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阅读答案

时间:2023-03-24 07:58:48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父子》阅读答案(共8篇)由网友“云似是你”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父子》阅读答案,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父子》阅读答案

篇1:《父子》阅读答案

半夜,201宿舍的聚会散了。应邀来的几位女同学,各人颊上带了半醉的酡红,相挽而去。桌上地下,尽是残羹剩汁,果壳糖纸。同房的几位,歪倒在床上,沉浸在醉饱的酣畅里。独有陈双喜,神思恍惚,坐立不宁。

转了几圈,他走出宿舍门,立在楼廊眺望夜色里显得十分空旷的校园,心里纳闷:“怎么回事,爹还不回?”

上午,他从僻远的乡下赶回学校,老爹与他同路,挑一担自做的'扫把来城里卖。下午,老爹卖完扫把,赶来学校,将所得的60元钱交给双喜。因为晚了,只好歇一晚,明日再赶路回家。同宿舍的同学都到齐了,商议着晚上聚会一次,把班上的几位女同学也请来了。双喜虽然口里赞同,但一想到爹,心里甚是尴尬:爹那身粗布衣裳,一双满是老茧的大手,黑皱的面容,更有那乡下汉子的粗俗谈吐,让女同学见了,怎好意思?没奈何,买来张电影票,把爹支出去了。愉快的聚会中间,他生怕老爹突然走回来,让他难堪。

可是,此刻聚会已散,电影也早该演完了,还不见爹回来?莫非他老人家赌气回乡下去了?

想到这儿,双喜心里打起鼓来了,连忙下去探寻。偏西的月儿被云层遮住了,校园内道路幽暗,少有行人。转了几处,向校传达室,冷饮店和俱乐部几个还亮着灯的处所打听,都没有结果,只得闷闷走了回来。到宿舍附近,偶然朝东端一望,只见垃圾站附近的一棵树下,有点红光一闪一闪,似有人在抽烟。

陈双喜疾步走过去,那黑影站起来,拍拍屁股,咳了两声。

“啊,爹,您怎么坐在这儿?”

“这里不好吗?你们的聚会结束了?”

老爹只淡淡地应了一句,掷掉烟头,弯腰拿起一个东西,递给双喜。“刚才给你们屋子做了个扫把呢,你拿回去。”原来,老爹下午来到儿子宿舍里,看到那脏乱不堪的样子,想找个扫把将屋子清扫一番,可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只扫把,原来那只只剩下把柄了,就后悔自己没有带一只来。晚上看完电影后,又想起扫把的事来了。于是便去木工房讨了木棒、棕索之类,不一会儿工夫便做成了一个新扫把。走到宿舍门口,见儿子和同学们正在喝酒聚会,热闹非凡,便默默地走开了。在校园转了几圈后,索性坐到大树下抽起烟来。儿子的心事,他自然明白。但也晓得自己这副模样很不体面,因而也不怪罪儿子。这会儿,见双喜有些不愿拿扫把,心里便不痛快了。攥着扫把的那只粗黑的大手微微抖动着。

“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

第二天,201宿舍,除了陈双喜,其余几位直睡到日当正午才醒。睁开朦胧的双眼,都惊喜地发现,夜里狼藉不堪的宿舍,现在却整理得井井有条,地光桌洁,门角处,还添了把崭新的扫把呢!

1.请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答:

2.文中“老爹”和陈双喜各是怎样性格的人?

答:

3.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的含义?

答:

4.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塑造“老爹”形象,请举一例作具体分析。

答:

5.“老爹”留下的只是60元钱和扫把吗?请谈谈你的感悟。

答:

篇2:《父子》阅读答案

1.父亲来校看双喜;双喜为聚会安排父亲看电影;双喜不愿接受扫把,父亲动怒;双喜转变。

2.“老爹”:勤劳善良,节俭,爱子,善解人意,教子有方等。陈双喜:热爱父亲,爱慕虚荣,知错能改

3.点拨:实质上是说他不会给儿子丢面子。扫把所代表的节俭、勤劳的品德不会让人丢面子。

4.(略)

5.点拨:⑴发扬父辈的美德;⑵珍惜父母之爱;⑶善待父母之爱;⑷要学会感恩。

篇3:《父子》阅读答案

父子之间的怯意

韩 羽

①我怕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了一声……

②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③我家有个大宜茶壶,下地回来,泡上壶茶,父亲高兴了,还逼我们喝。说:“逼 ”,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

④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有点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⑤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叉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天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⑥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时将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真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⑦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出10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

⑧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60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天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得一两句话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

⑨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再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

【注】山东聊城人,1931年生,1948年参加工作。先后从事美术编辑、创作、教学工作。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分会名誉主席。

11.下列对这篇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作品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几个生活片段的连缀,但却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父子之间微妙的心理变化和父子之间的怯意。 B.作品中不乏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如“父亲逼我喝茶”一节,仅寥寥数语,就把一个既慈爱又威严的父亲形象凸现在读者眼前。 C.作品通过“看庙”时“父亲惊奇”“我也惊奇”,父亲“长叹”“我也惊叹”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怯意”。 D.成功的细节描写,是本文的一个艺术特色。譬如,“背粪筐”这一细节,真实而自然地表现了父亲勤劳俭朴的传统农民本色。 E.文中倒数第三段有一处情景交融的描写,它着力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环境气氛,从而表达了“我”对家乡的热爱与依恋的情怀.

12.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在作品中的作用。(4分)

答:

13.在“唱戏”和“看庙”两段描述中,除了“勤俭”外,还表现了“父亲”哪些个性特点?请列点回答。(6分)

答:

14.请概述“父亲”对“我”产生“怯意”的原因。(6分)

答:

答案:

11.【鉴赏评价】(5分) CE(C.不是表现“我”对“父亲”的怯意,而是表现了“我”对父亲指点的领悟。D.不是“清幽宁静”,而是“凄清”;也不是表达“热爱家乡”的情怀,而是一种离愁。)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5分

12.【内容分析】(4分)

①第一自然段写“我怕我父亲”,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1分)作反衬(1分);

②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1分)作铺垫(1分);

③照应(1分)了“父子之间的怯意”(1分)这个题目。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

13.【归纳概括】(6分)

参考要点:①乐观(开朗)的性格②富有生活情趣③热爱(敬重)民间文学④煞费苦心地培养儿子学习民间艺术的兴趣和技能。(或煞费苦心让儿子在画画方面开阔眼界)

评分标准:答对其中一点得2分,答对其中三点得6分。

14.【内容分析】(6分)

参考要点:①父子之间感情有隔膜②父子之间文化教养存在差异③父子之间生活环境有差异④父子之间的年龄发生变化⑤父子之间地位发生变化

评分标准:答对其中一点,得2分,。

篇4:《父子》阅读答案

路上走着父子二人,他们在散步。儿子约二三岁,蹒跚地走在前面,手里抱着一只红彤彤的大苹果,以至把他的小脸都映红了,两个深深的酒窝嵌在脸上。父亲走在后面,距儿子二三步远,双手反背在身后,慈爱的目光从镜片后面透过来,落在儿子身上,儿子便沐浴在温馨的父爱之中了。

忽然,儿子停住了,转过身来,“爸爸,削苹果。”双手举起苹果,伸向父亲,父亲的嘴角微微向上翘着,右手摸向腰间——没带水果刀。“我真粗心。”父亲心里在自责。他弯下腰,双手捧住儿子的小手,“来,爸爸给你啃掉苹果皮,好吗?”儿子点点头,忽闪了一下眼睛。于是父亲蹲下身来,开始了那个漫长而感人的动作。他的头微向左倾,左脚着地,右脚跟踮起,显出用力的样子。我注视着眼前这对父子,两行感动的泪水顺着脸颊滑进我嘴里,“很甜。”我自言自语。但见父亲只啃了一半,让儿子拿住留有苹果皮的另一半,然后缓缓地站起来,掏出手帕,擦擦嘴和手,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看着儿子大口大口地吃着苹果,那笑意在他脸上荡漾开去,……融融父爱注入了啃苹果皮的这一动作。啊,父母之爱,无时不在!

1.对“开始了那漫长而感人的动作”中的“漫长”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明父亲啃苹果皮的时间长。

B.说明父亲啃苹果皮的艰难。

C.说明这个动作表达出爱的长久。

D.说明今后类似动作还很多。

2.“很甜。”我自言自语。“很甜”是指( )

A.苹果本身很甜。

B.我感到了父母之爱的“甜”。

C.对父爱是甜的感叹。

D.意识到儿子吃苹果之甜。

3.点明这个动作含义的一句话是:

4.本文所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有 、和 ,记叙的顺序是 。

5.本文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参考答案:1.C

2.C

3.父母之爱,无时不在。

4.记叙; 描写; 抒情; 顺叙。

5.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爱之情。

篇5:《父子》阅读答案

德民老汉病了,病得不轻。村里人来看望他,说,叫你明娃回来看看吧!德民老汉轻轻地摇着头,不用了,娃要招呼好多事,忙呐。

村里人从德民老汉屋里出来也连连摇头,这个老倔头,硬说自己的娃在省城做大官呢。都这劲儿了,还嘴硬哩。

“俺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句话不知被德民老汉唠叨过多少回了。街坊邻居遇到个啥作难的事,这句话就会从德民老汉皱巴巴缺了牙的嘴里轻溜溜地滑出来。谁都知道,德民的娃是在外地,可从没有听说他的娃当啥大官。这个穷乡僻壤的村里,当官的只有一个,就是东街的狗毛在县城啥子公司当科长。村里人都知道狗毛的官大,因为狗毛每次回村都开个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长长的带把儿的烟。

德民老汉的话不是没人信过。那年县里化肥脱销,村里人眼瞅着田里的苗施不上肥,急得牙根子上火。德民老汉一句“俺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的话,惹恼了村委主任,老爹,你就别添乱子了,你娃真当的是大官就让他给批点儿化肥来,看看人家狗毛家的地,早上了肥了。德民老汉就背了个包,搭车去了省里,三五天过去还真拉回一车尿素。价钱高了,可田不等人。肥用了,闲话也有了。还说娃在省里当啥官呢,连平价化肥都搞不到。德民老汉解释说,俺娃说,尿素上着比化肥好呢。庄稼人不愿意听,庄稼人图的是实惠。

德民老汉每年地里活闲的时候,就背着杂粮去省城娃家里住些天。回村里也给大家带些各种各样的吃食。

村里人就问,你明娃就不给你带点儿高级烟?德民老汉说,俺娃不吸烟,说吸烟不健康。村里人又问,你娃也不捎点儿好酒?德民老汉说,俺娃也不喝酒。娃媳妇说了,喝酒也不健康。村里人就撇嘴了,那烟酒都不健康,国家卖它做啥?德民老汉也答不上来。

纳着鞋底子的媳妇们就问,城里住得好好的,急着回来做哈?德民老汉说,城里,咱乡下人住不来。上楼下楼都关在个铁壳子里,忽悠得人头晕。地上铺着实木块,油光光的直想打跟头。进屋还要换鞋。七老八十的人喽,娃媳妇还逼着喝酸奶。

年轻人逗趣地说:吹牛吧,你明娃要是个大官,肯定也坐那铁壳子车。叫你娃开铁壳子车送你回来。

德民老汉再进城还真是坐着铁壳子小车回村的。

德民老汉说,在城里两无就待腻了,对明娃说俺要回村呢。娃就要打汽车票。俺说汽车开不到村里,爹老了,腿脚不利索了呢,你就用你成天坐的那种小车把俺送回去,村里人都惦记着呐。娃没说二话,打个电话就要来车。瞧瞧,排场不?红颜色,姓说吉利。德民老汉脸上堆满了欣慰。

一青年围着车转了一圈,认出了车上印的字,老爹,你坐的是出租车,要花大价钱雇呢。德民老汉说,俺一个子儿也没掏。

那是你娃给掏的呗。问问师傅从省城到咱村得多少钱。

开车师傅伸出手指头比画了个八字。

恁贵,八十块钱?德民老汉瞪圆了眼睛。

八十块钱?哈哈,八十块钱只能摸摸,给了八百我还不愿跑呢,回去得赶夜路呢。

德民老汉张大了嘴巴,像一下子矮了许多,见到大人小孩都低着头,从此不再说娃在省城做大官的话了。

村里遇上了干旱,地里的庄稼都蔫了。村主任急得满嘴起泡。村主任来找德民老汉,老爹,你娃不管当啥官,能不能找找人帮咱村里打几眼井啊?

主任交代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德民老汉就进城找明娃,没待两天就回来了。村主任问,打井的人来了没有?

德民老汉说,明娃说了,这旱是全省旱,要那啥,统筹解决。村主任说,屁,等到统筹咱全村人都喝西北风了。德民老汉从布袋子里拿出一摞子钱,娃说了,让咱自己先打井干着。这是娃自己的五万块钱。你干不干?

干,全村人砸锅卖铁也得打井抗旱。

德民老汉病了,病得不轻。迷糊中的德民老汉嘴里念叨着:“井……水……”

德民老汉去了。明娃从省里回了村。第二天村里来了一排溜大车小车,有省里、市里、县上的。村里人这才相信德民老汉的娃真是在省里当大官呢。明娃挨家挨户感谢乡亲对老爹的照顾,然后带着媳妇女儿在德民老汉的坟前跪了很久很久。

德民老汉的坟前摆放着几个大碗,碗里盛的是刚刚从机井里打出来的清凉凉的水。

(根据刘建超小说《清》改编)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从德民老汉的病很严重村民提出叫回他的儿子明娃写起,引出了诸多往事。

B.德民老汉说“俺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却无人相信,成为贯穿全文的一个谜,到结尾才揭出谜底。

C.德民老汉每次在城里明娃家住的时间都不长,主要原因就是德民老汉的生活习惯和城里人的生活不同。

D.小说写了一个偏远村子的故事,作者通过描写村民的言行表现出村民的自私无知,也显出了村子的封闭落后。

5.请结合德民老汉对村民的态度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6分)

6.明娃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却在最后出场,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6分)

阅读答案:

4.D(3分)(“村民的自私无知,也显出了村子的封闭落后”分析不当)

5.①热情大方,乐于助人,每次从城里回来都给乡亲们带各种吃食,热心帮助村里人买化肥、打机井。②脾气好,没有心计,不会向村人证明自己的儿子当大官,被村民问得无话回答。③有虚荣心,经常给村里人说自己儿子当大官。(每点2分,共6分)

6.①将悬念留到最后,提升读者的阅读趣味;②通过父亲的言行间接刻画表现儿子,构思独到;③明娃不出场带来村民的猜测与不相信,更能衬托表现出明娃清廉公正的特点;④明娃不出场,村民表现真实,有利于展现村里的人情世故,让读者对人物所处环境有更多了解。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篇6:《父子》阅读答案

(2)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3)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4)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父亲从嘴里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5)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奖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6)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下儿子的脑袋。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

(7)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8)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来。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9)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

(10)儿子似乎很有眼色,每当喘着粗气的父亲将要蹲下放柴草的时候,儿子都会从柴草的底下扶上一把。儿子这一把的力气尽管很弱小,但的确能够减少父亲身体弯曲的痛苦。

(11)父亲夸,好儿子!

(12)儿子笑了笑,两颗俏皮的虎牙闪动在父亲的眼前。

(13)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母校,好吗?

(14)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烟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

(15)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16)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来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

(17)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头的车才能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了一串长音。

(18)儿子想说,爸,别说了,您已经说过无数遍了。然而,儿子没有说,儿子怕父亲不高兴,怕父亲改变主意,怕父亲不带自己去他美丽的母校。

(19)风吹到脸上,夹杂着雾气的潮湿,多少有点儿刺骨的感觉。

(20)但儿子身上很快淌了汗,而且额上的汗珠已如小虫子似的爬来爬去。

(21)父亲转过身来问,累吗?爸驮你一会儿。

(22)儿子咬紧牙关说,不要!然后把胸脯挺得树一样直。

(23)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24)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来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儿子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读书,真是了不起。

(25)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一场兴奋,眼睛里放射出万丈光芒。父亲说,看,这块,就是母校的操场,那家伙。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26)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

(27)父亲用手一指,看,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师哩。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那个门,看见了没有?

(28)儿子当然看到了。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己能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29)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

(30)从县城回来,儿子整夜做梦。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31)后来,儿子真到县城读书。儿子对父亲说,你读书的那个学校,就是我的母校,那家伙!

(32)再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33)儿子什么都清楚了。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母校。父亲心里装的那几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来的。

(34)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为马呢?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xx年第11期)

1.依次填写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6分)

→ → →儿子明白了父亲其实没有母校

2.8-12段与小说的核心内容父子的母校看似无关,实则联系紧密,请说明理由。(5分)

3.儿子对父亲怀有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感?(5分)

4.下列有关父亲的语言描写,有符合人物身份的,也有不符合的,试作分析。(4分)

①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②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

③信不信?那家伙!

(符合)第 句。

(不符合)第 句。

5.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很感人,请作具体分析。(写出两点)(6分)

参考答案:

1.(6分)父亲对儿子夸母校 父亲带儿子去看母校 儿子进了母校

2.(5分)示例一:这部分的情节表现了父子贫苦、艰难的生活现状,(2分)是父亲希望儿子读母校的原因之一(或是父子对母校的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原因)。(3分) 示例二:这部分的情节表现了儿子的孝顺、懂事,(2分)使下文儿子进母校等情节显得真实可信。(3分)

3.(5分)①敬佩(羡慕)之情。他以为父亲读过书,是个了不起的人。②感恩(感激)之情。他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未答出感激、感恩要点的,酌情扣分)

4.(4分)(符合)①③因为父亲是个没文化的农民,对虚拟的母校只能含糊其词。(2分)(不符合)②因为父亲是个没文化的农民,说不出这么文绉绉的话来。(2分)

5.(6分)示例:①父亲是个教子有方的人,(1分)他对儿子的教育是通过虚拟的美好母校,激发儿子的上进心。(2分)②父亲是个有眼光的人,(1分)他深知有知识有文化能改变人生的道理。(2分)③从爱子之情或任劳任怨作答亦可。(未答出教子有方要点的,扣2分)

篇7:《父子》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9—22题。

包氏父子

张天翼

老包①小心地抽开抽屉,把老花眼镜拿出来带上,慢慢念着。象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牟信封瞧了老半天。两片薄薄的紫黑嘴唇在一开一合的,他从上面的地名读起,一直读到“省立xx中学高中部缄”。

“露,封,挂,号,”他摸模下巴。“露,封,……”

他仿佛还嫌信封上的字太少太不够愈似的,抬起脸来对天花板愣了会儿,才轴出信封里的东西。

天上糊满着云,白天里也象傍晚那么黑。老包走到窗子眼前,取下了眼镜瞧瞧天,才又架上去念成绩单。手微微颤着,手里那几张纸就象被风吹着的水面似的。

成绩单上有五个“古”。只一个“乙”——那是什么“体育”。

一张信纸上油印着密密的字:告诉他包国维本学期得留级。

老包把这两张纸读了二十多分钟。

“这是什么?”胡大一走进来就把脑袋凑到纸边。

“学堂里的。……不要吵,不要吵。还有一张,缴费 单。”

这老头把眼睛睁大了许多。他想马上就看完这张纸,可是怎么也念不快。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半格。

“学费:四元。讲义费:十六元。……损失准备金:……图书馆费:……医……”医……”

他用指甲一行行划着又忿第二遍。他在嗓子里咕噜着,跟痰响混在一块。读完一行,就一瞧天。

“制服费!……制服费:二——二——二十元。……学生除——除一一除宿费膳费外,皆须……”

瞧瞧天。瞧瞧胡大。他不服气似地又把这些句子念一遍,可是一点也不含糊,还是这些字——一个个仿佛刻在石头上似的,陷到了纸里面。他对着胡大的脸子发愣:全身象有——不知道是一阵热,还是一阵冷,总而言之是似乎跳进了一桶水里。

“制服费!”

“什么?”胡大吃了一惊.

“唔,唔。唵。”

制服就是操衣,他知道。上半年不是做过了么?他本来算着这回—共得缴三十一块。可是这二十块钱的制服费一加,可就……

突然——磅!房门给谁踢开,撞到板壁上又弹了回来。

房里两个人吓了一大跳。一回头——一个小伙子跨到了房里。他的脸子我们认识的:就是上那张照片里的脸子,不过头发没那么光。

胡大拍拍胸脯,脸上陪着笑:“哦唷,吓我一跳,学堂里来么?”

那个没言语,只膘了胡大一眼。接着把眉毛那么一扬,额上就显了几条横皱,眼睛扫到了他老子手里的东西。

“什么?”他问。

胡大悄悄地走了出去。

老头把眼镜取下来瞧着包国维,手里拿着的三张纸给他看。

包国维还是原来那姿势:两手插在裤袋里,那件自由呢的棉袍就短了好一截。象是因为衣领太高,那脖子就有点不能够随意转动,他只掉过小半张脸来瞅了一下。

“哼。”他两个嘴角往下弯着,没那回事似地跨到那张方桌跟前。他走起路来象个运动员,踏一步,他胸脯连着脑袋都得往前面摆一下,仿佛老是在跟剐人打招呼似的。

老包瞧着他儿子的背:“怎么又要留级?”

“郭纯也留级哩。’:那小伙子脸也没回过来,只把肚子贴着桌沿。他把身子往前一挺一挺的,那张方桌就咕咕咕地叫。

老包轻轻地问:“你不是留过两次级了么?”

没答腔,那个只在鼻孔里哼了一声。接着倒在桌边那张藤椅上,把膝头顶着桌沿,小腿一荡一荡的。他用右手抹了一下头发,就随便抽下一本花花绿绿的书来:《我见犹怜》②。

沉默。

房里比先前又黑了点儿。地下砖头缝里在冒着冷气,老包两只脚仿佛踏在冷水里。

老包把眼镜放到那张条桌的抽屉里,嘴里小心地试探着说:“你已经留过两次留级,怎么又……”

“他喜欢这样!”包国维叫了起来。“什么‘留过两次留级’!他要留!他高兴留就留,我怎么知道!”

外面一阵皮鞋响:一听就知道这是那位表少爷。

包国维把眉毛扬着瞧着房门,表少爷象故意要表示他有双硬底皮鞋,把步子很重地踏着,

敲梆似地响着,一下下远去。包国维的小腿荡得利害起来,那双脚仿佛挺不服气——它只穿着一双胶底鞋。

老头有许多话要跟包国维说,可是别人眼睛盯到了书上:别打断他的用功。

包国维把顶着桌沿的膝头放下去,接着又抬起来。他肚子里慢慢念着《我见犹怜》,就是看到一个标点也得停顿一两秒钟。有时候他偷偷地瞟镜子一眼,用手抹抹头发。自己的脸子可不坏,不过嘴扁了点儿。只要他当上了篮球员,再象郭纯那么——把西装一穿,安淑真不怕不上手。安淑真准得对那些女生说:“谁说包国维象瘪三!很漂亮哩。”

【注】①老包,小说中“包国维”的父亲,一个公馆内的老仆人。②《我见犹怜》:流行于当时的庸俗小说。

19.请简要分析第四自然段中“天上糊满着云,白天里也象傍晚那么黑。”这一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20.试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1)象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对信封瞧了老半天。

(2)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行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半格。

21.请概括分析文中“包国维”这一人物形象。(4分)

22.本文描述了一个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望子成龙的故事,有人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故事的时代背景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故事表现的主旨也已经没有了现实意义,你的观点呢? (6分)

19.(4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1分)渲染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烘托老包收到学校来

信,担忧、沉重的心理。(3分)

20.(4分)(1)运用了动作描写,老包把学校来信看作是了不起的'东西,仔细瞧了老半天,

表现了他对儿子学业的期望和重视,表现了老包望子成龙的心理。(2分)

2)运用细节描写,当老包得知儿子本学期需要留级时,他看信时老是接错行,表现了他

(怀疑、惊慌的复杂心理。(2分)(如学生答年龄大接错行,不给分)

21.(4分)包国维是一个出身旧社会底层的虚荣自私、不学无术、贪慕富贵、玩世不恭的学

生形象。(2分)他看不起自己的出身,看不起自己父亲和父亲周围的“下层”人,但又不想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处境。(2分)

22.(6分)我认为故事表现的主旨也依然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老包作为旧时代的牺牲品,为了儿子求学想尽千方百计,备尝艰辛,望子成龙,希望儿子

能够通过读书创造出一条富贵的道路。他对待儿子是百般讨好、持宠娇纵,导致了儿子最后的结果。这对当下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有着很深的现实意义。包国维作为儿子不能体谅家长的艰辛,以自我作为中心,自私、虚荣、贪慕富贵、玩世不恭,自甘堕落,让家长失望,也必将导致自己悲剧命运,这对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学生有着很深的现实意义。(共6分,父子分析各占3分,言之有理即可。回答没有现实意义不得分。)

篇8:《父子》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5分)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8.下列句中加点字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3分) ( )

A.泣下沾襟 B.函梁君臣之首

C.仓皇东出 D. 忧劳可以兴国

9.下列句子与“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相同的一句是(3分) (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莫能与之争

10.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以庄宗“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极盛,与 “誓天断发,泣下沾襟”的极衰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句式对称,词语简练,意义深刻。既是格言式的警句,又是全文的归结,揭示了“人事”的具体含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说明庄宗溺于伶人,因而“身死国灭”的教训具有普遍意义。警告北宋统治者如果一如既往地沉溺于声色犬马,也会重蹈后唐灭亡的覆辙,为天下所笑。

11.翻译:(6分)

①一夫夜呼,乱者四应。(2分)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4分)

参考答案:

8.A.(B、函,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木匣子装 C、东,名词活用为状语,向东 D、兴,使动用法,使……兴盛)

9.C.(被动句)

10.B.(没有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

11.(6分)(1)一个人在夜里呼喊,作乱的人就四方响应。(2) 人生的祸患常常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宠爱)伶人才这样吗?

《父子性刚》阅读答案

父子性刚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不速之客阅读答案

记叙文阅读之二十一北京时间不到点

《爱的味道》阅读答案

北京时间不到点作文

塞翁失马阅读答案

父子关系证明书

《虎猫对饮》阅读答案

《冬天》朱自清阅读答案

《父子》阅读答案
《《父子》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父子》阅读答案(共8篇)】相关文章:

民工父亲的幸福阅读答案2024-01-08

塞翁失马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2023-06-17

塞翁失马的阅读理解题目和答案2022-06-03

父亲和玉阅读答案2022-11-24

民工父亲的幸福 阅读答案2022-12-11

父亲和儿子阅读答案参考2022-11-21

《味道》阅读答案2023-12-20

记叙文阅读之十一父爱的高度2022-10-13

塞翁失马文言文2022-09-21

初中语文《背影》练习题2023-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