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情入境的教学与作用的论文

时间:2023-05-27 07:38:57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入情入境的教学与作用的论文(锦集12篇)由网友“最爱我的小狗了”投稿提供,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入情入境的教学与作用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入情入境的教学与作用的论文

篇1:入情入境的教学与作用的论文

入情入境的教学与作用的论文

我国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语文课要上得美。优美的语言伴随着丰富的感情.精湛的思想流入学生的心田,带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倘徉。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兴趣盎然.获得艺术享受。”于教师的真知灼见给了我很大启迪。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情感教育,把作品中的“情”移入学生心中,并带他们在优美的意境中尽情想象,以激起学生的饱满热情,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去理解和感悟作品,以此达到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入情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本着“文质兼美”的原则,选编的有不少是古今中外名篇,“字字句句皆关情。”倘若教师只是从字面上讲解,而不从整体构思上把握和理解作者的达意,就无法让作品与学生产生共鸣,就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这样就使语文教学缺乏美感,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易产生厌学情绪。要从根本上读懂这些作品,教学必须是作品、教师、学生三者的感情交流。教师从中起媒介作用,若教师能依据作品创设情境,自然可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涟漪。

在教学中,教师可用动情的导语,可用文章中的生动情节,可用传神的语句,可用教具等,以情打动学生,使之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从而感悟作品中的“情”。

比如本人在教授蒙田的《热爱生命》时,恰好发生了矿难事件,我抓住了这一新闻素材作为导入,用“这些在尘世间摸爬滚打久经历练的兄弟,吃树皮,喝脏水,把矿灯收集起来,以保证救援到来的那一刻它们还能准确指示自己的方位。生的信念,生的毅力,让这些平日里默默无闻的兄弟成为光彩照人的`群体。”这样一段深情的导语,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在读课文时就格外的用心,这就是带领学生“入情”。品课文,我抓住了课文中“生之本质在于死,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亡苦恼。”这样一句关键性的话让学生品读讨论,已经“入情”了的学生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谈自己对生命的看法,最让人欣喜的是他们跳出书本,举出了更多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有鲁迅弥留之际的坚持,有卡尔·施密特为科学冒险的勇敢,更有巴斯德为了让别人活得更好,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做一次实验的壮举。至此,教学的知识与能力、态度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就都实现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没有感情的支持,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是软弱无力的,只有激起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才能入迷,教师才能开发出学生的潜力,课堂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在执教《窗》这一篇课文时,这样说:“人确实就是这样,比如说我,每次听到《回家》这首乐曲,都深有感触论文怎么写。‘回家’,我认为它不仅是呼唤我们回到身体栖息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呼唤我们回归灵魂升华的家园——那就是人类要永远求真、求善、求美。”最后用顾城的一首诗“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结束了课堂。这部分内容融合了音乐、诗歌以及文化哲学等多种“入情”的元素,极大地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与精神,使课堂真正充满了“语文味”,从而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开放与创造性升华。

而对于借景抒情的散文和诗、词等,就不仅要领“入情”还得领“入境”。

二、入境

境即意境。该词早在唐代就提出了。在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里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图貌”是描绘形象,是写象。“与心”是表达情意是写情。二者结合就做到了情景交融,构成了意境。

教师的作用就是对课文描绘景象的再现,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即带领学生“入境”。在教王羲之《兰亭集序》时,我先用古琴曲《高山流水》作背景音乐,再配以竹林、小溪等自然风景图导入,再展示一张“流觞曲水”图,激起学生们的兴致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让学生体会本文作者极力营造的这种素淡、雅致的格调。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巴甫诺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教师明确的教学要求一旦能被学生接受,就可在他的大脑皮层中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处于高度积极的活动状态,这样极易形成神经的暂时联系,迅速地接受信息,产生智慧”。因此,学生经过适当的点拨,进入了这“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之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力,让学生在自由飞翔的想象过程中完成审美创造,使之达到“入境”的高度。

“入境”就等于打开了作者情感的钥匙,教材中还有很多非常典范的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是需要学生在“入境”的基础上去体验、去感受的。如《荷塘月色》中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似笼着轻纱的梦;《山居秋暝》中的松间月影、石上流泉、晚归的浣女和顺流而下的渔舟;《石钟山记》中暮夜孤舟、侧立如猛兽奇鬼的大石;《沁园春·长沙》中漫山红遍的橘子洲头;《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等等,这一切,通过课文声、色、形、态等描写,从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方面去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存和生活经验,使文中的图景在学生的脑海里呈现出来,产生“身在画图中”的美感,以激起感情上的共鸣,从而领略自然风光的情趣和作者的情感。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活动存在着一个感知——思维——知识能力过程。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感知”过程中充满激情,进入意境,在独特的思维空间里不断地增添知识,从而培养综合能力(审美、表达等),使语文教学做到以“入情”促“入境”,“入境”启“获知”、“训能”,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⑴裴娣娜《现代教学论》(三卷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年版)

⑵包燕《教育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版)

⑶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2:入情入境 双向互动

入情入境 双向互动

《该怎么做》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教材的第七次口语交际训练。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围绕着“诚实”这个主题进行。画面上讲的事在生活中经常发生,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做?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两幅画面。第二部分是两个要求“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评一评谁的做法好。”这次口语交际要实现的目标是:(1)让学生能对生活中发生的意外事件有一定的想法,并能表达自己的看法。(2)让学生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意外事件,能比较哪种做法更好,并能说出一定的理由。

一、激趣导入,营造自主参与的交际氛围

1、出示几组声音。教师准备几组儿童生活中熟悉的声音,比如动物的嘶叫、车辆的鸣笛。出示第一组时,如听见小狗的汪汪声后,课件提示小狗在说话呢,然后播放一个正在对小朋友说话的淘气的卡通小狗。第一个提示之后,第二个就可以让学生听声音来想像了。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们根据有限的`信息如何去想象,为后面的交际做好准备。

2、出示花瓶打碎的声音。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这时孩子们会很容易的讲出各种各样的情节。选择和画面吻合的情节,然后出示放大的画面,也可以做成动画,请一个学生以画面中的小孩的口吻讲述事情的经过,最后提出问题:他该怎么做?因为他们在生活中经常碰到类似的事情,通过孩子自己讲出事情的经过,能使他们迅速地进入情境,直奔交际主题。同时引起更多的学生共鸣,都来关心这个话题,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口语交际氛围,使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二、自主评说,构造双向互动的交际平台

1、个人尝试练说。出示画面,把自己当作画面中的人物,体验当时的心情,自己会怎么想,会怎么做,并希望爸爸怎么做。

2、小组讨论互说。按学习小组讨论如果你碰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做。如果你说了实话,而爸爸非常生气,甚至要打你一顿,你怎么办呢?要求学生有不同意见要与别人商量,同时做到讲究文明礼貌,说的人举止要大方,能够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听的人要专心,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话;对说话困难的人要给予帮助,从而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与习惯。

3、小组汇报交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小组的集体智慧,由各小组的代表汇报交流成果,向全班同学陈述自己的意见,师生都可作适当的点评。

三、放飞想象,拓展走向生活的交际途径

“想象是一切创造力的源泉”。通过启发学生跳出画面,想象心中的故事结局是怎样的,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他们感受到口语交际的快乐。

1、想象生活。很多孩子都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但是每个孩子的父母处理的方法并不相同,因而每个孩子的感受并不完全一样。特别是有的家长简单、粗暴的方法会给孩子在心理上造成一些伤害,导致他们不敢说实话。但是他们仍然对父母有一种期待,这种期待正是想象中的生活。孩子们把这种想象中的生活通过语言表述出来,不仅只是语言训练,更是心灵的呼声,实现口语交际走向生活的目标。

2、表演生活。当孩子们已经有了期待中的故事结局后,可以分组表演。体验故事中的人物心情,揣摩人物的语言、表情,让他们入情入境,发展口语交际能力,实现口语交际的生活化。

&nb

[1] [2]

篇3:《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追求入情入境

------追求入情入境

新城镇中心小学 陈国珍

《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按事情发展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上这堂课紧紧围绕“举止特别”和“勤奋专注”引领学生带着思考走进文本,通过朗读体验入情入境,进而水到渠成的完成了由“情”到“理”的自然生成。谈谈自己的授课感受:

追求入情入境,以读为本,品尝语言的味道。 古代著名文论家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寻源,虽幽必显。”刘勰的话告诉我们,当学生能深入文本,入情入境的朗读,就会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品尝语言的美好味道。一再强调,我们语文老师决不能局限于让学生读一篇文章而已,要让他(她)能品味出语言的不同味道。在朗读的设计上,以“情”为线索,不断移动阅读视点,采用不同朗读指导方法,如:“‘呆呆地’、‘静静地’该怎样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找同学读,如果朗读不出感情来,老师适时适度引导。“比较‘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的两幅画有什么不同?看了之后有什么感想?通过直观体验,感知语言,读好不同的语气。并通过扮演文中角色,与文本人物对话,如;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起来:“呦!金鱼游到你的纸上来了!”一句分别由三个女孩不断读好这句话。并体会哪位女同学读得最好?为什么?又如: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扮演围观的群众,当看到青年人画的鱼时,他们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在此过程中,教师或点拨、或评价、或示范,以情促读,多次加温,使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感情,深入的感悟,欢畅的品尝语言的味道。一双犀利的眼睛,一颗颖悟的心交给了学生,把纸面上的世界变成了一个立体的、充满灵性和生机的精神世界与学生共享。我们要逐步学会“把世界变成学生的教科书。”

整堂课无论是对词语的理解,还是对句子的感悟,对情感的把握都到位,珍视学生的独特的理解有效地朗读训练作铺垫,学生对“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心里”的关系、“青年人和鱼融为一体”的忘我境界、“青年人的执着、勤奋与专注”就自然而然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入情入境朗读深化理解人物特征就顺理成章。

篇4:入情入境 感悟诗词意境-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章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诗词是艺术的语言,古诗之美,便美在意境。教学时若能抛开单纯的理解诗意,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入手,感悟诗的意境,进而体会诗情,则能使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大增,古诗词学习效果更佳。

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为“战争”,《十五从军征》便是这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学生经过五年的语文学习,在课内外都曾接触过有关战争的文章,同时,对诗歌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但是,也还存在理解诗歌不够深入,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不足。因此,我在教学中把“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这首诗,帮助学生建构诗歌中所传递的对战争的全面认识。

案例实放:

1、师: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便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课件出示图片:青年男子画像――老态龙钟的老年男子画像)引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师:看着这两张画像,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觉得这两张图片带给我非常大的震撼,这个老人的一生就这么被战争给毁了,真是太不应该了。

师:是啊,同学们,你们可以算算他服了多少年兵役?

生:65年。

师:65年,人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光:青年、壮年都在这65年里了。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到垂垂老矣的80岁高龄才离开战场返回故里。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样?

生:我觉得他一定很高兴,因为他终于回到家乡,能见到亲人了。

师:你能读读这句话,读出他的这种高兴吗?(生读)是啊,对于一个常人来说,离乡几十载,在九死一生的战场上存活下来,活着回来,的确是令人高兴、令人激动。但仅仅如此吗?离乡65年了啊,这时候再回乡,除了激动,还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还会担心,担心家里人的反应。

师:那你读出这份担心来。(生读)

师:带着你的`体会一齐来读读这句诗。(齐读)

2、师:历经艰辛,老人揣着期望回来了。他是多么希望亲人早已路旁迎接,可他的亲人呢?(课件出示: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生读。

师:假如你是乡里人,面对这位少小离家,历经磨难直至白发苍苍方才得以返乡的老人,却要告知“松柏冢累累”的残酷事实,你的心情会怎样?

生:说不出口,觉得很残忍。

师:是啊,不仅是乡里人,每一个念着这句诗的人心里都是沉甸甸的,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3、师:这是多么残酷的事实啊,老人愿意相信吗?

生:不愿意。

师:可是当他拄着拐杖,踉踉跄跄地来到昔日的家门前,他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朗诵: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生:很荒凉。

生:房子很久没有人住了,变成了野兔的巢穴了。

生:院子里长满了野草,野鸡在屋梁上乱飞,到处一片狼藉。

生:我想到了老人看到现在这杂草丛生的家,心里肯定很难过。

师:这就是老人现在的家,而65年前在他离家前,他的家,是这样的吗?

(生自由描述65年前这个家所拥有的温馨、幸福)

师:而现在呢,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生读:松柏冢累累。)曾经的家人都在这一座座坟墓里呀。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门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生再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

4、师:在这样一个破败的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样生活的?(生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为什么?

师:请你读出这种味来。(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诗句)

师:老师也品出了“苦”味,这种苦,不是指食物上的味道,不是指生活上的艰苦,而是老人内心深处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痛苦。同学们再来品一品。(齐读5、6句)

5、师:失去亲人,失去家园,无依无靠,面对这一切,这位80岁的老人又能怎样呢?他只能是(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啊!(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为什么而泣?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提笔写下来,一句话即可。

(生动笔在书上写下来。)

师:写好的先来说一说。

(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师引导学生从老人的泣中更深层次地感悟战争给他、给千千万万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师: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而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松柏冢累累”。

案例反思:

古诗应该怎么讲?没有一定之规,以前教古诗,常立足于“明诗意”这一点上,结果一节课上下来,学生只在表面上理解了诗文的内容,对于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内涵却仍是懵懵懂懂的。《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很少有唐诗宋词中那些使人过目不忘的句子,却于平实的语言中融入了深沉的情感。16行的诗文,浓缩了65年从军黑发变白首归乡后的心酸,人生的苦难、战争的无情、社会的黑暗,尽在其中。文章语言浅显易懂,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摒弃了繁琐的诗文讲解,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悟诗情”上,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以自己的“入境”状态为学生“造境”,把诗文描写的诗境推到学生面前,逐步引导学生亲近文本、体味诗情,从而深化他们对战争的认识。40分钟的课堂学习,学生表现得很投入,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在根据诗文展开的想象中,他们走进了诗文中,与诗中的老人同悲伤、共哭泣,切身感受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无尽苦难,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完成了本课预定的教学目的。

篇5:通情入境 兴趣盎然――《詹天佑》教学片断

通情入境 兴趣盎然――《詹天佑》教学片断

作为一篇传统课文,《詹天佑》以“老面孔”、“新要求”出现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如何体现“新标准”、“新要求”,本文作者就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课前:     (在学生预习完课文《詹天佑》后)     师:同学们,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将有助于我们学好这篇课文?     生1:我觉得应该通过上网搜索、到图书馆查资料等先了解一下詹天佑这个人。     生2:我觉得应了解一下1905年前后清政府的情况以及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态度。     生3:还可以查阅一下当时清政府的铁路建设情况。     生4:我认为还应该通过查看地图,了解一下“京张铁路”所经路线的地形。     师:同学们的建议很好,我们可以从人物、时代背景、地理环境几方面,通过各种途径来收集资料,以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可以找和你有共同想法的同学合作查一个方面,欢迎查两个方面,当然全查更好!     (学生分组收集,并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学生看电影《詹天佑》)      ◆课中:     一、通情     师:以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读后谈出自己最真切的感受!     (生读课文)     师:谁能告诉大家自己的感受及原因?     生1:我很气愤!清朝政府刚提出这条铁路的修筑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争夺修筑权,横加干涉我们自己的事。     生2:其实他们的目的是要控制我国的北部。我从收集到的资料中知道,帝国主义控制的铁路修到哪里,他们侵略的魔爪就伸到哪里。(他翻出地图册,教师示意他把地图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京张铁路是连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他们争夺铁路的修筑权,就是想吃西北这块“肥肉”。     师:说得好。不仅联系了课文内容,还巧妙地介绍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让我们看到了帝国主义者的真正嘴脸。这种强盗行径真令人气愤。     生3:还有令人气愤的事。帝国主义者欺侮我们技术落后,进行要挟,真是欺人太甚!     生4:更令人生气的是,他们知道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后就进行嘲笑,他们以为,他们的著名工程师不敢轻易尝试的事,中国人就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真是“狗眼看人低”。     师:1905年是清朝末年,我们还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技术力量薄弱。想自己修条铁路,帝国主义者就进行阻挠,阻挠不成就要挟,要挟不成就嘲笑。实在是令人气愤。谁来读一读?要求读出这种感情来。     (两生读,老师评议)     师:那么除了气愤,你们还有什么感受?     生:高兴!因为我们有詹天佑这位总工程师为国争光了。大家都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     师:对,这是一条争气路!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     师:再读读这两个自然段,把这种气愤而又高兴的复杂心情表现出来。     (先各自练读,再指名读,然后评议)     二、入境     师:大家能把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演一演吗?注意把课外搜集到的内容也体现出来。     (学生分组准备,积极性很高。在老师指点下,一生扮演“清政府”,八生分别扮演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一生扮演詹天佑,其余学生在座位上扮演中国民众。同时准备中国地图一幅。)     “清政府”先在地图上比划一番,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     “帝国主义国家”就开始纷纷阻挠,相互争夺修筑权。争持不下就要挟,认为清政府最后还得求助于自己(其言行由学生根据时代背景自由发挥,注意表现出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然后“詹天佑”义正辞严地大声说:“我们国家已经有自己的工程师了,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清政府”接着宣布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民众(欢呼):这一回咱们可以争一口气了。     “帝国主义国家”?这是个笑话,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我们的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的工程,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师(表演即将结束时,教师扮演记者采访詹天佑):詹总工程师,在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声中,在全国人民的殷切希望中,你接受了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压力大吗?     “詹天佑”(因事先没有准备,片刻后回答):压力很大,但是我相信一定能完成这个任务。外国人能办得到的事,我们中国人一定能办到;外国人不能办到的事,我们中国人也能办到。     (台下学生热烈鼓掌)     师:光有志气可不行,还得有实力!想想:詹天佑是何许人也?(转向其他几位学生)现在假如你是詹天佑,你这位詹总工程师怎么评价自己?     生1:我是导师最得意的学生,我是最棒的,没人能比。     生2:我12岁就离开父母离开祖国,独立性很强,什么苦都能吃,那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奈何得了我吗?     ……  ◆评析:     首先,这一教学片断是老师引导学生自觉自愿读书的成功例子。笔者让学生猜问题,扮演记者采访“詹天佑”,实际上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读书、提问、质疑、思考。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去,产生喜怒哀乐。“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梁启超语)笔者的两个问题以及所采访的问题,问在情感上,问在学生的内心感受上,学生已由文外之“我”变成了文内之“我”。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学生带着愤恨、高兴的心情去读、去说,这样的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这一教学片断也是老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成功例子。在教学前,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主合作搜集了有关资料,对詹天佑以及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无疑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过程。在教学中,笔者一改以往“学生交流材料”以达到“资源共享”的做法,引导学生把收集到的材料巧妙地渗透于问题的回答之中,使学生将手中的材料进行筛选提取的“二次搜集”,学生自然提高了获取信息的能力。     而且通过兴趣盎然的交流后,学生对詹天佑的认识已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为学习下文打下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基础。 (作者单位系江苏张家港市东莱小学)

篇6:通情入境 兴趣盎然――《詹天佑》教学片断

通情入境 兴趣盎然――《詹天佑》教学片断

通情入境 兴趣盎然――《詹天佑》教学片断

□ 朱玉棣 唐建华

作为一篇传统课文,《詹天佑》以“老面孔”、“新要求”出现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如何体现“新标准”、“新要求”,本文作者就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课前:

(在学生预习完课文《詹天佑》后)

师:同学们,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将有助于我们学好这篇课文?

生1:我觉得应该通过上网搜索、到图书馆查资料等先了解一下詹天佑这个人。

生2:我觉得应了解一下1905年前后清政府的情况以及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态度。

生3:还可以查阅一下当时清政府的铁路建设情况。

生4:我认为还应该通过查看地图,了解一下“京张铁路”所经路线的地形。

师:同学们的建议很好,我们可以从人物、时代背景、地理环境几方面,通过各种途径来收集资料,以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可以找和你有共同想法的同学合作查一个方面,欢迎查两个方面,当然全查更好!

(学生分组收集,并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学生看电影《詹天佑》)

◆课中:

一、通情

师:以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读后谈出自己最真切的感受!

(生读课文)

师:谁能告诉大家自己的感受及原因?

生1:我很气愤!清朝政府刚提出这条铁路的修筑.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争夺修筑权,横加干涉我们自己的事。

生2:其实他们的目的是要控制我国的北部。我从收集到的资料中知道,帝国主义控制的铁路修到哪里,他们侵略的魔爪就伸到哪里。(他翻出地图册,教师示意他把地图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京张铁路是连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他们争夺铁路的修筑权,就是想吃西北这块“肥肉”。

师:说得好。不仅联系了课文内容,还巧妙地介绍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让我们看到了帝国主义者的真正嘴脸。这种强盗行径真令人气愤。

生3:还有令人气愤的事。帝国主义者欺侮我们技术落后,进行要挟,真是欺人太甚!

生4:更令人生气的是,他们知道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后就进行嘲笑,他们以为,他们的著名工程师不敢轻易尝试的事,中国人就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真是“狗眼看人低”。

师:1905年是清朝末年,我们还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技术力量薄弱。想自己修条铁路,帝国主义者就进行阻挠,阻挠不成就要挟,要挟不成就嘲笑。实在是令人气愤。谁来读一读?要求读出这种感情来。

(两生读,老师评议)

师:那么除了气愤,你们还有什么感受?

生:高兴!因为我们有詹天佑这位总工程师为国争光了。大家都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

师:对,这是一条争气路!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

师:再读读这两个自然段,把这种气愤而又高兴的复杂心情表现出来。

(先各自练读,再指名读,然后评议)

二、入境

师:大家能把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演一演吗?注意把课外搜集到的内容也体现出来。

(学生分组准备,积极性很高。在老师指点下,一生扮演“清政府”,八生分别扮演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一生扮演詹天佑,其余学生在座位上扮演中国民众。同时准备中国地图一幅。)

“清政府”先在地图上比划一番,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

“帝国主义国家”就开始纷纷阻挠,相互争夺修筑权。争持不下就要挟,认为清政府最后还得求助于自己(其言行由学生根据时代背景自由发挥,注意表现出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然后“詹天佑”义正辞严地大声说:“我们国家已经有自己的工程师了,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清政府”接着宣布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民众(欢呼):这一回咱们可以争一口气了。

“帝国主义国家”?这是个笑话,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我们的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的工程,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师(表演即将结束时,教师扮演记者采访詹天佑):詹总工程师,在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声中,在全国人民的殷切希望中,你接受了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压力大吗?

“詹天佑”(因事先没有准备,片刻后回答):压力很大,但是我相信一定能完成这个任务。外国人能办得到的事,我们中国人一定能办到;外国人不能办到的事,我们中国人也能办到。

(台下学生热烈鼓掌)

师:光有志气可不行,还得有实力!想想:詹天佑是何许人也?(转向其他几位学生)现在假如你是詹天佑,你这位詹总工程师怎么评价自己?

生1:我是导师最得意的学生,我是最棒的,没人能比。

生2:我12岁就离开父母离开祖国,独立性很强,什么苦都能吃,那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奈何得了我吗?

……

◆评析:

首先,这一教学片断是老师引导学生自觉自愿读书的成功例子。笔者让学生猜问题,扮演记者采访“詹天佑”,实际上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读书、提问、质疑、思考。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去,产生喜怒哀乐。“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梁启超语)笔者的两个问题以及所采访的问题,问在情感上,问在学生的内心感受上,学生已由文外之“我”变成了文内之“我”。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学生带着愤恨、高兴的心情去读、去说,这样的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这一教学片断也是老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成功例子。在教学前,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主合作搜集了有关资料,对詹天佑以及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无疑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过程。在教学中,笔者一改以往“学生交流材料”以达到“资源共享”的做法,引导学生把收集到的材料巧妙地渗透于问题的回答之中,使学生将手中的材料进行筛选提取的“二次搜集”,学生自然提高了获取信息的能力。

而且通过兴趣盎然的交流后,学生对詹天佑的认识已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为学习下文打下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基础。

(作者单位系江苏张家港市东莱小学)

通情入境 兴趣盎然――《詹天佑》教学片断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7:通情入境 兴趣盎然-《詹天佑》教学片断

通情入境 兴趣盎然-《詹天佑》教学片断

作为一篇传统课文,《詹天佑》以“老面孔”、“新要求”出现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如何体现“新标准”、“新要求”,本文作者就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课前:

(在学生预习完课文《詹天佑》后)

师:同学们,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将有助于我们学好这篇课文?

生1:我觉得应该通过上网搜索、到图书馆查资料等先了解一下詹天佑这个人。

生2:我觉得应了解一下1905年前后清政府的情况以及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态度。

生3:还可以查阅一下当时清政府的铁路建设情况。

生4:我认为还应该通过查看地图,了解一下“京张铁路”所经路线的地形。

师:同学们的建议很好,我们可以从人物、时代背景、地理环境几方面,通过各种途径来收集资料,以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可以找和你有共同想法的同学合作查一个方面,欢迎查两个方面,当然全查更好!

(学生分组收集,并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学生看电影《詹天佑》)

◆课中:

一、通情

师:以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读后谈出自己最真切的感受!

(生读课文)

师:谁能告诉大家自己的感受及原因?

生1:我很气愤!清朝政府刚提出这条铁路的'修筑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争夺修筑权,横加干涉我们自己的事。

生2:其实他们的目的是要控制我国的北部。我从收集到的资料中知道,帝国主义控制的铁路修到哪里,他们侵略的魔爪就伸到哪里。(他翻出地图册,教师示意他把地图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京张铁路是连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他们争夺铁路的修筑权,就是想吃西北这块“肥肉”。

师:说得好。不仅联系了课文内容,还巧妙地介绍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让我们看到了帝国主义者的真正嘴脸。这种强盗行径真令人气愤。

生3:还有令人气愤的事。帝国主义者欺侮我们技术落后,进行要挟,真是欺人太甚!

生4:更令人生气的是,他们知道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后就进行嘲笑,他们以为,他们的著名工程师不敢轻易尝试的事,中国人就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真是“狗眼看人低”。

师:1905年是清朝末年,我们还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技术力量薄弱。想自己修条铁路,帝国主义者就进行阻挠,阻挠不成就要挟,要挟不成就嘲笑。实在是令人气愤。谁来读一读?要求读出这种感情来。

(两生读,老师评议)

[1] [2] [3]

篇8:通情入境 兴趣盎然-《詹天佑》教学片断

通情入境 兴趣盎然-《詹天佑》教学片断

通情入境 兴趣盎然――《詹天佑》教学片断

□ 朱玉棣 唐建华

作为一篇传统课文,《詹天佑》以“老面孔”、“新要求”出现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如何体现“新标准”、“新要求”,本文作者就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课前:

(在学生预习完课文《詹天佑》后)

师:同学们,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将有助于我们学好这篇课文?

生1:我觉得应该通过上网搜索、到图书馆查资料等先了解一下詹天佑这个人。

生2:我觉得应了解一下1905年前后清政府的情况以及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态度。

生3:还可以查阅一下当时清政府的铁路建设情况。

生4:我认为还应该通过查看地图,了解一下“京张铁路”所经路线的地形。

师:同学们的建议很好,我们可以从人物、时代背景、地理环境几方面,通过各种途径来收集资料,以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可以找和你有共同想法的同学合作查一个方面,欢迎查两个方面,当然全查更好!

(学生分组收集,并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学生看电影《詹天佑》)

◆课中:

一、通情

师:以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读后谈出自己最真切的感受!

(生读课文)

师:谁能告诉大家自己的感受及原因?

生1:我很气愤!清朝政府刚提出这条铁路的修筑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争夺修筑权,横加干涉我们自己的事。

生2:其实他们的目的`是要控制我国的北部。我从收集到的资料中知道,帝国主义控制的铁路修到哪里,他们侵略的魔爪就伸到哪里。(他翻出地图册,教师示意他把地图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京张铁路是连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他们争夺铁路的修筑权,就是想吃西北这块“肥肉”。

师:说得好。不仅联系了课文内容,还巧妙地介绍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让我们看到了帝国主义者的真正嘴脸。这种强盗行径真令人气愤。

生3:还有令人气愤的事。帝国主义者欺侮我们技术落后,进行要挟,真是欺人太甚!

生4:更令人生气的是,他们知道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后就进行嘲笑,他们以为,他们的著名工程师不敢轻易尝试的事,中国人就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真是“狗眼看人低”。

师:1905年是清朝末年,我们还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技术力量薄弱。想自己修条铁路,帝国主义者就进行阻挠,阻挠不成就要挟,要挟不成就嘲笑。实在是令人气愤。谁来读一读?要求读出这种感情来。

(两生读,老师评议)

师:那么除了气愤,你们还有什么感受?

生:高兴!因为我们有詹天佑这位总工程师为国争光了。大家都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

师:对,这是一条争气路!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

师:再读读这两个自然段,把这种气愤而又高兴的复杂心情表现出来。

(先各自练读,再指名读,然后评议)

二、入境

师:大家能把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演一演吗?注意把课外搜集到的内容也体现出来。

(学生分组准备,积极性很高。在老师指点下,一生扮演“清政府”,八生分别扮演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一生扮演詹天佑,其余学生在座位上扮演中国民众。同时准备中国地图一幅。)

“清政府”先在地图上比划一番,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

“帝国主义国家”就开始纷纷阻挠,相互争夺修筑权。争持不下就要挟,认为清政府最后还得求助于自己(其言行由学生根据时代背景自由发挥,注意表现出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然后“詹天佑”义正辞严地大声说:“我们国家已经有自己的工程师了,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清政府”接着宣布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民众(欢呼):这一回咱们可以争一口气了。

“帝国主义国家”?这是个笑话,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我们的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的工程,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师(表演即将结束时,教师扮演记者采访詹天佑):詹总工程师,在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声中,在全国人民的殷切希望中,你接受了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压力大吗?

“詹天佑”(因事先没有准备,片刻后回答):压力很大,但是我相信一定能完成这个任务。外国人能办得到的事,我们中国人一定能办到;外国人不能办到的事,我们中国人也能办到。

(台下学生热烈鼓掌)

师:光有志气可不行,还得有实力!想想:詹天佑是何许人也?(转向其他几位学生)现在假如你是詹

篇9:入情入境细揣摩,人文精神展风采--《桥》教学反思 (五年级)

咸丰县丁寨乡湾田民小  覃柏洲

《桥》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天黎明,一个小山村突遭洪水侵袭,100多人无路可逃,都疯了似的向一座木桥拥去,情况十分危急。一位老村党支部书记却站在桥头沉着冷静地指挥人们有秩序地逃生,最后他和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夺去了生命。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整个故事引人入胜,感人肺腑;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的发展需要。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面对这种现状更是任重而道远。那么,我们如何让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呢?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把这篇文章的情感教学目标定位为:让学生从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到老汉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为了更好地体现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宽大的胸襟。上课伊始,我先给学生播放几组解放军战士、党和国家领导人在98抗洪抢险中的镜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充分感受洪水无情人有情,党与人民心连心,充分感受武警官兵心系灾区人民--架起“连心桥”、党员干部心系百姓,“雪中送炭”--架起“爱心桥”、总书记深切关怀,领导与人民心连心--架起“幸福桥”、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党与人民共同架起“生命桥”。

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导入文本,让学生自然释放自己情感,然后再开始学习课文。感人心者先感其情,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最大程度地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话语都发自内心,朗读充满了深情。特别是,在课文结尾,一位老太太来祭奠她丈夫和儿子时候,让学生在哀乐声中朗读这个片段,同时,全体师生起立,向这位可敬的老支书、优秀的共产党员一起默哀一分钟。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在课文结束时候,我又让学生在祖海的音画歌曲《为了谁》欣赏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使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了升华。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拓展练习:木桥轰地一声塌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如果他能喊出来,他会喊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这样,又再一次延续了人物情感。这节课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深入挖掘文本,入情入境系揣摩,让文本内容、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才能够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此时教师已无需再说“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老支书的人物形象早已成为一种伟大精神的象征深深根植在学生心中,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流畅。真实的感受,真切的情感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渗透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也不是除教学内容之外的附加任务。它是一种感受,是一种领悟,是情感共鸣的弦乐,是心灵净化的乐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把它始终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其一,要将文本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上文中课前教师播放的几组抗洪抢险镜头,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想象抗洪抢险的场面,唤起学生的情感意识,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因为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才能是最真实的,最深切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文教育只是一种牵强附会的形式,无法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当然,现实生活中的学生,他们大多或者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但对于山区的孩子来说,对于山洪暴发的情景,还是屡见不鲜的。

其二,可以借助媒体在课堂上营造一种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氛围。如选择一些和文本类似的图片资料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因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根据学习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补充一些课外内容,也就是在保持学生个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个体经验,将更广泛意义上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从而打造一条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课程与生活之间的阳光大道。还是以本科为例子,上课伊始,我先向学生播放几组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观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因为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与老汉的舍己为人、英勇献身的事迹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而补充内容与文本内容在思想境界上高度更为接近,正好弥补了这一差距,这时再引入课文学习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其三,要想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将自己高尚的情感,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努力创设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充分展示人文精神风采,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所以,一个能够释放自身情感的教师,也必定能够引领学生的情感,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才是最精彩、最丰富、最迷人、最受学生欢迎。

[入情入境细揣摩,人文精神展风采--《桥》教学反思 (五年级)]

篇10:激情入境激活课堂(人教版教学论文)

激情入境   激活课堂

语文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激情是语文的魅力,对缺少激情的语文课堂,学生缺乏了兴趣,老师没有了激情,追寻诗意、高效的课堂就成了一句空话。要想提高课堂实效,教师首先要有情感、有激情,和学生一起共享着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激情需要点燃,需要一个教师要以自己激情去影响学生,去感染学生。以下三点将带我们走进高效课堂:

-、语言表达宜抑扬顿挫。

“言为心声”。一些语文课缺少激情,主要是由于教师语言平淡,课上总是一个腔调,一个语速,没有节奏,没有起伏。学生听着很容易恹恹欲睡。所以老师应该从基本功练起,从朗诵入手,提高口头语言表达的感染力,从而做到有声有色地进行教学。

二、课堂结构宜张弛有度。

“文似看山不喜平”,上课也是如此。平铺直叙的课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要善于设问、悬念、铺垫等手法,使课堂呈现出起伏、急缓、张弛等变化。在设计教学时,要预留出教学高潮出现的时机,引导学生达到思维力度的高峰,课堂高潮迭起,气氛热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就会增加,课堂就会是一汪活水。

三、课堂教学方法宜灵活多样。

充满激情的语文课表现形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能为了追求形式的热闹,而忽略了语文课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激情不是表层的张扬,也不是肤浅的铺陈;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激情如火,熊熊燃烧;激情似水,汹涌澎湃;激情若风,遒劲浩荡。激情进入语文课堂,语文教学更加魅力四射,风采迷人。语文课堂教学既需要科学性,也需要艺术性;它既是没有止境的科学,也是永远不会完美的艺术。行动起来,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 生命,因为激情而更美丽;课堂,因为激情而更动人。

有了激情如何更好地激活课堂,提高实效呢?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开启学生智慧之光,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我们教师教学方式要“活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一、创设生动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在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揭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句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首先放了一首赞美桂林美景的歌曲《桂林是我家》,动听的歌曲,配上桂林的美景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不住地发出赞叹“太美了!”歌曲放完了,我立即让学生谈谈对桂林景色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桂林景色太美了,我真想亲眼看一看!”有的说:“我真羡慕生长在桂林的小朋友,生活在这么优美的地方,我也希望桂林是我家。”……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桂林景色的确很美,今天我们学习描写桂林的文章《桂林山水》看看文章是不是也很美。同学们可以边读边回忆刚才的画面,看谁读得好!”学生有了强烈地求知欲,课文读得好,学得好,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课后同学们还写了小练笔《我赞桂林山水》、《我家小院》等。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情语言文字。

二、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感悟,多给学生留有思考,个性发挥的余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创造性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读多思多听多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创造者。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让学生在充分读书思考的前提下,自己或小组合作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开凿示意图和人字形线路,学生完成得很好,记忆很牢。又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我让学生自读自悟说出草船借箭过程(可以借助图画、表演形式),说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地方。学生兴趣盎然读文,思考,有的自己勾画,有的同桌间互相谈论,气氛相当热烈。在汇报时许多同学条理清晰地说出了课文结构,有的在黑板上画出了草船借箭的示意图,形象易懂,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只有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教学效果会出奇地好。这样做,强化了语文实践活动,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率,使语文课堂微型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学生在课堂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善于把握学生的疑难点,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进行讨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是课文重点也是难点,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詹天佑“杰出爱国”呢?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有的说“他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使工期缩短一半体现他杰出有创新精神。”有的同学补充说“这也是他爱国精神的体现。”有的提出“詹天佑不怕困难不怕嘲笑,顶住帝国主义压力接受任务最能体现他的爱国精神。”……在自由争论中学生各抒已见,不断深入剖析课文,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理解,自由争论使学生思维得到放飞,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让全班同学都参与了学习,都能充分发挥他们每个人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四、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能大大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那如何让他们获得成功呢?我觉得老师首先对学生的人格要尊重,学生得到这种尊重就会以饱满的激情,百倍的信心主动地去学习,另外要多表扬多鼓励。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就必须让每一个学生“活起来”而不是几个好学生在那“唱主角”,可往往每个班都有学习困难生的存在,他们或许是因为理解能力真不如别人,或许是天生内向不爱表现……面对这些课堂上的弱势群体,教师的态度起关键作用。如果我们冷淡、不适当地批评他们都会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削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对语文课也就不感兴趣了。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办法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答对了做对了其中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断训练中取得点滴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他们的回答我还经常做出一些鼓励性和激励性的评价。比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这个问题你回答得很好,说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老师相信你一定行!”“你的看法很独特。”“回答错了没关系要对自己有信心!”诸如此类的评价,学生就会得到满足感,成功感。又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的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去。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了语文课。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系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充分地在课堂上“活起来”学得有滋味,有特色,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

[激情入境激活课堂(人教版教学论文)]

篇11: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与作用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与作用论文

【摘要】小学语文的学习阶段是培养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小学生语言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语文能力的提高。作为课堂最基础手段的教师教学语言,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对象和重点内容。本文将主要从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的作用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的特点两个方面展开分析,从而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作用;特点

小学生刚刚进入校园,首先要接触的就是语文学科的学习,由于小学生对于周围世界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有限,因此必须做好语文教学工作,因为语文学习不只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还有利于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学习其他课程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识字水平不高,因此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他们对于知识的汲取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教师的教学语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应用能力,做好学生语文学习的启蒙工作。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的作用

(一)是规范小学生语文应用的基础

小学生刚刚开始正式的课堂学习,在这个阶段,教师在他们心中的形象是高大的,也是他们模仿和学习的对象,他们大部分的学习成果也是通过模仿获得。因此作为小学教师,规范的教学语言的应用,是规范小学生语文应用的基础,教师要做好“有声的榜样”,通过自己对汉语灵活和优美的运用影响自己的学生,促进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长久发展。

(二)是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关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探索新鲜事物的阶段,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因此有趣和生动的东西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语言的特点,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不再枯燥无聊,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不只能够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将来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良好性格的养成,也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的特点

(一)规范性和科学性

规范性和科学性是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第一要求。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学生,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辨别事物是非的能力还比较不足,而小学阶段又是他们语言习惯形成的黄金阶段,因此受教师语言的影响就更大。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注意自身语言的规范性,保证教学用语符合国家词汇、音准和语言应用的规定;然后要求教师必须通过全国普通话等级考试,尽量减少方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最后教师们要加倍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的恰当、自然,在教学中做到吐字清晰、声音洪亮。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注意语言使用的科学性,语言表达要清晰,防止自己语言出现歧义,误导学生。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语言的核心和重点,提高课堂的效率,“节约使用”学生的注意力。总之,教师要树立严谨的教学态度,了解授课内容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防止地域差异造成的'知识误解。

(二)可接受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禁止使用各种“高大上”的语言和文绉绉的表达形式。为了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教师应该多在课外下功夫,创造机会多同学生接触,体会小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特点,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进而用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

(三)趣味性

玩耍是儿童的天性,有趣的东西对儿童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也是如此,如果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教师语言平平,没有趣味性,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如果教师充分发挥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使自己的语言贴近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通过自己丰富的语言表达、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通过多样化、形象化的修辞手段,会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和神奇的体验,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活跃性,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艺术性和情感性

作为综合性的文学学科,语文的学习不只涉及文字、发音,还涉及各类文章、古诗词的学习和欣赏,因此,艺术性和情感性是小学语文教学语言中必须关注和提高的重点。首先,教师的语言在符合口语特点和学生能力的基础之上,要尽量做到流畅自然,遣词造句贴切优美,在讲解和阅读过程中要做到节奏感强、条理清晰、逻辑合理。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要做好语文内涵的传递,特别是一些古诗词和字句优美的文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加入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自身语言的表达,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词语的魅力,体会作者营造的意境,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语言的艺术魅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努力学习,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也要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加深对语言应用的理解,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语言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赵玲.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新课程研究(下旬),(8).

[2]李艳.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的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11).

[3]石绍金,唐艾玲.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5(10).

篇12: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论文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论文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情境”教学不是目的而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手段。“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贴近师生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班集体,有利于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完整的人格教育。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也离不开艺术,能够正确地掌握和运用艺术,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首要条件。而使用高超的教学艺术更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去设计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艺术,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美的意境,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现在的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文质兼美,有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课本里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有对人民的无限忠诚……那么,教师该如何充分地利用教材,让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进入情境,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呢?

具体或生动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语文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带入语文课本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入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语文界老前辈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经写到一条经验:“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确,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教师和学生往往息息相通,心领神会,处于一种积极的、和谐的思维活动状态。沉浸在悲壮、沉郁或者轻快、优美的意境中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一、激发兴趣――“入境”的条件

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这一问题,明确教学目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可以激发他们的间接兴趣,这就是“入境”的前提。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入境”的条件,就是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使他们产生探索求解的强烈欲望,从而引导他们在求解中“入境”。激发学生直接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因地制宜,合理进行选择。诸如采取与课文密切相关的实物观察、图片投映、影象播放乃至实验等。以新的知识、新的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求知欲,从而相机“入境”,增强效果。

如《黄山奇松》的教学,在开课前先播放一段黄山景象的录像,然后以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黄山到底是因为哪些方面的美丽而闻名世界呢?你们想了解这美丽的黄山吗?想了解这美丽的黄山奇松吗?让我们今天一起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吧。由于学生都喜欢黄山,就因此而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情绪,这就为“入境”创设了条件。

二、研究思路――“入境”的途径

学生产生追索情绪,为“入境”准备了条件,但依循什么“入境”呢?一是课文思路,二是教学思路。也就是引导学生研究课文表达了什么主题,引出了什么样的情感?思考走什么路,教学时又通过什么路达到理想的目的。学生顺着合理的“路”走下去,便会进入特定境界,对于主题思想便心领神会了。如《船长》这篇课文赞颂了船长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课文中提到了船上的其他人,尤其是那些船客在关键时刻都只想着自己离开的场面,而船长却能临危不乱,指挥救险,最后在浓浓的雾中,如一尊黑色的雕像,沉入了海底。课文又侧面对船长进行了赞美。教学中学生不知不觉沉入到那特定的氛围中,去体味那崇高与壮烈。

三、鼓励质疑――“入境”的关键

如前所述,“入境”的标志之一便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积极思维处于一种交融的状态,一同沉入到课文中所创设的感人境界。假如不允许学生质疑、讨论,不能形成互相讨论、研究的气氛,只是教师单项灌输,无疑不能“入境”,反而使学生失去求知欲望,影响教学,所以鼓励质疑是“入境”的关键。如《爱如茉莉》这篇课文,这是小学课文里很少谈及的父母之间的爱。他们的爱没有过多地进行表露,而是将爱无声地融入了生活的点点滴滴里了。但是,上这一课时,让学生去理解这样的情感时,却有学生会偷偷的笑起来。五年级的学生,一定是受到了现代许多媒体的影响,居然就会觉得有些不正常来了。我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让大家知道,这样的爱像茉莉花,虽然平淡无奇,却芳香宜人,这才是表现了父母对生活的热爱,对彼此的体贴,体现了爱的真谛。

四、培养语感――“入境”的内容

所谓语感,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感知伤口所体现的感情,辩析作品语言所包容的意义的能力。因为有语感才能“入境”。学生学习课文如果不能产生语感,就难于体会感情,“入境”则成了空话。怎样才能培养感情、进入意境呢?方法多种多样,不外乎反复诵读,深入体味,或结合语境,仔细辨析,同时注重联系,置身其中。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写彭德怀同志草地行军途中遇到了困难,部队出现了断粮的情况。最后,彭德怀让战士杀掉自己最喜欢的大黑骡子来充饥的故事。文中几处提到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喜爱,通过这样的描写,更是衬托了他对战士们的深切关怀。教学时就要结合这特定的语境反复诵读,有了这样的语感,学生自然身入境中了。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境”是一种艺术。只有把这样的教学方法贯穿到教学中,进行总结实践,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同时在美的熏陶中逐步健康成长。所以就要用丰富生动的语言、动作来感染、教育学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用自己的感情牵引学生的感情。让教师与学生达到感情上的共鸣,做到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和谐统一,方能进入文章美妙的意境,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论文

有关小学朗读教学的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因素

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浅说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之功夫

一年级语文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小学学校语文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如何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入情入境的教学与作用的论文
《入情入境的教学与作用的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入情入境的教学与作用的论文(锦集12篇)】相关文章:

小学一年级下语文教学计划2022-07-26

谈重视小学生的朗读能力2024-04-14

架构远教资源平台优化教育教学实践2023-02-02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2022-07-29

小学古诗教学论文2024-02-24

一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2023-01-14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2022-10-01

新学期教学的工作计划2023-11-15

《出塞》教学教案设计2022-05-08

读《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有感2022-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