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共3篇)由网友“A137906520”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
教学目标:
理解鲁迅思想中的“中国人的奴性”
学习挖掘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
逐层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的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有的只是诗人们满含辛酸的描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而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不仅关注到了黎民百姓这一生存状态,更对这一状态作了深刻的思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灯下漫笔》,走进鲁迅思想深处。
二,先请同学浏览全文,思考:鲁迅首先关注到了哪一个生活现象?
1,银行钞票停止兑现情况下,我折价兑换到现银,觉得安心,喜欢。
-----------也就是说,我吃了亏,还安心,喜欢。
2,也正是生活小事中的这份安心喜欢,惊醒了鲁迅另一种思想:(同学朗读)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1)我们指谁?--------中国百姓
(2)这一思想,正说出了中国百姓的什么特点?--------奴性
3,那么,中国百姓的奴性有哪些表现呢?(找文本内容)
(1)第5节研读
A,百姓的表现:乱离时,人媾B怼心悦诚服 为什么呢?
B,体味“究竟”一词:百姓的感激之情。
(2)第7节研读
A,乱:“中立”------被动,在战争中受人凌辱,无法左右他们的命运,“被杀”,希望有人当他牛马。
B,体会:“不敢”,下于牛马,自己找草吃。
(3)第8节研读
A,奴隶规则:皇恩浩荡
B,体会“较为顾及……无论……或者……总之……”词语中表露出来的百姓的.对“奴隶规则”的渴盼。
(4)第9节研读
A,治:奴隶规则------万姓胪欢
B,品味奴隶规则的内容:愚民政策,不把百姓当人的政策。
三,这就是中国的百姓,中国的历史。
《孟子.滕文公》有言:“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中国的社会时而处于封建统一政权“治”的统治下,时而处于群权纷争的“乱”的情况下。对于这“一治一乱”不断循环的历史,一般是怎么理解的?
1,“历史教科书”:咱们向来就很好。
2,爱排场的学者:发祥,发达,中兴。
3,鲁迅呢?
(1)我们先跟鲁迅一起读几本史书:《钦定二十四史》、《鉴略》、《历代纪元编》
“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
(2)“这一个小玩艺”指什么?--------中国人做了奴隶还喜欢
(3)于是,鲁迅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历史的实质:
乱-------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治-------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四,鲁迅对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百姓作出了如此理性的剖析,那么,在这剖析中,我们感觉到他对百姓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同情,批判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1,再请同学浏览一下课文,思考:中国百姓争过没有?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来的?
----------“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 鲁迅看到了人民的反抗。
(不是没争过,而是争不到。)
所以,百姓做了奴隶还欢喜,是无可奈何,是受到了局限。-----理解了百姓的奴性。
2, 那么,造成百姓有这种奴性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讨论:A,“乱”的情况下,------------作乱人物
提示:是谁导致百姓命运不如牛马的?
B,“治”的情况下,------------封建统治者
提示: “奴隶规则”看出统治者没有给百姓以生存的权利、自由、人的价格。
3,那么,鲁迅对这两类人又是什么情感呢?
------------愤恨
鲁迅,非真恨国人也,实恨国贼也!
五,在中国的历史中,中国百姓始终处于奴隶或下于奴隶的地位,那么,在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现在”,社会又处在怎样的情形中?
1,联系时代背景:1925年,北洋军阀统治末期,封建势力压迫,帝国主义蹂躏。――正是孟子所说的“乱”。
2,在这种状态下,中国社会上出现了怎样的态度?
――A,复古
――B,百姓:迁、避
――总之:向往“治”,向往做奴隶。
3,针对这一现象,鲁迅又是什么态度?
――批判。他呐喊,要寻求出路。
六,鲁迅呐喊出了什么声音?
1,请同学大声朗读课文最后两节,讨论:第三样时代是怎样的?
――民主,自由,平等。
2,人的价格究竟是什么?
――人格、尊严、价值、地位、决定自己的命运。
七,.总结:
如今,一个世纪过去了,鲁迅先生所思考的命题,依然光鲜如昨。当我们回味这们先驱振聋发聩的话语时,我们的内心实在无法轻松!
如果鲁迅还生活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掀开社会的表层,又该是怎样的国民素质呢?这个时代的青年――我们,又该朝着什么方向去奋斗呢?
八、作业:
思考鲁迅的“国民性”在今天社会的意义,写一篇短文,谈自己的感想。
板书:
灯下漫笔
生活小事:折价换银 安心喜欢
乱:=牛马 心悦诚服 作乱人物
历史奴 奴隶规则 皇恩浩荡
治:奴隶规则 万姓胪欢封建统治者
同情批判
现在人 第三样时代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17灯下漫笔节选(教师中心稿)
17灯下漫笔(节选)(教师中心稿)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说理性散文的特点。
2.了解鲁迅杂文的风格。
二、能力培育目标
1.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的构思特点,培养由小及大,进行类比对照的联想能力。
2.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体会这篇文章冷静的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
3.体味、鉴赏文中凝炼形象而富有力度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
1.体会学习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思想情感。
2.领会课文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所作的尖锐抨击和深刻批判。
【重点、难点】
《灯下漫笔》是鲁迅的杂文名篇,短短二千余字,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小事说起,举重若轻,深刻剖析了几千年中国社会的社会史和国民的人生史、心灵史,情理交融、深刻凝炼。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领会鲁迅深刻思想,进而品味其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
1.疏理课文思路,了解课文三个部分之间的类比、对照关系。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的基本观点。
3.反复揣摩文中凝炼含蓄的语言,因文悟理,披文入情,体味其情理交融的特色。
【学生活动】
预习,诵读。
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诵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语音文字障碍。
思考:作者从什么事情写起?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
二、导入
鲁迅《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鲁迅先生21岁时写的一首诗。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一直热切地关注着祖国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今天,我们学习的《灯下漫笔》,同样融注着鲁迅先生对祖国、人民历史与命运的思考。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他从旧的营垒中走来,对中国的历史有过深刻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看得十分清楚;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是一眼看穿。
三、范读、诵读
放课文朗读磁带,或老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整体感知。
四、思考、讨论
设疑激发兴趣,引起求知欲,形成研讨动力,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研讨方式可灵活多样,或问答式,或选择重点发言人,最好能畅所欲言,发表不同见解,务使气氛活跃。在学生研讨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小结。
1.本文批判的锋芒指向哪里?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此问涉及对文章针对性和全篇文意的理解,是整体阅读的重点)
明确:在这篇课文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中国社会,就在这“一治一乱”中因循反复,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这一结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如此偏激,却非常深刻。我们看到,鲁迅把批判的尖刀刺向了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使之无处藏身;鲁迅又挥起镐头,挖出了他们的祖坟,让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幽灵,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他们无处逃遁。鲁迅的论断,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作推理依据,言之凿凿,不由人不信服。鲁迅在文章中写道,纵观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乱”多“治”少,社会“乱”时,官兵到,百姓被掠杀,强盗到,照样被掠杀;社会“治”时,百姓服役纳粮,盼望着这样的奴隶生活不被剥夺。可惜,这奴隶规则总是被一些人“撕得粉碎”,老百姓于是又陷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轮回中。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还把讽刺的矛头指向了老百姓。他对于中国百姓的悲剧命运寄予了深切同情,但作者也尖锐讽刺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作者根据多年的深刻观察和思索,提出了一部中国国民的人生史就是一部奴隶史的大胆见解。整个中国,就是一个奴性的国度,国民“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喜欢”二字,饱含辛酸、悲愤无奈,它是统治者造成的,也是老百姓促成的。由于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统治,中国人的奴性心理,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力量,它已严重地腐蚀了国民的灵魂,造成了国民逆来顺受、甘于为奴的传统,它反过来又使统治者的高压手段变本加厉,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对国民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的思考批判,是贯穿鲁迅一生的思想主题。
总之,这篇文章的主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作者思考中国历史,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二是作者思考国民性问题,批判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两者融为一体,互相补充。
[另一说法]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反动统治阶级和反动文人学者,不但在政治上反动,而且在文化方面还极力宣扬封建糟粕,妄图借此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使劳动人民永远处于被奴役地位。这种封建复古主义思想又与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结成反动的同盟,形成了一股对抗新文化运动的逆流。为了揭露复古主义反动思想的实质,文章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作了深刻剖析,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鲁迅尖锐地批判了反动统治阶级和旧史学家讲什么“汉族发祥”“汉族发达”“汉族中兴”等粉饰封建等级制度的鬼话,指出他们恭颂的“太平盛世”,不过是让劳动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至于“乱世”,劳动人民则连奴隶也做不成,所以中国的历史,对劳动人民来说,只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这两种时代的更替。从而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对劳动人民的奴役和残害,同时,也就揭穿了复古主义者妄图使人民永远做奴隶的反动用心。作者自然也将矛头指向了国民的愚昧和奴才传统。号召人们不要像复古主义者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而要彻底革新,“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2.全文可分几部分?简述理由。(此问涉及对全篇思路和结构的把握)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l~5段),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起,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第二部分(第6~11段),回溯中国历史,指出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第6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把“牛马”的命运当作“太平盛世”来“恭颂”;而封建阶级的史学家也粉饰太平,说什么“咱们向来就很好的”。真的很好吗?在第7~9段里,作者列举大量事实,尖锐地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所谓“皇恩浩荡”“天下太平”的时候也是有的,那不过是来了一个“较强”或“聪明”或“狡猾”的“新主子”或“外族的`人物”,厘定了“奴隶规则”,把百姓引上了“奴隶的轨道”罢了。第10~ll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地指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三部分(第12~14段),讽刺当时的现实,实际上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文章由第一部分的引子,引出第二部分的观点,第三部分以讽刺现实、展望未来作结。
这样划分的理由是:由对现实的抨击,转到对封建社会历史的批判,再回到现实,提出使命。
3.怎样理解“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句话与上下文有何关系?(此题帮助学生理清文脉,弄清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训练其思考问题的整体性、条理性和严密性)
明确:“极容易”说明中国“乱”的时候多,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可得,所以宁愿在“治”世里做奴隶,一旦得到满足,自然“万分喜欢”了。这句话是在前三段事实基础上的推论,第四段则是对这句话的补充说明。
4.作者把中国百姓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中的处境概括为:“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试从文中找出上述论断的依据,然后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此间触及全文的关键,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精髓)
明确:作者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的依据――
①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在“乱”世,连奴隶(牛马)也做不成,所以情愿做“治”世的奴隶(牛马)。
②百姓渴望有人定出奴隶的规则,过“治世”正常的奴隶生活,一旦有人出来定了规则,便“万姓胪欢”了。
③中国历史总陷入“一治”(暂时做稳了奴隶)“一乱”(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循环怪圈之中。
由此可见,两个时代的概括是和上下文关联着的。
这篇文章表现了鲁迅前期作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所具有的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精神,但是,鲁迅当时还不是一个阶级论者,他一方面指出了中国人民做了几千年奴隶,而另一方面则忽略了中国劳动农民几千年来进行过无数次的农民起义斗争。
5.作者说:“现在人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真的不了然吗?(从“国学家”“文学家”“道学家”热心提倡复古,“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可以推出“现在”是什么样的时代)
明确: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具有讽刺意味,从反动文人提倡热心复古,可知现在正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6.鲁迅号召青年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是怎样的时代?
明确:“第三样时代”是指走出“一治一乱
篇3:17灯下漫笔节选(教师中心稿)
17灯下漫笔(节选)(教师中心稿)
【教学目标 】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说理性散文的特点。
2.了解鲁迅杂文的风格。
二、能力培育目标
1.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的构思特点,培养由小及大,进行类比对照的联想能力。
2.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体会这篇文章冷静的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
3.体味、鉴赏文中凝炼形象而富有力度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
1.体会学习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思想情感。
2.领会课文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所作的尖锐抨击和深刻批判。
【重点、难点】
《灯下漫笔》是鲁迅的杂文名篇,短短二千余字,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小事说起,举重若轻,深刻剖析了几千年中国社会的社会史和国民的人生史、心灵史,情理交融、深刻凝炼。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领会鲁迅深刻思想,进而品味其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
1.疏理课文思路,了解课文三个部分之间的类比、对照关系。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的基本观点。
3.反复揣摩文中凝炼含蓄的语言,因文悟理,披文入情,体味其情理交融的特色。
【学生活动】
预习,诵读。
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课前预习
诵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语音文字障碍。
思考:作者从什么事情写起?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
二、导入
鲁迅《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鲁迅先生21岁时写的一首诗。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一直热切地关注着祖国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今天,我们学习的《灯下漫笔》,同样融注着鲁迅先生对祖国、人民历史与命运的.思考。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他从旧的营垒中走来,对中国的历史有过深刻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看得十分清楚;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是一眼看穿。
三、范读、诵读
放课文朗读磁带,或老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整体感知。
四、思考、讨论
设疑激发兴趣,引起求知欲,形成研讨动力,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研讨方式可灵活多样,或问答式,或选择重点发言人,最好能畅所欲言,发表不同见解,务使气氛活跃。在学生研讨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小结。
1.本文批判的锋芒指向哪里?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此问涉及对文章针对性和全篇文意的理解,是整体阅读的重点)
明确:在这篇课文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中国社会,就在这“一治一乱”中因循反复,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这一结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如此偏激,却非常深刻。我们看到,鲁迅把批判的尖刀刺向了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使之无处藏身;鲁迅又挥起镐头,挖出了他们的祖坟,让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幽灵,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他们无处逃遁。鲁迅的论断,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作推理依据,言之凿凿,不由人不信服。鲁迅在文章中写道,纵观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乱”多“治”少,社会“乱”时,官兵到,百姓被掠杀,强盗到,照样被掠杀;社会“治”时,百姓服役纳粮,盼望着这样的奴隶生活不被剥夺。可惜,这奴隶规则总是被一些人“撕得粉碎”,老百姓于是又陷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轮回中。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还把讽刺的矛头指向了老百姓。他对于中国百姓的悲剧命运寄予了深切同情,但作者也尖锐讽刺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作者根据多年的深刻观察和思索,提出了一部中国国民的人生史就是一部奴隶史的大胆见解。整个中国,就是一个奴性的国度,国民“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喜欢”二字,饱含辛酸、悲愤无奈,它是统治者造成的,也是老百姓促成的。由于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统治,中国人的奴性心理,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力量,它已严重地腐蚀了国民的灵魂,造成了国民逆
[4]
★ 冬至漫笔作文
★ 端午节的灯下作文
★ 第三册灯下漫笔
★ 情与理作文
★ 谈情说案的观后感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共3篇)】相关文章:
大学语文试题2023-05-24
成人高考高起专语文怎样学习2023-11-28
倡导“阅读反思” 提高阅读质量2022-09-08
高起专语文试题答案2024-03-25
陌上花高三作文400字2022-10-30
高中语文第三、四册目录2022-07-24
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活起来2022-05-07
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试题及答案2023-11-29
起点寄语散文2022-09-07
《祝福》语文教学设计2023-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