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父母是宝宝的第一玩伴((锦集16篇))由网友“donuts”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教育随笔:父母是宝宝的第一玩伴,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教育随笔:父母是宝宝的第一玩伴
教育随笔:父母是宝宝的第一玩伴
知道吗,对于小宝宝来说,世界上最宝贵、最神奇的玩具不是市面上精心设计的那些产品,而是父母!
妈妈还在坐月子,觉得留着长发不方便,便忍痛剪了。没想到这天抱起才两周大的宝宝喂奶时,宝宝有点不安稳呢!晚上跟在幼儿园当老师的小姑子聊起来才明白,原来小宝宝会认妈妈的声音和味道,最喜欢看妈妈的脸。今天一定是觉得很奇怪:抱着我的人有妈妈的声音和味道,但是看起来为什么不像啊?好在妈妈每天亲自照料宝宝,朝夕相处,跟他讲话、抱他、逗他,宝宝很快又安定下来了。
新生儿对人的脸和声音情有独钟,几天内就认得了父母脸部的轮廓、熟悉了父母的声音。每当看到爸爸妈妈时,宝宝的脸就会显得兴奋起来,而父母从宝宝的反应中感受在宝宝心中有特别的地位,更激起对孩子的爱意,亲子关系也就一点一滴累积起来。
有关早期视力发展的研究指出,新生儿会纵览四周,主动积极地寻找最能够刺激他发展视觉系统以及大脑的东西,喜欢对称、圆形的设计,比较不喜欢四方的轮廓,这些条件,正好都是人脸的'特质。脸不但能提供婴儿所积极寻求的视觉刺激,也会说话、会有眼神接触。而在婴儿出生几周内,父母的脸是最能够提供他丰富刺激的“东西”。
从出生到1岁左右的宝宝,大致是先靠着听、看、触摸等感官知觉来认识他所生活的环境。1岁以后才开始利用肢体活动,扩大探索的范围。所以,在一岁前这段时间,父母的脸对孩子的学习意义重大。想想看!人的脸非常特殊,有着一对明亮、闪烁而又快速开合的眼睛。整个脸的中央高耸着一个鼻子,及一个弧形的嘴巴,在嘴巴开合之间,会露出白色的牙齿和粉红色的舌头,还会发出有高高低低的说话声和唱歌声。
不仅如此,贴近父母怀里可以感受到心跳及呼吸,父母的头会转动,手很温暖,会轻轻抚摸、拥抱,还可以变成小鸟、蝴蝶玩游戏。从父母这个“大玩具”身上,宝宝不仅是生理上得到刺激发展、心理上获得安全感,他还能学习到沟通、认识自己的身体、知道做什么行为会引起什么回应。
这样的互动关系并不会因着长大而戛然停止,早期建立的良好关系,会让孩子跟父母的玩伴关系继续维持,只是玩法不同。
篇2:宝宝的袜子教育随笔
“猜猜是谁的袜子”
新学期伊始,我带着小班的孩子步入多功能厅,让孩子们像我一样在地毯上“打坐”,我轻声问孩子们:“找到王老师的眼睛了吗?”我一边用眼神与孩子们交流,一边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这是一只奇妙的盒子,猜猜里面藏着什么?”我一脸神秘,孩子们忽闪着小眼睛猜想着……“雯雯你用小手来摸摸,猜猜是什么东西?”雯雯用心地摸着……原来是三只袜子。接着我出示了宝宝和爸爸妈妈的全家福照片,孩子们立刻兴奋地与宝宝一家人亲切地打起了招呼,我竖起拇指直夸他们是有礼貌的好孩子。“盒子里的三只袜子到底是谁的?”我引导孩子看看袜子,再想想家里有哪些人,鼓励他们大胆说出猜想,孩子们或从大小、或从颜色与图案的性别特征出发,成功区分出了爸爸的袜子、妈妈的袜子和宝宝的袜子,原来这是宝宝一家人的袜子。
幼儿是按自己的成熟大纲学习和发展的,小班幼儿喜欢用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他们有强烈的情感需求,往往用情绪左右行为。作为教师首先应当研究和读懂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情感特点,遵循其成熟大纲,采用适宜有效的方法,诱发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使教学过程积极化,实现有效教学。由此,我在活动的开始部分就创设“猜猜盒子里藏着什么”“盒手里的三只袜子到底是谁的”两个情境,让幼儿通过眼睛看、用手触摸等方法获取信息,顺应了小班幼儿喜欢游戏,好奇探究的心理特点。
由于本活动是在小班初期进行,所以我选择了和幼儿生活和认知联系非常密切的生活用品作为素材,而且还选用了宝宝一家人的袜子,这不仅拉近了教学活动与幼儿的情感,还让幼儿能欣然接受教与学的互动。
“找找是谁的袜子”
“这是妈妈的袜子!”“不对、不对,里面有爸爸的袜子。”“麻烦了,宝宝一家人的袜子全混到了一起,你们来帮帮他们找自己的袜子好吗?”“好!”孩子们快乐地去为宝宝一家人找袜子,他们当中有的出手极快,有的时而犹豫,有的歪着小脑袋不断思索,有的为自己的成功而兴奋地叫起来,孩子们十分投入,几分钟的光景就把袜子都归入了盒子中。
“这是宝宝的袜子吗?”我从宝宝的袜盒里挑出一只爸爸的袜子。“不是!”很多孩子叫起来。“为什么呢?”“它很大!”“它是黑色的。”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嚷开了。“是这样吗?我们来比一比。”我不肯定地说,一边把黑袜子放在展示板上与宝宝和妈妈的袜子比较。“谁的大、谁的小?”“颜色有什么不一样?”“这只袜子谁穿更合适?”……我又从爸爸的袜盒里找出一只妈妈的袜子,“这是谁的袜子?”我的话音刚落,就有孩子迫不及待地喊起来:“哥哥的。”这一喊声让我始料不及,也出乎听课老师的预料。“为什么呢?”我追问道,远远大声嚷嚷:“它很小!”馨子迅速从地毯上站了起来学着我的样:“我来比一比。”……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孩子们激烈地争论着,听课老师的议论声也响了起来……此时的我“外冷内热”,平静外表下的内心却无比焦急,紧接着我打开了嗓门,这一刻教室里出奇地寂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好像也能听见:“在宝宝、爸爸和妈妈三个人中,谁穿这只袜子更合适呢?”我一边说一边辅以手势,随即我又稍稍压低了嗓门重复了一遍,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孩子们的回答,大概几秒钟后,远远挺起了身子肯定而响亮地喊着:“妈妈!”我又停顿了片刻,见没有不同的声音,便正式宣布:“确定了吧,把它放回妈妈的袜盒里。”孩子们信服地点点头,周围听课老师也发出了一片轻松的笑声……
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搭建学习的“脚手架”,让幼儿借助“脚手架”进行积极自主的认知建构,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我创设了“是否找对”的验证环节,重视运用“验证”这一“脚手架”,及时给予幼儿操作与认知的反馈,并进行个别化的矫正帮助,支持幼儿的学习,提高目标的达成度。
活动过程中教师还常常会遇到突发情境,此时需要积极调动关于幼儿心智和学科领域知识的储备,迅速作出价值判断,寻求有效回应策略。找袜子的过程中,幼儿把妈妈的袜子说成是哥哥的,说明个别幼儿已经能细分差别,并能联系已有生活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这是令人可喜的。但是对大多数小班幼儿来说由于比较范围过大,产生了辨认困难,此时我用语言提示:“在宝宝、爸爸和妈妈三个人中,谁穿这只袜子更合适呢?”以减少比较的范围,降低难度,即抛给幼儿增加“限定度刀和“明确度”的`“脚手架”,帮助幼儿化解学习难点,对“是谁的袜子”进行有效比较和辨别。
“卷卷宝宝家人的袜子”
在与孩子聊了一阵喜欢什么样的袜子、袜子的特点和用处之后,教室里传出了妈妈焦急的声音:“哎呀,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另一只袜子,宝宝上幼儿园要迟到了,怎么办呀?”“谁来帮帮宝宝妈妈呀?” “我!” “我!”孩子们争先恐后,我从孩子手中挑选了两只同色但深浅和大小稍有差异的袜子,“这是宝宝丢的袜子吗?它们是一双袜子吗?”“不是。”孩子们很快辨认出来,我又从另外一个孩子手中挑选了两只颜色、大小相同但图案稍有不同的袜子,“这下是了吗?”“是!”“不是!”孩子们变得有些迟疑,一番讨论后大家都否认了。最后孩子们从袜盒里找出颜色、大小和图案都相同的袜子,帮宝宝找到了袜子。教室里又传出妈妈愉悦的感谢声,孩子们开心地笑了。“找双袜子捧手心,袜头袜头亲一亲、袜跟袜跟亲一亲,咕噜咕噜卷卷紧,找个房子睡一睡。”我边念儿歌边演示,“还有这么多袜子没整理呢,我们来帮宝宝和爸爸妈妈把一双一双的袜子找出来整理一下好吗?”孩子们又忙碌开了,他们有的投入、专注地在袜盒内找寻,有的趴在地毯上认真地一一对应比较,有的用力而笨拙地努力卷紧袜子,有的愉悦和骄傲地正往“格子房”放入整理好的袜子……孩子们忘我地做着,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帮宝宝一家卷袜子的活动中。一双又一双的袜子都卷好了,望着整齐的“格子房”,大家兴高采烈。我向孩子们提议:“回家去帮自己的爸爸妈妈卷袜子好吗?”孩子们愉悦而略显兴奋地一致应答,接受这个有趣的任务。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教学过程必须以儿童心智发展的过程为依据,按照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安排。因而,教学过程是一个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活动中教师需要搭建怎样的“脚手架”才能有利于幼儿积极自主建构,习得整理袜子的生活行为呢?我精心设计了操作程序:将辨别大小、颜色、图案三个维度的学习内容进行科学安排,由易到难,逐渐增加认知难度,帮助3岁幼儿克服细致观察能力弱而引起的认知障碍,学习掌握“一双”袜子的概念,并采用朗朗上口的儿歌,发挥小班幼儿形象记忆的优势,架设“语言导引”的“脚手架”,形象地给予幼儿操作提示,学习按顺序操作,用对应比较的方法,正确操作选袜和卷袜动作,化解了幼儿学习的难点,突出了教学重点,为幼儿完成整理袜子的任务提供了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支撑。
解读幼儿心理特点、认知特点,搭建适宜的“脚手架”,让幼儿能辅佐“脚手架”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学习,积极自主地进行认知重构,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有意义的学习,这些都是有效活动的重要保证。
篇3:宝宝成长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宝宝成长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随着天气的变冷,孩子们都不愿意出来玩了我班的八个一活动也有序地玩起来。每天早晨孩子们来到后,都会自己地拿起球自由地玩起来,等他们到齐后,我便和他们一起按一定的规律玩,刚开始他们兴趣都很高,玩的也很开心。
可是这几天,突然有几个孩子到玩球的时候就说自己感冒了,妈妈不让打球了,我感到很纳闷,刚开始的时候是文涵的妈妈来说,文涵感冒了,先不要打球了,我就让他在屋里玩玩具,昨天玩球的时候,又有两个小朋友自己说感冒了,妈妈不让打球了,我没有多想,就让他们也在屋里玩玩具,可是,今天又有一个小朋友也说自己感冒了,妈妈不让打球了。我想这就不对了,怎么这么巧,别的活动时不感冒,怎么到打球的时候就感冒,这里面一定有问题,于是,我让其他小朋友先自己玩球,就来到那些感冒的小朋友跟前,看他们玩玩具玩的很高兴,也不像感冒了,我便蹲下来摸了摸他们的头,一点也不热,我断定他们一定是不愿意打球愿意玩玩具,就撒谎说自己感冒了。但是为了不冤枉每个孩子,我决定进行一次家访,果然,通过了解这几个孩子却是没有感冒,而是对打球没有兴趣了。为了得到家长的支持,我向他们介绍了打球的好处,希望他们在家里能抽空陪孩子一起玩球,帮他们建立起玩球的.兴趣。
我也改变了以往玩球的规律,不要求他们按我的要求去做,而是让他们按自己的意愿去玩,让他们自己想花样玩,当孩子们玩累了,会让他们坐在球上听我讲故事,通过好听的故事,让他们明白玩球的好处,从而激发了孩子们玩球的兴趣,每个孩子都爱上了玩球。
这次的“感冒”事件,我并没有直接去揭穿他们,也没有强制他们去打球,而是用另一种方式激发了孩子们玩球的兴趣,这样使他们从心里愿意去玩球,而不是被迫玩,因此,作为一位幼教工作者,在遇到孩子们不想去做的时候,要想办法培养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强迫他们去执行。
篇4:第一学期教育叙事教育随笔
第一学期教育叙事教育随笔精选
整整两周,根据自己的计划,已经能够基本叫上全班同学的名字。
上课、改作业是上班的主旋律,看着干干净净的办公桌,很是欣慰,不需要拖改作业了,而这些天里我也从作业里看出了孩子们的高下之分,全班21名男生,30名女生,女孩子是主力军,从作业的情况看,也明显的是女孩子做的`好一些。不知是幸还是不幸,我们班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被调出去学习了,我要临时带孩子们一段时间。
今天是第一天,学校也正巧赶在今天进行消防演习,我看了下文件,以为是怎样的大事情,于是隆重的进行了一节课的要求规范,排队什么的,结果预演习就捅了篓子,孩子们一听我喊起立,就直直的冲出去了,一溜烟去了操场,急的我大喊上来也没用,最后是后面的男生追回来的,稀稀拉拉真是让人不耐烦,第二次好一些了,正式演习的时候我还以为需要排队呢,哪成想是直接往外面撤,乱七八糟,勉强完成任务。
第四节课是我的课,我准备让孩子们进行辩论比赛,没想到辩手们还真是像模像样,评委们也各有想法,除了纪律稍显乱,基本满意。热火朝天,这样的语文课也是我想要的,不过累也是真的。
中午陪孩子们吃饭,休息,带他们看了新还珠格格的大结局,是我们小时候喜欢的片子,片尾曲还是原来的当,估计够经典吧,大多数孩子看的津津有味,一如当年。还有孩子想下棋,我没有允许,不希望再现乱糟糟的场面,今天的耳朵已经够聒噪的了。
哪成想后面还有“好戏”,下午第一节正准备改作业,因为一三班音乐老师要训练五年级孩子为东汽厂举办活动献花献词,所以由我们轮流帮助看班,到达一三班,小朋友们已经各就各位,他们班主任刚一离开,我一进去,马上七嘴八舌的问“你是老师吗?你姓什么?"看着如此可爱又天真的表情,真不忍心吼他们,但是小朋友真的是啥也不懂呀,没坐稳两分钟就开始东张西望,同桌,前后座之间说话,做游戏,告状,上厕所,他们又认不得几个字,因为没电脑钥匙,动画片也看不得,最后我索性任他们玩,总不能让他们成木偶吧。此起彼伏的“消灭战”终于在期盼的铃声中迎来凯旋的春天。
解放般回到五年级,自习辅导和夕会结束就准备送他们出校门,路上我们背论语三章,背下来的寥寥,要加油啊,这才刚刚开始呢,坚持就是胜利,希望有一天孩子们能从古诗词的背诵中感受到中华文学之精华!回来的路上又遇到一年级小朋友们,好多孩子喊李老师,真让我意外又欣慰~真是美好又繁忙的一天!
篇5:教育随笔:让宝宝吃出快乐
为了让宝宝多吃一口,我们经常看到家长会不顾宝宝的拒绝,填鸭式地喂。其实这样只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厌食,即宝宝对吃饭不感兴趣,每逢吃饭就得连追带哄。二是喂出营养过剩的肥胖儿。宝宝不但和成人一样懂得饥饱,而且他比我们想像的更能干。科学家们做过一个试验,把一些婴儿们放在不同的食物面前让他们自由选取,结果,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婴儿们每次的选择都不尽相同,而且,每个婴儿的选择都是近乎理想的健康饮食搭配。这就给了我们
启示:我们要更多地信任婴儿。
让宝宝吃出快乐首先就要信任宝宝,给宝宝更多选择的机会和权利。
呈现在宝宝面前的食物的多样化是必要的。菜与饭分开,不同的菜也要分开。各种色泽的食物搭配更能引起宝宝的食欲,使他主动参与到吃当中。而且,这样也有利于宝宝味觉的发展。重要的是,这样做能便于宝宝选择。宝宝有权利选择自己喜爱的食物,至于宝宝不喜欢但又很有营养价值的食物也只能再想办法变换形式让宝宝接受了,有了被尊重的感觉,宝宝对食物的爱才会有增无减。
故事与食物的结合也同样会增加宝宝对食物的兴趣,这样一来,食物在宝宝的眼中还会有更丰富的含义。
让宝宝参与到制作过程中,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有了积极的参与,才会有尝试的期待。
总之,保持食物对宝宝的吸引与兴趣,让宝宝感受到吃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把握好了这三点,才能吃出全优宝宝。
[教育随笔:让宝宝吃出快乐]
篇6:鞋子宝宝不吵架了教育随笔
鞋子宝宝不吵架了教育随笔
我们班上的孩子平均年龄都在四岁左右,由于父母的工作忙,大部分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可想而知爷爷奶奶对孩子的娇惯程度,在家里什么事情都是由爷爷奶奶一手包办,就算是孩子能做的事情他们也担心孩子会做不来,久而久之使得孩子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就拿穿鞋来说吧,现在孩子们虽然都知道要怎样把鞋穿在脚上,可是却总有部分小孩不知道要怎样分清左右,这些天来每天下午起床我都会检查孩子的鞋子,总有那么几个孩子穿错!都要纠正他们穿鞋,可是一天天这样纠正,收到的效果却不明显,仍然还是有孩子每天都穿反鞋。
这天中午起床,我又像往常一样站在教室门口检查孩子的穿鞋情况,果不其然又有几个孩子穿反了鞋朝我走来,如果是以前我会直接对孩子说:“你的鞋穿反了,快换过来吧!”可是这天我突然灵机一动,故作惊讶的指着彬彬的鞋说:“哎呀,彬彬,你的鞋宝宝怎么在吵架呀?你看它们怎么在歪着头生气呢!”彬彬马上低下了头发现了我说的事实,对我说:“呵呵,真的,我的鞋子宝宝真的生气了!”我接着她的话说:“哎呀,鞋子宝宝这么好的好朋友,它们怎么会生气的呢,彬彬你赶快帮帮她们,让她们别生气了呀!”只见彬彬蹲下身子,坐在床边脱下了鞋子,把它们换了个边,在做的过程中还对着鞋子说:“鞋子宝宝,你们别生气了,好朋友别吵架好吗?”就这样彬彬很自然的将反鞋给换了过来,其他的孩子看见了,都低下头去检查自己的鞋子有没有吵架,很多孩子在检查后发现自己的鞋子宝宝真的.在吵架,他们又都赶快的把穿反的鞋子都给换了过来,没想到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比我每天纠正他们的错误来得有用,从那天以后,我每天起床后发现他们把鞋子穿反了就会提醒他们:“快看看你的鞋宝宝又在吵架了呢!”他们会马上改正过来,有的孩子穿好了还会开心地说:“我的鞋宝宝不吵架了。”
小班的孩子对很多现象都喜欢拟人化,他们觉得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有生机的,他们会对小花、小草说话;会对积木、玩具对话;会把自己的日常生活用具当成好朋友。所以对小班孩子的教育要依据他们的年龄特征,顺着他们的喜好,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7:玩具宝宝想回家教育随笔
玩具宝宝想回家教育随笔
早上来园,张老师把刚消过毒的混杂在一起的玩具给了我,我刚想和往常一样自己动手把玩具分类,看到已经到班上的雯雯,我灵机一动,对雯雯说:“宝贝,你愿意帮老师让这些玩具宝宝回到自己的家吗?”孩子高兴地点点头。我给了雯雯3个筐子,告诉她每个“房子”(筐子)住一种玩具宝宝。
那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玩具真是有点让人眼花缭乱,我有些担心雯雯能否胜任这项任务。首先,孩子会从哪儿开始下手呢?
玩具里有积乐高、小花状的插花、雪花片的插花3种,我想,如果是我,会3种玩具同时下手,3个筐子同时准备,拣到哪种玩具就分到哪个筐子。正想着呢,雯雯开始动手了。
只见雯雯先选择一个筐子,然后将与其他两种差异最大的积乐高拣起来,放到了筐子里。一直将这种玩具拣完之后,雯雯换了一个筐子,仔细打量剩下的两种非常相似的`插花,然后拣起了雪花片的插花放到了筐子里。同样的,这次孩子还是一直在拣这种插花,直到全部拣完。拣完之后,孩子还检查了一下,因为他从剩下的插花中又拣起了一个雪花片的插花放到了筐子里。最后,雯雯将仅剩下的一个筐子放到跟前,将剩下的小花状的插花一个一个仔细地拿到筐子里。
看着雯雯拣玩具,一下子就想到了数学中的归类——分物品,正是小班年龄阶段所能达到的目标,将同一类的物品分到一起。雯雯的操作使我认识到,孩子从“相同”中更好地感知到了“不同”,“大不同”(挑选第一种差别大的玩具)和“同中求异”(两种同样是插花但又存在差别,属于不同的插花玩具)的概念指引着孩子将玩具更好地分类了。
孩子是在用心接纳我的“教”啊。
在生活中,数学真的无处不在,比方说整理图书、收拾自己的玩具柜、收拾自己的小房间等,让孩子积极参与,不但可以使其更好地感知数学中的归类,而且可以使孩子养成很好的秩序感,何乐而不为呢?
篇8:橡皮泥宝宝哭了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橡皮泥宝宝哭了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在刚刚开学的几个星期,我们在美工区投放了橡皮泥,刚开始的时候幼儿还不知道应该怎么玩橡皮泥,但是他们对玩橡皮泥的兴趣却很高。这一天周帅含来到了美工区,他拿起了橡皮泥只是胡乱的拿起来在手里摆弄,又过了一会他开始没有兴趣了,看看人家玩的,又捏捏自己的橡皮泥,他捏了一点点的橡皮泥就往人家那里一扔,又捏了一点点的橡皮泥往地上一扔,而他好像也从中找到了乐趣一般,很有劲的乱扔着。见到这般情景,我马上走了过去,对着他旁边的一个小朋友说:“韩心怡,我听到好像有人在哭哎,你听到了吗?好多的橡皮泥宝宝都在哭呢,我们听听他们在哭什么呀?”听了我的话,周帅含好像也被我吸引了,也在听着我们俩的对话。于是我继续说“橡皮泥宝宝说他们找不到家了,所以伤心的哭了!”“那橡皮泥宝宝的家在哪里呀?”“盒子里”旁边的一个小朋友说到。听了我们的话,周帅含一个人默默的把刚才乱扔的橡皮泥放进了盒子里。看到这样,我说:“听,现在橡皮泥宝宝都找到了家了,他们开心的笑了呢!”周帅含的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案例分析:
1、根据游戏的进展过程,选择适宜的介入时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游戏的开始阶段,周帅含是第一次接触到橡皮泥,所以他并不会玩,只是自己在那里胡乱的摆弄。而此时,我采用的方法是继续观察,因为在游戏开始阶段幼儿需要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和空间。而后,当他出现乱扔的不文明的生活习惯时,我则选择了介入游戏的方式,因为这从游戏的发展水平,及幼儿的生活习惯培养来说,当幼儿出现了不良的习惯的时候,老师都有必要进行介入,而根据周帅含的个人特点,我采用了平行游戏的方法进行游戏的介入。
2、根据幼儿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游戏指导方式,促使幼儿自觉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周帅含是我们班比较调皮的一个孩子,平时他的注意力比一般的孩子就要短很多,在游戏中他持续的时间不是很久。有的时候对老师的直接教育,他也只会笑笑,成效不是不大。所以在游戏中当周帅含出现将玩具乱扔的情况时,我没有采用直接介入的方式进行指导,而采用的方法是共同游戏的方法,通过在他旁边与其他同伴的游戏和对话引起她的兴趣,用拟人化的语言暗示他,将橡皮泥乱扔出来是不好的,它会找不到家的,这样的处理方式便于小班孩子的体验和接受,所以从游戏的结果可以看出,这样的指导方式是有效、可行的。
篇9:关于孩子教育的随笔:重视孩子教育是每位父母的义务
看到新闻发布了幼儿园的招生简章,抓紧为儿子准备需要的材料。今天去照相,回遇儿子喜欢的挖土机施工,就在颐和公园看。看着孩子笑颜如花,我一高兴就了个朋友圈。朋友看到,说我重视孩子的教育。由此我想起这个题目,觉得每对父母都应该如此。
记得有这样的说法:无论在事业上你是如何成功,如果在教育孩子失败了,那就是一生最大的失败。我深以为然,也毫不怀疑。
给孩子金山银山,总有坐吃山空的一天。若是培养了一个败家子,说不定一生辛苦的基业,他几天甚至一刻钟豪赌,就化为乌有。
人生的幸福,在于一个人生活的心静。晚年的幸福,无非就是每天没有烦事缭绕。看着儿女幸福生活,不为生活疲于奔命,不每天愁事烦恼。老的时候,有自己的孩子时不时来看看,还能给自己带些喜欢的东西表表孝心。自己也能在孩子来时,伸手给他们相帮。
请问在老年时,自己孩子天天来向你诉苦,你开心吗?每天给你伸手要钱,你如意吗?若是蹲了监狱,你又有何心情呢?若是自己生病住院了,孩子没有钱为你治病,因为生活不得不留你孤独在院,这时候你幸福吗?还感觉自己的事业成功,是值得自己炫耀的吗?我想这个时候,你看到库金会的儿子们不仅守护,还能源源不断获得金钱收入,而后悔当时嘲笑他放弃工作,也要关注孩子们教育,就再不会认为他每天陪儿子上学一路,是傻子的作风,不是疯了而是明智的聪明人;你看到蔡笑晚的孩子们如何的事业成功,老蔡如何潇洒度过晚年,你就不再笑他认为“我的职业是父亲”多么愚蠢,而是智人之语。
中国的古话总响在我的耳边:富不三代,穷不过三代。中国人逃不过的怪圈,为啥不能破这个周期律。原因就是父母们不能传承耕读家风,若是一代一代父母重视孩子们的教育,就能打破这个历史魔咒。中国的梁启超,九个子女皆才俊;曾国藩的家族,至今仍是兴旺发达,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传承了耕读家风,一代一代重视孩子们的教育。一代只能比一代过得幸福美满,而不是一代不如一代。也只有这样,才能感觉到生活的幸福。
自古就有,养不教,父之过。现在更有国家法律规定父母要保证孩子接受义务教育,尽养护职责。重视孩子教育,不仅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自己,同时也是为了社会,为了国家。愿每位父母,都要重视孩子们的教育,不要错过了花期,后悔一生。
公众号:志在文武助孩成长
篇10:教师的第一角色教育随笔
教师的第一角色教育随笔
“教师的第一角色是‘骗子’——把孩子骗出自信、骗向成功。”这是我在林华民《做一流的教学能手》一书中读到的一句话。是的,自信的孩子才会有强烈的进取心。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爱默生也曾经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林华民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节物理课上,他对一位对物理一窍不通的学生说“看着你的解题过程,我就知道你是个读书的料……”我想,此时此刻这位学生的心里会升腾起无限的快乐,他也许会马上觉得物理其实是特别有趣的'一门学科,或许就像福尔摩斯探案一样无论中间走了哪条路,最终都会圆满解决问题。林华民的“骗”是高明的,他在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骗”学生获得自信的教育案例不胜枚举。作为教师,就应像他一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他们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这样孩子们的自信心就会树立起来,他们就会不畏困难,信心百倍地迎接每一个挑战。高水准的“骗”应该是不会让孩子们看出老师是刻意而为的,不会让孩子感到是老师对自己降低了要求,因此我们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讲究艺术。记得我班的琪琪吃饭特别慢,吃到最后总说吃不下,每次吃饭情绪都不好。于是,我就给她少盛点饭菜,让她能在一定的时间里把饭菜吃完,然后我就在班上大张旗鼓地表扬琪琪吃饭有进步了。后来,琪琪吃饭时情绪明显好多了,饭也吃得多了,吃饭的速度也加快了。
我牢记“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语言活动中,我会根据每个孩子实际的语言水平来提要求,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功感。即使有的孩子语言表达不太好,我也会用类似“你回答问题的声音很清楚”“你的想法很特别”等评价来使孩子感受到老师的认可。美术活动时,我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每幅作品,放大每个孩子的优点。在班上会有一些孩子对有些事情不敢尝试,其实他们并不是不如别人,而是可能因某次失败而失去了信心。例如,我班的冉冉其实很喜欢画画,做事也特别认真,我让孩子们设计标志,她把空白的纸交给我,怯怯地说:“我不会。”我想,这种退缩行为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将使她越来越不自信。于是,面对她递过来的纸,我微笑着说:“冉冉平时特别喜欢画画,今天一定是还没想好怎么画对吗?”“嗯。”冉冉应答着。我接着说:“那这样吧,你把纸拿回家,可以和爸爸、妈妈说说你的想法,想好了再画,明天带给老师看,好吗?”冉冉如释重负地笑了。我想先给她留个空间,凭她的能力和认真的态度一定能做好的。果然,第二天冉冉把作品交给了我,我趁机鼓励了她,她很开心。
林华民老师将我们平时对孩子的欣赏、鼓励等用更形象的一个“骗”字来诠释,我想教师需要学会当一个高明的“骗子”,把孩子“骗”成自信的人,快乐的人,成功的人。
篇11:教育随笔:我是“统治者”
一、案例现象:幼儿个案追踪记录
轩轩是班级乃至幼儿园的“明星好宝宝”,一提起孩子的名字,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她的各方面能力突出,表现优秀很优秀。最近我好几次都发现在游戏中的她像是班级里的统治者,分配别的孩子去做什么,去玩什么,只要有一点不爽就会停止你玩的权利。我一看到这样的行为,我刚走过去想去阻止些什么的时候,她发现了我,马上让停止玩的孩子回归了他们的队伍。我暗喜是不是她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了,马上改正了。当时的我也没去在意,可是接下来的几次区域活动我又发现了这样的事情,她每次都作为“统治者”,分配孩子的活动,有些孩子会不开心跟我来告状,但是对于同伴的告状,轩轩似乎非常敏感,一经被他发现,她就会实施“报复”,直到报告的孩子吃亏才肯罢休,即使当时不能“报复”,她也会找机会,直到达到自己的目的为止。经过一个月的观察,我发现孩子这样的行为,是老师和孩子对她太优秀太多的表扬,导致她自信心太满满,让她过于的骄傲了。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她总是低着头不说话还会掉眼泪,问她这样做对不对,她会说这样不对,但是也不会承认错误。
二、案例分析
轩轩的表现一直都很棒,上课回答问题都能很棒的回答,不管是什么活动都积极的参加,在平时都很棒的表现,常规也是很棒的。可能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老师对她的表现每次都是赞赏、表扬,导致她太过自信,太过骄傲。
三、措施与效果:
所有的孩子都有闪光点,也有缺点。我们不能放大孩子的优点而忽视孩子的问题。对于轩轩这样特殊的孩子来说,采取强硬的教育手段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常以对平常的孩子为主,发现孩子的优点,但是发现了她的缺点也当众批评,让所有孩子都知道我们都是一样的,平等的。
篇12:互动是本教育随笔
互动是本教育随笔
区域游戏自制材料的制作无关材质的牢固,只要能激发幼儿产生游戏“动机”,不断与材料互动,促进幼儿的发展即可。而我们往往会发现,很多老师在游戏中尽量把一些物品~样一样用贴膜扎好,一件件分别在盒子里装好……孩子们使用时就是一盆盆、一盒盒地“买”,有的甚至都不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我们还会看到点心店的客人端着包装结实的盆子在假装吃饺子、馄饨,还有鱼等。孩子们真正接触的只是一个包装盒,根本就没有和里面的一个个饺子、馄饨、鱼等进行过亲密接触。原因是老师们生怕孩子们会在游戏的过程中损坏了这些辛苦制作而成的游戏材料。
其实,每当增设新游戏、增添新材料的时候,我们可以考虑增设与之相关联的`一些小游戏区。这个小游戏区的持续时间也可以随着幼儿的游戏需要灵活机动地安排:一个月、一个星期亦或是一天、两天都行。
针对话题中的情况,我们可以在超市旁边增设一个鞋子修理店或者是移动小摊位,增设“修鞋匠”这个角色。孩子们可以把穿坏的拖鞋拿去进行修理,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游戏情节,还可以让孩子们在修理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动手制作能力,萌发爱惜物品的环保意识。因为“修理”渗透在游戏情节中,也有角色作为动力,孩子们与材料得到了更多的互动,游戏热情会更加高涨。
再如,在图书馆游戏中,可以增设一个图书修理日,临时招聘修理图书的工作人员,把坏了的图书整理出来并修好;在点心店、菜市场等游戏中,若是碰到有材料弄坏或破损,我们也可以增设~个食品加工厂,把那些坏的包装进行回收再包装或再制作……
无需老师们独自来修补,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要让孩子们和材料互动起来,这才是根本。
篇13:我是猴子教育随笔
我是猴子教育随笔
一天,我站在楼梯口,看护下楼的孩子们安全通过。
突然,一个漂亮的小女孩猛地从三层台阶上跳下来,我吓了一大跳,本能地扶住了她。
我摸了摸她的小脑袋对她说:“台阶要一层一层地下,这样跳太危险。”她扭过头不理我,一个劲儿地想挣脱、逃跑。我有些不高兴,又一次地把她拉了回来:“小朋友,这样跳下来会伤到脸,以后就不漂亮喽……”还没等我说完,她猛地转过脸对我说:“我不要漂亮,我是猴子!”
我有些吃惊,这样的话不像从她这么漂亮的小女孩嘴里说出来的呀。我接着问:“你为什么说自己是猴子呢?”“我们家里人都这样说我。”她毫不犹豫地回答。
真是一个特别的孩子,第二天我去走访了他的父母。
女孩妈妈带着无奈的`语气对女儿评价道:“哎,她不像其他女孩喜欢唱歌跳舞,她总爱和男孩子一起玩,喜欢像猴子一样跳上跳下,真没办法。”
“那么你们有没有发现她有哪些优点是其她女孩子所没有的呢?”我启发道。她的妈妈想了想,说:“她喜欢运动,她很勇敢!即使跌倒也不会哭泣,她还……”
我感叹道:“其实她有很多别人没有的优点哦!”“是呀!”孩子妈妈欣慰地笑了。
回园后,我建议老师在户外活动中有意识地多给她一些自我表现的机会。渐渐地,她成为了孩子们崇拜的“跳高偶像”,同时她也在其他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更愿意主动地与教师配合,愉快地参加集体活动。
成人总受不自觉地以貌取人,喜欢给孩子贴标签:女孩子应该去学跳舞,男孩子应该去学跆拳道等等,不然的话,似乎就是“不正常”、“不好”。可是,如同大自然充满了丰富的别样性,世界上找不出同样的两片叶子一样,孩子的世界同样也是绚烂多姿的,我们应该善于接纳每个孩子的别样性,引领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篇14:我是榨汁机教育随笔
我是榨汁机教育随笔
前不久我看过一个小故事,它是这样讲的:太阳和风要比比谁的力量大。路上正好有个穿着大衣的行人在走。风说:看我的,我打赌我的力量可以把他的外套吹下来。于是,他呼啸着刮起大风,结果,那个人却裹紧了大衣,走得更快。太阳看到了,微笑着站高了身子。行人被暖暖的阳光照耀着,一会儿就出汗了,于是,他马上就脱掉了大衣。原来,温暖的爱和智慧,是最强大的力量。
以前,在我的教育中,我总是一味地用我认为对的观念强加在孩子身上,却忽略了孩子们自己的感受。所以往往“风”越大,孩子们离我就越远,越不听我的。我想如果我变成太阳,运用我的爱和智慧,那孩子们是不是就能对我敞开心扉,“听”我的呢?
这时我想起了我班的奔奔牛,他是一个个性十足,精力旺盛,思维灵活的孩子。他经常会做一些你搞不清楚弄不明白的事情,有时还会被他的提问或回答弄得不知所措,让我“抓狂”。对于这种不安分的孩子,我当然是要帮助他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于是批评教育自然少不了。奔奔牛也是个倔强的孩子,对于老师的劝说全然不理会。从他那带着不满的眼神里我深深地感到无措,只能是以“暴”制“暴”。可这一切却让奔奔牛变得更加顽皮不听话了。
一次吃加餐的时候,全班小朋友都端着盘子,低头一口接一口地吃,奔奔牛吃了两口苹果,不是咽下去,而是使劲嚼了嚼,吸吸水,就吐掉了苹果渣。我很奇怪他为什么要这么做,难道是他不吃?或故意这么做,想捣乱?于是我走上前去,问他:“你这是在干吗呀?为什么把苹果吐出来?”他连想也没想就说:“我是榨汁机,只能吸水,这些是不能吃的。”看,他的想象力够丰富吧!
还有一次我们班要比赛早操,为鼓励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我对孩子们说:“只要表现好的,做操积极的,我就发一朵小红花,但是如果表现不好就没有了。”孩子们听了这个消息,一个个都认真起来了,眼睛瞪得圆圆的跟着老师做动作,渴望拿到那朵小红花。而这时的奔奔牛,却没有跟着老师做操,而是自己跑到滑梯上去玩了。我害怕他这一下子带坏了头,赶紧来到他跟前,着急地质问他“难道不想要小红花了”,奔奔牛想了想说:“我们家有小红花,我就不要这个了。”这让我说什么好呀!
奔奔牛的故事多着呐,有时候真让我头痛,而且你越吆喝,他越容易跟你反着干。后来我静下心来开始换位思考:其实他这样有个性,说明他有自己的思想,不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而且思维活跃,所以才会想出你想不到的各种理由,这不正是他的优点吗?可是我又如何利用他的优点,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呢?
奔奔牛比较挑食,经常会在吃饭的时候挑三拣四,遇到愿意吃的就多吃,遇到不愿吃的`就一口不进。如果我去直接说“奔奔牛不能挑食”,估计奔奔牛可能因此而把自己包得更紧,甚至跟你对着干。我想,他对生活中的常用工具很有兴趣,且想象力丰富,既然他能把自己变成一台榨汁机,那他一定也能变成一台粉碎机呀!于是我笑眯眯地走过去,蹲下来问他:“你知不知道什么是粉碎机?”他马上说“知道呀!”“那你能变成粉碎机吗?把这些蔬菜粉碎了,送到你的小肚子里?”“没问题!”“好,电源开启,牙齿开始粉碎!”没多久,奔奔牛就把饭全吃完了!我趁热打铁,说:“你是一台质量超好的粉碎机,奖励小红花一朵!这个是你们家里没有的,因为这是以努力得来的。”然后我将小红花贴在了他的胸前,他抬起头挺起胸,显得无比自豪。从那以后,奔奔牛变得积极了,吃饭也不挑食了,也能听进去老师的建议了。
“教育是需要智慧和爱的。”孩子们让我真正体味了此话的魅力。每个孩子都是一块透明的玻璃,我愿做那温暖的阳光,折射出孩子们自己的色彩。
编辑点评:王老师深深体悟了“教育是需要智慧和爱的”。是的。更想说:教育必须要有爱和智慧。爱是前提。从眼见的“微笑”,可以透视到老师心里是否有爱。
篇15:教育是灵魂之本教育随笔
教育是灵魂之本教育随笔
教育就是灵魂之本。没有教育,孩子就像棵棵任凭蚊虫叮咬的大树,伤痕累累;没有教育,孩子就会如同路边的腐烂的水果,慢慢从心底向区壳腐烂,逐渐没了整个自己。其实,孩子的思想教育远远比给他一套漂亮的衣服,一堆好玩的玩具,甚至为他留一套房子更为可贵。今天,你不教育你的孩子,你没有时间去管你的孩子;明天你将花比现在还要多的时间去教育他,而且你会发现,即使力不从心,即使浑身解数,也无法拯救你的孩子。你是否会觉得因此而愧疚于他,便纵容他,内心一次次受到伤害,却不得不忍气吞声,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个刀俎也是你培养出来的呀。
常会在网络上看到匪夷所思的新闻,有的孩子因为被老师责罚而跳楼自杀了;有的孩子像疯狗一样咬伤七八个孩子;校园欺凌事件接连不断……这个时候谁会站出来说这些家长,怎么不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往往会说,这个老师没有教育好孩子。
孩子生病了,找老师;孩子学习不好,找老师;孩子打架了,找老师;有的甚至孩子在家出现了问题,就说老师没教育好。孩子在山上被蜂叮咬,害的老师写了几个月检讨,还要调查。孩子在家出意外死掉了,家长就会去学校闹……
可怜的孩子,如果是这样的话,你还是把老师当做你的父母来赡养吧!可事实却不是如此,老师陪伴他的时间少,再说血浓于水,他怎么会把你放在心上呢?尤其那些调皮的孩子,你的掏心掏肺,换来的不过是报复了。这是多么可悲的现象呀?
教师,只能如履薄冰的,做着这份仅能养家糊口的工作。人家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是,这个工程师恐怕无法为孩子规划他们的未来。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当你兢兢业业为他的孩子规划美好蓝图的时候,他的叛逆心理就会在心底萌芽,因为人的惰性和玩性从呱呱坠地时就与生俱来了,就会做出一些不正常的举动。老师们会马上联系父母,这些孩子的父母总会说,老师我很忙,随便吧,初中毕业他就回家种田了。有的家长接到老师打电话说他孩子种种不好的行为,他的回答竟然只是“嗯”,一个“嗯”字,你现在说的这么轻巧,多少年后,你可曾想它会让你付出多大的代价。
从近几年从教来看,我发现孩子调皮的80%家长思想都是不过关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孩子还是要从家庭教育开始。近几年来,家庭教育也成为学校重视的一部分,可是不少农村家庭,留守儿童比较多,来的都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这样,也起不到多好的效果。有的家长来了,也就是来坐坐,身在曹营心在汉,根本没有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
家庭教育,光从学校入手,恐怕收到的效果不是很好。要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思想,甚至改变父母的教育观念,把金钱放在思想的后面,恐怕并非易。
如果不改变目前教育问题孩子的现状,恐怕教育将会陷入,父母没时间管,老师不敢管的局面。现在的孩子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有的甚至还敢威胁老师。
有的人在研究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或许对孩子的改变有些作用。可是,我认为这些远不及父母教育来的好。教育是灵魂之本,把孩子扶植到正轨上,我们父母一定不能放手,一定要牢牢抓住他柔嫩的手。不仅给他施肥浇水,还要把他扶正,往正确的方向走。带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不管他变成什么样也不要放手。如果你累了,停一停,明天还要继续,借助社会和学校好的资源,去改变他。他不是顽石,不会冥顽不灵,他会感动,也会流泪。他也希望得到爱,得到赞美、支持和陪伴。用你的爱,托起孩子美好的明天!
篇16: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是家长
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是家长
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是家长 孩子身体不舒服,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去医院找医生检查;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去学校找教师补课。家长自己做什么呢?负责安排孩子的衣食住行。这看上去很公道,但家长却在无形中放弃了自己的教育责任。 再有,正如孩子的'不少疾病,本身就是父母不懂得如何养育孩子而造成的。孩子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很多也与父母的期待过高以及没有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关。 责任意味着要有科学的方法,要真正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家长应该扩展自己的视野,丰富教育的常识。在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中,父母都是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在孩子出现各种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反思自己是否将教育的权利拱手相让,是否尽到了责任。 对家长的教育也应该引起社会重视。要建立各种类型的家长学校,帮助家长学习育儿常识。此外,现在虽然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但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家庭教育的问题。通过立法把家长的教育责任落到实处,在今天显得愈发紧迫。★ 玩动物玩具作文
★ 两小无猜大班教案
【教育随笔:父母是宝宝的第一玩伴(锦集16篇)】相关文章:
蹦蹦跳跳 教学反思2022-12-28
封存的记忆作文2022-05-07
小班科学有趣的传声筒教案2023-03-22
托班10月份教师随笔2022-07-21
纪念曾经的玩伴杂文随笔2023-08-11
大班体育游戏盲人摸象教案2023-04-02
不要代替孩子思考教学随笔2022-08-28
大班游戏《小白兔送松果》体育教案2022-12-29
教育随笔中班短篇入园2023-08-19
大班游戏《快乐嘉年华》体育教案2023-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