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三认识图形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时间:2023-06-21 08:10:16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三认识图形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精选18篇)由网友“Crystalini”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三认识图形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三认识图形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篇1: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三认识图形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1.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四边形 五边形式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 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提高观察能力 比较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 教学时,要尽量给学生创造条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 实践出真知交流工作经验通过观察员动口若悬河动手工劳动动脑,在愉悦的心情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4.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项目交流意识。

重难点

1. 重点:认识四边形上五边形 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 难点:让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教师手里拿着一个长方形纸和一个正方形纸片。

师:这两张纸片分别是什么图形?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这两张纸片分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些其他的平面图形。

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 探索新知

1 认识到四边形。

出示课本第26页地砖图。

师:这两块地砖分别是什么东西图形?(指名回答)

教师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一块长方形地砖和一块正方形地砖。

(1) 摸一摸,数一数。

(2) 讨论交流。

师:通过观察和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块地砖各有四条边。

教师指出:这两块地砖都是四边形。

(3) 深入拓展。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26页“想想做做”中的第1 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合理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四边形不仅仅有长方形 正方形,还有其他形状的平面图形。

3. 认识到五边形六边形。

(1) 看一看。数一数。

让学生对着图形先数一数,再根据图中的问题互相说一说。

(2)讨论 交流。

针对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在上面的图形中:

左上方的两个图形 各有五条边,都是五边形,右下方的两个图形各有6条边,都是六边形。

(3)深入拓展。

师:想一想,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怎样做?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片刻,再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

出示一个七边形和八边形,让学生数一数,并进一步体会上面的认识。

三 巩固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7页“想一想”第2~6题。

1.“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小棒按题意要求搭一搭,然后引导学生回答题目中所提的问题。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体会五边形有五条边,六边形有六条边。

2.“想想做做”第3题。

本题是在认识图形特征的同时,填下面的表时,可提醒学生认真点数,有能重复和遗漏。

3.“想想做做”第4题。

本题体现了图形的变换,有利于学生认识多边形,练习时,可以先由师折,学生看,说出折出的是几边形。再让学生照葫芦画瓢着样子自己动手折一折,填一填。

4.“想想做做”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本题中每个图形可以从不同的点开始分割,但结果都一样。

5.“想想做做”第6题民。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全班交流。本题是开放性的问题,全班交流时,老师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剪的,且让学生演示剪的过程。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

2.实践活动:有趣的七巧板

活动目标

1. 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感悟出平面图形的特点,发展空间观念。

2. 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3. 通过“玩乐”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的有趣。

4. 感受图形的美,发展审美意识。

活动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好学具--七巧板。

活动过程

一. 引入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将利用“七巧板”进行一次有趣的活动。

二. 组织活动

1. 深入认识七巧板。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七巧板,认真观察。

师:在七巧板里,有几种不同的图形?每一种图形有几个?哪些图形是完全一样的。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七巧板的结构。

2. 拼组图形。

(1) 用两块拼。

A. 让学生拿出七巧板中的两块,拼成一个正方形。

B. 展示,交流拼法。

(2) 用三块拼。

A. 让学生拿出七巧板中的三块,拼成已认识的图形。

B. 展示,交流拼法。

C. 看图:看看课本第28页是怎样拼的。

(3) 用四块,五块或六块拼。

A. 让学生拿出七巧板中的四块,五块,六块拼出自己认识的图形。

B. 展示,交流拼法。

C. 看书:课本第29页,看一看书上是怎样拼的。

(4) 用七巧板。

A让学生用七巧板的七块拼成自己喜欢的图形。

B展示,交流拼法。

三. 回顾,交流

让学生对自己他人在课堂中的表现作出评价。

教师建议:用七巧板拼出你喜欢的图形,全班同学一起开个展览会。

篇2: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四认识除法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1.分一分

第一课时:分一分(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平均分。并能够几个几个地分,通过动手作知道把一个数每几个分一分,分成几份。初步建立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的表象。

2. 使学生通过操作,分析,综合。发展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复习铺垫

二. 新授

1.教学例1。

(1)教师出示6只桃子。

提问:这里有几只桃子?如果要把它们分成2堆,你会分吗?

请同学们用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指名演示。

(2)请同学们把6个分成3堆,指名演示。

(3)请学生们观察:通过刚才的分圆片,几种不同的分法的情况下,左边每份圆片的个数同样多吗?右边呢?

(4)指示:像右边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2.试一试。

(1)请学生通过刚才的学习,想一想:如何把8个桃平均分,试着自己动手分一分。

(2)每四人一小组,学生们将自己分的过程,结果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3)指名汇报一下自己分的情况,并演示。

(4)提问:为什么我们说这样分就是把8个桃平均分了呢?

(5)练习:课本第32页例题。

A.幻灯出示。学生分别说说图意

B.学生判断,并说明为什么是平均分。

C.小结:什么样的情况下,才称作“平均分”?

3.教学例2。

(1)出示幻灯。提问:你在图上找到了什么?有几只小猴子,几只桃子?

教师边叙述,边出示题目。

提问:“每只小猴子分2个桃”,我们怎样分?几个几个地分?

(1) 教师演示:

A.把2只桃子分给一只小猴,提问:分完了吗?再拿几只桃子分给第2只小猴?

B.再把2只桃子分给第2只小猴。提问:分完了吗?怎么分?

C拿最后2只桃子分给第3只小猴。提问:结果分给了几只小猴?

(3)6只桃子,每只小猴分2个桃,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想一想,老师刚才是怎样分的?

请学生自己一边分,一边说说分的过程。

(4)提问:请说说刚才我们是几个几个分的?为什么?

4。试一试。

(1)教师示范操作分小棒:拿出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先拿出2根放一堆,再拿2根又放一堆``````一共分成6堆。

说明:每2根放一堆,就叫“每2根一份”。

提问:这里的小棒可以看作几个几?这说明12里面有几个2?

(2)照样子分一分,说一说。

(3)学生填书。

(4)提问:刚刚在分小棒,分桃子时,我们都是几个几个的分的,这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31页“想想做做”第2题。

(1)第一幅图是什么?

说明:把5块饼干作为一份,就把它们圈在一起。

请学生照样子把剩下的饼干每5块一份,圈一圈,再填一填。提问:这些饼干我们是怎样去分的?

(2)生独立完成第2幅图。

(3)提问“我们在分这些物品时是怎样分的?属不属于“平均分”?

2。操作练习。

(1)把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了(     )份,12里面有(     )个2。

(2)把12根小棒,每6根一份,分成了(     )份,12里面有(     )个6。

3。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1)请学生看图,了解意。

(2)请学生用小棒,或直接在图上圈圈,画画的方法来分一分。

(3)根据分的结果完成填空。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什么叫做平均分?几个几个地分属不属于平均分?

第二课时:分一分(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行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学会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知道每份是多少。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学具准备

12根小棒,10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近平均分的含义。

二。新授

1。教学课本第32页例题。

提问:树上结了几只桃子?要分给几只小猴子?要怎样去分?要求什么?

“平均分给2只小猴”是什么意思?

(2)教师示范分法,每只小猴1个。

提问“现在2只小猴手中桃子的个数是不是一样?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3)请学生们用8个圆片代替桃子,按老师分桃子的方法,先试着分一分。

(4)引导学生们看书例3的桃子图。

提问:我们刚才是几个几个去分桃子的?

请学生说说分桃的过程。

(5)小结:当我们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时,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去分,直到分完,最后分完,最后每只小猴分得的桃子的个数同样多。

2。教学课本第32页“试一试”。

(1)出示第(1)题。

A学生读题。

B提问:要怎样分?平均分成几堆?

C。学生动手分一分。

D。指名说说分的过程,填写括号。

(2)出示第(2)题。

A学生读题。

B。指名板演,学生分小棒,边分边说分的过程。

C。分完后看图,说一说:把几根小棒平均分成几堆,每堆几根;也就是把12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

(3)出示第(3)题。

A。学生读题。

B。学生动手分一分,小组内交流,并说说图意。

(4)小结: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几堆,要按堆数一根一根地分,分的结果是每堆几根,表示把12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33页“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题目,引导学生看图。

提问:要怎样分这堆胡萝卜?要分给几只小白免也就是要把它们分成几份?

(2)请学生用学具代替分一分,或用连线的方法连一连,圈一圈。

(3)填写括号。

(4)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2。小结。

当我们要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去分,直到分得每份个数同样多。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组内动手分一分,讨论,交流分的方法。

(2)指名说一说。

四。总结

今天学习了另一种分法,也就是要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最终分得发结果还是每份同样多。分的时候,要一个一个地分,结果才与每份的个数相同。

第三课时:分一分(三)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为几份,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异,但分的结果每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使学生感受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教具准备

课本第34页教学情境图。

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12枝铅笔,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指名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2。操作练习。

(1)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2)把10根小棒,每2根分成1份,分成了几份?

二。探索新知

1。教学课本第34页例题。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课本第34页教学情境挂图。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出情境图中的条件和所提的问题。

(2)自主探索。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 ,并在小组内说一说想法,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典型的思考方法。

(3)全班交流。

让学生展示自己分法和想法。

2。小结。

让学生观察分法,议一议:通过观察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34~35页“想想做做”第2~6题。

1。“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共同核对。

3。“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4。“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联系具体情境先想一想合起来是多少本,再想一想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完成填空。

5。“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想想兔子和鸡是怎样分的,再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四。总结。

2.   除  法

第一课时: 除法(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融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可以用除法计算,对除法的实际含义有所体会。

2、使学生掌握除法算式及除号的讲法、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平均分”

2、揭示课题。

当我们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最终每份还是同样多,因此我们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

这节课我们将在“平均分”的基础 ,继续学习新的知识。

二、新授

1、教学课本第36页例题。

(1)出示挂图。

提问:这里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每辆车只有坐几个小朋友?

(2)出示题目,请学生们读题。

(3)给予时间,请学生们思考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借助手边的学具来分一分。

(4)提问:每辆车坐2人,你是怎样理解的?

根据这个题意,这题应怎样来解答?

2、介绍除法。

说明:像刚才这样,把6个小朋友,每2人坐一辆车,看看要坐几辆车,实际上就是把6个小朋友每2个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几份,这时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

3、介绍算式的写法和讲法。说明:这种分法的结果是每辆车的人数一样,也就是平均分,因此可以列成一道除法算式。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除法算式。算式中“÷”叫除号。

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2等于3。

指名学生读一读,再齐读。

提问:根据这幅图意,想一想:除法算式中的6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

说明:有3个2人是6人,就说明要坐3辆车,因此这里的算式也就表示6里面有3个2。

请学生们说说算式的含义。

提问:算式6÷2表示什么?

5、小结。

通过这题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可以用除法计算。

6、教学课本第36页“试一试”。

(1)出示小熊图,请学生们口述图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

提问:这里为什么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在算式中12表示什么意思?3呢?12÷3表示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1、读一读下面的算式:

28÷4=7    9÷1= 9            8÷ 2= 4

2、数一数,分一分。(猫头鹰图)

四、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你还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2、请学生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和今天学到的知识,摆出一幅图,请学生们互相看图,并列出一道除法算式。

第二课时:除法(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并结合情境,从中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2、知道除法版式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习铺垫

请学生们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分一分。

1、学生们分完后提问:你是怎样分的?每份几根?

2、出示题目,学生口答。

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    )根。

求每份几根,就是把8平均分成(    )份,求每份是(     )。

3、学生们齐读。

二、新授

1、教学课本第37页例题。

(1)情境引入。

有3个小朋友数学学得非常好,而且还在最近的一次数学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老师准备了6枝铅笔,如果把它们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得多少枝?

提出要求: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

(2)请学生装们用小棒分一分。

(3)提问:“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就是平均分成几份?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4)通过刚才分小棒,实际就是把6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是2,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写成除法算式:6 ÷ 3= 2

提问:在算式中,6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说明:这道算式结合这幅图,表示的意思就是: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指名学生说说算式含义。

2、教学除法算式里各部分名称。

边讲边把“被除数”“除数”“商”写在算式相应的数下。

练习:课本第38页“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学生读一读,再齐读。

3、小结。

通过例题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图,请学生们口述图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

5、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38页“想想做做”第1、2题。

可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再填空。

2、要求:用圆片摆一摆,并出示题目。

(1)学生们动手操作,指名板演。

提问:分好了之后说说几个几是10?

(2)学生填写算式,每填一个算式都说说算式的含义。

(3)比较:这两题分别要求我们怎么分的?得出的两道算式在含义上有什么区别?在式中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小结:每几个一份,求一个数可以分成几份,或者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都用什么方法计算?想一想除法算式可以表示哪两种意思?

3、课本第38页“想想做做”第4题。

请学生结合今天的学习,说说题中各个算式的含义。

第三课时:除法(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初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及求异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说明本节课的练习内容和练习目的要求,并板书课题。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39~41页“练习四”第1~10题。

1、“练习四”第1题。

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进行操作和思考,并写出相应的算式和得数,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练习四”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核对。

3、“练习四”第3题。

练习时,可先让学生画一画,分一分后再列算式。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4、“练习四”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核对。

5、“练习四”第5题。

可引导学生看图想一想分的过程,再完成填空。学生完成填空练习后,老师组织学生交流思考过程。如果部分学生列式有困难,也可以让他们用学具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6、“练习四”第6题。

要求学生根据抽象的数学语言写出除法算式。由于学生还不会计算除法,所以这里给出结果。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集体订正。

7、“练习四”第7题。

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填空。并写出相应的算式,再组织讨论、体会什么情况下用乘法计算,什么情况下用除法计算。

8、“练习四”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9、“练习四”第9题。

这题是应用乘、除法的实际意义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说出相应的算式,并根据情境图说出计算结果。

10、“练习四”第10题。

这里提供了三组索材,要引导学生先仔细看懂图意,再选择其中的一组或几组信息,分别说出相应的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并结合图意说说这些算式的实际意义。练习时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薄,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篇3: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一、认识乘法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

第一课时:认识乘法(一)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几个几相加”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算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探索新知。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把相同数连加的算式表述为“几个几相加”。

2、难点: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第1页放大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图上画的是鸡和免。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指名回答,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只要学生能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免一共有多少只?鸡一共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

1、列出算式,说明依据。

师:怎样列式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免的只数:2+2+2=6(只)       鸡的只数:3+3+3+3=12(只)

师:你能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的依据:图中免子都是2只一组,有3组,鸡都是3只一组,有4组。

2、观察算式,发现特点。

让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算式。

师:谁能说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

3、学习用“几个几相加”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算式。

师:“2+2+2”这个算式可以用3个2相加来表述。谁能说一说“3+3+3+3”可以怎样表述?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3+3+3+3”可以用4个3相加来表述。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2+2表示3个2相加是多少;

3+3+3+3表示4个3相加是多少。

让全班同学把上面的两句话齐读一遍。

4、质疑。

师:“3+3+3+3+3+4”这个算式能用“几个几相加”来表述吗?为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只有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才能用“几个几相加”来表述。

三、巩固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页“试一试”中的练习题。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小棒按题意要求摆一摆,再填一填。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试一试”第(2)题。让学生按题意要求摆一摆,并填一填,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练习

五、全课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课时:认识乘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它的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4、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探索新知,感受加法和乘法间的联防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探究引新

1、出示课本第2页例题教学情境图。隐去图中的问题。

师:看到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有意识地追问:怎样才能知道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呢?

2、列出算式,说明算法。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计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2+2+2+2=8(台)

接着,让学生表述上面的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

3、引入课题。

师:求4个2相加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更简单的方法计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乘法。

板书课题:认识乘法(二)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引出乘法,介绍读法和写法。

师:4个2相加可以写成乘法算式:42=8或24=8

师:比较一下,用加法算和用乘法算有什么不同?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用乘法算比较简便。

教师:4×2读作“4乘2”。2×4读作“2乘4”。

让学生齐读2遍。

2、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师:在一年级学习加、减法时,同学们都知道了它们各部分的名称,你们想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师:“×”叫乘号,乘号两边的数都叫乘数,乘得结果叫积。请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2×4=8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说完后,师板书。

再让学生互相说一说,4×2=8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页“试一试”中的练习题。

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让学生认识小鸡被分成5组,每组4只,要求一共有多少只,既可以用加法算,也可以用乘法算。

接着,让学生在书中填写。

最后,让学生讨论: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乘法算比较简便。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这些知识的?

引导学生说出:知道了相同加数相加,用乘法算比较简便,知道了怎样读写乘法算式,知道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等。

篇4: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六、厘米和米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1、厘米和米

第一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观察体会线段产生的全过程。

2、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线段的特征。

3、学生能与已有的知识相贯通,会数线段。会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线段,会使用不同的工具画线段。

4、培养学生初步动手操作能力,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情绪,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感受线段的产生,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在实际的操作中体会线段的产生,体会线段与直线的关系,理解线段只是直线的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引进新课。

1、小朋友,你们喜欢念儿歌吗?谁愿意念给大家听听?今天老师也带来一首好听的儿歌,我们一起来听听。喜欢吗?一起大声念念看。

2、仔细观察儿歌里的两行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桌子上的毛线是什么样子的?能把它变直吗?试试看。(学生操作)

3、师:把线拉直,这两手间的一段在数学上还有个名字呢,你们知道叫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认识线段)

二、直观感受,认识线段。

1、如果要把线段用图表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下线段的样子。

2、(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师根据学生描述介绍端点。

3、学生完整描述线段的特征。

4、再次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记住线段的样子。

5、这是刚才的线段,(课件逐步演示旋转)它变了,现在还是线段吗?为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

6、师: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变,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段。让我们来看看下面那些是线段。(学生辨别线段)

7、(隐去非线段,留下线段)这些都是线段,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师小结过渡.

三、回归生活,体验线段

1、我们的生活中藏着许多线段。(尺)你们看,这把尺的一边,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这两端是它的两个端点。这把尺上还有线段吗?

2、(数学书)你能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线段吗?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线段吗?谁把它找出来?

4、直尺、数学书、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生活中的线段可多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小朋友两人一组,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

5、全班交流。

四、实践操作,感悟画法。

1、生活中的线段太多,我们说也说不完,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画下来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来画线段?为什么?

2、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指名演示画线段)你是怎样画的?

4、谁也是这样画的?你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5、谁画线段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6、师:我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画,在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7、师:尺子是我们常用的画线段工具,用尺画线段,不仅画得好,还特别方便,尺的用处可大了,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测量、设计图纸。

8、学生用尺任意画不同的线段。全班评议、欣赏。

五、多种方法,深化认识。

1、(出示纸)你能用纸折出一条线段来吗?试试看。

2、交流。你折的线段在哪里?谁折的线段比它长(短)?

3、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围起来,还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4、反馈。猜猜看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七边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吗?

6、师:一条线段看起来不起眼,很单调,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能围成我们认识的各种图形,许多线段还能组成很神奇的精美图案。(欣赏)

8、漂亮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名小小设计师。

六、总结

今天学到了什么?线段有哪些特点?

第二课时:学画、量线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线段,懂得了线段有长有短之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板书:学画、量线段

师:请大家猜猜:要量、画线段应该用到什么工具?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刻度尺”。

教师检查全班同学是否准备了刻度尺。

二、探索新知

1、学习量物体的长度。

(1)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51页例题“量一量”的教学情境图。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说一说( )里应填什么数,然后教师强调:

A、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这个物体的一端要对准“0刻度线”。

B、看物体的另一端对准哪一条刻度线,如铅笔刀的另一端对准刻度线“7”,所以,这只铅笔刀长是7厘米,图中的线段是5厘米。

(2)演示,直观感知。

为了让学生看得清楚,教师可在黑板上示范,让学生详细了解测量铅笔刀的长和线段的长的过程。

(3)操作、亲自体验。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和长度。

2、学习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1)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51页例题的“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教学情境图。

先让学生认识观察上图,再让学生议一议:画指定长度的线段要注意什么?

小组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刻度‘4’的地方。

(2)演示,直观感知。

为了学生看更清楚,教师可演示。

师强调:在画线段时,一定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出端点。

(3)操作,亲身体验。

让学生画一条长6厘米的线段,画完后与同桌的同学互相看一看,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1页“想想做做”中的第1~3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题中测量方法的正误,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量一量,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出:今后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边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时,就可以用“大约”来表明长度。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这些知识的?

第三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什么是线段?

二、新授

1、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

现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

说明了:量比较短的东西,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2、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厘米”的刻度。

出示米尺,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说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

(2)看刻度尺回答:

A、“0”在哪儿?

B、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这么长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大概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找一找。

让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1~52页“想想做做”第1~6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核对。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5、“想想做做”第5题。

做题时,可利用已有的各种表象作为参照来估计,估计的长度与实际长度有差距是正常的不要因此而否定学生的估计。

6、“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再相互量一量对方所画的线段的长。

第四课时:认识米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量比较短、小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太麻烦了,这时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米”。

说明: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米做单位。

(1)出示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2)请学生将一米长的绳子去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

A、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

B、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

C、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D、学生齐读两遍。

2、教学课本第53页“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第1题。

(2)请学生用米尺去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3)量一量教室的长。

(4)出示“试一试”第2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A、先请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是多少米。

B、再请学生量一量,检查自己所估计的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请学生张开双臂,比划一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填写。

(2)集体订正,对于有错的题目与实际事物相联系说明。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填写,提醒:看清单位名称。

(2)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分小组分别完成下面的活动。

(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口答,并说明原因,

(2)提问:如果这辆车高5米,能通过吗?为什么?如果一座桥高3米,而一艘轮船高4米,能顺利通过吗?为什么?

四、总结

今天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双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2、实践活动:量一量

教学目标

通过对常用尺的认识到以及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初步感知长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尺

1、请学生来介绍一下自己在课前准备的一种尺。

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二、用学生尺量

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

(1)学生用学生尺量一量长方形纸,并填在书上。

提醒:在量时应先找到什么?(0刻度)

(2)反馈测量的数据。

(3)组织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4)小结。

2、将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长多少厘米。

学生量后,汇报各自测量的结果。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是多少厘米?

3、想一想,这么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

说明: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三、用各种尺量

1、提问:如果要量一量一拃有多长,你觉得用什么尺来量?如果要量一步、一庹呢?

2、学生们分组合作测量,汇报测量方法的结果。

3、介绍:根据所测量的量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

4、组织学生估测一下数学书的长是多少?先请学生一拃一拃地量,再说出估测的结果。

四、想办法量

1、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

2、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量篮球场的长吗?

小组讨论:具体的测量方案。

按方案到球场上去实地测量,根据测量结果评选出最佳测量方案。

3、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就量出球架的高?

4、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的测量工具,还可以量出球场上的哪些线段的长度?

学生测量后说说所选用的工具、所测量的长度。

篇5: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十、观察物体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

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的判断观察这的

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的判断观察这的位置。

教学难点:从一个面推测到另一个面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们照过像吗?老师有几张照片, 能看出是谁?都是老师,看上去为什么不一样?

2、同学再看看这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哪里拍的?为什么也不一样?小组先互相交流。叫学生试一试站的位置。

小结:拍照你们很有经验,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个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拍出不同的照片。

今天我们就来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物体。(揭示课题:观察物体)

二、观察实物

1、今天请来了企鹅小博士和我们一起学习,高兴吗?小博士最喜欢开动脑筋,专心听讲的小朋友,你们能做到吗?现在每个人就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仔细观察,然后给它也拍个照片。(老师示范架起镜头对准小博士,仔细看)

刚才我们拍的照片全放在信封里,请你们打开信封从里面找到你刚才拍的照片,再仔细对照。

1、找到吗?出示照片

看到1号照片的同学举手,是从小博士的哪一面拍的?能看到什么?

看到2号照片的同学举手,你又是从小博士的哪一面拍的?能看到什么?

1号和2号有什么不同?

3号照片的有哪些同学?看到什么?剩下的同学是看到几号?又能看到什么?

2、你们都给小博士拍了一张照片,现在请大家到每个方向去观察小博士的样子和刚才每个位置拍的照片是一样吗?

3、看到的和照片一样吗?

4、过从四个方向的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是的不同的方向,看到不同的样子。(板书)

三、比一比

1、请组长拿出一个杯子,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的杯子是什么样的?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2、看到1号照片的起立,2号杯子的也起立。他们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然后汇报,观察他们站的位置怎么样?

3、看到3号照片的呢?剩下最后一个图形是谁?

4、出示P43第4题图,(录音:童话故事)小山羊造了一座新房子,听说可漂亮了:红红的瓦、紫色的墙、绿绿的窗。小动物们都想来看看,小松鼠来了,一看,咦,怎么只有红色的瓦呀?小白兔也来了,自言自语地说:“我怎么只看到一面紫色的、五边形的墙呢?”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看到的不同?

四、议一议

1、(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情形不同,所以你想看到某一副图形,就要站在一定的位置。)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 这是什么? 从它们的哪些面可以看到这些图形(                               )   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板书:前后

左右

前后

小结:从不同的方向可以看到不同的样子,观察时如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可以更加全面了解物体。

3、(出示P41第2题)下面就来观察这幢楼房。这是楼房的四个面的图形,你能说出他们是从楼房的哪个面看到的?小组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是怎样知道的(2、3、4)?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

一般情况下,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样子不同,但有时候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一样,你们猜是什么?

篇6: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七、位置与方向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2.    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4.    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生活里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

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感受约定的重要

1、一天早上,小动物们在排队做操。老师最喜欢的一个小动物排在第2个,你能猜出来他是谁吗?

2、他说是小猫,他说是小猪。怎么回事呀?哦,原来是老师没说清楚怎么数的,看来我们要说第几个要先规定从哪边数起?(板书:第个,规定)。现在我们规定从左边数起,第二个就是()?确定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的知识:确定位置。

二、 认识第几排第几个

1、小动物们都出来做操了,听听哪个小动物在说话。播放录音:(1)我在左边数起第二个。谁呀?你认为呢?你呢?到底是谁呢?能确定吗?大家说的都对,他们都是左边数起的第二个,到底是谁我们还是不能确定。那怎么办呢?指出:看来确定位置不仅要知道第几个还要知道第几排。(板书:第()排)

2、播放录音:原来它在第二排的第二个。谁呀?1、(小狗)你怎么数的?数给大家看一下。(指名数,引导:从哪边数起第一排?)有不同意见吗?2、(小猪)你来指一指。你怎么数的?哦,大家数的方法不同,所以找到的小动物也不一样。看来光规定从哪边起数第几个还不能确定位置,还要规定从哪边起数第几排。

3、听听小动物是从哪边起数第一排的。播放录音:我在第一排第一个。是从哪边开始数的。哦,小动物们是从前面起数第几排的。那哪里是第一排……

4、指出:现在我们知道小动物是从前面起数第一排,从左边起数第一个的。按照小动物的规定,第2排第2个是谁呀?确定吗?第3排第2个呢?这里还有只小猪,它在第几排第几个?这只小兔它在。你喜欢的小动物在第几排第几个?现在说给你们小组中的另外三个小朋友听,看谁最先猜出来。(指名说,同桌互说)

三、第几层低几号(本)

1、过渡:放学了,小动物们都回家了。小猴很热情,他请我们去做客。小猴说它住在( )(板书:第()层第()号)

2、提问:小动物们是怎么规定第几层第几号的?

3、提问:(1)按照这样的规定,小青蛙住在第几层第几号?小熊呢?第2层第3号是谁?(2)提问:那么你家住在哪儿呢?(引导学生把门牌和第几层第几号进行联系)新课 标第 一网

4、谈话:说几零几比第几层第几号简洁多了,我们帮小动物们装个门牌吧。小青蛙是几零几?小猴呢?你想给谁装门牌?

5、过渡:(出示书架)小动物们有了自己的门牌非常高兴,为了感谢大家,他们买了很多书要送给大家。辣椒老师告诉我们:……(板书:第()层第()本)第1层第2本是《新华词典》。这儿是怎么规定第几层第几本的?

6、提问:按照这样的规定,《成语词典》放在第几层第几本?第2层第9本是什么书?你喜欢看的书在第几层第几本?

四、 结合生活举例

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确定位置。在确定位置时,先规定数的方法,然后根据规定的方法推想出是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或者第几层第几本。生活中还有很多说法也可以用来确定位置。现在请小朋友想想看生活中还有哪些时候哪些地方也需要确定位置的?

五、认识第几组第几个

1、我们小朋友坐在教室里也需要确定位置。你坐的位置是什么?(指名说)

2、按照这位同学的规定,第一组第一个是谁?班长坐在哪儿?提问:根据这样的规定,你在第几组第几个?(指名说,同桌互说)

3、提问:班里有你的好朋友吗?请你说说他在第几组第几个,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说给你的同桌猜一猜。(指名说,同桌互说)

五、认识电影院的座位

1、提问:同学们去过电影院吗?看,这是电影院座位的一部分。电影院的座位是怎么安排的?(第一排在哪里?)

2、出示:电影票5排8座。提问:5排8座在哪儿?(请学生上台指一下)你是怎么找的?

六、找宝藏。www .xkb1.c om

课件出示5×5的方格,让学生说出正确位置。

第二课时:认识东、南、西、北(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具准备:东、南、西、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二、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挂图: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     )面。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南宁市的东西南北方向?(琅东、西乡塘、江南区、城北区)

5、背儿歌:

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四、小结。

课外作业:认方向。

第三课时:认识东、南、西、北(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3、玩“认方向”的游戏。

二、新课:

(一)例2:

1、观察第3页的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

2、学生同桌合作画。

3、交流汇报: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

4、请大家观察这几种不同的示意图,你觉得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太乱了。)

5、为了方便交流,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现在,你能按这个要求画出示意图吗?并注意标上“北”的方向。

6、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

(二)例3:

1、观察例3图,你是怎么找到“北”边的?(图上标有)

2、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3、少年宫怎么走?请你先用手指出路线图,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4、同桌互相说:

去体育馆怎么走?

去医院怎么走?

去商店怎么走?

去电影院怎么走?

三、巩固练习

1、认一认地图上的方向:(挂图)

2、做一做:

从图上获知“北”,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练习指一指。

完成问题。

四、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对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篇7: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五、口诀求商(一)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1、口诀求商(一)

第一课时:口诀求商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和除法的关系,掌握用乘法口决求商的方法,能正确地用乘法口决求被除数小于12的表内除法算式的商,培养联想、推理的能力。

重点;

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除法,并能灵活运用除法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难点:

运用除法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1~6的乘法口诀。

2、引入新课。

通过刚刚的练习,我们可以看出利用乘法口诀,真的能帮助我们解决不少问题。

二、新授

1、教学课本第4项例题。

(1)出示挂图。

提问:这里有多少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

说明:10个小朋友打球,每2人一组,分成了几组?

(2)想一想:把10个小朋友,每2人一组分,实际上是怎样分?根据题目的意思,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呢?(板书:10÷ 2= 5)

提问:算式中的10表示什么?2呢?

(3)小组讨论:10÷ 2等于几呢?每位同学想想办法,小组讨论:看哪一组的办法多?

(4)指名汇报,老师讲解。

提问:在这么多的方法中,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最简便?

小结:在计算10 ÷2时,可以先看除数是2,就想二几得十,这样利用乘法口诀可以很快地求出商。

(5)指名说说用口诀求商的思路。

2、教学课本第42页“试一试”。

(1)出示8÷ 4和12 ÷3。

请学生们读一读。

(2)想一想。它们的商各是多少,你是怎样解答的?

(3)指名口述解题思路。

(4)学生们填写课本。

3、小结。

这些除法算式在求商时,我们可以自用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很快地解答出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43页“想想做做”第1题。

(1)请学生们一组一组地完成。

(2)观察一下,每一组中的乘法算式,除法算式,乘法口诀有什么联系?

(3)小结:在求商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更可以根据相应的乘法算式来计算。

2、完成课本第43页“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们比赛,要求一组一组完成。

(2)提问:你们为什么东西能算得那么快?

(3)揭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3、完成课本第43页“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数字图,请看要求。

(2)学生默算。

(3)学生开火车比赛。

4、完成课本第43页“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左边一幅图。

A、请学生们说说这幅图的图意。

B、提问:既然每个笼里放4只,说明了什么?可以用什么样的算式表示?

学生填写算式。

C、集体订正。

(2)出示右边一幅图。

A、请同学们动脑筋把它编成一道题目,说一说。

B、想一想:要求平均每天吃几个,可以用什么样的算式来表示?为什么?

C、学生们填一填,算一算,并说说算式中答数的意思。

(3)小结。

以上这两道题,我们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答的?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本领?

五、练习

课本第43页“想想做做”第5题。

第二课时:口诀求商(二)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理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一个数”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除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

重、难点

运用除法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先摆一摆,再列式计算。

(1)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

(板书:6÷2=3 )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2)把6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板书:6÷3=2 )

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2、出示:有4只小免子,如果每只免子吃了5个萝卜,一共需要多少个萝卜?

(1)学生列式解答。

(2)说说为什么这题目要用乘法计算?算式4×3=12(个)表示什么东西意思?

二、教学运用除法解决问题

1、教学“想想做做”第6题的左边一题。

(1)出示挂图和左边题目。

提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通过这句话的叙述,它是把20个萝卜怎样去分的?

(2)学生列式。(板书:20÷5)

提问:算式中4表示什么?5呢?20÷5得多少/

你是怎样计算得到的?(板书:=4)

提问 :算式中4表示什么?算式20÷5=4表示什么?

(3)想一想:这题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解决?

2、教学“想想做做”第6题的右边一题。

(1)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提问:从题中可得知20个萝卜是怎样分的?

(2)提问:要求每只免子吃多少个,就是求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20÷4=5)

(3)说说这题目是怎样解答的。

提问:算式中20、4、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算式20÷4=5又表示什么意思?

说一说这题目为什么也右以用除法来解决?

3、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东西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都不能是作什么方法来解答的?每道题目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小结:这两题目都在平均分一些萝卜,由于分的方法不同,所以所求的问题就不同,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

比一比:这两题在计算时都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小结:虽然这两题的被除数比较大,但仍然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1)学生一组一组地口算。

(2)说说每组3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强调:一句乘法口诀可以算两道除法算式。

2、口答:看口诀,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二四得八     四五二十       五六三十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4、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全课总结

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除法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在一般情况下,一句乘法口诀能解决几道除法算式?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2、练    习

第一课时:用口诀求商(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加深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较熟练地口算除法算式。

重点

能灵活运用除法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难点

运用除法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运用以前学习的一些知识,看一看谁算得最好、最快。

1、完成“练习五”第1题。

同桌两个同学合作,一个说口诀,一个说相应除法算式,两人轮流进行。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说说其中几题的口算过程。

3、完成“练习五”第4题。

(1)学生一组一组完成。

(2)集体订正,说说每一组算式的联系,它们分别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3)提问:口算除法的商,一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算?

一句口诀可以计算几道有联系的除法算式?

(4)请学生说出每一组算式中另一道有联系的除法算式。

(5)小结。

4、看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四五二十      三四十二        五六三十

5、完成“练习五”第3题。

提问:除法算式是根据什么找到家的?计算除法时可以怎样想?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6题。

(1)指导学生先算出一边算式的商,再把高与另一边的数进行大小比较。

(2)学生练习。

2、完成“练习五”第5题。

在规定和时间内完成,注意对班级准确率、速度的记录。

四、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8题。

(1)出示挂图,学生看图。

想一想:题中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什么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想一想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怎样列式?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说说各自的想法,并说说列式的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9题。

方法、步骤同上。

3、小结。

第二课时:用口诀求商(二)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进一步根据乘、除法的含义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10÷5=         6×2=                   4×3=                   4×6=

15÷3=         5÷5=                  12÷3=                   2×3=

3×6=          5×5=                  3×5=                    12÷2=

6÷3=          18÷6=                 8÷4=                    30÷5=

学生口算,并说说其中几题的计算过程。

2、口答。

(1)3个6是多少?

(2)把3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3)18里面有几个3?

二、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

1、揭示课题。

根据乘法除法的含义。我们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完成“练习五”第10题。

(1)出示第10题挂图。

请学生们说说题意。

(2)独立解决、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

A、你是用什么样的算式解决的?为什么用除法?

B、说说在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思。

C、比较:一个小朋友要把15盆花平均排成3行,另一个小朋友要把15盆花平均排成5行,结果每行排的一样多吗?

D、组织学生讨论:排的行数多,每行盆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完成“练习五‘第11题。

(1)出示第11题,请学生说说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

A、说说是用什么样的算式来解答的,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呢?

B、说说算式中各个数表示的意思。

C、比较,想一想:每次抬的个数与抬的次数有关吗?什么样的关系?

4、小结。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有多少或者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一份,求可以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而且平均分时,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的个数就越少。每几个分一份时,每一份的个数越多,分的份数就越少。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12题。

(1)出示第12题插图。

提问:商店都卖了哪几种食品?每种食品多少钱?

(2)依次完成第(1)、(2)、(3)题,并说说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

(3)小结:通过这3题,你觉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乘法解决,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4)完成第(4)题。

2、完成“练习五”第13题。

(1)请学生按要求,用12个圆片摆一摆。

可以同桌互相配合,完成摆一摆和表格。

(2)观察表格,四人一小组讨论:从表中摆的结果来看,你发现了什么?

篇8: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二、乘法口诀(一)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1。1、2、3、4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时:1、2、3、4的乘法口诀(一)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经历编制2、3、4乘法口诀的过程,感受2、3、4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

2、结合具体背景,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以及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的优越性。

3、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编制2、3、4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观察、比较、迁移的方法探索新知。

4、使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2、引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求23和43的积各是多少?我们是通过加法求出和得到的,那么怎样进行乘法计算,才能又对又快呢?那就要学会乘法口诀就能很快地算出来。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1、2、3、4的乘法口诀。

二、探索新知

1、教学2的乘法口诀。

(1)出示玩跷跷板的情境图。

(2)提出问题,编制口诀。

1个跷跷板坐(  )人,列成乘法算式是(            )。

2个跷跷板坐(   )人,列出乘法算式是(             )。

指名回答,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乘法算式          乘法口诀

1×2=2              一二得二

2×2=4              二二得四

教师解释以上两句口诀的意思,“一二得二”指的是1乘2得2;“二二得四”指的是2乘2得4。

(3)想一想。

让学生想一想“2×1=(  )”,用哪句口诀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2×1=(  )”可用“一二得二”这句口诀来算。

(4)练一练。

让学生把1×2,2×2,2×1三题再练几遍。

2、教学3的乘法口诀。

(1)出示如下教学情境图。

(2)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1只秋千坐(   )人,列成乘法算式是(         )。

2只秋千坐(   )人,列成乘法算式是(          )。

3只秋千坐(   )人,列成乘法算式是(          )。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1×3=3      2×3=6         3×3=9

(3)自编口诀。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三个算式自编3的乘法口诀 吗?编写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4)指名汇报。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编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乘法算式             乘法口诀

1×3=3                 一三得三

2×3=6                 二三得六

3×3=9                 三三得九

让学生把上面的三句口诀齐读2遍,然后指名说一说这三句口诀各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学生说得数,说口诀,进行全班交流。

(5)练一练。

口算练习。

1×2=          2×2=              2×1=                1×3=

2×3=          3×3=              3×1=                3×2=

出示口算卡,让学生口算得数,并说一说用到哪句口诀。

3、教学4的乘法口诀。

(1)出示如下教学情境图。

(2)算一算。填书中的表格。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1个4              1×4=4

2个4              2×4=8

3个4              3×4=12

4个4              4×4=16

(3)自编口诀。

师:根据上面的算式,你能自编4的乘法口诀吗?

如果学生感到有困难,前三句口诀师生同编,第四句口诀鼓励学生模仿着编。

学生编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把“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这4句口诀。

(4)想一想。让学生完成‘4×1=(  ),4×2=(  ),4×3=(  )这三道题。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各用哪句口诀算。

4、试一试。

出示题目:1×1=(  )

教师告诉学生1×1的意思是“1个1”,然后让学生依据经验算出积,并编出口诀。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让学生口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1×1=1        一一得一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想想做做”第1至4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看算式用小棒摆一摆,再填一填。学生填空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同桌的两个同学进行口算练习,一个同学出示口算卡,一个同学说口诀,两个同学轮流进行,还可以换形式进行口算练习。

4、“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句口诀能算两道相应的乘法算式。

2、乘加、乘减

教学目标

1、能灵活运用1~4的乘法口诀口算乘加、乘减题。

2、让学生在实际问题和情境中初步认识乘加、乘减算式。知道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并能利用乘加、乘减计算帮助记忆乘法口诀。

3、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计算能力及求异思维能力。

4、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乘加、乘减计算的原理。

5、使学生初步体会乘加、乘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1)看卡片口算。

3×2=               4×1=                2×4=                 3×1=

1×4=               3×4=                1×1=                 2×2=

(2)填空。

3个2相加得(  ),再加1个2是(  )。

4个3相加得(  ),再减去1个3是(  )。

指名回答,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重点强调:第1题目,3个2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23,根据口诀:二三得六。3个2再加上1个2共4个2。用乘法算式表示24,根据三四得八,得出结果。

第2小题,思考过程略。

2、引入。

教师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乘加、乘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出示课本第11页例题教学情境图。

(1)提出问题。

师:看着这幅情境图,你想说些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

(2)自主探索算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中典型的做法,并给予指导。

(3)全班交流。

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不同的做法。

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连加起来。

4+4+4+2=14

先算3个4条是多少,再加上2条。

3×4+2=14

如果学生还有其他算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如:2+4×3=14   2+4+4+4=14-------

2、试一试。

让学生试着做;3×4-2=(  )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讨论计算:“3×4-2=(  )这个算式时,应先算什么,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应怎样算“3×4”多少,再把所得的积与“2”相加。

3、小结。

教师先说明像3×4+2,3×4-2,2+4×3------等这些的算式就是乘加|乘减算式。接着,让学生口述3×4+2和3×4-2的计算过程,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进行乘加、乘减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小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2页“想想做做”第1~4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再说算式以及为什么这样列式。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练习后的体会。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

3、“想想做做‘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结合本题所提供的情境图,比一比这两个算式,说一说两个算式为什么不同。

4、“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本题算法不唯一,有以下两种算法。

(1)2×3+1=7

(2)2×4-1=7。

对于一般学生,只要求列出乘加算式就可以了。

四、全课小结

师:谁来说说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本领?

篇9:二年级数学教案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认识乘法

一、教材分析: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容易的加、减法口算的基础上,本单元教学乘法,重点是乘法的意义。全单元包括两道例题、两次“试一试”、一次“想想做做”和练习一。教材编排有以下特点:

1、强化对相同数连加的认识和计算,为初步认识乘法作比较充分的准备。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联系的,掌握了加法就具备继续学习乘法的条件。在已学过的加法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数连加,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由于接触较少,显得相对陌生。为此,教材在教学乘法前加强对几个相同数连加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为学习乘法扫除障碍,打下扎实的基础。

2、让学生充分体会乘法的意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教材没有把乘法意义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既用加法也用乘法解答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乘法的意义,感受乘法意义的两个主要内涵:在几个相同数相加时才能用乘法算,列乘法算是往往比加法算式简便。

3、把理解乘法意义和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优化概念形成的过程。乘法意义属于运算概念,小学生形成概念的一般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或抽象成概念→在实践中应用概念并进一步拓展概念”,可见概念的形成始终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的数学教材先教学乘法意义再教学乘法应用题的内容结构,从蕴含乘法意义的例题起,就把形成概念和应用概念融为一体。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理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简单的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难点: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第一课时、认识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内容。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准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这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2)提问: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2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样算?

板书:2+2+2=6(只)

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

板书:3+3+3+3+=12(只)

(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

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的多少?

(4)小结: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各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连加来算。求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图。

(2)例1,提问: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根?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样算?求一共的根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3)例2,提问: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根?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样算?求一共的根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4)学生填书,完成“试一试”,集中交流。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2)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  (板书:2+2+2+2=8)

2+2+2+2=8,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

(3)老师说明: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数计算,写成2×4=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

(4)4个2相加得8,不仅可以写成2×4=8,还可以写成4×2=8,谁会读这个算式?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谁先来说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答老师板书:2  +  2  +  2  +  2  =  8

(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

板书:4  ×  2  =  8

(乘数)(乘数)(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说说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5)老师小结: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4×2=8”,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乘数,等号后面的叫积。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例图,自己先说说图意。

(2)提问:图中有几组小鸡?每组有几只鸡?求一共有多少只,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并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4)讨论;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三、完成“想想做做”1~5

1、完成“想想做做”1

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1盒有多少枝?有几盒?求一共有多少枝,就是几个几?

学生填空独立完成

2、完成“想一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交流时着重提问这道题是求是几个几朵?

3、完成“想想做做”3

(1) 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2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4个,摆2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比较一下这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4、完成“想想做做”4

读出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什么。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口答。

5、完成“想想做做”5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教后小记:

篇10:认识多边形(教案)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认识多边形》教学设计与说明

响水县实验小学 朱延东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三册第26~27页。

【教学要求】:

l、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让学生通过图形的折、剪、拼、搭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和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3、初步激发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意识,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在折、拼、剪、搭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和联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纸片、一张正方形纸,一把剪刀。

【学具准备】:

小棒若干根,一张正方形纸,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探究新知

l、认识四边形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图,提问:老师这有两个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学生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体,你能指出哪儿是它们的边吗?摸上去什么感觉?(师板书:直的)

(先指名演示,再同桌互相指认)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几条边吗?

总结:它们各有四条边,都是四边形。(板书:四边形)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图形中还有哪个也是四边形?(指名说,师出示平行四边形)

师:四边形像我们人一样,有高有矮,或胖或瘦,但有一点不会变,它是由四条边围成的。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哪些图形是四边形?(课件出示)

判断下面图形,是四边形在(   )里打“√”。

(   )   (  )    (   )   (   )  (   )    (   )

小结:它们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都是四条边围成的,所以它们都是四边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图形的边,并通过了解边数来认识四边形,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为图形分类,命名。另外,在后面穿插一个五边形,引发学生思考这个图形与众不同之处,为学习下面的知识作铺垫,并自然无痕的引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2、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1)(师指最后一个图形)这是四边形吗?可以把你们想法告诉大家吗?给这样的图形起个名字吧!(板书:五边形 )

(2)同学们学得真不错,老师这儿还有些图形,你能从中找出五边形吗?

图形:

生交流后指名操作。

师:可以告诉老师,哪个图形是五边形吗?剩下两个不是吗?为什么?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生汇报,师板书:六边形)

小结:由五条边围成的图形叫做?(师停顿,生答)由六条边围成的图形呢?(生答)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数学图形的边数来区别图形的方法,在同桌交流合作中将师给予的图形区分出来,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思,又建立了自我探究数学的自信。)

(2)巩固新知

师:让我们来玩一个摆小棒的游戏吧。你能用小棒搭出一个五边形吗?至少要用几根小棒呢?

学生活动解决。

师:搭一个五边形,至少要五根小棒,搭一个六边形呢?来自己搭一搭看看和你们想的一不一样!

生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搭小棒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五边形和六边形的认识。)

课堂小结:刚才我们把这些图形按边数分成了几类?在分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板书认识多边形)

真了不起,今天我们要认识的多形边你们都认识啦!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多边形还会有哪些呢?  (生说)是的,多边形还有很多,以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它们。

(设计意图:本节课知识点的延伸,可让学生就用所学知识展开联想,使所学新知得到有效提升。)

二、拓展应用

l、我们已经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现在它们聚会了,你还能分清吗?(课件出示:想想做做3)

生审题,课件指导做题方法!(按顺序,写边数)

生独立做题,师校对。

2、谈话:还想玩吗?让我们再来玩折纸吧。请大家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看谁的小手最灵巧,能够照样子折得又快又好!(依次出示六幅折纸图。让学生一边照样子折,一边说一说折出来的是几边形。

(设计意图:通过折纸的活动,学生经历图形的交换,丰富了对多边形的认识。)

3、拓展思维(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师:刚才的折纸好玩吗?电脑老师要出个题目考考大家!想试一试吗?

课件出示:在一张长方形的纸上剪下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2)全班交流,合作:先动手剪一剪,看看和你猜的一样吗?再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互相展示。

三、联系生活,引发思考

(出示图片)多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极广,请欣赏老师带来的这组照片。

图片一:蜜蜂的蜂巢(六边形)。师解说:这种结构强度很高,重量又轻,这种形状的构造还益于隔音和隔热。所以许多宇航设施的设计也来源于它。

图片二:富有中国特色的窗子(多边形),体现古老中国人民的智慧。

图片三:足球(部分五边形)。

图片四:欧洲园林。各种多边形融为一体,向人们展示它们独特的艺术之美。

图片五:“水立方”远景。奥运会时的主游泳馆。它的建成凝聚了国内外许多设计家的心血,它的造型精美绝伦,让人叹为观止,更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国家的游泳健儿在这里打破了许多世界纪录。

多边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果擦亮我们的双眼,我们一定会发现并感受图形带来的艺术之美!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学习数学也要与生活密切联系,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出示让学生对多边形有个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学会观察和欣赏这些图形,感受图形之美。

篇11:《认识方向》评课(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小学二年级认识方向评课

《认识方向》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经常出现在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是培养他们空间观念的好素材,但在过去的教材中很少出现。本课是第一教时,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8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二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但朱老师却有重点的从以下三方面给学生加以指导:1、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正确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2、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认识并理解方位知识;3、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中,帮小动物找家,富有童趣;帮游客设计水果种植的示意图,充满乐趣,制作方向板,非常有趣,这一系列趣味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到了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轻松地,愉快的,充满乐趣的,是主动地参与,是积极地体验!

整节课,朱老师让学生在带着对方向的生活经验自主地去探索,让他们合作交流,在数学的探究氛围中引导他们去掌握方向。并且也充分利用他们的肢体语言,手脑并用,不仅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游戏中掌握知识点,让他们发现数学也不是那么枯燥。

整节课的过程设计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环节之间过渡比较自然。

本节课存在一些小小的不足:在某些细节处理上欠火候,尤其是学生容易错的地方或不易掌握的地方。对学生的评价、激励作用不够。作为二年级的数学老师,应该多鼓励多表扬。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时,还是放的不够“彻底”,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相信学生。,

篇12:认识乘法2(苏教国标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8~70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又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认识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出乘式的积。

3、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朋友,你们上小学快一年了,喜欢我们的学校吗?你们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本领,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观一所特殊的学校,想去吗?(课件出示主题图)看,这是一所动物学校,青青的草,弯弯的小河,小动物们在这所美丽的学校里学本领呢!看,谁在校园中欢迎我们?(小鸡和小兔)

[创设参观动物学校的情境,有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参与欲望。]

二、认识几个几相加

1、观察例1,初步感知“几个几”

⑴一共有几只小兔呢?你怎么知道的?怎么数的?(上来数)你是2只2只数的!谁有不同的方法?怎样加?(2+2+2=6)这是几个2相加?

⑵那你会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小鸡吗?你怎么数的?(上来边指边数)写成加法算式谁会?这是几个3相加?

小结:刚才我们2只2只地数,数出了小兔的只数,3只3只地数出小鸡的只数。

2、从不同方位再次感受“几个几”

早操时间到了,我们去参观小动物做操吧!谁排着整齐的队伍来了?小鸭是怎么排队的呢?(5只5只排的)怎么看的?边指边板书:这一排几只(5只),第二排呢?……会列加法算式吗?(5+5+5=15)这是几个5相加?(3个5相加)

谁有不同看法?竖着看小鸭又是几只几只地排的?加法算式怎样列?(3+3+3+3+3=15)这是几个3相加?

刚才我们看的方法不同,先横着看,再竖着看,列出了这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那你发现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学生讨论、交流)

3、比较、讨论,找共同特征--“几个几相加”

谈话:我们来到了动物学校,看到了许多小动物,还列出了这4道加法算式,请仔细观察这四道算式,你能发现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可轻轻读读算式,然后同桌交流交流。

集体交流:得出①都是连加;②每一题的加数都一样。

4、引出乘法

像这样加数都一样的加法题生活中还有很多,如我班小朋友是几个人坐一张凳子,那我要数全班有多少个小朋友可以几个几个地数?算式怎么写呢?(指名边看同学边说加法,老师写2+2+2……)这样写觉得怎样?有没有简单点的方法?(有)像这些加数都一样的加法可以写成乘法,板书:乘法。

[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通过看图按群数出鸡和兔的数量,再列加法算式计算数量,让学生对几个相同数连加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列式,加深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算式的理解。通过对一组算式的观察,引导学生为现规律,得出共同性,使学生体验初步的比较归纳推理的数学思考方法。再通过2个2个地数全班有多少个学生,并写出加法版式,让学生体验到乘法算式重要性。]

三、认识乘法

⑴你在哪听说过乘法?(学生回答)小朋友都了解了一些乘法。

⑵那这道加法2+2+2=6你会写成乘法算式吗?(3×2=6或2×3=6)“3”是哪来的?因为有“3个2相加”,3×2怎么会得6呢?

“×”叫什么?乘号。谁会读?一起读。乘号前后两个数同加号前后的数一样,也有个名称,叫什么呢?(板书:乘数)2×3的结果6叫什么?(积)集体读。

小结:2+2+2=6,有3个2相加,就可以写成3×2=6或2×3=6这两道乘法算式。

⑶3+3+3+3=12你会改吗?(4×3=12,3×4=12)你们同意吗?有什么问题要问他们吗?老师有问题,“4”叫什么?乘数“4”是哪来的?积是几?积怎么会是“12”的呢?

⑷下面这两题会写成乘法算式吗?同桌互相交流。

⑸刚才我们写的这个这么长的加法,还没写完,课前我数了一下,要写27个2相加,这个长长的加法你会改成乘法吗?2×27或27×2积是几呢(54)?那个算式简单?

小结:以后你们遇到象这样加数都一样的加法,就可以写成乘法算式了。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教学中没有在乘法教学后直接说出,而是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与乘法算式简便,让学生有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真正感受到乘法的优点,同时形成对乘法意义的比较全面的理解。]

三、联系实际,运用乘法

1、看图说说有几个几,再列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⑴谈话:动物学校还有电脑房,我们去参观一下电脑房吧!每张电脑桌上都有几台电脑,有几个2台呢?4个2台加法算式怎样列?乘法算式会列吗?

独立写在练习纸上,集体订正。

⑵谈话:小动物们又为小朋友献上了两束花,这一束鲜花有几朵?这一束呢?有几个“5”?会列出加法,乘法算式吗?

独立做,集体订正。

2、先摆一摆,再列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谈话:参观了这么长时间,我们该回来了,谁来送我们了?小猴排着队来送我们了。

他们是这样排的:2只排一排,排成了4排。

赶快帮小猴排队。并根据小猴排的队,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

集体评讲。

小猴真调皮,他们又想这样排了:4只排一排,排2排。

赶快排一下,并写好加法和乘法算式。

3、游戏

谈话:正在这时,动物学校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大灰狼来了。小动物们让我们救救他们,愿意救吗?大灰狼说:要是小朋友愿意同我做游戏,做对了,我就不吃小动物。什么游戏呢?听清楚,请几位小朋友上来,你们喊老狼老狼几点了,如果我说2点了,台上的小朋友就2个2个抱在一起,台下的小朋友要说出乘法算式,听明白了吗?

请6人到台上,分别说2点、3点,学生活动并列式;

再添上2人,分别说4点、8点、1点,学生活动并列式。

[练习设计分三个层次,首先是根据图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接着是动手给调皮的小猴排队,然后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最后是通过游戏直接列乘法算式。运用已学知识和大灰狼做游戏解救小动物。这些练习设计不仅形式活泼,还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与爱心,使他们在游戏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五、总结延伸

⑴谈话:小朋友,你们用智慧帮助了小动物,小动物为了感谢你们,推来了一车车水果,第一车有几筐水果?第二车呢……加法算式会列吗?(3+3+3+2=11)这个算式能写成乘法算式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课后讨论一下,如果认为能,应怎样改?如果认为不能,怎样把加数改一下就能改成乘法了。

⑵今天我们参观了动物学校,认识了一个新朋友“乘法”,课后再请小朋友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下节课再交流。

[总评]

这节课通过创设参观动物学校的情境,以参观校园、小鸭做操、电脑房,和小动物告别,营救小动物为线索,将教学内容串成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探索知识,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多次提供给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相同数连加起步,逐步理解和掌握乘法的意义,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乘法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想。

篇13:认识线段说课稿.(苏教国标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姜堰实验小学   钱忠兰

一、说教材

1、线段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含有线段的物体很多,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物体长短,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此类的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在一年级时,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条边也就是线段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这些都为这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但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还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他们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又是学习的有利因素。而且认识线段是下一课学习厘米,米、分米及进行测量等实践活动的基础,测量物体的长和宽要根据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从这个端点到另一个端点)来确定,对学生来说更加抽象;到四年级学习直线、射线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和线段的特征相联系,也要用认识线段的方法做迁移。

2、结合以上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连线段。

(2)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教学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3、学习重点、难点

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他们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建构出线段的特征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但二年级学生感知粗糙不精细,思维不够严密,又是第一次接触线段这一概念,往往对线段的几何图形的画法(尤其是两个端点)易忽视,形成片面、肤浅的认识,所以对认识线段的特征、线段表象的建立成了本课学习的重、难点。

4、教学准备: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二、说学法、教法

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直观演示法和操作实践法,配合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操作,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六个部分:

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由拉紧的毛线导入线段的概念,并感受线段是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3、小结线段的特征。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4、认识线段的图形。 谈话:线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教师先画一条直的线)线段的两端我们该如何表示出来呢? 我们可以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板书:端点        端点)

(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曲直对比和变曲为直,使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通过感知实物,再由抽象回到具体,学生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从而对线段形成清晰的理性认识。)

二、巩固线段的特征 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谈话: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你能根据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辨认线段的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比如说吧,这本数学书上就有线段。 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学生上来指一指。 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 3、数线段。 谈话:不只是这些物体,其实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完成书上第49页第2题,数好后,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

集体核对。 指名同学指一指围成正方形的四条线段的端点? 讲述: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提问: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那么由六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

折线段 谈话:刚才同学们是从物体图形中找到线段的,你能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线段吗?

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请同桌学生比比两条线段的长短。

比较发现,得出结论:线段有长有短,且沿着对角折出的线段最长。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比较不同折痕,引导学生认识到线段有长有短。) 5、学生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那线段怎样画呢?大家想不想试一试,拿出白纸动手画画看。

指名一生到黑板上画,边画边说画的过程。画好的同学想想,你还能借助其他工具再画一画吗?

展示不同画法,且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的及怎么画的。你认为他的方法怎样?(一样的再说说,不一样的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问:为什么这些工具都能画出线段呢?

述:同学们真不简单,一条小小的线段我们想出了几种不同的画法。那画线段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尺要按紧,端点不能丢……)知道了这些注意点,那我们再动手用尺画一条吧。生画教师巡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 请小朋友欣赏你的同桌画的线段,如果他画得很好,就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如果有画得不太对的地方,也请你给他指出来。

(这里的难点是,二年级的孩子,双手协调能力还不太强,常常因为左手尺子没压紧,右手握笔用力太大,导致尺子移动,线段不直。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画图方法。) 6、连结两点画线段。 把书翻到第49页,做“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点上两个点,指名连结两点画线段。 问:连结这两点能画出不同的另一条线段吗?   发现: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请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是“连结每两点”?你能给大家指指吗? 想象一下,连出来会是什么图形?请你准备好直尺,在书上完成。 集体核对。 提问: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问:如果给你四个点,请你连结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就是“想想做做”第5题,在书上试着画一画。 集体核对,注意提示中间的两条。

猜猜下面老师会给你几个点?

课后自己画画看给五个点、六个点又可以画出几条线段?

三、小结学习收获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四、综合练习,激发兴趣   1、你能用线段创作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吗?并且数一数它是由多少线段围成的?   2、激励探索:生活中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只要大家勤动脑,勤动手,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篇14:认识角说课稿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新课标中提出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从“立体”到“平面”再到“立体”的过程。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б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е鸩匠橄蟪鼋堑募负瓮夹巍U饨诳问谴油夹蔚浇堑幕疃中学习新知,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关系,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а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Ы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图形部分内容总体要求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 角的大小。

2、学生分析  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Ы岷涎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Х岣谎生对角的认识。  3、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Р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

不同的发展并在实际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б谰菘伪暌求确定了如下教学 目标

认知目标ㄈ醚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Ы立角的正确表象е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Ы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能力目标ㄅ嘌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ù瓷枭动活泼的生活情境Ъし⒀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е道角的各部分名称Щ岜冉辖堑拇笮 =萄难点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е挥蟹椒ǖ玫豹Р呕嵊行А8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 法。 三、说学法 、操作法  在动手实践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看得着、摸得到的东西а生既获得知识又学会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观察思考法  学生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д莆樟搜习数学的方法а盗妨搜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对新教材新课标的理解,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争体现以下几方面

1、做数学。美国图书馆中曾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Ь突嵬记;看见了就会记住;做过了,就会理解;”所以在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2、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体现数学源于生活Р⒎务于生活的思想。  3、“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给教师留有很大的空间г诮萄е辛η蟛痪心嘤诮滩莫в写丛煨缘氖褂媒滩莫б谰菀陨霞傅悛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教学流程

ヒ弧⒋瓷枨榫骋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角,尽量体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上课开始我通过摸图形С鍪究渭观察辨析。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受角的特征。  ザ、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1、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为了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没有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而是让学生从已认识的图形上和物体上去找角然后动手做角。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设计思路б彩寡生初步体会到 “角在图形上”。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Ф越堑娜鲜队墒滴锏桨氤橄螵г偃醚生触摸角的

各部分а生可以感觉到尖尖的顶点和直直的边然后让生观察结果和屏幕显示课件ń堑亩サ愫土教醣擢让生概括出角组成是由1个顶点和两条直边所组成的。  2、通过以上教学а生对角的组成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Ы而给学生出示课件“判断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这个练习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加以巩固。然后出示在一个图形中含有几个角的图形,让学生来判断图形中的角。

ト、观察辨析探索角大小的条件  在比较角的这个环节中我让每个学生思维都动起来适当地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体验,让学生用准备好的两根小棒做角进行比较г偻ü实物操作和课件重叠的直观演示,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ニ莫Α⒆芙峁槟瑟拓展提高  1、本环节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知道自己一节课来有什么收获,对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提高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2、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角?

3、再问问课前出示的那张近似三角形图中三个是角吗?

篇15:认识多边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  认识图形

学习内容:教科书第26~27页的内容。“想想做做”的第1~5题。

学习目标:

1.经历认识多边形的过程,能够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进行摆、剪、折等实践操作活动,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通过观察、比较、归纳,体会图形的变换和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增加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

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学习难点:

1.理解边的概念。

2.在折、拼、剪、摆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和联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两根彩带、若干根小棒

学具准备:10根小棒、一张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认识下面的图形吗?(课件出示)

2.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今天就让“魔幻仙子”带我们到有趣的“图形王国”去玩。那里有神奇的图形精灵。大家想不想认识?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口述目标: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一年级(下册)教材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图形,在此基础上以旧引新,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二.主动探究  提炼建模

(一)认识四边形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魔幻世界,猜一猜我变出的物体他们的面是什么形状呢?

你知道这三个图形有哪些地方相同吗?引导学生关注边的数量

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叫四边形?板书:四边形

2.摸一摸、数一数正方形、长方形的边。

⑴.揭示“边”:象这样直直的一条,我们就叫它“边”

⑵.数边:先拿起自己的正方形,摸一摸它的边,再数一数正方形有几条边?(教师根据学生数的方法强调:数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注意首尾相连。演示:围成)

⑶.小结:正方形有四条边,我们就说“正方形是由四条边围成的。”

(4).摸一摸、数一数长方形的边。

那么长方形是由几条边围成的呢?先自己数一数,再告诉同桌。你得出了什么结论?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3.数边的条数,小结:由四条边围成的平面图形叫四边形。

(二)辨认四边形。(课件出示)

判断这个图形是四边形的同学拍掌一次,认为不是四边形的同学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创设魔幻仙子的动画情境,激发兴趣,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由实物图形到平面图形,由具体到抽象,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使学生以“边”为切入口,体验平面图形可以按边的数量分类。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四边形,建立概念模型,体会到可以根据图形的边的数量来命名,为后面学习五、六边形巧设伏笔。

三.自学课本  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1.出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

2.交流学情,分层检测

检测(一) 数一数边的条数并命名。板书:五边形

检测(二) 数一数边的条数并命名。板书:六边形

检测(三)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提出要求:先数一数这些图形各有几条边,照样子写在图形上,再填表。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同桌互相检查。

3. 小结:

引导学生: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利用认识四边形的经验自主迁移,从而建立五、六边形的概念,形成“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的认识。当堂检测,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运用数学的乐趣。

四.实践操作  巩固内化

1.搭建图形

搭一个三边形最少需要几根小棒?

搭一个四边形最少需要几根小棒呢?请你搭搭看。

学生同桌合作用小棒分别搭一个五边形和一个六边形

①尝试操作:(指名板演)

②互相检查:

③交流汇报:

思考:搭一个五边形最少需要几根小棒呢?六边形呢?

2.彩带变变变。

指名两组学生分别用彩带拉出多边形图形。

3.(选做题)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①说明要求,教师示范,

②让学生照样子折并数一数折出的图形有几条边?是几边形?

4.火眼金睛抢答赛

先进行眼肌能训练,再抢答,注意表述清楚。

思考:如果有一个平面图形,它的边有七条,你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如果是8条边围成的平面图形呢?有没有十边形?

引导:一个图形有几条边围成的,就可以叫它几边形。

5.(选做题)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①提出问题:在一张正方形的纸上剪下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②小组交流、合作:先动手剪一剪,看看和你猜的一样吗?再互相交流。

③全班交流,互相展示。

【设计意图】在当堂训练环节,教师通过组织各种摆、折、拉、剪等实践操作活动,不仅使学生对这些图形的认识更深刻、更清晰,而且也使学生对图形间的联系和变换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在动态中认识事物。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富有个性的探索和尝试,激活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数学能力。

五.总结评价

提问:今天,我们去了“图形王国”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欣赏图形之美  (课件出示)

用多边形还可以设计出美丽的图画!

你能用多边形设计出美丽的图画吗?

【设计意图】知识源于生活,知识用于生活,知识创造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图形之美、数学之美、生活之美。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创新意识。

篇16:认识线段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认识线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看过动画片《猫和老鼠》吗?瞧,它们来了。

播放课件: 学生观看猫捉老鼠的课件

提问:你们知道哪一只猫会先追上老鼠呢?为什么?(生答)

师:说的真棒。

师:这条直直的路线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线段里的学问可多了,想和它交朋友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认识)一起读一读,多响亮啊,多有精神啊!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师:(教师取出一根线,拉直并捏紧两端,学生观察。 )

提问:瞧,这是谁的路线?(生答)为什么?(生答)为什么不是小灰猫的?(生答)两点间这一段直的线叫做“线段” (板书:线段)(课件出示线段)它和小黄猫的路线一样是?(板书:直直的)它两边还有?(点)我们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叫端点。看,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2个端点)

2、小组交流探讨:能和你同桌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开始吧!说好了吗?好,你来试试。

3、 比较发现:

师:刚才,老师是把这条线段横着摆的,你还有其他摆法吗?请同学们拿出用具,同桌合作,试试看!

引导学生思考:当线段竖着摆、斜着摆时,它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摆好了吗?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找两个小组来汇报作比较)

师:(竖着摆、斜着摆)那么它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生:老师,我还可以这样摆。(“v”字型)

师:哎,他们摆了几条线段?这两条有什么不同呢?

教师评价:你们真有创意,了不起!

4、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操作来看,线段它可以方向不同,长短不一,但是无论怎样摆,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5、练习:你能说出下面哪些是线段?(课件出示)

学生通过观察,作出判断并说出理由。

师评价:你们真的好眼力!

6、合作探讨:我们身边的线段可多了,让我们一起找找,说说吧!

师评价:小朋友们,善于观察,找到了这么多线段,真棒!

7、欣赏生活中线段:(课件出示)

师:在我们生活中线段无处不在。瞧,芭比公主漂亮的小木屋就是由许多条线段组成的,这条红色的线段就是其中的一条;电视显示屏上也有许多条线段,这就是其中的一条;咱们吃饭的桌椅上也有许多条线段呢!你们看到了吗?小朋友们最爱玩的滑滑梯上也有线段呢! 它在这儿;这是一扇漂亮的门,你看到门框上的这条线段吗?最后再来看看椅子的漂亮座垫,它上面也有线段呢!

小结:这些图片多美啊!我们的祖国也很美丽。祖国,祖国,我们爱你。我们先来轻松一下。

8、欣赏音乐:(课件出示)

师:让我们用一双灵巧的小手,一支美丽的画笔,画出你喜欢的线段吧!

三、画线段

1、画线段

2、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3、哎呀,你画得也不错,能给大家提个醒吗?

4、谢谢这两位小老师,我们知道了画线段时的注意点。那么你能画出两条方向不同,长短不一的线段吗?谁来展示一下。

5、如果没有尺,想想看,还能用哪些物体画线段呢?(生答)(出黑板报,我们用线弹出又长又直的线段)

师:看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用处真大,所以我们小朋友们一定要认真学好数学哦!

四、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线段了,也会画线段了,可线段在和我们捉迷藏呢?看:

1、 数一数

课件出示一条红领巾,提问:这是什么?红领巾的表面像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请你仔细观察一下,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谁来指指?

课件出示国旗,提问:这是?国旗的表面像一个什么图形?(长方形)你知道长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吗?

课件依次出示五边形、六边形,它们叫?它们由几条线段围成呢?请你们拿出图形小组合作数一数吧。

那么,现在老师想画一个十边形,要画几条线段呢?

师评价:你们真爱动脑筋。

2、 画一画

小朋友,还愿意接受挑战吗?

请看题目:(课件出示)想想做做3和5

五、思考题

课件:数学博士也要来考考大家的眼力,看看谁观察得最仔细,你们有信心吗?

出示图1:提问:你能数数下面这幅图中有几条线段吗?

出示图2:这幅图上有几条线段,你知道吗?

六、 总结评价,延伸拓展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篇17:认图形(二)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苏教国标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2、知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4、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学生准备:

钉子板、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剪刀、方格纸、彩笔、拼图用的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骰子、钉子板、积木、正方形纸、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朋友喜欢登山吗?今天钱老师就带你们去登山,(多媒体显示一座山)我们不仅要做个小运动员登上山顶,还要做个小科学家,来探索数学知识。大家准备好,我们出发啦!(学生跟着音乐做动作)我们先来到第一站:智慧宫。

二、发现问题,探究学习

(一)这里藏着什么样的题目呢?

1、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纸(显示一张的正方形纸)?把它折一下,可以怎样折?

情况一:学生不规则地折。

情况二:学生对折。

这时教师:×××的方法叫做“对折”,他是把上下的(左右的)两条边对齐,折出来的是两个什么图形?

×××的方法也叫“对折”,他是把面对面的两个角对齐,折出来的是什么图形?(贴在黑板上)三角形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板书:三角形)。

2、小朋友仔细瞧瞧这个新朋友它长什么样啊?(三角形有尖尖的三个角,有直直的三条边)

3、你们观察地可真仔细,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碰到三角形,想起来了吗?(显示红领巾、三角形小旗、三角板、马路标、积木等。)

这些物体上都有三角形。(多媒体显示以上图形的三角形轮廓)

(二)小朋友,祝贺你们闯过第一站!第二站是好玩的“巧手园”,跟着我往上冲啊!(小

朋友和着音乐做动作),巧手园到了,我们进去看看!

1、这里是知识宝库,三角形有很多种,你们看:(演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多漂亮呀!

2、(钉子板跳出来)哟,这是谁呀?你能在它身上围出一个三角形吗?

3、围好后把钉子板举起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展示并让学生评价,(这个三角形看上去扁扁的,很可爱?。  这个三角形看上去高高的,很神气……)

4、我们小朋友都有一双灵巧的双手,如果再用彩笔把自己喜欢的三角形画在格子纸上,那一定非常漂亮,要不要试试?拿出方格纸开始吧!

教师提示:三角形三个尖尖的角最好画在方格纸的交叉点上。

(三)小朋友,你们已经顺利通过第二站,有没有信心闯第三站?那就跟我来吧!(随着音乐继续登山)这一站我们来到聪明屋 。想进去看看吗?

1、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纸?(演示长方形纸)怎样折一下,把它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2、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同桌商量着试折。教师谈话:有些困难的小朋友别急,我们请出电脑老师来帮帮你!(电脑演示)

折                 剪                  重合

3、折好后把两个三角形剪下来。要想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完全一样,你能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叠在一起)(多媒体演示重合的过程)这就是完全一样。

4、现在我们手里都有这样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用它们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小朋友将拼好的图形贴到黑板上,一一讲评。

5、引出平行四边形(贴在黑板上)。这个图形真漂亮,它叫什么名字呀!(板书)小朋友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其实只要把他稍微变一变,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了,你看:(演示长方形变平行四边形)。这样的图形好像在哪儿也看到过?想一想?

(显示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在这些地方你找到平行四边形了吗?(演示单个和多个图形组成的平行四边形)

(四)还有最后一站我们就要胜利啦!小朋友,加油啊!这里是科学亭。

钉子板出来:我身上有个什么图形呀?(平行四边形)你也能围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1、围好的把钉子板举起来,选一些错的让学生通过围一围,看一看的方法改正。

2、如果要把平行四边行在格子纸上画出来你们行吗,我们一起试试看好不好?拿出彩笔和格子纸。

3、交流展示

三、课堂小结,巩固拓展。

小朋友恭喜你们到达山顶啦!(音乐起,红旗飘),累不累?

今天我们一口气闯过了四站,你都学会了些什么呀?为了奖励你们,我们一块儿到拼图城里去玩一玩,好吗?

1、用一个长方形,两个三角形拼一拼,你能拼出什么图形?贴在黑板上。(师生谈话:你是怎么拼的?这是什么?)

2、如果我们再把已经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加进去,就能拼出更好的图形了,你们看:

我们下节课再来拼好吗?

篇18:1东南西北教案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58-59页(辨认方向)

【目标预设】:

知识与能力: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体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在指出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会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

【教学重点】: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方位。

【教学难点】:在实景中辨别方向。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挂图、题

学生准备:记录纸

【教学方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1、数学知识就象调皮的小精灵,时时藏在我们的身边。今天我们就到操场里去寻找那里的数学知,好吗?

2、下面我们先做做运动:向前迈两步,向后退三步;左三拳,右三拳;脖子扭扭,屁股扭扭;向上伸伸腰,向下指指手……

3、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向哪些方向做了运动?

前、后、左、右、上、下

你们再猜猜,我们今天还要学习哪些方向?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东、南、西、北

(二)、实践活动,探究新知。新课标第一网

A、室外观察与记录

1、找一找:

①、你们知道太阳从哪儿升起来吗?

②、引导观察:对,学校的东边在哪儿,东边有些什么呀?

③、教师小结:大家找到了东方,还看到了学校东边的许多东西,真不错,我们还经常提到哪些方向?

2、分组活动:

师:下面我们分小组找一找,西方、南方和北方分别在哪儿?

这三个方向都有些什么景物?和小伙伴说一说。

教师走进学生中间,参与寻找和讨论。

3、汇报交流:

每小组派代表来说一说,你们找到的东、南、西、北在哪里。

B、室内整理与辨别

1、整理记录卡:

①、请每个组的小组长把记录单贴在黑板上。

②、指导学生观察,每张记录单上所标的景物一样吗?

提问:请大家想一想,我们都记的是学校东、南、西、北方的景物,为什么看起来位置不一样呢?

③、教师指出:为了大家画得图能统一,我们规定:把北方画在上面。

北方没在上面的小组,请上来调整你们记录单的方向。

④、再指导观察:图的下方,左方和右方分别画的是什么方向?

⑤、教师引导:请翻开书58页:听听智慧老爷爷是怎么说的?

⑥、请完成书58页:填一填。

前北,后南,左西,右东

2、启发:下面我们来找一找教室里的东、南、西、北。

(三)、练习巩固www.xkb1.com

1、小游戏:根据教师的口令做动作。

如:向东跨一步…….

2、小组活动:我说你做。

3、练习:独立完成59页练一练第1题,并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四)、拓展性学习

1、回家收集有关北斗星、北极星的知识。可以向大人请教,可以查资料。

2、利用有星星的晚上观察北斗星,然后到组内交流,并作好记录。

(五)、总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了解哪些和方向有关的知识?

苏教二年级教学计划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苏教语文教学计划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确定位置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苏教五年级英语下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集体备课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第十三单元:期末复习4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梯形面积计算的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分与合5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认位置(左右)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三认识图形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三认识图形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三认识图形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精选18篇)】相关文章:

比大小、轻重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2023-11-07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实录及评析(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2023-11-30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教案设计)2023-09-08

苏教版上册教材分析(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2024-02-08

统计(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2024-04-18

得数是8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教学设计及说明(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2023-06-19

可能性确定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2022-08-12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册认识钟表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2022-09-28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2023-05-02

认识负数(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2022-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