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学高考命题看中学教学走向 论文(通用16篇)由网友“翼支冰阔落”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从化学高考命题看中学教学走向 论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从化学高考命题看中学教学走向 论文
从化学高考命题看中学教学走向 论文
一、化学高考命题范围及主要依据
化学科高考命题的范围是根据1990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纲(修订本)》和1994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纲(修订本)》的调整意见确定的。命题的主要依据是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颁发的《化学科考试说明》。教学大纲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化学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范围、深度、体系和结构,考试说明则规定了化学科高考的性质、内容、形式等,二者相辅相成。目前,新的教学大纲对旧大纲的部分内容作了增删和调整,新的考试说明颁发在即。但就1995年考试说明对化学科内容的要求看,有八点内容删去,有八点内容调整,有两点内容的要求降低。因此,组织高中学生复习,首先应当钻研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内容,同时要及时掌握考试说明所给予的.信息,准确把握命题范围及依据,从而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
二、化学高考命题原则及指导思想
近年来,化学科高考命题的特征表现为:出活题、考基储考能力。试题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以及适当的难度和区分度。这种常模参照性考试,其主要功能在于选拔优秀学生,并指导中学化学教学。因而在命题原则上体现出既有利于为高校选拔优秀学生,又有利于对中学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这样,命题的目标和立足点可概括为“稳”、“变”、“新”、“活”,注重能力考查,1995年的化学高考试题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因此,研究和分析近年来的高考试卷,对于今年乃至今后的教学走向和高考复习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95’化学高考命题分析及96’命题趋势
总的来说,1995年化学高考试题无偏怪现象,重视基础考查,联系实际,不超纲。从试题的变化来看,着重突出能力的考查。这也是今后命题的趋势。归纳起来有如下特点:
1、稳中有变
(1)重视双基考查能力
1995年高考化学命题在重视双基考查的基础上更突出了能力的测试。试题1、2、3、4、5、6、7、10、15、16、19、20、22,27、28、30、35题均取材于教材,注意了源于教材知识及这些知识的迁移和拓宽。
(2)经典试题仍予以高度重视
[1] [2]
篇2:从化学高考命题看中学教学走向
从化学高考命题看中学教学走向
一、化学高考命题范围及主要依据
化学科高考命题的范围是根据1990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纲(修订本)》和1994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纲(修订本)》的调整意见确定的。命题的主要依据是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颁发的《化学科考试说明》。教学大纲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化学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范围、深度、体系和结构,考试说明则规定了化学科高考的性质、内容、形式等,二者相辅相成。目前,新的教学大纲对旧大纲的部分内容作了增删和调整,新的考试说明颁发在即。但就1995年考试说明对化学科内容的要求看,有八点内容删去,有八点内容调整,有两点内容的要求降低。因此,组织高中学生复习,首先应当钻研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内容,同时要及时掌握考试说明所给予的信息,准确把握命题范围及依据,从而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
二、化学高考命题原则及指导思想
近年来,化学科高考命题的特征表现为:出活题、考基储考能力。试题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以及适当的难度和区分度。这种常模参照性考试,其主要功能在于选拔优秀学生,并指导中学化学教学。因而在命题原则上体现出既有利于为高校选拔优秀学生,又有利于对中学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这样,命题的目标和立足点可概括为“稳”、“变”、“新”、“活”,注重能力考查,1995年的化学高考试题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因此,研究和分析近年来的高考试卷,对于今年乃至今后的教学走向和高考复习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95’化学高考命题分析及96’命题趋势
总的来说,1995年化学高考试题无偏怪现象,重视基础考查,联系实际,不超纲。从试题的变化来看,着重突出能力的考查。这也是今后命题的趋势。归纳起来有如下特点:
1、稳中有变
(1)重视双基考查能力
1995年
[1] [2] [3]
篇3:从化学高考命题看中学教学走向
从化学高考命题看中学教学走向
一、化学高考命题范围及主要依据化学科高考命题的范围是根据1990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纲(修订本)》和1994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纲(修订本)》的调整意见确定的。命题的主要依据是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颁发的《化学科考试说明》。教学大纲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化学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范围、深度、体系和结构,考试说明则规定了化学科高考的性质、内容、形式等,二者相辅相成。目前,新的教学大纲对旧大纲的部分内容作了增删和调整,新的考试说明颁发在即。但就1995年考试说明对化学科内容的要求看,有八点内容删去,有八点内容调整,有两点内容的要求降低。因此,组织高中学生复习,首先应当钻研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内容,同时要及时掌握考试说明所给予的信息,准确把握命题范围及依据,从而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
二、化学高考命题原则及指导思想
近年来,化学科高考命题的特征表现为:出活题、考基储考能力。试题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以及适当的难度和区分度。这种常模参照性考试,其主要功能在于选拔优秀学生,并指导中学化学教学。因而在命题原则上体现出既有利于为高校选拔优秀学生,又有利于对中学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这样,命题的目标和立足点可概括为“稳”、“变”、“新”、“活”,注重能力考查,1995年的化学高考试题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因此,研究和分析近年来的高考试卷,对于今年乃至今后的教学走向和高考复习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95’化学高考命题分析及96’命题趋势
总的来说,1995年化学高考试题无偏怪现象,重视基础考查,联系实际,不超纲。从试题的变化来看,着重突出能力的考查。这也是今后命题的趋势。归纳起来有如下特点:
1、稳中有变
(1)重视双基考查能力
1995年高考化学命题在重视双基考查的基础上更突出了能力的测试。试题1、2、3、4、5、6、7、10、15、16、19、20、22,27、28、30、35题均取材于教材,注意了源于教材知识及这些知识的迁移和拓宽。
(2)经典试题仍予以高度重视
对于那些与大学学习密切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尽管是高考的热点问题或经典试题,仍然重视。这些试题的难度适中,且有根好的区分度。例如氧化----还原、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度等问题。
2、变中有新有活
试题(Ⅱ)卷变化较大,力求创新,侧重能力考查,在题目设计上一改往年难易安排有序的格局。各小题难易相间起伏性很大,能更好地考查学生心理素质和应试能力,充分发挥选拔功能。
四、今后中学教学走向
1、扎扎实实抓“双基”教学
把(Ⅰ)卷(Ⅱ)卷中“送分送到手”的题先牢固抓祝在基础上求变、求新、求灵活。从1995年考卷分析可知高一年级基础知识在命题中高达70%,综合性强的重要知识仍是高考的热点,今后仍然要考,但在题型和试题情境上将有新变化。
2、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基本实验的.操作和原理,综合实验的不同方案选择、评价和分析、定性与定量实验结合应给予足够重视,有条件的学校应多做一些,学生实验以及演示实验,也可结合电化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实验习题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实验在考查学生实验能力方面有局限,但仍具有一定的参照性。
3、熟练应用数学工具
注意在计算中应用质量守恒、原子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等进行巧解妙答。运用概念,分析试题,不算即能做出科学判断,并能熟练应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仍是今后复习的一大热点。
4、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学生能力
提高教师素质,开阔思路,在教学中居高临下给以指导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注意培养学生能力,全面提高素质,不仅要加强本学科知识的理解、迁移和灵活思维,还应当准确运用化学用语并不断提高学生对化学科学的抽象思维能力。
总之,高考在逐步改革,命题和教学也应逐步改革。《考试说明》虽有一定指导作用,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方面,都不应把《考试说明》作为高中教学的全部能力要求,因此进一步提高高考的信度、效度,进一步改进能力考查题型,使之充分发挥选拔有潜能学生的功能,以用之来带动并提高中学教学效率。
篇4:从高考作文看命题走向
从高考作文看命题走向
江苏 秦 葆
一、20高考作文的特点
年全国各具特色的15道高考作文.试题,呈现以下特点:
(一)、从命题的形式看,几乎是清一色采用话题作文,唯北京卷以“包容”为题――看是属于命题作文,但从实质看,这样的命题作文也可以纳入话题作文的范畴。
从.试题的构造看,同是话题作文,却出现了三种类型:一是材料型,二是命题型,三是选题型。在15道.试题中,材料型占12道题,形成了一股主流,是当前语文界使用频率最高的题型,也是高考作文命题的首选。上海的“忙”,北京的“包容”,采用命题型话题作文。这种类型的题目简约明快,思维空间广阔,有着很好的发展势头。福建卷则另辟蹊径,采用选题型。这种题型打破了只给一个话题的成规,为高考作文命题作了有益的尝试。
从文体的要求看,有的全不限,有的是加限制的不限,焦点仍然在于能不能写诗歌。高考作文能不能写诗歌,这是见仁见智的学术问题,但全国卷允许写诗达数年之久,却迟迟不拿出评价的标准,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从话题的设计看,联合式话题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4份全国卷、天津卷,辽宁卷、浙江卷、重庆卷、江苏卷、广东卷等10份试卷这样设计话题,真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受话题模式的影响,意在增多话题的限制,加大审题的难度,加强.试题的避猜性,大大提高了考查的思维价值。除外,设计单一式话题的有北京、上海、湖北、湖南等,设计多项式话题的有福建卷,从而显示了话题设计的多样性。
(二)从话题的内容上看大体反映以下几个方面:
1、审察自我,正视问题:全国卷的“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重庆卷的“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共有三个话题就如何看待自己与别人展开讨论,都是以如何正确对待自己为核心来考查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写作能力。全国卷的另两个话题是“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及“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前一个话题是谈论一个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所遭遇的挫折,后一个话题是谈论一个人应该如何去面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它们实际上是从正反两面谈论如何正确面对自己所遇到的困难,从而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这五道题植根于中学生的思想土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关注社会,聚焦热点:上海卷的话题“忙”,抓住了当今社会讲究快节奏高效率的特点,把作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浙江卷的话题“人文素养与发展”,是从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比例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提炼出来的,让高考作文与现实中的社会矛盾挂钩,引发考生深入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湖南卷的话题“家庭教育”,是当前全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考生首当其冲,最有生活体验,也最有发言权。上面这些话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生活热点,意义重大。
3、价值取向,道德修养:天津卷“材与非材”,辽宁卷 “平凡与自豪”,都属于价值观范畴。发人深省且充满思辩性。伟大出自平凡,我们在为伟大而骄傲的同时,也要为平凡而自豪――正确对待平凡,这样的话题广大考生大有发挥的余地。北京卷 “包容”,湖北卷 “买镜”,都跟道德修养有关。我们的祖先极为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绵延的传统美德和丰富的文化积淀,给考生.写作的灵动。
4、自然情致,人文景观:江苏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让考生走进大自然;福建卷以人物(文学形象)为话题,使.试题充满人文色彩。
二、“新课标”下的20高考作文命题走向
任何事物的变化,一是本身的矛盾所引起的发展变化,二是外界的原因引起的.发展变化。高考作文也是如此。
对于高考作文影响最大的,笔者认为是新修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2004年正式实施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高考作文受到的直接影响来自于语文考纲,而且考纲是《大纲》《课标》的执行方案以及观念的具体化。新课标、新考试精神要求学生“负责任地.写作”、“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要有独立的.写作思维”,这是作文拿高分的新标准。据此,对年高考作文命题走向作以下的预测。
1.在“认识”这个话题上继续引申。引导中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20的“情感的亲疏与认识关系”,延续到今年的全国卷的四个话题,还有其它省份的几个话题作文,都是讲“认识”的。认识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社会,才能融入当代中国的社会;认识自我,才能全面发展,规划人生理想。因此,2005年从“认识”这个话题还可能进一步细化,具体化。
2.从审美引申到文化。《课标》:“审美教育有助于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2004年的江苏卷“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是这一方面的可贵尝试。当然,关于知、情、意在作文方面的考查,不一定全面考,更不一定局限于山水自然,也可能有对人的审美(帅、酷以及气质),也可能有对社会风尚及流行文化的审美,也可能对传统文化中小说及诗、词、曲、赋的审美,甚至可能引申到文化的范畴。
3.考查语言运用和语文实践活动。在《课标》里“应用、拓展”,“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能力,能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适当时机与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注意表达效果。参加演讲与辩论,学习主持集会、演出等活动。”关于这方面的考题,在90年代有给编辑部的一封信,反映环保问题;上海卷,近年来有假设从某刊物的几个栏目中选一个做编辑;以前上海卷连续两年写小作文:两分钟的发言稿,从考查“说”的角度出题;其实,还可以考讲演稿,还有辩论、采访、主持等等,全面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样既考了“写”,又考了“说”,把高考作文与语文活动联系起来。
4.把课外阅读与高考作文联系起来。2004年福建卷,列了两组人物,每组5人,5人中有真实历史人物,也有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也就是说,传记人物与文学形象。这古今中外的5个人物都是可以从课外阅读中获得。那么800字以上的文章就是两种体裁,一是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速(缩)写;二是评论,文学评论或历史人物评论。因此,作为应对策略,除了读小说外,还应引导学生阅读历史人物传记。没有阅读便无从下笔。
高考作文的演变,还会受到高考作文本身出现的矛盾,从而引起变化。针对有些考生作文“胡编乱造”、“四不象”的作文大量出现和内容空泛、缺少生动的记叙,缺乏深刻的分析推理等情况,近年来,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增加了“感情真实”、“内容丰富”的条目,并且对“四不象”类的作文一律封杀,不及格。为了从根本上整治“四不象”,为了与高中作文教学的训练体裁的一致,话题作文开放式的“体裁不限”的规定,有可能改变。这一点应引起注意。
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在实施中矫正,高考作文的形式和选材的开放度将在今后的命题要求中微调。在新课标理念的引导下,从有利于选拔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高考也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继续探索。[211161南京市江宁中学教育科学研究室 025-51739549]
[1]
从2004年高考作文看2005年命题走向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5:从高考作文看命题走向教案
从2004年高考作文看2005年命题走向教案
江苏 秦 葆
一、2004年高考作文的特点
2004年全国各具特色的15道高考作文试题,呈现以下特点:
(一)、从命题的形式看,几乎是清一色采用话题作文,唯北京卷以“包容”为题――看是属于命题作文,但从实质看,这样的命题作文也可以纳入话题作文的范畴。
从试题的构造看,同是话题作文,却出现了三种类型:一是材料型,二是命题型,三是选题型。在15道试题中,材料型占12道题,形成了一股主流,是当前语文界使用频率最高的题型,也是高考作文命题的首选。上海的“忙”,北京的“包容”,采用命题型话题作文。这种类型的题目简约明快,思维空间广阔,有着很好的发展势头。福建卷则另辟蹊径,采用选题型。这种题型打破了只给一个话题的成规,为高考作文命题作了有益的尝试。
从文体的要求看,有的全不限,有的是加限制的不限,焦点仍然在于能不能写诗歌。高考作文能不能写诗歌,这是见仁见智的学术问题,但全国卷允许写诗达数年之久,却迟迟不拿出评价的标准,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从话题的'设计看,联合式话题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4份全国卷、天津卷,辽宁卷、浙江卷、重庆卷、江苏卷、广东卷等10份试卷这样设计话题,真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受年话题模式的影响,意在增多话题的限制,加大审题的难度,加强试题的避猜性,大大提高了考查的思维价值。除外,设计单一式话题的有北京、上海、湖北、湖南等,设计多项式话题的有福建卷,从而显示了话题设计的多样性。
(二)从话题的内容上看大体反映以下几个方面:
1、审察自我,正视问题:全国卷的“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重庆卷的“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共有三个话题就如何看待自己与别人展开讨论,都是以如何正确对待自己为核心来考查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写作能力。全国卷的另两个话题是“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及“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前一个话题是谈论一个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所遭遇的挫折,后一个话题是谈论一个人应该如何去面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它们实际上是从正反两面谈论如何正确面对自己所遇到的困难,从而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这五道题植根于中学生的思想土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关注社会,聚焦热点:上海卷的话题“忙”,抓住了当今社会讲究快节奏高效率的特点,把作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浙江卷的话题“人文素养与发展”,是从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比例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提炼出来的,让高考作文与现实中的社会矛盾挂钩,引发考生深入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湖南卷的话题“家庭教育”,是当前全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考生首当其冲,最有生活体验,也最有发言权。上面这些话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生活热点,意义重大。
3、价值取向,道德修养:天津卷“材与非材”,辽宁卷 “平凡与自豪”,都属于价值观范畴。发人深省且充满思辩性。伟大出自平凡,我们在为伟大而骄傲的同时,也要为平凡而自豪――正确对待平凡,这样的话题广大考生大有发挥的余地。北京卷 “包容”,湖北卷 “买镜”,都跟道德修养有关。我们的祖先极为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绵延的传统美德和丰富的文化积淀,给考生写作的灵动。
4、自然情致,人文景观:江苏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让考生走进大自然;福建卷以人物(文学形象)为话题,使试题充满人文色彩。
二、“新课标”下的2005年高考
篇6:解析高考命题趋势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普通高考所肩负的双重任务要求,在研究高考英语科的发展方向时,必须将国际上语言教学与考试的新发展和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结合起来考虑。
1惫际上语言教学与测试理论的发展
60年代至70年代时,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单项测试模式一直是语言考试的主流。这一时期,考试突出强调评分的客观性,测量学家为此而精心设计了多项选择题,该题型被用来考查考生的各种语言能力,甚至于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70年代后,甚至在此之前,就有人开始对单项测试模式提出批评,如Carroll认为单项测试的主要缺陷是一次仅测量一个语言点,这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符合现实生活中语言的实际应用,因此他建议考试的重点应该是语言的交际功能,而不应该是各种语言要素。
与此同时,随着语言教学理论从重视语言要素的掌握到强调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转变,语言交际能力测试开始受到大家的青睐。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认为一个人进行语言交际时不仅需要一定的语言知识,还须具备语言本身以外的社会文化规则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Mundy拓展了这一观点,指出所教授的语言应该与学习者当前和未来的需要密切结合起来。Van Ek在他的“入门阶段”一书中将这一理论付诸于实践,对交际法在课堂教学和试卷设计中的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入门阶段”不是一本教科书或大纲,也不是某一层次的学习者所应掌握的语言要素条目,它阐述了学习者所应达到的目标,着重论述了学习者应如何应用一门语言在讲该语言的国家独立进行日常活动,这些日常活动不仅包括购物、旅游,还包括与其他人交换意见、交流信息。它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是使语言教学开始从偏重语言结构转向偏重交际情景与交际任务,对所学语言材料提出了真实性的要求。语言测试也随之提出了材料真实性的要求,同时开始从单项测试模式转向重视某一特殊语言情景下的测试任务。
70年代后期以后,语言学家为教学与测试的需要,提出了一些交际能力模型。其中,对当前语言测试较有影响的为Bachman和Palmer的语言运用。
按照这一模型,Language ability由Language knowledge和Strategic competence构成,这一结合体为语言使用者提供了生成与接受话语的能力。
(1)Language knowledge
Language knowledge由Organizational knowledge和Pragmatic knowledge两部分组成。Organizational knowledge是指用以生成和理解语法正确的话语和句子,以及将这些话语和句子组成语篇的形式结构知识。该部分按不同层次分为Grammatical knowledge(生成和理解形式上准确的话语和句子的知识)和Textual knowledge(生成和理解由多个话语和句子构成段落的知识)。Pragmatic knowledge是帮助我们将话语或句子与其意义、语用者的意图及语用情景的相关特点联系起来生成或理解语篇的知识。该部分分为Functional knowledge(帮助我们解释话语或句子和语篇及语用者意图之间的关系)和Sociolinguistic knowledge(帮助我们生成与理解符合特定语言情景的语言)两部分。
(2)Strategic competence
Strategic competence可以被理解为一组元认知成分或策略,它由Goal|setting(决定要干什么)、Assessment(评估已具备和需具备的条件)和Planning(决定如何利用已具备的条件)组成。
对语言测试者来说,语言能力模型非常重要,因为它为能力测试提供了一个范围,而明确测试范围则是检测一个考试效度高低的先决条件。
交际能力测试要求语言测试者尽力注意语言材料在两个方面的真实性,一是相互作用的真实性,二是交际情景的真实性。相互作用的真实性要求作为语言运用情景的试卷中的材料能引起考生的共鸣,能够考查出考生以下几方面的情况:第一,语言知识;第二,知识概要;第三,元认知策略;第四,对语言功能的运用。就指导命题而言,这一真实性描绘出了问题类型的大致轮廓,例如:写作题要求考生在一定程度上自己制定目标,因而与其他评阅简便的限制性任务相比,具有更强相互作用的真实性。交际情景的真实性要求所用语言材料和问题类型符合非测试状态下的语言运用情景。
2蔽夜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目前,国际上语言教学与测试理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提出了一整套新的语言与教学理论。这一理论体系可归纳为三个基本论点:(1)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2)语言知识不等于语言运用;(3)语言教学的目的应该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语言知识的掌握;语言考试的重点应该是语言运用,而非语言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以往的单项考试模式,在考试中着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这套新的教学理论正在逐步为我国的英语教学界所接受。1992年和1995年,新的初中和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分别开始试用,两大纲都特别强调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新的英语教材(人教版)的出版更是在全国中学英语界掀起了加强基本训练、着重培养学生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的热潮,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已渐渐退出课堂,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我国经济状况的改善、教学设施的改进和师资水平的提高更是为学生提供了学好地道英语的必要条件。更鼓舞人心的是,师范院校锐意改革,使一大批中青年教师掌握了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为中学培养出了大量识教材、懂教法的优秀人才,直接或间接地领导了中学的教学改革。
更令人高兴的是,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经过全国多位外语教学专家的共同努力,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已经制订完毕,将于近期在部分省市开始试用。这是英语教学界,特别是中学英语教学界的一件大事。该“标准”有许多不同于以往“教学大纲”之处,主要是:提出了在中学阶段进行校内英语等级考试的概念;以“纲要”的形式明确指出,应该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考查;明确提出了“语言运用能力”的概念,并在各项要求中予以落实;为了“对外改革开放”的需要,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词汇项目由原来的2 000增加到3 500个。
3 NMET的发展方向
研究国际上新的语言教学和测试理论后不难看出,我国的高考英语试题(NMET)在题型结构、考查内容等方面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之处。令人高兴的是,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设施的改善正在为进一步完善NMET,使之充分考查出考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积累必要的条件。总起来看,NMET未来几年中将会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发展:
(1)将对考生的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出明确的要求
语言是一种综合性的言语活动,听、说、读、写在语言交际中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不可偏废。然而,由于大纲、教材、师资、教法等各方面的原因,前几年,我国中学生的听、说能力没有得到适当的培养,许多学生学到的只是聋哑英语,这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直接影响了他们语言运用能力的掌握和未来的继续学习。新的初、高中英语教学大纲的颁布和新的英语教材的出版使听、说能力的培养成了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与此相适应,各地中学都开始注意教学设施的改进,有些条件较好的学校已购置了语音实验室,专门开设了英语听说课,条件较差的学校也已开始充分利用录音机辅助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以往那种落后局面,为NMET中加强听力考试、增加口头表达能力的考查奠定了基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和含听力部分的试卷在全国的推广,口语考试的试点和推广工作也将在全国范围内逐步进行。
(2)将逐步提高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要求
根据新的英语课程标准,英语科在中学阶段的教学时数将会有所增加,同时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将会有所提高。根据该标准培养出的学生,其英语水平将毫无疑问应该会有所提高。高考是常规参照性考试,主要作用是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如果考生水平提高,而其难度不变,试卷的整体区分度势必会降低,水平较高的考生将很难得到区分,某些高校将难以选拔到所需的人才,因此,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试卷难度亦应该相应提高。
篇7:从高考改革动向看中学地理教学的改革
从高考改革动向看中学地理教学的改革
上海从1995年开始恢复地理高考已有4年, 选考地理的考生人数逐年增加,这对地理教学的稳定发展起了 积极的作用,对全国的高考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有些省份也准备效仿。广东省“3+x”方案的出台,明显加 强了地理学科的地位,在全国地理教育界再次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同时,浙江、吉林、江苏、山西四省也将于 恢复地理高考。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师所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要重视自己从事的这门学科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并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 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地对地理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一、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我国古代曾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作为一个人博学多才的重要标志。受其影响,我国传统教育过多 地限于促使学生重视具体书本知识的学习,即强调知识的记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不重视“学习能力 ”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过多地依赖教师指导,缺乏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具体知识 的获得,忽视知识形成的过程,造成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因此,更新教育观念,首先要在现代教育 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培养学科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并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这首先要求我们在 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在全面准确传授知识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质的认识和客观的看法,即让 学生既掌握基本的知识,又能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出现的地理事象;其次,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科学辩 证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使学生由“学会”转为“会学”、“会钻研与创新”,这就要求老师必须由“讲师 ”变为“导师”。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教会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办法是教师用自己正确处理教材的方式和方法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得到学法指导,而不是一般的理论说教或经验 之谈。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必须使自己的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相吻合,具备系统的开放的思维方式,善于从 整体出发,认识系统内外的各种联系,而这种思维的形成,要经过老师耐心细致的培养,所以教育观念的转变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教学中努力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树立现代的教育教学观念, 即以发展的主体性为中心,教会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主动地继承知识、发展知识和创新知识,获 得适合自己的发展,从而形成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共性和个性都得到适时、适度发展的全新素质观。
众所周知,要更新观念,达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必须进一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因为高素质的教师 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但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曾经恢复起来的地理学科地位,再一次陷入 危机,对中学地理教学师资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尽管还有会考存在,但其要求低得多,学生的学习目标也低得 多(多数学生只求合格)。在县级以下的很多学校,初中地理课往往被占用,即使有人上课,也不是专职教师 ,甚至出现过“只要认识汉字就可以教地理”的荒谬观点。在学校每天的课程设置中,地理课排在上午第一、二节的情况几乎为零。这些都影响了地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从而忽视了对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甚至有些地 理教师不知流向何处!如今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和各种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出台,提高地理教师 素质已成为紧迫的任务和要求。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地理教师的素质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第一、加 强师德修养,提高思想素质,具备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爱岗敬业,勤于钻研;才能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第二、加强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继续教育能使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产生持久的发展,所以通过博览、培 训、进修、函授学习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充实和强化教师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各 种职业技能。第三、加强教育研究,提高教研素质。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而持久的工程,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 断摸索、完善和发展。“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只有走教研结合之路,才能在教学与育人方面有更 大的作为。因此,教师必须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和科研实践活动,形成科研促教的共识,进而提高自身综合素 质。
二、改革教学内容,体现素质教育要求
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直接载体,是培养学生学科素质的基础,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 键。但就目前使用高中地理教材来说,主要强调知识性、继承性,缺少对学生创造与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注 意全面性和系统性,对个性和差异重视不够:引用的'事例,资料较陈旧,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果不足,没有 体现出地理学科的现实性和实用性,因此,必须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在体现地理学科特点的前提下,以素 质教育为核心,突出地理科学为国家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使学生明确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社会价值、经济 价值等多重价值,更加关注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反映中国特色。同时规定必修的地 理实验课和实践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形成。
三、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相一致的。传统的地理教学,只是把具体的知识要素作为重要内容 来讲授,忽视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分析方法,这样很难使学生提高认识,培养能力,因此教学中要重点分析知识 结构体系,并引导学生捕捉知识要素,使其各得其所,实现要素和结构的有机统一,使学生获得分析、综合、评比、概括、比较等各种能力。要切实加强地理素质教育,就一定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研究学生的 心理特点与求知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努力培养他们的地理意识、能力与 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优化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但教学过程从宏观上看,可以划分为讲授新课和复习两个阶 段;从具体来看,它又包括教学设计、教具的制作或准备、媒体资料的辑录、编写教案、授课、作业批改、考 核等众多环节,每一个阶段和环节都必须认真对待。但当前绝大多数学校的地理教学都只面向会考要求,讲得 肤浅,知识结构分析、能力培养等都不到位,造成很多学生仍以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高中地理,效果当然很 差。优化教学过程是指整体优化,就是要把各个阶段的教学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赋以特定的教学内容和任务 ,加强对各个阶段和环节的质量管理,使整个教学过程变为一种良性循环。在普及电化教育的学校,要充分发 挥现代技术手段或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 与学生的多向交流,使学生对地理产生爱学、乐学的良好氛围,进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高效 优质这一优化教学过程的真正目的。
四、改革考试内容,突出地理素质要求
素质教育已成为学科教育的主旋律,但素质教育同样需要考试。目前对高中地理教学水平具有检测功能的 只有会考,但在一些省近几年的会考试题中,过多的是考识记,对全球关注的环保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却 极少涉及,更谈不上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了,这对地理教学的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随着高考制 度的改革,全国恢复地理高考已曙光初显,因此对会考或高考试题的编制也必须深入研究,深化改革。在试题 的设计与编制中,应调整以往识记、理解、综合与运用试题的分值比重;考试内容应面对现实,贴近当今环境 与发展问题,努力体现地理学科的时代价值,并建立一套以素质教育要求为尺度的考核标准与体系,扭转重知 识轻能力的倾向,也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学地理教学起到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实现地理教育本身的持续发展。
篇8:从作文命题看中外教学的差异
以下实例反映了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如果不缩小,我们很难培养出具有自主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如何缩小这种差异,值得我们深思,更应引起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的重视。<?XML:NAMESPACE PREFIX =O />
从给学生的作文题目能看出教师的命题意图,从中外学校作文命题也能看出中外教学指导思想的差异。
我国中小学阶段写人的题目不外乎“我的父母”“我的同学”之类,写的题目常常是“记一件小事”“记一件难忘的事”和“记一件有意义的事”等。写景的题目往往以“游 ×”“游记”居多。如此题目无非是想让学生熟记学过的东西,模仿范文的样子。 即便是高中学生的作文题目也只是在原题目前多了些限制和修饰性的定语,很难想像这类命 题对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能有多大提高。
看看美国中小学的作文命题:“怎样计划一次活动(旅行、球赛、参观、工作等)”“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照看小孩子的保姆”“一次历史事件的原因”“某项科学实验的过程”“ 为小学五年级学生介绍物质形态的讲解稿和相应的实验设计”“为某短篇小说续写故事”等。从以上题目我们可以看出,其作文命题注重社会实践,实用性强,着重培养学生的 动脑、动手和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中美作文教学指导思想的差异可见一斑。
再看英国中小学的作文命题:“城市的自来水加工”“你在几个月前买了一块表,但忘了拿保修单,表坏了,请给商店写一封请求修理的信……”“《李尔王》里对自然界的描写引起 你哪些感情体验”。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英国的学校非常重视学生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去学习和认识生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非常重视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
“我是怎样经历了一次有趣的意外事件”“用下列两组词各写一个故事(①祖父、孙子、雪橇,②彼得、贝洛、足球)”。仅此两题就能看出德国语文教学的灵活性和独特性。其作文训练注重开拓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而加拿大的作文命题“读书报告(自己查找、阅读、分析、综合资料,必须有封面、目录、导言、正文等)”,则更重视了对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这种命题对培养学生 的逻辑性、条理性、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大有益处。
法国学生的作文命题“电视的利与弊”“以见证人的身份就某件事写一篇文章”更令我们感叹不已。这些题目不仅生活气息浓厚,而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篇9:从1995高考看中学语文教学
从1995高考看中学语文教学
高考问题是一个热门话题。前不久,本刊邀请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的教师和学生,围绕高考问题进行座谈 。尽管有些学生发言不免稚嫩,但很能令人思索,它能启迪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语文高考究竟应该怎样 对语文教学做到正确导向,语文教改如何深入?现选录部分发言,以食读者。
* * *
一、高考应以考查语文能力为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刘哲夫(武汉市二中特级教师):自1984年高考试题进行改革以来,试卷中主客观试题的比例问题一直是 命题工作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一些人为了评分公平,主张多用客观性试题,另一些人担心削弱学生的表述能力 而赞成增加主观性试题的份量,今年的语文高考试卷显然持后一种观点。该卷将科技文阅读题移往Ⅰ卷,从而 使Ⅱ卷全部成为主观性试题。第一次明确地将客观性试题(Ⅰ卷)与主观性试题(Ⅱ卷)的分数比定为60:90( 2:3),即后者的分数为前者的1.5倍。这无疑将给中学语文教学以新的导向。
王建明(武汉市二中语文组长):高考试题对于向高校选送人才以及中学教学均具有导向功能。今年高考 语文试题对今后中学语文教学及备考提供了什么信息,值得分析研究。
总的说来,1995年语文试题明显加强了实用语文能力的考直,主观题占分比例增加,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 考查,能针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尽量避免静止孤立地测试知识,着眼于在运用中考查学生 掌握基础知识的水平和能力。这一特点显示了命题的稳定性、连续性、规范性,使考生不至于因试卷变化莫测 而无所适从,有利于减少社会上愈演愈烈的出偏、难、怪题及大搞题海战术的灾害,有利于减轻师生过重的负 担和压力,抓好基础,搞好教学改革。
篇章语段的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智力技能,它是一种独立的能力。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字、词、句的一 般的、表面的文意理解上,更应着眼于语言的整体性、连贯性,理解并掌握语流、语脉和语言在特定环境中的 含义,突破静态阅读、理解 篇章语段的表层含义。今年阅读试题体现了上述高考阅读试题的思路。为了适应高 考的要求,我们应当打开教学的视野,不但要指导学生学好、用好课本,还应该引导学生适当读一些课外名篇 佳作。知识丰富了,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从今年作文命题形式看,今年作文试题一小一大,描写断片加议论文。这实际又回到90年代初期“小作文 ”考查记叙描写能力,“大作文”考查议论文说理能力的格局。
今后的教学以及复习备考工作要注意强化运用能力训练。语文知识的复习不能只停留在记忆和理解概念的 档次上,应把知识作为发展能力的基础,在运用上多下功夫,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读和写中的实际问题。
孙路静(武汉市6中学生):一份好的高考试卷,重在选优,选优的重点不在于背熟那些基础知识。过分注 重字词注音释义的考查,可能将学生引向“高分低能”的狭窄胡同,应压缩基础题题量,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 的考察。
应去掉那些死知识的选择题与填空题。将必要的基础知识放在阅读题中。阅读题的测试面还可以拓宽些, 由目前的两三篇增到四五篇,选取短小精悍含量大难度适中的片段,这些片段应多从中外名著中去选。这样不 仅可以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也给这方面有才华有造诣的学生提供一个表现的天地。这样做,在阅读题这一块 就可体现以培养语文能力和素质为主的正确导向。
魏蔚(武汉市11中学生):纵观多少年来的高考,就会发现每年的语文成绩总没有其它科目好。这决不是 一个偶然现象。从这件事引出了个议题――中学语文应该怎样进行教学?
现在,一些教师似乎只重视教材,在教材上下很大的功夫,通常花2-3个课时来详细地讲解每一篇课文。学 生们应掌握的相应的.课外知识却得不到补充。每次复习时,一些学生总是把大量时间用来背课本上的死知识, 甚至连课下注释也要背得一字不漏。如果这样,那么是不是连孔乙己写的四样“回”字也要记住呢?按这种教 学方法,学生所能得到的仅仅是课本上的一点知识,而这点知识对于即将成熟起来并走向社会的高中生来说, 是远远不够的。
我认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不必只拘泥于教材,还应注重学生的课外知识。教师可以以教材为基础,用较 少的课时来讲解教材,然后抽出一定的时间来组织学生接触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课外知识。臂如,可以适当 地让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长期这样,就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素质是大有 益处的。教师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学以致用,才能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识。
郭泓(武汉市2中学生):今年语文试卷着重考查学生语文知识的迁移能力,还有一些阅读题是考查语文综 合知识的运用,都存在一定难度。我们对付这类考题缺乏心理上和实践上的承受能力,而对于涉及课文中的死 知识和概念方面的考题却应对自如。这就说明我们今后的训练重点应放在培养和强化能力上,训练分析能力, 不断提高语文知识的运用水平。
张帆(武汉市6中学生):平时我们在语文学习中,不论是授课还是复习,都紧扣课本不放,老师和同学都 力求搞透教材,掌握基础知识。但纵观今年的高考试卷,这样的学习方法,效果似乎“英雄无用武之地”。乍 一看高考试题,倒有几分像语文知识竞赛。如果平时没有多读多看课外读物,没有多了解各种文学知识,怎能 知道“一门三父子”是谁?《鲁滨逊飘流记》的作者又是谁?考生面对这样的试题,难免抱着侥幸心理猜猜答 案。运气好的答对了,猜不中的也只有怪自己运气不佳。加上身处高考这样的紧张气氛中,其结果可想而知。 这样的考试,考生不能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这样的结果,又怎能凭真本事选拔人材呢?
假设老师同学们为了应付这样的考试,钻偏题,找难题,这将把语文学习引入怎样的歧途呢?
二、不是研究语言,而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易名(武汉市11中学生):各种语言,都有两种不同的学习目的:一是应用,二是为研究。前者才是中学 学习语文的目的,后者属于大学专业研究者的目的。而历年高考试卷中,基础知识部分的考试又成了学生复习的重点对象,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无异于舍本而求末,得不偿失。我认为,长痛不如短痛,干脆砍下 这一块基础题。
秦芳(武汉市2中学生):今年高考语文试卷总体上注重考查学生语文能力,方向是正确的。综观全卷,我 觉得文言文阅读较为棘手。原因在于学生平时的训练与高考还存在距离:学校较重视识记和对课文的理解,而 对运用能力强调不够。这样,我们即使把文言文的词类用法,句型特点背得滚瓜烂熟,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还 是难以做到学以致用的。从文言文学习中,吸取于今天有用的语言,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目的。而今年的文言 文试题没有体现这个导向,倒是向研究语言的方向引导。
三、咬文嚼字的考法可以休矣
杜雯(武汉市11中学生):今年高考的语文试卷,总的来说比较注重于能力考查。但试卷中古文部分“抠 字眼”的题目比较多。学习古文对于我们了解传统文化,陶冶情操有很大帮助,但逐字逐句地去抠,搞得过于 专业化,实在没有必要。我们读一篇文章,主要在于把握其精神,了解其内涵,对于精妙的字句当然也值得反 复咀嚼品味,但我认为这其实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而在考试时过于“抠字眼”,就会引导学生在阅读文言文 时对文章的把握处于一种主次颠倒的地步,弊大于利。试题中这类“抠”字眼题占分不少,能否“砍”掉一些 呢?
殷明(武汉市6中学生):今年文言文的考题我以为出得较偏。在广泛运用现代汉语的今天,我们学习文言 文应重在语言精髓或思想精髓,而不是钻牛角尖。如果过份强调字词的音义,会不会产生误导:舍本求末,或 专搞文字考证、文字游戏。
篇10:从1995高考看中学语文教学
从1995高考看中学语文教学
高考问题是一个热门话题。前不久,本刊邀请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的教师和学生,围绕高考问题进行座谈 。尽管有些学生发言不免稚嫩,但很能令人思索,它能启迪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语文高考究竟应该怎样 对语文教学做到正确导向,语文教改如何深入?现选录部分发言,以食读者。
* * *
一、高考应以考查语文能力为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刘哲夫(武汉市二中特级教师):自1984年高考试题进行改革以来,试卷中主客观试题的比例问题一直是 命题工作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一些人为了评分公平,主张多用客观性试题,另一些人担心削弱学生的表述能力 而赞成增加主观性试题的份量,今年的语文高考试卷显然持后一种观点。该卷将科技文阅读题移往Ⅰ卷,从而 使Ⅱ卷全部成为主观性试题。第一次明确地将客观性试题(Ⅰ卷)与主观性试题(Ⅱ卷)的分数比定为60:90( 2:3),即后者的分数为前者的1.5倍。这无疑将给中学语文教学以新的导向。
王建明(武汉市二中语文组长):高考试题对于向高校选送人才以及中学教学均具有导向功能。今年高考 语文试题对今后中学语文教学及备考提供了什么信息,值得分析研究。
总的说来,1995年语文试题明显加强了实用语文能力的考直,主观题占分比例增加,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 考查,能针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尽量避免静止孤立地测试知识,着眼于在运用中考查学生 掌握基础知识的水平和能力。这一特点显示了命题的稳定性、连续性、规范性,使考生不至于因试卷变化莫测 而无所适从,有利于减少社会上愈演愈烈的出偏、难、怪题及大搞题海战术的灾害,有利于减轻师生过重的负 担和压力,抓好基础,搞好教学改革。
篇章语段的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智力技能,它是一种独立的.能力。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字、词、句的一 般的、表面的文意理解上,更应着眼于语言的整体性、连贯性,理解并掌握语流、语脉和语言在特定环境中的 含义,突破静态阅读、理解篇章语段的表层含义。今年阅读试题体现了上述高考阅读试题的思路。为了适应高 考的要求,我们应当打开教学的视野,不但要指导学生学好、用好课本,还应该引导学生适当读一些课外名篇 佳作。知识丰富了,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从今年作文命题形式看,今年作文试题一小一大,描写断片加议论文。这实际又回到90年代初期“小作文 ”考查记叙描写能力,“大
[1] [2] [3]
篇11:教师研修心得:从工作坊看教学走向
我的第一次莫氏研修,在四轮紧张又充实的培训中拉下了帷幕。
四轮,长达12天的研修活动,我们聆听了莫老师精彩的报告,每一次都有新的思考和收获。我们领略了从莫式研修走出来了众多名师的课堂和报告,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和成长的方向。
大咖罗才军,用一堂《文言文三则》和一堂《盘古开天地》阐释了文言文该怎么教,神话故事又该怎么教,进而拓展到散文该怎么教,各种文体的教学有不同的策略和侧重。
吴淼峰、林志明、张幼琴、丁圆伟、王铁青、王飞虹、钱莹、周叶萍等莫老师的徒弟,姑且可称之为师兄师姐,他们用一堂堂精彩的课,展现着各自修炼的成果;朱胜阳、赵一波的拓展课程也让我们看到了成长必经的轨迹。他们的成长故事,就是我们学习的样板。
而最不一般的莫式研修却并非课堂的精彩和报告的深邃。依我所见,最不一般的莫式研修,是工作坊的头脑风暴,是全程互动参与的高强度思维和表达。
我们从第二期培训结束前开始利用工作坊模式,开展分组合作交流、学习、表达。工作坊采用“学习共同体”模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分组、明确分工、各自发表意见、汇总、统整、发言……这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和思辨力,如此的短平快训练,能最大程度地刺激着参与者的神经。从第二期的观课收获到第三期的预学单设计和整堂课设计,学员们思想的碰撞、观点的梳理、表达的创意,这些都彰显着参与式培训的效力和价值。
这与我们接受的常规培训着实不同,在平时,台上一位名师滔滔不绝地讲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台下感兴趣者笔记一二,不感兴趣者闭目养神;台上一位大咖带着一群孩子生动地演绎着课堂教学的精妙,台下依然只是感兴趣者欢欣鼓舞,不感兴趣者漠然置之。
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跟业务培训何其相似。常规课堂,不也是一位老师带着一班孩子,要么展示着自己对教材的深刻且精妙解读,要么带着孩子们一起演绎着预先有设计或假装没设计的剧本。而孩子们不也是感兴趣的专注投入,不感兴趣的神游九州吗?
我想,这应该就是此次研修莫老师一直推崇并试着践行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方式的初衷吧。
试想,在自己的课堂上,所有的孩子都事先分好了组,明确了分工,谁是组织者,谁是音控员,谁是时控员,谁是记录员,谁又是主发言人,这样能最大程度确保交流的有效性,人人有任务,人人有交流,互为师长,互为学伴。教学不再是教师的舞台,也不再仅仅是优秀学生或部分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学生的舞台,每个人都被吸引其中,每个人都在课堂上展示着自己的能量,同时也汲取学伴的能量,丰富自己的涵养。
在静悄悄的学习中完成静悄悄的学习方式的革命。我想,这是“学习共同体”将会给我的教学带来的全新体验。
作者:谢勇
公众号:莫国夫
篇12:高考历史复习:从高考命题到高考阅卷看高考答题
从“高考命题”到“高考阅卷”看“高考答题”
我们再看一道高考试题,这是北京的一道高考历史试题:
18.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的8月1日定为
A、国民革命军军人节 B、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纪念日 D、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命题专家通过这样一道选择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进行有效推论的能力,同时考查了考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以及敏锐的历史时代感。
1933年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当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叫中国工农红军!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也不是国民革命军,显然A项与D项不属于这一时段,C项尽管在时间上符合,但内容上不符合,不是创建军队的纪念日,也应当排除。正确选项就是B。就像我前面讲过的,一定要明确命题专家在考查你什么?审题过程要心里有数。
全北京市这道试题的通过率只有31%,也就是说有69%的考生没选对,一道四分的试题平均得分只有1.24分!太低了!更要引起考生注意的是命题专家铺设的误区:D、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命题专家设这样一个选项干扰你,一招失误,满盘皆输八一建军节太熟悉了,考生高高兴兴进入了误区,高高兴兴跳入了陷阱。在69%未通过的考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了D项。八一建军节是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八一两个字做为军旗和军徽标志,解放后将这个纪念日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看来考生不认真审题是绝对不可以的。其实考生在选择D项时还应当仔细想一想:高考试题能这么容易吗?不可能的!
过去我说过:高考考查能力就象水银落地??无孔不入!
高考命题专家告诉我们,他们在命制高考试题时一定要向命题组说清楚这道题考的是哪项、哪几项能力?也就是说高考试题没有一道不是考查能力的!
八一建军节是三个干扰项的主干扰项,是一个大陷阱,的这道高考试题太具有典型性了!这道题告诉考生:平时复习要注意提高学科能力!高考答题时要认真审题!
高考历史细节解读:切记问什么答什么
向重点中学的高三老师取经,为考生收集到最精髓的各科临场发挥秘诀。经验丰富的高三老师们称,把握好这些细节,高考成绩至少增加10分。
历史:切记问什么答什么
拿到试卷后,尤其是碰到自己不会的问题时,要把试题放在事件所发生的时间背景中去思考,同时一定要注意,问什么答什么。
高考题不是脑筋急转弯,没有那么多绕弯弯的题,千万不要把不相关的内容写上去,这样往往是自己感觉不错,结果得分不高。
浅析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历史的学习,可能在很多同学的认识里面,就是记记背背,考试时候把背的东西拿出来组织组织就可以了。但是实际上,想把历史学好学精,记忆是基础,可光靠记忆是绝对不行的。因为历史当中大量的史料背后所蕴藏的深一层的规律性东西,是必须通过思考得来。
因此历史的学习,就必须要系统,要有深度。
一、列好基本框架
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线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
比如在学习秦朝时,可简单设计为:
建立(包括时间、人物、都城)
巩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繁荣(指具体表现)
衰亡(包括衰亡的原因)
掌握了这一简单的方法后,在今后学习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时,就可以自己来归纳学习,对每一朝代的特点可以自己补充。
在这些大致内容列出来之后,不妨深入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有些城市经常被作为首都,选择首都的标准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标准?再比如,为什么有些朝代能坚持几百年,有些朝代却如昙花一现,各个朝代都有哪些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我们在学习历史当中,要培养自己的就是思考意识,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事情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去探究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会极大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预见能力。
精华在线的几位历史老师,在教学当中,都非常注重帮助大家列好知识框架,可见这一点,在历史的学习当中,是极为重要的。
二、补充史实和教材观点
大纲列好之后,我们可以在大纲之内补充基本史实。根据每个章节内容,添加重点历史史实的各种因素:
事件起因(包括背景、条件、原因、目的等)
事件过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口号等)
事件影响(包括性质、作用、意义、经验教训等)
在对历史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去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因谁而起,因什么事情而起,又是在当时什么样的社会情况影响之下。历史是事件的组合,一个个的事情,还是很有意思的。所以我们可以尽力去还原这个事情,大家都很爱听老师的课,就是因为他能讲历史讲得有意思,有深度,而且在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还能顺便把这个事情的所有内容都记住了。
三、牢固掌握学习公式
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 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⑴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
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
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如唐朝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调制等;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等;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商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等。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
⑵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①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
如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发展要素:包括移民带来劳力、技术;西部开发提供市场、原料;废除种植园奴隶制、大规模农业经营、垄断模式等。
②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
如新中国初期:地主经济被消灭、富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导地位、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
③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
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现代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各国、各集团之间在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竞争等。
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⑴古代政治=政局+制度+中央+地方+阶级+军事+财政+民族+对外+
如明清政治:包括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
⑵近现代政治=政局+制度+政体+体制+政权+政治力量+权力+权利+
如辛亥革命后的政治状况:包括政局的动荡、确立共和政体、三权分立的体制,袁世凯篡权、各派政治力量争夺权力的斗争、人民的基本权利问题等。
⑶国际政治=体系+格局+集团+合作+战争+对抗+妥协+
如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两大集团的对抗与妥协,集团内部的合作与矛盾,冷战与热战等。
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
⑴自然科学=(科学理论+科技发明)(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农学+)
⑵社会科学=思想、宗教+教育+史学+文学+艺术+
⑶文化交流=(民族+对外)(传播+吸收)+文化地位+
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事件是指人们在短时段内进行的具有突发性、间断性的历史活动,如:西安事变、法国大革命、二战等。事态则是指人们在较长时段内从事的具有常规性、持续性的历史活动,如:百家争鸣、洋务运动、工业革命等。对事件、事态过程的分析要先按活动发展顺序、再分活动领域进行
历史这一科也是精华在线的强势学科,隋子辉老师等历史老师也组成了讲话在线的历史名师团队。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老师们的课程来学习,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祝大家的历史成绩在新学期能步步升高,力争夺魁!
篇13:从08高考看高考作文命题大趋势(高三)
河北衡水二中 刘维萌
以“命题作文”为主,有效地遏制了作文教学猜题、押题之风,是全国高考作文命题的最大亮点
命题自命题作文,话题材料作文双雄并立,命题作文可以有效地遏制作文教坛怪胎--猜题押题之风,那么09年高考作文命题终将走向何处?(以下仅供参考)
一 命题材料作文双雄并立,仍将是09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打
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学生作文练习“有命题作文、选题作文、自拟题目作文、还有缩写、改写、扩写等”,这就决定了高考作文命题可能出现多种情况.自1978年以来的高考作文纯粹的“自拟题目作文”还没有实行过.历年的高考作文,从1951年到2007年我国高考作文经历了46届高考的时代变迁,分省命题由的11个、的14个、的15个到的17个省市.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国高考作文的命题出现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三种基本形式.这三种命题形式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形式向增强开放性逐渐发展的过程.特别是使用话题作文以来,高考作文出现了三个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是套作抄袭,二是文体“四不像”,三是只重“词藻”不重内容。06年的全国高考命题采取取消话题、强化材料的做法,把“话题”与“材料”的功用都集中到“材料”上面.“材料”更贴近生活原型,让审题不是从题目出发而是从材料入手,既具有开放性,更具有启发性,能更有效地调动考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07高考作文题型则以命题作文为主,命题材料作文兼顾,作文题型也由议论文体为主趋向多种文体兼及.
由上观之,命题作文之所以为历年来作文高考命题器重,首先因为它是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能力考查的基本手段,诸如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看图作文扩缩写变换体裁人称写等等花样都无不基于命题作文的基础上.一个目的:看考生思想道德,学识水平能力如何.这当是语文教学的不二宗旨.其它作文形式可以作为辅助命题对学生进行专项能力考查,也许更适用于平时作文训练考前训练.
命题开放,要求宽泛,少设限制乃至不设限,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有发挥才能和创新思维的广阔天地,向新课标要求靠近。
二 诗意表达,仍将是09高考作文命题的基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指出: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其“教学建议”部分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青年人思维敏捷耽于理想活泼热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拥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历自己的思考,有一定的抒发展示冲动与欲望,最适宜“诗意表达”.作为作文而缺乏一定的“诗意”,要想达到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等要求,无疑为一句空话.诗人荷尔德林称:“人类充满劳绩,仍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青年学生尤为如此.同时,注重人生体验,特别是自己的情感和人生社会经历,理应是08高考命题的侧重点.
三 讲求理性,将是08高考作文命题的主笔
<<大纲>>“发展等级”中的“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就是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重视思维训练,考察理性思维,培养科学的认识观,是高考作文命题义不容辞的责任.”培育科学理性精神“,调动”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新课标理念其正确方向不能不在命题者心目中占有一定位置.高考作文十分强调命题的发散性、多元性、辩证性,多角度和立体化.”理性“,就是看问题要全面、辩证,不走极端;”理性“,就是强调个人的行为要受理智的约束;”理性“,有时还不排除善于从另一个角度(即不同于惯常习俗思维的另类视角、境界、观念等)来看待和处理问题。高考作文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件和社会现象的看法观点.考生只有运用独特的正确的思维来思考,才能得出新颖别致的观点来.考生对社会现实生活有自己思考和感悟,对生活有真情实感,写出的作文才有个性.江苏考题<<怀想天空>>,本是一个放飞理想纵情想象汪洋恣肆海阔天空的极富诗意的作文命题,而某考生则从麦收季节一个农家子弟高考前两天的割麦子题材角度展开描写和记叙,成功塑造了敦厚朴实勤劳能干的”爸爸“形象,从而抒发感慨,表情达意.该文开头以”麦收时节,天空显得非常明净。在麦田上空,偶尔悠然地游过几朵白云“点题,文末用”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扣题,别具一格另辟蹊径,显得十分理性,富予创造性.既有效地周延了命题,又成功地抒写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展示出一位普通考生的淳朴而不失雅洁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内心精神世界,平和婉约个性独特,受到阅卷老师的最后青睐.如此”理性“难道不是应该大力提倡和作文命题所看重的么?
四 文化人文,将是09高考作文命题的逻辑重音
文化人文是人类文明的必然需要,更是以培养人教育人的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理应当仁不让.对学生的培养如何,一个学校的教育是否成功,就在于你培养了多少人材[才],怎样的人材[才].而作文考查则是人材[才]测试的一个有效尺度.中国古代科举与”举孝廉“和建国初期高考就靠一篇作文一锤定音都不是没有道理的.语云:文以载道文以通道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文如其人文平其人.在当代,不管平面媒体还是网络,人们在呼唤传统文化,重视人的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文化领域的现代化建设,已渐成风起云涌之势.学校教育不是象牙塔,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人文精神提倡已经是时代需要和大势所趋了.用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来关心、理解、尊重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和深怀忧虑;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在个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我,对自己的行为、思维、心态具有自我批判精神,等等,等等,都是我们学校教育和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所尤为关心的.在金钱物质主宰一切的今天,拥有丰富而高尚的人文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文化人文必将成为08高考作文命题的逻辑重音。
五 时代热点,将是09高考作文命题的当然选择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关注时代热点促进社会文明,是青年学生应该肩负的历史和时代使命,这不是硬加的,也不是派生的,而是学校教育语文教学这一人类文化特殊范畴所固有的.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高考作文命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78年的<<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以来,高考作文命题始终伴和着时代跳动的脉搏.30年的全国高考每一年作文命题无不带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显示出活泼泼的社会生活色彩.同时,也越来越切合考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越来越符合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和规律.而今,时代进步已经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巨大变化,就命题范围而言,对反映社会变革、有关民族心理、涉及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新“材料作文,诸如:“灾难“--雪灾,地震,金融海啸,下岗,房价地产,年青一代的自我中心与啃老一族问题于丹与国学热潜规则与垄断行业的霸王条款号称”中国第一热考"--公务员8奥运、社会保险,……这些有关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问题是否可以进入09高考作文命题的视野?
篇14:我看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论文
我看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论文
摘要:信息技术越来越快地走进中小学教学,信息资源对于促进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充满活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避免走入误区,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就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看法
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走进课堂,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已经被很多教师采用,它的应用使教学效果得到了优化、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也有不少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走入了一些误区,下面对就对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
1、创造动态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水的净化的教学中,给学生播放自来水厂净化水的录像,使学生置身于现场,然后教师再结合净化过程进行启发,使学生对水净化的过程、原理等问题形成直观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能被一种不可抵挡的吸引力诱导着学习”。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直观、形象,便于理解和掌握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化学课中的.重点和难点常常借助一些挂图或模型等教具进行讲解,但它是静止的,理解起来很困难,课堂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利用计算机模拟可以把静态图示变为动态画面,把微观问题宏观化,把抽象问题形象化,把枯燥问题趣味化,把深奥问题浅显化,增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使“教”和“学”变得容易。
3、丰富了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大多是利用实验教学手段如实验课或演示实验,通过观察、理解、思维后得到的。但事实上,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客观或主观的原因,尚存在一些实验现象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发生,或者学生很难观察到。采用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或播放相关的音像材料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这些缺陷,把动画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可以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从而丰富和强化实验教学。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误区
1、多媒体的“技术含量”掩盖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
多媒体的应用重在其“实用价值”,并非其技术含量的高低,用一般Powerpoint等简单软件即可完成的课件就没有必要非要采用其他更高级的软件,只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即可,也可以发挥网络的优势,使资源共享(现在的网络中可以搜索到大量较实用的化学教学软件)。但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特别是一些课件的评比,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认为软件越高级、会的人越少越好,把教学课件搞成了多媒体成果展览。其实这偏离了多媒体教学的初衷,多媒体教学毕竟只能起辅助作用。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要认真钻研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最科学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去教书育人,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准。教师教学理念、思想的现代化,要远胜过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所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对教师的计算机运用水平提出了挑战,同时对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提出了更高要求。不难想象,一个教育思想落后、业务水平低下的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提高课堂时效会有什么效果。
2、用多媒体教学代替了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日常的教学中,实验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研究来获得知识,它能真实地再现变化过程,所以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且在实验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规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些实验有一定的毒性、危险性、操作的复杂性和成功率低等因素,有的教师往往采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过程或播放录像等形式来进行演示。其实这根本无法达到实验教学本身的目的,再逼真的模拟也无法和真实的实验过程媲美,而且这样做也失去了实验的“过程”意义。
3、过分夸大多媒体的效果,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
在多媒体的使用中,有些教师把多媒体看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无形中摒弃了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中不少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为了扩大课堂的容量,把本来准备板书的内容,如化学方程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的结论、方法等都事先输在微机里,上课时直接显示出来,这样做看似节省了时间,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和记录,其效果事与愿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和粉笔,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黑板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可以较好地控制课堂节奏,内容也可以方便地增删。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我们只有适时、适度地把握好应用的各个环节,充分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多媒体,使之与其它手段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不致于走入“电灌”的误区。
篇15:从高考看中学语文教学的出路
从高考看中学语文教学的出路
[内容摘要]高考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人们所说的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病其实不是高考本身的过错,而是 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评估机制造成的严重后果。中学语文教学的出路在于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明确语文教 学方向,进行开放式教学,重视形成性测验,全面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考 中学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出路
* * *
素质教育的障碍是应试教育,而应试教育的根子在高考指挥棒。这几乎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观点。于是, 因为有高考指挥棒的存在,素质教育似乎就很难摆脱目前的困境,中学基础教育似乎就难以改变目前急功近利 的做法。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一
诚然,高考是一根诱惑力极大的指挥棒,因为它影响着千千万万考生的职业选择,关系到对数以万计的教 育工作者劳动成果的评价。既然高考还将长期存在,那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更好显示自己的才华,接受祖 国的挑选,当然要进行适当的应试教育。这里不存在搞不搞的问题,关键在怎样搞。在毕业年级注意对题型的 研究和命题、解题规律的探讨,加强针对性训练,通过对各类题目的解析,使学生掌握各类题目的特点和解题 的步骤、方法,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多向思维的习惯,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这些都是必要的,无可 非议的。但是,升学并不是中学教学的唯一目的,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中学阶段打好基础,具备良好的品德素质 、智能素质和身心素质。从本质上说,学生应试能力的形成是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临考前的应试教育只是把 刀磨砺得更锋利一些而已。所以,必须从指导思想上把语文教育纳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轨道,而不能把语文 教学看成单纯的升学教育。
可是,现在许多学校从起始年级开始就进行升学应试教育,使语文教学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形成了 一种教学的异化,出现了许多不良倾向:教学内容单一化,教学空间封闭化,教学方法陈旧化,教学测试标准 化,教学评估分数化,毕业班师资配备固定化等。这些做法,只是以教材为唯一的教学依据,把学生禁锢在教 室里,多讲滥练,大搞填鸭式、题海战,重文轻道,重知识轻能力,不重视语言训练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毕业 班教师数年不变,固定化、老年化,不是从教学根本上入手,而是拉住牛尾巴不放,以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结果事与愿违。教师疲于奔命,学生不堪重负,劳民伤财,事倍功半。在这样的学校里,严格的限制、沉重 的负担已使学生活泼浪漫的天性不复存在,多的是“祥林嫂”、“孔乙己”式的呆板麻木,迂腐可笑;由于活 动空间和教学方法的局限,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审美情趣、身体素质不尽如人意,知识视野狭窄,语言基本 功差,出现了高分低能或低分低能的不良现象。这种做法是以牺牲一大批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的,与在素质 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应试训练有着本质的区别。实际上,这样的升学应试教育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代名词。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不是高考本身的过错,而是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评估机制造成的严重 后果。
二
高考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具有良好素质和发展前途、适应高校学习的学生进行选拔的活动。高考命 题的主要依据是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编发的《考试说明》。它不仅阐明了高考与《大纲》的关系,而且十分明确 地强调了高考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语文《考试说明》指出:语文高考内容“以《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 依据,贯彻《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和《中小学语文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的 精神。语文测试要注意兼顾语文教学的各项目标,突出对能力的考查、重视考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在“说明 ”的序言部分,编者还特别强调:高考“要求考生对所学课程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要把重点放在系统地掌 握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上,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由此可见,高考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 ,它的指向就是考查学生必备的品质习惯、知识能力。而这些恰恰是构成人才素质的重要因素。
从近年来高考命题的情况看,高考也确实体现了这一精神实质,呈现出综合化、智能化、实用化的趋势。 试卷内容广泛,包括字词句章、语修逻文,几乎覆盖了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各个方面。不仅如此,高考既考学 生的知识水平,更考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实际能力,重视对学生智力水平的测试。基本上不考名词术语,很少 考纯识记的内容,较少对语言作静态的结构分析和语义阐释,而是注重实用性,将理论理解与实际运用紧密结 合,在一定的语境中检测学生的观察记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思维判断能力、想象创造能力等。阅读和作文 自不待言,语文基础知识也是如此。对汉字中同音易混字的辨识,关联词语和成语的使用,句子的组织和衔接 等都是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考察的。考生如果没有准确把握事理的能力,不懂得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是难以 答对的。1992年高考语文卷第20题修改广播稿,第21题转述,这一类题目,更是引人注目。这两道题 综合考察听说读写的.能力,材料虽浅显易懂,却内涵丰富,生活气息浓;题目虽小,却测试点多。涉及对语体 风格和口语传播特点的理解;对转述时特定情境的揣摹和语言文字的组织,十分强调丰富的语感和正确的思维 判断,对学生的智力因素要求较高。如果学生没有经受过切实严格的素质训练,是无法取得好成绩的。“3+ 2”高考语文试题,命题材料与教材脱钩,朝着对考生进行智能测试的方向又迈进了一大步,十分值得我们重 视。
总之,《考试说明》和命题的实际情况都体现了时代对人材素质的要求,体现了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这 种要求和导向与中学教育的目的、《教学大纲》完全一致。高考丝毫不排斥素质教育。高校渴望中学输送素质 好、能力强的学生。而中学也只有加强素质教育,才能完成党和人民的重托,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生 只有经过严格的科学训练,具有优良的素质,才能在高考竞争中以不变应万变,立于不败之地。
三
从语文教学的现状,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学的现有教学设施及教学水平看,要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首先必 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进一步明确语文教学的方向
《大纲》和《说明》是教学和考试的依据,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所以,学习《大纲》、《说明 》,贯彻其指导思想,是组织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虽然《大纲》、《说明》只有定性的规定,少定量的表述 ,但其精神实质是明确的,其中规定的语文教学的努力方向和基本途径是清楚的,教师应该通过学习领悟,从 中导出一系列价值标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在备课过程中分解落实,在教学活动中具体贯彻,在评价过程 中反馈强化。没有强烈的大纲意识,不循序渐进,不按教学规律办事,舍本逐末,真正成功的教育是不可能产 生的。
(二)重视教学目标的整合优化,全面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
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长期不懈地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思维素质、心理素质和语文 基本知识技能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克服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充分挖掘学科潜在的教育功能,正确处理好文 与道、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优化,制订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目标 系列,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和课文类型适当地加以落实,使学生受到正确思想的影响、崇高形象的感召,健美 情趣的熏陶;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开发智力,发展能力;使学生经过自己对教学的参与,不断改善兴趣 、动机、意志、态度、方法、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进一步落实“双基”,深化语文教改。语文教学的发展改革,万变不离其“基本功”
狠抓“双基”,正是揭示了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规律,是由语文教学的个性特点决定的。多年来的教改实 践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双基”是一个重要原因。轻视字词句这些基本的语言因素,脱 离语境架空分析 篇章结构,脱离具体的教学进程,进行综合性的大运动量训练,结果欲速不达,学生的语文基 本功很差,书写似满纸涂鸦,作文错别字连篇,讲话辞不达意,这样的素质怎能担当得起“四化”建设的重任 ?语文教学应该有语文的味道,切切实实地讲授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地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 坚持精讲巧练。语文教师应该站在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高度,面对现实,审视教改的成败得失,在教学 上实现新的突破和飞跃。
(四)科学运用学业评价手段,完善形成性测试
没有反馈过程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形成性测试是在小单元教学进程中举行的以反馈的机能为中心的“ 达标”测试。它是师生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激发主体精神,进行自我调控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由于人们认识 的限制,在操作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试题无的放矢,贪多求全;题型标准化,“选择题泛滥 成灾”(章熊语);结果分析,重视测试分数,热衷于排名次:不善于利用“反馈――矫正”机制,徒耗精力 ,令人痛惜。其实,形成性测试是标准参照测试,必须做到“三要”。一是编制试题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应 紧扣教学目标,对学生通过单元学习必须掌握的内容,编制相应的适量的试题进行测试,以便准确了解教学目 标的达成情况,取得可靠的反馈信息。二是选择题型要有鲜明的学科特点。语文是最基础的工具课,是一门知 识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测试的导向功能和反馈功能,应兼顾不同题型,适当增加主观 题的比重,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较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较具体地反映解答问题的思维过程和回答的正 确程度,反映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思维方法和语言材料的组织表达能力,为教师提供比“会或者不会”更多 的信息。三是分析结果要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形成性测试是一种教学手段,而非教学的目的,通过测试获取 的数据本身并不具备教学价值,只有对测试的结果进行认真的统计,切实的分析,进而矫正教学双边活动,优 化教学过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教学评价功能。总之,语文教学工作者应科学地认识形成性测试的特点与功能, 从而使形成性测试真正成为学生有效地发展自身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助手,使每一位
[1] [2] 下一页
学生都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五)坚持课内外结合,进行开放式教学
现代阅读理论告诉我们,从表达的角度看,语文学习是表达者不断地驱遣自己的生活感受,把“意”化为 “言”的过程;从吸收的角度看,它是吸收者不断调动储备材料,让语言文字的刺激引起表象活动,把“言” 还原为“意”的过程。这种“言”与“意”的关系暗含着一个重要的中介即“生活”。语文教学应该加强与生 活的联系,创造条件,让学生接触生活,感受生活,发现生活,不断提高表达与吸收的水平。现在学生阅读感 到为难,写作感到痛苦,关键是脱离生活。课堂是传授知识、培养智能的主阵地,但它的空间毕竟是狭小的, 周而复始的教室、食堂、寝室三角之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会严重压抑人的天性,束缚人的思想,影响其 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学生阅读缺少生活储备,成为低能儿;写作无源头活水,患贫血症。城市学生的阅读和写 作普遍比农村学生好,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信息源多,见识广。所以真正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端正 教育思想,开展大语文学习活动。
以上五个方面,就是我们面对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所作的思考。我们认为,只有首先在这些方面处理得好一 些,才能使中学语文教学走出误区,进入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从而找到一条全面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真 正出路。
LOOK AT THE WAY-OUT OF MIDDLE SCHOOL CHINESE-TEACHING
FROM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Qin Jianrong
(Hai MEN Middle School,Jiang Su Province)
SYNOPSI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quality education do notcontradict each other.The various disadvantages of the pre-examiningeducation are not the mistakes of the collegeentrance examinationitself, but are the serious consequences caused by incorrecteduca tional ideology and mechanism of teaching evaluation. The way-outof the middle school Chinese-te aching lies in studying intensively thesyllabus, deepening the Chinese reform,carrying on the op en teaching,and brings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g people in Chinese-teaching.
KEY WORDS way-out,pre-examining education,quality education,collegeentrance examination,Chin ese-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
[作者简介] 秦建荣,江苏省海门市教育局局长助理,中国教育写作学会会员,江苏省中语会会员 。*
上一页 [1] [2]
篇16:从高考看中学语文教学的出路
从高考看中学语文教学的出路
[内容摘要]高考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人们所说的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病其实不是高考本身的过错,而是 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评估机制造成的严重后果。中学语文教学的出路在于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明确语文教 学方向,进行开放式教学,重视形成性测验,全面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考 中学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出路
* * *
素质教育的障碍是应试教育,而应试教育的根子在高考指挥棒。这几乎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观点。于是, 因为有高考指挥棒的存在,素质教育似乎就很难摆脱目前的困境,中学基础教育似乎就难以改变目前急功近利 的做法。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一
诚然,高考是一根诱惑力极大的指挥棒,因为它影响着千千万万考生的职业选择,关系到对数以万计的教 育工作者劳动成果的评价。既然高考还将长期存在,那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更好显示自己的才华,接受祖 国的挑选,当然要进行适当的应试教育。这里不存在搞不搞的问题,关键在怎样搞。在毕业年级注意对题型的 研究和命题、解题规律的探讨,加强针对性训练,通过对各类题目的解析,使学生掌握各类题目的特点和解题 的步骤、方法,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多向思维的习惯,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这些都是必要的,无可 非议的。但是,升学并不是中学教学的唯一目的,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中学阶段打好基础,具备良好的品德素质 、智能素质和身心素质。从本质上说,学生应试能力的形成是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临考前的应试教育只是把 刀磨砺得更锋利一些而已。所以,必须从指导思想上把语文教育纳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轨道,而不能把语文 教学看成单纯的升学教育。
可是,现在许多学校从起始年级开始就进行升学应试教育,使语文教学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形成了 一种教学的异化,出现了许多不良倾向:教学内容单一化,教学空间封闭化,教学方法陈旧化,教学测试标准 化,教学评估分数化,毕业班师资配备固定化等。这些做法,只是以教材为唯一的教学依据,把学生禁锢在教 室里,多讲滥练,大搞填鸭式、题海战,重文轻道,重知识轻能力,不重视语言训练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毕业 班教师数年不变,固定化、老年化,不是从教学根本上入手,而是拉住牛尾巴不放,以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结果事与愿违。教师疲于奔命,学生不堪重负,劳民伤财,事倍功半。在这样的学校里,严格的限制、沉重 的负担已使学生活泼浪漫的天性不复存在,多的是“祥林嫂”、“孔乙己”式的呆板麻木,迂腐可笑;由于活 动空间和教学方法的局限,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审美情趣、身体素质不尽如人意,知识视
[1] [2] [3] [4]
★ 学历情况范文
【从化学高考命题看中学教学走向 论文(通用16篇)】相关文章: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2022-11-09
教师跟岗进修工作总结2022-08-26
化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2023-05-06
环宇记叙文的写作技巧指导2023-01-07
高三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论文2024-03-10
化学教学工作总结2023-10-21
化学教学年度工作总结2023-05-12
高考作文指导:满分记叙文写作技巧2022-11-21
化学个人教学工作总结2023-03-27
高考作文指导:高分作文的写作技巧2023-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