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on与认知科学研究演讲稿

时间:2023-06-26 08:25:14 演讲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imon与认知科学研究演讲稿(精选17篇)由网友“世界公园见”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Simon与认知科学研究演讲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Simon与认知科学研究演讲稿

篇1:Simon与认知科学研究演讲稿

Simon与认知科学研究演讲稿

谢谢马老师!非常荣幸有机会能与大家进行交流。刚才马老师在主持的时候已经多次提及有些问题,希望在我的报告中有一定的回答。前面有三位老师,李院士、林老师、史老师都做了非常好的报告,讲得也非常全面,我这里再从我们了解的一些信息,利用今天这点时间向大家做一个汇报。

这里给大家展示的是Simon的一张年表图,从他出生到他去世。这张图在我们编撰的《心坐标》这本书里面,书中有专门一章介绍Simon的人生历程。林老师是写过《Simon传》的,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也欢迎大家来看看我们写的Simon。

在这本书结尾之处,作者郑秀丽博士总结了Simon的一生,认为“他以求真的挑战力,为我们揭开了有限理性之美;他以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演示了启发式搜索之美;他以逻辑的思考力,为我们分析了物理符号系统之美;他精准的判断力,为我们构建了认知模型之美;他以无穷的创造力,为我们展示了机器智能之美。”我觉得总结得非常好,所以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前面三位专家都特别提到了Simon在方方面面的贡献,我这里也总结了三点。第一,在管理学界的贡献,里面特别重要的是满意理论。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实主要是因为提出了这个重要的理论。第二个贡献,刚才我们史忠植老师特别介绍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说,里面也涉及到了他做出的很多具体的贡献。下面要提及的是大家可以看到的,1960年提出的这个在心理学领域特别重要的模型“通用问题解决者”。

第三个贡献就是启发式方法。Simon在他的理论原则以及众多的研究中都特别强调启发式,他认为科学上的伟大发现往往都利用了极为简单的经验规则,这种方法和有限合理性原则使得我们有效并简洁地实现我们的目的。而这方面也是我们计算机智能相对来讲比较欠缺的。他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心理学实验,证明问题的解决其实就是一个搜索的过程,效率的高低就取决于我们究竟使用了怎样的策略。他研发出了通用问题解决者,后面还有一系列的工作。

大家看到屏幕上这张照片就是Simon与汉诺塔的合影,汉诺塔很有名。Simon用了很多游戏进行问题解决研究,其中汉诺塔就是非常重要的游戏。

刚刚史老师、马老师都提及,林老师和李老师也都说到了,Simon是我们中国学术界的老朋友。从1972年到现在,他当然已经去世好多年了,他还活着的1972年之后的30多年,一直保持着与中国学术界非常密切的交往。前面也提及到了在1983年他来到了北京,应中科院心理所的邀请,在北京大学进行讲座。我是1980年入学的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学生,当时是大三本科生,所以我也全程听了他的讲座。Simon非常热爱中国,说的是“我的中国”,认同感非常强,另外把中国的同行视为良师益友。

这是在1980年Simon作为美国心理学家代表团成员之一一起来访华时的合影照。

这是1983年应中科院心理所的邀请来访心理所时候的一张合影照片。照片上最左边是潘蔋先生,也是我的博士生导师,第二位很高大的是Simon,第三位是杭州大学的陈立先生,第四位是荆其诚先生,也是我的博士生导师,最右边的是心理所后来做了所长的徐联仓先生。这是非常珍贵的照片,大家在很多场合也能看得到。

在Simon看来,荆先生是他在中国活动全过程中最重要的良师益友和亲密的合作伙伴,他们共同进行过多项研究。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苏联曾邀请Simon写一篇文章,他考虑到中美的关系,而且考虑到苏联批判过认知科学,所以他拒绝了,后来苏美关系转好了之后他与荆先生沟通,接受苏联邀请写了文章。这篇文章先在苏联发表,后用英文发表,最后也用中文发表。

刚才马先生提到了Simon会不会中文的问题,我这里有一封Simon写给荆先生的中文信,还不能算很流畅,但是已经很了不起了,比我们很多小学生的中文已经写得好了很多。

Simon来参加了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其实在整个和中国交往过程中Simon培养了很多中国学生,今天在座的一些老师当时也曾是Simon的学生。我非常荣幸,因为Simon跟我导师荆其诚先生的密切关系,他专门参加了我的博士学位ie论文答辩。他除了翻看我的中文论文之外,我还专门用英文给他私下做了讲解,因此并不是他从头到尾都看的是我的中文论文。Simon提了非常宝贵的意见。

这里我也放一张当时论文答辩结束时候的合影照片。左边第一位李家治先生,也是特别值得一提的,待会儿我也会简单地提到Simon跟他的合作。第二位是Simon,第三位是我的导师荆其诚先生,我是第四位。中间这位是王甦先生,是我的硕士生导师。再过去是徐联仓先生,再就是北师大的张厚粲先生。最右边两位,倒数第二位是朱新民先生,刚刚说的在日本会议上专门提及到的`一个工作就是Simon和朱新民先生的合作。最右边是陈永明先生,也是心理所的老师。

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中也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基本认知操作模型。我现在依然认为这个模型的基本原理可能还是对的。

要提到Simon和李家治和陈永明先生的合作,主要是开展了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但是侧重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包括理解古汉语,人是怎么做到的。这方面中方的学者包括李家治先生、陈永明先生提到了的一些观点,例如汉语与西方语言的不同等等,得到了Simon先生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刚才提及Simon和朱新民先生有非常密切的合作,他们十几年的亲密无间的交往结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朱先生现在在美国,他本来想专门赶回来参加今天的会议,后来权衡了一下还是没有过来,但给我发过来很多资料。因为今天时间关系我没有办法专门来讲这个合作,给我的时间只有30分钟。

这个工作主要是在自适应产生式系统框架方面,从这个角度进行了很多的工作。Simon对相关的工作有大量的评价,这里引用了一部分,大家可以大致的看一下。Simon认为这方面的工作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Simon和中国学者的合作是多方面的,这里没有时间一一展开,包括合作发表了很多论文,在他自己的专著中也会收集他和中国学者合作的成果。

下面谈一下认知科学。我们在座的老师和同学对于认知科学都非常熟悉,而且也知道这方面近些年也有很多进展,在细节方面我就不展开来谈了。其实我们面临着非常巨大的挑战,就是要研究心智问题,但是我们又看不见它到底是怎么运作的。所以我在这里提出来,我们不揭开天灵盖,如何发现脑在怎样工作,事实上我们揭开了天灵盖又能怎么样,其实还是不知道是怎么做的。所以典型的是把人类的心智视为一个黑箱。这方面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进行心智的研究,主要是两大取向,一个是信息加工的取向,刚刚史忠植老师做了很好的介绍,另外一个是联结主义的取向。

前面也放了一些模型,我也提前看到了钟老师的PPT,也还会有更多的模型,我们这里放的是心理学家绘制的人类信息加工系统的框图。大家可以看到对我们人类信息加工方面的机制,我们比过去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有了我们进行研究的一些思路,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认为我们现在只不过是把原来的一个大黑箱给它砸开了,变成了N个小黑箱,而且这些黑箱之间是怎么连接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还是不清楚,所以我们现在不能说我们已经把黑箱变成了灰箱,更不能说已经变成了白箱。下一步到底该怎么做,我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思考。

首先一点是,现在非常热,研究者投入得非常多,而且是从不同学科的背景,大家都来开展的研究,就是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认知神经科学主要关心的问题是,心智和大脑的关系。我们的大脑怎么样支持我们开展如此复杂的心智活动。这方面有很多的技术,而且这些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工具。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考虑到的一个研究中的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人是在社会和自然场景中开展的认知活动,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这一方面。

这里我要引用Simon自己的观点,现在重新温习还是很有启发。Simon提出:

任何科学理论的最有利的支柱,就是对观察到的事实能够进行解释。同时任何科学理论必然会面临一种可能性,就是后来的人能够对这个事实给出更好的解释。心理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它的理论只能够接近真理,而不可能达到绝对真理。

在心理学中发现规律是很困难的,主要是由于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而不是由于缺乏某种仪器设备造成的。其中一个困难,是我们所研究的人类机体总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而且适应性又很强。这在前面专家中也提及了。人的行为既决定于机体本身,同时又是适应环境的结果。另一个困难,是人与人之间有个别差异,这就造成了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

自然科学的中心任务是化令人惊奇的事物为易于理解的常情:它要表明,如果正确地看待,复杂性不过是遮蔽着简单性的外表;它要发现隐藏在表面的混乱状况之后的规整模式。一个人,若视作行为系统,是很简单的。他的行为随时间而表现出的表面复杂性主要是他所处环境的复杂性的反映。

一个思想着的人是一个适应系统,人的目标确定了他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界面。后着包括他的记忆库。由于他的适应性很强,他的行为所反映的是外部环境(就他的目标而言)的特征,只揭示了一点点的内部环境(使人能够思想的生理机制)的限制性。

人或至少人的智力要素也许是比较简单的,人的行为的复杂性也许大半来自于环境,来自人对优秀设计的搜索。因此,在相当大程度上,要研究人类便要研究设计科学。它不仅是技术教育的专业要素,也是每个知书识字人的核心学科。一个组织或者一个社会的成员(计划就是为他们做的),不是被动的工具,他们自身也是设计者,他们也要设法实现他们自己的目标。社会计划过程就是计划者和他们试图影响其行为的人之间的博弈。计划者每走一步(如实现计划),受其影响的人也随之改变自己的行为,以在变化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目标。

所以,我们只描述机体本身是不够的,还要研究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因此,关于心理行为复杂的原因,到底是脑复杂,还是因为我们环境的复杂?大家从Simon的观点其实可以做出一定的判断。因此,分布式认知就显得特别的重要。我们的认知现象其实是在认知主体和环境间分布的,这是它的本质。认知既分布于个体内与个体间,也分布于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的认知中。我们人的内部认知系统的加工和表征,其实已经一直延续到了外部世界中的加工和表征。

对于这个我曾经在在一个《华人心理学报》期刊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提出了三要素相互作用模型,试图把心理学研究人的认知加工中最重要的加工、表征和控制这三个因素综合考虑进来,里面借用了我们的太极图,认为所有要素它们是交融在一起的。

基于这个框架,我们的研究内容也可以简单地绘制一下。如果研究监控,就要研究策略、语言认知和决策;研究表征包括外部表征的研究和内部表征的研究;而研究加工的话,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研究都要进行。

另外还要提及的是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胡事民教授牵头的973项目中,我们也提出了一个模型,感知、记忆和判断的认知计算模型。今天在这里也与大家提及,是希望看能不能对未来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这个模型最重要的就是把认知过程中的感知、记忆和判断与计算机建模中的分析、建模和决策一一对应起来,提出了模块、通路,也包括一些具体的假设。

小结一下,我们从白箱去看黑箱进行了很多很多的努力,这里面有很多过去研究的一个积淀,也有很多新的研究者的努力和探索。目前我们现在不能说这个黑箱已经在多大程度上开始变得透明化,我们能看得清了,但是我们比过去更具有信心,而且希望能在新的技术的支持下我们取得更多的进展。

在各种各样的现代科学技术中,特别要提及的就是现在蓬勃发展的脑与认知科学研究。脑科学是未来的重要生长点,它标志着我们从探索外部世界开始转向探索我们人类自身的奥秘,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到这个领域开展研究,试图从基因、脑、行为认知的角度,从多学科、多层次的高度交叉和综合的角度来研究人脑的高级认知功能及其神经机制。所以可以说,我们现在已经逐步进入到了读脑的时代。

而会聚技术,我也相信会对与我们每个在座的人以及所有人密切相关的一些方面做出重大的促进。这包括外部的环境,外部包括集体和个体,以及我们内部的短期的和长期的一些方面。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各种学科的综合交叉,我们一起努力,应该能有新的进展。

将心理学的重大基础研究与国家的重大需求结合起来,解决我国在21世纪从大国走向强国将面临的脑与认知、人口与健康、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和瓶颈,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里面包括阐明智力与思维的脑机制,延缓衰老,防止各种神经和精神性疾病,以及我们能够发展出具有脑风格的人工智能和神经计算系统,以及老龄化、儿童教育等等方面的问题。

据说今年也许明年就会推出中国的脑计划。这个中国脑计划在座的所有老师、同学可能在不同场合都有所了解,就是“一体两翼”,大家可以看到脑认知原理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我们最终服务的目标是人口健康与和谐社会,以及产业发展与国家安全。

另外,在IBM公司组织的一次研讨会上,我用这张图做了一个结束,这张图也反映了我对整个领域的认识。要研究认知计算,我们毫无疑问要研究人脑的机理,同时神经生理学、认知心理学、计算建模的结合,加上充分利用好大数据,我们有可能真正实现认知计算机。

篇2:科学研究与形象思维

科学研究与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以形象作为思维要素和手段的'思维.本文用科学研究的具体事例论证了不仅文学家要用形象思维,科学家也要用形象思维.文章通过比较文学家与科学家形象思维之异同,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家形象思维的特点.

作 者:丁家顺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贵州贵阳,550001 刊 名:贵阳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YA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 分类号:N03B804.2 关键词:形象   形象思维   科学研究   文学创作  

篇3:论科学研究与复杂性

论科学研究与复杂性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奥秘.然而,复杂性却一直与科学研究相伴而生,可以说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探索复杂外部世界的简单规律.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复杂性研究,直接将复杂性作为其研究对象,试图建立描述复杂真实世界的复杂性科学.本文通过对科学研究发展历程的回顾,论述了科学研究与复杂性之间的关系,阐明了复杂性的基本含义,探讨了复杂性研究以及复杂性研究的科学性等问题.

作 者:曹庆仁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复杂性研究所,江苏,徐州,221008 刊 名:科技导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年,卷(期): “”(8) 分类号:N94 O4 关键词:科学研究   复杂性   复杂性研究   科学性  

篇4:Internet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Internet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Internet进入哲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新闻学、国际关系学等一系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所提出的`大量新课题,并向传统理论提出的新挑战,以及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走势产生的影响.

作 者:汪小熙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北京,100732 刊 名:情报资料工作  PKU CSSCI英文刊名: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WORK 年,卷(期): “”(2) 分类号:B0 关键词:Internet   哲学社会科学   网上文献  

篇5:海洋科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海洋科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一、项目部署 1. 国家重大需求分析 海洋是地球系统的`重要一环,与全球气候变化、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休戚相关.海洋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和战略性后备资源宝库,对保障国家安全、缓解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变化的加剧,在海洋研究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需求.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基础科学  ISTIC英文刊名:CHINA BASIC SCIENCE 年,卷(期): 10(5) 分类号: 关键词: 

篇6:初中化学新课程与科学研究论文

初中化学新课程与科学研究论文

摘要:

真理的获得不是靠听来的,而是通过反复的探究得到的。以往的初中化学教学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所谓的“真理”,缺少科学的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极差。本文作者就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实现有效教学进行了简要的论述,还望能有所借鉴意义。

关键词:初中化学;科学探究;有效性教学

一、借助微课,提高化学实验探究性。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纷纷兴起,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在参与课改活动中也纷纷尝试了一些多样的教学形式。但是就初中化学来说,由于面临毕业班中考升学的压力,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一直存在轻过程、重结论的问题。验证性实验居多,费时费力的探究性实验少,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严重。化学实验教学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较少得到锻炼和培养,而这种情形显然与我国大力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背道而驰,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同学来说,除了理论学习,他们往往对于实验抱有极大兴趣。但在传统的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面临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当班级人数较多时,演示实验不能保证所有的同学都能观察到实验现象;在进行一些有毒、污染、危险的实验时,可能面临不可预测的后果;一些条件要求比较高的实验,可能处理不慎就很容易导致实验失败……在进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强调在实验结束的时候要先撤离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是为了防止水倒流入试管可能使试管炸裂,由此导致的有些化学实验无法进行科学探究。

笔者巧妙变通,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解决了这一问题。比如,笔者制作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微课实验中,我就模拟了错误操作导致水倒流而使试管炸裂的实验现象,从而使学生对此有更深刻的印象;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作为一所普通中学,《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都采取的是理论介绍的方式,而在相关专业制作实验软件的帮助下,笔者制作的《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微课实验能帮助同学们更深刻的理解该实验过程,更好的进行科学探究。所以挑选合适的实验素材进行微课教学,既有利于学生清楚有效的观察实验现象,又能避免可能的危险或实验失败的出现,导致无法进行科学探究,从而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精心设计问题。

任何科学探究都是来源于对于某一问题的不断的追问,没有一个较好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很难激发起学生心底里埋藏的探究的欲望。那么,如何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好的问题呢?笔者认为,那些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困惑,通过解答这一存在的问题能够获得乐趣和知识的问题,如此才能进一步营造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且快速地进入一种探究的状态。比如,在教学“酸及其性质”这一节时,笔者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长期烧水的铝壶内壁会生成一层水垢,有生活经验的人会将醋倒入其中,去清除水水垢,为什么平常吃的醋,能够被用来除水垢呢?通过这样一个问题,将教学与日常生活生活联系了起来,通过熟悉的事物向学生提出了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创设有利于科学探究的课堂氛围。

科学探究能不能有效开展,学生探究的认不认真,能不能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与课堂气氛的好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根据研究表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人的思维能达到最活跃的状态。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应该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往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缺少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始终是在一种刻板、枯燥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大大改变这种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由一定的人数组成一个小组,共同学习、共同解决遇到的疑问和困惑。

这样一来,人人都能够就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人人都可以参与到教学中来,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因此得到了加强,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科学探究为的是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获得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弱化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学生拥有了更多的发言权、更多探究的机会,有利于有效教学的实现。总而言之,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在初中化学课堂体现科学探究,并保证教学的有效性。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很多,以上笔者所言不过尔尔,还望诸位教师能够不断探索、不遗余力,使初中化学课堂越来越好,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1]白丽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下)。(12)

[2]毕华林,亓英丽。基于科学探究的初中化学教材编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1)

篇7:复杂性科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复杂性科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研究和总结了复杂性、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的`基本概念,尝试给出了复杂性科学的定义;总结了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发展复杂性科学的建议.

作 者:宋学锋 SONG Xue-feng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复杂性研究所,江苏,徐州,221008 刊 名: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ISTIC英文刊名:COMPLEX SYSTEMS AND COMPLEXITY SCIENCE 年,卷(期): 2(1) 分类号:N94 关键词:复杂性   复杂系统   复杂性科学  

篇8:强迫症与不确定性认知

强迫症与不确定性认知

一、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与自我实现过程中的威胁

随着不确定性研究的深入,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特征越来越得到现代学术界的普遍认可,无论是在物理学、数学、生物学等“硬科学”领域,还是在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软科学”领域,虽然更多的人所从事的还是确定性的研究,但已经很难有人对世界的不确定性提出实质性的质疑了,所以才有人理直气壮地说,昨天的经验对于解决明天的问题可能根本就不奏效,这个世界只有经历,没有规律,只有不确定性本身才是确定的(注:(英)汉迪《超越确定性――组织变革的观念》华夏出版社1月,第18页。)。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混沌科学、复杂性科学才得到了蓬勃发展,充分证明了自然世界和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即使就我们的常识来看,我们只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一分子,人类社会只是整个宇宙的很小一部分,事情在未来的发展不能完全如我们所料,我们不能完全左右外部世界,这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

既然外部世界是不确定的,那么自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那天起,我们就面临着很多的威胁、风险,并且这种威胁不仅仅是身体、生命层次上,而是涉及个人自我实现的整个过程,借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个人在生理、安全、归属、自我实现的各个层次上,都可能受到外部世界不确定性的威胁:饮食是否有保障、是否染上什么疾病、意外的事故、能否得到别人的爱与认同、理想能否实现等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不是完全必然的。并且,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威胁还不仅仅局限于这种“遭受损失”或者“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意义,还意味着“能否得到最好的满足”,即当我们面临多种可选择的目标时,我们所做出的选择是否是最佳选择,这也是一种普遍的威胁。正如吉登斯所说的,“就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健康而言,生命的维持内在地服从于风险。人类的行为强烈地受到传递的经验以及人类行动者自身的计算能力的影响,以至于每个人(普遍地)都被隐含在真实生命事务中的风险焦虑所淹没。”(注:(英)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书店5月,第44页。)在我们的一生中,该有多少不如意的事情,所以我们通常都说,生活是苦乐参半的。然而有很多人就在这不如意面前摔倒了,消沉、悲观、自暴自弃、否认失败乃至自杀等。在整个人生历程中,到处都充满着不确定的事件,所以要顺利地走完人生的历程,要么能够战胜不幸运。在消极意义上说,人的生命历程就是对威胁的一个防御过程,自我本身也就是一个防御体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斯洛说:“动力理论所必然得出的最后一点是:我们必须永远把威胁感本身看作是一种对于其它反应的动力性刺激。”(注:(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30页。)。

总之,只要不确定性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消除不了威胁,只不过随着不确定性的性质与程度的变化,威胁的种类与大小也不一样,也就是说,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威胁的存在总是客观的,即使有些威胁实际上很小,在实践中甚至都可以忽略不计。当然,也正因为有些威胁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才能组织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潜伏着巨大的威胁,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会举步维艰,难以为继了。

二、不确定性的主观认知与强迫症

在人的自我实现过程中,虽然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相应的威胁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种客观上存在的威胁要对主体产生威胁作用,还有一个主观感受、认知的过程,而不同的认知主体的生活经历不一样,认知结构也不一样,从而感受到的威胁程度也不一样。乘坐飞机有遇到空难的可能,然而对于这一不确定性下的威胁,有的人可能根本就不放在心上,但有的人可能就深感恐惧,难以释怀,这就是一个认知的问题,更多的是主观心理的问题,因为一定时期内飞机失事的概率总是一定的。也就是说,由不确定性造成的威胁究竟有多大,虽然在客观上有一个标准,但人们主观上对这种威胁的感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同的主体对于同一威胁的认知是不一样的,相应地感知到的威胁也是不一样的。

影响不确定性认知的因素,我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客观信息的把握。不管在主观上对不确定性世界的威胁作何种感受,对不确定性事件相关信息的把握程度永远是这种不确定性认知的主要依据。虽然在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这种信息的把握始终只是对过去经验的把握(注:(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11月,第239-272页。),但过去经验与未来不确定性事件之间还是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尤其是不确定性很小的事件,所以用以往的经验来把握未来的不确定性事件可能有危险,但在现实生活中是一条不得已并且也不失为有效的途径。对于客观信息的把握,主要取决于信息的完备程度和信息的质量,所以主体的认知能力与主观努力程度,事物的复杂性程度甚至事物的内部如何组合,都对信息的把握有影响(注:参见Daniel  Kahneman,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Heuristics  and  Biases,G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14-15.)。

另一方面是已有认知结构的差异,从而导致对同样的事件认知的结果不一样,这主要是一个心理上的问题。主体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是一个注意、感知、判断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全面,因为人的注意力总是有限的,在面临一个大千世界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对其中的某些局部作选择性的注意、感知,进而做出相应的判断。而这种选择的依据,主要就是过去的经验。对于不确定性事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侧面加以注意,并且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例如乘坐飞机,安全或者不安全的选择,取决于注意的焦点在哪一面,大多数人可能都对乘飞机旅行具有足够的信心,注意的是飞机失事概率很小的这一面,但也可能有人注意的是其不安全的一面,这一面的可能性虽然很小,但不是绝对没有。所以究竟选择哪一面更理性,只是一个程度的问题。当这两面的概率差不多时,我们也就很难说选择哪一面更理性了。例如当对采取某项行动既没有充分的把握,对于成败的估计是两者参半,这时究竟是采取行动还是放弃行动,就很难说哪一个选择更理性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不确定性的不同可能性的感知是与客观的'可能性有很大出入的(注:例如人们对不同的疾病造成的死亡率的估计、对一个人口中不同人口比例的估计等,都与客观实际的比例有很大的出入,参见Daniel  Ka-hneman,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Heuristics  and  Bias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即使是一些很简单的事件,如彩票中奖的可能性,不同的人的感知也是不一样,甚至受过严格的高等数学训练的人也不例外。不同的个人经历使得不同的人对不确定性事件的不同可能性给予不同的加权,如“一朝遭蛇咬,十年怕草绳”,就是对看不清的东西进行判断

时,加重了该物是蛇的可能性。正如马斯洛说的,“经历过一桩极其严重事变的人可能会得出一个结论:他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死亡一直等在他的门外。”(注:(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28页。)进一步来看,这里就涉及到一个信任的问题,主体对外部世界越是没有信任感,就越是向具有威胁性的一面倾斜,而信任是主体在一生经验的积累(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主要是儿童时期所形成)。

精神病学中所谓的强迫症,可以表现为强迫观念与强迫行为,实际上就是主体对不确定性事件的一种认知上的偏差所导致的,或者更正确地说,是对不确定性事件中威胁性的一面的估计,大大超过了实际的可能性,即心理学对强迫症的基本特征的概括――重复出现缺乏现实意义的、不合理的观念、意向或行为。这里所谓的“缺乏现实意义、不合理”,指的就是对可能性的不适当的夸大,如留心自己是否有病是可以的,因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一天到晚总是围绕这一问题打转,将有关无关的现象都与病联系起来,就没有“现实意义”,也“不合理”了。实际上在对这种威胁的可能性进行估计时,从完全忽视到过分夸大,是一个程度不等的连续分布,如果用图形表示的话,应该是一个呈正态分布的钟型曲线,处于钟型曲线的尾部部分的都属于不太正常的,一端是盲目乐观的赌徒性格,总是低估威胁的可能性,凡事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归因(注: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具有赌博倾向的人格主要是由于儿童时期得到过多的溺爱,从未受到什么挫折,以至认为什么事物都是有保障的,将本来属于不确定性的外部世界视为一个完全有保障的、没有威胁的确定性的世界。);一端是强迫症,过高估计威胁的可能性,凡事向不利于自己的方面归因。所以,在所谓的正常人与强迫症之间,是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的。或许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精神分析家认为没有正常的人。

三、一个例证

所有的强迫症案例,无论是国外的还是中国的,都有力地证明了上面的逻辑。下面可以随意举一个中国的例子:(注:见钟友彬《中国心理分析――认知领悟心理疗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2月,第232-233页。)

病人男性,23岁,某大学研究生。

来诊前6年,有一天在大学图书馆看到一本科普杂志,其中有一篇短文,是叙述喉癌的早期症状以帮助病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当时他正好嗓子不舒适,即怕是癌症,感到心情紧张。次日先到校医室,以后又到市内各大医院检查,医生都诊断为慢性喉炎,仍然不很放心。又翻阅其他医学杂志,查找有关各种癌症的知识。想到腰部皮肤有一个黑痣,怕是癌,到医院看过多次,医生都否认。病人对医生的解释不相信,终于要求医生做了病理检查才放心。以后经常担心自己会有癌症。发现几年前腿上皮肤蚊子咬后遗留的小疙瘩,怀疑会癌变,多次要求医生检查被医生否定后,也没有完全放心。

来诊前两年大学毕业,考入其他城市某大学当研究生。仍然怕癌症。经常到图书馆翻阅各种有关癌症的书籍和科普刊物,想得到更多知识以排除自己的恐惧。但越看越怕。整日惶惶不安,开始怀疑到自己的精神可能不正常了,即到当地精神病院看病,诊断为恐怖症。接受催眠疗法和行为矫正疗法。用橡皮圈套在手腕上,一有惧怕癌的想法,即用另一手弹动橡皮圈。做了一段时间,无效。感到紧张、压抑,对医生们讲皮肤上的小疙瘩不是癌不能完全相信。有一次偶然发现脸上以前有的一个小疙瘩不见了,便认为是“转移”了,心情非常紧张。许多医生向他解释并给他保证,也无法静下来学习,由外地来京求医。……

很明显,这是对不确定性事件威胁性的一面过分选择性注意,甚至只看到其威胁性的一面,根本就对大部分人是不患癌症的这一事实视而不见。当某事件具有很大的可能性时,我们很自然地就会将很多不相干的事件回归到这一事件上,如上面的嗓子不舒适、对医生的诊断不放心、查阅相关资料,甚至腰部的黑痣、蚊子咬的小疙瘩、脸上小疙瘩的消失等,都是癌症的征象。问题是我们每一个人确实都有患癌症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甚至要比彩票中大奖的可能性要大得多,我们为什么对彩迷能够理解,却对这种强迫症不能理解呢?两者的共同点都在于选择小概率事件加以注意,并过分地夸大。所以强迫症的本质就是对负面小概率事件的夸大,其随后的行为表现实际上都是合理的。因为在巨大的威胁之下,采取种种措施来加以防御,是很合乎理性的。虽然这种威胁是心理感受上的,因为我们所有的行动都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所谓的“客观事实”,只不过这种感受有时与客观存在很接近,有时候相差很远。所以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对不确定性事件的认知。

至于导致这种认知上的偏差的原因,幼年时期的经历固然是很重要,但只强调这一时期的影响是远远不够的,整个人生经历对于这种不确定性的感知来说,都是同样重要的。因为正如前面所讨论的,所有对未来不确定性事件的认知,实际上都只是对过去事件的认知,即都是过去的经验,即“由于现实是动态的,又由于当代西方人只能较好地认识静止不动的东西,这样我们的大量注意、感觉、学习、记忆和思想所处理的,实际上就不过是那些从现实中静态地抽象出来的东西或者某些理论建构罢了,而不是现实本身”。(注:(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11月,第241页。)

并且,导致这种认知偏差的原因,也不仅仅局限与个人的经历本身,还涉及很多社会结构、文化背景等一些外在的、宏观的方面。例如不同的群体、不同的阶层、性别等,凡是有差异的群体,也就有经历的不同,经历的不同又导致对不确定性事件的感知的不同。例如城里人对一个虫子掉在身上的反应,就与农村人的反应大不一样,因为其引起的恐怖程度不一样。再比如现代的媒体所制造的舆论、现代的知识系统,以及一切被吉登斯称之为脱域机制的东西(注: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7月,第18-26页。),对民众的认知可能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这些脱域机制对不确定性的处理本身就作了一次选择性的注意(或认知)。所以从这种宏观的意义上来说,患强迫症的主体可能就不仅仅是个人,还可能是一个群体乃至一个民族,这是一个顺理成章的推论,也可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四、讨论

强迫症的实质是行为主体对不确定性事件的选择性注意,即只关注不确定性事件具有威胁性的一面,而很少考虑其它的可能性则,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片面认识,一般说来是与一个社会或群体普遍认可的基本信任相矛盾的。其产生的根源在于行为主体的过去经验,以及行为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

现在的问题是,对于不确定性的世界,我们永远只能依赖以往的经验对之进行预测。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对不确定性事件的了解实际上相当于一个抽样调查,我们能够了解的永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为动态世界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对于真实世界的了解,只能借助样本来进行估计,这种估计虽然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可能都是可靠的,但我们知道,两类错误的存在是绝对的,所以总是存在将错误的结论接受下来的可能(即纳伪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小概率事件就是真的了。所以在对不确定性事件的认知中,坚持公认属于小概率的一面,虽然被认为“没有现实意义”、“不合理”,但也有可能是真正现实的、合理的。所以被社会视为强迫症的,实际上是真正合理的。这在现实生活中也并不是没有,

在世俗社会中,有些有真知灼见的、坚持真理的人,反而会被社会视为异端,在当时的社会中被当作一种强迫症,这在人类文明史上并不罕见。

所以,无论在哪种意义上说,强迫症都只是相对意义上的不正常。强迫症的存在是必然的,因为不同的行为主体不可能对不确定性事件的不同方面的可能性作完全相同的估计,在一般情况下,这种估计在总体上总是呈现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尾部部分总是属于“不合理”的估计,其中偏向威胁性的一端就是所谓的强迫症;所以在特定社会中被视为强迫症的人,也有可能并不是真正的精神病患者,因为真理也可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尤其是当社会所谓的“正常”仅仅是建立在传统或其它约定俗成的习惯基础之上的情况下,某些强迫症可能是真正的正常者。

篇9:强迫症与不确定性认知

强迫症与不确定性认知

一、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与自我实现过程中的威胁

随着不确定性研究的深入,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特征越来越得到现代学术界的普遍认可,无论是在物理学、数学、生物学等“硬科学”领域,还是在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软科学”领域,虽然更多的人所从事的还是确定性的研究,但已经很难有人对世界的不确定性提出实质性的质疑了,所以才有人理直气壮地说,昨天的经验对于解决明天的问题可能根本就不奏效,这个世界只有经历,没有规律,只有不确定性本身才是确定的(注:(英)汉迪《超越确定性――组织变革的观念》华夏出版社年1月,第18页。)。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混沌科学、复杂性科学才得到了蓬勃发展,充分证明了自然世界和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即使就我们的常识来看,我们只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一分子,人类社会只是整个宇宙的很小一部分,事情在未来的发展不能完全如我们所料,我们不能完全左右外部世界,这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

既然外部世界是不确定的,那么自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那天起,我们就面临着很多的威胁、风险,并且这种威胁不仅仅是身体、生命层次上,而是涉及个人自我实现的整个过程,借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个人在生理、安全、归属、自我实现的各个层次上,都可能受到外部世界不确定性的威胁:饮食是否有保障、是否染上什么疾病、意外的事故、能否得到别人的爱与认同、理想能否实现等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不是完全必然的。并且,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威胁还不仅仅局限于这种“遭受损失”或者“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意义,还意味着“能否得到最好的满足”,即当我们面临多种可选择的目标时,我们所做出的选择是否是最佳选择,这也是一种普遍的威胁。正如吉登斯所说的,“就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健康而言,生命的维持内在地服从于风险。人类的行为强烈地受到传递的经验以及人类行动者自身的计算能力的影响,以至于每个人(普遍地)都被隐含在真实生命事务中的风险焦虑所淹没。”(注:(英)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书店195月,第44页。)在我们的一生中,该有多少不如意的事情,所以我们通常都说,生活是苦乐参半的。然而有很多人就在这不如意面前摔倒了,消沉、悲观、自暴自弃、否认失败乃至自杀等。在整个人生历程中,到处都充满着不确定的事件,所以要顺利地走完人生的'历程,要么能够战胜不幸运。在消极意义上说,人的生命历程就是对威胁的一个防御过程,自我本身也就是一个防御体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斯洛说:“动力理论所必然得出的最后一点是:我们必须永远把威胁感本身看作是一种对于其它反应的动力性刺激。”(注:(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30页。)。

总之,只要不确定性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消除不了威胁,只不过随着不确定性的性质与程度的变化,威胁的种类与大小也不一样,也就是说,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威胁的存在总是客观的,即使有些威胁实际上很小,在实践中甚至都可以忽略不计。当然,也正因为有些威胁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才能组织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潜伏着巨大的威胁,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会举步维艰,难以为继了。

二、不确定性的主观认知与强迫症

在人的自我实现过程中,虽然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相应的威胁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种客观上存在的威胁要对主体产生威胁作用,还有一个主观感受、认知的过程,而不同的认知主体的生活经历不一样,认知结构也不一样,从而感受到的威胁程度也不一样。乘坐飞机有遇到空难的可能,然而对于这一不确定性下的威胁,有的人可能根本就不放在心上,但有的人可能就深感恐惧,难以释怀,这就是一个认知的问题,更多的是主观

[1] [2] [3] [4] [5]

篇10:认知逻辑与社会发展

认知逻辑与社会发展

以社会发展问题为对象,研究马克思主义认知逻辑的.含义、实质、基本内容及把握认知逻辑的前提和基础。

作 者:汪文甫  作者单位:中共广州市东山区委党校,广东,广州,510080 刊 名:探求 英文刊名:EXPLORING 年,卷(期): “”(4) 分类号:B81 关键词:认知逻辑   发展   优势结合   优势互补   优势延伸   把握  

篇11:浅议认知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浅议认知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认知语言学是上个世纪末,自欧美新兴起的语言科学,是语言科学的前沿性研究科目.认知语言学主张正视语言研究中一些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能对其进行合理解释.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发掘语言中的认知机制,从各个层面深入探讨语言与认知的关系.因为认知语言学的实践性、研究性较强的缘故,其在语言教学中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很多新的体验.我国自引进认知语言学的概念以来,在外语教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出发,就认知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指导性作用发表了作者本人的看法.

作 者:姜丹丹  作者单位:晋中学院外国语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35) 分类号:G633.4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外语教学   指导作用  

篇12: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看不到自我的不足,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因此,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

自我评价是自我认知的过程。就我们大学生择业而言,自我评价是大学生择业意识从“我想干什么”的幻想型转变到“我能干什么”的现实型上来的过程,也就是实现择业知、行、意统一的问题。自我评价是以自我作为客观对象,但同时又受到其本身择业观念的影响,因此自我评价仍需要处理好主客观的统一问题。自我认知是自我评价的结果,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自我的需要、兴趣、态度、价值观、能力、气质、性格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认清自己的职业适应性。

我们从自己所熟知的人的经历中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的人在大家看来可以或本应该事业上获得成功,但却事与愿违,恐怕连他自己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可事实他失败了。

如果分析原因的话,除了其他各种因素以外,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将才干用错了地方。相反,那些成就大业者,他们往往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并非比别人更聪明、更能干;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就是他们不仅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并且还懂得善于利用和发挥自己的长处。

在美国,有一个关于成功的寓言故事,一直被职业经理人广泛流传。它取自名为《飞向成功》的畅销书,作者之一便是唐纳德·克里顿博士。这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为了像人类一样聪明,森林里的动物们开办了一所学校。学生中有小鸡、小鸭、小鸟、小山羊、小松鼠等,学校为它们开设了唱歌、跳舞、跑步、爬树和游泳5门课程。第一天上跑步课,小兔兴奋地在体育场地跑了一个来回,并自豪地说:“我能作好我天生就喜欢的`事” !而看看其它小动物,有噘着嘴的,有沉着脸的。放学后,小兔回到家对妈妈说,这个学校真棒!我太喜欢了。第二天一大早,小兔蹦蹦跳跳来到学校,上课时老师宣布,今天上游泳课。只见小鸭兴奋地一下跳进水里,而天生恐水、不会游泳的小兔傻了眼,其它小动物更没了招。接下来,第三天是唱歌课,第四天是爬树课?? 学校里的每一天课程,小动物们总有喜欢的和不喜欢的。

这个寓言故事诠释了一个通俗的哲理,那就是“不能让猪去唱歌、兔子学游泳”。要成功、小兔子就应跑步,小鸭子就该游泳,小松鼠就该爬树。

诺贝尔奖获得者无疑都是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士,总结其成功之道,除了超凡的智力与努力之外,他们在职业生涯设计中把握住了关键的一条,就是根据自己的长处决定终身职业。

成功者的成功事实向我们证明: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中,如果你能根据自身长处选择职业并“顺势而为”地将自己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就会事半功倍、如鱼得水;如果你像让兔子学游泳那样选择了与自身爱好、兴趣、特长“背道而驰”的职业,那么,即使后天再勤奋弥补,也是事倍功半,难以补拙。因为,才干是一个人所具备的贯穿始终,且能产生效益的感觉和行为模式。它是先天和早期形成的,一旦定型很难改变。而优势,通俗的说法是一个人天生做一件事能比其他一万个人做得好。每个大学生都应该知道自身的优势是什么,并将自己的生活、工作和事业发展都建立在这个优势上,这样方能成功。

陈景润在数学研究上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但他却当不好一名中学数学教师。陈景润的成功,在于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研究专长。而我们将来就业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与了解和发挥自己的长处成正比。

自我认知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将来的工作定位以及自身的满意程度,所以要想成功地完成自己的择业目标,就必须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

篇13: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

教学目的:了解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有关内容及其重要意义,并结合职业特点分析,认清自身的职业适应性。

教学重点:了解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有关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结合职业特点分析,认清自身的职业适应性。

教学方法:讲授及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复习及课题引入(时间:5分钟)

对即将走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自信不是盲目的自满,“敢为”也不是不加分析地去“为”。这一切必须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之上。剖析自我、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是达到目的的必然之路。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了自我,才能理好地选择未来。

认识自我是一个很难的过程。俗话说:“知人难,知己更难”。但是只有真正认识自我,才能更准确地评价自己,为自己确定适合的就业目标。

正确认识自己,对于毕业生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知人者智,自智者明”,正确地认识自己是通向成功的起点,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面临求职择业的人,只有对自己的才能、特长、兴趣、爱好、心理素质及弱点等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评估之后,才可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获得成功。因此,根据自身特点来规划、选择职业显得尤为重要。 讲授新内容:

一、兴趣与职业(时间:15分钟)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因素。许多研究表明,我们在选择职业生涯时,不仅需要知道自己有能力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也需要知道自己对哪类工作感兴趣。只有将职业和兴趣结合起来考虑,才有可能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美国曾对两千多位科学者进行调查,发现很少有人是由于谋生的目的而工作,他们大

多是出于个人对某一领域问题的强烈兴趣而忘我地工作,他们的成功是与他们的兴趣相联系的。

又对职业的兴趣不是天生的,它的形成与人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实践活动和对自身能力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当前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旅游事业都得到较大发展,对这两个职业有兴趣的人也增加得很快,这是由现实需求和历史发展阶段决定的。又如某人经常从事某种职业,在长期实践中通过对职业活动的认识,了解和培养了自己的能力和特长,也可引起该职业的浓厚兴趣。

作为青年学生,应注重职业兴趣的培养,同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 具有广泛职业兴趣的人,不仅对自己的职业领域的东西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其他方面也有一定兴趣。这种人眼界比较开阔,解决问题时也可以从多方面得到启发,在职业选择、变动上有较大的余地。如小提琴家傅聪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浓厚的兴趣,便能从古诗意境中更好地把握音乐的演奏。国外一个电台主持人,利用闲暇搜集古玩和旧家具。当他失去主持人的工作后,他原来的“业余爱好”使他能靠鉴定古玩、修复旧物继续他的职业生活。兴趣范围狭窄、涉足面小的人,对新事物的适应性就要差些,在职业选择上所受限制也多些。

2、要有中心兴趣 人的兴趣应广泛,还要有一定的集中爱好。既广且精,才能学有所长,获得深邃的知识。如果只具有广泛性而无中心职业兴趣,人往往会知识肤浅,没有确定的职业方向,心猿意马,这样难以有所成就。所以,还应注意培养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职业兴趣,促进自己的发展和成才。

3、保持稳定的职业兴趣 人在某一方面有持久稳定的兴趣,不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才能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深入钻研相关内容,也才易有所发展和成就。

4、培养切实的职业兴趣 兴趣的培养不能为追求清高而不考虑外界提供的客观现实条件。否则,过分曲高必将和寡,只能是画地为牢,自缚身手。

二、性格与职业(时间:15分钟)

职业心理学的研究其原因表明,不同的职业对从业者的性格要求不同。如从事医生职业的人要求乐于助人,耐心正直,责任心强,冷静自信,稳定性好。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必须认真、自己敢于怀疑,有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而自我创业者应有冒险、乐观、自信、有野心、精力充沛和创新等性格。

性格对一个人的成功有奋斗目标很大的影响。一个人从事的职业与他的个性相适应,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心情舒畅,容易取得成功。相反,如果性格与职业不相适应,性格就会阻碍工作的顺利开展。

性格与职业的匹配:

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倾向适合于不同的职业。外向的人宜于去搞社交性和活动性的工作,而内向的人则更适于搞文字性和安稳性的工作。

不同的职业对人也有不同的性格要求,要适应这一职业,就必须具备或培养这一职业的性格特征。比如,作为医生,要有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品质,有高度的责任感并具有同情心;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爱心、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工厂技术员要有创新精神、实干精神和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品质;管理干部要善于交往沟涌、多角度思维、关心下属等。可以说,从事每一种职业都有一定的“职业性格”,好的职业性格有助于个体在相应职业中更好地完成工作。另一方面,在职业实践中,职业活动的要求也会让从业者巩固或改变原有的性格特征,形成许多新的性格特征。如商业活动中,营业员可以形成主动耐心的职业性格,现代化生产要求培养人具有高度的组织性、计划性和协调性。所以,性格和职业是相互对应、相互作用的。

除于直接的作用,性格对人的职业活动的影响还表现在通过对其他个性心理特征的作用的影响,间接地作用于职业行为。

例如,科研工作者在发展观察力、思维力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严重、细致等性格特征。 不过,大多数的职业并不一定过分强调与性格之间的严格对应,因为,不同类型的性格在同一职业领域中能够有各具特色的表现,同一性格的人在不同的职业领域中也会有各显魅力的展示。比如,情绪型的人,如果从事从学创作,会因感情丰富细腻而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惟妙惟肖;如果从事科学研究,则会因善于想像而在非逻辑思维上比理智型的人更胜一筹。

而且,人的性格是极其复杂的,任何对性格与职业的关系的固定、静止、片面的看法都是有失偏颇的。人所属于的性格类型并不是绝对单一的,大多数的人可能主要划分为了某一种性格类型,但还有相近的和具有中性关系的其他性格类型,真正相排斥的并不多。因此大学生对自己进行职业设计时,对此不必顾虑过多。

性格和职业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职业选择中我们既要考虑性格和职业的适合性,也要在职业实践中培养和强化相应的优良的职业性品质。

三、气质与职业(时间:15分钟)

1、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指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在一般情况下,气质不受个人活动的目的、动机、内容的'影响。它是个体间相互区别的重要特征之一,平日所说的“性情”、“脾气”、“秉性”等就是指人的气质而言。

2、气质的类型

古希腊名医波克拉特依据人体中体液成分的不同,将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他所提出的四种气质类型一直沿用至今。这四种类型的主要心理特征如下:

(1)、胆汁质

有这种气质的人,反应速度快,具有较高的反应性和主动性。他们脾气暴躁、不稳重、好挑衅,但态度直率、精力旺盛。他们能以极大的热情埋头工作,并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但有时表现缺乏耐心。当困难太大而需要持续努力时,有时显得意志消沉,心灰意懒。他们的可塑性差,但兴趣较稳定。

(2)、多血质

这种人的行动有很高的反应性。他们会对一切他注意的东西做出生动的、兴致勃勃的反应。这种人行动敏捷,有高度的可塑性,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善于结交新朋友。他们一般属于外倾,情感易发生,表情生动,言语具有表达力和感染力。他们具有较高的主动性,在活动中表现出精力充沛,但有时他们在平凡而持久的工作中热情易消退。

(3)、粘液质

这种人情感不易发生,也不易外露,态度稳重,对自己的行动有较大的自制力。他们心理反应缓慢,遇事不慌不忙。他们的可塑性差,表现为不够灵活。这一方面使他们能有条理地、冷静而持久地工作;另一方面又使他们易因循守旧,缺乏创造精神。他们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内倾,对外界的影响很少做出明确的反应。

(4)、抑郁质

这种人具有较高的感受性和较低的敏捷性,他们心理反应缓慢,动作迟钝,说话慢慢吞吞。他们多愁善感,情绪易发生,但表现微弱而持久,一般属于内倾,不善于与人交往。在困难面前常优柔寡断,在受挫后心神不安,不能迅速转向新工作。他们的主动性差,但这种人富于想象,对力所能及的任务,表现出较大的坚韧精神,能克服一定困难。

3、气质与职业(时间:15分钟)

每个人的气质都有自己的特点。气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气质只有类型之别,没有好坏之分。每种气候类型本身都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气质对人的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气质只是给人的个性、行为涂上某种气彩,但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方向,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的大小或社会贡献。在同一领域内有成就的人物中可以找出不同气质类型的代表:在不同领域内杰出人物中,也可以找出相同气质类型的代表。因此,任何一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特有的才能,在自己特定的工作范围内,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尽管如此,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美学 是强调尊重个性,强调人与职业的和谐。研究和实验都证明,气质和职业活动有密切关系。选择与个人气质和谐的职业,既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还可以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增加快乐舒适的感觉。

根据人的行为活动方式,通常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胆汁型、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其主要特征和比较适合的职业类型见下表

在进行职业活动中,既要使个人的气质特性适应于工作和活动的客观要求,又要在选拔人才和选择职业时,考虑到个人的气质特点。但是,由于一种气质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特点,因此,当个人的某些气质特点不适合工作的客观要求时,人们应当扬长避短,使自己的某些特性从另一些特性中得到补偿。

四、能力与职业(时间:15分钟)

1、能力与职业能力

篇14: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

(1)能力:能力是直接影响人们工作效率,保证人们顺利完成某种工作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与人的工作密切相关的,人的能力在工作学习中形成、发展并且在工作学习中表现出来,如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能力的强弱决定于工作效率的高低,所以,从事某种工作又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

(2)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在学习活动和职业活动中发展起来的,直接影响职业活动的效率,使职业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职业能力表现在相应的职业活动中。从事同一职业的人们,在相同的条件下,如果职业兴趣和职业性格不同,就使他们的职业能力形成差异。

(3)职业能力的构成由于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因此我们可以把职业能力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①一般职业能力

主要指一般的学习能力、文字与语言运用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体知觉能力、颜色分辨能力、手的灵巧度、手眼协调能力等;此外,任何职业岗位的工作都需要与人打交道,因此人际交往能力、与他人良好协作的团队合作能力、生活与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与职业能力相关的、不可缺少的能力。

②专业能力

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在求职中,招聘和录用单位最重视的是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工作岗位的专业能力。

篇15: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

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

●自60年代以来,一直在有关人的思维、学习和发展的各种观点中占据着无可争议的领导地位的认知的信息加工观点,今天已经受到情境认知理论的挑战。

●情境认知已成为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

●随着知识的经济与社会形态的出现,认知与情境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模式的开发正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一、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理论提出的背景

在过去的1中,有关学习的理论研究经历了三个主要范型的转变。世纪之初,以动物行为研究建模的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的假设在心理学界占据主导地位。行为主义学习观虽曾受到来自于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挑战,然而,终因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主张“学习是对理解的探索”的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假设终究没有能得到广泛的接受。直到50年代以计算机建模的认知心理学的崛起以及内涵更为丰富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认知科学”的创建才提出了基于认知的信息加工理论的学习隐喻――“学习是知识获得”,形成了挑战行为主义学习观的新的学习理论。然而,在进入80年代以后,作为认知科学“长期战略”的两大目标受到了质疑,因为这两大目标均定位于“还原说”:其一将人类复杂的行为同基本的信息加工及其组织联系在一起,试图将复杂行为还原为一连串的简单行为;其二,在说明信息加工的神经基质时,试图表明人类思维可以还原为神经生理学。为此,作为认知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奈瑟和作为认知的信息加工理论主要倡导者的西蒙分别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后期都对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模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认知心理学应该作出更加现实主义的转变,主张以生态学的方法取代信息加工的方法,强调研究自然情境中的认知,更多地关注环境对于智能的影响。进入90年代后,研究情境认知和情境学习以及情境化人工智能的热潮已在认知科学领域出现。这表明认知科学家正试图努力突破信息加工理论的局限,更多地关注社会、历史、文化等外部因素对智能系统内部复杂的信息加工和符号处理的影响并力求将人类智能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由此可见,自60年代以来,一直在有关人的思维、学习和发展的各种观点中占据着无可争议的领导地位的认知的信息加工观点,今天已经受到情境认知理论的挑战。

自80年代末以来,情境认知已成为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脑科学有关人的高级认知机制研究成果的呈现,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基于知识的经济与社会形态的出现,学术界对人的学习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入,基于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模式的开发正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学习理论的研究首次参照人脑的认知机制构建学习隐喻――“学习是知识的建构,是意义的制定”。这一隐喻的提出开创了真正意义上有关人的学习的研究。而且,与这一有关人的学习隐喻的建立相应的是有关计算机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也开始以人脑为隐喻。人与计算机隐喻的互换标志着人类正在长期以来分析、还原、简化研究的基础上开始直面世界的真实性与复杂性,其中包括正视人的学习的本质。在20世纪90年代,苏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有关人的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学说的传播对整个世界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外,网络时代的到来也为广泛意义的协作学习提供了物质与理念相结合最有力的支持。目前,正在形成第四种有关学习的隐喻,即学习是社会协商表明,有关学习是知识建构的隐喻正在被修正,认知-建构正在被纳入学习的社会和文化情境之中,人的认识、认知与学习的情境性本质正在被逐渐揭示出来。

二、知识

[1] [2] [3] [4] [5]

篇16: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合同

(经费自筹项目专用)

委托单位(甲方):______________

承担单位(乙方):______________

受委托管理单位(丙方):________

说 明

一、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自筹项目下达后,由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甲方)、项目承担单位(乙方)及受委托管理单位(丙方)三方共同协商,签订《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合同》并共同遵照执行。合同签订各方必须具备法人资格。

二、本合同蓝本作为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经费自筹项目(不含软科学项目)的合同统一格式。必要时可对条款作增、删或增加附件。

三、合同编号由自治区科技厅发展计划处统一编制。合同编号由“桂科”+计划类别的关键字+7位数码组成。计划类别的关键字分如下八类:基(基础性研究)、攻(攻关)、新(新产品)、炬(火炬)、星(星火)、成(成果推广)、海(海洋开发)、合(科技合作,含引进技术消化创新)。7位数码分别为:1~2位为年度码;3~4位为下达项目的文号(不足2位前面补“0”);5~7位为下达项目文件中项目所在的序号(不足3位前面补“0”)。如桂科攻0128003,即表示攻关项目,,28号文,项目序号3。

四、正式合同用a4纸,单面打印,每页25-27行、每行28-30字(封面、最后2页除外),字体及字号采用本合同蓝本标注的字体、字号,标注页码(采用本合同蓝本的页码格式)。

五、在正式合同中此页说明不能保留。

第一条 签订合同依据(黑体4号,下同)

桂科计字[ ] _____号文件下达的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____________”,由_______ (乙方)承担。(甲方)委托_________(丙方)管理该项目。(仿宋4号,下同)

为保证该项目的完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有关法律及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经甲、乙、丙三方共同协商,达成以下协议。

第二条 项目研究开发的内容及要求

1.项目研究开发的总体目标、主要内容、工艺技术路线及要求解决的技术关键和问题

2.项目的'考核指标(项目要求达到的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预期效益)

3.项目的研究、开发、试验地点及规模

4.计划进度安排(分年度、分课题)

5.本项目应于_____年_____月前完成,并提供如下成果:

(1)鉴定验收所需的整套资料;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条 甲方的权利及责任

1.甲方可以根据科技发展与市场变化情况调整或终结项目,符合鉴定验收条件的组织或委托有关部门(单位)主持鉴定验收。

2.甲方可以委托有关部门或单位对本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调查了解。

3.对不履行合同的乙方,甲方2年内不受理其科技项目申请和科技成果报奖。

第四条 乙方的权利及责任

1.乙方负责项目研究开发的全过程,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人、财、物等条件,并执行第二条规定。

乙方分工:(乙方不是1个单位时要写明各单位的分工情况)

协作单位分工:(有协作单位时要注明协作单位的分工情况)

2.为保证项目任务的完成,乙方成立项目课题组,确定主要研究、开发人员及分工如下: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从事专业

工作单位

研究开发中的责任分工

3.乙方负责落实项目全部经费(______万元),来源如下(提供资金的部门、单位和金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方应主动配合丙方(或甲方委托的其他部门、单位)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等相关工作。

5.乙方在项目终结之前执行年度情况报告制度,即在每年12月20日前向甲方和丙方书面报告项目实施情况;并按甲方要求填报有关项目统计报表。

6.乙方按本合同第二条规定的内容和指标完成任务后,须同时向甲方和丙方提交本合同第二条第5款规定的项目整套资料。

7.乙方拥有本项目技术成果的所有权,并对项目技术资料负有保密责任,不得散失,不得泄密。

第五条 丙方的权利及责任

丙方根据甲方的要求,对本项目实施进行管理,负责全程跟踪、协调项目的实施,定期将项目执行情况反馈甲方,按照甲方委托要求主持项目的鉴定验收工作。

第六条 共同条款

1.在合同有效期内,本合同条款及内容的任何变更、修改或增删,须经甲、乙、丙三方协商同意。

2.合同履行过程中若发生争议,签约各方应当协商或调解解决,如协商或

调解不成,按有关法律的规定处理。

3.本合同自甲、乙、丙三方代表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至甲方同意项目终结之日终止。在合同有效期内,签约各方均负有法律责任。

4.本合同一式______份,其中分存甲方2份,乙方____份,丙方____份。

签订合同各方: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章)

法人代表(或受委托人):__________(签章)

项目管理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签章)

签章日期: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日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章)

法人代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人代表(或受委托人):__________(签章)

项目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签章)

签章日期:_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日

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章)

项目管理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签章)

签章日期:_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日

签订合同各方联系人及联系地址:

甲方: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mail(电子信箱):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mail(电子信箱):____________________

丙方: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mail(电子信箱):____________________

篇17:科学研究的合情与合理论文

[摘 要]

科学不但具有其“合理”的方面,也有其“合情”的方面。“合情”虽没有严格的逻辑性、确定性、必然性作保证,但它出于人们的经验,符合人们的某种信仰、习惯,能够为人理解,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科学的合情假定是合理论证的基础,合情的知识常常能够发展成为合理的知识。原本被认为是“合情”的知识一旦被断定为无理,则要被逐出科学的殿堂。科学研究中“大胆假设,小心论证”的科学传统可以看作是正确处理科学研究的“合情”与“合理”的准则。

[关键词]

喜宴影评

牛津英语4A教学工作计划

可爱的你观后感700字

雅思9分英文自我介绍

可爱的你观后感550字

《西蒙的爸爸》读后感

读后感英语

教师在任务型教学中的作用 (译林牛津版英语)

六年级英语说课稿精选

雅思考官Simon写作大作文9分合集

Simon与认知科学研究演讲稿
《Simon与认知科学研究演讲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Simon与认知科学研究演讲稿(精选17篇)】相关文章:

剑桥Simon Paul lives in the country第二课2023-08-01

英语作文读后感2023-05-20

牛津7A教案Unit 3 Let’s celebrate!2023-06-12

英语常用的教学方法2022-05-06

小学新标准英语三年级Mdule 3 Unit 1教案2023-08-25

《Happy Thanksgiving》的教案设计2023-04-06

《牛津初中英语》7A教案Unit 3 Let’s celebrate!2023-09-15

上教版六年级下册英语教案2022-05-08

英语教学方法有哪八种2022-11-28

说课稿范文幼儿园5分钟2023-01-1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