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的改善和调理论文(锦集7篇)由网友“高山我梦”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的改善和调理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的改善和调理论文
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人在物质生活上一天比一天好.可却感到一天比一天“活的累”。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可总是感到烦躁、焦虑、沮丧、羞怯,表现为急躁易怒、忧郁多疑、孤僻自负、忧柔胆怯,甚至心理失衡、难以自控:再加上我国特有的人口众多、独生子女。以及上学、就业竞争激烈等问题。使得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患心理障碍的机会只会增多,不会减少。因此,在加强预防和监控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的同时,开展对他们心理障碍的改善和调理的研究、探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
一、青少年学生,理健康的现状
人们在创造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心理上的困扰.威胁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心理行为问题日益突出。发生在云南大学的一起故意杀人案震惊全国.案犯马加爵因琐事与同窗三年多的同学积怨.并处心积虑采取其残忍的手段连杀四名同学后出逃:还有近来连续发生的青少年学生因学习任务繁重不堪重负、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跳楼的恶性的事件.均作为极端案例而引起媒体舆论的普遍关注。而这些极端案例的背后.是日益普遍存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隐患;在学生家长、老师的一般经验中。相当比例的青少年呈现出敏感、脆弱、孤僻、焦虑等心理特征。据报到:“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高达20%以上。”然而,有上述心理特征的青少年,若能正确面对且进行有效自我调理。这些心理问题就能得以解决.否则,就会产生心理障碍以致出现异常的行为。故此.心理障碍酝酿着悲剧.成为违法犯罪的主演诱因透过这些触目惊心的恶性的事件.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再敲警钟.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关于广州大学生的一份调查材料显示:“4675个被抽查的大学生中.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55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1.79%。其中.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共36人,占凋查总数的0.76%,其症状包括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强迫、焦虑、偏执、抑郁等。这些症状都可能导致这部分大学生的行为偏差,有些症状隐含攻击性和残忍性.甚至可以说是产生马加爵事件的土壤和温床。”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的时候了。《全国普通教育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就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中明确的提出:“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从而,必须高度重视体育与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而健康发展的心理健康有机结合起来,广泛运用体育的各种途径、方法与手段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对于有效地促进心理健康.克服心理障碍,调节心理状态,预防心理疾病.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各种适应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体育锻炼改善和调理心理障碍的基本原理
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即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至肌肉.也可以从肌肉传至大脑。肌肉活动积极,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多.大脑的兴奋水平就高,情绪就会高涨反之.肌肉愈放松,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愈少,大脑的兴奋性就降低.情绪就不会高涨。运用体育的方法与手段之所以能有效的改善和调节人的情绪.也就是有效的运用和遵循了这一基本原理。
有关研究也早已证明:心理疾病长期得不到改善便会通过一定途径导致生理疾病。例如。好激动或性格过于内向、比较固执的人.易发生原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一个人如老是处在压抑的性格和失望愤怒的情绪中.也常常是癌症的诱发凶素。然而.生理疾病,若久病不愈也会导致一些因性格缺陷而引发的心理疾病例如.结肠炎患者常伴有依赖、受压抑、情感受挫、争强好胜:心脏病患者常伴有忙碌、急躁、缺乏自控等。由此可见,无论是心理疾病还是生理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预防和调理治疗.就会有可能相互转化,导致病上加病。所以,加强学校体育.使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对预防和调理治疗生理、心理疾病.确保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极为重要。
三、体育锻炼改善和调理心理障碍的独特优势
研究与实践证明.体育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益脑增智,锻炼意志品质.增强和提高他们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信心与能力.而且能有效的愉悦身心,调节情绪,发展个性,完善自我,健全人格,改善人际关系;况且科学而合理,适宜地体育锻炼没有副作用.易于被患者接受。故此,体育锻炼对改善和凋理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
1、能有效的增强和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以利于预防和调理治愈学生的生理、心理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健全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人们身体活动的方式,直接改变其在安静状态下生理。心理活动的方式,促使身体各机能系统进人积极而良性的活动状态.从而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各系统的器官处于高度兴奋和活跃水平.把安静时处于长时间关闭状态的毛细血管.肺泡.肌纤维和神经细胞尽可能的激活起来。因而.体育锻炼不仅能使人体各系统的器官从血液中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而且能使其在形态和技能上得到有效而良好的发展,从而强身体魄.增进健康。而健康的肌体.良好的'神经系统和各机能系统又是人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所以。通过体育锻炼.加强和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以利于预防和调理治愈一些常见的生理疾病.同时.也有利于有效的预防和调理治愈.如神经衰弱症.焦虑症和抑郁正等青少年学生中常见的一些心理疾病
2、能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以利于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完善自我
自我教育是个体把自身作为教育对象而进行的教育过程。自我教育中的“自我”.正是形成完整个性的重要内容。对青少年学生来说,情感丰富,智力水平较高,理解能力较强,接受能力较好.并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和自学的能力。因此,结合其兴趣、爱好、特长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特征.学习并掌握自我进行体育锻炼的知识.技术、技能.提高自我锻炼、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并形成一种自学、自炼的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这些对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及其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完善自我都是切实可行的。
3、充分利用‘群体竞争’的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勇于拼搏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健全人格
体育活动几乎包括含了人类一切形式的活动(有如:身体的、心理的、认识的、情绪的、意志品质的等等)。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充分表现利己与利他心、协作精神与个人主义、和睦友好与敌视抗争等.究竟倾向哪一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集体的氛围因此.具有良好氛围的体育学习集体,才能培养和激发集体成员体育学习的良好动机。所以,在游戏、比赛等集体性体育活动中.充分利用“群体竞争”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拼搏的竞争意识及其能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团队精神等。这些都是改善心里障碍,促进心里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形式多样,体育竞赛活动丰富多彩.能够满足各种个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人与人交往及其友谊的需要.以利于增强和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与荣誉感,这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学生通过体育比赛的胜与负、成与败的反复磨练,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与适应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意志品质.而且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是学生问的关系亲切和睦、融洽和谐,使学生从中感受喜悦、精神愉快.很好地克服脆弱、孤僻、易怒、焦虑等性格缺陷.从而以利于协调人际关系.促进良好性格特征的形成.使青少年学生形成乐观的情绪与开朗的性格.健全的人格。 4、科学而适宜地体育锻炼没有副作用.易于被心理障碍患者接受.便于自我监控调理治疗.以利于推广运用
有关研究表明:采用不同强度、时间、速度、幅度和节奏的体育活动.能有效的达到和实现心理改善转化与调理治愈的目的;而且易于被心理障碍患者接受,见效快,且反弹小、无副作用。绝大多数心理障碍患者不认为自己有病,更不愿意去心理咨询机构或寻求心理医生治疗.但对体育手段的调理治疗较易接受.因为患者接受调理治疗时没有病人的感觉.能避免周围人的议论.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得到调理治疗。体育手段的调理治疗不仅能有效的调理心理状态,而且能有益于改善生理水平.以利于达到用健康的生理来促进病态心理的调理治疗。因此.科学而合理、适宜地体育锻炼对调理治疗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有其独特的疗效.而且见效快.复发的可能性小.就如同中医治疗是治本,更没有什么危险或副作用;也不受什么医疗条件的限制.简便易行.更不需花费财力,经济实用.即便于学生自我监控调理治疗.也有利于推广运用。从而,充实了学校心理调理治疗的手段和内容.弥补了现有学校心理咨询、调理治疗学生心理障碍之机构人员和设备的不足。
四、改善和调理学生心理障碍的几种运动处方
运用运动处方对心理障碍进行的改善和调理治愈.可使人的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兴趣改变、心情放松、情绪稳定。
在青少年学生中患心理障碍的类型主要有:孤僻型、焦虑型、易怒型等。实践证明,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患者,采用不同种类的运动项目和不同强度、时问而进行锻炼的运动处方,针对性强、见效快、效果好。下面就上述的几种心理障碍改善和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简介如下:
1、孤僻型之改善和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
假若你自我觉得性格孤僻、不大和群,人际关系敏感、紧张.做事缺乏自信、自尊自强不够时.可选择一些以有氧锻炼相结合,且技巧性较强的集体运动项目:例如:篮球、排球、足球、兵乓球、羽毛球、网球,以及接力跑等。锻炼时应采用的强度为强弱交替.用时稍长,而且幅度大小、速度和节奏快慢相结合的动作练习。有效的锻炼强度其心率可控制在140次,分钟左右;锻炼持续时间为8~15周,每周锻炼3―4次,每次锻炼用时一般不少于30分钟患者应当有意识地参与和他人的合作练习.从而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提高自信.完善自我的同时.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2、焦虑型之改善和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
假若你自己觉得遇事总是情绪烦躁、焦虑不安、心神不定时.可选择一些以有氧锻炼为主、且兴趣性较强或患者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例如:除球类项目外。跳绳、韵律操、体育舞蹈,以及登山、游泳等。锻炼时应采用强度大、用时适宜,而且速度快、幅度适中的动作练习。大强度体育锻炼时的心率可达160次/分钟;锻炼持续时间为8―15周,每周锻炼2―4次,每次锻炼用时应当在20―30分钟通过此类体育锻炼使患者心神得以改善和调理治疗.情绪趋于稳定:处事稳妥自如.得心应手。然而.要注意的是锻炼后.必须进行充分的放松整理活动,让全身得到充分的放松、恢复,这是该类型心理障碍之改善和调理治疗的关键
3、易怒型之改善和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
倘若你发现自己遇事不冷静、性情易急躁、感情易冲动.甚至易发怒时.可选择一些以有氧锻炼为主.且自己感兴趣或重意念的运动项目:例如:长距离的行走或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练极剑,以及气功等。锻炼是应采用强度适中,用时较长。而且幅度较大、速度和节奏缓慢的动作练习。强度适中的体育锻炼时心率应当控制在120次/分钟以内:锻炼持续时间为8―15周。每周锻炼3―5次.每次锻炼用时应当在40分钟以上.尚若患者本人身体状态较好用时还可更长一些.可达一个小时。通过此类体育锻炼使情绪的兴奋性降低,把兴奋性控制在适中的水平:患者长期坚持参加锻炼,能有效地陶冶情操、改善性情、稳定情绪,使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作为改善和弥补心理缺陷.完善自我、健全人格的调理治疗形式,不是一般的体育娱乐活动.要想达到有效的消耗因患心理障碍所积累的大量的心理能量.打乱患者已形成的病态心理秩序.最终使患者身心平衡.实现身心健康之目的.就必须在制定运动处方时.充分考虑选用什么运动项目、采用何种锻炼强度,锻炼持续时间的长短等诸多方面都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及其所处的环境与条件而定。而且每次锻炼的时问与锻炼的强度呈反比.即:锻炼的强度大,持续的时间相应缩短;锻炼的强度小,持续的时间应当延长。
从而,为了有效地改善和调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障碍.体育锻炼时,无论是运动项目的选用、锻炼强度的强弱.还是运动量的大小及其持续时间长短的安排等.建议如下:
1、运动项目的采用应因人而异,最好是选用患者熟悉、喜欢、感兴趣的项目内容,这样,才能使患者全身心是投入。
2、锻炼强度要适中.应以中等强度或强弱交替的强度安排为主.锻炼时心率一般应控制在120~160次/分钟之间为宜。
3、锻炼持续时间可酌情安排8―15周.每周锻炼2―5次.每次锻炼用时一般应在20―60分钟之间。
4、在运动量的安排上要遵循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原则的同时.对患者参与调理治疗的体育活动要及时而更多的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培养良好的心境.以利于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的改善和调理治愈.使他们真正成为身心健康而和谐发展的、能够适应21世纪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篇2:体育锻炼对矫正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研究论文
体育锻炼对矫正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运动锻炼 心理健康 大学生
论文摘要: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衬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146名学生进行测试后,选出12名患有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以每周三次,每次进行俯卧撑米跑的方法,锻炼10周。实验结果提示,长时间结伴方式的锻炼,能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运动锻炼与心理健康存在着显著的互动关系。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概念的重要内涵.目前,我国已步人独生子女时代,而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适应挑战的能力,是目前高校素质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大学生心理障碍,专门设计了矫正大学生心里障碍的实验方法,初步探索运动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我们对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的146名学生经SCL-90量表测试后,选出12名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平均年龄19岁,生活和学习条件基本相同,均无器质性疾病,无专项运动训练史,而运动锻炼的内容安排及难度充分考虑到实验对象的运动能力及所掌握的技能,同时注意运动场地及器材尽可能简单,以提高运动锻炼的可能性。
2.研究方法①测试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CL-90symptonchecklist90)o②制定克服心理障碍的运动锻炼的方法:俯卧撑,2000米跑。③练习方法在课外活动时间,采用集体练习方法,教师现场指导,每周三次,共试验10周。④试验方案试验前用SCL-90量表进行测试,经10周练习后,再用该量表进行测试,在测试和练习前后都没有对学生进行暗示,以保证学生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真实试验⑤数据处理所测数据由SPSS.8.0软件进行统计,求平均数(X),标准差(S)并进行配对T试验。
二、结果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被选的12名学生的SCL-90各因子得分与国内普通高校学生SCL-90常模相比较,他们在人际关系、焦虑、抑郁的得分明显高于国内普通高校常模,表明他们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经过10周有计划的运动锻炼后,再对这12名学生进行SCL-90测试,与运动锻炼前的SCL-90得分比较发现,在人际关系、焦虑二因子有明显的下降,在抑郁、躯体化、强迫三因子有一般性的下降,而敌对、精神病性、恐惧、偏执四因子前后基本上变化不大。
三、讨论
SCL-90量表编制以来已广泛应用于神经科的临床研究,其症状的效度系数在0.77一0.90之间,表明此量表的评定结果具有较高的真实性。目前我国已步人独生子女时代,许多学生缺乏自觉运动锻炼的习惯,而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辅导的减少,又进一步造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下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迫在眉睫。
运动锻炼能调节紧张情绪,缓解心理上的紧张压力,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有效的改善人际关系。试验结果表明,人际关系因子有显著性下降。这说明与集体运动锻炼,强制性的增加了他们相互交往的机会有关,另一方面,这类运动锻炼,有利于情感交流和解除自我幽闭,更容易与他人之间形成友朋关系,大学生可以借助运动锻炼的方式来认识、调整和改造心理品质与行为方式。
运动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可能是全方位的。通过运动锻炼,身体素质的提高与锻炼的内在动机是分不开的,运动锻炼的水平与精神健康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从表1可看出,受试者的焦虑因子有显著的下降,运动能力低的学生总的焦虑水平明显较高,通过锻炼,健康的感觉导致心里功能的积极变化,锻炼后学生的焦虑状态、学生的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下降,这说明运动锻炼水平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较强的互动关系。
运动锻炼能有效地降低抑郁程度,从表1试验结果显示,抑郁因子试验后比试验前的值有所下降,这说明经过10周的有规律的运动锻炼能有效的改善大学生的抑郁情况,减轻抑郁程度。有研究表明③运动锻炼可以增加人体内啡吠的含量(其作用是协调统一应激状态下全身各系统的机能),提高了学生的欣快感。
从表1结果显示,试验后的强迫症状因子的得分要比试验前有下降,表明通过有规律的运动锻炼后使强迫症状减轻,强迫症状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担忧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因为运动锻炼可以作为一种发泄,将各种烦恼、不安的情绪发泄出来,从而使心理得以平衡。
四、结论和建议
运动锻炼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可以调节和缓解不良的心理症状,运动锻炼对促进人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由于运动锻炼简便易行,便于自我调节和治疗,且有身心并治的效果,把运动锻炼作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则有其他心理治疗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从以上试验结果表明运动锻炼能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使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
因此,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创造条件,调动和组织大学生积极的参加各类课余运动锻炼。
篇3:体育锻炼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论文
体育锻炼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论文
摘要:对于小学生来讲,需要应用良好的方法来进行体育锻炼,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使得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得他们成为有理想、有素养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良好的体育素质是学习的基础,是他们进行文化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需要引起广大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的重视。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讲,我国小学生的体育锻炼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其主要的表现有:学生没有积极地参加到体育锻炼活动中,注重体育学习的成绩、不重视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普遍存在身体羸弱的问题。因此,主要就影响小学生体育锻炼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应用体育锻炼形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意义三个方面内容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锻炼;良好行为习惯;影响因素;养成方法;意义
一、影响小学生体育锻炼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
我国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的表现有:小学生普遍存在不想进行体育锻炼,不愿进行体育锻炼甚至是拒绝进行体育锻炼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他们无法有效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由众多的因素导致的。我们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因素。1.学生的爱好兴趣。良好的兴趣是小学生开展良好体育锻炼的基础。没有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兴趣,教师就无法有效地应用适当的体育课程模式来开展体育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都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具体来讲,(1)学生没有良好的体育锻炼兴趣,认为体育锻炼活动会浪费他们的学习时间,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进行良好体育锻炼对于提高他们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在日常的行为中不愿进行体育锻炼,无法从开展体育活动中来培养自身的身体素质、进行良好体育精神和思维的养成。(2)一些学生的家庭条件不富裕,转移了他们的一部分注意力,使得他们的意志存在薄弱的问题,无法在良好的环境中长期从事体育锻炼活动,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其他方面的良好习惯。2.沉重的课业负担。我国在新时期进行了小学教学模式改革。但是,从实际执行情况来讲,普遍存在执行不力、小学生的负担没有被有效减轻。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一些学校需要保障自身具有良好的升学率,提高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扩大学校的知名度,最终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它们普遍存在通过大量的课程培训来提高学生应试成绩的问题,无法使得学生应用一些时间去进行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同时,大多数家长对自己的子女都寄予厚望,为他们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希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种方式的目的是好的。3.没有进行良好引导。对于小学的体育教师来讲,没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使得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没有养成,他们的身体素质没有有效提高,对于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其主要的表现有:教师没有严格地制订出良好的体育教学计划,无法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体育教学的内容存在空洞问题、学生无法有效开展系统性体育锻炼,他们普遍将体育课程项目当成进行休闲的时间。比如:一些男同学进行打篮球等活动、女同学普遍地进行散步和聊天。从实质上来讲,这种方式的体育教学严重浪费了时间,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4.学校、家长、社会的不重视。对于在小学中开展良好的体育锻炼活动,学校、家长、社会普遍存在不重视的问题。比如:一些家长认为进行体育锻炼活动会严重浪费时间,无法使得学生集中精力去学习,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而一些学校也存在不重视体育锻炼活动的问题,没有良好的体育活动锻炼的场地、设施等等,没有起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1]。
二、应用体育锻炼形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
1.提高体育课程的水平。对于小学体育教师来讲,需要应用良好的方式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充分调动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使得他们通过良好的体育锻炼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来讲,(1)教师需要应用网络多媒体和微课的形式来进行体育课程理论知识的讲解,有利于学生在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的氛围中来进行学习,增强对体育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为今后在这些知识的引导下进行良好的体育实践锻炼活动打好基础。比如:我们以珠海市香洲区前山小学田径课程开展为例子进行具体的说明。体育教师通过在课程中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有效性训练,对于学生的田径技能进行训练,有利于学生积极参加到篮球体育活动中。比如:必要的奔跑、跳跃、投掷、竞走等方式的配合提高学生田径的素养和能力,在使得他们拥有健康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他们的体育精神。如:在竞走中通过良好身体素质的应用、通过他们自身意志品质的应用锻炼他们的耐心和毅力。(2)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年龄、习惯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系统性的体育实践锻炼教学活动。比如:我们以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体育锻炼基础、一定的知识能力。因此,对于他们需要进行田径、球类等系统性的体育锻炼活动,使得他们在良好的体育活动中获得乐趣、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转变以往对体育锻炼的观念,使得他们通过这些活动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教师需要对体育活动的内容进行合理化安排,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他们在教学中进行感悟和体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敢于在困难面前积极、勇敢地进行拼搏。原因在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需要教师以他们的特点为主,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比如:我们同样以田径项目为例子进行具体说明。对于爱好长跑的学生,教师需要进行有效指导,培养他们的耐力、坚强的意志,在这摘要:对于小学生来讲,需要应用良好的方法来进行体育锻炼,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使得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得他们种长跑锻炼中养成坚韧不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而对于一些爱好投掷类项目的学生,教师需要在日常的体育活动中锻炼他们的肌肉力量、爆发力,可以将自己全身的力量在投掷中瞬间爆发。通过这样不同方式的教学,教师提高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使得学生在自身爱好的体育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良好体育锻炼环境的创造有利于学生在良好环境中提高学习的成绩、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具体来讲,(1)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兴趣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调查,将具有相同爱好的学生组建为一个体育锻炼的小组,有利于他们在体育锻炼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相互进行学习和监督,开展有效的体育活动,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比如:我们以全能体育活动锻炼小组的设立为例子进行具体说明。教师通过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指导教学。比如:奔跑的基本动作、跳跃的技巧、提高投掷技艺的手法等进行全面性指导,有利于学生在这种全能锻炼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拼搏精神,具有兢兢业业的品格,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生活中、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得他们通过开展良好的体育锻炼,提高素质和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2)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学校和教师需要进行积极的配合,通过众多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活动氛围,充分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奋发精神,渐渐使得他们养成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奋发有为的习惯、开拓进取的习惯,为他们的进步和发展打好基础,使得他们在将来的学习中和工作中通过这些良好行为习惯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素质和才能,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杰出人才。3.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是进行专业化体育锻炼活动的载体。因此,学校和社会需要进行大量资金的投入,营建良好的体育锻炼场所、购买各种体育锻炼应用的设备设施。(1)学校需要进行认真的规划,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塑胶跑道的建设、跑道周边坐椅的设置、操场中良好跳高设备设施、跳远设备设施、铅球、铁饼等投资类设备设施的建设等等,为更好地开展田径项目打好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2)我国社会也需要对小学生体育锻炼问题足够重视,使得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提高身体素质。4.转变学生和家长的固有观念。转变学生和家长的固有观念思维,使得他们意识到进行良好体育锻炼活动的重要性。具体来讲,(1)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应用课程的讲解、与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等方式渐渐转变学生和家长的固有观念,使得他们具有全新的思维,与教师进行积极的配合,在抓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抓学生的体育锻炼问题、积极监督他们开展有效的锻炼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2)教师需要应用众多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通过这些例子渐渐转变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有利于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某一项体育活动产生良好的兴趣,在体育锻炼小组中进行有效的体育活动,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式。比如:我们以小学六年级开展的乒乓球体育锻炼小组活动为例子进行具体说明。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在良好乒乓球对抗性活动中锻炼学生身体的耐力和灵活性,使得他们身体素质提高的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良好习惯,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和生活中也应用这些良好习惯来进行知识的探求、生活目标的探索。而在篮球的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应用微课教学、网络多媒体教学方式对经典的田径比赛进行直观和生动的展现,使得学生被其中具有的良好拼搏精神、奋斗的精神、坚定的意志和永不言败的品格深深感染,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生活中养成以上方面的良好习惯,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比如:我们以北京奥运会中博尔特的精彩表现为例子进行具体说明。博尔特凭借着自身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过人的意志品质,打破100米跑、200米跑、4×100米跑三项世界记录,被永远铭记在奥运会的历史中。而这些成绩的取得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与博尔特日常体育锻炼中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5.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素养。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素养,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使得他们勇敢地面对存在的问题。比如:我们以篮球的体育锻炼活动为例子进行具体说明。教师通过对学生开展良好的篮球对抗性训练,使得他们在传球、运球、过人、投篮、整体性的技战术配合中锻炼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和个人顽强拼搏精神,在比赛落后时,依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积极地投入到比赛中,通过有效的配合、对抗等挽回不利的局面。即便是最终依然输掉比赛,也需要具有乐观的态度、保持平和的心态。这些良好精神和习惯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应用体育锻炼形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
应用体育锻炼形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在良好的体育锻炼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在小组中体育锻炼成员的积极帮助下,通过良好体育活动的开展提高了自身身体素质,养成了良好的体育精神和行为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了基础。其次,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他们通过转变学生、家长固有的理念,应用众多良好的体育锻炼模式提高了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有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再次,从学校方面进行分析,通过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修建和购买各种各样体育活动锻炼设备设施,有利于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可以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锻炼身体素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最后,从社会的角度进行分析,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通过高质量的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行为模式,可以在将来的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成长为我国进行经济建设、推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人才,也在这种发展和进步中实现自身的价值[2]。对于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有利于小学体育教师应用各种有效方法来开展新型的体育锻炼活动,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得他们通过有效的体育锻炼活动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打好基础,应用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泽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2).
[2]马岩.学生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4(5):236.
篇4:高校体育对学生心理障碍的克服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心理障碍;学生;克服
论文摘要:本文从高校体育的特殊环境和高校体育的形式。论述高校体育对学生心理障碍的克服。旨在注重高校体育的功能,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发挥高校体育的特长.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就是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心理因素或心理状态。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焦虑、麻木和冷漠逆向心理、狭隘和抑郁、神经过敏、闭锁心理等。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大学生中有30%左右存有各种心理障碍,特别是马家爵事件.使我们看到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是关系到我国人才的培养、教育目标实现的大间题。
篇5:高校体育对学生心理障碍的克服论文
1.1高校校园的体育自然环境对心理障碍的克服
人类的心理与行为是在后天环境下,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的教育影响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教育的投人力度逐渐加强,校园的物质基础建设得到很大改善,校园环境整洁、美丽优雅,使人精神偷快、轻松,给人以充满生机和奋发向上的感受,校园的绿色植物不但能增添空间的绿意,而且能培养不少生活的情趣,令人心旷神怡。在这优美的校园、清新的空气、充足的阳光里进行体育教学,使学生们呼吸更加通畅、心情欢愉、忘却烦恼,从而改善大脑皮层的状态,使其兴奋与抑制达到新的平衡,精神状态也得到应有的调节。加之体育教学一般都是在生动、活泼、风趣、形式富于变化的环境中进行,学生存有的紧张情绪得以松弛,自卑、优郁、脆弱的心理,也在此种融洽环境中得到抑制。
1.2高校校园的体育文化环境对心理障碍的克服
高校的校园文化在高校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中,有着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的校园文化给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学生在积极、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情操得到了陶冶,自身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作为校园文化形式之一的校园体育文化,它给予学生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等方面一系列的适应反应,从而对机体产生积极的影响,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校园体育文化也有助于学生的心理调节,它能锻炼意志品质,催人奋发进取,培养集体观念,加强组织纪律,协调人际关系,消除精神烦恼,给人带来欢愉,使人身心和谐、健康。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开展能适合学生个人爱好的形式各异、内容多彩的课外体育文化活动,这不但对学生体育兴趣、体育能力、个性发展非常有利,而且有助于活跃人际关系和强化群体意识,有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克服。
篇6:高校体育对学生心理障碍的克服论文
体育运动不仅能健身,亦有益于心理健康。生理学研究表明,人体在运动时,大脑会释放一些能引起精神愉快的化学物质—内啡素,内啡素分泌得越多,人的愉快感、放松感越强烈。也有研究发现每大参加一定体育活动的人比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的人,在精神、情绪、心境等各方面都好得多。体育运动还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反映能力,增强肌肉活动的能力,提高心脏潜力,增加消化与吸收的能力,加速人体生长发育。
2.1快乐、休闲体育对心理障碍的克服
快乐、休闲体育常是健身、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娱乐性较强的项目。大学生在学习之余,参加这种欢乐、活泼、友好等交融在一起的体育活动,有助于松弛身心,兴奋中心转移,从而恢复身心疲劳,有利于身心健康,达到积极休息,恢复精力体力。通过健身、健美操、体育舞蹈练习过程中体现的艺术美,有助于学生的情操陶冶,使其受到美的熏陶,丰富了内心世界,提高精神境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快乐休闲体育练习群体的流动性,把学生的接触面扩展到整个学校,甚至面向社会,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交流,心灵得到沟通,为那些不懂交友艺术的学生提供了有益场所,从而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丰富人生体验。
2.2传统竞技体育对心理障碍的克服
传统竞技体育具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之功效。挫折会给人带来心理紧张及焦虑,而一般体质好的人比身体虚弱、生理有缺陷的人对挫折的容忍力要高。传统竞技体育还有宣泄的作用,当要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时,可以到运动场上打打球,也可以到郊外去爬山,通过转移“视线”,消耗内能,使怒气自然宜泄出来。此外传统竞技体育的集体性、艰苦性、对抗性、耐久性,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通过长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往直前、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通过登山活动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和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通过球类的竞赛活动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团结友爱的集体精神。竞技体育具有较高技术和战术水平,吸引着许多学生参加体育训练和比赛,通过身体力行的训练和运动比赛,学生可以得到胜负、成败、荣辱、争让等各种情感体验,胜者信心得以增强,获得实现目标的经验,负者则可以从中探索失败的原因、从而达到心理承受力的培养,为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提供心理尝试。
3建议
3.1注重教师的实际运用能力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其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而对体育克服心理障碍方面认识不够,运用也极少。因此必须注重教师这方面能力的实际运用,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设计练习项目并合理安排,制定具体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制定课外体育计划,充分发挥体育的这一功能,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3.2积极组织与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文化具有影响人们思想行为方式的社会功能,造成人们适应各种环境下从事或选择各种活动的思想意识、心理因素、行为导向。积极组织与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和建立了良好的社会风气、校风、班风,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健康、理想的娱乐方式,让学生在和谐的韵律中获得精神快感,使学习中造成的脑力疲劳和紧张的情绪得到调节,最终达到“净化”感情和充分享受生活乐趣的目的。随着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学生之间的交往增加,兴趣爱好广泛,由单一性变为多样性、广泛性,从而有效地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篇7:高职学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
高职学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
“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随着对体育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关注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许多专家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密切关系,并取得了建设性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提高认识和深化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以往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大多是局限在基本理论和状况调查的范围,虽然这些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要真正解决我国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还需要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目前主要对策是从心理咨询、心理教育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然而在以往的学校体育中这方面未予以重视,因此,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就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及在具体体育锻炼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上进行研究和探索。研究表明,身体锻炼能降低应激反应、调节情绪、增进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因此,日常生活中身体锻炼已不仅被人们用来作为健身的方法,也被人们用来作为调节心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受到锻炼的种类、锻炼强度、锻炼持续时间、锻炼频度等因素的影响。为此,本文拟就民间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进行研究,旨在为高职院校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方法指导。
1实验过程与研究方法
随机分层抽取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2013级、2014级部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年级选32人(男女各16人),共计96人。其中48人(男女各24人)作为实验班,另48人作为对照班。实验组用跳绳、跳皮筋、拔河、踢毽子等民间体育项目连续干预10周,对照组仍用国家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进行10周教学,两组被试每周锻炼3次,每次锻炼时间为40分钟。实验前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HealthTest,简称MHT)分别测试实验组被试和对照组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实验结束后仍用MHT分别测试实验组被试和对照组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所测数据采用SPSSforWindows10.0软件包统计处理。
2实验结果与分析
2.1实验结果
表1结果显示,实验后民间体育锻炼组被试无论在总分及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实验前相应因子得分,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及自责倾向六个因子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总分及其它因子得分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实验后对照组被试除了冲动倾向因子得分外,其它所有因子得分均低于实验前相应因子得分,但只有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因子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
2.2分析与讨论
已有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作为一种发泄口,可以将各种心理矛盾引发的烦恼、焦虑、不安等应激情绪发泄出去,从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蔡先锋等人的研究指出,长期参加运动训练的高职学生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普通高职学生。蒋碧艳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调查中指出,体育锻炼能有效地降低紧张、愤怒、疲劳、慌乱及抑郁等不良情绪。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被试连续参加民间传统体育锻炼10周后,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与改善,该研究结果支持了上述有关身体锻炼能够调节心理矛盾,改善情绪状态,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结论。但是对照组被试参加国家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锻炼后,除了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因子状况有明显改善外,被试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及各个因子状况上均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这似乎又与上述运动有利心理健康的结论有不吻合之处。对此可作如下解释,对照组被试是集体形式参加锻炼的,锻炼者可在活动中通过相互交往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因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因子状况改善是很正常的。那么,为什么对照组被试运动后其它因子状况没有改善呢?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国家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趣味性较差,不受学生喜欢所致。张力为研究认为,身体锻炼要取得最佳心理效应,首先必须是令参与者愉快和感兴趣的活动,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当然,也有研究者提出不同解释,陈建国等在一项研究中指出,按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与锻炼,实验前后对照组被试心理状况未发生明显改善,可能是由于实验前后锻炼内容相同所造成的。在此暂且不论其解释是否正确,但至少可以对其解释提出以下两点质疑。首先,实验前没有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差异性比较,假如对照组被试实验前心理健康状况已处于较高水平,那么运动后被试心理健康状况改善不明显是很正常的。其次,在研究中仅对被试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作了比较,没有对心理健康其它因子状况比较,究竟各因子状况变化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当然,以上仅是一种推测,对此尚需实验加以验证。
3小结与建议
民间传统体育锻炼有利于改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由于它趣味性强,运动量适中,深受学生喜欢,建议把民间部分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体育教材列为高职学生体育课教学内容之一。
★ 营养学论文范文
★ 教学论文评比标准
【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的改善和调理论文(锦集7篇)】相关文章:
论文评审2022-12-24
道教养生浅谈论文2023-11-08
青少年中长跑训练疲劳与恢复方法论文2022-07-21
论文评审表范文2022-07-29
关于中医的论文2023-10-03
内分泌查房记录范文2022-10-22
药理学教学赏识教育论文2022-05-06
健康讲座计划书2024-01-30
书法艺术中哲学思想的体现论文2023-11-04
关于英语中医论文范文2023-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