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松無鶴”为你分享13篇“小学语文课堂人文性研究论文”,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小学语文课堂人文性研究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人文性研究论文
一、教师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提高人文素养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扮演着重要的启蒙者角色,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要想在小学语文课堂呼唤人文性的回归,必须从教师转变观念做起。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小学语文片面重视工具性的实现,教师很少关注人文性的渗透。语文教师应当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更新教学观念,认识到渗入人文性的重要作用。这要求教师从应试教育的藩篱中走出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而不是一架架学习的机器。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独立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其二,教师要重视自身修养,提高人文素养,从而起到感染学生的效果。语文教师在小学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因此教师务必提高人文素养,真正做到关爱学生、呵护学生,发挥榜样作用与示范作用。
二、积极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营造温馨和谐的人文氛围
新课程改革以来,情景教学法以生动性、直观性等优势备受师生青睐。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的能力欠缺,他们对一些抽象词语,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缺乏足够的感知与理解。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入人文性,仅凭单一的口头说教是很难实现的,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学生的厌烦心理。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创设生动、直观的人文教学情境,从学生的`感知能力与理解基础出发,潜移默化中渗入人文性。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时,这是一组以“环保”为主题的文本,包括《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与《青山不老》。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但是小学生缺乏足够的人生经验,他们对环境恶化的现象不一定有切身体会。为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多媒体,先展示一组反映世界各地优美风光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再展示一组环境恶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环境恶化的感知。通过这种直观、强烈的对比,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便水到渠成。
三、挖掘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适当进行情感熏陶
语文教材的编写既尊重了语文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又体现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也是渗入人文性的一大平台。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只重视传授语文知识的现象,如肢解文本、忽视对文本内涵的感知。因此,语文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挖掘语文课本中的人文内涵,适当进行情感熏陶。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时,这是一组以“亲情”为主题的文章,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教师不能停留在识字教学、划分段落、总结大意上,应当细读文本,带领学生感悟文中严父慈母的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恰当引导,使学生联想家庭生活,感悟父母对自己深深的爱与呵护。
四、丰富语文教学形式与手段,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语文学科内涵丰富,对学生来说,应当是一方多姿多彩、生动活泼的世界。然而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很难体会语文学习的魅力。学生好奇心、想象力与创造力受到了阻碍,人文性的渗透缺乏丰富的渠道。为此,教师应当丰富语文教学的形式与手段,激发儿童的参与兴趣与热情,在自主学习中感悟语文的人文内涵。
篇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性研究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性研究论文
摘要: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科目。学习语文知识,对于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以及未来学习中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如今的教学中,小学语文存在着一些教学上的问题,比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全部的中心,学生仍然只能在课堂中进行记录一类的学习工作。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学生是无法真正形成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的。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笔者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来探讨一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性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创新性教学
小学语文的创新性教学,并不是一种无中生有的教学方式,而是在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基础之上,结合现代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更全面更细致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如今的社会发展十分迅速,学生对于新的信息的接受能力又十分强,在信息大潮的刺激之下,学生已经不能满足于传统的教学形式了。
一、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我们今天讨论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创新性改革,并不是要全面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要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找到一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差学习效率低的问题。通过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我们才能够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课堂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一个课堂的核心,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基本模型就是教师奖学生记,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很少有自主思考和表达意见的权利与空间。而学生在小学时期正处在一个思维极度活跃发展十分迅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教师的教学抑制了学生的思考,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如果学生头脑中所有的内容全都来自于直接照搬教师的讲解,那么学生将丧失自主思考的能力,当学生面临更难更复杂的问题时,就很难通过自身的思考进行问题的解决。这就导致了学生很难成为一个在思想和知识上独立的人。
(二)课堂互动性较差。上文说到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一个发展的活跃期,在这一时期学生是很难保持长时间专注于某一件事情的思考的,一旦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出现偏差,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被要求长时间的专注于教师的讲解。然而,受学生客观因素的限制,很多学生虽然身体还坐在课堂中,思想早已经涣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是没有机会与他人进行交流的,然而与他人进行交流也是一种提高学习效率,扩充学习思路非常重要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如果缺失了这样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存在着偏差和漏洞,对于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策略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的独立思考性以及与他人的沟通能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限制。那么今天我们来讨论小学语文课堂的创新性策略,就是要在解决这样问题的基础之上,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在现代的教学理念中,学生才是课堂教学中的中心。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知识水平来进行。在我们主张的创新性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将学习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将学习的思路教授给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和理解所学到的知识。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之后给予学生点评和梳理。比如在讲解《悯农》这首诗时,教师应该先给学生布置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去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的写作手法,以及这首诗想要表达的含义。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以及在课堂上的听讲,最终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考。教师根据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最终给出点评,这样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思考结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未来的学习中就能够知道如何正确地去思考知识。
(二)增强课堂互动。今天我们说到的课堂互动不仅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还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虽然我们在上文中说道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就要被从课堂中剥离出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积极的参与到学生对于知识的思考和互动中去。比如在讲解《乌鸦喝水》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内有学生去收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学生负责去整理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有学生负责去思考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最终学生在课堂中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将这些内容进行汇总,这样每一个人都发挥了自己在合作学习和课堂互动中的价值,也让整体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最后,教师可以针对每一组的讨论状况和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并对于学生没有说到的部分进行补充。对于学生说的好的部分进行表扬。
三、结语
在这样的课堂互动的环境之中,整体的课堂氛围会变得更加活跃,我们语文的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会得到根本的提高。在我们今天的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之所以要不断地对教学进行创新性的改革,就是为了让我们的教学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可以让学生接受到最新最好最有质量的教育,让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更好地应用知识,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元好问.语文课堂多样性教学的研究[J].教学研究..
[2]刘斯明.小学语文的分组教学研究[J].小学教学..
篇3:职业人文教育必要性研究论文
职业人文教育必要性研究论文
一、职业人文教育内涵
职业人文教育的提出,是为了纠正传统职业教育中人是手段的价值观追求,让教育回归到职业本质。首先,职业人文教育是一种存在性教育。其次,职业人文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最后,职业人文教育是一种生态教育。
二、职业人文教育内容
1.职业价值观。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的基本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价值观和对待职业的态度成为未来人在职场竞争的关键因素。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目标和职业选择的表现,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对人的职业选择有决定性作用。一个人的理想和对待世界的态度都体现在职业价值观的树立上。目前,以职业忠诚度、职业责任感、团队协作和职业道德规范为主要衡量标准的职业价值观内容成为企业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
2.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的表面意义是职业规范,是对一个人从事一个职业的基本要求。但是细分析,职业道德的本质是职业理念的体现,主要是在对职业价值的内涵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待职业的态度。省属高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是与专业技能密切相关的,职业道德主要解决人在职业行为中的问题,不仅是做事,主要是做人。职业道德主要包含对他人的服务和关心,所以职业道德的本质是认真做好分内事和真诚对待每一人的和谐统一。做好分内事的原则是敬业、尊重他人,同时也要真诚热情地做好自己。
3.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省属高校学生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技术、行业技术和核心技术,核心技术是最重要的职业能力。核心技术是专业技术和行业技能之外的其他能力,是从事一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包括学习、社交和受挫能力等的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在对自己和外界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从事的行业,并进行相应的教育、培训等。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一个人的职业战略规划,是对自己较长时期的职业发展的总的'规划和设计,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等。学生在作职业规划时一定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大环境,以制定出最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
三、职业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1.职业人文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灵魂。省属高校职业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生存素养,这要求学生除了具备必需的基础知识、技能之外,还要有健康的职业心理,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存、就业、创业。职业人文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它能帮助高校建立一个机制,将高技能、高素质培养目标纳入其中,通过对职业生涯的不断完善实现社会价值。所以可以说职业人文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灵魂。
2.职业人文教育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职业人文教育在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增加社会服务意识和职业规范意识。职业人文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
3.职业人文教育为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提供动力。职业发展动力的持久性是职业人文教育的目标。职业人文教育在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在智力、精神、审美和道德等方面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职工管理意识是职业化意识,职业化意识的标准是职工的知识能力要与岗位需求相适应,职工要以职业生活作为自己的生活途径。因此,我们的省属高校要加强职业人文教育,让职业的开放性和渗透性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动力。
4.职业人文教育帮助学生的劳动技能得到有效发挥。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有所提高,它要求人才除了要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技能外,还要具有科学的价值观和对社会文化的认知能力,这样能帮助劳动者在职业进程中有所创新。技术和技能训练不能使学生形成综合的职业人文素质,只有通过职业人文教育才能让学生体验到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在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职业人文素养还能帮助职业人改善与人、社会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参考文献:
[1]王革.推进教育新理念: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2]沈锦花.高职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策略分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10).
篇4:中学语文课程人文性开发研究论文
中学语文课程人文性开发研究论文
摘要:
语文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人文气息最浓的学科,随着新课标将语文课程性质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研究也愈加深入。但是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实际,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研究甚少。本论文围绕语文课程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结合新疆地域特色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同时就培养新型教师观来落实语文人文性。
关键词:
语文人文性;课程资源;人文性教学
一、引言
近年来,新疆地区对中小学双语教学实验力度逐渐加大,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开始大量使用人教版的各学科教材,汉语文开始走进孩子的学习生活,并且成为文科课程的授课语言。但是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小学阶段只接触母语文,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基础较差,师生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很多。
二、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制约语文人文性。伊宁市第五中学少数民族学生比较集中,双语教师配备明显不足,教师的汉语语文专业知识较匮乏,基本不具备应有的教师专业技能。部分教师语文素养不高,语文表达能力较弱,有的教师发音不标准,甚至不能流利朗读课文。有些教师接受的是母语文化教育,对汉语文中教材中蕴藏的历史文化知识不理解,在教学中便只能停留在教学生简单的识字、背诵,深层的富有文化内涵的知识讲不出来。[1]第二,语文教材难度较大,教材与学情不符。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基础薄弱,理解非母语的文化知识更具有挑战性,他们很难理解关于汉语文化的字、词、句背后渗透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的差异,造成对课文把握的不够深入,比如语文教材中有关于文学典故、寓言故事、传统节日的介绍,对他们来说接受起来十分困难。[2]
三、少数民族地区语文课程人文性开发的理论探讨
关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回归到语文课程的本质,就是在以人为本的视野下闪耀人文精神的光芒,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应包好以下内容:观念层面培养学生对人、自然、社会的正确认识;能力层面使学生具备独立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素质层面学生能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收获健康人格。语文课程人文性开发应该紧紧围绕人文精神这一核心理念,旨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着染人文底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肯定学生的个体价值。少数民族地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将语文课上成“填鸭式”,完全忽视学生自主意识培养和能力生成,更体会不到语文的人文美。人文性课程开发离不开以下教育理论。首先生命化教育理论,强调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建立起一种内在联系,使学生受教育过程也是获得生活经验的过程。在开发过程中,考虑学生的内在体验和个性体验,使教学不在是简单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样尊重个体人的生命价值,培养内外兼备的美好人格。其次人本主义理论,罗杰斯等人文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发掘人潜在的人性,利用好每个人积极向上的发展特点,来规划人的教育。语文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应充分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使得学生内在潜能获得最大的开发。最后终极关怀理论,终极关怀强调着眼当下,但又面向未来的教育理论。它充分体现了对人生命价值的终极思考,当下初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语文课程的开发应该树立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关怀意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
四、加强汉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少数民族教师人文素养
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教学质量最关键的是教师队伍,开展人文性教育最核心的部分是加强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第一,教师自身人文知识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谈到教师素养,指出“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这就要求教师多阅读,增加自己知识量,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充足的知识和丰富的心灵世界,才能将语文课文演绎为感染学生心灵的诗。第二,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的品格。教师的`自身道德水平会影响学生的健康人格养成。加里宁曾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教师不仅是诗意课堂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向学生播撒真善美的人师。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语文学科是承载人文精神的最重要学科,语文教师与学生相处时,要理解和包容学生的不足,积极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第三,树立新型的教师观念。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将实现课堂教学任务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新型的教师观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指出“语文教育要有更高的起点、更新的观念、更宽的视野,语文教育是对后代的精神的哺育。”同时,语文教师能够在现有的教材中发掘出更多人文精神内涵,尤其少数民族语文教师要能够结合民族地域特色,让学生体会到汉语文的魅力,产生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五、结合地域特色整合课程资源,对语文课本进行重组,建立起人文视域下的校本课程
第一,完成课本内的整合。要结合少数民族学生实际情况,对语文教材进行适当删减,教材中课文篇幅较长,生字量较大的文章从教材中删除,可以利用集中识字的办法学习被删减部分的生字。另外,在不影响整体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个别语段进行适当删减,争取做到教材适应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发展。第二,各学科间的整合。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从小生活在少数民族语言环境中,为了让学生可以尽快适应汉语学习,可以通过口语训练的方式,编写与《语文》配套的口语教材,使口语教材成为理解语文教材的助手,口语教材的内容应满足各学科之间同步教学的要求,以此加强学生对汉语运用能力。第三,语文课之外整合。将新疆地区民族节日、风俗、文化等加入语文教材,激发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5: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的论文
有关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的论文
人本主义起源于对人类的伦理道德、知识智能和文学艺术的自由和理性的思考。它的核心是重视人,尊重人的权利、人的思想自由和自我选择。当今发达国家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都反映了人本主义思想的回潮和对人的发展的强调,着眼学生的人性、人格发展,基本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也许是一种狭隘观念的影响吧,人文主义的培养任务总是落在语文这门学科身上。而近年来年轻一代人文素养的缺失使中国的语文老师突然间成了千古罪人。这种情况就不得不使我们反思:为什么提高人文素质的任务就一定要全部压给语文这科呢?它本来就是现代教育共同的目标。特别是作为语言文化学习的英语一科,更不能排除在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教育也要体现人文精神。
一、当前高中英语教学普遍存在情况。
我国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能把人文性体现在教学中的学校实在很少。英语课大多是以老师讲解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其次就是搞听说读写这些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课后就是大量的做题巩固。但这些能全怪老师吗?在背后遥控老师的是期末考、中考、高考这些无形的指挥棒。而这些大大小小的考试所考的无非就是听力、单项填空(也就是语法)、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写作这几大类型。这些题型我从初中开始学英语时就耳熟能详。这种考核方法使得老师和学生都误认为英语就是由词汇,语法,技能构成的。会做题,会写点简单的应用文,会说几句英语就是把英语学好了。老师教点别的都会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和浪费学生的大脑储存空间。我们这一代人上了大学专攻英语后才知道英语这门语言是美的,英语是可以欣赏的,才知道什么叫莎士比亚,什么叫十四行诗,才知道讲英语的世界其他地方是怎么样的。我们是从初中开始接触英语的,有些地方是从小学开始,对于一门语言,难道我们非得用6年甚至的时间去研究它的语法词汇,才能去真正接触和了解这门语言吗?
二、高中英语新课程的人文闪光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高中英语新课标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更多的加入了对于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这些人文素养的关注。这也体现在目前高中英语人教版实验教材的编写上。如必修1Unit1,它讨论的是朋友和友谊,初步涉及了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而它所选用的文章《安妮日记》让学生对这部作品有了初步了解,也从而知道一些有关二战的历史背景。我记得当时讲时给他们讲了“辛德勒的名单”,讲了集中营,还叫他们仔细体味《安妮日记》中写景的几句很美的语言,并叫他们试着翻译出来。学生们很新奇,也很感兴趣。再如像Unit5Nelson—Mandela──amodernhero里面Warmingup和Pre—reading部分的`几个问题我就觉得设计得很好:
Whatarethequalitiesyoushouldfindinagreatperson?Whodoyouthinkisagreatperson?Whatqualitiesdoyouhave?Mostofthegreatpeoplearealsoimportantpeople。Butimportantpeoplemaynotalsobegreatpeople。
这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可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这些正是体现了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因为批判性思维也是人文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
再看看必修4Unit3AtasteofEnglishhumor,这里关注的是情感问题,学会幽默,懂得幽默是教会学生乐观心态的重要途径。这也是以往教材所缺乏的。更难得的是这个单元还涉及了英语的文字游戏:如:
1。C:What''sthatflydoinginmysoup?
W:Swimming,Ithink!
2。C:What''sthat?
W:It''sbeansoup。
C:Idon''twanttoknowwhatit''sbeen。Iwanttoknowwhatitisnow
学生在反复读后也不由的会心一笑,恍然大悟。由此更深的了解英语,欣赏英语,进一步探究从而喜欢上英语。
当然我这里举的例子非常有限,其实在很多处我们都能找到高中英语新课程的人文闪光,我就不一一列出来了。
三、困惑和反思
可以说对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是“有法可依”了,可是不是就“有法必依”呢?在我个人实施新课程的讲授时遇到了以下问题:
1.大部分老师和学生不重视
由于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水平较差,平时就是搞清楚课本的一些内容已是花去大半课堂时间。稍微讲一些人文知识或布置一些小组作业都被学生认为是浪费时间。有学生就问过我:“老师,我承认你上课讲的很多知识我们都没听过,都很有用,我们这样上课也很开心,但是你讲的这些还有叫我们做的一些作业考试都不考啊,那学来有什么用呢?还不如多划划重点,讲讲题。”很多老师也认为给学生讲这些还不如分析分析语法,做多点题来的实惠,甚至学校本身也就是看考试成绩,对这方面的教育比较忽视,因而人文精神的培养迟迟看不到曙光。
2.人文素养的培养呼唤新的考核形式
那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归根到底就是考核标准的问题。虽然《高中课标》提出的“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高度褒扬了人本主义,也体现出高中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但是事实从检验学习的考试形式看来,却没有和这种理念接轨。无论什么学生到头来都是考一种题目,没有哪个教育部门专门为每个学生设计一份符合他特性的考题。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机制使学生很难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还是沉浸在背语言点、记单词、做考题的苦差事中。为什么现在还存在为语言而语言忽视人文精神的英语教育?就是在于高中英语新课标理念和评价脱离的现状。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从最根本的高考开始对现有的英语考试题型来一次变革:
(1)增试口语,内容以必修模块各个单元的主题为基础,设置情景英语的考核;
(2)阅读题应该出能考出学生真正阅读技能的题目,形式应该有问答题、归纳演绎或其他形式而不只是多项选择;
(3)减少语言知识点方面的考核(如单项选择),更多的设计一些有关文化背景的或是开放性的题型。
四、结语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是培养人,是把学生从一个自然的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即具有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完整的人。这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推脱的任务。如果新课标所提出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三个方面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真正地体现在评价体系中,如果它还是和现实遥不可及的话,那它就永远只是一纸空文。怎么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把人文素养的培养贯彻到新课程中去,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书目
章兼中,培养人文精神深化英语教育改革,中国基础教育网──英语教研基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何安平,《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6:声乐演唱人文素养研究论文
声乐演唱人文素养研究论文
摘要:声乐演唱是一种以声音为物质材料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体现着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和追求。那么演唱者如何才能将声音与情感融为一体,去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并将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倾注在表演之中,这就需要演唱者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以此为基础来增强对声音、作品、内容和表演形式等的综合理解能力,从而使演唱富有生命力,表现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声乐演唱;人文素养;情感表现
声乐是音乐艺术中一种将语言与音乐结合起来,用人声的歌唱形式来表达思想情感的音乐形式,它是人类在意识的支配下,通过艺术化的嗓音来发挥音乐性能、表现音乐形象的审美创造活动。声乐艺术建立在演唱者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素养的基础之上,又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演唱技能的训练,使嗓音达到一定的艺术表演标准,并通过力求完美的技能技巧与艺术审美规范,达到表现作品思想与情感内涵的实践过程。
由此可见,声乐演唱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技巧的表现,它的生命还在于传达音乐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所谓人文素养是指由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内在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在这里,“人文”是指包括哲学、政治、文学、历史、经济学、法学等科目的“人文科学”;“素养”是人长期实践和训练所形成的“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组合。
因此,人文素养是人所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外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学识、气质、修养等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精神品质,它对人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能力、价值取向、审美体验、意识形态和理想模式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声乐演唱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绝非只是简单地将音符和文字符号演变成声音的过程,而一定是歌唱者自身思想情感与人生体验的外化,更是其艺术观、审美观等人文素养的综合。演唱者只有从歌唱声音、音乐感觉、情感表现、艺术形象等多方面去领悟和体会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去挖掘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艺术意境、音乐主题、语言韵律、风格特点,并将自身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倾注于演唱中,才能将美的声音与情感融为一体去呈现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从而赋予音乐真正的生命力,表达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一、人文素养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人文素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众所周知,声乐演唱是歌声、音乐和文学语言三者的结合体,这其中,演唱者的知识水平和人文素养往往决定着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悟和表达,如若演唱者的人文素养低下,文化底蕴欠缺,那么在演唱中他对歌词及创作背景的理解、对作品音乐风格的把握以及在对作品演绎中的情感处理等方面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理解作品
声乐作品的内在表现是词曲作者的写作宗旨,而最终所要实现的是欣赏者从演唱中体会到歌曲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内涵,从而获得美的享受。这就要求演唱者首先理解作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与歌词内涵,以及创作者意图通过作品向欣赏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这就必然要求演唱者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理解能力。优秀的声乐作品大都体现着极强的文学性特征。要演唱好声乐作品,演唱者首先应该了解的是作者的创作初衷、作品产生的背景以及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作品的思想境界,表达出作品想要表达的意境与内涵。
而在此方面,演唱者的人文素养越高,对作品的理解就会越完整和准确,在演唱时也会更加细腻。反之,如果演唱者的人文素养低下,仅凭自我感觉来表现作品的情感内涵,只会使作品的处理变得随意和虚浮,演唱出来的音乐也只是缺乏理性把握的情感宣泄,更有甚者,则会完全违背作品的内在逻辑,与作品真正想要表现的思想内涵背道而驰。
(二)把握风格
声乐作品的风格是指作品本身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的某种特点,包括作品的历史风格、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民族风格、音乐创作风格等。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态,声乐作品的风格是从作品本身的个性特点出发的,在对风格的表现上要求演唱者的`声音既要符合作品的风格,又要适应欣赏者的听觉需求,既要与歌唱者的主观表现相吻合,又要联系到声乐作品本身的内容和形式。如果没有对作品风格的正确把握,即使有再高的演唱技巧也很难完整地表现出作品的真正内涵。然而,演唱者对于声乐作品风格的把握往往受到其文化层次、知识水平、思想领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必然要求演唱者应当具有相应的人文素养,能够清晰地了解音乐风格的差异和特性,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领悟以准确地把握住作品风格,从而演泽出作品的独特风貌和神韵。
(三)创造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反映,它能积极地影响和推动人的认知,激发想象和联想,提高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音乐的本质就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和抒发,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一首好的声乐作品往往会浓缩着作者的一些精神生活记录,是创作者基于自身对现实世界和内心深处有感而发地通过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演唱者,对所演唱的作品一定要有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并使自身情感受到触动,从而产生强烈的身心感受,产生出表达情感的强烈欲望,进而唤起表演时再创造的热情,才能更好地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一情感创造的过程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即理解情境,获得感受,表达情感。而深厚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演唱者准确把握歌曲的情感和情绪,帮助演唱者更好地完成对于作品的情感创造。
二、提高声乐演唱者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对于声乐艺术的发展和促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一名声乐演唱者来说,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声乐演唱技术技巧之外,其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声乐演唱者应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文化道德素养,加深人文修养,才能更好地诠释和理解音乐作品,激发出内心歌唱的热情,从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完整以至完美的音乐形象。
(一)在知识的熏陶中丰富人文素养
众所周知,音乐艺术所要表现的最本质的属性即是文化,音乐艺术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内容表现着人类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声乐演唱是综合性的音乐艺术形式,同样肩负着表现人类文化特性的任务。声乐作品对于文化意蕴的表现范围涉及文学、历史、民族、地域、风俗习惯、自然环境等多个传统和现代的文化领域,这就要求声乐演唱者首先应当找准文化的契合点,努力创设音乐知识的文化氛围,建立起文化意蕴演绎的环境,在知识的熏陶中自觉地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
如演唱者可以通过阅读多了解一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音乐家传记与音乐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多去听听中外音乐作品赏析,在音乐知识的渗透中学习文化知识,扩大文化视野,提高文化修养,以此来提高自身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增强对演唱作品在历史背景、创作背景、音乐风格及内涵方面的正确认知和了解,以帮助其在演唱中更好地去诠释和演绎作品的思想和情感。
(二)在生活和演唱的实践中提升人文素养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生活的实践和阅历可以增强演唱者对于作品的理解,在情感表达上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差异。同样的歌曲,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去演唱,其韵味会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有着丰富生活经历的人才会对音乐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并在演唱中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反映到作品当中,其唱出的歌曲才更加富有灵魂,才能更加打动人心。生活的体验丰富多样,包括生活阅历、文化活动、学习经历、社会交往等等,丰富的生活实践可以将人的思维带入到更加广阔的时空之中,开阔人的视野,提升人的素养。作为一名声乐演唱者,演唱的实践更是提高演唱者人文素养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在对音乐形象的演绎中用心去感悟,穿透音乐的表象去领会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进而去领略音乐的文化意蕴,在对音乐情感与音乐美感的体验中,在音乐意蕴的表达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音乐文化的内涵,并从中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在情感的体验中培养人文素养
情感活动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一种心理活动。任何情感都是由客观事物引发的,都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对其所产生的一种态度和体验。声乐表演一方面是声音与语言的艺术,另一方面又是情感的艺术。声乐演唱的情感来自于声乐作品的内容,产生于演唱者对于作品的“认知”“态度”和“体验”的基础之上,情感产生的浓厚与淡薄,反映着演唱者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即演唱者的人文素养。
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声乐演唱的专业技巧在不断得以突破,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要达到一定的演唱技术水平似乎变得比较简单。然而,越来越多的声乐演唱者们却更加关注歌唱艺术的情感表达。在声乐演唱中,优美的旋律通过歌词的引导和表现,能激发演唱者心中对于生活的热爱和真情,增强对于音乐的表达兴趣,从而提高演唱者的审美素养,促进其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一首好的声乐作品,只有通过声情并茂的歌唱表演才能具有真正的生命活力,而这能够传递情感的声音只有在歌唱者自身动情的前提之下,才能情牵动着声,传递出情,最终达到声情交融的动人效果。当演唱者具有了广博的人文素养基础,才能将丰富的情感灌注到每一个音符之中,才能赋予作品更多的生命力和想象空间,才能真正把作品唱活、唱好。
人文素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无论是从声乐艺术的产生根源还是从声乐演唱的实践来看,都需要人文素养的积淀。人文素养越广博、越深厚,声乐艺术的境界就越高,声乐表演的世界就越宽广。因此,一位优秀的声乐表演者必须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并从中汲取营养,获得情感,丰富想象,这样才能真正地触摸到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杨忠.《歌唱的灵魂——情感体验》.赤峰学院学报,(06).
[2]邹文丽.《声乐艺术与文学修养的关系》.影剧月报,(05).
篇7:小学语文课堂新观念研究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新观念研究论文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启用,语文教学显示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这对教师而言是欣慰的,对学生而言是也幸福的。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运用新的学习方法,构建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新课堂。为此,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把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式真正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一、努力构建开放性课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倡语文课堂要向外延伸,通过开展综合性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要想达到这些目标,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生活性,每一篇文章都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由于学生年龄小,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语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进而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把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拉近教材和实际生活的距离,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体验,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语文实践活动能够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才能,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举一反三地融入课外知识。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到社会、家庭中去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教师能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学会学习,不断拓展知识,自觉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从而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教是为了不教”。
二、教师要适时引导和点拨,让课堂展示得更精彩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展示必不可少,这是启迪学生智慧、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他们自主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展示要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学生在进行展示时,避免搞形式主义。当学生的理解和教师有分歧的时候,教师不能急于否定,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再回答,直到学生实在没有办法为止。这时,教师需认真观察,细细揣摩,不能放手不管,“点”和“导”要抓住重点,体现出水平,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点”“导”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水平,同时,也体现了高效课堂的理念和价值。展示要关注全体,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和成功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究,勇于创新,标新立异。
三、语文教学活动的调控要灵活多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激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课堂上的主角,也不是我们关注的亮点,我们要创设一切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精彩,要努力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缩短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感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语文课。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多媒体、图片等来发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另外,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人人都有成就感。例如,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的时候,让学习成绩中等以上的学生在背诵并理解,并学以致用;对于后进生,只要求他们会读就行。要充分发挥激励作用,适时进行鼓励和肯定,使每个学生都有冲劲。
四、设计合理而科学的自主学习互动展示环节
在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互动展示环节可以运用互动导学模式,一方面让学生自主预习,通过阅读让学生感知课文,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细读、品读,让学生去感悟课文语言;另一方面,让学生赏析文章的重点语句,在教师的辅导下进行综合训练,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这个环节中,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教师的导和学生的读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可全方位地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和教材之间的多变互动。
五、语文教学和生活要有机结合
语文教学内容和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必须是生活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深入到自然和社会中去,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生活,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实践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做到家庭生活语文化。爱表演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喜欢把生活中的情境以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表演的天性,把熟悉的生活故事讲给其他人听,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这样在兴趣的前提下就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然后让学生表演、补充。事实证明,学生表演起来兴趣盎然,语言也非常丰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活动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新形势下的语文课堂强调学生个性需张扬,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发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创新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努力做到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个性特点的个体,比如有的喜欢通过表演来张扬个性,有的喜欢用语言来表达情感,有的擅长以绘画的形式来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布置具有个性、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需求,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潜力得到挖掘、能力得到提升。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师不但要更新教学观念,还要把新的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这需要教师付出开创性的努力。在新课程改革这条道路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研究和解决,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创新、不断实践,创设语文新课堂。
篇8:小学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研究论文
小学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研究论文
摘要:音乐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艺术启蒙课程,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不少小学对于音乐教育还不够重视,教师也大多重视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讲解和传授,却忽略了对学生进行音乐本身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教育。尤其是现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快餐式音乐传播迅速,不少浮躁、流于形式的音乐大大地冲击了经典的优秀音乐的传播,对小学生的音乐欣赏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教材中新加入了不少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对于提升小学生对音乐的人文内涵关注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音乐教育;人文内涵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人文内涵教育的缺失
目前不少小学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还是认识不够,认为音乐就是一门副科,没有考试和成绩的压力,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都不够明确。音乐的课堂教学多是按照教材进行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讲解和传授,教师为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来进行模仿,学生学唱歌曲、学演奏乐器,都是一些技能型的音乐知识。教师仅仅传授给学生怎么唱歌、怎么弹奏乐器,却忽略了向学生传授音乐歌曲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乐器的诞生故事和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学生由于缺乏对音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把握,对音乐技能型知识的学习效果也不会特别理想。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音乐人文内涵教育的理念和认知,在本身对音乐教学不够重视的情况下,教师的音乐教学方式和方法都相对比较刻板和单一,且没有树立音乐人文内涵教育的教学理念。
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到音乐所蕴含的精神魅力和文化内涵对学生人格、品德和音乐审美的重要作用,没有认识到音乐课不仅仅应该教会学生唱歌、弹奏乐器、掌握乐理和音乐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审美情趣和修养,在音乐的熏陶下,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魅力。教育理念的缺乏导致音乐教学人文内涵教育的缺失。
二、音乐教学中人文内涵教育的作用
音乐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的产物,不同风格和不同时段的音乐作品都蕴含着不同的精神文化风貌和人文内涵。因此,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音乐不仅可以陶冶情操、颐养性情,对于人格塑造和品德培养方面有着巨大的力量。音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可以让人对于音乐所表达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理解更加深刻,音乐里所包含的深厚感情和人文精神可以感染他人、影响别人的情绪和灵魂塑造,对人的价值观形成和情感方面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激发听者的审美和创新意识。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传播方面不受国籍、语言、地域差别的影响,以音符和声音为媒介和桥梁,让人们的灵魂相通,精神受到启迪、情感得到共鸣,从而受到音乐人文内涵方面的影响。在小学音乐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注重音乐人文内涵的教育,可以让学生受到音乐丰富情感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在深刻理解音乐作品中想要传达的感情和精神的同时,在心灵上与作者达到共鸣,在人格和品德的形成上受到积极影响,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受到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人文内涵教育的策略
(1)深入挖掘音乐教材,人文内涵教育从点滴做起新课改背景下,音乐教材中增加了弘扬传统文化、具有民族特色的经典优秀音乐作品,音乐作品中具有多元性和丰富性。新课改强调,不仅仅要注重对学生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传授,更要注意音乐教学中的人文素养的教育。教师要深入理解和挖掘教材,根据教材的内容向学生渗透人文素养的教育,从音乐教学的点滴入手,让学生接受音乐中丰富文化内涵的熏陶。例如在小学音乐“堂鼓、小钹和木鱼”乐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些乐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历程,以及这些乐器所赋含的人类智慧和艺术价值。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引申古代乐器与人类社会活动的关系、各种乐器的音色的融合。让学生深入了解乐器的相关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修养。再比如在“狮子舞绣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狮子舞绣球的历史由来故事,所蕴含的寓意和寄予的美好希望,还可以舞绣球的种类、特点方面向学生们进行介绍,让学生们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有一个深入的理解,继续继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瑰宝,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灵活、合理地选择音乐教学的内容音乐之所以可以超越语言、地域等各种差异而让人们达到心灵的相通和情感的共鸣,就是由于音乐本身具有的多元性和包容性。音乐表现风格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不仅丰富了音乐本身,更为受众带来了更加多样化的审美体验。小学的音乐教育在内容选择方面要注意音乐的多元化和包容性,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教材的编排上精心地选择了不少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音乐作品,其中包含着多种形式和多种风格,教师要善于使用这些不同风格、不同种类的音乐作品,让学生通过音乐充分感受中华文化多元性的同时,对音乐和我国的文化瑰宝都有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另外需要强调的是,现在由于网络技术的发达,一些不适于小学生听的流行音乐传播广泛,有的对小学生的人格和品德养成有着不利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能一味地根据小学生的兴趣喜好选择教学内容,需要对课堂的音乐做到把控,让学生多接触优秀的高雅音乐作品。
(3)重视课外的音乐教育延伸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要提高音乐人文内涵的教育效果,教师应该组织、安排课外的音乐欣赏和品鉴活动,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地去欣赏一些优秀的经典音乐作品,教师可以留下作业,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资料去了解音乐创作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想要通过音乐表达的情感和情怀。例如“红星歌”的教学时,课堂上的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再去寻找一些与抗日、抗战期间小英雄故事相关的歌曲,并自己学着演唱,下节课的时候进行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唱的歌曲最多,教师会准备一些小礼品赠送。教师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唱歌,感受音乐中包含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刘秀敏。音乐教育应挖掘音乐文化内涵。青年时代[J]。第14期。
[2]刘英坤。谈小学音乐中的人文教育。中国校外教育[J]。20第36期。
篇9: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策略研究论文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度逐渐提高,新课标不断改革,对教学模式有了新的要求,教学目标也发生了改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语文课是高中需要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应顺应新课标改革的要求,消除传统授课模式的弊端,本文在分析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的基础上,提出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
虽然目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问题依旧普遍存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当前的我们必须探讨的问题之一。
一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用最短的时间,高质量的掌握知识,完成教学目标。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发展,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有效性教学的关键。有效性教学主要有以下特征:
1.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发展、进步为本。“以学生为本”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要达到有效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2.重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平衡。有效性教学是在师生的合理配合,共同努力取得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同样重要,只有师生配合达到教、学之间的平衡,才能达到有效性教学。
3.多采用激励性言语。教师适当的言语激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上进心,增强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性,提高课堂的注意力和学习效率。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据调查,目前很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依旧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很多教学弊端。
1.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目前很多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依旧是教师占主导作用,教师一味的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填鸭式”教育,学生知识被动的接收教师传达的知识,缺乏思考,于是就导致课堂上,教师讲的.激情洋溢、唾沫横飞,但学生却昏昏欲睡,课堂气氛压抑,学生的客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被压制,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2.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具体实践不能有效结合。目前语文课堂的教学知识单纯的把书本知识毫无创新的传达给学生,导致学生缺乏思考,因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篇课文学了,也背会了,但并不没有真正了解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导致不能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3.知识传授过度重视应试成绩,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的教学是根据考试大纲制定的,只讲解高考要考的知识点,对于不在考试范围的内容就不予讲解,甚至有些教师会让学生背诵满分作文和答题模板,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
1.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对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学校应加强对教师队伍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学习、进修等方式,促使教师的能力和素养不断提高,知识不断更新,注重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2.国家及教育部门应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继续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学校和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水平的增加,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
3.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教学策略,更加注重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激励性、多样性。教学针对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教学目标和主要教学任务展开,确定一节语文课堂中所要达到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要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激励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采用激励性言语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多数情况下,教师的激励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相反,教师的讽刺和批评性言语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降低学习动机,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要注重多样性,每个学生的性格、情趣爱好都是不同的,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客观差异,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教师要自觉学习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采取正确、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要学习教育改革体制,了解最新的教学改革动向,培养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生。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树立新型教学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论
学校和教师个人应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用新的知识和教学策略武装自己,不断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01):39-42.
[2]唐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高学生主体地位――论课堂有效教学师生关系及策略[J].北方文学(下半月),(07):105-106.
[3]张瑞.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J].教育现代化,,(6):62-65.
[4]王永忠.浅谈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建构问题[J].教育现代化,,(2):251-254.
[5]高振桐.现代化网络教育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运用中的反思[J].教育现代化,2016,(23):265-266.
篇10: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现状研究
陈兆均
(重庆市合川区香龙镇香炉完小)
摘要: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提问来对学生课堂的接受程度进行了解,这种方法是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课堂中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效和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这也就是为什么进行课堂有效性提问研究的原因。
篇11: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现状研究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问题的设置能够推动课程进展。提出的问题也是教师在课前预习和备课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课堂授课过程的节点,这种节点往往设置在一些内容的小结部分。这部分的提问能够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推动课堂进程的发展。
一、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特点
1.涉及面广,学生参与范围广
教师问题的设置往往是对于全班同学的提问。这种问题能够结合实际的班级情况和教学情况进行一定的自主调整,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问题进行教学能够很好地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提问的过程中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全面地展开自己的学习思维。
2.主体突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在拥有这种提问意识的情况进行适应的课堂背景的导入可能使学生在一种教师主体关注下进行问题的思考。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3.启发性强,促进思维成长
在提问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把提示内容和教学方向融入其中。这样的提问在知识点的启发和过渡上有很好的帮助,这样的启发使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这就对课堂提问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实效性强
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随着知识点转移和总结而提出的,在这种教学节点中进行问题的提出能够在学生学习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二、目前课堂有效性提问现状
1.内容简单,缺乏指向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问的次数应该是适量的。目前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在课堂的整个过程中设置了大量的问题,使问题的质量不高。泛泛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提问产生疲劳感。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都受到了限制。
2.提问缺乏新意,抑制提问
课堂中的提问需要和课堂内容进行紧密的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现很多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缺乏新意,不能够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学生注意力。这样的提问使得学习对于问题的好奇心下降,同时导致学生在问题中没有提问的时间和积极性。
3.问题结果评价老套、不灵活
这样的现状导致学生不愿意回答问题。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课堂的问题中如果学生的'问题和问答的答案有差距就会对问题的评价提出要求。部分老师死搬硬套问题的标准答案,这样的过程使学习过程没有很好的氛围。
三、实现课堂有效性提问方法建议
1.在教师能力的培养上要趋向专业化,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理念和技能
在备课和问题设置的能力上要加强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总结问题的提出方法,为促进有效性提问发展做出研究。
2.体会语文课堂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做出最合适的情景预设
加强课堂气氛调动能力的培养,从课堂气氛入手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参与度。在情景的预设中对于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组织,使教学目标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进行。
3.体会学生学习差异,因材施教
在问题的提问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把问题的预设作为课堂提问的标准,在实际提问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进行适宜的变动。这种差异性的教学能够很好地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感受到教学的魅力。
例如,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课文《父子骑驴》的讲解中就可以结合课堂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课文讲了一对父子在牵着自家的驴子在回家过程中因为别人的评论而改变自己的做法,最后得出感悟。
在文章讲到结尾的时候可以提问:文中的父亲在最后会做出什么样决定,这位父亲在文中的前段部分为什么会做出不一样的决定?
问题的第一部分是对于课文进度的延伸,学生在听到问题后会主动地阅读课文,推动课堂继续进行。而后半部分的提问则是对于课堂内容的衍生,让学生在知道最后结果的时候回过头来思考父亲在回家过程中的不同决定又是什么样的原因。这种提问方式使学生在对于结果的记忆中进行了两次思考过程,提高了记忆效果。
小学语文因为其学科背景和语言特点使提问这种教学方式很好地和教学融合,它与课堂效果和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关系。本文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研究希望能在课堂有效性提问的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宽荣。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方法例谈[J]。文学教育:下,(08)。
[2]刘红梅。浅议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J]。科学大众,2008(07)。
[3]张红玲。改变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兴趣[J]。考试周刊,2008(06)。
篇12: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论文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论文
一、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首先,“主体教育论”认为:教育要培养主体性的人。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其主体性的品质与能力主要表现在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三个方面。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学生的学习行为由“带着教材走进教室”转变为“带着问题走向老师”。通过双向互动,体现以人为本,发展学生主体性。
其次,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发现学习就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
二、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目的
数学教育的核心是问题的解决。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说:“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终止。……数学研究也需要自己的问题,正是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研究者锻炼其钢铁意志,发现新方法和新观点,达到更为广阔和自由的境界。”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正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他所未知的问题,通过数学手段来解决问题,且能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上。如小学数学中的行程问题,小学生学习后可能今后再也不可能碰到这样的问题,那么这类问题有否研究价值呢?学习研究解决行程问题,恰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研究这类问题将会告诉我们:如何从问题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如何利用已有的条件探索条件之间复杂的隐含联系,从而创造出更新更直接的条件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构建解决问题和认知策略,这就是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三、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体验性
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注重过程体验,即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去经历、感受和考察,最终加以认识和掌握。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进行有理有据的猜想和推论,并不断变换角度和背景予以重新审视和修正,甚至否定已有的结论。通过这样的反复思辨,学生在自我否定与自我肯定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逐步探寻问题的实质,最终得出合理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看似学生仅获得直接的知识经验,实际上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自身需要的满足、心理的平衡、悟性的萌发。因此,可以说这是个体身心全面激活的过程。
2、交互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没有强弱、高低之分;教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引导、促进、激励功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主动参与研究活动,实现师生互动。
3、生成性
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活生生的力量,从而使研究性学习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亦是学生在与教育情境(包括师一生、生一生)交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目标。研究性学习过程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过程,教师融人大量的直接经验、灵活多样的研究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亲身体验,鼓励学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的目标要求,真正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学生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育期刊
四、小学数学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方法
(1)重视问题的解决
在课堂研究性教学中,往往会难以避免的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因而问题的解决就成为研究性学习尤为重要的一项策略,需要教师要高度重视。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按照教材的基本特点,对问题情景进行创设,将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借助于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对知识加以主动获取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比如,在对《长方体的表面积》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时,对于这样的问题“用多少方法能够将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出来?”的解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彰显出数学教学的探究性,而正是因为此类探究,学生才能够想出计算长方体表面的六种方法,这种研究性教学优势是传统传授式教学不能比拟的。
(2)创设良好的研究环境
研究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在日常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去探索,不断激发内心的求知欲和探索意识,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创新的兴趣。在研究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或多或少的错误,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出现错误往往是难以避免的,而且也是相当正常的,这就需要教师以包容的态度,为学生指引正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详细的来讲,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不断的鼓励学生多动手“试一试”,多思考“怎么办”,多提问“为什么”,为学生创设出放松、安全而又自由的一个心理环境,营造出良好的研究氛圍,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身的行为和思想均受到尊重,这样有助于学生切实的深入到研究中去,进而更加容易进行创新。
(3)掌握研究的方法
只有让学生熟练的、正确的掌握研究方法,同时加上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才能够更好的在学习实践中去研究,才能够形成较高的研究能力。从总体上,小学数学课堂研究学习的方法主要包括:①操作——实验法。操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活动形式,大量的教学实践充分证实,小学生由于天生活泼好动,因而容易在活动中集中注意力和精力,更容易使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以往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均是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操作,挫伤了学生的研究积极性,这便需要教师将活动的场所提供给学生,给予学生充足的动手操作机会,帮助与引导学生的再创造;②尝试——研究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学生自主的参与、自主的发展,数学才能够真正的对其有用,所以,教师要改变滞后的知识灌输模式,要引导学生在归纳、自学、讨论及尝试的教学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总而言之,研究性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学模式的改进,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并且将研究性学习运用于教学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的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篇1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体现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体现论文
【摘要】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学科。语文课程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如何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中国语言和文字博大精深,给人们带来诸多影响,因为人们之间的交流离不开语言和文字,而且人类的感情、思想以及精神都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再者,文字书信是当今时代流传的情感载体。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性
语文对学生而言,不但是需要学习的科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学会运用,由于语文关乎一切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障碍,不论是考场上还是人生道路上,语文都很有可能成为学生的主宰者,如果对语文一窍不通,那么学生的未来望尘莫及。小孩子属于人生的敏感期,因此,小学是打好语文的重要阶段。但是,学好语文不能急于求成,非一朝一夕,首先得确定语文教学中是否有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点,如今的教师由于缺乏经验,导致对语文的工具性过于注重,而语文的人文性完全忽视。
一、提升课堂的艺术感染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小学的教育问题,针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这方面问题着重提到人文性教学。现阶段属于新时期教育下的课程标准,不同于传统意义下的教学方法,其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把重点放在熏陶感染作用上,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更有价值性,要明白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细致观察他们独一无二的特点,尊重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特经验以及思想。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是感性的,无规则的,跟自然科学的定理、规则和方法无法相提并论,更不能把它们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将语文一点一滴,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语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基础,不仅如此,通过文本可以使学生与作者、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沟通与交流,从而增进感情,因此,语文教学属于情感教学。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享受由陌生到相知这样奇妙的过程,文字非常富有感染力,学生若能认真读懂它,了解它,那么会让学生不由自主的跟着文字的节奏,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内涵,感化自己的思想。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的内容许多学生表面上似乎已经接受,其实并非如此,要先激起学生的内心最大的潜力,教师就必须充分调动自己情绪感染力,使学生能够在健康与融洽的氛围里愉快的学习。如在教学文质兼美的佳作时,教师的责任应是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把作者寄寓的感情化为自己的情感。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对情感的引导、激励,就能够培养学生的亲情和爱心。慷慨激昂的教学,对学生内心深处脆弱的感情有极大影响,那么学生才会保持热情与自信的学习。最后,教师自身的内涵需要不断地提高,特别是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这样的教师才能最大的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和对美的认知,从而让学生今后的生活中会自然而然地用美的眼光看待事物。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如此看来,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不仅受到知识的教育,还能帮助其得到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想道德的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讲述课文内容时融入正确的价值取向的知识。例如,在教学中结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军神》等课文,引导学生从伟人的事迹中汲取丰富的营养,逐步树立远大的理想;通过《父亲的菜园》这篇课文,让学生从父亲坚韧不拔的品质中受到教育,培养热爱土地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
如今属于二十一世纪,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有着全新的变化,其中,教育界中健康心理品质和人格的培养在学生受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不论是著名的科学家还是政治家都提出,小学阶段受到的教育对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改革后的新课程标准教材中的内容异常丰富,其中包括心理素质教育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的将这些素材与新课标的概念结合起来,这样对学生形成独特的个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很大帮助,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用良好的心态对他人、对自己。如在《尊严》的.教学中,让学生从哈默的故事中受到教育,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在《三味书屋》一课的教学中,可以把鲁迅小时候如何对待老师的严厉批评这一点提炼出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凡事多从自我找原因,决不能一味强调客观,从而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注重对学生体验的引导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也越来越标新立异,许多教学中的环节都是学生亲力亲为。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过于狭小,并且在无人帮助下完成,因此许多学生为了任务能够如期完成,都采用简便快捷的方法。例如,教师布置关于资料收集的作业时,学生不假思索的运用网络搜索,完全不用脑子思考。虽说这种方法确实能够轻而易举解决问题,可现如今提倡人文性教育,因此,我们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让学生以体验生活的方式完成任务。网络如此发达,学生难免会因为偷懒而敷衍了事的照搬网络中的东西,这样并没有实现人文性教育,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遇到任何事都通过生活中的经验去解决。
五、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做好学生的榜样,主动的接近“人文”,并且与学生加以沟通和交流,给学生多传授关于“人文”的思想,从而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人文”的习惯,使学生不断地丰富自己,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1]王新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J].西藏教育,2014(06).
[2]郭一鹤,温薇迪.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9).
【小学语文课堂人文性研究论文(集锦13篇)】相关文章:
浅谈经典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性的论文2023-08-24
小学语文教育个性培养研究论文2023-10-19
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2022-11-21
人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论文2023-01-27
如何理解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教育论文2022-09-07
初中作文教学应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2022-05-07
小学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研究论文2022-06-03
初中英语中人文教育论文2024-02-27
研究语文的教学论文2022-11-15
通用技术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