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相关思考题含答案(合集9篇)由网友“八零交接”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桃花源记》相关思考题含答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桃花源记》相关思考题含答案
《桃花源记》相关思考题(含答案)
相关知识点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林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优美)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
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
情好客)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暗示这个地方不存在。 增强故事曲折和传奇色彩。
探究思考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2.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篇2:《桃花源记》朗读及思考题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相关知识点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林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优美)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
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
情好客)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暗示这个地方不存在。 增强故事曲折和传奇色彩。
探究思考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2.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篇3: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人中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2)咸来问讯。 咸: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为”字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为: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为:为:
3.联系上文推想,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篇4: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⒈解释加点词:
⑴武陵人捕鱼为业 ⑵缘溪行 ⑶渔人甚异之 ⑷欲穷其林
⑸屋舍俨然 俨然: 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⒉解释加点词:(一词多义)
⑴①初极狭,才通人 通:
②阡陌交通通:
⑵①屋舍俨然舍:
②便舍船 舍:
⑶①中无杂树中:
②晋太元中中:
③其中往来种作 中:
⒊概括这两段文中的两人成语:______、________。
⒋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⑵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篇5: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⒈解释加点词
⑴①寻向所志 志:
②处处志之 志:
⑵①寻向所志 寻:
②寻病终 寻:
⑶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②延颈而鸣,舒翼而舞 延:
⒉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________,出自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美好的境界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
⒊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
⒋在现代生活中,有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洁的话来回答。
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_____ 今义:______。
绝境:古义:_____ 今义:______。
⒍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答案:
㈠⒈⑴类 ⑵都 ⒉⑴①对 ②是 ③替;制造 ⒊言之成理即可
㈡⒈同“邀”,邀请;与世隔绝的地方 ⒉⑴①竟然 ②于是⑵①其余的 ②我 ③剩余的 ⒊津津乐道;道听途说 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㈢⑴作为 ⑵沿着 ⑶惊异、诧异 ⑷尽,这里是走完 ⑸整齐的样子 ⑹类 ⒉⑴①通过 ②相通 ⑵①房屋 ②放弃 ⑶①中间 ②年间 ③里面 ⒊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⒋⑴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⑵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㈣⒈⑴①标志 ②作标志 ⑵①寻找 ②随即、不久 ⑶①邀请 ②伸长 ⒉无人问津 世外桃源 ⒊桃源的人不想让外人进来干扰和破坏他们目前的和平、宁静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世纷争带进桃源。 ⒋说他与世隔绝,孤陋寡闻,不问世事 ⒌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性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⒍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篇6: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白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子来此绝境 绝境: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⑴①乃不知有汉 乃:
②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
⑵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余: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余: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余:
3.请写出“不足为外人道”中“道”字意义相同的成语_________;意义不同的成语__________。
4.请找出一个体现桃花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句子。
篇7:桃花源记基础练习题含答案
桃花源记基础练习题(含答案)
基础练习题一
1.能够表现桃花林景色优美的句子:
2.能表现桃花源环境优美的句子:
3.能够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
4.表现桃花源社会环境安静的句子:
5.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幸福恬适的句子:
6.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7.本中侧面描写桃花源不易为外人所发现的句子:
8.本文中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句子:
9.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之句,本文中与其意思相似的句子:
10.文中写老人及孩子肖像、神态的句子:
答案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8、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基础练习题二
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字.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为什么?
3.“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1、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渔人、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
2.这可见作者的剪裁功夫.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作者不正面地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里.这种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陶渊明的语言风格.
3.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四、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案如下:
1.交通,这里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现代汉语中,“交通”是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妻子,这里指妻子及儿女.在现代汉语中,“子”是词尾,无义.
3.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在现代汉语中,“无论”是表示条件的连词.
4.不足,不值得.这个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如“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等.
基础练习题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 )⑵便要还家(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4分)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答案
1.访问(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2.(1)咸(皆)(2)延
3.(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篇8:思考题
我干脆放下笔不做了,听起了乐曲。夜幕笼罩着江面,月亮从水面上升起,月光下面天水一色,多美的夜景啊!《春江花月夜》的'优美的旋律让我平静下来。我重新拿起笔,一下之就算出来了,多么的轻松啊!音乐是多么的神奇。
这天晚上,我躺在床上不能入眠,仿佛还有优美的乐曲在响,我尽情地享受这甜美的乐曲,心里乐融融的一片,我生平第一次陶醉在音乐之中……
篇9:浅谈思考题解题策略
浅谈思考题解题策略
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和补充的思考题,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比例。由于它形式多样,具有一定 的综合性,因而学生在解答时感到棘手。怎样才能正确解答思考题呢?笔者认为应通过对学生进行解题策略的 训练,强化学生策略意识,提高他们灵活解题的能力。下面谈谈解答思考题常用的九种解题策略。一、以退求进的策略
将复杂的问题先退到简单特殊的问题,通过分析研究,找出一般规律,然后用得出的一般规律去指导问题 的解答。
例1.用3、4、5、6、7、8六个数字组成两个三位数,使这两个数的积最大,应怎样排列?(第七册62页)
□□□
× □□□
──────
这道题若盲目拼凑,不但费时费力,也不易得出正确答案。在解题时可引导学生先退回来研究与例题相类 似,但计算较容易的特殊情形。如:“用1、2、3、4四个数字组成两个两位数,使两个数的乘积最大,应怎样 排列?”要使两个因数的乘积最大,显然较大的数应填在十位上,这样得到41×32和42×31两种可能性。通过 计算可知:41×32=1312,42×31=1302,41和32的乘积较大,符合条件。经过比较发现:41-32〈42-31, 引导学生概括出解题规律:(1 )较大的数应填在最高位;(2)较小的数与较大的数搭配写;(3)所组成的 两个数的差应最小。根据这一规律,再回过头来解答原题就较为容易:把6 个数字分为三组,8和7为较大数, 应填在两个因数的百位上;6和5为中间数组,填在两个因数的十位上;4和3为较小数,应填在两个因数的个位 上。采用小数与大数搭配的方法,使所组成的两个数的差最小,从而得到“853 ×764”的乘积最大。因此符合 题目条件的两个数应如右图排列。
(附图 {图})
二、逐步排除的策略
根据题意,把所有不符合条件的结论逐一排除,剩下的即是所要求的答案。
例2. 1号、2号、3号、4号运动员取得了运动会800 米赛跑的前四名。小记者采访他们各自的名次。1号说 :“3号在我的'前面冲向终点。”另一个得第3名的运动员说:“1号不是第4名。 ”小裁判说:“他们的号码与 他们的名次都不相同。”你知道他们的名次吗?(第六册66页)
根据1号运动员所说:“3号在我前面冲向终点。”说明1 号不是第1名。又因为另一个得第3名的说:“1号 不是第4名。”说明1 号不是第3名,也不是第4名,则1号只能是第2名。由于3号在1号前面冲向终点,可知3号 是第1名。再根据他们的号码与他们的名次都不一样,可知4 号是第3名,2号是第4名。所以他们的名次排列是 :3号获得第1名,1号获第2名,4号是第3名,2号得第4名。
三、寻求对应的策略
有些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存在着对应关系,只要找到这一对应关系,就可以寻求出解题途径。
例3.用一个杯子向一个空瓶倒水。如果倒进3杯水,连瓶共重440克。如果倒进5杯水,连瓶共重600克。想 一想,一杯水和一个空瓶各重多少?(第六册117页)
从题意可知,一杯水和空瓶的重量是固定的。当倒进3杯水时, 连瓶共重440克;当倒进5杯水时,连瓶共 重600克。重量之所以会增加,是因为多倒进了两杯水。因此,两次倒进水后的重量差(600-440)与两次倒进 水的杯数差(5-3)是相对应的。寻找出这一对应关系,则不难求出一杯水的重量是:(600-440)÷(5-3 )=80(克)。空瓶的重量是:440-80×3=200(克),或600-80×5=200(克)。
四、等分探求的策略
一些几何图形直接看去似乎难以计算出结果,但如画出适当的辅助线,将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就很容易 得出正确答案。
例4.仔细观察图(1),说出图中阴影部分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第五册127页第(1)小题)
(附图 {图})
根据图形特点,在图中阴影正方形中画出两条对角线,将图形平均分成八等分,如图(2)所示。 从图中 我们可以清楚看出阴影部分占大
4 1
正方形的─或─。
8 2
五、列表求解的策略
借助图表形象性强的特点分析数据,发现和归纳出计算规律,从而能使问题获解。
例5.经过两个点可画一直线,经过三个点最多可以画3条,经过4个点呢?5个点呢?6个点呢?……你发现 了什么规律? 点数 2 3 4 5 6 ...... 条数
经过7个点,最多可以画几条直线?(第五册126页)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展开想象,动手试画,分析点数与所画直线条数之间的关系,并将有关数 据对应列表,从中发现规律,找出所求答案。 点数 最多可画直线条数 规 律
2 1 2×(2-1)÷2
3 3 3×(3-1)÷2
4 6 4×(4-1)÷2
5 10 5×(5-1)÷2
6 15 6×(6-1)÷2
... ... ...
从上表可发现以下规律:点数与点数减1 的乘积的一半就是所给点最多能画出直线的条数。利用这一规律 可求出经过7 个点最多可画直线7×(7-1)÷2=21(条)。
六、逆向分析的策略
有些问题,根据题中条件的顺序,逆向分析题意,列式计算,可使问题得解。
例6.两个仓库共有10000千克大米, 从每个仓库里取出同样多的大米,结果甲仓库里剩下3450千克,乙仓 库里剩下4270千克。从每个仓库各取出多少千克大米?(第七册29页)
解答时从最后两个条件入手分析,先求出一共剩下的大米重量,进而求出两仓一共取出的大米重量,最后 再求出每个仓库里各取出的大米的重量。分步解答如下:
(1)两仓一共剩下多少千克大米?
3450+4270=7720(千克)
(2)两仓一共取出多少千克大米?
10000-7720=2280(千克)
(3)每仓各取出多少千克大米?
2280÷2=1140(千克)
七、列举分析的策略
一些思考题的数量关系较复杂,分析时可先将题中已知条件一一列举,然后再进行综合分析,就能寻求出 解题途径。
例7.今年二月的一天,有三批同学到王老师家,每批的人数不相等,没有单独一个人来的。三批人数的乘 积正好等于这一天的日期。想一想,这三批学生各有几个人?(第六册86页)
这道题有三个条件,列举如下:
(1)这是二月的某一天;
(2)三批学生的人数都不相同,且都不为1;
(3)三批人数的乘积正好等于二月某一天的日期数, 即不大于29。
根据以上列举的条件,可判定有两种可能性,2、3、4或2、3、5。由于2×3×4=24〈29,2×3×5=30〉 29,因此,这三批学生的人数分别是2、3、4。
八、恒等变形的策略
运用恒等变形的思想,把一些复杂的、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简单、规则的图形,往往可使问题获得巧解。
例8.一个零件形状大小如图(3)。算一算, 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第十册29页)
(附图 {图})
解答此题一般是将题图分解为两个基本形体,然后再求这两个体积的和,其思路可行,但计算较繁。若根 据题图中两个长方体高相同(都是1.5厘米)这一数据特点,可用割拼法将题图转化为一个大长方体,如图(4 )。这样可得到一种简便、新颖的解法:
(5+2)×10×1.5=105(立方厘米)
九、假设探求的策略
对一些思考题可先做一个假设,然后根据题意和假设之间的矛盾进行分析、调整,推出正确的答案。
例9.阳光小学举行环保知识竞赛,一共20题,答对一题得8分, 答错一题扣5分,没有回答得0分。王蕾蕾 得134分,她答对了几题? 李洁得139分,她答错了几题?(第七册73页)
根据题意,答对一题得8分;答错一题不仅得不到8分, 还要扣去5分,即失去8+5=13分;没答一题仅失 去8分。现假设王蕾蕾20 题都答对,她应得8×20=160(分), 而实际上她只得了134 分, 失去160-134= 26(分)。由于26÷13=2,由此可知,王蕾蕾答错了2题,答对了18题。同理,李洁得了139分,失去了160- 139=21(分),21 ÷13=1……8,即李洁答错了一题,还有一题没有回答。
★ 思考题
★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 初中作文重点
★ 初中重点作文
【《桃花源记》相关思考题含答案(合集9篇)】相关文章:
西江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2023-12-06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河大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2023-05-17
春夜宴桃李园序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原文及赏析2022-06-22
初二上册语文比较阅读《从军行》教案2022-12-18
课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2023-10-06
饮酒陶渊明阅读2023-01-18
一年级下册《春雨的色彩》优秀教学设计2023-11-11
人教版二年语文下册知识点提纲2023-06-30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高三必修教案设计)2024-04-01
教学情景设计2023-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