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化作文教师作品(集锦7篇)由网友“腊五辣舞”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随笔化作文教师作品,欢迎阅读借鉴。
篇1:随笔化作文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的主题是初识鲁迅。这组的口语交际是让学生讲述留在心里的印象。体现三个层次:谁给你的印象深,当时的情景和留给印象,后来发生的事以及对他印象的变化。习作要求用一两件事介绍自己的小伙伴,要求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写人。不仅要把人物写活,而且能够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写得打动人心。
我根据这一要求,设置“抓逃手指”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既要写出自己的体验(动作、心理活动),又要观察同伴的动作、表情等。
今天作文课上,一上课就告诉大家一起做个游戏,获得冠军的同学还有一份奖励。板书课题后,让学生学习了游戏规则,为了让学生领会的更深,我让四名学生做了示范。
游戏正式开始,向学生强调这个游戏考察的是注意力。听老师读故事,听到有关“3”的字音时,快速用手去抓身边同学的右手食指,同时将自己的右手食指从另一个同学的左手掌心逃脱出来。
在玩游戏之前,我提醒他们去观察同学们的表情、动作、语言并记住自己的想法。一切就绪,我开始讲故事。故事不长,为了达到突然的效果,我故意说“是大山,不是大三”结果有许多同学都愣在那里,不知所措。有时在说数时,说到1,2,我故意说数1不说3,很多自作聪明的学生觉得肯定是“3”,立刻伸手去抓别人,结果答案是“1”但是我立马用很快的速度读出“3”马上刚刚还在幸灾乐祸的学生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淘汰了。有的学生主动去抓别人的手指,但是自己的手指不幸被别人抓住,在课堂上出现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精彩一幕。这些都成了学生写作时一个很好的素材。这个游戏,我在自己班里做时,学生很兴奋,有时,我都有点控制不住课堂,学生都在兴奋地谈论自己刚才地感受,也不去听老师讲故事。这一次学生表现的很好,没有出现我担心的场面。
游戏结束后,我和同学们一起回忆,谈感受。这一环节共5分钟,浪费了2分钟,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说的兴趣。
“游戏马上开始了,你是什么心情?心里在想些什么?”
“你是哪一回合被淘汰的,为什么淘汰?现在什么心情?”
“刚刚谁的表现让你最难忘?”
“作为最后的胜利者,你现在什么感受?
最后让学生趁热打铁,根据这次游戏动手写习作。同学们不仅写作热情很高,还写出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
这次习作,字数都很多。最少的396字1人,442字1人,500-600字的11人;600-700字的18人;700-800字的7人,800字以上的2人。学生书写认真,习作有条理,无论是游戏开始前的',还是游戏被淘汰后的,还是游戏获胜后,都有自己的心理活动描写。写游戏感受的有32人(共40人)有的学生写到:这次游戏,让我悟到获胜的关键所在就是身体的协调性和大脑的反应能力。还有的学生说:“这全游戏的关键是练习你的反应力、敏捷力、听力这三点。没有这三点。你很难取得冠军。”这足之处是,只有很少部分学生能把动作写具体,还用上了比喻句。
有很多学生的动作描写不具体,怎么抓,怎么逃,没有写出来。我感受到:小学生写不具体,不仅是一次活动体验不足,更重要的是缺少有意观察,刻意观察。有的同学只注重了表面现象,没有仔细地观察活动中的一行一动,这就缺少了真情实感。游戏虽然能激发他们想要表达的欲望,让他们为兴趣而写,但观察不细致,就不可能写出充满童真色彩的习作。
篇2:随笔化作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能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根据自己的思维品质、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选题,自由发挥。
2.激发学生参加体验活动的兴趣,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体验的事情,积极进行一次体验活动。
3.回味自己在体验过程中心理和行动的发展变化,并描写出来,还要把自己对这次体验活动的感受写出来。
教学重点:
1.用富有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在体验过程中的真情实感。
2.结合自己的体验,把经过和心理活动写具体。
教学难点:
写出体验活动中心理和行动的发展变化。
教学准备:
“神秘的宝盒”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盒子,你们别看它样子普普通通,它可是个神奇的盒子呀!里面装着一个非同一般的小精灵,你们猜猜会是什么呢?
教师小心地摇动盒子,发出轻微的碰撞声,教师做出惊讶的表情,学生的好奇心如同火苗越燃越旺。
从刚才大家的眼神和话语中我感觉到你们很好奇,想看看盒子里的东西吗?第一个上来揭开谜底的人选怎么产生呢?我现在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想请一名同学代表上来看一看、摸一摸,感受一下。可惜名额只有一个,怎么办呢?这样吧!同学们把我们刚才听到的、看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看谁说得最生动,谁想第一个到台前来?
二、交流表达,引导观察
其他同学不仅要听,还要当个公平的小裁判,选出的一位同学代表要把心理活动说得最真实、最生动,其他同学听的时候和自己的话比一比。
选出一名同学后:我们俩悄悄地看,这是我俩的秘密,看完后可不能泄漏。
(老师把盒盖慢慢打开,半开半闭地让上台的学生观察。全班同学目不转睛地盯着观察者神情的变化,想从她的反应中捕捉到更多的信息。台上的观察者显然被看到的东西弄懵了,愣愣地站着,等她醒悟过来,不由地笑了。但是因为有言在先,不能讲,她笑着走到座位上,神秘气氛在教室里弥漫开来。一双双眼睛看着老师,渴望着答案。)
三、及时写作,再次观察
根据这位同学的表现,我们再来完整地说一说,我再选四名同学上场一睹为快,摸一摸,看一看。
每组经过交流推选出来的同学说自己的心情、看到或听到的现象,然后依次上台观察。
四、推波助澜,三度习作
刚才我们说好的规则,大家不是都同意了吗?说说我必须给大家看的理由,要不把你的失望或者气愤说一说?实话实说,为大家争取揭开秘密的机会!
五、真相大白,完成习作
教师当众打开盒子,把盒子送到每一名学生的面前。
盒子里放着一面小镜子,原来老师最喜欢的机灵可爱的非同一般的小精灵就是在座的每一名学生。其实这面镜子不是一般的镜子,是可以折射出未来大千世界的魔镜,你想要看到什么,就能看到什么?同学们,你们看完答案,想给今天的活动起个什么名字?(学生自由说。)
六、师生同写,共赏佳作
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今天的精彩写下来吧,注意人的动作和心理描写。(上台交流两位学生的习作、教师下水文一篇。)
其实,一个人的亲身经历就是一种体验,只要用心去感受、关注、欣赏和评价,就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就一定能写出有真情实感又生动精彩的习作来!
课后反思:
在作文课《神奇的七彩宝盒》中,当我拿着一个方形盒子走进教室,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讲台上时,一下子就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学生的好奇心如同火苗般被点燃,且在一次次猜测中越燃越旺。学生在好奇之中,想先睹为快成为习作的动力,加上描写的内容正是此时最想表达的感受,学生写起来很顺手。接下去的观察、揭秘、写作,都紧紧围绕着“神秘的盒子”展开。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积极求解、大胆表达、主动交流的状态中,快速记录下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成了他们的迫切需要,而一篇篇真实、有新意的作文也就随之而来了。以往需要两节课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写完的习作,在短短的一节课内就基本完成了。
篇3:随笔化作文教学设计
习作班级:八年级
习作活动名称:草丛里的乐趣
学习目标:
1、通过拔草活动,体验劳动的快乐和生活的乐趣。
2、通过拔草活动,让学生自由表达,可以写拔草过程中遇到的乐事,可以写自己拔草的体验和感受。
3、通过拔草活动激发写作动机,积累写作素材。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校园里的小草又死灰复燃了,正等着我们去铲除呢!请大家听老师的号令,准备出发。
二、活动
1、划分小组:每六人一组,共分八个小组。
2、分配任务:划分草区,平均分配给八个小组。
3、开始工作:由小组长带领组员,在10分钟内,清除完所负责区域内的杂草。(小组长可以发挥作用,自由分配本组内任务。)
4、谈经验:由最先清除完的小组谈经验。
三、活动交流
1、说说刚刚听到任务时的感想。
2、说说分到任务到开始比赛时的感想。
3、说说比赛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事,说了哪些有趣的话,有哪些有趣的活动。
4、说说比赛过程中你想到了什么,你们是怎样做的,有什么感受和体验。
5、请最先清除完杂草的小组谈谈感受、心情,讲讲获胜感言。
6、请最后清除完杂草的小组谈谈感受、心情。
四、师生同写
要求:
1、字数不少于300字,时间15分钟。
2、文从字顺,内容充实,文面工整。
五、作品展示
比一比:各小组选出写的字数最多的同学。
读一读:找出自己认为写的`最好的一段,在组内朗读。
选一选:选出本组内写的最好的同学的作品,在全班读一读。
教后反思:
作文教学一直困扰着我,同时也是学生的困难,学生写起来无话,学生的写作不能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无病呻吟,我也一直默默的遵循着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批改泛化,缺乏个性。
虽然我们每周都写周记,每天都写日记,没有规定题目,没有要求文体,没有限制字数。但是没有具体的指导,学生写不出东西,每次看日记都是一种折磨。我很无奈,为什么学生会写不出东西来呢?为什么都是初二的学生了,写文章还是这样文不通句不顺呢?为什么会无话可说呢?
每次作文课也是这样,你给他们一节课,你收获的是一段文不通句不顺的文字。你规定的字数,他们给你的答复是:不会写,不知道些什么。好歹有人写了,字数也不少,结果你一看就会彻底崩溃,没有中心可言,本来是写这件事,结果呢,突然急转弯,出现了一些与此事此人毫无关系的文字。再就是语句不连贯,重复太多,甚至还有不符合逻辑的现象出现。上学期,我在学生的日记里发现了这样的语句:1、毛毛细雨哗哗的下着,一会就连成了一条条线,从空中砸了下来。
2、我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和我的妈妈一起去过……
3、《赶集》
今天正好是周日,我跟妈妈去赶集,我们先吃了早饭。我就和妈妈骑着电动车去赶集。刚打算走,我就发现电动车坏了,怎么办啊?走着去太远了。赶紧找人修吧,不一会就修好了,我和妈妈就去赶集了。我们来带集上,人好多啊。人山人海的,挤都挤不动。集上卖什么的都有,妈妈说:“给你买双鞋吧!”我们就去买鞋了,逛了一圈也没有买上。妈妈又去买菜,我们就回家了。
类似这样的文章,在学生的日记里比比皆是,我很无奈,怎样指导学生写出有一定水平的文章呢?我让他们多读书,给他们时间上阅读课,我还带领学生去学校图书室借阅图书,我从网上下载大量美文供学生阅读,把其他班里写的好的日记当范文读给他们听,结果收效甚微,我开始迷茫,甚至绝望了,我觉得走投无路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我挫败绝望的时候,有幸听到了成浩教授的随笔化作文教学的专题报告。也有幸听了一节随笔化写作课,当时我就被折服了。这种教学方法也太神奇了吧!于是自己也上网搜索了大量的关于随笔化写作的信息,决定学着使用。持续了几周后,我发现有些学生不再讨厌作文了,开始慢慢的有话可说啦!语句也开始通顺了,虽然还是篇幅较短,但是还是有长进了,我体会到了随笔化写作的好处。
每次我都为如何设计随笔化作文教学而犯愁,苦于如何寻找可以利用的资源。真巧学校组织劳动,所有的班级都得参加,我就借这次东风吧!我班的学生负责清除杂草,但是同学们兴致不高,不愿意顶着烈日劳动,我就采用比赛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劳动兴趣,同时也积累了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由于初步接触,对随笔化写作了解的还不够深,运用起来有些生硬,操作起来更是困难重重。不过我会继续努力,争取做到熟能生巧吧!
篇4:随笔化作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唤醒孩子言语表达的能力。
2、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明白怎样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使读者如临其境。
3、懂得换种说法,可以让句子更生动。
4、能在写作的同时感受到好习惯让人受益终生,好习惯的养成要花费许多的心血,从而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能在写作的同时感受到好习惯让人受益终生,从而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
能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文章内容丰富、生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 、导入与情境创设:
同学们,今天的课堂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大家想听吗? 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母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样的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走在别人前头。就这样,玛格丽特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也都是坐在最前排。
正是因为父母“残酷”的教育以及“永远坐前排”的习惯,才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她总是保持“坐前排”的习惯,正因为如此,40多年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才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撒切尔夫人是英国保守党第一位女领袖,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创造了蝉联三届,任期长达之久的记录的女首相。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培根曾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是好习惯,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一辈子。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你在父母、老师或其他什么人的教育下养成了那些好习惯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晒晒自己的好习惯。
二、晒晒我的好习惯:
(一)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养成了那些好习惯呢?晒晒自己很得意的好习惯吧!
学生自由交流。
(预设:我们用标准的写字姿势保护眼睛/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合作学习让我越来越聪明/
我在学习上的好习惯:
1、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写家庭作业,而且在学校还做了一点,这样在家里就减轻负担了!
2、我几乎天天写日记,把当天发生的有趣的事记录下来,回头看看,可有趣了!
3、我一写完家庭作业就马上把书本装好,这样第二天早晨就不用急急火火的装书本了,因为时间紧,就算早晨装书本,太急,容易落东西。
4、有时候总喜欢把没学过的课文提前预习一下,把学过的课文再复习一下。
5、在读课外书的时候,喜欢把以前不知道的名言等记在脑子里,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
我在生活中的好习惯:
1、每天至少喝10杯温开水。
2、早饭吃的不多不少有营养,午饭吃的饱饱的。
3、晚上喜欢用热水泡脚。
4、在家主动帮爸爸妈妈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5、过马路时,主动看红绿灯,还要左右看有没有车辆,然后再从斑马线上走过去。
6、看见有垃圾的话,我会主动把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筒里 ...... 见到废纸主动捡起,让水管不再流泪,说普通话,我讲究卫生,)
(二) 这些习惯是怎样养成的呢?或许因为它的养成,你有了一段难忘的经历;或许它的养成,需要一次次近乎“残酷”的教育;或许是一次深刻的教训,成就了你的好习惯;或许某一事物带来的启示,促使你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说出你的好习惯背后的故事吧!
(三)你们的这些好习惯的养成的背后有这么多的故事,那么这些好习惯给你带来了哪些好处呢?
(四)看来好习惯的确然我们受益无穷,在别人的启发下,你又打算养成哪些好习惯呢?
三、导写点:
同学们说的太精彩了,可是有的同学一直没有表现的机会干着急,下面我们机会均等,动笔写一写吧!写作时一定要心有读者哟!
1、你可以选择你的一种好习惯,把它的形成过程写具体。
2、也可以用手中的笔记下今天发生的事情,把你真实的感受写下来。写完后咱比一比,谁写的多,谁写的生动有趣!
(当堂写作,师生同写)
四 、通过交流,完善自己的作文读悟评改展(40)
1.小组读。(5)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读一读自己的作品,不通顺的可以改一改。选出写的最多的作品。
2.全班展
全班展示作品(2—3人)(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前台朗读,掌声鼓励。
3.评同伴
(最后一位是中档或偏下的),下面同学们认真听,静下心来思考:他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了吗?他的作文的优点是什么?你可以给他提哪些建议呢?
4.展示学生优秀作品。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同龄人作品《我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看看我们能向这位同学学到什么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请打开文本,仔细默读,想一想,把你认为好的词句标一标,画一画,可以作批注。一会儿我们交流一下。
如果你认为,她们的作文中的某些优点你的作文也有,可以在夸完她们之后,读读你作文中相关的句子,再夸夸自己。
我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
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小起就应该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而我就养成了一个爱看书的好习惯。
好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一个逐渐培养的过程,一旦形成便受益无穷。说起我爱看书的习惯还有一段故事呢!
有一次,中午休息时,同学们围在一起正考虑玩些什么游戏,忽然詹小雨提议玩成语接龙,还说了游戏规则:两个成语要首尾同字,看谁成语接得多而快。我一听心想:我平时不看成语,这下可要出丑了。但其他的同学都答应了,我也只能硬着头皮答应。接着詹小雨就说:“我先来打头炮!”
“用行舍藏”,好难的连的成语,詹小雨一开口就给后面的金亦伟来了个“下马威”。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在我认为那么难的成语,对金亦伟来说只是小菜一碟,他不假思索的连了个“藏头露尾”。轮到王思捷,她蹙眉琢磨了一阵,连了个“尾大不掉”,接着就有同学连了个“掉以轻心”“心?”怎么连呢?正当我急得抓耳挠腮,窘得不知如何是好时,詹小雨说:“心,我来帮你吧!”接着就说:“心急如焚”。我们一共轮了四个回合,我却只答出了一个,而且还是较尽了脑子。别的同学都能口若悬河,而我却呆若木鸡,这说明我看的书实在是太少了,以至于我知道的成语少之又少。
自从这次我出了丑后,回到家我就让妈妈、爸爸帮我买来了许多书籍。从《成语故事》到《小学生作文》,从《安徒生童话》到《十万个为什么》......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我养成了爱看书的好习惯。从书中我学到了不少知识,不但丰富了我的头脑,还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也使我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我爱看书,就犹如老鼠爱大米、小鸟爱蓝天、小猫爱鱼儿,小狗爱骨头。爸爸、妈妈也为我能养成看书的好习惯而感到高兴。
5.学生交流,老师点拨。
预设:
内容:丰富、真实、完整。
情感:写出了真情实感。
材料:选择印象深的事情来写。
语言:幽默,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细致描写:神态、心理、动作、写得形象细致。
(这样让句子更生动,语言只有和别人不同,才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首尾呼应,点明中心,使文章浑然一体。
6.朗读老师的作品。
篇5:古诗教学要入文悟情的教师随笔
古诗教学要入文悟情的教师随笔
一切文艺作品都需要表现感情,诗尤其需要。我国古代作家、评论家观点也非常鲜明:《毛诗序》的作者说:“读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蹉叹之,蹉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是有名的“诗言志”的主张。这里所说的“志”就是“情”或“情感”。因此,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这样做:
1.从主题展开。面对奇特的自然景观,变幻的社会生活,曲折的个人经历,无论谁都不禁心生感慨,嗟叹不已。于是,面对同一轮圆月,多少诗人写下自己心中情;面对同一处庐山,多少诗人表达出心中感慨;面对一次次朋友的分别,多少诗人描绘了对友情的眷恋。这种围绕同一主题而抒写的诗作,在诗歌的宝库里比比皆是,只要加以恰当的运用,就会对学生情感的触动作用巨大,意义明显。如教学《村居》这首古诗,诗的前两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中“醉”的理解是“让人陶醉”,究竟是哪些景物让人陶醉呢?结合学生学过的描写春光的诗句,学生纷纷回答,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橘黄柳绿时”……对春天赞颂的情感,一触即发。在诗句诵读中一次次撞击儿童的心胸,以一首整合多篇的呈现方式,让生情与诗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从作者展开。一篇诗作是诗人在某个特定的时空情绪的宣泄,而诗人情感的河流前后绵延,终其一生。苏轼在人生各个阶段写给弟弟苏辙的诗无不体现他与弟弟之间的兄弟情深。因此,古诗教学中,可以抓住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相关诗作,凸现诗歌的情感基调。教学陆游的诗作《示儿》,我将陆游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数首相关诗篇一一引导学生诵读,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尽管诗句内容学生不能逐一细致入微的领悟,但诗句中蕴涵的强烈的忧民爱国的情感,高亢激昂的基调深深感染了学生的心灵,在一遍遍诵读中,诗人“长夜不眠”的爱国形象在学生眼前高大起来,与诗人内心深层情感的`碰撞,让学生尤为投入,直至心潮澎湃,情感激荡,无法平息。不管是从作者出发还是从主题出发,起着精读一首,解读一组的作用。
3.由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人谛听鸟啼,回忆风雨,猜想落花,把爱春和惜春深情,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的,再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4.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因此,必须加强朗读。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入情。所以,我教古诗,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品味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如学习《咏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要求学生反复颂读,把热爱春天的感情读出来,读着,读着,我惊喜地发现学生愉悦、向上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便能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看着他们的表情,似乎陶醉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中,在美好的春光里神游遐想。读后,心中禁不住勃发出一股对春天无限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于是,纷纷发言:“啊!春天,我爱你!”“我要为贺知章的《咏柳》配幅美丽的图画。”学生的发言表明,他们已深深体会到了诗中的情感美。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方肯罢休。
篇6:小学语文教学叙事----丹心化作春雨洒,换来桃李满园香。 教师随笔
作为一位平凡的小学语文教师,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令人称羡的待遇。然而,我却努力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寻找生命的价值。在多年的教学中,体会到语文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课本即生活的记录。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第15课《落花生》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这篇课文,读后问学生学到什么,受到什么启发,从中受到什么教育。教学《落花生》这篇课文,我很喜欢这篇课文,因为课文中里“我”父亲讲了一句话,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而父亲接着说:“对,这就我是对你们的希望。”我教学时重点强调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说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有些同学经常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以为自己就很完美,很可爱,这样认为是不对的。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我让全班学生知道,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以后要像花生那样不只讲究体面,也要讲内心。而平时的衣着打扮要求整齐清洁就行了,不追求华丽和昂贵。学生时代要讲究勤俭节约,勤奋好学,要把心思花在学习上,而不要花在衣着打扮上,正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讲的“人不是美丽才可爱,而是可爱才美丽”。学习《火烧云》让我们明了了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世苍桑,世态变迁,都能从语文课本里找到历史足迹。可以说,语文课本中的佳作,是富含生活浓汁的蜜,越品越有味,越钻研越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教学即生活的阐释。课堂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要在这里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从中获得生活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既是对课本所记录的生活进行阐释,也是对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阐释。师生交流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互融。教学《荷花》这篇课文,同样是在欣赏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荷花,学生的体验却是千姿百态、见仁见智的。有的说:“荷花,我真想把你带回家。” 有的说:“荷花,你的美让我陶醉。”有的说:“荷花,我要为你画张画,把你的美永远留下来。”有的说:“荷花,你是美的使者,谢谢你把美带给了我们。”有的说:“荷花,我要赞美你,我要歌唱你。”有的说:“荷花,你出污泥而不染,你是我学习的榜样。”有的说:“荷花,你翩翩起舞的姿态真是太迷人了,我一定会梦见你。”这是在融合了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之后和语文的崭新对话。我们完全有理由做出这样的推想:生活中爱画画的盼望着为荷花画张画,生活中爱唱歌的想到了歌唱荷花,生活中爱跳舞的迷恋于荷花的翩翩舞姿,生活中爱读书的折服于荷花的纯洁不染……
阅读即生活的体验。阅读书本,就是阅读生活。《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七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它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那就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当我们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了数遍后,发现这真是一篇精彩极了的文章。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产生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领悟到的东西--爱。我被课文精彩的段落吸引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我们读了这段话,仿佛也领悟了:一个人活着,需要鼓励和赞扬,使自己能鼓起勇气去驾驶生活的小船向前挺进,另外,还需要一种警示的力量,提醒自己小心谨慎,更加努力。缺少前者,可能会失去信心,停滞不前,而缺少后者,则会骄傲自满,误入歧途,后悔一生。当然,课堂中的阅读是极为有限的,必须向生活延伸。大量的课外书籍以及标语、广告、产品说明等,都可以从中读到语文知识,读到生活的经验,读到人生的哲理。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方法指导,就必须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尊重学生对生活的各种体验。
作文即生活的再现。作文就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再现,是学生审视人生、审视生活所产生的新奇和敏感的真实写照。写作来自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有理要讲。当前作文的最大弊病就是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造成学生言不由衷、辞不达意,不是千篇 一律,就是废话连篇,用文字反映生活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语文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生活的需要应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目标;同样,语文学习也不能离开生活实践,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不为生活而学语文,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
教师真挚、深厚的情感可以发出强大的爱流,有利于传导,教师把心里的情感用语言、行为表达出来,师生间通过精神的交流,达到思想感情上的联系和信赖,教师真挚的情感在学生的情绪上就会产生共鸣。我会全身心的地爱孩子,用爱撑起一片蓝天,驱逐孩子心头的阴霾,让每张笑脸在阳光下灿烂。--这是我多年的心愿,为了这个心愿我一直努力的,本人将继续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甘为人梯,愿“丹心化作春雨洒,换来桃李满园香。”
[小学语文教学叙事----丹心化作春雨洒,换来桃李满园香。 教师随笔]
篇7:语文课堂要多留一份让学生潜心会文的虚静 教师随笔
语文课堂要多留一份让学生潜心会文的虚静
最近一段时间,我听了不少教师的公开课,感觉受益匪浅。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非常值得我去学习,但她们的课也有一些共同点:一是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老师们讲的神采飞扬,学生也是畅所欲言;二是教学花样也不断翻新,比赛、游戏、表演、讨论、成果汇报等等屡见不鲜。三是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学生步步紧跟,自由支配的时间过少。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否需要一份虚静,一份潜心会文的默契呢?
前几日在实验小学听课,偶听“虚静”一词,顿时感觉与我似曾相识,便有了要搞清他的意思的想法。回来后随即查了相关的资料,搞懂了“虚静乃清虚恬静,宁静也。”著名理学大师朱熹在《清邃阁论诗》中说“不虚不静,故不明;不明,故不识;若虚静而明,便识好物事。”就是说虚静能够培育凝神静虑、观照本质的认识能力。更有助于识破事物之理。一个艺术家要是没有虚静的心境,清醒的头脑,就会被纷杂的物象所扰心,为竞萌的意念所劳神,导致构思不得要领,想象不能深入,最终意象也就失去了深刻的意蕴。同样一位教师如果不能在上课时将学生带入“虚静”状态,那学生也就很难潜心会文,学习就会停留在浮躁的表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引领学生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领会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的意图,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 记得有篇文章曾这样来描述“静”:“静”是思考,是聆听,是阅读,是品味,是酝酿,是记忆,是想象,是巩固。没有“静”的酝酿,就没有“动”的热烈。一堂课中,“静”其实比“动”更重要。只要这种“静”不是一潭死水,而是思维充分调动的静,是蕴涵了动的静,那么这种静无庸质疑就有了价值。学生被一道难题卡住了,不妨就让课堂静下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一篇美文难以言传了,不妨让学生静下来品味?一堂课的容量太大了,又怎么能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静静地记忆和积累呢?我们的学生实在太辛苦,我们老师要好好想一想,是否没有给学生足够静的时间?我想,第一个将“虚静”一词引入语文教学的人,一定是一位文化底蕴浓厚的有心人,他一定是为了让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入手,从而去实现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的。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课堂气氛的“静”不是思维的静止,而是凝神静气下思想的涌动。作为一线教师,要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语文教学。为此,我们没有必要非得让一节课上的热热闹闹的,让大家认为你的课多么的精彩,更重要的是你要本着“立足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学习为起点”,“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这样你才会不被表面的“风光”所迷惑,当静之处则静,当闹之处则闹,唯有闹与静相结合,才能彰显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
[语文课堂要多留一份让学生潜心会文的虚静 教师随笔]
★ 冬日寂歌散文随笔
★ 冬日瀛湖散文随笔
★ 登龙山记随笔
【随笔化作文教师作品(集锦7篇)】相关文章:
有灵气的作文写作指导2022-05-02
随笔岁月初中作文2022-12-18
考研文论范文2022-09-20
伤仲永教案2023-01-17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学教案2023-09-04
六年级教学案例随笔2023-01-26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论文2024-02-08
生活随笔:随秋而想2024-04-12
让爱转个弯 (教师随笔)2023-12-23
晚春的作文2023-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