关的,在油田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针对油田档案进行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其中的文化精髓,完善油田企业的文化体系,并实现油田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从而体现油田文化的特色。(2)有利于企业的文化教育。无论是何种档案都有其历史价值,并在程度上包含着许多思想精神,所以油田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档案展开文化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向企业员工展示油田企业的发展经历和典范人物精神。[2]例如在企业内部的庆祝活动中,可以向企业员工展示企业档案的历史图片,使企业员工能够直观认识到企业的历史经历,使企业员工能够深刻了解到企业的卓越精神和敬业精神,从而在心底里产生企业归属感和荣誉感,充分激发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各个企业员工能够严谨地做好工作。(3)丰富了文化建设的素材内容。油田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促进油田企业的持续发展,这就需要结合油田企业的自身文化展开具体工作,以保证油田文化的准确性、真实性及完整性。而油田档案作为油田企业的信息汇聚地,其中的历史信息对于油田文化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参考作用,不仅能够促进油田文化的完善,也能够为油田文化的建设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使油田文化的建设能够朝着多元化发展。

二、加强油田档案管理,推进油田文化建设

(1)强化油田档案的文化属性。油田档案作为油田企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中蕴藏着大量的信息文化,是油田企业独一无二的珍贵资源。因此,档案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档案信息的历史文化属性,充分发挥其文化功能,以此促进油田文化的建设。同时,油田档案部门是企业员工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档案信息的文化影响可以使企业员工主动去接受企业历史文化中的思想理念,从而有效推进油田文化的建设进度。(2)完善油田档案管理制度。油田档案是油田文化建设的重要信息来源,为此必须要完善油田档案管理制度,以保证油田档案的准确性、真实性及完整性。[3]首先,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工作心态,详细明确档案管理工作内容,做好档案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及存储等各项工作,并确保档案资料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安全的存储环境。同时,油田档案管理部门必须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和规定规章,确保档案管理工作中不会出现信息错误和信息漏失等现象,从而有效提高油田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3)优化整合油田档案资源。由于油田的生产活动都处于室内环境,并且生产规模较大,生产工艺较复杂,这就使得档案信息具有一定的散乱特性,其中有些重复性内容,有些无意义内容,也有些不完善内容,为此就必须要针对这些油田档案进行优化整合,确保油田档案系统具有较高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在具体的工作中,油田档案管理人员可以针对油田档案进行深入分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将其编制成有形产品,使油田档案的文化内容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从而有效推进油田文化的建设进程。

三、结语

综上所述,油田档案与油田文化建设是促进油田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而油田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油田档案的信息支撑,这就需要油田企业不断完善油田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油田档案管理工作,并以多种形式利用油田档案信息展开油田文化的建设工作,从而有效提高油田企业的文化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新.油田档案与油田文化建设[J].档案管理,2014(2):91.

[2]陆赟芸.浅析如何加强油田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J].化工管理,2015(27):4.

[3]朱日慧.谈油田企业档案文化建设———以大庆油田为例[J].黑龙江档案,2013(3):105.

档案文化建设探究论文

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论文

论企业档案馆(室)核心档案资源建设论文

以高校评估为契机加强高校档案工作论文

学校档案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论文

电子技术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论基于公民美德和个人权利的公共精神

全区档案工作会议上领导的讲话

信息科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论文

谈高校参与地域公共文化建设比较优势论文

文化与档案文化建设
《文化与档案文化建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化与档案文化建设(集锦8篇)】相关文章:

领导全市档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2-08-16

档案信息商品化研究论文2024-02-12

工程技术档案管理研究论文2022-08-31

档案局馆长研修班发言稿2022-05-07

县民企档案工作调研报告2024-04-27

市委副书记在档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4-05-21

新形势下企业工会工作思考论文2022-06-03

电力企业档案开发和利用论文2022-07-24

高校档案在校史文化传播中的价值探讨论文2023-06-05

国际档案日宣传标语202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