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彝族聚居区学生汉语言能力浅析的论文((共12篇))由网友“偏执”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提升彝族聚居区学生汉语言能力浅析的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提升彝族聚居区学生汉语言能力浅析的论文
提升彝族聚居区学生汉语言能力浅析的论文
【摘要】提高彝族聚居区学生汉语言能力,是一项特殊的教学任务。由于学生的母语不是汉语,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存在的阻力更大、问题更多,更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关键词】彝族学生;汉语言能力;读;说;自主学习
就语文教学而言,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新课程把快速大量识字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这样可以让学生提早阅读。作为民族地区,由于学生的母语不是汉语,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存在的阻力更大、问题更多。我们经过长期的不断摸索,有了一些体会,那就是以读与说为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根据一二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形象思维能力强,记忆力强的特点,在识字教学中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用在了学生诵读课文、识记生字上。
一节课读的模式基本是:初读课文,认读正确――熟读课文,通读流利――朗读课文,丰富感情――背诵课文,整体储存――认读生字,联想识记――精心书写,养成习惯。整堂课贯穿一个“读”字,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思、读中记,学生在输入课文的同时也整体输入了生字,对字的音、形、义有了充分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再来识记生字,有利于定位联想,快速记忆一批生字。
对于一篇生字密度大的课文,要让学生既能背文又能识字,特别是汉语言能力较差的彝族学生,那更是难上加难,必须经过反复地诵读、认读。一节课内,读的时间要占大半,朗读、背诵课文要达到30―50遍,认读生字词要达到20―30遍。要求读正确,人人会读。
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初读课文时可用认读法、练读法;理解课文时可用默读法、诵读法、悟读法、美读法;背诵课文可用读图法、记读法;读得不熟时可以用指认读,较熟时可用眼认读;学习时可用轻声读、大声读、慢读、快读;师生或学生间互读时可用范读、领读、接读、赛读;视学生的参与面可用指名读、分组读、开火车读、齐读;烘托气氛时可用拍手读、配乐读、表演读、游戏读等等。而且在一节课里,每个学生都要尝试参与每一种方法的练读过程,做到人人有机会。
在课堂上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不仅确保了学生的大量识字,而且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语文规范化有了蓝本,促进汉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
在识记字的教学中,由于一二年级识字量大,字形也复杂,就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1 儿歌识字法
读儿歌是低年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编一些适合儿童情趣和理解水平的歌诀,让他们反复诵读,使学生对字形产生直观形象,从而提高记忆字形的准确性。如“一个王姑娘,一个白姑娘,坐在石头上――碧”,“没头就是早,早上长青草,牛羊见它乐,禾苗见它恼――草”,“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左方,一对孪生树,长在石头上――磨”。
2 字谜识字法
学生对字谜非常感兴趣,恰到好处地运用字谜帮助学生识字,也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学生在猜字谜、编字谜的过程中,既识记了字音、字形,又理解了字义,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真是一举多得。如“三人同日去看花――春”,“一口咬掉牛尾巴――告”,“牛走独木桥――生”,“1+1不等于2――王”,“六十天――朋”学生猜谜语的过程就是识记生字的过程,这种识记不同于机械识记,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印象非常深刻。此时,学生无论猜得出或猜不出,都会开怀大笑,感受到一种参与游戏的喜悦。
3 故事识字法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在识字教学中,若能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让他们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生字,更能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如教学“影子”的“影”字时,把“影”字折成“日(太阳)、京(京京)、彡(影子)”,编成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朋友京京,他站在太阳下,地上留下了影子(彡)。这样,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三者得到有趣的组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识字,效果很好。
4 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识字,不要强求统一
如:认识“司”字时,有的学生说用“同”字去掉一笔“@
就变成了“司”,有的学生说用“词”字去掉“讠”旁就变成了“司”。学习“李”字时,有的学生说“李”就是“十、八、子”这三个字组成的,有的学生说“李”就是“木、子”这两个字组成的。
无论采用哪种识字方式,都以读为主,以说为主。在读中识字,在识字中发展语言,把识字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结合起来,大面积地提升了学生的汉语言能力,可谓“事半功倍”。
提高彝族聚居区学生汉语言能力,是一项特殊的教学任务,给我们这些在民族地区工作的教师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思考空间与实践空间。我们和学生一样,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求索、不断进步。
篇2:注重学生能力提升体育魅力论文
注重学生能力提升体育魅力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真的不简单,所要面对的事情太多了,但从中也学到一些东西和一些经验,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利用游戏比赛形式培养健康心态
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拳脚相向,也有失利的组同学之间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怯场心理而退出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这时,我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特别是有倾向性的使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学校举行一个足球比赛,就因为争一个球,就准备打架了,我马上跟他们两个人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不然就请先离场休息。最终使学生化“沮丧”为“振奋”,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二、培养善于接受意外事实的能力
任何人从事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同样,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也难免会遇到挫折。便如,在一场校际拔河比赛中,因我发现一名外班的学生参与了某班的比赛,故大声斥责,结果使该班的'学生转移了注意力而导致失败。这种由于决心书外因素造成的失利使学生难于接受,情绪非常恶劣。对于这种意外事情的发生,我主动地向学生说明真相,讲清道理,充分肯定他们的实力,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并提供再赛的机会。同时还可以通过我国运动员参加世界大赛出师不利的典型事便来教育学生,使学生了解任何比赛都可能存在一定的意外,包括裁判不公等,培养学生接受意外事实的能力,从而增强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
三、利用小组活动形式,培养乐于合群的性格性格是个性的核心要素。
良好的性格对于学习具有重要影响,而人的性格和交际关系、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期,我们应当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使他们乐于交往,兴趣广泛,与人和谐相处和积极进取。如在体育分组活动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不愿参与活动,只是坐在一旁观看或四处走走,询问为何?大都强调客观原因。经深入调查才得知或是因性格孤僻而导致不合群,或是因为体育成绩不理想,而没有人愿意与他们一组。针对这一情况,我就亲自上阵,带领不合群的学生一起参加小组活动,指导小组活动方法,并在巡视中不时地过问该小组每个成员的活动情况,及时表扬小组成员取得的成绩,使不合群的学生增添信心、融入群体。此外,还可创设两人合作的游戏比赛,让这类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与同伴打成一片。这样日积月累,持这以恒,就能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性格。
四、采用“运动处方”教学方式
教学中为了锻炼同学们的自我组织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为了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教学,满足所有同学的兴趣和需要,有时我把教学内容科学地、严谨地设计成多种运动处方让同学们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运动处方,然后根据选择情况自由结合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小组长,小组长带领同学们完成教学内容。各小组在完成运动处方的内容时,根据自己情况选择自己的组织方法和学习方法。这样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聪明才智,发挥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了,课堂教学一片生机盎然。
五、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一项创新活动的完成,必须具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为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及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等。比如教材的安排要体现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以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精神待等方面的提升,获得成功和愉快的体验,使他们能热爱体育,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还可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完善人格,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并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同时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
篇3:学生化学实验能力提升策略论文
学生化学实验能力提升策略论文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面。所以,作为新时期的化学教师,我们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质量,进而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谈一点看法。
一、自主实验的应用
自主实验的应用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相关的化学知识,进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鼓励学生自主去实验和探究,进而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自主操作,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实验室制取氧气”时,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引导学生借助“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木条、火柴;药匙、试管、铁架台(附铁夹)”等实验工具进行自主实验,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验证:“如果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满氧气的瓶口,木条会有怎样的变化?”可见,这样的自主实验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对学生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有意识地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要鼓励学生在自主操作中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同时,也为学生实验素养的培养做好基础性工作。
二、小组实验的组织
小学学习模式是课改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确保学生在不同的分工中找到参与课堂活动的乐趣,进而确保学生能够自主地走进化学课堂。例如,在教学“实验室制取CO2”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化学课堂活动之中,在实验时,我选择了小组实验模式,首先,我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引导小组从“碳酸钠、大理石、浓HCl、稀HCl、稀H2SO4”等实验药品中进行选择,然后,自主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说明实验现象。最后,各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实验现象,最后,得出最合适的`实验药品,同时,每个小组用最合适的实验药品再进行一次实验,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以及高效实验课的实验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演示实验的应用
演示实验属于直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的重要形式。也就是说,在授课的时候,我们要认识到演示实验的价值,要鼓励学生在形象、直观的实验展示中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进而为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教学“CO还原Fe2O3实验”时,由于该实验的条件是高温,一般实验室的酒精灯很难达到这个温度,所以,在本实验的过程中,我选择了演示实验,首先,我引导学生试着写出CO还原Fe2O3的方程式,然后,试着说出实验现象,之后,借助视频向学生进行实验演示,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总之,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价值,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实验课堂中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实验素养,从而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篇4:基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要求论文
基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要求论文
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教育和培养合格人才,如何培养以“专业能力”为根本素质的合格人才不仅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实践问题。紧扣“专业”设计与实施学生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拓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能力总体构成是:既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身心素质,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专业核心能力,体现专业通识能力;又有专业方向知识、技能,体现专业方向能力。
具体地说,专业通识能力除一般意义上的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身心素养外,还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语言文学修养(人文修养)和初步的专业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具备较强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阅读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专业方向能力要求在努力提高专业基础知识水平和基本能力的同时,拓展和优化知识、能力结构,突出主攻方向和个性特色,语文教学与教育管理方向突出教育教学知识和教师职业技能;涉外高级文秘方向突出文秘专业知识、较强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尤其是实用文体的写作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调研、信息处理、档案管理以及协调、公关等能力,熟练整理掌握现代化办公技能,强调英语水平;文化产业管理方向突出具备良好的文化艺术鉴赏能力,具有文化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策划经营、文化交流与传播等方面的能力。
二、学生活动设计的.一般原则
学生活动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培养专业能力、促进人才培养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实现学生活动效能最大化,有力促进专业能力培养?学生活动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第一,专业性。学生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学生活动要围绕专业知识的学习来设计,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明确和理解专业的素质要求,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针对性。
第二,目的性。学生活动的结果就是要体现活动的目标,而这个目标的设定应该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措施来确定。
第三,融合性。任何一项学生活动的目的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多种意义、目的并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四,系统性。一项或几项学生活动都不能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应该有系统性强、丰富多彩、重点突出的学生活动,既涵盖专业能力培养的所有科目,又特别突出专业核心能力。
第五,地方性。用“地方文化”资源来设计活动,不仅增强活动吸引力,而且彰显活动特色,形成“品牌”、“特色”活动。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活动的设计方案
我们用表格呈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活动。
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活动设计表,该活动方案既涵盖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培养的所有科目,又突出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案目标性、层次性、系统性强,同时体现了专业特点、地方特色、时代特征。
(一)培养专业通识能力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类活动:融合性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活动与专业活动相结合,将思想道德教育主题隐含在学生较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达到活动主题融合性、目的多样性、效果丰富性的目的。如方案中诸多的“节日”征文、演讲活动;另外,部分活动利用了“地方文化”、“专业文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得活动目的更丰富,如地方优秀诗词吟诵赛等。
2.身心素质发展类活动:创造性
把握身心素质发展规律,依托“专业”,创造性地开展身心素质教育活动,如安全防范歌诀征文、青春恋爱故事征集等。
3.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类活动:地文性
依托地域文化资源,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利用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自然美、传说美、民俗美、诗文美中提高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如“地方文化”论坛等。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也借助了“地方文化”之力,吸引学生参加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竞赛等。
4.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类活动:系统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能力是阅读、口语、写作。围绕这“三大”核心能力,重“笔墨”、按步骤、分层次设计活动。
为实现“三大”核心能力人人达标,设计基础训练活动,要求人人参加、人人训练、人人过关。如,阅读能力训练,抓住阅读效果测试;口语能力训练,“5分钟”即兴演说;写作能力训练,规定写作基本工作量,以学期为单位,每位同学至少完成书评3篇、影评2篇、时评1篇、文学作品2篇、应用文2篇的学习任务。不定期开展“文学社”文学沙龙活动。特别是出版学生作品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为实现“三大”核心能力优质发展,设计个人竞赛活动。个人竞赛活动既有容易参加,普及性广的活动,有又层次较高,展示性的活动。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普及性活动有经典影视作品展播、读书报告征集等,较大难度的活动有文章缩写、扩写;口语能力训练,提高型活动,如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演讲活动,表演型活动,如诗词吟诵大赛、班级辩论赛等活动。写作能力训练,更是注重丰富性和选择性,充分利用“节日文化”、“地方文化”开展征文活动,为普及写作训练搭建舞台,还专门为写作强手出台政策,大力支持出版个人作品集、年级作品集,达到产精品、出成果的效果。
(二)培养专业方向能力方面
专业方向能力培养活动:职业化
语文教学与教育管理方向突出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创意课堂”教学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听课、评课,讲课者自选主题,自备教案,运用多媒体教学;涉外高级文秘方向突出公文知识测试大赛、电脑基本操作竞赛和英语演讲比赛,提高文秘职业技能;文化产业管理方向的城市文化品位调查活动,培养文化艺术鉴赏能力。系列化、职业性的活动,训练学生的职业心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篇5:汉语言文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前言
作为语言文化学科,汉语言文学所着重强调的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对于语言艺术的创新、实践应用的途径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当前现代教学资源不断整合、教学结构不断调整的影响下,传统教学方法在汉语言文学中的短板便开始不断显露,尤其在人才要求日益提升的情况下,如不能够从灵活创新的方向着手进行教学体系改革,将会造成专业价值的一定贬值。本文特从汉语言文学的实际教学特点出发,阐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策略。
1.营造良好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创新平台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关要领的重要前提,不仅如此,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学习环境的优劣也可成为关键的先决条件。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可理解为一种传播途径,学习环境则是这一途径的重要媒介,因此,只有对这一媒介进行不断的优化,才可为教学工作提供相应的创新平台。首先,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达自我的意愿可得到充分激发;其次,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踊跃提出具出视角独特、观念新颖的.意见,使学生在进行表达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参与课堂的成就感;最后,教师还可对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行合理利用,以对学生的奋进意识起到相应的刺激作用。例如,教师可在授课之余,以限定题目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学生便围绕着题目作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想方设法地为自己所进行的演讲注入新颖的元素,以打破常规演讲的陈旧性与局限性,在教师所提供的平台上通过自身创新能力进行自我展示。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使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得到充分激发,同时也可使学生在汉语言文学这一方面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无形间得到锻炼,达到一举多得的教学目的。由此可见,学习环境的优化及创新平台的搭建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适当拓展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具有较强灵活性的学科,其教学内容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与连贯性,教师可从这一方向着手,对常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3-4]。例如,古代汉语言文学与近代汉语言文学是该学科中两个主要的版块,两者之间既相互区别也相互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相互结合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进行古代汉语言文学学习时,可适当与古代史的相关资料进行结合;进行近代汉语言文学学习时,可适当与近代史的相关资料进行结合;除此之外,还可对古代史向近代史逐步迁徙的渊源进行探究。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使教学的内容得到大幅度的拓展,也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学生在素材更为丰富的平台之上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更优化。在进行教学内容拓展时,教师应当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创新欲望的进一步提升,既可避免陷入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的僵局,也避免了学生在被动式教学中思维出现僵化现象,有助于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化发展。
3.优化改良教学体系,给予学生充分的创新空间
要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优化,就需从教学体系的改革着手,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中尤为如此。一方面,要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就必须对足够的创新空间与创新性的实践条件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除了理论方面的指导之外,同样不可忽视实践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情况下,才可实现教学概念的融会贯通。基于上述教学需求,在针对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改良时,就应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汉语言文学这一专业的操作性相对较弱,因而便更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将其应用到实践操作当中,以实现其专业价值的根本提升。例如,可通过创办校刊等方式激励学生踊跃进行投稿,通过结合汉语言文学的相关基础知识来进行稿件写作,既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也使学生在这一平台中获得了更大的创新空间。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从评价体系的方向着手,对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物进行可观的评价与指导,并由此引申出更为广泛的相关知识内容,从根本上突破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局限性。通过这一方式进行教学,可作为教学体系优化改良的一大表现,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均具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推广。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大势所趋。因此,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勇于跳出传统教学的框架,突破模式化教学的局限性,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提升,为社会输送综合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锐,闫诚.汉语言文学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8):148.
[2]朱丽.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理论研究,(02):66-67.
[3]时红霞.浅析当代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及创新[J].科技资讯,2014(30):142.
[4]李玲.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02):40.
篇6:依托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能力
依托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能力
本文作者结合所在学校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指出数学教师要依托课堂教学,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对学生给予表扬与鼓励.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能力.
作 者:叶爱茹 作者单位:迁安职教中心,河北,迁安,0644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7) 分类号:G42 关键词:数学教学 提升 学习能力篇7:大学生如何提升就业能力论文
大学生如何提升就业能力论文
摘要: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现对龙岩学院08级电子信息工程的直系学长进行调查,得知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要求高、自身专业知识不扎实、现阶段大学毕业生过多、竞争压力过大、专业和工作对口很难(就如该学长虽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却从事银行方面的工作)。对于择业的看法是,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着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对于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想要解决就业难问题就要根据自身情况设立好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正确的择业心态等。
关键词:规划、能力、素质、心态
高校毕业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人才资源,在人才市场上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在毕业生人数日益增多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如何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则是解开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
(一)、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
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时持有“大一大二先轻松一下,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迟”的心态,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的理想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要求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第三,构建合理
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的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是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同意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从具体实施来看,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一做起,并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行动计划。比如,一年级为试探期,这一时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但由于学习任务繁重,不宜过多参加实践活动;二年级为定向期,要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最好在课余时间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以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三年级为冲刺期,在加强专业学习、寻求工作和准备考研的同时,把目标锁定在与实现自己的目标有关的各种信息上;四年级为分化期,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出路有了明确的目标,这时可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已确定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修补。
(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
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其运行规则和社会的运行规则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得“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他们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就业能力的根本
近年来,在我们大学生身边经常发生一些难以置信的事情:马家爵一怒之下砍死自己的室友,起因竟是打牌这样的小事,几句争执、一场误解便上演了一出震惊全国的恶性杀人案件;大学生自杀、的伤害动物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关注!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升学的压力和父母的期望,无数学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却没有受到社会的重视,因此才有了“马家爵”,“涌现”出为数众多的高分低能者。大学生不仅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更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素质体现着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高低。而当代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尤其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败,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自己坚韧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直到达到胜利的彼岸。
(四)、正确的择业心态:提升就业能力的保证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调查报告”中在对“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的认识上,毕业生和企业的选择截然不同。毕业生更关注于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认为“提高技能”和“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在企业看来,首要的却是“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提高学生技能”反倒退居其次。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应当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
首先,要积极、主动寻求就业,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很多毕业生把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资源上,出现了求职“全家总动员”的现象;
一些毕业生则期求依靠学校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工制度的双向选择,大学生主动“推销”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就业的途径,因为能否胜任工作还是要靠自己的能力说话。
其次要破除传统的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中传统观念和传统心理的压力,仍然把留在大城市、端上“铁饭碗”作为首要选择,也有不少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外企,合资企业等薪酬较高的职业,但很少有人选择西部和基层,这就使就业成了“独木桥”。其实,很多岗位还是非常需要大学生的。比如,近年来,一批新型适应非正规就业方式的职业正在不断涌现,自由演艺人员、软件开发人员、翻译人员、美工设计者和自由撰稿人等自由职业岗位在社会上走红,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见,只要大学生能转变观念、面对现实,就不难找到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
第三,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渡期,一些当代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了供求脱节,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据调查,我国因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20全国共有60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这一增一减更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只有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的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才有可能实现就业。
篇8:切合专业提升能力论文
切合专业提升能力论文
论文捅要:本文以五年制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为基础,用系统的视角,就教学对象的培养定位、语文素质要求及课程体系展开分析,并着重探讨了大学语文课程的若干教学策略。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应当切合专业学习,以提升言语能力为旨归。
论文关键词:大学语文 艺术教
关于大学语文的教学,现在的局势真可以用“战国时代”来形容一当然,这也绝非坏事,战国恰是成就诸子百家的非凡时代一正是这样一个争鸣的状态,使得许多同仁及有识之士对本课程的价值、意义及解决方案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凡的成果,为进一步的探索铺平了道路。笔者所在的学院是一所着眼于培养学前、小学师资的高职学院,本课程以两节一学年的方式开设,约72课时。笔者长期从事小学艺术教育专业的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及大学语文教学,愿意解剖自身处境,为这样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大学语文的教研,提供一个案例,以供同行及研究者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小学艺术教育专业与语文素质要求
,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了一门新型的课程――艺术(综合),随即推出九年义务教育《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将该课程的性质确定为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与经典性。为了培养与之配套的师资,我院率先开办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定位于一专多能型的培养目标,着眼于专业与教育能力兼备的培养规格,课程结构上力求基础全面、专业凸显。”也就是说,作为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应该比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素质更高更全面才行”。
我院该专业培养规格有这样两条,“通过艺术各门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非艺术相关学科关联的学习实践,获得广泛的良好文化艺术素养”(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艺术教育(综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进行教学分析、反思、评价,总结的能力,文字、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的实际应用能力,能掌握学习方法,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对专业教育理论及教育发展新动态进行研究的能力”(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艺术教育(综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良好的语文素质对提高专业感受力、想缘力和表达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基于以下前提:各类艺术均与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联系紧密,语言艺术在其中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艺术的创造需要一种内在的动力,也就是说艺术类学生需要将所学的文化知识内化成情趣和气质,并与专业素质融为一体,成为专业成长助推力。
二、大学语文与课程体系
单纯地讨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容易陷入某种想当然,笔者认为不可单纯地着眼于某-(1课程,问题产生于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解决的途径也必须是建立于这样的关系之中。正所谓“广摄四旁,圜中自显”。
(一)大学语文与其它语文类课程。在我院的《艺术教育(综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文化课程中的语文类课程分别设置有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教师口语、应用写作、大学语文四门。
1.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是基础课程。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要义即:使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由于学生水平因素的制约,完全按高中模式进行教学湿然有困难,好在没有高考的压力,给因材施教留出余地。笔者认为,可行的做法就是处理教材,结合学生对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的思考,添加关于艺术随笔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现实中,高中阶段的教学只能使学生具备初步读写能力,准确地说,就是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还相当薄弱,认识也还处于肤浅层面。因此,在表达实践中,其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2.教师口语是-一门偏重于技能的课程。语音标准,口齿清晰是对艺术类学生的基本要求。对此,学生重视,学习热情也高。该课程以一节两学年的方式开设,同时,结合普通话水平等级考试,解决普通话语音问题,此外,通过朗诵、演讲、辩论等口头一般表达技巧的培养,有效地分解了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课程在口头表达训练的压力。但由于课时量少,对于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还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在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以及深刻性上还存在不足。这部分不足将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得到提高和强化。
3.应用写作,“具有很强的普适性。通过以例说‘法’、以例学‘法’,使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相得益彰”(詹昌平.应用写作・编写者的话・校本教材),同时,针对性地练习与专业切近的事务性文体写作,如串词、策划案、广告文案、调查报告、教案以及简历的制作等。有效分解大学语文写作教学方面的压力,并与大学语文形成互补关系。
以上三门课程均在特定时间段里达成各自的教学目标,与大学语文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策略。大学语文课程正是基于这样的语文类课程体系中,在语文素质与言语生命力培养中,肩负着整合、提升、强化的重任。
(二)大学语文与专业主干课程
在专业主干课程和主要职业技能训练上,有艺术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分音乐方向、美术方向、表演艺术方向的专业主修和辅修课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专业课程中有一批艺术鉴赏与艺术理论课程,如美术基础理论、艺术欣赏、艺术概论、美学原理、儿童歌曲创作(音乐方向必修)、音乐欣赏(音乐方向必修)、中外美术简史及欣赏(美术方向必修)、中外舞蹈简史(表演艺术方向必修)等。这些课程大多处于五年制的中后期,与大学语文类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使大学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与能力的总目标更具可操作性,笔者将之归结为“能说会写”四字。“能说”即面对公众条理分明地发表见解(要求脱稿表述)。“会写”即能写文章,对于小学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即属于艺术类文章的`写作。一般而言,专业教师不会进行专门的写作指导,但却期望学生能“写出思路清晰且具有说服力的文章”。
一个关键,即学习者对于本专业的理论课程投入过少,将直接导致整体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成为一大难题,同时也将波及大学语文对语文素质与能力提高这一愿望的实现。
三、大学语文的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即“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是对课程实施的谋略与策划。
(一)引导正确的认识,让大学语文――母语高等教育成为言语成长的内在需求。艺术类学生通常具有这样的个性特点:性情开朗活泼,感性思维能力强,其中尤以审美感受力最为出色。此外,乐于接受新观念,热衷自我表现,注重专业技能学习,忽视人文学科的学习,纪律观念较差。表现在语文课的学习上就是学习热情不足,甚至出现排斥的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不涉及个人意义,且具有某种紧迫性,那么,学习者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这种学习。因此大学语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的问题。也就是要揭示出课程与学生个人之间的意义和价值,且处于某种紧迫状态。其次,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课程,不是通过基础阶段教学就可以完成的。在教育不得不看就业市场眼色的今天,对于语文教育,尤其需要一份特别的远见与信心。 (二)“能说会写”的有效达成。应该说,“能说会写”是整个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大学语文处于高等教育中语文学习的最后时期,必然面临把关、整合、提升与运用等问题。说与写,即是应用,是言语能力的最终体现。,
1.以“人文・艺术”专题教学为线索,于具体讲授中凸显语文。(1)将讲读课时压缩至总课时数的一半,为“能说会写”训练留出余地。虽然讲读课是“见效慢”的直接体现,但精彩的讲读课却是深度阅读的示范与引领,是“能说会写”的前提。为避免陷入“内容不够深入”以及“不能引人入胜”的境地,教师须全面深入文本,找准“语文点”,才可指望学生跟随而来。因此,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进而引人入胜是大学语文讲读课的至高境界。(2)为了保证课程的精彩度,可多位教师优势互补,以接力课方式进行授课。(3)自编大学语文教材,以艺术精神、美学漫步、文化价值三个专题二十一个篇目,期望学生关注艺术之根本、审美的价值取向以及各文化形态之间变化与交流等论题。此外,在思想成熟,眼界开阔,塑造自主的人格,认识自我生存状态等方面,编选有大学灵魂、思想自由、青春呼唤、生存智慧等相关专题与之匹配。(4)通过阅读优秀文艺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使其具有较扎实的语文根底,从而能更好地学习其他专业课程。
2.以艺术类文章的写作为“会写”的日标。这里所说的“会写”――艺术类文章的写作――包含有创作,但更多的是指伴随着专业学习而进行的一系列文字表达。这样的文字表达是有层次的,低的层次是一些片段的、零散的体会、感受和理解,高的层次是较为深入的、系统的对艺术的欣赏、阐释和评论。大学语文与专业理论课程有望合力经营的即是后者。文章写作与文学创作有天壤之别,文学性写作是属于艺术思维,属于感性思维,但艺术文章写作更多的是理性思维、属于抽象思维。从事艺术文章写作,与其他文章写作一样,需要经历发现问题、搜集资料、比较鉴定、取舍定夺、深入开掘以及驾驭语言的艰苦过程,必花费脑力,发挥潜能,才可完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还有:
(1)使学生将写作意识渗透于日常的专业学习中。如果怀有写作的意图,那么,在专业学习中,就会更加细致地观察――一如绘画中的写生练习一般,充满了细致丰富的感受――这样的经历和意识有助于在语言书面化的时候精致地选择词汇,而不至停留于含混粗疏的措辞。
(2)消解对借鉴的认识误区。在前人研究的精华面前,初学者总是直不起腰米,不知道该怎样吸收与运用所收集到的资料。因此,学生首先要学会“转述”――即用“自己的语言和笔调叙述资料的观点,并在文中为引用的观点的来源加以说明并表示感谢”。墩师不仅应教会学生具备分辨“合法转述”与“非法转述”的区别,还应使其具备“合法转述”的能力。比如可练习从材料中提炼他人的观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这一步最为关键)。至于该如何缓解专业理论功底不深的担忧,最好的办法是先将自己的思路写下来,再查找资料并加以充实。
(3)虽说“文无定法”,但终究还是有“法”可依的。主题、材料、结构、表达、语言等是文章构成要素,应遵从其基本规律。在此,笔者认为,尤其应当使学生牢固掌握的是文章写作的基本原则――清晰、精确、简练。对于文章,“清晰”意味着深入思考,分出层次,“精确”意味着察无误,敢下判断,“简练”意味着舍弃多余,直取价值。也就是说“清晰”重在分析细化,“精确”重在揭示本质,“简练”重在去除多余。
(4)搭建循序渐进的梯阶。提升艺术文章写作教学效果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使写作学习过程化。往往有这样的情形:教师刚宣布一个大作业,底下总是唉声一片。原因何在?从写作者的角度看,完成那个作业,就像要一步登天那样困难。因此,需要搭建梯阶。提倡以理性(分析性)的思维为文章思维之根本,从现成的艺术文章中练习提炼主题句与中心,并进而揣摩写作规律。有两点规律不能不熟练掌握,一是条分缕析法,即能就某一问题深入开去,分出层次。二是概括提升法,即应用所学知识,将自己的一般感受概括与提升。这一过程其实正是文字表达与专业理论融会出新的过程。
3.以“读书报告会”方式支持口头表达目标的实现。选择读书报告作为大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模式,是基于以下三个前提:一是对原著进行深度阅读:二是连接自我阅读与口头表达:三是认知、思想、情感的检验。读书报告就是根据阅读感受,自由选取一个感兴趣的角度确立论题,面向听众发表读书心得,达到彼此交流之目的的一种方式。训练点即学会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语言有力地进行口头表达。本课程组成员在所执教的各班级中,每学年每班约有72名同学(全班约85人左右)获得五分钟上台做读书报告的机会。其中有几位同学在全院“艺术・人文・经典”读书报告会上分别做了关于《红楼梦》、《梁思成谈建筑》、《肖邦与浪漫乐派》、《贝多芬传》的读书报告,能够自如地使用媒体技术,将音乐、画面与脱稿讲述流畅地融为一体,给昕者创造一个美的感受过程。
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曾说过;“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对于即将从事艺术教育的学生们来说,如何才能“精确而优雅”地表达呢?语文教育该做出怎样的应对?可行的路径即是:切合专业学习,以提升言语能力为旨归。大学语文正是有望达成这目标的一门课程,且己被注定将任重而道远。
篇9: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论文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论文
一、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建立健全都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按照“农科教、产学研协作”的原则,大力开展农业新技术、农机新装备的开发研究与推广。在结构形式上,以市级农技推广组织为主导,以区、县(市)农技推广组织为骨干,以乡镇及区域性科技推广组织为基础,形成集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技术培训、信息指导、产后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在内容上,
一是要突出种子种苗工程建设。要积极开展名、特、优新品种试验、示范和引育工作。要搞好良种繁育中心(基地)建设和扩繁推广,发展种源业,走种子产业化道路。
二是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要针对制约杭州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中的薄弱环节,组织重大科技攻关,攻关项目要紧跟世界先进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争取在农业科研领域有重大突破。进一步强化对高效低残农药和化肥、生态农业、低碳农业以及农产品保鲜储存和精加工等技术研究和推广。
三是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既要强化标准的制定,更要强化标准的实施,要努力制定与全国配套、与世界接轨的高层次标准,为杭产农产品抢占国际市场打好基础。四是全面推进农机化建设步伐。要根据农业产业结构“立体式”调整和产业带建设的需要,加强新机具的引进、试验、推广工作,提高农机化的覆盖面,实现农机为农业生产全方位服务的.目标。
二、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创建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一是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原则,加快构建职能合理明确、体制适应顺畅、队伍稳定精干、经费充足保证的市、县(市)、乡镇三级国家公益性农技服务组织。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县(市)两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品种改良中心、良种引进示范中心和产品精加工研究中心。
二是按照市场运作模式,积极鼓励农业科研院所、高校、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开展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强化知识产权理念,开拓农业科技市场,扶持培育主体多元化、科技含量高、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科技型农业产业集团。
第三要在全市建立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以政府出钱买服务的方式健全农科服务网络,在服务千家万户的同时,提升整体农业的科技水平。
三、培养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和专业技术队伍,构建农技教育培训体系。
要整合科教资源,建立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网络。根据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的需求,拓展农民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把传统的兼业农民培养为一专多能的新型产业农民。要建立乡镇责任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安排专项资金,扩展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把责任农技员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农业全科医生”。加大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高素质专业科技管理、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培训,继续实施“131”人才工程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改善农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真正形成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结构合理的现代农业科技队伍。
篇10:如何提升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论文
如何提升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论文
根据教育部《工作要点》,教育部已“发布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并修订教材”,借以完善实验了之久的“新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与国外的教育相比,中国教育的优势在基础教育,尤其是数学教育.这得益于小学数学教育扎扎实实搞双基.然而,中国有不少的数学天才,却鲜见数学家,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缺失.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既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内容与主要目标,也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筑了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东北师大校长史宁中教授认为:“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已经不能仅仅把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终极目标,还要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及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作为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目标.要把以往只重视演绎能力发展为归纳能力、演绎能力并举,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呢?
一、有效训练,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数学课堂是否有效、实效、高效,有效训练是关键,有效训练是有效课堂的落脚点和重要体现.通过有效训练可以使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得到提高,数学思想方法得到锻炼,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和数学才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进行有效训练,加强设计“精品”习题的意识,以少胜多,以质为上.在知识和难易程度适宜的基础上设计有一定的“坡度”、“难度”、“密度”的习题,练习时注意加大知识间的“跨度”,变换形式间的“角度”,求新、求近、求活,让课堂练习不断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直接发源地.让学生身处“做题初,趣已生;做题时,趣愈浓;做题终,趣不尽”的学习情趣中,让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数学学习的能力.
二、挖掘内涵,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认识事物、学习数学的基本依据,是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数学思想方法是处理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数学思想方法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这对于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悟数学思想,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呢?
1、归纳演绎.归纳就是将多个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运用到解题中来的一种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时,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便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决特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2、类比联想.这是初中较为重要的思维方法,类比即为将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的思维方法.联想,即在思考某一事物时想到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在学习有理数时,可与小学所学的“数”进行类比;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可与一元一次方程类比;学习分式的运算时,可与小学所学的分数的运算类比等等.
3、反思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除了我们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和训练外,还是要靠学生自身在反思过程中领悟,在数学学习过程,要引导学生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让学生亲身体会这一数学思想的魅力.
布鲁纳曾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数学的学习能力.
三、做中感悟,协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中所形成的感性知识、情感体验和应用意识.经验的获得一定是在数学活动中形成的,数学活动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以及反思的过程等,获取丰富的过程性知识,最终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但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让学生在展示、训练活动中体验这种方法的经验.经验离不开活动,数学活动是经验产生的源泉,离开了数学活动,就根本不会形成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经验,只有亲身经历体验了才能形成经验,并将经验固化成解决问题的技能,掌握“渔”的技巧,才能在以后学习中自觉运用,促进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总之,要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就要进行有效训练,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挖掘教材内涵,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做中感悟,协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篇11:多元化教学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论文
多元化教学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论文
多元化教学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论文中通过实践证明多元化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效果明显。
多元化教学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论文【1】
摘 要: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校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
传统的授课模式大多停留在教师多媒体演示和学生上机自主实践的模式,学生被动学习,很难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
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让教学效果好起来,提出了多元化教学模式,将271模式、分层分组、情景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法相结合,灵活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当中。
关键词: 多元化教学; 271模式; 情景教学; 任务驱动; 分层分组
0 引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里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在高校基础教育特别是计算机教育方面非常重要 [1]。
传统的授课模式大多停留在教师作多媒体演示和学生上机自主实践,学生学习较被动,很难达到综合培养的目标。
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让教学效果好起来,笔者采用了多元化教学模式,把学习计算机基础变成一件快乐的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所学知识,提升计算机基础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及健康的生活态度。
1 多元化教学模式
多元化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将271模式、分层分组、情景教学、任务驱动等模式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于教学。
⑴ 271模式[2]:对学生、内容、时间等按照2成、7成、1成这样的比例来划分。
也就是学生按成绩优异,成绩中等,成绩一般各占2成、7成、1成。
在内容上,2成是不讲就会的内容;7成是教师简单讲解引导、学生练习即可掌握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往往是重点;1成是教师采用多种角度讲解,学生经过练习、互相交流、思考讨论后才能掌握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也是重点。
对一堂课的时间安排,2成老师讲解;7成学生练习,其间老师引导答疑;1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点评。
⑵ 分层分组[3]:对学生分组,一般从学习成绩、认知能力等方面采取互补方式进行分组,使组和组之间大体平衡,以便在学习时互相帮带;在备课、讲解、指导时,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不同处理。
⑶ 情景教学[4]:将生硬的学科知识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消除学习疲劳,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⑷ 任务驱动[5]: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使他们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出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2 多元化教学过程
本文以计算机基础的重点章节Excel中的图表创建为例对多元化教学模式进行描述。
在教学中,根据当今社会需求,将“自信比知识更重要、创新比技能更重要、学生间的交往合作比竞争更重要”作为育人理念,结合高职高专学生喜欢学操作性强--很快就会看到成果、善于发散思维、自信心缺乏等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2.1 选好教材,做好学前准备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
在选教材时既要考虑到科学性,还要考虑实用、贴近生活、具有拓展性。
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
上课前教师不仅要充分准备好一节课的知识内容,还要检查教学环境,带齐教学资源,明确教学目标、分清重点难点,并对学生进行合适的分组。
教师还要把自己积极饱满的情绪带进整个课堂,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2 教学实施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阶梯化、梯次渐进化,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我们将教学过程划为几个环节,如图1所示。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选取 “管好你的零用钱”这样生活化的实例来组织教学内容,同时培养他们勤俭节约、体贴父母等良好的情感。
课堂从讲一个真实的例子开始,如:一名学生挥霍掉学费,以此引发学生对于大学生不良消费观和生活态度的思考。
紧接着提问学生:你的零花钱主要都干了什么?心中有数吗?该如何管理?
教导学生面对新问题,尽量先试着用已掌握的知识能不能解决,提醒他们用EXCEL数据表格管理。
这时,分层回顾已学内容,探求是否能解决得当。
给学生展示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效果,如某同学的零用钱数据统计表,让他们从中看到对数据进行清晰、明了的统计。
但如果要进一步对数据分析,比如想知道该学生的某月份各项开支所占份额及直观的分析结果,从而引出Excel图表。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及时展示几张图表效果,并针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不同角度的展示。
要求学生通过此内容的学习,独立做一个相关同学的零花钱比对数据表,展示给自己的父母,一方面培养他们体贴父母的良好情感及正确的消费观,同时充分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任务驱动,分组协作
将授课内容以任务驱动,使学生积极学习,同时指导他们将自主学习、学练结合、协作探究、总结交流等学习方法结合起来进行高效的学习。
将任务细分成三个子任务:任务1—图表元素的辨识,这个阶段是打基础阶段;任务2—利用向导创建图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能按部就班地做,也就是会做即达到目标;任务3—知识应用,不仅要求学生要会做,还要求做得好,要求他们正确地选择数据源,并根据具体的数据选适合的图表类型。
这样分层任务,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同时要求学生协作学习,互帮互助,培养他们交往协作及沟通能力。
下面是具体任务教学的探讨。
首先是任务1—图表元素的辨识。
在任务开始前,教师先下发材料,并对如何寻找图表元素,及右键弹出各元素的快捷菜单等方法进行简单介绍;并要求学生分组完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看哪组找到得多;然后给出具体操作要求,让学生通过此任务认识各图表元素。
任务2—利用图表向导来创建图表。
这个阶段要求学生以个人为单位自学自做,组内互相帮带,教师在学生做前简单演示,其间主要是引导、答疑,及时鼓励。
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向导中的图表预览功能,观察不同的选项在图表中的不同表现。
并且要求时间充裕的学生在完成额定要求的同时,多多观察题目中未提及的选项的作用。
在学生做的过程中,教师对于易错点及时给予提醒。
任务3—知识应用。
这个阶段将做的内容分成必做和选做。
必做内容是重点。
必做内容完成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做一部分内容,选做部分往往是难点,比如:更改表中数据,观察图表变化;更改图表对应选择范围,观察变化;美化图表,使数据分析不仅直观而且艺术。
第三环节:交流点评,强化重难点
通过分享评价,集思广益,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首先让每组派出代表展示各组成果,回答任务中要求思考讨论的问题,组内同学可以补充,组间进行评议,教师及时进行补充强调。
通过交流点评,使学生对各知识点有进一步的理解,但此时还不够系统,接下来教师再对重点及难点进行梳理,总结强化。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总结反思
课后给学生分层布置作业。
比如本例,可将作业分成三个层次:先是课本上的课后作业,利用题目给的数据,按要求绘制“用电趋势图”;然后思考并实践—有没有其他图表类型来表达数据,对比优缺点;最后是弹性作业,如让大家统计自己生活中感兴趣的数据,创建图表进行分析,并对图表进行美化,享受学习的乐趣。
课后学生可通过邮箱、QQ、飞信、电话、短信等方式与教师进行单独交流,也可在群里进行交流、讨论,这样拓展了课堂,使知识得以进一步延伸。
课后教师对这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以改进教学。
在教与学上,坚持“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灵活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乐学;在知识上:发现所学知识直观、简洁、灵活,很容易掌握,而且也提升了艺术素养;在能力上:提升了信息处理技能、实践技能、创新能力、交流沟通和互相协作的'能力;在情感上: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及健康的生活态度。
通过这几方面反思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3 教学反馈
我们从两方面对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反馈。
一方面,反馈学生的“学”,学生“学”的效果是衡量教学的最直接标尺,可通过任务的完成情况,课堂的问答情况,或者学生自评、互评,还有机试、笔试,作业,竞赛等,反映出教学的效果。
与传统教学效果相比,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并且应用能力及素养都有了明显提高。
另一方面,反馈教师的“教”,除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还可以通过量化考核、期末的学生评价,教学竞赛,同行评价,甚至社会评价等方式来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评价反馈,挖掘亮点、发现不足,使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3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这门课是各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也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及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必要课程[6],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而且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以使他们在工作后能够灵活的应用计算机进行日常办公。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让教学效果好起来,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多元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12:思维教学促进学生逻辑能力提升论文
思维教学促进学生逻辑能力提升论文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结出的规范的、正确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则指学生分析和掌握数学问题以及运用数学知识的综合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与探索数学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其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些加强高中数学思维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把握认知环节
高中阶段,对学生逻辑思维进行培养的重要基础就是认知环节,只有认识并了解数学知识与理论,才能逐渐形成数学逻辑思维。首先,要形成感性认识。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难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原理或公式,大大增加了学习难度。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形象化抽象的原理与知识,使其形成感性认知,比如:应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动态演绎原理与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其次,要形成理性认识。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使学生可以多元化应用原理性知识点,形成一定的认知能力,为培养逻辑能力打下基础。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必须确定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学行为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目标中纳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中数学教材普遍性较强,无法使每个学生的逻辑能力发展需求得到满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有效锻炼不同层次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教授三角函数知识时,教师应当以学生的逻辑思维为切入点,着重培养该方面能力。完成基础知识的讲解后,教师向学生提出应用性题目,要求其深入思考,互相交流观点,发现思维上的不足之处。
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只有从学生的个人需求入手,才能使其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所以,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需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关注其数学需求。
激发数学兴趣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时最大的内动力就是兴趣。特别是高中生,在升学压力与繁重课业负担的影响下,很少有学生关注学习兴趣,只是盲目地学习和练习。这种情况下,学生缺乏探索欲望,自然无法拓展思维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接着开展社会实践,使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巩固数学知识,增强学习欲望。例如:在讲解“概率”一节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许多家长曾经购买过的彩票自编习题,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解答“是否真的能中大奖”等问题。首先询问学生身边是否有人购买过彩票,是否曾中奖,接着在介绍的同时给出题目。
另外,在培养逻辑能力时,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后,学生会自主归纳、整合数学问题,在对比和总结中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逐渐形成整体性较强的数学知识系统,学习行为也会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为达到该目的,教师可将数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模块,如导数、向量、数列、三角函数、代数、几何等,要求学生总结每个模块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学生在总结过程中,思路愈发清晰,逻辑思维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创设教学情境
众所周知,高中数学的知识、理论、公式等比较枯燥、抽象,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均较强的情况下,能够更容易地学习高中数学知识。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将知识运用于数学问题的解答中,通过分类和对比来概括知识、处理数据,对数学原理进行反复验证,从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数学知识进行直观感知,将数学知识有机结合具体的实践或者事物能够明显降低知识的难度。基于这一点,教师应留心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寻找教学灵感,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真实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使其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例如:教师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等,将其分为若干小组,并给出一些题目。学生们看到题目后,纷纷展开激烈讨论。在营造的课堂情境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主动分析、探索问题,逻辑能力自然得到提高。除此之外,为了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要为其创造一定的思考空间,鼓励其自我总结和完善。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相关的探究活动,比如:推导原理或公式,适当开展探究活动有助于学生在独立思考过程中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组织自主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逻辑能力。
结束语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正确引导,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合理、真实的教学情境,层层推进教学,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起综合素质与数学知识运用能力。
★ 西安地域文化作文
★ 双语教学心得体会
★ 56个民族有哪些
【提升彝族聚居区学生汉语言能力浅析的论文(共12篇)】相关文章:
试论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2022-04-30
少数民族音乐史研究论文2022-09-07
浅谈如何提高民族学生的口语水平论文2022-05-07
双语教学培训心得2023-01-22
初中物理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2022-05-12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2022-11-24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课堂教学语言简析2023-01-29
音乐传播在有效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2024-02-07
民间舞蹈锅庄舞2023-05-26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社区治理论文202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