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兴趣论文

时间:2022-05-14 17:58:19 化学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培养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兴趣论文(精选12篇)由网友“骗子大王”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培养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兴趣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培养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兴趣论文

篇1:培养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兴趣论文

培养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兴趣论文

“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一个学生对某一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保持持久,他就一定能学好这门课程。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切手段,结合本学科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位教师都应该积极研究和讨论的问题,教师只有通过努力研究和探讨,找到适合的方法运用于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并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持久的学习兴趣,这样就能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简单归纳如下。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对初中学生来说,心理没有完全成熟,对于自己的人生定向还没有明确把握。有的学生甚至产生厌学、自暴自弃的情况,但是好奇心在初中学生身上体现的更为突出。初中化学是初三才开设的一门新课程,任何学生对新课程都会充满好奇心,再加上化学是一门主要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动有趣的实验往往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利用初中学生的好奇心理,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每一节课我都会精心准备,设置悬念,让学生在悬念中体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者关于实验的现象,引导学生去分析和思考为什么,使学生在“疑问、观察、豁然开朗”的过程中体会到化学课带给他们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个好的开始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在所有化学课里,我把第一节课,也就是“序言”看的最为重要。例如,在讲授“序言”内容时,我没有按照教材内容去讲授,而是先做几个有趣的小实验,如“变铜为银”、“吹气生火”等,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并瞪大疑问的眼睛,然后告诉学生在化学王国里可以找到答案,接着介绍“什么是化学”,“为什么学化学”,“化学与人类生存和社会文明的密切关系”等。从一开始,学生就向往化学,对化学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2.巧借“口诀、顺口溜”,帮助学生轻松突破重点和难点

轻松愉快学习,不仅要求课堂气氛欢快、学生发言活跃,还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积极主动,也就是说,绝对不能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负担,感觉知识枯燥乏味,而应该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乐趣。有些化学知识的重点、难点,本身就是一种客观事实,不需要学生过多理解,只需要学生记住就可以了。对于这部分内容,死记硬背很慢,效果也不太好。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快学生的记忆速度,我常常借用一些“口诀和顺口溜”。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对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说,是极其具有诱惑力的,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许多化学知识。化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很多,大体上包括化学游戏晚会、化学知识讲座、化学园地、化学展览会等,每学期举行一两次。例如,“化学知识讲座”可以讲“空气与水污染的危害、原因及防护”、“温室效应的原因”、“酸雨的形成”等,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4.定期引导学生理顺知识结构,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知识很零碎,对于这些零碎的化学知识,我定期帮助学生总结,理顺知识结构。除进行单元小结外,还对联系密切又相似性的'内容进行总结,如常见物质的颜色总结;置换反应的几种情况:氢气+金属氧化物,碳+金属氧化物,金属+盐溶液;尤其初中化学的难点知识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后,引导学生归类学习,并总结归纳出相关公式、一般性分析思路及解题规律。这样不仅简化了难点,使学生感到轻松,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学习兴趣更加积极。

5.注重学科综合,多角度创设学生学习化学的心趣

为了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培养出更全面的人才。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物理和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的综合外,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应把化学和一些文学诗词、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

总之,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练习,充分利用实验电教手段,积极开展化学活动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变强制性教育为主动性教育活动。只要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2:化学课堂上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意识论文

化学课堂上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意识论文

一、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化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

1、加强情感交流,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时候是主观的,容易受感情因素引导。所以,化学教师应实施情感教育,在课堂上不仅要教会学生化学知识,而且还要多和同学沟通,多和同学做情感交流,通过情感的共鸣,让同学们喜欢老师,喜欢化学课程。

2、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堂课

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对化学充满热情的精神,是学生模仿的榜样,当学生也满怀热情去学习化学时,化学课堂上必定充满活力。

3、巧妙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各种未知的东西总是充满强烈的好奇心理。化学教师要灵活把握学生的这种心理,在课堂上适当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对某个化学知识的好奇心,并且引导他们通过各种方法去探究问题。在学生探究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自然学科,强调理论与实验的统一。因此,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是学生化学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化学实验不仅能让学生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教师在课堂上多做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理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看老师做演示实验时总是聚精会神,生怕遗漏了实验的精彩过程。这一演示实验勾起了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向往,增强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一般来说,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按照规定的方式取拿仪器、药品;按照规定的顺序操作实验;实验过程中按照实验设计的要求,注意实验中应该避免的问题;实验结束后怎样处理实验的成品和实验垃圾以及实验器材的退还;处理实验数据,填写实验报告等。化学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

三、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启发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提启发性强的问题,促使学生参与思考。另外,化学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引用各种化学相关的常识性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予以解释并适当布置课后调查,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化学现象的真正原因,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采用实验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或创造能力是当今社会人才最可宝贵的素质。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对学生素质的较高要求,应在教学中一点一滴地培养。化学上,这种意识和能力培养的途径也是很多的,比如化学实验教育。在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化学家的任何一个发明创造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既体现了他们批判地继承前人的科学研究成果,又体现着他们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坚持实践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生动的化学实验,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最好例证。化学实验中,要尽量给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

四、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1、问题解决的基本途径

要对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造成障碍的原因进行充分的分析,给学生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这个过程更加容易理解,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特点,可以归纳为问题解决的基本途径:审题(获取信息或条件)—搜索相关信息—信息筛选和整合—确定解决方案—尝试解决—评价。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了解了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实质后,教师应该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以指导。教师一般不要直接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是通过提问、逐步提醒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具体操作步骤、需要什么资料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浅谈学生在计算机课堂上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论文

浅谈学生在计算机课堂上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论文

[摘要]对于计算机学习者来说,创造性思维是根本。本文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石,在运用中升华创造性思维,良好的多媒体手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保证。

[关键词]计算机课堂 创造性思维 兴趣

一、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石

1.激发兴趣阶段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适应学生的发展特点。根据国家教委编订的《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的指导精神,结合学院的课程安排,我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课的重点放置在学习WINDOWS及其应用软件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地展现了他们的想象空间,感觉十分新奇。在去年的教学过程中,一个学生曾这样说:“老师,我最喜欢的是画图软件和文字处理软件。因为我喜欢把自己的文章配上小插图,使文章因画而更精彩,也使画因文章而更完美。每当这时,我就觉得自己像是某杂志社的主编了!”。正是由于学生的投入,使教学变被动为主动,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可以这样说,WINDOWS及其应用软件为学生提供了机会,使他们得以展现自己,自然的学生就有了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高涨,在这个过程中就会迸发出许多好的思维和做法。

2.培养兴趣阶段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激发兴趣”阶段产生的兴趣不尽相同,有的浓厚,有的一般。由于某些原因还会使其减弱甚至消失。所以不能把培养和激发截然分开,需要在培养中继续激发,以调动起全体学生的浓厚兴趣。

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正是现代教学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精髓所在。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目的是要达到不用讲。这就好比帮孩子学走路,先牵着他走,然后扶着他走,进一步让他自己走,在旁边护着他;最后完全可以放心了,就让他自己走,护也不用护了。我觉的,计算机教学也一样,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向导,路靠学生自己走,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意图变成学生的行动。为了达到这一步,我认为以下两点是很重要的。

(1)精心设计任务。在计算机教学中,精心设计任务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为“任务”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一个好的'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比如录入文章、修改文章,一般是学生不在意甚至是不感兴趣的事。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概念,我设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段题目为“关于我的爱好”的小作文,作文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写。于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不仅掌握了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发生输入错误时,还学会了修改文章的技巧,可谓是一箭双雕。

(2)讲解内容要少而精。少而精主要是指讲的时候,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量上要少讲,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去自学、去思考;在质上要精讲,排除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自己经过努力可以掌握的知识。在教学中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讲“边框和底纹”时,我只仔细地讲解了对话框中的一个标签――“边框”的操作,至于“页面边框”和“底纹”两个标签,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它的使用方法。

教师教学的目的,绝不只是教会学生具体的科学知识,而是应该着眼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通过知识的传授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使他们收益终生。

3.巩固兴趣阶段

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的发挥离不开自信。自信是实现自我和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学生们正处于成长发展期,他们渴望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怕别人看不起。所以,对学生恰如其分的鼓励,就会使学生满怀希望和自信心,并使兴趣从外在因素向内在因素的转化能够执行,从而巩固了兴趣。

例如,每隔一个阶段,我都要把学生自己的作品进行交流。当学生自己的作品出现在投影仪或网络上时,一种得意的表情便会在他的脸上展现。而在今后的学习中,你会发现他总能努力去探索新的技巧和操作方法,以便他的作品是最优秀的。

正是由于采用了兴趣教学,才引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二、在运用中升华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画图”各种基本工具的使用都较易掌握,但不能灵活运用,其主要原因关键在于缺乏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当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后,就应该培养其综合运用的能力了。记得在一次电脑绘画课上,我想让学生画画生活中的物品,可是学生面露难色,觉得用这些工具不够用,难以画出真实的物品。于是,在教学中我摸索了一些富有趣味的实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看一幅月亮图画,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谁能用几秒钟时间完成。大部分学生从常规思维出发,采用了曲线工具来画,用两条曲线圈起来,结果花了不少时间,画出的“月亮”还不够理想。可是有些同学却突发奇想,先画好两个大小基本相似的圆,然后移动其中的一个圆,把它覆盖在另一个圆上面,组成一个新月形,然后用橡皮擦去多余的部分就成了月亮了。这便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对于这类同学,我表示了欣赏的态度,并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像他们一样创造性地看待问题,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

三、良好的多媒体手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保证

多媒体手段是多媒体网络教室加上计算机、投影机。我个人认为,充分地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地进行教学,使学生顺利地掌握计算机知识,提高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水平,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这些多媒体手段能够在哪些方面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提供保证呢?

1.布置任务

一般上课之初,我先用教学软件通过网络将今天要完成的任务展示出来。它可能是一幅画,也可能是一篇文章,这些内容,如果仅仅靠语言的描述,显然是很苍白的,有了画面就直观、易懂,任务明确,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辅助讲解

当需要讲解一些必要的操作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实时播放教师的操作过程,使每一个学生清晰、准确地把握了操作过程和基本概念。

3.交流讨论

当某个学生需要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将他的计算机的画面和他的声音,传送到整个网络,使每个学生看清他的操作过程、听清他的声音,其他的学生从而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因此达到交流讨论的目的。

4.作品展示

当学生的任务完成之时,利用多媒体网络再配合上计算机教学软件,就可以便捷地展示学生的作品了,使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得到满足,延迟了兴趣的持续时间,为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篇4: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意识的论文

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意识的论文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体现现代教育的精神,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有效的学习,旨在营造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体会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创新教育使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已经成为许多教师及专家实施和教学的主要方式。下面我就在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谈谈自己的几点实践体会。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学习的主体意识

随着英语教学的蓬勃发展,课堂教学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加强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合作教学,创设英语大环境,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教学过程中自己的主体意识。

1、组织兴趣组活动

语言习惯的形成仅靠课内的学习是不够的,只有通过经常不断地重复及在尽可能多的语言环境中接触它、使用它,才能学好。如果一味地靠增加课时,加班加点,布置大量作业等方法来扩大学生接触外语的`机会,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他们感到学习枯燥厌烦。针对这个问题,我设计将教学任务全部放到课堂上完成,课外强化和巩固,通过自愿参加兴趣组完成。我们组织了英语沙龙,每周二、四、六在布置的英语角中进行沙龙活动,有时教唱英语歌,有时进行故事比赛,有时进行英语会话。这样的小组活动,强调了一个“趣”字,形式多变,内容常新,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倍增,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2、开展课外阅读

让学生互动学习,通过学生自己找寻大量生动有趣的语言材料来配合。因此,除了使用教科书,让学生准备了各种阅读、听力及其它语言学习材料作为课本补充。内容集语法、句型、辨析等为一体,知识面广,趣味性强,充实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由于学生读得多,见解多,他们的视野较开阔。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了解了一些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习惯及其他。通过学生的课外阅读合作,让学生体会课外时间中的主体意识,这些也正是新形势下的教学理念所要达到的目的。

3、走向家庭、社会

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英语会话的语境,我动员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听英语磁带,配合我做家庭护教,督促孩子们课余听、放学听、吃饭听、入睡前听。有些家长由此对学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肯投资,愿出力,有的家长还能与子女对上几句英语。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我还要求学生在寒、暑假出外旅游时,主动争取与外宾会话,这样增强了他们学好外语的信心。

二、让学生在询问中感受主体意识

人的语言是以思维为基础的,语言交际其实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因此,在自主学习中,教师要多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维的、能激发学生探究愿望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新授课、操练所学句型和复习旧课时如何组织学生的提问活动谈谈自己的做法。

在教授新句型、新课文介绍新单词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地激发学生提问的需要和创设提问的机会,启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由教师回答,或学生互答。这样学生在回答过程中不知不觉学到了新东西,这样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更有兴趣和热情。这种教学改变了教师满堂灌的被动状态。在努力使课堂教学交际化的过程中,作为交际一方的学生在交际过程中既学习了语言知识,又培养了交际能力,同时学生也在思考合作互答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体意识。

当然,我们不能为让学生提问而提问,忽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重要的是如何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努力使课堂教学交际化,将学生的提问融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在学生提问过程中,教师应发挥指导作用,将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多讲多练。另外,运用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提问,还应由易到难,由模仿到创造,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体会主体意识的重要性

1、给学生宽松的学习环境

课堂上学生规规矩矩坐着,面无表情地听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显然,这种课堂气氛扼杀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学生才能自由地、敏捷地去探索,创造火花才会迸发。

2、鼓励学生,让学生充满自信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回答,对后进生不能回答时应耐心鼓励说“try again。”、“don’t worry 。 take it easy。”,使不同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喜悦和自身价值,对学生消极情绪、思想顾虑、精神负担和学生困难要给予耐心指导帮助。

3、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自主学习得到体现

传统教学目标死板,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是执行教案过程,学生思维自始至终在教师语言轨道上运行,这样课堂教学不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机会,也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我们必须使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形成多向相互的有利条件。这就要求由“学生”决定“教法”,使教师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教学内容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4、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中的强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兴趣,学生只能被迫去学,根本谈不上创造学习。要把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就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注意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情绪。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相互对话,讲故事,当小老师,表演短剧节目,听英语歌曲和看英语电影等。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时间一久,这些兴趣就会转化为强大的内部学习动机,使学生进行自觉、自主、有创造思维的学习。

四、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组织学生参加讨论,能使学生真正把语言当作交际工具来运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语言,有益于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其次,讨论通过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会增进师生间的了解。既融洽了师生关系,又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工作。在交流中,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互助配合、集体协作的团队意识。再其次,讨论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针对讨论话题的不同,讨论的形式也应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课题展开的深度,运用师生讨论、对子讨论、小组讨论、正反两方辩论等多种讨论形式。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很多,但它们都必须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基础和立足点。中国入世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将会对我们的英语教学提出更严峻的挑战。我们相信,只要我们高举素质教育的伟大旗帜,积极探索,我们将会培养出大量高素质的英语人才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篇5: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论文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论文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合作、发现以及探究学习的机制,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一目标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要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验、获取信息,独立思考、集体交流,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

一、激发兴趣,引学生“动情”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只有人们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人们的好奇心,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海洋。老师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和动机,就必须把死的知识“活化”起来,如,设计一段有趣的故事、一幅动人的画面、一则生活中有意义的小事、一个催人泪下的场景、一次有趣的实验操作,都可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心灵与感情的共鸣,把学生引向“愤”与“悱”的状态,产生浓厚的探求动机。我在教学《认识钟表》时,用课件展示了这样一个龟兔赛跑的画面,这个画面就像一个钟面,跑道是圆形的,跑道外面有12棵树代表12个大格,并与12个数字相对应。兔子跑得快,代表分针,乌龟跑得慢,代表时针。放课件时,再配上一段有趣的音乐。这个场景一出现,学生立即被吸引住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完后,我问:“你们看到的画面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学生一下子打开了思维的闸门,说出了许多的答案,不少同学说像生活中的“钟表”。我则因势利导,导入新课,学生也自然而然地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了。

二、营造氛围,使学生“动脑”

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室内鸦雀无声,学生们坐得端端正正,甚至小手都要背在后面,稍有一点小动作,有时甚至是挠痒痒,也会遭到训斥或责骂,学生吓得紧张兮兮,越发毕恭毕敬。这样的师道尊严,这样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望而生畏,不敢想、不敢说,更不敢问。由于紧张,极易产生疲劳,所以学生也不愿想、不愿说、不愿动,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脚戏,学生则一个个呆若木鸡。因此,课堂教学中,需要营造出一种宽容的环境,不对学生的一些学习行为习惯进行无谓指责,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给学生自由创造的天地,使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让学生敢于接近你、乐于接近你,把你当作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中的向导,从而愿学、乐学、爱学。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

传统教学的特点就是一讲到底,偶尔也有练习,但毕竟是“戴着镣铐跳舞”。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倡导“从做中学”,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都是强调让学生“做”。因为学生不做,我们既看不出他知识与能力的水平,也看不出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到了什么程度。学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其自主性、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责任和乐趣。因此,教师不要独占上课时间,要把一部分上课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思考、合作、探究、发现,“儿童的智慧集中在他的手指尖上”。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活动环节,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例如我在讲《认识钟表》时,通过设计摸一摸(摸钟面)、拨一拨(拨时间)、画一画(画指针)、连一连(制订小明一天的作息表)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掌握知识,引导学生乐学、善学。

四、提供机会,促学生“动口”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就是只有教学的形式而无实质的“假教学”。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享双方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互相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丰富教学内容,寻找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因此,新课改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开口”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但是,在课堂上还有不少学生胆小、怕说,更怕说错,所以老师要多给学生创造适合其发展的场所,课堂上多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提出问题,让小组成员讨论后一齐说,以提高他们的胆量。“创造合作机会”的同时,对每组学生的点滴进步要给予鼓励,对每组学生战胜困难的创造性要给予支持,努力营造出民主的氛围。随着时机的成熟,要逐步将小组成员讨论后一齐提出问题,过渡为各小组的“代言人”说。渐渐地,各组的发言人也不断变换,每人轮流做一做“发言人”,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被大大激活,也就会出现敢说、乐说、抢着说的热烈场面。

总之,要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就要像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能观察;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因此,在新课改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实现转化,超越提升自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从学习的替代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用情感教学代替唯智教学,把学生从学习的“机器”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篇6:培养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自主学习能力的探讨的论文

培养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自主学习能力的探讨的论文

[论文摘要]新课程要求下,更加尊重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也要改变自己在课堂的角色,要树立学生在课堂的主人翁地位,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要做主人了,那么需要我们教师通过学生在课堂的自主学习来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语文 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还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小学语文课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角色,给予学生足够的表现机会,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小学生在语文课上自主学习形式多样,但都体现在做课堂的小主人。如在语文课上自学生字词,敢于提出问题等等方面,这也是我们教师重点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小学语文课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

古人有训:“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进而也可推理不疑则不进,可见,在学习中提出疑问的重要性。大教育家孔子提倡多闻、多问、不耻下问。他认为学生要获得知识,就必须把学和问结合起来。他经常鼓励学生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①]孟子也强调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要求学生通过自求自得来获得知识,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求自得之也。”[②]《中庸》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宋代理学家将其简称为学、问、思、辨、行。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问”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不仅一直被古代教育家们强调着,而且也是近代的中外教育家备受推崇的。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人的一生中有三少三多:在校的时间少,自学的时间多;有教师的时间少,没有教师的时间多;学的知识能直接运用的少,需要自己创造的多。[③]李政道先生曾提过:“我们学校现在的教学往往是学“答”,学答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是学习答案的前面。”赵景瑞老师说过:“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尊重个体,还要开发个体,发展个体,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要让学生树立自身的主体意识,主动开发,自己动起来。”[④]顾明远先生也指出:“学生自主地学、主动地学,其效果最好,质量最高。教育学、心理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兴趣是学习之母,自主学习要比强迫学习的效率高出几倍、几十倍”。[⑤]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堪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学校里,重要的不是学得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学会一种会学习的能力,拥有自己去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被推崇的。

二、小学语文课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容

自主学习能力即知识接受中自主学习能力。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关于自主学习,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有西方学者提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他进而又从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的行为表现、学习的物质环境、学习的社会性等六个方面对自主学习的实质作出了解释。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他还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三、小学语文课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过程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应该是教师的转变和训练。在观念上,总认为教师是教学生的,教师不教学生不会,从而缺少学生自学、自悟、自得、探讨的时空。在方法上,有的教师习惯于牵着学生走,习惯于没有启发性的“满堂灌”,习惯于沿用语文教学的老方法,诚然,老方法有时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随着的时代和孩子成长经历的不同,教学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否则落伍就要被淘汰的,因而,有必要分析当今社会特点和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寻找一条适时的、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方法。

(一)预习阶段:学生自己边读课文边自己解决生字词的障碍,主要形式可以是自己查字典,也可以小组合作查生字,资源共享。读课文,一起探讨不理解的地方,互相解答,不能答出的及时记下课堂讨论。这一阶段,教师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主要方法是可以运用后期展示中,激励学生的原动力。即教师要对学生的自学的劳动给予重视和鼓励。对其自学成果给予肯定,激发他更加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形式可以是个人的汇报比赛,小组内合作的`汇报与比赛。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

(二)识字阶段:生字词不但要记住读音,更要记住字形和字义,并且能组词、造句,以达到积累语言的效果。这就要求学生思考如何记住读音、最快捷、准确的记住音、形、义是小组探讨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发现字音读准方法,字形记忆技巧,扩词的美好,特别鼓励学生扩展四个字的成语。方法是学习的捷径,也要注重实效性,即考核是不可缺少的阶段,可以是短时记忆的考核,学习方法后当堂课进行考核,既可以考验学生记忆方法的运用的效果,又可以巩固部分学生对方法的应用能力,以便课下的运用。也可以第二课时的考核,看看学生课下运用的方法的效果如何。所以,在识字阶段,是学习课文的基础,会读,会写,明白含义是很重要的。让学生活用生字词,更能体现语文课本的举例作用,真正的将所学的生字词用于平时的学习之中。

(三)教学阶段:这是教学最重要的阶段,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目的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哈佛大学教学理念是:“教学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⑥]那么怎么调动学生敢问、好问和会问呢?

首先,教师只有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才能解除学生紧张恐惧的心理,才不会让学生产生冷漠呆滞的神情,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也就敢于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孩子的思维发展是从疑问开始的,不懂的敢于问出来,也就充当了课堂的主人了,如果是因为教师讲课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遗漏忽略了的一些问题,那么教学的质量再好也是老师的,而不是学生的。[⑦]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努力求知。“课堂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相生互动的共同创造的过程。”[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角色应定位于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教师不仅要解惑,而且要激疑,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对事物探知的欲望,我们应该以趣做引导,如果没有兴趣和热情则不会激起学生好问的兴趣,课堂则会变得没有灵气和活力,这种呆板的教学将不会有创新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有激情的课程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

再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怎样会问,问的既精又巧。开始时学生可能会问的很琐碎和零乱,千奇百怪的,有时可能还会重复性提问,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题、重点词句、课后习题等处寻找问题,并且希望学生自己思考,给予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以期待学生进行解答,叶圣陶先生说过:“若疑而能自决,是非能自辩,则标志着我们的教学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最后,教师重视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时机,互相启发,在讨论中成探究的氛围,使全班从整体上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在有趣的学习中满足了求知欲,在趣中探知,在探知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体现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语感、情感,从而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努力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各种舞台,提高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的态度,从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和主体意识,形成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四)评价阶段: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只有恰当和有效的激励评价对学生是有调动作用的,正如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认为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教师的包容与鼓励会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体验、实践、认识的机会。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⑨]激励评价,促进学生大胆问。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大胆求问。我们要多激励,少批评,及时表扬孩子的闪光点: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融入浓厚的平易之中。孩子在老师的赏识下才会愿说,爱说,敢说……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好学深思,不耻下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努力探索问题的精神。

综合上述,语文教学方法有千万多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只是方法之一,只要我们不懈努力,一步步向前,就会让当今的学生们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注释:

[①]《论语.长治长》转引自王冬凌著:《中国教育家教育思想研究》,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版,第52页。

[②]《孟子..离娄下》转引自王冬凌著:《中国教育家教育思想研究》,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版,第64页。

[③]叶澜著:《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第221页。

[④]雷玲主编:《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第115页。

[⑤]顾明远:《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北京教育》,(5),第1页。

[⑥]虞小梅:《捕捉机遇,追求小学语文互动教学的实效性》,《文教资料》,2008年第2期,第141页。

[⑦]倪广林:《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文教资料》,第33期,第145页。

[⑧]王云峰,马长燕主编:《实践取向小学教师教育教程语文教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版,第76页

[⑨]吴春兰,庄家来:《语文课中多途径地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年第11期,第86页。

篇7: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提问意识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提问意识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提问意识

作者/杨 晶

【摘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是教学的具体组织和实施者,要把创新教育培养落到实处,就应该从教师的课堂教学抓起,从教师的教学创新抓起。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关键取决于教师如何突破传统、敢于创新、建立全新的施教体系。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墨守成规,能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具有与学生一起学习的态度,具有能激发学生创新欲望的教学艺术,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问题意识 宽松习惯 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搭建宽松、平等的平台,让学生敢于提问

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气氛活跃,学生敢于提问,进入主动思维的状态,而不是严肃有余、气氛沉闷,学生只听不问,处于被动思维的状态。除了教师方面的原因外,部分学生因为学习基础差,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甚至幼稚,怕同学取笑,更怕教师批评指责,不敢发言。还有部分学生依赖心理较重,只想课堂上靠教师讲解、作业照套例题,学习只停留在表面,认为自己都懂了,懒得提问题。对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1.营造宽松、活跃的提问环境

要尊重学生,对于有自卑感的学生,即使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或者不着边际,也要运用微笑、点头等方式给予鼓励,尽可能让他们优先发言。还要教育引导取笑他们的同学给予理解和帮助,增强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要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探索问题的环境,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自卑感,敢于提问、踊跃发言。

2.帮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

产生依赖心理的学生一般在家中都是事无巨细皆由家长一手包办,长期以来形成了被动接受的心理。教师要与家长多加联系,密切配合,克服家庭、学校包办过多的不良影响。还要在课堂上多启发他们,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积极探索和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运用活泼的教学手段

为鼓励和培养学生的提问积极性,要注意运用好活泼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问搭建平台。如经常组织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题比赛,通过提问题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各组成绩,激发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思考的热情。学生将会在竞赛中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形成大胆质疑和提问的习惯。

二、打牢知识基础培养良好习惯,让学生善于提问

除了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外,还要增强学生学习素质,培养良好习惯,善于在学习中质疑,不断从提出低质量问题向提出高质量问题转变。

1.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没有掌握必要的知识,就会出现提出简单、幼稚甚至荒唐可笑问题的情况,挫伤学生提问的热情。因此加强双基训练,打牢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是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

2.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特别是有主动思维价值的地方,要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讨论,畅所欲言,积极发表意见。比如在教学“观察与测量”时,组织学生分组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第一组学生量出课本大约是一枝铅笔长,第二组学生量出大约两个手掌长,第三组量出大约一个文具盒长,第四组量出大约五个橡皮擦长。这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各组量出来的数不同、量也不同,怎么办?有的学生就会提出“有没有一个统一的长度标准”这样的问题。于是就得出了结论:需要统一的标准长度单位。这样就使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标准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产生继续学习的强烈愿望。

3.培养良好习惯

除了课堂上积极鼓励、引导学生提问以外,也要培养他们在课外自习、思考中质疑的良好习惯。比如让学生准备专门的问题记录本。无论在作业练习或课外学习时,遇到不明白的地方都记下来,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解决,也可以求助同学或教师。这样就能在学习、生活中既增长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问题可问

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鼓励学生提问,但也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素材的乱提问,为了能让学生更轻松的提问,提得问题又能入主题,我们就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问题可问。笔者认为,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以下几点:

1 . 要充满趣味, 让学生在“ 趣” 中“问”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创设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就是给学生提供让问题意识萌芽的的土壤,让学生积极思维。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有实用性、愉悦性的具体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新奇、兴趣和疑问,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如在教《周长与面积的关系》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一天,喜洋洋与懒洋洋等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不小心,喜洋洋躲到灰太狼的家里来了,灰太狼正饿着呢,看到喜洋洋真是太高兴了,心想可以饱餐一顿了。但是灰太狼为了表示它很仁慈,就给喜洋洋一个机会,它们赌一把,喜洋洋输了就要被吃掉,赢了就可以被放走。它们赌的是一道数学题:用篱笆(规定篱笆长度,即周长一定)围一块长方形的花圃,谁围的花圃面积最大谁就是胜方。同学们,你能帮助喜洋洋逃离险地吗?这里利用了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故事为背景,深深吸引了学生,那种好胜心驱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

2 .创造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悱”中“问”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以旧引新,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以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悱”的求知状态中,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两道题:①0.34÷0.5;②70÷11。学生会很快算出第一道题的得数,但第二道题算了很久也没有算出结果,他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那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这跟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产生“冲突”。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指向困惑之处,使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用”中“问”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见度越高,问题激活思维的程度就越好。如在教《统计》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老师今天特别开心,因为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想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参加我的生日,我打算用一百元给你们准备一些水果,可是我不知道哪种水果多买一点,哪种水果少买一点,怎么办呢?学生开始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帮助教师解决这一问题,并统计出结果,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用表格形式统计数据,然后分析统计表中的数据。通过创设生日这一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喜欢的水果进行统计,调动了学生去努力学习和探索数学,达到了满足学生探求生活奥秘的好奇心,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运用数据描述信息的过程,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问题意识基于问题,隐于现实或情境之中,教师要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网:《如何教育学生》

2. 小柯论文网:《培养学生提问的策略》

3. 四川教育在线:《小学生提问能力的研究》

(作者单位:3 3 3 0 0 0江西省景德镇市文艺小学)

篇8: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的论文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的论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项论述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我们的教育理念要发生转变,我们的课堂教学将改变过去的“满堂灌”为主要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现状,取而代之的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之光,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我们教师教学方式要“活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一、创设生动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在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揭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句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首先放了一首赞美桂林美景的歌曲《桂林是我家》,动听的歌曲,配上桂林的美景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不住地发出赞叹“太美了!”歌曲放完了,我立即让学生谈谈对桂林景色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桂林景色太美了,我真想亲眼看一看!”有的说:“我真羡慕生长在桂林的小朋友,生活在这么优美的地方,我也希望桂林是我家。”……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桂林景色的确很美,今天我们学习描 写桂林的文章《桂林山水》看看文章是不是也很美。同学们可以边读边回忆刚才的画面,看谁读得好!”学生有了强烈地求知欲,课文读得好,学得好,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课后同学们还写了小练笔《我赞桂林山水》、《我家小院》等。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情语言文字。

二、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感悟,多给学生留有思考,个性发挥的余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创造性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读多思多听多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创造者。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让学生在充分读书思考的前提下,自己或小组合作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开凿示意图和人字形线路,学生完成得很好,记忆很牢。又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我让学生自读自悟说出草船借箭过程(可以借助图画、表演形式),说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地方。学生兴趣盎然读文,思考,有的自己勾画,有的同桌间互相谈论,气氛相当热烈。在汇报时许多同学条理清晰地说出了课文结构,有的在黑板上画出了草船借箭的示意图,形象易懂,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只有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教学效果会出奇地好。这样做,强化了语文实践活动,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率,使语文课堂微型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学生在课堂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善于把握学生的疑难点,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进行讨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是课文重点也是难点,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詹天佑“杰出爱国”呢?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有的说“他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使工期缩短一半体现他杰出有创新精神。”有的.同学补充说“这也是他爱国精神的体现。”有的提出“詹天佑不怕困难不怕嘲笑,顶住帝国主义压力接受任务最能体现他的爱国精神。”……在自由争论中学生各抒已见,不断深入剖析课文,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理解,自由争论使学生思维得到放飞,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让全班同学都参与了学习,都能充分发挥他们每个人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四、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能大大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那如何让他们获得成功呢?我觉得老师首先对学生的人格要尊重,学生得到这种尊重就会以饱满的激情,百倍的信心主动地去学习,另外要多表扬多鼓励。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就必须让每一个学生“活起来”而不是几个好学生在那“唱主角”,可往往每个班都有学习困难生的存在,他们或许是因为理解能力真不如别人,或许是天生内向不爱表现……面对这些课堂上的弱势群体,教师的态度起关键作用。如果我们冷淡、不适当地批评他们都会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削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对语文课也就不感兴趣了。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办法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答对了做对了其中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断训练中取得点滴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他们的回答我还经常做出一些鼓励性和激励性的评价。比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这个问题你回答得很好,说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老师相信你一定行!”“你的看法很独特。”“回答错了没关系要对自己有信心!”诸如此类的评价,学生就会得到满足感,成功感。又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的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去。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了语文课。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系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充分地在课堂上“活起来”学得有滋味,有特色,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

篇9:如何培养学生美术兴趣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美术兴趣论文

新课标指出:“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美术教学的重要作用,对美术学科认识过浅。加上各校美术资师严重缺乏,使美术教学受到一定的阻碍和限制。美术教学模式单一,内容单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美术素养可想而知。本人多年一直在一心进行美术教学的研究,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

一、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条件进行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手段多种多样,如通过挂图、范画、电视电影和幻灯片等进行直观教学。但由于农村初中学校办学基础薄弱,教学设备甚差,美术教具严重缺乏,一般都没有教学挂图、模具等。更谈不上利用电视电影和幻灯片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更为直观的教学手段应该说范画演示是首选内容了。范画包括步骤范画、随堂范画和老师作品。利用步骤范画教学,能分解绘画难度,使绘画过程更直观简练,让学生感到易学。利用随堂演示范画,能把枯燥的教学内容激活。例如,在人像速写等绘画教学内容中,我都以随堂范画为主。在课堂上请一位学生当模特,当堂示范写生。在讲中国画――花卉的画法时,就在课堂上铺开宣纸,拿来毛笔、墨、颜料等工具材料作花卉示范画,让学生亲眼看到老师的作画过程,包括执笔用笔方法、线条的运用、颜料的调配一目了然。加上简单的讲解,使学生把老师的作画步骤、方法都记在脑子里,同时学生可以直接向老师提问题。这样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气氛活跃了,许多难题也就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提高了。

二、挖掘和丰富教学的趣味性

一个美术课堂,如果只是局限于课本内容,老师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学生规规举举地听,这种教学模式应该说是无效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氛围学生很难提起精神来,更谈不上有什么兴趣,结果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会昏昏欲睡。只有不断地增添教学的趣味性,才有可能把课堂激活。要增加教学的趣味性,首先是教师认识广泛,不断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性、开放性。让学生感到美术有学不完的知识,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其次是要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语言的趣味,幽默、宏亮、富有音乐感和鼓动性强的语言,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又可以感受到老师的美言乐趣。这样学生就会乐意去接受美术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学习。再次是老师要结合农村当地的生活环境实际,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及校园、社会生活资源选增一些更有趣味、更为实用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可以把学习美术与学习音乐、语文、历史、数学等学科联系起来,拓展艺术空间,增强艺术趣味。

三、兴趣的培养靠科学的指导

对学生美术技能的培养,是在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性认识之后,通过大量的练习实践活动来获得的。这个环节需要老师正确、科学地辅导。首先教师要正确地指导学生高质量地学习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其次是正确地辅导学生进行自学。美术课教学中,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作业练习或自学,在这个时间内,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业内容、教学形式和不同的学生而采用不同的辅导方法以及选择不同的辅导重点。在辅导方式上,一是辅导好全体学生的学习和训练;二是根据教学内容辅导好各课业的学习和训练;三是较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要求。只要老师能进行科学的辅导,学生就易于接受、易于掌握美术技法。学生学美术难的心理障碍排除了,便体会到学习美术的轻快感,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了。

四、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

通过课堂系统的学习之后,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他们都想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表现出来。组织美术课外校外活动使他们有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一方面老师要制订好活动计划,组织课外美术兴趣小组,让具有美术爱好与特长的学生在老师的具体组织和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强化训练。老师还可以订一些美术报刊杂志,供学生阅读参考,以点带面,相互影响。另一方面结合学校实际,按计划举行全校性的美术习作评比与展览、版报制作比赛、校园美化设计等。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在广大师生的肯定和赞扬声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美术技能。还可以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各类中小学生的美术作品评比等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信心百倍,学习起来就更主动、更积极些。

五、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使美术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农村初中学生由于条件差,许多现代化教学设备对他们来说十分稀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应用计算机网络教学,让学生能运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利用网络资源,拓宽美术信息,开阔视野。没条件的学校尽量利用电视、影碟机播放相关美术知识的片子。可以是画家介绍、技法讲座、作品欣赏等。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听故事、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力与想象力。教学手段先进而生动有趣,唤起更多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六、给于学生正确的评价

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方面,超越于以分数评判作为标准的界线。激励性的口语、微笑、眼神、抚摸等体态语言;奖励式和展示作品等均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以上手段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我知道,执教的道路中有很多客观的困难,但我也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能做得更好。

篇10:培养幼儿阅读兴趣论文

培养幼儿阅读兴趣论文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即将进入小学阶段,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前阅读的能力,帮助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将为他们顺利迈入小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在班中开辟图书角,每周保证一定时间轮流供幼儿自由选择阅读,每月进行读物更换。在阅读图书的过程中,鼓励幼儿轻轻交流,将自己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当幼儿想换书时,则在“哪儿拿的放哪儿”的`前提下,鼓励孩子大胆选择自己想看的书,同时也引导幼儿之间个别的交换。让他们能无拘无束,大胆自主地学会选择,培养自主意识,享受个性自由的快乐。

(二)每天坚持有十五分钟的文学作品欣赏活动。老师给幼儿规范的文学、语言熏陶,使其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力。如童话《白雪公主》、《小红帽》、《灰姑娘》、诗歌《金鱼和渔夫》等文学作品的欣赏,使幼儿受到极大的感染,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了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力。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活动如:投影、录像、ppt等,激发幼儿兴趣,拓宽信息渠道,全面深入理解阅读内容。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特点。它经过直观生动的形象,使幼儿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动态、立体的信息传递中,孩子们调动了视觉、听觉,更充实的把握阅读内容,对于幼儿不能理解有质疑的内容,多媒体更是提供了放大、定格的技术条件,有利于幼儿观察、分析、思考。

(四)在阅读讲述活动中发展幼儿连贯讲述能力。课堂上,我经常利用提问、带领幼儿观察图片内容等方式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如:要求幼儿根据图片内容连贯的、完整的讲出图片上有的或与图片主题有关自己想象出来的情节,发展幼儿独自的语言能力。

(五)利用外出参观丰富词汇。参观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我们利用社区活动时间带孩子出外参观。如去图书馆、亮山工程、石梅广场、翁同和纪念馆等,让他们对周围的世界产生兴趣,丰富知识,受到美的熏陶。

(六)关注阅读中家长的配合,为幼儿主体性发展形成合力。幼儿的良好习惯,只有在老师和家长共同督促教育下才能形成。我们在“家长园地”经常登载有关早期阅读方面的文章,指导家长配合开展幼儿家庭阅读活动。评选出“书香家庭”,让其他家长了解“书香家庭”中是如何培养孩子早期阅读的。

通过以上活动,较好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开拓了幼儿的想象思维,让早期阅读真正成为幼儿的“一种有刺激性的游戏”。

篇11:浅谈作文兴趣的培养论文

浅谈作文兴趣的培养论文

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应该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兴趣的培养应该是和作文能力的培养密切结合,贯穿于作文教学全过程的重要任务。从当代国外作文教学的状况看,有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着力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和能力。在国内,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为文指出,中学作文教学应以激发兴趣为先导。不少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自觉贯彻这一原则而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兴趣总是带有肯定性的“功利主义”的情感去认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对象。一般学生对未来的需要总是朦胧的,他们对需要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考试的成绩上,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就要引导学生认识作文不光是考试获好的成绩的需要,而且也是日常学习,生活的需要。其次,兴趣的产生除个体需要外,还需要一个条件,即人的探究心理——好奇心,人人都有好奇心,学生的好奇心表现的又特别突出,教师要利用这种好奇心,以新异的刺激引起学生定向探究活动,尽力扩大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维,以新颖、生动的命题,扩散型的诱导等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此诱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其三,实践活动是兴趣形成的必要条件,实践的成败对人的兴趣的形成、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从心理学讲,当人们多次地重复做某件事情后,便会在大脑皮层的相应部位产生一个相当稳定的兴奋点,以后只要主体再做此类事或仅仅想到这类事,甚至与它有关的事物就会产生强烈的兴奋感。特别是成功的实践会使人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愉悦,对持久深刻的兴趣形成有重要作用。

作文兴趣的培养在实践上是与写作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一起并贯穿于作文教学全过程的。在作文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下面就作文教学的几个环节分析有关能力与兴趣的培养。

命题。是作文教学首要一环,题目命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有无兴趣写,能不能写好。它是一次作文成败关键所在。学生写作的欲望直接导源于教师的命题,命题的能力是一位教师作文教学水平的反映,在这点上应该是慎之又慎的。早在50年代,我国语文教学的前辈们就提出了作文命题的原则应该使学生能写,会写。所谓能写,就是适应学生的生活范围,使他们有材料可写,有话可说。所谓会写,就是指适合学生的写作能力,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这种使题目来源于学生生活,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的原则,至今看来仍不失它的现实意义。要把作文题目命得让学生“爱写”,除了在命题形式,方式,语言上作一些探讨外,根本还在于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感情,他们关心的热点,90年代的学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感染,又受到多种视听媒体的影响,视野开阔,思想活跃,这一切都远非既往年代的学生所能比拟。作文命题应该有利于学生直抒其对生活的感受,这就会诱发他们的兴趣。

辅导。辅导学生作文,是作文教学中重要的,而又是往往被忽视的一环。辅导从广义上讲,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作观察采集,分析综合,联想想象,语言表达等能力的练习都是一种辅导,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狭义的辅导指作文命题以后的辅导。命题后的辅导首先在于帮助学生审题,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审题能力实质上是培养学生掌握恰当的思维方法,具体要求学生通过审题理解题目提供的关于作文内部的质的.规定性。审题使学生搞清命题对文章传达对象的规定,即取材范围,文体,立意要求,结构及表达方式要求等。总的使学生对命题的意图,要求有清晰的了解。命题后辅导的作用在于:

一是帮助学生梳理记忆材料。学生作文不同于一般的成人写文章,更不同于创作。它不是产生在有了感受而发的,不是在预先积累了很多材料后自己命题而作的,而是一种外来的,出于外在要求而写的。他们原来的记忆储存是潜在的,零散的,这就要通过辅导激活记忆,诱发联想、想象,开拓思路,才会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其二,诱导学生分析问题,进行立意。现代学生虽然思想活跃,但其对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尚在形成阶段,加之社会的、学校的影响所形成的思维定势拘束了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创造性思维。在辅导中如能有效诱导他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必然会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其三,通过辅导激发他们的作文灵感,学生一般不会产生强烈的写作冲动的,需要启发诱导,才会产生作文的欲望,命题后导之以情,创设诱人的情境,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热情,这样才会使学生有兴趣进行作文。其四,通过命题后的辅导,给学生提出一些恰切的要求,如内容上,表达、文面、时限等要求。这样既保证了作文的目的性,也为下一步作文评改作了准备。

评改。作文评改问题上如何才能确有实效而又不致教师大量花费精力。这一直是影响作文教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大问题。虽然教学大纲中也讲到“评改要采用多种形式,讲求实效”,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实际上却有许多困难。这些困难首先来自习惯认识,习惯上大家认为精批细改是作文批改唯一有效途径;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以批改见红的繁简作为检查教学认真与否的依据;学生家长,特别是城市里的学生家长常以作文见红的多少评价教师的工作。所以在我们对百名语文教师的调查中,全部都是坚持了精批细改的。在同一些教师座谈中,不少教师也反映这样作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改一次作文耗费几十个小时,反到影响了整个教学工作,也影响了作文教学水平的提高,但又苦于无奈也只得这么去做。看来如何改革作文评改已成为作文教学的关键。也绝非语文教师自身可以解决的。

作文批改的重要性除了它是写作前指导的反馈和继续;是写后评讲的依据和基础,更重要的是师生情感的直接交流。往往多有这种情况,一次作文的批语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此后作文的兴趣的建立。恰当的,特别是贯注情感的鼓励性评语可能使学生终身受益。作文批改是教师发挥教学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必须十分慎重,虽然这是件耗时费心令人感到厌烦的事。鉴于此,教师首先要克服厌烦情绪,要从责任感出发,投入爱心,适时调节情绪,随时对每篇作文都有一个新鲜感。其次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劳动,教育学家爱默生讲“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千万不可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作文批改上,笔者主张应该是重批轻改的,把精力放在批,特别是眉批上面不放在改上。过多的改,所谓满篇见红的做法从实践中看,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结果是你做得越细他越不重视,结果是劳而少功。这样倒不如作好眉批,把改的工作让给学生。

讲评从作文教学过程讲是一次作文的总结,是面对全班学生总的一次作文批评。方式上多用总结式讲评,总的指出这次作文的成绩和存在问题;重点讲评式,挑选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分析;学生互评,讨论总结等,笔者以为无论形式如何都应该有利于鼓励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作文教学,作文能力的培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仅靠作文教学自身可以完成,有必要呼吁各科教师,家长,教育行政领导共同重视,共同努力才行。

篇12: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论文

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论文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习能力、健全心灵人格有重要作用。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重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兴趣是阅读的先导。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既重视生存又重视发展的人才的最基本的素质。阅读兴趣和习惯在于培养,在于激活。

一、提高学生的浓厚的阅读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调动学生良性而持续的阅读轨道,从而提高效率,激发灵感。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够掌握课文的知识点,理解课文的重难点,欣赏课文的“风景点”,进而产生不断阅读的欲望,教师就一定要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1.创设教学情境和激趣导入新课

课堂上,教师如能恰到好处地创设情境,激趣导课,学生就会很快地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如在教学《祝福》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春天是四季之首”,“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光明媚,充满活力,可祥林嫂就怎么没有呢?由此激发学生急于读下去探个究竟的兴趣。

2.营造轻松愉快和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有效调控,能推动课堂阅读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在深入中不断提升。课堂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作品感情的传送,进而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如在讲解《绿》时,可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曾让自己心动的形象及其颜色,体会“感触点”,课堂上“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色彩定能轮番上场;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讲解《绿》时插播有关“梅雨潭”等地的风景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3.激励的评价语言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交流师生情感,又可以使学生积极地改进学习策略,调整学习活动,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保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总是很注意教师的评价。教师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比如对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如“读得有感情,把诗人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

对学生评价也要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开窍。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采用“你的思考方式很独特,但与这个问题的思路稍有出入,换一换角度,也许会有新发现的”,“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思考,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中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思索的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4.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目前,因可供学生阅读物十分广泛,如果不加选择而由其任意阅读,学生就会沉浸在书海中不能自拔,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选择读物。如帮助他们选择教育性、知识性较强的读物——文学名著、文学作品、科普作品与一些历史文化等读物,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其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5.指导形式多样的阅读

多样性的阅读形式,如泛读(初读)、细读(精读)和复读,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充分审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泛读是阅读的第一步,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到整体感知,这是阅读的起点,它包括阅读课文提示和注释等内容;细读是在泛读的基础上的提高,要求学生全文精读,对重点的、难理解的部分反复读,边读边思考、圈重点、划杆杠;复读是在细读基础上深化,要求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度挖掘,深化对作品的理解。这样,学生在不同层次的阅读品味中逐步提高对阅读教学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良好习惯

浓厚的阅读兴趣只是阅读的基础,有了兴趣并不能一下子提高阅读能力,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必不可少的。所谓“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形成了,一辈子吃亏。

1.养成“每日必读”、“常读不懈”的.习惯

要使学生的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自觉行动,除课堂阅读教学外,学生还必须坚持“每日必读”、“常读不懈”的习惯。虽然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考试压力很大,但仍要求学生挤出时间进行阅读。可利用午休、起床、睡前时间争分夺秒读,自觉课前、课后时间见缝插针读。每次读一点,每天读一些,习惯成自然。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感到,一天没读书,生活中像缺少了什么似的。到那时,阅读的良好习惯也就自然形成了。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不能走马观花,更不能不动笔墨,阅读教学更应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符号,并指导他们具体使用,直到养成习惯。然后根据符号,归纳要点,辨明蕴精藏妙这外,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对重要词语和内容分别用圈、点、钩、划作记号及用旁注、批语作评论,还要把精彩的词句、段落摘抄在笔记本上。久而久之,“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就不难养成。这样,学生不仅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掌握精彩语句片断,将来为已所用。

3.有序阅读的习惯

学习一篇课文,都需经过从阅读到领悟的过程。其中包括感知、理解、鉴赏等几个环节,环节之间有序排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反映了阅读能力的层次不断提高。教师平时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有序阅读的习惯。如教学《背影》时,教师可布置以下预习题进行引导:(1)课题为何取名“背影”?(2)文章写了几次背影?(3)详细地写了哪次?(4)找出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语句或段落,并体会它们对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作用。

4.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的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要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养成有问题就查工具书的习惯。不望文生义,不凭想当然,也不依赖别人。掌握一定的查找方法,无论是在时文拓展还是古文拓展阅读中,都能得心应手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渐找到终身学习的途径。另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向其介绍一些其他工具书,如《古汉语字典》、《现代散文鉴赏辞典》等,并传授一些查阅图书资料的知识和方法。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学生既养成了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同时也增长了知识。

5.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质疑,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采取积极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教学《皇帝的新装》结尾时,学生就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骗局由小孩说穿?街上的老百姓为什么是低声说话?皇帝听了大家的议论后,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以真正体现“让教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这种教学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以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没有了师道尊严,学生发言大胆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

6.捕捉信息的习惯

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快慢与多少。通常,课文前有预习提示,课文后有配套习题,这些都为我们理解课文提供了重要信息,教师在教学时应很好地加以利用。学生如能养成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则会大大提高阅读效率。然而,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要善于捕捉课文中的语言信息。例如,捕捉开篇中的语言信息,捕捉反复出现的语言信息,捕捉前后呼应的语言信息。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去捕捉课文前、课文后和课文中的语言信息,并使学生养成习惯,这无疑是一种很实用的阅读方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阅读实践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根本途径。无针对性地阅读只能事倍功半。严格有序地训练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该把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养成,贯彻于严格有序的能力训练之中。快速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化学心理研究建议教育论文

化学小论文格式范文大全

化学教学论文下载

化学教学论文

高中化学教育思维创新分析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模板

初中化学教学在生活中的整合与应用论文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探讨论文

青年教师如何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教学环节探索论文

培养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兴趣论文
《培养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兴趣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培养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兴趣论文(精选12篇)】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教学效率提升策略论文2023-11-11

游戏化教学在高中化学的应用的论文2022-05-30

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2022-04-29

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论文2022-05-14

初中化学教学中自主学习研究论文2023-11-03

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论文2022-11-07

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策略及意义探讨论文2023-06-02

化学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5-25

试析如何提高中专生生物化学学习兴趣和教师教学质量论文2023-01-07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论文202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