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漫笔作文(精选20篇)由网友“Penelope”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冬至漫笔作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冬至漫笔作文
冬至漫笔作文
冬至将临,天总阴沉沉的,一连几天都很少见到阳光,四周显得很冷落萧条,万木凋敝,受副高压带的控制,长江南岸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燥寒冷,一年四季分明。我教过几年高一地理,对地球自转与公转四季更替自然规律更是熟烂于心,冬天在多少人眼里满目悲凉荒芜的景色,也很少读到赞美冬天的诗文。记得李清照有首诗这样写道:
小楼寒,夜长幕帘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涛愁眉。
冬天在词人眼里多么凄凉,从冬天低迷冷清的景物,再到人因客观环境影响到心境,不像杨贵妃醉酒后的脸色,也不像孙寿故意做的“愁眉。”
小时候最不愿意过冬天,那时的冬天比现在要冷些,一到冬天就很少出门,整天足不出户,围着火盆取暖。坐在火盆边,前面暖和,后背却是冰凉的。那个时代不像现在有空调,电取暖,甚至水暖气。我现在生活的社区利用循环热水取暖,冬天室内温度10摄氏度以上,在家中根本不感觉到寒冷,在南方是很少的。前些天去一个朋友家做客,因为没有取暖设施,坐在朋友家中感觉很阴冷,回到家就感冒了。也许人生活在舒适环境时间长了,一旦走出去就很难适应艰难的环境。
曾经在一个乡村私立中学教书,现在回想起那个的寒冷冷寂的冬天,心就不寒而栗,那年冬天显得特别的长,学校没有什么取暖设施,校长为了多赚钱,不顾师生的身心健康,空大办公室烧一盘火,学生没有什么取暖设施。我几乎每天早自习安排在第一课,每天早上5点多天没有亮就从刚睡暖和的被窝爬起来,晚自习晚上10点多种才下课,真可以用披星戴月来形容。由于在乡村没有城市热岛效应,晚上寝室里阴冷阴冷的,有时冷得睡不着觉。就是在那样环境中,教师超负荷教学,我从高一地理、初三历史、初二政治跨学科年级教学,每天像个机械人累得身心疲惫不堪,而学生超负荷上课读书,在快期末考试发生流行感冒,高二有一个班差不多全病了,而那个校长却赚了大把的`金钱。现代应试教育,加上金钱效应,无情地摧毁了青少年的身心,谁来拯救孩子们!
有一年,我在海南过了一个冬天,海南却没有冬天,一年四季,除了夏季,春秋相连。冬天最多时穿一件羊毛衫,整个海南就像个绿色自然的大公园,草木葱葱郁郁。海南地处亚热带与热带交接的气候带,冬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海风送来温暖的气候,在冬天里,在海南感觉不到那种刺骨的寒冷。我在《走进海南三章》中这样描写海南的冬天景色:
十二月的海南,气候开始变得有点像江南晚秋季节,早上起来吃早餐,突然发现每天坐在蓬勃绿荫树下,落满了紫色的花瓣,也不知是什么木本花,一时感到有些凄凉。这是不是海南的秋天来到了,心中莫名其妙伤感起来,是为了满地花瓣凄切地漂零,还是为了岁月无情地消逝?就像即将枯萎的`花瓣,灿烂开过,然后悄然消失了,当众多目光注视她的鲜艳美丽的时候,谁又想到红颜消失后悲凉和冷落。
我在北方也曾经生活了一年,北方冬天冰天雪地,但家中和公用场所都有暖气设施,只要呆在房屋里就感觉不很寒冷,要是外出,穿得就像北极熊一样笨拙大衣,而冬天大雪飘纷飞,也是一道绝美风景。
在全球变暖的今天,冬天在江南越来越短,甚至看不到冰天雪地的景色。有资料表明,19世纪以来,由于工业的发展,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的现象,且有加大的趋势。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经上升0.4~0.8。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一是引起海平面上升。二是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尽管全球变暖给局部地区带来益处,总体来说弊大于利,人类社会为调整经济结构将付出巨大代价。尤其工业的发展,人们使用冰箱、空调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平流层后,通过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层量,全球变暖已经引起国际社会高度重视。
前段时间看过环保节能产品展销会电视节目,其中高科技取暖灯很有创意,即可以照明,也可以装饰,同样可以取暖,用电量只相当一盏40瓦灯泡,但这样环保节能取暖灯因为材料造价高很难推广。而人们消费意识近功急利,只看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其实,取暖灯比使用空调取暖费用要少得多,使用一个冬天,购买成本就收回来了,甚至可以节能环保,这样对社会和个人百益无害,何尝不去推广,如果推销到各大宾馆酒店以及家庭,其中不就隐含着巨大商机。
要说赞美冬天诗文莫过于描写梅花和雪景,从未亲眼看见冬天的梅花绽放吐艳,也许生活的地理环境不适合梅花生存。据说梅花开在腊月,也就是农历十二月,所以梅花也称腊梅。冬天里的梅花傲霜迎雪,成为激励人们向逆境抗争的象征。最喜爱宋代一位以梅为“妻”的林逋描写梅花的佳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人写出梅花清雅香丽的倩姿和清幽淡远的芳香,把梅花别致的风韵和特有的芳香刻画得令人如睹如嗅,细细品味,精神为之一振。咏雪的诗句比比皆是,如“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这首诗把春雪满空和满园梅花联系在一起,写出了满园梅花满园雪的鲜丽的景色。古往今来描写雪景诗文各有风姿神采,雪花飞杨,让人遐想联翩。仿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有句诗熟记于心: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生百年,草木一秋,每个人都是尘世中匆匆过客。人生有诸多烦恼和磨砺,正如自然界一年四季周而复始,而人生季节一去不复返,有多少冬季不能重复,我们要珍惜每一天。人生有高潮也有低谷,冬天是一年的终结,也是新的一年伊始,而人生的拐点往往在最低点开始攀升,因为衰极必兴,人生的坐标是波浪曲折向前,只要心中有爱,希望就在绝望中诞生。
篇2:关于冬至漫笔作文字
冬至将临,天总阴沉沉的,一连几天都很少见到阳光,四周显得很冷落萧条,万木凋敝,受副高压带的控制,长江南岸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燥寒冷,一年四季分明。我教过几年高一地理,对地球自转与公转四季更替自然规律更是熟烂于心,冬天在多少人眼里满目悲凉荒芜的景色,也很少读到赞美冬天的诗文。记得李清照有首诗这样写道:
小楼寒,夜长幕帘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涛愁眉。
冬天在词人眼里多么凄凉,从冬天低迷冷清的景物,再到人因客观环境影响到心境,不象杨贵妃醉酒后的脸色,也不象孙寿故意做的“愁眉。”
小时候最不愿意过冬天,那时的冬天比现在要冷些,一到冬天就很少出门,整天足不出户,围着火盆取暖。坐在火盆边,前面暖和,后背却是冰凉的。那个时代不象现在有空调,电取暖,甚至水暖气。我现在生活的社区利用循环热水取暖,冬天室内温度10摄氏度以上,在家中根本不感觉到寒冷,在南方是很少的。前些天去一个朋友家做客,因为没有取暖设施,坐在朋友家中感觉很阴冷,回到家就感冒了。也许人生活在舒适环境时间长了,一旦走出去就很难适应艰难的环境。
曾经在一个乡村私立中学教书,现在回想起那个的寒冷冷寂的冬天,心就不寒而栗,那年冬天显得特别的长,学校没有什么取暖设施,校长为了多赚钱,不顾师生的身心健康,空大办公室烧一盘火,学生没有什么取暖设施。我几乎每天早自习安排在第一课,每天早上5点多天没有亮就从刚睡暖和的被窝爬起来,晚自习晚上10点多种才下课,真可以用披星戴月来形容。由于在乡村没有城市热岛效应,晚上寝室里阴冷阴冷的,有时冷得睡不着觉。就是在那样环境中,教师超负荷教学,我从高一地理、初三历史、初二政治跨学科年级教学,每天象个机械人累得身心疲惫不堪,而学生超负荷上课读书,在快期末考试发生流行感冒,高二有一个班差不多全病了,而那个校长却赚了大把的金钱。现代应试教育,加上金钱效应,无情地摧毁了青少年的身心,谁来拯救孩子们!
有一年,我在海南过了一个冬天,海南却没有冬天,一年四季,除了夏季,春秋相连。冬天最多时穿一件羊毛衫,整个海南就象个绿色自然的大公园,草木葱葱郁郁。海南地处亚热带与热带交接的气候带,冬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海风送来温暖的气候,在冬天里,在海南感觉不到那种刺骨的寒冷。我在《走进海南三章》中这样描写海南的冬天景色:
十二月的海南,气候开始变得有点像江南晚秋季节,早上起来吃早餐,突然发现每天坐在蓬勃绿荫树下,落满了紫色的花瓣,也不知是什么木本花,一时感到有些凄凉。这是不是海南的秋天来到了,心中莫名其妙伤感起来,是为了满地花瓣凄切地漂零,还是为了岁月无情地消逝?就像即将枯萎的花瓣,灿烂开过,然后悄然消失了,当众多目光注视她的鲜艳美丽的时候,谁又想到红颜消失后悲凉和冷落。
我在北方也曾经生活了一年,北方冬天冰天雪地,但家中和公用场所都有暖气设施,只要呆在房屋里就感觉不很寒冷,要是外出,穿得就像北极熊一样笨拙大衣,而冬天大雪飘纷飞,也是一道绝美风景。
在全球变暖的今天,冬天在江南越来越短,甚至看不到冰天雪地的景色。有资料表明,19世纪以来,由于工业的发展,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的现象,且有加大的趋势。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经上升0.40.8。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一是引起海平面上升。二是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尽管全球变暖给局部地区带来益处,总体来说弊大于利,人类社会为调整经济结构将付出巨大代价。尤其工业的发展,人们使用冰箱、空调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平流层后,通过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层量,全球变暖已经引起国际社会高度重视。
前段时间看过环保节能产品展销会电视节目,其中高科技取暖灯很有创意,即可以照明,也可以装饰,同样可以取暖,用电量只相当一盏40瓦灯泡,但这样环保节能取暖灯因为材料造价高很难推广。而人们消费意识近功急利,只看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其实,取暖灯比使用空调取暖费用要少得多,使用一个冬天,购买成本就收回来了,甚至可以节能环保,这样对社会和个人百益无害,何尝不去推广,如果推销到各大宾馆酒店以及家庭,其中不就隐含着巨大商机。
要说赞美冬天诗文莫过于描写梅花和雪景,从未亲眼看见冬天的梅花绽放吐艳,也许生活的地理环境不适合梅花生存。据说梅花开在腊月,也就是农历十二月,所以梅花也称腊梅。冬天里的梅花傲霜迎雪,成为激励人们向逆境抗争的象征。最喜爱宋代一位以梅为“妻”的林逋描写梅花的佳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人写出梅花清雅香丽的倩姿和清幽淡远的芳香,把梅花别致的风韵和特有的芳香刻画得令人如睹如嗅,细细品味,精神为之一振。咏雪的诗句比比皆是,如“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这首诗把春雪满空和满园梅花联系在一起,写出了满园梅花满园雪的鲜丽的景色。古往今来描写雪景诗文各有风姿神采,雪花飞杨,让人遐想联翩。仿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关于冬至漫笔作文2000字]
篇3:高考满分作文 冬至漫笔
高考满分作文 冬至漫笔
冬至将临,天总阴沉沉的,一连几天都很少见到阳光,四周显得很冷落萧条,万木凋敝,受副高压带的控制,长江南岸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燥寒冷,一年四季分明。我教过几年高一地理,对地球自转与公转四季更替自然规律更是熟烂于心,冬天在多少人眼里满目悲凉荒芜的景色,也很少读到赞美冬天的诗文。记得李清照有首诗这样写道:
小楼寒,夜长幕帘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涛愁眉。
冬天在词人眼里多么凄凉,从冬天低迷冷清的景物,再到人因客观环境影响到心境,不像杨贵妃醉酒后的脸色,也不像孙寿故意做的“愁眉。”
小时候最不愿意过冬天,那时的冬天比现在要冷些,一到冬天就很少出门,整天足不出户,围着火盆取暖。坐在火盆边,前面暖和,后背却是冰凉的。那个时代不像现在有空调,电取暖,甚至水暖气。我现在生活的社区利用循环热水取暖,冬天室内温度10摄氏度以上,在家中根本不感觉到寒冷,在南方是很少的。前些天去一个朋友家做客,因为没有取暖设施,坐在朋友家中感觉很阴冷,回到家就感冒了。也许人生活在舒适环境时间长了,一旦走出去就很难适应艰难的环境。
曾经在一个乡村私立中学教书,现在回想起那个的寒冷冷寂的冬天,心就不寒而栗,那年冬天显得特别的长,学校没有什么取暖设施,校长为了多赚钱,不顾师生的身心健康,空大办公室烧一盘火,学生没有什么取暖设施。我几乎每天早自习安排在第一课,每天早上5点多天没有亮就从刚睡暖和的被窝爬起来,晚自习晚上10点多种才下课,真可以用披星戴月来形容。由于在乡村没有城市热岛效应,晚上寝室里阴冷阴冷的,有时冷得睡不着觉。就是在那样环境中,教师超负荷教学,我从高一地理、初三历史、初二政治跨学科年级教学,每天像个机械人累得身心疲惫不堪,而学生超负荷上课读书,在快期末考试发生流行感冒,高二有一个班差不多全病了,而那个校长却赚了大把的金钱。现代应试教育,加上金钱效应,无情地摧毁了青少年的身心,谁来拯救孩子们!
有一年,我在海南过了一个冬天,海南却没有冬天,一年四季,除了夏季,春秋相连。冬天最多时穿一件羊毛衫,整个海南就像个绿色自然的大公园,草木葱葱郁郁。海南地处亚热带与热带交接的气候带,冬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海风送来温暖的气候,在冬天里,在海南感觉不到那种刺骨的寒冷。我在《走进海南三章》中这样描写海南的冬天景色:
十二月的海南,气候开始变得有点像江南晚秋季节,早上起来吃早餐,突然发现每天坐在蓬勃绿荫树下,落满了紫色的花瓣,也不知是什么木本花,一时感到有些凄凉。这是不是海南的秋天来到了,心中莫名其妙伤感起来,是为了满地花瓣凄切地漂零,还是为了岁月无情地消逝?就像即将枯萎的花瓣,灿烂开过,然后悄然消失了,当众多目光注视她的鲜艳美丽的时候,谁又想到红颜消失后悲凉和冷落。
我在北方也曾经生活了一年,北方冬天冰天雪地,但家中和公用场所都有暖气设施,只要呆在房屋里就感觉不很寒冷,要是外出,穿得就像北极熊一样笨拙大衣,而冬天大雪飘纷飞,也是一道绝美风景。
在全球变暖的.今天,冬天在江南越来越短,甚至看不到冰天雪地的景色。有资料表明,19世纪以来,由于工业的发展,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的现象,且有加大的趋势。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经上升0.4—0.8。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一是引起海平面上升。二是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尽管全球变暖给局部地区带来益处,总体来说弊大于利,人类社会为调整经济结构将付出巨大代价。尤其工业的发展,人们使用冰箱、空调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平流层后,通过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层量,全球变暖已经引起国际社会高度重视。
前段时间看过环保节能产品展销会电视节目,其中高科技取暖灯很有创意,即可以照明,也可以装饰,同样可以取暖,用电量只相当一盏40瓦灯泡,但这样环保节能取暖灯因为材料造价高很难推广。而人们消费意识近功急利,只看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其实,取暖灯比使用空调取暖费用要少得多,使用一个冬天,购买成本就收回来了,甚至可以节能环保,这样对社会和个人百益无害,何尝不去推广,如果推销到各大宾馆酒店以及家庭,其中不就隐含着巨大商机。
要说赞美冬天诗文莫过于描写梅花和雪景,从未亲眼看见冬天的梅花绽放吐艳,也许生活的地理环境不适合梅花生存。据说梅花开在腊月,也就是农历十二月,所以梅花也称腊梅。冬天里的梅花傲霜迎雪,成为激励人们向逆境抗争的象征。最喜爱宋代一位以梅为“妻”的林逋描写梅花的佳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人写出梅花清雅香丽的倩姿和清幽淡远的芳香,把梅花别致的风韵和特有的芳香刻画得令人如睹如嗅,细细品味,精神为之一振。咏雪的诗句比比皆是,如“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这首诗把春雪满空和满园梅花联系在一起,写出了满园梅花满园雪的鲜丽的景色。古往今来描写雪景诗文各有风姿神采,雪花飞杨,让人遐想联翩。仿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篇4:漫笔
当一个人在雨声中与书相对,坐拥孤独时,心灵才是最深刻,最自由,最完整的。才恍惚觉得:原来自己离开真实很远很久了。
我也知道,自己终究还是会走向万家灯火。
然而此刻,我把孤独紧握,就象握住一个不安分的自己。
因为,我更清楚地知道——有些词汇在书本上学过一次之后,还要在生命中再学一次。
篇5:优秀高考材料作文1000字:冬至漫笔
优秀高考材料作文1000字:冬至漫笔
冬至将临,天总阴沉沉的,一连几天都很少见到阳光,四周显得很冷落萧条,万木凋敝,受副高压带的控制,长江南岸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燥寒冷,一年四季分明。我教过几年高一地理,对地球自转与公转四季更替自然规律更是熟烂于心,冬天在多少人眼里满目悲凉荒芜的景色,也很少读到赞美冬天的诗文。记得李清照有首诗这样写道:
小楼寒,夜长幕帘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涛愁眉。
冬天在词人眼里多么凄凉,从冬天低迷冷清的景物,再到人因客观环境影响到心境,不像杨贵妃醉酒后的脸色,也不像孙寿故意做的“愁眉。”
小时候最不愿意过冬天,那时的冬天比现在要冷些,一到冬天就很少出门,整天足不出户,围着火盆取暖。坐在火盆边,前面暖和,后背却是冰凉的。那个时代不像现在有空调,电取暖,甚至水暖气。我现在生活的社区利用循环热水取暖,冬天室内温度10摄氏度以上,在家中根本不感觉到寒冷,在南方是很少的。前些天去一个朋友家做客,因为没有取暖设施,坐在朋友家中感觉很阴冷,回到家就感冒了。也许人生活在舒适环境时间长了,一旦走出去就很难适应艰难的环境。
曾经在一个乡村私立中学教书,现在回想起那个的寒冷冷寂的冬天,心就不寒而栗,那年冬天显得特别的长,学校没有什么取暖设施,校长为了多赚钱,不顾师生的身心健康,空大办公室烧一盘火,学生没有什么取暖设施。我几乎每天早自习安排在第一课,每天早上5点多天没有亮就从刚睡暖和的被窝爬起来,晚自习晚上10点多种才下课,真可以用披星戴月来形容。由于在乡村没有城市热岛效应,晚上寝室里阴冷阴冷的,有时冷得睡不着觉。就是在那样环境中,教师超负荷教学,我从高一地理、初三历史、初二政治跨学科年级教学,每天像个机械人累得身心疲惫不堪,而学生超负荷上课读书,在快期末考试发生流行感冒,高二有一个班差不多全病了,而那个校长却赚了大把的金钱。现代应试教育,加上金钱效应,无情地摧毁了青少年的身心,谁来拯救孩子们!
在全球变暖的今天,冬天在江南越来越短,甚至看不到冰天雪地的景色。有资料表明,19世纪以来,由于工业的发展,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的现象,且有加大的趋势。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经上升0.4—0.8。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一是引起海平面上升。二是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尽管全球变暖给局部地区带来益处,总体来说弊大于利,人类社会为调整经济结构将付出巨大代价。尤其工业的发展,人们使用冰箱、空调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平流层后,通过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层量,全球变暖已经引起国际社会高度重视。
前段时间看过环保节能产品展销会电视节目,其中高科技取暖灯很有创意,即可以照明,也可以装饰,同样可以取暖,用电量只相当一盏40瓦灯泡,但这样环保节能取暖灯因为材料造价高很难推广。而人们消费意识近功急利,只看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其实,取暖灯比使用空调取暖费用要少得多,使用一个冬天,购买成本就收回来了,甚至可以节能环保,这样对社会和个人百益无害,何尝不去推广,如果推销到各大宾馆酒店以及家庭,其中不就隐含着巨大商机。
要说赞美冬天诗文莫过于描写梅花和雪景,从未亲眼看见冬天的梅花绽放吐艳,也许生活的地理环境不适合梅花生存。据说梅花开在腊月,也就是农历十二月,所以梅花也称腊梅。冬天里的梅花傲霜迎雪,成为激励人们向逆境抗争的象征。最喜爱宋代一位以梅为“妻”的林逋描写梅花的佳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人写出梅花清雅香丽的倩姿和清幽淡远的芳香,把梅花别致的风韵和特有的芳香刻画得令人如睹如嗅,细细品味,精神为之一振。咏雪的诗句比比皆是,如“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这首诗把春雪满空和满园梅花联系在一起,写出了满园梅花满园雪的鲜丽的景色。古往今来描写雪景诗文各有风姿神采,雪花飞杨,让人遐想联翩。仿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有句诗熟记于心: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生百年,草木一秋,每个人都是尘世中匆匆过客。人生有诸多烦恼和磨砺,正如自然界一年四季周而复始,而人生季节一去不复返,有多少冬季不能重复,我们要珍惜每一天。人生有高潮也有低谷,冬天是一年的终结,也是新的一年伊始,而人生的拐点往往在最低点开始攀升,因为衰极必兴,人生的坐标是波浪曲折向前,只要心中有爱,希望就在绝望中诞生。
篇6:西湖漫笔
西湖漫笔
西湖漫笔平生最喜欢游山逛水。这几年来,很改了不少闲情逸致,只在这山水上头,却还依旧。那五百里滇池粼粼的水波,那兴安岭上起伏不断的绿沉沉的林海,那开满了各色无名的花儿的广阔的呼伦贝尔草原,以及那举手可以接天的险峻的华山……曾给人多少有趣的思想,曾激发起多少变幻的感情。一到这些名lJ』大川异地胜景,总会有一种奇怪的力量震荡着我,几乎忍不住要呼喊起来:“这是我的伟大的、亲爱的祖国――”
然而在足迹所到的地方,也有经过很长久的时间,我才能理解,欣赏的。正像看达芬奇的名画《永远的微笑》,我曾看过多少遍,看不出她美在哪里,在看过多少遍之后,一次叉拿来把玩,忽然发现那温柔的微笑,那嘴角的线条,那手的表情,是这样无以名状的美,只觉得眼泪直涌上来。山水,也是这样的,去上一次两次,可能不会了解它的性情,直到去过三次四次,才恍然有所悟。
我要说的地方,是多少人说过写过的杭州。六月间,我第四次去到西子湖畔,距第一次来,已经有九年了。这九年间,我竟没有说过西湖一句好话。发议论说,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天真自然,楚楚有致;论宏伟,比不上太湖,烟霞万顷,气象万千――好在到过的名湖不多,不然,不知还有多少谬论。
奇怪得很,这次却有着迥乎不同的印象。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花,没有雪,没有春光,也没有秋意。那几天,有的是满湖烟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蒙。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空气中,弥漫着经了雨的栀子花的甜香。记起东坡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便想东坡自是最了解西湖的人,实在应该仔细观赏,领略才是。
正像每次一样,匆匆的来又匆匆的去。几天中我领略了两个字,一个是“绿”,只凭这一点,已使我流连忘返。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琮净,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地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波平如镜,船儿在水面上滑行,只有桨声,愈增加了一湖幽静。一会儿摇船的姑娘歇了桨,喝了杯茶,靠在船舷,只见她向水中一摸,顺手便带上一条欢蹦乱跳的大鲤鱼。她自己只微笑着,一声不出,把鱼甩在船板上,同船的朋友看得入迷,连连说,这怎么可能?
上岸时,又回头看那在浓重暮色中变得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湖水,惊叹道:
真是个神奇的湖!
我们整个的国家,不是也可以说是神奇的么?
我这次来领略到的另一个字,就是:“变。”
和全国任何地方一样,隔些时候去,总会看到变化,变得快,变得好,变得神奇。都锦生织锦厂在我印象中,是一个狭窄的旧式的厂子。这次去,走进一个花木葱茏的大院子,我还以为找错了地方。技术上,管理上的改进和发展,就不用说了。我看到织就的西湖风景,当然羡慕其织工精细,但却想,怎么可能把祖国的锦绣河山织出来呢?
不可能的。因为河山在变,在飞跃。
最初到花港时,印象中只是个小巧曲折的园子,四周是一片荒芜。这次却见变得开展了,加上好几处绿草坪,种了许多叫不上名字来的花和树,顿觉天地广阔了许多,丰富了许多。那在新鲜的活水中游来游去的金鱼们,一定会知道得更清楚吧。据说,这一处观赏地带原来只有三亩,现在已有二百一十亩。我和数字是没有缘分的,可是这次深深的记住了。这种修葺,是建设中极其次要的一部分,从它可以看出更多的东西。
更何况西湖连性情也变得活泼热闹了,星期天,游人泛舟湖上,真是满湖的笑,满湖的歌。
西湖的度量,原也是容得了活泼热闹的。两三人寻幽访韵固然好,许多人畅谈畅游也极佳。见公共汽车往来运载游人,忽又想起东坡的一首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形容他在密州出猎时的景象。想来他在杭州兴修水利,吟诗问禅之余,当有更盛的情景吧。那时是:倾城随太守,这时是每个人在公余之暇,来休息身心,享山水之乐。这热闹,不更千百倍地有意思么?
希腊画家亚帕尔曾把自己的画放在街上,自己躲在画后,听取意见。有个鞋匠说人物的鞋子画得不对,他马上改了。这鞋匠又批评别的部分,他忍不住从画后跑出来说,你还是只谈鞋子好了。因为对西湖的印象究竟只是浮光掠影,这篇小文,很可能是鞋匠的议论,然而心到神知,想西湖不会怪唐突吧!
篇7:灯下漫笔(网友来稿)
灯下漫笔(网友来稿)
李士建
一.导入
谛听鲁迅
大约是因为离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太近的缘故,每当深夜于台灯下打开那一篇篇悲凉苦难的文字时,我的耳边就回响起一个声音:
“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
先生故乡的夜虽不似近处的杭州上海那么喧嚣,但也绝非孔乙己时代那样的寂静,然而这声音却突破世纪之交的汹汹嘈切和层层迷障,如黄钟大百般从历史隧道的另一端传来。我不由得合上书,来到庭院里。夜幕深沉,天空是那种淤血胀肿的青紫色,偶见几颗晦黯而飘忽的星在闪耀。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咬起来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懦,狐狸的狡猾。”
时间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一百年,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第一个现代“狂人”的这句梦呓蓦然间在我的耳畔回响起来。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低沉?喑哑?激愤?悲切?抑或是沉痛的叹告苍凉的呐喊?有一次我陪同北方来的一位女教授参观先生纪念馆、故居和三味书屋,结束后她忽然站在先生像前闭目凝神,一动不动,惹得旁边的游人都看她。我也请不透她在想什么,直到数日后离开绍兴时,她才对我说,那天她听见了鲁迅先生的声音。
我将她的话理解为一位热爱先生作品崇敬先生人格的学者的心灵感应。
孰料过了不久,我又陪同西北来的一位作家参观先生纪念馆,他第一个问题就是,先生生前说话的语调是怎样的?有没有他的录音?
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照相技术已较普遍,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不少先生各个侧面的容貌,而录音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才刚刚出现。先生那些精彩的演讲,深刻的议论,谈谐的谈笑,都只能永久留存于无法倒转的时光的`录音带中。但我相信,任何一个真正走近鲁迅并真正用人类良心去体会他的人,都会从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他的声音。“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兜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写文字时,还常使我怕毒害了这类的青年,迟疑不敢下笔。”读着这样的文字,不仅耳边会响起先生那语重心长的声音,手指还会感觉到书页如脉搏般在律动,如心窝般在发热,这分明是先生在面对面地跟你交谈啊。
夜愈来愈静,周围楼房窗户里的灯光都渐次熄灭了,远处,会稽山在深蓝的天幕下蜿蜒着黛色的剪影,隐隐听得见由鉴湖而来的环城河上夜航船的低鸣声。我知道先生对夜是有一种特殊的感受的,在他的全部杂文、散文和小说中,写到夜的有上百处之多。“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已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我不知道那将先生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还为承袭了外国传教士观点的浅薄之辈,和认为先生没有写出一部大部头小说因而就不够伟大的无聊之徒这会儿在干什么,是不是正“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在打造新的贬损先生的冷箭,但在这先生故乡的静静的夜晚,我感觉到的的确是一种可以使生命升华的诗意的“温暖,安心”,这是因为,在这里能亲耳谛听到先生的声音,触摸到先生脉搏的跳动。
只要精神在,声音就不会消失。
当然,只要夜晚在。赵家的狗,或者还有什么张家王家冯家李家的狗,也就还会咬起来。
二.文体简介
灯下漫笔》的“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漫笔”,也就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笔墨趣味。鲁迅先生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能够从所接触到的纷繁的事物中,发现(区别出)具有广阔思想内涵、可供开发的人与事,以此作为他的杂文的材料,然后将其置于时代、社会、历史的更大时空下进行剖析与开掘。
本文.写作于1925年。20世纪代的中国社会,变乱纷呈,异常黑暗。对中国历史有着深刻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本质看得十分清楚的鲁迅先生,思考着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1925年春末夏初的某一天,面对窗外沉沉黑夜,他就着昏暗的灯光写了这篇文章。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女作家萧红有过这样的回忆:“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在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鲁迅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那一时刻,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
三.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在当时的现实意义,识记有关字词,识记有关文学、文史知识。
2.理清文章总体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鲁迅先生关心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4.依据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品味作者以情人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四.初读课文
1.辨清字音:
累坠 l i 嗜好sh 兑现du 钞票ch o 折价zh 钦定q n 编纂z Bn 数shu 见不鲜xi n
2.弄清词义:
执迷:对某人或某事发生特殊爱好而沉醉。
厘定:整理制定。
发祥:最初产生、发生。
先儒:先前的文人。
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
皇恩浩荡:皇帝的恩德广大无边。
一治一乱;一个时期太平,一个时期混乱。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
心悦诚服:诚心诚意地服从或佩服。
蒸蒸日上: 蒸蒸,上升和兴盛的样子。比喻事情蓬勃发展,日日都有进步。
朝三暮四: 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3.辨明近义
①执迷执著
同:它们的都有坚持的意思,都既可以做不及物动词,又可做形容词。
异:“执迷”指因对某人或某一事物发生特殊爱好而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例如:犯了错误如果还执迷不悟,那是很危险的。“执著”,原为佛教用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后来泛指固执或拘泥,属褒义词。例如:他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②嗜好爱好
同:它们都有喜好之意。
异;“嗜好”强调因特殊原因而喜欢的情绪,多用于指不良习惯。例如:他这人对抽烟有特别的嗜好。“爱护”强调对事物的爱意。例如:有人爱花,有人爱草,各自的爱好不同是允许的。
③羡慕艳慕
同:它们都是动词。都有见到别人的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自己也想具有的意思。
异:“羡慕”强调看到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含有喜爱的意味。口语。书面语中都用。例如: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艳慕”强调羡慕并比之更甚,含有希望自己也有的东西很美好的意味。是文言词语,书面语色彩比较浓厚。例如: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慕,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
④价格价钱
同:它们都是名词,指出售商品时,卖方向买方所索要的钱数。
异:“价格”含有一定的高低水平或尺度的意味。适用于正式场合。是经济学的术语而又另有专门的意义。例如:厂方有权决定产品的出厂价格。“价钱”强调某种数量的货币。多用于口语,可直接受形容词“好”、“大”等修饰。例如:这批货物可一定要卖个好价钱。
五.整体把握
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在主要内容(课文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1-5节)叙述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发现我们民族“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高兴”。
第二部分(6-11节)回溯历史,分析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第三部分(12-14节)分析目前的社会状况,对青年提出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时代的希望和要求。
理由:由对现实的抨击,转到对封建社会历史的批判,再回到现实,提出使命。(不拘于此,自圆其说即可。)
2.概括作者的观点(主题思想)
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青年人应该看透历史和现实,不应再学什么“固有文明”,而应改变民众做奴隶的历史和现状,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时代。
六.研讨学习
1.文章是由什么日常小事引发出的重大问题?
作者首先叙述了自己(以及普通老百性)所亲历的一件日常小事,如何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元换成钞票(第一段),又如何因政局不稳要将钞票转换成银元而不得(第二段),听说暗中有了行情又如何赶去兑现,即使打了折扣也在所不惜(第三段)。正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成为鲁迅思考的起点,成为他的思想探索的起点;最平凡的、最普通的,也是最深刻的。
2.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心情起了哪些变化,由此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注意课文中的关键调,开始换钞票时的“乐意”(第一段),停止兑现时的“不甘心”(第二段)与“恐慌”(第三段)。还有一个细节也颇发人深省:第一、三、四段都写到“银元装在怀中”,感觉却大不一样,开始只觉得“沉重累
篇8: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教学目标:1 、了解杂文的特点
2 、体会文章冷静的理性分析中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
3 、学习鉴赏情理交融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课文
由鲁迅先生的散文诗《秋夜》入笔,文中对枣树枝干的描绘说出,想到散文诗意境美,今天我们学习最能体现鲁迅.写作风格的杂文之一《灯下漫笔》
二、杂文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五四运动以来杂文十分流行。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
三、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 1925 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无比的毒瘤,长久地机身在国民的'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尼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四、整体感受
学生诵读课文
要求 1 、扫除字词障碍
2 、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深省、激动、有所感动。找出来
(一)字词
嗜好 shi 兑现 dui 曷丧 he 编纂 zuan 夏桀 jie
(二)词
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
乱离人:战乱时代流离失所的人
厘定:整理制度
法祥:最初发生
(三)
找出文中你欣赏、感动、深省、体会主旨的语句
1 、第四节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第五节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 .............. 究竟一等于牛马了。
第七节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 ........... 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第十节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第十二节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 ........ 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四)感情基调
明确批判矛头如下
两方面:思考中国历史,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
国民性问题,奴性人格,奴才传统
小结:鲁迅的杂文,包含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全文的感情基调以怒和怜为主,愤怒,讽刺,批判,同情融为一体。
板书设计
中国历史――――封建专制主义――――怒
国民性问题――――奴性人格――――怜
(五)作业
1 、品味文中语句
2 、课课练 1-5 题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一)主题思想
由上节课大家找出的语句入手,明确批判矛头入手分析
中国历史
1 、专制暴政下,中国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分析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
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
2 、中国社会,就在这“一乱一治”中因循反复,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
“乱”时,官兵到,强盗到,百姓被掠杀
“政”时,百姓服役纳粮,盼望这样的奴隶生活不被剥夺。
3 、这一结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此偏激,却又如此深刻,你不得不惊叹。
国民性问题
文中句:“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老百姓: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国民逆来顺受,甘于为奴的传统
(二)鉴赏要点
1 、直写事实,由小及大。
直写事实:将生活小事,人物精神,特点突出,再引发联想,揭示实质;
由小及大:本来是一些不被人看见或不被人注意的东西,被他一放大,便有了艺术的力量。
钞票折价兑换现银――――――中国历史、国民性问题――――――深刻的思想
2 、披情入理,情理交融
A 将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为一体。
第六节叙述 第七节议论带抒情 第八、九节叙述带议论
B 议论以作者的感情为内在动力
C 语言富有力度,体现在用词上
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
历来所闻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
二、练习
思考和练习二
1 、“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作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欢喜”了。
2 、“这一小玩艺”是指“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是陷入“一乱一治”的循环怪圈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5 、“第三样时代”是指一个走出了“一乱一治”的循环怪圈,从而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是一个老百姓告别“做奴隶而不得的”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而成为社会主义的时代。总之“第三样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三、作业:完成课课练 6-17 题
[1]
灯下漫笔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9:灯下漫笔(节选)
鲁迅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篇10:灯下漫笔(节选)
就是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到云南去起义。这边所受的影响之一,是中国和交通银行的停止兑现。虽然停止兑现,政府勒令商民照旧行用的威力却还有的;商民也自有商民的老本领,不说不要,却道找不出零钱。假如拿几十几百的钞票去买东西,我不知道怎样,但倘使只要买一枝笔,一盒烟卷呢,难道就付给一元钞票么?不但不甘心,也没有这许多票。那么,换铜元,少换几个罢,又都说没有铜元。那么,到亲戚朋友那里借现钱去罢,怎么会有?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要外国银行的钞票。但外国银行的钞票这时就等于现银,他如果借给你这钞票,也就借给你真的银元了。 我还记得那时我怀中还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可是忽而变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俄国革命以后的藏着纸卢布的富翁的心情,恐怕也就这样的罢;至多,不过更深更大罢了。我只得探听,钞票可能折价换到现银呢?说是没有行市。幸而终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几。我非常高兴,赶紧去卖了一半。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我们不必恭读《钦定二十四史》,或者入研究室,审察精神文明的高超。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还嫌烦重,则看《历代纪元编》,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但在新近编纂的所谓“历史教科书”一流东西里,却不大看得明白了,只仿佛说:咱们向来就很好的。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可惜的是往往暂时没有谁能定。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子了。有更其直截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现在入了那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哪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
篇11:《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教学目标1、了解“随笔”的文体特征。
2、学习鲁迅文章的个性化的语言特点,特别是它的战斗性。
3、品味作者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教学重点
1、关于文章的主题理解是教学的重点。
2、本文直写事实,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解题
这是一篇随笔,随笔是散文的种。五四运动以来随笔十分流行,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灯下漫笔》的“漫笔”原意为随手写来,不拘一格,既放得开,又收得拢。作者笔触所及,牵涉中国几千年的,从军阀到商民,从皇帝到“奴隶”,从旧历史学家到复古主义者,从平民百姓到现在青年,都一一透视出他们的历史地位,作者善于以小见大,从现象到本质,显示了高度的概括力,强大的穿透力和深刻的批判力,鲁迅的笔如匕首、投枪,直刺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戳穿了反动统治者和御用文的画皮。
从语言讲情感基调。
本文虽多为冷静的理性分析,但也不管浓郁的抒情。“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乱离人,不及太平犬”,这是恨封建社会的黑暗;中国百姓,“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是哀百姓之不幸;当牛做马,“情愿自己寻草吃”,谁“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万姓胪欢”了……这是怒中国人沉睡之不醒;至于对旧史学家和复古主义者的揶揄讽刺,更是入木三分了。
总之,全文将愤怒、同情、批判、讽刺熔于一炉,使感情和理性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理中生情,情中化理。
这篇作品的主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作者思考国民性问题,批判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两者融为一体,互相补充。
二、关于作者的情况由学生自己归纳
1、要注意鲁迅生活的时代。
2、鲁迅的经历和他的作品是有很大关系的,他的家庭的衰败,对人世冷暧的感悟,然后到日本仙台学医(《滕野先生》)想救治人的病体,其间一件事对他的触动太大,那就是日俄战争用中国人做靶子,而许多的中国人做观众和看客,他深知,一个民族即使身体再强壮,若他的灵魂是不健康的,那他只能做无聊的看客,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
3、鲁迅的主要作品集
小说集
《呐喊》《傍惶》《故事新编》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杂文集
4、关于鲁迅的评价
三、文章结构
这进一步理解思想内容,我们现在分析一下结构层次。教学时可灵活把握,简要讲授。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叙述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就奴隶,而且变成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第二部分(6―11段),回溯中国历史,指出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第六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把“牛马”的命运当作“太平盛世”来“恭颂”;而封建阶级的.史学家也粉饰太平,说什么“咱们向来就很好的”。真的很好吗?在第八九段时里,作者列举大量事实,尖锐地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人格,至多不过是奴隶……”所谓“皇恩浩荡”“天下太平”的时候也是有的,那不过是来了一个“较强”或“聪明”或“狡猾的”“新主子”或“外族的人物”,拟定了“奴隶规则”,把百姓引上了“奴隶的轨道”罢了。第十十一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地指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时代,实际上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三部分(12―14段),讽刺当时的现实,实际上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朝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作品由第一部分的引子,引出第二部分的观点,第三部分以讽刺现实,展望未来作结。全文结构严谨,浑然成篇。
四、感情基调
鲁迅随笔,包含着强烈的爱僧感情,这篇作品也不例外。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深刻剖析,对国民命运的高度概括,对未来时代的深切期盼,都包含了作者的深厚感情。闹“小玩艺”“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收拾”“厘定规则”“措辞太绕湾子”等,愤怒抨击封建专制暴君;“……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专制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等,深切同情老百姓的悲惨境遇;“万分喜欢”“心悦诚服”“恭颂”“中立”“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等,讽刺批判不留情面;“无须反顾”“前面还有道路在”、创造“第三样时代”等,表达鼓舞,寄予希望。全文感情基调以怒和怜为主,愤怒、讽、批判、同情融为一体。一篇说理性随笔包含如此复杂强烈的感情,实在称得上是一篇奇文。
[板书]
现实 历史 现实
(引子) (观点) (号召)
↓ ↓ ↓
事 想 现象 本质 不满 创造
兑钞 变奴隶 治乱 做不成奴隶 第三样时代
| | | 做稳了奴隶 | |
KL KL KL
原因 批专制,揭奴性 出路
(由小及大) (情理交融) (画龙点睛)
五、鉴赏要点
1、直写事实,由小及大
鲁迅在他的《什么是“讽刺”》(《且介亭杂文集》)中说,讽刺“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这几乎概括了鲁迅杂文创作的全部精义。所谓“特别一提”,按照鲁迅的意思,就是既不虚构,也不夸张,往往只是“直写真实”,将生活小事,人事精神,特点突出,再引发联想,提示裨。鲁迅又曾把杂文比作“显微镜”,他在《做“杂文”也不易》(《集外集拾遗补编》)中说:“比起高大的天文台来,杂文有时确像一种小小的显微镜的工作。”镥 迅的意思是,写杂文有时像在显微镜下工作本来是一些不被人看见或不被人注意的东西,被它一放大,特点就显示了,便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震惊,便有了艺术力量。这就是“以小见大”。
教学这篇《灯下漫笔》,要注意这一“一直写事实,以小见大”的特点表现本文中,是在北洋政府时代生活中一件大家时都曾遇到的小事,并没有半点虚构和夸张。一般人谁会将钞票折兑成现银之事与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联系起来呢?又怎么联系得起来呢?鲁迅就有这本事。开头谈钞票之事,作者谈得轻松,读者看得轻松,感觉是一位家庭妇女在为菜市又涨价发牢骚。可是当读到“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我们真实还觉得莫名其妙,之后便恍然大悟,拍案叫绝,从如此平凡的日常生活小事,翻出一个如此学生的话题,提炼出如此深刻的思想,非大手笔莫能为也。
2、披情入理,情理交融
鲁迅随笔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议论的过程中
篇12:班主任漫笔
班主任漫笔
班主任漫笔徐光明
头顶主任这个头衔的人,有管钱的,有管物的,也有管人的。管人的少则三 四人,多则数十人,但他们所管的都是成年人,唯有中学里的班主任管的都是未成年的少男少女--中学生。他们正处于充满激情和狂热的年龄阶段,既让我们成年人担扰,又令我们羡慕。这是人一生中最富有的生气和最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这些学生们,进教室像龙卷风一样;听课惯于插嘴;有时作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下了课,在走道里追逐嬉戏,他喊你叫;课间加餐,他们钱花得便当,吃得痛快,男生追求潇洒,女生则向往飘逸;看电影,自身会即刻成为电影中的角色……他们生活在九十年代,真可谓烦愁不知,忧虑皆无。
这就是中学生,对人生,对未来,充满着一种朦胧的想象和强烈的追求,手里抓着一大把艳丽的色彩,却不知该怎样往“生活”这块诱人的画布上涂抹。为了应付这五六十个如此活蹦乱跳的男女学生,班主任每天每时都得使出浑身的解数;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在任何时间到任何学校去实际考查一下,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班主任都忙碌得像蜜蜂一样;有时像首长,有时像法官,有时像警察兼保姆。不管有无人参观访问,不管有无领导在场,班主任的工作是一项最无法投机取巧、消极怠工的工作。
社会上都习惯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教师。殊不知教师毕竟也是凡夫俗子,并没有超人的本事。除了个别确有才智、富有教导艺术的班主任外,我们这些平庸之辈,只能怀着对学生赤诚的爱,千般耐心地一步一步解决着班里不断涌现的各种矛盾。应该说,即使对一个能力差的、已把班级带成乱班的班主任,也不该轻易断言他没有努力工作。须知班主任的工作是一项塑造灵魂的难度极大的工作。
想想看,一个部门甚至更高行政机关的负责人,要外出一段时间,似乎并无多大关系;可要是一个班主任请三天假,班里从上到下就得闹个人仰马翻,乌烟瘴气!
人们习惯用“万世师表”的标准来要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为了不玷污这四个字,我们付出了艰巨辛苦的劳动。那么,我们得到的是什么呢?我们很幸运,我们得到的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特殊的幸福。心录对心灵的工作性质,使我们这些当班主任的是容易见到那种心灵与心灵撞击后迸出的眩目的火花!
人们称赞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是培养人才的专门人员。为了完成我们的天职,我们总把自己的.许多难言之苦--子女就业、住房窄孝囊中羞涩诸事置于不顾,而尽职尽责地把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生产劳动经验、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一定的思想观点和行为规范传递给年青一代,使他们成为能接替老一辈的事业、延续社会发展的一代,班主任在这项宏伟的工程中,所付出的代价无论如何是无法计算的。
班主任几乎是一小时一小时地看着学生们成长,充满稚气的孩子们长成比我们还高的少男少女们,然后离去了。他们让我们老师体会到许多关于爱的真理。真正的爱是不计较恩怨的,我们对学生充满了一种想保护又想教导,既严格要求,又怨恨长进太慢的爱。班主任,是塑造少男少女心灵的设计师。
篇13:回乡漫笔
踏着热烘烘的泥土路回家,一条干涸的石头河曲曲折折伴我同行。粗布衣服粗布鞋,在深深浅浅的土坡儿上走,心里才觉得无比的踏实与舒坦。田野里麦苗儿在低低呤唱,禾垄间玉米叶儿在嗞嗞生长。高压输电线腾空飞架,蜿蜒着向村里延伸而去,修长的铝线恰似我扯不断的缕缕乡思。浓郁的枣荫下遮隐着我梦中的家园,一抹抹炊烟袅袅升起,这怎能掩饰住我久别家园的渴盼;颤巍巍的老奶奶哟,您又站在门前的那棵拐脖儿老枣树下,将孙儿归来的小径望得亲情横溢。
拉着父亲的手回家,父亲枯裂粗壮的手指着屋内新安的电灯,额头深陷的垄沟仿佛从此舒展开来。母亲弓形的影儿,又迫不急待地抓了热乎乎的鸡蛋,将灶台忙碌得油香扑鼻……
傍晚,乡村昔日油灯昏黄如豆恰似寒夜天空星星点点闪烁的旧颜永远沉寂在我记忆的海底。倾听宛转悠扬的笛儿在群山环谷、田间密林里旋绕,聆听悦耳动听的音乐在耳际缓缓徜徉;空气中也仿佛弥散着一种月下黄昏乡村特有的温馨的气息……
暖烘烘的土炕上织毛衣的妹子儿哟,家乡幸福的日子全都让你的一双纤纤儿玉手织成透进窗户里来的一轮清凉恬静的月牙儿,而窜门的大婶儿却又将一撩撩爆玉米花儿搅得满屋子温情四溢。
走近家园,浓得化不开的乡音溶化在粗茶淡饭的余香里,醉得我一夜没睡。
篇14:灯下漫笔(网友来稿)
灯下漫笔(网友来稿)
李士建
一.导入
谛听鲁迅
大约是因为离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太近的缘故,每当深夜于台灯下打开那一篇篇悲凉苦难的文字时,我的耳边就回响起一个声音:
“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
先生故乡的夜虽不似近处的杭州上海那么喧嚣,但也绝非孔乙己时代那样的寂静,然而这声音却突破世纪之交的汹汹嘈切和层层迷障,如黄钟大百般从历史隧道的另一端传来。我不由得合上书,来到庭院里。夜幕深沉,天空是那种淤血胀肿的青紫色,偶见几颗晦黯而飘忽的星在闪耀。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咬起来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懦,狐狸的狡猾。”
时间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一百年,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第一个现代“狂人”的这句梦呓蓦然间在我的耳畔回响起来。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低沉?喑哑?激愤?悲切?抑或是沉痛的叹告苍凉的呐喊?有一次我陪同北方来的一位女教授参观先生纪念馆、故居和三味书屋,结束后她忽然站在先生像前闭目凝神,一动不动,惹得旁边的游人都看她。我也请不透她在想什么,直到数日后离开绍兴时,她才对我说,那天她听见了鲁迅先生的`声音。
我将她的话理解为一位热爱先生作品崇敬先生人格的学者的心灵感应。
孰料过了不久,我又陪同西北来的一位作家参观先生纪念馆,他第一个问题就是,先生生前说话的语调是怎样的?有没有他的录音?
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照相技术已较普遍,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不少先生各个侧面的容貌,而录音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才刚刚出现。先生那些精彩的演讲,深刻的议论,谈谐的谈笑,都只能永久留存于无法倒转的时光的录音带中。但我相信,任何一个真正走近鲁迅并真正用人类良心去体会他的人,都会从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他的声音。“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兜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写文字时,还常使我怕毒害了这类的青年,迟疑不敢下笔。”读着这样的文字,不仅耳边会响起先生那语重心长的声音,手指还会感觉到书页如脉搏般在律动,如心窝般在发热,这分明是先生在面对面地跟你交谈啊。
夜愈来愈静,周围楼房窗户里的灯光都渐次熄灭了,远处,会稽山在深蓝的天幕下蜿蜒着黛色的剪影,隐隐听得见由鉴湖而来的环城河上夜航船的低鸣声。我知道先生对夜是有一种特殊的感受的,在他的全部杂文、散文和小说中,写到夜的有上百处之多。“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已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我不知道那将先生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还为承袭了外国传教士观点的浅薄之辈,和认为先生没有写出一部大部头小说因而就不够伟大的无聊之徒这会儿在干什么,是不是正“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在打造新的贬损先生的冷箭,但在这先生故乡的静静的夜晚,我感觉到的的确是一种可以使生命升华的诗意的“温暖,安心”,这是因为,在这里能亲耳谛听到先生的声音,触摸到先生脉搏的跳动。
只要精神在,声音就不会消失。
当然,只要夜晚在。赵家的狗,或者还有什么张家王家冯家李家的狗,也就还会咬起来。
二.文体简介
灯下漫笔》的“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漫笔”,也就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笔墨趣味。鲁迅先生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能够从所接触到的纷繁的事物中,发现(区别出)具有广阔思想内涵、可供开发的人与事,以此作为他的杂文的材料,然后将其置于时代、社会、历史的更大时空下进行剖析与开掘。
本文写作于1925年。20世纪代的中国社会,变乱纷呈,异常黑暗。对中国历史有着深刻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本质看得十分清楚的鲁迅先生,思考着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1925年春末夏初的某一天,面对窗外沉沉黑夜,他就着昏暗的灯光写了这篇文章。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女作家萧红有过这样的回忆:“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在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鲁迅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那一时刻,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
三.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在当时的现实意义,识记有关字词,识记有关文学、文史知识。
2.理清文章总体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鲁迅先生关心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4.依据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品味作者以情人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四.初读课文
1.辨清字音:
累坠 l i 嗜好sh 兑现du 钞票ch o 折价zh 钦定q n 编纂z Bn 数shu 见不鲜xi&nb
[4] [5]
篇15: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教学目标 :
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冷静的理性分析中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⒉学习本文以小见大、以情推理、情景交融的表达艺术。
教学时数:2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理清思路,明确观点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二、解题
⒈介绍写作背景
⒉解析文题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他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那一时刻,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
“漫笔”,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其漫延无际的笔墨、心绪、思维,从散漫无序中抓住其思想要点――作者独具“夜眼”,对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
三、整体感知
⒈朗读课文,思考:本文批判的'锋芒指向哪里?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①批判的锋芒指向: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
②作者观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
--a、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b、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⒉明确思路
现实(1~5)-→历史(6~11)-→现实(12~14)
O O O
↓ ↓ ↓
引子 --→ 观点 --→ 号召
四、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教时
明确目标:
⒈理解作者的历史观
⒉以小见大、以情推理、情景交融的表达艺术
教学过程 :
一、分析“引子”(1~5)
⒈课文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阅读第一部分,思考:课文是由什么日常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的?
明确:钞票贬值
⒉在叙述“钞票贬值”事件过程中,作者着意突出了“人”在事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有哪些变化?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明确:开始兑换--乐意
↓
停止兑现--不甘心 -→奴性心态
↓
折换现银--非常高兴
⒊作者由“钞票贬值”联想到了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①“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②两者心理相似:自身受到了损害不痛苦反而快乐。这种心理,看似反常,实则合理。人们为避免更大的灾祸,宁愿选择较为次之的损害,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期望的满足。鲁迅从中看到了隐藏在百姓灵魂深处的奴性心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满足,自我陶醉。
⒋作者为什么说“极容易变成奴隶”?为什么成为奴隶还“万分喜欢”?
明确:“极容易”说明中国的“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成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欢喜”了。
⒌归纳本部分写作特色。
明确:直写其事,以小见大
⒍小结
二、分析“观点”
㈠析“中国历史”
⒈本文批判的锋芒直指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鲁迅一针见血的揭出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和阶级对立的历史真相,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思考:这两个时代分别有什么特征?其共同本质是什么?这两个时代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明确: ①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即“乱世”--兵荒马乱 ,奴隶规则被毁得粉碎,强盗官兵任意屠杀百姓。百姓是牛马甚而不及牛马。
篇16:灯下漫笔节选
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教师板书:灯下漫笔
二、解题
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萧红)
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
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的什么呢?鲁迅用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
2.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导出中国历史可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
4.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四)明确
1.集体诵读课文,重点听个别字读音是否准确。
2.找三个学生读课文。集体再次诵读全文。
3.找三个学生分别阐述全文结构划分及每部分的思路和层次。
(说明:此处见解与教参有异,仅供教师参考。如学生有自已的理解,应给予充分肯定)
第一部分(1~4):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成奴隶)。
(提示: 抓住事件和事件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第5段:推而广之,上升到普遍的社会现象,揭示了中国人易于满足的奴化状态(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以及造成这种心态的社会根源(一种暴力)。
第6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历来所闹得就不过是这小玩艺――“将人不当人 ”)
(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乞求?请用课文第7~9段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第7段: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第8段: 百姓就希望来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以走上奴隶的轨道。
第9段: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
7~9作者列举了大量事实(做不成奴隶的力争做奴隶,只要有奴隶可做,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万姓胪欢”),尖锐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第10~11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二部分(5~11)考察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得出“两个时代”(一治一乱)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4)号召青年创造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实是讽刺当时现实,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号召青年创造出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历史循环怪圈,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一个全新的时代。
(板书顺序和学生讨论同步,引导学生明确,教师最后联系解题写“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四、布置作业
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的深刻思想内容。
思考课后习题第二、三。
[板书设计]
第 1 2 3 4 页
篇17:灯下漫笔
A.课时安排:11月26日共1课时。No.69
B.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本文丰富的思想。
2.思想教育目标:理解文章的内在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阐释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进一步体会作者深刻的思想境界。
C.教学重点:散文的欣赏。
D.教学难点 :作者独特的表达;提高赏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风格特点。
E.教学方法:阅读课。
F.教具使用:相关课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笔试)
二、课文浅析
(1) 主旨:作者深入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是造成中国社会落后、国民愚昧麻木的根本原因。作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百姓,他在对其悲剧命运寄予深切同情的一刻,也尖锐讽刺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2) 文章结构
按照《教参》的看法,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一至五自然段为主体的领起部分。这样说来,这五段似可看成“赋比兴”的“兴”了。这部分是全文的话由,由一件小事谈起,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才是全文的真正话题。六至十一段为主体部分,交代观点。回溯中国历史,精辟地概括出自己的见解,指出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作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见解真正是振聋发聩的,一针见血地指出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
十二至十四段为结尾部分,是为讽刺现实。指出现实的中国,实际上仍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仍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全文由第一部分的引子引出第二部分的观点,引出第三部分对现实的讽刺,对未来的展望。并以此揭示本文的写作目的,做为全文结束。
这样一种分层方法是否是唯一的呢?不是。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以一种崭新观念分析、认识文章的结构。
(3) 情感基调
在对中国历史的深刻剖析中,对国民命运的高度概括中,对未来时代的深切期盼中充满了鲁迅先生一种沉痛而炽热的情感,充满了昂扬的战斗激情。
(4) 寓含事理
文章中,作者在深刻冷静剖析中国历史、中国社会的基础上,得出一个充满理性、前无古人的结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中国社会就在这“一治一乱”中循环反复,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沉浮。
三、鉴赏示例
要我们借教参中的一段分析鉴赏文字,体会一下鉴赏的基础。
(1) 原文:披情入理 情理交融
鲁迅随笔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议论的过程中,含着巨大的激情。他的议论是情感化的。在这篇随笔中,他的情感和理性始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这源于鲁迅对于中国历史的深沉思考和激烈否定,因为他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暴君产生了强烈的憎恨之情,对中国国民的命运和奴性人格产生巨大的同情和讽刺批判之情,他才有认识和把握这一问题的兴趣;反过来,随着这一情感的增强,对中国历史实质和国民性格的.理性认识又不断深化,而理性认识越深刻,对它的情感也越真切。这就使本文具有了这样一种特点:理中生情,情中化理。鲁迅把他对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鞭辟入里的理性认识融化在感情之中。
(简析:作者从背景出发,在对鲁迅先生的总体创作风格的某一方面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对这篇文章的特征所涉及的情、理因素进行辩证的分析,进而提出鉴赏点。)
这篇文章的披情入理,情理交融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将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合为一体。第一部分是叙述换现银的经过,描写心理变化过程,叙述描写交融一起,第六段是叙述,第七段是议论带抒情,第八、九段是叙述带议论,四种表现方法中,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似盐溶于水,不知何者为盐,何者为水了。特别是作者将中国人的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的时候,表面上似乎在作一个科学的论断,但作者内心的情感却汹涌澎湃,他恨封建暴政,他怨国民麻木,他盼中国走出循环怪圈,各种感情熔铸于这一结论之中。二是议论以作者的情感为内在动力。正是在暗夜沉沉之时,作者心海翻滚,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强烈情感化的感受和认识,才促使作者在灯下奋笔疾书,发生如此深刻而偏激的议论。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我们虽然看不到,但分明感觉到了作者情感的脉搏在激烈跳动。千方百计将钞票换成现银后,现银沉重,心情更沉重。这沉重的感情,促使作者思考中国历史和国民性的重大问题。作者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愤怒而悲哀地得出中国历史的两个时代的结论。文章结尾一个叹号,更是寄托了作者一片深情,固然悲哀,却不绝望。整篇文章,感情像一部马达,轰轰开过,留下一片深痕,使人感奋,催人
篇18:班主任漫笔
班主任漫笔
徐光明
头顶主任这个头衔的人,有管钱的,有管物的,也有管人的。管人的少则三 四人,多则数十人,但他们所管的都是成年人,唯有中学里的班主任管的都是未成年的少男少女--中学生。他们正处于充满激情和狂热的年龄阶段,既让我们成年人担扰,又令我们羡慕。这是人一生中最富有的生气和最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这些学生们,进教室像龙卷风一样;听课惯于插嘴;有时作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下了课,在走道里追逐嬉戏,他喊你叫;课间加餐,他们钱花得便当,吃得痛快,男生追求潇洒,女生则向往飘逸;看电影,自身会即刻成为电影中的角色……他们生活在九十年代,真可谓烦愁不知,忧虑皆无。
这就是中学生,对人生,对未来,充满着一种朦胧的想象和强烈的追求,手里抓着一大把艳丽的色彩,却不知该怎样往“生活”这块诱人的画布上涂抹。为了应付这五六十个如此活蹦乱跳的'男女学生,班主任每天每时都得使出浑身的解数;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在任何时间到任何学校去实际考查一下,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班主任都忙碌得像蜜蜂一样;有时像首长,有时像法官,有时像警察兼保姆。不管有无人参观访问,不管有无领导在场,班主任的工作是一项最无法投机取巧、消极怠工的工作。
社会上都习惯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教师。殊不知教师毕竟也是凡夫俗子,并没有超人的本事。除了个别确有才智、富有教导艺术的班主任外,我们这些平庸之辈,只能怀着对学生赤诚的爱,千般耐心地一步一步解决着班里不断涌现的各种矛盾。应该说,即使对一个能力差的、已把班级带成乱班的班主任,也不该轻易断言他没有努力工作。须知班主任的工作是一项塑造灵魂的难度极大的工作。
想想看,一个部门甚至更高行政机关的负责人,要外出一段时间,似乎并无多大关系;可要是一个班主任请三天假,班里从上到下就得闹个人仰马翻,乌烟瘴气!
人们习惯用“万世师表”的标准来要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为了不玷污这四个字,我们付出了艰巨辛苦的劳动。那么,我们得到的是什么呢?我们很幸运,我们得到的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特殊的幸福。心录对心灵的工作性质,使我们这些当班主任的是容易见到那种心灵与心灵撞击后迸出的眩目的火花!
人们称赞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是培养人才的专门人员。为了完成我们的天职,我们总把自己的许多难言之苦--子女就业、住房窄孝囊中羞涩诸事置于不顾,而尽职尽责地把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生产劳动经验、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一定的思想观点和行为规范传递给年青一代,使他们成为能接替老一辈的事业、延续社会发展的一代,班主任在这项宏伟的工程中,所付出的代价无论如何是无法计算的。
班主任几乎是一小时一小时地看着学生们成长,充满稚气的孩子们长成比我们还高的少男少女们,然后离去了。他们让我们老师体会到许多关于爱的真理。真正的爱是不计较恩怨的,我们对学生充满了一种想保护又想教导,既严格要求,又怨恨长进太慢的爱。班主任,是塑造少男少女心灵的设计师。
篇19: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教学目标:
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冷静的理性分析中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⒉学习本文以小见大、以情推理、情景交融的表达艺术。
教学时数:2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理清思路,明确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⒈介绍.写作背景
⒉解析文题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他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那一时刻,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
“漫笔”,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其漫延无际的笔墨、心绪、思维,从散漫无序中抓住其思想要点――作者独具“夜眼”,对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
三、整体感知
⒈朗读课文,思考:本文批判的锋芒指向哪里?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①批判的锋芒指向: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
②作者观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
--a、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b、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⒉明确思路
现实(1~5)-→历史(6~11)-→现实(12~14)
O O O
↓ ↓ ↓
引子 --→ 观点 --→ 号召
四、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教时
明确目标:
⒈理解作者的历史观
⒉以小见大、以情推理、情景交融的表达艺术
教学过程:
一、分析“引子”(1~5)
⒈课文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阅读第一部分,思考:课文是由什么日常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的?
明确:钞票贬值
⒉在叙述“钞票贬值”事件过程中,作者着意突出了“人”在事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有哪些变化?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明确:开始兑换--乐意
↓
停止兑现--不甘心 -→奴性心态
↓
折换现银--非常高兴
⒊作者由“钞票贬值”联想到了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①“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②两者心理相似:自身受到了损害不痛苦反而快乐。这种心理,看似反常,实则合理。人们为避免更大的灾祸,宁愿选择较为次之的损害,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期望的满足。鲁迅从中看到了隐藏在百姓灵魂深处的奴性心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满足,自我陶醉。
⒋作者为什么说“极容易变成奴隶”?为什么成为奴隶还“万分喜欢”?
明确:“极容易”说明中国的“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成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欢喜”了。
⒌归纳本部分.写作特色。
明确:直写其事,以小见大
⒍小结
二、分析“观点”
㈠析“中国历史”
⒈本文批判的锋芒直指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鲁迅一针见血的揭出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和阶级对立的历史真相,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思考:这两个时代分别有什么特征?其共同本质是什么?这两个时代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明确: ①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即“乱世”--兵荒马乱 ,奴隶规则被毁得粉碎,强盗官兵任意屠杀百姓。百姓是牛马甚而不及牛马。
②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即“治世”--天下太平,有一定的主子和规则,百姓纳粮磕头颂圣,意志却被主子宰割。百姓是奴隶,是人而非人。
③共同本质:百姓始终是奴隶(牛马) 【第七段】
④划分标准:按“人”的价格的贬值程度来划分。“‘人’的价格”指做人的资格,做人的尊严。
2. 文章举出了哪些时代例子属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你能否再作些课外补充?
明确:
课文中:五胡乱华、黄巢时(唐末)、五代、宋末、元末、张献忠时(明末)
课文外:春秋战国、秦末、汉末、安史之乱、清末、民国
㈡析“国民性”
⒈“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元•张养浩写的一首词,它揭露了无论王朝兴衰如何更替,身受战乱之苦的始终是老百姓。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祈求呢?请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明确:
①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人们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第5段)
②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牛马,…(第7段)
③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第8段)
④“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第9段)
⑤厘定规则…便“万姓胪欢”了。(第9段)
⒉你是怎样看待百姓的这些祈求的?造成这种奴性心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明确:容易满足,麻木不仁,缺少反抗――专制暴力
⒊中国的老百姓,几千年来饱受重压和杀戮,从来没有享受到做“人”的尊严和权利,对此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哀其不幸”--同情、怜悯百姓的不幸遭遇
“怒其不争”--讽刺、批判百姓的国民劣根性
⒋小结
三、析“现实”
⒈在对中国历史和国民性作了深入剖析之后,作者又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当时现实,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现实?老百姓的命运怎样?
明确:①强盗官兵交互为祸--仍然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②“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避入教堂”,丝毫没有彻底“走出奴隶时代”的愿望。
⒉面对这样的国民,鲁迅无法掩饰内心的绝望与悲凉。最后终于发出震天一吼――“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你认为“第三样时代”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怎样才能创造“第三样”时代?
明确:“第三样时代”是一个民主自由的时代,是老百姓真正“做人”、掌握自己命运的时代。
⒊小结
四、归纳艺术特色
明确:披情入理,情理交融
五、全文.总结
风雨如磐,暗夜沉沉,在浓黑的夜幕中,鲁迅奋笔疾书,在“先儒”“爱排场的学者”歪歪斜斜的字里行间,方方正正的写下了中国历史两个时代的独特论断。 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黑暗中鲁迅那如炬的目光,那双犀利的眼睛里不仅有愤怒的火焰,更有晶莹的泪珠。“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鲁迅那关注苍生的心仿佛依然跳动在耳旁,震撼着我们的灵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这句顾城的诗用来形容鲁迅恐怕是最合适不过的吧!
[1]
灯下漫笔.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0:书生,漫笔
世界上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上体育课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那条悲惨的及格线!
——题记
今日风光独好,吾独晚去。书沉而心悠,乃不知有心忧。去时无异,仍无书声朗。却故凳桌边,人道是、仿濂手自笔录。乱卷穿空,惊人拍桌、飞起千堆雪。余甚为感动。将鸡毛掸擦桌而坐,人声涌来,人手抢来,吾卷独飞而吾孤守空桌。卷走,人在,以天涯若比邻而自慰,且卷终将归来,虽外形甚有改变。余烦而袭之,视为平常。未几,友至,乃与友谈,略无习之意。声势浩大,唾沫横溅,盖谈中考之事。
俄顷风定云墨色,夏天漠漠向昏黑。乃不祥兆也,而余未知之也。梦无际,幻无边,四处张望而现半阳欲出于云。噫!道是有雨却无雨!而余似有忧,然则淡消于同窗友人欢笑中。殊不知,何事或喜或悲俟余不远矣!
风吹絮,雨打萍。热而无风,闷而无沁。虽余静睡,然则汗出浃背,只以“心静自然凉慰安。同窗皆倦,以是课上静而先生笑。
猛烈夏日,地表热而人心沸。某君曰:“上体育课!”同窗或喜或悲,余以为只是走个三五圈,便也欣然。尔等需知余之走劲不可小看。顶日而去,去则不同寻常。无人排队,人头可百许颗皆围于一处。某师魁而严者,走近此团,喝到:“何干!何干!”终见吾师犬座于内,施以红粉画线也。便笑而去。此线为何线?乃立定跳远之帮凶,从犯!余焦灼不安,欲逃之,而不敢。只硬头皮而跳之。
跳!跳!跳!众人围之,笑1笑!笑!闹!闹!闹!余则烦!烦!烦!首跳,未远于及格线;次跳,足滑于地,股坐于地,乃始过及格线;末跳,余未去,盖自卑而退之。心涌之,恨之,叹之。觅鸟西归,断肠人在场际!
望天空,意踌躇,伤心刚才经历处,重声坠地而旁人笑。兴,尚且无;亡,泪水苦。无人知余,皆笑声依旧围观者,愚人也。余愤懑。跳远而旁人大叫者,四肢发达也。然有四肢发达而头脑不简单者,余佩之,怒之,不服之!
稍稍有友走来慰余。余哭之:“余笨不如人!友人劝,余不愿听其。旁声扰耳,余友离也,盖回人群而愚之。余以为其分值不多而不视,然心却想如何跳远。”
又一友游某退出人群,与余同叹。余曰:“余乃始有会意似尔数学!”心悲绝,梦亦断,魂远销。折翅而行者,忍痛忍耻。但愿风长久,万里送余飞。
百无一用是书生。余之忧其及格者,乃体育也。安得体育废除时,大顾天下书生具欢颜,仅面书本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明亮见此规,吾卷独多手断废亦足!
★ 冬日漫笔高中作文
★ 端午节的灯下作文
★ 第三册灯下漫笔
【冬至漫笔作文(精选20篇)】相关文章:
端午节是多少号2022-11-16
情与理作文2022-09-26
优美文章摘抄500字小学2022-04-30
小学三年级西湖教案2024-02-12
优美文章摘抄2023-02-27
《坛经》中的理悟与事修2023-07-17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600字2022-04-30
心绪作文500字2023-07-09
一个篮球的悲惨命运优秀叙事作文1200字2024-03-17
腊月二十三作文600字202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