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书阅读题及答案(精选12篇)由网友“echo1304”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摸书阅读题及答案,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摸书阅读题答案
1.为什么说“摸书是一个美妙的习惯”?
2.文章末段“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越读的”一句中的“境界”该是怎样的?
3.培根在《谈读书》一文中也畅谈了对读书的理解,你认为与本文有哪些相通的地方?
4.结合自己读书的经历,谈谈本文对你的启发。
篇2:摸书阅读题附答案
摸书阅读题附答案
名叫莫拉的这位老妇人嗜书如命。她认真地对我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
“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我说。
她笑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又说:“我收藏了四千多本书,每天晚上必须用眼扫一遍,才肯关灯睡觉。”
她真有趣。
我说:“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
她大叫:“我也这样,常摸书。”她愉快地做着摸书的动作,烁烁的目光真诚地表示她是我的知音。
说话是个相互寻找与自我寻找的过程。这谈话使我高兴,因为既找到了知己,又发现了自己一个美妙的习惯,就是摸书。
闲时,从书架上抽下几本书来,或许是某位哲人智慧的文字,或许是某位幻想者迷人的呓语,或许是人类某种思维兴衰全过程的记录??这全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有的书早已读过,或再三读过;有的书买来就立在架上,此时也并非想读,不过翻翻、看看、摸摸而已。未读的书是一片密封着的诱惑人的世界,里边肯定有趣味更有智慧;打开来读是一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而凡读过的书,都有了生命,就像一个个朋友,我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思维方式,它们的每个珍贵的细节,包括曾把我熄灭的思想重新燃亮的某一句话……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味,这就够了。何必再去读呢?
当一本古旧的书拿在手里,它给我的感受便是另一番滋味。不仅它的内容,它的一切,都与今天相去甚远。那封面的风格,内页的版式,印刷的字体,都带着那时代独有的气息与永难回复的风韵,并从磨损变黄的纸页中生动地散发出来。也许这书没有多少耐读的内涵,也没有多少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旧的器物。它的文化价值反成为第一位的了,这文化的意味无法读出来,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
莫拉说,她过世的丈夫是个书虫子。她藏书及摸书的嗜好,一半来自她的丈夫。她丈夫终日在书房里,除读书之外,便是把那些书搬来搬去。翻一翻、看一看、摸一摸。每每此时,“他像醉汉泡在酒缸里,这才叫真醉了呢!”她说。她的神情好似看到了过去一幅迷人的画。
我忽然想到了一句话:“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越读的。”但我没说,因她早已懂得。 (选自《读者》)
思绪沉淀
一本好书捧着,一包好吃的嚼着,一杯清茶泡着,一个舒适的姿势躺着,如果可以的话,还要有一支好曲听着。是啊,这也是我心中的幸福!当你百无聊赖的时候,拿起手中的它,翻翻;当你寂寞难耐的时候,拿起手中的它,看看;当你空虚缥缈的时候,拿起手中的它,摸摸;当你郁闷痛苦的时候,拿起手中的它,想想……难怪,爱书的人说:“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是啊,双手抚摸着厚实的纸张的.感觉,淡淡的油墨香味传递给我们的是时光般暧昧而安逸的舒适。即使是旧书,也别有一番滋味。虽然现在学习的方式多了,但书籍那独特的韵味却无以伦比。在书的海洋里衣食起居,在文化的氛围里相濡以沫,似乎不能简单地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来解释了。
1.为什么说“摸书是一个美妙的习惯”?
2.文章末段“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越读的”一句中的“境界”该是怎样的?
3.培根在《谈读书》一文中也畅谈了对读书的理解,你认为与本文有哪些相通的地方?
4.结合自己读书的经历,谈谈本文对你的启发。
答案:
1、通过翻翻、看看、摸摸,书本带给自己的是回味,是重温,是再体验书中内容的过程,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满足,所以说是美妙的。
2.对于没有读的书来说,人与书的境界是趣味与智慧的吸引;已读过的书,在读书人的眼中就有了生命,他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思维方式,熟悉它们的每个珍贵的细节,它们就像是朋友,而不是“读”与“被读”的关系。
3.提示:可从读书对人的思想、精神、素养等方面的影响谈。
4.示例:我的书架上也有很多书,有的书我百读不厌,有的书虽然不是很喜欢看,但还是舍不得扔掉,放在那里看看、摸摸,感觉心里也很踏实,这或许就是作者所说的“读书”的另一种境界。
篇3:摸书 阅读答案
1.通过翻翻、看看、摸摸,书本带给自己的是回味,是重温,是再体验书中内容的过程,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满足,所以说是美妙的。
2.对于没有读的书来说,人与书的`境界是趣味与智慧的吸引;已读过的书,在读书人的眼中就有了生命,他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思维方式,熟悉它们的每个珍贵的细节,它们就像是朋友,而不是“读”与“被读”的关系。
3.提示:可从读书对人的思想、精神、素养等方面的影响谈。
4.示例:我的书架上也有很多书,有的书我百读不厌,有的书虽然不是很喜欢看,但还是舍不得扔掉,放在那里看看、摸摸,感觉心里也很踏实,这或许就是作者所说的“读书”的另一种境界。
篇4:摸书 阅读答案
冯骥才
名叫莫拉的这位老妇人嗜书如命。她认真地对我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
“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我说。
她笑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又说:“我收藏了四千多本书,每天晚上必须用眼扫一遍,才肯关灯睡觉。”
她真有趣。
我说:“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
她大叫:“我也这样,常摸书。”她愉快地做着摸书的动作,烁烁的目光真诚地表示她是我的知音。
说话是个相互寻找与自我寻找的过程。这谈话使我高兴,因为既找到了知己,又发现了自己一个美妙的习惯,就是摸书。
闲时,从书架上抽下几本书来,或许是某位哲人智慧的文字,或许是某位幻想者迷人的呓语,或许是人类某种思维兴衰全过程的记录??这全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有的书早已读过,或再三读过;有的书买来就立在架上,此时也并非想读,不过翻翻、看看、摸摸而已。未读的书是一片密封着的诱惑人的世界,里边肯定有趣味更有智慧;打开来读是一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而凡读过的书,都有了生命,就像一个个朋友,我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思维方式,它们的每个珍贵的细节,包括曾把我熄灭的思想重新燃亮的某一句话……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味,这就够了。何必再去读呢?
当一本古旧的书拿在手里,它给我的感受便是另一番滋味。不仅它的内容,它的一切,都与今天相去甚远。那封面的风格,内页的版式,印刷的字体,都带着那时代独有的气息与永难回复的风韵,并从磨损变黄的纸页中生动地散发出来。也许这书没有多少耐读的内涵,也没有多少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旧的器物。它的文化价值反成为第一位的了,这文化的意味无法读出来,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
莫拉说,她过世的丈夫是个书虫子。她藏书及摸书的嗜好,一半来自她的丈夫。她丈夫终日在书房里,除读书之外,便是把那些书搬来搬去。翻一翻、看一看、摸一摸。每每此时,“他像醉汉泡在酒缸里,这才叫真醉了呢!”她说。她的神情好似看到了过去一幅迷人的画。
我忽然想到了一句话:“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越读的。”但我没说,因她早已懂得。
(选自《读者》)
1.为什么说“摸书是一个美妙的习惯”?
2.文章末段“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越读的”一句中的“境界”该是怎样的?
3.培根在《谈读书》一文中也畅谈了对读书的理解,你认为与本文有哪些相通的地方?
4.结合自己读书的经历,谈谈本文对你的启发。
篇5:摸书阅读附答案
摸书阅读附答案
摸书
冯骥才
名叫莫拉的这位老妇人嗜书如命。她认真地对我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
“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我说。
她笑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又说:“我收藏了四千多本书,每天晚上必须用眼扫一遍,才肯关灯睡觉。”
她真有趣。
我说:“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
她大叫:“我也这样,常摸书。”她愉快地做着摸书的动作,烁烁的目光真诚地表示她是我的知音。
说话是个相互寻找与自我寻找的过程。这谈话使我高兴,因为既找到了知己,又发现了自己一个美妙的习惯,就是摸书。
闲时,从书架上抽下几本书来,或许是某位哲人智慧的文字,或许是某位幻想者迷人的呓语,或许是人类某种思维兴衰全过程的记录??这全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有的书早已读过,或再三读过;有的书买来就立在架上,此时也并非想读,不过翻翻、看看、摸摸而已。未读的书是一片密封着的诱惑人的世界,里边肯定有趣味更有智慧;打开来读是一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而凡读过的书,都有了生命,就像一个个朋友,我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思维方式,它们的每个珍贵的细节,包括曾把我熄灭的思想重新燃亮的某一句话……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味,这就够了。何必再去读呢?
当一本古旧的书拿在手里,它给我的感受便是另一番滋味。不仅它的内容,它的一切,都与今天相去甚远。那封面的风格,内页的版式,印刷的字体,都带着那时代独有的气息与永难回复的风韵,并从磨损变黄的纸页中生动地散发出来。也许这书没有多少耐读的内涵,也没有多少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旧的器物。它的文化价值反成为第一位的了,这文化的意味无法读出来,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
莫拉说,她过世的丈夫是个书虫子。她藏书及摸书的嗜好,一半来自她的丈夫。她丈夫终日在书房里,除读书之外,便是把那些书搬来搬去。翻一翻、看一看、摸一摸。每每此时,“他像醉汉泡在酒缸里,这才叫真醉了呢!”她说。她的神情好似看到了过去一幅迷人的画。
我忽然想到了一句话:“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越读的。”但我没说,因她早已懂得。
1.为什么说“摸书是一个美妙的习惯”?
2.文章末段“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越读的”一句中的“境界”该是怎样的?
3.培根在《谈读书》一文中也畅谈了对读书的理解,你认为与本文有哪些相通的地方?
4.结合自己读书的经历,谈谈本文对你的启发。
【答案】
1.通过翻翻、看看、摸摸,书本带给自己的是回味,是重温,是再体验书中内容的过程,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满足,所以说是美妙的。
2.对于没有读的书来说,人与书的境界是趣味与智慧的吸引;已读过的书,在读书人的眼中就有了生命,他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思维方式,熟悉它们的每个珍贵的细节,它们就像是朋友,而不是“读”与“被读”的关系。
3.提示:可从读书对人的思想、精神、素养等方面的影响谈。
4.示例:我的书架上也有很多书,有的书我百读不厌,有的书虽然不是很喜欢看,但还是舍不得扔掉,放在那里看看、摸摸,感觉心里也很踏实,这或许就是作者所说的“读书”的另一种境界。
篇6:摸书的阅读答案
冯骥才
①名叫莫拉的这位老妇人嗜书如命。她认真地对我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裕。”我说。她笑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又说:“我收藏了4000多本书,每天晚上必须用眼扫一遍,才肯关灯睡觉。”
②她真有趣。我说:“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她大叫:“我也这样,常摸书。”她愉快地虚拟着摸书的动作。烁烁目光真诚地表示她是我的知音。
③谈话是个相互寻找与自我寻找的过程。这谈话使我高兴,因为既找到知己,又发现到自己一个美妙的习惯,就是摸书。
④闲时,从书架上抽下几要新新旧旧的书来,或许是某位哲人文字的大脑,或许是某位幻想者迷人的呓语,或许是人类某种思维兴衰全过程的记录——这全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有的书早已读过,或再三读过,有的书买来就立在架上;此时也并非想读,不过翻翻、看看、摸摸而已。未读的书是一片密封着的诱惑人的世界,里边肯定有趣味更有智慧;打开来读是一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而凡读过的书,都成为有生命的了,就像一个个朋友,我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情感方式,它们每个珍贵的细节,包括曾把熄灭的思想重新燃亮的某一句话……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验,这就够了。何必再去读呢?
⑤当一本古旧书拿在手里,它给我的感受便是另一般滋味。不仅它的内容,一切一切,都与今天相去遥远。那封面的风格,内页的版式,印刷的字体,都带着那时代独有的气息与永难回复少的风韵,并从磨损变黄的纸页中生动地散发出来。也许这书没有多少耐读的内涵,也没有多少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旧器物。它的文化价值反成为第一位了,这文化的意味无法读出来,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
⑥莫拉说,她过世的丈夫是个书虫子。她藏书及其嗜好,一半来自她的丈夫。她丈夫终日在书房里,读书之外,便是把那些书搬来搬去,翻一翻、看一看、摸一摸。每每此时,“他像醉汉泡在酒缸里,这才叫真醉了呢!”她说。她的神气好似看到了过去一幅迷人的画。
⑦我忽然想到了一句话:“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越读。”但我没说,因她早已懂得。
阅读练习
小题1:莫拉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作者却说“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这两句话分别蕴涵着什么意思。(2分)
小题2:文章第③自然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1分)
小题3:作者在文章第④段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对未读和已读过的书的具体感受,你对读书有过什么样的感想,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3分)
小题4:围绕着“摸书”这一线索,作者记叙了他和莫拉之间的一次思想上的交流,你认为他们为什么都喜欢“摸书”?是不是他们就不读书了呢?(3分)
小题5: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对 “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越读”的理解。(4分)
篇7:摸书的阅读答案
小题1:作者:书里还有一些更加深奥的知识没有被人们开发出来
小题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小题1:一本书看的次数多了,自然会生出一种特殊的感觉,随着理解的加深变得熟悉又陌生.一本没读过的书充满着一股神秘.
小题1:因为他们都热爱书籍,对书都有特殊的感觉. 不是,他们还是会读书,就莫拉的丈夫,像醉汉泡在酒缸里
小题1:读书最粗浅的方式是读 ,一旦人与书到了一定的境界,对于书不再限制于读,而是理解深层次的东西。
小题1:只要能表述出“书里还有一些更加深奥的知识没有被人们开发出来”的意思即可。
小题1:分析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学生应观察语段所在文章的位置来判断其在文章中结构与内容的作用。此处,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小题1: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小题1:能结合文中的线索和内容来理解人物与书的关系,结合上下文,理解并组织答案,表述合理即可。此处能说出人和书的特殊情感,也因此莫拉的丈夫,像醉汉泡在酒缸里 。
小题1: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这里应深刻理解出人与书到了一定的境界,对于书不再限制于读,而是理解深层次的东西
篇8:书笼阅读题答案
1、认真阅读标题,你从标题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答:“书笼”为全文线索展开情节,结构严整,悬念性强.
2.故事情节起因→出版返书,“我”用书笼装书去卖经过→(长头发和“我”搭讪,看中“我”装书的书笼)→(没有人来光顾,正准备回程)→( 我“把书半价卖给长头发,并将书笼送给他. )结果→书抵三轮车夫的脚力钱,书笼卖到古轩堂.
3.一个词概括人物心情一位留着披肩长发的汉子,径直走到我面前,眼睛发亮(惊喜)
(我)心想,等半天,终于等来一个懂行的了(兴奋)
4.分析文画线句子的作用.这是对书笼的具体描写,体现了书笼做工的精致和历史的久远,是一老古董,为下文客人买书笼作铺垫.
(5.“我”的书为什么卖不出去?简要分析
答:现代人重视金钱,文化和文化人遭到轻视的社会现实.
6.结合全文内容,补写出文章结尾当“我”听了三轮车夫的话后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答:我顿时感到头晕,脚一软,瘫坐在地上.车夫被我的举动吓了一跳.”老哥,你没事吧?"我无力地摆摆手.我的这些书竟然还比不上那个破书笼,这是什么世道啊!我重重地叹了口气.例2:我眼睛瞪大,半响说不出一个字来.脸红得发烫,只觉得被人重重地羞辱了一番.我的呕心沥血之作竟不及一个书笼值钱,知识文化竟贬值到如此地步!我怔怔地望着载有一车书的三轮车从我的.视线中慢慢消失,一动也不动.
篇9:书笼阅读题答案
1.我写书领不到稿费,把书装书笼里上街去卖——长头发看上我的破书笼——我把书卖给长头发并把书笼送给他——长头发收下书笼,却把书送给车夫抵脚力钱
2.主旨:揭示了现在的人都重视金钱,懂文学的人少,文人地位低的社会现象
3.动作描写 表达他直接走向我,为下文埋下伏笔
4.第九段划线中一句话是指“老哥,你这书笼卖不卖?”这句话让我喘不过气来的原因是:我本以为他是懂文学的,却不想他是看上了我的破书笼,我觉得奚落
5.心理描写:我的心想被锤子重重一击,痛得厉害,本以为是遇到了真正懂文学的人,把书半价卖给他,还把书笼送给他,他却把书送给车夫抵脚力钱,还让他卖废品,原来我的书在他眼里就是废品,他只是想要我的书笼,我的文学作品竟然连一个破书笼都不如吗?现在懂文学的人又有几个呢?
篇10:《权书》阅读题及答案
《权书》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强弱论
知有所甚爱,知有所不足爱,可以用兵矣。故夫善将者,以其所不足爱者,养其所甚爱者。士之不能皆锐,马之不能皆良,器械之不能皆利,固也。处之而已矣。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权也。孙膑有言曰:“以君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此兵说也,非马说也。下之不足以与其上也,吾既知之矣,吾既弃之矣。中之不足以与吾上,下之不足以与吾中,吾既不能再胜矣乎?得之多于弃也,吾斯从之矣。彼其上之不得其中、下之援也,乃能独完耶?故曰:“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权也。”三权也者,以一致三者也。
管仲曰:“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鸣呼!不从其瑕而攻之,天下皆强敌也。汉高帝之忧项籍耳,虽然,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盖无几也。韩信取魏、取代、取赵、取齐,然后高帝起而取项籍。夫不汲汲于其忧之所在,而仿徨乎其不足恤之地,彼盖所以孤项氏也。秦之忧在六国,蜀最僻、最小,最先取;楚最强,最后取,非其忧在蜀也。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与魏氏角,其亡宜也。取天下,取一国,取一阵,皆如是也。
春秋时,楚伐随,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偏败,众乃携。”盖一阵之间,必有牝牡左右,要当以吾强攻其弱耳。唐太宗曰:“吾自兴兵,习观行阵形势,每战视敌强其左,吾亦强吾左;弱其右,吾亦弱吾右。使弱常遇强,强常遇弱。敌犯吾弱,追奔不过数十百步。吾击敌弱,常突出自背反攻之,以是必胜。”后之庸将,既不能处其强弱以败,而又曰:“吾兵有老弱杂其间,非举军精锐,以故不能胜。”不知老弱之兵,兵家固亦不可无。无之,是无以耗敌之强兵,而全吾之锐锋,败可俟矣。故智者轻弃吾弱,而使敌轻用其强,忘其小丧,而志于大得,夫固要其终而已矣。
(选自苏洵《权书》,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兵之有三权也权:权力
B.吾既不能再胜矣乎再:两次
C.而彷徨乎其不足恤之地恤:忧虑
D.习观行阵形势习:经常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器械之不能皆利句谈之不知
B.取君上驷与彼中驷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C.非其忧在蜀也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要当以吾强攻其弱耳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将者善于“处其强弱”的一项是
①士之不能皆说,马之不能皆良②得之多于弃也,吾斯从之矣。
③不从其瑕而攻之,天下皆强敌也④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与魏氏角
⑤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⑥吾击敌弱,常突出自背反攻之
A.①④⑤B.②⑤⑥C.②③④D.①③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帅,总是牺牲不值得爱惜的老弱的士兵,来保全十分爱惜的精锐部队。
B.孙膑用放弃一次胜利的手段,来取得三次交锋总的胜利,这可用于赛马,而不适用于指挥作战。
C.管仲主张选择敌人薄弱的地方来攻击是正确的,而诸葛亮总是同强大的魏国相较量就必然失败。
D.大凡军阵之中都会有强弱不同的雄雌左右两冀,应当用我军的强大主力去败击敌人薄弱的一翼。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汉高帝之忧项籍耳,虽然,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盖无几也
(2)无之,是无以耗敌之强兵,而全吾之锐锋,败可俟矣
试题答案:
三、
9.A(权:变通)
10.D(以:介词,用。A、助词,主谓之间;助词,定语后置标志。B、介词,和,同;结交。C、他的;自己)
11.B(①是客观情况,③④都属于不关于“处其强弱”的表现)
12.B(这并不只是在讲赛马,实质上讲的是用兵作战。)
13.(1)汉高祖的忧虑主要在项籍,虽然这样,他率领军队直接同项籍作战,却没有几回。(每小句1分,句意1分)
(2)没有老弱的士兵,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消耗敌人的强兵,从而保全我军的精锐,我军就要失败了。(每小句1分,句意1分)
篇11:《南史陈书》阅读题及答案
《南史陈书》阅读题及答案
①虞寄字次安,少聪敏。及长,好学,善属文。性冲静,有栖遁之志。弱冠举秀才,对策高第。岳阳王为会稽太守,引寄为行参军,迁记室参军,领郡五官掾。又转中记室,掾如故。在职简略烦苛,务存大体,曹局之内,终日寂然。侯景之乱,寄随兄荔入台,及城陷,遁还乡里。张彪往临川,强寄俱行。寄与彪将郑玮同舟而载,玮尝忤彪意,乃劫寄奔于晋安。时陈宝应据有闽中,得寄甚喜。陈武帝平侯景,寄劝令自结,宝应从之,乃遣使归诚。承圣元年,除中书侍郎,宝应爱其才,托以道阻不遣。每欲引寄为僚属,委以文翰,寄固辞获免。及宝应结昏留异,潜有逆谋,寄微知其意,言说之际,每陈逆顺之理,微以讽谏,宝应辄引说他事以拒之。寄知宝应不可谏,虑祸及己,乃为居士服以拒绝之。常居东山寺,伪称脚疾,不复起,宝应以为假托,使烧寄所卧屋,寄安卧不动。亲近将扶寄出,寄曰:“吾命有所悬,避欲安往?”所纵火者,旋自救之。宝应自此方信之。
②及留异称兵,宝应资其部曲,寄乃因书极谏。宝应览书大怒。或谓宝应曰:“虞公病笃,言多错谬。”宝应意乃小释。亦为寄有民望,且容之。及宝应败走,夜至蒲田,顾谓其子扞秦曰:“早从虞公计,不至今日。”扞秦但泣而已。宝应既禽,凡诸宾客微有交涉者皆伏诛,唯寄以先识免祸。初,沙门慧标涉猎有才思,及宝应起兵,作五言诗以送之,曰:“送马犹临水,离旗稍引风。好看今夜月,当照紫微宫。”宝应得之甚悦。慧标以示寄,寄一览便止,正色无言。慧标退,寄谓所亲曰:“标公既以此始,必以此终。”后竟坐是诛。
(节选自《南史 陈书》)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玮尝忤彪意
(2)及宝应结昏留异
(3)旋自救之()
(4)后竟坐是诛()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2分)
A、乃劫寄奔于晋安寄乃因书极谏
B、曹局之内言说之际
C、作五言诗以送之慧标以示寄
D、寄微知其意宝应资其部曲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每欲引寄为僚属,委以文翰,寄固辞获免。
(2)宝应既禽,凡诸宾客微有交涉者皆伏诛,唯寄以先识免祸。
20、沙门慧标的五言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1、概括虞寄在陈宝应叛逆过程中的做法及态度。(3分)
参考答案
17.(4分)(1)抵触,不顺从
(2)通“婚”,婚姻
(3)不久
(4)由于,因为
18.(2分)C
19.(6分)(1)(宝应)总想请虞寄为下属官吏,把文翰一类的事委托(他),虞寄坚决推辞,因而获免。(评分说明:本题采用扣分形式评分。扣分点:省略、引、介宾短语后置、固,1点扣1分,扣满三分为止3分)
(2)宝应被擒拿后,凡与他稍有交往的各个宾客都被处死,只有虞寄因有先见之明而免遭杀身之祸。(评分说明:本题采用扣分形式评分。扣分点:被动句“既禽”、定语后置、被动句“皆诛”、“以先识”,1点扣1分,扣满三分为止3分)
20.(2分)表达了对陈宝应此次起兵成功充满期待和祝愿(1分),对陈宝应充满赞赏之情(1分)。
21.(3分)陈宝应暗中有叛逆想法时婉言相劝;知道陈宝应不可谏止时称疾相拒;陈宝应参与叛逆时冒死力劝(2分)。总之,虞寄始终反对陈宝应谋反,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1分)。
篇12:《答谢中书书》阅读题答案
《答谢中书书》阅读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演练
1.注音 颓( )鳞( )遂( )荇( )与( )奇者 藻、( )荇( )
2.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
两岸石壁,五色( ):________________ 晓雾将( ):________________
( )竞跃:________________ 未复有能( )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五色交辉: ②晓雾将歇: 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竞跃: ⑤念无与为乐者: 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⑦相与步于中庭: ⑧庭下如积水空明:
欣然起行( ) 水中藻荇交横( ) 如吾两人者耳( )
月色入户( ) 盖竹柏影也( ) 但少闲人( )
4.文学常识填空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6.翻译下列句子。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实是欲界之仙都。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语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翻译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2.解释加粗的词语。
遂至承天寺________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三)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① , 。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② , 。
1.《答谢中书书》选自《 》,作者 ,字 ,号 。
2.填补原文空白。
3.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课内外延伸阅读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词语。 念: 遂: 盖: 但: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
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二)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洛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差不多,大概)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悬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水波)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也叫油柑,食用)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其源殆可熟物: (2)循山而东:
(3)折处辄为潭: (4)顾影颓然:
(5)不复甚寐: (6)书以付过:
2.翻译句子:山悬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3.请写出作者与其幼子苏过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到家的时间。
时间: 地点: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潭中水?
5.作者为什么会“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参考答案】
一.1、tuí lín suì xìng
4、陶弘景;华阳隐居;信 .东坡志林;
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
2、交辉:交相辉映。歇:消散。.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3.①交相辉映 ②消散 ③坠落 ④潜游在水中的鱼 ⑤考虑、想到 ⑥参与,这里指欣赏 ⑦共同,一起 ⑧形容水的澄澈 .愉快地,高兴地.交叉错杂.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连词,只是,不过
5.A.√B.×C.√D.√
6.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早晨的雾气即将消散,猿猴和鸟的叫声杂乱无章。(交织在一起)
实在是人间天堂。
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二(一)1.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2.月光 竹柏影 比喻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的人。 4.qǐn友好亲睡觉,废寝忘食等。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3.5.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4.应是相同时间不同地点.
(三)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2.①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②自康乐以来 未复者能与其奇者
3.表达了作者对秀美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一)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
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二)1.(1)它的源头(2)沿着 (3)是 (4)看,看到(5)睡 (6)写
2.山岩上有几十个像巨人的脚印,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3.时间:出游——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到家——二鼓。地点:白水山佛迹院。
4.“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
5.作者对白天所见的景色印象深刻,被那优美的景色陶醉,因而不能入睡,故写下此文交给幼子苏过。
★ 大学的复习计划
★ 《城东早春》诗词
★ 范文媚博士几岁
★ 介绍书信的格式

【摸书阅读题及答案(精选12篇)】相关文章:
袋鼠阅读训练题及答案2023-03-15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课文文段理解及答案2023-01-06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2022-08-26
《给予的快乐》阅读训练题及答案2022-08-16
快乐的秘诀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2023-02-28
六年级《乒乓球训练》奥数题及答案2022-05-07
斑纹阅读训练题及答案2024-03-26
破阵子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2023-07-18
温暖的散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2023-08-17
《你为什么拿这一个》阅读训练题及答案的总结2023-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