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服装”的成功转型

时间:2022-05-25 01:44:1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互联网+服装”的成功转型(合集7篇)由网友“啾啾秋啾咪”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互联网+服装”的成功转型,供大家阅读参考。

“互联网+服装”的成功转型

篇1:“互联网+服装”的成功转型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大家应该多从互联网企业身上取经,或者从自身产品角度上做变通,换个思维考虑升级转型或许会茅塞顿开。这里,给大家分享当前“互联网+”形势下的案例,里面也有对这些转型案例的看法,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服装行业“互联网+”的思考 三大关键点引关注

这是一个言必称“互联网+”的时代。翻翻新闻,但凡服装企业有什么新的举措出台,或者有新的战略布局宣布,一定少不了“互联网+”,且浓墨重彩。仿佛一个神器,一剂万能药,不管是什么行业什么产品,只要一贴上“互联网+”,贴上互联网思维的标签,就顿时显得高端洋气起来。甚至于,在很多人眼里,这简直就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一时间,人人都在热情澎湃谈论“互联网+”。但是,任何事物都是,过多过度高密集的出现,过于夸张拔高的解读,就难免会让人有一丝反感。这不,前些天就有学者站出来说“互联网思维几乎没有新东西,甚至是错误的。一个人要是口口声声说互联网思维,那就是没有思维。”(经济学家许小年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演讲)

此处自然有争辩,不论孰是孰非,不同的声音,至少让我们冷静,让我们能换个角度思考,拨开纷繁庞杂的热闹景象,尽力看清世相。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我们必须要肯定互联网给服装企业和品牌带来的颠覆性的创新和革命,肯定新时代背景下诸多新概念新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和值得期许的未来想象。但是,也需要看清自身实际情况,建立正确客观的认知,防止人云亦云和盲目的跟从,切忌单纯追逐热潮的炒作和噱头。

“互联网+”对于服装企业而言,有三个关键点

1.主线,转型升级和跨界并购。互联网革命正深刻地影响着传统服装行业,转型升级和跨界并购将是推动服装企业发展变革的主旋律。服装行业眼花缭乱的触网、并购不断涌现,行业内龙头公司借互联网加速奔跑,不断通过并购进行产业链横向和纵向拓展,拓展新的增长空间。而贯穿全年的主题无疑是“互联网+”,行业龙头公司成长价值正被重构,新一轮的价值掘金开启,产业效率提升进入加速通道。

2.核心,重构消费者沟通模式。“互联网+”成了一股浪潮,一处风口,正在快速渗透和改造服装行业。但是,商业的本质是洞悉人性。无论技术进步、产业升级,还是商业变革、模式创新,无不指向最终消费和消费者。这也正是服装企业在应对各种变化所选择的原点和核心。消费升级和社会转型孕育着太多的消费盲点和商业机会,服装行业的当务之急是重新认识中国市场,重新思考我们的顾客在哪儿,他们的真正需求是什么。线下实体品牌如何融合现代消费习惯,用新技术打通线上线下连接渠道,做到与消费者建立真正的连接。从产品到渠道到体验,如何重构品牌与消费者的沟通模式,这才是服装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3.基石,突出互动。有了对传统企业价值链的重新审视,造就了互联网时代的“价值环”。在这个被称为“互联网+”的时代,专注、极致、口碑等口号语蔓延、冲击甚至在颠覆着所有的行业。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普及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模式和发布路径,进入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时代。人们通过互联网实时连接起来,正在形成一股巨大的、看不见却又能真实感受的力量。未来的商业变革将不再局限于商业信息是否对称的变革,不再局限于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的变革,不再局限于以价格形态助推消费需求的变革。品牌也不再单纯地由企业预设,消费者越来越多地亲身参与到品牌的定义、形成、运营和营销当中,由用户共同来决策制造他们想要的产品。要想凸显互联网思维的特性,最重要的就是突出互动,但更关键的是如何互动。

无疑,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渗透到企业运营的整个链条中,互联网化将成为下一波商业浪潮中最关键的词汇。但任何行业都存在行业特性的思维创新,互联网思维不是颠覆一切的神器,相反,互联网思维的运用有一定的边界。不管是互联网+,互联网思维,还是什么新鲜的辞藻,擅用新技术新概念新思维,改变思想观念和商业理念,优化企业经营的价值链,发掘更多的机会,这才是互联网时代的致胜王道。

在互联网影响下,服装时尚之路的实际案例

篇2:“互联网+服装”的成功转型

传统服装行业嫁接互联网,带来了服装买卖方式的嬗变;现代生活方式嫁接传统服装产业,使得深圳悄然兴起原创设计、高端定制等新型业态。无疑,消费者、服装品牌商都在求“变”。

1.服装生产工厂:规模变小了。“现在我们的工厂只有300多人,与过去多人相比,规模缩小了很多。”深圳市亿弘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计文覃介绍说,六七年前最盛时期有两个工厂、2000多人,目前已经合并成一个工厂。谈到工厂变小的原因,计文覃指出,一方面是因为人工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公司希望做更专业的事情。公司更擅长销售和设计,目前一些服装会外包到江苏或者武汉生产。目前,亿弘润的工厂只是做一些样板单和一些小批量的单,或者做一些比较复杂的单。工厂变小,让计文覃感觉更轻松,让她有时间来思考和决策更多、更重要的事情,比如,如何提升增值服务。

过去,聚集在深圳的服装加工厂做的是大生意,拥有上千万、上亿元外贸订单的服装加工厂遍地开花,但随着人工成本、物流成本、原材料成本、房租成本的提高,裁员成为大型外贸服装加工厂的“主旋律”。如今,包括老牌服装出口企业深圳华丝在内的服装工厂,都缩小了规模。

亿弘润等服装生产工厂变小,是深圳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大潮中的一朵小浪花。在深圳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中,几乎所有的服装加工厂都在缩小规模,上万人的服装加工厂变成几千人、数百人也不稀奇。幸运的是,上千家深圳服装品牌在深圳留了下来,他们在将工厂缩小、将服装加工外包到内地的同时,将企业转向时尚化、国际化、多元化,增加服装品牌的附加值。

2.商场新款服装:价格变贵了。有心人不难发现,深圳的服装价格变贵了。无论是COCOPARK,还是天虹、茂业,一条裁剪简单、用料一般的女裙动辄标价上千元。以白领为目标购买对象的服装品牌价格见“涨”。有消费者向记者反映,过去,OZZO(欧尼逊)夏季消费的女裙基本以500~700元为主,如今,该品牌女裙已迈入千元行列。

而瞄准高端客户群的深圳一线服装标价更是高高在上。今年3月记者在北京采访时,特意前往亮马桥路的燕莎友谊商城了解深圳一线品牌服装的价格。标价6000多元的一件西装,标价7000多元的一件礼服,都是深圳耳熟能详的一线品牌服饰标价,相较去年,价格上涨超过20%。用白领的薪水,当然买不起这些标价高高在上的服装,但是,这些服装并不缺“买单者”,记者在现场采访时遇到的一对母女购买了三件“高价”服装,花费接近2万元。

为什么贵?谈起这个问题,服装企业主一肚子苦水:“高端服装品牌终端销售渠道有开专卖店和进驻商场两种方式,专卖店的投入要以百万元为单位来计算,商场进场费也要数十万元,再加上装修费、租金、人工成本上涨等因素,这些都催高了服装定价。”

3.网上买服装:更爱品牌尾货。互联网大潮中,消费者正成为传统服装企业转型的推手。早几年一直穿大牌的马小姐如今爱上了网购,带来这种转变的无疑是传统卖场标价越来越贵的新款衣服,以及互联网上动辄1、2折清仓的大牌服饰。马小姐的购物经验是:还是要买熟悉的牌子,即使是过季品,也比山寨的强。

喜爱品牌,催生了互联网上贩卖品牌尾货的超级大市场。5月中旬,特卖电商唯品会发布了第一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显示,唯品会实现连续六个季度盈利,主要业绩指标继续保持三位数的加速增长。

“一些过季的尾货,我们会拿到唯品会上去特卖。”粉蓝衣橱时尚集团董事长李飞跃介绍说,每次特卖,销售额都很可观,3至4天时间就能回收100万元的资金。不过,深圳另一些服装品牌回收的现金会更多。安奈儿董事长兼总经理曹璋介绍说,安奈儿20第一季度在唯品会的销售额同比上涨150%。在采访中,各品牌主也谈道,为了保护品牌,尾货清仓的活动不能长期做。

唯品会CFO杨东皓指出,服装行业的尾货是一个常态现象,服装是个性化非常强的产品,它从设计到生产到零售环节的周期非常长,经常达到12个月,甚至18个月。这样一个行业就会产生一个结果:就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预测一个品牌服装的每一个SKU((中文译为最小存货单位)到底能卖多少件,这样不可避免地产生尾货。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选择购买品牌尾货?记者调查发现,几乎每一位被调查人士都有过惨痛的购物经验,货不对板、退货换货难、伪劣产品等。在采访中,网购时尚达人总结了几点理由:品质有保障,退换货快速、价格亲民。更关键的是,曾经试穿过这些品牌的衣服,了解尺码、规格,不会来回折腾。无疑,网购消费者亦在不断成长。

4.服装经营店:跨界成趋势。计文覃在同乐TCL创意园附近经营了一家“纯手工坊”,经营苏绣等传统手工艺,这一仅对客人、朋友开放的小型艺术中心,正在寻求与艺术家合作之后,向公众开放。如今,在深圳服装品牌的高端会所,欣赏画作、聆听音乐,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也许你爱的不只是我的衣服,而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粉蓝衣橱李飞跃正在大胆尝试跨界经营,他如是描述未来服装店里的跨界艺术生活:你可以到跨界的艺术空间内来坐一坐,喝杯咖啡,在小房间里看看老电影,享受一下花艺艺术,甚至来学一学如何欣赏音乐。在李飞跃眼中,未来的跨界空间体验,只有小部分地方做时装销售,其他的空间可以进行艺术沙龙、时尚PARTY,进行跨艺术门类的教育,如学钢琴、诗歌会等活动。

“我希望在卖衣服的同时,能销售跨界艺术的思维。”李飞跃介绍说,粉蓝衣橱在华强北“世纪汇购物中心”二楼1200平方米的空间,将在今年8月对全国消费者开放,该空间是他对跨界的一种尝试。

在采用大空间来尝试跨界之前,李飞跃是小步走试探着来做跨界的。比如,在COCOPARK粉蓝服装的专卖店里,有两张桌子大的小花坛,李飞跃用1年时间来尝试服装+花艺生活的跨界经营。李飞跃介绍说,有一位朋友是70后妈妈,过去从不重视穿着,但是参加该专卖店的一次花艺生活,买了7件衣服,3件是礼服。“不是我的衣服打动了她,是美好的花艺生活打动了她。”李飞跃介绍说,当消费者看到花的时候,会想起生活的美好,会慢下来,然后会看我们的衣服。“我们的客流量不大,但销售量大。跨界带来了良性活动,业绩没有增长,利润增长了,这是艺术带来的力量。”

5.高端定制:成为新风尚。用世界上最稀缺的面料、最前端的设计、最精致的剪裁、最顶级的手工打造出“可以穿的艺术品”,目前,影儿时尚集团正全力攀登高级定制这一时装制造的金字塔尖。

为此,影儿时尚集团请来顶级设计师,旗下Song of Song & OBBLIGATO高级定制主设计师Nicola Del Verme,1966年出生于意大利,建筑设计师出身,于1986年赢得“Pret-a-Porter New Talents”比赛,成为意大利时装设计师中的一匹黑马。Nicola Del Verme坦言,他希望他的设计能够帮助女人表达自己,因为女装中最重要的元素是一种可以代表个人灵魂、个人心性的东西,用来表达存在的方式,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

除了来自意大利著名设计师之外,影儿时尚集团的设计团队中,还有留学英法的设计师,国内的新锐设计师们,他们既熟悉中国文化时尚现状,又具有国际化视野。与设计师团队相匹配的,是影儿时尚集团制定了一系列的服务规范,包括售前、售中、售后三大服务环节,涉及客户基础数据库建立、设计师与衣者的沟通、描绘灵感的草图、甄选最适合的面料、版型修改、精密的手工制作,到定时专送服务等几十个流程环节,这些规范从根本上保障了高级定制的服务质量输出。“高级定制工作完成的标志是客人100%的满意,客人些许的不满意对高级定制来说都意味着失败。”Nicola Del Verme强调,高级定制女装在中国是新生事物,只有追求完美,才能屹立中国乃至世界时装界的“金字塔尖”。

采访中,深圳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张洪涛如是评价梵思诺、影儿等品牌推出的高端定制:这是深圳服装品牌的一面旗帜。“深圳服装品牌不一定靠之赚钱,但代表了深圳服装的一个标杆。”

6.个性化是未来潮流。在采访中,有消费者提出,玛丝菲尔、七色麻等服装品牌的设计感越来越强,不太适合平时穿着。针对消费者的困惑,记者采访发现,目前的主流观点是,设计感强、个性化是未来潮流。不过,每一个服装品牌每一个季节,都会有一些基本款,这些基本款就是为了适应那些对设计要求不高的品牌拥趸者平时穿着的需求。

而服装,更多地在追求个性化,于是,深圳服装业界,悄然兴起原创设计师。

朱威特和林萧馨是搭档,也是夫妻,他们从海外留学回来之后,创立了vmajor品牌。“多元化是未来的趋势,原创设计师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待,设计的产品不会有明显的地域性痕迹。”朱威特介绍,他对vmajor品牌的定位是多元化、国际化的都市时尚品牌。

“人人都要穿衣服,都想穿新衣服,但许多衣服却是大同小异,很难穿出个性化。”朱威特介绍说,70后、80后、90后对个性化的追求,使得小品牌越来越有生存空间。“现在做大众化的产品,很容易淹没在品牌海洋中,很难出头。”朱威特指出,经营设计师品牌,尽管没有规模是劣势,但有着原创艺术品牌的优势。他预计未来这样的模式会越来越多,更有利于小品牌的生存。朱威特说,不想说我们的东西多好,只想让对的人知道我们的东西好。“买我们设计的货品,再选择服装加工厂生产交货,并不用投入太大。我们的资金流非常健康,没有订单就没有库存。”尽管目前的生意额一年也就几百万,但朱威特已经非常满足,不用投入太大,只需要做小而精,慢慢通过口碑,生意会越做越大。

篇3:互联网转型成功案例

王纯:我叫王纯,来自上海,是本届论坛总冠名商,我从事按摩椅的生产,业内很多人开玩笑给我起个外号叫按摩椅大王,我简称摩王,所以我的公司也叫摩王。过去我们是卖按摩椅的,在传统行业创造一定的成绩,现在不卖按摩椅了,今天我们再次抓住时代机遇,抓住互联网+的机遇。我的公司从四千万的估值到八亿估值,现在背后有强大的资本支持。

过去我们卖按摩椅,现在不卖了,我们免费把按摩椅送到酒店。比如今天这家酒店如果有三百个房间,我们给他免费提供三百个椅子。怎么赚钱呢?我们的客人忙了一天,回到酒店客房按摩一下,扫描椅子上的二维码,用微信支付的方式,付10块钱可以按摩10分钟,我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公司市值飙升,用了6个月时间把我们的产品铺向大江南北。

大家都知道互联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马云创造了阿里巴巴,改变了商业领袖的规则,几年时间创造了万亿级的市值。雷军的小米改变手机科技产品的销售方式和生产方式,又创造一家万亿级是值得企业。程维用一个打车软件链接三千万私家车、出租车,一亿多用户,目前市值突破160亿美金,未来一定是万亿级的企业。

我们摩王将一千万台按摩椅免费铺在全中国的酒店,像滴滴打车一样,将会创造第五家市值达到万亿的企业。在我们这个平台上每天有30万人流量,到明年的时候,我们每天将有上千万人进入我们平台,这是我们想要完成的目标。

在座的各位企业家朋友们,我们现在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国务院克强提出互联网+的概念,我内心非常的感激,我想借助大家的掌声感谢政府有这么英明的领导,给我们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转型指引了道路。

最后我想感谢本次的论坛。把我们这么多企业家集合在一个平台一起来学习,让我们民营企业家能够一起来合力,为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点点力量,谢谢。

篇4:互联网+钢铁”的成功转型案例

大家应该多从互联网企业身上取经,或者从自身产品角度上做变通,换个思维考虑升级转型或许会茅塞顿开。这里,给大家分享当前“互联网+”形势下的案例,里面也有对这些转型案例的看法,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华菱钢铁今日公告,公司拟以4.53元/股的价格,非公开发行不超过9.27亿股,募集资金42亿元,用于投资“互联网+钢铁”产业链转型升级项目、开发特种用钢等重点项目。据公司初步测算,新项目将每年给华菱钢铁带来近9亿元的新增利润。公司股票今日复牌。

此次非公开发行,公司控股股东华菱集团承诺认购不低于10%的份额。

商业模式重构

此前,华菱钢铁董事长曹慧泉提出了“互联网+重资产”的商业模式,并计划对钢铁等重资产行业进行全新改造。本次定增重点投向的“互联网+钢铁”产业链转型升级项目,即是对上述商业模式的具体实施和推进。

公告显示,该项目拟总投资15.5亿元,使用募集资金11.35亿元,具体用于完善和新建电商平台、定制化服务+大数据平台、供应链金融平台。

按照公司规划,华菱钢铁“互联网+钢铁”模式,是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技术手段,以供应链金融为突破口,以定制化服务能力和物流加工配送能力为支撑,为客户提供集交易、结算、物流服务、金融服务、定制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最后形成全新商业模式,从而实现钢铁制造商向钢铁服务商的转型。

从预案分析,本次公司“互联网+钢铁”转型项目重点落子在供应链金融,在此投资高达13亿元,其中使用募集资金为8.85亿元。

从行业特点来说,钢铁产业链规模巨大、资金密集,同时钢材作为大宗商品,具有标准化高的特点,特别适合开展供应链金融。同时,上下游企业对配套融资服务有迫切的需求。

公司将通过加大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构建第三方支付、动产质押、保理、担保、小额贷款等金融服务平台,为上下游客户和关联方提供金融服务,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本募投项目中的商业保理公司、动产质押服务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共投资9亿元。本项目实施完成后,预计可以实现税后净利润1.5亿元。

公司认为,与同类企业相比,华菱钢铁向“互联网+”转型具备快速落地的优势:公司已具备年产钢1800万吨的产能,目前年钢材销量1500万吨左右,拥有大量客户资源,有利于保障未来互联网平台的交易数量。

拓展节能环保

公告显示,华菱钢铁将投资11.6亿元,收购控股股东华菱集团旗下余热余压余气回收发电等节能环保资产。同时计划投资9.5亿元,新建两套135MW超高压高温煤气高效利用发电设备。上述两项业务完成后,华菱集团年自发电量将接近75亿kWh,自发电比例将超过88%以上。

据介绍,华菱集团全年自发电量已超过51亿kWh,自发电比例达到60%以上,远超行业48%的平均水平,折合节约标煤消耗204万吨、碳排放减少138万吨。,华菱集团全年自发电目标为自发电量将超过60亿kWh、自发电比例超过70%。

公告称,节能环保收购和新建项目完成后,每年将可为上市公司新增利润5亿元左右;同时,华菱钢铁与其母公司华菱集团之间的关联交易额也将大幅减少23亿元以上。

此外,华菱钢铁为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将启动5m宽厚板品种升级技术改造和优质特种合金钢线棒生产线技术改造两个项目。

拟投资的5m宽厚板品种升级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8910万元,将带动华菱湘钢宽厚板高端产品市场份额的快速提升,扩展军工、海工、核电、石油化工储罐等用钢市场;优质特种合金钢线棒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为4.40亿元,投产后的主要产品包括优质碳结钢、合金结构钢、齿轮钢、轴承钢、合结管坯、非调质钢等。

篇5:互联网转型:品牌十诫

一向颇为低调的百度掌门人李彦宏,曾在百度联盟峰会上表示:“中国的互联网正在加速的淘汰中国的传统产业,这是一个很可怕的趋势。”如今,没有一个品牌强大到不可被替代,也没有一个品牌弱小到不能去竞争,即使像诺基亚、柯达、索尼那样庞大的品牌也可能一夜之间就倒掉。互联网转型已成燎原之势,当传统媒体广告日渐势微时,我们如何应对变幻莫测的用户?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品牌何去何从?

第一诫:专注于客户心智而非竞争对手

海尔总裁张瑞敏经常说:“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技术、人才都构不成核心竞争力,只有拥有用户才拥有核心竞争力。”生产产品的地方在工厂,创建品牌的地方是在心智。品牌定位不是从工厂想制造什么开始,而是从用户的心智开始,你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一看用户的心智中缺什么?然后用一个词表达用户的心愿,例如:沃尔沃用安全表达了用户对汽车的向往。

第二诫:因为极致,所以口碑

雷军在他的互联网思维七字诀里第一个提到的就是极致。《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奉行的极致是:“死磕自已愉悦大家”。他认为极致就是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最好,超越用户预期。如果你的产品和服务做得很好,但是没有超越用户的想象,那么也不算做到极致。

第三诫:简于形,精于心

前不久,猎豹CEO傅盛受腾讯邀请在做闭门演讲《互联网时代的4个趋势变革》时指出:我在公司内部不断讲要做一个简单的人、做一款简单的产品、把管理目标做得足够简单。为什么要简单?简单的穿透力是让用户能够花很低成本就认识你。简单才有用,否则传播不出去。如果大家都不认识你的话,那么你将无辜的淹没于信息的大潮。

第四诫:我是品牌,我为品类代言

著名营销大师、“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在其畅销书《22条商规》中,提出的第二个定律就是――品类定律:“如果你无法在现有品类中成为第一,那么就创造一个新的品类使自己成为第一。”大多数人都知道登上月球的第一人是阿姆斯特朗,但没有几个人能知道第二个、第三个登上月球的是谁。奥运会上无论银牌或铜牌打破了多少纪录,只要不是第一,过不了多久就会被人们所遗忘。

第五诫:魅力人格体:所有品牌都人格化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明道大会对于未来的商业世界,总结为四个趋势:1、一切商业都将互联网化;2、一切品牌都将人格化;3、一切消费都将娱乐化;4、一切流行都将城乡一体化。移动互联网时代,品牌是基于人格魅力带来的信任与爱!是品牌的去组织化和人格化!

第六诫:品牌杀手锏――故事背后的威力

用户可能会排斥广告,但大都喜欢故事。故事开辟了品牌与消费者新的沟通方式,双方不再是买卖关系,而更像讲述者与倾听者。用户也喜欢在朋友中间分享故事,无形中成为品牌的帮手,使品牌获得口碑效应。

第七诫:无粉丝,不品牌

《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说:“产品的背后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粉丝群,那么这个产品肯定是缺乏魅力,要么是功能不够极致,要么是用户无法在你身上进行角色代入。将来的品牌是一定需要依托于粉丝的,未来的品牌没有粉丝迟早会死。因此,品牌某种意义上就是产品和粉丝之间的一场合谋”。所以无粉丝,不品牌!

第八诫:快则独步天下,慢则自身难保

21世纪以来一个个倒闭、衰落、已呈现颓势的公司,柯达、摩托罗拉、诺基亚、索尼……曾经的庞然大物竟然如此弱不禁风。他们倒下的原因有很多,但速度肯定是一个重要因素。当然没有倒下的企业并不代表就不存在问题,只所以到现在还没有倒下的下唯一理由就是他们发展的速度超过了同行,他们懂得在奔跑中调整姿势。

第九诫:碎片化时代的三大神器:大数据营销、整合营销、社群化营销

当越来越多的个人数据、信息以及行为变得更易于获得和统计,使得基于大数据的消费者行为研究变得更加容易。用户行为的信息曝光所产生的收益在前端表现为精准营销;在后端的表现则让基于用户行为的产品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

在碎片化时代,面对受众的碎片、媒介的碎片、传播效果的稀释,大众传媒市场正在瓦解成一个一个“碎片”市场。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如何聚合碎片成了当务之急,怎样才能整合企业的所有营销传播行为,全方位、多角度的发出同一个声音。

有人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品牌玩的就是一种“榴莲精神”――喜欢的会爱到骨髓,不喜欢的会完全无感。人们根据品牌偏好会形成不同的小圈子,不同的社群。每个消费者都可能和素未谋面的消费者在某个购物社交网络中相互交流,分享他们的消费主张,形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消费社群。

第十诫:品牌角斗场,不遗娱力

科学家研究发现人对快乐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本能。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早在十年前就预言,在日渐趋同化的市场环境中,人们对商品内在的娱乐需求将日渐成为消费购买的主要理由之一。现在人们对消费的要求不是“你能为我做什么”,而是“你怎么能让我开心”。

在技术颠覆历史的时代,娱乐正重构一切行业规则,从娱乐化的角度,用娱乐化的方式,重新定义你的产品、用户……只有快乐才是社会强需求。

篇6:传统行业老板如何转型互联网

一、年纪真的不是问题吗?

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在所属的行业耕耘了几十年,年龄大致分布在45-65岁之间,50岁是他们的“黄金年龄”,40多岁就功成名就的老板极少。反观,在互联网公司80后、90后群体则是主流。

虽说“老将出马,一个顶俩”,但他们投身的互联网行业,看似光鲜,实则苦逼,工作挑战和压力巨大。如果领导者没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充沛的体力和精力,那肯定是吃不消的,这的确是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二、现在才转战线上,时机迟了没有?

中国互联网行业以1994年为元年算起,至今也有20多年的历史,并不算是一个新行业;移动互联网是在近五年之内兴起的,一日千里,迭代迅速。好多老板从前认为网络只是办公工具和传播媒体,有的甚至不会使用电脑;现今由于形势所迫才向互联网“迁徙”。

依据罗杰斯的创新-扩散模型,就不难发现这批传统的企业家准入时间相对较迟了,在PC时代,最佳的准入时间是左右,在移动端最佳的准入时间是在左右,“早期创新采用者”竞品少、干扰少,可用一年到两年的时间打磨产品,等待“风口”到来。

今年“互联网+”国家战略的冲锋号吹起, BAT及一些领先的O2O公司也加速资本收购、资源整合的步骤,划分了各自的地盘,形成了排他性的“占位优势”。后来者要么举步维艰,要么得另避蹊径。

三、谁能改变老板的思维方式?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很难被改变,更何况是老板。老板的传统思维方式体现在企业文化、管理制度、业务模式等各个层面上,而在互联网化过程中发生“摩擦”则是难以避免的。以万达的O2O项目为例,今年6月飞凡网CEO董策在平台上线之后就与万达分手了,王健林遂开出800万年薪寻觅接棒人;有媒体认为,是由于老板过于强势,导致职业经理人无力操盘而被迫辞职的。

很多传统行业老板认可军事化管理和国企行事风格,在公司内部推崇集权式管理和集体主义价值观,以行政手段贯彻公司意志,习惯以KPI考核结果,决定给员工“胡萝卜”,还是“大棒”。这种管理方式在传统行业的确行之有效,但在突显个性和自由的互联网行业就出现了“水土不服”;而这种“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势必造成团队纪律性和执行力强,但缺乏冒险精神,不敢搞另类创新。总之,面临开放多元、激流勇进的互联网行业,老板传统的思维方式很容易成为“+互联网”创业团队的“阿基里斯之踵”。

四、合理搭建团队结构,重视年轻人的力量

笔者认为,一个O2O项目成功必须具备三个核心要素,一是团队、二是资金、三是模式。所谓“谋事在人”,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特别是高管团队架构的搭建至关重要,创始人团队在文化程度、职业履历、年龄结构、处理风格等方面的协调互补,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发展。如果没有一支优秀的职业化的团队,老板本领再大也无济于事;商业模式再好,也不能顺利落地。

虽然老板的年龄无法“逆天”,但他可以寻觅有成功经验、渴望创业的年轻人,他们的市场嗅觉更敏锐,消化新兴事物的能力更强,能更好地适应工作挑战。资金实力雄厚的老板还可以投资方身份支持80后高管挂帅,在公司治理上充分授权,以“职权+利益+梦想”三驾马车,驱动整个创业团队沿着战略目标奋进,老板则可把工作重心放在顶层制度设计和核心资源整合上。

五、拐点阶段准入,实现弯道超车

既然准入时机迟了,就不能再顺着别人的路子走,而要结合行业内“痛点”和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找到一个犀利的切入点,形成鲜明的差异优势,集聚人力、物力、财力形成“压强”,这样才能独树一帜,让用户记得住。

其实,对一些高门槛的传统行业,互联网公司和BAT一时难以吃透,这就为从线下率先转移到线上提供了喘息。笔者曾在《O2O终将进化为全品类一站式服务平台》一文中指出,目前处于单品O2O向多品类O2O进军的过渡阶段,多数大众消费领域的单品O2O会死掉。而房产、家装、家具、家电、汽车、医疗、教育等“重资产”O2O项目,由于在传统行业已经站稳了脚跟,若能整合更丰富的优势资源,或能打造起综合的O2O服务平台。后进者只有在O2O行业出现“拐点”时,才能实现“弯道超车”,化被动为主动。

六、摒弃落后的营销理念,修炼“用户思维”,拥抱粉丝经济

老板的思维方式还与企业的商业模式紧密联系着,只有彻底地反思传统营销模式的弊端,才能让老板对互联网思维心悦诚服。

传统的线下销售更看重产品的销路和销量,老板开会最多就是研讨如何处理与供应商的关系,怎么把扣率抬得高高的,把批发商搞得多多的;尽量打响品牌的名气、再空中飘广告、地面做活动来卖货、回款。而顾客则只是流水式消费的过客;渠道商家也觉得消费者是新手,逮到一个宰一个,搞一锤子买卖,自己把自己作死了。进入到电商时代,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线上了,任凭怎么搞活动、怎么忽悠都不管用了,人们在实体店转转,再去网上看评论、听朋友推荐、砍价,最后下单。

在传统销售中,企业更没有考察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和感情,都是以成交额和下单量来划分客户等级的。而“+互联网”实际上是企业“去中间化”、直接与用户接触的过程,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与用户之间的关系。“用户思维”乃是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其逻辑是用户把商家当作“产品”,体验要不好,很快就把产品卸载或者Pass掉了,要是用起来顺手,就依靠它来解决需求。这种用户的主权思维最鲜明地体现在“粉丝经济”上。

“粉丝经济”以产品为媒介,打造一种有着共同语言的亚文化圈子,目前国内实践最成功的是小米。在粉丝群体中,忠诚度最高的是“死忠粉”,他们不管产品好不好,都无条件热爱,比如TFBOYS和《小时代》的粉丝、一些极品“果粉”都达到了这种境界,不理解的人会觉得他们是“脑残粉”,但其实他们最有话题感,最善于口碑传播,是最可遇不可求的意见领袖。忠诚度其次是“发烧友”,他们爱产品是有条件的,前提是产品能让他们满意,一旦出现产品体验的BUG,他们会想办法找到商家,倾诉改进意见,扮演类似产品经理的角色。而在传统经济中顾客,在互联网思维看来,更多的是“僵尸粉”或者“路人粉”,产品与用户之间的黏度很差。

总之,传统企业老板应反思传统思维方式的不足,积极接纳互联网思维。互联网讲究是“玩法”而非“打法”,讲究是“转化率”而非“到达率”,讲究是“病毒传播”而非“大众传播”,重视的是“接触用户”而非“扩展渠道”,重视的是“用户黏性”而非“销售数量”。唯有一番彻底的批判之后,才会在企业文化上多些包容和开放,在管理制度上尽量采用“扁平化”管理和人性化激励,并在商业模式上以用户为中心,改善服务体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即便传统行业老板“+互联网”或业务线上化之路存在着企业家创业年纪大、准入时间迟、受传统思维束缚等不利条件,但是仍然具备了诸多优势:比如成功企业自身积累了很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能快速聚集起巨大的用户资源,也不必急着拉风投、找钱,股权架构也更清晰。传统行业老板只要合理搭建团队,发掘年轻人创业能量;在行业拐点时间,找准“切入点”突出重围;遵循互联网行业特性重构商业模式,以互联网思维治理公司,实现人才的升级、思想的升级;这样的“+互联网”的O2O会比“互联网+”O2O项目更有生命力,也能带动实体经济尽快实现转型升级。

篇7:“互联网+”时代产业转型思维

【摘要】“互联网+”时代产业转型思维,表达了一种新经济、新常态、新产业形态,即产业经济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产业转型思维,是新的产业可持续发展导向思维,也是产业导向发展战略。这种思维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融合化、经济形势普遍下行的大背景下,尤其体现出必要性、紧迫性、指导性。

【关键词】“互联网+” 互联网思维 产业“转型”

“互联网+”时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互联网思维”已经渗透和影响着中国产业经济的方方面面,深度影响和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创新。那么,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呢?我们通常说的“互联网思维”,是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维方式。

一是“用户思维”,在整体价值琏的每个环节运营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就是目标消费群体体系的构建、培育、维护、拓展、提升。二是“简约思维”,把复杂的问题做简单,集中力量,聚焦专业。三是“极致思维”,把产品、服务、用户体验做到极致,超越用户预期。四是“迭代思维”,以人为核心,循序渐进的开发方式,不断完善产品,立足“细微”,追求卓越。五是“流量思维”,流量意味着市场的体量、分量、存量。六是“社会化思维”,现代化商业的重心转移至网络,公司面对的客户是以网络形式而存在,改变企业生产、营销、服务等整体商业生态,是大势所趋。七是“大数据思维”,这是对企业资产、生产要素等各类信息资源的分析、整合与优化,企业必须构建自己的“大数据”。八是“平台思维”,这是互联网开放、共享、共赢的新思维,其精髓在于打造多主体、共赢互利的市场生态圈。九是“跨界思维”,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融合与发展的边界不再局限企业和行业本身,可以携“用户”以令诸侯,掌握用户数据资源,敢于跨界创新。

“互联网思维”,无疑是一种现代科技思维,正是这种极度开放的现代科技思维,透视出大思维、大产业、大市场、大战略、大境界,不仅对传统产业理论具有颠覆性的突破,而且,对产业思维、产业形态、产业战略、产业转型等领域,具有导向性的“新常态”思维。进入“互联网+”时代,就进入一种新的经济格局;既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与集成作用,把互联网的创新模式与创新速度融合于各个产业领域,提升企业的创新力,形成以互联网为平台的跨界融合,互联互通,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从而促进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时代的深度融合,跨界对接、创新发展,促进产业经济均衡、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

产业转型思维的导向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推动下,“互联网+”时代产业转型思维,就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思维,具有产业发展战略导向特征。因为,在传统产业向互联网跨界融合发展的条件下,产业转型思维势在必行,势在必转,转则活,转则新,转则兴。

一是“互联网+”环境下,将传统产业推向一个十字路口,只有那些具有突破传统经济理论思维,具有和谐经济、生态经济、互联网经济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才能敏锐找到产业发展的“方向感”,才能归位到新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二是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时代深度融合、跨界发展,具有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传统产业以互联网为平台,将会给企业带来无限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创新产品,从而带来独特的创新品牌、创新营销、创新市场。

三是“互联网+”时代,产业可以更大程度地开放、整合、优化、跨界配置生产要素,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水准、产品质量及产业形象,从而聚合更多更好的优质产业资源,大幅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四是“互联网+传统产业”,形成新经济、新常态产业格局,产业具有更为广阔的市场愿景。因为,互联网市场把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强力推销到国内国际市场前沿,产品可以寻找国内和国外两大市场和消费群体;市场无边界,可纵深发展。这种互联网市场冲击波和拓展力,是传统产业无法比拟的。

我国实体经济转型路径探讨论文

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MBA论文答辩的注意事项

企业转型升级党课

银行转型培训心得

网点转型心得体会

公司转型培训心得体会

传统商贸企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百货商场转型成功案例

小型企业转型成功案例

“互联网+服装”的成功转型
《“互联网+服装”的成功转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互联网+服装”的成功转型(合集7篇)】相关文章:

申论范文 创新经济转型2022-08-10

银行表态发言稿范文2023-07-10

绩效考核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2023-05-24

传统行业转型“互联网+”的三大案例分析2023-12-17

银行一线柜员的表态发言稿2024-01-09

企业转型讲座心得范文2023-09-10

推动企业转型 用文化改变企业2022-05-08

银行动员大会表态发言稿2022-07-11

新制度经济学2023-09-20

功利主义和主义社会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论文2022-08-1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