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人品与画品-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12篇)由网友“猴嘛”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也谈人品与画品-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也谈人品与画品-阅读练习及答案
杨悦浦
古人云,“人品即画品”。这也是业内颇为流行的一句话。留意了许多年,我发现,许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总是“不得要领”。
“人品”和“画品”,分开来说或合起来说,都很重要。“人品”是“做人”的结果,“画品”是“作画”的结果,一个画家既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又创作出好作品,是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但是,如果把“人品即画品”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会让我们不时在生活中看到相反的情况:有些画家,画得不好,但人品极佳;有些画家,画得“贼好”,可人“不咋地”。
有位画家,很聪明,人过中年开始画中国画,一上手就很老到,不几年便声名鹊起,但业内口碑却不好。一次,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他,行前,某长者特地嘱咐:“此人是当代一位很重要的画家,但俗不可耐,采访时不要因此而低估了他的艺术成就。”记者采访回来后,愤怒地说:“要不是事先有人打过招呼,我真想扭头就走。他一口一句脏话,真让人受不了!”美术界看重的是绘画水平,何况也不能说世俗的人就一定是坏人,就不能当一个好画家。所以,“人品即画品”虽在理论层面被奉为圭臬,现实中却有时只是被当作“幌子”。
在美术界,还会听到“作画先做人”、“心灵美画才美”、“用心作画”、“功夫在诗外”等。要是较起真儿来,会发现这些“流行语”原有的教益在流行之时,常常失去了本然。
“做人”,应怎么做人?做什么人?为什么做人?做了怎么样?做不了又怎么样?这一系列的`问题,美术界一些人会用自己的行为做出各种各样的解答。有的人画很一般,但能靠“官僚奸商”大红大紫,被媒体热捧,但终为大众不齿。“浮躁”的社会,“做人”的标准也许随之“浮动”。于是,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现象:要想提高画价,便开始自己炒作、商人炒作、圈子炒作,弄个主席、院长之类的头衔,于是那些略知皮毛的官员利用职权谋取“学术”地位,也便似乎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了。比起长年累月拼命奋斗才能获得社会承认的人来说,这可是省事多了。这样的“做人”,与真正的艺术创作之间,有什么本质联系?“人品即画品”便仅仅是一句空谈。
若从这些现象看,“人品即画品”在现实中便成了一个可疑的命题。人品就是人品,画品就是画品,常常被分置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
画品,包括很多方面:作品是否达到了艺术基本品位,它的艺术价值如何?作品在社会领域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否为社会文化艺术综合方面所认知?作品是否经得起历史的鉴证,不要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就算是在当代的位置又如何?艺术是要画家拼尽全力投入的事情,技艺要不断地磨练,风格和个性要不断地锻造,艺术修养要不断地提升。这些问题说穿了,就不只是画品,更是人的性情、品质、操守。
打开美术史,都是由无数名作和艺术思想发展而组成的。历史上画得好的画家很多,人品好的画家也很多,美术史不会将其全然割裂。“人品即画品”的道理,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我只想提醒,在鱼龙混杂、浮嚣躁动的社会现实中,若有人还拿“人品即画品”说事儿,千万别当真。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还是要做人有标准,从艺有高度,惟德艺双馨方能遗泽后代。
《人民日报》(08月11日12版)
1.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美术界所重视的一些关于人品与画品的“流行语”在较起真儿来时常常让人感觉名不符实。
B.“做人”要有一定的标准,画很一般却靠“官僚奸商”大红大紫,被媒体热捧的人终会为大众所不齿。
C.“浮躁”的社会里那些“浮躁”的人,其做人方式比长年累月拼命奋斗才能获得社会承认要聪明多了。
D.美术史是由无数名作和艺术思想发展而组成的,很多画得好的画家人品也好,“人品即画品”从长远角度来看是正确的。
2.文中讲到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一位画家的故事有什么作用?(3分)
3.读完文章,你对“人品即画品”有了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中的观点进行概括。(3分)
参考答案
1.(3分)C(“比长年累月拼命奋斗才能获得社会承认要聪明多了”不是作者的观点也未在文中体现。)
2. (3分)这一故事在文中是举例说明“人品即画品”的说法在浮躁的社会中往往是不正确。绘画水平高的人也可能很世俗,但世俗的人也不一定是坏人,也不是不能当一个好画家。
3. (3分)画家有品位又能创作出好作品,自然是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但现实中“人品即画品”却只在理论层面被奉为圭臬,被当作“幌子”;而“人品即画品”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真正的艺术家也应该德艺双馨。(答对一点得1分)
篇2:《丰子恺的人品与画品》阅读答案
《丰子恺的人品与画品》阅读答案
①我对于子恺的人品说这么多的话,因为要了解他的画品,必先了解他的人品。一个人须先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创造真正的艺术。子恺从顶至踵是一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全都是艺术的。他的作品有一点与时下一般画家不同的,就在他有至性深情的流露。子恺本来习过西画,在中国他最早作木刻,这两点对于他的作风都有显著的影响。但是这些只是浮面的形相,他的基本精神还是中国的,或者说,东方的。我知道他尝玩味前人诗词,但是我不尝看见他临摹中国旧画。他的底本大半是实际人生一片段,他看得准,察觉其中情趣,立时铺纸挥毫,一挥而就。他的题材变化极多,可是每一幅都有一点令人永久不忘的东西。我二十年前看过他的一些画稿——例如《指冷玉笙寒》,《月上柳梢头》,《花生米不满足》,《病车》之类,至今脑里还有很清晰的印象,而我素来是一个健忘的人。他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它有时使你悠然物外,有时使你置身市尘,也有时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他的人物装饰都是现代的,没有模拟古画仅得其形似的呆板气;可是他的境界与粗劣的现实始终维持着适当的距离。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他的画就像他的`人。
②书画在中国本有同源之说。子恺在书法上曾经下过很久的工夫。他近来告诉我,他在习章草,每遇在画方面长进停滞时,他便写字,写了一些时候之后,再丢开来作画,发现画就有长进。讲书法的人都知道笔力须经过一番艰苦的训练才能沉着稳重,墨才能入纸,字挂起来看时才显得生动而坚实,虽像是龙飞凤舞,却仍能站得稳。画也是如此。时下一般画家的毛病就在墨不入纸,画挂起来看时,好像是飘浮在纸上,没有生根;他们自以为超逸生灵,其实是画家所谓“败笔”,像患虚症的人的浮脉,是生命力微弱的症候。我们常感觉近代画的意味太薄,这也是一个原因。子恺的画却没有这种毛病。他用笔尽管疾如飘风,但笔笔稳重沉着,像箭头钉入坚石似的。在这方面,我想他得力于他的性格,他的木刻训练和他在书法上所下功夫。 (《中学生》复刊后第六六期,1943年8月)
16.读第①节,思考:丰子恺的画大半取材于什么?他的画有有哪些特点?(4分)
17.“它有时使你悠然物外,有时使你置身市尘,也有时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这一句话是从什么角度评价丰子恺的绘画的?(2分)
18、读第②段划线句,作者认为当时一般画家的“败笔”是什么?作者写这点用意是什么?(4分)
19、丰子恺的画为什么能“笔笔稳重沉着,像箭头钉入坚石似的”?(用文中原句回答)(4分)
参考答案:
16.实际人生。真诚、平和、超脱、对人怀有深刻的同情和爱。(4分)
17.是从读者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这一角度评析的。(2分)
18.墨不入纸,画挂起来像是飘浮在纸上,没有生根。(2分)与丰子恺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丰子恺的画沉稳、坚实。(2分)
19.“我想得力于他纯朴执着的性格,他的木刻训练和他在书法上所下的功夫。”(4分)
篇3:《人品与作品》阅读练习及答案
徐云方
古人常说,字如其人,文如其人,用来说明人的品性与作品之间的天然联系。从作品看人品,从人品观道德,这些环环相扣的事物着实给我们一些启示:人品与作品的关系呈现正相关。而正态的人品总能催生饱含深情的作品。
饱含深情的作品总是能够引起共鸣。小时候,读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只知道很押韵上口,却不解个中滋味;待到自己远离故土,异地求学工作时,方才深刻地理解余先生对祖**亲的拳拳怀念之心。一篇作品如此的饱含深情,能够打劫我们的感情,一方面需要作者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另一方面需要作者有正态的人品,把自己所想所思所经历的人生百态,用最真实的想法刻画出来,这样的作品岂能没有共鸣的读者?
作品之所以能够饱含深情,说到底,还是作者的品行与作品的风格达成了协调统一。苏东坡为人率真,为官正直,不惜得罪当时的当朝宰相也要为民请命,仕途不畅不当紧,他把深情全都浸润到诗词里。不管是豪情万丈豪放词,还是温婉如水的婉约词,全无半点的恶俗,干净到透彻。林语堂、钱钟书等名家皆是如此,作品如人,人如作品,充分地彰显了人性,人品与作品没有丝毫脱节的`迹象。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的文艺作品,更需要这样的文艺人,达到人与作品浑然天成的境界。
文艺人要和自己和谐相处。言行一致,这是极具魅力的人格。所谓行者正,坐得端,唯有人品正直,方有直立的躯干。《水浒传》里的黑旋风李逵,性格粗鲁,草莽之人,反倒是一个讨喜的角色,何也?究其原因,还是自己是一个统一的立体的人,说一是一,不矫揉造作,不违背天地良心,所谓人与自己和谐统一,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对于文艺人来说,应该具备这样的品性,我口抒我心,不管是为文,还是作画,都要让自己的作品保持自己的风格,这是打动人的关键。当然,文艺人也需要其他品质:真诚、浑然天成、率真、创新敢闯
精品的文艺源自真诚的人品。很多人喜欢作家三毛,认为她有个令人羡慕的荷西,其实这不是她被人喜爱的真正原因,她那种洒脱的性格和洒脱的文章是那么的浑然天成,有共同生活阅历或期待那种生活方式的人,是决计抵挡不住她的文字诱惑的。精品的文艺需要雕琢,但更需要用心,而且是要浇注人品。虽然笔者不喜欢给事物贴标签,但有些人的作品总是打上这些人烙印,率性、正直、草根、豁达等,这些作品的特征都是文艺家附加给它的,成了作品风骨的一部分,永远也擦拭不掉。
人品与作品当浑然天成。人品与作品的关系呈现正相关,这是被历史和现实证明过的。伟大的作品都倾注了文艺家的心血,猥琐的人品或者两面的人格都无法保证作品的纯度,当然,这样的作品也很难登上文艺高峰。
(选自中国文明网,有删改)
1.下列对人品与作品关系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3分)
A.人品与作品的关系呈正比。正态的人品总能催生饱含深情的作品,反之则贻害无穷。
B.字如其人,文如其人,人的品性与作品之间具有许多联系,有直接联系、间接联系、人工联系、自然联系。
C.好的作品的出现离不开好的人品,在文艺研究和文学创作中,人品和作品应该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D.林语堂、钱钟书等名家皆是如此,作品如人,人如作品,充分地彰显了人性,人品与作品没有丝毫脱节的迹象。
2.结合文章内容,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3分)
A.作者如果有正态的人品,又能把自己所思所想所经历的事情用文字表述出来,这样的作者(如余光中)会有共鸣的读者。
B.只有把作者的品行与作品的风格达成了协调统一,才能使作品饱含深情,触动人心。
C.《乡愁》打劫了我们的情感是靠作者自身的高尚人品和创作作品时的内心的真挚感情。
D.作者创作时必须有率真、创新敢闯精神,才有利于作品的成功。如《水浒传》里的黑旋风李逵,性格粗鲁,草莽之人,反倒是一个讨喜的角色。
3.通读全文,有关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恰当的是(3分)
A.林语堂、钱钟书等名家不管是豪情万丈豪放词,还是温婉如水的婉约词,全无半点的恶俗,干净到透彻。他们的作品如人,人如作品,充分地彰显了人性,人品与作品没有丝毫脱节的迹象;而我们的时代正需要这样的人才。
B.苏轼为人率真,为官正直,他的品行和作品的协调统一得罪了当时的当朝宰相,为民请命的他--仕途不畅。
C.三毛被人喜爱的原因是她那种洒脱的性格和洒脱的文章是那么的浑然天成,有共同生活阅历或期待那种生活方式的人,是决计抵挡不住她的文字诱惑的,而不是有个令人羡慕的荷西。
D.徐云方不喜欢给事物贴标签,但有些人的作品总是打上这些人烙印,率性、正直、草根、豁达等,这些作品的特征都是文艺家附加给它的,成了作品风骨的一部分,永远也擦拭不掉。
参考答案:
1. (B,B项表述错误,人工联系无中生有。)
2.(D,《水浒传》里的黑旋风李逵,性格粗鲁,草莽之人,反倒是一个讨喜的角色说明了不矫揉造作,不违背天地良心,所谓人与自己和谐统一,而不是率真、创新、敢闯精神。)
(C,有个令人羡慕的荷西是三毛的作品受人喜爱的原因,但不是真正原因。)
篇4:《谈读书》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谈读书》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谈读书》节选,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背,射箭可以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他可以研习形而上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繁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案例,如此等等。这种种心灵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治疗。
小题1:选段要论证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你能为“读史使人明智”提供一个道理论据吗?写在下面。
参考答案:
小题1:读书可以完善人的性格,弥补人的精神缺陷。
小题2: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考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分析文章的中心论点一般从标题、开头、结尾来考虑,有时还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补写论据的能力。补写的论据能体现本文的“中心论点”即可。
篇5:《谈“忍”》阅读练习及答案
《谈“忍”》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并回答问题。
谈“忍”
①不知从何时起,“忍”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一些年轻人穿着印有“忍”字的T恤衫招摇过市,肩膀上、手臂上刺着“忍”字以自我标榜;一些成功人士,也把写有“忍”字的条幅装裱后悬挂在显眼处,以自励自警。
②“忍”似乎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力提倡和宣讲的,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倡导“忍”。但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忍”,并不是一味地叫人忍让、忍受和忍耐,并不是委身以求志,苟且以偷生。今人标榜“忍”,也不仅仅为求得一时的风平浪静、无所作为。相反,它暗含着等待时机的策略、隐而不露的智慧。“面对命运,忍耐似乎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是在冲锋前对自己爆发力的凝聚。因为机会不可能俯拾皆是,它需要认真寻找;力量也不可能随时都有,它需要慢慢积蓄。
③“忍”是有大小之分的`。韩信受胯下之辱是小忍,司马迁受宫刑后发愤著书是大忍。由此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怪有位名人说“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了。
④不过“忍”似乎总与寂寞相伴。寂寞是一种环境,是一种历练,耐得住寂寞是做学问、成大事都必须达到的境界。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这方面可作为后人的典范。他少年成名,但不为名利所动,而是潜心书斋,求学海外,进一步提高自己。晚年更是能耐得住寂寞,拒不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不出席各种公共场合。有人看到他的文章后慕名来访,他说:何必非要看到下蛋的鸡呢?他于大都市中避居一角,读书,静思,冷眼旁观人生与社会。他不愿成为主流,成为主流,只能给思考、创作造成累赘。要知道做学问、搞研究是一个非常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和诱惑,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倘若背离其正道,醉心于镁光灯下,热衷于出风头,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
⑤不可否认的是,“忍”的过程似乎总是痛苦的,总伴随着身心的煎熬。但也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磨砺意志,锤炼本领,增益其所不能,承担起天降斯人之大任。
1.文章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为文章第③段空缺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
3.结合具体语境,说说文章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④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你对文章第②段中“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这句话的理解,补写一个实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从社会现象引出论题。
2.示例:“忍”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答案不唯一)
3.读到好文章并不一定要了解作者,也没有必要特意拜访作者。
4.“忍”总与寂寞相伴。耐得住寂寞是做学问、成大事都必须达到的境界。
5.示例一:诸葛亮隐居隆中,躬耕陇亩,是为了等待时机,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
示例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休养生息,是为了等待时机,以报仇雪耻。(答案不唯一)
篇6:诗品与人品现代文阅读答案
诗品与人品现代文阅读答案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选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提及“诗品”,熟悉中国文学史的很容易联想到梁代钟嵘和唐代司空图的两部同名著作,所谓“品”,是就区分诗歌的不同风格、境界而言的,可以理解为类别。今天我们讨论的“诗品”,有别于钟嵘、司空图的指称,指的是诗的品质、品格和品味;与此相应,所谓“人品”指的是人的品行、品性、品德。人们常常将诗品与人品相提并论。二者之间确实有密切的联系,但却不能等同,也无法对应。它们呈现出的是若即若离、错综复杂的双边关系。
主张诗品与人品相统一,是追求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集中反映。在这方面最简明的一个论断就是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倡言:“诗品出于人品。”最早将诗品与人品联系在一起的是先秦时期的“诗言志”思想。所谓“诗言志’’是指诗应当抒写人的情志,应当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外在表现。这实际上已涉及到“文如其人”和“言为心声”的命题。“文如其人”这一命题,可以追溯至汉代扬雄的《法言·问神》、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但从现存的文献看,明确表述“文如其人”这一命题的是苏轼的.《答张文潜书》:“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这段话是苏轼评论他弟弟的。后人都认为三苏里面最有才气的是苏轼而不是苏辙。在苏轼的眼里,弟弟的文章超过了他,而世人不理解。
后来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就太多了,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我们有理由强调:欲醇诗品,先正人品。只有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才能真正提升诗的品质、品格和品位,达到诗品与人品的完美融合。要正诗品就要像孟子说的,养吾浩然之气。
(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有删改)
1.根据文本,下列选项中无法说明“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的一项是:
A.对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历程做一个全面的考察,“文如其人”确实比较普遍,这是一种史实。
B.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倡言:“诗品出于人品。”可见主张诗品与人品相统一,是追求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集中反映。
C.诗的品质、品格和品位不断提升,人的品行、品性、品德也会不断提升。
D.要达到诗品和人品的完美融合,就要像孟子说的,养浩然之气。
2.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B.世人以为苏轼的才气胜于苏辙,苏轼却认为苏辙的文章超过了他,苏辙其文如其为人,诗品和人品达到了统一。
C.李白、刘禹锡的“文如其人”和潘安、赵构的“言非心声”形成了对比,说明了“诗品与人品”并不能完全相统一。
D.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
3.综观全文,下列理解和分研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品与人品是可以统一的,这是对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追求。
B.诗品与人品也有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
C.诗人尽量达到诗品与人品的完美结合,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D.诗品出于人品。诗如其人,从作品中就足见其人的品质、德行,有了好的人品,就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参考答案:
1.C(题干要求是人品为诗品的条件,而C项却说成了诗品为人品的条件。诗品不一定能带动人品提升。
2.D(逻辑有误。据原文“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可见,“言非心声”的现象并非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就可以解决的。“只要……就”过于绝对。)
3.D(有了好的人品,就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此推断于文无据。“诗如其人”,文中说“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和人品是割裂的”)
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
3、结合整篇文章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解题方法: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举例子是通过具体事例说明,让读者对某一道理或事理有更好的理解,使文章更加通俗易懂,化抽象为具体,作用是便于理解。
列数字就是用具体数字说明事物的特征,使之更具体、准确,说服力更强。比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通过4个数字描述,把卢沟桥的整体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打比方就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能使复杂抽象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简单易懂。比如,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松柏和宝塔都具体高耸的特点,可以进行对比和打比方。
作比较是把不容易理解的事物与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让读着有更具体的印象,对陌生事物及其特点有大体的了解。比如太平洋占的面积差不多等于其它三个大洋的总和,可见太平洋之大。
篇7:谈读书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①读书,一定要读好书,否则不如不读。这个世界每天出书何止万本,一个人的阅读量在它面前真是沧海一栗。我们没有义务用宝贵而有限的生命去陪伴那些平庸、通俗的文字。英国有这么一个读书人,他的读书信条是只读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并反复研读他们的代表作。比如在文学领域,当他用一年时间研读了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普鲁斯特、乔伊斯等大文豪的代表作品后,他就自豪地说:这个世界的文学高峰我总算都攀登过了!
②读书要忌杂。( )是一流的好书,( )切忌杂乱无章地读。好书需要形成系统,需要时间间隔,需要慢慢咀嚼、消化和回味。
③无数事实说明:读书不在多,而在于一个“精”字,在于有没有合理的系统和计划,你的系统和计划有没有良好的逻辑联系。
④举例说,假如你读诗,在一段时间可以专门读一读唐诗,而在某段时间则可以专门读李白,在你精读了李白的代表作品以后,可以写点读后感,再看一看有关李白的评论文章,强迫自己在高层次上与世界最杰出的人物对话。
⑤读书不可强求,应该去读自己喜欢的、“有缘分”的书。一流的好书,如果读上去头疼、脑涨、打瞌睡,硬着头皮也读不下去,感到无法接受,那就暂时放下它,不要糟蹋了书,也不要糟蹋了自己。
⑥你要相信,世界一流的.知识星座漫天闪烁,总有一个星座是与你有缘的,或者说具有某种“同构关系”。你们的生命信息、审美趣味、接受波段彼此相容、彼此沟通、彼此呼应。在这个“波段”上,你们彼此间能产生最大幅度的共鸣。
⑦很多人,包括一些学者、教授,都习惯于做读书卡片,对此,我有不同看法。就拿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来说,我们应该读他们的精髓和神韵,而不是把他们孤立地分解成一段段警句。
⑧我们读一本好的书就像在观赏一朵美丽的花,她应该是生长在泥土中随风摇曳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我们“读”到的、令人陶醉的应该是她整体的风韵或者一种神韵。如果将这朵花肢解成一片片花瓣,我们还会那么爱她么?这朵花还有什么观赏价值呢?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读书不应该依赖做卡片。
1、第①段加点词“沧海一栗”中的错别字是 栗 ,正确的写法是 粟 。
2、请在第②段画线句的括号内填上一组合适的关联词语 。
( 哪怕 )是一流的好书,( 也 )切忌杂乱无章地读。
或者( 即使)是一流的好书,( 也 )切忌杂乱无章地读。
3、作者在第④中例举“如何读诗”主要是想告诉人们:( D )(选择最合适的一项)
A、切忌杂乱无章地读书。
B、好书需要形成系统。
C、读书不在多,在于一个“精”字。
D、读书要有存在良好逻辑联系的系统和计划。
4、作者主要围绕四个方面谈了自己对“读书”的看法,分别是哪四个方面?
答:(1)读书一定要读好书。
(2)读书忌杂。
(3)读书不可强求。
(4)读书不应该依赖做卡片。
5、请从课外阅读中举出一例,谈谈你对第⑥段加点词“同构关系”的理解。
答:我向来钦佩那种不惮一切阻碍的勇气和才智,所以读《西游记》的时候,特别喜欢孙悟空上天入地,斗妖降魔的故事,故而那部小说,我已读过三四遍了,《西游记》与我可以说是具有某种“同构关系”。
篇8:谈自立阅读练习附答案
谈自立阅读练习附答案
核心提示:常言道“大树底下好乘凉”,然而庇护在大树底下的小树苗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同样,人也是如此,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自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自立才能有发展的前途。...
谈自立
①常言道“大树底下好乘凉”,然而庇护在大树底下的小树苗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同样,人也是如此,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
②自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自立才能有发展的前途。世界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的自立本领就很强。他十三四岁时为了建造实验室,常常到车站卖报,同时还在自己的后院里种植蔬菜,收获时再拿到市场上去卖。他用这些钱为自己建造了一间实验室,在此基础上他的发明也层出不穷。由此可见,自立对一个人的成功多么重要,要想成才,先得自立。
③相反,一个人如果不自立,样样都依赖别人,那么他是不会成大器的。球王贝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能成为球王,而我的儿子是不会成为球王的。”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贝利能成为球王是因为他有很强的自立本领,而他的下一代却在富足的环境下产生了依赖的.心理,缺乏吃苦的精神,这就决定了球王的儿子永远成不了球王。
④球王贝利认识到了这一点,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庇护子女的现象却十分严重。含辛茹苦的家长们为子女们样样操心,尽力为子女们减轻一切负担,然而这却使不少少年养成了过度依赖的坏习惯。殊不知我们当代的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的重任。视子如宝的家长们,你们应该还自己子女一份自由,让他们自立,为他们将来建设祖国打下基础。
⑤自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想成才的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摆脱别人的庇护去自立吧!
15.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简要叙述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16.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17.请联系选文并结合下面的一段话,谈谈你对“自立的内涵”的理解?(4分)
18.第③段中球王贝利说 “我的儿子是不会成为球王的”,作者为什么认为“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在《成功》一文中认为“成功=天资+勤奋+机遇”,请你结合季羡林的观点以球王儿子的口吻来反驳球王,你能帮球王的儿子说服球王吗?(4分)
参考答案:
15.(4分)中心论点:人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2分)。论证思路:开篇使用俗语引出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最后归纳强调论点并发出号召。(2分)。
16.(4分)举例论证(1分) 通过列举爱迪生小时候自己筹钱建造实验室的例子(1分),论证了自立对一个人的成功十分重要,要想成才,先得自立的观点(1分),使论证更有力(1分)。
17.(4分) 自立首先要摆脱别人的庇护(2分),其次是要学会适应环境,具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在逆境中磨练自己,发展自己(2分)。(意对即可)
18.(4分)作者认为球王的话有道理,是因为他认为贝利的儿子在贝利的庇护,以及富足的环境中会产生依赖的心理,缺乏吃苦的精神,所以他成不了球王。这就从反面论证了作者的观点(2分)。
示例:爸爸,您这样说是片面的。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虽然与外界环境有一定关系,但这不是主要因素,而关键是要看他后天是否勤奋,只要天资不差,经过个人的努力奋斗,当机遇来临时,你就能获得成功(联系季羡林的观点,1分)。我家的条件虽然不错,但我完全可以自立,我的天资不差,今后我一定发扬吃苦耐劳、刻苦勤奋的精神,我也一定可以成为球王,您说是吗(联系自身情况,1分)。(言之成理即可)
篇9:沈从文《谈写字》阅读练习及答案
沈从文《谈写字》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谈写字
沈从文
社会组织复杂时,所有事业就得“分工”。任何一种工作,必需要锲而不舍地从事多年,才能够有点成就。当行与玩票,造诣分别显然。
多数人若肯承认在艺术上分工的事实,那就好多了。不幸得很,中国多数人大都忽略了这种事实。都以为一事精便百事精。尤其是艺术,社会上许多人到某一时都欢喜附庸风雅,从事艺术。惟其倾心艺术,影响所及恰好作成艺术进步的障碍,这个人若在社会又有地位,有势力,且会招致艺术的堕落。最显著的一例就是写字。
写字算不算得是艺术,本来是一个问题。但我们不妨从历史来考察一下,看看写字是不是可称为有艺术价值。就现存最古的甲骨文字看来,可知道当时文字制作者,在点线明朗悦目便于记忆外,已经注重到它个别与群体的装饰美或图案美。到铜器文字,这种努力尤其显然(商器文字如画,周器文字极重组织)。此后大小篆的雄秀,秦权量文字的整肃,汉碑碣的繁复变化,从而节省为章草,整齐成今隶,它那变革原因,虽重在讲求便利,切合实用,然而也就始终有一种造形美的意识存在。因为这种超实用的意识,浸润流注,方促进其发展。我们若有了这点认识,就权且承认写字是一种艺术,似乎算不得如何冒失了。
写字的艺术价值成为问题,倒恰好是文字被人承认为艺术一部门之时。史称熹平时蔡邕写石经成功,立于太学门外,观看的和摹写的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到晋有王羲之作行草书,更奠定了字体在中国的艺术价值,不过同时也就凝固了文字艺术创造的精神。从此写字重摹仿,且渐重作者本人的事功,容易受人为风气所支配,在社会上它的地位与图画、音乐、雕刻比较起来,虽见得更贴近生活,切于应用,令人注意,但与纯艺术也就越远了。
字的艺术价值动摇,浮泛而无固定性,是否艺术成为问题,另外有个原因,不在它的本身,却在大多数人对于字的估价方法先有问题。一部分人把它和图画、音乐、雕刻比较,便见得一切艺术都有所谓创造性,唯独写字拘束性大,无创造性可言。并且单独无道德或情感教化启示力量,故轻视它。这种轻视无补于字的地位,自然也无害于字的艺术真价值。轻视它,不注意它,那就罢了。到记日用账目或给什么密友情人写信时,这轻视它的人总依然不肯十分疏忽它,明白一个文件看来顺眼有助于目的的获得。轻视字的艺术价值的人,其实不过是对于字的艺术效果要求太多而已。糟的倒是另外一种过分重视它而又莫名其妙的欣赏者。这种人对于字的本身美恶照例毫无理解,正因其无理解,便把字附上另外人事的媒介,间接给他一种价值观。把字当成一种人格的象征,一种权力的符咒;换言之,欣赏它只为的是崇拜它。前年中国运故宫古物往伦敦展览时,英国委员选画的标准是见有乾隆皇帝题字的都一例带走。中国委员当时以为十分可笑。
其实中国艺术鉴赏者,何尝不是同样可笑。近年来南北美术展览会里,常常可以发现吴佩孚先生画的竹子,冯玉祥先生写的白话诗,注意的人可真不少。几个比较风雅稍明绘事能涂抹两下的朝野要人,把鬻画作画当成副业收入居然十分可观。山东督办张宗昌,虽不识字,某艺术杂志上还刊载过他一笔写成的虎字!
书画并列,尤其是写字,仿佛更容易玩票,无怪乎游山玩水时,每到一处名胜地方,当眼处总碰到一些名人题壁刻石。若无世俗对于这些名人的盲目崇拜,这些人一定羞于题壁刻石,把上好的一堵墙壁一块石头脏毁,来虐*游人的眼目了。
所以说,“分工”应当是挽救这种艺术堕落可能办法之一种。本来人人都有对于业余兴趣选择的自由,艺术玩票实在还值得加以提倡。然而必需认识分工的事实,真的专家行家方有抬头机会,这一门艺术也方有进步希望。
1937年4月
(选自沈从文《龙凤艺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有删节)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对于各时期的字所具有的艺术价值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甲骨文字点线明朗,初具装饰美或图案美,但不便于记忆。
B.铜器文字更注重装饰美或图案美,或如画,或重结构组织。
C.大小篆书的.字型雄奇秀美,秦权量文字则体现为整齐庄重。
D.汉代碑碣上的文字极其繁复但富于变化,以造形美为目的。
E.章草笔划简省,今隶讲究整齐,便利实用,却不重造形美。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艺术上想一事精便百事精是相当困难的,不专心从事一事难以有所成就。
B.即使是轻视写字的艺术价值的人在生活实际中也会意识到写字顺眼的重要性。
C.吴佩孚、冯玉祥等虽是军人出身,但画的竹子、写的白话诗亦有很高艺术价值。
D.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艺术玩票亦无可厚非,但要正确区分对待。
14.作者为什么要讨论写字算不算得是艺术?(4分)
15.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沈从文先生这个“建议”的理解。(4分)
因此我想附带一个建议,即盼望现代画家再莫题跋。尤其是几位欢喜题跋的画家,题跋常破坏了画的完美!
答案:
12B、CA.甲骨文字便于记忆;D.汉代碑碣上的文字注意到造形美,但并非以之为目的;E.“虽重在讲求便利,切合实用,然而也就始终有一种造形美的意识存在,因为这种超实用的意识,浸润流注”,此句的意思是章草、今隶在“讲求便利,切合实用”的同时,也注重“造形美”。
13C文中举“吴佩孚先生画的竹子,冯玉祥先生写的白话诗”常常出现在“近年来南北美术展览会里”,且“注意的人可真不少。”,并非对其表示赞赏,而是以此论证“中国艺术鉴赏者”也常是只看是否名人,而不真正关注作品的艺术品质。
14.视作一种艺术;但是因为晋代以后,人们写字偏重模仿,(1分)并逐渐将写字者的名声地位看得太重,以致脱离了艺术本身,(1分)这正是作者在本文所要批判的。(1分)
意思答对即可。
15.(4分)作者认为人往往只能精专于一个方面,(1分)既是画家所长即为作画,而非写字,那么所写的字可能反倒破坏了画的完美;(1分)又或者因为画家有名望(1分)而随意题跋,则更是功利性的行为,(1分)是对艺术的破坏。
意思答对即可。
篇10:《谈人生与我》阅读练习及答案
《谈人生与我》阅读练习及答案
(1)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自己摆在前台;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自己放在后台。
(2)站在台前时,我把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不但和旁人一样,而且和鸟兽虫鱼诸物类也都一样。人比其它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他人痛苦,就因为这部分人把自己看得比其余的人重要。比方穿衣吃饭是多么简单的事,然而在这个世界里居然成为极重要的问题,就因为有一部分人要亏人自肥。再比方生死,这又是多么简单的事,无量数人和无量数物都已生过来死过去了。一个小虫被车轮压死了,或者一朵鲜花让狂风吹落了,在虫和花自己都决不值计较或留恋,而在人类则生老病死以后偏要加上一个苦字。这无非是因为人们希望造物主宰待他们自己应该比草木虫鱼特别优厚。
(3)因为如此着想,我把自己看作草木虫鱼的侪辈,草木虫鱼在风甘露中是那样活着,在炎暑寒冬中也是那样活着。像庄子所说的,他们“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得。”他们时而庆天跃渊,欣欣向荣,时而含葩敛翅,晏然蜇处,都顺着自然所赋予的那一副本性。他们决不计较生活应该是如何,决不追究生活是为着什么,也决不埋怨上天待他们特薄,把它们供人类宰割凌虐。在他们说,生活自身就是方法,生活自身也就是目的。从草木虫鱼的生活,我觉得一个经验。我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世间少我一个,多我一个,或者我时而幸运,时而受灾祸侵逼,我以为这都无伤天地之和。如果问我,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
(4)我拿人比禽兽,有人也许目为异端邪说。其实我如果要援引“经典”,称道孔孟以辩护我的见解,也并不是难事。孔子所谓“知命”,孟子所谓“尽性”,我都可以引申成一篇经义文,做我的护身符。然而我觉得这大可不必。我虽不把自己比旁人看得重要,我也不把自己看得比旁人分外低能。如果我的理由是理由,就不用仗先圣先贤的声威。
(5)但我平时很喜欢站在后台看人生。我只觉得对着这些纷纭扰攘的人和物,好比看图画,好比看小说,件件都有趣味。
(6)我有时看到人生的喜剧。前天我遇见一个小外官,她的下巴光光如也,和人说话时却常常用大拇指和食指在腮边捻一捻,像有胡须似的`。他们说这是官气,我看到这种举动比看诙谐画还更有趣味。许多年前一位同事常常很气愤地向人说:“如果我是个女子,我至少已接到一尺厚的求婚书了!”偏偏他不是女子,这已经是喜剧;何况他又麻又丑,纵然他幸而为女子,也决不会有求婚书的麻烦,而他却以此沾沾自喜,这也算得喜剧中的喜剧了。这件事和英国文学家高尔司密的一段逸事一样有趣。他有一次陪几个女子在荷兰的小桥上散步,看见桥上行人个个都注意同行的女子,而没有一个人睬他自己,便扳起面孔很气愤地说:“哼,在别的地方也有这样的人看我!”如此类等的事,我天天都见得着。在闲静寂寞的时候,我把这一类的小事件从记忆中召回来,寻思玩味,觉得比抽烟饮茶更有味。老实说,假如说这个世界中没有曹雪芹所描述的刘姥姥,没有吴敬梓所描写的严贡生①,生命便不值得留恋了。我感谢刘姥姥严贡生一流人物,更甚于我感谢钱塘的潮和匡庐的瀑。
(7)人生的悲剧尤其能使我惊心动魄,许多人因为人生多悲剧而悲观厌世,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来,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
(8)悲剧也就是人生一种缺陷,它好比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见出庄严,在黑暗中见出光彩。假如荆轲真正刺中秦始皇,林黛玉真正嫁给了贾宝玉,也不过闹个平凡的收场,哪得叫千载以后的人唏嘘赞叹?毛声山评《琵琶记》②,说他有意要做“补天石”传奇十种,把古今悲剧都改几个收场,他没有实行,总算是一件幸事。人生本来要有悲剧才能算人生,你偏想把它一笔勾销,不说你勾销不去,就是勾销去了,人生反更索然寡趣。(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节)
【注】①严贡生:清人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科举制下丑陋的儒生形象。②《琵琶记》:元人高明所撰南戏,写书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清人毛声山曾评《琵琶记》。
16.“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有哪些不同?请分析作简要分析。(4分)
答:第一种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2)段写到“小虫让车轮压死”“鲜花让狂风吹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4)段中加横线句“我觉得这大可不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为什么同样欢喜看到人生的喜剧和悲剧?这种看待人生的态度给你怎样的启示?(60字左右)(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4分)第一种方法:站在前台看待自己的人生,把自己看得和旁人、鸟兽虫鱼一样。(2分)第二种方法:站在后台看待他人的人生,把人和物一律看待,看人生的悲喜剧、悲剧。(2分)
17.(4分)看似简单的“虫死花落”的事情,生动地支持了人应平等地视草木虫鱼为侪辈的观点;(2分)“决不计较”的虫花们对“死”的态度,真切地表达了人应顺乎自然本性生活的思想。(2分)
18.(3分)当对自己的“见解”充满自信,而不必援引“经典”,来为自己的人当像禽兽那样活着的“异端邪说”作辩护。
19.(5分)无论喜剧、悲剧,面对的都是纷纭扰攘的人和物,好比看图画、小说,都有人生的趣味。(1分)从中或有生命的玩味和留恋,或有人生的价值和希望。(1分)即便悲剧是人生一种缺陷,也能见出庄严和光彩。(1分)启示要点:人生同样需要喜剧和悲剧,喜剧让生命值得留恋,悲剧让人生显得完整等。(2分)
篇11:理直气壮谈“教养”阅读练习及答案
①现今学校教育在过于重视学科成绩的同时,忽略了教养;而“德育”的形式内容繁多又偏偏忽略了“风度”。
②如果德育的要求过高,做不到,也就容易流于形式,不如放弃这种“高空作业”,重视基本道德养成,教给学生最朴实的东西。比如“不要妨碍别人”,看起来是很低的要求,可是正是这个“很低的要求”,相当多的人却做不到或是做不好。独生子女在家里百般娇宠,走出家门便妨害社会。这并非危言耸听。比如在学校里教师最伤脑筋的常常不是教学,而是学生的没有礼貌,没有规矩。在学校的办公楼内,学生旁若无人,大声喧哗;在教学楼里就更加肆无忌惮,上下楼很少有人给教师让路,即使奔跑撞倒了教师,至多说声对不起,然后照样横冲直撞;更有甚者,还敢当着女教师的面说粗话……
③痛心于这样的现实: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他们却认识不到,一个没有教养的孩子今后在文明社会寸步难行。不是有许多家长希望孩子以后能到美国去吗?据我所知,美国校园很文明,有些社区不肯把房子租给中国学生并非出于民族歧视,而是因为其举止不文明,不讲卫生。
④学生需要表率。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实:家长修养好的,孩子也比较文明;家长粗俗的,孩子在学校的“麻烦”也多。同样,教师的素质对学生影响也很大。有些家长,很希望孩子能有一个会“严管”的班主任,只要能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大学,其他一切无所谓。他们完全不懂得学生的人文素质更为重要。而一些教师的教养也令人担忧。同事告诉我,他女儿的数学教师上课时粗话不绝,孩子回家学给家长听,家长很震惊。有的女教师穿高跟鞋,鞋跟上用了钉,走起路来带着刺耳的响声。虽无明文规定,她自己是应当意识到这种行为是不妥的。然而因为目中无人,她就这样以她的鞋钉声音喧哗于教室、办公室、图书馆及一切地方。所到之处,人人侧目,最终习以为常。而她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妨碍了别人。这还不足以令人害怕,可怕的是她的学生也会因此粗野!她在教育教学中也不可能想到要对学生进行个人修养方面的教育,即使提及也将是“白搭”,因为她的“表率”摆在那儿呢,她的学生怎么可能有“人文意识”和“教养”?
⑤有老教师说,他一生从事教育,并不是把学生送进大学就完事。如果学生只不过是“高分低能”,以后还有改造发展的可能;如果是“高分低德”,那就完了。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没有贵族阶层,但是不能没有绅士风度;在丧失了绅士风度的社会,文化教育至多也只能起到油漆的作用——粉饰涂抹而已。
⑥所以不必遮遮掩掩,也不必去贴与时俱进的标签,教育界现在就应当明明白白地提出“教养”的概念。
(选自吴非《不跪着教书》)
13.文章题目旗帜鲜明地指出:学校教育应该“理直气壮谈‘教养’”。之所以提倡这样做,根本原因是(用文中语句作答):。(1分)
14.结合语境,说说第②段加点词“高空作业”的意思。(1分)
15.简要分析第④段是怎样论证“学生需要表率”的。(4分)
16. 文章第⑤段加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17.作者认为中学生的“教养”比考上大学更重要。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有理有据地谈谈自己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3.一个没有教养的孩子今后在文明的社会里将寸步难行。(1分)
14.指过高、不切合实际的道德要求。(1分)
15.从两个方面举例论证的:一是从家长角度举例,认为家长修养好坏,对孩子品德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二是从教师角度举例,认为教师的言语和行动是学生的表率,教师更应该有教养。(4分)
16.这里的“绅士风度”指好的教养、好的品德在人身上的外在体现。教养对社会文明和推动世界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教育忽视了人的教养即高尚品德的养成,文化教育只能成为装饰门面的表面文章,没有实际价值。(3分)
17.例:同意这一观点。如果文化知识提高了,但人的品德堕落了,那社会的文明程度一定会降低,人们追求的幸福生活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有教养比考大学更重要。(3分)
篇12:《朱光潜谈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光潜谈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①自然界有两种美:老鹰古松是一种,娇莺嫩柳又是一种。倘若你细心体会,凡是配用美字形容的事物,不属于老鹰古松的一类,就属于娇莺嫩柳的一类,否则就是两类的混和。有两句诗说: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这两句诗每句都只提起三个状貌。然而可以象征一切美。你遇到任何美的事物,都可以拿它们做标准来分类。比如说峻崖,悬瀑,狂风,暴雨,沉寂的夜或是无垠的沙漠,垓下哀歌的项羽或是床头捉刀的曹操,你可以说这是骏马秋风冀北的美;比如说清风,皓月,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媚眼似的湖水。葬花的林黛玉,你可以说这是杏花春雨江南的美。
②我说骏马秋风冀北时,你会想到雄浑劲健,我说杏花春雨江南时,你会想到秀丽纤浓;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刚性美;后者是柔性美。在同一种艺术之中也有刚柔之别。如音乐,贝多芬的第三合奏曲和《热情曲》固然像狂风暴雨,极沉雄悲壮之致,而《月光曲》和第六合奏曲则温柔委婉,如悲如诉。
③艺术是自然和人生的返照,创作家往往因性格的偏向,而作品也因而刚或柔。米开朗琪罗在性格上和艺术上都是刚性美的极端的代表。你看他的《摩西》!火焰有比他的目光更烈的么?钢铁有比他的须髯更硬的么?你看他的《大卫》!他那副脑里怕藏着比亚力山大的更惊心动魄的雄图吧?他那只庞大的右臂迟一会儿怕要拔起喜马拉雅山去撞碎哪一个星球吧?亚当是上帝首创的人,可是要结识世界第一个理想的伟男子,你须得到罗马西斯丁教寺的顶壁上去物色,这一幅大气磅礴的创世纪记,没有一个面孔不露着超人的意志,没有一条筋肉不鼓出海格立斯的气力。
④达芬奇恰好替米开朗琪罗做一个反衬。《蒙娜·丽莎》那庄重中寓着妩媚的眼,那轻盈而神秘的笑,那丰润而灵活的手,艺术家们已摸索了不知几许年代,到达·芬奇才算寻出,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成功!米开朗琪罗画夏娃和圣母,像他画亚当一样,都是用池雕大卫和摩西的那一副手腕,始终脱不去那种峥嵘巍峨的气象。达·芬奇的天才是比较的多方面的,他的世界中固然也有些魁梧奇伟的男子,可是他的特长确为佩特所说的,全在能勾魂。《圣约翰授洗者》活像女子化身固不用说,《酒神》也只是一位带醉的《蒙娜·丽莎》。再看《最后的晚餐》中的耶稣!他披着发,低着眉,在慈祥的面孔中现出悲哀和恻隐。
⑤历来艺术家对于刚柔两种美分得很严。在诗方面有李、杜与王、韦之别,在词方面有苏、辛与温、李之别,在画方面有石涛、八大与六如、十洲之别,在书法方面有颜、柳与褚、赵之别。这种分别常与地域有关系,大约北人偏刚,南人偏柔,所以艺术上的南北派已成为柔性派与刚性派的别名。清朝阳湖派和桐城派对于文章的争执也就在对于刚柔的嗜好不同。
⑥统观全局,中国的艺术是偏于柔性美的。中国诗人的理想境界大半是清风皓月疏林幽谷之类,环境越静越好,生活也越闲越好。他们很少肯跳出那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宇宙,而凭视八荒,遥听诸星奏乐者。他们以乐天安命为极大智慧,因此,他们的诗也大半是微风般的荡漾,轻燕般的呢喃。过激烈的颜色,过激烈的声音,和过激烈的情感都是使它们畏避的。他们描写月的时候百倍于描写日。《二十四诗品》中只有雄浑劲健豪放悲慨四品算是刚性美,其余二十品都偏于阴柔。我读《旧约·约伯记》,莎土比亚的《哈雷姆特》,弥尔顿的《失乐园》诸作,才懂得西方批评学者所谓宇宙的情感。回头在中国文学中寻实例,除着《逍遥游》《齐物论》《论语·子在川上》章,陈子昂《幽州台怀古》,李白《日出东方隈》诸作以外,简直想不出其他具有宇宙的情感的文字。雄浑劲健,庄严诸词都只能得其片面的意义。中国艺术缺乏刚性美在音乐方面尤易见出,比如弹七弦琴,尽管你意在高山,意在流水,它都是一样单调。
⑦刚柔虽是两种相反的羡,有时也可以混合调和,在实际上,老鹰有栖柳枝的时候,娇莺有栖古松的时候,也犹如男子中之有杨六郎,女子中之有麦克白夫人,西子湖滨之有两高峰,西伯利亚荒原之有明媚的贝加尔。说李太白专以雄奇擅长么?他的《闺怨》《长相思》,《清平调》诸作之艳丽微婉,亦何减于《金鉴》《浣花》?说陶渊明专从朴茂清幽入胜么?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又是何等气概?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第①段中的不属于老鹰古松的一类,就属于娇莺嫩柳的一类,否则就是两类的混和。一句对全文起引领作用。
B.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每句诗都提起三个状貌,一切美都可以按照这六种标准来分类。
C.第④段达·芬奇恰好替米开朗琪罗做一个反衬,句中反衬的意思是指达·芬奇在相反方面衬托出与米开朗琪罗在性格和艺术上的截然不同。
D.达·芬奇在艺术上的特长全在能勾魂,比如《蒙娜·丽莎》那庄重中寓着妩媚的眼,那轻盈而神秘的笑,那丰润而灵活的'手透露出的一种柔性美。
E.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具有西方批判学者所谓的宇宙的情感。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中国的艺术是偏于柔性美的的是( ) (3分)
A.中国诗人多倾向于描写清风皓月疏林幽谷之类。
B.中国诗人描写月的时候百倍于描写日。
C.《二十四诗品》中只有雄浑劲健豪放悲慨四品算是刚性美,其余二十品都偏于阴柔。
D.李白专以雄奇擅长,也有《闺怨》《长相思》《清平调》刚柔两种美混合调和的诗歌。
3.结合文意,概述刚柔两种美的具体特点,并指出这两种美形成的因素有哪些?(4分)
4.除上文例子外,请举出一个能表现文学或其他艺术中刚性美(或柔性美)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A、D
2.D
3.刚性美的特点:雄浑、劲健、沉雄、悲壮、阳刚、刚健;
柔性美的特点:秀丽、纤浓、温柔、委婉、阴柔、典雅。
(每一种美答对2个即可,2分)
这两种美的形成有性格和地域的因素。(2分)
4.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豪放的情怀,柳永的《雨霖铃》情调婉约;铜管乐气势雄浑,小提琴曲调优雅。
(只举文中例子的,不得分。举例2分,简要分析2分。) 答案解析: 1.
试题分析:B.分属刚性美和柔性美的两种形态;C.未讲到达·芬奇与米开朗琪罗性格的截然不同;E.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是指刚柔两种美在陶渊明诗中的混合调和)(答对一个2分,全对5分)
2.试题分析:李白的诗歌是偏于刚性美的,举例的三首是艳丽微婉的作品。
3.试题分析:原文:我说骏马秋风冀北时,你会想到雄浑劲健,我说杏花春雨江南时,你会想到秀丽纤浓;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刚性美;后者是柔性美。雄浑劲健豪放悲慨四品算是刚性美。由以上可得出二者的特点。原文:大约北人偏刚,南人偏柔,所以艺术上的南北派已成为柔性派与刚性派的别名。中国的艺术是偏于柔性美的。由以上可得出二者的成因。
4.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正确把握刚性美(或柔性美)的特点,然后要正确把所用例子的特点。二者必须是相对应的。最好是特点比较明显的例子,如词中的豪放派与婉约派等。
★ 一年级画说课稿
★ 《画水果》说课稿
★ 小学《画》说课稿
★ 画人像说课稿
★ 《画夜景》说课稿
★ 《画》的说课稿
★ 画角的说课稿
【也谈人品与画品-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12篇)】相关文章:
《画鸡蛋》说课稿2022-12-21
有关美术教学的论文2022-05-08
浅谈畲族民间艺术在学校美术教学中的传承2024-01-23
王维吴道子画2022-04-29
《送祁乐归河东》 岑参2022-06-28
以留下为话题初中作文600字2022-04-30
批判思维会计的教学论文2023-11-22
名人诚信的故事2022-09-04
一种被忽视的阅读思维的教学论文2022-05-06
水墨动画继承表现了水墨画的意境论文202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