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人小传文言文阅读答案((精选9篇))由网友“小月洞主”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黄山人小传文言文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篇1:黄山人小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苏川黄勉之字省曾,风流儒雅,卓越罕群。嘉靖十七年当试春官①,适田汝成过吴门,与谈西湖之胜。便辍装不果北上②,来游西湖,盘桓累月。勉之自号五岳山人,其自称于人亦曰山人。田尝戏之曰:“子诚山人也。癖耽山水,不顾功名,可谓山兴。瘦骨轻躯,乘危涉险,不烦筇策③,上下如飞,可谓山足。目击清辉,便觉醉饱,饭才一溢,饮可旷旬④,可为山腹。谈说形胜,穷状奥妙,含腴咀隽⑤,歌咏随之,若易牙⑥调味,口欲流涎,可谓山舌。解意苍头⑦,追随不倦,搜奇剔隐,以报主人,可谓山仆。备此五者而谓之山人,不亦宜乎!”坐客为之大笑。此虽戏言,然人于五者无一庶几焉,而漫曰游山,必非真赏。
篇2:黄山人小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注】①试春官:试,参加考试;春官,礼部的别称。②辍装不果北上:停止收拾行装,不在北上应试。③筇策:柱杖与马鞭,意为路途崎岖遥远。④饭才一溢,饮可旷旬:意为只要吃一点点饭,却可以喝很多的山泉。⑤含腴咀隽:品味咀嚼山川精华。⑥易牙:人名,春秋齐桓公幸臣,善于调味,这里指美味。⑦苍头:仆人。指甘心担当仆人角色。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熹靖十七年/当试春官 B.与谈/西湖之胜 C.坐客/为之大笑 D.必非/真赏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胜( ) (2)诚( ) (3)报( )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癖耽山水,不顾功名,可谓山兴。
(2)备此五者而谓之山人,不亦宜乎!
4.根据小传,试概括传主黄勉之的性情特点。(3分)
参考答案:
1B
2.(1)美处,佳境(2)确实是,的确是(3)报答
3.(1)嗜好并沉溺浏览大山,以致到了放弃功名的地步,可称作真正的对山的兴趣。
(2)具备这五点而说自己是山人,还有什么不恰当!
(3)喜名山胜景,好浏览大山佳处,轻世俗功名,性情洒脱、豪放、直率(大意如此即可)
4 略
(译文,苏州有个叫黄勉之的人,字省曾,风流儒雅,才华出众,嘉靖十七年,他本来要参加礼部考试,正好(相遇)田汝成经过吴门,与他交谈西湖美景。便停止收拾行装,不再北上应试,而去西湖游玩,一游玩就是几个月。黄勉之给自己起称号叫五岳山人,他在别人面前也总是自称山人,田公子曾开玩笑对他说:你真不愧叫山人,一心寄情游山玩水而不要功名,这是有山人的兴致。身材消瘦,却敢临危岩攀险峰,不怕山路崎岖,上下山飞快,真是长了双山人的脚,眼睛看到旷世绝丽的山景,就觉得吃饱喝足了,饭才只要吃一碗,却可以喝很多的山泉,真是有山人的肠胃。说起山的形态胜景,极力称赞它们的美妙,品味咀嚼山川精华。还伴随着诗歌咏叹,如果说起山里的美味,更是口水都快要流了下来,这可以说是山人的口舌。一心寄意追随山而不厌倦,把它们奇妙的地方告诉世人,作为对山的报答,可以说你是山的仆人。具备这五点而说自己是山人,还有什么不恰当!在座的宾客听了都大笑。这虽然是开玩笑,但具备这五点的人差不多是寥寥无几,大多数人说是游览山林,未必真的陶醉在山水之间。)
说明文阅读方法
1、明确说明对象:辨析说明对象可以:a.看文章题目;b. 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
3、明确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4、明确说明方法(1)说明方法(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b、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规范:答:不能删去,__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绝对化)。
6、明确说明文的结构(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常用的结构模式: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散文阅读鉴赏艺术手法类题型方法
答题模式: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
(1)叙述方式
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可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
(2)抒情手段: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借事抒情:即事抒怀;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含蓄委婉)
(3)描写方法(特点)
①写景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等
②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③描写景物的手法技巧
篇3:解元小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解元小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解元,字善长,吉安吉水人。竦眉俊目,曙光玉立,神彩逼人,垂手过膝,能百步穿杨叶,号“小由基①”。能以索持犀牛却行②。尝乘骏马驰突贼阵,往返如飞。 初,起兵保安军德清砦③,积功授清涧都虞侯④。建炎三年,诏隶韩世忠,擢偏将军。世忠出下邳,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世忠忧之。元便领二十骑游击,俘其生口,备悉敌情。俄而复出,敌骑数千四面集,元掷身陷阵,左右鹘击⑤,大呼,声振刀甲。一大酋惊,坠马走,众惧辟易遁去。以功授门宣赞舍人。
(节选自解缙《太原王传》)
【注释】①由基:即养由基,春秋时楚人,善射。②却行:倒退而行。③保安军德清砦:与下文“下邳”,均为地名。④虞候:与下文“偏将军”“ 门宣赞舍人”均为官名。⑤鹘击:像鹘一样猛击。鹘:鸷鸟。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诏隶韩世忠,擢偏将军。 (擢:提拔)
B.世忠忧之。 (忧:担忧)
C.俘其生口,备悉敌情。 (备:详细,详尽)
D.众惧辟易遁去。 (遁:逃跑)
2.下列句中加点“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能以索持犀牛却行。
A.以功授门宣赞舍人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C.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D.扶苏以数谏故。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解元一表人才,他浓眉俊目、目光炯炯、神采照人,双手下垂时能超过膝盖。
B.解元因为射箭能百步穿杨而且作战勇敢,所以被韩世忠保举为偏将军。
C.韩世忠到了下邳,听说金兵到了,士兵惊恐,世忠忧心;而解元临危不惧,率领20人偷袭冲入敌阵,俘虏了几个金兵,从而了解了敌情。
D.从文章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解元是一个相貌堂堂、射术高超、力大无穷、勇敢无畏、智勇双全的人。
答案:
1.B;
2.C;
3.B;
学好语文的原则
1、循序渐进。初中语文学习应注重基础,不能急于求成。每天制定好计划,哪怕只做一点儿但只要坚持语文水平就会大有长进。每天可以认真的练几个字,每周背几首诗能认真的练几十个字,每周能熟练的背几首诗,看几篇文章,每学期读一本名著。
2、熟读精思。把记忆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熟读”,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于质疑问难,最终解决问题。
3、自求自得。端正读书的态度,就是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应当把初中语文所学的知识加以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做到读写结合。
阅读理解的技巧
带着问题读文章
读文章分两边读,第一遍先看一下文章题目,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思考,然后快速读文章,进一步了解这篇文章到底是讲什么的,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然后看问题,带着问题第二遍读文章,这遍读就要精读,深入文章,细细的理解每一段甚至每一句的含义。
分析题目
题目其实已经代表了一切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啥,基本上已经知道内容了。读文章之前,一定要看看题目是啥,加深对题目的记忆,再读文章,这样才能更好的找出问题所在。
认准关联词
因为什么,所以什么。这些关联词,一定不能只出现前半个,或者是后半个,这是严重的语法错误,就算是你题目答对了,语法错误,也是不得分的。
从原文找答案
阅读理解的题目,文章越长,就越有优势,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千万别杜撰。如果不知道答案是什么,这个时候,标注的关键词就派上用场了,从关键词中,找重点语句,答案往往就在这里。
篇4:游黄山文言文阅读答案
游黄山文言文阅读答案
登莲花峰
明/徐霞客
初五日,平明①,从天都峰坳中北下二里,石壁岈然②。其下莲花洞正与前坑石笋对峙,一坞③幽然。别澄源④,下山至前岐路侧,向莲花峰而趋。一路沿危壁西行,凡再降升,将下百步云梯,有路可直跻⑤莲花峰。既陟⑥而磴绝⑦,疑而复下。隔峰一僧高呼曰:“此正莲花道也!”乃从石玻侧度石隙。径小而峻,峰顶皆巨石鼎峙⑧,中空如室。从其中叠级直上,级穷洞转,屈曲奇诡,如下上楼阁中,忘其峻出天表也。一里得茅庐,倚石罅中。徘徊欲开,则前呼道之僧至矣,僧号凌虚,结茅于此者,遂与把臂陟顶。顶上一石,悬隔二丈,僧取梯以度。其巅廓然开阔舒朗,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盖是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上,四面岩壁环耸,遇朝阳霁色,鲜映层发,令人狂叫欲舞。
(选自《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注释】①平明:天亮时。②岈(xiā)然:山谷深邃的样子。③坞:四面高、中间低的谷地。④澄源:一个和尚。⑤跻:登,升。⑥陟(zhì):登上。⑦磴绝:石级没有了。⑧鼎峙:形容巨石凑集,直立对峙。
题目
10.翻译加点词语。(2分)
(1) 凡再降升: (2) 叠级直上:
(3) 结茅于此者: (4) 独出诸峰上:
11.下列加点虚词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一坞幽然(形容词后缀,……样子) B.向莲花峰而趋(表递进)
C.僧取梯以度(相当于“而”,表顺承) D.盖是峰居(表原因,大概)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1) 既陟而磴绝,疑而复下。
译文:
(2)其巅廓然开阔舒朗,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
译文:
13.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描写记叙的?(2分)
14.作者突出了莲花峰的哪些特点?(3分)
15.“遇朝阳霁色,鲜映层发,令人狂叫欲舞。”写人的观景感受有什么好处?(2分)
答案
10.(1)第二次(2)石阶(3)建造茅草房(4)各、众
11.B(表修饰,相当于“地”)
12.(1) 但是路很陡几乎上不去,正怀疑要往下走。(2) 山顶豁然开阔敞亮起来,向四周眺望碧蓝的天空,天都峰也为莲花峰俯首称臣了。
13.攀登莲花峰的经过(或作者的游踪,或地点的转换)
14.山路狭窄陡峭、景致幽深;峰顶巨石耸立、一峰孤起;山巅开阔、风景宜人。(意对即可)
15.用游人陶醉莲花峰巅,从侧面表现了山顶的景色奇丽,令人陶醉流连。
附《登莲花峰》译文
初五,天一亮,我们从天都峰的山沟中往北走下二里路,石壁耸然而立。下面的莲花洞正好和前面石坑里的.石笋对峙,一座山坞幽然坐落在那里。告别了澄源和尚,下山到了分叉的路的旁边,向莲花峰前进。一路顺着陡峭的崖壁往西走,又向下再往上,刚要走下一百步长的云梯,发现有条路可以直接通向莲花峰。但是路很陡几乎上不去,正怀疑要往下走。对面山峰的一个和尚高声喊:“这正是去莲花峰的路!”于是从石坡的侧面越过大石缝。路很窄而且陡峭,峰顶都是巨石耸立,中间空空的就像屋子。从它中间的的层层台阶径直往上,台阶尽头转进山洞,曲折诡秘,就像空中的楼阁,忘记了这是险峻的靠近天的地方。走了一里见到一座茅庐,坐落在石缝中。正犹豫是否开门,刚才呼喊的那个和尚到了,他法号凌虚,就是在这里建造茅庐的人,于是和他共同爬山顶。顶上有一块石头,有二丈高,和尚找出梯子来向上爬。山顶豁然开阔敞亮起来,向四周眺望碧蓝的天空,天都峰也为莲花峰俯首称臣了。大概这座山峰坐落在黄山的中央,只有它比别的山峰高,四面岩壁耸立,遇到朝阳的照射放出晴朗的色彩,亮光层层发射出来,让人狂叫,想要跳舞。
篇5:孙君小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孙君小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孙君名慧良,自号纳琴,世居无锡,析县为金匮人。父尔纯生子三,君其季。幼颖悟,读书十数行下,于汉、魏以降诗学源流罔不探讨有得。其时吴江赵艮甫流寓于锡,以诗鸣当代。君窃慕效之几方驾,赵亦订为忘年交。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尤厌弃举子业。故年二十四始游于庠,亦不数数应秋闱试。故滑稽,好狎侮人,人畏其口,弗敢近。君乃慨然出游,依从叔文靖公于闽。文靖爱其才,厚资膏火,而颇束缚之,弗任以事。君忽忽不乐,竟返里。后乃游汴、游燕,以记室为诸侯上客。然修脯入手辄尽,贫如故。
道光末年,余尝遇之京师,旋别去,不相闻,而其家人亦罕得其音耗也。同治四年九月,忽挈妇航海归。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五年春,予权浙江运使,因招君游杭。见其形容憔悴,意气败丧,诗亦渐颓唐,无复往时精诣矣。是秋,余丁母忧去官。君不欲他就,亦返。自此不再出,益穷困无聊。越五年而卒,年六十有八。
余齿少君十余岁,弱冠闻其名,以素册乞书,君为录《闽游草》数十首。写景言情辄与少陵、东坡颉颃,行楷亦得苏法。余藏诸箧笥数十年,乱中失去。迨君身后求遗稿,不可得。余友华君翼纶,其甥也,近始搜得君诗二首,曰《余生草》,晚年之作曰《簏中草》。早年之作皆不如中年之工,惜乎其胥付灰烬有若重厄之者。然古来诗人湮没何限?君有贤甥搜罗掇拾,将授之梓,以永其传,岂非厚幸也夫?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父尔纯生子三,君其季 季:排行最后
B. 而其家人亦罕得其音耗也 耗:消息
C. 予权浙江运使 权:谋划
D. 迨君身后求遗稿 迨:等到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孙君年少时聪慧过人,仰慕赵艮甫的诗才并仿效他的诗,水平与赵诗不相上下。
B. 孙君的堂叔爱惜孙君的才华,资助他求学的'费用,对他的管束也很严格。
C. 孙君为作者抄录的《闽游草》中的诗,写景言情中流露出对杜甫、苏轼的轻慢。
D. 孙君在离世以后还有人搜集他的诗作并付梓流传,作者认为这是非常幸运的。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5分)
(2)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4分)
4. 从少年到中年,孙慧良的性格产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参考答案
1.C,权:暂代官职,执掌。
2.C,“颉颃”非轻慢,是抗衡的意思,可依据上下文推断出。
3. ⑴凭着诗赋闻名的才能高超之人,大都善于写应制体诗,孙君认为这种诗不好。(高才,1分;句式“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1分;类,1分;工,1分;“弗之善”,1分)
⑵当时无锡城经过战乱破坏,屋舍没了,亲戚朋友几乎全没了,孙君就在城角租房居住。(兵燹,1分;亲故,1分;僦,1分;句式“僦屋城隅”1分。)
4.年青(少年)时心高气傲(对应制诗不以为然),率性而为(厌举子业,入学也不以乡试为重,好狎侮人,人们疏远他,慨然出游,修脯入手辄尽)(率性而为也可用倔强任性替代);中年后甘于平庸、不复抱负。(前后各2分)
做阅读题的解题方法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过渡句);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的特点(使语言更加),表达了的感情(反映了的形象)。
(二)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三)__”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格式:
①不能,用了“__”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__”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__”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篇6:大脖子病人文言文阅读答案
大脖子病人文言文阅读答案
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其②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③,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④哉人之颈也,焦⑤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之累然⑥凸出于颈者,瘿病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选自明·刘元卿《贤奕编》)
【注释】①秦蜀:陕西、四川一带。②其:那里的。③病瘿(yǐng):得大脖子病。瘿: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④异:奇怪。⑤焦: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⑥累然:形容臃肿的样子。
参考译文
南岐在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谷中,那里的水很甜,但是水质不好,常年饮用这种水的人就会得大脖子病,所以南岐的居民没有不得大脖子病的。有一天,山外来了一个人,小孩妇人就一起来围观,笑话那人说:“看那个人的脖子真怪,那么细长,干巴巴的,和我们的不一样。”外地人听了,笑着说:“你们的脖子臃肿凸起,那叫大脖子病,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南岐人说:“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为什么要医治呢?”始终不知道是自己丑。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其:代词,那里的;②辄:就;③异:奇怪;④然:这样。
2.翻译:
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译文:所以那里的百姓没有一个不得大脖病的。
②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译文: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
3.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答:闭关自守会使人孤陋寡闻,目光短浅,甚至发展到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地步。
怎么才能学好语文
一、熟读、背诵的习惯。
二、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习惯。
三、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
四、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五、记日记的习惯。
六、规范地书写的习惯。
七、专注地听人说话的习惯。
八、说普通话、说话文明得体的习惯。
九、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
十、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掌握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
现阶段的阅读理解题题目都是相对固定的的。因此,有很多题目都有比较通用的解题方法。以修辞手法为例。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将比喻、排比、拟人等常见的修辞手法介绍给学生,同时将不同的修辞手法体现的作用,详细的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记住。
这样当阅读理解题目中出现关于修辞手法的问题时,学生能够自己联系老师课堂中讲述的关于修辞的知识以及答题技巧,将老师课堂中讲的知识和阅读理解的题目相结合,找出问题的最佳答案。
篇7:杜环小传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9分每小题3分)
杜环,字叔循。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谨饬重然诺,好周人急。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哭于九江城下,无所归。或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盖往依之。”母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念允恭尝仕金陵,亲戚交友,或有存者,庶万一可冀;复哀泣从人至金陵。问一二人,无存者。因访一元家所在,道上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颇若尝见其面者,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乃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存者,不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时兵后岁饥,民骨肉不相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母性偏急,少不惬意,辄诟怒。环私戒其家人,顺其所为,勿以困故,轻慢与较。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进匕筋。以母故,不敢大声语。越十年,环奉诏祠会稽,还道嘉兴,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诒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将死,举手向环曰:“吾累杜君!吾累杜君!愿杜君生子孙,咸如杜君!”言终而气绝。环俱棺椁殓殡之礼,葬之。
(节选自宋濂《杜环小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家金陵 家:安家 B、谭谢不纳 谢:感谢
C、抱衾寝母 寝:使安歇 D、庶万一可冀 冀:希望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杜环“重然诺,好周人急”高尚道德的一组是:( )
①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②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③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
④时兵后岁饥,民骨肉不相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
⑤环私戒其家人,顺其所为,勿以困故,轻慢与较。
⑥环奉诏祠会稽,还道嘉兴。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
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用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9、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3分)
(2)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3分)
(3)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4分)
篇8:李贺小传文言文阅读
李贺小传文言文阅读
李贺小传[唐]李商隐
长吉(李贺)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①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歘②下榻叩头,言:“阿母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 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③,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注:①程限:规矩法则。②欻:突然。③奉礼太常:唐代官职,从九品上。
18.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4分)
(1)恒从小奚奴 (2)率如此 (3)少之,长吉气绝 (4)苟信然
1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句子。(6分)
(1)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2)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20.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李贺写诗善于捕捉灵感,随时记录所见所得,不拘泥规矩约束。
B.太夫人赞同李贺的创作态度,认为唯有呕心沥血才能写出佳作。
C.关于李贺临终前的故事虽然荒诞离奇,但作者却以为真实可信。
D.李贺英年早逝,怀才不遇,本文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惋惜。
21.文章最后一段感情深挚浓烈,请对其写作特点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18.(1)使……跟从 (2)大多,一般 (3)不久 (4)确实
19.(1)(李贺)能够费尽心思创作诗歌,而且写得很快,最早被韩愈了解。
(2)等了大概有煮熟五斗小米那么长的时间,李贺最终还是死了。
20.B
21.最后一段作者连续提出了六个问题,前三问是问天,后三问则专问李贺的遭遇,层层递进,反复呼号,与前文平和的叙述形成鲜明反差。像李贺这样“才而奇者”世所罕见,却遭到世人的.排斥,作者积郁的悲愤通过连续的质问喷薄而出,将文章的情感推向高潮
篇9:梓人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梓人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①、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②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群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③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元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阛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其执役者为徒隶,为乡师④、里胥⑤;其上为下士;又其上为中士,为上士;又其上为大夫,为卿,为公。离而为六职,判而为百役。外薄四海,有方伯、连率⑥。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其下有胥吏,又其下皆有啬夫⑦、版尹⑧,以就役焉,犹众工之各有执伎以食力也。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梓人,盖古之审曲面势者,今谓之都料匠云。余所遇者,杨氏,潜其名。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注]①寻引:此指量尺。寻,八尺。引,十丈。②居:积储。砻:磨光。斫:砍削。③宫:房屋。④乡师:古代的一乡之长。⑤里胥:古代的一里之长。⑥连率:古代十国为连,连设帅。⑦啬夫:汉代小的乡置啬夫一职。⑧版尹:古代掌户籍的官吏。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床阙足而不能理阙:通“缺”
B. 皆视其色,俟其言色:脸色
C. 画宫于堵堵:墙壁
D. 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法:法则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愿佣隙宇而处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B. 计其毫厘而构大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 专其心智/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 以就役焉/挟飞仙以邀游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梓人指木工,建筑工匠。本文开篇讲述了关于一个木匠虽无才艺却“善度材”“善用众工”的故事。
B. 此文结构颇有规矩绳墨。前幅叙事,后幅议论,宕开复合,曲折尽意,既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又形成了对比的关系。
C. 柳宗元写作此文,实则借梓人之事来指斥时世、议论朝政,表现了他的高度自信心和政治责任感,又或是柳宗元以相才自许、自励也未不可。
D. 梓人的“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与宰相的“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奠敢愠”有异曲同工之妙。
4. 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委群材,会群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
(2)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
【答案】
1. D
2 C
3 B
4.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5 (1)蓄积大量木材,召集许多工匠,有的拿着斧斤,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一圈站着,面朝着(那位)木匠。
(2)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自尊自大,虚图功名,不亲自去做那些微小琐碎的事情,不干涉众官的工作,每天和天下的杰出的人才一起讨论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
小说阅读考查要点
1、环境
“一景三考”,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写法和作用。有时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与深刻寓意。
2.情节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探究情节安排的作用。
3.人物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探究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能分析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4.主题
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评价小说主题,探究小说主题的现实意义,探究情感取向。
5.构思:分析小说构思的特色
文章构件的一般作用
题目:①写作对象;②文章体裁;③其它重要内容。
开头:⑴开篇点题;⑵总领全文;⑶引出下文;⑷烘托渲染
主体部分:⑴过渡段:承上启下(过渡)作用;⑵段落总括句: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表明观点态度
结尾:⑴卒章显志(点明……的中心),画龙点睛;⑵总结全文,深化(强调、升华)中心;⑶首尾呼应(照应开头,呼应题目)。
散文和小说的区别有哪些
1、小说主要倚靠虚构,散文主要记叙描写真人真事。
小说作者可以根据人生经验和现实世界“弄假成真”,创造出一个故事来。即使是写真人故事或历史小说,也可以运用文学手段对故事的叙述语言进行加工。
而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说理散文。后两者与小说区别很大,不必赘述。前者(叙事散文)与小说有一个最大的共性,就是它们的叙事性。但是散文一般是讲述真人真事,抒发亲身感悟。
2、小说的故事性要强,散文的叙事情节则相对简约。
小说和叙事散文都必须有“故事”,而且都力求具体生动。
但是,小说的情节追求曲折变化,出人意料。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四个: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还会在“开端”前面加上一个“序幕”,在“结局”后面补充一个“尾声”。
而叙事散文没有这么复杂,情节相对简单,有时情节可以是不完整的,甚至可以是由数个事件浓缩组合成的一篇文章;当然,散文虽然取材广泛,但是其主题是集中的,正所谓“形散神聚”。
★ 李贺小传原文翻译
★ 贺逢圣文言文翻译
★ 唐宋诗词鉴赏
★ 同学小传高中作文
★ 活宝外传高二作文
【黄山人小传文言文阅读答案(精选9篇)】相关文章:
论文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的区别2022-04-30
同学小传作文500字2023-03-12
同学小传作文600字2022-05-20
核心素养的教学论文10篇2024-01-1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教案2023-08-21
小小说阅读李贺2023-11-03
南歧之见的阅读答案附翻译2023-05-17
李君山房记文言文赏析2022-08-27
《李贺作诗》原文及翻译2023-12-04
五柳先生传教案2023-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