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论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新(锦集13篇)由网友“多醋多麻酱w”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小学音乐论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新,欢迎大家分享。
篇1:小学音乐论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新
小学音乐论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新
小学音乐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所以,音乐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应扮演课堂的组织者、主导者的角色,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创新和自我表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提高教学效率的动力机制。
音乐教学要以文化为本,提倡多元综合
21世纪需要的人才要有高的文化层次,多元的知识结构。新的音乐教育应超越音乐技能技巧,应挖掘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加强音乐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联系。加强教育内容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增加学科内在联系,如音乐与戏剧、舞蹈、音乐与语文、美术,音乐与物理、历史、地理、政治,音乐与生活等等的联系。力求创设一个音乐教育的文化环境,让音乐课以音乐审美为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树立平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使音乐课堂教学成为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
要把音乐欣赏放在重要的位置
传统的音乐教育重视唱歌、识谱、乐理、器乐等技能技巧,“音乐课”在很长时间内被称为“唱歌课”音乐欣赏被放在次要、可有可无的位置上。在欧洲,早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就开展了一场艺术教育运动,并在运动中达成共识:通过欣赏教学,培养感受艺术美的能力,以此为目的实施艺术教育,把培养人的创造性提到一定高度。穆塞尔指出: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音乐欣赏课是在音乐教育中,设法引起儿童对音乐的爱好,并使这种爱好更深、更有智慧的一种力量”。周大风在《音乐教育重要熏染》一文中指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以音乐欣赏为主体。音乐表现应在学生欣赏后动情时,主动要求表现美的时候才予以进行”。吴斌说:“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中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点”。把音乐欣赏放在重要的位置,是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一种新的走向。
篇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论文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论文
高中新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展不同见解。”这一“强调”实质就是确立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由于传统教学方式以及应试教育意识的束缚,我们有些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多的是执行“唯我中心”,“唯我而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我们这些乡村中学中,由于就读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差,有些教师力求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可是学生却鼓动不起来,就如同穷困的地区要它在短时间内奔向小康生活那样举步维艰。所以执行这一教学方式更多的是“光打雷,不下雨”,甚而至于为了赶进度,更多的教师包办了学生应该随堂思考,随堂讨论,随堂该写的一切。这样做,不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均衡有个性发展没有半点收获,反而还压抑了学生个性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为此,笔者就主体性教学谈谈几点粗浅的实施程序方案,也期望同行指正。
首先明确什么是主体性教学,主体性是以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具体指的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活其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主动参与,以自身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体验和感受过程,探索和解决问题为特征,以促进主体认知、情感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的课堂实践。那么在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特征呢。
一、保持平和心态,构建和谐氛围。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二者之间的活动,离不开课堂里师生之间的默契和谐的表演。
在这双边活动表演中,要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不能避开老师而纯粹地把学生推上主人公地位的。因离开老师的引导和点拨,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会漫无目的,不着边际,学生就会思无所向,判无定则。但教师一味板着面孔,故着严肃,即使把主动权放给了学生,学生也会心有顾虑,思有压抑。如课堂气氛沉寂,肃穆,有些学生即使想思后而答,也怕因答错被老师批三评四而无地自容,久之,学生想思而思,想说而说,想答而答的勇气逐渐消失,“一言堂”贯穿到底,谈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呢。为此,要养成学生为主体性教学,师生之间有必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室内氛围,共同探讨,平等交流。
二、教学具体实施中,要讲究主体教学的灵活性。
语文教学主要是以分析解读作家作品为主的活动。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一般都是采取自我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为主的方式,而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却是那被动的机械式的课堂笔记,学生似乎成了书本知识的复制品。这固然谈不上主体性教学,反而还束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在此,笔者认为针对不同文体的篇目,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中,不要千篇 一律,一个模式,应采取不同的主体性教学方式,从多角度实施语文教学,来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思维潜力。
(1)散文诗歌教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要做到这点要求,教师在讲授具体一篇散文或诗歌时,事先有必要交代作者写该文章的背景状况,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揣摩作者当时写作时流露出的某种情感,带着这种情感去体会阅读情调。如《古都的秋》或《荷塘月色》类似文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求他们尽量读出句子中蕴含的情调:或舒缓,或深沉,或急促,或豪迈……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调的音韵美,领会其意境美,思考其语句中的意蕴美,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当然,作为一个班集体,学生阅读能力程度不一,阅读较差的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畅,至于叫他读出某种情调来是较难的。但教师不要鄙视这层学生,要多善于引导鼓励,提高他们喜欢阅读课文的欲望。常言道:“读书百遍其意自尽”。放开让学生去读,这是语文实施主体性教学最根本的一步。其次,教师在评析课文时,重在引导学生去鉴赏课文,教学生怎样去鉴赏,鉴赏什么,教师有必要拟出鉴赏的大概内容:如内容情感,语言特点,写作特色等等。当然,也不是来不来就叫学生去鉴赏,如讲授《荷塘月色》一文中,某些精彩语段的赏析,教师只作一两段赏析引导,有关语段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或集体讨论,事后,再由学生以书面形式陈述,最后师生共同评定后综合归纳定案。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敢于思维创新的能力。
(2)小说和戏剧教学。新课程目标要求:“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的修养”。笔者所处乡村中学的学生,由于自觉性和基础性较差,教师在讲到具体一篇小说或戏剧时,如事先要感知课文叫学生复述其该篇内容,有好大一层学生,连看完一遍的任务都未完成,至于叫他们复述或叫他们回答课文中相关的问题那犹如赶鸭子上架。他宁愿叫老师干着急,也个字不吐,所以有时老师包办了主体教学的一切,那是不得以而为之。为此,笔者谈谈在小说和戏剧教学中实施的有关主体性教法,在此抛砖引玉。首先,针对具体讲读篇目,毫无疑问是要学生熟读课文。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关键靠教师善于诱导,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之前,教师有必要事先交代作者写该篇的时代背景。如《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雷雨》,《窦娥冤》等等。这些作品所反映的内容背景或所揭示的主题离我们现代的师生时空都较远,不要来不来就讲析课文,提问学生,即使有好多学生看完一遍或两遍,也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因此教师事先介绍文章内容背景,这会使学生在阅读中或多或少领略到文章中某些蕴含的意味,从而诱惑学生去看课文。事后,再抽取学生作口头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好中差学生都抽取,由学生评定其口头表述的优劣。如此这般既能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其次,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可要求学生先完成随堂讲授课文的情节结构及人物形象归纳,并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教师再抽取学生回答,正确与否可由学生讨论后,教师综合归纳定案。再次,提取文章中某一方面的问题,以分组讨论或集体讨论的方式后请学生作口头评述。如“你如何看待祥林嫂对灵魂的有无?”“别里科夫在笑声中悄然死去意味着什么?”“窦娥的悲剧可避免吗?”等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识别美丑善恶的能力,提高文学修养。
(3)文言文教学。新课程目标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在我们这些乡村中学里,学生对文言篇目的阅读效果普遍偏差,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是不流畅的,至于叫他们感知课文作口头复述更是无从说起。鉴于此,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先是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然后抽取学生分别口头陈述每段的大概内容,每段可抽两名学生完成,其他学生评价其陈述的优劣。事后,在随堂讲析的语段中,把较难的或重要的语句以及有关的实词、虚词写在黑板上,由学生独自借助工具书或书上的注释查阅后再抽取学生上台去做,错对由师生共同讨论后综合定案。这样做把主动权放给学生,改变在古文教学过程中“灌”、“替”做法,侧重培养学生使用有关工具书及查找,筛选资料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地理解阅读中的障碍,也会使他们在文言文的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方式,在不同文体篇目的具体教学实施程序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确立随堂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设立相关的有效教法,确保学生个性思维发挥。
2.学生随堂课的主体性时间要适度,不宜让学生“放羊式”发展;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时间要合理统筹。
3.教师随堂教学内容所提问题不宜面面俱到,要有代表性,新颖性,难易适中。
4.注重学生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教法,尊重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思维创新。
总之,具体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性的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传统语文教学中被教师“一言堂”夺走的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的一项“民心工程”。它需要教师的耐心细致和高度责任感,让学生活泼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以实现学习主体各方面素质和谐充分的发展。
篇3: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内涵教育论文
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内涵教育论文
摘 要:文章从“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入手,提出职业英语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分析职业英语“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现状和存在的误区,详细地阐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理论基础和内涵,得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在职业英语教学中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以学生为主体;职业英语教学;教师
我国的职业英语教学多年来一直采用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练为辅的教学模式。随着国外教学理论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多地被我国职业院校英语教师所接受。“以学生为主体”,实质上就是要求教育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等,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起一个帮助者的作用。
一、为什么在职业英语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1、英语课程特点的需要 英语是一门实践课,它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学生只有不断地实践练习才能获得英语语言技能。评估教学效果也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依据,而学习效果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性和学习方法。没有学生积极的参与,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教学就不能成功。
2、体现了唯物辩证的教学思想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事物的内部,内因起着关键作用。职业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从不具备用英语来进行交际的.能力和技巧到获得这种能力和技巧。这就需要学生自身不断地积极努力,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学习中的一系列矛盾,促使学习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和变化。
3、符合学习心理的客观规律 学习不是被动的行为。具有强烈动机的学习过程才是有效的学习过程。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这就违背了学习的客观规律,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潜力得不到充分的挖掘。教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促使学生最佳的学习。这样一来,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研究学习的规律,了解学生的情况,充分调动和挖掘他们语言学习的潜能。
二、对“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认识的误区和现状
王惠昭指出:随着外语教学从传统的语言知识讲授向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转变,人们意识到外语教学是一门实践课,只有将外语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时,外语教学才成其为外语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运作中不少人认为,课堂上老师少讲,学生多讲,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这其实是对“以学生为主体”的简单化、表面化的理解。“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扮演着一个决策者和参与者角色,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计划、实施、监控和评估。
我国职业英语学习者众多,职业英语教师比例很小,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他们无暇阅读外语教学的相关理论,更没有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只有靠在实践中摸索和积累。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英语教学理论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冷漠与无知。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只凭教师的感觉和经验来处理,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内涵
Brundag和MacKeracher根据对成年人学习外语的大量研究发现:以前的学习经验、当前的兴趣和今后的打算都极大地影响着成年人的学习。成年人对纯粹的为了学习而学习不感兴趣,他们愿为达到眼前的或将来不远的生活目标而学习。Nunan在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时指出: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学习者必须完全参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决策,教学依靠师生双方的共同协作来完成。这是与传统教学不同之处的关键所在。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概括起来应包括以下内容:
1、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生应在教师帮助下了解各种学习方法,针对不同学习任务,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2、鼓励学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学生能根据自己或他人的要求,确定自己的阶段性或长期性学习目标。
3、帮助学生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 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进度计划。
4、帮助学生掌握自我评估技巧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共同对教学过程进行非正式的成果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失误,及早弥补。
四、结束语
近年来,尽管我国的职业英语教学有了长足进展,但社会对职业英语教学还是不够满意。要改变这一现状,真正做到培养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提高职业英语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制定切合各校实际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1] Brundage B H and D mackeracher. Adult Learning Principl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Program Planning [M].Ontario: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1980.
[2] Marion Williams &Robert L. Burden.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David Nuna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王惠昭 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与交际能力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X)1,4:36es一38.
篇4:以学生为主体,搞好信息技术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搞好信息技术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搞好信息技术教学 [文章作者]韦国 [文章来源] 不详 我校在实行教育改革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有重点地开展了计算机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推进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我们注意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主体激发――激发兴趣,主动学习。 小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是好奇、好动、好游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的引入新课经常寓于游戏之中。 在四年级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入门介绍中,采用计算机自带的一些游戏引入新课,展示计算机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耳目睹,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进行鼠标练习的教学中,教师只进行简单的演示,而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利用“纸牌”、“扫雷”游戏进行练习,充分动手实践,结果大多数学生自己都找到了其中的一些小诀窍和一些参数的设置,这样教师再进行小结并表扬这些同学,使他们有一种自己成功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 二、主体尝试――尝试自学,动手实践。 在教学中,通过找出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正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教学中突破难点,也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如教学“控制面板”一课,教师在教学完怎样改变桌面图案后,让学生试着自己去改变屏幕保护程序,改变外观等,熟悉对话框的操作。在三项显示属性修改完后,再让学生用刚才所学的方法,自己去修改“日期/时间”属性,让学生积极把学过的旧知和新知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学得轻松,也容易掌握,真正做到了轻负、高效。 三、主体归纳――实践小结,体验成功。 实践是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训练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能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在操作中,教师要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并分层指导,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进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如“资源管理器”窗口“我的电脑”窗口差不多,只是多了一个“所有文件夹”框,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操作实践,找出“所有文件夹”框的作用。学生上机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对学生进行提问、辅导、答疑,检查每一个学生实践操作的程度。对好学的学生,提供方便,放手让他们钻研下去。学生知道了,但说不清楚,我就让他到教师机上演示给其他同学看,并让其他同学讨论,一起归纳出“所有文件夹”框的作用,用它查找文件方便、直观、快捷。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成为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把关者,只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篇5:谈语文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谈语文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那么,在语文课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呢? 一、让学生主动探索 (1)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过去的语文课常常是学生被老师的一连串问题牵来扯去,完全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其不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和过程。同样问题,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绝不一样,往往是学生提比教师提效果好。(2)让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关键还在于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查字典、写要点、划批注,教师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学生为主体,不是不要老师的“主导”作用。一般说来,教师的认识先于学生、高于学生。而学生心理特点又不同成人,加上本身知识有限,单靠自学是有困难的。因此,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以下几个方面:(1)在明确教学目标上起主导作用。没有目标的学习是盲目的学习,教师在进行每一课教学时,都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2)在设计训练技巧上起主导作用。教学是门艺术,新鲜有趣。不同凡响的教学环节,独具匠心的技巧设计,不仅使学生爱学、乐学,而且可以化知识为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训练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把握要领,提高读、说、写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和运用技巧,教师要抓住训练中的点点滴滴加以归纳、综合、提炼,并在总结中渗透学习的本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3)在精讲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讲解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在学生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做些升华性的讲述,以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讲解一定要做到精当、简捷、明了,其作用多半具有引导性和示范性。 三、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教和学是矛盾关系。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要为学生服务。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首先做到尊重学生。教师要放下“师”架子,视已为普通一员置身于“主体”之中。教师还要具有科学的态度,从实际出发,按着学生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照顾好后进生,课堂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其次做到多向交流。教学中要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结构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讲教师听和学生之间交流的三向结构;再次做到环境宽松。教师在课堂上要交换角色,使学生产生平和心理,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最佳氛围。篇6:以学生为主体,搞好信息技术教学
[文章作者]韦国
[文章来源] 不详
我校在实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有重点地开展了计算机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推进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我们注意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主体激发――激发兴趣,主动学习。
小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是好奇、好动、好游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的引入新课经常寓于游戏之中。
在四年级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入门介绍中,采用计算机自带的一些游戏引入新课,展示计算机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耳目睹,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进行鼠标练习的教学中,教师只进行简单的演示,而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利用“纸牌”、“扫雷”游戏进行练习,充分动手实践,结果大多数学生自己都找到了其中的一些小诀窍和一些参数的设置,这样教师再进行小结并表扬这些同学,使他们有一种自己成功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
二、主体尝试――尝试自学,动手实践。
在教学中,通过找出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正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教学中突破难点,也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如教学“控制面板”一课,教师在教学完怎样改变桌面图案后,让学生试着自己去改变屏幕保护程序,改变外观等,熟悉对话框的操作。在三项显示属性修改完后,再让学生用刚才所学的方法,自己去修改“日期/时间”属性,让学生积极把学过的.旧知和新知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学得轻松,也容易掌握,真正做到了轻负、高效。
三、主体归纳――实践小结,体验成功。
实践是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训练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能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在操作中,教师要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并分层指导,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进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如“资源管理器”窗口“我的电脑”窗口差不多,只是多了一个“所有文件夹”框,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操作实践,找出“所有文件夹”框的作用。学生上机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对学生进行提问、辅导、答疑,检查每一个学生实践操作的程度。对好学的学生,提供方便,放手让他们钻研下去。学生知道了,但说不清楚,我就让他到教师机上演示给其他同学看,并让其他同学讨论,一起归纳出“所有文件夹”框的作用,用它查找文件方便、直观、快捷。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成为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把关
[1] [2]
篇7:以学生为主体,搞好信息技术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搞好信息技术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搞好信息技术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搞好信息技术教学 [文章作者]韦国 [文章来源] 不详 我校在实行教育改革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有重点地开展了计算机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推进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我们注意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主体激发――激发兴趣,主动学习。 小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是好奇、好动、好游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的引入新课经常寓于游戏之中。 在四年级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入门介绍中,采用计算机自带的一些游戏引入新课,展示计算机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耳目睹,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进行鼠标练习的教学中,教师只进行简单的演示,而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利用“纸牌”、“扫雷”游戏进行练习,充分动手实践,结果大多数学生自己都找到了其中的一些小诀窍和一些参数的设置,这样教师再进行小结并表扬这些同学,使他们有一种自己成功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 二、主体尝试――尝试自学,动手实践。 在教学中,通过找出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正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教学中突破难点,也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如教学“控制面板”一课,教师在教学完怎样改变桌面图案后,让学生试着自己去改变屏幕保护程序,改变外观等,熟悉对话框的操作。在三项显示属性修改完后,再让学生用刚才所学的方法,自己去修改“日期/时间”属性,让学生积极把学过的旧知和新知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学得轻松,也容易掌握,真正做到了轻负、高效。 三、主体归纳――实践小结,体验成功。 实践是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训练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能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在操作中,教师要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并分层指导,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进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如“资源管理器”窗口“我的电脑”窗口差不多,只是多了一个“所有文件夹”框,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操作实践,找出“所有文件夹”框的作用。学生上机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对学生进行提问、辅导、答疑,检查每一个学生实践操作的程度。对好学的学生,提供方便,放手让他们钻研下去。学生知道了,但说不清楚,我就让他到教师机上演示给其他同学看,并让其他同学讨论,一起归纳出“所有文件夹”框的作用,用它查找文件方便、直观、快捷。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成为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把关者,只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篇8:浅析新课程理念下音乐教学的创新论文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音乐教学的创新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音乐教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新课程的实施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总结出一些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适应的音乐新课程教学方法,以丰富新课程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
音乐新课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而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善于从情感的视角,创设音乐审美情境,融情感化与审美化为一体,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音乐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一、新课程音乐教学理念
我国站在音乐学科本体这个角度,按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教育研究中心的精神将音乐教育课程定义为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及评价方式等等在内的各种范畴的总和。我国21世纪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以这个定义为逻辑起点进行各方面的展开研究的,是一次从理念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管理到实施的彻头彻尾的深入式改革。它反映了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融会了多年来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课程理论方面研究和总结的新理论、新成果。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行的礼仪及符合审美规范的仪表、姿态、举止等应恰到好处,充分展示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给予学生优雅感,另一方面,教师亲切真诚的问候,简洁而具有启发性的谈话,激励性的话语,富有感染力的语调,精巧规范的乐谱,自信、幽默、真诚的气质,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童心未泯、兴趣广泛的心理品质,以及学识基础,都会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产生音乐审美的渴望。因此,音乐新课程不仅指时间上的“新”,更是指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实施方式。
二、新课程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1、在合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合唱以它特有的美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生动的思想内涵。在普通高职的合唱教学训练中,教师首先抓好课堂上视唱练耳、节奏等各种基本功的训练,为合唱教学提供先决条件。在合唱教学的训练中,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合唱艺术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表现如诗如画的意境或史诗般的气魄,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感、协调感、均衡感等综合音乐感觉,以及集体观念与协作精神,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多声部丰富美妙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合唱还能使学生最直接、最简便地走进音乐世界。参与合唱活动,既是合唱者欣赏感受音乐,又是合唱者(二度)创作音乐的过程,从而能够得到多层次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
2、利用电脑音乐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电脑音乐系统进入音乐教学领域必将对现行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全方位的冲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
传统的歌曲教学往往是教师弹琴、伴奏、范唱,学生跟唱、模唱的方式。尽管目前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让死板的教学方式有所改观,现在的歌唱教学可以有统一的教学参考磁带和教学用光盘课件,但并不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冲击学生的听觉神经。利用Soundforge母带处理软件的音频采集、变调、速度变化等功能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课件进行二次创作。经过电脑音乐制作加工的音乐课件,丰富多彩,学生很快就能学会、学好,而且每次播放都有变化,给学生新鲜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保持在高涨的状态,对每一次的练习都很期待。
3、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声乐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声乐教学中,“创新”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把创新因素融人“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位声乐教师肩负的重任。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歌曲;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甚至可以指导学生把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对白。改编成有情节的音乐小品,等等。
在某种意义上,歌与舞是相互融合的,学生通过对舞蹈的视觉接触能认识和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深远意义,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置于舞蹈的氛围中,亲身体验音乐的美丽、歌舞的结合。欣赏歌舞也是理解音乐意义的重要部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乐曲内容需要,伴随音乐教学生一些动作,让他们在欣赏和被欣赏中融人音乐意境之中。
4、在配器和表现形式上创造力的培养
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不仅可以烘托课堂气氛,更能表达歌曲气氛及内心情感,再通过几个简单的动作。更会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做也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对于一些情绪优美、抒情的歌曲,可先要求学生选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铃鼓等,然后请学生为歌曲设计伴奏,并请他们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等。《过新年》一歌,表现了过年时热闹、喜庆、祥和的场面和氛围。笔者先是询问学生每年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学生马上想到了放鞭炮、踩高跷、扭秧歌、逛庙会等活动。加上歌词中出现了“咚咚咚”词语,学生听出这是锣鼓声,马上就想到《过新年》这首歌用打击乐中的锣、鼓伴奏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他们便随着歌词中“咚咚咚”的出现,敲响了手中的锣鼓。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再创设一些过年的气氛。许多学生便主动要求到教室前面进行秧歌舞表演。他们手中拿着笔者事先准备好的彩带,边唱歌边随着节奏做着动作,仿佛是身着节日盛装的秧歌队正在翩翩起舞,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容。
三、小结
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创作过程的教育功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多诱导、多启发,少批评、少强制、不替代。不要过分追求学生创作的结果,虽然学生的创作“成品”是粗糙的、幼稚的,但它强化了学生创造的精神和能力,这就是音乐创新教学的主要“成果”,也是音乐创作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中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努力揭示音乐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需要教师在长久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研究的永恒课题。教师应该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工作,争当创新型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9:以学生为主体分组教学效果的论文
以学生为主体分组教学效果的论文
摘要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新课程《 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念。本文通过在体育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分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分组 主体 教学质量 教学效果
前言
《体育与健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质量与上课的教学模式有密切关系。初中阶段很广泛地学习多种运动技能,如何结合这些运动技能,让学生更好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真正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考虑,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让学生专心地学,认真地学,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由此,来探讨下初中生以“学生为主体”的分组教学。
为了体现分组教学的质量效果,我对03级初一[3],[4]两个班来对照。一个班实行分组教学,另一班实行传统教学,为了明确分组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方向,确定教学的内容、项目、考核,我对两个班在开学的头三个周进行掷实心球,立定跳远,50米跑三项的测验作了记录。
学期未再对三个项目测验来对照:
传统教学班的合格率提高15%,分组教学班的合格率提高35%。
为了探讨分组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生理,体能的个性心理特征实际出发,从学生对象的实际出发,根据地方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建立分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积极锻炼。对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分组教学的实施方法
分组教学的目的为了体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分组上进行以下分组:
1、在组织教学管理上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按生理,体能和个性心理的区别,划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在教学上有很大的好处,在教学的量上能很好掌握,利于更好教学。
2、在组织教学内容上分为:兴趣与爱好组和身体素质练习组。兴趣与爱好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如有: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跳绳、等等。身体素质练习组就是在每节体育课中按大纲要求跑跳掷等内容进行锻炼。
3、在组织教学练习上分为:自主选择练习组和相对集中练习组。自主选择练习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技能和体质都会有教大幅度的提高,这也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的真正体现。相对集中练习组就是在每节体育课中由教师按大纲要求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正常教学,还根据场地、器材等条件安排几个项目来教学,学生在完成第一教学任务。
在组织教学上以“节”为单位,实行分组轮换。例如:男生这节课自主选择兴趣与爱好的项目进行练习,女生组这节课就要进行相对集中的身体素质练习。那么,下一节课进行互换,男生进行相对集中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女生组进行自主选择兴趣与爱好的项目练习。
在分组教学过程中,应和同学约定,不论男生组或女生组在自主选择兴趣与爱好的项目或相对集中进行身体素质锻炼过程中,学习不认真,不积极,即取消自主选择兴趣与爱好的项目,不给他们自己玩的机会,这样,他们每上一节课都很认真,让课堂教学得到很好的效果
二,分组教学的特点
科学的分组教学目的在于扩大教学信息交流的质量和数量,使教学能够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兴趣。根据学生的体育状况及运动基础上差异,使学生认识在集体中所处的地位。我采取分组教学,因组而异对学生的.学习目标,教材设置的教学方法和区别,重视适宜性和针对性,它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对身体机能的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可以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释放他们的能量。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加上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之间相互竞争,促进学习兴趣发展,达到共同提高。
对于身体素质的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看到了同组之间运动量的差异,给学生本身造成心理的压力,同时迫其压力为动力,使学生各尽其能,为实现自己的锻炼目标而努力。
对于男女分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有针对性和统一性的教学特点,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锻炼,
分组教学能使学生在体育课这个特殊的集体中,广交了朋友,提高了社交能力、为学生之间进行体育交流,思想上和专业上的交流。同时分组教学有利于教学目标管理,男生与女生为不同的对象,教学方法应有区别;而且在人数比较少,他们在锻炼的过程中更易学习和掌握技术技能,更好完成教学任务。
三. 分组教学的措施
实行分组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为此,在实行分组教学时,制定以下措施对学生的约束。
1、评定考核。学习态度,体育技术技能的评定,身体素质的提
高,和对主要项目的考核。
2、公平竟争。分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没有把学生定格为某一
男生组或女生组,随时检查学生的锻炼状况,为激励学生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男生在规定的兴趣与爱好的自由活动中,学习不积极认真,素质退步,即取消这一组或个人的这一节的兴趣与爱好的自由活动,这样他们都是不愿意的,所以他们不论在那项锻炼中。都很积极,形成一个局面,大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四. 分组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全面身体素质的提高,充满了信心和活力。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加强了学生体育意识。
3、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的合作精神。
篇10: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其主动性论文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其主动性论文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如果课堂教学从尊重学生的立场出发,会让学生更加喜欢学习的课堂,从而会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尊重学生的选择,令课堂人性化。
新教材的编排比较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但也有一些内容不是那么合理,需要教师作灵活的修改。如第六册统计部分有一个练习题让学生调查小组内同学最喜欢的蔬菜名称并填写统计表和统计图。调查的'蔬菜有番茄、四季豆、冬瓜、茄子,如果以上都不喜欢就选“其他”一项。全班调查的结果很不近人意,除了四季豆有一人喜欢外,番茄、茄子、冬瓜的最爱者均为零。三十九个人都选择了“其他”一项。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有点窝火,心想:“你们这些公主少爷们真是太挑食了,也不想想这样的调查结果怎么制作统计图呢?”但我还是强忍内心的不满,耐心的问:“能告诉老师你们到底最喜欢吃什么蔬菜?”我话音刚落,下面多数人异口同声地喊起来:“土豆!土豆!”是啊,现在有哪家的孩子不爱吃土豆昵?教材专家和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于是,在我的提议下,孩子们纷纷提笔把书上的几种菜名换成了土豆、丝瓜、青椒、空心菜等。接下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这道题。
二、尊重学生的发言,让课堂开放化。
曾经读过一则故事《让孩子把话说完》,讲的是一位母亲问自己的女儿:“如果有一天,我俩在沙漠中迷了路,只剩下两个梨子你怎么办?”女儿回答说:“我两个梨子都咬一口。”妈妈听了很失望。可女儿接着说:“我尝尝那个梨子甜就给妈妈吃。”这位母亲差点误解了女儿的好意。课堂上也经常会听到学生独特的见解,教师也不妨让孩子把话说完,因为开放的课堂可以令学生思维活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二年级的练习题中有一个统计图显示了一个商场里一天的商品销售情况,其中纯净水销售最多,矿泉水销售最少,问:根据销售情况如果你是商场经理你会怎么想?学生们纷纷举手,但说出来的答案都一致,都以为纯挣水好卖应该多采购回来卖,我心中的想法也是这样的。当我以为此题已经搞定时,教室的角落里还有一个学生的手仍然高高举起,我想:已经有很多人把相同的答案重复几遍了,你为什么还要说昵?纯属浪费时间。但是看他憋红了脸非说不可的样子,我还是请他发表意见。结果他的回答出人意料。他说:“我是经理的话,我会为矿泉水拍宣传广告,让大家了解它,都来买它。”教室里响起来掌声,昕到了这独特而又那么合理的答案,我夸奖他长大了一定会成为一名杰出的经理。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在他的启发下,纷纷举手,有的说:“我搞一个买一赠一的活动为矿泉水促销。”有的说:“我把矿泉水降价处理。”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课堂层次化。
同一班级的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存在差异这是必然的,教师要从面向全体的角度出发,从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的角度出发,尊重孩子的已有知识、能力,让不同的孩子真正得到不同的发展。每学期期末进入总复习的时候,我都觉得学生上课较为浮躁。分析原因,优生对复习课的内容听起来乏味,学困生又感觉一节课复习内容过多,听起来吃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到了给优生出思考题的办法。每天上课之前我都在小黑板上写好一道思考题。课堂上优生在很快完成了基础练习后就去独立做拓展练习,我就趁这个时间去辅导学困生完成基本练习。这样,学困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基本能查漏补缺,而优生则对复习课充满了兴致。他们纷纷拿出自己最心爱的笔记本,认真地积累下每天的思考题,有的还说:“我要拿回去考爸爸妈妈。”课间他们也会去翻看教室里的小黑板,看新的题出来没有,就像盼着一顿美美的大餐一样,因为这类题能让他们体会到跳一跳才能摘到苹果的感觉。每一次得知自己的答案正确后他们都会欢呼雀跃,这一切坚定了我将这一方法继续下去的决心。
总之,尊重学生能使我们的课堂人性化、开放化、层次化,能让学生产生数学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篇11: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毕业论文
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毕业论文
一、重视情感体验,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课堂是一个大舞台,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导演,是整个课堂活动的策划者,学生则是这个舞台的主要角色。一节好的课,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力协作,如同导演和角色的默契配合。上好一节语文课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哪怕一个小小的细节,一定要充分进行预设。对于课堂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教师要精心指导,做好导演的角色,既要指导到位,又要让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只有这样,一堂语文课才会上得轻松自如,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心智的历练。在活泼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中,充分去扮演角色,进行情感体验。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文本的内涵内化在学生的心中,在学生的心里产生强烈的共鸣。学习《詹天佑》一课时,学生不能理解的是詹天佑所设计“人”字形铁路。如果教师只是流于形式,讲解人字形铁路的构造,那么学生就不会形成具体的意象,也不能够体现詹天佑作为一个铁路工程师的科学设计,更不能把握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于是,我让学生做情感体验,把同学分成六组,让其中的`三组学生以画家的身份画出铁路的示意图;让另外三组学生根据铁路的示意图进行操作,看是否能够将火车开上山去并成功登顶。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插图,画出“人”字铁路示意图,然后教师讲清体验的意图,让另外三组的学生动手操作,看是否能够登顶。学生通过动手表演,很快就领悟了詹天佑的设计意图,不仅培养了动手能力,而且提升了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美好感情。课堂的教学设计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二、体验生活,让语文课堂回归生活
语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内容源于生活。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学生的经验积累的多少对课文的理解有着重要的关系。教师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积累,对生活的理解。学生只有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耳濡目染的事情才能在熟知中形成感性认识,从而上升成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要考虑教材的特点,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情况,把握好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衔接,做到教材内容与生活经验积累的契合。学贵在用,既然课堂中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就要将课内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从而做到教学相长,教为应用。如,教学《黄鹤楼送别》,我设计了几个场景,让学生选取:(1)涕泪交加;(2)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3)潇洒拱手,饮酒告别;(4)送完就走。每一种场景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的,李白与孟浩然送别的场景适合哪一种,必须与教材的内容和送别的情形结合起来,必须把送别诗和生活中送别情景融为一体。这样的应用将诗歌中的情境拓展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学生更能深入其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读写结合,让语文课堂更有效
语文教学中读和写同样重要,不可偏废,读书的目的在于理解,在于应用,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掌握阅读的途径。比如,要学会在重要的词语和语句下面勾画,在富有感情的句子下面写上自己的理解。大凡学生读书一定要养成这样的习惯,也就是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写作是一项基本功,从小就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每学习一篇文章,都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哪怕是几十个字,只要学生有感悟,有思考就行。比如学习《安徒生童话》,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情地读,热烈地讨论,积极地发言,然后把自己的感悟写出来。教师如果能够抓住这个读写训练的结合点,既实现了阅读的目的,也达到了阅读的效果。这种读写自然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又调动了其积极性,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四、结语
要让语文课堂生动活泼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生动活泼,充满生机,学生就会学得快乐,学有成效。
篇12: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论文
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论文
语言文字能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语言不仅仅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基本最基础的工具。一个人的语言文字能力越强,就为他的高素质提供了非常雄厚的基础。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外语能力不仅仅反映了个人的素质,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整个民族的素质。
外语教学是以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为主的学科,即重视知识的“工具”功能,而且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品格与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陶冶情操,也就是知识的“精神”功能。即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既然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那么教师的教学活动就应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为一体。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英语,提高素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埃德加・富尔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有这样一段话:“总的来讲,教师的作用目前正在发生变化。权威式的传递知识的办法正在通过花费更多的时间判断学习者的需要,推动和鼓励学生学习、考核所获得知识等办法加以补充。”中国的教育在师生关系问题上已走到了第四步。第一步是传统的“注入式”,第二步是反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启发式”,第三步是伴随着教育改革步伐而来的“学生参与论”,第四步便是现在方兴未艾的‘‘学生主体论”。即Teacher-centered向Student-centered的转变,就是教法向学法的转变。
“主体论”从提出到发展,从分化到其本认同,教育圈内人士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而教育教学实践却没有及时跟上理论研究的步伐。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比起中学其它学科来,在教学方法上,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在教学设备的运用上都比较先进,我们创造实践了一系列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如pairwork,discussion等。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或多或少地注意到了学生能动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比如把课堂教学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尽力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等,但我们对学生创造性的关注却远远不够。在教学中,我们过多地注重了方法本身而忽略了方法运用的目的。
“学生为主体”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这只是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外部特征,它不是“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的全部,和谐氛围本身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没有直接的关系,也不是主体性课堂教学的真正动力,它仅仅是课堂鼓励、激发的必然结果。真正的动力或内因是教师在保护学生的原创力的前提下对学生的激励。教师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的最好方式是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具有开放性,让学生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自己去寻找答案,即立足于课堂,超越课堂,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因此教师的激励才是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的关键。看一堂课是否以“学生为主体”,必须透过课堂的'外部结构,看它是否实现了“学生为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三个要素”。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的认识还只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探究它的内涵。纵观我们目前英语课堂的教学行为,不难看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做了一些“蜻蜒点水式”的尝试,与“学生为主体”的本质相去甚远。
创造是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的最高表现。真正的创造性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引导他们成功。尤其是每当学生对教师原来的设想或讲的内容提出异议而又十分有道理的时候,教师要放下架子,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给予高度评价,使他们在自己的创造中,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加信心,从而发展创造力。在整个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的责任是给学生创设交际情境,不应也不必对学生的交际活动加以限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在学生的语言表达的准确度上,教师也毋须苛求。教师要学会容忍学生的错误,给他们创设担当“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胜利者”的机会。学生就会因为受到鼓励而激发出更大的兴趣,创造出一个和谐、宽松、友爱、平等的教学氛围,从而在练习中自我认识并纠正,在成功中获得自信心和喜悦感,以利于培养敢于思考、敢于创新的能力。
篇13:课堂教学如何落实以学生为主体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原则已为我们耳熟能详了,但英语这门语言技能课如何贯彻这一原则仍是不少老师积极探索的课题。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者掌握外语的过程是获得有关知识,并通过语言实践活动将知识化为技能、发展能力的过程。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都建立在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Learn to swim while swimming”。本文从两方面谈谈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落实“以学生为主体”。
一、激发兴趣和参与意识,让学生爱学。
兴趣的力量不可低估,有兴趣才会主动参与,而持久的兴趣更是积极进取的保证。
1、重视每一课的引入,与学生进行非语言性的交流。
自然而恰当的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是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的基础。对于历史、人物、事件,如 Abraham Lincoln, How Marx Learn Foreign Language等可用背景介绍法;地理知识、风景名胜,如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Aswan Dam等可用图片设问法;故事、戏剧,如 The Lost Necklace, The Secret Is Out, At the Conference等可用简介-悬念法,即简介重要情节,通过启发性的提问设悬念;科普文章、社会现状,如 Milu Deer Return To China, Paper等的话题可用直接提问法。总之法无定法,只要注意引言的整体性、生动性和启发性,并尽量使用学过的词,就能为整个课堂教学做好铺垫的。
长期从事非语言交际的研究的权威查尔斯.格勒佛博士指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交际信息总量的93%是非语言渠道传递的,其中,脸部表情传递55%的信息,声音、语调传递38%的信息。由此可见,非语言交际的方式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如果我们精神饱满地步入教室,微笑地面对学生,用饶有兴趣的语调和恰如其分的身体语言引入课文或对话,不断向学生传递期待、鼓励的信息,那么得到的回报将是专心的听课和对学习活动的热情投入,效果自然就比沉闷地照本宣科来得好。
2、重视对英语文化的学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和熟悉英语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在中文的环境中学习英语,一个主要的障碍是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即理解上的困难。这一点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接受新的信息,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广博的知识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又一法宝。
然而,文化的内涵是极丰富的,大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人物、艺术……,小至一些特别的风俗习惯,在英语课上很难进行系统的学习。因此,可注意以下几个基本方面:1)交际用语。如:问候语、隐私(或私人问题)、身体语言等等,不应见面就问“Have you had your lunch?”或“Where are you going?”这样的问题;其他如:年龄、收入、婚姻情况、政治倾向、所购买物品的价格也不应涉及。2)惯用语及对事情的不同态度。常用的idioms,如:as busy as a bee; a lucky dog, the apple of one’s eye, 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 ……可以不时地教给学生。又如:对白色、动物内脏、狗、十三、老年人等的不同态度,在中国,老人们大多毫无顾忌地承认自己年纪大了,而外国则不同,old 一词会引起他们的不快。3)历史、社会背景、名人轶事等等。
3、体验成功感。
心理学认为:成功,即被认可,是人的需要之一。在课堂上因材施教,让各层次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满足的乐趣,对不断激发求知欲、表现欲,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极为重要。如:对课文大意的理解可提问中下层次的学生,对细节和内涵的理解则提问中上层学生;对workbook中的大部分练习采取one by one 的方式提问,既可提高效率,又能扩大参与面。
老师们一直争论着这个问题:学生答问时出错要不要纠正?有的论点认为我们讲中文还有错呢,对学生的口语错误不必纠正。笔者认为:教师如不纠正学生的错误,那个错误就会继续出现,并被牢记,这十分不利于长期的教学。教师可在学生答完后,注视着学生,重复错误的句子,将错误之处重读,不必中途打断学生的思维,既没有伤害他的自尊心,也达到了纠错的目的,效果很好。
二、精将巧练,让学生会学。
机械地朗读课文、分配角色表演对话;上课抄写笔记,测验考试时死背这些都是对语言学习活动的狭隘理解,课堂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而非简单的重复。笔者坚持尝试以下几个较新颖的课堂活动,很受学生欢迎,收到良好的效果。
1、制造悬念、深入浅出。
英语的课堂练习有很多类型:提问、对话、复述、翻译……,对于重复较多的知识点不必在堂上过多重复。给出有针对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句子或小对话,更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如SEFC 第一册 25单元所学的短语 get through,文中出现的意思是:接通。同时可用投影胶片列出下列几句:
1. When you get through with your work, hand it in at once.
2. She got through the written test.
3. He got through all the money in a week.
乍一看,这几个较为口语化的句子似乎没什么关联,但当他们知道均可填入get through都很新奇,而这个短语及其扩展用法很快就被容易地记住了。
2、讲求运用英语能力的培养和实效。
剑桥大学教育系的Michael Heafford教授通过对语言学习与语言习得的研究把用外语开展戏剧活动列为“有较高价值的学习活动”。笔者在所教班每学期搞两次名为“汇报演出”的表演活动,做法是:每四个同学必须出一个节目,主题与所学课文相关,演出人数不限,形式不限,不能看原材料,准备时间为三天。平时学到的知识得到实践,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让他们体验了成功感,到学期末给每个参与者加两三分到平时成绩,更是大大地激发了运用英语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课堂教学。
鼓励查词典是又一有效的活动,由于时间有限,课堂上只适宜查一些容易混淆的重点词,如高一学的allow, consider, advice, suggest, supply,……等词的用法,只需查词典,并对比记录,就能很好地掌握。学生亲自查过的词印象最为深刻,比死背老师抄出的笔记更显实效。
国外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我们会掌握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15%,但亲身经历内容的80%。(自《学习的革命》)总之,语言的作用是为了交际,语言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而不是传授语言知识,只有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才能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像电影的导演,看电影只能欣赏演员的演出,当人们为他们的精彩表演而鼓掌时,是不会忘记为那用心尽力的导演而喝彩的!
主要参考文献:
许灵倩 《英语教学引言设计的七种方法》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总112期
钱建源 《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总107期
【小学音乐论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新(锦集13篇)】相关文章:
基础与创新――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教育论文2023-03-06
浅谈大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论文2023-12-19
小学教育类论文2024-05-17
小学语文课堂人文性研究论文2022-04-29
小学习作教学改革新思维的论文2023-11-28
开展体操课的难度和重点路径创新论文2022-07-25
对于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研究论文2023-08-08
课改下教师发展论文2024-01-30
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2023-11-20
浅析物理教师职业技能发展需求探析论文2022-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