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上册教材分析(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时间:2024-02-08 08:07:28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苏教版上册教材分析(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通用12篇)由网友“hero8”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苏教版上册教材分析(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苏教版上册教材分析(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1:苏教版上册教材分析(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材分析

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选择儿童乐园的一些场景,组成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画面,吸引学生学习。主要教学活动是观察场景,了解里面有些什么,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并用画圆点的方式表示各种物体的数量。通过这些活动,初步感受“看”和“数”能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是学习数学的方法。同时,在活动中进行初步的常规教育。

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综合性场景图,里面有许多物体,各种物体的个数都不相同,分别为1~10个。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相应的点子图。每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是从综合场景里分离出来的。点子图表示物体的数量。

1认真组织学生观察。

场景图里,有些物体数量较少,有些物体数量较多;有些物体比较集中,有些物体比较分散;有些物体容易看到,个别物体有较隐蔽的部分。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指指这些物体在哪里。带领学生经历“从整体到部分”“从粗略到细致”的观察过程,不但了解图的内容,而且学习观察的方法。要组织学生交流,相互倾听和相互补充,使观察的效果更好。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学习常规。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十幅小图都是从场景中分离出来的,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便于计数和表示数量。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尚未进行认数教学,不宜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二是几个物体画几个圆点,圆点与物体相对应,渗透对应思想。三是圆点能且只能表示各种物体数量方面的属性,不表示物体的其他属性。这种初步的抽象,对后面的认数十分重要。

前面的三幅小图,物体及圆点都已画好。可以通过“滑梯下为什么画一个圆点”“秋千下为什么画两个圆点”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圆点的作用,这样,在飞机、蝴蝶、鸟下面画表示个数的圆点就不会有困难了。至于根据已经画出的七个、八个、十个圆点,说出小图中的物体,只要在情境图里指一指有关的物体,数一数是这样的几个,不要求学生在小图中画这些物体。

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材分析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活动,也是常用的学习方法。人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时候,经常把这一事物或现象和其他事物或现象进行对照,寻找异同,从而认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本单元让学生开展简单的比较活动,经历并体验比较的过程,学习比较的方法,为以后的数学教学作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教材把学生带进熟悉的活动场景,里面有许多可以比较的内容,主要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1 突出比较的方法。

学生在幼儿期间的生活中,经常遇到比两个物体的长短、轻重等实际问题。那时,他们只注意问题的结果,比较的过程往往是模糊的。本单元教学的比一比,突出比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并学习比的方法。如,比两根跳绳哪根长,要把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平放。比两个小朋友谁长得高,两人要站在平地上,背*着背。又如,比柿子和石榴哪个重,可以把它们分别放在支架的两端,根据支架的倾斜情况作出判断。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并体会方法的合理性。说说图中是怎样比出哪根绳长的,在小朋友跳绳的时候能比出哪根长吗?图中是怎样比出哪个小朋友长得高的,他们都站在滑梯上能很快看出谁高吗?图中是怎样比出柿子和石榴哪个重的,如果没有支架只凭观察行吗?“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思考比两枝、三枝铅笔长短的方法,在操作中应用并内化比较方法。

2 鼓励学生寻找比的对象。

例题在比较跳绳的长短、小朋友的高矮、柿子和石榴的轻重之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吗?”鼓励学生寻找对象进行比较。情境图为学生预留了许多比长短、轻重的内容,如: 石榴树和柿子树的高矮,桌子和凳子的高矮,两条石子路的长短……两根跳绳除了比长短,还能比轻重;两个小朋友除了比高矮,也能比轻重。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多次经历比的过程,应用比的方法,感受这些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3 适当提升思维的要求。

“想想做做”里安排了一些略微变式或稍复杂的比较问题,既要应用例题里教学的方法,还要通过推理作出判断。学生从中既能获得更多的体验,还能受到其他内容的教育。第2题左边一题,仅看图中两人的脚和头,身高似乎一样。如果伤员也站在地面上,他一定比女孩高,这就是简单的推理。另外,学生还能受到爱心教育。右边一题,小熊比小鹿矮、比小兔高,小熊的下面既不能画“肌保也不能画“○”。学生可以体会高与矮是相对的。第3题比路的远近是比长短的变式,通过直路近、弯路远,渗透两点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思想。第4题右边一题中,支架平衡表示1个红萝卜和3根胡萝卜同样重,得出1个红萝卜比1根胡萝卜重的结论,也进行了简单的推理。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判断与推理,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别人无法替代。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发主动思考;组织交流,体会思考过程,帮助学生逐渐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4 选择适宜学生的表达方式。

比较物体的长短、轻重,让学生在方框里画“肌被颉啊稹保这是用符号表示比的结果。这种表达方式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比较是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物体之间进行的,结论是相对的。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出现一些“×比×长”“×比×重”这些完整的语言,有利于学生体会比较的思想,理解比的方法。不过,要在学生用符号表示结果后,教师有意识地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并且只要求学生听懂。也允许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这样表达,而不作为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另外,“甲比乙长”还可以说成“乙比甲短”,这是一个现象的两个方面。从前者能得出后者,又是一次推理。教学时适当进行这样的思维活动,是有好处的,也是学生能够实现的。

篇2:苏教版小学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备课资料(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

一、除法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和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全单元教学内容以笔算为主线。先通过比较容易的除法(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没有余数),教学除法竖式及除法的验算;然后教学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有余数的情况;最后教学商的个位上是0的除法。教材把口算、估算和解决问题合理穿插到各或练习中。单元教学结束时安排了场景型的实践活动《农村新貌》。本单元还编写了三道思考题,属于“弹性”的教学内容,供学生选用。思考题能帮助学生灵活地、综合地应用学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特点:

1.提供的学习材料能引发学生的操作活动,通过有序的操作带动有条理的思考,理解除法竖式的结构与算法。

除法竖式的形式和结构与加、减、乘法有很大的差别,理解并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分段计算是学习难点。教材通过在平均分实物的操作和除法竖式之间建立一种对应联系,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难点。

教材里有三道例题教学除法竖式计算,第1页例题着重解决竖式的结构与计算步骤等问题。例题要求把46枝铅笔平均分给两名女孩,让学生经历每人先分得2捆再分得3枝,合起来是23枝的操作过程,理清操作思路是先40-2=20,再6-2=3,然后20与3合成23。再教学除法竖式,并在竖式上用两种色块显示分两步除的过程。竖式上商的数位很重要,教材由大卡通提出问题“2为什么写在十位上”让学生思考,联系分铅笔的操作理解各次商应在的位置。

篇3:数一数(苏教版教案)(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 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 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3. 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4. 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喜欢玩吗?你们最希望到哪儿去玩呢?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老师猜,小朋友一定非常希望到儿童乐园去玩吧。(多媒体课件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

二、自主探索,体验领悟

1、初步感知。

(1)提问:图上画了些什么?

(2)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3)描述: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阴,鲜花怒放,鸟儿欢快地唱着歌,花蝴蝶欢乐地飞舞着,小朋友们自由自在地在儿童乐园里尽情游玩着,他们有的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看!他们笑得多开心呀!学完今天的新本领,咱们也到儿童乐园去玩,好吗?

2、 主题图数数。

(1)提问:图上画了滑梯、秋千、木马等东西,还画了人、鸟、花等,你能数出每一种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数,并指出在数较多的物体时,可以数一个轻轻地划掉一个,防止遗漏。

如果有学生数的角度与书上不同,只要合理教师也应该加以肯定。如有学生说:“有2个小朋友在荡秋千”,“有2个小朋友在骑木马”等等。

3、 结方法。

(1)开展讨论:怎样数数又对又快?

小组讨论后再集体交流。

(2)小结:数数时,要一个一个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数,也可以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这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如果数的是画在书上的图,可以用笔点着数,或者数一个用笔作一个记号,这样数就又对又快了!最后数到几,就说明一共有几个物体。

4、按顺序抢答。

(1)根据图意找用1、2、3……10表示的东西有哪些?比一比谁说得好!(多媒体课件同步演示,从主题图中逐个抽取出10幅片段图)

(2)自己看着10幅图说图意。

5、用点子图表示个数。

(1) 提问: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哪些符号表示?

(2)讨论:我们就先用点子来表示吧!有1个滑梯就用1个点子表示。(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木马、小飞机、蝴蝶、小鸟、气球的个数?(出示点子图)

(3)探索:图中什么物体的个数可以用7个点子来表示?8个点子呢?怎样表示气球的个数?(自己在书上画好)10个点子表示什么?

三、练习

看一看,在我们的教室里你还想数哪些物体呢?

数一数:有几张桌子?几个窗户?你还想数什么?

1、 看图画点。

两个蘑菇图    6根黄瓜图   红花9朵实物图    黄花4朵实物图

2、 在表示3的图下画“√”。

(     )            (    )                     (     )

3、 连线。

四、找数活动。

(1)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和小朋友身上藏着多少个数?(找到后与好朋友交流)

(2) 找一找我们学校里藏着多少个数?(找到后与好朋友交流)

过渡:不但在我们身边藏着很多很多数,其他地方也到处充满着数学。

五、动动小脑筋:按规律画。

1、▲△△▲△△

2、△△△△▲△△△▲△

六、总结提升,激发学习责任感

谈话: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能从现在起认真学习数学,与数学交朋友,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

篇4:统计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一) 教学内容: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68-69页。

(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4、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

(三)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分类整理的统计方法。

(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等。

(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我们人类的朋友-动物也举行了一个生日宴会。看,小主人来了……(多媒体显示大象及录音:小朋友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妈妈告诉我等会儿会有很多客人来为我庆祝生日,看,他们来啦!多媒体显示:小动物们带着面具边唱生日歌边依次出现)

师: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

二、知识探索

师:是呀,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他们分别有几只呢?我们帮助大象对来的客人作好登记。一个客人就拿一张相应的动物头像摆在课桌上,看……

(多媒体显示:动物客人依次揭开面具)学生摆动物头像。

师: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学生回答)

师:他们分别有几只?(学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怎么分?(学生回答)

师:有的小朋友说一个一个地数,有的小朋友说先分一分再数一数,请小朋友讨论一下,什么方法能一下子清楚地知道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分别有几只?

(学生分组讨论)

师: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小组合作,先讨论怎么分,怎么排,然后动手理一理。

学生小组讨论、操作,然后教师把每一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有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横排的、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竖排的,还有斜排的等多种情况)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哪一组排得最整齐、最漂亮呢?

(学生回答)为什么?

生: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叫我们排队时要横排对齐、竖排对齐。

师:说的真好!奖给你们小组一个图片。(教师把代表他们小组的图片贴在黑板上的得奖栏中)xx小组这样从下往上,横里面对齐,竖里面对齐,排得既整齐又漂亮。小红也是这样排的(多媒体出示第68页例图)请小朋友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横线下面的括号里(学生在书上填写)

师:看了这张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你发言很积极,奖给你们小组一个图片。(教师同样随意地贴,下同)

……

师:小朋友们这么多发现,都是通过我们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得到的。这是一种很好的统计方法(揭示课题)。这样统计,我们一下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大象家来客人的情况。这些客人还给大象带来了好多五颜六色的鲜花作为生日礼物呢!你们也能这样帮他统计一下吗?

三、知识应用

学生在音乐声中把学具鲜花图片分类统计在课本第69页例图上,然后相互交流,有的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有的学生走下座位与别的小组学生交流。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学生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

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学生高高举起书本向老师、向同学、向听课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老师大概统计了一下,我们班大多数同学是这样排的(多媒体显示从下往上竖排的情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教师为上述学生所在的小组贴上奖品)看,大象他跑来感谢你们了!

(多媒体显示大象及录音:谢谢你们的帮助。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爸爸研究种植的神奇果树结果子啦!)

师:(四棵“神奇果树”张贴在两旁的墙壁上)看,在这棵神奇果树上结满了苹果、桃子、梨、西瓜、草莓。你们想吃吗?

师:好!挑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然后组长带领大家在发给你们小组的纸板上统计你们小组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学生在音乐声中摘水果并统计)

各小组长上台展示,老师将各小组的统计图竖着对齐贴在黑板的左侧。(便于学生观察)

师:(指着竖排的六组统计作品)你们能看出我们班小朋友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师:下次大象请小朋友做客一定要多准备些xx。今天我们帮大象解决了两个问题,每个小朋友都积极动脑,齐心协力,在今天的活动中哪一组是冠军呢?

师:有什么办法知道结果呢?

师:好,请两个小朋友上来统计一下。

两名学生在喝彩、欢呼及音乐声中统计黑板得奖栏中各组的得奖情况。

师:今天的冠军是“xx”小组!祝贺你们!其他小组的小朋友表现也很出色,来,为自己鼓鼓掌.

四、知识的延伸

师:今天学了统计,课后你准备统计什么?

学生回答。

……

师:你们想的真多啊。课后选一项进行统计,然后我们再来交流。

篇5: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一、班级情况。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学生生活,他们对小学生活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好学,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本册教学工作的重要工作。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与合,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本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和“=”,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做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2、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5、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习、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渗透教育。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大自然的教育。

五、各单元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和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册的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数概念的建立。

七、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八、各单元教材分析。

单  元

内  容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求 重点、难点 课时

一、

1.使学生通过数一数,初步接触1~10各数,初步学会数出个数在10以内的物或人,初步学会用1~10各数和同学交流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了解分类数数的方法,从数的感受角度观察事物的独特价值,初步体会符号化思想。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喜欢数学的积极情感。 让学生初步学习数数的方法,感受可以表示数量多少,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

二、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事实,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重视比较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判断能力。

三、

分 1.使学生联系生活现象,体会分类的含义,初步学会按一定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使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初步的分类能力。 让学生在观察和分一分的活动中认识分类的含义,感受分类的作用,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四、

置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

2.使学生能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关系,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指导学生分清左右的位置关系。

五、

(一)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10以内数的含义,能熟练的数出数量在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0~10各数。

2.使学生在数数、认数的过程中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理解“同样多”和“多”“少”的实际意义,认识符号=、>、< ,会使用这些符号和语言表示1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

3.在认数、比较数的大小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形成初步的数感,具有初步的用数进行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4.初步养成认真书写的态度和习惯。 1.数数、认数、读数、写数和数的大小比较。

2.认识几和第几的区别。

六、

体 1.使学生通过辨认实物,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主要特征,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体。

2.使学生在认识物体的活动中,感受平面和曲面是不同的,体会比较、分类等认识物体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生活里物体的不同形状,培养观察物体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体会这些形体的特征。

七、

合 1.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2、3、4、5各数分与合的学习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并能从3、4、5各数的一种分发。

2.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重点:通过合作、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究出各数的分与合。

难点: 通过探索自己得出分与合的式子。

八、

法 1、使学生初步体会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联系实际探索,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有许多计算问题,培养学习兴趣和信心。 重点: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难点:理解相应的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九、

计 1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

2、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统计的能力解决简单的问题。 重难点: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整理。 课

十、

数 1.使学生在操作与活动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兴趣。

2.使学生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的生活现象的过程,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发展数感。

3.重点:知道“个位”和“十位” 提高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点: 会读、会写11--20各数。

难点:是否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

一、

表 1.使学生学习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2.让学生深化对实物进行观察认识。

3、培养初步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重点: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现象。

难点: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策略富有个性地解决问题。 课

二、

法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了解20以内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口算,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2、使学生经历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正确进行口算,达到一定熟练程度。

难点: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篇6:认物体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的:

使学生通过实物的辨认,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体。

引导学生认识相应的图形与名称,初步认识这些形体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积木玩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说出图上意思。

2、分一分,帮助学生把积木按形状分成四类:

3、假如学生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在一起,圆柱和球分在一起,要先肯定是对的,然后再引导可以细分。

4、看一看,摸一摸:感知每类形体的特征,在这基础上再抽象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5、教学各形体的名称。

6、感知认识:(1)可以由老师说名称,学生拿出相应的形体。

(2)也可以由老师拿出形体,学生说出名称。

二、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 通过实物和图形的连线,联系生活中的物体,加深对不同形体的认识,并通过举出实例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2) 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和它们相似的朋友。

2、“想想做做”第2题。

观察图里的物体可以分成几类,再独立地数一数、填一填,然后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第(1)题,可以填一填,再相互交流。

第(2)题,只要求口答,不必进行书面回答。

三、总结拓展

四、能力检验:练习与测试

有趣的拼搭

教学目的:

1、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2、让学生体会平面与曲面,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请四位小朋友表演小猴、小狗、小猪、小熊)

1、小猴和小狗分别选择用乒乓板托正方体、长方体奔跑。小猪和小熊分别选择用乒乓板托圆柱和球奔跑。

提出问题:为什么圆柱、球这么快就掉下来?

2、揭题板书(有趣的拼搭)

二、实践操作

(一) 滚一滚

1、猜测:如果把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四种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往下滚,哪些物体滚的快呢?

2、提出活动要求,请一小组示范,强调从“同一高度”同时“往下滚”。

3、分组体验

4、交流验证。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二) 摸一摸

1、示范摸;2、同桌互摸;3、组织评价。

(三) 猜一猜

1、提出要求;2、学生互编互猜;3、师生评出最佳谜面。

三、拓展应用

(一) 堆一堆

1、提出问题:把四种分别向上堆,想想哪一种物体最难堆?

2、分组体验

3、交流验证

4、总结归纳,引入生活

(二) 搭一搭

1、提出问题;

2、分组体验;

3、汇报交流

4、师生评出最佳作品

(三) 数一数

在搭的基础上数一数。左边两图中只含有正方体,容易数;右边一图中含有四种形体,要让学生认真观察,分别输出四种形体各用了几个,数好一种填一种。

四、活动小结

篇7:加减混合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课题:

教学目的:通过实际场景,让学生体会、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算术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教学挂图)谈话导入。

二、教学新知,知识探索。

1、弄清图意,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和发展。

2、例题用一幅图表达汽车上原有7人,到车站下车2人,上车3人。(引导学生理解)如有多媒体课件演示更好。

3、学生列式。

三、巩固练习,知识延伸。

1、想想做做的第1题可以先看左边的图,看懂算式6+2;再看右边的图,接着写算式中的“- 3”;然后让学生把两幅图连贯地说说加减混合算式的意思。

2、第2题可以让学生结合图意先说说5 – 2 是什么意思,再写方框里的加数,并说说为什么。

3、第3题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式题的计算。可以组织学生交流,每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第4题连线题。组织学生练习。

5、第5题可以列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算式,让学生体会生活里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

6、第6题引导学生对比着每组第一题,估计下面两题的得数比8大还是比8小,让学生体会估算的特点。练习时,要坚持“不计算”这个要求,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五、能力检测

练习与测试

篇8:比大小、轻重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一册第6页的例题,第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物体的大小,轻重,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

2、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场景引入,激发兴趣。

有一位可爱的小姑娘,非常好客,有一天,她家来了一些客人,怎么招待呢?这个小姑娘非常着急,大家能帮她想想办法吗?

二、尝试比较,主动探索。

叙述:小姑娘采用大家的好办法,现在正在和妈妈在厨房里忙呢?

1、看一看。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场景,小组内互相说说你看到什么,看谁观察得最仔细,看得多,说得好。

2、比一比。

提问: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真好,那么我们能不能把看到的比一比?(学生讨论,在小组长内自由发言,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比较交流。)

提问:茄子老师也从图中找到两种物体进行比较,你能帮它比一比大小吗?请打开课本第6页,在大的下面画    ,小的下面画    。并说说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老师也从图中找出了一些物体,请同学们也帮老师比一比,谁累谁重。再请一两个同学上来亲自操作,两手掂一掂比较轻重。

出示土豆和萝卜(重量相差不大)、让学生想想用掂一掂的办法是不是能比较出土豆和萝卜的轻重。介绍支架。完成第6页,在重的下面画 ,轻的下面画 。

小结:用掂一掂的办法或借助支架等工具可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三、活动深化,拓展应用。

1、题目一、谈话:瞧,小花猫和一群小鸡在争论什么呢?小花猫说:“我重!”四只小鸡说“我们和你一样重。”汇报结果,完成第7页相应练习。

2、题目二:狐狸想考一考小鸡和小花猫,狐狸说:我这儿有一个气球和一个小皮球,小花猫重,应拿重的,小鸡轻,应拿轻的,同学们你们说应该怎样拿呢?

3、题目四:在大象伯伯说话了,你们懂得了这么多的知识,我给你们买些水果吃,你们得说出谁轻谁重?并说说是怎样想的,再把自己的想法填在书上。

四、总结评价。

提问:你们能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知道了什么吗?回家后,把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再找一找实物,比一比,好吗?

篇9:期末复习教学教案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的:在学生复习了2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之后,进行相应的计算练习,加以巩固强化。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试卷形式)

计算练习

1、在( )里填数。

9+(   )=12                      10-(    )=0

5+(   )=15                    (   )+(  )=17

2、在○里填上“>”、“<”或“=”。

8+4 ○ 14         17-10 ○ 3+4       7  ○ 13-10

7+4 ○ 7-4       9 ○ 9+3           10-6 ○ 6-6

3、用 6 、 9  、15 组成四个算式。

(   )○(   )=( )   ( )○( )=( )

( )○( )=( ) ( )○( )=( )

4、填数。

7 +8   →  □ – 5   → □      10 – 3  → □ +0  → □

15 – 9  → □ – 6   →  □      15 – 5 →  □+6   → □

5、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8  + □ < 14                    11 – □ > 7

二、算一算。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7 - 9 =      14 - 5 =      5 + 7 =        14 - 8 =

4 + 8 =       10 + 5 =         9 + 8 =         7 + 9 =

11 - 6 =        13 - 6 =     9+5 =        6 + 7 =

2、每组题里得数大的算式后面□打“√”。

9 - 3 □        9 +  3 □           8 - 3 □

〈    〈     〈

9 - 4 □         9 + 4 □             8 + 3 □

3、连线。

8 – 6              3 + 7                 19 – 9

4 + 6              10 – 7                12 – 10

8 – 5              7 – 5                 0 + 3

4、看图列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篇10:认位置(左右)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一册第12页的例题,第12-13页的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在确定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

能按左右的方位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采用左、右等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在熟悉的情境中酷爱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敏锐地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多媒体演示小朋友在教室画画的场景)。

让学生初步认识左右方位。

提问:小朋友,你们喜欢画画吗?画的时候是用哪一只手画的,请把它举起来,好吗?你们知道举的这只手是什么手吗?说明:这只手在身体的右边,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右手,接着举起左手问:“你能猜一猜在身体的左边的这只手叫什么手吗?

引导学生认识左耳,右耳,左脚、右脚等,进一步认识和巩固左、右的方位。

通过 的座位关系,进一步理解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

提问:小朋友的手、脚、眼睛、耳朵都有左右之分,那么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我们一起看画面中的小明和小红是同桌,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同桌讨论,尝试小明与小红的位置关系。

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小明坐在小红的左边,小红坐在小明的右边。

提问:小芳说“小明坐在左边。”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讨论使学生明确: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二、通过练习强化左右的位置关系。

想想做做的第1题,让每一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左边是谁,左边是谁?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回答。

同桌两个不朋友,请其他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选横排的三个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摆一摆(想想做做的第2题)

说一说。

(1)、想想做做第3题,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由学生任选一物体,说说它的上,下,左,右各是什么?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个物体的位置。

(2)、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法可以不同,说对就行。

(3)、站一站

请一个小朋友(1号)站到讲台前,2号小朋友站在他的左边,3号小朋友站在他的右边,4号站在3号的后面,5号站在2号的前面,6号站在3号的右边,7号站在6号的左边等。

4、听口令,做动作。 如:举左手,放下左手,举右手,举左手,两手都放下。瘵右手,用右手摸鼻子,用左手摸右眼,用左手摸左耳等。

考考你。

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的图,让学生说说“都是靠右走,谁走错了?”

篇11: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9周教案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  一   班级      主备人  丁盛霞  备课时间  2 010  年 10月 28 日

周    次 九 课次 1

授课课题 练习八

教    学

基本内容 教材第64-65页第1-4题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10的加法与10减几,并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

2、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加、减法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3、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进一步掌握10的加法与10减几。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计 一、复习整理

1、口算。(口算卡片)

7-5    4+4    8-5     3+2

6-3    5+0    9-5     6-6

6+3    9-3    9-8     2+6

5+3    9-7    8-2     1+7

2、一图四式。

(1)    课件出示第1题图,指名说说图中葫芦的个数。

(2)在书上写出四个算式,并在小组中交流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3)反馈,说说写出的算式,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算式。

(4)小结:根据一幅图,我们可以列出四个算式,其中两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

二、进行练习

1、完成第2题。

(1)课件出示第2题图,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上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2)师:小蜜蜂各应该采哪一朵花上的花粉呢?请小朋友在书上用线连一线,帮助小蜜蜂正确采到花粉。

(3)汇报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连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连线。

2、完成第3题。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

(2)奖励口算又快又准的小朋友。

(3)让学生在书上填写得数。

4、完成第4题。

(1)课件出示第4题。

(2)学生比较第一组数,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上下两题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比较算式与数的大小时,先要算出算式的得数,再比较)

(3)在书上完成其它的题目。

(4)反馈交流,集体订正。

三、总结评价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  一   班级      主备人  丁盛霞  备课时间  2 010  年10月 28 日

周    次 九 课次 2

授课课题 练习八

教    学

基本内容 教材第65页第5-7题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括线表示实际问题以及求未知加数的方法,能正确根据图的意思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2、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灵活计算的能力。

3、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感受其中蕴含的规律。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掌握用括线表示实际问题以及求未知加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计 一、复习回顾

1、口算。(口算卡片)

7-5    4+4    8-5     3+2

6-3    5+0    9-5     6-6

6+3    9-3    9-8     2+6

5+3    9-7    8-2     1+7

2、看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      □□=□

□+□=□      □□=□

二、进行练习

1、完成第5题。

(1)课件出示第5题图,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上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2)学生在书上列出算式。

(3)汇报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连的?为什么要用加法或减法计算?

2、完成第6题。

(1)课件演示第6题小兔采蘑菇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原来有几个蘑菇,采了以后蘑菇是怎样变化的。

(2)出示算式图,说说这里有几道题,分别是哪几道?

(3)让学生在书上填写得数。

(4)汇报交流,说说每道算式的含义。

4、完成第7题。

(1)课件出示第7题。

(2)指名说一说可以怎样算出括号里的数?(算括号里的数,加法可以用减法来算,如第1小是,可以用10-8来算出括号里的数。)

(3)在书上填空。

(4)反馈交流,集体订正。

三、总结评价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  一   班级      主备人  丁盛霞  备课时间  2 010  年10月 28 日

周    次 九 课次 3

授课课题 连加、连减

教    学

基本内容 教材第66页例题,完成第66-67页“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有条理地表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思维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3、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及难点 联系实际情意,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和理解计算顺序,学会计算。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计 一、复习铺垫

1、口算。(口算卡片出示)

2、说说括号里应该填写几?

1、导入

2、出示玩具:左3个右2个

用哪个算式表示?2+3

再出示一个黄色的。问:现在一共有多少个玩具了?算式怎么列?

完成板书:2+3+1

3、谁会读这个算式?

这个连加算中的2表示什么?3呢?1呢?

2+3+1表示把几个数合起来?哪三个数?

4、那么这个算式怎么算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谁能用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把你的计算方法说一遍?(指名说一说)

5、摆小棒说算式:

(1)左4、中3、右1 (2)左2、中5、右3

6、看算式直接说得数。

2+2+2   1+4+3  5+1+3  4+4+2  3+1+5  6+3+1

7、出示:8-3-1

谁知道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你能摆学具的办法来说明它表示的意思吗?(学生操作,指名板演)

说明:原来8-3-1表示从8里面先去掉3再去掉1,还剩几?

那么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先算什么呢?

学生说计算过程,师板书

指名说计算过程、小组互说。

像这样的题叫什么题呢?板书完成课题

8、直接说得数:6-3-1   8-2-4   9-1-7   10-3-3  7-2-3

9、小结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1-3题。

3、完成第4题,让学生在书上直接写出得数。汇报交流时说说计算的想法。

4、小朋友也能来出几道连加连减题来考考大家吗?

指名出题请其他小朋友算,完成第5题。

5、思考题:□+□+□=6

四、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  一   班级      主备人  丁盛霞  备课时间  2 010  年 10月 28 日

周    次 九 课次 4

授课课题 加减混合运算

教    学

基本内容 教材第68页例题,完成第68-69页“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情境图并交流感受,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发展学生初步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计 一、导入新课

1、口算。

5+1+2        3+2+5

6+0+3        7+1+2

7-4-1        10-5-5

6-2-2        9-3-5

举其中一个作为例子,如:9-3-5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看图列式。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出示主题画。

问:谁看出来了这幅图画是什么意思?原来车上有几个人?下去几个?又上来几个?现在车上有几个人?先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

(2)找小朋友说说图意,教师可以适当补充。

(3)请学生和教师一起说:原来车上有7个人,下去2个,又上来3个,现在车上一共有8个人。

教师边说边板书:  7    2    3

(4)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原来有7个人,下去2人,下去应该用什么方法呢?就是用7个人减掉2个人,后来又上来3人,又上来应该用什么方法呢?(教师板书:7-2+3=)

(5)先下去我们用减法,后来又上来要用加法,在这道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就叫做加减混合算式。

(6)小组讨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等于多少?

(7)发表意见:先算7减2等于5,再算5加3等于8。最后等于8。

教师完整板书:7 - 2  + 3=8

5

(8)让学生齐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如果没有图画,6+3-2你会算吗?

(1)可以首先小组讨论。

(2)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说的好。

(3)教师和学生共同说。先算6加3等于9,再算9减2等于7。最后得数是7。

三、组织练习

2、完成第1题。

3、完成第2题。

4、完成第4题。

5、完成第5题。

四、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  一   班级      主备人  丁盛霞  备课时间  2 010  年 10月 28 日

周    次 九 课次 5

授课课题 练习九

教    学

基本内容 教材第70页第1-5题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正确熟练的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根据已有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正确熟练的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算式。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计 一、复习

1、口算。

5+1+2      3+2+5   6-0+3        7+1+2

7-4-1      10-5+3   6+2-2        4-3+5

选其中的一道如4-3+5说说计算顺序。

2、说说括号里面填写几。

8+(   )=10     (  )+2=7   5+(   )=8

7+(   )=9

二、进行练习

1、幻灯出示葫芦图。

(1)让学生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2)列出两道加法算是和两道减法算式,请学生到黑板上把算式列出来,其他学生在书上完成。

(3)集体订正。

2、完成第1题。

(1)课件出示第1题图,问:怎样来比一比谁跳得快?

(2)同桌两人每人算一组,比一比谁算得快。

(3)交换进行练习。

(4)汇报交流,说说每道题的结果。

3、完成第2题。

(1)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2)汇报交流,选择几题让学生说说运算的顺序和计算的想法。

4、完成第3题。

(1)师:你打算怎样比较每组两边的大小?(学生汇报交流)

(2)学生先计算出每组中算式的得数,再进行比较,确定在○里填什么符号。

(3)汇报交流,说说是怎样比较出来的。

5、完成第4题。

(1)课件出示题目,介绍什么是行和列。

(2)指名说出第一题第一行的连加算式,板书:1+2+3=5

(3)学生独立在书上计算填空。

(4)组织汇报交流。

6、完成第5题。

(1)学生独立在书练习写第5题的算式,并算出结果。

(2)教师巡视指导。

三、总结评价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篇12: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8周教案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  一   班级      主备人  丁盛霞  备课时间  2 010  年10月 28 日

周    次 八 课次 1

授课课题 得数是9的加法与9减几

教    学

基本内容 教材第55页例题,56页“试一试”,完成第56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得数是9的加法和9减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根据一幅图画列出4道算式,加深对加、减法含义及相互关系的理解。

3、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借助形象思维发展抽象思维。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掌握得数是9的加法和9减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计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从图画上看,跳高的小朋友可以分成几部分?哪几部分?(指名回答)

(2)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4道算式吗?先自己想一想,在书上写一写,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3)反馈

(4)提问:谁能根据情境图说一说算式8+1=9表示什么意思?1+8=9又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5)提问:谁能根据情境图说一说算式9-1=8表示什么意思?9-8=1又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2、教学“试一试”。

(1)摆圆片:拿出9个圆片,分成两堆,你想怎样分就怎样分,但不能再分成刚才的1个和8个了,再写出4道算式。

(2)学生自主分花片,写算式,老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不同的分法和算式。即时进行板书。

(4)观察黑板上的算式,说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加法算式得数都是9,减法算式都是9减几)

(5)提示课题。

三、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2、完成第2题。

3、完成第3题。

4、完成第4题。

四、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  一   班级      主备人  丁盛霞  备课时间  2 010  年 10月 28 日

周    次 八 课次 2

授课课题 练习七

教    学

基本内容 教材第57-58页第1-7题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得数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进行计算。

2、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学过的加、减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熟练进行得数是8、9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计 一、复习

1、口算。(口算卡片)

7-5    4+4    8-5     3+2

6-3    5+0    9-5     6-6

6+3    9-3    9-8     2+6

5+3    9-7    8-2     1+7

2、一图四式。(幻灯片出示)

■■■■        ■■■

二、进行练习

1、完成第1题.

(1)教师在黑板上贴上数字卡片。

(2)问:小朋友,黑板上的卡片,哪两个相加可以填写这个算式呢?

□+□=8

(3)让学生自由讨论后发表意见。让学生自己出卡片,说算式。

(4)继续练习:□+□=9 8-□=□ 9-□=□

2、完成第2题.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

(2)奖励口算又快又准的小朋友。

(3)让学生在书上填写得数。

(4)集体订正。

3、完成第.3题.

(1)课件出示图画,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画了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2)出示白菜老师的话,让学生说说小蜜蜂可以拉出哪些算式。

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说,注意不要遗漏。

4、完成练习四的第4题。

(1)课件出示全部算式,让学生比较每组的算式,看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一行得数都是8)

(2)不计算,在得数比8小的算式后面打“√”。

(3)交流:说说你是怎样通过比较作了选择的。(每组的两题都与第1题进行比较,进行估计)

5、完成第5、6题。

(1) 课件出示第5题图,让学生观察:图中有些什么?有几个?要求什么?

(2) 提问:如果让你用图中的数量列算式你会吗?

(3) 让学生将自己想的结果填写到书上。

(4) 反馈交流,说说为什么用加法算?

(5)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第6题。

6、完成第7题。

三、总结评价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  一   班级      主备人  丁盛霞  备课时间  2 010  年 10月 28 日

周    次 八 课次 3

授课课题 得数是10的加法与10减几

教    学

基本内容 教材第59页例题及“试一试”,完成第59-60页“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学会计算得数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加深认识加法与减法的联系,并学会用学习的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往的能力。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绞架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掌握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计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师:同学们,图上都有些什么?有几个小朋友在球场上踢球?球场外有几个?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2)讨论:根据图画你能够列出什么算式?

(3)发表意见。

(4)通过百圆片,算一算,你说的算式得数是几?

(5)教师板书:6+4=      10-4=

4+6=      10-6=

(6)算一算:6加4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没有图,你该怎么想6加4等于几呢?

同样,4加6等于几呢?你是怎么想的?

(7)10减4等于几呢?你是怎么想的?同样,10减6等于几呢?

(8)齐读四道算式。

2、教学“试一试“。

(1)让学生抛花片,正面的有几个?反面的有几个?可以列出几个算式?

(2)让学生小组合作,抛花片。并且小组内把所得到的算式进行记录。

(3)发表意见。教师板书。

(4)教师根据学生所提供的一个算式写出其他的3个算式。

(5)问:如果没有花片,请小朋友看一看,还可以写出哪些算式?教师将没写的算式补充完整。

三、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2、完成第2题。

3、完成第3题。

4、完成第4题。

5、完成第5题。

6、完成第6题。

四、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  一   班级      主备人  丁盛霞  备课时间  2 010  年 10月 28 日

周    次 八 课次 4

授课课题 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

教    学

基本内容 教材第61页例题和“试一试”,完成第61-62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让学生了解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中括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了解这种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的结构,会用加、减法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初步感受符号所具有的简约化的特点,初步培养符号感。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 了解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中括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及结构。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计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课件出示苹果图。

(2)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得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指名回答)

如果把刚才的问题写下来,这些字要写好长时间,现在我们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3)初步了解括线和问号:

(4)了解已知条件和问题:

题目中已经知道了什么呢?(指名回答)已经知道了什么就是已知条件,要求什么就是问题。

(5)提问:这道题谁会列式计算?(指名说算式,老师板书:3+5=8)

2、教学“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包括括线的问号)

(2)提问:在这道题里,括线表示什么意思?括线下面的“10”个表示什么?“?”表示什么?(分别指名回答)

谁能说出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先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3)在书上列算式计算。

(4)反馈交流,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三、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2、完成第2题。

3、完成第3题。

4、完成第4题。

四、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  一   班级      主备人  丁盛霞  备课时间  2 010  年 10月 28 日

周    次 八 课次 5

授课课题 求未知加数

教    学

基本内容 教材第62页例题,完成第63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让学生认识求未知加数的算式,探索并掌握求未知加数的方法,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2、让学生积累把一个数凑成10的经验,为将来学习进位加作准备。

3、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继续培养独立思考、与人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掌握求未知加数的不同方法。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计 一、复习导入

1、教学例题。

(1)媒体出示装了苹果的盒子图。

问:图中盒子里如果装满苹果,可以装几个?

已经装了几个?

还差几个?

(2)教师进行说明:同学们,盒子里可以装10个苹果,我们已经装了8个,还有几个没有装的。(教师边说边板书:8+( )=10)

(3)如果不是我们已经算出来了,我们就不知道还有几个没有装,所以我们把没有装的,也就是不知道的这个数用括号括起来,表示不知道的意思。

(4)这个算式就读做:8加几等于10。

(5)通过图我们知道了还有2个没有装,也就是8加2等于10。(教师在黑板上填写。)如果没有图,你该怎么想8加几等于10呢?小组讨论。

(6)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发表意见。

(7)学生说的只要有道理就可以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分成回答。

(8)思考:6+(  )=10,小朋友可以怎么想?

发表意见,只要说的有道理的都要进行表扬。

2、延伸。

(1)教师把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再在黑板上写上  4+(  )=10

3+(  )=7        (  )+5=10 7+(  )=10

(2)找学生到黑板上将数字卡片铁到相应的位置,其他学生在书上填写。

(3)集体订正。

三、组织练习

1、完成第1题。

2、完成第2题。

3、完成第4题。

四、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上册)

20詹天佑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18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5以内的加减法(2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第十三单元:期末复习4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统计(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分与合5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复习(1)10以内的加法表和减法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分类教案第二课时上下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可能性确定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苏教版上册教材分析(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苏教版上册教材分析(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苏教版上册教材分析(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通用12篇)】相关文章:

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三认识图形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2023-06-21

七.分与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2023-03-03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确定位置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2024-02-03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教案设计)2023-09-08

梯形面积计算的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2022-05-07

得数是8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教学设计及说明(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2023-06-19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册认识钟表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2022-09-28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集体备课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2022-11-27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2023-05-28

八、加和减(一)5以内的加减法(2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202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