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君小传(节选)》阅读及答案(整理8篇)由网友“ustrator”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河东君小传(节选)》阅读及答案,欢迎参阅。
篇1:《河东君小传(节选)》阅读及答案
《河东君小传(节选)》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河东君者,柳氏也。初名隐雯,继名是,字如是。为人短小,结束俏利,性机警,饶胆略。适云间①孝廉为妾,孝廉能文章,工书法,教之作诗写字,婉媚绝伦。顾倜傥好奇,尤放诞。孝廉谢之去。游吴越间,格调高绝,词翰倾一时。
嘉兴朱冶涧为虞山钱宗伯称其才,宗伯心艳之,未见也。崇祯庚辰冬,扁舟访宗伯。幅巾弓鞵,着男子服,口便给,神情洒落,有林下风。宗伯大喜,留连半野堂,文燕浃月。越舞吴歌,族举递奏:《香奁》《玉台》,更唱迭和。既度岁,与为西湖之游。刻《东山酬和集》。集中称河东君云。君至湖上,遂别去。过期不至,宗伯使客构②之乃出。定情之夕,在辛巳六月初七日。君年二十四矣。宗伯赋《前七夕诗》,要诸同人和之。为筑绛云楼③于半野堂之后。略如李易安在赵德卿家故事。然颇能制御宗伯,宗伯甚宠惮之。
乙酉五月之变④,君劝宗伯死,宗伯谢不能。君奋身欲沉池水中,持之不得入。其奋身池上也,长洲沈明抡馆宗伯寓中见之;而劝宗伯死,则宗伯以语兵科都给事中宝丰王之晋,之晋语余者也。是秋,宗伯北行,君留白下⑤。宗伯寻谢病归。丁亥三月,捕宗伯亟⑥,君挈一囊,从刀头剑铓中,牧圉饘橐⑦惟谨。事解,宗伯和苏子瞻《御史台寄妻》韵,赋诗美之,至云“从行赴难有贤妻”。时封夫人陈氏尚无恙也。庚寅冬,绛云楼不戒于火,延及半野堂。向之图书玩好略尽矣。宗伯失职,眷怀故旧,山川间阻,君则“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有《鸡鸣》之风焉。久之,不自得。生一女,既昏⑧。癸卯秋,下发入道。
明年五月二十四日,宗伯薨。族子钱曾等为君求金,要挟蜂起,于六月二十八日自经死。宗伯子曰孙爱及婿赵管为君讼冤,邑中士大夫谋为君治丧葬。宗伯门人顾苓曰:“呜乎!今而后宗伯语王黄门⑨之言,为信而有征也。”宗伯讳谦益,字受之,学者称牧斋先生,晚年自号东涧遗老。甲辰七月七日书于贞娘⑩墓下。
(节选自《明清性灵》,有删改)
【注】
①云间:上海松江别称。
②构:通“媾”,讲和。
③绛云楼:明末清初著名藏书楼之一。
④乙酉五月之变:明朝灭亡。
⑤白下:南京别称。
⑥亟(jí):危急。
⑦牧圉饘橐:用口袋盛粥食到牲口棚。牧圉,饲养牛马的场所,此指钱谦益藏身之所;饘,稠粥;橐,口袋的一种。
⑧昏:通“婚”。
⑨王黄门:即王之晋。
⑩贞娘:即柳如是。
阅读题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能文章,工书法工:擅长
B、宗伯心艳之艳:艳羡
C、孝谦谢之去谢:感谢
D、然颇能制御宗伯御:驾驭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宗伯使客构之乃出久之,不自得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奋六世之余烈
有《鸡鸣》之风焉邑中士大夫谋为君治丧葬
斯天下之民至焉吾属今为之虏矣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河东君刚毅的一组是()
①君劝宗伯死②君奋身欲沉池水中
③宗伯北行,君留白下④从行赴难有贤妻
⑤于六月二十八日自经死⑥邑中士大夫谋为君治丧葬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⑤⑥D、③④⑤
参考答案:
10、C(谢,辞却,此可解为“休弃”)
11、C、(焉:均为句末语气助词A、乃:副词,才/副词,竟然B、之:音节助词,无实义/结构助词,的D、为:介词,替/被)
12、A(③不能体现刚毅④是从侧面写的⑥陈述对象为士大夫)
篇2:《孙君小传》阅读答案
[清]秦湘业
孙君名慧良,自号纳琴,世居无锡,析县为金匮人。父尔纯生子三,君其季。幼颖悟,读书十数行下,于汉、魏以降诗学源流罔不探讨有得。其时吴江赵艮甫流寓于锡,以诗鸣当代。君窃慕效之几方驾,赵亦订为忘年交。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尤厌弃举子业。故年二十四始游于庠,亦不数数应秋闱试。故滑稽,好狎侮人,人畏其口,弗敢近。君乃慨然出游,依从叔文靖公于闽。文靖爱其才,厚资膏火,而颇束缚之,弗任以事。君忽忽不乐,竟返里。后乃游汴、游燕,以记室为诸侯上客。然脩脯入手辄尽,贫如故。
道光末年,余尝遇之京师,旋别去,不相闻,而其家人亦罕得其音耗也。同治四年九月,忽挈妇航海归。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五年春,予权浙江运使,因招君游杭。见其形容憔悴,意气败丧,诗亦渐颓唐,无复往时精诣矣。是秋,余丁母忧去官。君不欲他就,亦返。自此不再出,益穷困无聊。越五年而卒,年六十有八。
余齿少君十余岁,弱冠闻其名,以素册乞书,君为录《闽游草》数十首。写景言情辄与少陵、东坡颉颃,行楷亦得苏法。余藏诸箧笥数十年,乱中失去。迨君身后求遗稿,不可得。余友华君翼纶,其甥也,近始搜得君诗二首,曰《余生草》,晚年之作曰《簏中草》。早年之作皆不如中年之工,惜乎其胥付灰烬有若重厄之者。然古来诗人湮没何限?君有贤甥搜罗掇拾,将授之梓,以永其传,岂非厚幸也夫?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父尔纯生子三,君其季 季:排行最后
B. 而其家人亦罕得其音耗也 耗:消息
C. 予权浙江运使 权:谋划
D. 迨君身后求遗稿 迨:等到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孙君年少时聪慧过人,仰慕赵艮甫的诗才并仿效他的诗,水平与赵诗不相上下。
B. 孙君的堂叔爱惜孙君的才华,资助他求学的费用,对他的管束也很严格。
C. 孙君为作者抄录的《闽游草》中的诗,写景言情中流露出对杜甫、苏轼的轻慢。
D. 孙君在离世以后还有人搜集他的诗作并付梓流传,作者认为这是非常幸运的。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5分)
(2)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4分)
9. 从少年到中年,孙慧良的性格产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参考答案
6.C,权:暂代官职,执掌。
7.C,“颉颃”非轻慢,是抗衡的意思,可依据上下文推断出。
8. ⑴凭着诗赋闻名的才能高超之人,大都善于写应制体诗,孙君认为这种诗不好。(高才,1分;句式“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1分;类,1分;工,1分;“弗之善”,1分)
⑵当时无锡城经过战乱破坏,屋舍没了,亲戚朋友几乎全没了,孙君就在城角租房居住。(兵燹,1分;亲故,1分;僦,1分;句式“僦屋城隅”1分。)
9.年青(少年)时心高气傲(对应制诗不以为然),率性而为(厌举子业,入学也不以乡试为重,好狎侮人,人们疏远他,慨然出游,脩脯入手辄尽)(率性而为也可用倔强任性替代);中年后甘于平庸、不复抱负。(前后各2分)
篇3:《孙君小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孙君小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孙君小传
[清]秦湘业
孙君名慧良,自号纳琴,世居无锡,析县为金匮人。父尔纯生子三,君其季。幼颖悟,读书十数行下,于汉、魏以降诗学源流罔不探讨有得。其时吴江赵艮甫流寓于锡,以诗鸣当代。君窃慕效之几方驾,赵亦订为忘年交。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尤厌弃举子业。故年二十四始游于庠,亦不数数应秋闱试。故滑稽,好狎侮人,人畏其口,弗敢近。君乃慨然出游,依从叔文靖公于闽。文靖爱其才,厚资膏火,而颇束缚之,弗任以事。君忽忽不乐,竟返里。后乃游汴、游燕,以记室为诸侯上客。然脩脯入手辄尽,贫如故。
道光末年,余尝遇之京师,旋别去,不相闻,而其家人亦罕得其音耗也。同治四年九月,忽挈妇航海归。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五年春,予权浙江运使,因招君游杭。见其形容憔悴,意气败丧,诗亦渐颓唐,无复往时精诣矣。是秋,余丁母忧去官。君不欲他就,亦返。自此不再出,益穷困无聊。越五年而卒,年六十有八。
余齿少君十余岁,弱冠闻其名,以素册乞书,君为录《闽游草》数十首。写景言情辄与少陵、东坡颉颃,行楷亦得苏法。余藏诸箧笥数十年,乱中失去。迨君身后求遗稿,不可得。余友华君翼纶,其甥也,近始搜得君诗二首,曰《余生草》,晚年之作曰《簏中草》。早年之作皆不如中年之工,惜乎其胥付灰烬有若重厄之者。然古来诗人湮没何限?君有贤甥搜罗掇拾,将授之梓,以永其传,岂非厚幸也夫?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父尔纯生子三,君其季 季:排行最后
B. 而其家人亦罕得其音耗也 耗:消息
C. 予权浙江运使 权:谋划
D. 迨君身后求遗稿 迨:等到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孙君年少时聪慧过人,仰慕赵艮甫的诗才并仿效他的诗,水平与赵诗不相上下。
B. 孙君的堂叔爱惜孙君的才华,资助他求学的'费用,对他的管束也很严格。
C. 孙君为作者抄录的《闽游草》中的诗,写景言情中流露出对杜甫、苏轼的轻慢。
D. 孙君在离世以后还有人搜集他的诗作并付梓流传,作者认为这是非常幸运的。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5分)
(2)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4分)
4. 从少年到中年,孙慧良的性格产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参考答案
1.C,权:暂代官职,执掌。
2.C,“颉颃”非轻慢,是抗衡的意思,可依据上下文推断出。
3. ⑴凭着诗赋闻名的才能高超之人,大都善于写应制体诗,孙君认为这种诗不好。(高才,1分;句式“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1分;类,1分;工,1分;“弗之善”,1分)
⑵当时无锡城经过战乱破坏,屋舍没了,亲戚朋友几乎全没了,孙君就在城角租房居住。(兵燹,1分;亲故,1分;僦,1分;句式“僦屋城隅”1分。)
4.年青(少年)时心高气傲(对应制诗不以为然),率性而为(厌举子业,入学也不以乡试为重,好狎侮人,人们疏远他,慨然出游,脩脯入手辄尽)(率性而为也可用倔强任性替代);中年后甘于平庸、不复抱负。(前后各2分)
篇4:孙君小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孙君小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孙君名慧良,自号纳琴,世居无锡,析县为金匮人。父尔纯生子三,君其季。幼颖悟,读书十数行下,于汉、魏以降诗学源流罔不探讨有得。其时吴江赵艮甫流寓于锡,以诗鸣当代。君窃慕效之几方驾,赵亦订为忘年交。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尤厌弃举子业。故年二十四始游于庠,亦不数数应秋闱试。故滑稽,好狎侮人,人畏其口,弗敢近。君乃慨然出游,依从叔文靖公于闽。文靖爱其才,厚资膏火,而颇束缚之,弗任以事。君忽忽不乐,竟返里。后乃游汴、游燕,以记室为诸侯上客。然修脯入手辄尽,贫如故。
道光末年,余尝遇之京师,旋别去,不相闻,而其家人亦罕得其音耗也。同治四年九月,忽挈妇航海归。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五年春,予权浙江运使,因招君游杭。见其形容憔悴,意气败丧,诗亦渐颓唐,无复往时精诣矣。是秋,余丁母忧去官。君不欲他就,亦返。自此不再出,益穷困无聊。越五年而卒,年六十有八。
余齿少君十余岁,弱冠闻其名,以素册乞书,君为录《闽游草》数十首。写景言情辄与少陵、东坡颉颃,行楷亦得苏法。余藏诸箧笥数十年,乱中失去。迨君身后求遗稿,不可得。余友华君翼纶,其甥也,近始搜得君诗二首,曰《余生草》,晚年之作曰《簏中草》。早年之作皆不如中年之工,惜乎其胥付灰烬有若重厄之者。然古来诗人湮没何限?君有贤甥搜罗掇拾,将授之梓,以永其传,岂非厚幸也夫?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父尔纯生子三,君其季 季:排行最后
B. 而其家人亦罕得其音耗也 耗:消息
C. 予权浙江运使 权:谋划
D. 迨君身后求遗稿 迨:等到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孙君年少时聪慧过人,仰慕赵艮甫的诗才并仿效他的诗,水平与赵诗不相上下。
B. 孙君的堂叔爱惜孙君的才华,资助他求学的'费用,对他的管束也很严格。
C. 孙君为作者抄录的《闽游草》中的诗,写景言情中流露出对杜甫、苏轼的轻慢。
D. 孙君在离世以后还有人搜集他的诗作并付梓流传,作者认为这是非常幸运的。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5分)
(2)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4分)
4. 从少年到中年,孙慧良的性格产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参考答案
1.C,权:暂代官职,执掌。
2.C,“颉颃”非轻慢,是抗衡的意思,可依据上下文推断出。
3. ⑴凭着诗赋闻名的才能高超之人,大都善于写应制体诗,孙君认为这种诗不好。(高才,1分;句式“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1分;类,1分;工,1分;“弗之善”,1分)
⑵当时无锡城经过战乱破坏,屋舍没了,亲戚朋友几乎全没了,孙君就在城角租房居住。(兵燹,1分;亲故,1分;僦,1分;句式“僦屋城隅”1分。)
4.年青(少年)时心高气傲(对应制诗不以为然),率性而为(厌举子业,入学也不以乡试为重,好狎侮人,人们疏远他,慨然出游,修脯入手辄尽)(率性而为也可用倔强任性替代);中年后甘于平庸、不复抱负。(前后各2分)
做阅读题的解题方法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过渡句);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的特点(使语言更加),表达了的感情(反映了的形象)。
(二)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三)__”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格式:
①不能,用了“__”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__”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__”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篇5:《香山同知彭君小传》的阅读答案
《香山同知彭君小传》的阅读答案
君姓彭,讳翥,字竹林。云南大理府进士,选广东封川县知县,调香山。乾隆四十九年春,余寓端州,彭君来见,执弟子礼甚谨。其人秀羸多能,宾宾然一学子也。所著诗甚多,颇得唐贤神韵。别五年,音问亦不时接。忽一日,见访山中,帽曳孔雀翎,襢襢盛服而至。余惊问所由,方知立功海外,裁入觐归。
五十三年,海贼侜张,有号平波大王者,率众为寇。福敬斋公相总督广东,调水师营兵出海擒捕,饬香山令办军需,半年不获一盗。将弁无以自解,反造蜚语,诬君供张不周,器械朽钝。福公怒,召君入,厉声曰:“汝龌龊不任事,虽文官,我独不可以军法从事乎?”出诸武弁密揭示之。君神色不变,但申明香山小邑,所办粮饷,业费三万余金。所以久而无功者,缘武弁退缩不能军之故。公相默然,颜稍和。君知兵事不可以口舌争也,即奋曰:“翥愿解任,亲往擒贼。”公相莞然曰:“汝孱弱书生,果临阵,得不被贼靴尖蹴倒乎?”曰:“翥非手打贼也,乞公相赏精兵二百,听翥指挥,必有以报。”公相许之。
君归署,捐俸支帑,造战船三只,料简枪炮火药,赏赉糗粮,犁然备具。著短后衣,率健儿戌服出哨。诸武弁以为迂且妄,无不匿笑者。君祷天妃庙乞风,舟中忘带鼓,即借庙中鼓声之,以壮军威。次日黎明,风果大顺。君径出海口,公相命诸武弁会剿,相遇海岛中。武弁摇手云:“风虽顺,少顷即转,宜缓行。”或云:“今日反支日也,不利行师。”或云:“海贼出入无定,须探明所在巢穴再往。”君毅然不听,饱餐士卒,扬帆竟行。
行百余里,遇盗船二只,发炮击之,杀十余人。贼久不见官兵,突出不意,惊乃遁去。君知数日内贼必聚众来,乃入岛,约武弁一齐出洋。众武弁亦媢君之先得功也,唯唯听命。翼日,君见风顺雾消,开船出,果贼船八九只从上游来。初犹逡巡欲避,继见官兵少,乃持枪直犯。发炮击之,闭。君知贼以秽物相厌胜也,杀黑犬取血衅炮,炮果发。适大军亦至,击破贼船,贼尽落水。千百贼头,出没海面,如浮瓜然,反向官船号呼乞命。君命以铁钩拉起之,而以长绳汇缚之,累累然鱼贯者七百余人,解督辕请示。公相大悦,飞章入奏。奉旨彭翥著赏五品顶带,送部引见,授湖南岳州府同知。福公奏留办善后事宜,仍补琼州同知。权知府事。
赞曰:古文武无分途,然卻縠悦礼、乐,敦诗、书,左氏以为美谈,几几乎有欲分之意。吾门下文士多武功少彭君亦文士而能立武功以张吾军觉山林生色终以文弱故染烟瘴亡年裁及艾为可悲也。(本文有删节)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饬香山令办军需饬:命令
B.杀黑犬取血衅炮衅:涂抹
C.权知府事权:代理(官职)
D.敦诗、书敦:勤勉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襢襢盛服而至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B.余惊问所由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C.以壮军威作《师说》以贻之
D.惊乃遁去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与一般的传记不同,重点叙述了传主彭翥平定海盗一事,由此表现人物特点,构思颇具匠心。
B.写彭翥指挥战斗用侧面描写,如通过公相的轻视、武弁的嘲笑、海盗的妄为来衬托他的指挥才能。
C.本文起笔描写彭翥是个文弱书生,写他指挥作战则出人意料,又与文末以体弱去世呼应,用笔自如。
D.文章通过对人物性格的渲染及场面的'描绘,塑造了一位临危不乱、见义勇为、智勇双全的儒将形象。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吾门下文士多武功少彭君亦文士而能立武功以张吾军觉山林生色终以文弱故染烟瘴亡年裁及艾为可悲也。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汝龌龊不任事,虽文官,我独不可以军法从事乎?(3分)
译文:
⑵君命以铁钩拉起之,而以长绳汇缚之,累累然鱼贯者七百余人,解督辕请示。(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6.D(敦:崇尚、注重)
17.D(于是,就/才。A连词,表修饰;B助词,组成“所”字结构;C连词,表目的。)
18.B(“多用侧面描写”错)
19.吾门下文士多/武功少/彭君亦文士//而能立武功以张吾军/觉山林生色/终以文弱故/染烟瘴亡/年裁及艾/为可悲也。(断错一处扣1分,相邻两处有误断,作一处计)
20.⑴你器量狭小不称职,虽然是文官,我难道不能凭军法处置吗?(“任事”1分,“胜任职责”“胜任事情”也可;“从事”1分;反问句1分)⑵彭君命令用铁钩子把他们拉上来,再用长绳子把他们捆绑在一起,依次连接成串的共有七百多人,押解到总督官署请求指示。(每分句1分;其中“汇缚之”1分,“累累然鱼贯者”1分(大意对即可)“解”1分)
篇6:香山同知彭君小传阅读理解附答案
香山同知彭君小传阅读理解(附答案)
君姓彭,讳翥,字竹林。云南大理府进士,选广东封川县知县,调香山。乾隆四十九年春,余寓端州,彭君来见,执弟子礼甚谨。其人秀羸多能,宾宾然一学子也。所著诗甚多,颇得唐贤神韵。别五年,音问亦不时接。忽一日,见访山中,帽曳孔雀翎,襢襢盛服而至。余惊问所由,方知立功海外,裁入觐归。
五十三年,海贼侜张,有号平波大王者,率众为寇。福敬斋公相总督广东,调水师营兵出海擒捕,饬香山令办军需,半年不获一盗。将弁无以自解,反造蜚语,诬君供张不周,器械朽钝。福公怒,召君入,厉声曰:“汝龌龊不任事,虽文官,我独不可以军法从事乎?”出诸武弁密揭示之。君神色不变,但申明香山小邑,所办粮饷,业费三万余金。所以久而无功者,缘武弁退缩不能军之故。公相默然,颜稍和。君知兵事不可以口舌争也,即奋曰:“翥愿解任,亲往擒贼。”公相莞然曰:“汝孱弱书生,果临阵,得不被贼靴尖蹴倒乎?”曰:“翥非手打贼也,乞公相赏精兵二百,听翥指挥,必有以报。”公相许之。
君归署,捐俸支帑,造战船三只,料简枪炮火药,赏赉糗粮,犁然备具。著短后衣,率健儿戌服出哨。诸武弁以为迂且妄,无不匿笑者。君祷天妃庙乞风,舟中忘带鼓,即借庙中鼓声之,以壮军威。次日黎明,风果大顺。君径出海口,公相命诸武弁会剿,相遇海岛中。武弁摇手云:“风虽顺,少顷即转,宜缓行。”或云:“今日反支日也,不利行师。”或云:“海贼出入无定,须探明所在巢穴再往。”君毅然不听,饱餐士卒,扬帆竟行。
行百余里,遇盗船二只,发炮击之,杀十余人。贼久不见官兵,突出不意,惊乃遁去。君知数日内贼必聚众来,乃入岛,约武弁一齐出洋。众武弁亦媢君之先得功也,唯唯听命。翼日,君见风顺雾消,开船出,果贼船八九只从上游来。初犹逡巡欲避,继见官兵少,乃持枪直犯。发炮击之,闭。君知贼以秽物相厌胜也,杀黑犬取血衅炮,炮果发。适大军亦至,击破贼船,贼尽落水。千百贼头,出没海面,如浮瓜然,反向官船号呼乞命。君命以铁钩拉起之,而以长绳汇缚之,累累然鱼贯者七百余人,解督辕请示。公相大悦,飞章入奏。奉旨彭翥著赏五品顶带,送部引见,授湖南岳州府同知。福公奏留办善后事宜,仍补琼州同知。权知府事。
赞曰:古文武无分途,然卻縠悦礼、乐,敦诗、书,左氏以为美谈,几几乎有欲分之意。吾门下文士多武功少彭君亦文士而能立武功以张吾军觉山林生色终以文弱故染烟瘴亡年裁及艾为可悲也。 (本文有删节)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饬香山令办军需 饬:命令
B.杀黑犬取血衅炮 衅:涂抹
C.权知府事 权:代理(官职)
D.敦诗、书 敦:勤勉
17.下 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襢襢盛服而至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B.余惊问所由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C.以壮军威 作《师说》以贻之
D.惊乃遁去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与一般的传记不同,重点叙述了传主彭翥平定海盗一事,由此表现人物特点,构思颇具匠心。
B.写彭翥指挥战斗用侧面描写,如通过公相的轻视、武弁的嘲笑、海盗的妄为来衬托他的指挥才能。
C.本文起笔描写彭翥是个文弱书生,写他指挥作战则出人意料,又与文末以体弱去世呼应,用笔自如。
D.文章通过对人物性格的渲染及场面的描绘,塑造了一位临危不乱、见义勇为、智勇双全的儒将形象。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吾门下文士多武功少彭君亦文士而能立武功以张吾军觉山林生色终以文弱故染烟瘴亡年裁及艾为可悲也。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汝龌龊不任事,虽文官,我独不可以军法从事乎?(3分)
译文:
⑵君命以铁钩拉起之,而以长绳汇缚之,累累然鱼贯者七百 余人,解督辕请示。(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6.D(敦:崇尚、注重)
17.D(于是,就/才。A 连词,表修饰; B 助词,组成“所”字结构;C 连词, 表目的。 )
18.B( “多用侧面描写”错)
19.吾门下文士多/武功少/彭君亦文士//而能立武功以张吾军/觉山林生色/终以文 弱故/染烟瘴亡/年裁及艾/为可悲也。 (断错一处扣 1 分,相邻两处有误断,作一 处计)
篇7:鲍君阅读答案
鲍君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
鲍君
昔有人设置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置中而去。本主来,于置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1)乃以鲍鱼置置中而去_____________
(2)问其故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主“不敢持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离开(2)原因
2.这是我的.鲍鱼,哪里有什么神啊!
3.于置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
4.要主动探究事理;要敢于质疑等。(意对即可)
文言文翻译技巧
句子翻译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即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一是意译,即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办法,仅是根据文章的意思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但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二)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三)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四)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五)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可以不译;有的助词只是表示停顿,也无需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音节,可略去不译;有的字只是起某种连接作用,也可不译。如“夫战,勇气也”,此处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又如“久之,目似瞑”,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之后凑足音节,无需译。
(六)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祎”“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都可照抄不译。
(七)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如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如“屠惧,投以骨”(《狼》),应译为“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
另外,还应注意的是,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
篇8:《鲍君》阅读答案
昔有人设罝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
⑵问其故
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______
9、本主不敢持归的原因是____(3分)
10、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3分)
★ 古文观止原文翻译
★ 古文观止翻译

【《河东君小传(节选)》阅读及答案(整理8篇)】相关文章:
初中文学常识练习题及答案2022-08-15
《晋书·卷二十八》阅读题答案及译文2022-06-04
《宋史何灌传》阅读答案及译文2024-03-29
文言文史记精彩节选及解析2023-07-15
《姚天福》 阅读以及答案2023-12-12
《晋书·郭璞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2023-09-06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2024-03-18
石熙载字凝绩河南洛阳人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2023-09-07
季布传阅读答案2022-06-27
高一语文文学常识练习题及答案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