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自然科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2-12-14 08:00:23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学自然科学教学论文(集锦19篇)由网友“朱思远”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小学自然科学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自然科学教学论文

篇1:小学自然科学教学论文

小学自然科学教学论文

摘要:新课改推广要求基层教育工作者积极践行,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创新与发展。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新课标的优秀观点,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从“现代教育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及“开发教学资源”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自然科学;新课标;现代教育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开发教学资源

新课改运动的普及与推广要求基层教育工作者积极践行、落实其大力倡导的先进教学观点以及理念,并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对所运用的理念进行不断创新与发展。这就奠定了各学科教师学习新课标理念、贯彻新课标理念、革新新课标理念的重要基调。笔者身为一线小学自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对如何更有效地运用新课标所提倡的优秀教育理论,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与实践,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将个人的一些认识与见解归纳、总结如下。

一、恰当、科学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信息化是现代社会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之一,在此背景下,各行业各领域都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了最充分的运用。教育界也不例外。《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更是在其教学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教师应当从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笔者认为,新课标之所以如此倡导,是因为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自然学科中的恰当运用,能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兼顾学生的学习差异。以下的教学实践便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如,在教学“人的进化”这一内容时,笔者就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出示了一组猫、狗、大猩猩等不同动物以及人的幻灯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并回答哪一动物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通过观看图片,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大猩猩与人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在此基础上,笔者又通过图片对比的方式,比较了人与大猩猩外部特征的相似之处。例如,人与大猩猩都能直立行走、五官长相位置大致相同、都具有丰富的面部表情、都能灵活地用手拿东西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有效扩充了课堂容量,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使学生对于“人的进化”这一知识点具有更为浓厚的探究兴趣,而这很显然为他们在高涨的学习姿态下积极、主动地融入“人的进化”的具体学习活动之中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自然与科学教学中的科学运用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灵活组织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现代素质教育理念提倡

“学中做”“做中学”的观点,即鼓励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夯实理论知识、提升实践技能。与此相适应,《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持有相类似的教育观点:“教师应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使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切实发展、提升自身的自然科学修养及综合素质。”笔者认为,小学自然科学教师在践行这一先进教育观点时,应当从所教内容出发,从所教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精心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充分诱发学生兴趣的活动,同时,又要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这样才能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此,笔者感受颇深。例如,在教学了“种子植物与非种子植物”这一节的相关知识点之后,笔者就将学习的阵地由课堂转移到了校园这一广阔的空间,要求学生利用校园内丰富的植物资源,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哪些植物是种子植物,哪些植物是非种子植物。这一学习形式新颖别致,因此学生的参与热情格外高涨,他们全都自觉且积极地投入到了实践活动之中。在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之中,学生既懂得了植物可分为种子植物和非种子植物两大类,同时,更是通过认真观察植物落在地上或者是长在树枝上的种子,对其属性进行了科学、正确的判断。例如,广泛分布在校园中的松树属于种子植物,而潮湿、阴凉处的苔藓则是非种子植物;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是裸露在外的,像银杏、云杉等;而有些植物的种子外则有果皮包被着,像玉米、菜豆、向日葵等;有果皮包被的最大意义是能对植物的种子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进而有益于其传播……如此,通过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及能力得到了显著的锻炼与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对植物类别进行划分的过程,更是他们回顾、复习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进而建立完善知识结构体系的过程。该项教学实践案例充分证明了小学自然学科灵活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一举多得的良好教学效益。

三、合理开发一切可用的教育教学资源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各地区、各学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统一、划齐的要求显然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小学自然科学教师应当积极挖掘、合理运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笔者认为践行新课标这一理念的优势在于,能使得小学自然与科学教学变得更为契合所在地区、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而显著优化、改善最终的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也能因此得到更好提升。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便可以充分证明这一观点。如,在教学“保护大气”这一知识点时,就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同父母一起,对平时生活中常见的大气保护标志、环境保护标志进行充分的搜集与整理,这一社会生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既使得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环保标志,更使得他们深刻认识到保护大气、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教学反响异常良好。又如,“土壤的成分”这一内容涉及“土壤的保护”这一知识点,在教学了相关的内容之后,笔者就要求学生在课下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互联网络技术对土壤遭到破坏的原因、土壤遭到破坏后的严重后果以及有效保护土壤的措施方法等进行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这一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既有利于学生信息搜集、归纳能力、问题分析、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切实进步与发展,同时,更能使得学生自觉树立起“保护赖以生存的土壤”这一端正的价值观念,而这恰恰正是“土壤的保护”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追求所在。一言以概之,小学自然与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当多渠道、多途径地开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教学资源,这对于优化小学自然与科学的实际教学效果、真正促进小学生自然科学素养的更好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总而言之,新课标的先进教育理念为小学自然学科正常组织教学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与发展方向。对此,小学自然学科教师必须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新课标的观点,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最大限度的灵活运用。这既是迎合新课改历史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又是切实优化、提升小学自然学科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客观要求,同时,更是促进小学生自然科学素养显著进步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林美玉.“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与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3).

[2]袁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教师角色转变[J].生物技术世界,(8).

篇2:自然科学小论文

一  了解的特点

二  学习写

[写作指导]

的特点,一是“小”。同正规学术论文相比,科学小论文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因而篇幅也不长。二是科学性。科学小论文的材料,应当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虚构;观点应当是在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地提出来的,而不是任意的猜测或臆断;语言应当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不能模棱两可、含糊费解、粗疏缺漏。三是创造性。是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衡量质量的重要标准。要在科学小论文里,提出自己在观察、调查或考察中获得的新发现,在实验或制作中运用的新方法,在科技活动中所得到的新成果,在深人钻研某种科学知识中积累的新见解,从而能给人以一定的启发。

一篇的写作,大致分为选择题目、搜集材料、提炼观点、安排结构、起草修改这样几个步骤。

选择题目的时候,首先要重视科学性的原则,不能选择违背自然规律的课题。同时要注意结合自己的特长,选择感兴趣的题目。研究的题目要有一定的新意,尽可能从别人尚未发现、尚未研究、尚未重视的方面去考虑选题,尤其要结合自己在观察、实验、调查、考察、制作和学习、钻研中所得到的新发现、新成果、新认识、新体会去选择题目。题目还应当确定得小一些,这样研究范围和研究角度就会有所限制,题目一大,写的时候容易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很难深入到问题的实质。例如,对中学生来说,选择“论数学解题思路”“试论物理竞赛试题的命题原则”“氧气制作法新探”“利用植物监测大气污染的综合考察”这样的题目,就不如选择“从一道数学试题谈解题思路”“关于一道物理竞赛题命题条件的商讨”“一种简易的氧气制作方法”“利用苔藓监测大气污染”。后面这些选题,缩小了问题的范围,专门研究某一个“点”,容易把握,写深写好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搜集材料首先要注意材料的准确性,必须核实观察、实验、调查、考察所得到的事实、数据,核实查阅报刊书籍、科技文献所得到的资料、例证,以免材料出现差错而影响论文的科学性。还要注意材料的新鲜性,尽力搜集自己所能发现的同研究题目有关的新的第一手材料。此外,掌握材料应力求全面,要根据题目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搜集尽可能多的材料。材料太少,没有选择的余地,写出来的论文就缺乏说服力。

提炼观点,就是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是对观察、实验中新发现、新创造的归纳总结,也可以是对调查、考察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分析论述,还可以是在某门学科学习、钻研过程中形成的创造性见解。当搜集材料的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要对已经积累的材料加以分类比较,仔细筛选,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归纳,找出具有规律性的共同点,形成正确的合乎科学性的观点。有时还需要继续搜集新的材料,以更好地提炼观点。观点的表述,要精确、清晰、简练,不能含糊费解。

安排结构,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科学小论文灵活掌握。常见的小论文,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开头部分(或称“引言”),提出问题,或紧扣题目对全文内容作一概括介绍。主体部分,分析问题,说明有关的观察、实验、调查、考察、制作、设想等情况,为归纳科学的结论作准备;结尾部分(或称“结论”),解决问题,作出结论。小论文的结构当然不必都是“总—分—总”的格式。先分层论述、说明有关情况,后总结观点的“先分后总”结构,以及先总说观点,后分层论述、说明的“先总后分”结构,也是比较常见的。结构是为恰当地组织材料、鲜明地提出观点服务的,无论怎样安排,都应当注意条理清楚,观点与材料一致,反映出科学论证的过程,使论文具有说服力,为了使结构合理,拟个详细提纲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搜集的材料相当丰富,不妨多花一点时间写一篇比较完备的科学小论文。这样的论文,一般由以下部分组成:标题;摘要(或“内容提要”);绪论(引言);工作方法(观察、实验、调查、考察等的安排、步骤);结果;分析与讨论;结论。有的论文篇末还需要附上参考文献(或“参考书目”)和附录(或“附件”)。

起草修改,按照提纲写出初稿并修改,不仅是细致的语言表达工作,而且是研究深入化和思维周密化的过程,要力求准确和严密。跟写一般的说明文、议论文相比,科学小论文写作中的表述和修改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科学研究活动是十分复杂精细的,反映科研的过程和成果不能粗心大意。要认真起草,认真琢磨,反复修改,一丝不苟。对观点是否正确、可靠,材料是否恰当、翔实,结构是否合理、周密,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数据和引文是否准确,语言是否准确、简明、连贯、规范,图、表是否清晰、适用,都应花力气仔细检查,仔细推敲。

从选择题目到论文定稿的全过程中,要多征求教师、同学和有关的科技人员的意见,集思广益,提高科学小论文的质量。

[写作练习]

一  片段练习

1.比较下列各组题目,看看每组中B题的题目,是怎样定得比A题“小”些的。

A.用哲学观点探讨数学问题

B.用哲学观点探讨二次曲线


A.关于化学实验的改进

B.关于甲烷实验的改进


A.微波处理植物促进生长

B.微波处理豆类促进发芽


A.人植物光合作用的机制

B.不同颜色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A.废水的处理途径

B.废水的生物处理


A.水质中的细菌调查

B.饮用水中的细菌调查


A.酸雨的成因及其危害

B.××地区酸雨的初步调查


A.论牙膏的杀菌力

B.几种牙膏杀菌力的比较


2.先阅读下面一篇科学小论文习作,再细读专家的“评讲”,了解在题目的确定、材料的选择、数据的引用等方面需要注意些什么。

稀土对花卉植物开花期的影响

上海宝山区海滨二中  张蕾菁 吴军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鲜花的需求也增加了。鲜花色彩艳丽,清香宜人,但都有花期不长久的缺陷。人们为延长鲜花的保鲜期,曾使用过不少试剂,如阿斯匹林等。我们则尝试用稀土来延长植物的开花期。

稀土是一类稀有元素。农用稀土主要是镧和铈元素的化合物。它对植物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为了解它对花期和花的大小有否影响,我们做了以下实验。

一、实验材料

农乐粉状物(一种稀土肥料),金盏菊,烧杯。

二、实验过程和记录将农乐配制成5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将金盏菊朵插入,另外设一对照组。列表如下:花直径为3—4cm

农乐溶液<?XML:NAMESPACE PREFIX =O />

情况记录

对照

50mg/100ml

花盛开,1周后凋谢

花6天后谢

100mg/100ml

花刚开,2周后谢,花盛开

时比对照组略大

花6天后谢

150mg/100ml

花盛开,1周多后凋谢,叶色好

花6天后谢,枝上叶比前较差

200mg/100ml

花盛开,1周多后凋谢,叶色好

花6天后谢,枝上叶比前较差

300mg/l00ml

花盛开,1周多后凋谢,叶色好

花6天后谢,枝上叶比前较差

三、分析和讨论

从上述实验记录可以认为:稀土对鲜花的开放时间有一定的延长作用。从50mg/100ml稀土溶液到3OOmg/100ml稀土溶液都有一定的延长开花期的作用,而且使花朵的直径也略有扩大。金盏菊施加稀土后一般能延长开花2--4天。我们认为,这与稀土能促进植物生命活动,促进叶绿素形成,增加有机物合成(加稀土溶液的植物叶色较深)有关。稀土也许有促进植物生殖器官吸收有机养料的作用。我们还发现,稀土浓度越高(在300mg/l00ml以下),延长花朵开放的时间也越长。至于浓度到达多高才会有负作用,我们还得在以后作进一步研究。

稀土是一种含微量元素的化合物,对植物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张、吴二位同学用农用稀土——农乐做延长花卉植物花期的试验,是很有实用价值的。从文章来看,这两位同学确实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可嘉可勉。

当然,和大多数初次独立进行科学实验的同学一样,他们在实验方法和实验报告的表述方面还显得不够成熟。不过这没关系,以后多开展一些这样的活动,多看一些课外书籍,他们一定会做得更好。与许多同龄人相比,他们已经领先一步了。

首先,从报告的内容来看,作者只进行了一种花卉——金盏菊的花期实验,所以,报告的题目似改为“稀土对金盏菊花期的影响”更贴切一些。要知道,植物是一个外延很大的概念,在科学研究报告中是不能随意乱用的。把稀土对某一种植物有作用看作是对所有植物都有相同的作用,那是不行的。这叫以偏概全,往往会酿成大错。

第二,极稀溶液的浓度应用ppm(百万分之一)表示,如文中的“50mg/lOOml“可表示为500ppm。

第三,在报告中应该明确记录用金盏菊做试验的数量和次数(至少10株金盏菊,反复多次)。

第四,花的开放有始花期、盛花期和凋谢期,它们的具体日期要记录明确、完整。注意,实验记录中的数据必须是明确的,如“6天”“23小时”等,不能出现“1周多”“10多天”之类比较含糊的数据,要不然“稀土越浓,花期越长”有何根据?

(选自《中学科技》1994年第4期)

二  整篇作文

自选题目,利用最近一段课余时间(半个月或—个月),尝试写一篇。

题目的选择很重要,可结合自己特别有兴趣的某门学科的学习、钻研,或者结合学科课外兴趣小组的课题研究活动,或者根据自己平时对某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研究,选择研究范围和研究深度适合自己水平、条件的题目。然后参照课文中提出的一些要求和注意点,去认真搜集并分析材料,提炼出有一定价值的观点,安排好合适的结构,快速起草并细心修改,最后认真誊清。课文后所附例文可供参考;还可以结合课外阅读,参读一些报刊上新近发表的科学小论文。

下列题目供参考:

1.沙尘暴的成因与防治

2.江的污染小议

3.怎样防止土地荒漠化

4.也谈敬畏生命

5.析生物链

[借鉴实例]

一道数学竞赛题的推广

北京市良乡中学  张志欣

1984年初三数学竞赛有这样一道题:

“对任给97个互异的正整数,试证其中必有四个正整数,仅用减号、乘号和括号,将它们适当组合成为一个算式,其结果是1984的倍数。”

解这道题要用到抽屉原理:

把三个苹果放到两个抽屉里,一定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两个苹果,这是一个明显的事实。类似地,任意取三个互异整数,至少有两个是奇偶性相同的数。于是,下面的命题自然是正确的:“任取三个整数,则这其中必有两个数的差能被2整除。”我们可以把奇数和偶数看成两个抽屉,三个数放在里面,其中一个抽屉中至少有两个数。只要是同一抽屉争的两个整数的差就能被2整除。

同样,任取四个互异整数,其中必有两整数差能被3整除,更一般的结论是n+1个互异整数中,必有两整数的差能被n整除。

上题的解法是:

证明:由1984=64×31将97个互异正整数分成两组:一组32个,一组65个,则32个数中必有两数的差是31的倍数,设此两数为A和B,别有A-B=31n,另一组65个数中必有两个数的差是64的倍数,设它们为M,N,则M-N=64m,

∴(A-B)(M-N)=31n×64m=1984mn,

即为1984的倍数,此题证毕。

细思索一下,其实这个题的条件是过剩的,这大概是为了让初三的同学们更容易解出,题目中的条件“97个互异整数”可以减少到“65个互异正整数”,其他条件不变就能得出相应的结论。方法是,先从65个整数中挑出两个正整数A、B,使它们的差能被64整除,在剩下的63个数中当然能挑出两数M,N,使其差为31的倍数,

∴(A-B)(M-N),是1984的倍数,此题证毕。

如果注意到1984=62×32,即使选63个互异正整数,也有相应的结论,方法如下:从63个数中先挑出两个数A与B,使其差能被62整除,再从剩余的61个数中挑出其差能被32整除的两数M与N。

∴(A-B)(M-N)是1984的倍数,证毕。

通过以上题目,熟悉了抽屉原理,还可以编出类似的题目。例如:

任取65个互异正整数,试证其中必存在四个整数,仅用减号,乘号,括号,将它们适当组成一个算式,其结果是1984的偶数倍。

证明:(1)从65个数中取出其差为64的倍数的两数A与B,即A-B=64m

(2)从剩余的63个数中再挑出其差能被62整除的两个数M与N,则M-N=62n=31×2n

∴(A—B)(M-N)=64m×31×2n=1984×2mn

命题证毕。

作者选取一个很小的角度——一次数学竞赛中的一道题目,深人钻研,用小论文的形式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专家对这篇科学小论文的评语是:“作者不仅用‘抽屉原理’证明了这个命题,并且还在原命题的基础上作了推广……这个推广的已知条件和要论证的结果都比原命题更高一筹。这样的学习方法是很可贵的。特别是证明的方法非常简练,逻辑也很清楚。”本文获得《北京青年报》社主办的“奔向”科学小论文征文比赛一等奖。

篇3:自然科学小论文

一、了解的特点

二、学习写

[写作指导]

特点,一是“小”。同正规学术论文相比,科学小论文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因而篇幅也不长。二是科学性。科学小论文的材料,应当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虚构;观点应当是在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地提出来的,而不是任意的`猜测或臆断;语言应当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不能模棱两可、含糊费解、粗疏缺漏。三是创造性。是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衡量质量的重要标准。要在科学小论文里,提出自己在观察、调查或考察中获得的新发现,在实验或制作中运用的新方法,在科技活动中所得到的新成果,在深人钻研某种科学知识中积累的新见解,从而能给人以一定的启发。

一篇的写作,大致分为选择题目、搜集材料、提炼观点、安排结构、起草修改这样几个步骤。

选择题目的时候,首先要重视科学性的原则,不能选择违背自然规律的课题。同时要注意结合自己的特长,选择感兴趣的题目。研究的题目要有一定的新意,尽可能从别人尚未发现、尚未研究、尚未重视的方面去考虑选题,尤其要结合自己在观察、实验、调查、考察、制作和学习、钻研中所得到的新发现、新成果、新认识、新体会去选择题目。题目还应当确定得小一些,这样研究范围和研究角度就会有所限制,题目一大,写的时候容易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很难深入到问题的实质。例如,对中学生来说,选择“论数学解题思路”“试论物理竞赛试题的命题原则”“氧气制作法新探”“利用植物监测大气污染的综合考察”这样的题目,就不如选择“从一道数学试题谈解题思路”“关于一道物理竞赛题命题条件的商讨”“一种简易的氧气制作方法”“利用苔藓监测大气污染”。后面这些选题,缩小了问题的范围,专门研究某一个“点”,容易把握,写深写好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搜集材料首先要注意材料的准确性,必须核实观察、实验、调查、考察所得到的事实、数据,核实查阅报刊书籍、科技文献所得到的资料、例证,以免材料出现差错而影响论文的科学性。还要注意材料的新鲜性,尽力搜集自己所能发现的同研究题目有关的新的第一手材料。此外,掌握材料应力求全面,要根据题目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搜集尽可能多的材料。材料太少,没有选择的余地,写出来的论文就缺乏说服力。

提炼观点,就是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是对观察、实验中新发现、新创造的归纳总结,也可以是对调查、考察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分析论述,还可以是在某门学科学习、钻研过程中形成的创造性见解。当搜集材料的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要对已经积累的材料加以分类比较,仔细筛选,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归纳,找出具有规律性的共同点,形成正确的合乎科学性的观点。有时还需要继续搜集新的材料,以更好地提炼观点。观点的表述,要精确、清晰、简练,不能含糊费解。

安排结构,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科学小论文灵活掌握。常见的小论文,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开头部分(或称“引言”),提出问题,或紧扣题目对全文内容作一概括介绍。主体部分,分析问题,说明有关的观察、实验、调查、考察、制作、设想等情况,为归纳科学的结论作准备;结尾部分(或称“结论”),解决问题,作出结论。小论文的结构当然不必都是“总—分—总”的格式。先分层论述、说明有关情况,后总结观点的“先分后总”结构,以及先总说观点,后分层论述、说明的“先总后分”结构,也是比较常见的。结构是为恰当地组织材料、鲜明地提出观点服务的,无论怎样安排,都应当注意条理清楚,观点与材料一致,反映出科学论证的过程,使论文具有说服力,为了使结构合理,拟个详细提纲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搜集的材料相当丰富,不妨多花一点时间写一篇比较完备的科学小论文。这样的论文,一般由以下部分组成:标题;摘要(或“内容提要”);绪论(引言);工作方法(观察、实验、调查、考察等的安排、步骤);结果;分析与讨论;结论。有的论文篇末还需要附上参考文献(或“参考书目”)和附录(或“附件”)。

起草修改,按照提纲写出初稿并修改,不仅是细致的语言表达工作,而且是研究深入化和思维周密化的过程,要力求准确和严密。跟写一般的说明文、议论文相比,科学小论文写作中的表述和修改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科学研究活动是十分复杂精细的,反映科研的过程和成果不能粗心大意。要认真起草,认真琢磨,反复修改,一丝不苟。对观点是否正确、可靠,材料是否恰当、翔实,结构是否合理、周密,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数据和引文是否准确,语言是否准确、简明、连贯、规范,图、表是否清晰、适用,都应花力气仔细检查,仔细推敲。

从选择题目到论文定稿的全过程中,要多征求教师、同学和有关的科技人员的意见,集思广益,提高科学小论文的质量。

[写作练习]

一片段练习

1.比较下列各组题目,看看每组中B题的题目,是怎样定得比A题“小”些的。

A.用哲学观点探讨数学问题

B.用哲学观点探讨二次曲线

A.关于化学实验的改进

B.关于甲烷实验的改进

A.微波处理植物促进生长

B.微波处理豆类促进发芽

A.人植物光合作用的机制

B.不同颜色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A.废水的处理途径

B.废水的生物处理

A.水质中的细菌调查

B.饮用水中的细菌调查

A.酸雨的成因及其危害

B.××地区酸雨的初步调查

A.论牙膏的杀菌力

B.几种牙膏杀菌力的比较

2.先阅读下面一篇科学小论文习作,再细读专家的“评讲”,了解在题目的确定、材料的选择、数据的引用等方面需要注意些什么。

稀土对花卉植物开花期的影响

上海宝山区海滨二中张蕾菁吴军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鲜花的需求也增加了。鲜花色彩艳丽,清香宜人,但都有花期不长久的缺陷。人们为延长鲜花的保鲜期,曾使用过不少试剂,如阿斯匹林等。我们则尝试用稀土来延长植物的开花期。

稀土是一类稀有元素。农用稀土主要是镧和铈元素的化合物。它对植物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为了解它对花期和花的大小有否影响,我们做了以下实验。

一、实验材料

农乐粉状物(一种稀土肥料),金盏菊,烧杯。

二、实验过程和记录将农乐配制成5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将金盏菊朵插入,另外设一对照组。列表如下:花直径为3—4cm

农乐溶液

情况记录

对照

50mg/100ml

花盛开,1周后凋谢

花6天后谢

100mg/100ml

花刚开,2周后谢,花盛开

时比对照组略大

花6天后谢

150mg/100ml

花盛开,1周多后凋谢,叶色好

花6天后谢,枝上叶比前较差

200mg/100ml

花盛开,1周多后凋谢,叶色好

花6天后谢,枝上叶比前较差

300mg/l00ml

花盛开,1周多后凋谢,叶色好

花6天后谢,枝上叶比前较差

三、分析和讨论

从上述实验记录可以认为:稀土对鲜花的开放时间有一定的延长作用。从50mg/100ml稀土溶液到3OOmg/100ml稀土溶液都有一定的延长开花期的作用,而且使花朵的直径也略有扩大。金盏菊施加稀土后一般能延长开花2——4天。我们认为,这与稀土能促进植物生命活动,促进叶绿素形成,增加有机物合成(加稀土溶液的植物叶色较深)有关。稀土也许有促进植物生殖器官吸收有机养料的作用。我们还发现,稀土浓度越高(在300mg/l00ml以下),延长花朵开放的时间也越长。至于浓度到达多高才会有负作用,我们还得在以后作进一步研究。

稀土是一种含微量元素的化合物,对植物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张、吴二位同学用农用稀土——农乐做延长花卉植物花期的试验,是很有实用价值的。从文章来看,这两位同学确实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可嘉可勉。

当然,和大多数初次独立进行科学实验的同学一样,他们在实验方法和实验报告的表述方面还显得不够成熟。不过这没关系,以后多开展一些这样的活动,多看一些课外书籍,他们一定会做得更好。与许多同龄人相比,他们已经领先一步了。

首先,从报告的内容来看,作者只进行了一种花卉——金盏菊的花期实验,所以,报告的题目似改为“稀土对金盏菊花期的影响”更贴切一些。要知道,植物是一个外延很大的概念,在科学研究报告中是不能随意乱用的。把稀土对某一种植物有作用看作是对所有植物都有相同的作用,那是不行的。这叫以偏概全,往往会酿成大错。

第二,极稀溶液的浓度应用ppm(百万分之一)表示,如文中的“50mg/lOOml”可表示为500ppm。

第三,在报告中应该明确记录用金盏菊做试验的数量和次数(至少10株金盏菊,反复多次)。

第四,花的开放有始花期、盛花期和凋谢期,它们的具体日期要记录明确、完整。注意,实验记录中的数据必须是明确的,如“6天”“23小时”等,不能出现“1周多”“10多天”之类比较含糊的数据,要不然“稀土越浓,花期越长”有何根据?

(选自《中学科技》1994年第4期)

篇4:自然科学小论文

自选题目,利用最近一段课余时间(半个月或—个月),尝试写一篇。

题目的选择很重要,可结合自己特别有兴趣的某门学科的学习、钻研,或者结合学科课外兴趣小组的课题研究活动,或者根据自己平时对某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研究,选择研究范围和研究深度适合自己水平、条件的题目。然后参照课文中提出的一些要求和注意点,去认真搜集并分析材料,提炼出有一定价值的观点,安排好合适的结构,快速起草并细心修改,最后认真誊清。课文后所附例文可供参考;还可以结合课外阅读,参读一些报刊上新近发表的科学小论文。

下列题目供参考:

1.沙尘暴的成因与防治

2.××江的污染小议

3.怎样防止土地荒漠化

4.也谈敬畏生命

5.析生物链

[借鉴实例]

一道数学竞赛题的推广

北京市良乡中学张志欣

1984年初三数学竞赛有这样一道题:

“对任给97个互异的正整数,试证其中必有四个正整数,仅用减号、乘号和括号,将它们适当组合成为一个算式,其结果是1984的倍数。”

解这道题要用到抽屉原理:

把三个苹果放到两个抽屉里,一定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两个苹果,这是一个明显的事实。类似地,任意取三个互异整数,至少有两个是奇偶性相同的数。于是,下面的命题自然是正确的:“任取三个整数,则这其中必有两个数的差能被2整除。”我们可以把奇数和偶数看成两个抽屉,三个数放在里面,其中一个抽屉中至少有两个数。只要是同一抽屉争的两个整数的差就能被2整除。

同样,任取四个互异整数,其中必有两整数差能被3整除,更一般的结论是n+1个互异整数中,必有两整数的差能被n整除。

上题的解法是:

证明:由1984=64×31将97个互异正整数分成两组:一组32个,一组65个,则32个数中必有两数的差是31的倍数,设此两数为A和B,别有A—B=31n,另一组65个数中必有两个数的差是64的倍数,设它们为M,N,则M—N=64m,

∴(A—B)(M—N)=31n×64m=1984mn,

即为1984的倍数,此题证毕。

细思索一下,其实这个题的条件是过剩的,这大概是为了让初三的同学们更容易解出,题目中的条件“97个互异整数”可以减少到“65个互异正整数”,其他条件不变就能得出相应的结论。方法是,先从65个整数中挑出两个正整数A、B,使它们的差能被64整除,在剩下的63个数中当然能挑出两数M,N,使其差为31的倍数,

∴(A—B)(M—N),是1984的倍数,此题证毕。

如果注意到1984=62×32,即使选63个互异正整数,也有相应的结论,方法如下:从63个数中先挑出两个数A与B,使其差能被62整除,再从剩余的61个数中挑出其差能被32整除的两数M与N。

∴(A—B)(M—N)是1984的倍数,证毕。

通过以上题目,熟悉了抽屉原理,还可以编出类似的题目。例如:

任取65个互异正整数,试证其中必存在四个整数,仅用减号,乘号,括号,将它们适当组成一个算式,其结果是1984的偶数倍。

证明:(1)从65个数中取出其差为64的倍数的两数A与B,即A—B=64m

(2)从剩余的63个数中再挑出其差能被62整除的两个数M与N,则M—N=62n=31×2n

∴(A—B)(M—N)=64m×31×2n=1984×2mn

命题证毕。

作者选取一个很小的角度——一次数学竞赛中的一道题目,深人钻研,用小论文的形式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专家对这篇科学小论文的评语是:“作者不仅用‘抽屉原理’证明了这个命题,并且还在原命题的基础上作了推广……这个推广的已知条件和要论证的结果都比原命题更高一筹。这样的学习方法是很可贵的。特别是证明的方法非常简练,逻辑也很清楚。”

篇5:自然科学小论文

盛夏的太阳仿佛脱掉了一层壳,发了疯似地炙烤着大地。天空亮蓝亮蓝的,一条蜿蜒的小溪倒映着天边几片稀薄的云彩,镶上粼粼水波做的金边,晃得人睁不开眼,溪边站着几棵懒散的垂柳,吹着疲倦的风,不情愿地摆动着枝条,犹如女郎散开的一头飘逸长发。树上一两只蝉不知疲倦地鸣叫着――知了。

啊,夏天实在是太惹人喜爱了,每天我都可以悠哉悠哉地睡懒觉,因为一睁开眼就有丰盛的美餐等着我,无需忍饥挨饿劳碌奔波。那些自以为是的愚蠢的鸣蝉,死到临头还以为自己是当红歌星,在那里卖命地“知了知了”。想溜,没门儿,也不看看我螳螂有怎样一副身手。想想人类通过观察我后创造的那一套灵快的“螳螂拳”,心里就骄傲得乱七八糟,只怕无处炫耀,难道你还能逃脱我的“镰刀腿”?

蠢东西,我已逼到你身后一步之遥的绿叶丛中,而你还鸣鸣自得,丝毫感觉不到危险随时会从身后降临,现在就让我啖了你的肉!

啊哟……痛呀……天怎么黑了……

听说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吧?唉,自以为是的人总是觉得他人自以为是。若不是我出奇制胜,天下的蝉岂不被你螳螂消灭殆尽?到时候生物链岂不断环?《孙子兵法》不是有“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吗?如果没有这一战术,许多战争岂不延长年月,老百姓岂不更苦不堪言?生活就是战斗,打败了怨不得谁,因为一切尽情理之中,暂时的胜败只是一种假象而已,现在我虽然胜了你,但谁能知道在哪一刻我将被什么飞禽走兽或xx掳去生命呢?而且……

你错了,黄雀,因为这次你是败在我的弹弓之下,而不是什么飞禽走兽或者xx。始料未及吧!

任何意料不到的事情都是无法阻挡的,阻挡得了的就不能称“意外”了;任何情理之中的事情也是不可违背的,违背了就“情理难容”了。

今天,我终于得以改编成语了――“螳螂捕蝉,黄雀次之,弹弓在后”。比喻任何意想不到的情况,终究到底大都可以归结在情理当中。

小兔崽子,作业还没完成就躲到这里玩弹弓,看我不打死你?

我说啊,螳螂捕蝉,还是老爸在最后!

……

篇6:自然科学小论文

那个午后的黄昏,我站在高楼的阳台上,忽然听到一阵鸟叫。循声望去,一阵大雁“人”字排开,往南飞去。

我数了数,一共有九只。不知怎地,我的目光被这九只鸟紧紧地牵着,直到它们消失在苍茫天际后,我仍不肯收回目光,面对远去的方向久久地眺望、凝视。

鸟声,离我们渐疏,渐远。

在我的记忆深处,鸟声离我是那么地近,近得甚至伸手可及。可以说,童年的每一天都是在鸟声的伴奏下度过的.。那时在乡下农村。清晨,房前屋后早起的鸟儿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放牛时,我牵着牛在一边晨读,黑色的八哥友好地歇满牛背。就连上学放学的遥远路途也因鸟声陪伴而变得短了,近了。真的,在那个时候,好像到处都是鸟,天上飞的,树上歇的,禾场上走的,满眼都是鸟的身影。我也经常像鲁迅在《故乡》中描述地那样,在冬天雪地上支起竹筛,撒些谷粒,手握长绳,站在远处静侯觅食的小鸟。每次总能罩三两只,系上红毛线,逗它们玩。玩累了,就放生。

那时,鸟的声音曾经是那么地熟悉地绕于耳边。只听声音就能辨别是什么鸟,也能学得惟妙惟肖。鸟的叫声,有时也可以传来农人们耕作的讯息。比如每年四五月间就飞来一种鸟,准确无误而又异常清晰地发出“豌豆拔角——割麦插禾——”的叫声。此时的田野上,满脸挂笑的农人们在豌豆花丛中,割着小麦,插着秧苗。农人们常说,鸟是一种比人更具有灵性的动物,往往是人不知春鸟知春。

后来,我离开农村。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我极少听到鸟的叫声了,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喇叭声和人群的嘈杂声。行走在城市的人们渐渐地习惯了没有鸟声的日子。我时常在城市中绿色较多的地方行走,只为了能听到鸟的歌唱。偶尔听到笼中之鸟的叫声,我也会欣喜不已,定会羡慕主人的闲情逸致。

能经常听到鸟叫的人肯定是个幸福的人。不过,我也算曾经幸福过的,毕竟鸟鸣声伴我度过了整个童年的季节。最苦的也算是城里的孩子们了,他们常在造句中脱口而出:天空飞过一架飞机。他们极少会看到飞过天空的还有一只自由快乐的小鸟。

即便是如今的农村,鸟也越来越少了。或许是人们挥着斧头砍了树,让鸟儿没有栖身之地了。或许是人们举起的xx,把鸟儿都吓得逃走了。鸟儿开始惊恐地注视着地球上的人类,它们再不敢自由地在树枝上跳来跳去了,再不敢快乐地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了,它们不得不时刻提高警惕,躲过人类的自私贪婪的目光。稍有不慎,人类的子弹就有可能射进胸膛,成为人类的盘中餐。

人类和鸟儿,其实都是天空的孩子啊!天空是我们共同的慈祥母亲。人和鸟,都是兄弟,都是姐妹,都喜欢在母亲干净的目光中欢快地歌唱。人和鸟,在辽阔空灵的宇宙里,只有相互帮助,相互安慰,才能战胜孤独,战胜灾害。为什么我们不能和睦相处,却要向我们的同胞举起屠刀呢?

诚然,在人类的智慧面前,鸟儿算是无知的,弱小的,可它也是宇宙中与我们人类一样平等的生命呵。为什么我们只把它当作一个征服的对象,当作我们的美味佳肴?佛总是教人们不要杀生,也就是要我们敬畏生命。真的,我们虽然不能达到佛的境界,但总可以善待生命,善待自然吧。

放下斧头和xx吧。多栽几棵树,让受伤的鸟儿有个养伤的地方。再多栽几棵树,等伤好之后的鸟儿把更多的同伴引来,让它们在绿树丛中欢快地唱歌跳舞。让我们在鸟的歌声中,和平、安静、宽容而幸福地生活着。作文

篇7:自然科学小论文

精选自然科学小论文

二 学习写的特点,一是“小”。同正规学术论文相比,科学小论文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因而篇幅也不长。二是科学性。科学小论文的材料,应当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虚构;观点应当是在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地提出来的,而不是任意的猜测或臆断;语言应当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不能模棱两可、含糊费解、粗疏缺漏。三是创造性。是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衡量质量的重要标准。要在科学小论文里,提出自己在观察、调查或考察中获得的新发现,在实验或制作中运用的新方法,在科技活动中所得到的新成果,在深人钻研某种科学知识中积累的新见解,从而能给人以一定的启发。

一篇的写作,大致分为选择题目、搜集材料、提炼观点、安排结构、起草修改这样几个步骤。

选择题目的时候,首先要重视科学性的原则,不能选择违背自然规律的课题。同时要注意结合自己的特长,选择感兴趣的题目。研究的题目要有一定的新意,尽可能从别人尚未发现、尚未研究、尚未重视的方面去考虑选题,尤其要结合自己在观察、实验、调查、考察、制作和学习、钻研中所得到的新发现、新成果、新认识、新体会去选择题目。题目还应当确定得小一些,这样研究范围和研究角度就会有所限制,题目一大,写的时候容易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很难深入到问题的实质。例如,对中学生来说,选择“论数学解题思路”“试论物理竞赛试题的命题原则”“氧气制作法新探”“利用植物监测大气污染的综合考察”这样的题目,就不如选择“从一道数学试题谈解题思路”“关于一道物理竞赛题命题条件的商讨”“一种简易的氧气制作方法”“利用苔藓监测大气污染”。后面这些选题,缩小了问题的范围,专门研究某一个“点”,容易把握,写深写好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搜集材料首先要注意材料的准确性,必须核实观察、实验、调查、考察所得到的事实、数据,核实查阅报刊书籍、科技文献所得到的资料、例证,以免材料出现差错而影响论文的科学性。还要注意材料的新鲜性,尽力搜集自己所能发现的同研究题目有关的新的第一手材料。此外,掌握材料应力求全面,要根据题目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搜集尽可能多的材料。材料太少,没有选择的余地,写出来的论文就缺乏说服力。

提炼观点,就是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是对观察、实验中新发现、新创造的归纳总结,也可以是对调查、考察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分析论述,还可以是在某门学科学习、钻研过程中形成的创造性见解。当搜集材料的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要对已经积累的材料加以分类比较,仔细筛选,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归纳,找出具有规律性的共同点,形成正确的合乎科学性的观点。有时还需要继续搜集新的材料,以更好地提炼观点。观点的表述,要精确、清晰、简练,不能含糊费解。

安排结构,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科学小论文灵活掌握。常见的小论文,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开头部分(或称“引言”),提出问题,或紧扣题目对全文内容作一概括介绍。主体部分,分析问题,说明有关的观察、实验、调查、考察、制作、设想等情况,为归纳科学的结论作准备;结尾部分(或称“结论”),解决问题,作出结论。小论文的结构当然不必都是“总―分―总”的格式。先分层论述、说明有关情况,后总结观点的“先分后总”结构,以及先总说观点,后分层论述、说明的“先总后分”结构,也是比较常见的。结构是为恰当地组织材料、鲜明地提出观点服务的,无论怎样安排,都应当注意条理清楚,观点与材料一致,反映出科学论证的过程,使论文具有说服力,为了使结构合理,拟个详细提纲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搜集的材料相当丰富,不妨多花一点时间写一篇比较完备的科学小论文。这样的论文,一般由以下部分组成:标题;摘要(或“内容提要”);绪论(引言);工作方法(观察、实验、调查、考察等的安排、步骤);结果;分析与讨论;结论。有的论文篇末还需要附上参考文献(或“参考书目”)和附录(或“附件”)。

起草修改,按照提纲写出初稿并修改,不仅是细致的语言表达工作,而且是研究深入化和思维周密化的过程,要力求准确和严密。跟写一般的说明文、议论文相比,科学小论文写作中的表述和修改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科学研究活动是十分复杂精细的,反映科研的过程和成果不能粗心大意。要认真起草,认真琢磨,反复修改,一丝不苟。对观点是否正确、可靠,材料是否恰当、翔实,结构是否合理、周密,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数据和引文是否准确,语言是否准确、简明、连贯、规范,图、表是否清晰、适用,都应花力气仔细检查,仔细推敲。

从选择题目到论文定稿的全过程中,要多征求教师、同学和有关的科技人员的意见,集思广益,提高科学小论文的质量。

[写作练习]

一 片段练习

1.比较下列各组题目,看看每组中B题的题目,是怎样定得比A题“小”些的。

A.用哲学观点探讨数学问题

B.用哲学观点探讨二次曲线

A.关于化学实验的改进

B.关于甲烷实验的改进

A.微波处理植物促进生长

B.微波处理豆类促进发芽

A.人植物光合作用的机制

B.不同颜色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A.废水的处理途径

B.废水的生物处理

A.水质中的细菌调查

B.饮用水中的细菌调查

A.酸雨的成因及其危害

B.××地区酸雨的初步调查

A.论牙膏的杀菌力

B.几种牙膏杀菌力的比较

2.先阅读下面一篇科学小论文习作,再细读专家的“评讲”,了解在题目的确定、材料的选择、数据的引用等方面需要注意些什么。

稀土对花卉植物开花期的影响

上海宝山区海滨二中 张蕾菁 吴军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鲜花的需求也增加了。鲜花色彩艳丽,清香宜人,但都有花期不长久的缺陷。人们为延长鲜花的保鲜期,曾使用过不少试剂,如阿斯匹林等。我们则尝试用稀土来延长植物的开花期。

稀土是一类稀有元素。农用稀土主要是镧和铈元素的化合物。它对植物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为了解它对花期和花的大小有否影响,我们做了以下实验。

一、实验材料

农乐粉状物(一种稀土肥料),金盏菊,烧杯。

二、实验过程和记录将农乐配制成5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将金盏菊朵插入,另外设一对照组。列表如下:花直径为3―4cm

农乐溶液

情况记录

对照

50mg/100ml

花盛开,1周后凋谢

花6天后谢

100mg/100ml

花刚开,2周后谢,花盛开

时比对照组略大

花6天后谢

150mg/100ml

花盛开,1周多后凋谢,叶色好

花6天后谢,枝上叶比前较差

200mg/100ml

花盛开,1周多后凋谢,叶色好

花6天后谢,枝上叶比前较差

300mg/l00ml

花盛开,1周多后凋谢,叶色好

花6天后谢,枝上叶比前较差

三、分析和讨论

从上述实验记录可以认为:稀土对鲜花的开放时间有一定的延长作用。从50mg/100ml稀土溶液到3OOmg/100ml稀土溶液都有一定的延长开花期的作用,而且使花朵的直径也略有扩大。金盏菊施加稀土后一般能延长开花2--4天。我们认为,这与稀土能促进植物生命活动,促进叶绿素形成,增加有机物合成(加稀土溶液的.植物叶色较深)有关。稀土也许有促进植物生殖器官吸收有机养料的作用。我们还发现,稀土浓度越高(在300mg/l00ml以下),延长花朵开放的时间也越长。至于浓度到达多高才会有负作用,我们还得在以后作进一步研究。

稀土是一种含微量元素的化合物,对植物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张、吴二位同学用农用稀土――农乐做延长花卉植物花期的试验,是很有实用价值的。从文章来看,这两位同学确实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可嘉可勉。

当然,和大多数初次独立进行科学实验的同学一样,他们在实验方法和实验报告的表述方面还显得不够成熟。不过这没关系,以后多开展一些这样的活动,多看一些课外书籍,他们一定会做得更好。与许多同龄人相比,他们已经领先一步了。

首先,从报告的内容来看,作者只进行了一种花卉――金盏菊的花期实验,所以,报告的题目似改为“稀土对金盏菊花期的影响”更贴切一些。要知道,植物是一个外延很大的概念,在科学研究报告中是不能随意乱用的。把稀土对某一种植物有作用看作是对所有植物都有相同的作用,那是不行的。这叫以偏概全,往往会酿成大错。

第二,极稀溶液的浓度应用ppm(百万分之一)表示,如文中的“50mg/lOOml"可表示为500ppm。

第三,在报告中应该明确记录用金盏菊做试验的数量和次数(至少10株金盏菊,反复多次)。

第四,花的开放有始花期、盛花期和凋谢期,它们的具体日期要记录明确、完整。注意,实验记录中的数据必须是明确的,如“6天”“23小时”等,不能出现“1周多”“10多天”之类比较含糊的数据,要不然“稀土越浓,花期越长”有何根据?

(选自《中学科技》1994年第4期)

二 整篇作文

自选题目,利用最近一段课余时间(半个月或―个月),尝试写一篇。

题目的选择很重要,可结合自己特别有兴趣的某门学科的学习、钻研,或者结合学科课外兴趣小组的课题研究活动,或者根据自己平时对某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研究,选择研究范围和研究深度适合自己水平、条件的题目。然后参照课文中提出的一些要求和注意点,去认真搜集并分析材料,提炼出有一定价值的观点,安排好合适的结构,快速起草并细心修改,最后认真誊清。课文后所附例文可供参考;还可以结合课外阅读,参读一些报刊上新近发表的科学小论文。

下列题目供参考:

1.沙尘暴的成因与防治

2.××江的污染小议

3.怎样防止土地荒漠化

4.也谈敬畏生命

5.析生物链

[借鉴实例]

一道数学竞赛题的推广

北京市良乡中学 张志欣

1984年初三数学竞赛有这样一道题:

“对任给97个互异的正整数,试证其中必有四个正整数,仅用减号、乘号和括号,将它们适当组合成为一个算式,其结果是1984的倍数。”

解这道题要用到抽屉原理:

把三个苹果放到两个抽屉里,一定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两个苹果,这是一个明显的事实。类似地,任意取三个互异整数,至少有两个是奇偶性相同的数。于是,下面的命题自然是正确的:“任取三个整数,则这其中必有两个数的差能被2整除。”我们可以把奇数和偶数看成两个抽屉,三个数放在里面,其中一个抽屉中至少有两个数。只要是同一抽屉争的两个整数的差就能被2整除。

同样,任取四个互异整数,其中必有两整数差能被3整除,更一般的结论是n+1个互异整数中,必有两整数的差能被n整除。

上题的解法是:

证明:由1984=64×31将97个互异正整数分成两组:一组32个,一组65个,则32个数中必有两数的差是31的倍数,设此两数为A和B,别有A-B=31n,另一组65个数中必有两个数的差是64的倍数,设它们为M,N,则M-N=64m,

∴(A-B)(M-N)=31n×64m=1984mn,

即为1984的倍数,此题证毕。

细思索一下,其实这个题的条件是过剩的,这大概是为了让初三的同学们更容易解出,题目中的条件“97个互异整数”可以减少到“65个互异正整数”,其他条件不变就能得出相应的结论。方法是,先从65个整数中挑出两个正整数A、B,使它们的差能被64整除,在剩下的63个数中当然能挑出两数M,N,使其差为31的倍数,

∴(A-B)(M-N),是1984的倍数,此题证毕。

如果注意到1984=62×32,即使选63个互异正整数,也有相应的结论,方法如下:从63个数中先挑出两个数A与B,使其差能被62整除,再从剩余的61个数中挑出其差能被32整除的两数M与N。

∴(A-B)(M-N)是1984的倍数,证毕。

通过以上题目,熟悉了抽屉原理,还可以编出类似的题目。例如:

任取65个互异正整数,试证其中必存在四个整数,仅用减号,乘号,括号,将它们适当组成一个算式,其结果是1984的偶数倍。

证明:(1)从65个数中取出其差为64的倍数的两数A与B,即A-B=64m

(2)从剩余的63个数中再挑出其差能被62整除的两个数M与N,则M-N=62n=31×2n

∴(A―B)(M-N)=64m×31×2n=1984×2mn

命题证毕。

作者选取一个很小的角度――一次数学竞赛中的一道题目,深人钻研,用小论文的形式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专家对这篇科学小论文的评语是:“作者不仅用‘抽屉原理’证明了这个命题,并且还在原命题的基础上作了推广……这个推广的已知条件和要论证的结果都比原命题更高一筹。这样的学习方法是很可贵的。特别是证明的方法非常简练,逻辑也很清楚。”本文获得《北京青年报》社主办的“奔向”科学小论文征文比赛一等奖。

篇8:小学六年级自然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在这一学期,我继续任教六年级科学课,感受颇多。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提高科学课的实效性。我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发挥科学课优势,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这学期教科学课,是我接触科学课以来的第二学期。虽然在教科学课之前,我学习了课程标准,阅读了相关资料,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要想上好科学课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首先,在理念上的转变。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六个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得需求;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些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其次,我发现在内容方面: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课程中的内容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

再次,由于理念的转变以及主要内容的变化,引起了我在教学各方面的转变。

1、由于文本提供的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很强,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想到可能发生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所以,在备课时,我不仅要考虑到文本的内容,还要考虑到文本延伸到的内容,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以防上课时出现过多的学生质疑,而自己却不知怎样回答的情况。

2、既然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那么在上课时,教学方法要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情况,灵活多变的运用;重视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性学习教学环节也要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性课堂。有的学习内容,实践性非常强,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在课堂上,需要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搜集材料、合作探究、从中获取知识。而在课堂上,只是汇报交流结果。如铁的生锈。当然,虽然探究的过程在课外,老师不能看到探究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的指导更要及时、准确,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探究,得出结论。

4、及时帮助学生写出探究记录。在写探究记录时,指导学生把探究的过程写条理、清楚,把结论写明白,并提出自己还没有弄清的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的习惯。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想方设法解决。如:如何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更好地搞好小组合作的效果等等。在科学教学战线上,我还是一个新兵,我将攻克一个个堡垒,扩大自己的阵地。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进步成长,促使学生学好科学课的积极性。

篇9:自然科学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学论文

自然科学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学论文

【摘要】:自然科学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自然的大门。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要依靠知识本身的魅力,还要通过老师本人的人格魅力为课堂加分,老师渊博的知识,优雅的谈吐,对学生深深的爱,都能提升授课的效果,让学生们在学习科学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老师的情感投入。

【关键词】:自然科学;学习兴趣;人格魅力

自然科学涵盖了很多领域,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心理学、地球科学等都包含在其研究范围之内。这么丰富的内容,让自然科学有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千百年来,多少科学家其着迷,并用自己的力量,使其更加丰富多彩。自然科学的教学过程,更是一个传播自然科学的最佳途径,现在的孩子也许再也没有机会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中,也不能跟着远航考察船周游世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坐在课堂里听着这些传奇的故事,学习这些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也是一件颇为受益的事。

一、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

现代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大多来源于课堂,由于很少能亲身体验大自然,所以老师的讲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呢,这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值得思考的问题。自然科学所研究的东西大多都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很强的联系,比如物理、化学、生物着些学科,在我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运用了这些方面的知识,电灯为什么能发亮,汽车为什么能开动,厨房清洁品为什么不能用到厕所等等着些问题,不仅能解答一些看似复杂的道理,又能普及生活常识,预防由于无知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那到底怎样做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呢,如果只是单纯讲解知识原理,一定是无比枯燥乏味的,别说是对风华正茂的孩子,就是对每天打坐的僧人也是一种挑战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投其所好,把文化知识和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联系起来,对那些复杂的概念理论理解起来也容易一些。我记得我们中学学习化学的时候,老师就把化学元素周期表编成歌让我们来边唱边学。这样只要能唱出来,就能记住数量庞大的化学元素了。

二、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一)良好的情感因素来自教师渊博的知识

在我们的学生时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老师了。如果碰到自己喜欢的老师,会更认真的听他讲课,认真的完成这科的作业,甚至有意的模仿老师的漂亮字体,可见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一名能征服学生的老师,一定有着他自己独特的魅力,但这魅力的源泉,必定是渊博的知识。老师在授课的同时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他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很深的影响,如果他用自己的心在讲课的话,学生必将感受到感情。

人是感情的动物,当我们对一件事情投入感情的时候,必定比无心的去做要收获的多。一名优秀的老师,对学生一定是有感情的,而这感情来自于他渊博的知识,并不是说有知识的人就一定感情丰富,但是如果一名老师真的热爱他的职业,他对他的学生必定是有感情的。

(二)情教合一能够发挥教师的情感素质

带着对学生们的爱来讲课,学生们当然也会回应这份爱的。情教合一,能够发挥教师的情感素质。而这种情感素质就像是一种催化剂,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传统的课堂有了更温暖的东西,不再只是授与受,而是温暖的付出和感激的接收。有人说文学的东西感情更为丰富,相比之下,自然科学的东西可能更为“冷”一些,在授课时老师可能很难像教授文科那样,有更多抒发感情的地方,这种认识岁不无道理,但是也实在是片面了些,虽然说自然科学可能需要更多的理性思维,但是这种理性运用在对科学的严谨上是没错的,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如果只有这样的严谨,而没有丝毫感情上的互动,可想而知,这个课堂该是多么的乏味。

(三)情感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

把情感教育和科学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是在自然科学教学中值得称颂的教育方式之一。老师在传授自然科学的时候,不再是冷着一张脸,说:“这个公式很重要,把它背下来”,而是很生动的跟学生说,为什么电流的单位是安培,为什么这个公式很重要,怎么做才能记得准又不用死记硬背,老师鼓励每个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课堂氛围是轻松的,不是死气沉沉的,每个学生的脸都是灵动的,而不是呆滞无神的。

这样的课堂还会有学生睡觉吗,还会有学生不听讲搞小动作吗,我想应该是不会的,面对这样风趣幽默的老师,他们应该生怕漏掉一句搞笑的'话吧。其实,情感教育和科学教育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学校的宗旨都是教书育人,教书固然重要,但是育人才是重中之重,光有文化没有做人的德行,面对真诚的老师,再淘气的学生也不会无动于衷的。

三、挖掘深层情感根源

自古老师就是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对这个职业的内容的概括,从这个概括,也可见这个职业的神圣性。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使命,老师担负着更为重大的责任。每一名合格的老师都会抱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能就是由于他们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行为,就会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老师会把情感教育和科学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除了他们的本职工作就是要给孩子们传授知识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吧。在挖掘了这份情感的深层根源,不得不让人们对这份职业有了更多敬意。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怀有这样一份情愫,那么他们教过的孩子,即使不能成才,也绝对会是一名善良的人。

总结:

自然科学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是聪明的老师运用在教学中的重要体验。把情感教育和科学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其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集中体现。一名有着个人魅力的老师,一定懂得怎样将他渊博的知识和风趣的授课方式结合起来,也必定对学生有着深切的感情。自然科学的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自然科学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在没有条件带领他们走进真正的大自然中时,就竭尽全力帮他们打造一座梦幻的自然世界吧。

参考文献:

[1]冯文全.现代教育学[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09)

[2]栗洪武肖士民陈晓端.学校教育学[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8)

[3]贾春明王晓芹徐蕉艳王锦.教育学[M].辽海出版社(01)

篇10:关于自然科学小论文600字

生物链的重要性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星球,之所以它会显得这样美丽,是因为那复杂多样的生物链使它富有生机,富有力量。但是,如果我们的生物链被毁坏,那在这无穷无尽的宇宙中还是否可以找到这颗美丽的星球呢?

从古到今,世界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相互依赖,共同存亡的,因此,1927年时,英国动物学家埃尔顿首次提出了这个名词“生物链”。那究竟什么是生物链呢?通俗地讲,就是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互相提供食物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链条关系。而这,在生态学上就被称为生物链。

生物链的毁坏,首先是因为它的自然原因。,就比如,如果一种有毒物质被被草吸收,虽然含毒量浓度很低,不影响草的生长,但兔子吃草后有毒物质很难排泄,当因为它经常吃草,有毒物质会逐渐在它体内积累,而鹰吃大量的兔子,有毒物质会在鹰体内进一步积累。因此食物链有累积和放大的效应。

美国国鸟白头鹰之所以面临灭绝,并不是被人捕杀,而是因为有害化学物质DDT逐步在其体内积累,导致生下的蛋皆是软壳,无法孵化。

由此可见,一个物种灭绝,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其物种数量的变化,因此食物链对环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生物链的毁坏,还因为人类的参与。也许,在许多人心中,我们所做的种种行为都是在保护那一些动物,但是,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却起了“越帮越忙”的反效果,19美国人在开巴高原所做的事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家可能也看过,《狼图腾》的作者姜戎先生几乎是用他自己亲身的经历,以人与狼、狼与食草动物、动物与草原的故事,诉说着古老的蒙古草原生物链怎样被人的贪婪和欲望,人的愚昧和武断一节一节地破坏掉。而这,也是不可否定的现实。人类为了自己的私心,不断猎杀动物,不断毁坏生物,严重导致了生物链的毁坏。

综上所述,生物链的毁坏,是因为它的自然原因,还因为人类的任意参与。

保护生物链

今天上午,《金陵晚报》有一篇文章报道原本在南京十分稀有、只在植物园内种植的美洲商陆现已在南京“遍地开花”、随处可见了。晚上,南京少儿频道《文明家园和谐南京》又播放了一部影视DV大赛获得二等奖的DV作品。看来报纸和电视,我不禁思绪万千。

这部DV作品带领我们来到了南京绿博园,观看了园内各种各样的植物,浏览了新加坡园、蒙古园等景点。那里的植物千姿百态:高的、矮的、粗的、细的……,种类也各不相同:杉科、樟科、松科、木兰科、柏科……。各种植物把绿博园装点得犹如五彩缤纷的大花园。这些植物中有一部分是从境外引进的。我们在欣赏这些美丽植物的时候,不能忽视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目前,国内面临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有意引进,二是无意传入,三是自然飘落。这三种途径的外来物种入侵都会带来不容忽视的危害。

例如,水葫芦这种原产于南美的植物最初是作为花卉引入中国的。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曾作为猪食料推广种植,可自九十年代以来却成为中国南方水域的公害。疯长的水葫芦以茂密的植株遮蔽着阳光、汲取水中的养分和氧气,以致使许多原生物死亡,加剧水体的富营养化,还会造成河面的堵塞。据报道,国内每年用于治理水葫芦灾害的费用都在五亿元以上。在上海,为清理黄浦江、苏州河水面泛滥成灾的水葫芦,该市废弃物打捞公司曾经出动12艘机扫船不间断地进行打捞,一天就打捞出225吨水葫芦。

当然,外来物种并非天生就是有害的“入侵者”。比如:小麦的原产地在中亚和近东,芝麻的原产地在印度和非洲,花生、玉米、西瓜、西红柿等蔬菜、水果的原产地也都不在中国,而正是这些外来的瓜果、蔬菜已成为国人不可或缺的农产品。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保护植物,保护植物链吧!

螳螂捕蝉之后

盛夏的太阳仿佛脱掉了一层壳,发了疯似地炙烤着大地。天空亮蓝亮蓝的,一条蜿蜒的小溪倒映着天边几片稀薄的云彩,镶上粼粼水波做的金边,晃得人睁不开眼,溪边站着几棵懒散的垂柳,吹着疲倦的风,不情愿地摆动着枝条,犹如女郎散开的一头飘逸长发。树上一两只蝉不知疲倦地鸣叫着――知了。

啊,夏天实在是太惹人喜爱了,每天我都可以悠哉悠哉地睡懒觉,因为一睁开眼就有丰盛的美餐等着我,无需忍饥挨饿劳碌奔波。那些自以为是的愚蠢的鸣蝉,死到临头还以为自己是当红歌星,在那里卖命地“知了知了”。想溜,没门儿,也不看看我螳螂有怎样一副身手。想想人类通过观察我后创造的那一套灵快的“螳螂拳”,心里就骄傲得乱七八糟,只怕无处炫耀,难道你还能逃脱我的“镰刀腿”?

蠢东西,我已逼到你身后一步之遥的绿叶丛中,而你还鸣鸣自得,丝毫感觉不到危险随时会从身后降临,现在就让我啖了你的肉!

啊哟……痛呀……天怎么黑了……

听说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吧?唉,自以为是的人总是觉得他人自以为是。若不是我出奇制胜,天下的蝉岂不被你螳螂消灭殆尽?到时候生物链岂不断环?《孙子兵法》不是有“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吗?如果没有这一战术,许多战争岂不延长年月,老百姓岂不更苦不堪言?生活就是战斗,打败了怨不得谁,因为一切尽情理之中,暂时的胜败只是一种假象而已,现在我虽然胜了你,但谁能知道在哪一刻我将被什么飞禽走兽或猎枪掳去生命呢?而且……

你错了,黄雀,因为这次你是败在我的弹弓之下,而不是什么飞禽走兽或者猎枪。始料未及吧!

任何意料不到的事情都是无法阻挡的,阻挡得了的就不能称“意外”了;任何情理之中的事情也是不可违背的,违背了就“情理难容”了。

今天,我终于得以改编成语了――“螳螂捕蝉,黄雀次之,弹弓在后”。比喻任何意想不到的情况,终究到底大都可以归结在情理当中。

小兔崽子,作业还没完成就躲到这里玩弹弓,看我不打死你?

我说啊,螳螂捕蝉,还是老爸在最后!

篇11:小学自然科学课堂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自然(人教版)第六册第7课P22-24关于《怎样加快溶解》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水能溶解别的物体的性质后,进一步指导学生研究“怎样加快溶解”。

二、学生知识水平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水能溶解别的物体的知识,这是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基础,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比较浅显,知识不成体系,自主探究的能力不强,很多方面需要教师指导;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喜欢动手但不能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根据学生的这些现状,本课的组织教学过程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知识水平现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部分:

1、知识目标: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建立在学生知道水可以溶解别的物体知识的基础上,关于溶解的知识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是他们生活中已有经历过的事情,而且在学习本课知识之前学生刚刚学习了水能溶解别的物体的性质,对于同一种物质(如白糖)同样在水中溶解,应该怎样加快溶解,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探究,即经历“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的科学认知过程,认识用搅拌、加热和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的方法可以加快溶解,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当溶解的条件变了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2、能力目标:通过组织进行猜测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猜测是进行科学探究中的一个常用的方法;通过组织学生根据探究活动的条件要求,学习自行设计实验来认知搅拌、加热、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的方法,掌握一种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对比实验的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概括能力以及学生在今后学习其他的科学知识进行科学探究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3、情感目标: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索、与人合作团结协作的科学态度。从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产生不同的结果中感悟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4、本课的教学重点:认知搅拌、加热、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的方法。本课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找出不同的对比实验条件并自行进行设计实验方案。

四、教学的策略针对以上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方法与过程的设计中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学习采用游戏比赛“每组一粒粗盐,放入水中,看哪组的粗盐在水中先完全溶解了?”导入就如同在平静的水面投进了一块石头,激起圈圈涟漪……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在学生动手实践并交流自己是如何做的基础上引出问题,即:课题—“怎样加快溶解”。我对这个游戏的设计考虑到实验条件的影响,给每一小组的水杯中的水量大致一样多,水温相同,粗盐也一样大小,这样,游戏结束的时间就相差不大。

(二)顺水推舟,打好实验基础接着教师提出新的任务:每一组给的粗盐一样多,放入同量同温的水中,让粗盐完全溶解需要多少时间?这个过程只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猜测的结果,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验(注意计时)验证,实验结束后再让学生与原来的猜测结果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白猜测往往与结果有差别,这个实验的计时是为下面进行加快溶解做准备的,不然学生并不清楚通过搅拌、加热、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可以缩短溶解的时间,对“加快”的认识就显得含糊不清。

(三)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通过上面的实验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出如何加快溶解的方法,通过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引导明确通过“搅拌、用热水(加热)、把物体研成粉末”等方法可以加快溶解,然后再让学生设计实验的方案。

(四)推波助澜,组织学生交流总结当学生自主探究验证后,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归纳提升。分三层:

1、抽取学生的“实验计划记录表”视频展示。

2、集体交流讨论和评议,讨论实验方法是否合理?你有什么补充和建议?明确实验是在哪些相同条件和某个不同条件下所产生的怎样的结果。

3、引导学生归纳概括,知道什么是对比实验,明白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五)水到渠成、回归生活、拓展延伸

1、比赛延伸:想办法,比一比看哪一组能使方糖溶解最快?这一环节,既激发了儿童主动、自觉探索的愿望和热情,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富有创新意识,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整合重组、拓展延伸。

2、课后作业:(生活小常识)--在奶粉中拌入糖后冲入热水,可加快奶粉的溶解速度,这是为什么?请大家回去思考。体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六)注意控制实验条件

本课是实验课,加快物体溶解的实验条件是多个的,水量、水温、溶解物的量、溶解物的颗粒大小、是否受到搅拌等,如不加以控制,就会因同时有几个条件的变量而影响实验的结果。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的组织注意努力做到有序,按不同的实验内容分别采用“扶”、“放”的方法进行实验。“扶”学生探究验证搅拌可以加快溶解,了解对比实验的方法。“放”学生自主探究验证“用热水、把物体研成粉末”是否可以加快溶解,初步学会对比实验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在控制实验的条件,放是必须的但却是有条件的。

五、贯穿教学设计中的理念

1、以“人本主义”理念展开教学设计人本主义理念强调以人的价值的实现,情感体验的满足,精神的健康,创造力的激发为教学的宗旨。它重视个性的交往,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本节课的设计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来设计教学的五个环节。

2、以“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理念设计学生的探索过程《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更是一种教育观念。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本课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主动参与讨论研究实验方法,在随后的对比实验中又放手让学生去自行探究,使学生经历实验结论的产生过程、分析出实验条件与结果的关系,从而渗透什么是科学探究的教育。正如一句谚语所说: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本课教学设计的特色是:整个活动以学生动手为主,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行探究中,经历发现的过程,全员参与、合作完成,促进学生间交流和团结协作。以上是我对《怎样加快溶解》一课的教学设计,希望今天的说课能得到各位领导、老师的帮助.

篇12:小学自然科学课堂说课稿

课题:《保护大自然》说课内容教学内容小学自然第十一册第六课《保护大自然》。本课是生物和环境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对学生渗透科学自然观的教育内容之一,着重使学生体会到各种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人生活必需的环境条件,人的衣、食、住、行所需的材料,都离不开大自然。但是人在利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会破坏大自然,人也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为此让学生明确保护大自然的意义,树立自觉保护大自然的观点,无疑对学生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懂得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是十分有益的,所以根据上述情况制订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人的生活离不开大自然,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作用,大自然被破坏将使人受到惩罚,使学生体会到各种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知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向学生进行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

认识大自然被破坏后会使人受到惩罚,知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难点:分析大自然被破坏后可能会使人受到的惩罚,认识各种自然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教学准备人对大自然的破坏的挂图,保护大自然的影碟1张,河水污染、砍伐森林、捕杀青蛙与人的关系示意图。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与反馈式教学相结合,充分运用电教手段,采取质疑法、谈话法、直观观察法、讲解法、分析法等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是在教学中适时播放一些“河水污染”、“砍伐森林”、“捕杀青蛙”与人的关系的录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使学生明白道理,深化认识。学习方法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听一听、看一看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想一想、议一议人在利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大自然会有哪些破坏,大自然对人类会怎样?看一看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录像,明确大自然被破坏后会使人受到的惩罚,讲一讲人在生产和生活中从事哪些对自然有破坏的活动,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讨论,当利用和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形成矛盾时该怎么办?最后辨一辨,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课堂,明理快、导行易,能有效地强化本课教学目标。教学设想本节课在上述深入浅出的教法及灵活多变的学法下,将本课的认知、情感乃至行为目标通过教师一步一步地“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学”、“思”、“议”、“练”、“辨”,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地领会。教学力求体现思想性与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统一,遵循学生认识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控,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篇13:小学自然科学课堂说课稿

本次的新课程性质确定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这在以前的大纲中并不突出。现代科学素养的具体含意包含: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各个方面。由此看来,在使用旧教材的同时,作为老师的我们要转变观念,结合新理念深入钻研教材,寻求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新生长点。这就要求自然教师围绕科学素养的理念理解每一课的教材内容,确实应该“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了。如何把先进的理念化做具体的教学实践呢?我尝试探索了新理念下的教与学的方式。

今天,我所讲的是小学自然第六册《土壤的成分》一课。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寻求学生体验科学的新生长点。

一、以新理念为指导,改编原教材。

原教材课文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由砂、黏土、水、空气、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思路是:首先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土壤,土壤是什么样的;然后通过实验,分析土壤的成分;最后总结说明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由砂、黏土、水、空气、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课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告诉学生“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做土壤。”;第二部分: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野外观察和采集土壤标本;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

原有教材的教学目标、思路、内容更倾向于发现式的科学学习,在我深入挖掘了本课的教材之后,感觉到这些内容可以经过加工,改编成为学生进行探究式科学学习的新的生长点。

1、在教学目标上,改编为:

(1)从过程与方法上: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识与技能上:感悟有顺序的科学认知程序,同时强化记录这一科学探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手段。

(3)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愿意走进大自然和亲近土壤,同时渗透自主和合作意识等。

2、在设计思路与教学内容上:

我将原有的思路与内容,改编成:首先是用“橘子的种子种到哪,才能生根、发芽、结果?”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说一说,随后再由教师规范给出“土壤”的定义,紧跟着展示四幅反映某些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的图片,指导学生在观察了这种现象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为什么这些植物都离不开土壤”,从而激起学生想要探索“土壤的成分”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说出土壤里有什么成分,教师一一输入电脑,再凭借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基础,设计自己的证明方法,教师记录,但这些并无一定的顺序可言,从而在教师明确每组只给一块土壤的时候,学生必须开动脑筋,合理的安排好实验的顺序,才可以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最后,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到的知识、实验方法、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内容。

在改编了教材的同时,也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地寻求学生体验科学的新生长点。

二、充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操作技能经验等方面开展了学习活动。

1、在导入过程中,我是用“橘子的种子种到哪才能生根、发芽、结果子”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土壤的含义,然后再由教师归纳出“土壤”的定义。

2、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同样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抽取已有的认知,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实验验证的方法,例如: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空气占据空间》这一课的知识,来猜测,土壤当中可能有“空气”存在,并设计了将土壤放入水中,看一看是否有气泡冒出这一实验。但这些方法不一定有序、完整、科学。

3、确定实验顺序时,也是由孩子们已有的技能经验提出了先看、再摸、放水中、最后搅拌看沉淀,这一顺序。

4、在引入“腐殖质”这一概念时,教师提出了“那些草根、树叶、小虫子的尸体,在土壤里放时间长了会有什么变化?”这一问题,学生同样是根据生活经验说出了“它们会腐烂的”这一想法。

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自然,同时明白了这些自然现象是存在于生活实际当中的。

三、帮助学生感悟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

1、本课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导入新课,由问题引入;结合实际经验确定了实验方案;观察实验;形成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这个思路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

2、本课的重点是在于实验方案设计上,力求体现让学生感悟、解决科学问题当中的某些重要环节。

因此,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是这样进行的:

(1)探索土壤成分的证明方法,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入手,抽取已有的认知,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实验验证的方法,但这些方法不一定有序、完整、科学。

(2)确定实验顺序,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的有序性,用正确的顺序进行实验,并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贯穿这一思想。从而让学生的观察实验活动有了新的生长点。

(3)实验并汇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记录的能力,并训练学生将直观的信息转化成有条理的抽象的语言的表述能力。

总之,对于全课的教学过程来讲,是在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运用科学探究来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提出假设、实验证明、汇报结果。与此同时,在确定实验顺序这个主要环节上,也是体现一个解决科学问题思维方法的教与学:即先看、再摸、放入水中观察气泡、搅拌后看沉淀。这就是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的重难点所在。

以上所述,就是我在《土壤的成分》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在座的各位老师多多指正。

谢谢大家!

篇14:小学自然科学教师工作总结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觉得这份工作肩负着很大的责任,所以,自工作以来,我始终以勤恳、踏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现将几个月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们学校也开始重视了,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活动的:

1、课前准备:我会提前准备好,如果仪器室没有的材料,但是为了上好课,我就自己找材料或动手制作。

2、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因材施教,有效地对个别学生进行引导。

3、研究教学方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我教了两个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各年级的科学教学内容及重点培养方向不同,所以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另外,每个学生情况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据各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和辅导,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从学习态度上重视科学课。

5、不断学习: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不懂就问,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工作考勤方面: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做到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

四、继续学习,不断提高。

在紧张工作之余,时刻要为自己充充电,在头脑中多储备一些知识,这样面对学生的难题时,能够坦然相对。

总之,在这几个月中,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平缓,语言不够生动,理论知识不够,教学经验不足,组织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我坚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用自己的心血为孩子们铺一条宽敞的人生之路。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10篇】

2.个人年度工作总结(教师)7篇

3.初中英语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4.20教师继续教育个人工作总结

5.20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大全

6.年教师节工作情况总结

7.2016年高中教师个人年度工作总结(6篇)

8.2016年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9.2016年度个人工作总结

10.教师2016年上半年教学工作总结

篇15:小学自然科学课件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一个冷热不同的水混合后温度变化的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2、能在活动中设计较为科学的实验方案,注重实验中的细节问题。

3、能从水温及水的质量两个因素来考虑混合后水温的变化。

4、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共享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从水温及水的质量两个因素来考虑混合后水温的变化。

教学难点:设计较为科学的实验方案,寻找出混合后水温变化的科学规律。

课前准备:

实验记录表、2只温度计、有热水的热水壶,一水槽冷水、两只量杯,一只烧杯,一只大塑料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体育课一结束,同学们又渴又累,小刚第一个跑进教室,拿了一个杯子,倒了一杯水(热水),一喝,(作烫状)出什么事了?水很烫,小刚又很渴,谁来帮帮他?

热水中加入一些冷水后为什么能喝了?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混合后水温的变化。

二) 猜测两杯冷热不同的水混合后的温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思考:两杯冷热不同的水混合后的温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温度、水的多少)

想要知道饮水机的两个水龙头放出的水的确切温度怎么办?

说说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方法。

请两位同学测两杯水的温度 。

三) 研究等量的两杯冷热不同的水混合的温度变化。

你觉得水混合后的温度与两杯水本来的温度有什么关系?

刚才我们已测了这两杯水的温度,如果将这两杯水混合,你能比较准确地推测出它的温度吗?

怎样的情况下你能较准确地估测出来?

刚才测过的两杯水,取一样多的混合后温度会是多少?你为什么这么想?

我们做这个实验时,你还觉得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分组实验,填写记录表,完成实验把结果填写到汇总表中。

汇报交流:从这些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得出什么规律?

为什么等量的水混合后的温度略低于平均温度?

篇16:小学自然科学课件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前面学习物质及其变化、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地介绍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科学的作用及学习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并通过介绍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和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现阶段的先进科学技术实例,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学好自然科学,为建设祖国和建设家乡作贡献。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分析、讨论、总结的启发式教学,使学生认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的作用。深化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2.可适当串插播放现代科学技术的录像,结合当地实际和学生所见所闻及已有的知识灵活地进行教学,明确学习自然科学的意义。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⒈了解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作用。

⒉明确学好自然科学的意义和方法。

㈡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富于钻研的精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情感目标

调动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积极性,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自然知识的执着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教学重点

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作用。

⒉教学难点

学习自然科学的目的和方法。

三、教学准备

有关利用电为人类服务、环境污染、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的录像。

四、教学过程

㈠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

复习提问:

⑴自然环境中的物体是由什么组成的?

⑵自然界中的运动形式有哪些?最简单的运动是什么?最复杂运动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自然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物质都在不断变化与运动。自然科学是一门探索物质的性质、结构和它们的运动规律的科学。我们学习自然科学,就能更好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

教师提问:

⑴在原始社会,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什么?(石器)

⑵通过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和实践,在奴隶社会使用的工具是什么?(青铜器)

篇17:小学自然科学课件电灯

活动目标:

1、对导电现象感兴趣。

2、能自主动手操作探索灯泡发亮的方法。

3、初步感知金属能导电的特性。(重点)

活动准备:

1、灯泡与单节电池的连接图示、小兔子情景图片。

2、每组一套实验材料:毛线、塑料绳、回形针、铁钉、铁丝、电池、小灯泡、记录纸、水彩笔、裸漏的电线。

活动难点:

自主探索用电线等物体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出示情景图片,谈话引出主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的一位好朋友小兔子,它呀搬新家了,可是到了晚上屋里就黑乎乎的,怎么回事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那么安装电灯需要些什么呢?(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初步了解使电灯亮起来的条件。)

小结:要想让黑黑的屋子里亮起来,需要安装电灯。安装电灯需要有电线、灯泡,还要有电源,比如:电池。这些就可以让灯泡亮起来了。

二、探索活动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引导幼儿合作实验,探索电线与电池连接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就请你们来做实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电池和一头缠着灯泡的电线,想一想,你们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呢?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

师:在实验之前我想先请孩子听清楚操作要求,每两个人一份操作材料,不要讲话,安安静静地动脑认真操作,当听到老师结束活动的口令后,要及时放下材料,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实验结果,说一说你的灯泡亮起来了吗,你是怎么做的,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好,现在就请孩子们把小板凳轻轻地面向小桌子,开始操作吧。

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关注能力弱得幼儿完成操作。)

4、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师:好了,孩子们,大部分小朋友已经完成实验了,通过实验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请举手。(观察幼儿完成情况)哇,这么多小朋友都成功了,孩子们表现非常棒!那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看,这些成功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他是怎么做的?

小结:(出示灯泡与单节电池的连接图示)将连着电线丝的灯泡按在电池的凸起的`一头也就是电池的正极,将另一段的电线丝按在电池的另一头也就是电池的负极,这样电就接上了,小灯泡就亮了。

三、探索活动“接电线”。

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鼓励幼儿鼓励幼儿探索实验并记录。

1、设置问题情景。

师:孩子们,小兔子又遇到麻烦了,它家的电线不够长,灯还没有接上,用什么材料可以接上这段电线通电让灯泡亮起来呢?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提出要求。

师:今天,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许多材料,除了桌子上孩子们刚才操作的电池、灯泡、电线以外,还有毛线、塑料绳、回形针、铁钉和铁丝,这些东西里面什么能接上电线导电呢?想不想亲自试一试,帮助小兔子家通上电呢?(想)

师:(出示记录表)这是什么?(记录表)用你们桌子上的材料和小盘子里的物品连接起来,看看什么材料能让灯泡亮起来,如果能导电让灯泡亮起来你就在记录表上相应的图片下面画一个“对号”,不能导电的材料,你就在记录表上画一个“错号”,把结果都记录好。还有把能导电材料放在一起,把不能导电的材料放在一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操作的时候要保持安静,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好下面,先把你们的小板凳轻轻的面向小桌子,我开始发材料。把记录表和彩笔在盘子里拿出来,开始操作和记录吧。

(1)幼儿动手操作并做记录,老师巡回指导。

(2)交流经验,分享实验结果。

师:刚才,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你们发现了什么?哪些材料能导电,哪些材料不能导电,请举手说一说?(请2-3个小朋友回答)

(3)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再次实验分享结果。

师:我们根据记录的答案再来进行一次实验,看我们验证的对吗?一起再来实验一次。

小结:回形针、铁钉、铁丝都是金属制品,而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这些材料接触电线和电池后,能让灯泡亮起来,说明这些金属材料制品是能导电的。而像毛线、塑料绳等材料在接触电线和电池后,没有让灯泡亮起来,说明毛线、布条、塑料绳制品是不能导电的。

四、出示裸露的电线,教育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师:和老师的实验结果一样的小朋友都帮助了小白兔把灯亮起来了,小白兔到了晚上就再也不担心看不见东西了。小白兔要我代它谢谢大四班的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段电线,仔细观察一下这段电线怎么了?(破了)露出了里面的金属,我们实验后已经知道了,金属能导电,那当你看见这种裸露的电线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不接触,尽快告诉大人)

小结:孩子们回答的非常正确,今天实验活动中小电池里的电流和这种裸露的电线接触都在我们使用的安全范围内,但当你在生活中看见这种裸露的电线的时候,是一定不可以用手去触摸的,而应该及时告诉大人来处理。

活动延伸:

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材料,什么东西可以导电,什么不能导电,我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说一说、试一试。

篇18:小学自然科学课件电灯

活动目标:

1、能探索选用合适的材料让小灯泡亮起来。

2、了解电池的不同用途。认识不同型号的电池、及电池的正负极,

3、学习合作玩小灯泡亮起来。

核心要素:

观察、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重难点:

☆重点是认识电池,知道电池有正负极,

☆难点是把两节电池正负极连接,使其和电线与小灯泡连接成一个回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活动准备:

1、电池(1、2、5、7)电线、小灯泡等。

2、一些以电池为能源的物品,如电动玩具,手电、钟表等。

3、幼儿集体作业单,电池的简单图卡。

活动过程:

一、创设探究环境,让幼儿认识电池,知道电池有不同型号,它们都有正负极。

1、为幼儿提供各种以电池为能源玩电动玩具及生活用品,请幼儿自由的玩,通过操作引起幼儿对电池的兴趣。

教师察看幼儿玩玩具的情况,并请幼儿演示给大家看。

☆ 师:你的玩具能干什么?

☆ 师:为什么会动?(唱歌或发光)

☆ 师: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

请幼儿感知,回答。通过提问使幼儿了解电池的用途。

教师小结:电池可以向外供电能让电筒亮起来;让电动玩具动起来;让录音机响起来……

2、请幼儿把电池取出来,观察、发现并描述电池。

☆师:电池的两头是一样的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这些电池的一头都有一个小突起,另一头都是平的。有小突起的一头有一个“+”的图案,另一头平平的,有一个“—”的图案。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小结:“+”的这边是正极;“—”的这边呢,我们叫它负极。请小朋友找找看手中的电池的正负极。

认识电池的“+”“—”标记,

3、请幼儿将自己的电池与同伴的电池进行比较,发现电池的型号不一样1号、2号、5号、7号。

教师出示电池图卡进行小结:电池都有正负极。

二、通过用电线连接一节电池和小灯泡,让小灯泡亮起来,使幼儿知道正确的连接方法。

1、教师出示电线连接灯泡和电池的图示,讲解连接的方法,并示范连接。

篇19:自然科学小论文特点和写作方法

写作指导:

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一是“小”。同正规学术论文相比,科学小论文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因而篇幅也不长。二是科学性。科学小论文的材料,应当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虚构;观点应当是在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地提出来的,而不是任意的猜测或臆断;语言应当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不能模棱两可、含糊费解、粗疏缺漏。三是创造性。是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衡量自然科学小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要在科学小论文里,提出自己在观察、调查或考察中获得的新发现,在实验或制作中运用的新方法,在科技活动中所得到的新成果,在深人钻研某种科学知识中积累的新见解,从而能给人以一定的启发。

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的写作,大致分为选择题目、搜集材料、提炼观点、安排结构、起草修改这样几个步骤。

选择题目的时候,首先要重视科学性的原则,不能选择违背自然规律的课题。同时要注意结合自己的特长,选择感兴趣的题目。研究的题目要有一定的新意,尽可能从别人尚未发现、尚未研究、尚未重视的方面去考虑选题,尤其要结合自己在观察、实验、调查、考察、制作和学习、钻研中所得到的新发现、新成果、新认识、新体会去选择题目。题目还应当确定得小一些,这样研究范围和研究角度就会有所限制,题目一大,写的时候容易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很难深入到问题的实质。例如,对中学生来说,选择“论数学解题思路”“试论物理竞赛试题的命题原则”“氧气制作法新探”“利用植物监测大气污染的综合考察”这样的题目,就不如选择“从一道数学试题谈解题思路”“关于一道物理竞赛题命题条件的商讨”“一种简易的氧气制作方法”“利用苔藓监测大气污染”。后面这些选题,缩小了问题的范围,专门研究某一个“点”,容易把握,写深写好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搜集材料首先要注意材料的准确性,必须核实观察、实验、调查、考察所得到的事实、数据,核实查阅报刊书籍、科技文献所得到的资料、例证,以免材料出现差错而影响论文的科学性。还要注意材料的新鲜性,尽力搜集自己所能发现的同研究题目有关的新的第一手材料。此外,掌握材料应力求全面,要根据题目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搜集尽可能多的材料。材料太少,没有选择的余地,写出来的论文就缺乏说服力。

提炼观点,就是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是对观察、实验中新发现、新创造的`归纳总结,也可以是对调查、考察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分析论述,还可以是在某门学科学习、钻研过程中形成的创造性见解。当搜集材料的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要对已经积累的材料加以分类比较,仔细筛选,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归纳,找出具有规律性的共同点,形成正确的合乎科学性的观点。有时还需要继续搜集新的材料,以更好地提炼观点。观点的表述,要精确、清晰、简练,不能含糊费解。

安排结构,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科学小论文灵活掌握。常见的小论文,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开头部分(或称“引言”),提出问题,或紧扣题目对全文内容作一概括介绍。主体部分,分析问题,说明有关的观察、实验、调查、考察、制作、设想等情况,为归纳科学的结论作准备;结尾部分(或称“结论”),解决问题,作出结论。小论文的结构当然不必都是“总—分—总”的格式。先分层论述、说明有关情况,后总结观点的“先分后总”结构,以及先总说观点,后分层论述、说明的“先总后分”结构,也是比较常见的。结构是为恰当地组织材料、鲜明地提出观点服务的,无论怎样安排,都应当注意条理清楚,观点与材料一致,反映出科学论证的过程,使论文具有说服力,为了使结构合理,拟个详细提纲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搜集的材料相当丰富,不妨多花一点时间写一篇比较完备的科学小论文。这样的论文,一般由以下部分组成:标题;摘要(或“内容提要”);绪论(引言);工作方法(观察、实验、调查、考察等的安排、步骤);结果;分析与讨论;结论。有的论文篇末还需要附上参考文献(或“参考书目”)和附录(或“附件”)。

起草修改,按照提纲写出初稿并修改,不仅是细致的语言表达工作,而且是研究深入化和思维周密化的过程,要力求准确和严密。跟写一般的说明文、议论文相比,科学小论文写作中的表述和修改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科学研究活动是十分复杂精细的,反映科研的过程和成果不能粗心大意。要认真起草,认真琢磨,反复修改,一丝不苟。对观点是否正确、可靠,材料是否恰当、翔实,结构是否合理、周密,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数据和引文是否准确,语言是否准确、简明、连贯、规范,图、表是否清晰、适用,都应花力气仔细检查,仔细推敲。

小学教育教学现状及发展措施教育论文

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提升思路论文

小学科学教育下的生活化教学探讨论文

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初探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如何进行科学实验教学

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论文写什么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论文4000字

科学教师教学论文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4篇

小学自然科学教学论文
《小学自然科学教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自然科学教学论文(集锦19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研组活动有效性研究论文2022-12-19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二2022-09-24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论文2022-08-09

小学教师教学创新论文2022-06-04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2022-06-15

校际互动提升农村小学教育软实力论文2023-06-21

浅析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对策教育论文2023-01-19

小议小学教学管理的科学性论文2022-08-06

小学习作教学改革新思维的论文2023-11-28

科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做法2024-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