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共18篇)由网友“小羊快跑”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化学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化学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化学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由于化学是以人类不断探索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化学史作为人类探索的历史,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人类向文明进化的一种有效途径。而化学史对于学生在化学学科学习中,也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首先,化学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史里有一些著名科学家的趣闻轶事,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另一方面对学生研究化学给予了正确的引导和鼓励,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化学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因为很多化学发明离不开中国这个文化古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比如在讲金属时可以通过中国古代炼金术、炼丹术等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而化学史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对化学史的学习,可以掌握基本的研究化学的方式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大有益处。而化学史从最基本的层面看,还有利于学生加强对化学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为这些知识源自于化学史一步一步地发展。而通过讲解化学史,让学生不再与现实脱节,可以更深刻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反观现在的化学教学现状,虽然化学史有诸多益处,但是教师和学生对化学史都不够重视。而在教材的编排上,化学史这一部分也有待改变。在教材中化学史大多以资料的形式向我们呈现,缺少相应的描述,同时也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因此对于如何将化学史应用到化学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以化学史作为课程导入
教师在授课时常常会设计教学情境,对课程进行导入。而用化学史创设问题导入新课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在讲有机物时,便可以通过德国化学家凯库勒的.生平提出苯的结构式这一故事进行导入。这样通过化学史方式的课程导入,既可以让学生学习相关的化学史知识,又可以让课堂环环相扣、紧密结合,达到高效课堂。
二、将化学史融入习题
由于化学史逐渐被重视,近些年在考试中越来越多和化学史息息相关的题目出现在了考卷上。不论是为了学生化学的综合水平还是应试能力,教师在设置习题时,都应选择将相关的化学史题目融入习题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学习化学知识,还可以将德育渗透到化学教学中,让学生在全面均衡的教育培养下不断成长。
三、把化学史领进实验课堂
实验课是化学学科教育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因此在实验室中可以适当引入化学史相关内容,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酸碱中和滴定这个实验中,教师可以在实验的过程中引入酸碱相关的化学史,例如,波义耳研究酸碱的故事。通过化学史,可以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便于学生今后对化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
四、把化学史延伸到课外探究
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较短,因此,化学的实践与探究则需要在课外体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以化学史为基础,搜集相应材料进行自主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篇2:阶梯式教学在高中化学中的运用论文
阶梯式教学在高中化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阶梯式教学是一种以班级授课制为前提的教学方式.在同一内容的教授阶段,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把班级学生分为若干阶梯,不同阶梯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梯学生的变化,定期对阶梯成员进行调整重组,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在学习中取得进步.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化学教学;阶梯式教学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当前高中化学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兼顾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研究探讨在班级授课的前提下,教师将书本上的知识转换成层次鲜明、具有阶梯性的教学内容,再按照接受能力的差异,把班级学生分为若干阶梯,对各阶梯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最后让不同阶梯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从而让每位学生都融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1].
1学生分阶梯
阶梯式教学模式中学生阶梯的分配是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前提和关键,学生分阶梯有3个步骤.
1)宣传阶梯式教学的实施目的.阶梯式教学的目的是转化差生、培养优生,最终达到班级的整体优化.
2)遵循原则将学生分成3个阶梯[2].
①自愿性原则:按照学生的学习态度、智力和能力等进行分类,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由教师适当调整;
②客观性原则:测查应与学生的客观实际相一致,不要诱导学生,也不要有教师的感情色彩;
③综合性原则:要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检测.
3)阶梯重组:阶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定期进行阶梯重组,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为了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必须综合多种检测方法(表1),得到比较一致的结果时,信息更为可靠.调查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分析学生的作业、笔记、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等,
二是通过与学生、其他教师以及家长之间的谈话,对学生有更真实更全面的了解.
2教学目标分阶梯
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催人奋进,从而产生为实现这一目标去奋斗的力量.阶梯式教学虽然以班级授课为前提,教材相同,进度相同,但不同阶梯的学生在上课之前已经明确了与自己阶梯相对应的学习目标,这就使课堂效率大幅提高.在充分了解学生差异的情况下,教师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设定的教学目标都应该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内,这就要求教学目标具有挑战性和多样性.挑战性的教学目标通常可以分为3个梯度,即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多样性的教学目标同样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3个维度[3].下面是高中化学必修一中“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目标分阶梯的情况[4].
1)知识与技能
第1阶梯: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志是化合价的升降,理解电子的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了解中学阶段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2阶梯:会用双线桥和单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情况,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四大规律;
第3阶梯:能够应用得失电子守恒的观点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第1阶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学习,培养比较辨析的能力;
第2阶梯:体验氧化还原反应从表面现象到本质原因的发展过程;
第3阶梯:通过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体会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通过依据得失电子守恒的计算和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感受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1阶梯:体会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构建过程,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学习化学;
第2阶梯:感受氧化和还原的关系,体会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第3阶梯:树立氧化还原反应的观念,感受化学概念源于生活,化学知识服务生活.
3课外作业分阶梯
为了避免题海战术,阶梯式教学中的课外作业分为3个层次:基础性作业、提高性作业和发展性作业.基础性作业的目的是巩固课堂基本知识,3个阶梯的学生都要完成;提高性作业的目的是培养综合能力、提高化学素养,第2阶梯和第3阶梯的学生需要完成,第1阶梯的学生鼓励完成;发展性作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开发学生拓展能力,引导第3阶梯的学生完成.
4阶梯式评价
评价是阶梯式教学成功与否的检验标准,客观准确的评价有利于各阶梯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阶梯之间的差异,决定了评价需要不同的标准,阶梯式评价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5].
4.1阶梯式评价原则
1)阶梯性原则:阶梯式教学的目的不是选拔优生,而是为了促使全体学生的发展,所以不同阶梯的评价标准和侧重点应当不同;291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2卷
2)全面性原则:不仅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考察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情况;
3)鼓励性原则:鼓励性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4)主体多元性原则:阶梯式评价的主体不再局限于教师,提倡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互动式作出评价.
4.2阶梯式评价的标准根据4个评价原则
阶梯式评价要全面考虑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以及学生日常的行为等方面的情况(表2).根据阶梯式评价的结果,在尊重学生个人意愿的基础上,每学期期末进行阶梯重组,对进步的学生提升一个阶梯,对退步的学生进行鼓励和关心,帮助其分析原因,树立学习信心.阶梯式评价有利于学生认清自身的进步和不足,保持乐观积极的学习心态.为了测试阶梯式教学对学生化学学习效果的影响,统计了实施阶梯式教学前的高二第一学期的化学成绩,实施阶梯式教学一学期后,对学生化学成绩再一次统计(图1).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在化学学习成绩的提高幅度方面,阶梯式教学要优于单一的班级授课模式,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方面,阶梯式教学也体现了更加明显的优势,阶梯式教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取得一定的成就,教学效果优于现行教学.图1班级授课制与阶梯式教学成绩对比图通过实践证明,高中化学阶梯式教学在发挥班级授课制优点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使得第1阶梯的人数逐渐减少,第2阶梯和第3阶梯不断壮大,真正实现了“构建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化学课程体系”的高效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吕月娥.日本阶梯式教学方法[J].天津教育,1982(3):44-45.
[2]李富忠.阶梯式小单元教学法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172-174,186.
[3]何龙泉.教学难点的阶梯式处理[J].中学数学研究,2004(11):13-16.
[4]江家发.化学教学设计[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5]孙琪.“阶梯式”教学的尝试[J].天津教育,1986(7):29-30.
篇3: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化学课所要教授和表达的内容较多,抽象的思维和单纯地依靠教师演讲已经不能完整地呈现所要学习的知识。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彻底、深入、直接展示,化难为易,比较容易为学生接受,会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化学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方,如果能够唤起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探索,将会极大地减轻教师的负担。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模式来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而不是被动地让他们接受,成为知识灌输的对象,这样也无益于他们学习。信息技术,顾名思义,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在课堂教学方面来说,多是指利用电脑网络、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接受知识,达到快速认知并消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工具,它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情境创设上也功不可没。若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就要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利用好教材,构建高质量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创设高效率、高水平的化学教学。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构建有效率的课堂教学
在化学课堂上,因为微观粒子及其结合、运动和排列的不可感知性,由此导致部分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相关知识都感到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如果教师仅仅凭借教材照本宣科,或者简单地利用模型和照片进行教学,也往往达不到实际效果,甚至会让学生进入误区。在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每一节课,涉及化学现象、化学概念、化学反应、化学规律,都要求学生的第一印象非常正确,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造成理解上的模糊或者意义上的混淆错误。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需要运用多媒体手段,来构建有效率的课堂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等生动鲜明的特征来调动学生的感官,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尤其是当今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发达,很多的新鲜资讯和知识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机会。经过教师对选材的加工,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既有丰富的信息量,也保证了课堂的质量,实现课堂的优化组合。尤其是生动具体的化学现象可以让学生看得清楚,变客观为主动,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例如我准备的小课件里播放了氧气和氮气在雷电的作用下,小部分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遇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遇雨水转化为硝酸,硝酸遇土壤转化为能被庄稼吸收的硝酸根离子,一场雷雨过后,庄稼变得更加茁壮了,是因为大自然给庄稼施了一次氮肥,可见科技的魅力和大自然的奇妙。这样既生动,又有科技含量,还条理清楚脉络顺畅的小短片,最受学生的欢迎,也让学生发出了:“原来是这么回事”的惊叹,在无形中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课堂的优势
我们都知道,有一些化学实验在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物质,严重威胁师生的安全和生态环境,不利于动手实验。可是如果不动手的话,仅凭文字介绍或者教师口说,不能让学生在脑子里形成意识,也影响学生对化学原理的学习和分析,这个时候多媒体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多媒体课堂让化学过程详细、具体、直观地演示出来,一步一步都非常完善、清晰,可以从各个角度、各个时间段观察其不同的变化。这样不仅让学生观察的清楚,也符合我们对于环境保护的理念倡导。对于一些复杂的,时间花费比较长的实验,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时间缩短,将过程缩短,只展示其最重要的几个环节。例如,为了让学生对氨气有更加详细的'认知,我准备了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视频、氨气分子结构动画模拟演示和氨气与酸反应的PPT,从多种角度让学生对氨气有所了解,在演示的时候,时而配有背景音乐的调节,时而有视频讲师的讲解,时而有教师进行重点穿插解说,充分发挥了资源的优势,优化了课堂效率,也让学生有了一种被知识所包围的感觉,无形中就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反应及收获
正确利用多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会让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过一些实践也证明,学生对于传统教学已经在接受方面稍感麻木,而新颖的、不拘于形式的教学方式,更受到他们的青睐。多媒体所传递的信息更加新鲜,内容更加生动,形式更加多样,这些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觉得是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在学习,因此兴趣浓厚,这样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他们愿意接受知识,而且接受的速度很快,所产生的效果非常好。而且还有一点是很多教师都忽略的,就是一些动手实验的课程,有时候不能全体学生亲自试验,往往是在前排的学生看得清楚,后排的学生就不甚了了,很难看清楚试管中的景象,无法观察仔细就不能吸引注意,时间长了就会没有兴趣。多媒体照顾到了全体学生的感知,在观察方面做到一视同仁,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展示,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验演示的可视度,让教学更加透彻、明了。
四、优化思路,拓展思维,动脑筋制作精良的课件内容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准备,只有在课前准备充分,才能为学生带来一堂高质量的化学课。可是在准备多媒体课件的时候,有很多教师也觉得疲于应付,要选材,要找资料,要制作动画图片等等,往往好几天才能准备好一节课,好在有不少资源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共享,结合实际选择有用的内容,对师生都非常有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关注相关的网络内容,也可以到贴吧、微博等互动媒体与同行进行交流,大家一起分享经验。有的教师还会利用微信等工具,与其他教师进行探讨,或者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当收集到的讯息达到一定程度后,做详细的总结,知道学生需要了解什么,哪些问题不明白,具有普遍性,然后寻找解决方案,制作出具有代表性、广泛性的课件内容,同时也轻松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做的好处是教师真正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既丰富了自己的学识,又帮助学生有所提高。在化学课堂上,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好处和效应还有很多,包括情境的模拟和创设,对教材的补充,对学生兴趣的激发等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这些辅助工具的运用,让学生在一个有着浓郁兴趣的氛围中学习,就一定会构建一个高效率、高水平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陈君正.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8).
[2]曹桂云.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5).
篇4:浅析在实际生活中高中化学知识的运用论文
浅析在实际生活中高中化学知识的运用论文
摘要:化学知识是在我们日常活动中发现的, 而得到的化学理论知识也要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普遍, 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高中化学知识是当前学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对实际生活有着明显的影响。基于此, 本文将高中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化学知识相关内容的介绍, 进而对其应用展开分析, 最后对两者结合能力的提升提出了两点措施, 旨在能够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更好地融合, 进而服务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实际生活; 化学教学;
化学作为一门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 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化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化学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 任何物质都是由各种化学元素构成的, 对于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科技的逐渐发展, 化学这门科学也被进一步细分, 其在衣食住行以及生产医疗等方面都实现了有机融合。而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既能够掌握化学理论知识, 应对考试, 同时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将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化学中, 将课堂中的知识与生活中的一些方面联系起来, 为实际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
1 化学知识的相关介绍
化学是自然科学学科的其中一个学科, 其在日常生活以及生产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化学知识可以从宏观以及微观两个角度展开研究, 从宏观角度来说, 通过对不同物质的化学反应中的物质颜色、澄清度、热量以及存在状态等角度对相关的科学内容展开研究;从微观角度来讲, 化学知识主要包括夸克、分子、原子、量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等内容的科学研究[1]。化学知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发展历史悠久, 是人们对世界进行重新认识与改造的重要方式之一。
2 高中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1 高中化学知识在衣食住行上的应用
2.1.1 清洗衣物
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 在日常衣物的清洗上就包含了大量的化学知识, 从衣物的制作到衣物的清洗、保养, 整个流程都包含了大量的化学知识。大多数的衣物制作纺织厂都是利用各种有机物和金属化合物来漂染衣物布料, 对衣物进行不同颜色的着色, 以满足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不同颜色衣物的需求。但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 衣物面料在各种化学制剂以及材料的开发背景下, 实现了更新换代, 从麻布、丝绸等布料到今天的涤纶、呢子、聚酯纤维等布料, 衣物用料种类逐渐增多, 而越优质的布料越需要好好保养, 这就需要各种化学制剂帮助布料做好保养与维护, 以维持布料的耐用性[2]。同时, 在清洗衣物的时候, 大多数的顽固污渍单纯依靠洗洁剂无法完全去除, 若是浅色衣服碰触到沾满铁锈的物质, 会在衣服上留下一些红色的印记, 针对这种现象可以通过酸性物质将铁锈溶解, 这是源于化学知识中的金属铁与草酸、醋酸等酸性物质会产生反应, 生成氢气以及溶于水的盐, 进而很好地去除衣物上的铁锈痕迹。此外, 若是白色的衣物沾染上各种颜色的污渍, 那么可以利用漂白剂以及84消毒液浸泡去除, 之后再用洗衣液进行清洗, 就能够将衣物中的颜色去除, 还原本来的白色, 这是源于化学知识中漂白剂或是消毒液中的氯化钠与次氯化钠能够通过缓慢的化学反应, 生成次氯酸, 这种物质的氧化性较强, 能够达到漂白衣物的作用。
2.1.2 发酵馒头
作为日常生活中一种重要的食物, 馒头、包子等面食类食品在食用的时候, 人们普遍会觉得其松软可口, 内部也有明显的大量气泡。这是由于馒头在发酵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CO2以及乙酸, 原理是在制作馒头、包子等面食的时候, 人们会在面团中加入食用碱, 也就是俗称小苏打的碳酸氢钠 (NaHCO3) , 用小苏打中的碱将面粉中的酸中和, 进而使面团更加具有柔韧性以及口感度, 也就是遵循化学知识中的2CH3COOH+Na2CO3=H2O+CO2↑+2CH3COONa这一化学方程式, 而这一化学反应式在高温作用下反应速度更快, CO2的生产效率以及速度都明显提升, 这是由于热胀冷缩而导致面团内部逐渐蓬松, 并出现大量的小气泡, 而这种小气泡也是馒头以及包子等面食更有食欲、更美味的原因[3]。
2.1.3 清除水垢
水是生命之源, 其在我们生产生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我们使用的大多数水都来自于地下, 地下水受到地下各种金属元素的影响而产生水垢, 尤其是在烧水的时候, 自来水中的各种钙、镁、铁等金属离子在水壶烧水的时候会挂在水壶内壁与底座上, 尽管自来水已经经过了多道程序的过滤, 但是在长期的烧水过程中, 水壶内壁及底座仍然会受到金属元素的影响而出现大量的白色物质, 这不仅会对水壶美观造成影响, 而且会产生使用隐患。因此, 对于水垢现象一般会选择中和处理[4]。利用化学知识, 对水垢进行分析得知水壶中的水垢构成基本为碳酸钙、碳酸镁等金属化合物的沉淀物质, 主要表现的化学性质就是碱性, 而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的中和反应能够生成溶于水的盐, 进而达到清除水垢的目的`, 可以选择食醋等称为乙酸的可食用酸性物质将其导入到水壶中, 其能够与水垢中的碳酸化合物产生反应进而生成溶于水的盐和水, 也就是CaCO3+2CH3COOH=CO2+Ca (CH3COO) 2H2O, 食醋中的乙酸能够与水垢中的碳酸金属产生溶于水的盐进而溶解水垢, 清除水壶中的水垢, 在反复几次作业之后就能够使沉淀在水壶中的水垢彻底去除, 水壶就会焕然一新。
2.1.4 提炼乙醇汽油
自从20世纪发现并使用石油开始, 石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在交通运输上使用的汽油就是由石油提炼而成的。汽油中含有的大量铅金属, 在燃烧的时候会产生大量含铅化合物, 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 全球开始重视环境保护与能源资源节约相关政策, 我国也开始逐渐推行无铅汽油。这种汽油主要包括各种混合烃类气体, 与传统含铅燃料汽油相比较而言, 这种具有有机性质的汽油能够实现保护环境、提高空气质量的目的[5]。但是, 这种烃类汽油的开发和利用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汽车尾气排放而导致的大气污染现象, 这是由于汽油在燃烧的时候同样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气体, 乃至大量的粉尘固体类气体并排放到空气中, 这加剧了温室效应现象, 若是这些物质被吸入到人体中, 会造成呼吸道的破坏。伴随着化学知识的不断发展, 我国自开始推行乙醇汽油, 这种汽油顾名思义主要成分就是乙醇, 也就是酒精, 酒精主要是由粮食发酵而产生的一种物质, 其在燃烧的时候会产生较少的二氧化碳气体以及粉尘, 同时, 乙醇汽油也会随着创新而逐渐提升含氧量, 使汽油能够得到更充分燃烧, 减少环境污染。
2.1.5 酒精测试仪
随着汽车等公路交通工具使用数量的逐渐增多, 我国每年有大量的驾驶人员以及行人由于酒后驾驶而受到伤害, 酒后驾驶问题日渐严重, 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触目惊心, 而国家对这种现象的日渐重视使得酒后驾驶查处力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酒精测试仪等针对酒后驾驶的仪器使用频率逐渐提升。根据分析得知在酒类饮品中, 对我们大脑产生强烈刺激性的物质就是乙醇, 过量的乙醇摄入会使人脑呈现迟钝、混乱的现象, 这种状态下的驾驶对驾驶者本身以及周边行人、车辆都产生了安全隐患[6]。而人体对乙醇的吸收、分解以及排放需要8个小时才能够完成, 酒后驾驶者在此期间只要进行酒精测试就会受到惩罚, 酒精检测就是通过酒精测试仪完成的, 这种仪器通过对乙醇的还原性进行充分考虑, 进而在硫酸现象下将乙醇和重铬酸钾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在酸性状态下, 重铬酸钾表现为橙红色, 其在同乙醇接触的时候会产生蓝绿色的硫酸铬, 也就是形成3CH3CH2OH+2K2Cr2O7+8H2SO4=3CH3C0OH+2Cr2 (SO4) 3+2K2SO4+11H2O化学反应式, 按照这一反应式通过酒精测试仪中对驾驶者乙醇反应变色情况来判断其酒后驾驶状态。
2.2 高中化学知识在生产上的应用
2.2.1 化肥农药
农业生产中的化学知识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农作物生长需要农药和化肥的支持。传统的化肥是将人畜排泄物作为基础, 而当前的化肥主要是以化学合成物为主, 例如尿素和复合型磷钾化合物。土壤内的氮磷钾等化学元素含量与大量农作物生长需求不相符, 对此需要施加丰富的氮磷钾等元素肥料满足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 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 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农药主要成分是含磷、硫、钾的有机物, 用于杀死害虫, 实现杀菌灭虫, 保证农作物的产量。
2.2.2 金属合金
矿石中含有大量的金属材料, 利用化学方式能够从中提炼出大量的金属合金物质, 而合金物质更加稳定和实用。例如铜合金能够制作大型器皿, 司母戊鼎就是由铜合金制作的, 其中含有84%的铜, 11%的锡以及铅, 具有更强的耐腐蚀性, 以及韧性和强度, 有利于加工制作。而当前社会上广泛应用的合金就是钢材, 其也被称为碳素钢, 其中含有低于0.6%的低碳钢以及高于0.6%的高碳钢, 随着含碳量的提升硬度加强, 铝合金能够形成氧化膜防止生锈。
2.2.3 高中化学知识在医学上的应用
以蜜蜂为例, 被蜜蜂伤后的伤口呈现红肿、疼痛状态, 这是由于蜜蜂蜇人时的分泌物含有一种叫作甲酸的化学物质, 也被称为蚁酸, 主要源自蜂类、蚁类等昆虫的分泌物, 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对皮肤的伤害比较大。
3 提升高中生化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能力的措施
首先, 学生要熟练掌握并运用高中化学知识, 根据长期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经验和积累, 在学习新的化学知识之前先进行预习。课堂上对预习中不懂或是难懂的重点知识点仔细听和理解, 课后再进行复习。遇到不明白的知识点要及时地请教老师和同学, 真正弄懂化学知识, 为其实际运用建立基础[7]。同时要开展化学实验操作, 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与理论知识、实际情况相结合。其次, 学生要培养自身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动将化学理论知识与生活现象结合起来观察学习, 例如pH试纸可以检查皮肤酸碱性, 这样可以对我们日常使用的爽肤水进行酸碱程度检查, 为我们日常购买化妆品培养辨认真假的能力, 通过学习乙醇乙酯了解酒随着存放时间加长而越香的原理。
4 结语
高中生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本研究通过对化学知识相关内容的介绍了解了化学概念、组成等内容, 进而从衣食住行、生产以及医学3个方面对高中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了分析, 最后熟练掌握并运用高中化学知识培养自身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化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高中生提升化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的结合能力提出了相关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成垒.高中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风, , 11 (3) :42.
[2]陆蔚华.论高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策略[J].数理化学习(高三版) , 2014, 2 (12) :83.
[3]朱佳雯.高中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 2017, 27 (7) :215.
[4]李玉南.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施途径[J].数理化解题研究, , 16 (12) :87.
[5]张华.试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J].教育科学 (全文版) , , 9 (12) :60.
[6]刘晓云.论高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探究[J].新课程 (中学) , 2015, 22 (6) :5.
[7]宋世文.试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应用[J].速读旬刊, 2015, 14 (5) :153-154.
篇5:浅谈现代教学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浅谈现代教学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教学媒体运用
对于初中化学教学来说,信息传播功能最强大的有两种,一种是化学实验;另一种是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关于化学实验,我们知道它不仅是一种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感性认识的直观手段和信息传播媒体,它更是一种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及科学的自然观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学媒体的运用作一些探讨。
一、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
(一)增加了信息容量
因为多媒体技术并不是各种信息媒体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把文本,图像,图形,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和控制,成为多种信息通道的集成体。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获得信息83.5%来自视觉,3.5%来自于嗅觉,1%来自于味觉,1.5%来自触觉。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顺应了人类获取知识的两条重要通道――视觉和听觉,所以,多媒体信息传递量较其他单一传媒大大的增加了。
(二)增强了信息效度
人的注意是有选择性的',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信息呈现在面前时,人往往只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由于多媒体技术能将信息处理成有声有色的动态形象,则有效的增强了信息刺激的鲜异性和趣味性。而鲜异的刺激物容易使人产生朝向反射,促使注意指向和集中于教学信息,从而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
(三)有助于学习方法的改进高效
多媒体的非线性特点改变了传统的读写模式。传统的读写方式过于缓滞,而多媒体借助超文本链接的方式,把信息以一种更自己的快速,更灵活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并且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认知特点来选用图、文、声等信息表现形式,再跟据自己的预期目的更高效的重新组织信息,增减节点,建立新的链接。这样一来,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高效。
(四)有助于教学方式的改进高效
交互性是多媒体的重要特点。传统信息交流媒体只能被动地,单向地传递信息,而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通过人机交互对话向学习者传递信息,并收集其反馈信息,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控制,对学习者进行学习引导和学习评价。这样就改变了传统教学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一本教材、一叠讲稿进行教学的局面,为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客观物质条件,促使教学方式由:“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转变。
总之,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化学教学过程的改进高效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展现出了新的前景。目前将计算机应用于教学已经形成了课堂讲解教学模式、个别化教学模式、探索式教学模式和基于因特网的远程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模式。
二、多媒体计算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多媒体技术在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中的具体运用
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是人直接用肉眼不能观察到的,在控制状态下将这些科学的化学“真实”进行放大,转变成人眼可观察到的直观形象是这一类计算机模拟的重要任务。例如:
1、金刚石、石墨、C60分子的结构进行比较,如果通过计算机动画展示其结构,则可让学生对其性质差异的原因一目了然,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在难以实验的化学实验中的具体运用
针对化学实验室硬件条件的限制,实验的时间、安全等因素,很多实验难以作为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走进课堂这一情况,我们可选用计算机模拟演示。会取得极好的效果。
(三)多媒体技术在对化学事实的理论解释中的具体运用
化学事实主要包括客观世界中与化学相关的事实。化学实验事实和化学实验本身的控制条件等,是化学科学认识的最初成果。这些化学事实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事实?我们必须概括这些事实,并把它们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了解化学事实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化学事实的理解。通过多媒体技术加以处理后,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教师的讲解精力,并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从而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四)多媒体技术在复习课中的具体运用
复习课的知识容量相对来说比较大,若使用计算机则可以有效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同时,给学生以规范性,条理性的意识影响。
三多媒体计算机在化学教学中的局限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同样,多媒体计算机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就像双刃剑,既有其优势,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一)多媒体不能代替学生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获得化学实验技能是化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基本操作,如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仪器的使用、气体的制取等等,都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逐步掌握。计算机模拟实验不可能代替学生动手做实验,更不能使学生获得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我们千万不要回到过去那种“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老路上去。
(二)多媒体难以使学生形成对化学现象完整的感知
计算机尽管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综合起来,但它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化学现象,一些感觉特别是嗅觉、味觉和触觉,学生是无法体验的,加上计算机模拟的其他不“真实”性,学生也就不能形成对整个化学现象的正确的知觉映象,从而造成对化学概念、理论及元素化合物性质、变化的认识出现偏差。
总之,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以使用现代教学媒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终极目标,不能让现代教学媒体成为扼杀学生创造性的“凶手”;此外,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对性能各异的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使其在教学过程中交互应用,扬长避短,以提高教学效率。
篇6:多媒体教学在中专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有关多媒体教学在中专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化学是中专教学中一门重要的课程。本文阐述了中专化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意义及方法,以便于教师教学中能有效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提升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中专;化学教学
以往的中专化学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学习兴趣低迷,化学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丰富性、实用性和拓展性的特点,对学生化学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一、中专化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意义
当前,中专教育过度注重专业教育,往往忽略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中专化学教学受到“重规模、轻集约”思想以及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的影响,呈现出一派单调、守旧、无趣的迹象。因此,中专教育的深化改革迫在眉睫。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教学形式及意义进行转变,才能真正起到激励中专教育的作用,才能使中专化学教学发挥真正的作用。职业资格证书引导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技术引用法、案例教学法以及发现法在教学改革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利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方式向中专生传递教育信息。多媒体教学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使化学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实用性和拓展性的特点,将学生带入化学世界中感受学习化学的乐趣,有利于化学教学的持久性发展。
二、中专化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方法
1.突出教学重点
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非常先进,能够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在多媒体中呈现出来,将枯燥的知识学习转换为有趣的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抓住教学重点,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提高,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离子键和共价键”一节中,通过计算机模拟化学键的形成以及核外电子的运动,学生可以在二维图像和三维动画的辅助下充分了解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意义,对离子键形成的电子转移、离子间斥力与引力的平衡等知识点更加清楚,直观感受到这些化学键的变化过程,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突出教学重点可有效调整学生学习状态,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使其学习效率显著上升。
2.重视多媒体实验
化学教学无法离开实验教学,但有些实验过于危险,容易发生意外。例如,对浓硫酸进行稀释的'实验,学生如果直接将水注入浓硫酸,那么很可能会发生沸腾,冒出大量水汽使学生被烫伤。采用多媒体模拟实验教学,在多媒体中为学生展示整个实验过程,就能够避免一些危险事件的发生。用多媒体播放浓硫酸的稀释过程,向学生展示水中加入浓硫酸的化学反应,既有效避免了危险事故的发生,又使学生深刻了解化学知识。多媒体展示实验,教学安全性、实用性高,符合中专学校的教学要求。
3.优化教学过程
多媒体教学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地概括出来,优化教学流程。例如,学习“电解的原理”时,化学教师可用多媒体模拟出一套电解电池装置,在氯化铜溶液里绘制多个不同颜色的圆球,黑色代表铜离子,紫色代表氯离子。实验之初,学生发现圆球(离子)在做无规则运动,通电后发现圆球(离子)正在向两极进行定向运动。当圆球(离子)接触电极时发生放电,使紫色球(氯离子)丧失电子成为氯原子。黑色球(铜离子)在得到电子之后就成了铜原子,屏幕中的黑色球(铜离子)在电极上的颜色逐渐变红、加深,失去电子的紫色球(氯离子)经导线向相反的电极进行移动,同时发出“嘟嘟”的声音。多媒体教学让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到了电解原理。总之,多媒体教学能够采用丰富多样方法将化学知识直观展示出来,能够激发中专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是提高中专化学教学的主要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马红霞.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146.
[2]刘艳华,董然然.中职化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效结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1):194.
篇7:绿色化学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绿色化学是最近这些年才出现和逐步发展起来的。
它涵盖有机化学、催化、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内容广泛。
本文以世界发生的重大化学污染为切入点,提出了化学教师应该在各种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环保,关注生命,关注绿色化学。
篇8:绿色化学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绿色化学产生原因
1、20世纪发生的化学污染事件
1952年12月,英国伦敦浓雾遮空,迫使所有飞机停飞,车、人难以前行,祸端为煤燃烧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死亡1人。
1986年,瑞士莱茵河药品库失火,30吨农药随灭火用水排入水中,50多万尾鱼死亡,4000万人畜饮水受到影响。
2、与绿色化学有关的环境问题
如今,全球的十大环境问题中,有八个就是与绿色化学有关的。
(1)大气污染主要指有机污染物和CO、CO2等无机污染的排放,致使可视度降低,太阳光的直接辐射减少,酸雨引发,臭氧层破坏,全球暖化。
(2)水体污染,水质恶化,降低水体使用价值。
(3)酸雨蔓延,造成众多海洋生物灭绝,土地荒漠化。
(4)臭氧层破坏,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将无阻拦的直达地面,致使细胞内的DNA改变,人体免疫系统的机能减退,皮肤癌滋生,农作物产量递减。
(5)垃圾滞留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的垃圾堆量达100亿吨以上。
(6)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水蒸气等吸收能量后返回地面,使得近地面15米处形成一个“温室”,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暖化,冰雪融化。
(7)森林锐减世界森林每年递减2000万公顷。
(8)物种濒危到2040年,预计有70万个物种永远灭绝。
二、绿色化学的本质和特点
绿色化学的实质,就是从更根本上消除污染,从治理污染转化为预防污染,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我们对环境的治理从治标转向治本。
“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原料100%转化为期望的产物,在整个过程的实施中具有以下特点:①原料无毒无害;②反应条件(所用催化剂)无毒无害;③反应具有高效性和高选择性,副产品少,实行“零排放”,是“原子经济性”的;④减量、重复、循环使用;⑤产品对环境是友好的;⑥符合价廉物美的传统标准。
三、绿色化学的发展前景
1、部分已开发出来的绿色化学项目
美国的DOW化学公司,发明了用100%O2作为起泡剂,生产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盒快餐盒,整个生产流程安全无毒,实现了化学生产工艺的绿色化。
把H2、CO、CH4等燃料直接输入,反复氧化,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就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电池-燃料电池。
为了消除“白色污染”我国研制出一种塑料,把乳酸作为生产高分子的合成材料,合成具有生物兼容性的可降解塑料。
我国很多城市在汽车上都装有尾气处理装置,即装置中加入铂、钯等催化剂,使有毒的CO、NO转化为无毒的N2、CO2,从源头上有效的控制了污染物的排放。
2、回归现实,让绿色化学发展和推广,任重道远
绿色化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科学,正在我们的生活领域中逐一渗透,我们应该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同时也要从原子经济性和价廉物美的角度考虑,把目光放远些,把研究深入些。
目前虽然开发出来了不少绿色产品,但有的产品工艺过于复杂,有的产品生产成本过高,有的产品效果不明显,有的产品有潜在的安全隐患等等诸多因素,导致这些已经开发出来的绿色产品,只是处于实验室状态,走入不了市场,生命力不长久。
我们一定要加大力度,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在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在生活实际中宣传绿色化学,让社会各界都重视环保,保护地球,优化和完善绿色化学,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倾心打造我们温馨的绿色家园。
四、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加强绿色化学的渗透
绿色化学体现了化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化学科学高度发展以及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的作用的产物,对化学本身而言是一个新阶段的到来。
化学教师更应该把绿色化学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在理论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
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大气污染,水体污染、酸雨侵袭,臭氧层破坏的音像视频材料,在多媒体教学中展示给学生看。
让学生真正明白只有一个地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
适时引导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思考用哪些方法可以节约水资源,特别是节约淡水资源,树立起关心水、节约水、护水的好风尚。
明白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长期污染下去,也许有一天,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这一深刻道理。
2、在实验设计中体现绿色化学
保护好环境,就是保护好我们的温馨家园,化学教学范围内涉及到的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有CO、CO2、Br2、H2S、SO2、NO2等,化学教师更应该在实验设计中,有意识的渗进绿色化学理念,引导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案,探究减少或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最佳途径。
3、在实践活动中突出绿色化学
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完善和延伸,也是学生参与社会的主渠道之一,化学教师可以组织课外兴趣小组,以绿色化学的视角走到社会中去,开展社会实践调查,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并写好调查报告,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出实验方案,写好小论文,用演讲、出版报等形式做好宣传,使学生对造成空气污染,水体污染等现状增加认识,达成共识,自觉宣传环保,重视环保。
如采用以下方式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1)到地区企业产矿去,了解这些产矿附近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抽取水样,测定水质情况,测定PH值;(2)调查某一地区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3)测定SO2对一些有色花的漂白效果;(4)测定某产矿附近的Hg2+、Cu2+等金属离子的含量,等等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加强环保的问题让学生去进行课外实践。
4、在考试命题中贯穿绿色化学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关注生命,关注健康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绿色化学也由科学术语走进居家生活,我们在各种化学考试中都要涉及到绿色化学,且要由单一的直向性的考察转化为多元化的实验设计与知识的整合。
参考文献
[1]微型化学实验与创新教育.化学通报
[2]李相然《.城市化环境效应与环境保护》
篇9:绿色化学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绿色化学理念是指在反应过程和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使用和产生有害物质。
将绿色化学知识自然、生动地渗透到化学教学中,使学生牢固树立起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关注绿色化学,推动绿色化学事业的发展,是每一个化学教师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关键词】绿色化学;教育;教学
篇10:化学情境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现代建构主义提出: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符号,而是存在于具体情境和可感知的活动中,人的学习应该在情境化的活动中进行。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化学情境教学中的运用。
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枯燥而单纯的知识讲授,而是要将知识寓于直观而形象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来展开主动探究,才能达成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这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情境教学法。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更是使得情境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更具趣味性、形象性与艺术性,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参与热情更高、教学参与度更高,更能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正如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所说:“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创设教学情境正是运用这一系列的图文声像来创设真实而丰富的情境,从而使学生主体参与、快乐学习、自主探究,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利于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情境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来展开论述。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的种类
(一)创设生活情境
化学学科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割裂化学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只能让教学陷入无源之水的尴尬境界。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时空优势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以熟悉的生产场景与生活现象来唤醒学生内心求知的渴望,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如在学习“元素及物质组成的表示”时,我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向学生投放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药品包装盒、食品标签等,让学生认真观察与阅读说明,仔细思考来分析相关的成分及其含量的意义。这样的教学寓知识于特定的事物与场景之中,比起枯燥的讲解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信息输出方式,运用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问题内容更丰富,所呈现的方式更多样,避免了单一而枯燥的问题内容与形式,以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来呈现问题,这使得问题本身更具趣味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更为重要的是将原本抽象而枯燥的化学理论知识寓于真实的场景与活动之中,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如在学习灭火方法――清除可燃物时,我们可以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播放森林火灾的场景,让学生思考,如果你处于火灾中,如何来自救。这样将问题与特定的场景结合起来,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从而总结出可以把周围的草烧掉形成隔离带,清除可燃物灭火,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篇11:浅谈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杨晓玲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棠湖外国语学校)
摘 要: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实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是每一位历史教师的追求。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自由而有效的挖掘除历史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的权利和义务,其中包括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而作为国家课程补充的地方课程更贴近学生生活,能真实还原本土历史,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鉴于此,我们学校开展了地方课程之地方史在教学中的运用和尝试活动。
关键词:地方史;课程资源;历史教学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指出:“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那么,初中历史教学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语言开始的。”加里宁也说过:“祖国是扩大的家乡,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这些话说明了祖国与家乡的关系。无疑也为我们初中历史开辟了一条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可以从培养爱家乡开始。爱家乡首先就要了解家乡的`历史,家乡的人、事、物的变化等,通过对家乡历史的学习,激发孩子对家乡的热爱,为家乡而自豪,从而达到热爱祖国的目的。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也就是说教育不能割断与生活的联系,它是经验学习、重组或改造的活动,经验从做中学。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生活的关系呢?地方史的教学可以为我们解决这个难题。下面就我自身在教学中的运用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历史教学中地方史的概念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地方史一般来说主要是指我们所处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包括文字、实物和人们口耳相传的地方文化。
二、历史教学中运用地方史的必要性
由于历史学科过去性的特点,学科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目前生活的环境相差太远,无法像其他学科那样复原和复制。时空的间隔,使历史在学生眼中成为与自己毫无关系的知识的堆砌,是一串串历史年代、事件和人物的集合体,因而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高或难以持久。而地方历史是在学生身边发生、发展和演绎的,它缩短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消除了他们对历史的遥远感,激发他们对生活地域的探求欲望,从而增强对历史学科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对历史教材的理解,从情感上更容易接受知识。基于此,我们更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师教的方式和转变学生学的方式,立足“学以致用”,多途径地进行地方史在历史课堂中的实施。
三、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地方史
1.运用地方史知识导入新课
一堂课的导入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导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时的注意力和主动性。如,在讲到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时,我就用与三国有关的宜宾历史来导入:看图说史,让学生找找宜宾的哪些建筑与三国有关?有什么关系?(图片有:丞相祠、馒头、悬棺、观斗山、洗马池等)学生一看这些就在自己身边,迅速积极投入到三国说史中,无疑拉近了教材与生活的关系,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地方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了解家乡历史并对教科书做有效的补充
如,讲到七年级下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课宋朝末年,元军攻宋时,适时插入地方史:元朝军队也来到了宜宾,在白塔山遭到了叙州府(当时宜宾)宋军的顽强抵抗,但最终元军占领叙州府,于是叙州府改名为徐州路,由旧州坝迁往三江口附近,至今未搬迁。身边史实的描述让历史穿越了时空的距离,让干瘪的过往变得触手可及,拉近了与学生心灵的距离,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习的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到历史课堂中来。
3.利用地方史升华课堂内容,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达到“知情合一”
爱家乡是爱祖国的一个起点,爱祖国的情感是从爱家乡的情感中萌发并得以升华的。如,八年级下册《改革开放》一课,通过改革开放前后宜宾人民衣、食、住、行的变化,让孩子们体会到变化之快,在感叹家乡变化之大和自己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意识到这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是国家领导人策略得当的结果,由此激发孩子们为中国的变化而自豪,为中国领导人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而自豪。
4.利用地方历史进行探究性学习,明白历史的真谛,落实开展好素质教育
(1)通过学生自主考察身边的历史,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和考证历史的能力和素养,并从中明白历史是一门“求真”的学科,正如陈旭麓先生说的“率实是最有权威的发言人,历史的权威就在此。”(2)通过亲自对动手动脑对历史的考证,更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感受历史的美,人性的美和思想的善,从而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如,会诗沟的自然环境美;赵一曼的人性美:黄庭坚等在流杯池的书法艺术美等。(3)充分利用学生的爱好、特长和智力优势,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实施“因材施教”原则。如,根据平时教学活动开展历史知识竞赛,可以是书面答卷、口头抢答、猜谜等。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做一些黑板报、墙报和图片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身边的历史并配上文字,提高历史学习兴趣,丰富课外知识。(4)根据需要利用地方史相关资料进行课外阅读,如《宜宾地方史》《宜宾年鉴》《宜宾人》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启迪智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实现历史课程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改变历史课堂沉闷的状况,就必须让学生爱学、乐学,就必须开阔学生视野,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应该找到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切入点,找到和学生思想相连的契合点,而地方史就为我们实现上述目标提供了可能。只是,目前任何一个学校都没有现成的地方史教材,那就需要我们历史老师在教学之余去查找资料并进行印证,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同时,所有的地方历史都是教科书的补充,我们在使用地方史时不能喧宾夺主,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资源进行精心的筛选和合理的运用。希望在这个痛并快乐的过程中我们能把两者结合得更好!
参考文献:
龚奇柱。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历史教学,(01)。
篇12:情景教学在高中化学教育的运用论文
高中化学是高中时期教学活动中关键的课程,是要进行实验活动的理科内容,在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才可以切实地了解化学知识中的公式和原理等抽象又复杂的知识内容。于高中化学的教学活动中使用情景教学模式,可以给学生营造优良的教学氛围,令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化学的知识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化学公式和原理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切实有效地带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继而达成化学学科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
一、简述情景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模式是新课改中关于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新要求,其所指的就是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感情活动营造出独有气氛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营造优良的环境去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跟兴趣。目前,情景教学模式已经被大部分教师所接受采纳,其使用的范围宽泛,涉及到的`学科也有很多,高中化学知识内容中有很多的公式和原理,这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压力大、也消化不了。但是当教师把情境教学模式运用到高中化学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时,不但能够切实有效地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繁冗复杂的知识内容,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积极探究学习知识的能力,继而达成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所以,高中化学教师于课堂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重视综合学生的爱好和诉求,给学生创造优质的情景,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情景中,切实增强课堂教学的成效[1]。
二、情景教学模式应用到高中化学学科教学中的意义
其一,充分带动学生学习的自主积极性;新课改的实施,让教学活动的要求跟从前不用了。目前,在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更加重视以人为本,其注重学生,并且一再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处的是主体地位,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本学科的知识内容,还要重视拓展学生的研究、拓展其思维,养成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使用情景教学模式,教师给学生营造优质、愉悦的教学氛围,切实有效地带动学生的自主积极性,继而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热情,经过情景教学模式的运用,学生可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做独立地思量与探索研究,在探索研究的活动中,学生增强自身剖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亦可推动学生深挖更深层面的知识内容,激起学生度对于知识的向往和热情[2]。其二,养成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挥;高中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只是教授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内容,更为主要的是要令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的关键性,养成学生把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有效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的能力,为了提升学生学以实用的能力,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运用情景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此外,高中化学教师要实用可养教学活动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学生创新意识能力,让学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而是能够独立进行思考,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使用情景教学模式,教师还要重视跟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能独立使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思索,并且理解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形成自身独有的认知,所以,使用情景教学模式,可以切实养成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3]。
三、在高中化学教育中运用情景教学模式的策略
把课堂教学跟日常生活有机整合在一起。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当情景教学模式运用到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时候,教师一定要重视知识联系生活,把课堂教学活动跟日常生活有机整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把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创建情景的时候,一定要将日常生活作为出发点,用学生感兴趣的实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物质的量》时,在课堂当中,教师不只是从课本着手,还要跟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适时地进行提问: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每天摄入1500毫升的水,那么,他每天喝入多少个水分子呢?水分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教师提出问题,给予学生相应的时间去思索问题,让其感受到现实生活跟化学知识的密切关联的。
四、结束语
情境教学模式针对学生学习、把握化学知识具有促进作用,其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养成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关键的推动作用,将化学知识的课堂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有机整合起来,不但充分发挥了情景教学模式的意义,也切实有效地推动了高中化学教育品质的增强。
参考文献
[1]陶雪.情景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育中的实践应用分析[J].未来英才,,(7):248.
[2]袁小建.高中化学情景教学法的有效运用探究[J].教育界,,(8):59.
篇13:化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化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教师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本文重点阐述教学语言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合理运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通俗;激励;精炼
无论社会怎么进步,教学方式怎样更改,教学手段如何现代化,教学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只要上课,必然离不开语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鲜明而深刻的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教师在课堂上要阐明教材、传授知识、组织练习,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一过程中所运用的语言,就是教学语言。恰切使用课堂教学语言实为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关键。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日渐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将之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与大家共勉:
1.通俗、幽默而不失准确、规范
通俗即朴素、自然,以浅显明白的语言表达出内涵深刻的专门化学问题和内容。有些化学概念、原理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却可凭借十分生动具体的材料作原型。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贴近生活的事例,把内容讲得形象、通俗,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如讲电解池与外电路形成的闭和回路时,将外接电源比喻为冬季供暖系统中的循环泵;用做玉米面粥易沸而做大米稀饭不易沸的事实,来解释石油的蒸馏、及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反应器中需用碎瓷片或沸石防暴沸的原理等。这样变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知识因通俗而使学生易懂。
美国保罗韦地博士曾向学生进行调查,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学生最喜欢的是具有幽默感的老师。幽默能营造宽松、民主、和谐、快乐的教学气氛,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教师应具备“幽默”这一特殊的本领,如在讲到碳元素与其它元素形成化合物较多的原因时说:碳不像氟、氯、氧等“强硬派”原子,对电子的“控制欲”特别强,也不像钠、钾等“软弱派”原子,非常容易失去电子,碳原子属于“温和型”的性格,“人缘好”很多原子都愿意与它接近,所以“朋友”非常多。“一些例证说明,幽默并不影响直接认识的获得,甚至在几个星期之后,学生从讲授时所运用的幽默中却有意识地记住了更多的概念。”(肯尼思T汉森《美国中学的讲授法》)当然,幽默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运用中还要注意一个“度”。在表达概念、原理、结论和规律时,要准确;在讲授物质结构和性质等方面知识时,要规范,切忌使学生产生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感觉。
2.纠错、评价要富有情感、激励
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心理因素对于任何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 课堂上,教师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此后的听课情绪,甚至一生的命运(“皮格马利翁效应”正是这样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教师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强化课堂效果。如“你真棒!”这样简简单单一句评语,会使学生信心大增,尤其是那些自信心缺乏的学生。又如当某学生回答问题与正确答案出入较大时,教师简单粗暴的指责及烦燥情绪只会使之更紧张,甚至思维停滞,以后更加害怕这种情景的出现,形成恶性循环。若能亲切和蔼地对他(她)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但与这个问题的思路稍有出入,换一个角度想想,或许会有新发现的。”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又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晓之以理,以理喻人,而且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特别是对待差生,更应这样,以此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上进。
3.讲解、启发应做到精炼、高效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在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处于心求通而未遂,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才去启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中,善于激疑,巧于解惑。如指导解题中,切忌急于告诉学生如何解答,而要启迪学生怎样去想,必要时可指引一些思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维去寻求解题方法。
无论课堂教学语言如何的通俗、幽默,表达时若过于冗长复沓,必然导致语无重点、索然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将课堂教学语言进行精炼化的再创作,让学生从中很容易地把握住每句话、每节课的重点,更好地领会教师的意图。试验结果表明:用语拖沓罗嗦、拐弯抹角,学生对之反应淡漠、迟缓;用语简要精炼、高度概括,学生对之反应热烈、迅捷。语言精炼,并不是单纯的削减语言的数量,而是要提高语言的质量,抓知识的关键。概念新授,概念的建立和剖析是关键;概念复习,理清概念间的脉络关系是关键……。例如,氧化物的概念,通常是说:“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里,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如果改成“氧与另一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叫氧化物”这种言语就比较精炼;对于化学平衡则用“逆、等、动、定、变”五字特征来分析讲述。这种简明的语言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听懂、接受且易于巩固和记忆,从而达到课堂高效的目的。
强调教师的授课艺术,从根本上说,就是强调教师的语言艺术。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只有创造条件体现和发挥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才能展露自己的教学水平。正所谓:“教师能讲得有趣,学生才学得有味,使学生感觉‘唯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既响’。”才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的成功。愿更多的教师能关注这一至关重要的领域,愿通俗幽默、精炼规范且富于情感的教学语言成为课堂上流动的风景,最终成为缤纷教坛一朵常开不败的夺目奇葩。
篇14:微课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微课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在高中阶段,有的化学实验涉及易燃易爆甚至有毒的化学物品.为了学生的安全考虑,教师通常不会安排学生亲自操作这些试验.也有的实验因为学生不熟悉实验步骤、操作不恰当导致实验失败,从而只能按教材的讲述学习实验.而微课以其特有的优势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提供了便利,让学生更加清晰、客观地观看和学习化学实验,提高理性认识.
关键词:微课;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作为高中化学教学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形成化学概念、掌握化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由于多种原因,学生无法亲自验证实验结果,或者无法在实验中获得正确结论,只能依靠教材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忆,违背了实验的初衷.但是,微课很好地弥补了在传统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上述的不足,让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化学实验,达到提高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进行直观演示实验
在化学课堂,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实验教学直观地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为学生进行呈现,让学生能够更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然而由于一部分化学实验的不确定性和危险性,比如浓硫酸的性质等,学生无法亲自操作实验,只能依靠课本中的文字内容记忆化学知识,直接导致大部分实验教学有名无实.另外,由于有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错过演示实验中的重要环节,还有的学生因为坐在教室的后排看不到实验现象,大大影响学习效果.然而,教师利用微课把实验的过程制作成微课程,以微视频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观看,可以让学生对实验拥有直观、立体的认识.通过微课视频,学生可以清晰、完整地进行实验演示的观看,并且以往只能在实验室或者课堂上看到一次的实验现象,可以在智能手机、电脑或平板上进行随时随地的观看,对于未能理解或看清楚的环节,还可以进行反复播放或调节播放速度进行观看,直到学生完全掌握实验全过程为止.于是,学生就能在保证安全、清晰完整的条件下,对化学实验拥有真正的理解,进而提高学习化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实现实验导学结合
有的化学实验虽然并不危险,但是由于很多实验装置、设备和试验品不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比如分液漏斗、滤纸条、酚酞溶液等,因此他们对于这些器材和药品的使用方法十分陌生,即便教师进行讲解,也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效地掌握使用方法.在这样的状况下,高中化学教师依旧可以将微课与导学案进行有机的结合,在实验之前通过微课让学生对实验器材和步骤进行了解,学生根据导学案提示的要求和方法了解实验的目的`和原理,掌握实验仪器与药品的正确操作方法以及相关的使用注意事项.举例而言,在进行钾的性质实验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导学案,让学生掌握坩埚、泥三角等仪器的正确操作方法.同时利用微课给学生叙述实验过程,并重点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当避免的错误.由于微课内容充实、时长较短,可以在不影响课堂时间的前提下让学生快速并准确掌握实验过程,并有效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三、节约不必要的时间
对于很多可操作的实验而言,教师都需要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的方式进行学习.可是,很多教师发现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后会因为新鲜感、好奇心去随意把玩实验器材,哪怕教师反复强调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也会让很多的时间浪费在课堂纪律的维持中.这直接导致实验时间减少,效果较差,好端端的实验课只能流于形式.为此,教师让学生在实验之初进行相关微课的观看,让学生了解实验室的制度和环境,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后就会降低因为好奇和新鲜感而扰乱课堂秩序的现象.从而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进行糖和蛋白质的性质实验之前,笔者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让学生了解土豆、鸡皮的用途,并且掌握正确使用浓硝酸的方法.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学生不再拿着土豆和鸡皮把玩嬉闹,也不会因为浓硝酸的使用不当发生危险.这不仅有效地保障了学生的人身安全,也提升了实验效率,让学生拥有充分时间掌握化学知识并进行记忆,提高教学质量.
四、确立实验探究主体
探究实验能够充分确立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参与掌握知识.可是,这并不表示学生对探究实验中不会发生对于问题提出、实验内容、制定步骤和实验反思等内容会精准掌握.而过程和目标的不清晰,会直接影响探究实验的结果.比如采用控制单一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真正能够理解并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操作的学生数量并不占多数.而通过微课,教师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对比实验装置展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等内容的对比和相关注意事项,从而获得实验结论的对比,真正把探究对比实验落到实处,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发挥.总而言之,微课作为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而产生的全新的教学方式,能够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起到积极的影响.并且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合理地使用微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的成功率,保障学生的安全,进而实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亭霞.微课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考试周刊..59
[2]郑猛、胡新颖、范卫华.浅析微课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读与写旬刊.2016.13
[3]关应军.微课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0
篇15:[高中化学]化学教学中转化差生初探
[高中化学]化学教学中转化差生初探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转化差生,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到几点经验,取得了显著效果。体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调查摸底是基础
每接一届新生,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调查摸底,了解学生,如查看各科成绩,召开学生座谈会,调查问卷,家访,与学生谈心等。
调查了解中发现,导至学生学习差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学生和教师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这里既有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学习心理及智商因素,更有教师素质、教法等因素。差生一般都有自尊心强、求知欲低的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
(1)高能差生是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其智商高,反应能力、接受能力强,学习成绩暂时较差。以男生居多。特点是好动、贪玩,在学习上投入时间太少。
(2)智商差生成绩差是由于接受能力弱,学习效率低。但真正属智商差生者为数很少。
(3)偏科差生是指那些对化学不感兴趣从而学不进去,甚至放弃学习者,较普遍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对头。
二、对症下药是方向
对于高能差生,采用“聚焦法”。这类学生脑子灵、反应快,稍微懂了就不愿听,注意力很难集中。 教师只要想方设法把他们的精力“会聚”到学习这个焦点上来,即可摘掉差生的帽子。一般采取两种方法:
(1)吸收他们参加化学课外小组,组织他们开展“小创造、小发明、小实验、小制作、小论文”等第二课堂活动,以增强其学习化学的兴趣。
(2)鼓励他们参加化学竞赛,促使他们多看书、多练习、多动脑、多动手,把他们心思集中到钻研化学上来。偏科差生中以女生为多,学习上死记硬背多,灵活运用少。可通过观察和谈心帮助其改进学习方法,并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具体做法是:
(1)对上课害怕回答问题的,尽量提些简单的问题让其回答,以增强她们的自信心;
(2)预先培训后让其做演示实验,使其从成功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
(3)让其担任课代表,利用青年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促使其非学好化学不可。
智商差生大都自卑,易“破罐子破摔”。一般采取感情倾斜法。具体做到:
(1)不歧视,更多地关心这些学习上的“贫困”者。
(2)促膝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3)笑脸进课堂,以减少差生的心理压力。提问、练习多请差生上来,答好者给予表扬,答错了善言鼓励。
(4)作业“高标准”,对差生的作业要求和优等生同样严格,多采用面批,当面纠正。
三、巩固提高是关键
要使差生彻底甩掉差生的帽子,并使班里不再有新差生出现,这是解决差生问题的关键。通过以下几方面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对学生进行学习化学重要性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课堂上举例,尽量贴近生活实际,以缩短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结合授课内容讲解化学元素发现史和化学家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热爱化学,献身科学的理想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这种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要“化整为零”,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
(2)重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既要重视教材规定的演示实验、实验习题和学生分组实验,又要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做一些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原理。
(3)开放实验
[1] [2]
篇16:论讲授法在《中外新闻事业史》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
论讲授法在《中外新闻事业史》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
摘 要:讲授法是一种古老而又广为应用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尽管颇受非议,但运用得当却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有其独特的特点,讲授法在其课堂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教学方法;讲授法;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陆续出现并得以应用。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在一些文科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还是以讲授法为主,同时辅以其它的教学法。《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由于受其自身特点的限制,在其课堂教学中教师常以讲授法为主,其稳固的地位不可被其它的教学方法所取代。
讲授法,即讲授式教学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需要明确的是,所有的教师在课堂中都要进行讲授,根据其在课堂中讲授所占的时间多少比例的不同,讲授方式即可表现为主导方式又可表现为辅助手段。
本文所指讲授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讲授为主式,同时辅以其它教学方法,共同为教学过程服务的一种方法。讲授法是一种既古老而又应用最广的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众多教学方法中受到批评最多的一种。有人批评它是“照本宣科”、“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其导致了学生机械的、被动的学习,抑制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然而这些批评有其片面性,原因在于是否是有意义的学习并不取决于教学或学习的方式,而取决于是否能够满足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条件。由此可见,接受学习并不一定是被动的,讲授法所受诟病也并非是其本身固有的,而多是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不当或是教学内容自身的问题造成的。因此如果教师能够正确运用讲授法,那么它的确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有效方法,《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亦是如此。
一、讲授法是《中外新闻事业史》课堂教学的根本之法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讲授法在教学中主要适宜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即是陈述性知识,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讲授法。
1.讲授法适用于基础知识的传授。《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主要是介绍我国和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新闻事业的发展史,目的在于帮助准新闻工作者了解自己的行业史,从中借鉴前人的经验,吸取教训,其内容属于基础知识的范畴。学生要系统的学习基础知识并为后继的学习做铺垫,而学习这些前人的经验,虽不排除某种创造性,但仍以接受掌握为主,在此基础上再批判求新。因此,学生听教师讲授,即进行传授――接受式学习,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仍然是重要的学习途径。
2.讲授法适用于班级教学。至今,在我国教育教学中采用的主导教学方式还是班级授课制,在高等院校采用大班型授课更是普遍现象,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形式将不会发生较大的改变。虽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设的课程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较为灵活,一些专业技能训练课采用分组教学和个别化教学,但是象《中外新闻事业史》、《新闻学概论》、《传播学》等这些理论课的教学还是采用大班型集中授课,这样不但可以节省教学时间,节省资源,而且教学效果也不错。
3.讲授法适用于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情景。《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具体的、从没涉及过的知识,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学生对于这样的专业知识也有学习的需求。讲授法适用于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情景。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讲授法教学,能让学生直接接受教师教给的前人已获得的知识成果,确保学生形成清晰、稳定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也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循序渐进地掌握大量知识。这样能够突出地体现教学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反映了人们掌握知识的客观规律。
4.讲授法有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由于《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有限,因此在教学内容、课堂安排、教学时间等方面要严格控制,从而使教学工作具有严密的组织性和计划性,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讲授法可控性强,是保障教学秩序、完成教学任务及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有力保证。
二、讲授法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堂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讲授法可以表现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不同的形式。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堂教学中,主要应用的是讲述、讲解和讲演这三种形式。
讲读这种方式应用不多,它主要用于低年级的一些课程如语文、自然、社会等科目的教学。
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的课堂教学中,讲述和讲解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我们把中外新闻事业史的.发展轨迹看做一条直线,那么这条线就由无数个点组成,一个个的点就是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新闻媒体及新闻制度等。我们在画线的同时又要描点,所以说讲述和讲解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我们在讲述某一国家的新闻事业史的时候,对于其涵盖的重点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新闻媒体及新闻制度就要进行详细的讲解。比如说讲授美国新闻事业史这一章时,在讲述美国这个国家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轨迹,还要重点讲解一些新闻事件如“曾格案”、“掏粪运动”等;一些突出的新闻人物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本杰明?戴”、“普利策”等;一些影响较大的新闻媒体如“五大报纸”、“四大商业广播电视网”、“两大电缆电视网”、“两家世界性新闻通讯社”等以及美国的新闻制度。
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堂教学中,讲演还是时常会用到的。当教师就教材中的某一专题进行有理有据首尾连贯的论说,这就是讲演。比如说讲到“新闻自由”、“新闻体制”等一些问题,可把它们设计成一个个专题,教师进行系统、详尽的阐述。有时介绍某位杰出新闻工作者也会采用讲演这种方式。比如介绍萧楚女,用讲演的方式介绍他的生平、新闻工作经历、对他的评价和他的一些趣事,不仅用语言帮助学生在心中塑造了萧楚女这个光辉的形象,也让学生体会到他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三、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堂教学中运用讲授法应注意的问题
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堂教学中,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在使用讲授法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吃透”教材,并凌驾于教材之上。《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内容较多,为此教师要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安排好教学内容,不能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教师的讲授内容还要凌驾于教材之上,不仅要讲出本门课程的精髓,还要能够反映本学科的研究成果及授课教师的个人学术见解,培养学生关注学科发展新动向的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师要紧扣重点,不求面面俱到。《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内容较多,而教学时数有限,所以讲授内容的选择要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不求做到面面俱到,但必须重点突出。比如在讲某一国家的新闻事业史时,教师要“轻画线”(简要介绍该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沿革),“重描点”(精讲该国的新闻制度,发生的新闻事件,出现新闻人物,有影响的新闻媒介等)。教师在注意教材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同时,要善于选择精当的内容,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
3.教师要提升讲授水平,不能停滞不前。由于《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多是陈述式的,任课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准确,富于趣味性和幽默感。要把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尽量讲得生动鲜活,但并非离开讲授内容而一味追求形式变化,而是要做到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讲授水平,不断钻研,不能停滞不前。
4.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互动,不能“满堂灌”。一般史类的课程常被学生认为枯燥、无趣,《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也不例外。教师讲授时要注意启发性,激发学生开展积极思维活动,加强师生互动,讲问结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要把讲授法运用得当,不能把讲授变成“满堂灌”、注入式。
5.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适当采用电化教育手段。在《中外新闻事业史》教学过程中,讲授法虽稳居主导地位,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择教学方法并且将它们进行有机融合。比如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探究法等等。这样才能弥补讲授法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才能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不足,从而使得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运用的更加合理,也可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现在的高校教育中,注重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在本门课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合理使用电化教育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或电子讲稿的形式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要精良,要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电子讲稿也不能只是教师的讲稿(教案)直接“上墙”。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助于本课程和本专业学习的网站网址。授课教师还可以与授课班级的学生建立起沟通平台,如Q群、本门课的公用邮箱等,随时向学生提供一些业界和学界最新的动向、研究成果等学习资料,随时可以和学生进行在线沟通、交流。这样既便捷,省时;又可以弥补教师在课堂上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的讲授,很难实施个别化教学,很难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实施因材施教的不足。实践证明,教师通过这样的形式把课上课下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助于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不能一味地认为哪种教学方法好,哪种方法教学不好。《中外新闻事业史》的授课教师们要在教学中多思考,多尝试,多实践,发挥讲授法的长处并结合其它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 路海东.学校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篇17:乡土史教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乡土史教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原创: 赖海波
摘要
引入乡土史资源不仅能够丰富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还能在乡土历史文化研究中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文章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谈谈乡土史教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乡土史资源,是指学生生活所在地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乡土史资源来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究学习欲望。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基于乡土史资源,设计相应的历史探究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穿插乡土史资源,
活化初中历史课堂
教师要想改善历史课堂的枯燥气氛,让教学增添趣味性,必须灵活运用教材之外的历史资源,如鲜活的乡土史,补充和完善初中历史教学。例如,在《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节课中,学生无法凭借历史教材深入了解人们以前的生活方式,更不能了解人们的生活方式怎样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对此,我在教学中穿插了一些乡土史资源,以期帮助学生深入历史,了解历史知识。
在备课时,我收集了广东茂名市人民曾经使用过的一些粮票、肉票、米票和布票,借助这些具有乡土气息和时代意义的实物来强化学生对历史生活方式的认知。看到各式各样的购物票,学生忍不住问:“老师,这些票真的可以用来买东西吗?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不直接用钱买东西呢?”历史课堂氛围瞬间活跃了起来。此时,我为了更好地解答学生的疑问,又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了一个小视频,展示过去人们以票换物的购物场景。待学生观看完毕,我便为学生讲解:“现在你们看到的粮票、肉票、米票和布票都是人们过去用来购买物品的凭证。你们猜猜,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不直接用钱购买呢?”一学生回答:“限制消费,防止不法之徒倒卖商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种以票购物的.方式逐渐被淘汰。”
在上述案例中,我在教学中穿插了一些乡土史资源,瞬间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活化了整个历史教学课堂,提升了教学质量。
查找乡土史资源,
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自新课改政策实施之后,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成为每个教师关注的焦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相应的历史知识,还需要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灵活学习历史知识,感受历史文化。
同样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一节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结束之后,我以茂名市为研究对象,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历史探究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设计了两个研究主题以供学生选择。
主题1:以家族历史研究为主。学生可以自由组队,研究茂名市内的某个家族历史,包括家族族谱,家族的收入变化、饮食变化、服饰变化、住房分布变化等。
主题2:以茂名市整个家乡的变化为研究对象。学生自由组队,研究家乡的名字由来、家乡的变迁、经济发展变化以及人口变化等内容。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研究主题,通过查找资料,以达到主题研究目的。研究活动为课堂增添了几分乡土气息,使初中历史更加鲜活、生动和具体。
设计多种活动,
弘扬乡土历史文化
众所周知,了解文化是传承文化的前提。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多元化的历史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承、弘扬乡土历史文化。
例如,在教学《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节课时,我便设计了三个不同的乡土历史文化的活动,具体内容如下:
乡土历史调查活动:以抗日战争为主线,调查茂名市的抗日传奇故事。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采访那些参与过抗日战争或者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老人,然后将调查所得的抗日故事整理成调查日记。
抗日话剧表演活动:以调查所得的抗日故事为主题,组织学生分组参与抗日话剧表演活动,形象生动地展示抗日英雄的故事,进而使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的抗日历史。
抗日事迹演讲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前期调查所得的抗日故事和抗日话剧表演心得,整理相应的抗日演讲稿,与其他学生以演讲形式回顾那段抗日岁月,感受其中的抗日精神和乡土文化。
在抗日话剧表演活动中,其中一组学生表演了茂名市一名身经百战的抗日英雄——李以劻,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掩护蔡廷锴成功撤退的故事。由于该组学生表演得非常精彩,此次抗日话剧表演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在这个案例中,我结合教材知识点,设计了三个不同主题的历史文化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乡土历史和乡土文化,进而达到传承和弘扬当地乡土历史文化的教学目的。
融合乡土史教育,
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众所周知,历史教学的意义并不局限于强化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借助历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样是初中历史教学意义所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与乡土史的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中国乡土史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可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合乡土史教育不仅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历程,还能够激发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革命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我便在《资产阶级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教学任务结束之后,带学生参观广东茂名市的茂名革命史陈列馆。刚进入馆内,学生便显得异常激动。为了表示对这些革命先烈的敬重,在引导学生参观之后,我便让学生排列整齐地站在这些英雄先烈的面前默哀10分钟。这一方面能够增强参观的庄严气氛,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了解对待英雄人物的正确态度。在参观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当地的一些革命英雄及其事迹,充实自己的历史知识库,还能够通过切身感悟当地的革命历史,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怀。
结语
乡土史教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乡土史资源,激发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探究兴趣和欲望,促使学生弘扬乡土历史文化,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赖海波 广东省茂名市祥和中学
(见《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第15期)
篇18: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论文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论文
实验教学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而言非常重要.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能将学生学过的理论知识融入其中,而且为学生对于化学问题的探究提供了平台,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与感受化学原理.要想提升实验教学的整体成效,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融入信息技术.这不仅能让实验教学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并且能为实际教学过程带来有价值的辅助,提升学生对于实验教学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从实验教学过程中得到有益的收获.
一、捕捉不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信息技术可以有很多不同的使用方式,能够发挥的效用也有各种不同的体现.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学生捕捉到一些用常规方法难以捕捉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对于化学反应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有很好的把握.这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与认知.学生对于实验的整体把握是建立在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捕捉之上的,然而很多实验现象却不容易清晰地呈现出来,这些流失的实验现象往往会成为学生实验学习中的缺失.而利用信息技术,这一问题能够得到完善.有些常规状态下不容易操作或者演示的实验,可以透过信息技术清晰直观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对于实验现象有更加清晰的观察,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例如,在做“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时,通过实物投影可以呈现传统演示实验中学生不易观察到的现象,阴阳两极产生的小气泡可以清晰地得到呈现,阳极产生的淡淡的黄绿色气体,学生通过对比就可以得出结论,阳极有氯气生成;实验结束后在阴极附近滴入两滴酚酞溶液,阴极区域溶液颜色变红色,学生容易得到结论,阴极附近有碱性物质生成,从而使学生对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有直观的了解与感受.实物投影在实验现象不容易捕捉的实验教学中能够发挥促进作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地获知这些实验现象,而且能够让学生推导出相应的结论.
二、对于视频影像的灵活使用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视频影像可以发挥辅助效果.不是所有的化学实验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演示.有些危险的实验,不仅不能让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具备实验演示的教学条件.然而,有的实验非常重要,有必要让学生对于实验过程有较好的观察与了解,这样才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实验原理的理解与认知.对于这样的实验教学内容,可以发挥视频影像的辅助作用,教师通过将实验操作流程制作成相应的视频影像给学生播放,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了解实验流程工艺,进而深化对于相关实验原理的理解与体会.例如,“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实验操作步骤和所涉及的.实验仪器较多,课堂教学中一般难以演示.为了弥补这一教学缺憾,教师可以把相应的实验过程制作成视频,剪辑后在课上播放.这样,既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和相关实验仪器的使用,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实验工作者的艰辛,从而让学生了解整个实验的操作方式与工艺流程.又如,在讲“石油的炼制”时,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去炼油生产企业进行现场参观,而学生又想象不出石油化工工业生产的情境.通过视频,让学生观看石油化工生产的设备和工艺流程,学生能直观地认识这个实验过程,也能领会其中涉及的一些化学原理.
三、发挥动画模拟技术的辅助效果
动画模拟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使用比较有限.教师如果善于灵活利用这一技术,就能使化学教学效率得到提升.在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中,有机化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部分知识由于较为抽象,给学生的理解过程带来一定障碍.有些化学物质的结构、构成等,教师可以采用动画模拟技术制作一些相应的课件,让学生在观看这些生动直观的动画片段的过程中有效了解相关物质的构成特征.这样,不仅让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而且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例如,在讲“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时,教师可以运用动画软件把乙酸与乙醇反应的断键部位及新键的形成机理形象地展示出来.学生清楚地从屏幕中看到乙酸分子中的羟基和乙醇分子羟基上的氢原子从原分子上断开后“手拉手”形成了水,剩余部分结合成新的物质乙酸乙酯.这样,不仅让化学物质的反应过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让学生对反应的机理有一个清晰认识.总之,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能够为知识教学带来促进作用.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学生捕捉到一些用常规方法难以捕捉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对于化学反应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有很好的把握.
★ 数学史论文
【化学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共18篇)】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教学评析论文2024-02-11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论文2023-08-02
化学实验中的绿色化学教育论文2023-02-12
绿色化学化工学的论文2022-08-31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2023-07-16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策略研究论文2023-03-23
数学小论文2023-06-04
初一数学小论文2023-06-12
初二数学小论文范文2023-07-13
我们的零花钱数学小论文2024-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