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通过诵读培养语感(共10篇)由网友“LeslieMarlboro”投稿提供,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如何通过诵读培养语感,供大家阅读。
篇1:浅谈如何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浅谈如何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什么是诵读?从字面上来理解,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是个体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何谓“语感”,顾名思义,“语”即“语言文字”,“感”即“感觉”.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能力,是“对于文字的灵敏的感觉”. 在语文教学中,诵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是加强语文感知学习的前提,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积累语感的最佳方式,它不但有助于提高语感的直觉性,还有助于培养语感的情感性。只要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才能让学生从感性上、整体上去认识,理解文章,对文章进行主观的消化和吸收,在不知不觉之间通过诵读把他人的东西转化文自己内在的积淀。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浅吟低唱地诵读,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有所感悟,在诵读中培养语感。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也强调 “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捕捉语感、积淀语感、发展语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我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诵读在培养语感中的重要作用:
1、诵读能激活思维,有助于语感的形成。
诵读可以克服学生“喊白话”的不良习惯。若是像和尚念经那样有口无心,即使读上千遍,也难以体会到语言丰富的表现力。文字的东西是书面的,只有通过大声的读出来,才能迅速地在头脑中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只有迅速地把文字符号转换成形象,才能更好的形成语感,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情趣。
2、诵读能激发联想,有利于语感的增强。
众所周知,汉语具有别的语系的语言无法比拟的优势,琅琅上口,韵味无穷。要知道,汉语的声调也是一支无形的“笔”,采用不同的音调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绘出不同的色彩和形状,声音的抑扬顿挫能够反映出人们内心的情感。一段优美的文字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联想,那么文字就可以通过诵读来让学生理解,体会语感,通过诵读来表情达意,通过诵读的轻重疾徐、抑扬顿挫增强语感,体验语言。
篇2:浅谈如何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编排的,教师要充分选择教材:如诗歌(尤其是古诗)、小说、写景或抒情的散文等,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来培养语感,那么教师可从注重学生过好诵读关、注重学生课堂诵读训练、注重学生课后诵读习惯的培养几个方面来进行语感培养。
一、过好语文诵读关,加强语感教学。
1、读通读顺,初识语感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描写王熙凤出场时的服饰穿着“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着翡翠撒花洋皱裙”.对于这样一段话,只有先要求学生诵读时做到读音正确,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添字,不重复字句,不断读,不读破句,连贯地读,停顿适当,也即读通读顺,才能初步感知王熙凤的奢侈俗气、泼辣张狂的人物形象,这样才能初步形成语感。
2、读悟融合,锤炼语感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让学生读一读:“小鱼摇着尾巴;老牛甩着尾巴;燕子摆着尾巴”,体会这些动物尾巴的作用。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课文写不同动物摆尾巴时所用的`词不同。这实际上是一个语感图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用词越来越准确。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通过诵读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从而有更深的领悟,使学生语感得到了进一步锤炼。
3、美文美读,升华语感
美读,也就是有感情地诵读。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能够真正理解之后,也就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时,要求能够有感情地把文章读出来,也就完成了学生自己对文章的再创造。通过有表情地诵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领略到文章中的意境美,体会出人物的情感美。把课文读美,可以根据文章特点用多种方式,分角色朗读,配乐诵读,教师范读,师生引读,表演读等等。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老师在优美的配乐诵读中,学生入境入情,通过燕去燕来、草木荣枯这些再自然不过的现象,引发出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求索。老师诵读后,学生再次诵读开篇这些清隽洗练、表达生动的文字,从中体味,使语感得到升华,受到感染和熏陶。
4、熟读成诵,积淀语感
语文教材作为学生的主要语感对象,教师要在学生充分地感受和领悟语言材料的同时,形成鲜明的语感,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活记乐背,积累言语材料,积淀语感经验。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多读书,由多读而熟读,再由熟读而背诵。如教学《山中访友》,我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使学生对作品表情达意的技巧达到“语悟其神”的程度,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引起内心的情感体验。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学生仿佛来到树林中,小溪旁……通过诵读为学生的迁移运用提供保障。学生熟读成诵,通过接触、感悟、积累、借鉴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
二、强化课堂诵读训练,促进语感形成。
1、通过充足的时间来诵读,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
一堂课,应保证主要时间用于指导学生诵读课文,而不是进行琐碎的分析。通过诵读,加深对课文的感知;通过诵读,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诵读,强化记忆,培养语言思维能力;通过诵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教育。比如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就完全可以用大段的时间去诵读,让学生在动情的诵读中感悟那浓浓的秋情,从秋天的各种音响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2、以诵带讲,以讲促诵,丰富语感的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以诵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诵读。这样才能使教学相得益彰,课本上的知识才能潜移默化地转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文章中能适合学生自己诵读的内容,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诵读。但有时学生自己诵读不可以与老师的讲解完全分开来,而要伴随老师的讲解活动(启发、提示、解说、学生的答问、讨论)一起进行。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梅花魂》,在教学外祖父离别的前一夜和“我”的对话“……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多少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这里的语段只有通过学生自己诵读,老师指导性的讲解,再由讲解促进诵读,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梅花“魂”,赞美梅花的同时深层的涵义是在赞美具有梅花魂的中国人民。这样通过讲诵结合,语文教学就会显得轻松融洽,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三、让诵读成为习惯,时时渗透语感教学。
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诵读习惯就必须进行强化训练。每上一节新课,课前一定要求学生预习,上课时一定要先检查预习情况,指名诵读老师课前布置的课文内容。每上完一节课,一定要布置一些精彩文段让同学背,下节课检查并给予评价记载。每一篇课文,都要严格要求学生认真诵读,不光精彩段落要熟读成诵,词语盘点中“读读写写”“读读记记”的内容、每个单元的“日积月累”一定要背诵,还要在课外阅读中用个性化的方法自觉地背诵,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诵读,诵读时可以手舞之,足蹈之,摇头晃脑之,融入各种肢体语言,领略语言的韵味,感知意境,体会出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着的境界和情调,品味出语感的独特之美
叶圣陶老先生说:“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物,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让诵读成为习惯,学生通过吟咏诵读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使学生在生活中时时渗透语感教学,形成积极的语言感悟能力。
南宋巨儒朱老爷子当年就说过“读书之法,读一遍,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语感就像一股流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诵读训练,增大它的流量,同时教师注意对学生诵读方法的引导,使它流向既定的目标。
篇3:《浅谈如何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什么是诵读?从字面上来理解,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是个体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何谓“语感”,顾名思义,“语”即“语言文字”,“感”即“感觉”。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能力,是“对于文字的灵敏的感觉”。 在语文教学中,诵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是加强语文感知学习的前提,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积累语感的最佳方式,它不但有助于提高语感的直觉性,还有助于培养语感的情感性。只要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才能让学生从感性上、整体上去认识,理解文章,对文章进行主观的消化和吸收,在不知不觉之间通过诵读把他人的东西转化文自己内在的积淀。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浅吟低唱地诵读,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有所感悟,在诵读中培养语感。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也强调 “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捕捉语感、积淀语感、发展语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我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诵读在培养语感中的重要作用:
1、诵读能激活思维,有助于语感的形成。
诵读可以克服学生“喊白话”的不良习惯。若是像和尚念经那样有口无心,即使读上千遍,也难以体会到语言丰富的表现力。文字的东西是书面的,只有通过大声的读出来,才能迅速地在头脑中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只有迅速地把文字符号转换成形象,才能更好的形成语感,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情趣。
2、诵读能激发联想,有利于语感的增强。
众所周知,汉语具有别的语系的语言无法比拟的优势,琅琅上口,韵味无穷。要知道,汉语的声调也是一支无形的“笔”,采用不同的音调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绘出不同的色彩和形状,声音的抑扬顿挫能够反映出人们内心的情感。一段优美的文字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联想,那么文字就可以通过诵读来让学生理解,体会语感,通过诵读来表情达意,通过诵读的轻重疾徐、抑扬顿挫增强语感,体验语言。
如何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编排的,教师要充分选择教材:如诗歌(尤其是古诗)、小说、写景或抒情的散文等,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来培养语感,那么教师可从注重学生过好诵读关、注重学生课堂诵读训练、注重学生课后诵读习惯的培养几个方面来进行语感培养。
一、过好语文诵读关,加强语感教学。
1、读通读顺,初识语感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描写王熙凤出场时的服饰穿着“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着翡翠撒花洋皱裙”。对于这样一段话,只有先要求学生诵读时做到读音正确,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添字,不重复字句,不断读,不读破句,连贯地读,停顿适当,也即读通读顺,才能初步感知王熙凤的奢侈俗气、泼辣张狂的人物形象,这样才能初步形成语感。
2、读悟融合,锤炼语感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让学生读一读:“小鱼摇着尾巴;老牛甩着尾巴;燕子摆着尾巴”,体会这些动物尾巴的作用。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课文写不同动物摆尾巴时所用的词不同。这实际上是一个语感图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用词越来越准确。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通过诵读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从而有更深的领悟,使学生语感得到了进一步锤炼。
3、美文美读,升华语感
美读,也就是有感情地诵读。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能够真正理解之后,也就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时,要求能够有感情地把文章读出来,也就完成了学生自己对文章的再创造。通过有表情地诵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领略到文章中的意境美,体会出人物的情感美。把课文读美,可以根据文章特点用多种方式,分角色朗读,配乐诵读,教师范读,师生引读,表演读等等。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老师在优美的配乐诵读中,学生入境入情,通过燕去燕来、草木荣枯这些再自然不过的现象,引发出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求索。老师诵读后,学生再次诵读开篇这些清隽洗练、表达生动的文字,从中体味,使语感得到升华,受到感染和熏陶。
4、熟读成诵,积淀语感
语文教材作为学生的主要语感对象,教师要在学生充分地感受和领悟语言材料的同时,形成鲜明的语感,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活记乐背,积累言语材料,积淀语感经验。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多读书,由多读而熟读,再由熟读而背诵。如教学《山中访友》,我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使学生对作品表情达意的技巧达到“语悟其神”的程度,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引起内心的情感体验。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学生仿佛来到树林中,小溪旁……通过诵读为学生的迁移运用提供保障。学生熟读成诵,通过接触、感悟、积累、借鉴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
二、强化课堂诵读训练,促进语感形成。
1、通过充足的时间来诵读,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
一堂课,应保证主要时间用于指导学生诵读课文,而不是进行琐碎的分析。通过诵读,加深对课文的感知;通过诵读,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诵读,强化记忆,培养语言思维能力;通过诵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教育。比如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就完全可以用大段的时间去诵读,让学生在动情的诵读中感悟那浓浓的秋情,从秋天的各种音响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2、以诵带讲,以讲促诵,丰富语感的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以诵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诵读。这样才能使教学相得益彰,课本上的知识才能潜移默化地转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文章中能适合学生自己诵读的内容,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诵读。但有时学生自己诵读不可以与老师的讲解完全分开来,而要伴随老师的讲解活动(启发、提示、解说、学生的答问、讨论)一起进行。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梅花魂》,在教学外祖父离别的前一夜和“我”的对话“……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多少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这里的语段只有通过学生自己诵读,老师指导性的讲解,再由讲解促进诵读,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梅花“魂”,赞美梅花的同时深层的涵义是在赞美具有梅花魂的中国人民。这样通过讲诵结合,语文教学就会显得轻松融洽,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三、让诵读成为习惯,时时渗透语感教学。
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诵读习惯就必须进行强化训练。每上一节新课,课前一定要求学生预习,上课时一定要先检查预习情况,指名诵读老师课前布置的课文内容。每上完一节课,一定要布置一些精彩文段让同学背,下节课检查并给予评价记载。每一篇课文,都要严格要求学生认真诵读,不光精彩段落要熟读成诵,词语盘点中“读读写写”“读读记记”的内容、每个单元的“日积月累”一定要背诵,还要在课外阅读中用个性化的方法自觉地背诵,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诵读,诵读时可以手舞之,足蹈之,摇头晃脑之,融入各种肢体语言,领略语言的韵味,感知意境,体会出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着的境界和情调,品味出语感的独特之美
叶圣陶老先生说:“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物,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让诵读成为习惯,学生通过吟咏诵读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使学生在生活中时时渗透语感教学,形成积极的语言感悟能力。
南宋巨儒朱老爷子当年就说过“读书之法,读一遍,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语感就像一股流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诵读训练,增大它的流量,同时教师注意对学生诵读方法的引导,使它流向既定的目标。
[《浅谈如何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篇4:培养语感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从本质上看,我认为语文课不是单纯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构建。学生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的形成,主要靠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形成培养语文能力的正确途径。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信息的训练,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通过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 联系生活实际,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和个人的生活实际经验紧密相连。阅读教学时,我坚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中人物的境遇,使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逐渐具体,进而入情入境。如:在教《小马过河》时,先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自己帮妈妈做事时的情景,体会小马兴奋喜悦的心情,进入角色。在指导朗读词句时也要联系实际加深体会,如:“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妈妈做事。’这句话。”让学生想想平时连蹦带跳是什么样儿,模仿一下动作,要读出小马欢快的语气和急不可待的心情,要注意重点词语“连蹦带跳”、“很愿意”重音的变化,还有“怎么不能?”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做出相应的表情;又如:“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哇!可是离家很远了。”在指导朗读这句话时,让学生想想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是不是也会想起妈妈,体会小马此时左右为难,依赖妈妈的心情,并能读出犹豫的语气,脸上显露出为难的表情。这样教学,课文中所表达的内容与学生认识上的时空距离就会缩短,达到深入体会课文感情的目的。
二、利用形象感受语言,在情境中建立语感。
叶圣陶指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教学实践表明,对于一些深奥的或情深意厚的文字,仅靠抽象的分析、综合,学生往往难以达到深刻的理解。要体验蕴藏其中的感情,必须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在脑海里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学生如能运用形象思维展开想象,就能使课文内容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再现眼前。如教学《寻隐者不遇》,古诗是小学生不易理解的文字形式,但这首诗描写得比较具体,只要结合生动的画面,学生是容易明白的。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将诗句化为动画,引导学生观察松树的形态,生长在什么地方;描述那名儿童的外貌特征,说话时的动作、表情,猜猜他的语气是怎样的;看看远处的大山、茂密的森林、翻滚的云海,体会人在山中难以寻找的情景。这样形象生动的情境,能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很快和作者融为一体,对理解诗句,读出诗的韵味大有益处。即使没有多媒体设备,利用图画,配上生动的讲解,也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感受,重视运用形象的语言、色彩鲜艳的图画、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甚至有用的实物,创设情境,使学生加深感受,利于将情感和语感结合在一起。
三、 增加实践机会,在体验中加强语感。
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学习手段,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当今语文教学改革中,朗读同样成为阅读教学最提倡的感悟方式。它具有树立形象、表达情感、唤起共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表情,有轻重,有节奏地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气势,就必须为学生创造读书的机会,多读多练,直到悟出仅凭文字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这就是语感的体现。如:学习《秋天》一课时,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画后,反复朗读课文。在我范读前,提示学生注意老师轻重音和语调的变化,体会长句中停顿换气的地方,之后要为学生腾出练习的时间,让他们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先个人,再小组,后全班,分句比,分段比,全文比。总之,使学生有张嘴练习的机会,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就达到朗读训练的目的,也能加强语感,引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四、 抓住教材重难点,在悟情中感受语感 。
《丑小鸭》是学生百读不厌的童话故事。这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是培养学生对弱者的同情心,使学生明白美不美不光在外表,教育学生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如何突破重难点进行语感训练呢?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对比朗读,读中悟情。
1、分别找出描写丑小鸭和白天鹅的句子,对比朗读。通过朗读,一方面感受丑小鸭、天鹅的美,另一方面感悟语言现象,积累语言。
“丑小鸭的嘴大大的,腿细细的,身子瘦瘦的,样子真难看。”
“天鹅雪白油亮的羽毛,又长又软的脖子,丰满有加的翅膀,漂亮极了!”
2、朗读写丑小鸭不幸遭遇的部分,说说应该怎样读。找出你认为最能反映丑小鸭可怜的句子,把它读好。通过朗读,感受丑小鸭的不幸,培养对弱者的同情心;体会课文“连……也……”、“……但是……”、“又……又……”等一些低年级学生难以领会的关联词的用法。
(1)“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们嘲笑他,连妈妈也不太喜欢他。”(连……也……)
(2)“他很有礼貌地说:“叔叔、婶婶,请你们收下我吧!”可是那些野鸭不理他。”(可是)
(3)“ 他又冷又饿,昏倒在冰湖上。”(又……又……)
3、朗读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部分,说说应该怎样读,找出最能反映白天鹅激动、高兴、兴奋的句子,把它读好。
(1)“丑小鸭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
(2)“丑小鸭太高兴了,他扬起头,伸长脖子,从心底里发出快乐的呼喊: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幸福的一天。”
(二)畅谈体会,读中悟情。
读到这里,大家一定有许多感想,你想对故事中的角色说什么呢?请在下面的题目中选择一题,试着写一写,然后交流:
对小鸭子们说( )
对鸭妈妈说( )
对猪、狗及小鸟说( )
对农夫说( )
对丑小鸭说( )
这样,从多角度去感悟、去体会,不但体会了课文深刻的思想含义,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感的培养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愿尽我所能把它播向每一个孩子的心田,使孩子心底的语文世界郁郁葱葱、繁花似锦,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培养语感]
篇5:考研英语顺利通过秘笈 培养语感
考研英语顺利通过秘笈 培养语感
每年都有这样的学生,英语复习很刻苦、很专心,单词背了很多,语法也记了不少,但是在做考研题目的时候还是很迷茫,成绩很不理想;同样的也有的学生词汇量并不是很多,很多语法现象也不是很清楚,但是考研题却做着很顺手。这是什么原因呢?经验交流大会上,很多人都提出考研英语要想顺利通过,一定要培养语感。什么是语感呢?所谓语感就是指学习者对语言信息的一种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理解,是自动化了的意识活动。语感既是语言训练达到熟练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最高体现。语感的形成是基于锲而不舍的听、说、读的反复实践,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现在考研题目考察学生的往往是对整篇文章谋篇布局的理解和把握,仅仅依靠背诵词汇和语法那种对知识在线的辨认、识别题已经很少见了,但是只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再加上强大的语感,做英语题目就如鱼得水了。
那么如何培养语感呢?很多的实例证明,大量的阅读是语感形成的必要条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对于我们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阅读材料来培养语感呢?对于考研学生来说,大家可以充分利用大一、大二阶段学校用的`英语教学课本,像新编大学英语、新视野、新概念等都是适宜读物。这些资料相对来说难度都不是很大,每篇文章基本上都是一个完整的情节,而且从选材和语言来说都是适合背诵的。大家每天拿出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来读,在读前先把单词浏览一遍,做到会读,对中文释义有印象;接着快速把文章读一遍,抓住文章的中心主旨;然后仔细阅读,看懂全文,重点看文章的疑难句;接下来就是一遍一遍地重复文章,你也可以通过听力的方式去反复听文章,包括跟读和模仿;最后背诵,大声地朗读出来。这样坚持三个月左右你就会对西方人写文章的思路很清楚,明白他们是如何通过举例、正反对比以及数字统计等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的,语感也就会慢慢形成。
最后,再次叮嘱大家,在考研英语复习阶段,最好培养出良好的语感,这样考研复习才会事半功倍。
中国大学网 考研频道篇6: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文/赵 佳
摘 要:培养学生语感,把发展学生语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可以总结归纳出以下六个方面的规律:一是通过读、听、看等多种方式,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二是教师指导学生从言语运用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三是以熟读成诵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语感;四是启发想象,塑造语感;五是注重培养语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六是结合实践,正确把握运用语感。
关键词:学生;语感;主动权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并遵循学生语感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课堂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感训练平台,还学生一个自主发展语感的时间和空间。在这个“还”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要组织学生运用语感的训练,成为他们的指导者和启迪者。所谓语感,是一种对语言运用能力的感觉,对一般学生而言,只能从心灵深处慢慢的激化,有则有无则无。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生动的语言和良好的作品去吸引学生,启迪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深化、美化学生的语感能力,通过多听、多说、多读等多种途径,强化学生的语感运用能力。
一、让学生通过读、听、看等多种方式,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材料可以通过读课文来感受,所谓书读自通,对于课文的感受首先是通过读来实现,因此这一阶段的读一定要充分。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受后,再适当穿插听、看、写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语感。例如,在教授《鸬鹚》一课时,学生听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教师读后促醒学生的语感:小湖的景色优美吧?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生动吧?让学生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轻声地读,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哪些地方能给自己带来优美、生动的感觉。学生也可以把自己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段落挑出来,声情并茂地读给同桌听,并将这些圈出来,细细品味,用不同的感情读,在读的基础上背诵,并将重点词语抄写下来等。
二、教师指导学生从言语运用的角度出发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对于学生如何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来说,教师要从课文中精选一些语感很强的段落,有深刻内涵的语句和一些有语言特色的'片段,指导学生借助学到的言语知识,()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认真品味所选材料,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一步感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训练学生多读,读得自然,读得感人,把握好节奏和韵律情趣,在读中找到乐趣,读出品味,读出感觉。
三、以熟读成诵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语感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加以背诵,在熟读背诵的同时,可以让学生把精彩的片段、词句抄写下来,整理归类,有意识的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充分激发想象,塑造语感
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感离不开想象力,在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就是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感知力,把课文中的内容,让学生像看电影一样在头脑中闪过,身临其境,激发情感的共鸣。
五、培养良好的语感要注重课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培养学生不断积累生活知识,增强语言的丰富性、情趣性。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生活中看到的情景、体会到的情感联系起来,仔细揣摩。语感来自于对生活的提炼,必将再回到生活中去,所以良好的语感必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六、结合实践,正确把握运用语感
培养语感、领悟生活,要多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通过课外教学实践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方式;让学生围绕课文写读后感,参考课文写一篇相同格式的作文;也可以在学校开展一些普通话大赛、诗朗诵比赛、辩论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模拟新闻采访、讲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强化,锻炼学生运用语感的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既要在课堂上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让学生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课文,又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出来,把课文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实践中,作为教师“还”得越主动,学生的语感发展就越主动,教师“还”得越迅速,学生的语感发展就越迅速;教师“还”得越有效,学生的语感发展就越有效。
参考文献:
[1]罗宝祥。浅谈小学生语文创新能力培养。中国校外教育,(14)。
[2]梁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探析。新课程(下),(06)。
[3]陈培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的意义。吉林教育,2010(05)。
[4]丛晓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初探。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单位 陕西省勉县教研室)
篇7:语感培养与语感迁移
语感培养与语感迁移
(浙江省三门中学 张章献)
语文能力,概言之可以分为听、说、读、写四大类,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如何联系?靠语感。语感 在有效的阅读中得到培养,得到提高。而写是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从这个角度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 感并能顺利地向写作迁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
国家教委在1990年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初中阶段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有这样的明确要求― ―“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语文学习中语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倾向,而教师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 受力,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
一、语感培养
语言感受力最主要是依靠阅读来培养,并在长期的阅读训练中不断得到积累。语感培养具体从以下三个主 要方面着手。
(一)培养对字词的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 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要培养学生敏 锐的语言感受力还远远不够,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 。这是由语言符号中的“共同性”和“个体性”决定的。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特别区分了语言和言语的差别:语言是一般的,按一定法规组成的完整的符号系统 ,其语词和语义的关系是稳定的、静态的,即约定俗成的;言语是个别的,它是语言存在的形式,其语词和语 义的关系往往是变化的,是语言的使用,具有任意性。从语言的理解角度来说,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来理解所 得的意义往往是明确、具体的,这就是“共同性”。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 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特殊意义、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性,称之为“ 个性化”。
这种“个性化”又往往是作家在传情达意时有意为之。陆机提出“文外曲致”,刘勰主张“情在词外”, 钟嵘倡言“文已尽而意有余”,司空图赞赏“味在咸酸”之外,都主张写作时,须有“言外之意”,也有的是 作者无法表达的情感。中学生所面对的往往是这样的“个性化”语言。
此外,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词。1965年,美国的计算机科学家查德通过大量实验后得出如下论 断:“语言中大量存在着模糊概念。”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思维中又以直觉、顿悟见长,与之相应,汉语词汇具 有很强的模糊性和意象性,富于弹性,富有韵律,内涵的自由度很大。我国的古典作家又往往把模糊性的事物 当作审美观照的对象,“引入于冥漠恍惚之境”。
鉴于上述语言系统的种种特征,语文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一定数量的词语积累作为语感训练的基 础,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语汇积累如滚雪球般增多。在课外阅读中,中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 新词语,第一、第二次接触时可能不懂,到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接触到时,这个词就比较熟悉了。由于反复接触 的`这个词不是孤立的,而是连同整个句子一起出现的,学生就记住了十几句乃至几十句具有这个词的句子,掌 握了该词的使用规则,这时,对这个词的意义从不懂,至开始有些懂,到完全懂了,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 义变化规律也可以掌握了。如此日积月累,又不易遗忘。
当然,语言符号的“共同性”毕竟是基础,对词义的准确理解,是词汇积累的第一步。中学生头脑中积存 的语汇,往往是会用却不会释,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学习词语的方法,显然是十分必要的。课文中出现 的常用词、关键词,也有必要加以点拨。
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的词汇量会不断增加,语言感受力也就不断得到提高。语感力的提高,又使词汇 积累更加容易,就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注意意象积累
每一语言符号,都指向特定的事物,代表特定的意义。古人对言和意的关系论述颇多。张裕钊说:“曰意 、曰词、曰气、曰法,之数者,非判断自为一事,常乘乎其机而混同以凝于一,惟其妙之一出于自然而已。” (《与吴函父书》)他认为“意”“词”“气”是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意”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词 ”是客观存在的语言符号,而“气”就是作者在创作时饱含情感色彩的意象活动。韩愈则特别强调“气”对“ 言”的作用:“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答李翊书》)
气(即意象活动)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一直伴随作者创作的全过程,并驾驭着作者。巴金说:“我写《家》 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 陪着他们哀哭。”福楼拜在写到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杀时,自己也感到“嘴里有砒霜的味道”。作者的这种全身 心投入意象,正是他们情感的契合和感觉的移入。读者凭自己的语感“入境”,情形也往往如此。
既然意象活动也始终伴随着创作过程和解读过程,我们就有必要认识意象的性质、特征。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是化用了庄子“运斤成风”的寓言, 他在这里指的是作家头脑中形成的客观形象与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即蕴涵着情和理的形象,具有瞬息性和随 意性。形诸语言,体现为“气势”。而读者头脑中的意象则是被语词唤起的表象。
从阅读角度来说,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意象形成的快与慢、完整与否,标志着语言感受力的高下。语言 符号是阅读的客体,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只有头脑中有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被作品的语词迅速唤起,组合 成相应的准确鲜明的新意象。
对中学生来说,这一点正是他们的局限。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这大大限制了他们想象力的有效发挥,影 响了意象组合的准确性、完整性,即妨碍了语言感受力的发展。
要提高学生语感力,丰富学生头脑的意象积累,最主要的途径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另外,养成学生勤 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多欣赏有益的影视也是一种途径。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提倡先“入”后“出”。高明的教师,总是以精采的开课,引导学生一头扎入 ;声情并茂的讲述使学生完全沉浸于作品的境界,学生头脑中的相似经验被充分唤起,迅速形成新的意象。然 后再带“出”,逐一琢磨,细细咀嚼,难词、难句便会迎刃而解。
[1] [2] [3] 下一页
篇8:英语教学的语感培养
英语教学的语感培养
外语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把培养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把这一思想贯穿在教学环 节之中。
语感就是对语言的自我感受、领悟的能力。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反映了使用者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我们知道,一个孩子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总是先学会言语,即口语,然后再学习语言文字。在他学习口语 并表达自己意愿的时候并不懂得语言的语法规则,而是在语音、词汇、句子中感受语言的实际意义,在实际交 流中不断掌握母语。这样,当学龄儿童开始学习母语文字时,已经不会有很大的.语感困难了。学习外语则不同 ,学生学习外语语音、词汇、语法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对外语的感知,认知是从无到有、从简到繁,因此, 外语教学的“听”、“说”也应该从培养语感入手,以听说为主,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使他们大胆开口 ,能听、会说,排除学习外语的心理障碍。
在英语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英语的语感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通过听力课,安排好听说训练,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听,从听不懂到听懂,从部分理解到全部理解,从重 复原句到模仿表演,逐步产生对外语的良好感觉。让学生多阅读短文或者原版文章的节选。根据教材的安排, 老师让学生做许多语法练习,这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只停留在从语法到语法的练习上。在学生的语感还不太理 想的情况下,过多地强调语法练习,会使一些学生感到枯燥,影响学习外语的兴趣和效果。所以,在学英语的 初级阶段,教师要尽可能的将语法放在一定的语境中来教,并让学生多阅读难度适宜的短文,不会的词自己查 阅,老师再进行适当讲解,长此以往,学生便会把所学的语法知识和词汇联系起来理解和运用,学生的语感也 会日益增强。
学任何语言都要语言环境,让学生自编、自演短剧,用英语讲述短小精彩的故事,通过集体交流,会有效 地增强语感。举行适当形式的小型竞赛。学生都有自己比别人强的心理,参加小型比赛,如:听力、朗读、讲 故事等。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随时准备提取大脑中储存的信息,竞赛中思考、表达的过程又是对平时知识 集中、概括的过程,这样便增强了语感。
篇9:语感培养“三层次”
语感培养“三层次”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新的课程理念,从三个层次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一、初级层次――感知、积累层次
初中语文课本中很多 篇章,它们大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鼓励学生读背这些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很重要的途径。
1、听说结合,感知语感。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两个表现形式。“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
听是吸收,说是表达。说是对听的检验。因此,听后还须多说,让学生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把听到的语言材料中所蕴含的内容、意义说出来,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感知。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2、读写结合,积累语感。阅读是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苏教版初中第五册)时,文中描写岑参送别友人的重点词句,先指导学生朗读,让他们推敲、品味、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想象体会送别时的背景和情景,然后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重点诗句,体会主人公触景生情,吟诗抒情的感人情境,只有通过诵读,学生能才悟出语言材料中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缤纷的景和感人肺腑的情。
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进行必要的练笔,加以巩固读的成果,这样,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在写中得到发展。
3、勤记多背,积累知识,丰富语感。“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显而易见,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的源泉。初中学生由于生活经历不足,实践经验有限,所以,勤记多背,积累知识,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将是积累、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
二、中级层次――领悟、分析层次
由于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
“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的深层把握,使主体的“神”与客体的“神”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领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读精思,分析琢磨”。在诗歌单元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熟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我舍得花时间、学会耐心的等待,热情的唤醒,巧妙的点拨,使学生由浅入深,从迷茫走到开朗再到顿悟。分析的最佳方法是思考,思考越深入,领悟越深切,久之,则诗歌中所蕴含的'“玄机”就会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传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进一步锻炼。
三、高级层次――内化、运用层次
这是培养语感的高级层次。它的完成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体验和积累的知识来获得,需要引导他们联系实际,帮助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与鉴赏。这是学生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的一种沟通。它需要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要能领会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如果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叶圣陶语文教学论》)这样学生的语感能力才会发生质的飞跃。曾有一位名师在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苏教版初中第五册)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就能印证上述理论。他这样引导:作者对待政治失意、骨肉分离非常豁达,能积极乐观面对,同学们,你有过不如意的事吗?你苦闷过、彷徨过吗?你是怎样做的?请用最简洁的语言说出真实的想法。当场就有两名同学结合自己的经历畅谈了感受,一名同学由对小学老师的不理解,到通过学习这首词后变为理解,一名同学由家庭亲人的不幸而感到苦闷,通过学习后也看开了,明白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的道理。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学习,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另外,对于语言材料的理解,我还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让他们进行多途径的语感实践,语感分析。在此同时,帮助他们掌握语言法则,巩固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强化已形成的语感,使语感在理性的指导下,不断得以修正,整理和提高,形成真正敏锐、准确、深刻的语感能力。
总之,语感像一泓流水,如果我们教师能从这三个层次加强对学生语感的训练,这样既增大它的流量,又不致使其随处漫流,影响它的冲激力。
电话 0513――8432626 13914357026
电邮 haysg@163.com yangdequn249@sina.com
篇10:培养语感的论文
培养语感的论文
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思维,还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有机地渗透德育。古人说“夫缀之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情”是一篇文章的主旨,观文入情,强调了读文章要体味情感。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郭沫若同志曾指出“语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语感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一、朗读吟诵重点句段
培养语感,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现,入情明理的。《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喝鱼汤时,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第一句着急地发问,第二句爱怜地说理,第三句果断地命令,第四句严厉地暗示。结合上下文,了解当时说话的语境,让学生反复诵读,抑扬的语调,变化的速度,语音的轻重,使学生体会到了句子的深刻含义,老班长关心同志,忠于革命的精神也输入学生的心田。
二、咀嚼品味关键词语
培养语感,有的应细细咀嚼,慢慢品味,采用比较,换字等方法,让学生明辨字词的准确性,以求“语语悟其神”。《金色的鱼钩》一课,“老班长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教学时,我让学生把“捧”和“嚼”换成别的词进行比较。学生将“捧”与“拿”“端”比较,“嚼”与“吃”比较,经过品味,辨析出“捧”更能显示老班长对碗里东西的珍惜,“嚼”才能反映草根、鱼骨在嘴里难以下咽。尽管难吃,还当宝贝似的用双手捧,深刻地反映当时条件极端艰苦。老班长断粮多天,在饥饿威胁下一直想着三个病号,自己吃鱼骨头草根,这种舍己为人的品质是多么崇高啊!学生就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佳词妙句,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理解感情所包蕴的作者的观念和认识。
三、推敲揣摩标点符号
培养语感,还要引导学生在标点符号上多思多想。郭沫若在《沸羹集》说“标点符号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标点是文字的眉目,在玩味句子的同时,切不可把标点忽略。《忆铁人》中,当铁人知道自己错批了阿姨时,睁大了眼睛“哦?……咳!”在教学时,可设疑引思:1、铁人简短的话语是什么语气?2、“哦”后面为什么用问号?省略号在这里起什么作用?3、这时,铁人心里会想些什么?4、从这句话,你体会到铁人是怎样的人?经过思索推敲,学生认识到这个问号是说铁人突然明白自己将阿姨批评错了,活现出铁人如梦初醒,瞠目结舌的神态。省略号在这里说明铁人百感交集,矛盾复杂,欲言又止的心理。他内心在责怪自己,咋不把事情搞清楚就乱批评,从心里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咳!”这个自责的感叹。要去承认错误的念头产生后,“调头,回去!”的命令就脱口而出。在揣摩中学生懂得了作者使用标点的匠心所在,体味出铁人是个性格直爽,勇于改错的好党员,受到了强烈的思想感染。
四、引入情境,联想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因此,培养语感要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感情。
有些课文,可以凭借范读或录音,把学生带进情景之中。在情境中唤起学生情感与作者的共鸣。在《月光曲》教学中,听着配有“月光曲”的朗读,使学生产生联想,仿佛和穷兄妹一起在静静地听着,想象着月光、大海……在唤起的情感经验中理解感受文之情,明白了“陶醉”的意思,再通过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对穷兄妹的同情棗遇到知音的激动棗茅屋里产生的激情,了解到贝多芬是个伟大的音乐家。使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五、调动感官,多种形式
培养语感,特别要重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眼看脑想耳听嘴说手动。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的语感在理解中加强,在使用中提高。
1.绘图。《詹天佑》中“开凿隧道”一节,让学生自己阅读,画出隧道示意图。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区分了中部凿井法和两端同时凿进法,了解到詹天佑针对居庸关和八达岭的不同地理情况,在实践中创造了新的开凿隧道的方法,真是一个杰出的工程师。
2.填表。《高尔基的童年》一文中写出了阿辽沙在店主人百般阻挠下刻苦读书的事,可以制成表格,让学生边读边填,“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阿辽沙怎样读书,店主人怎样反对,阿辽沙怎样对待,说明什么问题”这六个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性感知。
3.复述讨论。语感的培养除了以上这些隐形交流外,还需要学生经常处于语言之中进行语言交流。课堂中的复述,讨论争辩,回答问题都是训练语感的手段。通过语言参与,让学生处于多形态交往中,感知语言、熟悉语言、正确使用语言,才能提高语感的敏锐
★ 五年级集体备课中心发言材料-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浅谈如何通过诵读培养语感(共10篇)】相关文章:
教学中对语感的一些思考(网友来稿)2023-05-11
木兰诗的说课稿2023-06-10
浅析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2023-01-10
诵读而不能误读 ( 教学论文)2022-06-26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对策2023-02-02
诵读教学论文2024-04-24
《木兰诗》优秀说课稿2022-09-05
初中语文童趣说课稿2022-08-31
《童趣》说课稿2022-10-31
论语说课稿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