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论文(精选15篇)由网友“viceversa”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论文
本文阐述了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加强农技推广工作的建议与对策,对促进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对自然因素依赖较强的情况下,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突破资源和环境约束,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近年来,农业生产连获丰收,并不是连年风调雨顺,而是科学技术在这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确实应用于农业经济的生产实际,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仅依靠以科研教学为主的科研部门和农业院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主要还是依靠与农民联系密切、熟知生产实际,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加快社会卞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最有效措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于进一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2: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论文
1.1推广经费严重不足
尽管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推广工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技推广投资强度(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较低。部分地方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公益性认识不到位,加之经济条件限制,自收自支、差额拨款还占相当比例、人头费尚不能保证,用于技术推广的专项经费就更少。
1.2农技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农业科技转化,人才是关键。但当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少、素质低,而且出现断层问题。据调查,有的地方在乡镇基层农技人员中,年龄在35—50岁的仅占18%,年龄结构的 “断层”导致了知识结构的“断层”。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中表现尤为突出:一是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的现象较为严重,到岗率低,在岗的农技人员也不能保证将时间全部用于本职工作中,一年中至少有1/3的时间从事乡镇分配的其它工作,技术人员改行情况非常突出。二是由于工作环境及待遇不高,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农业推广部门很难吸引、留住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加上一些非专业人员的进入,造成有些地方推广队伍素质偏低。三是基层推广部门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的机会,面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新特点,许多农技人员知识储备不足,技术更新不快,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不够和操作能力不强。
1.3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错位影响推广效果
我国每年产生的农业科技成果数量不少,很多研究成果与农业需求脱节。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农民以取得经济效益为根本取向,对技术要求呈现多样化、高效化的`趋势,并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增加有效综合技术和管理技术的需求更加强烈,而现行科技成果以及推广机制偏重于单一技术,对配套集成技术,以及对技术的整体作用和区域效果重视不够,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际效果。
1.4农民知识层次低导致推广难
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要求采用者一般应具备一定的农业基础知识、掌握基本原理和严格的操作技术,而现阶段实际是仅有少量科技带头户具备这种能力,多数农民尚不具备。二是创新技术的采用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在小规模经营和农业比效效益较低及其他负担较多的多重压力下,多数农民由于资金薄弱,仅能采用一些效益显著、见效快的物化类技术成果,而对一些见效慢或投资大的高新技术,仅有采纳的欲望,但缺乏购买使用能力。三是很多农民都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他们宁愿沿用效益低但比较保险的传统技术,也不想冒险去接受新技术,导致推广新技术更难。
2 做好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议
2.1建立多渠道融资投入机制
首先,要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通过立法手段,争取保证国家财政每年投放到农技推广的经费与农业总产值的份额逐步达到0.5%以上。其次,要完善间接融资的体制,鼓励民间、私人投资于农业技术推广。同时,可以以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等形式开展有偿服务。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农业推广人员的必备素质指的是推广农技工作所必备的科学技术知识、职业道德、思想道德、组织教育能力等综合能力,其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推广工作业绩的提高,提升了推广事业的高度,将会带动农业推广工作的全局。传统农业生产在向现代化集约型转变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现代农业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总的来说,一是有科学工作者的严肃的科学态度,有勇于吃苦,献身农业的工作精神。二是有广博的业务知识,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三是有较强的业务实践能力,有组织群众工作的经验和良好作风。总之,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应是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
2.3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农业技术推广离开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应将全面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作为首要目标。一方面,加强技术培训,使农民应用科技由外行变为内行。另一方面,抓好科技示范,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地了解农业生产新技术,打破农民对新技术的观望态度。用活生生的事实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应用科技致富。
篇3: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论文
摘 要:乡镇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农推广任务落实到位,因此,农技推广任务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实现了“三农”服务,还把科学运用于平时的农业生活中。基于此,就如何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做好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生产加速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建议;“三农”服务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完成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主要介质,在加快农业生产力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方面存在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年来,由于农村经济改革与产业机构的调整优化,基层农机化产品由简单机械化向全自动、信息化方向发展,故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已变成历史[1]。所以怎样在农业技术进步的十分迅速的时候,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做到没有漏洞,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农民的需求,变得十分迫切与重要。
篇4: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论文
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目标,需要做好农业新科的推广工作,对农业的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强农村生产力、完善基层农业环境;同时,还需要增加农业生产。所有的一切都表明,充分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如今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农业劳动力还不到全部农业劳动力的20%。在中国,平均农业劳动力只有1/。而在发达国家,平均农业劳动力高达1/400。如荷兰受过中等教育有90%,其中12%都毕业于高等农业学院。
种植业劳力老龄化、收种方式总是倾向于机械化会导致发生“少数人的农业”和“季节农业”以及“粗放农业”情况。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国际粮价就上涨了42%,使许多地方出现了各种除经济以外的社会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吃粮大国,粮食问题不只是经济问题[2]。
须知,人口与人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里,从来都不缺少人口,而真正缺少的是人才,特别是在农村,越来越多的有知识有文化的人都不愿意继续呆在农村,而更希望走向城市生活,因此两极分化十分严重。
根据上述的一些原因可以得知,扩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对发展农业现代化以及发展农民存在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营造农技推广工作良好环境
2.1 基层农技推广中存在问题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通常都只重视大型项目的`建设,或是财政收入,有的领导认为“农业生产要靠经验”“实用技术农民都会”,导致不法分子打着科技的名义,出售劣质的农业商品,久而久之对农业科技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并且还降低了农民使用新科技的信心。
对回归乡村,服务农民,艰苦奉献的农技推广人员来说,其专业技术水平主要体现在农技推广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现在工作实绩上,对职称评定应当坚持重业绩,重实际操作能力,重效益、重贡献的原则,切实改变以往以论文或其它非专业学科水平作为职称评定硬性标准的做法,将他们的工作业绩,专业技术水平作为主要主评价依据,切实提高待遇,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3]。
2.2 改善推广环境
要不断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舍得使用政府的财政,为基层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做好准备,试验示范,名、特、优品种引进筛选工作,科技示范园的建设,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工作,确保农业推广经费真正用在点子上,要加快构建现代种业体系建设,拓宽种子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立比较集中稳定的种子基地。加大农业服务范围,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转变效率,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经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升农业的吸引力,让农业可持续发展。
深入田间,根据农民需求,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培养一支新的,向农业方向发展的人才队伍,并且巩固市场监管和增加执法检查力度,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 理顺关系,实行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
3.1 乡镇政府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行政领导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素质教育与政治教育;监督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做好上级业务组织所给的每项业务工作;调节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和一些相关组织间的各个关系;监督并鼓励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根据标准规定明确使用自主权,避免他们合法权益受到损伤。
3.2 县级业务行政部门加强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管理
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人事管理、业务管理与技术指导培训工作;完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招聘体系;完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工作考评;改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工资福利的待遇。
3.3 乡镇政府和县级业务行政组织完成相关协调工作
主要是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工作范围、考评及录取工作,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违纪处理手段,加强管理有关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4]。
篇5:工程地质勘查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论文
摘要: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快速提高,为建筑工程行业也带来了飞速的发展,并且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所以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也成了工程进行过程的重中之重。而地质勘查是工程建设的基石,关系到工程的整体进度、完成的质量以及工程作业中的完成效率,因此,地质勘查作为工程建设的先驱,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大部分地质勘查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对在地质勘查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简要概括,并列举出了若干对于问题的解决对策,确保地质勘查能够顺利进行。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质勘查;问题与对策
对于各种地质构造比如地质构造、水利条件、岩石条件等进行研究和勘察工作就是地质勘查的主要任务。工程建设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地质勘查、结构设计和最后的施工工作。为了确保后两个阶段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地质勘查在第一阶段的位置就是关键,只有第一步走好,后面的工作才能进行。但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危及工程施工安全和施工进度的问题,这就给整个施工整体造成了不小的困扰,所以在地质勘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1什么是工程地质勘查
1.1地质勘查的含义
在工程学理论的基础上,在施工之前,为了确保工程建设整体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能够有机的结合,对于建筑工程施工场地的地质条件以及其他地质构造进行的勘察和研究就是地质勘查,其目的是能够让工程能够顺利地进行设计、计划以及施工。在整个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地质勘查是首要阶段,连接着后续阶段的每一个程序,是工程的安全保障,为工程建设提供了理论与实际的'依据。
1.2地质勘查的具体工作
调查工程建设场地岩土的地层时代、岩土的类型、地质结构、岩土的性质、水质的情况以及地下水的类型和分布规律等是工程地质勘查的具体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就是工程进行前期,对选址周围的地层、水文和地质环境进行有效的分析研究与勘查,查明一些能够威胁到工程建设施工的不稳定因素,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并且能够迅速做出调整。工程地质勘查可以分三步来进行:第一步是选址勘察,即对建设地段土质情况的调查,选定适合施工建设的场地;第二步是初步勘察,对所选定的施工场地土质的稳定性情况进行调查与判断;第三步是详细勘察,也就是按照工程的施工图来进行详细的测量、实验和对比分析等任务。
1.3地质勘查工作的方法
工程地质勘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测绘、地质勘探、地质检验、观测等方面。对于勘察方法的选择,应该注意其实用和高效,使得勘察工作高效顺利进行。使用这些方法时应该注意地区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并且结合遥感等现代技术,辅助勘察工作。
篇6:工程地质勘查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论文
2.1地质勘查的特点要全面关注
完成好工程建设这个国家高度重视的重点项目工程,要对地质勘查的特点进行重点关注,要不断总结工作中的方法,吸取过去的经验,将技术进一步的提高,还要正确认识地质勘查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注意到它的困难度,不能掉以轻心,避免出现成本价格过高,以至于投标价格不及成本。在工作量布置方面也要特别注意,不能过分要求工作量,也不能让工作量太轻,一定要满足规范的要求,而且不能让特殊实验项目过少甚至降至没有,要重视起其重要性。还要加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调动其积极性,让因为对勘查现场的难度没有正确估算导致的工期拖延、现场管理人员不能尽职尽责、勘测报告不准确、甚至退标等现象不再发生。
2.2缺乏科学高效的勘察方法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不能够正确的使用地质勘查方法手段。做事只要找对方法就能够事半功倍,因此,勘察方法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导致整个勘察过程都是白费力气,对勘察结果产生不利的直接影响。比如有些勘察人员采用静荷载实验来作为确定土层承载能力作业的评判标准,但是由于压裂深浅不同的土层两侧的压力也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了在地基承载压力的时候按照哪种压力值来确认计算出现分歧,造成勘察结果的不同,并且也不能够确定此压力值就是地基承载力的竖直压力值;其次,就是地质勘查所用的设备技术未达到先进水平。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会导致竞争,竞争激烈的结果就是择优选取,这就导致了成本的高低起决定性作用。有些需要成本比较低的勘察团队就能够接到更多工程,但是这也造成了价格低的勘察队伍技术也相对落后,因为为了节省成本,勘察单位的地质勘查设备并没有跟随这个时代发展而与时俱进,依旧保持着比较落后的设备水平,所以在进行勘察任务的时候不能满足勘察任务的根本需要,造成勘察过程中的数据不可靠,为勘察工作后期造成困难。
2.3地质勘查团队缺乏技术人才
在勘查过程中,对勘察任务影响最重要的就是参与地质勘查的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工作态度。在人才辈出的现今社会,不免出现滥竽充数者,有些员工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课程教育和技术培训,更没有进行过实践操作,因其自身能力的原因,导致其无法对专业设备和技术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操作和处理。另一方面,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态度不认真造成人为的严重后果,更是得不偿失了。
2.4地质勘查工程施工过程存在问题
地质勘查施工中的问题会导致勘察结果的错误,无法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例如,在对既含有潜水层,又含有承压含水层的地层进行勘察作业时,不对承压水头和分层量测水位进行测量施工,会使得建设人员对地下水质模糊,无法进行地下水相关的施工工序,进而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质量。
3地质勘查问题的解决对策
工程地质勘查的质量与项目建设的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将会对日后的投入使用的安全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必须有效地解决地质勘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涉及的几点问题,现提出了以下几点解决对策。
3.1加强地质勘查过程的管理监督
最近几年,地质勘查工作不再是一个整体作业了,分出了几个标段,但是因为各个标段的工作任务、工作重点以及工作方式不尽相同,这就导致工作的结果对不上号,出现较大的差异,对使用过程产生不利后果。要想妥善的解决这类问题,就要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勘察管理系统的建立能够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在地质勘查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有条不紊,还要建立监管机制对勘察工作进行监督,在施工的过程中就能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完工后的麻烦。
3.2完善地质勘查规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质勘查的技术提升也今非昔比,各种专业技术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规范问题,因此,要注重完善地质勘查工作规范的修订,将地质勘查工作的流程和具体措施加以规范,能够达到安全、快捷、高效地完成任务的目的。
3.3重视勘察人员技术素质的培养
随着工程建设项目成长得越来越迅速,地质勘查工作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地质勘查部门要尽快加强对勘察人员的技术和专业素质进行培养。在地质勘查的工程中,因其不是一个小规模的技术性项目,所以在工作中只要出现人员的不合格,就会导致整个工程进度缓慢,就更不用说当多个地质勘查项目进行时,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是有多重要了。另一方面,因为勘察人员在地质勘查的工作中不是每天进行,并不会有机会长期作业,难免技术会有些生疏,这也是导致勘察工作者中出现技术不足的问题了。还要加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做到文明施工,具有高责任感,保证施工的安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地质勘查工作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与技术支持,形成了特有的地质勘查技术,有了自己的特色,由于地质勘查的难度较大,安全系数较低,对于地质水文和城市道路建设的要求较大,因此,在地质勘查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流程办事,做好三个阶段的工作,结合各地的地质特点,对地质状况进行勘察,要不断总结新方法,吸取新经验,加强对勘查技术的研究与更新,做到工作量小,完成质量高。还要加强相关规范的制定工作,制约地质勘查工作的各种不文明行为,让地质勘查工作顺利进行。还要合理构建数据勘查系统,完善各类数据的统计与应用,对于地质勘查内在存在的风险加以控制,确保整个过程安全顺利地进行,为我国工程建设贡献一分力量。
作者:王渊 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参考文献:
[1]王燕.工程地质勘查中的水文地质危害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09:255+277.
[2]庞莉,王璐.建筑工程地质勘查与基础设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城市地理,,06:112.
篇7:小型农田水利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论文
小型农田水利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论文
1概述
作为对和中央1号文件关于扩内需、促增长决策的响应和落实,我国早在就已开始选择县、市,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进行重点扶持。由于前些年农村水利建设落后,很多县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年久老化、失修减效,特别是其中多数桥涵,已基本不具备使用功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对择出县市的农业生产具有巨大的改善与促进作用。小型桥涵建设在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中比例大,项目上的快、多。通过近两年周口市小农水项目桥涵建设实施过程中前期规划、设计与后期施工中的问题,进行阐述。
2桥梁在规划、设计和施工阶段存在问题
2.1前期规划阶段
近两年周口市小农水项目建设前期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一是桥涵修建位置布置不甚合理,确实需要的地方没有布置,而可要可不要的地方却布置。这其中有项目中桥涵工程量控制的原因,也有相关规划设计人员的原因。二是桥涵规格与沟渠不甚配套,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小桥涵配大渠、大桥涵配小渠,甚至出现无渠布置桥涵的情况,部分项目区内桥涵修建位置布置过于集中。由于连年基层农水工作任务繁重,所以部分规划设计由市场上专业公司来做,这些问题的出现与规划设计公司有很大关系。当然,也与乡镇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有一定关系。
2.2结构设计阶段
小农水项目中的桥涵在使用功能上应与普通水利、公路等桥涵有所不同。目前,项目实施中反映出结构设计方面的问题主要有:第一,结构设计过于复杂,总量30m3混凝土的小桥结构竟与大型桥梁结构雷同,所有书本上有的部位都有了,导致预算增高、施工成本增加等后果。第二,不考虑具体单体桥涵使用功能,设计时盲目增加或减少工程量,单单套用统一图纸,以至于在后期施工时,出现各种问题。比如桥基础甚至不到渠底,桥基础超梁底1m,小梁上出现巨型桥台等现象。以上这些问题会导致项目资金的浪费,并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
2.3施工阶段
小农水项目小桥涵施工技术含量低,规模小,出现质量及安全事故的几率相对较小,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擅自变更工程外观、瞒报减小工程量。一些施工单位认为工程地处偏僻田野,无大型载重车辆,便不顾监理与业主的反对而私自减小结构尺寸,在目前社会环境下,对其强制性的制约也有难度。二是不重视工程外观,屡屡出现蜂窝麻面、涨模等问题。三是有些施工单位,单桥结束后,对原有河道清理不到位,遗留建筑垃圾和土方,刚挖好的渠道就被堵塞。
3对策和建议
3.1前期规划阶段的建议
针对前期桥涵规划中出现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第一,对规划设计单位严格要求,杜绝走过场。第二,对相关规划设计人员严格要求,加强指导,并辅之经常性进修、学习,提高业务技能,强化责任心。第三,使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工具辅助规划等。前期规划可谓整个项目的基础,规划不合理,出了偏差,势必给后续工作带来种种问题。所以,前期规划工作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2结构设计阶段的建议
对于结构设计阶段经常出现的'问题,建议设计前,选择实力强、工作负责、社会信誉好的设计单位。设计工作很繁琐,个别设计单位简单应付,套图、搬方案现象严重,施工中甚至设计时都不到现场,只依据一些简单的调查数据、图表,照搬类似项目,便出炉设计方案。另外,监理应介入前期规划、设计。目前小农水项目中,监理方基本不介入设计工作。监理介入设计工作可以使三方相互制约,依靠制度化管理,以减少设计工作的失误,对设计部门形成有效监督。
3.3施工阶段的建议
对于施工阶段经常出现的问题,建议从招标报名环节就严格调查,选择信得过的正规施工企业,防止个人挂靠施工游击队进入小农水建设项目。施工中,督促监理方严格执行监理合同,按照施工规范认真监理,对施工方形成有效制约。对于有条件的,应引入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公司进行专业化运作,用制度化来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错误。严格执行计量程序,手续及原始资料齐全方可按实计量。加强验收环节工作,对不能满足验收条件的要坚决不予验收,杜绝出现活未干完钱已付超等现象。
4建成后的管护和使用
已建成工程的管护和合理使用也是一项重要工作(比如常看护禁止超限车辆通过等)。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已建成工程的管理,使农民自觉积极管理,形成谁使用谁爱护的良好风气,延长工程使用寿命,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总之,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工作很重要,是抗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生产、促增收的前提。
篇8: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现状及建议论文
1.1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力推进农牧区综合改革,全省现有各级农技推广机构715个,其中省级9个,市州级36个,县、乡农技推广机构670个,其中县级190个,乡(镇)480个。各级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中,种植业机构117个、畜牧兽医机构372个,渔业机构8个,农机机构37个,综合机构181个。全省农技推广体系现有人员5848人,其中省级674人、市州级567人、县级2646人,乡(镇)1961人。在职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4318人,占总人数的73.8%,高级职称的663人,占总人数的11.3%;中级职称的2272人,占总人数的38.9%。省州县乡农牧业推广体系基本健全,我省农牧业主导产业的技术推广能力得到有效覆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办公和服务能力得到了改善。
1.2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起步实施。在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的同时,按照市场化要求,积极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各类涉农组织和农民技术员等社会力量,通过项目投入、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等手段,丰富农技推广的渠道,加快了农业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目前我省确定的产业化龙头企业93家,其中国家级17家,所有企业均和下面的基地、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形成了联结机制,技术应用是他们相互联结的一个主要内容,我省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有8876个,参与农户接近60万人,省财政重点扶持合作社每年有200个以上,通过政府政策性引导、企业市场化运作、农牧民组织化参与,企业+基地(或合作社、大户等)新型经营模式,每年有7.5万人受到技术培训,近50~60万农牧民从中受益。全省共选派科技特派员2574人深入农村牧区开展科技信息及创新创业服务。
1.3农技推广机制实现突破。20搭建了农牧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三级平台,建立了省、县、科技示范户、辐射户一体的农牧业科技转化快速通道,实现了与国家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补助项目的有效对接。一是通过依托省级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优势力量,整合全省“农科教、产学研”优势资源,建立省级产业技术转化研发平台,围绕全省十大特色优势农牧业产业,建立马铃薯、油菜、蔬菜、蚕豆、麦类、牛、羊、生猪、饲草料、渔业10个优势特色产业的省级产业技术转化研发平台,共组建了55个相关产业技术功能室,聘请10名省级产业首席专家、省级平台科技人员达到214人;二是依托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在全省除玉树果洛地区的28个县(市、区)搭建了农业科技推广平台。目前28个项目县都建立由县级首席专家、推广专家组、农技推广机构和50~100名农技推广人员构成的县级技术推广平台;三是每个项目县遴选2~3科技示范基地、500~1000户科技示范户和辐射带动户搭建了科技示范应用平台。28个项目县共培育科技示范户2万户,辐射带动农户28万余户,认定科技示范基地70个,推广各类先进技术300多个,近120万农牧民受益。
1.4农技推广队伍能力建设逐步加强。依托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人员进行培训。选派我省135名农牧业高级职称人员参加由农业部主办“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训班;按项目要求委托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对全省基层农技人员开展了6000余人(次)知识更新培训;目前已有300余名特岗人员、2574名科技特派员及“三区”科技人员活跃在基层一线开展农牧业科技服务。
2存在的问题
2.1农技推广服务人才建设与全省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仍不同步。一是农牧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上由于年轻专业技术人员难以补充,致使队伍结构失衡、知识更新缓慢,队伍老化现象十分严重,农牧业技术推广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十分缺乏;二是对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总体思路认识不到位。培训工作转型升级后,各地对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中培育、认定和扶持“三位一体”的总体思路认识不够到位,在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上过于谨慎,培育的落脚点没有完全放在农牧民受益上。各县出台的扶持政策含金量不高,资金扶持方面表现出力不从心,农牧民参与培育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培训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必要工作条件。
2.2农技推广服务投入不足。一是农技推广业务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农技人员实际用于推广工作的经费十分有限。全省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普遍存在着办公经费保障不足,办公条件简陋,缺乏交通工具、电子办公设备及办公运行费用问题。由于县级财政困难,普遍没有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经费,农技推广工作形成了只能依靠省上下达项目,有项目就开展农技推广工作,没项目不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局面;二是虽然已经明确了各级农广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但长期以来由于缺少投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普遍存在培训场所条件设施简陋,缺乏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交通工具,给进村入户深入开展培训和实训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影响了培训工作规范实施。
2.3农技推广服务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一是全省农村牧区综合配套改革和兽医体制改革以后,乡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业务工作由县级农牧行政部门进行指导,从近年运行情况来看,乡镇服务中心农技推广岗位的公益性职能相对弱化,人员呈现兼业化和从属化倾向,平均投入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的时间仅40%左右,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带来不利影响;二是顺应公益性要求的、适合我省不同生态区域和发展程度、体现农牧民满意程度的农技推广投入机制、运行机制、考评机制还没有被普遍建立。尤其是绩效考评制度在具体执行当中,由于受各地实际情况、执行者素质等因素影响,随意性大,很难落实到位。不能把绩效工资纳入考核范围,考核难度大,奖罚制度难以兑现,不利于提高农技人员积极性。农技推广人员活力不足,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薄弱,工作中对农牧民的实际诉求和利益较少顾及,特别是受管理体制因素等影响,县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缺少有效支撑和有效抓手,基层科技推广和普及工作落实难度增大。
2.4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相对滞后。随着现代农牧业的生产经营主体多元化,新型种养殖大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和农牧业企业等对生产环节中的农资、植保、农机、加工运输、农产品销售以及技术、信息、金融、保险、经纪等专项服务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长,现有推广体系在职能发挥和功能定位上的局限明显,各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问题亟需破解。
3措施和建议
3.1完善多元化服务体系。建立以农牧业公益性服务为主体、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科技服务体系,逐步构建起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衔接有序的多元化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
3.2建立多元化的农牧业推广机制。创新农牧业技术推广模式,以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为载体,大力提升现有农技体系的服务能力;实施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条件建设项目,增强基层站所的履职能力和推广服务支撑能力。提升现有农技推广机构和涉农科研院所、教育机构等推广主体能力建设,加快构建农牧业科技企业、专业协会、技术中介组织、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等非公服务组织农技推广职能,积极培育各类市场化技术推广主体,建立多元化农技推广机制。
4建立高效的农牧业服务机制
立足全省农牧业科技一盘棋的总体思路,打破人才等科技资源的地域、单位、学科和专业等界限束缚,将省级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覆盖到全省主要农牧产业,突出制度建设,进一步充实农牧科技研发、推广队伍,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切实改善基层农技人员工作条件,解决职称评聘等问题,全面落实农牧业科技平台各项工作制度,巩固和提升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成效,加大农牧业科技创新力度,构建农科教、产学研紧密衔接的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提高良种良法的研究、推广、应用水平。完善基层推广体系与改革建设补助项目运行机制,严格落实《项目合同制》、《农技推广负责制》、《农技人员定期培训制》、《三方绩效考评制》和《多元化推广服务制》等五项制度,改革考核办法,运用现代化的服务手段,通过在线反馈等多种交互形式,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效率。
篇9: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及建议论文
一般来说,动物源性的食品多指来自于牛、羊、猪、鸡鸭等家禽,兔、马属动物以及水产动物所提供的能够满足人们饮食需求的肉、蛋、奶及其制成品和相关的副产品等。动物源性的食品在我国国民的饮食消费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人们对于动物源性食品需求量的迅速增加,进一步推动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动物源性食品质量问题频发,这一问题在社会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在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机制建立健全不完善
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在监管方面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监管机制的不健全,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动物源性的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且系统化的问题,因此必须有一个监督管理整体环节的体系,也就是相应的监管机制,目前我国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体制建设上仍然存在欠缺,监管机制体系不完善。
(二)监管方式落后,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监督管理体制的有效运行必然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然而我国当前虽然有很多的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机构,但是有不少存在着监管技术落后的现象,对于地方性的法律法规更是有所欠缺,甚至是有明确的规定却不执行的现象。不仅如此,多头监管,执法效率低下也是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监管人才队伍的缺乏
说到底,任何一件事做的好不好归根结底是在办事的人身上,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监管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监管的人才队伍缺乏,监管人员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如何从监管方面入手,实现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保障
(一)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在监管方面所涉及到的部门有很多,像是农业、质检、卫生、工商以及商务等等,因此,就目前来说如果要加强对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清不同部门之间各自的职能,建立有效地协调机制,使不同部门之间能够相互配合发挥出最大的效率,通过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的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确保不会在任何一个环节因为职能交叉的问题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实现有效地监督管理。
(二)创新监管方式,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一方面是要创新监管方式,加大对于因为资金不足而导致的食品安全监测问题的疏忽,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采取最先进有效地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手段,杜绝因检测设备的落后而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另一方面是要完善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这也是解决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最根本性的方法,借鉴国际先进的食品检测标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快完善我国关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
(三)加强监管人才队伍的建设
我国正在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人才的综合素养是当下培养的重点,对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来说,也是需要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准的人才。加强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人才队伍的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加强监管人员严格执法的态度,二是要提高监管人员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提高警觉意识,三是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工作,定期对监管人员进行考核以及培训,更新监管技能知识储备。
结语:
综上所述,动物源性食品的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国民的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对于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必须重视。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监管方面的不到位,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监管工作可有效确保其食用安全性。因此在本文中着重针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必须严抓各个环节,综合性的全程监管,才能真正实现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得以保障,让国民能够放心的饮食。
篇10: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及建议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从近年来所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入手,分析了目前食品安全存在的隐患以及在受理食品安全工作中形成的档案资料规范化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阐述了食品检验档案信息化管理应采取的对策,最后强调人才的培养是实现食品检验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关键。
[关键词]食品检验;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主要职责是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可是近年来发生的“地沟油”“瘦肉精”“毒生姜”等食品安全事件已对人民群众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作为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我们有责任和使命对食品生产经营行业进行严格监管,在强调食品生产经营者必须保证食品安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要了解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因为它是食品监管工作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辅助工具,对食品生产经营行业监管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记录资料进行规范化管理,能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正常、有效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1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的作用
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档案工作,是指过去和现在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从事食品安全监督检查、监测、许可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监督机关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的作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1了解食品生产经营状况
完整、规范的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档案工作包含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单位名称、地址、负责人、经营项目、联系方式、许可办理情况、从业人员健康检查情况以及抽样检测情况、日常监督情况、投诉举报情况、行政处罚情况等内容。利用这些档案资料有利于监管者了解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经营状况,以便及时、准确发布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引导社会公众进行安全、健康的饮食消费。
1.2掌握食品安全监管概况
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档案工作详细记载了日常监管工作中的各种信息,是日常监管工作的真实记录。通过研究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档案,可以获知区域食品安全监督覆盖率、监督频率、食品相关产品的抽检合格率等指标,有利于掌握区域食品安全监管情况,从而指导食品安全监督机构高效开展食品安全监督。
1.3提供食品安全措施实施依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档案已成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档案,监管部门能对一些食品安全风险进行预测,从而有目的地开展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由此制定预警工作计划,采取有效的食品安全防控措施。
2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档案工作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制度不健全
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档案工作制度建设不健全,没有针对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档案工作的规范制度,使得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工作无法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其工作开展也得不到有力保证。
2.2归档意识不强
一些同志对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工作的档案重要性认识不深,忽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利用工作,导致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工作归档材料内容不全,归档形式多样,而且档案遗失、损坏等现象时有发生。
2.3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监督员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参差不齐,部分人员专业知识老化,对新知识学习能力不强,计算机操作水平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之近年来由于机构改革、人员轮岗等原因,致使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档案工作的管理水平不高,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档案的延续性受到了严重影响。许多评先评优、提档升级、行政处罚等重要档案材料未能及时归档,使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食品安全信息不能全面、准确地显示出来。
2.4信息化建设不够
当前,人民群众对自我保健高度重视,对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还停滞在保持纸质档案的收集阶段,面对不断增多的电子档案、声像档案的收集认识不上去,档案的开发利用仅靠传统的管理方法和落后的技术手段,想迅速准确地查找出利用者所需的档案材料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只有逐步改变原来落后单一的手工操作方式,代之以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发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档案工作的管理软件数据库,利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进行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工作档案的整理、立卷、编号、制作检索工具、存储、查找调阅,才能迅速、准确、全面、系统地管理和提供档案材料,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
2.5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加快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档案工作规范化、信息化建设,需要资金的保证。档案室、档案柜、档案盒,还需要计算机、路由器、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开通内部局域网,连接外部因特网,进行信息安全防护等等,这些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当前大部分区级疾控中心没有投入资金和人员开发相应的管理软件,还是停留在原有的手工管理基础上,这样就使得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档案工作的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3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档案规范化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3.1完善制度,加强管理
健全的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工作管理制度是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障。因此,应建立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工作的档案管理与收集、整理、保护和利用等方面的制度,加强对工作档案转递、归档、存档、保管等各项工作的规范管理,加快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工作档案现代化的步伐。
3.2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至今仍有不少食品监督员,对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工作档案管理意识还较淡薄。认为档案工作可有可无,认识不到档案工作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上述情况,我中心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防病业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让全体职工都能充分认识档案的重要性,认识档案与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同时,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从而促进全员档案意识格局的形成。使中心的档案为卫生防病工作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
3.3更新知识,加强培训
要加强对食品监督员档案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了解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工作档案是由哪些类型的文件材料组成的,日常监管中哪些资料属于有保存价值的材料,以及如何进行整理、归档等等。同时,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人员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3.4加强档案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档案信息化管理以计算机技术为载体,需要有档案管理软件、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人才。档案信息化工作非一般打字员就能胜任,如果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现代化意识,纵使有一流的管理设施,也不能算档案管理现代化。
因此,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既要通晓档案专业知识,又应会计算机操作技能,更要懂得科学的管理方法。所以,要加强培养档案人员驾驭现代化设备的能力,定期组织档案人员去参加培训,学习计算机知识、档案专业知识,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能力;学习探索档案管理新模式;档案工作人员更要增强工作责任感,要深刻认识到加强自身素质修养的必要性,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努力学习掌握和提高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对骨干人才进行重点培训和继续教育。
同时,推广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管理系统的运用,推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档案综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实现日常监管工作信息的电子检索,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应用管理软件管理好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工作档案,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
4结语
总之,我们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工作人员要肩负起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深入开发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工作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多途径、多层次培养人才,这是保证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检验档案工作正常、有效运行的根本对策。
参考文献
[1]郑晓明.食品安全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档案天地,(7):46-47.
[2]刘玉影.浅议药检档案信息化的意义[J].科技与企业,(14):250.
篇11: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
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
摘要:阐述了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工作的概念、意义及必要性,分析了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如何提升馆际互借工作的几点建议。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资源共享
信息资源共享一直是图书馆界共同的愿望,而实现这个愿望的最佳途径是建立图书馆联盟。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于11月30 日正式成立的,旨在整合北京地区高等学校文献资源,实现信息共建共享的目标。
一.馆际互借工作的概念、意义及必要性
1.概念:馆际互借(Interlibrary Loan,Ill)是图书馆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指图书馆为了满足教学科研中重点读者的需求,在本馆缺少其所需图书的情况下,根据馆际互借制度、协议、办法和收费标准,借助其他图书馆的藏书资源的一种协作方式。
2.意义:现代图书馆已不再把实体馆藏拥有量作为衡量事业发展规模和效益的重要指标,而是将文献信息资源的获取能力和读者对文献信息需求的满足率作为衡量办馆效益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馆际互借工作是现代图书馆弥补馆藏资源不足、提高资源供给能力、最大程度满足读者文献信息需求的重要途径。这一服务方式历来受到各级各类图书馆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的重视。在新的文献信息传播交流模式下,图书馆加强和深化馆际互借工作显得更加富有现实意义。
3.必要性: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生源不断扩招,再加上许多图书馆加大对社会读者的开放及服务力度,读者群体日益增多,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无论是数量还是范围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随着书刊价格的持续上涨,各图书馆有限的购书经费能够获得的书刊越来越少。面对“供与求、藏与借”的矛盾,图书馆再也不能像过去一样单打独斗,必须走强强联手的道路,加强各图书馆之间的合作。通过开展馆际互借服务,才能有效解决这一困扰图书馆多年的矛盾。
二.馆际互借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使用率不高
BALIS馆际互借之所以从量上无法与文献传递相比(相差4倍多),一方面由于文献传递速度快,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实现,而馆际互借则需快递送达,所以很多读者更偏好文献传递;另一方面,除了与读者的阅读习惯有关以外,图书馆的馆际互借宣传力度不够也是馆际互借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各图书馆都采取各种方式使更多地读者注册,但是最终使用馆际互借的读者只占其中的一部门,这说明我们的宣传力度还是不够,大多数的读者还是对馆际互借工作的便利性不了解。
2.系统存在问题,功能不完善
馆际互借系统为外购的北京创迅未来公司的软件产品,该软件目前能够进行基本的业务处理,但是还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结算统计功能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2)支持多样的物流运送方式;(3)联合检索功能不完善,未能包含全休成员馆;(4)管理配置功能需要进一步增强。(5)在操作过程中,系统经常不稳定,数据显示不全面,使互借员无法及时看见读者借阅图书的各项信息。
3.人员不足,很多馆际互借员都是兼职工作
在人员保障方面,由于馆际互借服务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而对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求更高。现在BALIS各个成员的馆际互借员的配置参差不齐,有的成员馆配置了专职的馆际互借人员,有的成员馆由于紧张等问题让部分馆员兼职馆际互借业务;有的成员馆经常更换互借员,致使工作永远处在初级阶段。在馆际互借的业务流程和软件使用等问题上,各个成员馆的理解和掌握也不尽相同,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馆际互借的有效开展。
4.物流公司快递员耽误流通
物流是BALIS馆际互借服务当中的重要环节。管理中心就BALIS馆际互借物流运输事宜与“快递公司”正式签订了“物流运输合同”。通过物流公司取送图书,读者可以不出校门,就能得到外校的丰富馆藏资源。而各馆的互借员在工作时,对读者提出的申请做了及时的处理,而在等待快递员的同时往往是一催再催,快递员总是延误取件的时间,让很多读者觉得我们的服务还不到位,效率还有待提高。这是互借员非常困扰的事情,问题究竟是物流公司还是快递人员还有待考证。
三.馆际互借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
大力宣传“BALIS馆际互借”服务,同时继续做好咨询及培训工作。在新生入学进行“入馆教育”时,向学生详细介绍本馆的服务形式,尤其是馆际互借形式,给读者讲解在当今信息爆炸的年代,由于图书馆购书经费不能与文献同步增长,任何一所图书馆都不可能收藏完全满足读者需要的文献,读者都有通过馆际互借获得自己所需文献资料的权利;各校图书馆应在图书馆检索室或外借处醒目标明本馆馆际互借服务处,并挂有专门介绍馆际互借的方法及规则的说明牌。
加强宣传有很多种方式,如:定期召开成员馆馆长会议;将馆际互借服务的内容及对读者的便利服务制作成宣传版或宣传册分发到各成员馆;对各成员馆的馆际互借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定期开展现场注册活动;组织读者调查问卷,了解读者更多地需求,使大家对这项工作更加重视,群策群力,共同出谋划策,并对被采纳的建议给以适当的奖励和宣传。
2.完善数据系统
只有完善的技术作为保障,才能够保证BALIS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的畅通。继续完善和改进软件系统功能,增强系统的实用性,能够方便为读者、馆际互借成员馆、馆际互借中心馆提供相应的管理和服务。
3.完善制度体系
资源共享需要有约束力的.制度作为保障,这种制度的制定可以参考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管理制度。包括资金的使用制度、联盟之间资源共享的管理制度等等。制度的制定要根据资源共享的实际情况,同时要保证制度的执行。
4.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馆际互借工作人员的收集、处理、传递信息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图书馆馆际互借的满意率。因此,要求馆员具有更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知识结构,并能够熟练操作现代化管理工具,具备一定程度的信息整合能力和信息敏感度。在管理上要重视对馆员的信息技术培训,通过专业培训、继续教育、学术交流来提高馆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另外,馆际互借人员应该熟悉本馆的馆藏情况及网络数据库资源和检索方法,对读者提出的馆际互借请求能够准确快速地获取所需文献资源或帮助读者正确选择数据库资源,从而快速查找文献,满足读者需求。
四.结束语
馆际互借是高校图书馆开展文献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是高校办学和科研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通过不断开拓新的途径、开创新的服务模式、合理开发利用文献资源,图书馆的服务才能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图书馆的服务价值和服务理念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赵晓晔.BALIS“馆际互借”的实践与发展[J].图书馆建设,(9):71-73
2.黄丽群,徐兰芬.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流通工作刍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8):192
3.卢丹,高小序.图书馆馆际互借工作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3):70
4.叶茂.常州大学图书馆馆际互借探讨.[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9):45
5.王亮.试论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J].理论研究,(12):109
篇12: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建议论文
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多的学校将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视为工作重心,围绕继续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并卓有成效,但是还要看到依然有问题存在其中。
一、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整体规划。部分学校对此项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受教育对象存在两大特点,即整体性和差异性,学校没有根据两大特点,没有进行综合深入的分析,没有结合自身发展实际需要,对教师继续教育制定规划。有些学校对此项工作没有长远计划,没有结合教师自身发展规划和职位需要制定长期的目标,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2.忽视教师需求。继续教育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增强综合素质,教师多继续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出现多元化发展势头;由于年龄、学科、职务的不同,教师多继续教育的需求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有些学校对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重视程度不高,甚至出现完全忽略的情况,教师的需求也同样被忽略。而且在学校组织的培训中,教师的正确地位也没有被重视起来,没有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统一的继续教育方式无法满足教师的需求。
3.机制不健全。部分学校没有建立专门针对教师继续教育的部门,没有将教师继续教育从传统教育模式中分离出来,没有从事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形成不了有效的研究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工作体制与学校自身发展不相符,缺乏各方面相互协调的教育体系。
4.教师外出培训与工作相冲突。部分学校在开展教师外出培训工作时没有考虑教师实际情况,尤其是在学校的本职工作,经常发生培训时间和周期与教师上课时间相冲突现象,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被迫放弃参加培训的机会,给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设置了障碍。
二、对问题形成原因的分析
1.终身教育理念不足。知识经济时代不断发展,终身教育是已经渐渐成为发展趋势,教师应该是终身教育的实践者。在一些学校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对终身教育缺乏认识,没有正确树立理念,没有有效开展终身教育工作。继续教育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这种百利无一害的理念没有引起学校的重视,教师水平没有提高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学校将学历补偿教育作为关键;局限于对学历和水平的教师,重视青年教师,忽略大部分教师的继续教育,使得继续教育工作存在局限性。
2.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经费对继续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些学校由于经费紧张,没有多余的资金可以用来培训教师,只能将经费用在引进高水平教师上,继续教育工作则没有办法开展。
三、继续教育的改善方式
1.创新教育理念。教育的主体是理念,理念可以作为组织、指导的基础,可以规范教育行为,可以作为行动指南,也可以作为决策先导。学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创新教育理念。(1)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实现教师全面发展为己任,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学校对教师继续教育的充分重视。满足不同教师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师的主动性,引导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对不同学科、不同职务、不同年龄的教师采用复合实际情况的教育模式,为不同的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2)确立终身教育思想。继续教育要以终身教育为指导思想,学校在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时要充分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应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模式,让教师可以结合自身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内容选择上更加贴合自己,时间控制上更加符合生活需要。
2.注重需求分析。要想继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就要注重对需求的分析,只有分析正确了才能有效的开展工作。在学校管理中,不同年龄、不同职务、不同学科的`教师有着不同的实际需求,普遍希望能够组织去重点学校进行进修,不断吸取新的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希望能够有优秀教师进行指点,在本学科中进行研究,创造成绩。学校要深入调查教师实际需求,分析教师自身发展目标,不同的教师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最终实现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目标。
3.健全体制。积极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的体制,优化指挥系统,合理规划教师未来发展方向;定期分析工作开展情况,根据教师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对继续教育计划进行优化;注重工作开展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学校各部门套通力合作,保证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4.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各学校在培训时间和周期的制定上,要充分考虑教师在校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要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理念,将培训时间和教师上课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尽量在不影响教师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情况下,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如果实在无法避免冲突,学校要安排参加培训的教师在校为无法参加培训的教师上课,这样做既不影响教师本职工作,又能起到培训教师的效果。结论:学校要不断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施性,不断对方式方法进行更新,使之更好的符合教师自身需要,更好的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可以更好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金建生.发达国家教师继续教育的转向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5(04):37-38.
[2]宋海英,张德利.学区视角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改进[J].教育研究,2013,7(10):103-110.
篇13:南海湿地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保护建议论文
内蒙古包头市南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0月(县级), 年底经自治区政府批准晋升为自治区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南海湿地生态系统在本地区乃至我国西部地区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具有较好的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基因库和保护黄河的自然生态过滤系统,也是包头城区重要的景观区。湿地是自然界中最脆弱、最不稳定的生态系统之一 , 因而保护南海湿地已成为包头市政府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1 南海湿地保护区基本情况
南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珍稀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黄河滩涂湿地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 1664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 781 公顷;缓冲区面积 255 公顷;实验区面积 628 公顷。该湿地为黄河变迁遗留下的故道,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生长的野生植物有 36 科 93 属 137 种,脊椎动物 101种,分属于 23 目 46 科 76 属;栖息、停歇的鸟类已达 201 种 ,有重点保护鸟类 13 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 2 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 11 种),包括珍稀鸟类遗鸥,黑鹳、大天鹅等。
篇14:南海湿地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保护建议论文
2.1 水文状况变化
南海湿地的补水主要依靠黄河凌汛水、降水、径流水。其中黄河凌汛水每年在 3 月下旬到 4 月初的'凌汛时间,这一时期黄河水淹没整个湿地,但持续时间短,只能通过人工提水的方式,将水注入南海湖,大面积的湿地属于缺水状态。包头市年降水量仅在 240-400 毫米左右,而蒸发量在 毫米以上,这有限的降水对湿地的需水也是杯水车薪。
2.2 污染和富营养化较为严重
其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化肥农药的使用,城市污水通过东河和二道沙河排入南海湿地。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排入南海湿地的工业废水均已处理达标,多数生活污水也均通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但由于水量较大,已超过湿地本身的再次净化能力,造成湖水的富营养化,使得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水生物的安全受到威胁。
2.3 违章建设和城市化
由于历史及多种因素,南海湿地地界管理难度非常大,按照包头市政府《关于保护南海公园风景保护区的通告》(包府发 [1985]172 号)(以下简称《通告》)中明确的四至范围,农民乱垦、乱建的现象屡禁不止,南海湿地地处城市边缘,城市的道路、交通、房产等向湿地浸入,使这块湿地的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2.4 相关基础研究薄弱
人才缺乏,技术水平落后。目前,南海湿地保护的基础研究非常薄弱,特别是对湿地的结构、功能演替规律、价值和作用等缺乏系统、深入地研究,制约了湿地与管理的进行。
3 南海湿地保护工作的建议
综上所述,湿地保护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多部门的密切配合和相互支持,才能实现湿地资源的保护和最大效益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3.1 依法保护湿地,遏制对湿地的人为破坏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严禁进行生产建设,任何围垦采伐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目前核心区内仍有围垦放牧现象。为有效遏制湿地的破坏趋势,建议当地政府立即行动,依法阻止人为因素对湿地的破坏。同时在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 拆除湿地所有违法建筑和设施,确保凌汛期河水进入湿地,补充湿地水量,扩大湿地面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正常的运行。
(2) 在核心区补栽苗木,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
(3) 完善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生活污水在进入湿地核心区前,尽量要经过污水处理厂的净化,进入湿地的工业污水必须达标。
(4) 改善周边环境,对影响湿地生态景观的砖窑生产、煤炭仓储等行为进行全面治理整顿。
(5) 重新启用的旧包伊公路(沿保护区核心区西界直通黄河岸边的土路及收费浮桥),属违法建设项目,过往车辆对保护区的影响和破坏非常严重,应依法关闭。
3.2 加强南海区域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工作
目前,当地政府对南海的区域开发,是基于南海保护区优美的湖景风光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拟建设的项目多为休闲旅游、商务度假性质的别墅群、酒店、接待中心、高尔夫球场等污染较轻的非工业项目,而且有些项目选址已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在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和湿地保护的博弈中,当地政府要综合考虑,既要支持服务于经济发展,又要高度重视南海区域开发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在开发中贯彻保护优先的方针。
3.3 通过湿地工程加快黄河湿地的生态恢复步伐
目前,南海湿地,特别是黄河大坝内的湿地和疏林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景观破坏严重,需要逐步恢复湿地系统其原有面貌。改善湿地生态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加强规划布局、立法保护、宣传教育、机构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等多方面的基础上,还要采取工程措施,实施二道沙河的污水综合治理项目,通过源头资源化(主要是脱盐),综合废水深度处理,河道生态净化,消减进入湿地的污染物达到湿地降解负荷的需要,尽快完成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二期工程,建成利于降解污染物的氧化塘和湿地降解系统,再利用净化后的水补充湿地,用于湿地的恢复。这些工程的实施,将对于南海湿地系统的修复、改善生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开展生态旅游等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安树青。湿地生态工程,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优化模式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
[2] 任海 , 彭少麟。恢复生态学导论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3] 温亚利,李小勇,谢屹 . 北京城市湿地现状与保护管理对策研究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4] 苗春林 . 内蒙古包头市南海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篇15:军区医学检验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军区医学检验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由于担任几份杂志的审稿任务,接触了一些南京军区各医院检验科送审的论文.这些论文虽然不乏优秀作品,但总体上精品不多,录用的.较少.现就个人的感触谈一些看法.
作 者:武建国 WU Jian-guo 作者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检验科,江苏南京,210002 刊 名:东南国防医药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EAST CHINA NATIONAL DEFENCE MEDICAL SCIENCE 年,卷(期):2006 8(5) 分类号:H1 关键词:科技论文 医学检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论文(精选15篇)】相关文章:
农业技术推广的论文2022-07-11
经济管理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22-07-05
毕业设计论文评语2023-09-26
保险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22-09-24
韩语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23-03-13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撰写指南2022-06-15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对策论文2022-09-29
机械发展设施农业论文2022-05-05
机械论文摘要2022-07-29
现代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论文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