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微课教学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02 07:34:19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工商管理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微课教学研究论文(共16篇)由网友“逗比被占用了”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商管理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微课教学研究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工商管理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微课教学研究论文

篇1:工商管理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微课教学研究论文

工商管理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微课教学研究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对于经济学的研究不断增多,并且在高校中设立了经济学相关学科,微观经济学就是经济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的侧重点主要是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这一系列行为可能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一课程已经成为必修课程。但在新时期下,课程本身难度的局限导致传统的教学模式急需改革,微课教学模式因此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而从实际教学成果来看,将微课教学模式融入到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特点与学生需求

1、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特点

从微观经济学课程本质来看,其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核心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点与知识面都很多,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相对较多。目前我国高校中几乎所有与财经和管理相关的专业都开设了这一课程,而这一课程也使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起到一种铺垫和推进作用。因此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几乎可以说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从理论体系上看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围绕价格理论展开,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主要为消费者和单个的生产者,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一学科由消费者、生产者、分配等相关理论构成。而从现代微观经济学发展来看,其发展出许多经济学派和经济理论,这些理论有的互相联系,有的却互相对立。因此在教学过程对不同学派的基本理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不同的鉴别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从具体的教学特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目前高校中的微观经济学教学较为开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鉴别分析,取长补短。其次是微观经济中的很多理论都是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产生的,即产生的历史背景有所区别。而目前很多教材都在理论背景阐述上较为欠缺,有时会使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介绍不同理论产生的背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和探究。除此之外,现代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还有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们所注意到的,在后文中笔者将一一阐述。

2、学生学习需求

大部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的求职意向都主要为企业管理者、职业经理人等,因此学生专业素质的高低对他们寻求工作以及在工作中的实践都会起到很大作用。

从学生素质来看,由于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会招很多文科生,这部分学生在人文素养上基本没有问题,很多学生的问题都出现在数学学习上。而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数学是基础性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学习需求上不仅需要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经济学专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其次,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上课时往往会认真听讲,但在课后不会复习。高校的教师授课模式与传统中学授课模式存在很大问题,因此学生的预习与复习需求往往难以满足,这也成为高校授课模式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微课教学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引进后,就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需求方面的很多问题。

二、微课相关内容分析

1、微课的基本概念

微课从字面意思看就是微小的课,即微型课程,最初由美国的学者在提出,在此之前已经有一些美国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微型课程的相关理念,但微课的最终理论体系成熟在20。根据美国的微型课程理念,微型课程就是在联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的核心提炼总结,将教学过程上传到网络之上,帮助学习者构建一个网络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程内容的核心部分,在适当情况下,教师可以在一旁给予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而在社会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微课不仅仅可以在课堂中应用,甚至可以通过不同的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上传播,便于学习者的重复学习。

2、微课的基本特征

微课是微型课程的简称,因此其就具有微型的特点,即教学时间段,内容短小精悍。从我国现代教育模式结构来看,目前我国高校课堂基本上每节课控制在45分钟左右,有的甚至可以达到50分钟。但从微课的基本要求来看,一般的微课时间最长不过二十分钟。有的老教师会对此产生质疑,只有传统课堂一半不到的时间内学生是否真的可以学习到知识。但是根据科学表明,人的注意力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步减弱。因此二十分钟左右的课堂教学看似缩短了教学实践,但这二十分钟基本上讲述的都是课程的核心内容,因此对于学生加强理解知识点以及增强记忆力都是很有好处的。而且二十分钟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比较重要或者比较难的知识点,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更加具有侧重点。而便利的存储方式可以方便学生随身携带,加快知识的传播速度,拓宽知识的传播面。

从微课自身的特质来看,微课资源具有半结构化和模块化的特征。微课教学不像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将所有知识一一讲述,而是有针对性的通过对教学内容整合,形成模块化的资源包,学生和教师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选择学习。同时微课资源也具有一定的活态性,尤其对于微观经济学来说,有时不同的国际形势和经济环境都有可能对课程的讲述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微课资源进行适当修改,这就说明微课也具有半结构化的特征。

三、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微课教学模式现状

1、发展现状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的理念来源于国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我国高校教学中也逐步推广开来。从目前发展的基本状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在一些工商管理类专业中一是作为一种实践课程,供学生选修学习。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虽然引进了微课课程教学,但在学校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微课只是作为一种试点型教学模式在学校中开展,学生选修微课课程基本上只是为了体验微课的教学过程,感受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学习方式。

其次,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来说,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因此目前很多高校之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面,有时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微课教学,通过微课教学中不同的思路和讲解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中的相关重难点。

2、存在的问题

微课引进高校之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在真正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微课在中国高校之中的发展仍旧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说,很多教育工作者仍旧认为微课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型教学方式存在,尤其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这门课程本身设计的知识面较广,内容中的重难点都有很多,很多人甚至学生自己都认为这种看似新型的教学模式如果推广开来,很难在课堂上学到所需要的知识。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微课在制作过程中尤其是在视频的录制中,所选取的都是优秀的教师以及重要的课程内容来录制,因此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因此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微课推广存在的最大问题。

其次,微课制作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视频的录制,而这些视频构成了微课资源的最主要部分。但从目前微课资源储备量来看,很多资源都是很久之前录制,并没有及时的更新。在内容上只有部分重要内容有资源供人们下载,很多学生、教师即使想要使用微课资源,却无法下载使用,因此微课资源的匮乏也是目前微课教学模式推广所存在的一大问题。

四、推动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微课教学模式发展措施

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中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文科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但从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来看,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仍需注意到。在笔者看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从微课的组成整体来看,微课教学模式推广的基础是微课资源的建设。但从国内微课教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其起步相对于国外较晚。而在工商管理管理专业的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本身这门课的很多理论都来源于国外经济学家的一些理论,国内教材在总结吸收国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编纂而成,因此这门课的重难点有很多。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应当培养专门的微课资源建设教师,和相关教育工作者共同构建一个完善而丰富的微课资源平台,将资源平台构建在网络上,供学生、老师等下载学习。

其次,微课资源以及微课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互联网,因此应当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高校在进行微课教学时,首先面临的就是微课资源平台的构建。高校中应当组织专门的人员,搭建适合的网络平台,将微课资源传到网络上,及时更新,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

同时,最需要我们注意的就是需要培养专门的微课人才。很多高校中微课课程的教学过程都由本课程的教师直接进行。本课程的教师虽然在课程教学上没有问题,但这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微课课程教学模式不仅仅由教师的讲解构成,还涉及到很多方面,例如对相关资源的维护更新,尤其是对一些影像资源的制作、编辑等,乃至相关网站的日常维护,这些都需要专门的人才来进行操作。针对这一点,高校应当建立专门的微课教学团队,将优秀的教师和相关技术人员都纳入其中,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为高校微课教学模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国外的教学模式也传入国内,对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产生了很大影响。微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就在此书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微课不仅更加灵活而且具有可重复性等多种优点。将微课教学引入到现代高校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已经在很多高校中实践,但受到一些客观因素如微课资源较少等的限制,微课推广发展仍旧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如何在高校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成为多方研究的重点。

篇2: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研究论文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研究论文

1、工商管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现代管理学、经济学等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严谨务实,富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适应现代企业制度需要,具备职业经理人潜质,能在各种企、事业单位、各级政府部门从事工商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实践教学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提高本专业专业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整个教学计划体系中,实践教学的功能和作用都是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在教学计划的设置过程中和整个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大力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使本专业的教学真正面向企业,使本专业的学生真正回归企业,大力加强其实践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团队意识,在当前巨大的职场竞争前提下显得尤为重要。

2、当前工商管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我国开办工商管理学专业经验丰富、开办较早的院校,其工作重点放在研究型人才培养方面。其人才培养体系还在沿用老的教学模式,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没有现成模式可套。从当前的工商管理教学计划尤其是实践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来看,本专业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有:

(1)实践型教学师资力量不足。任课老师直接来自学校的模式非常普遍,实践经验欠缺,影响和制约应用型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尤其是具有工商企业管理经验特别是具有双证的双师型教师少,在师资队伍中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2)部分开设有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本身不重视实践教学,政策指导淡化。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与评估机制,不去引导和鼓励教学质量保障的实践与评估,教师指导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没有被发挥出来。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往往是刚从校门毕业的研究生,缺乏横向科研水平高以及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导致实践教学往往变为自习多,指导少,实践教学理论化比较严重。实践教学全面的关注和指导重视不够,创新性不足。

(3)校外实习涉及时间短,实践难度大、成本高。从目前工商企业的.角度看,工商企业接收在校未毕业的实习学生需要付出一定的培训,管理成本,同时接收未毕业的实习学生进行实践风险高,社会责任重;尤其是在新《劳动法》实施之后,企业在用工方面面对灵活用工的机制正在健全,相对来说付出的成本相对长期用工要高。而且对于本科高校来说,高校实践教学的经费往往是不够的,尤其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实习实践经费相对于理工科专业要少很多这样对于实习企业来说不能得到适当责任风险补偿,最终导致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进行实习。因此,在有些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活动就由校外企业实习变为了校内“自习”,一些校外实习或实践成为“走马观花”。同时导致有些学校不注重具体的实践过程,只考核实习报告和实习日志,最终学生的具体企业实践变为了在教室写日志和实习报告,使实习实践流于形式。

(4)没有形成动态的、系统的、不断改进优化的实习实践教学模式体系,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需要改进优化。实践教学体系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是需要不断改进和深化的,而很多学校仍然采用固化的、传统的方法进行实践教学。很多设置有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在专业教学方案及教学计划的制定时,对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分要求,设置比例都有规定。但是以上的规定只注意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忽视了实践教学模式本身是一个体系,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应该贯穿始终。

3、工商管理学实践教学改进对策

(1)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践行教育实践化理念。实践教学是一个教育的理念,它不仅指的是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实验实习等涉及到企业管理内容的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不能完全同于传统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过程,需要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贯穿,通过课堂内外,构建一个完整的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中心,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教学实习,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生产实践教学动态的体系整体,以保证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在实际的实践教育过程中,更灵活地掌握学习的方法,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更加开放地进行思维训练,更加系统化地构建知识结构。

(2)学校应注意客观条件的完善,应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政策支持:应建立多个长期的、合作型的实习实践基地。在建立基地过程中,注意对相关工商企业的甄别,针对课程设置进行合作企业的选择,针对实习内容进行合作企业项目的设立。实习基地建立过程中注意合同的签订,针对高成本的问题,资金较困难的实践实习,学校应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保证实习培训经费,保证实践资金的有效利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为了打消实习实践企业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责任风险考虑,国家应大力推行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意外保险应包括实习学生在校实习实践风险。

(3)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决定了实践教学质量。专业课教师本身具备丰富的工商企业管理实践,对于指导学生实践环节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建议学校一方面大力引进高学历同时具有丰富的工商企业管理经验的教师进入高校工作,同时鼓励和支持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积极从事本科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同时,自身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专业实习或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成为“双师型”教师以解决实践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

(4)建立系统的、动态的、不断改进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式。针对工商管理学科日新月异的特点,要适应不断发展的学科建设形势,建立系统的、动态的、不断改进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式,对工商管理学实践教学进行全过程管理,并不断进行总结与评估。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专业有其理论性更有其实践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共同发展,才能够实现培养工商管理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

篇3:高校体育微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高校体育微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在简要概述微课程来源及主要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微课程应用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可行性,并以篮球项目为例,探讨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旨在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微课程;高校体育教学;篮球项目;应用

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体育课程的构建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及培养目标的达成有着直接影响。通过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体育课程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微课程对推动创新型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微课程最早是由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所提出,采用构建主义方法,将移动或在线学习作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内容,其教学环节包括课程设计、开发、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等。在我国,微课程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与标准,其教学载体主要为教学视频,涵盖了知识点涉及教与学的全过程。并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融合程度的加深,微课程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因而研究其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具体应用,符合新形势的发展趋势。

1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1.1体育课程教学观念较为滞后,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仍以体育项目运动技能教学作为主要任务,在实际教学中过于强调对大学生体能的锻炼,将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体育教学的唯一目标,并不断较大运动锻炼的强度,致使学生对体育运行项目产生一定的负担。同时,许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依旧使用传统单一的讲述、灌输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体育项目教学质量不高,并最终影响到高校体育教学的现代化发展。因此,对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问题,不仅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及高校体育科研部门深化推行体育改革,还需要与时俱进,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发展特征,积极引进多媒体技术,并建立体育教学激励机制及现代化教师培训体系,以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1.2大学生在体育教学实践及运动项目中的参与度较低

当前,国内许多高校领导及相关部门主任都还未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在高校教学资源分配上,体育科研及基础教学设施投入所占比重较少,一些高校甚至在大三或大四时,直接取消体育课程。高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在课堂教学中练习的机会较少,也很少组织参与体育课程教学外的各项体育运动,体育教师对学生课外体育运动的指导也较为缺乏。虽然在部分高校内,为鼓励学生进行体能锻炼,会定期举办校园运动会,会组织策划足球、篮球、排球等多种类型的体育比赛,并设置丰厚的奖品,但这些比赛的参与对象是以各院系为单位的形式进行,而每个院校的学生众多,为了在比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往往都会直接委派体能较好、体育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参加,其他大部分普通学生仍旧没能参与到这类具有群体性特征的校园体育活动中去。

1.3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繁杂,涉及运动项目较多

高校的体育教学还存在教学内容松散、混杂的问题。具体而言,是指大部分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将其划分为体育必修课与体育项目选修课两种形式,但体育必修课课程内容较为繁杂,基本为延续基础义务教育中体育教学的特点。同时,大部分高校在体育课程教学上,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体育技能及能力的培养较不全面。此外,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项目较多,教师为确保在限定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通常会在完成一些项目的技能示范及基本教学后,并会马上开始下一个运动项目的教学,留给学生的练习时间极少,使得学生在教学中经常出现疲于应付的状况,并最终使得学生在长期的体育课程学习中,对各类体育运动项目都略有知晓,但却没有自身较为感兴趣的项目,也没有一项较为精通的运动技能,甚至连最为简单、基本的体育运动锻炼方法都没能完成掌握。

2微课程的特征

在当前计算机网络通讯应用普及的背景下,新的媒介环境逐步形成,“微时代”也随之到来,而作为“微时代”中教育的主要表现,微课程的产生与应用完全符合快节奏社会发展需求。长期以来,教学资源的整理与录制,包含的内容都极为全面且冗长,使得学生在汲取其中知识时,难以准确找到其重点所在,并在大量知识学习中滋生厌倦心理。而微课程的产生与应用,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对比于传统教学资源,存在较大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微课程相比于传统课程而言,内容较为单一,为体育教师所精选,容量相较传统课堂教学要少一些,但针对性较强;2)微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为视频教学,并且教学时间不长,以教学视频而言,时间基本为10min左右;3)微课程内容相对较简单易懂,学生在学习中能更充分的理解教学知识点。并且,在微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教学价值以及教学信息均能体现出来;4)微课程作为一项基本单元,存在完整性与独立性,不可进行再分割;5)微课程拥有其既定的教学模式,即可传播的媒介格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

3微课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3.1课程教学时间较短,利于学生反复学习技术要点

在微课程教学中,教学视频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将微课程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中,需要体育教师结合高校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及不同院系学生之间存在的群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录制一些较为精短的教学视频,视频教学的时间通常都不会超过10min,并且随着当前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各项功能的一体化,对教师视频录制操作水平的要求也不断降低,教师只需通过简单的几步操作,便可顺利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制。教师通过视频录制,可针对学生在体育运行项目练习中反馈的问题及教学难点,全方位地向学生展示一些关键动作,并让学生通过反复播放,逐渐熟悉其技术动作、掌握要领。同时,低于10min的微课程视频为学生的实时播放提供了较大便利,学生可在课余休息时间观看到完整的教学内容。针对当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较少的现状,学生难以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掌握课堂教学内容,通过采用微课程视频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3.2有助于明确体育教学内容,因材施教

在微课程教学中,所选取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课堂教学中涉及的一些难点疑点,通过微课程,能有效增强体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为学生练习中遇到的难点,提供合理的解决途径。同时,利用微课程不仅可为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做好前期导入工作,便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还可针对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拓展延伸,充实体育教学知识,突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题,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全面。高校体育教师在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可根据教学要求及高校学生发展需求,来进行微课程知识结构的组合,让教学层次顺序变得更为合理,将教学目标更好地融入在体育教学中去。此外,微课程教学充分运用了视频、声效、图形等多种方式,让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生动、有趣,有效避免了以往体育教学中极易出现的沉闷、枯燥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多感官体验,让学生形成对体育教学知识更深刻的印象。

3.3提高学生兴趣,激发积极性和自觉性

高校学生正处于一个自我个性宣扬、寻求新突破的阶段,敢于尝试新的事物。而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微平台便捷、多元化的互动交流方式,更好地调动高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微课程教学中,教学的主要载体为教学视频,教师围绕教学视频片段,进行教学素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设计及教学课件的制作,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测试、教学点评、教学反思,师生互动交流,构成一个结构紧凑、内容充实、类型丰富的体育教学主题单元资源包,为高校学生营造出具有加强感官体验的情景化体育项目教学资源环境。此外,通过微课程还可借助网络平台,合理设置一些有趣的互动环节,增进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帮助师生之间更好地进行学习交流,让学生没有负担地向教师提出自身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而体育教师则可通过互动,及时了解与掌握学生的体育项目练习状况,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进而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促进体育教与学之间良性循环模式的形成。因此,微课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存在较高的实用价值。

4高校体育教学中微课程的设计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前提是进行微课程设计,而对微课程的设计必须遵循体育教学特征及高校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并结合高校教育资源及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划分不同的课程类型。如,篮球项目的微课程设计,需考虑到其项目内容涉及到投篮、运球急停跳投、传接球、跑位等,有针对性地制作教学视频,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同时,还需注意课程分支间知识点的'有限衔接,明确其教学路径,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深入学习,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不同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进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微课程的设计人员在课程设计中,还要善于将体育教学、体育精神及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熟练运用多种镜头语言将其充分呈现出来。高校体育微课程的设计制作涉及环节较多,设计过程较为复杂,为确保其微课程制作的高水平,必须综合考虑到资源开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习评价等多方面因素。为此,本文以篮球项目为例,详细探讨了其微课程的设计:1)教学目标。高校篮球教学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与掌握篮球的基本动作概念及进间传球的技术特点;其次,传授学生基本的进攻步伐及诀窍;最后,让学生学会并熟练其行进间传接球动作。2)教学策略。篮球教学可在传球、接球等概念教学中合理引入NBA短片,并以简述的方式讲解最主要的接球动作及技巧,对NBA短片展现出的各个接球动作、位置、步伐以及时机等一一进行分解,同时设置一些练习环节,让学生能更好地巩固知识。增加单元测试环节,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建立讨论区,便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探讨,加强课外篮球指导,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性质的篮球比赛。3)学习评价。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学习结果评价习题,并添加学生互评、自评环节,丰富教学评价过程及途径。同时,掌握学生的实时学习动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4)师生交互。通过利用社交软件,如QQ、微信等,建立学习同步交流平台,也可利用邮箱、论坛等实现异步在线讨论。教师在充分掌握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及时指导。5)资源开发。体育教师可结合教学需求,参与到微课程视频的编辑中去,深入挖掘更多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可灵活运用现有的公开课视频。

5微课程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5.1明确微课程教学目标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篮球专业课程教学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有着较大作用,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之一。微课程在篮球项目教学中的应用,首先需要明确其教学目标,将教学的重点集中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篮球运动基本功的前提下,尽可能提升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同时,还可根据高校实际教学状况及学生的发展需求,将娱乐性比赛作为篮球教学的主线,以营造更为活跃、积极的教学环境。

5.2丰富微课程教学资源,便于学生练习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对篮球项目的学习兴趣,在篮球项目微课程应用中,还需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以确保微课程应用教学的质量。其中,教师可将极具代表性的NBA篮球赛精彩片段作为教学资源,并配备相应的解说,在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时,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同时,在微课程中,教师可利用相关软件向学生展示球星投球、扣球的慢动作,通过辅助讲解,为学生提供更详细、直观的学习资料,便于学生的自学及练习参考。利用NBA比赛视频进行教学,能有效避免普通视频教学可能造成的枯燥感,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进而更好地提升篮球课程教学质量。此外,视频教学对所有学习者一视同仁,弥补了传统教学存在的教学偏差缺陷,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充分共享。

5.3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习开放性

在传统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只局限于课堂内,学生如果在课外练习中产生了一些疑惑,也难以在第一时间寻求教师的指点。而通过微课程学习,打破了以往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并通过网络将自身存在的问题公布开来,不仅教师能解答问题,一些篮球专业领域的人士也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学生还可到各名校的课程网站进行学习,并实现与不同高校篮球专业课程教师的视频对话,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习的开放性与自由性。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措施,鼓励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注重教学讲解的方式,尽可能通过简单易懂、轻松愉悦的讲解与对话,营造和谐、生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以更轻松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并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体育项目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更深层的体育爱好及体育晋升,最终形成自我锻炼的习惯。

5.4多元化微课程学习评价方式

微课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还涉及到学习评价。传统的篮球教学评价,将重点放在对学生篮球技术的考核上,忽视了对学生篮球学习过程的考核以及学生原本的个体差异,教学评价内容与方式极为单一,难以反映出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而微课程的应用,让篮球课程的评价方式也随之发生变革。学习评价考核内容不仅包含学生的课堂表现、技术掌握程度,还包括学生线下对微课程教学知识的掌握状况,主要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实时评价,在学生学习的每一阶段,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都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适当调整,能充分展现出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进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篮球学习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反思及自我调节。而体育教师也可通过学生的微课程学习记录,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及遇到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6结语

总而言之,微课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促使体育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课程资源应用及电子备课中去,具备较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能有效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但同时,体育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也存在较高的挑战性,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赢得学生的敬重,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发挥出微课程教学的最大功效,并让学生在体育项目中得到自我锻炼并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李娟.高校体育教学中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的推广分析[J].电子测试,(20).

[2]陈欣,管月泉.微课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世界(学术版),(7).

[3]杨光照.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5(19).

[4]赵秋云.对向微课程转变过程中的问题及意义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5).

[5]班长青.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学评价多元化模式建设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4(11).

[6]刘莹,田文欣.基于移动学习的平台的微课程设计初探[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3).

篇4:工商学院工商管理优势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论文

工商学院工商管理优势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论文

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构建一个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增强学生实践创新力,应用型高等院校应该在学校建设的软件硬件方面下功夫。对高等院校而言,如何发展探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发挥专业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根据实践教学现状,分析概括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实践教学效果有显著改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当代大学生要想适应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完成。从目前国内各大学实际状况来看,理论教学普遍占主导地位,而专业的实践性却往往得不到重视,这导致高校学生普遍重知识,轻实践的现状产生。学生实践能力不强,根本无法适应企业各工作岗位的需求。在此状况下,加强实践教学研究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想更好的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成为必然。

一、工商管理优势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山西工商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实行独具特色的通才教育是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项创新。学校要求学生在学习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学以致用,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此达到培养专业特长突出、人格素养健全、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高素质应用人才的目的。具体到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管理能力、实践能力,沟通技能是专业必然要求,这样才能在企业管理中有立足之地。但学校的教学实践中这方面做的很不足。为此,学校完善培养方案,对部分课程增加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并做出相应的设计。这类课程有《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工商管理综合模拟实训》、《物流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通过市场调查,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游戏引入,探讨研究,学校的实践教学研究工作正在有序地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具体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为保证学生的技能得到真实的提升,学校开展了ERP沙盘训练,并开展SYB培训,并成立学生职业技能指导小组专门负责对学生职业技能进行培训。为保证所学的技能落到实处,学校技能培训实行学分制,学生须获得相应学分才能毕业;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创建自主见习实习机制,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性质的企业,体会到不同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二、工商管理优势专业在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观念落后

多年来我国高等商科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这导致了在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中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并不突出,理论教学仍占主体地位,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不到有效培养和提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出的人才往往执行能力、操作能力不强,脱离市场的需要。

(二)课程方案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实践教学往往成为被忽略的对象,长期以来,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构建起来。目前,虽然专业课的课时中包含实践性教学环节,但课程设计效果不够理想。即使学校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安排了社会实践的环节,让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参观,由于缺乏配套的教学方案,在执行中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而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形同虚设。针对实践教学的薄弱现状,学校及国家应在人、财、力上下足功夫,这样实践教学结出真正的`硕果将指日可待。

(三)校外实践基地数量有限

为了将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山西工商学院发挥资源优势,尽最大可能丰富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实践专业知识的不同类型的单位群。尽管如此,但受经费和实践基地数量的影响,学生的实践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除此之外,用人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角度考虑,象征性地接纳很少一部分的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又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性而为其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这使得很多学生对实践学习失去了原有的动力。校外实践基地数量的限制以及企业并不重视实习生的情况使得实习基地教学环节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实践环节考核机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仅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一方面,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实践教学在学校教育中未能受到足够重视,导致了学生实践教学的考核很难落到实处。这就影响了学生实践教育的考核质量。所以,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践教育考核机制应该在学校的重视下尽人、财、力的资源建立起来,为实践教育落到实处做好保障工作。而要做好考核机制,与之相配套的监督管理体系也应该建立起来。

三、完善工商管理优势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对策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生由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所以亟需在理论教学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的实践需求,构建一整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转变观念,大力推进实践教学进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工商管理类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在具体授课中教师应贯彻实践性教学的理念,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尽可能地让学生以做为主,做中学,学中做,突出实践性教学的重心地位。在教学课程设计中,加入更多的案例或情境,同时加入指导学生做专题调研和开展小组学习活动的实践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和时机,有计划地派实践辅导教师到企业进行协作式实践。每年派出若干名教师到与本校建立长期合作的企业中,将所学的理论和技能真正应用到实际中,真实地掌握一门技能,积累经验和知识,再运用于研究中,产、学、研相结合,提高文化生产力。同时,实践教学教师进入企业锻炼也是学校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

(二)加强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

学校教育应该以构建“两个系统、三个平台”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主旨,注重特色教材建设。“两个系统”即实践教学系统和理论教学系统,二者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加强专业课程实践力度;“三个平台”是指工商管理技术专业基础平台、工商管理技术专业应用平台、工商管理技术专业管理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工商管理一体化课程群,构建由九门主干课程组成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群。 此外,还需优化工商管理精品课程体系,使本专业的骨干课程全部升级优化;落实工商管理自编教材建设,丰富教材内容,并在教材基础上配套完成相应课程的电子课件、案例集。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组织开展不同的实践教学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服务、走访校友等体验式的公益服务活动;可与“挑战杯”创业大赛、品牌策划大赛相结合,走科研学术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路线,发挥专业优势,让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此外,应投资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的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建设实验教学综合性网络平台,旨在为学生构建一个进行实践训练的渠道,为在校学生进行认知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搭建良好的实习的平台。学生也可利用网络,学习学校安排的网课,实现自主学习。通过以上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从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开发网络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块,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途径。

(三)加强校内外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作为一所民办院校,应发挥学校资源优势,通过各种渠道建立种类多样、层次多级的实践教学单位,形成一个稳定的,多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群,扩大实习的范围。以ERP实训室为基础,建立企业管理综合实训中心,通过实训,学生既体验了企业外部的竞争环境,又熟悉了企业的内部岗位设置和业务流程。这就改变了以往由教师讲授为主,然后由学生验证的实训方式,各项工作由学生自己组织管理,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起辅助指导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对经营成果的分析和点评以及与他人的对比等,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主动改变。教学模式的改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将以往所学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到实处,更好地体验到企业经营运作模式,为他们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除此之外, 还可以建立物流管理实训室等,这样逐步建成一个集科研发展、高效教学、毕业生实习以及教师岗前培训于一体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

(四) 健全实践环节考核机制

重视实践教学,规范实践教学检查考核制度。为减少或避免考核标准完全以考核者的主观意志为主,学院需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实施方法,并对其进行细化,以便于检查考核实践教学的实施进程和效果。

引入教学督导制度。传统的考核更重于学生的出勤效果、陈述的质量,违背实践教学的初衷。为更客观合理地反映学生能力情况,学院需引入教学督导制度,建立教学督查小组,检查监督学生各项实践教学活动,并定期将情况进行反馈,完善以过程评价为主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教学效果起到监督作用。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的奖惩制度。有奖惩才会有动力,才能进步。为调动教师搞好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院需要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质量的奖惩制度。通过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反馈机制,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指导学生创新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和奖惩,来促进实践教学的规范发展。

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宏观把握,激发学生原有的动手欲望,使得操作能力有所提升。同时实践教学符合新时期教学的特点,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的工作中,真正意义上实现开放性的教学。随着教学改革不断地深入,实践教学已经成为专业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更是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外化和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是当前专业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立足历史,着眼未来,将学校教学科研重心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实践教学方面有所转移,培养人才队伍,加强硬件设施投入,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以人为本,将学生培养成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这也是教育改革的初衷,是实践教学真正的落脚点。

篇5:微课创新高中化学教学研究论文

微课创新高中化学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在高中化学课堂开展微课教学,教师要借助网络资源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化,建立微课系列,促进教学知识立体化,创建实验场景,确保化学实验直观化。

关键词:微课;高中化学;课程改革

1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创新要求,以微课为代表的一批创新型教学模式逐渐走进教学课堂。它通过创建一节较小的教学视音频,可以集中讲解和传授某个单一、具象化的教学主题。通过这些简短的教学课程,能够为学生创建“自助式”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和课后复习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研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入微课模式,可以迎合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要求,将各种抽象的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具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能充分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效率。

2微课的核心内容及其教学特点

微课是由美国教学研究者在率先提出的教学理念,不仅集中于微型教学所建立的教学环境,更是通过解构主义来优化教学内容,建立微型、在线或者移动的教学环境。微课的核心内容微课的建立和创新点是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背景,它通过以视频、音频为主要教学载体来记录课堂教学内容或者教学重点、难点,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完整宣导和有效构建,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促进化学学习的协同进步。在微课教学过程中,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视频,实现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微课的教学媒介作用,突出微课教学中的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内容多媒体化、教学引导媒介化,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实现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各个教学环节都能利用微课进行充分包装,展现给学生以结构清晰、主题鲜明和资源丰富的课堂教学小环境,实现从教学设计、素材整理、课件制作、课堂互动及教师评定等全方位的创新发展[1]。微课的教学特点微课教学的全部内容建立在微课视频这种教学工具上,而视频内容包括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难点解析、教学互动和教学评价等。1)微课的内容形式决定了教学内容。微课的特点是短小精干,一般教学视频时间不会超过十分钟。这种时间简短、结构鲜明的内容形式注定了微课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非常透彻,也需要微课的立题非常重要,需要认真规划;受众定位要求必须明确,必须满足绝大部分高中生的化学学习需要;情境定位必须明确,能够迎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需求。2)微课的授课形式决定了教学氛围。微课视频的授课形式与课堂实操、优秀教案讲解不同,它是通过PPT课件的形式来辅助教师的讲解,它的授课过程可以在备课阶段,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在课后复习巩固阶段。此外,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占了很大部分,而微课可以完整呈现实验教学内容、实验现象和实验成果[2]。因此,微课可以给课堂教学创造轻松愉悦、节奏感强的教学氛围。3)微课的功能特色决定了教学成果。微课教学的突出功能在于点式教学,它能够通过微视频独立教授一个化学知识点,能够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沟通需求创建个性化微视频。而在此基础上,配合课堂教学实操,再加上教师讲解,可以将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完整展现在视频界面上,而录制的微视频可以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和回家后都能学习,并且可以反复观看。而这些功能特色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了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价值取向和教学引导,促进了课堂教学成果的转化。

3微课应用存在的问题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但是不能忽视的是,由于教师对微课教学模式的理解和专业知识的欠缺,在应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没有把握好微课的应用范围微课是国内学者从国外的网络课堂中研究衍生出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属于一种舶来品,在以后才在国内学术杂志和教学期刊上被广泛探讨。目前,微课的教学模式和创新手段还在探讨摸索过程中,但是很多教师已经认为微课可以取代传统课堂。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微课可以提高不同学习层面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也存在师生互动性不强,短暂的播放内容很难将课堂教学内容讲得面面俱到。而面对复杂综合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概括性知识,单纯运用微课教学就显得片面单薄了。没有充分理解教学与微课的辩证关系微课教学的核心环节和教学重点就是微课内容的制作,它是服务于教学的,而教学成果又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微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的时候,需要认真了解课堂教学目标,仔细划分课堂教学环节,将每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浓缩成3~10分钟的视频教学内容,而录制的内容需要教师集合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学习体验和课堂教学流程,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重要知识点都加入微课视频的录制、剪接中。而面对微课实验教学和课余实践的需求,教师应该侧重加强微课视频的教学引导和分享交流的过程,可以将实验教学的过程和实践操作的结论制作成微课视频,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尚未建立完善微课教学的授课平台微课课堂教学的开展,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平台,需要加强电脑、多媒体、信息平台和网络设备等硬件建设。而在微课教学视频制作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视频画面清楚稳定,图片构图合理,录制声音清晰准确,能够满足高中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在录制微课视频片头时,应该注明教学标题、教学核心内容提示,方便学生在以后学习中查找和调取;在录制微课视频内容时,应该做到教学知识点的有效解析,满足教学目标的仔细划分,掌握授课平台的操作要领。这样才能根据教学内容分析和录制教学内容,也方便化学教师利用微课这种教学媒介来串联课堂教学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实验教学演练,运用微课教学内容来开展教学示范工作。

4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策略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推动微课教学的创新发展,需要借助网络资源,建立完整的微课系列,创建真实的实验情境,保证化学教学的全面有序开展。借助网络资源,促进课堂教学转化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教学环节很难衔接,教师在备课阶段即使投入大量精力,也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汲取到全部知识点。借助微课资源平台,可以极大地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录制不同内容的微课视频,然后将微课视频上传到微课资源平台。学生在课前就可以搜索下载相关的微课视频,进行课前预习,也可以授课后反复观看,加强复习巩固。而对于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视频,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实现高中化学思维的有效转换。如在组织教学“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时,教师可以预先给学生发放问卷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兴趣点和知识层次,结合学生的综合状况,在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后,根据油脂、糖类、蛋白质和核酸的相关概念制作微视频,上传到微课资源平台,组织学生下载学习。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知识掌握情况。建立微课系列,促进教学知识立体化当前,高中课堂教学必须服务于高考需要,而高中化学的考试习题和考点相对固定,充分利用微课视频建立微课系列,实现微课教学知识的立体和完善,建立完善的考试学习体系,将大量的课堂训练和模拟考试纳入微课视频系列中。这样有利于学生研习和巩固,实现平常的训练和测试都能有题可查,做到解题过程清晰明了,解题思路烂熟于心。而在微课系列的创建过程中,需要高中化学教师将大量精力投入热门知识点的解析,做到选题简明、重点突出、内容科学、设计合理和形式新颖,将微课视频的技术规范纳入高中化学考试习题库的建设中来,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知识立体化。实验证明,相对于传统的纸笔训练而言,微课视频所带来的视觉、听觉和逻辑思维等多重冲击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能力,通过反复播放微视频习题,就可以保证学生掌握扎实的化学知识点,促进考点立体化教学[3]。创建实验场景,确保化学实验直观化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的化学场景和化学反应如何直观反映,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成为阻碍学生化学逻辑思维提高的拦路虎。通过将微课视频应用到具体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将复杂抽象的化学实验真实还原到学生面前,而学生通过拖动和等倍放大,可以快速、慢速和等倍距离放大观察化学反应,教师过去的言传身教转变成具体的视频讲解。这样可以最有效地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化学实验现象,增强化学实验的可操作性和直观性。此外,教师可以在备课阶段将失败的化学实验或者错误的化学实验操作录制成微课视频,将化学实验的错误原因和操作步骤完整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了解化学实验背后所蕴藏的化学原理,避免危险的化学实验操作。最重要的是,利用微课实验视频有助于学生深入化学实验的背后,了解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操作,培养良好的化学逻辑思维。

5总结

综上所述,微课教学还属于新鲜事物,它的教学特点和应用特征还在不断归纳和总结之中。教师应该抱着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吸取其教学优点,摒弃其教学缺点,实现课堂教学的信息化、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促进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成果的有效转化,这才是采用微课教学的最大受益之处,应该加以足够的思考与反思。

参考文献

[1]金国林,林肃浩.构建高中化学微课“生态”系统:以“化学反应的方向”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0):3-6.

[2]陈晓云.高中化学课堂应用微课解决疑难点的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91-92.

[3]瞿正东.微课对高中化学教学减时增效的探析[J].新课程导学,2015(26).

篇6:小学数学微课教学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研究论文

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基础数学知识的关键阶段,数学学科是一门特殊的逻辑思维课程,教师应高度重视培养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借助微课教学模式实现,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微课的设计往往比较精心、灵活,教学环节简短,教学重点突出和明确,让小学生在短时间内精力高度集中,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智力水平的提升。

一、运用微课视频创设生活教学情境

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强,导致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特别是对于一些抽象知识的学习,更是难以理解。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不少知识都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容易受到限制,教师为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在利用微课教学模式时,可运用微课视频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小学生以实际生活情境为基础,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并进行有效的逻辑思维训练。

例如,在进行《分类与整理》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微课教学模式,在微课视频中录入现实生活中的内容:在服装超市中,外套、上衣、男裤、女裤和裙子等都是分类摆放,以此创设生活化情境,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看,可清楚认识到“分类和整理”。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教师在微课视频中可为小学生展示分类与比较内容,训练他们的分类和比较逻辑思维。

二、利用微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教学标准中明确要求:在教学活动中需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数学作为一门比较注重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课程,教师在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时,需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采用微课教学模式,在微课视频中展示学习内容,设置悬念或疑问,促进他们自主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进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时,教师可在微课视频中展示一副公园的图片,包含以下内容:一共有4个长凳,每个凳子上坐4个人;有3个秋千,每个秋千上坐2个人,让学生分别计算出长凳、秋千、上各坐多少人?他们能够自主列出算式:4+4+4+4、2+2+2。然后教师设置疑问:一个一个数字相加比较麻烦,有什么简便的方法?引出乘法教学,引领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

三、微课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形式多样

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引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内在动力与关键,教师运用微课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需灵活设计微课内容,以免学生觉得学习内容乏味、枯燥。教师需注重利用微课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式多样化。微课内容包括素材课件、教学设计与教学反馈等多个环节,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知识点设计微课形式与内容,通过多样化设计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注意力,让他们对各个知识点进行自主思考,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授《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在微课视频中应加入多个知识点的回顾与总结,包括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和积梯形等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看,运用个人逻辑思维认识到组合图形一般由多种不同类型的`图形组合而成,在计算其面积时需运用到多个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教师构建完善的微课资源学习区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基于微课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优势是微课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可随时随地观看微课视频,进行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学习。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制作好微课课件之后,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学习资源库,将微课资源集中整理起来,利用学校内部网站或通讯工具分享给学生,不仅在课堂上使用,在课下也使用,充分发挥微课教学的最大功能。

另外,由于微课学习内容一般不超过10分钟,内容简短精练,但是小学数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整体上把握各个知识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不少数学知识点都存在一定的关联,只有系统地学习、分析、理解与研究,才能真正促进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将有关联的数学知识点整合在一起,让小学生在微课资源库中自由学习,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结语

微课作为一种近年来才逐渐兴起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基于微课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利用微课不断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7:物理教育专业电磁学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物理教育专业电磁学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在物理教育专业进行教学实践,探索电磁学难学的主要原因,并根据物理教育专业特点结合教学实践探讨解决应对的办法,摸索提高电磁学教学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电磁学教学;静电场;稳恒磁场

电磁学作为物理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为光学、电动力学、电工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电磁学承接了力学中关于物体的受力、做功、运动规律等内容的分析,同时也增加了对“场”这一抽象概念的处理,需要有较扎实的高等数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高等数学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它又具有较强基础性和应用性,学生普遍反映电磁学难懂难学。分析其中原因并设法解决,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学习效果,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通过不断摸索,发现学生学习电磁学过程中存在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原因,现对其进行逐个分析并探讨解决的办法。

1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理论学习脱离了实际,一味进行枯燥乏味的理论推算,对学习该门课程的重要性不明确,不了解该学科的历史背景、现实应用,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自然科学,电磁学作为其中的重要分支学科,在工业生产、生活、医疗、科研及国防建设诸方面均有广泛应用,对当代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在介绍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可适当融入物理学史的内容:通过库仑、奥斯特、安培、法拉第、麦克斯韦等对电磁学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的事迹,了解他们的科学研究历程,学习他们崇尚理性、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的存在,赫兹实验发现电磁波,马可尼发明电报,推动着人类通讯发展进入崭新的阶段。从直流发电机的发明到交流发电机的广泛应用,为人类提供了将其他能源转换为便于储存运输的电能的途径,电力的广泛应用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2]在涉及具体知识点的教学活动中,也可适时联系在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应用实例,如介绍静电屏蔽这一知识点时,引入电工工作服的使用原理,并让学生查找其他类似应用实例;又如学习电介质的极化时,插入微波炉的工作原理、使用过程中的禁忌及其原因等,增加生活常识。如此将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日常生活熟悉的`例子,学以致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结合物理教育专业的就业方向,联系《新课标》对电磁学内容的要求,分析近年高考理综卷中电磁学所占的比例,介绍近年高考电磁学的热门考点、考试题型,比如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或复合场中的运动类题型是近年高考理综物理卷中的常客,对电路的分析或常见仪表的结构、使用也是常见考题。这样既可强化其专业意识,也可提高学生对电磁学的重视程度,增加学习动力。

2高等数学知识准备不足

电磁学难学还在于这门课程对高等数学的要求高,需要掌握微积分、矢量运算、线性代数、坐标系转换等多项内容,其中高等数学微积分是处理大学物理各门专业课程最基本的数学工具,如果学生没有较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增加专业学习的难度。因此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高等数学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打下扎实的高等数学基础。在学习电磁学的同时,部分高等数学内容的学习却未能及时跟进。比如在电磁学第一章就要求运用多重积分计算电场强度和电场强度通量,但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学习都要等到下半学期才能进行,学生在处理相关问题时倍感吃力。在电磁学中涉及各种对称性问题的处理,不同对称特点的问题需要用适当的坐标系,使处理问题更加简便。如当带电体具有球状或半球状外形时,若用叠加原理计算电场强度,选用球坐标会使问题的处理更为便捷。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同样面临相关高等数学知识尚未学习的难题,解决办法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一:调整培养方案,将电磁学课程开设时间往后延。但若采用这种方法,仅能解决电磁学一门课程的问题,却会影响光学、电动力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因此这种方法难以被采纳。方法二:在教学过程中补充尚未学习但需要用到的高等数学知识。但这样会占用一些理论教学课时,增加教学难度,需要教师能处理好教学课时安排,较好地掌控教学进度。方法三:通过物理思想简化数学计算。如运用叠加原理处理电场问题时,若已知线电荷电场的分布,把面电荷看成线电荷的集合,同理也可把体电荷分解为面电荷的叠加,便于将多重积分替换为一重积分,降低计算难度。方法四:用几何的方法,尽量把积分变量变成角变量,进行三角函数积分,将数学计算化繁为简。[3]方法五:场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对称性时,尽量用高斯定理或安培环路定理解决问题。如常见的求解具有轴对称、面对称、球对称等对称性的静电场电场强度时,采用静电场的高斯定理可以避免多重积分和坐标系的选取问题。即使学生已经进行了相关高等数学知识的学习,但如何灵活运用高等数学工具解决各种电磁学问题仍是个难题。如微积分的运用,学生先要熟悉电磁学的定理、定律,根据给定条件建立微分式或积分式乃至微分方程或积分方程,还要根据物理过程的给定条件确定初始条件和积分上下限,物理专业知识与高等数学工具双管齐下方能求解出结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多做示范、练习数学知识在物理学上的应用,让学生经过反复练习找出规律,直至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4]

3对课程内容结构认识不足

电磁学内容抽象繁多,题型灵活多变,若对课程整体内容没有深入了解,容易望而生畏。纵观电磁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分为“场”和“路”这两大块内容,而“路”即电路部分将在后续的电工学等课程里作进一步的学习,因此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场”即电磁场这部分。按照惯例,通常遵循静电场――>稳衡磁场――>变化的电磁场这样的教学次序,静电场与稳衡磁场不管是在概念、定理定律等内容结构方面,还是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对称性分析,在学习静电场的基础上,对比学习稳恒磁场,分析两种场的异同,可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电磁学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不明确

同其他学科一样,电磁学有具有其自身特点的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掌握这些基本方法和思路对学好电磁学极为重要。电磁学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比较固定,以静电场和稳衡磁场为例,静电场的常用计算方法有三种:利用库仑定律、电场强度定义和电场叠加原理计算,原则上可以计算任意静电场,但计算通常较繁琐;利用高斯定理计算,需电场具有某些对称性才方便计算;利用场强与电势的微分关系计算。静电场分真空中、有导体时和有电介质时三种情况,计算真空中的情况最为简单,有导体时需考虑静电感应效应,有电介质时则需考虑极化效应。稳衡磁场分真空中、有磁介质时的情况,计算稳恒磁场的常用方法有:利用毕-萨定律和磁场叠加原理计算,原则上可以计算任意恒定电流分布产生的磁场;利用安培环路定律计算,需磁场分布具有一定的对称性才便于计算。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时对应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如用上述第一种方法计算稳恒磁场时的基本思路通常是这样。第一步:将各种电流分布分割为电流元;第二步:利用毕-萨定律和磁场叠加原理建立积分式,并根据已知条件设定积分上下限;第三步:计算积分结果。为简化计算,第一步也可作适当的调整,如将旋转的带电圆盘分割为带电圆环,无限长通电圆柱面可分割成无限长通电直导线,大大降低积分难度。如用安培环路定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则为:第一步,对称性分析;第二步,选取合适的积分环路;第三步,根据安培环路定理建立积分方程;第四步,求解方程。其中前两步最为关键。[5]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才能自如应对千变万化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不妨先教会学生部分基本方法和思路并通过练习不断熟悉,再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摸索和总结,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更重视掌握基本方法和思路,培养良好的学习方式。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高校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造成电磁学难教难学问题还有其他多方面的原因,但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学并有信心学好电磁学。通过教学实践,解决上述几个问题可有效改善学习效果,同时也在不增加学习难度的基础上扩大知识面,有助于物理教育专业学生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凡。《电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30(5):133~136。

[2]宋德生,李国栋。电磁学发展史[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4。

[3]马文蔚。物理学(上)[M]。高等教育出版社,,12。

[4]王玉琢。《物理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辽宁师专学报,,9(2):12~13,88。

[5]梁灿彬,秦光戎,梁竹健。电磁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

篇8: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1.1 学生对田径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整体评价

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教学,是教学中学习的主体,学生可以得出对田径课程有效性的可靠意见。从数据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90%以上)的学生对田径课程的教学是很满意的,仅仅有3.5%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田径课程的教学有效性非常不满意,这就说明大部分学生可以收获到知识与技能,说明现在我国普通高校的田径课程的教学还是比较不错的。[1]但是,有四成的学生认为当前的田径教学课程根本就达不到他们想要的效果,有效性很差。这说明,当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田径课程基本满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2 田径课程学习前后的成绩比较

评价课程有效性,学生是通过某课程的学习之后,才有更好的认识。课程的教学有效程度与学生学习掌握程度成正比。学生进步越大,对课程的评价就越高。经调查,大约九成的学生对所学的田径课程很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大部分学生认为,有了进步,课程是有价值的,具有其实际有效性。

1.3 田径课程学习后独立完成该项目教学的效能感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完课程以后,能否运用到其教学中,反映着这个课程的有效性教学程度。当前,我国高校中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田径课程以后,有92%的学生表示可以独立进行教学,完全不能独立进行教学的学生仅仅占了总数的7.5%。不能独立进行教学的学生比例不大,反映了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课程的教学还是很有成效的。根据调查数据反映,84%的学生认为田径课程掌控的能力还稍有欠缺,这反映出田径课程大有改进之处,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去填补。

2 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对本科期间田径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的看法

2.1 教师对田径课程的整体评价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体育教师对田径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是很满意的,这就说明田径课程能使教师获得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多数毕业于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对田径课程的教学有效性不满意是由于工作后要重新学习或训练。仅有2位教师表示不满意。

2.2 田径课程内容能直接用于实践教学的比例

当前,我国田径课程的教学内容转变不成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从毕业的教师来看,如果说田径课程中的内容无法应用到实践教学,那这个课就没有教学有效性。有 95%的教师反映田径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实践应用并不大,也说明了田径课程的有效性不高。[2]

3 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来看,我国高校田径课程的教学有效性获得了很多学生与教师的认可,但也反映出很多问题。在校学生、体育教师分别以自己的角度,结合田径教学的实际特点,提出几个主要的影响因素。

3.1 体育教育专业特殊性因素

体育教育专业对学生的培养主要注重教法与教学能力,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学生、教师的认同率出入不大,都比较认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与教师对该影响因素体会较深刻。体育专业的培养计划的内容相对较多,田径课程运动项目较多,不够系统和深入,无法面面俱到,影响了田径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田径课程教师都表示,学习的内容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验证。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课程教学的课时量不足,严重影响了田径课程的有效性,学生没有时间对每个项目去系统地学习和训练,教师只能授其以大概。从统计结果来看,若要改变田径课程的教学有效性,需要各个高校的高层更多的关注。[3]田径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现在中小学对田径重视程度不足,这就使学校和学生对田径课程的重视力度有所下降。

3.2 教师因素及分析

教师是影响田径课程的重要因素,教师因素对田径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很多教师认为,教学是艺术,教师要在向学生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不断体现教师的个人魅力与修养。较高的个人魅力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享受学习,使课堂更加有效。个人魅力明显的教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空前高涨,并可以很轻松地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所以说,田径教师的个人魅力可以有效增强田径课程的有效性。教师的教学观念会影响田径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教师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实践,影响着高校田径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是做到全面理解教育方针,并将其贯彻到教学行为当中,就可以获得有效的田径教学,反之,要是在田径课程中以教代学,学生不能自主学习,就会严重影响田径课程的教学有效性。田径专业理论知识是田径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丰富的田径专业理论知识可以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体育教师要掌握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能使体育教学的效果更明显。田径课程大多为实践技能的教学,田径教师自身的技能水平要有高度,有较多的运动训练经验,才能更加有利于教学过程中使有效性最大。此外,教师的责任感也大大地影响田径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有责任感、教学严格的教师能使学生更好地运用田径知识到实践教学工作中,从而直接地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

3.3 学生因素及分析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现在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因素影响到了田径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学生的体能与技能的基础极大地影响了田径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有好的体能和技能基础,会对田径课程的教学有效性产生积极的影响。[5]同时,体育的学习策略是制约体育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合理的学习策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到教学内容,使田径课程的教学更加有效。田径教师的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带动其学习策略,也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有效增强。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学生受专业理念的影响,忽略了田径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提高。这样是错误的。体育田径课程要掌握的基础是田径教学方法,重点提高运动技能。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是学生主体地位的集中体现。田径教师注重学生的参与情况,可以有效优化课堂的结构,优化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合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篇9:工商管理专业全英文课程教学的论文

全英文教学(Englishasamediumofinstruction,EMI)一般是指在多数人口的第一语言为非英语的国家和地区使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的活动。上海市教委规定,在全英语教学课程中,教师需选用国外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为主教材,制作并使用英文课件;用英语讲授课程内容并与学生开展互动,布置并批阅英文作业;考试采用英文命题并要求学生用英文答题。上海电力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开设了《管理学原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两门全英语课程。目前,这两项课程建设项目均已顺利通过上海市教委的验收,同时也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xx年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建设项目名单和20xx年立项项目验收情况的通知》中予以备案的全英语规划专业之一。

开展全英文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人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各企业对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人才产生大量需求。国际化人才不仅需要了解现代工商管理理论和方法,熟悉跨国公司管理、投资管理,还要了解相关的国际法律、协定、惯例等国际规则和制度。工商管理专业是以培养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和专业,工商管理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囊括了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运筹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开展全英文课程教学,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管理人才,进而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专业建设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专业教学的基本载体是课程教学,全英文课程教学不仅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平台,更是引领高校专业建设走向国际化的载体。通过战略性规划全英文课程教学目标,有助于拓展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新思路。以开放的视野布局课程体系,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进而体现与落实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国际化特色,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以达到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发展道路上对高校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新需求。全英文教学作为一项教学改革的全新尝试,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有重要意义。增进学生的`国际学术交流水平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纵深化发展,留学生教育亦成为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留学生整体规模日益增长,工商管理专业的留学生人数也在持续增多,通过对推进全英文课程建设地系统规划,以全英文课程教学作为一个重要平台,不仅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资源,吸引更多优秀留学生,提升接纳外国留学生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在校学生的国际学术交流水平。开展全英文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目标清晰定位困难工商管理专业全英文课程教学以英语为教学语言,以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为教学内容。因此,提高学生学科专业能力、加强学生学术英语能力、开拓学生国际视野、传授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等都是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科专业能力是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加强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则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然而,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授课教师的数量、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全英文课程教学的目标清晰定位显然比较困难。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上海电力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生源优秀,外语基础普遍都能达到优良水平,并且入学后的英语学习热情高涨。但学生之间英语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特别是英语听力水平较低,这将限制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收。此外,大部分学生习惯用中文来学习和思考,也会影响全英文课程的教学效果。师资相对紧缺全英文授课对教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在全英文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用英语口语能力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专业知识的传授效果。根据《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课程负责人要有一年以上(含一年)海外教学工作经历,申报课程应有人员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成员应具备较好的外语水平、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但实际的情况是,大多数高校符合要求的教师数量还非常有限,全英文授课的师资力量不足阻碍了全英文课程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篇10:工商管理专业全英文课程教学的论文

循序渐进地推进全英文课程教学鉴于目前的实际情况,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循序渐进地开展全英文课程教学,可以选择《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进行英文课程教学试点;对于《组织行为学》《企业战略管理》等课程可以逐步开展双语教学,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全英文课程教学;而对于《财务管理》《会计学》《统计学》等课程则仍使用汉语教学。就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而言,学科专业能力的培养是第一位的,学术英语能力的培养更多是准备出国深造和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需求。实行分班授课、因材施教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可参考新生入学后英语水平分级考试的成绩,并结合学生自己的选择,实行分班授课、因材施教。部分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选择双语课,对于英语水平较好,但习惯于中文思考和表达的学生,可以通过创造全英文的思考和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采用英语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思考和讨论。上海电力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管理学原理》课程,通过分班授课,一班实行全英文授课,另一班实行双语授课,并在教学内容、的论文及考核方式上开展差别化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加大教师的国外进修和培训力度全英文授课的师资相对紧缺是大多数高校都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需加大专业教师国外进修和培训的力度,另外还包括邀请外教加入教学团队、引进海外留学教师等。上海电力大学长期鼓励并资助教师海外学习和交流,截至目前为止,工商管理专业已派4位老师到海外进修培训,这些老师现已成为全英文教学的骨干力量。同时,为提高全英文课程授课教师积极性,学校应在现行课时津贴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系数提高全英文课程的津贴。

结语

目前,上海电力大学已开展面向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的示范性课程建设工作,工商管理专业的多门课程参与建设。面向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的示范性课程建设主要内容包括:设计建设方案、撰写课程简介、制作授课视频、建设课程网站、录制公开课、整理课程档案、鼓励开发自编英文教材。面向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的示范性课程建设必将有助于提升上海电力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的内涵质量和竞争能力。

篇11: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的课程论文

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的课程论文

摘要:管理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科特征表现为较强的实践性。管理学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工作应紧跟时代发展、适应用人单位需求、不断探索并深化教学改革、逐渐形成特色教学培养平台,从而有效促进工商管理人才质量的培养。近年来,实施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的举措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因此,课程教学设计要注重对专业群建设的应用。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工商管理

专业管理学是工商管理专业学习的必修课程,是学生掌握基本管理知识和理论的基础学科。管理学课程应用覆盖面广,各行各业对优秀管理人才的需求都很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用人单位提高了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招聘标准,尤其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及相关社会经验。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较为缺失。因此,提高对管理学人才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科学、合理、优质、创新的教学设计是保证课程教学效果的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同样也要与时俱进。因此,加大专业群平台课程建设,拓宽教学课程资源,进而培养形成高素质、宽口径工商管理人才是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应努力的方向。

一、对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的概念理解

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就是依托工商管理专业作为核心专业,将其他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一个集合进而开发并建设的'过程。

二、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的特征与作用

首先,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是围绕工商管理行业需求所设置形成的机构,专业群内部具有相通的服务对象和相近的管理技术。所以在教学中群内各专业可以实现共享资源体系、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在应用和实习中还可以共用校内外实践基地。

其次,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是学校经过长期办学经验总结,通过对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工商管理行业发展与趋势,并结合学校办学理念最终研究设定的机构,它可以实现校内教学资源的合理整合、分配及布局。由于专业群内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学科基础,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彼此相通,因此,必然会形成高素质、专业化师资团队,从而确保实现工商管理专业的质量建设。

三、工商管理专业群管理学课程教学体系

1、财务管理专业模块包括税法实务、会计综合实训、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

2、投资与理财专业模块包括税法实务、财务报表分析、金融基础、证券投资分析、财务会计。

3、物流管理专业模块包括国际货运代理综合实训、物流实务、物流中心管理、国际货运代理、集装箱运输管理、现代物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

4、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模块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连锁经营实务、门店运营管理、领导科学与艺术、区域市场开发、服饰配色、现代广告学、创业综合实训。

5、旅游管理专业模块包括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中国旅游景观、旅游学概论、客源国分析、导游演讲与口才训练、现代旅游英语口语、长三角旅游。

四、基于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的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要凸显实践性和创新性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必须要遵循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合理地依托和利用专业群建设资源和成果,重点加强教学设计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这是新时期背景下教学设计的根本任务与方向。

2、构建产学结合的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首先,教学设计要根据企业人才需求,重点投入对相关管理课程的使用和传授,包括例如财务管理、生产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并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群的资源,做好教学内容的专项设计,以减少不必要教学内容的重复。其次,针对合作企业管理模式和经营机制,对课程教学的选取做好调整和优化,使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企业创新发展的目标与导向。

3、增强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课程教学设计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要充分利用专业群建设的共享平台,并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对应岗位的就业特点,构建特色的职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要贴合未来工作选择的需求,以适应并提高未来工作岗位的竞争能力。

五、结语

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改革任重而道远,专业群建设正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利用资源。在具体教学设计实施中,师生都要不断更新课程观念,以适应社会及企业不断变化的需求。并强化课程设计对实践能力的把控,进而逐渐完善考核方式,最终实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目标。

篇12: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集体课教学研究论文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集体课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的全方面发展素养有着极高的要求,钢琴课也是其中必须要修的一门课程,师生都要认真的对待,好好的练习,为以后走向社会,参与学前教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过去,我国高校音乐学院钢琴教学一直采用“一对一”式的教学模式。但是,随着高校近年来的不断扩招,师资力量出现严重不平衡,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教育经费和硬件设施不能够预知相匹配,这一矛盾在加剧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课的训练和提升,以及包括钢琴课在内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学前教育 钢琴课 集体课

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包括对钢琴演奏的方式方法和基本技能,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对不同题材、风格的音乐都可以弹奏出独属于自己的对音乐的认知,还同时具备即兴演奏等技巧,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当然,钢琴课的集体授课多多少少存在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以说,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发扬其优势,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体,提出相应策略,为以后学前教育钢琴集体课程教学的展开提出理论性的依据。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集体教学的优势

(一)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随着高校扩招的推进,学琴教育专业钢琴课已经不在适用于小班化或是个体化教学,这样会要求更多的教学资源,更多的专业教师,也会相对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学习层次不尽相同,但又没有参照物,无法做到更好的提升。相较于一对一的钢琴授课模式,集体课程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同时享受教育资源,节省了教学实践,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增强

集体化钢琴教学,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存在相互依存心理,同时还会形成集体共同感,这有利于学生之间对钢琴专业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取得共同进步。在大课堂的环境下,学生更有勇气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自信心的提升会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就能够更好的根据自身的教学计划展开课程,教学质量也会大大提升。

(三)缓解课堂氛围

过却一对一的钢琴授课模式,一个教师对一个学生,学生会相对压抑,虽然老师的注意力都在一个学生身上,但是反而会有反作用,学生在一种沉闷的氛围里,思想收到限制,渐渐也就不太愿意和教师进行沟通,反而变成了对钢琴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但是,集体钢琴课程,学生与学生之间会有更多的话题,在于周围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之后,更愿意与别人分享,也会使得钢琴教学课堂氛围越来越活跃,学生的大脑也会被带动起来。如果穿插一些钢琴相关的小游戏,会让课堂氛围更加和谐。

(四)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钢琴是一种非常注重专业能力在现实生活得检验,纯粹的依靠教师课堂讲解是远远不够的。集体钢琴课,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可能,学生在自我思考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想法。而且,集体课更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最大化的参与到课堂上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集体教学实施策略

(一)立足课堂,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

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堂,打基础一必经阶段,只有基础打牢了,才能够进行接下来的环节。集体钢琴课程更加需要基础知识的培养。因为,集体课是一个教师面对一群学生,教师不可能做到将每一个学生照顾到,但是仍旧要求学生加强对自己基础钢琴知识的提升。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也要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为学生以后钢琴课程深入学习和探索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良好课堂氛围的捕捉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可以最大化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的。钢琴课在调动课堂氛围方面有着和好的先天优势。很多学生认为上集体课,可以趁机开小差而不被教师察觉,抱着这种侥幸心理,钢琴课程对他们来说并没有起到教学的作用。这个时候,需要教师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与钢琴课程相结合,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

(三)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如果一直沿用学院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是没有太多的机会参与学习。学前教育钢琴课又是很注重实践的一门课程,所以说教师要让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多彩,这样一来学生不会觉得课堂枯燥无味,最终没有达到任何效果。比如说分组教学,因为在刚刚走入这个专业的学生来说,在钢琴指法、手型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及时纠正。但是,教师有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进行这一环节,就可以采用小组教学,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让一个钢琴综合素养好的`学生当组长,监督小组成员的练习,还可以在小组内进行比赛等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互实现钢琴水平的提高。

(四)教学硬件设施的不断改善

现在很多的高校虽然不能够做到,再进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授课时人手一台钢琴,但最起码应该让学生都有机会,进行钢琴训练,教师的选拔也应该是综合能力很强的人员,必要的时候还要借助多媒体配合教师的讲学,因为有的时候会涉及到很多音乐理论方面的内容,这样会让学生更直观立体的感受钢琴音乐的魅力,从而加强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还有就是,钢琴训练室应该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最大限度的,最长时间的开放,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之外也有练习钢琴的机会。

(五)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钢琴乐谱就像阅读文章一样,想要真正的了解作曲家通过乐谱表达的思想情感,就需要认真的阅读,指法、乐句、表情等都需要有很好的自我理解和拿捏。让学生在实践中反复练习。当然,还有就是练琴的时候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注意完整性、连贯性,慢练、分手练习、分段练习、重难点练习等都要根据自身特点不断的进行,在这种良好习惯的推动下,让自己的钢琴手法更加娴熟和扎实。

(六)结合主观能动性,尊重差异化发展

不可否认的是,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钢琴方面有着很好的素养,但是,有的学生还需要勤加练习。这个时候的教师,不应该是只注重对优秀学生钢琴知识的培养,也要关心专业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因为,每个学生擅长的点不一样,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能够有效的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最大优势,这样学生才会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将其运用在自己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之中。

(七)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每一位教师都不仅仅拥有很高的钢琴专业知识,也应该具有很好的道德品质,能够真正的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教师应该注重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内心想法,这样在进行授课的时候才能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如果,只是一味地在上课的时候出现,下课就找不到人,教师和学生之间出现脱节,那么教师课堂内容的制定,和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存在差异,这样并不利于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学生也不会再这样的课堂有很大收获,所以说,师生之间应该存在平等的关系。

(八)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教学工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在建立评价机制的时候应该坚持公平、公正。当然,评价不仅仅包括对钢琴弹奏等直观的考核,还应该包含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以及课下小组之间,成员之间的练习互动等方方面面都应该纳入评价机制。其中,钢琴专业能力的掌握是必不可少,它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专业课内容的掌握程度,也给教师完善教学方法提供依据。总之,教师不应该建立唯期末考试是评价标准,这样容易产生临时抱佛脚的心态,专业知识不等牢固掌握。教师更不应该主观臆断,固定思维的给高专业水平学生高分,而忽视对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学生的正面评价。

三、结语

学前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钢琴技能的培养又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一对一”的钢琴教学模式已然无法适应社会对钢琴人才的大量需求,而钢琴集体化教学适应了这种需求,也被很多高校运用。虽然说,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能够有力的适应人才大量输送的要求,但是也为教师的教学课程带来了弊端。所以,本文就其课堂策略进行研究,找准钢琴课集体教学的方法,真正发挥钢琴集体课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为现实生活和工作的需求打下基础。

【注释参考】

[1].孙爽.试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06).

[2].闵胜林.对音乐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的探索与研究[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S1).

[3].丁淑娜.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黄河之.(11).

篇13:高职旅游管理微课教学研究论文

高职旅游管理微课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信息技术虽然不能取代课堂教学,但可以改造课堂。以短小精练为主要特点的微课,符合人学习知识的规律,也适应了现代人时间碎片化,难以进行长时间的学习的情况。在教学中使用微课,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微课平台为高职旅游管理教学打造了集“上课、辅导、教研与微课制作”一体化的移动教学平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变化,从补充、融合到突破,将带来教师“教”的革命。

关键词:微课;高职旅游管理;教学;应用;研究

1前言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各种网络终端的发展,我国掀起了微革命的风潮,随着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小说的兴起,微课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理念,因其在数字化时代下,成本低、传播快、成效高的特点,广泛运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成为高职教学改革中一道新的亮点。

2微课的含义和特征

2.1微课的含义

微课是指以视频作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或教学环节而进行的精彩的教与学的整个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程的“微”字表明,这一课程是比较小型的,时间也比较短,其主要由课程教学视频组成,也包含和教学主体息息相关的教学课件、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反思、练习测试等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和主体化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微课并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与上述教学课件和教学目标一样作为教学辅助资源,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对微课进行合理的运用可以满足学生个别化的学习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课外也能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满足不同人群学习需求的目的。

2.2微课的主要特征

微课的存在促进了学习的资源的运用。将课程缩小化、具体化、个别化,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微课主要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个别化、课程资源利用广、教学创新多的特点。

(1)微课的教学时间短是指,微课作为视频教学,根据不同受众群体,一般来说时长10分钟左右,因此与传统教学一节课四十分钟相比较,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的特点。但是,虽然微课短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课仍然能完整的呈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满足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

(2)微课的教学内容个别化是指,微课的教学不像传统的课程教学一样针对全体学生,因为微课能让教师集中的表现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因而,并不具有普遍性,因为不同学生对教学难点的认识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可能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无法掌握时,运用微课,学生在手机客户端,电脑上就可以自主学习,对知识进行巩固。

(3)微课的课程资源利用广是指,微课作为一个视频载体,大小也不过几十到几百兆,可以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将微课学习资源进行传播。学生在家里或者其他课堂之外的地方就能利用微课来进行学习。

(4)微课促进了教学创新,如时下比较热的微电影一样,因为耗时短,成本低,人人都能成为导演。微课也一样,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微课课程的研发者。这样一来,每个人的创意集中到微课上,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

3微课在高职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3.1微课在高职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因为微课的产生和发展主要起源于小学教育,因而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力还没有那么大,但是随着近几年的发展,也慢慢的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微课应用于旅游管理教学实践主要集中在旅游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如导游业务、旅游政策法规等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微课的特点和作用,将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对培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在旅游管理的其他课程上,微课也逐渐发挥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课堂上,学生运用老师发布的微课,在课堂看小视频以了解知识重点。微课在高职旅管教学中的运用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没学懂的知识,不必再问老师,自己课余时间通过微课进行学习,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微课在课堂上的运用也让老师教课更加方便,学生听课方式更加多样化,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3.2微课在高职旅游管理教学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微课在高职旅游管理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正确的了解这些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是促进微课在高职旅游管理教学中不断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法宝。微课在高职旅游管理教学应用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

3.2.1微课设计和开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微课设计主要包括选题和教学设计,这一设计过程主要是由高职教师负责,虽然一个完成后的微课大概只有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但是这十几分钟的时间,教师往往要花费几个小时,常常比普通备课的时间都要长。其次,对于微课的开发过程也非常复杂,在进行视频拍摄、字幕设计、画面编辑和声音处理等方面,仅靠一个教师来完成微课的创作和开发,需要耗费很多的精力。且很多高职教师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还远远不足,难以创作高质量的微课,这使得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微课设计和开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2.2高职院校缺乏微课应用平台

目前,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微课教学还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即院校内部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微课应用平台。微课的应用还要结合以其他教学辅助资源,如与微课配套的测试习题以及方便微课点播的网络客户端。同时,高职院校内的微课课程也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仅由学生自主查找自主点播,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效果。高职院校缺乏统一管理的微课平台,为学生筛选优秀的`微课,并且提供为手机应用无缝对接的相应技术支持,促使学生更好的下载微课学习资源,并建立微课交流平台,为学生学习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

4微课运用于高职旅游管理教学的发展前景

4.1不断改革微课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上节中,笔者提到了微课在高职旅游管理教学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应对这些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的信息化素质,通过自主学习或者培训等方式,提高自身的微课开发和设计的技能。在拍摄视频、录制微课以及后期剪辑等方面做得更好。其次,仅靠教师单独制作微课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为只有适合每个学习者学习特征的微课,才是一个优秀的微课,因此教师需要与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一同创建微课视频,以促使微课更好的表现课堂的重点和难点。最后,高职院校应该尽快建立一个微课平台,对教师录制微课,学生下载微课进行统一的管理。并对优秀的微课设计进行相关的激励措施。真正的做到将微课的发展与学校的课程建设体系相结合。

4.2不断加强微课与现实课堂教学的联系

微课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资源,可发放给学生使用于课外,同时也能在课堂进行共同教学,但是就微课的发展历程来说,微课与现实课堂教学之间的联系不会渐行渐远,而是不断加强。因为传统的课堂因其独特的优势,不可能完全被网络视频课堂所取代。微课的发展必须与现实课堂相整合。在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微课可以作为课程引入、重点难点讲述、操作过程的演示等,与现实课堂相结合。

4.3微课的发展将不断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形式与其它学生一样,都是通过现实课堂教学或者自主书本阅读来接受知识。现在随着微课的逐渐发展和推广,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学生可以利用微课进行移动学习,自主的选择学习方向,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随着微课在学生内部的逐渐应用,以微课为基础的各种移动学习、在线学习和远程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也将不断普及。

参考文献

[1]李晓梅.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7,(16).

[2]范智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关键能力”培养[J].社会科学论坛,2006,(10).

[3]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

[4]王竹立.微课:课堂还是网络[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篇14: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研究论文

关于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数据结构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本文从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重要性出发,提出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学校管理政策、教师教学和学生自身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并深入研究其解决策略。最后,提出了有利于教学发展的几点建议,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引言

教学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保障等诸多因素在一定的时空环境内综合作用的复杂活动。高校教学具有教学任务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高深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和教学过程的探索性等诸多特点。“数据结构”作为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理解、分析和研究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对象的特性,从而选择适当的数据结构、存储结构和相应的算法,并熟练掌握算法的时间分析和空问分析技巧。而且,“数据结构”还是教育技术学专业部分专业课的先导课,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络编程”等,所以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它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在专业建设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本文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数据结构课程的性质以及相关的学校教学政策,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进行了研究。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数据结构课程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开设时间已有多年历史,但目前数据结构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管理政策、教师教学和学生自身等个方面。

1.学校管理政策方面。(1)当前各大高校都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很多高校教师认为搞好科研是“名利双收”的事情,因此往往在科研上投入的时间较多,而忽略了教学。(2)在教学设备上,跟计算机专业的硬件设施、多媒体设备以及上网条件相比,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条件相对差一些,学校对此的重视还不够。

2.教师教学方面。(1)观念陈旧,缺乏研究能力。一般来说,承担“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的老师都具有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可是他们往往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教学方法的革新问题,而教学方法的革新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缺乏研究能力的教师,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往往只能被动地跟着走。(2)“数据结构”教学课件形式死板、文字较多、活泼性差、甚至出现文字错误,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板书中,字体较小、文字歪斜、字迹潦草、层次不够清晰。

3.学生自身方面。(1)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层次不齐,而且跟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相比,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相对较弱,掌握的编程语言较少,编程水平较低。(2)对于数据结构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积极性比较差,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3)数据结构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学生往往把握不了课程的知识脉络,对理论知识理解较困难,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相对薄弱。(4)实验中,学生往往忽略了算法的分析和研究,而只着眼于怎么把程序调通,偏离了数据结构实验教学的方向。数据结构课程的核心是算法设计,不能等同于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强调的是基本数据组织与基本处理方法,应该注重基本算法设计能力的培养,用这些基本内容构成程序设计的核心。

三、解决策略

从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其教学改革要从教学制度、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设备、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九个方面着手。具体措施如下:

(1)在管理制度上,学校应加强对教学的重视力度。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向教师倾斜的'分配制度和管理机制,这是确保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的重要保障。比如采取“骨干教师评选和奖励制度”以及“教学成果积分制”等,提高教师教学和探索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2)加强“数据结构”等计算机专业课的硬件教学设备建设,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和上机环境。 (3)要确定每次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抓纲务本,因材施教,紧扣目标,突出重点。为了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提升教学内容层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对于在职的教师队伍,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方式,通过参加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或参加学术会议,为高校教师灌述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从影响很深且又习惯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中走出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5)在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学生参与,师生合作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样可以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争取较以前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6)加强教材建设。高校必须重视教材建设,教育部鼓励各高校使用“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和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重要目的是为了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结合专业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要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

(7)数据结构课程中算法设计是一个关键方面,也是学生普遍感觉比较难的一个问题。教学中,教师应该对算法给予准确描述和举例,并对实例采用工程化的函数设计(即函数设计中包含充分的注释语句)方法来引导学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中的参数。

(8)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充实基础实验室设备,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积极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探索实验教学与科研课程相结合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多开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四、几点建议

(1)当前各种语言如c++、Java的广泛使用和蓬勃发展,使得数据结构的描述语言也越来越丰富,使用C++或Java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已经普遍存在于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中。因此,扩大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语言学习范围、提高各种语言的使用能力也是势在必行的。

(2)对教师来说,要搞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合理分配教学和科研的时间,重视教学的同时,不耽误科研的进度。高校将“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由一个部门统一去管理和操作是时代发展的需求。现在一些地方将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两个部门合并,统称“教育科学研究院”,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3)大学扩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质量,较差的学生影响了班级的学风建设。政府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缓解教师授课中学生水平良秀不齐的压力。

五、总结

总之,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要设计正确科学的课堂讲授思路,强化阶段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把教育技术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教学质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篇15: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研究论文

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重要性出发,提出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学校管理政策、教师教学和学生自身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并深入研究其解决策略。最后,提出了有利于教学发展的几点建议,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数据结构教学质量

一、引言

教学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保障等诸多因素在一定的时空环境内综合作用的复杂活动。高校教学具有教学任务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高深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和教学过程的探索性等诸多特点。“数据结构”作为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理解、分析和研究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对象的特性,从而选择适当的数据结构、存储结构和相应的算法,并熟练掌握算法的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技巧。而且,“数据结构”还是教育技术学专业部分专业课的先导课,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络编程”等,所以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它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在专业建设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本文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数据结构课程的性质以及相关的学校教学政策,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进行了研究。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数据结构课程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开设时间已有多年历史,但目前数据结构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管理政策、教师教学和学生自身等三个方面。

1。学校管理政策方面。(1)当前各大高校都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很多高校教师认为搞好科研是“名利双收”的事情,因此往往在科研上投入的时间较多,而忽略了教学。(2)在教学设备上,跟计算机专业的硬件设施、多媒体设备以及上网条件相比,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条件相对差一些,学校对此的重视还不够。

2。教师教学方面。(1)观念陈旧,缺乏研究能力。一般来说,承担“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的老师都具有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可是他们往往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教学方法的革新问题,而教学方法的革新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缺乏研究能力的教师,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往往只能被动地跟着走。(2)“数据结构”教学课件形式死板、文字较多、活泼性差、甚至出现文字错误,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板书中,字体较小、文字歪斜、字迹潦草、层次不够清晰。

3。学生自身方面。(1)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层次不齐,而且跟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相比,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相对较弱,掌握的编程语言较少,编程水平较低。(2)对于数据结构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积极性比较差,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3)数据结构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学生往往把握不了课程的知识脉络,对理论知识理解较困难,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相对薄弱。(4)实验中,学生往往忽略了算法的分析和研究,而只着眼于怎么把程序调通,偏离了数据结构实验教学的方向。数据结构课程的核心是算法设计,不能等同于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强调的是基本数据组织与基本处理方法,应该注重基本算法设计能力的培养,用这些基本内容构成程序设计的核心。

三、解决策略

从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其教学改革要从教学制度、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设备、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九个方面着手。具体措施如下: (1)在管理制度上,学校应加强对教学的重视力度。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向教师倾斜的分配制度和管理机制,这是确保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的重要保障。比如采取“骨干教师评选和奖励制度”以及“教学成果积分制”等,提高教师教学和探索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2)加强“数据结构”等计算机专业课的硬件教学设备建设,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和上机环境。

(3)要确定每次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抓纲务本,因材施教,紧扣目标,突出重点。为了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提升教学内容层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对于在职的教师队伍,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方式,通过参加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或参加学术会议,为高校教师灌述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从影响很深且又习惯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中走出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5)在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学生参与,师生合作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样可以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争取较以前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6)加强教材建设。高校必须重视教材建设,教育部鼓励各高校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重要目的是为了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结合专业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要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

(7)数据结构课程中算法设计是一个关键方面,也是学生普遍感觉比较难的一个问题。教学中,教师应该对算法给予准确描述和举例,并对实例采用工程化的函数设计(即函数设计中包含充分的注释语句)方法来引导学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中的参数。

(8)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充实基础实验室设备,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积极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探索实验教学与科研课程相结合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多开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四、几点建议

(1)当前各种语言如C++、Java的广泛使用和蓬勃发展,使得数据结构的描述语言也越来越丰富,使用C++或Java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已经普遍存在于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中。因此,扩大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语言学习范围、提高各种语言的使用能力也是势在必行的。

(2)对教师来说,要搞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合理分配教学和科研的时间,重视教学的同时,不耽误科研的进度。高校将“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由一个部门统一去管理和操作是时代发展的需求。现在一些地方将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两个部门合并,统称“教育科学研究院”,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3)大学扩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质量,较差的学生影响了班级的学风建设。政府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缓解教师授课中学生水平良莠不齐的压力。

五、总结

总之,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要设计正确科学的课堂讲授思路,强化阶段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把教育技术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教学质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黄敏,陈天.“数据结构”双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2(02).

2.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16:独立学院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独立学院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大数据时代,面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统计分析核心能力的培养需求,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统计思想教育,加强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融合。结合课题组多年的教学改革探索,针对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诸多弊端,通过三课堂结合的全过程教学模式,从模块化教学、突出统计思想教育、多样化教学手段、协同学习评价等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统计思想和统计实践创新应用能力。

关键词:统计分析方法;统计思想;统计实践;全过程教学模式

“哲学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和一般性原则,即世界观,统计学则为人们提供从数量方面认识世界的具体方法。”[1]20世纪80年代以来,统计学作为方法论的学科,其应用领域已经渗透到管理学、经济学、市场学、金融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产生了很多新兴交叉学科。1992年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经将其单列为一级学科[2],1998年教育部将统计学定为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各本、专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3],因此,统计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应用能力的培养,对面向应用型的经管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1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统计学”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平台课程之一,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的统计分析能力的重任。面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教学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不足。对广东省16所独立学院的调查显示,部分独立学院只设置理论课程,没有统计实践环节;部分独立学院虽然包含实践环节,但理论和实践只是名义上的融合,实际教学过程中相互剥离,即先讲完理论,后实践操作,导致学生到实践时,理论部分已不甚清晰,实践达不到预期效果。第二,统计思想的教育缺乏。教学内容上,注重统计方法的学习,缺乏统计思想的传授,导致学生只会照搬公式,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应用场景;此外,相对于教学内容,课内学时较少,课外时间利用不足,实践部分演变成讲习题,不能以实践促进对理论的深化理解,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大班制及教学方法手段不足,教学效果较差。教学仍以“满堂灌”式的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时案例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差,缺乏具有专业特色又贴近社会经济生活实际的案例[4];教学手段上,多数是“多媒体PPT+板书”的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不利于课外时间的充分利用;教学组织上,“大班制”教学,理论学习、实践指导、成绩考评过程中,很难完全照顾到所有同学,使得部分学生“打酱油”,效果不佳。针对以上现状,本课题组对统计学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逐步形成了以统计分析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模块化和结构化为基本思想,以交互式教学方法和立体化教学手段为主体,以统计竞赛、统计证书、资源建设为补充,三课堂结合的全过程教学模式。

2教与学的设计

课题组负责全校经管6个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任务,课题组成员主要由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老师组成,本身注重方法的应用性。2012年以前,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学由统计学理论和统计软件实践组成,为更进一步深化统计理论和实践融合,于2012年将其合并为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与实践,课时调整为96学时,贯穿整个学期。

2.1教学内容模块化,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

根据统计分析能力培养矩阵,将教学内容划分为数据获取基础模块、描述统计基础模块、推断统计基础模块、统计分析高级模块、专题模块等五大模块,每个大模块再划分成若干小的教学模块,如表1所示;实践分为统计软件操作实践和统计调查分析实践两大部分。在每个模块理论教学结束后即开展软件操作实践,即学即用,前三大模块学习完成后开展统计调查分析实践,促成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融合。

2.2教学方法丰富化,突出统计思想教育

理论讲授主要以启发式讲授法、案例驱动教学法为主,重点突出统计思想教育,而非公式推演;实践教学以案例驱动法、同步协作法、体验学习教学法为主。案例驱动教学法:每一个模块由一个典型案例导入,贯穿整个模块的教学;学生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作出判断和评价,充分掌握知识的应用范围和层次。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案例注重时效性和针对性,案例的编制均是课题组老师主持参与完成的实际项目。统计调查基础模块由民生调查、学校后勤管理问题调查两个案例引入,描述统计基础模块由学校师资状况调查、专利申请态势分析两个案例引入,推断统计基础模块由产品质量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两个案例引入,统计分析高级模块由保险赔付预测、生态指数设计两个案例引入。启发式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5],对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快速地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在实践中游刃有余地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启发式讲授法更强调统计学概念、方法讲授时结合生活实例,结合不同专业领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启发,更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和方法。统计学基础知识、推断统计主要采用讲授法。同步协作法:首先,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学习,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合作,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其次,同步协作完成实践任务,若一人未能学会则全部组员不能通过,促进互帮互助和主动学习。体验学习教学法:第一,在统计调查理论学习完成后,要求各组完成一个真实命题的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包括调查问卷和抽样方案,让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领悟知识,在“探究知识”中形成个人的理解;第二,在统计理论和软件操作完成后,各组完成一个真实问题的统计分析,并撰写统计分析报告,给出解决方案,这种亲自体验的学习,极大的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3教学手段多样化,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

课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全程机房上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锁屏、远程控制、文件传输等功能,提升课堂教与学的效率;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学材料的发布、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模块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开展擂台比试,以此缓解课堂疲劳情绪,调动学习积极性。课外,制作统计理论微课,供学生课外进行重难点理论知识补给,夯实统计理论基础知识;制作软件操作视频,供学生课外进行软件操作实践,扎实统计软件操作能力;开展统计分析竞赛,调动学生积极性[6],全面训练统计调查与分析能力;在课程学习之后,即可推荐参加统计分析师证书考试,考试成绩亦可替代作为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此外,对于内容比较有条理且简短的统计图、统计表模块的教学,则尝试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每个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承担一个统计图或统计表的学习和软件操作,课堂上则让学生进行讲解和探讨。从学生的统计分析报告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统计图、统计表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理解得更加深刻透彻,掌握得更加全面扎实。

2.4评价体系过程化,促进学习协同性

课程考核分为理论测试、统计软件操作测试、统计分析报告三个阶段。理论部分讲授完后,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学生对统计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统计软件操作实践讲授完后,以一对一上机实操测试的方式考核学生统计软件应用的能力;课程最后,以学生分组完成统计调查分析报告方式考核学生的统计问题解决能力和报告写作能力。此外,从课程开始,即将学生分成若干同步小组,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形成小组成员共进退的机制,每一模块学习完成后的测试中,若小组中有一同学不通过,则全组均不能进入下一模块的测试,直到全部通过为止。这样有利于激发团队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同步小组逐步成为一个自学习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指导,共同进步,也能避免“打酱油”“混学分”情况出现。

3结语

经过多轮次的教学实践和不断完善,“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与实践”作为经管专业综合类课程,研究并探索出了三课堂结合的立体化教学过程,形成了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学模式:模块化的设计、案例驱动教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融合;微课、反转课堂等新方式的应用,实现了课内与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同步协作组机制、过程化考核机制,既调动了学习主动性,又实现了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学赛结合和学证结合,充分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作者:王二威;廖爱红;董平;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贺幸平.论统计学的哲学意蕴[J].统计与决策,2007(7):76-77.

[2]刘馨,宏皓.“统计学”认知教学与“统计大赛”互动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2):183-186.

[3]未良莉,王潇.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29(1):123-125.

[4]冯金丽.财经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对外经贸,2013(12):145-146.

[5]刘元欣,庄严.“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84-85.

[6]张海波,黄世详.统计学专业学生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方式选择[J].统计与决策,2014(24):66-68.

浅析微课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教学设计心得

微课教学在高中化学的应用与意义论文

微课在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如何写历史教学论文

化学教育教学论文微课

教学模式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

关于微课程的心得

物业管理法规在行业培训中的教学改革论文

工商管理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微课教学研究论文
《工商管理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微课教学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工商管理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微课教学研究论文(共16篇)】相关文章:

历史教学论文2022-08-11

有关历史教学的论文2023-10-25

论大学和谐教学的论文2023-07-03

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模式探索论文2022-12-03

有关历史教学论的论文2024-03-26

化学教学论结课论文2022-11-20

翻转课堂在化学教学实践的运用论文2023-03-26

数学的论文2022-07-27

翻转课堂在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论文2024-03-08

数学论文期刊2023-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