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教学对学生性格培养的重要性(教学论文)

时间:2022-09-29 07:58:26 语文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论语文教学对学生性格培养的重要性(教学论文)(精选13篇)由网友“辣条嘎嘣脆”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浅论语文教学对学生性格培养的重要性(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浅论语文教学对学生性格培养的重要性(教学论文)

篇1:浅论语文教学对学生性格培养的重要性(教学论文)

浅论语文教学对学生性格培养的重要性(教学论文)

摘要: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生的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每个小学生都是未雕之璞,要使他们成为玉──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 小学 语文教学 性格

1.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是小学生性格的养成所不可缺少的

1.1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3)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

1.2小学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的作用。

(1)关注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其实质就是关注人。关注人(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关注学科(关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也是教学中一对至关重要的关系,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乐学与学会、会学的关系;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教书与育人(教知识与教做人)的关系;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认识与情感的关系。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更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其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当然,这也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2.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突出了人文性的独特地位作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让学生的性格在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2.1语文教学加强了学生性格的塑造与培养,关注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语文教学时应时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将其运用于教学过程当中。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以平等的姿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我们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创新,尊重学生的隐私等。教师不可有私心,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

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记着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弱视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利用语文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语文课堂中应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特别是小学生在这样的愉悦环境里,能够对自己的学习价值与作用有一个充分的自我肯定与发现,也能对自己今后的语文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2语文教学突出了学生应具有的未来精神特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活力。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认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无情感的认知,也没有无认知的情感。因此在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中,要注意两点:第一,要使学生创新,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做到“三个自由”: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教学活动;自由地与教师和同学沟通信息。第二,要使学生创新,就必须让学生具有成功感。成功感是学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产生的自我满足,是一种积极而愉快的情绪状态。心理学认为,激励成功的奖赏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体验能促进被奖赏者向着奖励的方向努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也就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当中应该真正调动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在教学中应注意两点: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验证,最后得出结论;二在学生自己做的过程中不要怕学生出错,应鼓励百花齐放,让他们在激烈的争辩中求同存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刻不容缓,我们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使素质教育更上一层楼。

总之,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这样的语文教学也就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了条件。

符尤见

篇2:少儿钢琴教学培养及重要性论文

少儿钢琴教学培养及重要性论文

摘要:少儿阶段是学习钢琴的最佳时期,同样受年龄的影响少儿在学习中具有更强的主观性,更愿意接受及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尤其是在钢琴学习中音乐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教师需要研究少儿的年龄、心理等特点,结合钢琴教学的内容,探索在实际中可以采用什么方式来培养少儿在钢琴学习中的兴趣。

关键词:少儿;钢琴教学;兴趣;培养

在钢琴学习中需要通过不断的积累与锻炼来提高自身的水平,同样学习钢琴也是一个较为辛苦的过程,其对钢琴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在少儿群体中,兴趣直接影响了其在钢琴学习中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为了保证钢琴教学的效果,教师需要从教学方法入手,应用恰当的方式提高少儿对钢琴的兴趣,使其愿意深入了解钢琴内容。

一、少儿钢琴教学的现状及影响

(一)少儿钢琴教学的现状

现今在钢琴教学中其教学方式都过于刻板,其主要是教师讲解及弹奏示范的方式进行教学,由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受年龄因素的特点及课程内容的影响,一些少儿在实际中学习效果不佳,且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少儿的兴趣受教师、教学法、教材、演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难免会出现学习兴致不高的现象。

(二)少儿在钢琴学习中存在的影响因素

1.形象性。少儿在学习活动中受年龄的影响对形象化的东西更感兴趣,在接受外界所传递的信息时也更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内容,而在钢琴教学中,其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尤其是在音乐演奏的内容、形式、特点上,无法让少儿产生固定的形象,影响其之后的学习兴趣。2.负面心理。少儿负面心理特质产生的因素主要是由于在钢琴学习中受自身演奏水平及技术水平的影响而出现的,少儿本身心理成长就不成熟,因此在面对挫折时更容易产生自卑及畏惧的心理,从而不愿意面对钢琴学习中的困难,长期下去将会使其丧失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放弃的负面情绪。3.依赖情绪。依赖性心理常见于少儿时期,此情绪在少儿钢琴学习中也同样适用,由于现今在钢琴教学中多数是通过“一对一”的形式进行教学,因此少儿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影响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及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其兴趣及创造力的培养。

二、兴趣的培养与保持

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少儿的兴趣是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开端,而保持少儿的兴趣是促使其持续学习的条件,以此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发的状态,而在如何进行少儿兴趣的培养上需要由教师进行引导,对此以下提出几点可采用的钢琴教学方法。

(一)教师的语言

钢琴教学内容主要是教师通过语言进行传授,因此语言的组织、使用决定了教师与少儿之间沟通的有效性。受少儿智力发展及理解能力的影响,太过晦涩难懂的语言词汇其无法理解,因此教师应选择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沟通,并根据实际情况应用一些儿童语言,避免长篇大论,以免引起少儿的抵触心理。同时教师需要注意语言结构,保证语言条理清晰且富有趣味,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注意说话语速不要过快,语调要富有感染力,使少儿可以被教师的授课内容所吸引,从而参与到钢琴教学中,在提高其参与程度的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使其形成探索音乐内容的`兴趣。

(二)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

此种教学方法主要是将钢琴曲中抽象的内容进行具象化,由于少儿无法自行对音乐中所描绘的情景进行想象,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常见的事物或是教具的使用来帮助少儿形成一个想象画面,使其在演奏音乐时可以对音乐的内容有一个形象化的认识。本身少儿的年龄阶段就决定了其对形象化的东西兴趣更强,因此教师在将钢琴教学内容进行实物化后不只可以激发少儿的兴趣,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三)丰富多采的示范演奏

示范演奏是教学活动中的必需环节,在现场进行演奏对学生的引导效果更好,因此教师需要熟悉各类教学中需要应用的教学曲目,并在进行示范演奏时可选取一些活泼欢快的音乐及好听的儿童歌曲等。同时教师也需要注意在示范时对演奏中的难点进行反复演奏,从而为少儿带来启发。在音乐内涵、特点、情感等抽象难点的表述中,教师可以用边演奏音乐边进行讲解的方式对音乐内容进行描绘,使少儿可以根据音乐情景去感受教师讲解的内容,从而开拓其现象能力。

三、兴趣的重要性

有一部分学习有兴趣的孩子,在钢琴课上态度认真、主动、求知欲强,有充沛的精力。这部分孩子不需要家长的督促,也能自觉、认真的练琴,钢琴入门学习阶段显得比较顺利。然而对更多的小朋友来说,他们的学琴是在父母的安排下,不自觉或者半自觉的接受着。在他们的生活中增添了一项与其他小朋友不同的活动内容,一天天,一年年的不间断的练习,这不能说不是对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不小的约束。因此,更要求注重对孩子学习的兴趣很情感的培养,否则,是很难把学习坚持下来的。诱发孩子学习的兴趣,逐渐使他们对学琴从被动到主动,变得不仅愿意学,还愿意练,还能越学越感兴趣,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对钢琴的亲切感。一味的要求孩子学,要求孩子毫不理由的服从、接受是不错误的做法。同时对孩子应该多表扬、多鼓励!任何人都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给予最大的关注,兴趣中蕴藏着求知、探索、发掘才智和开创新天地的巨大活力和生机,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色彩的志趣活动。

四、结语

在钢琴教学中,兴趣无疑是促使少儿自愿、自发进行学习的重要途径,对于少儿学习钢琴的兴趣可以通过引导、鼓励来进行培养。以上根据钢琴教学的特色从少儿的年龄特点的角度提出如何培养少儿兴趣,兴趣作为带动少儿学习的主导,其对少儿日后在钢琴学习中的作用有着极大的影响,使少儿可以形成一种主动学习、练习的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邱旸.浅析儿童钢琴教学中兴趣培养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08:12-13.

[2]吴京璨.浅谈兴趣在儿童钢琴教学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2.

篇3:语文教学对职业院校学生素质的培养论文

语文教学对职业院校学生素质的培养论文

[摘要]职业院校语文素质教育要紧密结合课堂实践,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因材施教、引导启发教学等方式,达到学生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

[关键词]职业院校 素质教育 语文 实践

在全国都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那么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职业院校的学生现状如何呢?本文结合自身课堂实践来论述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和有效途径。

一、 职业院校教育面临的现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生源素质良莠不齐

职业院校生源大多来自农村,且多数为初中毕业,由于农村地区间教育质量存在很大差异,学生素质良莠不齐。所以必须狠抓学生思想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如果教师不能及时为他们进行思想品德和人生观的培养教育,只教他们专业技能,一些学生就很容易自暴自弃,更有甚者会中途选择辍学。另外,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而言,大部分是第一次进城市学习和生活,面对许多新鲜的事物及各种诱惑,很难辨别是非曲直。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很可能走上歧途,甚至犯罪。在生活习惯上城市与农村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不能在教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及职业道德习惯,他们毕业进入社会,也很难适应各种工作环境。

2.素质教育与职业院校发展密不可分

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职业教育有只重视职业技能培训的倾向,素质教育难以落实。职业教育素质化,是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所以在职业教育中学生素质教育比专业技能培养更重要。国内和国外许多企业的用人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对生产一线专业技术工人的要求,他们在招聘技术工人时不再把专业技能放在首位,而是把职业道德素质、个人道德修养放在首位。国内一家公司招聘时,在笔试中就有:请问你所在原公司的“成功秘诀”是什么?的问题。多数人都在奋笔疾书写答案,只有一个人早早交卷,最后只有这个人被录用。因为他的答案是:这涉及到原公司的商业机密,将其泄露违背我的职业道德。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就特别强调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及日常生活习惯,而把专业技能放在了第二位。三星电子某部门主管曾表示,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进入企业后可以继续培养,但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则是在企业无法培养的。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的重要途径之一。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已是大势所趋。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

语文素质则是人的综合素质中最基本要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在语文课文中,就应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修养。

坚持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是单纯地从事语文知识的传授,而是必须加强语文综合素质培养,充分发挥其形成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因而还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富有新颖性、启发性、直观性、创造性和兴趣性,渗透和体现素质教育。 1.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树立正确教学观与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保障: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思想是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和人的发展需要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总称。素质教育着眼于发展,培养能力教育。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并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勇于实践。

(2)提高语文教师素质

素质教育的实施关键还在于教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人尚且懂得将传道作为教师的第一要任,身为当今语文教师,更要有超前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加强个人知识修养、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尊重学生,善于引导,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只要我们把握了正确的方向,便可让它成为现实。

2.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结合专业特点,强化学生实用写作能力

在信息时代,实用文体写作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重视,职业院校学生有必要提高这方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为此,语文教学有强化学生实用写作能力培养。如文秘专业应强化应用文写作,财会专业应强化财经类应用文写作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就业中学以致用。

(2)加大语言教学力度,培养交流沟通能力

在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同时,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例如,在《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拓展训练中,结合说明方法的应用,开展课堂的语言实践。这样的“说话”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更能增加学生发言的自信和勇气。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抓住了语言训练的最终目标,也就提高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3)注重课堂细节教学,提高学生个性心理素质

个性心理素质,即个人的心理面貌。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可以利用细节培养学生个性心理素质。例如,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教学中,通过阅读海伦凯勒凭借丰富想象所写下的光明世界,去感受精神的愉悦。让学生体会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乐观坚定,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同时还可利用鼓励表扬等激发学生奋进,从而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合格人才。

总之,在语文教学要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参与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敢于实践的良好个性,把语文素质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归纳以及联想能力;在写作教学中,训练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在听说训练中,培养学生能言善辩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施语文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根据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需要传授最基本的具有发展前途的知识和技能,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潜能。要在语文教学中注入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情境教育,使之成为整体性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催化剂,进而促进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薛素琼.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殊功能进行素质教育.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2]商玉芬.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中国轻工教育,,(2).

篇4: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情感的论文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情感的论文

所谓“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一种微妙的心理活动。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情感因素对人的思维具有多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二是调节功能,三是导向功能。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课文情感因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习效率。

一、巧设导入,诱发情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方法有很多,可以用实物演示、图画展现、音乐烘托等方法。也可通过介绍背景、释题、设疑、讲故事、谈话等方法导入。每一节的导入没有固定的方法或模式,只要能根据具体的课文创设意境充分诱发学生的情感就行。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导,带着愉快而幸福的语气说:“同学们,你们能谈谈过年的感受吗?”同学们很高兴,一下子就说开了:穿新衣服、吃好菜、放鞭炮、数压岁钱……同学们仿佛又回到了春节,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这时我语气一转,带着悲伤的语气又问:“同学们,你们看过或听过有关资本主义社会里穷孩子的故事吗?”稍微停了一下接着说:“资本主义社会,穷孩子的`命运太悲惨了,正如杜甫写的一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一个大年夜,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着,鹅毛般的大雪纷纷地下着,一个小女孩赤着脚手拿着一把火柴在叫卖,这是谁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卖火柴的小女孩》。”顿时,同学们对这个小女孩的怜悯之情便油然而生。

二、精细分析,熏陶情感

每一篇课文,不管是字、词、句、段,还是标点符号,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首先教师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搏,正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然后才能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从肤浅直觉表面的认识转化为内在情感,从而真正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情感受到熏陶。如《海底世界》中“波涛澎湃”一词,如果只让学生查查字典,说个句子,这样对这个词及整个句子的理解远远不够。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像似亲临海边,然后跟着我的绘声绘色的描述想象:“起风了,海水一浪推一浪,溅起了一丈高的雪浪花,唰…唰…”让学生真正体会大海涌起波浪时那种奇景,从而产生对大海的好奇热爱之情。又如《我的“自白书”》一课,文中“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这些句子,“自由”为什么要加引号?那个破折号作用是什么?“人”的后面为什么要加逗号?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这些标点符号的用意,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学生对革命者那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情感也就不言而喻,自然领悟。

三、加强朗读,升华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感情朗读不仅是进一步加深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有效方法,也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是一篇抒情色彩浓郁的记叙文,描写了首都人民冒着凛冽的寒风在长安大街为总理灵车送行的动人场面,文短情深,催人泪下,通过播放哀乐,教师深情描述,学生对总理的崇敬怀念之情油然而生,再进行有感情朗读的训练,课堂气氛浓厚,学生的情感则得到了升华。又如《桂林山水》是写景状物的佳作,语言优美,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文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个排比句,节奏明快,把漓江水的独特之处描写得惟妙惟肖。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体会“景美”、“情真”,与作者的情感融在一起,从而抒发了对桂林山水、祖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总之,情是教学之根,成功的阅读课应该是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自觉地进行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情不离文,文不离情,情文交融,努力创造一种宽松、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把学生的情感因素与智力因素完美地结合起来,达到情感共振,从而获得健康的思想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地提高了语言文字素养。

篇5: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杨西彻

教师进修学校是为教师进行知识不断更新,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好的授与知识给学生的平台。作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对于知识的传授与更新更是要走在社会的前端。了解学生的需要,了解教师的现状。在讲课过程中,经过与一线教师的交流和探讨,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我总结如下:

语感从字面看来就是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它总是发生在一瞬间,由此必须是基础知识扎实的积累,这样才能达到语言感知能力的.最高境界。

一、听是语感的最基本要素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示范阅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自己首先要融入到课文情景中去。这样学生才能跟随教师的阅读调整情绪进入到课文的描述情景中。只有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得到对课文的准确感知。反之,作为教师,你无法调整自己的情绪,示范阅读就无法带有感情,学生听到的只是干巴巴的字词句,听不到任何语感的感染,那么不仅说明教师示范阅读是失败的,更重要的一点是,整堂课学生得不到任何知识的传授。最终无法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二、学生自身的朗读是培养语感不可缺少的因素

经过教师声情并茂的示范,在学生自身已经有了课文情景的再现。(教学论文 )他们早已产生跃跃欲试的想法。“我能读出这样的效果吗?”然后将自己设为主人公,在至情至美的情景中,使学生能够更快的掌握课文意义,汲取知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更是说明大量的阅读文章,对学生的感知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教师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相应的朗诵比赛。以此来带动感知力差的学生。

三、说、写作为语言实践,是提高语感的重要因素

常常人们将说话与写作称为一种能力,既然是一种技能,就更会应验那句“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简单地说,人们通常把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脑力劳动者称为知识分子。正因为他们有了相当的基础,才会在交流中体现出他们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金字塔是垒成的,巴黎不是一天建成的。因此,当你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在你的写作与交际中就不会出现冥思苦想的场面。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当你处于某种情景之中时,你常常会发现自己有一种条件反射的情况出现。这就是你语感的体现。是你长期感受积累的体现。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以相关的正反辩证与写作竞赛来激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对语感的超越。

四、多媒体教学是语感培养的又一体现

对于一些理解难度大、有特殊历史背景、新奇又陌生的课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理解当时的状况。多媒体教学大多为演示型课件,是集图、文、声、貌于一体的画面来显示当前难以理解的东西,学生以眼耳并用达到极致的思考结论,以此来加深对文字的感知力,比教师用半堂课来讲述,学生只是用耳去听到的结果要强上百培,万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自己搜集一些有关的背景材料,如此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感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为培养学生语感创设以学生为主,且富有个性地、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才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作者单位:711799陕西省富平县教师进修学校)

篇6:语文教学与学生个性培养论文

语文教学与学生个性培养论文

【摘 要】培养学生个性已成为战略性任务。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播知识,而且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育者应灵活运用各种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良好个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个性培养 战略性任务 基本途径 运用各类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个性已成为战略性任务

我在一次听课中,一个老师讲“逃之夭夭”,老师误写成“逃之天天”,老师看着“逃之天天”讲“逃之夭夭”,结果全班同学就举着“森林般的小手”(老师训练有人听课全都举手)回答“逃之夭夭”的知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们一个班的小学生面对“逃之天天”只有一个感觉,那是“逃之夭夭”——因为老师在教“逃之夭夭”。小学生本来是天真活泼,但一个个成了小木偶,没有了灵气,没有了个性。

据说,上海一个年级的学生写作文《变化》,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写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形势报告,从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计划生育,到国际大环境无所不包。你透过文章看到的不是一张爱思考、有个性、青春稚气的脸,而是会议桌前的官员或新闻播音员。

美国卡耐基促进教育基金会主席欧内斯特·波伊认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首先应进行教育思想的转变。[1]可见举足轻重的语文教育改革也该让我们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进行一番反思。日本著名企业家土光敏夫说:“需要有个性的,即有某些特点的人从事不同的工作,如果在一个组织团体中,它的成员都互相赞同,那是不行的。作为企业来说,需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具有不同个性人们的长处以取得最大效果。”显然,培养学生个性已成为战略性的任务。

二、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的基本途径

(1)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

首先,教师必须把 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真正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全堂听”的教学习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在于点燃孩子渴望知识的火花。”[2]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可贵的探求精神,多启发,多质疑,多创造。这样的探求氛围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开展活动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发挥学生潜在的个性和独创性。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气氛。爱因斯坦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不知要比依靠呆板的训练、夸大的权威和沽名钓誉上教育高明多少倍。教师对学生应该多一点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点宽容,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课堂推崇真实,允许“实话实说”;鼓励争议,允许“自我表现”;倡导创新,允许“挑战权威”;激发想象,允许“异想天开”。我们要让语文课堂变成“任鸟飞”的蓝天,“凭鱼跃”的大海。

(2)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高尚的个性

首先,把生活引进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让语文与学生的生活贴近,找出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联络点,激发学生的共鸣,以完善个性。

其次,开展如演讲、辩论、朗诵、故事会等课外活动,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舞台。

第三,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个性适应社会的发展。

此外,学生必须阅读面广,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如秦文君的《人活着的一万零一个理由》、芬兰的伊娃 ·里斯· 乌利欧的《充满歌声的寂静》、美国的安· 希妮的《阳光女士》、H · 索洛姆科的《校长向我道歉》、俄国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吴蒂的《一道叫洛克的风景线》、台湾林清玄的《生命的化妆》、台湾余光中的《乡愁》、萧红的《手》……凡是对学生个性发展有帮助的文章都可以作为学生的课文阅读教材。

(3)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从学生个性培养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在写作之时不要设下多种框框去束缚学生的思维。罗伯特·艾文斯认为,只要学生把写作看成是一种“自我放纵”,不受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看到什么就如实地写什么,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3]在作文教学中,很多时候,作文题目局限,一些作文命题,由于限制过死或范围过大,不是使学生无法展开思路,就是使学生觉得漫无边际,捉摸不定,不知从何入手。而有些作文题目过于陈旧,使学生望而生厌。如:今天写《我的爸爸》,明天写《我的妈妈》;今天写《假期生活》,明天写《校园见闻》……从高一年级一直写到毕业,这些反反复复出现的题目令学生头疼、反感,激发不起写作兴趣。学生往往是胡编乱造,即使写的是真实的事情,也缺乏真情。作为语文老师,何不选一些学生最关注的或者最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作为作文题目呢?如:《如何消磨时间》、《孤独》、《回家》、《你行吗?》、《对作弊者的忠告》、《假如我是校长》等等,这些题目难道还不比《我的爸爸》、《我的妈妈》、《假期生活》等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兴趣吗?

老师应该带他们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鼓励他们写自己想写的话,写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三、灵活地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发展学生个性

(1)“讲解法”,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单向的知识灌输法。可怜的是我们有些老师还在大力地单一地使用。它具有一种“八股”式的程序:作者——背景——字词解释——分析课文——归纳中心——罗列写作特点。常常是学生在草草的接触课文之后,老师便开始大量的灌输式的讲解,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鉴于对“讲解法”流弊的认识,许多人开始了新的尝试:“自学辅导法”、“分组教学法”、“读读、议议、讲讲”、“导读法”、“评点法”、“问题——思维教学法”、“目标教学法”……这些方法的产生对“讲解法”是观念上的冲击。与“讲解法”相比,这些方法的共同点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转化,由重教师的讲解向重学生的活动转化。但是,任何一种课堂教育模式,如果只是简单照般,模仿抄袭,再聪明的老师都会弄巧成拙。

(3)“教有法、教无定法”,作为要培养学生个性的老师,首先要有自己教的个性,不要盲目追从。作为以培养学生个性为目的的语文教学,讲,要反对单纯的知识传授,反对冗长的分析,反对抑制学生个性发展的“标准”结论;问,要精心设计能真正启发学生思维的辐射性较广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就要充分肯定。

(4)作为语文老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个性。如:适当地运用录音、电视机、计算机、幻灯片等电教设备,为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等的提高提供各种有利条件。

蔡元培先生曾坦言:“……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4]语文教学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想方设法创设氛围,开辟途径,以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只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祖国的大花园中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校才会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注 释:

[1]夏宗光:《谈语文课堂如何发展学生个性》《成才》,(第12期)

[2]祁 茵:《教什么 怎么教》《成才》,(20第8期)

[3]丁学东:《作文教学与学生个性的培养》《人民教育》,(第11期)

[4]郑福祥 鄢岚岚:《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南平师专学报》,(第3期)

参考文献

① 陈浩莺编:《走向心理健康:教学篇》,华文出版社,第1-4页、19-20页

② 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编:《面向21世纪开创基础教育的新局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4-37页

③ 《基础教育改革论坛》第1辑,山东教育出版社,第2-3页

④ 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7: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论文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从“拓展学生知识、丰富学生想象力”; “训练学生语言、增强学生想象力” ;“训练学生写作、激发学生想象力” 三个方面论述了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在具体论述“拓展学生知识、丰富学生想象力”时,我结合“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想象力”以及“ 重视课内外材料的联系组合,使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而完整的印象”的课堂教学体会加以阐述。在论述“训练学生语言、增强学生想象力” 时,我结了“运用优美的语言,感染、熏陶学生”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提高学生想象的水平”的具体做法加以论证。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在学生智力因素中极具创造性。因此加强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更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必须进行创新教学,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篇8: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论文

一、拓展学生知识、丰富学生想象力

文化知识的多少,决定着学生的想象力。知识贫乏,其想象狭窄、肤浅;知识丰富,其想象则开阔、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积累学生的知识,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1)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适应时代精神的教育思想的确立,必然要有一些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手段。在目前众多教育教学手段中,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当属教育的前沿科技手段,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借助媒体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而且使用多媒体本身,就是教师教学过程的创新体现,对学生有一种言传身教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运用视听、音像、电脑等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各种知识积累、释放、组合、撞击的舞台。

如我在教《看云识天气》时,配以挂图帮助学生认识云的种类、形状;教《望天门山》,借助幻灯投影图象,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的雄奇景象和“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壮丽景色。

但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确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切不可单纯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不问课型、内容,一律使用五彩缤纷的课件,给人有喧宾夺主之嫌疑。

(2) 重视课内外材料的联系组合,使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而完整的印象。如学了:“碧水东流至此回”;“春来江水绿如蓝”;“黄河流水鸣溅溅”;“桃花流水鳜鱼肥”;等诗句后,我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领会诗人借助流水表达出的不同的感情。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意识到,正是由于诗人对水有了整体、充分的认识,才能从大小、冷暖、颜色、气势、速度等方面来塑造文学形象,表达不同的感情。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多种途径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去体味、观察、比较,以帮助学生储备丰富的表象,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训练学生语言、增强学生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如果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生动的语言,就如同“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训练学生语言、以增强学生想象力。

(1)运用优美的语言,感染、熏陶学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准确体会遣词造句的表现力量,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感染下,精神得到熏陶。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可引导学生对“偷偷、钻、嫩嫩的、绿绿的”等细加咀嚼、推敲,让学生意识到生动而传神的语言的精妙之处。

(2)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可提高了学生想象的水平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用语言描述想象内容的训练。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我让学生结合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想象“美丽的街市”中牛郎织女是怎样生活的?学习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学生想象“若小孩的话皇帝没听到或没人说真话的情景”,以及“皇帝回宫后的.情景”等等。并且要求学生根据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通过再造想象,学生不但锻炼了想象能力,而且由于语言的调节而提高了想象的水平。

三、训练学生写作、激发学生想象力

想象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受思维活动的控制、调节、支配,与敏锐的观察力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从训练学生写作入手,进而分析,再进行想象。如诗歌教学中,由于诗歌局限于篇幅,往往是点到为止,不能展开而留下空白,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体会这“意无穷”,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加以补充。如杜甫的《石壕吏》,写到“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就结束了,诗人并没有写出老妪、老翁的结局。这时可引导学生想象老翁可能产生的言行和思想活动,进行续写,也可对叙事诗进行全文改写,写尽老翁的辛酸、悲苦。小说有时也会留下耐人寻味的结局,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我们一家旅游回来时换乘了船,为什么?于勒究竟回来了没有?这时可引导学生想象于勒回来后的情景,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时的神态和言行,通过续写,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学生想象,不失时机创设情境,提供联想线索,千方百计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文章的内容及其表现方法,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创造能力。

篇9:高中语文教学学生语文思维培养论文

一、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采用情景教学模式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此教育模式是现阶段语文教学中经常应用的教学方式,其主要是教师经过对课本的全面了解,然后在课堂的教学中选用合适的情景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老师设立的情景案例中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的想象,发挥出自身的学习观念,提升了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选用适当的道具进行情景教学的设置。在课堂上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荷塘月色的音乐,让同学们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景与静谧的氛围,使其触景生情,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深层次地展现出课本上《荷塘月色》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然后在浓烈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认为《荷塘月色》中哪里最吸引你的眼球?”“在《荷塘月色》这样的静谧美景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然后学生带着老师给出的问题进行《荷塘月色》文章的学习,在对文章充分理解的情况下,找寻问题的最终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语文思维逻辑得到一定提升。

二、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在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明显不同,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知识的研究,而以往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只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能力。这样就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完全不理解知识的深刻含义,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挥。所以,在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文章时,教师为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此篇文章的学习,教师把文章中的教学问题一一给各个小组的每一位成员,让学生在文章的学习中找寻问题的具体答案。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出各个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想法与理解,找到不尽相同的答案,然后在小组之间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最后进行总结。同学之间会取长补短,学习他人的思维方式,然后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弥补,这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三、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培养采用个性化思维培养模式

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其领导能力,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语文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考虑。制订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能力。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习的实际思维方式,对其思维想法进行针对性培养。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雷雨》这篇文章时,在分析文中周繁漪这一人物时,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述此人物的形象,按照学生的自身想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想象,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再予以补充,告知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讲述周繁漪这一人物形象,比如周朴园的妻子、周萍的情人等等,讲述每个身份的意义所在,然后根据文章内容,给周繁漪这一人物进行具体定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想法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这样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想法,使其主动探索语文知识的深刻含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有按照学生的自身学习思维实施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模式,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必须培养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这样有助于他们的知识积累,使他们的思维深度更加深化,在考虑问题时也就更加全面。思维可谓是开启学生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可见其重要意义。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关键要依靠教师的培养策略,主要有情景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及个性化思维培养模式等教育模式。教师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让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课堂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的语文思维能力。而且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完全沉浸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

参考文献:

[1]魏回春.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6(15):103-103.

[2]温雅玲.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5):136-136.

[3]姜月兰.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刍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6(7):00095-00095.

[4]王翠红.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3):6-6.

[5]刘国才.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7(6):95-96.

[6]温艳.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10):111-111.

篇10: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论文

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论文

一、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中学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们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作为信息的载体,语言在信息多元化和交流复杂化的环境下,要求其使用者具备足够灵活的思维以满足复杂的语言需求。语言的复杂变化形成不同的信息,传达不同的意思,语言的变化需要思维的变化,思维的变化带动语言的变化,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创造性的思维有助于语言的灵活运用和表达。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来看,语文学科也可以看作是思维学科。在中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从语文的性质来看,语文知识是创造思维的产物,是智慧的结晶,从社会性质来看,语文知识是语言在交流过程中心理现象的直观表达。语文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工具,语文教学既能够使学生学到语文知识,又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进而创造性思维又能够推动语文教学的步伐,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如何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小学语文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初中语文教学是学生巩固基础的阶段。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在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开始,因此打好思维基础是创设中学语文教学思维环境的第一步。此阶段,在教师的指引下,搜集信息源,储存大量信息,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放开眼界,放眼世界,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索取无限的知识。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是创设良好思维环境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学习机制是一个系统过程,其出发点应该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在的动机是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动力。通常创造良好的学习机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给每个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赋予学生足够的自由,使其具有触发创造性的空间。第二,不同类型的学生区别对待,对于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给予充足的支持与鼓励。第三,尝试性地给予学生思维目标、内容和方向,使其具备创造性思维动机。

三、独具创造性的“教”与“学”

语文教学的目标一方面是实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对语言的掌握,以便能够顺利地在交流沟通中运用,另一方面就是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培养。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有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方法与之相适应。教育质量高低的衡量标准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是否培养和发展了良好的创造力,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的教法独具创造性,还需要学生的学法同样具备创造性。

(一)创造性思维与教法

1.课前演讲创新。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训练要与思维训练同时并举。”因此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课前都会设置学生演讲的教学环节。演讲是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方法,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还能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在设置演讲题目时,应着重几个思维方面的训练,比如:扩散思维、摆脱习惯性思维、想象联想、缺点列举、愿望举例等。

2.课堂提问创新。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普通的知识讲述不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与参与的欲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问答,最能吊起学生的欲望,且此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活跃状态,因此,老师应准确及时地抓住这一时机,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畅所欲言,进而实现思维的创造性开发。比如:设想性提问、发散性提问、质疑性提问、延伸性提问、创造性提问等。

3.课型结构创新。语文课堂教学中,每堂课必须具备一定的课型结构,每个课型结构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基础非常重要。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学内容准确设置每堂课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比例及顺序关系等。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其课型结构可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课程结构可设置为自学诱导讨论式课型结构和示范答疑课。

4.课后作业创新。课后作业的布置须具有延续行,最好与课堂授课内容或者课堂教学目标具备关联性。第一,充分利用课堂的“意犹未尽”,利用课堂文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题进行训练,这样能够使学生课堂上的发散思维延续到课后,进而为下一堂课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第二,通过情节的续写和内容的扩写进行训练,比如选择当堂课的课文进行思考,对文章进行发散性和创造性的想象。第三,通过句子仿写和事例补写进行训练。第四,通过话题作文进行训练。

(二)创造性思维与学法

在倡导“人本”与“人文”的语文教学理念下,老师的教法固然十分重要,但学生的学法却应占据主导地位。语文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十分重要。

1.探索“课前预习、课中对话、课后拓展”的互动学习体系。预习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也是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预习不但要具备引导性,还需具备展示性,让学生准确掌握“一问”、“二读”、“三说”。课堂中,通过实践体验,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语言再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关联问答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课后运用拓展延伸策略,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和解决能力。

2.探索“互动、创新”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发地去获取知识信息,开拓知识获取的渠道与空间,进而摸索学习的规律。运用阅读,让学生用心灵去体验文章,自由地感受文章意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除了个体学习之外,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对于获取的信息,大胆地提出质疑,然后寻找理论与实践支持,主动积极地探究信息。

篇11:培养学生学习教学论文

培养学生学习教学论文

托尔斯泰说得好:“好的习惯能使人成为天才,坏的习惯能使人成为囚徒。”

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浸润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一个人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语文学习是对一个人精神的重铸、灵魂的净化和品性的升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由怕学厌学变成有兴趣学、乐意去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呢?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经过八年多的教学实践,再参照所取得的效果,我觉得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管办什么事,预先计划,准备好,就能成功;反之,就会失败。语文课的课前预习是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基础技能的必要条件。每一篇课文设计一份学案,写明预习提示,学生根据预习提示去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把握学习内容和重点难点;通过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常用的读书符号做好标记,如生字词下标“  ”,关键词、关键语句、中心句下标“  ”,疑难处标“?”,好的片断下标“~”,读后有体会处,可以写在课文的空白处或对话栏里,形成个性化阅读。这样的预习,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积累思考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上课时,老师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可以让学生上黑板板书并讲解,这样既了解了学生预习情况,及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学生有了认真的预习,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把握,上课时就有了底气,有了目标,能认真听课了。

二、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勇于发言的习惯。

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堂上认真听课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认真听课表现在学生听老师讲课的同时,能积极思考,认真听同学的发言,能对别人发言给予补充,能发现没听懂的地方并大胆提出来。由于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注意力容易发散,有时教师讲的.什么一点也没听进去。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观察学生听课时的表情神态,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这样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既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提高,也使学生养成不认真听课的坏习惯。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眼观六路,洞察每一个角落的学生,可用鼓励、表扬、学生互相评价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只有先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要勤于思考,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有疑处质疑,无疑处生疑。哥白尼离经叛道,写成《天体运行》,创立了地动学说:爱因斯坦摆脱了经典物理学的束缚,相对论像一把利斧劈开了两个世界,把人类的视线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宇宙。语文是一切科学的基础。自然科学要多思考质疑,对于语文学习,我们更要培养好的思考和质疑习惯;否则我们就只能生活在别人的影子中,精神、品性和灵魂就难以得到提升,就难以以一种与时俱进的风范去构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大厦。

重视培养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养成敢说敢讲的习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只重视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而对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课堂上学生发言不积极,且发言质量不高,心里明白,但说不清楚。课堂往往冷冷清清,抑止了学生的思维,不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养成敢说敢讲的习惯。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为“减负提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举手,大胆发言。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发言声音洪亮,叙述完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只要举手就表扬,哪怕答对一些简单的问题,也给予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否积极举手发言,从发言中反馈出教师讲课是否吸引了学生,也可以反馈出学生听讲是否专心,思维是否活跃。对敢于发言的学生,就要让他们把话说清楚,提高语言质量。基础差的学生发言的准确度不高是很正常的,说得不好教师要多鼓励、多指导,让他们在反复的“试说→纠正→再说”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另外,教师应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认真思考,问的什么,就回答什么,不说半截话。这一要求对少数基础差的学生可能有一定难度,但如果教师坚持训练,各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整理笔记、复习回味的习惯

“好记性不发烂笔头”,语文知识零散,涉及面广,这就要求学生课后及时整理笔记,对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疏理归类,经过长期积累,按一定的条理整理好,学生就能随时提取,灵活加以运用。温故而知新,每天睡觉前,把当天所学知识像放电影一样在脑中回放,养成复习回味的习惯,这样既容易掌握语文知识,又能增强记忆力,以便更好地学习新的知识。

正如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得到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练几路真正有用的本领,那才是最大的收益,终身受用的好修养。”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经过多次反复训练才能完成,只有坚持不懈,让习惯成为自然,学生才能熟练驾驶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基本功和审美能力,促进自身语文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高标的人格魅力,和超脱世俗的人文精神,去构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大厦。

篇12:《培养学生自信心》教学论文

《培养学生自信心》教学论文

自信心是指一个人对其自身能力、自我发展的肯定。自信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存在价值,相信自己能获得成功,哪怕遇到困难,也能直面困难,迎刃而上。然而在小学唱歌教学中,很多学生不敢当众唱歌,对当众唱歌表现出极其紧张、害怕;还有一部分学生唱歌时面无表情,声音无力,象在背书;有的甚至不喜欢唱歌。那么如何能让学生们热爱音乐、自信地歌唱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树立唱歌时的自信心。

一、以兴趣为先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激发其兴趣。兴趣与信心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自信的歌唱。兴趣不是天生的,要靠后天的引导和培养。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1、创设情景、引导参与。

音乐课有其自身的特点,每首歌曲更有其自身的音乐情境。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通过语言描绘,图画再现,音响渲染,扮演体会,设悬置疑等多种途径,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乐此不彼地致力于唱歌教学。

2、借助游戏,寓教于乐。

游戏是孩子表现生活、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活动。他们常在游戏中以最自然的方式抒发情感、表现自我。音乐课如果只停留在让学生被动地听唱歌曲的层面,那必然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如果在游戏中学唱歌曲,如:边唱边做开火车游戏,边唱边玩拍球游戏,边唱边做红灯、绿灯游戏,这不仅能减轻学生唱歌时的心理压力,而且能体验唱歌的乐趣。

3、开展竞赛,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好胜心、荣誉感、表现欲特强,他们总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课堂上教师要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音乐竞赛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竞赛活动既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较量,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挑战;既可以是男、女生之间的比拼,也可以是各小组之间的竞争。这些竞赛或以独唱、齐唱的形式进行,或以表演唱的形式开展;或者要求接口唱,或者要求编词唱。总之,教师要根据具体歌曲巧妙设计符合学生特征、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竞赛活动,让学生从心底喜爱音乐,喜爱唱歌。

二、以情感为依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和态度。在教学活动中,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及内化。可以说情感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它具有引发、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是啊,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的疏导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自信扎根于学生的心灵。

1、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情感氛围。

教师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保持同一水平线上的心理接触,不要总是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威严姿态去面对学生。现在各行各业不都在提倡微笑服务吗?我们何不也将微笑带进课堂呢?课堂上,教师面带微笑,娓娓道来,学生如沐春风,心情舒畅。这样可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惧怕感,增强其信心。也可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让老师更容易走进学生心中,让学生更喜欢上音乐课,喜欢唱歌。试想,学生带着一种紧张、压抑的心情来上课,能积极、主动吗?研究表明,少年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与自信心是和师生情感密切联系的。

2、加强师生情感的`交流。

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际交往、情感沟通的过程,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教学是不可分割的。在唱歌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按自己的主观意志设计教学并按部就班地教完每一首歌,那他就大错特错,他的教学是失败的。我们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动向,细心留意每个学生的眼神、表情,及时发现问题,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或热情的语言、真挚的爱心帮助学生,使学生认识自我。教师只有研究学生情感,了解学生情感,及时捕捉学生的情感信号,才能有的放矢的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而歌的信心。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不断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使学生在歌声中成长,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篇13: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语感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语文能力不是别的,就是语感。语感是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在对生活的体验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在阅读中积累语感

阅读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高中语文课本中很多篇章,大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鼓励学生读背这些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很重要的途径。 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两个表现形式。“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听是吸收,说是表达。说是对听的检验。因此,听后还须多说,让学生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把听到的语言材料中所蕴含的内容、意义说出来,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感知。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阅读是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在教学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文中描写诗人聆听、感受琵琶乐的重点句段,先指导学生朗读,让他们推敲、品味、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想象体会当时的背景和情景,然后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重点诗句,体会主人公触景生情,吟诗抒情的感人情境,只有通过诵读,学生能才悟出语言材料中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缤纷的景和感人肺腑的情。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进行必要的练笔,加以巩固读的成果,这样,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在写中得到发展。另外,“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显而易见,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的源泉。很多学生由于生活经历不足,实践经验有限,所以,勤记多背,积累知识,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将是积累、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

二、在情境中深化语感

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意或语外之意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这种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由于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

领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读精思,分析琢磨”。在诗歌单元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熟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我舍得花时间、学会耐心的等待,热情的唤醒,巧妙的点拨,使学生由浅入深,从迷茫走到开朗再到顿悟。分析的最佳方法是思考,思考越深入,领悟越深切,久之,则诗歌中所蕴含的“玄机”就会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传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进一步锻炼。

三、在训练中内化语感

语言的书面语学习大都采用学得方式。学生在语言学得中,“不仅接触经过专家精心选定的话语材料,而且接触各种语言知识,并有各种各样的实践训练。”因此,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练,必须有教师的训。但有的人将训简单地等同于“讲”,于是学堂变讲堂,教师大讲特讲,一讲到底,这种违背训示规则的.“讲”,一者表现为逐字逐句的“串讲”,二者表现为过分执着于逐层逐段的“讲析”。“串讲”、“讲析”往往是见字不见词、见词不见句、见句不见段,见段不见篇,好端端的一篇文章被碎尸万段,忽略学生对整体作品的感知与直觉体悟。对于一般人来说,应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应是知有不言,言有不尽。知有不言指学生已懂的不讲,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讲,暂时不需要理解的不讲;言有不尽则是点到为止,给想象力腾出自由的场地。这才是讲的艺术,才是真正地将训理解为讲。

由此,我认为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地、自由的培养语感。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展开自身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与鉴赏。这是学生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的一种沟通。它需要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要能领会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果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这样学生的语感能力才会发生质的飞跃。有一位老师在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就能印证上述理论。他这样引导:作者对待政治失意、骨肉分离非常豁达,能积极乐观面对,同学们,你有过不如意的事吗?你苦闷过、彷徨过吗?你是怎样做的?请用最简洁的语言说出真实的想法。当场就有两名同学结合自己的经历畅谈了感受,一名同学由对小学老师的不理解,到通过学习这首词后变为理解,一名同学由家庭亲人的不幸而感到苦闷,通过学习后也看开了,明白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的道理。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学习,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语文教学来说,学生精神世界熏陶的成果最终都要体现在学生的语文能力上,是通过语文的方法来实现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熏陶的目的。学生除了能在知识领域中得以扩大与加深外,同时获得美感与道德教育,这对他们的心智发展与品德修养的陶冶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感情的净化,是充满生机的、积极的教育。

高中体育教学中个性发展与体育教学的关系的探究

浅析性格对着装方式的影响论文

体育课堂教学反思作文

学生性格差异与英语教学策略

《猫》优秀说课稿

体育的教学随笔

猫说课稿

道德良好心理健康有利于成长 教案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

雷雨说课稿

浅论语文教学对学生性格培养的重要性(教学论文)
《浅论语文教学对学生性格培养的重要性(教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论语文教学对学生性格培养的重要性(教学论文)(精选13篇)】相关文章:

体育的教学反思怎么写2024-01-03

优秀议论文:培养良好的性格2022-12-26

大学体育与大学生个性发展关系研究论文2023-09-25

人生宝贵财富政治教案2023-04-26

体育教学反思范文2023-03-04

一年级体育课教学反思及总结2023-04-26

杨修之死公开课教学设计2023-01-30

体育教学中加强成教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意义与途径论文2022-05-06

课文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设计2022-05-02

培养差生非智力因素的途径物理教学反思202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