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心得体会(精选15篇)由网友“OBLIVIATE”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儒家文化心得体会,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儒家文化心得体会
中国历史30,经历繁荣、衰落、复兴、革命的历史发展路程。我中华的经济发展越发强壮,中华人才日益增多,教育文化逐渐深化,而其中中华的传统文化更是对我国的教育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这博大精深,传承千古的中华文化中,儒学则成为了中国教育传承的经典,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发展与中国发展的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甚至更有专业学者和成功人士指出,儒学是指引人前进与成功的一项重要文化内容,亦是推助我中华教育发展,规划我中国教育进程的主线。
儒家文化与思想道德理念的起源来自于中国知名教育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孔子,他以自己七十三年的人生,穿透了中国两千五百年的历史、用自身一生坎坷的经历,创造出古今中外最无可替代的哲学创始人。他是一位极具有影响力与教育能力的“天纵之圣”、“万世师表”,亦是是中华教育伸入发展到世界文化教育中的传奇人物。他的学说中蕴藏着生活与教育等真理和智慧,他主张的:“以德教化人民,以理治理国家。”的思想理念,一度成为一届届国家领导、成功人士与著名教师相竟学习思想。
在此次对儒家思想的学习过程中,我重点学习和研究了《诗经》、《礼仪》、《孝经》、《礼记》、《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籍。深刻学习和体会了儒家思想,并通过思考和学习认识到了儒家思想的中心性和其人道精神之基本的吸引力,其本身具有着非凡的力量。尤其再教育事业中,儒家的发展更是深触着教育工作者的心灵,它深深地影响着当代教师的工作以及生活。
一、师德之道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为人师表,应以正直为先,以德为主。要以仁爱之心,光磊之德从事教育工作。“仁爱”是儒家思想教育的核心思想,其在《论语》这一经典书籍中曾出现过109次。其不仅仅之为人之仁,更是指为师之仁、只有做到在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和仁爱之心,才能够将学生培养成自强、进取、诚信、谦逊的优秀人才。此外,作为一名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建设,时刻注意自身行为在学生之中所产生的影响力,积极进行反省与学习,吸取他人经验,所谓“吾日旦三省吾身”。只有做到将自身建设于全面发展的角度,才能够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的成功。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加强个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二、师能之道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正所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自身热爱学习、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样才能够为自己的学生传播学习精神,播种学习理念。在中国社会发展迅速的当下时代,教师只有具备多种才能和丰富的知识经验,才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的为祖国建设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才能有足够的知识去教育学生,丰富自身的教育生活。不仅如此,作为一名教师“诲人不倦、待人不厌”也是从事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素质要求。教育是一项深入灵魂的工作,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它更需要的从事教育工作者的耐心,它需要教师细心而又细致的为学生进行教育与指导。
2、修己以敬,以身作则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模范与榜样的力量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教师的工作的本质不仅仅在于传授学生知识,更在于教导学生做人,而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深刻而又持久的影响,教师的行为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影响学生行为的发展。因此,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重视自身的品德和修养建设,要在语言、穿着、行为等多反面对自身进行规范,起到:“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的威慑力与表率作用。
3、爱岗敬业、民主平等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这句话阐述了儒家司其位谋其政的主观思想,再教育事业中它要求教育人员做到工作严谨,做事弛紧有度,强调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工作精神,教育事业是促进国家发展建设的一项重要事业,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做到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将自身的精力与能力全部投生于自身的本职工作之中,做到勤恳教学,奉献教学,并要注重在教学工作中,坚持民主平等,做到对学生一直对待,绝无盛气凌人的感觉。
三、师教之道
1、因材施教
在教育事业中,虽然有教无类,但也要同时注重“因材施教”。而孔子则是最早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者,在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中,我认识到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懂得分类教学,让不同智力不同心性的学生都能有进步,做到举一反三,循循善诱,才能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锻炼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2、学思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教导学习的过程中,要深入引发学生的思考,运用科学的方法将思考与学习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乐趣,此外还要注重“温故而知新”的复习工作,以扎实学生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成绩。
通过此次的学习,我深入理解了中华的民族文化历史,丰富了自身的知识,强化了对人生与工作的思考,感悟到了教学工作的真谛,并通过此次学习对自身教学工作的建设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我相信在今后的教育事业中,我将能够更好的带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感受生活德行的真谛。
篇2:儒家文化心得体会4
儒家文化心得体会4
曾有人说生命是一条河流,奔腾不息地向前流淌,途中会遇到鲜花遍开的美丽风光,也会遇到萧索阴冷的灰暗地段,对最后河流能成为大海还是小溪取决于河流的广度与深度;也曾有人说过生命是一只无脚的鸟,只要起飞就不能停落。对我来说,生命是一棵树,中途可能因为营养不够会停止生长,但是只要有根在,只要拥有阳光和雨露,只要获得充足的养分,便会枝叶繁茂长成参天大树,而它的种子一旦成熟便会随风而去,落地生根长成新的参天大树。 一.读论语前的日子---浑浑噩噩 对于读论语前的二十多年生命,如果非要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浑浑噩噩。 对于我的出生,我不能选择,对于我的生活,我无力选择,二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我做的是跟同龄人一样的事:上学,吃饭,睡觉。去收获生命中浅显的快乐:获得好成绩的荣誉感,得到自己喜欢的衣服的高兴,好朋友志同道合的温暖感,专注学习中的充实;也曾有过短暂的不愉快:成绩不如意的失落,与人交往中遇到的小摩擦,现实中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所有的这些快乐与失望是如此的短暂以至于我都忘记它们发生的原因。脑袋长久以来象是裹了个隔雨的塑料薄膜,那些短暂的快乐与失望的情绪象是雨点一样敲打在薄膜上面,随着雨过天晴,那些短暂的情绪化做烟雾转瞬即逝,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冲破那层薄膜,刺激到我的大脑神经。 每天忙忙碌碌的生活,为了渺茫中隐约看到的光明道路而努力着,听从父母的话,为了报答父母也为了似乎是理想的理想奋斗着:高收入的工作,高质量的生活,高素质的人际关系。似乎并没有时间也没有花时间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到底何在,只是随波逐流,走在大多数人都在走的道路上。也曾有过梦想中的生活:像三毛一样流浪,走过很多地方,遇到很多人,去追逐自己的灵魂;或者每天读书写字,过着田园牧歌般的生活:甚至想回到古代,每天女扮男装出去闯江湖,打抱不平,除暴安良,过着逍遥的大侠生活……但是所有的这一切只是告诉自己是梦想,或是暂时不可能实现的,为此告诉自己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必须先干自己不想干的事,直到自己有了足够的资本才能随心所欲。 真是如蝼蚁、如草芥一般的生命啊,回想往昔的二十多年,我会忽然失神,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有时想起来也真是悲哀,茫茫宇宙中,我竟不知自己将来魂归何处,没有足够大、足够粗的根,我只能像一颗轻浮的种子随风飘荡,遇到合适的土壤停止脚步,而如果这块土地如果不是足够的合适,我又只能重迁土地,但每一次的迁移都会损耗我的能量,直到最后我精疲力竭,随便选择一块土地生存下来,而由于没有足够的能量,我只能长成一棵小小的树。 二.读论语的日子里----充实而快乐 或是因为想为太久没有变化的生命注入新鲜的血液,或是因为心目中对古代圣贤智慧的向往,一听说这边有这样一个活动,我便义无反顾地奔向北京而来,只是匆忙在电话里给父母说明了一下情况,没有回家,已经半年多了,虽然对年幼的弟弟日思夜想,但我还是选择了论语冬令营。 带着几分好奇与新鲜,我懵懵懂懂来到了白羊沟。来到这里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里,那么干净的天与山,远处的山尖上覆盖着些许的白雪,使人有种来到了韩国的.错觉。处于群山怀抱中的读经中心,安静得象是一颗沉睡中的种子,使人不忍心唤醒它。 初识论语,在老师讲解了王教授的读经理念,用一种我之前从未采用过的反复诵读而不去理解文章原意的方法去读,如此反复直至圣贤的语言深入骨髓,到最后能自然背诵,然后当我们生活中的某一生活场景与论语中的生活场景类似时,圣贤的智慧便与我们自己的感觉接通,有种触电的感觉。一直记得刚开始读经时老师说的一句话:每部经典的背后都有一个生命,因此圣人的书后面是圣人的生命,而我们凡夫俗子如果能真正体会到论语的一两句深意,能真正体贴到圣人的生命便终身受用不尽了。越读下去越觉得有味道,单单是其中的一两个字我们真的能做到便可以说是不虚此生了,例如温良恭俭让,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如此,那么家庭和睦,人际关系良好是不在话下,整个社会和谐更是指日可待了。篇3:儒家文化学习心得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 诚信,这是千年前的儒学大师-孔子发自肺腑的呐喊.
身处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职场上,人际关系上的尔虞我诈,相互猜忌在生活上是再正常不过了.但是,诚信,我们能遗忘吗?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诚信,他该如何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了诚信,它该如何正常运作呢.
诚信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从两千多年前直至今天,它的重要信从未变过.不,应该说是从有了人类开始它便发挥着它巨大的作用了.回顾历史,哪个伟人不拥有诚信的品格呢?先不论伟人,生活中一个平平凡凡的普通人,只要他想获得成功,就必定要拥有诚信.曾听过,许多商人为了获得一时的利益,卖假货,欺骗消费者.即使当时得到了很高的利益,但他对顾客失去了诚信,他注定是失败的,最后他必定要接受失信于人的惩罚,破产甚至声败名裂是他们的下场.所以,在生活中诚信何其重要!一旦失去了诚信,便一无所有了.
为人处世,别忘诚信.评判一个人是否值得信赖,是否能够获得成功.我想,诚信是最基本的条件.我相信拥有诚信,一个最平凡的普通人也必定是闪亮的.记得当我们出生,对这个社会产生懵懂的理解时,父母便告诉我们:孩子,做好人,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所以,父母答应过我的事:像什么时候带我去游乐园玩…他们从未失约过.我想,现在我对诚信的理解,是来源于父母的.我感谢他们,是他们教会我诚信.
我们知道,温州鞋非常有名.但曾经由于质量问题,曾一度落.19_年8月8日,杭州武林广场,5400多双温州鞋堆成一座小山。只听得“点火”一声令下,无数皮鞋的碎屑连同“温州制造”的狼藉名声一起,被翻卷着浓烟的火舌送上天空。随后,武汉等10多个城市相继将温州鞋驱逐出境,掀开了拒售活动,大小商店都不约而同地贴出了“本店无温州货”的告示。这不正是因为他们对顾客失去诚信的结果吗?后来,温州人用诚信重新拾起产品质量的尊严,经过数年卧薪尝胆,到90年代中期,温州“鞋佬”卧薪尝胆,重振雄风,为温州鞋业树立起全新形象,在“中国十大鞋王”中,温州皮鞋有三大品牌名列其中。这不正是因为他们找回了诚信吗?这个例子足以见证诚信的重要性.
篇4:儒家文化学习心得
“仁”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代表。在本次校本研修过程中,我有幸学习了其中的一部分。在方老师的《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的讲座中,思想再次受到了洗礼。在学习过程中,我尤其对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感受颇深。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个人以为就是君是君,臣是臣,君臣父子是有明显的区别的。:“身在其位,要谋其政,称奇职。”虽然在这句话中体现了严格的阶级等级印记,但是确是维持社会的持续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对于我这样的教师来说,所需要做的就是做好本职工作,真正达到一个教师的水平。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时刻以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无论是穿戴,举止,行为,还是其他的种.种行为。但是如果把“君君臣臣”理解为让臣子必须无条件地顺从君主,把“父父子子”理解为让子女无条件地顺从父母,其实,这完全是歪曲了此句话的本意。还拿“老师”来打个比方吧,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老师就要拿出师长的姿态,善意的提出自己建议,这时候就体现了二者之间的身份差别,尤其是老师所行使的权利,体现的地位。而在平时,一些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则没有必要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的身份差别。
因此,孔子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身处什么样的位置,就要出色的行使自己的职责,充分实现该职位的作用。即“身在其位,必谋其政”尤其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更要合理行使职责,掌握方法。在学习中体现了古人对历史文化的深刻解读,不得不提的第二个就是《三字经》,短小精炼的语句,蕴含了丰富的天文,礼仪,处事等知识。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一斑。
篇5:儒家文化学习心得
我对儒家经典有所爱好,《论语》、《孟子》等也读过一些。经过 张乘健 教授讲座指导,我对儒家学说有更深的认识与提高。
一、主要心得
1、儒家哲学是积极有为的哲学,要求人不断努力积极进取,对现实工作是有指导意义的。特别是对在机关里混日子、不作为是有力的针砭。
2、儒家的仁义道德、忠孝节义等核心道德观与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是相融合的,一致的,必须好好学习,学以致用。
3、对儒家思想要存真去伪,掌握真谛。儒家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流传,不断地有注释、增减。特别是历代统治者为了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对儒学进行篡改和曲解,使儒家蒙受不白之冤,不明就里的人受骗上当。如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的“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似仇寇”到汉武帝和董仲舒的手里就成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又“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疑为“刑不逮君子,礼不逮小人”真是天壤之别,必须睁大眼睛。
4、儒学也有时代的局限性,不能照搬照抄。如孔子轻视女子、相信天命等,是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提出的,现在社会形态变了,科学发展了,摒弃一些落后观点是应该的,也是正常的。
二、以儒家思想指导做本职工作
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很多人认为是一种等级观念。我还认为更是要求每个人做好本职工作的观念。即君主做君主的事,臣子做臣子的事,父做父该做的,子做子该做的。在现代社会分工精细的社会里或单位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事,整个单位或整个社会也就好了。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又极大地避免有好处抢着干,没好处踢皮球的现象。
我们提倡多奉献,但这种奉献是在本职工作上的多奉献,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尽力为社会、他人多做奉献。
孔子提倡等级这是对的,也是客观存在的,直到今天全中国乃至世界,不管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均有等级,无可厚非。孔子对不同等级有不同的要求,上等级必然高要求。所谓“责大任大”。现在一些人论待遇,论级别,什么都要,一个不能少;说责任,说付出只想一推了之,作为公务员必受到唾弃。所以必须有上进心,必须做好与责任相当的事情,争取做得最好。
篇6:衢州南宗孔庙儒家文化考察心得体会
衢州南宗孔庙儒家文化考察心得体会
在当今旅游热潮流下,许多曾经的名人故里,书香胜地都渐渐地沦为旅游业者的俘虏,文化更多地成为一种获取金钱的工具,同时也成为一种传播的符号。文化内涵越深厚,名人声誉越显赫,它所产生的商业效应也就愈发强烈。就像鲁迅故里,每日的游客量成千上万,可是,真正到了这里,你所领略到的大师风采并没有多少。恰恰相反的是,鲁迅故里周边却因为仰仗鲁迅这一名号,各种生意店铺经营得风生水起,多少生意人,因为鲁迅,从此腰包鼓起。然而,这种现象我却没有在衢州的孔庙周边发现,在那里,文化是文化,商业是商业,我并不否认,两者之间绝不可能界线如此分明,但至少不会让人有一种商业凌驾于文化之上的错觉。
前几日的衢州南宗孔庙行,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儒家文化在衢州这片土地上所散发出来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浓厚文化气息。在如今旅游商业化愈演愈烈的趋势下,许多文化遗址,名人故里已经收归国家旅游局所有,利用名人效应,来赚取钱财。衢州的孔氏南宗家庙为南宋建炎初孔子第四十八世孙袭封衍圣公孔端友率族人所诏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的孔庙也是一处旅游之地,但是,它对外开放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商业化的经济效益,而是为了传扬儒家文化,使现代人对儒家文化有所了解。我们都知道,孔子是目前世界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他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因此而掀起一股“孔子热”。从前,论语是学术界的专享,而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的成功,在全国引发了轰轰烈烈的“论语热”,从此,《论语》走向平民化,想了解儒家文化的普通群众也越来越多。衢州作为孔氏家族的南宗一支所在地,原本可以凭借着这一东风,大发一笔儒家文化的横财。但是,孔老夫子万世师表,留下的思想精髓和文化精神若是就这样被铜钱腐化,想必也不是其后人愿意看到的。孔子第七十五代裔,现为衢州孔氏南宗家庙管理委员会主任的孔祥楷说,他和工商局打过招呼,用南孔名称不需要孔庙同意,“我最好满大街都是南孔的招牌呢,只要不是开发廊、美容院就行。”但是走遍衢州,我们可以看到的,仅有南孔宾馆,南孔担保公司,南孔律师事务所这三处。[①]这充分证明,在当地民众眼里,文化的价值远远高于经济效益。
其实,要说南宗孔庙与经济一点不搭边,那也实属虚话。无论如何,孔子的.名声和孔府家庙的存在为衢州带来了为数不少的游客,有游客就意味着有经济效益。随十元门票附送掌心大小的袖珍版《论语》上册,但若需要下册,得另花三元购买;用宣纸以不同字体印刷《礼记?大同篇》,游客自盖“孔氏南宗家庙”大印,每张自愿投币一元,每年有上万元的收入。另外还有自愿投币销售的冷饮等。这些虽然并不是什么大的经济收入,但也是文化商业化的一种表现,只不过相较于儒家文化中心――山东曲阜而言,这样的举措显然不足挂齿。
山东曲阜是孔氏北宗,或许是由于其本身的地位,也可能是由于其宣传力度大,北宗孔庙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南宗,因此,它的商业化气息也更加浓厚。在孔子故里曲阜,各种商肆店铺的招牌,已达到无“孔”不入的地步,类似孔府家酒这类的商品,不胜枚举,孔子已经成为了注册商标。更为夸张的是,曲阜的出租车司机为了便于招徕生意,改为孔姓,用“孔子后代”的名义来向顾客担保诚信。现在,说起山东曲阜,几乎人尽皆知它是孔子的老家,但说起衢州,却没有多少人知道这里还有南宗孔氏一族,甚至有些人连衢州怎么念都不知道。相比之下,虽然衢州文化气息保存得比较好,但是在社会上缺少知名度。然而这也是相互的,当知道的人越来越多,知名度越来越高,文化气息也就会越来越稀薄,最后消失殆尽。
儒家文化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如果说在这几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没有将其真正的精髓传承下来去并发扬光大,而是利用祖先的遗产满足我们现代人的金钱欲望,那将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足以证明孔老夫子的思想是几千年来的珍贵宝物,这样的稀世珍宝,怎么忍心将它葬送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上?想想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没有了所谓的精神食粮,那么,即便是整天对着金山银山,又有何用?文化要传承,经济要发展,这都没有错,但切不可牺牲文化来成全经济,这便是衢州孔庙行带给我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启发。
篇7:儒家文化起源介绍
儒家文化起源介绍
下面是为大家介绍儒家文化起源,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看看下面吧!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
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简要介绍
儒家是中国古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
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
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之一,与其它诸子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
“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
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地位平等,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 在汉武帝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
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
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
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儒家对中国科技以及世界文明的贡献特别巨大;据《世界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约有300项,其中175项是中国人发明的。
正是这些重大的发明(包括发现),使中国的农耕、纺织、冶金、手工制造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而儒家也留下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科学著作如《考工记》、《天工开物》等等。
中国在明末之前一直能保持世界一流水平,这些都和因动漫小说而名声大噪的墨家没有任何关系。
所以不要一提到中国古代第一印象就是想当然的科技落后、八国联军或是动漫中异常火爆而现实中早已秦汉绝迹的墨家,这不符合历史史实。
篇8:儒家文化优秀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中心,外兼容诸子众家之长,才能得以优秀传承。
只有准确明了地知道这一点,才可能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公正的评价,才可能做到讲一部国学。
当然,这样也才可以谈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民族文化的包容性。
所以,应当要树立正确的国学观和文化观,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有观点认为中国文化就是儒家文化,于是,市面上就出现了以“国学”之名出版各类关于儒学的图书。
这些书籍不断侵蚀着人们的思想,使人对中国儒学文化和“国学”带来误解——特别是全民争当公务员现象出现。
近日,随着各地公务员考试热度持续升温,考生百态地成了媒体关注的对象,有媒体发布一条新闻称:身家超千万的富豪浩宇,因羡慕公务员稳定、“高人一等”的公家身份而决定报考公务员。
面对这种畸形的追求,我们不由地思考:一个民族的历史所沉淀的文化、知识和经验,仅仅靠儒家文化的传承能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吗?一个人的追求和发展就仅仅锁定在不一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仕途或前途上吗?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更应该真正地弄明白儒学精神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更不应该一味地尊崇儒学,我们要在文化基因上重构“百家争鸣”的文化基础。
新文化运动中,北京大学建立起“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指导思想,为中国文化的研究开辟了新纪元。
飞鸟过往间,生生灭灭千年的过客拮来冷月吐织馨香的巾绢,为你擦亮迷离的双眼,去发现尘封于天地之间的美丽。
俯瞰今朝,当东西方思维方式出现明显的不同时,也应当秉持中国文化的儒释道精神并让诸子百家的精神大放异彩。
当今世界有60多亿人口,上千个民族,这些民族都有自己的生产,生活实践,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风格,显示出了独特的魅力,因此,我国政府要大力地重构“百家争鸣”的基础,让13亿人能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让百姓的精神空间与选择越来越大,让更多的人在自己的兴趣中追求生活。
对于国学,我们避免沉溺于单纯复古甚至迷恋旧骸骨的泥淖,要具有世界意识,开拓视野,注重东西文化比较,既融合世界潮流,又富有中国特色。
一国之学问的现代化,渐渐以生活方式的变化,带动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升级,如今,IT行业、3G行业、汽车制造业、设计产业、医药行业等等,正在不断地培养出人才,为各家艺术与生活方式的优化贡献智慧。
选择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在纷繁的物质生活的刺激下,坚持心灵的准则。
闭眼驭思,轻启双唇,浅唱韵律,品味儒学与国学永不磨灭的美丽。
篇9:儒家文化优秀作文
儒家文化让城市更廉洁
一般说来,儒家文化讲人情,而人情的泛滥往往使得中国人更重视私恩私德,相比西方人来说,则公义之心和规则感普遍较差。
众所周知,孔子儒家以“仁”为基础的道德观讲究内在的、个人的情感体验,讲究人和人之间的忠诚和永不背叛,以此维系一种永恒的个体之间的亲密关系。
所以,中国社会是人情社会,是“关系”社会。
你我首先要建立“关系”,然后才能办事,陌生人之间是很难互信的。
“关系”,这个你我天天要打交道的汉语词汇,在英语中却居然找不到对应的单词,所以西方人只好音译为“guanxi”。
有一个例子可以看出中西方在道德观上的这种区别。
公元前44年3月15日,罗马凯撒大帝被刺身亡,参与刺杀的有凯撒生前最忠诚的铁杆哥们布鲁图斯。
布鲁图斯也正是利用了恺撒对他的信任,得以接近凯撒并将匕首狠狠地刺进他的身体。
当恺撒看到布鲁图斯之后便放弃了反抗,死前对他说了一句:“也有你吗,我的.孩子?”事后,布鲁图斯宣称自己刺杀凯撒的动机是为了拯救罗马共和政体,不愿意罗马走向独裁体制。
因为一句“我爱恺撒,但我更爱罗马”的名言,布鲁图斯彪炳史册。
但很显然,这种明显的背叛和以下犯上若是发生在中国古代,那必定“遗臭万年”。
中国人这种以“私义”害“公德”的道德传统,被认为是滋生贪腐之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举个例子,譬如有一个商人贿赂被抓,这个商人宁可自己罪加一等,甚或跳楼自杀,也决不把收人贿赂的官员招供出来。
对这样的人,我们的文化很可能会给予正面的道德评价,因为他讲义气,重感情。
至于贿赂收人贿赂这个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人们倒不怎么看重了。
这样的道德价值观,很显然不利于廉洁文化建设。
儒家文化真的是廉政的死穴吗?打造廉洁政府必须走西方的道路,永远抛弃我们的儒家文化传统吗?华人社会的廉洁城市何以可能呢?深圳南山区政府专门成立课题组,研究借鉴新加坡、我国香港地区的廉政建设经验,编写了《廉洁城市何以可能—华人社会的实践与探索》一书。
这本书从文化和制度的层面对新加坡和香港这两个华人社会的廉政建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回答了华人儒家社会的廉洁城市何以可能的大问题。
书中的探讨是详尽的,从政治体制、廉政制度设计和儒家社会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探索了华人社会的廉政问题。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儒家文化在新加坡廉政建设中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
儒家文化固有的德治传统、自律精神和礼让意识,可以让城市更为廉洁。
一、君子人格打造具有献身精神的公务员队伍
儒家对政府官员的道德要求是成为“君子”。
君子者,君王之子也。
按照周朝的分封制,大夫和士子都是君王的子孙,所以“君子”其实就是指的贵族。
按照现在的通俗理解,所谓的君子,其实就是国家的“领导干部”。
作为“领导干部”,其人格完善自然不同于“草民”(《论语》谓之“小人”),因此君子人格比西方人的道德要求要高得多。
孔子要求君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还有“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说法(《论语·里仁》)。
这些都体现了对君子人格的很高要求。
与之相反,西方的道德律令往往是提供道德底线,著名的“摩西十诫”算得上是西方人的核心道德观,那是极为简略的,无非是不杀人、不偷盗之类的最基本要求。
儒家当然也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说法。
但所谓的“取之以道”的“道”,并不是西方人所谓的公平正义之道,而是儒家所谓的仁爱之道。
君子固然可以追求自己的私利,但须以“仁”为先,也就是说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和西方人认为的,一个人可以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大胆追求自己的私利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它更强调一种先人后己的人生态度。
所以孔子“罕言利”,只是“与命与仁”(“与”通“誉”,“与命与仁”的意思就是:赞赏、强调个人来自上天的使命和做人的仁义)。
华人社会因为没有自治的传统,在缺乏有效治理的情况下往往贪腐黑暗,例如以前的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政府都是极为贪腐的。
但是,一旦开始强力整治,优秀的儒家精英文化传统往往发挥着极大的效能,可以在极端的时间内就遏制贪腐,打造出一支廉洁优秀的官僚队伍。
这是儒家文化在廉政建设上的较大优势。
新加坡的政治领袖和政治精英是一群为理想而献身的人,是一群“君子”聚集而成的队伍,具有极强的道德感染力。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虽然不接受共产主义思想,但受共产党的影响极深,传承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一心为公、服务社会弱势群体的无私品质。
二、人情社会赋予官员极大的道德舆论压力
中国是人情社会,这种人情社会固然可能产生贪腐,但若利用得当,它也可以是反腐的锐利武器。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廉耻观,要让贪腐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为了让全社会形成对贪腐的强大舆论压力,新加坡在制度设计上对贪腐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他们对贿金没有最低金额的规定,即使只有五块钱的交易,也可能入罪受罚。
对不廉洁行为的轻罪重罚,让全社会树立了这样一种观念:贪腐比偷盗、抢劫等普通的不耻行为甚至更令人难以接受。
这显然就修正了人情社会对贪腐的道德宽容态度。
而一旦改变了人们对贪腐的宽容态度,人情社会强大的舆论震慑力就显示出其反腐倡廉的无与伦比的优势。
新加坡的贪腐后果并不严重,最高刑期只有七年。
1986年,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部长郑章远因贪腐80万元被调查。
在调查期间,郑章远自杀。
面对并不太高的刑期,郑章远为何要选择自杀呢?他的遗书中说道:“作为一个东方的正人君子,我觉得应该对自己的错误付出最高的处罚代价,这是合情合理的。
”郑章远的自杀,绝不是害怕牢狱之灾,而是因为无法面对内心的羞愧。
是的,贪腐行为让我没面子,让我在社会无法立足。
坐牢不是那么可怕,因为坐牢而使自己和家人蒙羞,那才是最为可怕的。
有时候看中国大陆的廉政教育作品,总觉得缺少一种精神上的培育。
这些作品无非告诉官员:不能贪,因为贪腐在个人利益上代价是高昂的,是得不偿失的。
有时候我就想,那些贪腐的官员固然下场很惨,但一百个人贪腐,也许只有极个别人被捉,所以贪腐的风险其实不大。
这样纯粹功利的计算,终究不是廉政教育的治本之策。
三、修身养性让廉洁成为官员个人的内在需求
儒家是强调修身的,我们特别强调的是心灵的修养,力图要通过“养心”把优秀的道德品质变成为个人的自觉。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第六》)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西方人强调用制度和规范去遏制人性之恶,而儒家文化则希望通过修身养性来发掘人性之善。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意思是:仁来自人的本性,义是人行走的光明大道。
有大路不走而走小道,失其本心而不知寻找,那真是悲哀啊!人丢失了鸡狗尚知道寻回,可有些人却不知道要找回那迷失的本心。
学问之道其实没什么,不过就是寻求那颗被放逐之本心而已。
把那颗失去家园的善心找回来,培养好,安放在你的胸膛。
然后跟着心灵走,你的灵魂将得到长久的安顿。
只有寻回那颗“放心”,人才会真正地无忧无虑。
这样一种修身养性的文化传统,让廉洁自律成为个人的内在需求,成为个人廉洁奉公的强大精神动力。
我是人民公仆,我没有奢靡的生活,没有很多的物质享受,但我的精神依旧可以强大,依然可以坦然面对那些有钱人而不自惭形秽。
而一时的贪腐得利,我或许会有眼前的满足,但满足过后,惩罚将接踵而至,我会长久地感到羞愧、自责和遗憾。
这就好比疼痛与痛苦的区别,疼痛是暂时的,而心灵的痛苦是永远的。
总而言之,儒家文化固然有落后的地方,有与现代化格格不入的地方,需要加以改造,但其基本的方法和观念,仍然值得我们去发掘和利用。
看一看《廉洁城市何以可能—华人社会的实践与探索》一书,再低下头来想一想,也许我们建设廉洁城市的眼光会更为宽广。
篇10:写儒家文化作文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升华。
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学习,学习才有效果。
同时对所学的知识必须结合实际反复运用,知识才
能巩固,技能才可纯熟,>这就是我们掌握知识的必由之路。
学习与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指,如果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不辨真伪,更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如果只是苦思冥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孤陋寡闻,才疏学浅,更不能做到博观约取,标新立异。
孔子的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学习与思考是人们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维活动。
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学习也不行。
只有将二者正确地结合起来,才算真正懂得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这里所说的学习,主要指从书本上汲取间接经验。
古今中外,凡成大学问者,无一不是博览群书,读破万卷的。
人非生而知之,只有不断学习前人的经验、成果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进一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了完成《资本论》这一巨着,曾在大英博物馆潜心研究,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可见认真读书是成才所不可缺少的。
要勤于学习,必须博览熟记,持之以恒。
鲁迅先生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另外,学习还要持之以恒,要“戒怠荒,戒无恒,戒躁急,戒泛杂”,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要善于思考,有蜜蜂酿蜜的精神。
每一克甜美的`蜂蜜不知凝聚了那小生命的多少心血。
思考也需要我们下苦工夫,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去钻研,切不可不懂装懂,浅尝辄止。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升华。
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学习,学习才有效果。
同时对所学的知识必须结合实际反复运用,知识才能巩固,技能才可纯熟,这就是我们掌握知识的必由之路。
愿我们大家都能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去勇敢地攀登科学知识之巅。
篇11:儒家文化与忧患意识
儒家文化与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作为人们直面自然、社会、人生的经验而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既是历史的沉思,更是现实的感受,它主要表现为人们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和前途的关怀。儒家的'忧患意识有其演变的历史过程和基本特点,它是一种社会历史责任感、民族自信心以及爱国热情的反映,体现了中国人民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作 者:许凌云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 刊 名:齐鲁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QILU JOURNAL 年,卷(期): “”(2) 分类号:B21 关键词:儒家文化 忧患意识 儒家篇12:儒家文化与科技现代化
儒家文化与科技现代化
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主流的`文化,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过积极作用,也产生了消极影响.本文论述了儒家文化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是否还具有影响力;儒家文化是否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儒家文化是否与科学精神相悖等问题.
作 者:李映红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6 刊 名:前沿 PKU英文刊名:FORWARD POSI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04 关键词:伦理型政治文化 整体性思维 科学文化篇13:《中国儒家文化名著》读后感
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它就是我对你的此文。——周国平重温两年前读过的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依旧泪如雨下。这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父亲用感情的一砖一瓦垒筑起来的一座坟!周国平是一个哲学家,更是一个父亲,一个他的孩子胜过一切哲学的父亲,甚至只要他的孩子活着,随便什么哲学死去都好。可老天从来是这样,他妒忌幸福的人,他总是把一切本来完美无缺的东西弄的残缺不全,然后告诉你,看!这就是人生!_运在妞妞还没出世之前就开始觊觎她,一环紧扣一环,一步步把孩子推向深渊。先是雨儿的表妹把流感传染给了怀孕五个月的她;然后一个四川女孩打来不合时宜的电话,敏感的雨儿因此赌气坚决要打地铺,结果发烧的更厉害;然后急诊的时候又遇到一个蛮横麻木的女医生因而延误了治疗;最罪大恶极的是那个医学博士,把雨儿拉去照_光,而且是两次!在这一系列事故中,哪怕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断了,孩此文都可能不会患先天性眼底肿瘤这种绝症。我不知道,周国平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把这些刺心的痛从记忆中掏出来,记下来,并且是那么细腻。小鱼小鸟都有眼睛,妞妞却没有。这个可怜的孩此文生来就那么热切而执拗的追逐着光明,当她看见一团橘黄色的灯光时她会笑很久;妞妞唯一一个生日,妈妈对客人说你们看妞妞的眼睛象不象波斯猫,爸爸告诉她波斯猫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猫;妞妞一遍遍的哭诉:“磕着了,磕着了……”她不明白世界为什么老是磕着她;在妞妞即将离开世界的那些夜里,她躺在爸爸身边轻声唤着“爸爸”,爸爸也轻声应答,宛若耳语和游丝,在苍茫人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样的生离死别更让人黯然消魂的啊……妞妞死去之后,周国平说:“你在时,我抱你不够,因而觉得时间太少,你走了,我的怀里空了,突然发现时间毫无用处,我不知道拿那么多时间做什么,也许时间只有一个用处,它会帮助我——是帮助我一天天向你走近。”别人都说妞妞解脱了,然而这其实是荒谬的,凭什么别的孩此文可以在阳光下追逐,而妞妞却必须解脱呢?作为父母,他们的下半辈此文,终将活在这种荒谬中,他们寻找任何一个可能很寻常的契机,不自觉的假设——如果妞妞不死,她也可以象别人的孩此文那样戴上红领巾了,也可以象别人的孩子那样羞涩的读着隔壁班男孩的信,也可以象别人的孩子那样成为神圣的母亲……事实上,我们从来不怕得不到任何即使我们很想得到的东西,我们怕的是失去我们曾经得到过的东西。为什么失恋会是那么痛苦的事,很多人或许认为在于抛弃的痛苦,其实最重要的不在这里,而是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那段曾经彼此呵护过的感情就这样悄无声息失去了。任何感情都是这样,倾注过,付出过,此文过,不求回报,只想用生_微弱的力量握紧它。可我们活着的世界,总是有一些力量,在它面前,眼泪,显得软弱和无助。
篇14:我眼中的儒家文化
这段时间常常看到新闻媒体谈到孔子、传统文化、儒家这些字眼,身边偶尔也有同事会谈到这些,转眼间似乎又回到了好久以前,还是学生时代的时候,那些背诵经典、说话还带着点书生气的日子,曾经也还算是半个文化人,同学朋友聚会,也会谈谈历史、谈谈文化,不同想法碰撞着,用颇显稚嫩的眼光看待着这个世界。
然而随着慢慢成长,走入社会,慢慢失去了原有的那一丝文化气息,很难再引经据典。
感慨之余,稍微令人安慰的是,尽管现在说的、用的少了,但从小学习、耳读目染的一些文化理念一直默默的埋藏在心底深处,并影响着我的一言一行。
其中一些,更是深刻的影响了我的成长。
“和”,这是一个简单,却又内涵丰富的字。
记得从小父母便教育要与人和善,待人接物要和和气气。
如果邻里发生了纠纷,大家都会劝慰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族中更是常说家和万事兴。
上学后,关于“和”则接触得更多一些。
一直影响着我的是“君子和而不同”。
记得上学时,好辩论,性格也比较固执,颇有一些“坚持真理、绝不屈服”的观念。
因此,偶尔都会和朋友探讨问题时因观点不一致而发生争执,而每每都会用“和而不同”予以化解,并未因此产生隔阂,反而可以说是“不打不相识”。
“和”的观念俨然已经成为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工作中、生活中,都希望和大家和气相处,也鲜有冲突。
另外一个字,则是“信”。
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而这也一直是我的做人准则。
经济社会中,信用是一个人的基石。
要做到这点,也需要付出一些“代价”。
守信的准则会让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变得谨慎,然而我始终觉得要做到守信必然要“誓不轻许,故我不负人”。
就这样生活着,尽管显得偏小心,不够大胆,却觉得活得踏实,不累。
所以,当我们在谈论传统文化,谈论儒家思想时,我其实是在谈论“和”,谈论“信”,谈论“义”……在过往的经历中,这些点都在帮助着我慢慢成长。
所以我想,在我们传播这些传统文化时,也一定会有人很多人从中受益。
篇15:东方现代人与儒家文化
东方现代人与儒家文化
西方人推行的`普适价值观公度性有限,差异是永恒存在.儒家文化已经提出了文明人的基本要素,我们只能完善它,不能否定它.在中国,典型的东方现代人是“数字化儒生”,即新锐学养与厚重修养兼备的知识分子.新儒学的出路是从政治惯性走向经济关照,从博雅研究走向世俗生活,从消极阐释走向积极发展.
作 者:徐宏力 XU Hong-li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文学院,青岛,266071 刊 名:东方论坛 英文刊名:ORIENTAL FORUM 年,卷(期):2006 “”(1) 分类号:G04 关键词:西化 现代人 儒家文化★ 宋明理学教案
★ 宋明理学课件
★ 论语八则教案
★ 论语十则教案
【儒家文化心得体会(精选15篇)】相关文章:
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现代化的贡献论文2022-07-24
初一《〈论语〉》教学设计2022-09-04
《小小儒家》读后感2023-12-02
篮球教学对提高高职学生素质的作用论文2022-11-03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感悟2024-01-17
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论文2022-11-02
红色文化在文化建设中的实践论文2023-03-16
论语中国文化读书笔记800字2023-06-07
浅议先秦儒家的道德智慧2024-04-07
论语教学设计20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