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三峡》比较阅读题及答案(集锦11篇)由网友“绯暮自由”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答谢中书书》《三峡》比较阅读题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篇1:《答谢中书书》《三峡》比较阅读题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三峡》比较阅读题及答案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①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③其奇者
7.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或王命急宣(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3) 晓雾将歇( ) (4)四时俱备( )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B.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绝巘多生怪柏。
C. 实是欲界之仙都; 鱼我所欲也
D.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吾与徐公孰美
10.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参考答案:
9、A
10、《三峡》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气氛《答》渲染了山中早上欢快、生机勃勃的氛围。
篇2:《三峡》和《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①之仙都。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①欲界:佛教三界之一,即人间。②康乐: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山水诗派创始人。因世袭康乐公,世称康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或短语。(2分)
沿溯阻绝( ) 虽乘奔御风 ( )
四时俱备( ) 夕日欲颓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有人读了甲文,能大致估算出文中船速,你知道多少吗?请说明理由。(2分)
4.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乙两文 绘景有异曲同工之妙。如甲文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与乙文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都是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勾勒美景的。
B、甲乙两文都写到了“猿鸣”,渲染萧瑟凄凉的气氛,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C、甲文作者写山之高、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烘托,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是正面描写,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D、乙文作者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5.好的作家必定是一位调色高手。甲乙两文写景都讲究色彩搭配之美,请结合两文有关内容分别加以阐述。(4分)
【答案】
1.逆流而上 奔驰的骏马 季节 落、落下、坠落
2.早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wenxue/)
3.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示半天,12个小时,距离是1千2白里=600km,所以速度是50km/h
4.B
5.《答谢中书书》“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色彩缤纷,表露了作者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三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白色的浪花,碧绿的深潭,更有那青山、花草,色彩十分鲜明,想人们展示了一幅有动有静、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良多趣味”,面对这壮丽的风光,也难怪作者要发出由衷的赞叹。
【试题解析】略
根据文言汉语网分析,试题“阅读《三峡》和《答谢中书书》,完成小题。(15分) 【甲】自...”主要考查了对【散文类】等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本站归纳了以下解题思路:
考点1:散文类
一、带点词注解。考查内容以文言实词为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古今异义词;(2)通假词;(3)词类活用;(4)一词多义;(5)词的感情色彩变化。
二、文言句子翻译。从句式看,考查的句子主要包括一般陈述句、简单的省略句、使动句、意动句、倒装句、被动句等;从内容看,这些句子在文本中往往处于比较特殊的、重要的.位置。这与“考试说明”中的要求2“理解重要句、段的意思”相吻合。在翻译这些句子时一般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要求做到“信”(准确)、“达”(流畅)、“雅”(优美)。
三、阅读理解。主要通过简答题的形式来达成目标。内容包括对课文整体的把握,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内涵的分析,对人物思想、情感的评论、剖析等。去年语文中考,绍兴、丽水、嘉兴、温州等地试卷要求结合文言文内容直接进行解答,而衢州、湖州、义乌、台州、宁波等地试卷的文言文阅读则要求学生通过文言阅读理解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精神或理想抱负等。
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
2 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篇3:三峡和答谢中书书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①之仙都。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①欲界:佛教三界之一,即人间。②康乐: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山水诗派创始人。因世袭康乐公,世称康乐。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或短语。(2分)
沿溯阻绝( ) 虽乘奔御风( )
四时俱备( ) 夕日欲颓(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小题3:有人读了甲文,能大致估算出文中船速,你知道多少吗?请说明理由。(2分)
小题4: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乙两文绘景有异曲同工之妙。如甲文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与乙文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都是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勾勒美景的。
B.甲乙两文都写到了“猿鸣”,渲染萧瑟凄凉的气氛,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C.甲文作者写山之高、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烘托,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是正面描写,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D.乙文作者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题5:好的作家必定是一位调色高手。甲乙两文写景都讲究色彩搭配之美,请结合两文有关内容分别加以阐述。(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逆流而上 奔驰的骏马 季节 落、落下、坠落
小题1:早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小题1: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示半天,12个小时,距离是1千2白里=600km,所以速度是50km/h
小题1:B
小题1:《答谢中书书》“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色彩缤纷,表露了作者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三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白色的浪花,碧绿的深潭,更有那青山、花草,色彩十分鲜明,想人们展示了一幅有动有静、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良多趣味”,面对这壮丽的风光,也难怪作者要发出由衷的赞叹。
略
篇4:答谢中书书和三峡
阅读下面[甲]、[乙] [丙]三个文言选段,作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
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
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篇5:答谢中书书和三峡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0.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D
A.至于/夏水襄陵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虽/乘奔御风 D.常有高/猿长啸
1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A.隐.天蔽日(隐瞒)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B.良.多趣味(确实)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C.绝多生怪柏(山峰) 晓雾将歇(消散) D.或.王命急宣(或:有时)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全,都)
12. 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B )(2分)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绝:哀转久绝. 群响毕绝. C.故:故.渔者歌曰 两狼之并驱如故.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13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
A.之:山川之美 何陋之.有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14下列各选择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甲] [乙] [丙]三篇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都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三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甲]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丙]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B、[甲]文作者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了三峡的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文章第四段给读者的感受是莫名的惊恐与无尽的哀愁,具有凄婉美。
C、[甲] [丙]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描写,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议论。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仙”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闲”人。
D、[甲]文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两个特点: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
15.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4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答案:①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②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意思正确,无语病即可)
16.[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4分)
[甲]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段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4分,各2分)
17.[甲] [丙]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1分) 《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1分)
篇6:《答谢中书书》阅读题答案
《答谢中书书》阅读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演练
1.注音 颓( )鳞( )遂( )荇( )与( )奇者 藻、( )荇( )
2.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
两岸石壁,五色( ):________________ 晓雾将( ):________________
( )竞跃:________________ 未复有能( )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五色交辉: ②晓雾将歇: 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竞跃: ⑤念无与为乐者: 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⑦相与步于中庭: ⑧庭下如积水空明:
欣然起行( ) 水中藻荇交横( ) 如吾两人者耳( )
月色入户( ) 盖竹柏影也( ) 但少闲人( )
4.文学常识填空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6.翻译下列句子。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实是欲界之仙都。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语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翻译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2.解释加粗的词语。
遂至承天寺________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三)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① , 。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② , 。
1.《答谢中书书》选自《 》,作者 ,字 ,号 。
2.填补原文空白。
3.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课内外延伸阅读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词语。 念: 遂: 盖: 但: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
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二)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洛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差不多,大概)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悬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水波)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也叫油柑,食用)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其源殆可熟物: (2)循山而东:
(3)折处辄为潭: (4)顾影颓然:
(5)不复甚寐: (6)书以付过:
2.翻译句子:山悬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3.请写出作者与其幼子苏过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到家的时间。
时间: 地点: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潭中水?
5.作者为什么会“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参考答案】
一.1、tuí lín suì xìng
4、陶弘景;华阳隐居;信 .东坡志林;
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
2、交辉:交相辉映。歇:消散。.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3.①交相辉映 ②消散 ③坠落 ④潜游在水中的鱼 ⑤考虑、想到 ⑥参与,这里指欣赏 ⑦共同,一起 ⑧形容水的澄澈 .愉快地,高兴地.交叉错杂.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连词,只是,不过
5.A.√B.×C.√D.√
6.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早晨的雾气即将消散,猿猴和鸟的叫声杂乱无章。(交织在一起)
实在是人间天堂。
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二(一)1.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2.月光 竹柏影 比喻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的人。 4.qǐn友好亲睡觉,废寝忘食等。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3.5.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4.应是相同时间不同地点.
(三)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2.①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②自康乐以来 未复者能与其奇者
3.表达了作者对秀美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一)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
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二)1.(1)它的源头(2)沿着 (3)是 (4)看,看到(5)睡 (6)写
2.山岩上有几十个像巨人的脚印,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3.时间:出游——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到家——二鼓。地点:白水山佛迹院。
4.“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
5.作者对白天所见的景色印象深刻,被那优美的景色陶醉,因而不能入睡,故写下此文交给幼子苏过。
篇7:《答谢中书书》和《三峡》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和《三峡》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①之仙都。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①欲界:佛教三界之一,即人间。②康乐: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山水诗派创始人。因世袭康乐公,世称康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或短语。(2分)
沿溯阻绝( ) 虽乘奔御风 ( )
四时俱备( ) 夕日欲颓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有人读了甲文,能大致估算出文中船速,你知道多少吗?请说明理由。(2分)
4.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乙两文 绘景有异曲同工之妙。如甲文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与乙文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都是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勾勒美景的。
B、甲乙两文都写到了“猿鸣”,渲染萧瑟凄凉的气氛,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C、甲文作者写山之高、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烘托,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是正面描写,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D、乙文作者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5.好的作家必定是一位调色高手。甲乙两文写景都讲究色彩搭配之美,请结合两文有关内容分别加以阐述。(4分)
【答案】
1.逆流而上 奔驰的骏马 季节 落、落下、坠落
2.早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3.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示半天,12个小时,距离是1千2白里=600km,所以速度是50km/h
4.B
5.《答谢中书书》“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色彩缤纷,表露了作者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三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白色的浪花,碧绿的深潭,更有那青山、花草,色彩十分鲜明,想人们展示了一幅有动有静、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良多趣味”,面对这壮丽的风光,也难怪作者要发出由衷的赞叹。
篇8:《三峡》《答谢中书书》文言文阅读
《三峡》《答谢中书书》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
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①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②,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③以来,未复有能与④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注释:①五色:形容“石壁”色彩缤纷。②歇:消散。③康乐:指山水诗人谢灵运。④与:参与,引申为赞赏。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略无阙处 略__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 奔_____________
(3)沉鳞竞跃 沉鳞___________
(4)夕日欲颓 颓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完全(2)奔驰的`快马(答“快马”亦对)(3)潜游在水中的鱼(4)坠落,落下
2.(1)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或月亮。
(2)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3.《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答谢中书书》:猿鸣渲染了早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篇9:答谢中书书阅读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短文文题的意思是:__________
3、这篇短文的内容可用文中的一个短语来概括:__________。
4、简答。
(1)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采用的是什么结构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意对即可)
2、作者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书,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
3、欲界之仙都
4、(1)描写了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
(2)总分总。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插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注释
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 山川:山河 之:的 美:美景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 青林:青葱的林木 翠竹:翠绿的竹林
6.四时俱备:一年四季。 四时,四季;俱,都
7.晓雾将歇 将:将要。 歇:消散。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
12.是:这。
13.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4.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15 .自:从。
16 .未:没有。
17.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8.奇:指奇山异水。
篇10:《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奇者。
1.翻译句子。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文运用描写、抒情两种表达方式,请各举出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傍晚,夕阳将要落山,原先沉入水底的鱼儿,争着跃出水面。
2.描写: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抒情: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奇者。
3.参考答案:向往自然,厌弃世俗名利。
篇11:《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①,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②;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③作响;好鸟相鸣,嘤嘤④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⑤飞戾⑥天者,望峰息心;经纶⑦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注释①缥碧(piǎobì):青白色。 ②轩邈(xuāunmiǎo):争高争远。 ③泠泠(línglíng):形容水声的清越。 ④嘤嘤(yīngyīng):鸟鸣声。 ⑤鸢(yuān):一种猛禽 ⑥戾(lì):至、达到。 ⑦经纶(jīnglún):筹划、治理。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字。
①天下独绝( ) ②急湍甚箭( )
③猛浪若奔( ) ④负势竞上( )
⑤蝉则千转不穷( ) ⑥窥谷忘反( )
2.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①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则短文都从视觉和听觉写景。试从文中各摘出一组(不少于2个小句)相关的句子。
【甲】文 从视觉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听觉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 从视觉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听觉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文都运用了以静写动、动静结合的手法,试从两文中各摘出一组运用这种写法的句子。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文都以写景为主,也有抒情的点睛之笔。摘出两文中的抒情句子。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独一无二 ②超过,比……更快 ③奔驰的马
④依凭 ⑤通“啭”,呜叫 ⑥ 通“返”,回来。
2.①树枝纵横交错向上延伸,遮住了天空,虽是白天,林间仍显得昏暗。
②傍晚,夕阳将要落山,原先沉入水底的鱼儿,争着跃出水面。
3.【甲】文 视觉: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听觉: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乙】文 视觉: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听觉: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4.【甲】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乙】文: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5.【甲】文: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 答谢中书书导案
★ 摸书阅读题及答案
★ 答谢中书书教学稿
【《答谢中书书》《三峡》比较阅读题及答案(集锦11篇)】相关文章:
《答谢中书书》译文注释及题解2022-06-04
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2022-10-13
答谢中书书记语文教案2022-09-19
答谢中书书语文教案2022-05-06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2022-07-20
《答谢中中书》教学案例及反思2023-03-13
部编版与谢中书书优秀教案2023-05-07
答谢中书书教案2024-01-22
答谢中书书练习答案2022-11-20
答谢中书书特殊句式202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