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实践的现代SoC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的论文(集锦20篇)由网友“Berumotto”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面向实践的现代SoC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的论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面向实践的现代SoC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的论文
关于面向实践的现代SoC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的论文
摘 要:现代SoC设计课程是集成电路设计及相关专业学生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课程教学分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授课内容,切实有效地提高工程动手能力,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利用团队互动式教学、递进式实验设
关键词:教育技术论文发表,发表现代教育技术论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投稿
摘 要 现代SoC设计课程是集成电路设计及相关专业学生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课程教学分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授课内容,切实有效地提高工程动手能力,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利用团队互动式教学、递进式实验设置、项目牵引等教学方法进行面向实践的教学探索,实施多年,取得显著成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 现代SoC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实验案例;互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08-0143-02
Practice Oriented Teaching Exploration for Modern SoC Design Course//SHEN Jianliang, ZHANF Fan, SONG Ke, LYU Ping, ZHANG Li
Abstract Modern SoC Design is one of basic core courses in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and related majors. It has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two aspects. In order to make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this paper do some deep research andexploration on practical teaching, that through interactive teaching by team, setting progressive traction experimental and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ny years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success to stimulate the learning enthusiasm while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so as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in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modern SoC design course;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mental case; interactive teaching
1 前言
现代SoC设计是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号系统等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它的先行课程包括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逻辑和硬件描述语言,后续课程有微处理器设计、高级计算机体系结构、可重构SoC设计方法学等,在一系列硬件课程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理解SoC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思想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知识面较宽、信息量较大,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等问题,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地学习,难以真正理解SoC设计的精髓,也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1-2]。本课程以SoC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流程为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对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以满足未来对教学及科研工作的要求。
2 以往SoC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材理论性强,缺乏与实践教学的联系 目前国内SoC设计技术相关教材种类很多,但大多数理论性强,不够形象生动,基本只是对设计流程简单罗列,所举示例不够直观,很少或者没有配套的实验,和实践教学存在脱节,不能直接与SoC系统设计相对应,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3]。现代SoC设计课程多数为高年级本科生和低年级研究生选修,这个阶段学生对于SoC系统有一定的理解,但对于具体的设计方法和涉及的工具链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对部件的功能和结构分析的能力也还比较弱,急需通过一定的工程实践来提升设计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对理论知识更好地理解又会进一步指导实践[2,4]。
涉及的知识面广,横向和纵向存在很强的关联性 SoC设计是集成电路设计领域一门重要的课程,涵盖的知识面很广。从底层的半导体物理器件,到芯片封装测试及其应用都有涉及,横向与纵向的知识关联性强。一方面,该课程先修课程本身难度就较大,与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逻辑和硬件描述语言等先修课程有纵向的密切关联。如果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势必影响到现代SoC设计课程的学习。这种纵向联系增加了教师的讲授难度,制约课程教学的立体化展开,从而也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开展[5]。此外,该课程与同期开设的高速PCB设计、高级计算机体系结构、微处理器设计等课程也有较为重要的联系。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SoC设计等硬件类课程间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教学存在内容大量重复或缺失、课程之间内容脱节严重等问题[2]。
另一方面,该课程各个知识点之间横向联系密切,这些关联使得现代SoC设计的`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对各知识点的介绍不能一步到位,而是逐步深化、层层递进,无形中增加了理解和教学的难度[2]。
实践环节过分单一化,不能与理论教学有效结合 现代SoC设计配有专门的实验课程,拥有专用实验平台,但往往受限于EDA工具的选择、厂家定制硬件的配套实验,不能有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由于硬件课程本身上手比较难,学生初学时往往不知道从何下手,同时实践教学与理论授课也不能很好地直接对应,特别是较为复杂的实验系统很难彻底完成,需要学生课后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
3 教学改革与实践环节设计
针对现代SoC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自起,本单位逐步进行现代SoC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实践环节,取得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
团队互动式教学 SoC课程涵盖了当前ASIC设计的整个设计流程,包含芯片前后端设计、可测试性设计、低功耗设计等内容,一位教师难以透彻地讲解到所有的知识点。本单位结合承担的科研项目实际,参考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以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为指导,根据每位授课教师在科研项目中的特长,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创新式地采用团队式互动教学方法,由多位教师共同讲授一门课程,从而全方位多角度传授课程的知识要点[2]。
1)团队式互动教学方法是指由多位知识互补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完成一门课程的讲授。每位教师直接参与先行理论授课与后继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的统一。同时,由授课团队共同完成课程内容修订、课程体系讲座、实践环节设计和指导,并亲身在相关课程中主讲若干学时或讲座,介绍课程之间的关系,实现课程体系的贯通式教学。例如,为了更好得与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衔接,“现代SoC设计”主讲教师要为“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开设“指令集设计”“流水线技术”等讲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计算机系统 结构课程在现代SoC设计教学中的地位和联系[2]。
2)增加对硬件设计的综合分析。在团队教师协助下,增加对基于ESL的SoC设计、基于平台的SoC设计等的介绍和学习,为后继课程做好技术铺垫,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重新认识硬件基础对于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改变“重软偏硬”的思想,而深化“软硬结合,相得益彰”的认识[2]。
开展递进式的教学实践项目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的原则,同一个知识点可以安排多个实验,递进式地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比如在涉及RTL级代码综合优化的实验时,可以分Step、Hold时序分析与讲解、静态时序分析、综合优化策略等内容进行,形成从基础到高阶的递进,让学生遵循自然学习规律完成知识点的掌握。同时,实践教学内容一定要按照设计流程层层递进,从最初的RTL级代码编写规范开始,然后进行设计综合、布局布线、时序分析、物理实现与验证等步骤,在理解工具脚本的基础上层层推进,最后实现对全流程的掌握[6]。
以项目为牵引,实现动手能力的再提高 实践教学只能将学生领进门,个人的造诣必须在实践中演练。否则,实验做得再好,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以“项目”为引导,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设计和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实验的设计往往只包括最基础的操作和应用,难以覆盖工程实现的方方面面,必须在实践项目的锻炼中才能不断地提高科研能力,实现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4]。
4 实践教学改革效果
多年来通过上述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的改革探索,SoC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也提升了,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紧密衔接课程,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俗话说得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进行SoC设计课程讲授前,对前导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回顾与梳理,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角色,部分与SoC设计课程衔接紧密的课程需要提前进行预习。根据学生调查显示,在巩固学习模拟与数字电路等先导课程后,现代SoC设计课程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更容易被理解,实践内容也更容易被掌握,更容易接受;同时,学好现代SoC设计课程后,对微处理器设计、可重构SoC学习有很大促进作用[2]。
提高SoC设计技术,为项目研发培养生力军 通过本课程学习,很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也更愿意投入到硬件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中来。在研究生开题时,很多学生基于对SoC设计的热情选择类似的课题开展研究,积极投身到SoC设计中来,有些甚至成为项目研究的主力,能独立完成一个功能IP从前端到后端设计的所有设计流程,在项目研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
5 结束语
现代SoC设计是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号系统等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随着对实践教育质量的不断重视,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本文分析了以往该课程在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面向实践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环节设计实施方案,通过团队互动式教学、递进式实验设置、项目牵引等实践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SoC设计技术的有效锻炼,培养学生ASIC芯片设计能力[2]。
参考文献
[1]阎波,李广军,林水生.“微机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34(3):42-43.
[2]王洁,周宽久,赖晓晨,等.面向实践的计算机组织与结构教学探索[J].实验室科学,(5):31.
篇2:现代制造工程技术研究生实践课程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现代制造工程技术课程实践教学围绕数控加工制造、控制、监测的三个主要环节开展实践型实验教学,使机械工程类研究生较深入地掌握现代制造工程领域解决实际制造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1 前言
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了解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掌握机械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和工程管理等能力[1-2]。要达到这样一个培养目标,专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最重要保证。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在读研究生是从本科直接考取的,工作经验很少,缺乏工程实践的经验,既极大限制了对机械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无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3-4]。对工科机械类的研究生特别是工程硕士研究生而言,机械制造的实践知识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他们对实践要求也最为迫切,但现今机械制造实践课程的缺乏,打击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应用型实践人才的培养。
机械制造实践基础是从事机械制造、机械设计研究、装备开发最重要的条件之一,现代制造工程技术涉及制造、加工、监测多个环节,集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技术、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为一体,了解并掌握现代制造工程技术,对机械工程类研究生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起步较晚,开展现代制造工程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可进一步完善研究实践教学体系。该课程可直接作为机械制造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机械制造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通过本课程学习,可培养机械工程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掌握现代制造工程技术相关理论与技术,提高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工程实际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及工程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现代制造工程技术实践教学总体内容
根据先进制造的发展方向[5]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科的传统优势研究方向,以数控机床加工制造、控制、监测为核心,结合机械行业实际工程案例及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需要,从提高基础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两方面开展课程建设。现代制造工程技术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拟开设有三个方面的任务式专题实践教学,即典型零件的数控编程与加工实验、开放式数控系统开发与应用、制造过程监测与控制。三个单元循序渐进,采用教师理论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际操作个性化实验开发结合的理念,以学生实践为主,完成三个专题的任务,最后以实验报告+实验程序的形式提交,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
篇3:现代制造工程技术研究生实践课程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现代制造工程技术实践课程以实验室现有的'科研设备为基础,由教师提出总体任务要求和目标,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各任务,在完成各个任务的关键节点由教师指导,采用的编程语言和相关软件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及研究生课题自选。使学生在掌握实际设备开发技能的同时,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典型零件的数控编程与加工实验 数控加工是机械工程专业最具实践性的课程,是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因此首先进行数控加工实践环节学习。典型零件的数控编程与加工跟机械设计密不可分,因此在进行该实验之前,首先进行机械造型三维软件复习与巩固;在此基础之上,进行CAM软件学习及实际加工,典型零件的数控编程与加工实验环节内容设置如表2所示。
本环节以数控加工为主,为提高学生自主性,三维造型软件不指定,SolidWorks、Pro/Engineer、UG等软件由学生根据自身条件任选,三维模型统一保存为IGES格式文件。CAM软件根据实验室条件,统一采用PowerMill软件进行工艺参数设置和选择的加工设备后处理 [6],运动仿真检验完成后将加工程序输入机床,在VMC 600立式铣削加工中心上完成程序最后调整及零件实际加工,并检验加工效果,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开放式数控系统开发与应用 进行零件的数控编程与加工环节学习之后,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控系统的了解,提高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发新设备的能力,进行开放式数控系统开发与应用环节学习。开放式数控系统与高级程序编程语言及运动控制理论密切相关,因此在进行该实验的同时,首先进行高级程序编程语言及运动控制理论复习与巩固;在此基础上,进行开放式数控系统学习及二次开发,开放式数控系统开发与应用实验环节内容设置如表3所示。
本环节最终目标是采用高级语言实现上位控制界面的自主开发,开放式数控系统选用美国Delta Tau公司的PMAC Clipper控制器。为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上位编程语言不指定,PMAC系统二次开发支持Visual C++、Visual Basic、C#、LabView、Delphi等高级语言[7],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任选。在数控系统的开发应用过程中,软件和硬件是密不可分,因此在开发上位控制软件的同时,还需掌握相关辅助PLC程序及运动控制程序的开发。上位控制界面的具体效果,需在PMAC运动控制平台上进行检验。开放式数控系统开发环节流程如图2所示。
制造过程监测与控制 设备研制完成后,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就是设备运行过程的监控,进行误差测量、采集和分析,这也是机械工程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因此,完成零件的数控编程与加工、开放式数控系统开发与应用环节学习之后,进行制造过程监测与控制环节学习。制造过程监控涉及装备、传感器、软件开发、数据处理等多个环节。因此,在进行该实验的同时,需要进行高级程序编程语言、传感器的原理及使用等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数据采集卡的上位界面二次开发,并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有效、准确地获知装备运行的基本状态。制造过程监测与控制实验环节内容设置如表4所示。
本环节的数据采集卡选用北京阿尔泰科技的USB5935,该采集卡采用USB通信方式,支持LabView、Visual C++、Visual Basic、C#等多种高级编程语言开发[8]。考虑到LabView在虚拟仪器领域的巨大优势,该环节数据采集界面开发以LabView为主,但也可采用其他高级语言。测量对象以机床状态测量为主,可测量机床运行温度、电流、力等多种传感器的信号,并完成传感器供电电路连接、传感器的标定及采集数据处理,最终实现对机床当前状况的判断。制造过程监测与控制开发环节流程如图3所示。
4 结论
1)现代制造工程技术研究生实践课程环节涉及机械制造、控制技术、数控技术、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等多项技术,通过三个的环节学习,将有效提高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完善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为今后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及工程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2)现代制造工程技术研究生实践课程包含多种设备、多种高级语言编程及三维软件的使用,涉及内容较多,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在短时间内完成,对教师及学生均提出巨大挑战,具体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篇4:尺寸精度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论文
一、讨论式教学方法
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在问题的讨论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讨论式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体现教学对话本质,充分促使学生的独立思考,增强创新意识。如讲授“尺寸精度设计”时,教师可以提出具体的使用要求,让学生自主确定孔与轴的配合方案和设计方法,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各抒己见。通过以上分析让学生深刻地明白到:极限间隙或极限过盈反映了使用要求,在查表确定标准公差与基本偏差时,通常不可能找到与要求一致的答案,这时需要根据具体的使用场合和企业自身的.生产工艺水平灵活掌握,不能一味地照搬书本上的原则。
二、对比式教学方法
对比式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比分析某些具有联系与区别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异同,加深理解、掌握相关知识。例如在讲授“独立原则”、“包容要求”、“最大实体要求”、“最小实体要求”等公差原则时,重点从含义、图样标注及解释、理想边界、合格判断条件、检验、主要应用场合等方面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可整理出表1进行对比分析。
三、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其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教师采用提问与分析方式,引导学生层层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学习热情。例如在讲授“表面粗糙度轮廓”时,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机床车削轴零件的视频,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轴零件表面出现几何形状误差?”让学生思考,再讲解原因,从而引出表面粗糙度轮廓的概念、对零件工作性能的影响、评定参数等。
四、引导式教学方法
采取引导式教学能诱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例如,在绪论课讲授时,可从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引入问题。问题1:自行车、钟表、电视机的零部件坏了,换一个新的就能正常使用。它们为何能够方便地更换零部件呢?问题2:这些零部件在设计制造时是如何保证具有互换性的呢?问题3:为了协调零部件使用性能与加工制造要求之间的矛盾,公差如何合理规定呢?问题4:为了保证公差标准实施,如何采取科学的技术测量手段呢?教师通过如此设疑引导学生明白了该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五、互动式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不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一言堂”,而是相互交流合作、相互启发提高的师生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思考、去体验、去建构,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一张如图1所示的齿轮轴零件图进行以下教学互动:这样合格的零件能采用何种方法加工制造出来?该零件设计及测量基准如何确定?怎样规定、协调零件图纸上所标注的尺寸公差、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轮廓数值?如何判定该零件合格与否?这些互动问题并非简单罗列,而是由浅入深,按知识掌握的规律来确定的。
六、现场教学方法
现场教学是将课程中某些内容搬到实验室进行,让学生身临其境,改变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例如在讲授“表面粗糙度轮廓检测”时,把学生领进实验室,分别了解TR210手持式粗糙度仪、双管显微镜和干涉显微镜的基本结构、测量原理及使用方法。通过学生亲手操作,分别掌握了针描法、光切法、干涉法测量零件表面粗糙度的过程,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讲授“齿轮精度指标检测”时,可以把学生带到齿轮加工厂,观察现场技术人员测量齿轮精度所用的仪器及其测量过程,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真正认识,把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习热情。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根据《尺寸精度设计》课程各章节具体内容的教学特点,适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成效具有重要作用。
篇5: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改革研究论文
衛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具有现代卫生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为卫生事业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此专业学生应该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使学生毕业后成为既懂医学业务、又会现代化管理的卫生管理专门人才。因此,此专业要求其学习管理学类的相关基础课程,管理心理学即为其中之一。
管理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它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使用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原理,以人的心理行为和人际关系、人的积极性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边缘学科。①它具有内容广泛、应用性强、综合性强等特点。
以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规律作为研究主题的管理心理学,成为培养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必修课,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讲授提供基础知识储备,为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起基础铺垫性作用。目前全国各类卫生管理专业均已开设这门课程。
1管理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在卫生管理类专业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和课程建设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课程内容与实际培养需求相脱节
在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中,已经有了相对比较明确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为主,容纳了心理科学和管理学的新兴研究成果。但是由于卫生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和特定培养需求,需要管理心理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考评标准等各个方面予以特别对待,将学科内容与卫生管理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然而,这一点在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课程建设中并没有明确体现,有很多卫生管理专业虽然开设了管理心理学,却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在课程建设等方面投入有限,忽略了卫生管理这一专业的培养要求,没有突出卫生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侧重点,使得管理心理学在卫生管理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中特色不突出,与实际培养的需求相脱节。
1.2教师队伍、教材和教学机构亟待建设
由于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对教师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在在卫生管理类专业承担管理心理学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大体上有以下三种。一是专业背景为心理学的教师,此类教师心理学知识基础牢固,但对管理学、卫生学、医学、医院管理学等领域涉猎不多。二是专业背景为管理学的教师,此类教师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理解深刻,但缺乏心理学、卫生学、医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三是由心理学、管理学等之外的其他专业转过来的教师,此类教师半路出家,学习几本教材之后就开始讲授管理心理学,问题更加突出。这三种背景的教师队伍在课程讲授中都有各自的短板和缺陷,一致之处就是对卫生管理的对象——医学、卫生学等知识的缺乏,课程讲授中势必缺乏与卫生管理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阅历。
管理心理学开课历史不长,教材选择和建设比较落后,突出的缺点就是缺乏针对性。从教材选择上看,开课的医学院校大部分使用的是通用的或者是适用于公共管理或企业管理专业的管理心理学教材,其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共通性,在各专业讲授中都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毕竟是针对企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的,不完全适用于卫生事业管理,更没有概括和分析卫生管理中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缺乏针对性。从教材建设上看,现在还缺乏一部公认的、较为全面完整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卫生管理专业使用的卫生管理心理学教材,教材建设也较为落后。
从教学机构和管理体制上看,很少有卫生管理类专业单独开设管理心理学教研室,管理心理学教师有不同的归属,有的归于管理学教研室,有的归心理学教研室管理,有的甚至由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或者基础医学院管理,这种不确定的教学组织和机构归属,会直接影响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也使得此门课程在医学类院校或管理类院校中缺乏一定的话语权。
1.3教学模式与专业性质要求的实践性相脱离
在管理心理学的教学实践中,一直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为主,教师主要采用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讲解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课堂中被动接受知识,实践性、自主性都较差。这样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与卫生管理专业所培养的管理类人才的实践需求是脱离的。任何管理类专业,都要将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在教学模式选择中也要侧重管理能力的培养。然而,大多数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只局限于理论的阐释和概念的理解,而轻视使用理论来分析管理中的具体问题,管理心理学理论的实践性被忽略了,卫生管理专业所要求的能力培养的目标也被忽略了。学与用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理论,却缺乏实际管理能力,无法适应现代卫生管理领域的需求。
1.4教学设计忽视学生参与,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时,必然会导致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讲授方式。虽然大部分院校已经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无法充分开发其功能,没有能在根本上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只是将原来的板书变成了可以翻页的、事先准备好的电子板书,没有根本上改变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这种教学设计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处于从属的地位。这样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学习方式,未能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意识淡漠,缺乏思考的主动性,无法锻炼学生主动思考、探寻问题答案的能力,使得学生惯于接受而惰于质疑,惯于记忆而惰于思考,最终只能形成单调、片面的知识,而无法吸引学生主动的参与,更谈不上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发展。也正为如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最大程度的挫傷和压制了。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学习效果不理想。
2管理心理学教学设计与创新探讨
为了解决当前卫生管理类专业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借助课程建设专项课题的契机,从卫生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和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提出如下几个在教学设计和创新方面的建议:
2.1精选和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其贴近培养需求与目标
首先就是要根据卫生管理类专业的实际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结合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精选课程内容,形成与卫生管理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的、适合卫生管理专业学习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内容体系。这种结合不是要改变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系统,抛弃学科基础知识,而是在课程重点讲解、示例分析、案例选择等各个方面,更多选择贴近卫生管理实际的内容,侧重卫生管理专业的性质和培养目标,特色突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目的性更强,更易于理解,从而更易于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其次还要根据卫生管理实际的变化和卫生改革的推进,不断更新和替换教学内容,适时替换陈旧教学内容和理论知识,修订和更新新兴知识、热点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满足时代需求。
2.2全面开展教师队伍、教材和教学机构建设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要重点加强教师融会贯通管理心理学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其基础理论和知识来源于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更是要包括卫生学、医学、预防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卫生管理类专业管理心理学的讲授教师一定要具备融会贯通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另外,还要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着眼于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科,因此,讲授教师也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教师在讲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加强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加强课堂讲授知识与卫生管理实践的结合,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参与,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其次,要选择或者编写合适的卫生管理类专业专用的管理心理学教材。现在世面上已经有了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卫生管理类专业的管理心理学教材,可供教师进行选择。但是现在这类型教材还缺乏认可度,依然还缺乏一部公认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卫生管理心理学教材。那么有条件的教学单位,就可以自行编写一本具有中国卫生管理特色的、适应卫生管理专业教学和卫生管理类人才自学的教材,探索中国特色的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教材建设。
再次,从教学机构和管理体制上,有条件的卫生管理类专业应该单独开设管理心理学教研室。有了确定的教学组织和机构归属,有利于教师专心进行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建设,能够促进卫生管理专业管理心理学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能促进卫生管理专业管理心理学的学科发展。
2.3引入先进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性与能力建设
在以往的管理心理学教学研究中,已有教学实践者提出了多种可以在管理心理学的教学中予以探索和实施的新型教学模式。
(1)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他认为认识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建构过程,个体认知结构通过与环境的同化和顺应作用,从“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环中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建立新型教学和学习环境。
(2)情境主義教学模式。情境主义教学模式脱胎于情境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是BrownClooins和Duguid在他们的论文《情境认知和学习的文化》中提出的一种获得知识的一般理论教学模式,它强调学习者具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学习是人与环境双向互动的历程,知识、技能与情意的建构发生于学习者与情境之间的互动,使学生习得的知识能活学活用,以适应社会,解决问题,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③
以上列举的是两种以实践性和能力培养见长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建设为目标,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角色,转变灌输知识和接收知识的基本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实践性为基本培养目标的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4不断加强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强教学设计,在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上多创新、多用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经过教学实践证明,以下几种方式在学生能力培养和学习积极性调动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1)适当增加案例教学比重。案例教学法最早应用于社会科学、军事和医学等教学中,自20世纪代起,哈佛商学院首先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教学中。④它并非一般意义上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而做的举例子的活动,而是一套完整的、有着严格要求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所选择的案例内容真实、无虚构,案例中包含一定的管理问题,而且案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或培训目的。案例教学的主要功能不是在于了解一项特定的知识或理论,而是在于在学生自己探索怎样解决管理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适合学生自己特点的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逻辑方法,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独立地解决问题,做出决策,这种学习是亲验性的,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分析决策能力。同时,在参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其在小组活动中与其他人的频繁交往,还能够获得沟通、说服及群体协调等宝贵的管理技巧。⑤这种方法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且由于这种方法所提供的案例丰富多样、形式活泼自由,学生可以自由思考和讨论,其吸引力远大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因此,在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通过精心挑选案例、精心设计讨论程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勇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部分的学校已经引进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和便利,充分开发其功能,合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所支持的一些教学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将一些适合进行动态演示的、画面感强的内容,设计成为动态演示的动画或者选用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以及视频资料,让原本死板、单调的理论知识“动”起来、“活”起来,必然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比如,有条件的学校科研建设和利用一些先进的网络教学软件,让学生实际操作课堂上所讲解的各类知识,充分动手,实际演练,让知识更好地转化成为实际动手能力;再者,可以建立一些模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入其中扮演特定的工作角色或岗位,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自己对职位的理解,完成特定工作,从而从多方面加深理解,锻炼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走进实际的工作机构、部门和单位,亲身体验实际工作流程,这样得来的体验和感受,是课堂教学无可替代的。
这些设计,可以逐步改变传统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高低,与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内容精选、教学队伍的培养及管理、教学模式及教学技巧的现代化均息息相关,此外,决定教学效果的因素还包括教师个人的素养、社会和学校对课程的评价及重视程度等。要想提高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充分认识到此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在不同专业中的作用,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入手,不断的进行努力和尝试。
篇6: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改革研究论文
一、绪言
结合过去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目前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要求,在讲授《管理心理学》课程中,做到“教学做体化”。向大师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精髓。
由于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研究管理心理学的方法就有几种: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社会调查法、访谈法。属于采用实证分析,认知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实质和特点,在过去前人的理论基础,研究人的个性心理行为特点;研究群体心理行为特点;研究组织心理行为特点;最后研究环境因素对心理行为的影响。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企业对就业者,尤其未来的工商企业管理人员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必备的组织协调与适应能力是就业人员素质能力的重要方面,对企业组织的持续发展和管理人员的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管理心理学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必备的组织协调与适应能力。
本课程在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必备的组织协调与适应能力培养与训练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认知管理心理学、知觉与管理、个性差异与管理、社会态度与管理、情绪、情感的形成与调节、激励理论及其应用、挫折的形成与调节、外在压力与心理健康、群体动力机制、群体>中突与沟通、领导行为与管理、组织设计与变革发展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形成个较为完整的体系。课程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将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向大师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精髓
心理学的知识在工厂和企业中的运用是从心理技术学开始的。19美国心理学家阂斯脱博格的《心理学和工业生产率》讲述用心理学测验方法选拔合格工人。梅奥的霍桑实验以及其提出的“人群关系理论”;勒温的“场”理论研究“群体动力”,对研究群体行为作出很大贡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其发表的《人的动机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己实现。需要从低向高,形成金字塔的层次。
1958年斯坦福大学教授黎维持出版的《管理心理学》专著,开启管理心理学的新篇章。从20世界80年代起,我国翻译出版了
些有影响力的著作,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夏恩的《组织心理学》、麦考密克的《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我国的管理心理学在这三十多年来得到快速健康发展,时代背景和竞争激烈环境,中国经济增长,全球化国际市场开拓,中国企业面对现实的挑战和机遇。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和学习普及,越来越迫切。以前主要是解决人与机器的关系问题。现在“以人为本”新理念,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活动,成就显著。
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着重向大师学习,从他们身上学习有益的知识。
教授给学生许多20世纪杰出管理学大师的理论,同时这些人也是心理学家,认知他们的理论著作和大师生活故事。
20世纪管理心理学的五大观念变革:
观念变革一:管理中的“人”的因素。
观念变革二:管理中的“有限理性”。
观念变革三:管理中的“权变”。
观念变革四:“企业文化”。
观念变革五:“组织学习”
这些大师可以这样分类:
科学管理论学派大师。“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效率12项原则》埃默森;《效率提高工作绩效的12种途径》斯科特;等等;了解他们怎样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用杰出判断力管理员工,用管理心理学观点指导公司经营运作。
(一)行为管理学派大师。利克特的“领导系统理论”四种方式:压榨式集权领导、仁慈式集权领导;协商式民主领导;参与式民主领导。以及斯金纳:基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激励理论。
(二)人际关系学派大师。管理学家的人本主义者甘特的工作进度控制表一甘特图;创立16种“性格类型”测试量表的母女布里格斯和麦尔斯;“人际关系学说之父”梅奥;“动机激励理论”麦克莱兰德。成就需要理论,成就动机;权力需要;胜任力模型。
(三)有限理性学派大师。西蒙“有限理性”理论,“权变”概念,“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LPC问卷”表格的应用;贾尼斯“群体盲思”现象探讨;费斯汀栉‘认知失调”改变态度与行为的有效方法。
卡尼曼“人类理性的沉思一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与决策”;
(四)权变管理学派大师。菲德勒“权变管理理论”;赫塞‘‘情境领导理论”;特别是弗鲁姆的伟大理论“期望理论”;弗鲁姆“七项基本法则”:信息法则、目标合适法则、非结构性工作问题法则、接受法则、冲突法则;公平合理法则;可接受性优先法则。
(五)战略过程学派大师。安德鲁斯“企业战略理论”;哈默“企业再造理论”。
(六)学习型组织理论学派大师。沙因“企业文化理论”;圣吉“学习型组织理论”。圣吉认为,如果将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等五项修炼汇聚起来,使学习型组织变成项创新。用名师的理论精髓照亮学生的心痱,投身管理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探索之中。
三、理论联系实践
管理心理学对管理理论和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几乎每本管理学的教科书都包括大量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各种参与企业管理实践的`管理心理学专家,把测验、目标设置、绩效考核评估、态度调查、组织发展计划、报酬制度、职工参与、社会技术系统等措施和方法普遍应用于各类组织管理中。
管理心理学过去的研究往往侧重于个体和职务变量;现金更侧重于社会和组织变量。过去往往只注意单变量的分析,现在更重视变量的综合;过去较注意基层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现在更注重高层管理的运转以及基层管理的效益。也更加关注与管理没直接关系的些问题,如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压力、情绪、精神健康、以及工作和家庭之问的联系和影响。
四、明确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知识、能力、经验和健康多方面发展。
课内实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心理学如何应用到企业管理和工厂管理上来。选择人才,性格测试、能力测试、气质分析,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有:
(一)读人心
课程认为管理最重要的是管人,管人最重要的就是管心,那如何管心引起了我的思考,并由此感恬:管心需先读心。“读心”即了解员工的内心。
(二)抓人心
当我们了解员工的内心后,我们还,必须做出行动,牢牢抓住员工的内心。
(三)治人心
在实际管理中很多问题都归咎于员工的内心,因此要解决还得立足于人心。
(四)安人心
其目的就是能让员工长期心向岗位、心向部门、心向公司,在种无需管理的状态下自觉地就把工作做好、做快、做精。
五、在教学中坚持“教学做一体化”
课内实训,还可以通过拓展训练来实现能力的培养。
例如,项目一、根据你所接触到的日常生活领域及网上搜索的典型案例,分析说明心理的实质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辩证统。
在教师指导下,同学们上网搜集典型事例,分析说明心理的实质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辩证统。形成1000字左右文稿;学生随后上台讲解,主讲教师对实训总结点评。
每个相关项目教对应相关课内实训。这样提高学生们的“做”能力。
总之,我国管理心理学的教学需要都随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教学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探讨中。
篇7: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改革研究论文
1管理心理学学科概况
管理心理学是管理学和心理学这两门独立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它是一门边缘科学,它的产生离不开企业管理的需要和实际管理工作经验的总结。它是研究各种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一门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科。
因此,对本学科的教学而言,管理中的实际案例和心理学理论之间应取得一个平衡。但目前我国管理心理学教学中,却往往出现失衡现象,即侧重心理学内容,过分以心理学理论为中心,忽视了管理学案例作为心理学理论的载体作用。①
管理是一种实践活动,而不是抽象的思辨。无论是管理学或者管理心理学都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这种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管理心理学的课程不能单纯采用“从理论到理论”的传统教学方法,而应加强贴近经营管理实践、具有生动性和可操作性、能够系统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能力的案例教学。管理心理学课程如果不能有效采取案例教学法,那它的意义将会大打折扣。
我国高校开设本学科课程名有的称“管理心理学”,有的称“组织行为学”,但基本内容并无很大区别。在教材上,大多沿袭本学科传统体系分为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和组织心理三大部分,以“人性假设”为理论基础,内容重视心理学理论的阐述,涉及现代企业管理实际案例的内容甚少。②有些教材甚至与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的内容多处重叠。在教学过程中,以课堂讲授法灌输心理学理论为主,并未有效结合管理实践案例,即使有结合,那也是非常牵强,导致学生感觉在重修普通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无助于解释管理实践中的心理现象。
本文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达到以下目的:
(1)探索在管理心理学教学内容中以管理学实际案例为主要线索,在每一案例中贯穿多角度、多层次的心理学理论。
(2)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管理学理论和技术,例如目标管理理论、组织承诺理论、无领导小组讨论等等,作为课堂教学的管理方法。
(3)探索在管理心理学教学中如何系统运用研讨法、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法等等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2本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管理心理学教学处于不断改革之中,人们不断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本课题改革思路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针对教学内容少而陈旧。目前,各院校选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版本,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内容主要集中在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心理、领导心理、激励理论等。因此,本学科教改课题集中在引进新的心理学成果,扩大课程中出现的心理学理论范围。
(2)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陈旧。目前各院校在管理心理学教学中主要通过教师讲授,用黑板、PPT、书本等作为展示手段,而学生单纯是作为接收方在台下听课,两者缺少互动。近年教改研究主要针对该问题,探讨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改变教师和学生缺少互动的现状,例如采取互动的教学模式,又如采用视频作为展示工具,提高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通过多通道接收信息从而有利于知识建构。③
(3)针对考核和教学管理。针对考试方法和内容缺少案例、重记忆轻运用,探讨考试方式和内容的改革。结合本课程的学科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实现素质教育目的。案例单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以往本学科的课程案例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将案例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辅助手段。以案例和问题为导向,促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其实质是帮助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可以参照过去的经验,从实际情况、措施和结果中学到东西。
3管理心理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具体方法
3.1改革内容
(1)教学内容的结构性改革。不再将管理学案例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工具,而是直接以管理学案例为中心和主要线索组织教学内容。研究如何跟踪理论前沿和现实信息,追踪和引入合适的现代管理案例,适当介绍学术界和企业界最新的发展动态。
(2)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探讨如何实施新型的教学方法能有效体现以管理案例为中心的心理学理论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视频、音频等不同技术手段,加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和直观性,建立内容丰富、使用方便、易于随时更新的管理心理学教学资源系统。
(3)考试模式的改革。确立以管理案例为中心的考试模式,注重在试题中通过实际管理案例考核多种心理理论的灵活运用。确立以问题解决能力为导向的考试模式。发展多种考核方式,尽量采取计算机网络作为媒体的考试形式,例如用计算机呈现管理实例,学生可采取记录视频音频,或者上机操作答卷等各种方式,全方位考核各种素质和能力。
(4)运用研究成果,实施具体教学,观察分析教学效果,形成实施报告,提高学生对管理学案例的心理学原理的分析能力,并通过抽样对比研究,问卷调查等量化的方式评估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3.2改革目标
丰富管理心理学的内容,通过管理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案例为中心和线索重组教学架构。拓展多种教学方式,应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考试模式改革,更有效对学生学习成果作出评价,同时对教学和学习起到正面导向作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管理心理学理论,提高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3.3拟解决关键问题
如何解决既能以管理学案例为中心和线索组织管理心理学课程,而又不致教学内容和结构的零乱。如何有机统一以上改革内容和措施,达到对该学科的理论、实践教学,对学生的考核评价等方面都比旧教学模式更加有效。如何使得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维持教学秩序,增加个别化教学的时间,以及深化学生对本课程内容和理论的整体理解。以上都是要解决和具备实施可行性的关键问题。
4管理心理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和评价
4.1总框架
结合以往积累的经验,构建一个以管理学案例为中心和线索组织起来的管理心理学教学课程,同时以培养学生心理学理论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培训操作程序和执行策略,且具有相应的评价机制,革新学生考核机制。
4.2实施步骤
具体内容包括:
(1)以管理学案例为中心和主要线索组织教学内容,重新组织教材。
(2)实施新型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技术手段,建立教学资源系统,实施教学。
(3)教学过程中应用管理的方法,例如:无领导小组讨论、目标管理、管理游戏、情景模拟等等。
(4)确立以案例为中心的考试模式,注重在试题中通过案例考核多种心理理论的灵活运用。
(5)运用研究成果,实施具体教学,观察分析教学效果,评价案例教学的效果,形成实施报告。
4.3对教学的评价方法
本研究可采用调研、咨询、教育经验总结法、统计法、实验对比法等方法,对本文所提教学方法实施评估,以了解其效果和价值,为进一步推广或者修改提供信息。
5本研究的价值
本研究的最直接价值在于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有利于管理实践,对管理心理学教学的改革乃至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都有着较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操作意义。无论是对于学生的课程学习和教师的课程教学,都能够从本研究受益。
本研究同时具备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课程案例教学并不局限于管理心理学,它对于所有学科尤其是应用性强的各门社会科学的教学有普遍意义。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其他学科有启发意义,课程案例教学可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推广至其他学科,从而使得研究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的价值并不局限于高校的课程教学,它可推广至企业或者各种机构的培训课程的组织和编制,以及各类拓展训练项目的实施。
篇8: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改革研究论文
案例教学法是当前国内外高校管理学类课程所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管理心理学作为大学本科管理类课程的基础课,在经济管理类知识体系结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先导地位。在管理心理学授课过程中,科学、有效地运用案例教学方法能够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能够充分地、深入地阐释学生所学的相关知识理论,激发经管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校管理心理学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案例选择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对部分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管理心理学案例教学情况的调查,发现很多教师的管理心理学课程案例选择过于平凡和普通,更多体现在普通企业的管理案例方面,缺乏在社会经济管理领域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如缺乏知名的或有影响力的企业及个体案例等,导致降低了用案例来解释和分析所学专业知识的说服力,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也阻碍了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学习和吸收。
2.教学案例的“一例多用”现象明显,影响案例教学的针对性。通过调查发现,高校经管类学生普遍认为管理心理学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感到困难,而且很多教师又在案例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例多用”的不良现象,即一个案例被使用在2—3个章节的理论教学之中,影响了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导致出现了学生学习疲劳,新鲜感缺乏,互动参与率下降,知识重视程度开始降低的情境。
3.教学案例内容脱离学生实际,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代大学生具有好奇心强、个性鲜明、喜欢探求身边事物的特点。社会的大环境和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造就了其在大学的学习中,不仅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更注重社会实践的良好习惯。高校经管类学生迫切希望早日接触与自己工作相关联的案例教学内容。调查显示,占调查总人数85%以上经管类学生普遍反映管理心理学的教学案例与自己的企业社会实习,平日的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方面相脱离,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企业实习的效果与自我管理的有效性。
二、高校管理心理学课程案例教学改进的建议
1.结合课程知识体系,有效进行教学案例内容选择,体现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案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不论是组织中个体、群体的心理认识与行为管理,还是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心理调节,都需要高校教师选择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经典的、有意义的案例进行教学,不能脱离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应熟练地运用有效案例对管理心理学的知识进行正确的解释和引导。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在企业中开展横向科研项目的宝贵经历对同学们进行管理心理学相关知识的传授和解读,这样就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
2.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编写相应案例进行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是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它必须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而有所侧重,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调研结果发现,高校经管类学生在企业实习及自我管理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相关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比如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接受调查的经管类学生表示,自己遇到的实习问题、就业困难,以及自己身边发生的自我认识与管理问题才应该是最适合教学的真正案例。上述情况要求高校教师在案例编制与使用过程中,需要把理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积极接受新知识的新式课堂,引导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才是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
3.结合内外环境变化,及时、动态更新教学案例,提高课堂案例教学质量。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教师应该注重案例自身的时代性和教学对象的适用性,这就要求高校经管类教师不能够再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及过时案例来教导学生学习新的管理心理学知识,而是应该在课程案例教学方面做出创新,能够与外部环境(社会变革、企业发展等)、内部环境(教学环境、学生需求等)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体现案例教学的动态性、创新性和及时性,充分体现管理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特点。
篇9: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改革研究论文
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并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并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相关单位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型人才。在当前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中,管理心理学课程处于专业基础课的建设平台,属于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知识储备的课程代表,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专业模拟实习及毕业实习的完成起着基础铺垫性作用。
然而,在当前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却存在着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或多或少的无所谓、缺乏学习动力与学习热情,学习效果不理想等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试从教学实践中总结与拓展出管理心理学在行政管理专业开设中如何解决好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以期在行政管理专业培养中为本科生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获得提供专业课程的帮助与保障。
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心理学在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属于与管理学同类、管理学的后续课程而开展;因行政学立基于管理学、政治学、法学三大学科基础,因而,该课程在专业培养计划中是起着夯实管理学基础的作用。同时,在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进程中,对于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人的行为及基规律一直受到行政学研究者的关注。因此,在管理心理学教学开展过程中如何针对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进行课程创新成为该课程任课教师更为关注的课题。
1课程理念创新
学生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存有这门课程跟学位关系不大的思想,部分原因在于这门课程在名称上似乎与行政管理专业没有太大关系。认知影响着行为,因此,想要让学生对本门课程有学习的重要性,就必须让他们在认知上转变看法,自我意识到此课程与该专业的相关性以及该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如何实现这些,必须起始于专业教师在理念上的引导。
首先,管理心理学的课程性质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部分老师存在着一开学就讲课的习惯,而这种讲课是指直接教授课程内容。这样的教学看似抓紧时间来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任务,但易于带来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性质及在专业中的位置不清晰的问题。因此,在行政管理专业中教授管理心理学课程时,教师应首先从专业培养计划的角度去解读这门课程与该专业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专业学习的起点就了解到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行政管理专业建立于政治学、管理学、法学三大学科基础之上,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应建立于这三大学科基础之上。只有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进一步学好相关的专业主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
其次,管理学的理念及实践方法对行政管理的变革起着重要作用。行政管理学发展到今天经历了若干次的范式转变与实践改革,从传统公共新政到新公共行政、从新公共行政到新公共管理及新公共服务,无不体现着管理学的发展理念对行政学研究及发展的推进。传统公共行政范式的建立缘于三大理论基础: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官僚制及科学管理理论,当时管理的重点在于任务的完成及效率的实现,因而,行政管理的重点也在于制度的设计及效率指挥棒的指引。20世纪30年代后,管理学的研究重点由原先的泰罗主义向人际关系与行为科学时期转变,人际关系与行为学派认为,员工的积极性依赖于他们的情绪和积极性、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公共行政的研究者正是着眼于人际关系与行为学派的管理基础去解释行政管理中的现象,强调政治与行政的二分不可能实现,注重管理中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的存在及其对管理的影响,树立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的价值准则。
最后,从当前国外行政管理研究的热点看,着眼于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人及其行为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行政管理的研究从最初传统公共行政时期的制度框架的设计随之转向组织设计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而当前开始越发关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人及其行为。传统行政学研究中强调人的完全理性,到现代西蒙的决策理论中认为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决策中只能做到有限理性,遵循决策结果的满意原则;伴随着多学科的研究推动及交叉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由此,可以看到,国外行政管理的研究热点已开始部分关注行政管理中的人及其心理研究。
2课程内容创新
从当前学科及课程的发展来看,关于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材的内容相对来说都有些陈旧,同时内容上相对单薄,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从管理中的人出发,分为个体、群体、领导及组织来进行教材内容设计;另一种是从管理学的职能进行划分,分为决策心理、组织心理、领导心理等。两种划分将管理心理学的内容倾向于心理学部分或者管理学部分,但都没有从内容上很好地反映管理心理学本身的课程性质,因此基于课程内容的创新十分必要,这也是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关键点。
首先,完善课程内容,着眼于管理职能与管理主体分类的内容创新。正如前面所分析的,无论是着眼于管理职能的划分还是着眼于管理主体的划分,课程内容都稍显单薄,并且偏重于管理学或者心理学中的某一部分,并不能完整地反映管理心理学课程的研究内容是着眼于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的研究定位。因此,在课程内容创新中,课程组致力于将两种倾向性的内容进行整合,既包含管理主体中的人的心理及行为的研究,也包含管理职能中人的心理及行为的研究。这样课程内容既保证了完整性,又体现了充实性,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热情十分有帮助。
其次,课程教学内容中关注当前的研究前沿。随着社会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如何保证将最新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以缓冲教材与现实研究之间的时差,成为课程组探讨的重要问题,也是课程教学内容创新的主要问题。比如,无论是基于行政管理专业的背景,还是基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决策理论及其发展都会得到关注。当前的教材中主要关注的还是从古典决策理论的完全理性决策到现代决策理论的西蒙为代表的有限理性决策再到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但当前无论是关于决策理论还是关于决策中理性的研究都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因此,我们在决策中会将最新的研究热点及前沿问题如前景理论、决策中的非理性因素等作为课程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以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创新
首先,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使用源起于20世纪代的哈佛商学院,该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单向度由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的教学方式,而变为在确立教学目标的同时,由学生主动从案例本身去发现、学习,教师在课程中扮演着鼓励学生学习的角色。传统教学方法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更多关注理论与知识点,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于感觉疲倦,因而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的知识传授方式及学习效果,因为学生亲身参与到案例的学习、讨论及解读过程,在知识点及相关理论的掌握上更容易结合案例而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因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案例教学法开始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引入课堂。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来看,案例教学法主要运用于相关管理职能中心理行为的解读。因为,有关于管理中人的心理及行为,即管理中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及组织行为是为解读相关管理职能中的心理行为提供理论奠基,在了解了管理中的人的心理之后,再去分析管理职能中的心理行为及其规律就会有知识点、有理论基础、有案例,这对于巩固第一部分的学习内容也十分有益。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转变教师的角色,由“我来教,他们来学”变为“我们共同学习”。这是指案例教学法实施中教师不再扮演知识广博、学问深厚、正确答案的拥有者,而变身为与学生平等、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只是组织者或学生学习激励者的角色。第二,案例的选择应有代表性。案例选择上时间要新、内容要较为丰富,同时具有典型性。第三,案例教学的时间与次数应提前作好规划。案例教学法一般包含学生自己准备、小组讨论准备以及集中讨论等几个步骤,因而一般耗时较多,因此,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法时必须控制好时间及案例讨论的次数,以便在周全安排教学时间的基础上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情境教学法的实施。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主讲教师有目的地安排、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使学生在更为形象生动的情境中以亲身的心理感受去理解教学内容。在管理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我们会以情境教学法来学习与理解这样几方面的内容。第一,管理中的个体心理。个体心理的成长每个人都会经历,在这样的教学内容中,每个学生都有自我的成长历程、也有话可讲。因而,在这个教学内容中,安排讲演的教学情境,来谈对各自个性成长影响最大的人和事,以达到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个性成长的影响因素的教学内容。第二,管理中的群体心理。安排一个测试的场景,以真实的课堂测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群体心理中群体行为对个体心理及行为的影响,尤其是群体压力的存在及从众现象的产生与形成。第三,管理中的人际关系与角色冲突。设定一个相互冲突的情境,双方扮演不同的人际关系角色,以现实的心理感受让学生们了解人际关系处理中角色换位思考的重要性,以提升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篇10:浅谈面向艺术类本科生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与实践论文
浅谈面向艺术类本科生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与实践论文
从开始,我校为艺术类本科生开设了《网页设计》课程作为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的主选课程。作为新开设的课程,教学内容单一,无法覆盖课程的全部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以知识点堆砌为主,缺乏在设计方法上的提炼和升华,无法满足艺术类本科生计算机创意能力培养的需要;除了一些配合知识点的小型课堂练习外,没有为学生提供以创意为核心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无法为学生的未来专业学习和职业成长提供帮助;没有对学习效果和能力做出全面和客观评价的有效方式。这些问题亟待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加以解决。
为此,本课程以“面向艺术类学科,面向艺术类本科生”为理念,以“引导创意,面向应用,促进融合”为教改原则,利用综合技术和手段,引导艺术类学生进行计算机艺术创意;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面向应用的理念;加强对艺术类学生的工程概念和流程的传授,使学生感受到工程与艺术融合的魅力。
一、课程内容与实践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实践环节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做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教学内容。教学以课堂案例为载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软件操作完成。课程案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每个案例对应重要的知识点。在案例讲解后,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课堂案例导入与讲解阶段。首先,教师展示案例最终结果,并进行简单分析,指出案例所用的知识点。然后,采用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逐步展开,推演出案例最终结果。教师可根据案例难易程度和知识点重要性,在案例推演过程中,对相应部分进行深入剖析和阐述。第二,知识点的深入和扩展分析阶段。针对案例中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小型辅助案例进行分析和扩展。要求学生在课堂练习和课后学习中,根据各自的想象去拓展该案例,为后续自主命题设计与实践打下良好基础。第三,课堂练习实施阶段。教师给出实现练习案例的具体要求,让学生结合课堂案例的实现方式,独立完成一个或几个课堂练习。针对本章节所涉及的案例和课堂练习,以及相关知识点,设计与制作方法,创意效果进行总结,完成教学任务。第四,目标设定及发展阶段。在课程的最后阶段,也是教学实践阶段,要求每位学生独立完成网站的设计与制作。教师为网站设定技术框架和规模,学生自主选题,收集与整理素材,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从创意、设计和制作的全部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设定自己的目标,支配自己的时间,主导自己的创作过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技术问题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对内容设定,创意设计给予点评,引导学生达到最终目标。
2.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与教学内容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第一,案例驱动教学。在教学中,将案例与教学主题紧密结合,穿插教学的全过程。根据教学主题和案例特点,将案例分成了课堂精讲型、课堂演示型和课后练习型等,三种类型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形成了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和良好教学效果。第二,目标驱动教学。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目标驱动教学采用学生自主选题、独立设计制作来实现。教师设定技术框架,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学生根据选题,进行创意、设计和制作。教师担当技术支持和评价任务,学生是主导者和实践者。学生完成了从知识学习者向作品创意者、设计者和制作者的转变。第三,多媒体教学。丰富的多媒体素材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支持。课件中内容全面准确、教学素材丰富;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系统操作,达到了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第四,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案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案例素材和效果等资料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供学生们下载和浏览。通过网络提供更多的课外资源,扩充了学生学习空间和互动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活动旨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营造自由创作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发掘学生的创意潜能。本课程教学实践由“设定要求,自主选题,自由创意,开发制作”四个部分组成。第一,设定要求。设定要求包括创意要求和技术框架。创意要求主要体现在创意原则上,作品必须是原创设计。技术框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本课程知识体系,提出设计制作网站的技术方法,给出可替代的技术方法,给学生提供多项选择。二是规定网站的规模。对于学习过更多相关知识的学生,可以不局限于这个技术框架,鼓励学生积极尝试新方法和手段。第二,自主选题。在自主选择网站主题时,提倡学生面向学科应用,面向实际需要进行选题。如服装服饰类,或者艺术设计类、媒体传播类等为网站主题。选题时,要考虑对网站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对相关文本、图形图像和媒体信息的收集、归纳和整理的水平。第三,自由创意。艺术类本科生具有自主创意的优势,要发掘学生的专业潜能,利用所学计算机技术把创意效果展现出来。做到主题鲜明,内容完整,色彩搭配美观,页面构图简洁合理等。同时,考虑要创意与网站主题的密切关系,将创意和内容统一起来。第四,开发制作。按照网站工程设计制作的流程开展工作。首先,对各种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确定网站栏目和网页的数量。其次,进行网站页面创意,把创意通过计算机网页设计技术表现出来。最后,通过技术方法和手段,完成网站的设计和制作。通过开展教学实践环节,学生更全面系统地掌握了课程内容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焕发了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了计算机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
4.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归纳为主观与客观的结合,过程与结果综合。对课堂教学评价更多依赖于过程评价和客观评价,如通过查阅日常作业,可以了解对案例中知识的理解;通过结业考试客观试题的评价,确定学生知识和技巧的掌握。对教学实践环节评价由教师主观判断实现,考查学生的创意和实践应用水平。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制定了“网页设计与制作—实操要求及评分标准”,规范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保证真实性和客观性。每个学生一个选题,一个网站,一个评价考核结果,避免出现学生“搭便车”现象。
二、课程资源建设
1.教材。为贯彻本课程的教学理念和原则,确定“完善知识体系,引导艺术创意,面向实际应用,促进艺工融合”为写作原则,体现集创意、应用和工程为一体,技能、知识与平台相融合的教学和实践模式。在教材案例选取上,案例都具有良好的创意和应用背景,创意风格多样化,色彩、图案和布局的多种组合;案例取材于多种行业和领域,覆盖面广。在讲解知识点时,着重提炼页面艺术创意方法和技巧,做到方法多样,手段实用,效果良好。在教材内容选取上,向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最新技术看齐,全面引入CSS技术和CSS+Div布局技术,归纳出“上中下”和“左中右”两种基本方式,并提供一个CSS+Div布局的商业网站设计和制作过程。在教材内容表现上,采用新颖、直观和多样化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入“布局图”,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页面布局,将表格布局、CSS+Div布局、框架布局和AP Div布局等多种方式反复向学生讲授,实现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布局技术的教学目标。在教材框架安排上,以知识演进为目标,以应用案例为载体,采用可视化操作为主导,代码实现为从属的方式,既形象直观,又深入剖析技术原理。以网站客户端技术为主体,以网站服务器技术为辅助,为学生全面理解网站设计与制作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2.多媒体资源与网站。为配合教师课堂授课,提供了每个章节的电子教案,全部教学案例素材和效果,练习案例素材和效果;为满足学生课下学习需要,录制了全部课堂教学案例的教学视频,形成了完整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本课程还开发了网页设计精品课网站,向学生提供全天候的互动式学习的平台。网站提供了全部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资源,如技术专栏、参考资料、在线测试、在线问答、电子书下载、优秀网站赏析和软件下载等;搭建了学生网站作品的展示栏目,将综合教学实践环节中学生制作的全优作品进行实景演示。
三、结论
本课程采用全新的理念和切实可行的教改原则,在教学模式与实践环节中,在教材写作、多媒体和网站建设中加以贯彻和落实,突破了《网页设计》课程建设的固有模式,取得了全方位的教学成果。经过多年教学与实践,形成了完善和系统的网页设计教学体系和模式,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创意技能和技巧;借助于综合性教学实践环节,极大提高了艺术类本科生的计算机创意和应用能力;以良好的评价体系保证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在教材编写中,进一步完善和固化教学和模式,教材不仅知识体系完整、内容翔实,而且创意技能实用、面向实战,与多媒体素材和精品课网站构成了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
篇11:《密码学》课程教学方法和设计的探索论文
《密码学》课程教学方法和设计的探索论文
论文关键词:密码学 教学设计 信息安全
论文摘要:密码技术作为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能有效保障信息的私密性、认证性、完备性和不可否认性。针对本科密码学课程的特点,结合南京工业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的实际,讨论课程的教学方法问题:首先分析了密码学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其次从知识体系、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对教学方法和课时安排进行了探讨和设计,并将其应用到密码学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同行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随着信息安全技术的逐步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信息安全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逐渐升温。密码技术作为信息安全的理论核心,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因此近年来《密码学》成为各类高等院校本科生信息类相关专业相继开设的课程。我校也在面向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级及其以后年级学生开设了《密码学》的选修课程。本文通过总结作者近6年来在《密码学》课程的教学经验,从知识体系、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对教学方法和课时安排进行了探讨和设计,给出了教学总结和建议。
1密码学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1.1密码学课程的特点
密码学作为一门比较新兴的课程,是集数学、计算机科学以及通信与信息系统等多学科一体的交叉学科,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内容的联系上讲,密码学可以说是多个学科的一个交汇点,这些学科包括:应用数学、通信、计算机应用、信息处理和电子电路技术等。从应用数学的角度看,密码学是数论、抽象代数、计算复杂度等理论的一种应用;从通信的角度看,密码学是保密通信和通信网络安全的研究内容;从计算机应用的角度看,密码学是数据安全、计算机安全和网络安全的研究内容;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看,密码是信息处理的一种形式。密码学的研究内容决定了它的交叉性和广泛性,这使密码学从不同的方面得到研究,从而得以不断发展。
1.2密码学课程的内容
就密码学内容而言,密码学主要由密码编码学和密码分析学两部分组成。考虑到本科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相对偏重密码编码学的教材。我校采用的是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张福泰教授主编的《密码学教程》一书,该书是信息安全系列教材中的一个部分。
密码学教材不论是外文版还是中文版在内容设置上主要包含两大模块:加密、认证J。加密部分主要分为古典密码、私钥密码体制和公钥密码体制;认证部分主要包括数字签名和杂凑函数、密码协议等。各部分体系除了介绍相关的数学知识之外,主要介绍各种典型的密码算法,比如:私钥密码体制主要以数据加密标准(DES)和高级加密标准(AES)为主;而公钥密码体制中,主要以基于大数分解困难问题的RSA算法、基于离散对数困难问题的E1Gamal算法和基于椭圆曲线(ECC)的密码体制;在数字签名方面,主要以RSA数字签名、El―Gamal数字签名和数字签名标准(DSS)为主;密码协议主要以密钥管理协议、密秘分享协议和认证协议为主。这些内容涉及的知识背景和应用背景多,覆盖面广,实践性强,如何合理处理好这些知识点,既要注意点到面,又要重点突出、深入浅出,这就为我们的教学提出了要求。
2教学实践
目前的密码学体系主要是建立在代数学知识基础之上的,考虑到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已经学过高等代数和离散数学,对群、环、域的知识已经比较熟悉,所以在密码学课程的数学基础介绍部分就会省下不少的课时。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理论教学就更关注于如何让学生建立密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模型以及基本理论,并最终达到信息安全的立体体系的建立。
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深知密码学对信息学科的重要性,安排了48学时的教学,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上机实验12学时。下面就是我校《密码学》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的安排方案。
2.1理论教学
大致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以下部分:
(1)密码学概述(2学时)。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密码学的基本概念、密码学的体系结构、发展简史和密码学的应用等等。本部分目的是形成对密码学整体框架的初步印象,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在这一环节笔者认为让学生对密码学要产生兴趣非常重要,所以对与密码学的.应用部分笔者采用了播放纪录片“密码在二战中的重要作用”。事实证明,效果非常好。
(2)古典密码体制(2学时)。这一章节的学习通过让学生描述如果你古代的一个密码学家,对于秘密信息的隐藏你会如果去做展开。从而引出代换密码和置换密码这两大主线。实践表明,这种让学生自主创新的教学方法引起了学生特别大的学习兴趣。
(3)现代分组密码(10学时)。主要内容包括分组密码的设计方法;DES、AES和IDEA加密算法。本部分首先在介绍完本章所需数学知识(有限域上的求模逆运算)的基础上,笔者对与DES算法的学习采用了将学生4人一组的方式,并且选出小组负责人。让他们先自习,如有疑问先小组内部讨论,要求画出DES算法的数据结构图。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再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这种学习方式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更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4)流密码(4学时)。主要内容包括流密码的原理、有限状态自动机、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RC4和流密码算法SNOW2.0。本部分目的是介绍流密码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可事先准备好相关代码材料,课堂演示线性和非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等的实现,效果很好。
(5)公钥密码体制(6学时)。主要内容包括公钥密码的原理;数学基础知识;RSA公钥密码体制;E1Gamal公钥密码体制;D.H密钥协商方案和椭圆曲线密码体制。本部分主要介绍公钥密码的基本思想――单向函数的概念和应用和几个加密算法。由于涉及数论中离散对数、大数分解、平方剩余概念的初步知识,而且相关的数学理论公式繁多,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这些数学理论应用到加密算法后,都有相应的快速算法,如RSA加密算法中有模密快速算法、大数分解算法,E1Gamal有简单的离散对数算法,并且这些快速算法的程序代码都已经很成熟,仍采用“结合代码讲解算法”的方法,从而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5)密钥管理和Hash函数(4学时)。主要内容包括密钥分配的模式;密钥传送;密钥协商;密钥托管;秘密共享以及Hash函数。这部分的重点是(t,n)门限秘密分享方案。需要讲清楚多项式插值公式。
(6)数字签名和杂凑函数(4学时)。内容包括:数字签名的基本概念;RSA数字签名方案;E1一Gamal数字签名;Schnorr数字签名;数字签名标准(DSS)和椭圆曲线上的数字签名方案。本部分目的是介绍数字签名的原理和各种常见的基本算法。涉及的数学基础与公钥密码相同。课堂实例教学过程中进行现场演示数字签名的使用。另外,可以结合不同的应用环境,给学生多介绍不同的数字签名,如代理签名、盲签名、群签名等等,以更好地理解签名的认证作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该研究方向的前沿知识。
(7)身份识别(2学时)。身份识别的概念;强调身份识别;身份识别协议;本部分目的是介绍身份识别的基本思想和常见协议。具体实验是:验证码的使用,使学生感受到密码学的思想其实就一直在我们身边。
(8)认证理论与技术(2学时)。认证模型;认证常见的攻击和对策;认证协议;Kerberos系统。本部分目的:介绍常见的认证攻击、对策和具体实例。要求学生比较各种协议的优缺点。
2.2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
密码学是信息安全的基础理论课程,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践教学方面,主要是以实验和课程设计为主,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各种密码算法的设计和实现,通过编程实现相应的密码算法,深入理解密码算法的步骤、设计思想,以及每一步对效率的影响。这其中尤其要求学生注意实际实现算法和理论算法之间的差距所在,以及在编程实现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我校的实践教学分为以下四个实验环节:
实验一:Euclid算法实验(2学时);
实验二:DES算法实验(4学时);
实验三:RSA算法实验(3学时);
实验四:Difie―Hellman密钥交换算法实验(3学时)。
这些基础实验环节的实现过程,主要采用的是“一题一验收”的方法。对于每个题目而言,学生在进行实验之前都必须提前交好预习报告;在实验完成之后,统一检查,并形成验证结果报告。对于工作量相对较多的实验(二),笔者将学生分成4人一小组(和教学环节的小组是同一组),自由分工合作完成同一个实验。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密码学的知识热情,也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以及掌握软件开发知识的兴趣。在验收实验结果时,要求每组选出一个主答辩人进行答辩,而且还抽查小组其他成员在设计中的具体分工。最后根据理论课表现和实验设计成绩综合评定学生成绩。这种方法模拟了今后学生毕业后工作的模式,让学生提前充分体验,以做好应对以后工作的挑战。
3课程考核
既然密码学是一门专业选修课,这样就有利于我们能够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考核。我校这门课程的考核体系大体可分为这样几个部分:实践环节(30%),科研能力(撰写论文或报告情况)(20%),平时作业(10%),期末考试(40%)。我们通过这种方法全方位考察学生学习的综合水平,从而带动了学生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4小结
本文针对本科现代密码学课程的特点,结合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的实际,讨论了本课程的教学方法问题:首先分析了密码学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其次从知识体系、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对教学方法和课时安排进行了探讨和设计,并将其应用到我校密码学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同行提供了一定的可参考价值。
篇12: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研究与实践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研究与实践
针对目前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脱节现象,从教学思维、教学定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等5个方面对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进行了创新研究与实践.
作 者:曹露露 陈珉 孙毅杰 CAO Lu-lu CHEN Min SUN Yi-jie 作者单位: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温州,325006 刊 名:企业科技与发展 英文刊名:ENTERPRI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DEVELOPMENT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2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实践教学 网上远程教学篇13:《环境保护》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环境保护》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被称为是“未来最伟大的事业”。“环境保护”在现行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就是要通过环境教育,形成学生对人与周围环境关系正确的、科学的认识,认识到人是自然之子,而不能仅把人看作是自然的征服者,人与环境存在着共命运和互相依存的一面,要树立起在合理利用环境的同时还要保护环境的新观点,特别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把环境责任与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在有限的在校时间内,把“第一课堂”作为实现学生全面人格教育的`主渠道。
一、由被动接受变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环境保护》教学中,是多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的满堂灌,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很少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与学是对立的,不能将环境保护理论应用于实际中去,因此教学效果较差。
笔者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将整个课程分为若干阶段,每一个阶段自主确立一个主题,并按照学生能接受和感兴趣的方式编排教学环节组织教学,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结合三月“植树节”、四月“爱鸟周”、“世界地球日”、六月“世界环境日”等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寒暑假期间给学生布置任务,收集资料,访问当地环卫站,参观工厂,了解主要污染源及污染处理办法,通过环境保护与学科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学有所用,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把环保知识教育与提高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结合起来,与学雷峰、为社会做好事等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建立青少年护绿队,分块包管校内外区域绿地,开展护绿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育人效果。
二、将传统环境教育与现代环境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强调的一点就是创新思维的训练。环境教育也要讲创新性,不能拘泥于传统的环境知识的说教,要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将物质环境污染与意识环境污染结合起来,将传统环境教育与现代环境教育结合起来。
要通过社会实践将环境意识转变为自觉行为,把“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相互联系起来教育,把学校的教育置于社会之中,与社会息息相通,让学生从小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国生物百项活动”等社会实践,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提高能力,在参与中提高人格品味。这几年,学校成立了“大气监测”、“水质测试”等课外活动小组,用动、植物做试验,进行环保课题研究,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从小增强环境意识,提高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培养创新能力。
三、多媒体教学与实践教学想结合,加强直观性与时代性
将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中,能够使得教学内容直观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但学生对环境保护理论知识还是缺少直观的感性认识。因此需要加强实践运用,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达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化。根据教学内容,可分别组织学生到各公园、街道绿地、居住区等地进行现场教学,加强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教会学生观察问题,并进行讨论,这样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习与观察,学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实践知识,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中具有突出的意义,它不仅是政治教师的任务,而且应该融入各科教学当中。在环境保护课程教学中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该深入发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中灵活多样地渗透德育内容,使显性的知识与隐性的德育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的德育功能,把知识传授与对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寓德育于环境保护课程的教学之中。
五、注重过程评价,改革评价方式
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终点,既能起到检查教学的效果,又能起到对教学过程导向的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环境教学的评价应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灵活多样,既要有理论,又要有实践,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通过对《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改革,改变了学生以往学习的被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及创新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因此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14:面向实践的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面向实践的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摘要:运营管理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和生产实践关系非常密切。本文针对运营课程教学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从作者自身教学经验和实践出发,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分析,建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主张在教学实施中注重各环节的相互渗透,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运营管理课程;实践能力;案例教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急剧膨胀,学生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用人单位的首选条件。为了提升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及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管理问题,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因此从实践性思维过程出发,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管理技能以及设计开发能力,建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管理模式是运营管理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运营课程的特点
《运营管理》也叫“生产运作管理”,是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是工商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会计专业、运营管理专业、人力资源专业、物流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涉及生产运作战略的制定,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与运行管理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通过系统学习,最终让学生了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实务,较全面地掌握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生产系统的设计与分析工具,对生产与运作管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设计或改善方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运营管理”这门专业基础课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普遍认为枯燥、抽象、难学,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学习“运营”课程的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不好,教学目标的实现大打折扣。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实际教学同企业实际操作的结合存在很多脱节,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教学角度
一方面目前的运营管理基本上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这种授课方式仍是灌输式的,往往互动性差,学生只能机械的去接受,不能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即使增加了案例教学,也常常是就事论事的,就企业某一方面成功或失败的事例进行分析,仍然无法系统的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情境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许多高校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的全日制研究生,没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历,本身缺乏实际运作经验,在授课过程中很难把生产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计划控制、生产管理模式等与企业的实际运作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探讨,师生交流和互动性比较差,因而很难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学角度
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对管理问题独立思考不足。加之教材内容又多是理论介绍,既抽象又乏味,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和现实的企业生产运营体系结合起来,随之对学习失去兴趣;再者运营管理课程教材的各章节之间内容孤立,并且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章节与相关课程有重复。而运营管理又是这些课程的后续课程,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课程设计角度
运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环节是教学环节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目前生产运营管理课程设计侧重于理论和方法,对于实践环节设计比较缺乏。偏重理论的教学使得学生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运用实践操作,没有实习场所印证其所学的理论,从而不能将其运用于企业的实际,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毕业后对企业运营的内容、过程依然模糊不清,没有掌握企业真正需求的技能,导致学生走向社会时,面对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难以学以致用,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所以,在教学中怎样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企业提供实用的管理人才,是当前运营管理课程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面向实践的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
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开拓创新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对于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无法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针对运营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分别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设计、教师培养三个层面进行探索。
(一)运用多种策略,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1、教材的选取要分层次,要有针对性
由于在不同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士教育中都有运营管理这门课程,因此运营管理课程的教材在种类、编排体例及课本内容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教师应以学生的“接受”程度为衡量标准,选择真正符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层次和特点的教材;对于本科层次的运营管理应选择难度不大、内容不太多、穿插一定案例的教材,目前我院采用的是马凤才老师编写的《运营管理》。
2、教学内容提炼和选择
运营管理课程是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通常包括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融入各个不同专业知识结构、能力解构,也就是说如何与前续课程和后续课程衔接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专业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层次在授课内容上有所调整和侧重,比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项目管理课程,在生产运营管理课程相应章节讲解中就要适当简略;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供应链管理这一章节略讲或不讲。
3、改善传统教学模式,营造学习环境
在课程中我们讲到90年代信息技术与生产运作得到了结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没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了提高对运营管理的感性认识,我们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尤其是教学视频。拍摄一些国内企业的生产管理录像用作课堂教学。用投影仪对实物进行展示,直观展示车间的实际生产流程,这样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不但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内涵,并且更加激发了学习兴趣。 4、结合实际,合理选择案例
对于运营管理课程而言,许多知识很抽象,如果“照本宣科”的话,会导致“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不知所云”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准备大量的教学案例,突出运营模式的应用,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实际,扩大视野。教学案例可能来源于国外企业,也可能来自国内企业。目前运营管理教材使用的案例大多选自国外,照搬国外企业管理的案例和MBA案例,这样的案例往往由于缺少足够的企业背景资料,很难让学生充分融人到案例中去,起不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因此运用我国企业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即案例教学本土化是本课程案例教学中要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根据教学的需要来提取身边的案例。那些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和时效性,而且从熟悉企业的管理实践中提取出来的现实事例,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积极思考。
(二)实践性教学设计
目前,本科管理专业的教学以教师讲为主。其原因一是本科的学生人数比较多,课程压力比较大,实践教学组织困难;二是学校老师普遍缺乏企业实际运作经验,不能对实践环节进行有效的指导。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适当采用其他方法,笔者认为应以教师课堂讲为主,适当增加其他实践方式。对于运营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得以实现。
1、综合性实验环节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例如在大三下半学期生产运营理论课程结束后,增加为期两周的“企业经营沙盘模拟试验”,增加感性认识,把企业生产、营销、财务、战略等融入模拟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地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完成与企业生产实践有关的实验活动。
2、认知性实践环节
搭建企业交流平台,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或者学期最后几周集中去企业进行参观,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方法。组织本科生去企业参观,应就企业的背景和主要业务作简单的介绍,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查找和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企业参观,这样效果比较好。
3、实习工厂建设
以上的综合实验和企业参观与企业实际应用本质上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但是目前高校招生过大,使得企业又很难接受真正的实习项目,这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保障。因此建议学校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加强实习工厂建设,产学结合,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的场所。
(三)采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师素质
缺乏从事企业管理实践经验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案例教学或案例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运营管理》实践效果的关键是要有一支既熟悉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又懂实践的教师队伍。
高校要达到实践教学目的,师资的培养模式极为重要,要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就要组织培训,使教师的自我学习与教学改革进程保持同步。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积极开展和加强深层次的运营管理理论研究,使理论研究领先于实践,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生产运作的实践能力,如组织教师深入到企业实践中进行专业对岗的挂职锻炼。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要让每位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在丰富实践经验的同时,运用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给企业解决一些具体的生产运营问题。或者组织到企业进行调研,每年至少要有两个月时间到企业做调查,或鼓励与企业进行横向课题的研究等途径,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四、结语
“运营管理”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其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明显的弊端。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为社会培养合格、急需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办学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其最终发展目标。本文提出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设计、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HeidiJ.c.Elias,StevenA.Demurjian,J.FernandoNevada.SoftwareEngineering:EffectiveTeachingandLearningApproachesandPractices[M].NewYork:InformationSciencePublishingHouse.
[2]吴奇志,姚建文.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的实施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03):119-121.
[3]曹辉.新时期大学课程改革的特点与价值取向[J].现代教育管理,(2):71-73.
篇15:高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论文
高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论文
1根据学生基础面不同采用分层教学
为了规范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教育部与8月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第八条明确指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由此可见,分层教学法在现实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练习中注意让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同时,找出个体差异上存在的不足,对其进行纠正,注重与实践相结合。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有机械加工、机电工程、服装加工、数控技术等二十多个专业,各专业的班级人数、男女比例、生源地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且各年级的体育课程和实习课程安排时间相冲突。这使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评价标准的要求等方面也难以区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因而,体育基础情况、身体素质有较大的差异,对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认知能力也不同。这些状况不仅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且在教学上容易造成学生“良莠不齐”的现象,在评定学生体育成绩方面,容易造成不合理现象。因此,有必要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的教学方法上实施分层次教学。
2运用游戏教学法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
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在体育知识上的认识力度不够,导致体育课上的活动无法得到实际作用的发挥,许多学生上课只是本着草草了事的态度,开展课程上的内容。对于体育课上的技术动作安排往往不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这就给体育课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的产生,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当前身体发展的状况对体育课程上的设置进行调整与修改。将一些具备趣味性与实用性价值的锻炼方法投入进当前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这些体育方法产生兴趣,并在课程设置的实践过程中开发自己的体育优势以及才能。这些体育项目上的设置,应该根据当前学生的身体需要来进行科学的规划,安排一些放松性的游戏,让学生可以在玩耍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身体素质进行相应的提升。同时,高中是学生学习负担较重的时期,教师应该根据当前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准开发出一些新型的有氧运动,让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保持对体育项目上的新鲜感以及兴趣。为了让学生的参与度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教师应该将这些游戏的基本技术动作进行技能上的调整,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可以得到潜移默化上的改变,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出是体育锻炼的态度,只有这样,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的身体机能素质得到相应的发挥,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出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开展其他科目上的学习内容。体育课程的实际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也会得到提升,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算达到了国家教育部门下发的全面培养的教育口号上的要求。学生在在校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拥有良好的成绩也可以锻炼出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为以后社会参加工作打造出一个良好的'身体基础。
3注重拓展教学法的运用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老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学的内容死板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体育教学的开展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该进行改变,师生的主体地位要发生改变,在新型的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并且在进行体育了的选择时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来进行选择,学校和教师的干预减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拓展课程实施之后,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数量明显增多,学生的积极性有大部分的提升,通过拓展课程的实施,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团结有爱的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责任感明显加强。现代体育教育所采用的教育方法更加的灵活多变。现代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创造教学法、逆向思维法、启发教学等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教育方式,在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4教学方法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转变而改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育的方式及进行了新的改革。与传统的体育教学不同,新课程的实施,不仅仅只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新时代下,课程的改革更加的人性化,从以前的以书为主到现在的以人为主,这不仅是学校教育方式的改变,更是国家和人民的思想进步的重要体现。新课程设计到体能、心理、卫生和营养等多方面对学科,是体育教学更加的充分,也丰富了学生的课程内容,使其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更利于学生的身健康发展,和健康意识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新课改的实施,改变了学校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上课方式,使课堂的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满足现代的学生的要求适应时代的进步。并且还可以调整身体,发展职业技能的身体素质,学校还应该有预见性的开展运动生理机能补偿和损伤疾病的预防教学,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能够的得到积极的保障。
5结论
为了满足新型式下的人才培养的需要,高中体育课程不能以传统的教学为主,应该积极的进行课程的创新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以身体为主的局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其灵活、趣味、生动等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更有利于学校教学的进行和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现阶段,国家和学校大力提倡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大了体育教育的创新改革力度,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的同时,身体素质也相应的得到了提高。在体育教学的试验中应该重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减缓学习压力,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近而提升学校的升学率。
参考文献
[1]刘玉彬.浅谈职专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3).
[2]余学好.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5):92-94.
[3]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04(1):4-8.
[4]卞晓飞,丁久亮.论开放式体育教学环境的构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0(4):36-37.
篇16:动漫周边设计课程的创新与实践分析的论文
动漫周边设计课程的创新与实践分析的论文
1. 动漫产业的发展
1.1 国内和国外动漫产业差距
在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许多业内人士国际先进国家拉开与国内的差距问题时,中国动漫游戏产业最不缺的资源就是不缺人才和资金是大家一致认为的,但缺少的关键部分却有很多,如缺大师、缺产业、缺产业链、缺原创、缺品牌、缺精品等。一部分业内人士提出,追求原创、追求品牌以及有自己的价值和定位是搞动漫游戏产业的必要要素。我国和那些动漫国际大国相比,我们国家动漫还存在许多缺陷,例如我们的产品不够细腻不够丰富,能够引起世界动漫产业关注的作品还太少,产品品质也不高。尤其是我们产业链比较短,产业给我们带来的实际效益还有待提高。
1.2 动漫产业需要维权
根据近十多年的动漫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动漫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外的动漫产业大国对我国动漫产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一般是等到正版动漫周边商品在剧集热播之时再杀入市场,还要从盗版商品中取得一席之地。盗版动漫剧集的衍生品在我国可谓随处可见,市场里的虹猫蓝兔、喜羊羊、灰太狼等国产动漫形象大多数都是没有任何授权的盗版产品,像迪斯尼以及日本的一系列动漫形象的'盗版衍生品则更加泛滥。不要认为这些小小的毛绒玩具和塑料制品对我国的动漫产业构不成威胁,实际上它们已经成为束缚国产动漫发展甚至阻碍其发展的刽子手。
2. 动漫周边产品的实践
2.1 动漫周边产品——玩具设计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玩具生产出口国——中国。我国的玩具行业却属于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弱,只是大而不强。我国面临的一种局面就是国外玩具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国内玩具品牌欠缺但是自己本土玩具市场的潜力巨大。我国开始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这一过程的转变,从单纯的加工制造业转向自主开发的创造性行业,从劳动密集型的玩具生产转向技术密集型的玩具设计,不断的调整市场策略和革新玩具企业经营理念;核心是为了培养专业设计师队伍;不断的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源泉。使的中国玩具行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的愿景贡献一己之力。
2.2 戏曲动漫周边产品开发——戏曲人物的布质玩偶形象设计
布质玩偶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动漫周边产品形式,它以布艺材料为载体,以动画人物造型为形式,表现内容与形式丰富多样。分析中国动漫产业现状笔者可以从动漫周边产品开发视角考察,从产品角度提出新的思路和切入点从而去借鉴国外动漫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采用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五个角色,让布质玩偶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寻找成长的养分
3. 动漫设计课程发展的对策
3.1 动漫专业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提高动漫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加强动漫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只有拓宽知识面和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补充自己才行,这个学校方面也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外出观摩学习交流、鼓励动漫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学习和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活动、增加教师之间的经验与技术交流等活动的开展,从而使得动漫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动漫产业得到新的发展。
3.2 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也需要不断的提高
创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机会和挑战,可以使得自己本身得到发展和进步。在当今社会,面对着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们如果具备很好地创新能力可以使得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中院校,为了使得学生在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必须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
3.3 丰富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内容
高校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应当充分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内心需求去制定,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世界最潮流的运动项目通过网络和电视媒体传递给了在校的大学生,而大学生又是最敢于创新且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所以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高校教师要引进一些适合学生们学习的有关于潮流动漫的套路和知识。在总结教学经验的时候,具有鲜明的教学经验的老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他们的课堂上的课堂气氛往往都比较活跃,学生们的主体参与意识很强,他们积极的讨论问题和发言。作为教师,在我们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要不断的实践出一套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法,从而希望可以更好地把动漫专业的技能和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
3.4 动漫专业与工业设计学科交叉与整合
随着经济的高速的发展,我国动画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但是,现下高校的局限在于不知如何更好的对动画设计专业的人才进行培养,最为严重的就是现下以培养动画制作人员和研究性的人员为主要的目的。能够设计出很好的动漫形象但是不能够使动漫形象产业化是作为动漫专业的学生的不足之处,可是拥有很强的产业化能力的工业设计的学生也存在着没有动漫学生的动漫专业的动漫形象设计,若将二者完美的结合起来能给动漫产业带来无限机会。
篇17:《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论文
《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论文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计算机技术也已经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来,社会对于拥有优秀计算机技术的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所以,国家对于《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高。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我国《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对策。
我们生活在一个数据化、信息化的时代,所以计算机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的计算机技术水平看,距离其他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还是有一段距离,而且社会上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也非常紧缺,由此可见,国家教育部门必须要加强对于《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不断深化对于《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帮助学生更好的吸收与《计算机应用》课程相关的知识。
一、我国《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生活环境不同,计算机基础不同
由于我国城乡的经济发展水平始终存在差距,所以,城乡在计算机教育水平上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比如在很多偏远的山区,由于教育资金的紧缺,所以学校并不具备配置计算机的能力,而城市里面的学生由于生活水平比较优越,因此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计算机教育。由此可见,学生的生活环境造成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水平的不一致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多的问题。
(二)课程教学过于书面,脱离实际
《计算机应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但是,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我国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始终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将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进行理论教学,而用于实践教学的时间少之又少。《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内容大多数天马行空,利用一般的思维方式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学生即使将书本上的知识点都记住了,但是,在理解上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到最后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实际的操作水平非常薄弱。社会需要的是操作能力与应变能力非常强的计算机技术人才,而按照这种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很容易就会被社会所淘汰[1]。
(三)教师教学水平不足,教学方式单一
学生之所以会经常出现不认真听讲、开小差等现象,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足,教学方式单一,没有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课程提不起兴趣,就导致了一个恶性的循环。况且,这种“填鸭式教学”对于学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想学生能够吸收这些知识,首先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理解,只有理解才会有兴趣继续学习。
二、解决我国《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对策
(一)国家要加强对于计算机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
就像笔者之前提到了,我国城市与山区的收入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在教育事业水平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计算机应用》这种需要耗费巨大财力的课程上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的首要办法就是缩短城乡收入差距,但是这并不是一时之间就能完成的事情,还需要国家与人民的共同努力,所以,只能依靠国家对于计算机教育事业的资金注入,来缓解这个问题[2]。
(二)教学方式要与实践相结合
计算机技术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所以,如果想将《计算机应用》这门课程学好,单凭课堂的知识点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最主要的是要将知识点与实际操作结合在一起,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众所周知,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在我国是非常紧缺的,并不是因为学习计算机专业的人数少,而是能够达到企业标准的人数少,作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技术人员首先要具备过硬的操作能力,如果你空有一身知识,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执行,到最后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其次,就是要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也就是说当你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要能够使用所学的知识随机应变,化险为夷,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算是一名优秀的计算机技术人员[3]。
(三)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要想提高《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首先要改善的就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计算机应用》课程来说并不适用,所以才有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结论:综上分析可知,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就必须要不断深化《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篇18: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论文
我们生活在一个数据化、信息化的时代,所以计算机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的计算机技术水平看,距离其他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还是有一段距离,而且社会上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也非常紧缺,由此可见,国家教育部门必须要加强对于《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不断深化对于《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帮助学生更好的吸收与《计算机应用》课程相关的知识。
一、我国《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生活环境不同,计算机基础不同
由于我国城乡的经济发展水平始终存在差距,所以,城乡在计算机教育水平上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比如在很多偏远的山区,由于教育资金的紧缺,所以学校并不具备配置计算机的能力,而城市里面的学生由于生活水平比较优越,因此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计算机教育。由此可见,学生的生活环境造成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水平的不一致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多的问题。
(二)课程教学过于书面,脱离实际
《计算机应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但是,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我国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始终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将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进行理论教学,而用于实践教学的时间少之又少。《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内容大多数天马行空,利用一般的思维方式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学生即使将书本上的知识点都记住了,但是,在理解上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到最后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实际的操作水平非常薄弱。社会需要的是操作能力与应变能力非常强的计算机技术人才,而按照这种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很容易就会被社会所淘汰[1]。
(三)教师教学水平不足,教学方式单一
学生之所以会经常出现不认真听讲、开小差等现象,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足,教学方式单一,没有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课程提不起兴趣,就导致了一个恶性的循环。况且,这种“填鸭式教学”对于学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想学生能够吸收这些知识,首先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理解,只有理解才会有兴趣继续学习。
二、解决我国《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对策
(一)国家要加强对于计算机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
就像笔者之前提到了,我国城市与山区的收入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在教育事业水平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计算机应用》这种需要耗费巨大财力的.课程上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的首要办法就是缩短城乡收入差距,但是这并不是一时之间就能完成的事情,还需要国家与人民的共同努力,所以,只能依靠国家对于计算机教育事业的资金注入,来缓解这个问题[2]。
(二)教学方式要与实践相结合
计算机技术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所以,如果想将《计算机应用》这门课程学好,单凭课堂的知识点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最主要的是要将知识点与实际操作结合在一起,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众所周知,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在我国是非常紧缺的,并不是因为学习计算机专业的人数少,而是能够达到企业标准的人数少,作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技术人员首先要具备过硬的操作能力,如果你空有一身知识,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执行,到最后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其次,就是要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也就是说当你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要能够使用所学的知识随机应变,化险为夷,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算是一名优秀的计算机技术人员[3]。
(三)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要想提高《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首先要改善的就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计算机应用》课程来说并不适用,所以才有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结论:综上分析可知,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就必须要不断深化《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雷鸣.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王俊华.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19:60-61.
[3]潘钰武.中职卫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风,,04:169+171.
篇19:印后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探讨与实践论文
印后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探讨与实践论文
论文摘要:《印后加工技术》是印刷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紧密结合印刷工程专业特点和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深入研究该课程整体知识理论布局的基础上,认真探究提高《印后加工技术》课程质量的方法和手段。本文分析了课程的特点,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印刷工程 印后加工技术 教学质量
印后加工技术是印刷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系统阐述了印后加工技术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功能性与操作性共存的综合特点。因此,探索并采用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直是我们研究和探讨的主要内容,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教学中如何优化教学内容,采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1印后加工技术课程的特点,优化和整合教学内容
印后加工技术是一门工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与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原理联系工艺,使学生对印后加工技术有一个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在印后加工技术方面,新技术层出不穷,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不断地将印刷技术中相关的新技术与新工艺等内容融人到课程中。建立适应现代印刷本科教育的合理的印后加工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科要求,知识结构合理,注意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紧密结合前沿技术,优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做好该课程与其他课程间的衔接。尝试将实验课程建设成为演示、验证和实际操作三种类型实验模块,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将教师的一些科研成果融人课堂教学中。为此,要制定较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内容反映学科新发展的教学大纲,并能依据技术的不断发展,适时修订。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是我们一直思考和探索的。合理完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印后加工技术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功能性与操作性共存的核心课程,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必须重点考虑这些因素:既可以深化理论教学,为学生奠定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能够强化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如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性,又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印后加工技术课程所设置的基本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运用哪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总结,根据课程体系中各部分内容的教学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1)启发式教学。
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在求解过程中进一步思考,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讲授书籍裁切这一工艺时,简装书和精装书都可需要,但由于涉及的工艺安排不同,裁切在简装书和精装书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课程的内容安排是先讲授简装书的裁切工艺,在后续课程中讲到精装书的裁切工艺时,就要启发学生简装书的裁切与此处的裁切有何不同?为何这样处理?以此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给学生以方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完善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实行案例教学的宗旨是为了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发现、分析、处置、解决面对的具体问题。案例教学的具体功能表现为:一是案例教学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最佳方法。可以有效地缩短学生从课堂到社会的距离,通过案例教学得到“实践”锤炼的机会;二是案例教学能够深化学生知识理论体系的获得。适宜的案例可以使学生产生仿佛置身其中的'感觉,在获得逼真“实感”乐趣的同时,可以透过现象探寻本质,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意识;二是案例教学可以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工具。利用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进而有的放矢地将其与学习到的知识理论融为一体,进行模拟“演练”,获得“理论指导实践”的特殊体验。
(3)现场教学与模拟教学。
采用部分现场教学的方法,可以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适当地选择一些章节内容,在实验室或生产现场结合设备具体讲解,让学生动手从实践中学习,学生往往具有很大的学习热情。此外,模拟教学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图片、录像和模拟仿真工作过程等,使学生对印后加工的工艺流程产生更为直观的认识,从而弥补因到生产现场实践可能遇到的“知识节点”难以全面展现等实际问题。
3利用多种手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讲授、板书,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采用的方式是黑板加粉笔的形式,这种教学信息量较少,不能满足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有些课程内容用语言和粉笔很难表述清楚,且学生实践知识薄弱,造成了难于理解,不能形成深刻的印象。因此,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教学手段也必须进行改革,否则难以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也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板书、实物、多媒体教学软件三位一体的方法,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取长补短,达到和谐统一的最佳教学效果,深化了学生对印后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
4结语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没有统一的定式,主要应根据学生的状况,教学内容的不同,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的不同而不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掘、摸索和实践,提炼出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效果更好,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有了一些体会和收获,但仍需不断总结、探索和实践,以推动课程的建设,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使教学质量得到更大的提升。
篇20:土木工程专业施工课程实践教学创新论文
土木工程专业施工课程实践教学创新论文
摘要:土木工程施工是高等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目的就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能力、施工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科学准确及时地处理施工工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快速发展,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不断出现,这就要求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知识点要不断更新,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如何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创新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模式,才能满足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尤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结合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自身特点创新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施工专业课;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一、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
(1)课程知识跨度大,综合知识性强。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涉猎的知识面比较宽泛。它集力学、结构、材料、测量、造价、项目管理于一体。这门课程内容庞杂,各章节之间跨度比较大。
(2)创新快、实践性比较强。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主要研究各施工工艺、操作过程、施工设备机械的性能和操作规律,这些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近年来,新型建筑材料不断出现,新材料的应用,必然带来新的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高效率的施工机械的出现,给传统的施工方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机械施工取代人工操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安全性,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社会对新技术施工人才的需求,迫切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创新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3)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施工管理并重。施工技术、施工方法的日新月异,使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如何培养施工技术过硬、管理能力突出的土木工程专业的高级人才,是土木工程院校永恒的研究课题。
二、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分为施工技术及施工组织管理两部分。施工技术主要包括:土方工程、桩基础工程、砌筑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防水工程、装饰工程等。施工课程内容章节之间跳跃大,传统教学方法抽象,不好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不懂,尤其对施工工艺,缺乏感性认识。根据目前学科指导规范的要求,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内容,也与实际工程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相距甚远。例如:土方工程量计算,现场早已经使用计算软件进行计算,学校让学生手算工程量,学生毕业后根本无法胜任土方工程量计算工作。并且施工现场影响土方工程量计算的因素很多,比如:各种地下埋设管线、地下埋设物、施工道路及场地绿化等等。即使学生工程量计算很准确,但是没有考虑以上影响因素,那么计算的数据,也仅仅是理论数据,与正确指导施工还有很大差距。如果把这些计算软件拿到施工课堂上去讲,在本科培养方案施工课程规定的学时数内,是根本无法完成的事情。其他章节的内容也存在相应问题,像土方施工机械的使用,钢筋下料长度的计算及钢筋的'接长方式,施工现场桩基础施工,静压桩的施工工艺,商品混凝土的施工工程,网络进度计划,流水施工,等等,课堂讲授内容都与实际现场应用存在一定偏差,有些内容甚至老旧,相对滞后。因此走出课堂,增加感性认识,带着问题,到施工现场或者模拟施工现场去学,应该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实践教学是掌握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最好方法
实践性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整个教学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应用和检验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认识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是学生进入社会的纽带和桥梁。而生产实习又是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最重要环节,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可缺少的一个实践学习内容。生产实习具有延续时间长、涉及知识面广的特点,学生通过生产实习,深入工地一线参加生产劳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地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深化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综合应用各门专业知识,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逐步积累工程经验。同时使学生初步体会建筑工程施工的工程特点,了解建筑工程各分项工程的具体操作步骤、操作规程、质量检验标准,熟悉工程施工现场的各种技术和管理工作,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做好思想准备。此外,通过生产实习,开阔视野,增加感性知识,了解国家土木工程建设的巨大成就和本专业发展的优势。我校是民办高等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学校,学生入学分数相对比较低,毕业分配去向多数是施工企业,工作在施工现场第一线,因此《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对于我们这一类院校的学生来说,凸显本门课程的重要性。我校从2013级学生开始在生产实习环节,根据学生所在实习不同项目规模、施工进度、结构形式个性化地安排不同的实习任务,从施工进度、质量管理、投资控制、现场出现的质量事故、质量缺陷等多方面多角度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培养了解决问题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楼板出现裂缝,先要求学生拍照片,然后让学生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从材料的选配是否合理、施工是否违反操作规程、构件受力变形是否使内应力超过材料强度、环境因素是否有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然后让学生给出处理方法。针对不同部位出现质量问题都要求学生留照片,分析原因,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然后和同学、老师、工地技术负责人一起探讨分析原因是否正确,处理方法是否科学可行,汲取教训的同时,积累了施工经验,清晰了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质量控制要点,树立了工程质量意识,为将来从事土木工程专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他章节的一些内容知识点,在课堂上很难表述清楚的地方,在施工现场,学生一看,有的很快就明白了,即使有的地方不清楚,经过技术人员现场讲解,也会很快领悟。学生现场实习回来后,组织学生根据不同的项目,提供相应的照片及影像资料,不同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分享进行交流,共同提高。基本上不同项目从基础施工开始一直到不同项目竣工结束,各部分各阶段的资料都可以收集到。只是项目不同而已。不同的结构形式质量控制要点、各工序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的使用、隐蔽工程验收、施工内业资料的整理等等,学生可谓收获多多,同时组织学生交流参与现场放线、施工管理等工作体会等。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法非常有效可行。
参考文献:
[1]杨璐,张文学.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5(1):79-82.
[2]仲景冰.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及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2(2):59-60.
[3]王文静,郭树荣.基于案例的建筑施工课程教材改革研[J].高等建筑教育,2016(1):124-126.
【面向实践的现代SoC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的论文(集锦20篇)】相关文章:
对财务报告未来发展趋势的构想2022-12-13
企业管理导论名词解释2023-06-08
初一英语下册教学设计2022-07-16
学前专业导论的心得体会2022-08-05
嵌入式系统低功耗软件技术分析论文2022-11-04
优秀毕业生个人事迹材料2023-05-30
生态环境研究所实习心得体会2022-05-06
电子科学与技术认识实习总结2023-04-26
优秀毕业生个人事迹2022-09-16
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怎么标注2024-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