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王褒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时间:2023-07-16 08:20:53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北史王褒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通用12篇)由网友“阿良”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北史王褒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北史王褒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篇1:《北史王褒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北史王褒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王褒,字子深,琅邪临沂人也。祖骞、父规,并《南史》有传。褒识量淹通,志怀沈静,博览史传,七岁能属文。外祖梁司空袁昂爱之,谓宾客曰:“此儿当成吾宅相。”弱冠举秀才,除秘书郎、太子舍人。

梁国子祭酒萧子云,褒之姑夫也,特善草隶。褒少□姻戚,去来其家,遂相模范,而名亚子云,并见重于时。武帝嘉其才艺,遂以弟鄱阳王恢女妻之。及侯景陷建邺,褒辑宁所部,见称于时。梁元帝嗣位,褒有旧,如拜吏部尚书、右仆射。褒既名家,文学优赡,当时咸共推挹,故位望隆重,宠遇日甚,□愈自谦损,不以位地矜物,时论称之。

初,元帝平侯景及禽武陵王纪后,以建邺凋残,时江陵殷盛,便欲安之。又其政府臣僚皆楚人也,并愿即都鄢郢①。尝如群臣议之。镇军将军胡僧祐、吏部尚书宗懔、太府卿黄罗汉、御史中丞刘瑴等曰:“建邺王气已尽,又荆南之地有天子气,迁徙非宜。”元帝深以为然。褒性谨慎,知元帝多猜忌弗敢公言其非后因清闲密誎言辞甚切元帝意好荆楚已从僧祐等策竟不用。及魏征江陵,元帝授褒都督城西诸军事。栅破,从元帝入金城。俄而元帝出降,褒遂与从俱出,见柱国②于谨,甚礼之。

明帝即位,笃好文学,时褒与庚信才名最高,特加亲待。帝每游宴,命褒赋诗谈论,恒在左右。寻加开府仪同三司。武帝作《象经》,令褒注之,引据该洽,甚见称赏。褒有器局,雅识政体,既累世在江东为宰辅,帝亦以此重之。建德以后,颇参朝议,凡大诏册,皆令褒具草。

初,褒与梁处士汝南周弘让相善,及让兄弘正自陈来聘,帝许褒等通亲知音问,褒赠弘让诗并书□。寻出为宜州刺史,卒于位。

(节选自《北史·王褒传》)

【注】①鄢郢:泛指今湖北江陵、襄阳一带。②柱国:柱国大将军省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褒辑宁所部 辑:辑录

B.不以位地矜物 矜物:矜持

C.以建邺凋殘,时江陵殷盛凋殘:衰败

D.及让兄弘正自陈来聘聘:聘请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褒少□姻戚,去来其家

②□愈自谦损

③褒赠弘让诗并书□

A.于 且 焉B.以 而 焉C.以 其 之D.因 而 之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知元帝多猜忌/弗敢公言其非/后因清闲/密誎言辞甚切/元帝意好荆楚/已从僧祐等策/竟不用

B.知元帝多猜忌/弗敢公言其非/后因清闲/密誎/言辞甚切/元帝意好荆楚/已从僧祐等/策竟不用

C.知元帝多猜忌/弗敢公言其非/后因清闲/密誎/言辞甚切/元帝意好荆楚/已从僧祐等策/竟不用

D.知元帝多猜忌/弗敢公言其非/后因清闲/密誎言辞甚切/元帝意好/荆楚已从僧祐等策/竟不用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褒见识广博,器量通达,心怀沉静之志,博览史籍;他的祖父王骞、父亲王规一起著写了《南史》。

B.元帝平乱之后,想迁都到殷实强盛的江陵一带,且朝中许多官员是楚人,他们也愿意迁都江陵一带。然而王褒生性谨慎,不敢直言迁都之事,元都最终迁至建邺。

C.因为亲戚的关系,王褒小时候常来往于萧子云家,并模仿练习他的书法。他的名声虽然敌不过萧子云,但在当时却与萧子云一同受到人们的重视。

D.明帝特别喜欢文学,对当时才华声名最高的王褒与庚信特加亲宠。每次游宴,就命王褒写诗为文,后来又命令王褒为自己写的《象经》作注。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武帝嘉其才艺,遂以弟鄱阳王恢女妻之。(4分)

②武帝作《象经》,令褒注之,引据该洽,甚见称赏。(3分)

(2)从文中找出两个能说明王褒“性谨慎”的例子。(3分)

参考答案

5.C(A.辑:聚合,集聚;B.矜物:骄傲而瞧不起别人;D.聘:互通友好.)

6.B

7.C

8.C(A.“并《南史》有传”的意思是“都在《南史》中有传”;B.根据文意,元帝最终听从了胡僧祐等人迁都江陵一带的建议,选项中“元都最终迁都建邺”的说法错误;D.《象经》是武帝写的。)

9.(1)①梁武帝嘉奖王褒的才华技艺,就把弟弟鄱阳王萧恢的女儿嫁给他。

②武帝作《象经》,命王褒为之作注,他引证详备广博,很受武帝的赞赏。

(2)①等到皇帝清静闲暇时才秘誎迁都之事;②得到武帝允许后才赠给周弘让诗和书信。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褒字子深,琅邪临沂人。祖父王骞、父亲王规,都在《南史》中有传。王褒见识广博,器量通达,心怀沉静之志,博览史籍,七岁就能作文章。外祖父梁朝司空袁昂喜爱他,对客人说:“这个孩子将来应该成为我们家的宰相。”二十岁就被举荐为秀才,任秘书郎、太子舍人之职。

梁朝国子祭酒萧子云,是王褒的姑父,特别擅长草书和隶书。王褒小的时候因为亲戚的.关系,来往于萧子云家,就模仿练习他的书法,而名声仅次于萧子云,一同受到当时的重视。梁武帝嘉奖他的才华技艺,就把弟弟鄱阳王萧恢的女儿嫁给王褒。到了侯景攻陷建业,王褒收集安抚自己的部下,受到当时人的称道。梁元帝继位,王褒和梁元帝有旧交情,召见拜为吏部尚书、右仆射。王褒既是名家,文学作品优异丰赡,当时人都很推崇他,所以他的地位名望并重,宠遇日甚一日,他却越发自谦自逊,不因地位高居人上而自骄于人,当时的舆论都称赞他。

初,元帝平定侯景之乱和擒获武陵王萧纪之后,因建邺凋零殘破,而当时江陵殷实强盛,就想把都城安置在那里。又因为朝中的官员僚属都是楚人,都希望迁都鄢郢(建邺)。元帝曾经召集群臣商议这件事。镇军将军胡僧祐、吏部尚书宗懔、太府卿黄罗汉、御史丞刘瑴等人说:“建邺帝王气数已尽,而荆南之地有天子气象,迁都建邺不合适。”元帝认为他们说得很对。王褒生性谨慎,知道元帝猜疑忌讳很多,不敢公开说明迁都的不妥。后来因为皇帝清静闲暇,秘密劝谏,言辞非常恳切。元帝心中喜好荆楚之地,已听从胡僧祐等人的谋略,最终没能采用王褒的建议。等到西魏征讨江陵时,元帝授命王褒都督城西诸军事。栅栏被攻破后,王褒从元帝进入金城。很快,元帝出城投降,王褒就与众人一同出城,见到柱国于谨,于谨待他很有礼貌。

明帝即位,特别喜爱文学,当时王褒与庚信才华声名最高,特意加以亲宠优待。明帝每次游宴,都命王褒写诗为文,一直在身边。不久加授开府仪同三司。武帝作《象经》,命王褒为之作注,他引证详备广博,很受武帝的赞赏。王褒有器量,特别明了政事,既然多年在江东做辅政大臣,皇帝也就因此而看重他。建德以后,王褒多参与朝政,所有大的诏令文册,都让王褒执笔撰写。

当初,王褒和梁朝居士汝南人周弘让相友善,到了弘让的兄长弘正从陈国来通好,武帝允许王褒等人和亲戚朋友通音信,王褒赠给周弘让诗和书信。不久,调出任宜州刺史,在任上去世。

篇2:《北史王褒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北史王褒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王褒,字子深,琅邪临沂人。褒识量淹通,志怀沈静,美威仪,善谈笑,博览史传,七岁能属文。外祖梁司空袁昂爱之,谓宾客曰:“此儿当成吾宅相。”弱冠举秀才,除秘书郎、太子舍人。梁国子祭酒萧子云,褒之姑夫也,特善草隶。褒少以姻戚,去来其家,遂相模范,而名亚子云,并见重于时。梁元帝嗣位,褒有旧,召拜吏部尚书、右仆射,仍迁左丞,兼参掌。褒既名家,文学优赡,当时咸共推挹,故位望隆重,宠遇日甚。而愈自谦损,不以位矜物,时论称之。

初,元帝平侯景及禽武陵王纪后,以建邺凋残,时江陵殷盛,便欲安之。尝召群臣议之。镇军将军胡僧祐、御史中丞刘珏等曰:“建邺王气已尽,又荆南地有天子气,迁徙非宜。”元帝深以为然。褒性谨慎,知元帝多猜忌,弗敢公言其非。后因清闲,密谏,言辞甚切。元帝意好荆楚,已从僧祐等策,竟不用。及魏征江陵,元帝授褒都督城西诸军事。俄而元帝出降,褒遂与众俱出,见柱国于谨,甚礼之。褒曾作《燕歌》,妙尽塞北寒苦之状,元帝及诸文士并和之,而竞为凄切之辞。褒与刘珏、殷不害等数十人俱至长安,周文帝喜曰:“昔平吴之利,二陆而已。今定楚之功,群贤毕至,可谓过之矣。”又谓褒及王克曰:“吾即王氏甥也,卿等并吾之舅氏,当以亲戚为情,勿以去乡介意。”于是授褒及殷不害等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常从容上席,资饩甚厚。褒等亦并荷恩眄,忘羁旅焉。

明帝即位,笃好文学,时褒与庾信才名最高,特加亲待。帝每游宴,命褒赋诗谈论,恒在左右。武帝作《象经》,令褒注之,引据该洽,甚见称赏。褒有器局,雅识政体,既累世在江东为宰辅,帝亦以此重之。建德以后,颇参朝议,凡大诏册,皆令褒具草。乘舆行幸,褒常侍从。寻出为宜州刺史,卒于位。(节选自《北史·王褒传》有删节)

阅读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岁能属文。属:写

B.去来其家,遂相模范。相:互相

C.群贤毕至,可谓过之矣。过:超过

D.明帝即位,笃好文学。笃:非常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后因清闲,密谏,。     蒙故业,因遗策。

B.而竞为凄切之辞。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当以亲戚为情,勿以去乡介意.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 褒等亦并荷恩眄,忘羁旅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而愈自谦损,不以位矜物,时论称之。(4分)

(2)武帝作《象经》,令褒注之,引据该洽,甚见称赏。(4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王褒有哪些受人称赞的品质和才能,请根据全文概括。(5分)

参考答案

8、B (相:他,代指萧子云)。

9、C(C.介词,因为。A.介词,趁着/动词,沿袭。B.结构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兼词,于之,在那里/代词,代指老师。)

10、(1)但自己越来越谦逊,不因为地位高而在别人面前骄傲,当时的舆论都称赞他。(给分点:以,因为;称,称赞;矜物,“矜于物”。每个点1分,句意1分,共4分。)

(2)周武帝作《象经》,命令王褒为之作注,王褒作注引证详备广博,很受(武帝)赞赏。(给分点:注:为之作注;“甚见称赏”被动句。每个点1分,句意2分,共4分。)

11、(1)器量通达 (2)为人谦逊(3)生性谨慎 (4)文学造诣高,有才华

(5)精通政事(每点1分,共5分。)

附:文言文译文:

王褒,字子深, 琅邪临沂人。王褒见识广博,器量通达。心怀沉静之志, 俊美威仪,善于谈笑,博览史籍,七岁就能作文章。外祖父梁朝司空袁昂喜爱他,对客人说:“这个孩子会成为很有出息的人。”刚成年就举荐为秀才,任秘书郎、太子舍人之职。梁朝国子祭酒萧子云,是王褒的姑父,特别擅长草书和隶书。王褒小的时候因为亲戚的关系,来往于萧子云家,就向他学习书法,而名声在萧子云之下,一同受到当时的重视。梁元帝继位,王褒和梁元帝有旧交,召至京师,任吏部尚书、右仆射,后又改任左丞,兼任参掌。王褒既是名家,文学成就尤为优异丰赡,当时的都很推崇他。所以,王褒职位名望并重,宠遇日甚一日。但他自己却越来越谦虚,不因地位高而在别人面前骄傲,当时的舆论都称赞他。

当初,元帝平定侯景之乱和擒获武陵王萧纪之后,因建邺凋零残破,而当时江陵殷实强盛,就想迁都江陵。元帝曾经召集群臣商议迁都之事。镇军将军胡僧祐、御史中丞刘珏等人说“:建邺帝王气数已尽,而荆南之地;有天子气象,迁都建邺不合适。”元帝认为他们说的很对。王褒生性谨慎,知道元帝猜疑忌讳很多,不敢公开说元帝的不是。后来趁着清静闲暇之机,秘密劝谏,言词非常恳切。元帝心中喜好荆楚之地,已听从胡僧祐等人的谋略,最终没能采用王褒的建议。到了北魏征讨江陵时,元帝授命王褒都督城西诸军事。很快,元帝出城投降,王褒就与众人一同出城。见到柱国于谨,于谨待他很有礼貌。王褒曾经写有《燕歌》,精妙地描绘尽了塞北寒冷贫苦的情况,元帝和诸位文士一同唱和,竞相选用为凄凉悲切的.言词。王褒与刘珏、殷不害等几十人一起来到长安,周文帝高兴地说:“当年平定吴地的好处,只是得到了陆机、陆云兄弟而已,如今平定楚地的功绩,是众多的贤才都来到了,可以说超过平吴之利了。”又对王褒和王克说“:我就是姓王的外甥,你们都是我的舅家人,应当看重亲戚的情意,不要因为离开故乡而放心不下。”于是授予王褒和殷不害等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常常从容地居于上席,赏赐非常丰厚。王褒等人也都受到恩遇,忘记了是在周朝寄居做客。

周明帝即位,特别喜爱文学,当时王褒与庾信才华声名最高,特意加以亲宠优待。周明帝每有欢宴,就命王褒写诗为文,常在身边。周武帝作《象经》,命令王褒为之作注,王褒作注引证详备广博,很受(武帝的)赞赏。王褒有器量,精通政事,已多年在江东做辅政大臣,周武帝也因此而看重他。建德年间以后,王褒多参与朝政,所有大的诏令文册,都让王褒执笔撰写。周武帝乘车出行巡幸,王褒常常跟从侍奉。不久,出任宜州刺史,死于任上。

篇3:《北史王褒传》的原文及翻译

《北史王褒传》的原文及翻译

王褒,字子深,琅邪临沂人。褒识量淹通,志怀沈静,美威仪,善谈笑,博览史传,七岁能属文。外祖梁司空袁昂爱之,谓宾客曰:“此儿当成吾宅相。”弱冠举秀才,除秘书郎、太子舍人。梁国子祭酒萧子云,褒之姑夫也,特善草隶。褒少以姻戚,去来其家,遂相模范,而名亚子云,并见重于时。梁元帝嗣位,褒有旧,召拜吏部尚书、右仆射,仍迁左丞,兼参掌。褒既名家,文学优赡,当时咸共推挹,故位望隆重,宠遇日甚。而愈自谦损,不以位矜物,时论称之。

初,元帝平侯景及禽武陵王纪后,以建邺凋残,时江陵殷盛,便欲安之。尝召群臣议之。镇军将军胡僧祐、御史中丞刘珏等曰:“建邺王气已尽,又荆南地有天子气,迁徙非宜。”元帝深以为然。褒性谨慎,知元帝多猜忌,弗敢公言其非。后因清闲,密谏,言辞甚切。元帝意好荆楚,已从僧祐等策,竟不用。及魏征江陵,元帝授褒都督城西诸军事。俄而元帝出降,褒遂与众俱出,见柱国于谨,甚礼之。褒曾作《燕歌》,妙尽塞北寒苦之状,元帝及诸文士并和之,而竞为凄切之辞。褒与刘珏、殷不害等数十人俱至长安,周文帝喜曰:“昔平吴之利,二陆而已。今定楚之功,群贤毕至,可谓过之矣。”又谓褒及王克曰:“吾即王氏甥也,卿等并吾之舅氏,当以亲戚为情,勿以去乡介意。”于是授褒及殷不害等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常从容上席,资饩甚厚。褒等亦并荷恩眄,忘羁旅焉。

明帝即位,笃好文学,时褒与庾信才名最高,特加亲待。帝每游宴,命褒赋诗谈论,恒在左右。武帝作《象经》,令褒注之,引据该洽,甚见称赏。褒有器局,雅识政体,既累世在江东为宰辅,帝亦以此重之。建德以后,颇参朝议,凡大诏册,皆令褒具草。乘舆行幸,褒常侍从。寻出为宜州刺史,卒于位。

译文:

王褒,字子深,琅邪临沂人。王褒见识广博,器量通达。心怀沉静之志,俊美威仪,善于谈笑,博览史籍,七岁就能作文章。外祖父梁朝司空袁昂喜爱他,对客人说:“这个孩子会成为很有出息的人。”刚成年就举荐为秀才,任秘书郎、太子舍人之职。梁朝国子祭酒萧子云,是王褒的姑父,特别擅长草书和隶书。王褒小的时候因为亲戚的关系,来往于萧子云家,就向他学习书法,而名声在萧子云之下,一同受到当时的重视。梁元帝继位,王褒和梁元帝有旧交,召至京师,任吏部尚书、右仆射,后又改任左丞,兼任参掌。王褒既是名家,文学成就尤为优异丰赡,当时的都很推崇他。所以,王褒职位名望并重,宠遇日甚一日。但他自己却越来越谦虚,不因地位高而在别人面前骄傲,当时的舆论都称赞他。

当初,元帝平定侯景之乱和擒获武陵王萧纪之后,因建邺凋零残破,而当时江陵殷实强盛,就想迁都江陵。元帝曾经召集群臣商议迁都之事。镇军将军胡僧祐、御史中丞刘珏等人说“:建邺帝王气数已尽,而荆南之地;有天子气象,迁都建邺不合适。”元帝认为他们说的很对。王褒生性谨慎,知道元帝猜疑忌讳很多,不敢公开说元帝的不是。后来趁着清静闲暇之机,秘密劝谏,言词非常恳切。元帝心中喜好荆楚之地,已听从胡僧祐等人的谋略,最终没能采用王褒的.建议。到了北魏征讨江陵时,元帝授命王褒都督城西诸军事。很快,元帝出城投降,王褒就与众人一同出城。见到柱国于谨,于谨待他很有礼貌。王褒曾经写有《燕歌》,精妙地描绘尽了塞北寒冷贫苦的情况,元帝和诸位文士一同唱和,竞相选用为凄凉悲切的言词。王褒与刘珏、殷不害等几十人一起来到长安,周文帝高兴地说:“当年平定吴地的好处,只是得到了陆机、陆云兄弟而已,如今平定楚地的功绩,是众多的贤才都来到了,可以说超过平吴之利了。”又对王褒和王克说“:我就是姓王的外甥,你们都是我的舅家人,应当看重亲戚的情意,不要因为离开故乡而放心不下。”于是授予王褒和殷不害等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常常从容地居于上席,赏赐非常丰厚。王褒等人也都受到恩遇,忘记了是在周朝寄居做客。

周明帝即位,特别喜爱文学,当时王褒与庾信才华声名最高,特意加以亲宠优待。周明帝每有欢宴,就命王褒写诗为文,常在身边。周武帝作《象经》,命令王褒为之作注,王褒作注引证详备广博,很受(武帝的)赞赏。王褒有器量,精通政事,已多年在江东做辅政大臣,周武帝也因此而看重他。建德年间以后,王褒多参与朝政,所有大的诏令文册,都让王褒执笔撰写。周武帝乘车出行巡幸,王褒常常跟从侍奉。不久,出任宜州刺史,死于任上。

篇4:《北史·乐运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北史·乐运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乐运,字承业,南阳清阳人。运少好学,涉猎经史。年十五而江陵灭,随例迁长安。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为《孝义传》。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为露门学士。前后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武帝尝幸同州,召运赴行在所。既至,谓日:“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日:“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日:“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患直耳。”于是因问运中人之状。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①。运上疏日:“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先王制礼,安可诬之。”书奏,帝不纳。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运乃舆榇②诣朝堂,陈帝八失。帝大怒,将戮之。内史元严谏,因而获免。翌日,帝颇感悟,召运谓之日:“朕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乃赐御食以赏之。朝之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为运寒心。后见获赏,又皆相贺,以为幸免兽口。

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及隋文帝为丞相,译为长史,遂左迁运为广

州滍阳令。开皇五年,转毛州高唐令。频历二县,并有声绩。运常愿处一谏官,从容讽议,而性讦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争事,集而部之,名日《谏苑》。奏上之,隋文帝览而嘉焉。

(选自《北史·乐运传》,有删改)

【注】①公除:指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除下丧服。②舆榇(chèn):载棺以随。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运对日/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日/我知之矣/遂妙选官官以匡弼之

B、运对日/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官官以匡弼之

C、运对日/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日/我知之矣/遂妙选官官以匡弼之

D、运对日/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日/我知之矣/遂妙选官官以匡弼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经,文中指古代经典。有时特指儒家经典,如《易经》《书经》《诗经》等。

B、通籍,文中指记名于门籍。籍,竹片,把姓名刻在上面,挂在宫门外,可以进出官门。

C、朕,文中为皇帝自称。朕,原为第一人称代词,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或有身份的官员专用的自称。

D、幸同州,文中指皇帝到同州。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乐运顾念亲属,以孝闻名。他以做雇工的方式积累财物,救助陷入困境中的亲属;他尽心侍奉母亲和寡嫂,事迹被写进《孝义传》。

B、乐运敢于打击权贵,深得皇帝信任。他在担任万年县丞时,抑制、打击豪门大族,受到武帝嘉奖,令他奏报不利于时政的大小事。

C、乐运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他上疏反对皇帝不按先王礼仪服丧的做法;他带着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谏,陈述皇帝的八大过失。

D、乐运夙有大志,但仕途坎坷。他从小立志做一名谏官,然而他秉性刚直,被人排斥打击,未能如愿,最后只好奉皇帝的命令编纂《谏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5分)

(2)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5分)

参考答案

4、B(原文标点为“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5.C(“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或有身份的官员专用的自称”错,应是“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6.D(“从小立志”于文无据,“奉皇帝的命令编纂”也不符文意)

7.(1)百官讨好我,都说太子聪颖明智,只有乐运说是平常人,正好证明乐运的忠诚正直啊。(得分点:佞、方、验各1分,句意2分)

(2)内史郑译经常以私事请求托付,乐运没有答应他,郑译因此记恨他。(得分点:托、衔、句式“不之许。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乐运,字承业,是南阳淯阳人。乐运少年时就喜欢学习,涉猎经书史籍。十五岁时(粱的都城)江陵被攻占,(乐运)按照惯例被送到长安。他的亲属大多被没收家产(成为奴蜱),乐运多年给别人做雇工。(乐运)用财物把亲属都赎为平民。他侍奉母亲和守寡的嫂嫂很恭敬,因此凭着有孝行闻名。粱故都官郎琅邪郡的王澄赞赏他,编列他的品行事迹写进《孝义传》。乐运秉性正直,未曾讨好别人。担任露门学士。前后多次冒犯劝谏武帝,多被采用。建德二年,任命为万年县丞。乐运抑制打击豪门大族,号称刚强正直。武帝嘉奖他,特许他记名于门籍随时进入宫中,有不利于时政的事,令他无论大小都可以奏报。

武帝曾经到同州巡视,召乐运赶赴同州。乐运到后,武帝对他说:“你说太子是什么样的人?,乐运回答:“是平常人。”当时齐王宇文宪及以下的大臣都在武帝身边,武帝回头对宇文宪等人说:“百官讨好我,都说太子聪颖明智,只有乐运说是平常人,正好证明乐运的忠诚正直啊。”于是又问乐运平常人是什么样子的。乐运回答说:“班固认为齐桓公就是平常人,管仲扶助他就成就了霸业,竖貂辅佐他国家就乱。可以和他做好事,也可以和他做坏事。”武帝说:“我知道了。”于是就精选东宫官员来匡正辅导太子。

等到武帝去世,宣帝继承帝位,葬礼刚刚结束,就下诏因事繁忙,皇帝临时除去丧服。乐运上奏疏说:“三年服丧期’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应遵循)。先王礼仪,怎么可以改变呢。”奏疏呈上,宣帝不接受。从这以后宣帝不修德政’而糊涂凶暴更加厉害。乐运于是带着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谏,陈述宣帝的八大过失。宣帝大怒,准备杀掉他。内史元严劝谏,因而得以免死。第二天,宣帝稍微有点感悟,召见乐运并且对他说:“我昨天夜里思考你所奏的事,你实在是忠臣。”于是赐给他帝王饮食来奖赏他。满朝的公卿,起初见宣帝很愤怒,无不为乐运担心。后来见他受到赏赐,又都祝贺他,认为他是幸免予虎口。 ,.

内史郑译经常以私事请求托付,乐运没有答应他,郑译因此记恨他。当隋文帝为丞相时,郑译担任长史,于是将乐运降职为广州滍阳县令。开皇五年,转任毛州高唐县令。连续历任二县,都有声誉政绩。乐运常常希望能做一名谏官,可以从容不迫地进行劝谏议论,然而他秉性刚直,被人排斥打击,最终未被任用为谏官。于是就发愤抄录夏朝、商朝以来直言谏争的事例,集合成一部书,取书名叫《谏苑》。将书奏上,隋文帝阅读后赞赏他。

篇5:《北史·陆俟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北史·陆俟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陆俟,代人也。父突,道武初,帅部人从征伐,数有战功,位上党太守、关内侯。俟少聪慧。明元践祚,袭爵关内侯。

太武征赫连昌,诏俟督诸军镇以备蠕蠕①。与西平公安颉攻克武牢,赐爵建邺公,拜冀州刺史。时考州郡,唯俟与河内太守丘陈为天下第一。转武牢镇大将。平羌狄子玉等叛,复转为安定镇大将,追讨玉等,皆获□。迁怀荒镇大将。未期,诸高车莫弗②惧俟严急,请前镇将郎孤。太武许之。征俟,至京朝见,言不过周年,郎孤身必败,高车必叛。帝疑不实,切责之,以公归第。明年,诸莫弗果杀郎孤以叛。帝闻之大惊,召俟问其故。俟曰:“夫高车之俗,上下无礼,无礼之人,难为其上。臣莅以威严,节之宪网,欲渐加训导。而恶直丑正,故讼臣无恩,称孤之美。郎孤获还镇,欣其名誉,必加恩于百姓,讥臣为失,专欲以宽惠临之,仁恕待之。无礼之人,易生陵傲,不过期年,无复上下。既无上下,然后收之以威,则人怀怨忿。怨忿既多,败乱彰矣。”帝叹曰:“卿身乃短,虑何长也!”即日复除散骑常侍。

帝征蠕蠕①,破凉州,常随驾别督辎重。又与高凉王那复渡河南略地。仍迁长安镇大将。与高凉王那击盖吴于杏城,获吴二叔。诸将欲送京师,俟独不许,曰:“若不斩吴,恐长安之变未已。一身藏窜,非其亲信,谁能获之?若停十万众追一人,非上策也。不如私许吴叔,免其妻子,使自追吴。”诸将咸曰:“今获其二叔,唯吴一人,何所复至?”俟曰:“诸君不见毒蛇乎?不断其头,犹能为害。况除腹心之疾,而曰必遗其类,可乎?”遂舍吴二叔,与之期。及期吴叔不至诸将皆咎俟俟曰此未得其便必不背也后数日果斩吴以至皆如其言。俟之明略独决,皆此类也。迁内都大官。

安定卢水刘超等叛,太武以俟威恩被关中,诏以本官加都督秦、雍诸军,镇长安。帝曰:“超等恃险,不顺王命,朕若以重兵□卿,则超等必合为一;若以轻兵与卿,则不制矣。今使卿以方略定之之。”于是俟单马之镇。既至,申扬威信,示以成败,超犹无降意。俟□率其帐下见超。超使人逆曰:“三百人以外,当以弓马相待;三百人以内,当以酒食相供。”乃将二百骑诣超。超备甚严,遂纵酒,尽醉而还。后伪猎,诣超。与士卒约曰:“今会发机,当以醉为限。”俟乃诈醉,上马大呼,斩超首。士卒应声纵击,遂平之。帝大悦,征拜外都大官。(节选自《北史·陆俟传》)

【注】①蠕蠕:柔然,是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我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古代民族之一。②高车莫弗:高车,是北朝人对漠北一部分游牧部落的泛称;莫弗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的称谓。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怨忿既多,败乱彰矣。 彰:显露 B.即日复除散骑常侍。 除:授官

C.又与高凉王那复渡河南略地 略:夺取 D.不如私许吴叔,免其妻子 许:赞许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追讨玉等,皆获□ ②.朕若以重兵□卿 ③.俟□率其帐下见超

A.①之②于③乃B.①其②与③则C.①之②与③乃D.①其②于③则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期/吴叔不至/诸将皆咎俟/俟曰/此未得其便/耳必不背也/后数日果斩/吴以至皆如其言。

B. 及期/吴叔不至诸将/皆咎俟/俟曰/此未得其便耳/必不背也/后数日果斩吴/以至皆如其言。

C. 及期/吴叔不至/诸将皆咎俟/俟曰/此未得其便耳/必不背也/后数日/果斩吴/以至皆如其言。

D. 及期/吴叔不至诸将/皆咎俟/俟曰/此未得其便/耳必不背也/后数日果斩/吴以至皆如其言。

8.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 项是

A.陆俟在太武帝征讨赫连昌时,他和西平公安颉一起攻克武牢关,被太武帝封为武年镇大将军。

B.陆俟很有预见性,他曾向皇帝说,自己离职后不到一年,诸高车必反,事实正如他预料的一样。

C.陆俟与高凉王那在杏城攻打盖吴,抓住了他的两个叔叔,后来又利用他们杀死了盖吴。

D.陆俟在平定安定卢水刘超的叛乱中,有胆有识,识破了刘超的计谋,并成功地平定了叛乱。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郎抓获还镇,欣其名誉,必加恩于百姓。(3分)

②况除腹心之疾,而曰必遗其类,可乎?(4分)

(2)陆俟有谋略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做简要分析。(可用自己的话回答,也可引述原文)(3分)

参考答案

5.D(许:答应)

6.C

7.C

8.A(当时封的是冀州刺史。)

9.(1)①郎孤得以回镇为官,得意(欣喜)于自己的好名誉,一定会更多施思给百姓(对百姓施加思惠)。(关键词;获,欣,加恩)(3分)

②况且要除掉心腹之患,却说一定得留下它的同类,可以吗?(关键词:况,而,遗,类)(4分)

(2)可参考下列原文语句:①若停十万众追一人,非上策也②况除腹心之疾,而曰必遗其类③俟乃诈醉,上马大呼,斩起首

(附)文言文翻译

陆俟,是代国人。父亲陆突,道武初年,统率部民跟随皇上征战讨伐,多次建有战功,位居上党太守、关内侯。陆俟年幼时聪明有智慧。明元即位,继承爵位关内侯。

太武征讨赫连昌,诏令陆俟督率众军镇守以防备蠕蠕。和西平公安颉一道攻克武牢,赠赐爵位建业公,拜授冀州刺史。当时考核州郡只有陆俟和河内太守丘陈为天下第一。迁职武牢镇大将。平凉羌族人狄子玉等反叛,又迁职为安定镇大将,追击征讨狄子玉等,将他们全部擒获。迁职怀荒镇大将。不到一年,众高车族首领莫弗诉讼陆俟严厉压迫,要求请回前镇将郎孤。太武答应了他们。征召陆俟,回到京城朝见皇上,说不过一年,郎孤一定被害,高车一定反叛。皇帝怀疑不切实,严辞谴责他,陆俟带着公爵的身份回到自己的住所。第二年,众首领莫弗果然杀死郎孤反叛。皇帝听说后大吃一惊,召来陆俟询问其缘故。陆俟说:“高车的风俗,上下之间没有礼节,没有礼节的人,难做他们的上司。我用威严驾驭他们,用法纪节制他们,想渐渐加以训导,使他们知道名分和界限。然而厌恶嫉害正直的.人很多,所以控诉我没有恩惠,称赞郎孤有美德。郎孤得以返回镇守后,欣喜他的名声和美誉,一定会过百姓施加恩惠,讥刺我的所作是过失,一心要用宽惠去统治他们,用仁恕去厚待他们。没有礼节的人,容易滋生僭越傲慢之心,不过一年,不再有上下之分。已经没了上下之分,然后用严威来控制他们,便会使人人心怀怨恨。怨恨多了以后,身败祸乱就显露出来了。”皇帝赞叹道:“你的身材这么短小,思虑的怎么这样长远啊!”当天就再任他为散骑常侍。

皇帝征讨蠕蠕,攻占凉州,常常跟随皇帝另外督运辎重。又与高凉王元那再渡黄河向南攻取土地。仍然迁职长安镇大将。与高凉王元那一道在杏城攻击盖吴,擒获盖吴的两个叔叔。众将领想送往京城,惟独陆俟不同意,说:“如果不杀掉盖吴,恐怕长安的事变不止。只身藏匿逃窜,不是他的亲信,谁能够擒获他?如果停驻十万军队追捕一人,不是上策。不如私下许诺盖吴的两个叔叔,释放他们的妻子儿女,让他自己去追杀盖吴。”众将领都说:“现在擒获了他的两个叔叔,只有盖吴一人了,哪里还能再来?”陆俟说:“诸位不是见过毒蛇吗?不断掉它的头,仍然可以为害。况且要除掉心腹之患,却说一定得留下它的同类,可以吗 ?”于是放走盖吴的两个叔叔,与他们约定再会日期。到了约定时间,盖吴的叔叔没有来,众将领都怪罪陆俟。陆俟说:“这是他没有得到方便而已,一定不会背约的。”几天以后,二人果真斩杀了盖吴来见,全部情况如陆俟所说。陆俟的英明谋略和独自决断,都诸如此类。升任内都大官。

安定卢水人刘超等反叛,太武认为陆俟声威与恩德遍及关中,诏令任本官加都督秦州、雍州诸军,镇守长安。皇帝说:“刘超等凭藉天险,不服从王命。我如果把重兵交付你,那么刘超等必然合而为一;如果只把轻兵交付你,那么就不能制服他们了。今令你用谋略来平定他们。”于是陆俟只身单骑到达长安镇。到后,再三宣扬威望与信誉,把得失成败的道理告诉他们,刘超仍没有投降的意思。陆俟于是率领他的部属去见刘超。刘超派人迎接说:“多于三百人,当用弓马相对待;少于三百人,当用酒食来款待。”便率二百名骑兵到刘超那里。刘超戒备非常严密,便狂饮一气,个个酒醉而回。后来假装打猎,到达刘超那里。和士兵们约定道:“今天发动事变的时机,当以酒醉为界限。”陆俟便假装酒醉,上马大喊,斩掉刘超的脑袋。士兵们应着喊声跃起出击,终于平定了刘超。皇帝大喜,征召拜授为外都大官。

篇6:《北史·柳庆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柳庆,字更兴。幼聪敏有器量,博涉群书,不为章句,好饮酒,闲于占对。年十三,因暴书,父僧习试令于杂赋集中取赋一篇千余言,诵之,庆立读三遍,便诵之,无所漏。

大统十年,除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寻以本官领雍州别驾。广陵王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辨其无罪,盂氏由此益骄。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言毕,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不敢侵暴。

又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名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牒。居二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牒下,因此尽获党羽。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太祖尝怒安定国臣王茂,将杀之,而非其罪。朝臣咸知,而莫敢谏。庆乃进争之。太祖愈怒曰:“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乃执庆于前。庆辞气不挠,抗声日:“窃闻君有不达者为不明,臣有不争者为不忠,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明之君耳。”太祖乃悟而赦茂,已不及矣。太祖黯然,明日,谓庆曰:“吾不用卿言,遂令王茂冤死。可赐茂家钱帛,以旌吾过。”

篇7:《北史·崔浩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北史·崔浩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崔浩字伯深,少好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核览,研精义理,时人莫及。弱冠为通直郎,稍迁著作郎,道武①以其工书,常置左右。道武季年,威严颇峻,宫廷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避目下之变。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帝知之,辄命赐以御粥。其砥直任时,不为穷通改节若此。

泰常②元年,晋将刘裕伐姚泓③,欲溯河西上,求假道。诏群臣议之。外朝公卿咸曰:“函谷天险,裕何能西入?扬言伐姚,意或难测。宜先发军断河上流,勿令西过。”内朝咸同外计,帝将从之。浩曰:“此非上策也。司马休之徒扰其荆州,刘裕切齿久矣。今兴④死子幼,乘其危亡而伐之,臣观其意,必自入关,劲躁之人,不顾后患。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如此则姚无事而我受敌矣。蠕蠕⑤北寇,人食又乏,发军赴南,则北寇进击;若其救北,则南州复危。未若假之水道,纵裕西入。所谓卞庄刺彪⑥,两得之势也。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患;令姚氏胜也,亦不失救邻之名。纵裕得关中,悬远难守。彼不能守,终为我物。今不劳兵马,坐观成败,斗两彪而收长久之利,上策也。”

议者犹曰:“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扬声西行,意在北进,其势然也。”帝遂从群议,遣长孙嵩据之。战于畔城,为晋将朱超石所败。帝恨不用浩言。

(选自《北史·崔浩传》)

注:①道武:道武帝,北魏皇帝拓跋珪。②泰常: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年号。③姚泓:后秦国主,羌族人。④兴:姚泓的父亲姚兴。⑤蠕蠕:少数民族,也叫作“柔然”。⑥卞庄刺彪:春秋时鲁国大夫卞庄曾让两虎争食相斗,待其一死一伤,然后杀其伤者。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迁著作郎中稍:稍微,略微。

B.道武季年,威严颇峻。季年:晚年。

C.劲躁之人,不顾后患后患:以后的祸患。

D.必德我假道之惠德:感激。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彼不能守,终为我物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①道武以其工书,常置左右 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①未若假之水道 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D.①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浩博学多才,精通书法,又能坚守节操。在对待刘裕假道伐姚问题上,更表现出他长于谋划,智略过人。

B.朝廷多数人主张阻截刘裕的军队,主要理由是刘裕伐姚不是真实意图,而是声东击西,觊觎北魏。

C.崔浩认为刘裕伐姚并非借口,他分析了阻刘和纵刘的不同结果,但明元帝因与刘裕有切齿之仇,未作采纳。

D.明元帝未采纳崔浩的建议,而采纳了大臣的意见,派长孙嵩阻截晋军,结果在畔城被晋军打败。

9.把文言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宫廷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3分)

(2)函谷天险,裕何能西入?扬言伐姚,意或难测(4分)

(3)战于畔城,为晋将朱超石所败(2分)

参考答案

6.A(稍:不久)

7.D(则①用在假设复句中,表结果,可译作“就”;②表转折)

8.C(“明元帝因与刘裕有切齿之仇”错)

9.(1)内廷许多亲近的人,都因为细小的过失而有了罪名,于是大家没有谁不逃避躲藏。(“微过”“得罪”“莫”各1分)

(2)函谷关是天险之地,刘裕怎么能破关西人?他声言征伐姚泓,真实的意图或许还难以预料。(“函谷天险”表判断,2分;“何能”“或”各1分)

(3)两军在畔城交战,北魏军队被晋将朱超打败。(介词结构后置和被动句各1分)

【参考译文】

崔浩字伯深,从小爱好学习,他广泛阅读了儒学和史学著作,对于天文、阴阳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也无不涉猎,在精心研究各家宗旨和深刻含义方面,当时没人能和他相比。20岁时,(他)就担任了通直郎,不久升为著作郎,道武皇帝因为他擅长书法,常把他安排在自己的身边。道武皇帝晚年,用法严峻,内廷许多亲近的人,都因为细小的过失而受到惩处,于是大家无不逃避躲藏,以避免眼下的不测之祸。只有崔浩慎守职事,努力不懈,有时还成天不回家。道武皇帝知道后,就派人把自己用的饭食赏给他吃。崔浩心胸坦荡,任凭时事变化,不因仕途的阻滞或顺利而改变自己。

泰常元年,东晋将领刘裕征伐姚泓,想要沿黄河逆河西上,就向北魏请求借路。明元帝群臣议论是否可行。外朝(指以宰相为首的一套办事机构)的公卿都说:“函谷关是天险之地,刘裕怎么可能破关西入?他声言征伐姚泓,真实意图还难以预料。我们应该抢先发兵黄河上游加以阻截,不要让他西去。”内廷(指由皇帝近侍人员组成的决策机构)的官员和外廷大臣意见一致,明元帝打算采纳。崔浩说:“这不是最好的办法。司马休等人侵扰刘裕镇守的荆州,刘裕对他恨得咬牙切齿已有好久了。现在姚兴已死,其子姚泓尚幼,趁着他们危急的时候攻打他们,我看刘裕的意图一定在于入关,强大而暴躁的人,是不会顾忌后果的。我们现在如果阻截他们西进之路,刘裕一定会上岸向北进攻。这样姚泓平安无事而我们要受到攻击了。柔然是我国北方的敌人,他们的人和粮食又缺乏,(正需要补充)。我们发兵到南边,那么北方的敌人就会(趁机)进攻我们;如果我们要救北方,那么南边又危险。不如借水路给刘裕,放刘裕西去。这就是所谓的卞庄刺虎,一举两得的局势啊。如果刘裕取胜,一定感谢我们借道给他的恩惠;如果姚氏取胜,我们也不会丢掉救助邻国的名声。即使刘裕取得关中,也会因太远而难守。他们不能守,最终就会成为我们的。现在不用兵马劳顿,坐观成败,使两虎相斗而我们获长远的利益,这才是最好的策略。”

议论的群臣还是说:“刘裕向西进入函谷关,就会进退两难,走投无路,腹背受敌;向北上岸,姚军一定不出关救助我们。刘裕声言向西征伐姚泓,真实的意图在于北上,情况就是这样。”明元帝于是采纳了大臣们的意见,派长孙嵩阻截晋军。两军在畔城交战,北魏军队被晋将朱超打败。明元帝对没有采纳崔浩的建议悔恨不已。

篇8:《北史·柳庆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趣令就禁趣:立刻

B.多榜官门曰榜:张贴

C.实不敢爱死爱:吝惜

D.以旌吾过旌:表彰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柳庆“守正明察”的一组是(3分)

①言毕,令笞杀之②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

③庆乃复施免罪之牒 ④倘斯言有验,庆其庶几乎

⑤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⑥庆辞气不挠,抗声曰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庆幼时聪慧大度,背书过目不忘。他13岁时,趁着家里晒书,父亲让他从杂赋集中抽出一篇1000多字的文章,他读了3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B.柳庆惩治王亲国戚,毫不畏惧权贵。广陵王的外甥孟氏依仗权势,凶横强暴,偷盗别人家的牛还口出狂言。柳庆当众宣布了他的罪状,随即下令将孟氏打死。

C.柳庆机智破获劫案,罪犯尽数落网。在破获胡家劫案的过程中,他亲自写了匿名信,张贴在官府门前,说如果先来自首的则可免罪,用这个方法捕获全部罪犯。

D.柳庆朝堂冒死进谏,终为王茂洗冤。王茂无罪却要被北周宇文泰处死,朝臣中只有柳庆上朝为王茂争辩,终使宇文泰醒悟赦免了王茂,但此时王茂已经被处死了。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

(2)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庆其庶几乎?

参考答案:

1:D“旌”为“显示、彰显”之意。

2:A ③说的是柳庆破案使用的具体手段;④是柳庆自己的感叹;⑤句是宇文泰强词夺理的话。这三项都与“守正明察”无关。

3:C C项是说柳庆写匿名信引诱罪犯投案的做法。

4:⑴姓孟的竟然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并对柳庆说:“你现在要是给我带上脚镣手铐,难道不想想以后用什么方法给我摘下来吗?”

⑵昔日的于公自称审理案件不徇私情,就开了一道高门等待子孙封高官、坐高车时用。倘若他这话有应验,我大概也差不多吧!

参考译文:

柳庆字更兴,自幼聪明机敏,有度量。博览群书,而不咬文嚼字。喜欢饮酒,擅长应对。在他十三岁时,趁着家里晒书,父亲柳僧习试着让他从杂赋集中找出一篇千余字的文章来背诵,柳庆立即读三遍,就能背出来,一字不漏。

大统十年,柳庆被任命为尚书都兵郎中,并代理记室,不久以本官身份兼任雍州别驾。广陵王元欣是魏国皇室的亲族。他的外甥孟氏屡次横行不法。有人告发孟氏盗牛。柳庆将其逮捕审讯,确认情况属实,立即下令把他监禁起来。孟氏一点也没有害怕的样子,竟然对柳庆说:“如果今天把我关起来,以后你用什么(方法)放我?”元欣也派人辩解孟氏无罪。孟氏因此更加骄横。柳庆就隆重召集僚属吏员,公开宣布孟氏倚仗权贵虐害百姓的罪状。说完,就命令将孟氏打死。从此以后,皇亲贵族收敛气焰,不敢再侵害百姓。

有一胡姓人家被劫匪抢劫,郡县派人侦查调查,没有人弄清贼人来自何处,(因受牵连)邻近胡家而被捕囚禁的人很多。柳庆认为这伙贼人是一群乌合之众,可以用欺骗他们的`方法找到他们。于是写了一封匿名信,贴在多处官府衙门前,信上说:“我们一起抢劫了姓胡的人家,同去的人多混杂,很担心最终秘密泄露。现在我想出面自首认罪,害怕免除不了死罪。如果能让先自首的人免除罪责,我就前来告知详情。”柳庆于是又贴出(自首)免罪的布告。过了两天,广陵王元欣的家奴两手反绑来到布告下自首,于是将所有参与其事的劫匪全部抓获。柳庆坚守正道,明察秋毫(的事迹),大都和这些事相似。柳庆常常感叹道:“过去于公断案没有偏差,吩咐家人将家里的大门修高大等待封赏。如果这话可以应验,我柳庆大概也可以差不多吧?”

北周宇文泰曾经对安定国的臣子王茂十分恼怒,要杀掉他,但王茂并没有犯罪。朝中大臣都了解这情况,却没有人敢进谏。柳庆就进宫与宇文泰争辩。宇文泰更加恼怒道:“王茂应该杀掉,您如果要辩明他没有罪,那么我也一定要治你的罪。”于是(叫人)把柳庆抓到宇文泰面前。柳庆言辞神情一点都不屈服,高声说道:“我私下听说国君如果不通达事理就不是明君,臣下如果不敢(与国君)争辩就不是忠臣。我努力竭尽驽钝忠诚,确实不敢吝惜生命,只是担心您(被人)看做不明之君而已。”宇文泰于是醒悟过来并且要赦免王茂,但是已来不及了。宇文泰情绪低落。第二天,宇文泰对柳庆说:“我没有采纳您的意见,于是让王茂受冤屈而死。可以赏赐给王茂家一些钱物,以表明我的过错。”

篇9:《北史·王罴列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北史·王罴列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王罴字熊罴,京兆霸城人。罴质直木强,处物平当,州闾敬惮之。魏太和中,除殿中将军,稍迁雍州别驾,清廉疾恶,励精公事。后以军功封定阳子,除荆州刺史。梁复遣曹义宗围剿荆州,堰水灌城,不没者数版。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乃遗罴铁券①,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城中粮尽,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每出战,常不擐甲胄,大呼告天曰:“荆州城,孝文皇帝所置。天若不佑国家,使箭中王罴额;不尔,王罴须破贼。”屡经战阵,亦不被伤。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觉。比晓,轨众已乘梯入城,罴尚卧未起,闻阁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谓曰:“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轨遂投城遁走。文帝闻而壮之。时关中大饥,征税人间谷食,以供军费。或隐匿者,令递相告,多被篣捶,以是人有逃散。唯罴信著于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而无怨讟②。文帝以华州冲要,遣使劳罴,令加守备。及神武至城下,谓罴曰;“何不早降?”罴乃大呼曰:“此城是王罴家,死生在此,欲死者来!”神武不敢攻。罴性俭率,不事边幅。尝有台使③至,罴为设食,使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又客与罴食瓜,客削瓜皮,侵肉稍厚,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客甚愧色。性又严急,尝有吏挟私陈事者,罴不暇命捶扑,乃手自取鞾履,持以击之。每至享会,自秤量酒肉,分给将士。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罴举动率情,不为巧诈,凡所经处,虽无当时功迹,咸去乃见思。

节选自《北史·王罴列传》

〔注〕①铁券:古代皇帝颁赐功臣授以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凭证。②讟:恐怖。③台使:六朝时指朝廷使者。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轨遂投城遁走投:投奔

B.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 济:渡河

C.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虞:忧患

D.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尚:推崇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B.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C.罴为设食 不足为外人道也。

D.天若不佑国家,使箭中王罴额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12、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罴“举动率情,不为巧作”的一组是………………( )

①死生在此,欲死者来 ②便袒身露髻徒跣 ③乃手自取鞾履,持以击之

④每至享会,自秤量酒肉,分给将士 ⑤尔之选择,当是未饥 ⑥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②④⑥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每题4分)

(1)乃遗罴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唯罴信著于人,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凡所经处,虽无当时功迹,咸去乃见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A 11、C 12、C

附翻译:

王罴字熊罴,是京兆霸城人。王罴刚直倔强,处事公平,州郡人对他又敬又怕。魏太和年间,被任命为殿中将军,不久升为雍州别驾,他为人清正廉洁,疾恶如仇,勤于公事。后来因为军功被封为定阳子,任命他做荆州刺史。梁国又派曹义宗围攻荆州,蓄水灌城,大水距城头只有几块墙板的距离。当时内外多事,没有余暇救援,于是授给王罴铁券,说如果能保全城池,则当授他为该州刺史。城中粮尽,王罴煮粥,与将士们均分而食。每次出战,不曾穿盔戴甲,对天大呼道:“荆州城为孝文皇帝设置。上天如果不保佑国家,就让贼箭射中我的头,否则,王罴 必将破贼。屡次作战,也不曾受伤。齐神武帝派韩轨、司马子如从黄河东岸乘夜渡河,偷袭王罴,王罴没有发觉。等到天亮,韩轨的将士已经登梯入城。王罴还没有起床,听见门外闹哄哄的.,便光着身子,露着头发,光着脚,抄起一根木棒,大呼而出,说道:“老罴当道卧,貉子怎能过!” 敌人见了,惊慌后退 。王罴追到东门,部下也有一些人赶到,合力击败敌军。韩轨的将士于是弃城逃跑。文帝听说后,赞许王罴豪壮。当时关中饥荒严重,征调民间粮食,以供军用。有隐藏者,命令互相告发,很多人遭受拷打,也有人因此逃散。只有王罴向来讲信用,辖境中无人隐藏粮食,征得的粮食也不比别的州少,而且没有怨言。文帝认为华州是险要之地,派使者犒劳王罴,让他严加守备。等到齐神武兵临城下,对王罴说:“为什么不及早投降?”王罴大呼道:“此城就是我王罴的家,生死在此,想死的过来!”齐神武不敢进攻。[王罴 为人俭朴直率,不修边幅。有一次,朝廷派来一位使者,王罴为他设下饭肴。使者竟然把薄饼的边缘撕去。王罴说:“耕种收获,已经不易,去壳加火,费力不少,你这种做法,恐怕是不饿。”命令随从将饭肴撤走。使者大惊,十分惭愧。又一次,一位客人与王罴吃瓜,客人把瓜皮削得很厚,王罴不高兴。等到瓜皮落到地上,王罴就从地上拣起来吃。客人神色很惭愧。]他为人又严厉急躁,曾经有一名小吏挟私愤报告事情,王罴来不及下令拷打,竟拿起自己的靴子去打他。每次宴会,王罴都亲自称量酒肉,分给将士。当时的人推崇他为人平均,嘲笑他为事琐碎。王罴的举止出自真情,不做巧诈之事,凡是他所任过职的地方,虽然在当时没有什么功迹,在他离任后却都思念他。

篇10:北史·孟尝君传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北史·孟尝君传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北史孟尝君传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之权,遂废孟尝君。诸客见孟尝君废,皆去。冯驩乃西说秦王曰:王亦知齐之废孟尝君乎?使齐重于天下者,孟尝君也。今齐王以毁废之,其心怨,必背齐;背齐入秦,则齐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齐地可得也。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秦王大悦,乃遣车十乘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冯驩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曰:今臣窃闻秦遣使车十乘载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孟尝君不西则已,西入相秦则天下归之,临淄、即墨危矣。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复孟尝君,折秦之谋,而绝其霸强之略。齐王曰:善。王召孟尝君而复其相位,而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

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后召而复之,冯驩迎之。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今赖先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驩结辔下拜。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先生为客谢乎?冯驩曰:非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朝趣市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孟尝君再拜曰:敬从命矣。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节录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 诚:实情

B.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 币:钱币

C.君独不见夫朝趣市朝者乎 趣:同趋

D.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 徒:白白地

13. 文中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B.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C.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 事之固然也

D.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尝君被废黜的原因,除了是齐王不满其声名盖过了自己并独揽了齐国的政权,还有就是齐王被秦、楚两国散布的流言蜚语迷惑。

B.众宾客的离去反衬了冯驩的忠诚,西行游说的成功更说明了他的能力。冯驩并不同于那些鸡鸣狗盗之辈。

C.孟尝君有食客三千,体现了他的礼贤下士,而他复职后准备狠狠地侮辱弃他而去的宾客,又反映了他心胸狭隘,缺乏容人之量。

D.冯驩不仅善于游说,而且善于劝谏。他巧用比喻劝说孟尝君,并真心祝愿他能恢复往日门客盈门的盛况。孟尝君最终接受了他的建议。

15.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及课文原文。(11分)

(1)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之权,遂废孟尝君。(6分)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5分)

参考答案:

12.B

13.B

14.D

15.(1)齐王受到秦国和楚国毁谤言论的蛊惑,认为孟尝君的名声压倒了自己,独揽齐国大权,终于罢了孟尝君的官。(2)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那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参考译文】

孟尝君姓田名文。齐王受到秦国和楚国毁谤言论的蛊惑,认为孟尝君的名声压倒了自己,独揽齐国大权,终于罢了孟尝君的官。那些宾客看到孟尝君被罢了官,一个个都离开了他。冯欢就乘车向西到了秦国游说秦王说:大王也知道齐国罢了孟尝君的官吧?使齐国受到天下敬重的,就是孟尝君。如今齐国国君听信了毁谤之言而把孟尝君罢免,孟尝君心中无比怨愤,必定背离齐国;他背离齐国进入秦国,那么齐国的国情,朝廷中下至君王下至官吏的状况都将为秦国所掌握。您将得到整个齐国的土地,岂只是称雄呢!您赶快派使者载着礼物暗地里去迎接孟尝君,不能失掉良机啊。秦王听了非常高兴,就派遣十辆马车载着百镒黄金去迎接孟尝君。冯欢告别了秦王而抢在使者前面赶往齐国,到了齐国,劝说齐王道:现在我私下得知秦国已经派遣使者带着十辆马车载着百镒黄金来迎接孟尝君了。孟尝君不西去就罢了,如果西去担任秦国宰相,那么天下将归秦国所有,秦国是强大的雄国,齐国就是软弱无力的雌国,软弱无力,那么临淄、即墨就危在旦夕了。大王为什么不在秦国使者没到达之前,赶快恢复孟尝君的官位并给他增加封邑来向他表示道歉呢?如果这么做了,孟尝君必定高兴而情愿接受。秦国虽是强国,岂能够任意到别的国家迎接人家的宰相呢!要挫败秦国的阴谋,断绝它称强称霸的计划。齐王听后,顿时明白过来说:好。齐王召回孟尝君并且恢复了他的宰相官位,同时还给了他原来封邑的`土地,又给他增加了千户。

自从齐王因受毁谤之言的蛊惑而罢免了孟尝君,那些宾客们都离开了他。后来齐王召回并恢复了孟尝君的官位,冯欢去迎接他。还没到京城的时候,孟尝君深深感叹说:我素常喜好宾客,乐于养士,接待宾客从不敢有任何失礼之处,有食客三千多人,这是先生您所了解的。宾客们看到我一旦被罢官,都背离我而离去,没有一个顾念我的。如今靠着先生得以恢复我的宰相官位,那些离去的宾客还有什么脸面再见我呢?如果有再见我的,我一定唾他的脸,狠狠地羞辱他。听了这番话后,冯欢收住缰绳,下车而行拜礼。孟尝君也立即下车还礼,说:先生是替那些宾客道歉吗?冯欢说:并不是替宾客道歉,是因为您的话说错了。说来,万物都有其必然的终结,世事都有其常规常理,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孟尝君说:我不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冯欢说:活物一定有死亡的时候,这是活物的必然归结;富贵的人多宾客,贫贱的人少朋友,事情本来就是如此。您难道没看到人们奔向市集吗?天刚亮,人们向市集里拥挤,侧着肩膀争夺入口;日落之后,经过市集的人甩着手臂连头也不回。不是人们喜欢早晨而厌恶傍晚,而是由于所期望得到的东西市中已经没有了。如今您失去了官位,宾客都离去,不能因此怨恨宾客而平白截断他们奔向您的通路。希望您对待宾客像过去一样。孟尝君连续两次下拜说:我恭敬地听从您的指教了。听先生的话,敢不恭敬地接受教导吗。

篇11:北史申徼传阅读答案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徽少与母居,尽力孝养。及长,好经史。性审慎,不妄交游。文帝与语,奇之,以徼为记室参军,兼府主簿。文帝察徼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时军国草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大统初,进爵为侯,十年,迁给事黄门侍郎。先是,东阳王元荣为瓜州刺史,其女婿刘彦随焉。及荣死,瓜州首望表荣子康为刺史,彦遂杀康而取其位。属四方多难,朝廷不遑问罪,因授彦刺史。频征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来至馆。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彦辞无罪,徽数之日:“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但受诏之日,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于是宣诏慰劳吏人及彦所部,复云大军续至,城内无敢动者。十二年,以徽信洽西土,拜瓜州刺史。徽在州五稔,俭约率下,边人乐而安之。徽性勤至,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以是事无稽滞,吏不得为奸。后虽历公卿,此志不懈。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旧俗官人皆通饷遗。徽性廉慎,乃画杨震①像于寝室以自戒。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长幼闻之,皆竟来就读,递相谓日: “此是申使君手迹。”并写诵之。

篇12:北史申徼传阅读答案

【注】①杨震是东汉名臣,他到东莱任太守时经过昌邑,曾受他推荐的昌邑令王密深夜来访,以黄金十斤相赠,并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怒道: “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密愧然而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

朝/以揣其意/彦不从/

B.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

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

C.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

朝/以揣其意/彦不从/

D.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

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幕府是古代君王或将帅出征在外时办公的府署,因以帐幕搭建而成,故称之。有时也用以称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

B.侯是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二等,秦汉以后仅次于王的爵位,也泛指

达官贵人或士大夫,如王侯将相。

C.秦及西汉时在宫门之内做事的郎官,称黄门郎或黄门侍郎,东汉开始又称给事黄门侍

郎,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D.吐谷浑是中国古代西北民族,这一民族生活在今甘肃、青海一带,隋唐时曾建立政权。

“吐谷浑”中的“谷”不读gǔ,读y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申徽性情稳重谨慎,受到赞赏和重用。他不乱与人交往,文帝与他交谈,认为他与众不同,提拔他当记事参军和主簿;后发现他沉稳、周密,有度量,又让他做大行台郎中。

B.申徽不负重托,计捉刘彦。刘彦用卑鄙的手段获得瓜州刺史的官位,并欲叛逆,申徽受命秘密捉拿他,几次用计来迷惑他,最终把刘彦骗到宾馆,将其捉拿归案。

C.申徽为官勤勉,坚持不懈。他多年为官,历任多种职务,任职期间,公文无论大小,

他都亲自审阅,公务无所拖延,官吏做不得坏事,即使位高权重,他仍坚持不懈,

D.申徽为官清廉,受到爱戴。当时,官员中有互相交往、互赠礼品的风气,而申徽却处污泥而不染,画了古代廉吏杨震的像放在卧室来警戒自己,离任时,很多人都为他送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

(2)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

参考答案

10.C

11.A(不含“君王”,只是将领。)

12.B(“秘密捉拿”错,“几次用计迷惑他”也不准确,派一人悄悄劝刘彦归朝就无迷惑之意。)

13.(10分)(1)(5分)文帝对动用大军镇压感到比较困难,想用灵活的谋略擒拿他,于是让申徽做河西大使,秘密命令申徽谋取刘彦。(关键词“动众”“致”“图”译错一个扣1分)

(2)(5分)本是要我把你送到朝廷(治罪),遗憾的是我不能立即申明法度将你惩处,来向边地的百姓谢罪。(词“阙”“恨”“谢”译错一个扣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申徽年少的时候和母亲一起生活,竭尽孝心赡养老人。等到长大的时候,喜好学习经史之类的著作文章。他性情慎重,不乱与人交往。文帝与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就让申徽担任记室参军兼府主簿。文帝观察申徽深沉细密有度量,每逢有事都很信任地委托他去办,于是做了大行台郎中。当时军队和国家刚刚建立,幕府的事务很多,四方文书檄文都是申徽写的。大统年初,进爵为侯。大统十年升迁为给事黄门待郎。之前,东阳王元荣是瓜州(治所在敦煌)刺史,他的女婿刘彦跟随他。等到王元荣死后,瓜州第一等望族上表给皇上希望让王元荣儿子王康为刺史,刘彦就杀了王康而谋取他的位置。当时正赶上四方多难,朝廷无暇顾及问罪,就授刘彦为刺史。刘彦连续多次不接受征召命令,又在南方勾结吐谷浑,将要图谋叛乱。文帝对动用大军镇压感到比较困难,想用灵活的谋略擒拿他,于是让申徽做河西大使,秘密命令申徽谋取刘彦。申徽率轻骑五十人出发,到了以后,住在宾馆。刘彦见申徽单独一人来做河西大使,就不怀疑他。申徽就派一个人暗暗地劝刘彦归附朝廷,用来揣测刘彦的意图,刘彦不听从。申徽又派人引诱促成刘彦到宾馆商议,刘彦就听从了他,于是来到宾馆。申徽先前已和瓜州的豪门大户秘密商议捉拿刘彦,于是就呵叱捆绑了刘彦。刘彦说自己没有罪,申徽一一列举他的罪状说:“你没有一点点的功劳,却掌管着一方重要的'权力,依仗着地方偏远,违命妄为,不敬奉纳贡职事,却杀害朝廷派的人,轻视朝廷的命令。统计你的罪行,实在是杀了你也抵不了你的罪行。但在我接受朝廷的命令那天,本是要我把你送到朝廷治罪,遗憾的是我不能立即申明法度将你惩处,来向边地的百姓谢罪。”于是宣读诏书慰问官吏、老百姓和刘彦的下属,又说大军接着就到,城内没有一个人敢闹事。十二年,因为申徽讲信用,与边地的老百姓关系融洽,被任命为瓜州刺史。申徽在瓜州五年,以身作则,勤俭节约,边地的老百姓生活快乐而安定。申徽性情勤奋,在做官期间,文书案卷不论大小都要亲自查看,因此事情没有拖延的,官吏不能做邪恶狡诈的事。后来虽然达到公卿的职位,但这个志向一点不松懈。出京城做襄州刺史。当时南方刚刚归附,旧风俗官员都相互交往,互相馈赠礼物,申徽性情廉洁谨慎,于是就画了(廉吏)杨震的像放在寝室来自我告诫。等到被替代回京,送他的百姓和官吏几十里不断绝。申徽自以为对百姓没有什么恩德,内心感到惭愧,于是写了一首诗,题在清水亭上。不管年长年幼,听说这诗,都争着前来阅读,互相告诉说:“这是申使君的手迹。”人们纷纷抄写吟诵这首诗。

河满子,河满子孙洙,河满子的意思,河满子赏析

头牌王宝国阅读答案

《旧唐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存亡大计》高中文言文阅读题

辛弃疾:醉太平

文言文《庾信》阅读附译文

生查子的诗词赏析

杜诗详注古诗全诗赏析

激励成语

诡谲怎么读?用法是什么?

《北史王褒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北史王褒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北史王褒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通用12篇)】相关文章:

《王猛执法》原文及译文解析2022-09-21

《北史苏绰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2023-02-12

《北史·来护儿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2023-05-13

《北史·列传第四十八》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2022-10-15

《北史·崔浩传》阅读理解及答案2023-01-14

豆卢宁文言文阅读答案2024-04-11

《北史·郦道元传》原文阅读及翻译2022-05-06

《报刘一丈书》阅读答案及译文2023-10-08

清静的反义词2023-09-27

《北史陆俟传》文言文原文和翻译2023-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