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身体需要变“碱”吗?》的阅读题答案

时间:2023-01-13 08:14:40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们的身体需要变“碱”吗?》的阅读题答案(精选9篇)由网友“四弦褶子兔”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我们的身体需要变“碱”吗?》的阅读题答案,欢迎阅读!

《我们的身体需要变“碱”吗?》的阅读题答案

篇1:《我们的身体需要变“碱”吗?》的阅读题答案

《我们的身体需要变“碱”吗?》的阅读题答案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身体酸碱性的理论传播开来,感冒发烧甚至癌症的源头被认为是身体变酸。有专家表示,60%的中国人的身体正在变酸。在这个概念下,每个人都惴惴不安,舍碱的保健品也成为了灵丹妙药,人们都希望通过中和自己找回健康。事情是这样吗?

人们通常用pH值来衡量人体体液的酸碱度。在正常状态下,血液的pH值精确保持在7.35-7.45之间,为弱碱性。这个pH值也是人体细胞完成生理功能的最佳酸碱度。

恐酸说认为,在人代谢过程中,细胞将体内的营养物经氧化分解获得能量时,会释放出各种酸性代谢物。人体体液变酸就意味着内环境的改变,使细胞各种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酸于是成了万恶之源,可导致骨质疏松、糖尿病、肾炎、动脉硬化、痛风甚至皮肤松弛。酸性体质导致癌症的主要依据是日本医学博士用实验证明100%的癌症患者是酸性体质。但更多实验也证实血液酸化和疾病之间是互为因果。即虽然血液偏酸可能导致疾病,但多种疾病也会导致血液变酸,所以很可能你身体的多种不适先来自于疾病,然后才开始变酸。美国科学家张健经论证后表示:酸性体质这概念纯属于虚乌有!

其实酸碱度不光不能决定我们的健康,甚至很难被改变。酸并非从口入,虽然恐酸说一再强调,保持人体弱碱性的基石是合理膳食。并将凡在体内分解的最终代谢产物是酸性的,像红肉、面粉、油脂、糖类等称为酸性食物,反之,像蔬菜、水果、豆制品等被称为碱性食物。但即使你天天撮入所谓的酸性食物,也不可能把pH变成68。因为人的体液具有很强的中和缓冲功能,其自身就能够维持酸碱度平衡,无论你摄入的食物是酸性、碱性,人体的pH值基本不变。

人体从消化到排泄再到呼吸系统都精密地控制着酸碱平衡。就拿小肠说,它会根据食物的成分来调节对胰液中碱的再吸收,无论何种食物,到了胃里被强胃酸混合后变成酸性,到了肠道又被碱性的胆汁等混合变成碱性。而且,我们的血液中含有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等几大缓冲系统,也使酸和碱无法引起血液pH值的急剧变化。当血液带着代谢产物经过肾脏时,肾脏会将酸性物质排出体外,并回收碱性物质,同时还控制和调整酸碱物质排出的比例,以保持机体pH值恒定。我们吃进去食物经过代谢后的最终产物之一为二氧化碳,能与水结合生成碳酸,这是体内最多的酸性物质,但我们的肺不断地排出二氧化碳,成为调节酸碱平衡效率最高的器官。

其实,人体系统虽然一般呈弱碱性,但保持酸碱平衡最重要。人体中有几个地方还必须偏酸才算健康,人正常的尿液是呈酸性的。此外所谓的酸中毒其实离我们很远。人体血液pH值低于7.35时为酸中毒,但事实上,只有当肺部疾病影响正常呼吸,肾脏疾病影响正常排尿,医生才会查看他们的`血液pH值是否能维持平衡。

最后要说,过多地摄取碱性食物也会引起身体的不适,甚至反而会增加酸的含量。少吃面粉及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红肉等,过量摄取碱性食物.人体缺乏脂肪、蛋白质和糖,将造成营养失衡,也会促使体内脂肪分解增加供能,生成的酸性物质将增多。

总之,虽然少食红肉多吃蔬菜确实对身体有益,但你大可不必大量买入含碱的保健品。如果你实在担心自己是酸性体质,那不妨喝点苏打水,因为即便是酸中毒,医生给患者最常用的也仅仅是小苏打。

5.下列关于身体酸碱性的认识,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体的酸碱度不是身体健康与否的决定因素,一些疾病发生在所谓的酸性体质上,原因是多样的,疾病与血液酸化也可能互为因果。

B.人体的酸碱度很难改变,人体体液具有很强的中和缓冲功能,人体也能够根据食物的成分或体液的酸碱变化自动调节人体的酸碱度。

C.人体应该追求平衡,偏酸或偏碱性要根据肌体的具体情况而定,一味追求身体呈碱性,过多摄取碱性物质,反而可能导致酸碱失衡。

D.人体体液最佳酸碱度是PH值为7.35-7.45,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呈弱碱性,在这个范围内,人体细胞能最好地完成各项生理功能。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A人的身体系统通常呈弱碱性,但这不是由人的饮食结构决定的,有时过少摄人油脂等所谓的酸性食物,反而会造成身体中酸性物质的增多。

B.人体的体液变酸,可能会导致各类细胞功能无法有效发挥,从而引发骨质疏松、糖尿病、肾炎、动脉硬化、痛风甚至癌症等多种疾病。

C.要保持人体的酸碱平衡,并不需要盲日服用碱性保健品或碱性药物,而主要应该控制膳食,调整饮食习惯,要多吃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

D.人们所称的酸中毒其实不会发生,因为即使天天摄人酸性物质也不能降低PH值,人体的酸碱度是由人体自身系统严密监控着。

7.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身体酸碱性理论在最近一段时间广为传播,人人皆知,这导致含碱的保健品十分抢手,在社会上,服用苏打水盛行一时。

B现在人们大量食用高蛋白、高脂肪和高糖类食物,造成6o%的中国人正在变为酸性体质,这足人们罹患众多疾病的主要原因。

C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红肉类物质之所以被认为是酸性物质,是因为有人认为它们在体内分解后.最终会产生酸性代谢物。

D消化、排泄和呼吸系统能控制人体酸碱度,消化系统增加酸性,排泄系统增加碱性,呼吸系统则通过排出二氧化碳来调节酸碱性。

参考答案:

5.D(PH值7.35-7.45在文中指的是血液的PH值)

6.A(B.这是本文否定的观点;C.本文认为膳食状况不能影响人体的酸碱平衡;

D酸中毒也有可能出现)

7.C(A.人人皆知苏打水也盛行一时属无中生有;B.变成酸性体质一说

不符合作者观点,前后也无因果关系;D.消化、排泄和呼吸系统在酸碱控制上都是综合

性的,不能简单归为增加酸性或增加碱性)

篇2:《我们的身体需要变“碱”吗》说明文阅读答案

《我们的身体需要变“碱”吗》说明文阅读答案

①最近一段时间,在“中国60%的人口都属于酸性体质”这一说法的影响下,“恐酸”的情绪在弥漫。人们纷纷购买含碱的保健品,每个人都希望能通过中和身体的酸碱度来找回健康。但是,事情真是这样吗?

②在今天,我们通常用pH值来衡量人体体液的酸碱度。其实人体的pH值是基本不变的,酸碱度不光不能决定我们的健康,甚至很难被改变。

③ 人体从消化系统到排泄系统,再到呼吸系统都精密地控制着酸碱平衡。就拿最先参与酸碱平衡调节的器官小肠来说,它可以根据食物的成分来调节胰液中碱的再吸收。无论摄入的是酸性还是碱性食物,到了胃里被强胃酸的胃液混合后,都会变成酸性,到了肠道又被碱性的胆汁、胰液、肠液混合,变成了碱性,从而来调节血液中酸碱的浓度。

④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的pH值精确保持在7.35~7.45之间,为弱碱性。因为我们的血液中含有碳酸氢盐、磷酸盐、血浆蛋白、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等几大缓冲系统,使酸和碱无法兴风作浪引起血液pH值的急剧变化。当血液带着代谢产物经过肾脏时,肾脏会像一个泵一样将酸性物质排出体外,并回收碱性物质,同时还不断控制和调整酸性和碱性物质排出量的比例,以保持机体pH值恒定。

⑤另外,我们体内代谢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能与水结合生成碳酸,这是体内最多的酸性物质。但我们的.肺也没闲着,不断地排出二氧化碳,调节酸碱平衡。

⑥ 我们大可不必“恐酸”,事实上,酸不但不可怕,人体中有几个地方,必须偏酸才算健康。第一个就是胃,大量的胃酸排出体外,反倒会引起轻度碱中毒。除此之外,人正常的尿液的pH值保持在5.5~7.5之间,多呈酸性。肾脏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体内的酸性物质从尿液中排出去,如果一个人的尿液呈碱性,反倒是不健康的。

1.阅读文章,说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答:

2.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章中相关知识,分析医生为什么这样劝说小李。(5分)

目前有不少专家纷纷表示,60%的中国人的身体正在变酸。小李听闻后赶紧到医院做了一个有关体液pH值的检查,结果显示小李血液的pH值是7.37,尿液的pH值是6.1。小李认为自己是严重的酸性体质,需要补碱。可是医生却劝说小李:“不用补,并且补也没有用。”

答:

参考答案:

1.(2分)答案要点:用生活中人们“恐酸”的现象引出下文对人体酸碱度说明。(评分说明:交代现象1分,引出酸碱度说明1分。)

2. (5分)答案要点:因为小李的血液和尿液的pH都在正常范围值之内,所以不用补碱。因为人体的pH值是基本不变的,人类从消化系统到排泄系统,再到呼吸系统都精密地控制着酸碱平衡;并且人正常的尿液的pH多呈酸性,如果一个人的尿液呈碱性,反倒是不健康的,所以补碱也没用。(评分说明:分析“不用补”2 分,分析“补了也没用”3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篇3:变五年级阅读题答案

变五年级阅读题答案

①少年只有16岁。之前他干过许多糊涂和愚蠢的事情:他偷过郊区的苹果,偷过城市的盆花,偷过同学的铅笔和饼干,偷过邻居的茶杯和腊肉,还偷过大街上的自行车。他一次次被带进派出所又一次次被放出来。一天,他猛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意识到自己错了,意识到自己应该痛改前非了。

②他后悔,他想改,可是他已经挽回不了自己的声誉和尊严,他已经没有了任何朋友,他一出现总会引来一些异样的目光。少年并不记恨他们,认为这是对他的惩罚。少年望着窗外,天阴沉沉的,没有一丝阳光。

③整整一个夏天,每天上午,他都把自己关在家中,透过窗子看外边的树。他忍受不了寂寞,到下午时,悄悄出去,在小区转一圈。人们一看见他,或扭过头去,或老远就避开。邻居们防他,就像防一条带着传染病的狗。少年不敢上前,不敢与他们对视,他失去了与任何人交流的勇气。他无奈、自卑,似乎世界在他面前关起一扇门,又加上无数把锁。

④他垂着头慢慢地走,轻踢着一粒石子。没有阳光,少年却感觉后背灼热。忽然有人喊他,是一位坐在凉亭里的老人。老人朝他招手:“喂,年轻人!”他抬头一愣,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你是在喊我吗?”他指指自己。“过来,年轻人!”老人说。他走过去,胆战心惊。他想逃离,可是却说服不了自己的脚步。老人叼着一根没有点燃的香烟,摸着口袋,问他:“有火柴吗?”“没有。”“打火机呢?”“也没有。”说完,他急急地低了头,试图离开。“别急着走。”老人再一次喊住他,“去帮我取来打火机吧,我的家,你知道的。”

⑤他当然知道,老人与他同住一个单元,他住七楼,老人住一楼。“我的腿脚不中用。”老人笑呵呵地说,“打火机放在茶几上,麻烦你帮我取来。”少年心中划过一道闪电。可是那闪电转瞬即逝。“钥匙呢?”他问。“门没有锁。”老人说,“我从来不锁门的。住咱们这个小区,根本不必锁门。”少年心中又是一道转瞬即逝的闪电。少年飞奔而去,途中流下了眼泪。一缕阳光从云缝里钻了出来。

⑥那扇看起来冷冰冰的防盗门果然没有上锁,他轻轻一推,便开了。茶几上放着果盘,放着零钱,放着钥匙和打火机。少年抓起打火机,转身跑出屋子。

⑦老人点着了烟,郑重地对少年表示感谢。然后,他对少年说:“如果你有时间,如果你愿意,我们下一盘象棋,好吗?”少年当然愿意。他坐下来,聚精会神地和老人下起了象棋。不久,少年便败下阵来,可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凉亭外,阳光灿烂……

⑧少年后来成为一名警察,老人的身体仍然很好,闲时,他们会凑到一起下象棋。他多次跟老人谈起那件事情,他说那天你故意不锁门,那天,你口袋里,其实装着打火机。

⑨老人只笑不语。问急了,老人就说我忘记了,我真的忘记了。或许真如你所说的.,那天的一切都是我故意的;或许那几年里,我出门真的从不锁门;或许,那一天其实什么也没有发生,一切不过是你的一个美好梦境。不过我认为,这一切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亲手推开了那扇门,而不是别人……

阅读练习题

22.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分)

23.选文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主要作用是什么?(2分)

24.对选文⑤段加点句子进行简要赏析。(2分)

少年心中划过一道闪电。

25.你认为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参考答案

22.示例一:本文叙述了少年在老人的帮助下痛改前非(重拾自信或打开心门痛改前非)(1分),最终走上正途的故事(1分)。 共2分

示例二:本文记叙描写了老人帮助少年痛改前非(1分),最终使少年走上正途的故事(1分)。 共2分

23.景物(环境)描写(1分)

作用:烘托了少年孤独苦闷(绝望自卑)的心情(1分)。共2分

24.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少年得到信任时的惊喜和所受到的震动(激动、感动)(如果答出“少年心理燃起一丝希望”或意思相近也可得分)(1分)。

评分标准:答出修辞手法得1分,答出表达作用得1分。共2分

25.我认为老人是一个善良(有爱心),懂得尊重人,引导(教育)有方的人。3分

篇4:我们需要出走阅读答案

①其实我不太讲旅行或旅游,我常常用的一个字是出走。人在一个环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他的敏锐度,也失去了创作力的激发,所以需要出走。

②欧洲有种青年出走的文化。我在佛罗伦萨认识一个十四岁的苏格兰小孩,拿着一学期扫厕所存的钱,就到欧洲来旅行。花完了,一点也不害怕,就去街上吹苏格兰风笛,再继续下一段的旅行。我那时候感触很深,这样的青年将来长大以后,担当的事情也绝对不一样。我们宋朝词人柳永说:今宵酒醒何处?中国文化里面本来有这个东西,可是这个文化老了,失去了走出去的勇敢。

③我希望壮游,带动的是年轻人走出去,打出一片天。( )今天不能打出一片天,将来也很难有出息。很多人去欧洲,就会来问我:我要去欧洲,要准备什么?我就会反问他你觉得你要去做什么?当你清楚自己爱什么,要做什么,意志力很强的时候,所有困难可以一层层克服。其实壮游有一部分,是先走出去再说。此外,壮游的壮字,并不是炫耀,而是包含了一个深刻的,跟当地文化没有偏见的对话关系。

④旅游是很大的反省,是用异文化,检查自身文化应该反省的东西。著有《真腊风土记》,出使吴哥城的周达观是元朝的北方人,所以他南下的时候,受不了天气。他不了解当地人怎么每天洗好多次澡。一年之后,他变了。当初他带着大国心态,当时元朝那么伟大,但他后来说,真腊,一个小小的东南亚国家,可是礼仪这么严整,不可轻视也。我觉得,人不可能没有主观,可是在旅游里面,我们能慢慢修正自己的偏见跟主观.

⑤到吴哥窟,我总会带朋友去柬埔寨人的家。他们下车都会吓一跳,真的什么都没有,我们叫做家徒四壁,他们连壁都没有。在台湾,我老觉得还缺什么。到那里,我第一次想我在台北家有什么。我以为我比他们富有。可后来,我看到他们男男女女从田里回来,在河里、莲花当中,彼此泼水、唱歌,我觉得他们比我富有太多了。我一生当中都没有这样的经验。我觉得这就是个很大的`收获。所以我觉得任何一个旅游都值得,因为只要一对比,你就会回来检讨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旅游不只是看,更是找到自己内在最美的东西。所以壮游绝对不只是向外的观察,而是向内的反省。

⑥在一个环境久了,会变得僵化与麻木不仁,出走当然是一个很棒的选择。若短期无法成行,阅读、学习、聊天、陪伴、分享、运动、散心、唱歌、画画也是很不错的方法。

⑦有多久没抬头看看天,看看路边的小花小草,听听在行道树上吱喳的小鸟?

⑧就从这个简单的改变开始吧。

【相关链接】

壮游,即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三个特质:旅游时间长、进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交互深。壮游不是流浪,它怀抱壮志,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它与探险也不太相同,壮游者不局限于深入自然,更深入民间,用自己的筋骨去体验世界之大。

壮游一词源自唐朝,高僧玄奘到天竺(印度)取经,就是古今中外最知名的壮游之一,

但后来,壮游的传统在中国逐渐消失了。

16.第③段括号内应填入的关联词是____(2分)

A.即使 B.如果 C.所以 D.或者

17.第④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其作用是____ (4分)

18.对第⑤段加点词语这样的经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2分)

A.富有与否,其实是个相对的概念。

B.贫穷的人,有时运比物质富足的人快乐。

C.一个人物质上越贫穷,精神上就会越富有。

D.当地人对生活的热爱,使我感动和震撼。

19.从全文看,我们需要出走是因为它能让我们(1) (2)____(3) (9分)

20.阅读全文和相关链接,文中多处提到旅游壮游,为什么作者在题口中用出走,而不用旅游壮游?(3分)

篇5:我们需要出走阅读答案

16.B(2分)

17.举例论证具体而有力地证明了旅游是种反省,在旅游里面,我们能慢慢修正自己的偏见跟主观的观点。(4分)

18.C(2分)

19.(1)避免头脑僵化,感情麻木。 (2)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 (3)反省自身文化应该反省的东西。(9分)

20.作者用出走是想强调先走出去,因为壮游的传统在中国已经消失了,青年也失去了走出去的勇敢,而旅游和壮游的第一步都是走出去,所以作者用出走而不用旅游壮游。(3分)

篇6:经典和我们的阅读题答案

经典和我们

周国平

①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②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我们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③一个人如果并无精神上的需要,读什么倒是无所谓的,否则就必须慎于选择。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这是我主张坚决不读二三流乃至不入流读物的理由。

④古往今来,书籍无数,没有人能够单凭一己之力从中筛选出最好的作品来。幸亏我们有时间这位批评家,虽然它也未必绝对智慧和公正,但很可能是一切批评家中最智慧和最公正的一位,多么独立思考的读者也不妨听一听它的建议。所谓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我们提供的建议。

⑤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不妨就把经典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作最好的消遣的。能否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这差不多是对心智质量的一种检验。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我的意思是说,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多么遥远。

(摘自新西兰中文《先驱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作者的观点。(4分)

2.文章围绕“经典和我们”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请将其写作思路写在下面。(3分)

3.理解文末两个“消遣”的不同含义。(4分)

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多么遥远。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你所读过的作品,谈谈你对“经典”的理解。(4分)

惟有今天仍然活着的经典才配叫做经典,它们不但属于历史,而且超越历史,仿佛有一颗不死的灵魂在其中永存。正因为如此,在阅读它们时,不同时代的个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种灵魂觉醒的惊喜。(周国平)

经典作品是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像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意大利·卡尔维诺)

1.我们应当阅读经典(2分),并且把经典当做闲书来读,用轻松的心态和方式去阅读(2分)。

2.首先指出人们阅读的三种目的,接着论述了只有阅读被时间筛选出来的经典才能获得自我发现和成长,才算真正的阅读;最后提议普通人要用一种轻松的心态阅读经典。(每点1分,计3分)

3.第一个“消遣”的意思是作为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走到经典中,获得精神的极大愉悦;第二个“消遣”的意思是消闲解闷,消磨、排遣、打发时光。(4分)

4.经典就是那些我们阅读之后,也许会遗忘其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但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滋养我们的灵魂,使我们获得某种精神的启迪,给我们的人生、性格打下了深深地烙印的作品,这些作品将唤起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共鸣。举例略。

篇7:我们需要正能量的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我们需要正能量的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①最近,有关“正能量”的话题着实很热闹,很时髦。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北京青年》,也正是缘于充满现实主义的正能量色彩和取向,得到了很多观众的认可。作为褒义词,相比“负能量”来说,在如今社会生活工作压力与日增的情况下,着实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毕竟,谁都希望自己或者自己的周围,能够多些正能量而少些负能量。

②何为“正能量”?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对“正能量”一词的定义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说白了,正能量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意念力,就是一种朝气蓬勃的生活态势。

③积蓄正能量能带来快乐。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健康、积极、乐观的人带有更多的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令你受到那种快乐向上的感染,让你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因此,我们应该多交一些这样的朋友和知己,他们可能学识广博,兴趣广泛,阳光健康;他们也可能知足常乐,幽默睿智,享受人生;他们还可能诚实守信,正直果敢,不走极端……不管怎么说,这些朋友、知己带给你更多的是乐观向上的力量,而不是低眉苦脸的惆怅。

④有时,我们也应该释放正能量。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那样带有比较强的负能量的人:啥东西摆在他面前,总习惯性地只看不足、麻烦和问题,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这也不对那也不行;本来好好的工作,也常常觉得枯zào乏味,这山望着那山高……如此这般。这就需要你运用自己的正能量,去影响他们,去稀释他身上的“负能量”。面对这些身陷困惑、热zhōng于争执或消极的人,你应当尽力做个智者,尝试着去正面引领他。或许,不经意间你就会发现,能够帮助别人,原来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⑤其实,人们喜欢光明快乐的人,都乐于和有正能量的人交往。因此我们会觉得自己那点不开心的事情,原来不过是生命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插曲,没什么大不了的,更无须沉湎其间。装了一半水的杯子,乐观的人看到的是半杯水,悲观的人看到的是半个空杯。无论你怎么看,那个杯子都是装了一半的水,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那我们为何不让自己多一点满足,多一点快乐呢?如果你想生活得更充实、美好,不fáng从现在开始,多积蓄点正能量,多释放点正能量,尽情地感受正能量带给你的快乐。

⑥当然,我们需要“正能量”,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而是说,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去解决。相信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愈来愈美好!

小题1:文中四个带拼音的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____

A.与日俱增枯燥热衷不妨

B.与日剧增枯燥热忠不妨

C.与日剧增枯躁热中不防

D.与日俱增枯燥热终不防

小题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 修辞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3:阅读第②至⑤段,理清论述思路,完成下面的图表。

段落

论述内容论证结构②

___________式③积蓄正能量能带来快乐④

小题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全文来看,第⑥段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句子表现出的情怀不属于“正能量”的一项是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忧谗畏讥,满目萧然。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排比 强调了朋友和知己各有不同的正能量,以此论述了我们应该多交这样的朋友和知己来积蓄我们的正能量。

小题3:

段落

论述内容论证结构②(阐释)正能量的含义。层进式③积蓄正能量能带来快乐④(论证)释放正能量也能带来快乐。⑤(论证)正能量让我们的生活更充实、美好。小题4:我们需要“正能量”。(或:我们需要积极向上的意念力和朝气蓬勃的生活态势。) 补充论述了我们需要正能量的同时,也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去解决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使论证更严密。

小题5:D

小题1:

试题分析:B中应是“与日俱增”“热衷”C中应是“与日剧增枯燥 热忠 不妨”;D中应是“热衷 ” “不妨”

小题2:

试题分析: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小题3:

试题分析: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典型,一般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常用的议论文结构形式有总分式、递进式、并列式、对照式四种,其遵循的总体原则大致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弄明白各段落的内在联系,并注意文中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这里是层进式论证结构。

小题4:

试题分析:学生明确论点的要求应满足三点: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学会在文章中找出和概括符合观点的句子。通过补充道理的方式进一步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小题5:

试题分析:D中“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意思是“担心别人说坏话,害怕别人讥讽,满眼里是一片萧条的景象”这含有明显的消极倾向,所以是错误的。

篇8:《我们需要信仰》阅读练习及答案

①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信仰是人生所必需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的确,当近代的中国陷入水深火热之时,无数热血青年,为了信仰,放弃了锦衣玉食的安逸生活,浴血奋战于御敌的沙场;为了信仰,他们放弃了功名利禄,默默无闻于辉煌后的平凡。他们的人生之所以无怨无悔,是因为他们有信仰。

②和平时期,我们同样需要信仰。

③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中央电视台讲过一段经历:他在美国时,有一次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他问了老太太一句:“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说:“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

④这个回答,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在我们这里是否遵守规则,首先要看对自己是不是有利,如果有利,看见自己既无危险,又可以抢时间,就“忘了”规则;其次,是看看自己会不会被发现,如果看见了红灯却看不见警察,又相信此处没有隐藏的监视器,于是就“大胆地往前走”了。

⑤当这种心理状态成为“正常”之后,连基本的是非也会被颠倒过来。例如,梁晓声讲的经历还有“后话”:他回国后,有一次在路口红灯面前停车,但是左右两边都无来车。他后面的车一辆接一辆“勇往直前”闯红灯,绕过他身边时还冲着他大骂:“你神经有毛病!”

⑥我们的人心有太长的时间偏向于急功近利,只从眼前的算计出发,不考虑长远的事情;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不考虑他人的利益,更不考虑自己与社会、自然、世界整体的关系。

⑦无数的这种人随时在抱怨、又随时在卷入道德的缺失,其实来源于我们思想深处的问题——片面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无私或博大的爱心。

⑧而人类不可缺少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爱心,恰恰都超出了个人狭隘的理智,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因为它们最强大的保障,乃是超越了狭隘理智的信仰!

⑨有一个年近半百的北京人,当看到云南某边远乡村没有小学,那里的儿童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时,他毅然离开了繁华的首都北京,孤身一人前往办学。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自来水、没有邮递员的地方,他克服种种困难,用自己微薄的积蓄自建校舍,给学生买鞋子,为村民修水渠……我想,世俗的任何名利和算计,都不可能给予他这么大的力量,除了信仰。

⑩契诃夫说过:“我觉得人都应有信仰,或者都应当去追求信仰,不然,他的生活就空洞了。”信仰会使人心胸坦荡,信仰会使 ,信仰会使 。因此,我们需要信仰。

1.第2段是怎样证明宗教和信仰“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这个观点的?请具体分析。(4分)

2.第3段划线句子写苏格拉地底的信仰,文章用它来证明什么观点?(3分)

3.作者说:“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你是怎么理解真诚的态度对确立信仰的作用的?(4分)

答案:

1.第②段列举了两个事例:普陀山上做法事的小和尚并不真信佛教,只是将皈依佛门作为计谋生手段;而船上谦让有礼、与人无争的小和尚则虔诚信佛,能深刻领悟佛理和人生。两人同为佛教徒,但前者无信仰,后者有信仰,形成鲜明对比,有力证明了宗教和信仰“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

2.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

3.有真诚的态度,是确立信仰的前提。一个人只有对信仰有了真诚的态度,真正认真对待信仰问题,诚实审视心中追求的信仰,才会孜孜不倦去寻求信仰,才会找到真正的信仰,并且才能逐步明晰自己信仰的思想形态

篇9:人生需要一块聚光镜阅读题答案

陈凌

①最近,朋友圈里流行一个小游戏:七分钟内,连续写出数字1到300,不能停顿,也不能涂改。这道源于一所大学自主招生的考题,看似简单无奇,却难倒了不少参与者。“手写着写着就酸了,一酸注意力也分散了”“数字写多了,就觉得烦躁,一烦躁就写错了”……游戏虽小,却折射出了大多数人面临的现实症结——专注力的丧失。

②“日光不经透镜屈折,聚于焦点,绝不能使物体燃烧”。人的一生,同样需要一块聚光镜。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读书经历,花时间把一页读通读透,比囫囵吞枣地读好几本书,更有收获。的确,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对层出不穷的诱惑,三心二意、浅尝辄止、眉毛胡子一起抓,纵然能力再出众,也难免跌进“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陷阱。相反,心无旁骛、全神贯注,方能百炼成钢。

③孟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有一位名为弈秋的下棋高手,他曾有两位徒弟,一位徒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认真听弈秋所讲的弈棋之道;另一位徒弟虽然人在听讲,心思却在“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最终,学成之后,水平远不如前者。师出同门,却有高下之分,与其说是智力不同,毋宁说是专注有别。正如哲人所言,“达到敏捷的方法在乎专心治事而不在一次包揽许多事务”。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要想事有所成,必须力有所精。

④很多时候,人们很难专注于一件事,从表面上看,是外物纷扰、诱惑太多,其实不然,根由还在于心不静。明代大儒王阳明曾与友人同游,友人指着岩石中的花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样一番对答,也启示我们:心有所主,哪怕纷扰再多,也不会乱花迷人眼、浮云遮望眼;但假如心散志衰,都无需外界干扰,自己首先便难沉住气,更别说专注一事上下求索了。(“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⑤当然,专注绝非是要让人固守一隅、甘做井底之蛙,恰恰相反,心有全局才有价值排序,胸有丘壑方能分清主次。可以说,专注在本质上,乃是撇去不必要的泡沫、剔除不恰当的欲望。兵法有云:“守少则固,力专则强。”对于每个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曾有人提出“两万小时理论”,也就是“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两万小时,看起来很长,分解到每一天,也就只是一两个小时而已。但倘若守不住心中的宁静、抵抗不住外界的波澜,东瞧瞧、西望望,别说一两个小时,一两分钟都会成为奢侈。多几分老僧入定般的淡定,多几分古井不波般的从容,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在岁月的画布中,书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⑥有人说:“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我们因此能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世界嘈杂,我们无法避免;但内心的专注,却可由我们自己把握,不是吗?

化学的解题技巧方法

化学答题技巧常用口诀

沪教版初三下学期化学的教学计划

高一化学《氧化碳》教案与高一化学学习方法

反思中考

初三学生开学计划作文

聪明的人作文

高三化学选择题的技巧

九年级化学中考复习提纲

初中化学学习方法总结-初中化学总结

《我们的身体需要变“碱”吗?》的阅读题答案
《《我们的身体需要变“碱”吗?》的阅读题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我们的身体需要变“碱”吗?》的阅读题答案(精选9篇)】相关文章:

聪明人700字作文2023-02-01

九年级化学练习题2022-08-18

提高初中化学成绩的五种基本方法2022-08-20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教案2022-12-04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2023-06-25

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2022023-07-10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2022-05-06

化学高一课件2022-09-29

初中语文易错知识点总结2024-01-11

高三化学的学习方法有哪些2022-09-2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