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靈魂”为你分享19篇“三角形的性质教案”,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案设计讲解
作为教师怎么处理教材为好?怎么引入新课?怎么展开课堂教学?等等一系列问题,人人都在不断的思考中追求完美,努力求得效果最好。
我教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导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并进行初步运用,让学生经历相似三角形性质探索的过程,提高数学思考、分析和探究活动能力,体会相似三角形中的变量与不变量,体会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
本节课本我从复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入手,由判定与性质的互逆得到: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再由全等三角形中对应的特殊线段的比为1,引出思考:相似三角形对应的特殊线段的比与相似比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分组测量探索,汇报交流。老师引导学生共同证明:一组相似三角形中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再类比到对应高,对应中线的比也等于相似比。接着对四种“比”间的相互关系加以练习,突出“比”的“同一性”。本节课主要利用相似三角形中的变量与不变量,揭示一组相似三角形中对应边的长度、对应特殊线段的长度都发生变化,但其对应角不变,对应特殊线段的比也不变。以“不变应多变”,在“运动变化”中体会“守恒”!使学生把握数学的本质用“守恒来刻画变化”。最后,“温故而知新”(以前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以得出成比例线段;现在又多了一种证明成比例线段的方法),点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的作用。为了给下节课作好铺垫,“一组相似三角形对应周长的`比、面积比与相似比有关吗?如果有,是怎样的关系呢?”从而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下,为下节教学活动的开展埋下伏笔!
这节课基本上做到了
㈠目标定位准确,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目标是教学的导向轮、风向标。这节课目标明确,围绕教学任务逐层深入,提起学生思维兴趣,师生配合默契。
㈡教学过程流畅,教学设计环环紧扣,把学生思维一步步推向高潮,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达到课前预设的“思维步步高”的效果。教学过程的实施阶段,从类比“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入手,进行横向类比,纵向类比,让学生明确新知识的来源。在操作、猜想、证明、运用各阶段,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让人感觉如沐春风,一气呵成,自然流畅。
㈢细节很完美。在定理证明、强调注意点、关键点时,言简意赅,表达到位,课堂及时反馈。
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不足,本节课在定理的证明阶段,本来是计划教师证明一个,剩下两个由学生说思路,课后完成证明过程,起到复习巩固的目的。但是由于自己放不开手,怕学生不会,在学生说时一再仔细强调导致最后时间不充分。其实回头想想:应该更大胆一些,放开一些,让学生有更大的思维空间;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篇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教案设计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教案设计
一、本章的两套定理
第一套(比例的有关性质):
涉及概念:
①第四比例项
②比例中项
③比的前项、后项,比的`内项、外项
④黄金分割等。
第二套:
注意:
①定理中对应二字的含义;
②平行相似(比例线段)平行。
二、相似三角形性质
1.对应线段
2.对应周长
3.对应面积。
三、相关作图
①作第四比例项;
②作比例中项。
四、证(解)题规律、辅助线
1.等积变比例,比例找相似。
2.找相似找不到,找中间比。方法:将等式左右两边的比表示出来
3.添加辅助平行线是获得成比例线段和相似三角形的重要途径。
4.对比例问题,常用处理方法是将一份看着k;对于等比问题,常用处理办法是设公比为k。
5.对于复杂的几何图形,采用将部分需要的图形(或基本图形)抽出来的办法处理。
五、 应用举例(略)
篇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教案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教案
教学内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能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性质定理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命题的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渗透几何证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 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进行规律的再发现,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精神。 加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 提问:等腰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那么什么是它的对称轴? 2、 教师演示(模型)并导入新课:等腰三角形还有其它特殊性质吗?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由此引出课题) (二)、自学课本:由学生自学课本,然后指出各自的发现,并加以引导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逐条归纳,最后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2 性质定理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在△ABC中,∵AB=AC( ) ∴∠B=∠C( ) 性质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和中线互相重合。 (1)∵AB=AC ∠1=∠2( ) ∴BD=DC AD⊥BC( ) (2) ∵AB=AC BD=DC ( ) ∴∠1=∠2 AD⊥BC( ) (3) ∵AB=AC AD⊥BC ∴ BD=DC ∠1=∠2( ) 强调性质定理2中三线头前的定语的重要性,可让学生实际画图验证。 (三)出示尝试题 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步骤,结合定理1的证明过程自己尝试写出过程 (四)尝试练习(二板齐练,分组竞赛式,教师个别指导) (五)针对尝试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讲解 (六)课堂测试P133例题 (七)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能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两角相等,两线段相等,两直线互相垂直,要充分发挥联想的作用,对做题大有裨益。 (八)作业;习题1、2、3、5 课后反思篇4:数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案设计
数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案设计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分析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它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学完相似三角形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以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和性质的全面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还是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基础,是今后研究圆中线段关系的工具.
它的难度较大,是因为前面所学的知识主要用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垂直等.借助于图形的`直观可以有助于找到全等三角形.但是到了相似形,主要是研究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借助于图形进行观察比较困难,主要是借助于逻辑的体系进行分析、探求,难度较大.
教法建议
1。教师在知识的引入中可考虑从生活实例引入,例如照片的放大、模型的设计等等
2。教师在知识的引入中还可以考虑问题式引入,设计一个具体问题由学生参与解答
3。在知识的巩固中要注意与全等三角形的对比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似比的概念,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
2.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1来解决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教学思想.
4.通过相似性质的学习,感受图形和语言的和谐美
二、教法引导
先学后教,达标导学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是性质定理1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与性质等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三角形中三种主要线段是什么?
2.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3.什么叫相似比?
[讲解新课]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下面我们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其他性质(见图).
建议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相等”来得出性质定理1.
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 ,
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证”,然后教师分析证题思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寻找判定两三角形相似所欠缺的条件时,是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的,这种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的思维方法要向学生讲清楚,而证明过程可由学生自己完成.
分析示意图:结论→∽(欠缺条件)→∽(已知)
∽ ,
BM=MC,
∽ ,
以上两种情况的证明可由学生完成.
[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性质定理1的证明,重点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思维方法.
七、布置作业
教材P241中3、教材P247中A组3.
八、板书设计
篇5:三角形中线定理和性质
性质:
设⊿ABC的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
1、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都在三角形内。
2、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长:ma=(1/2)√2b+2c-a。
mb=(1/2)√2c+2a-b;mc=(1/2)√2a+2b-c。
(ma,mb,mc分别为角A,B,C所对的中线长)
3、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该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
4、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5.三角形中线组成的三角形面积等于这个三角形面积的3/4。
篇6: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有两角对应相等;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通常用以上几种方法来证明三角形相似,另外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且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在书写过程中,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与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一样,应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方便得出下一步结论。全等三角形可以看做特殊的相似三角形,这时相似比等于1。
篇7:内接三角形性质
定理:
三角形的外接圆有关定理:三角形各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是外心。外心到三角形各顶点的距离相等。外心到三角形各边的`垂线平分各边。
三角形的内切圆有关定理:三角形各内角平分线的交点,是内心。内心到三角形各边的距离相等。三角形任一顶点到内切圆的两切线长相等。三角形顶点到内切圆的切线长,是这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它圆外部分的比例中项。
篇8:三角形重心有什么性质
三角形的垂心定理:在三角形ABC中,求证:它的三条高交于一点。
证明:如图:作BE⊥AC于点E,CF⊥AB于点F,且BE交CF于点H,连接AH并延长交BC于点D。
现在我们只要证明AD⊥BC即可。
因为CF⊥AB,BE 所以 四边形BFEC为圆内接四边形。
四边形AFHE为圆内接四边形。
所以∠FAH=∠FEH=∠FEB=∠FCB
由∠FAH=∠FCB得
四边形AFDC为圆内接四边形 所以∠AFC=∠ADC=90° 即AD⊥BC。
篇9:三角形中线的性质
△中线性质
设△ABC的角A、角B、角C的对边分别为a,b,c。
1、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都在三角形内。
2、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长:
ma=(1/2)√(2b2+2c2-a2)
mb=(1/2)√(2a2+2c2-b2)
mc=(1/2)√(2a2+2b2-c2)
(ma、mb、mc分别为角A,B,C所对边的中线长)
3、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该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
4、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1/2。
5、角形中线组成的`三角形面积等于这个三角形面积的3/4。
6、三角形重心将中线分为长度比为1:2的两条线段。
三角形都有什么线
三角形有四线,分别为中线,高,角平分线,中位线。
1、中线定义:三角形的中线是连接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及其对边中点的线段,一个三角形有3条中线。
2、高定义: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画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3、角平分线定义: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
4、中位线定义:三角形的三边中任意两边中点的连线。
篇10:圆的性质教案
圆的性质教案
摘自www.zk5u.com 第三章 圆的基本性质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复习内容:圆、圆的对称性、圆周角、确定圆的条件。 复习要求: 1.进一步理解圆及有关概念,了解弧、弦、圆心角的关系,探索并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2.探索圆的性质,了解圆心角与圆周角的关系、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的特征。 复习重点:圆的有关性质的应用 复习过程: 一.梳理有关知识点: 基本概念: 弧、弦、圆心角、圆周角 确定圆的条件: 对称性: 基本性质 垂径定理: 圆 圆心角、弧、弦的关系定理: 圆周角定理: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心角是它所对的圆周角的 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的圆周角 (2)90°的圆周角所对弦是 , 二.基础练习训练: 1. 小红的衣服被一个铁钉划了一个呈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洞,其中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1cm和2cm,若用同色圆形布将此洞全部覆盖,那么这个圆布的直径最小应等于 。 2.⊙O的半径为6�M,OA、OB、OC的长分别为5�M、6�M、7�M,则点A、B、C与⊙O的位置关系是:点A在⊙O_____,点B在⊙O_______。 3. 如图,△ABC的三个顶点都在⊙O上,∠ACB=40°,则∠AOB=____,∠OAB=_____。 4. 如图,方格纸上一圆经过(2,5)、(-2,2)、(2,-3)、(6,2)四点,则该圆圆心的坐标为 ( ) A.(2,-1) B.(2,2) C.(2,1) D.(3,1) 三、典型例题: 例1:如图,要把破残的圆片复制完整, 已知弧上的三点A、B、C, (1)用尺规作图法,找出弧ABC所在圆的圆心O(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2)设△ABC是等腰三角形,底边BC = 10cm,腰AB = 6 cm,求圆片的.半径R(结果保留根号); (3)若在(2)题中的R的值满足n〈R〈m(m、n为正整数),试估算m和n的值. 例2 、(1)如图,在半径为5cm的⊙O中,圆心O到弦AB的距离为3cm,则弦AB的长是_______ ; 弦AB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为___________。 (2)如图,在⊙O中,弦AB=60,弓高CD=9,求圆的半径。 (3)已知点P是半径为5的⊙Ο内一定点,且PO=4,则过点P的所有弦中,弦长可取到的整数值共有的条数是 。 例3 、如图所示,AB是⊙O的弦,半径OC、OD分别交AB于点E、F,且AE=BF,请你找出弧AC与弧BD的数量关系,并给予证明. 例4:如图,在⊙O中,直径AB=10,弦AC=6,∠ACB的平分线交⊙O于点D。求BC和AD的长。 例5 、如图, 是⊙O的内接三角形, , 为⊙O弧AB上一点,延长 至点 ,使 . (1)求证: ;(2)若 ,求证: . C E A O D B 四、达标检测: 1.如图,BD为⊙O的直径,∠A=30°,则∠CBD的度数为( ) A.30° B.60° C.80° D.120° 2.如图,AB是⊙O的直径,BC,CD,DA是⊙O的弦,且BC=CD=DA,则∠BCD等于( ) A.100° B.110° C.120° D.130° 3.如图,⊙O的直径CD过弦EF的中点G,∠EOD=40°,则∠DCF等于( ) A.80° B.50° C.40° D.20° 4、如图,点A、B、C是⊙O上的三点,∠BAC=40°,则∠OBC的度数是________ A B O C 5.如图,已知圆心角∠AOB的度数为100°,则圆周角∠ACB等于____________。 6.在半径为2的⊙O中,弦AB的长为 ,则弦AB所对的圆心角∠AOB的度数是__________ 7.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点C,D在⊙O上,且AB=6,BC=3. (1)求∠BAC的度数;(2)如果OE⊥AC,垂足为E,求OE的长;(3)求∠ADC的度数.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半径为6的圆中,圆心角α为60°,则角α所对弦长等于( ) A.4 B.10 C.8 D.6 第四题 2、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6和8,则这个直角三角形外接圆直径是( ) A.8 B.10 C.5或4 D.10或8 3.在同圆中,圆心角∠AOB=2∠COD,则两条弧AB与CD关系是( ) A. =2 B. > C. <2 D.不能确定 4.如图,⊙O中,如果 =2 ,那么( ). A.AB=2AC B.AB=AC C.AB<2AC D.AB>2AC 第五题 5.如图,AB和DE是⊙O的直径,弦AC∥DE,若弦BE=3,则弦CE=________. 二、填空 1.⊙O的直径为10,弦AB=8,P是弦AB上一动点,那么OP长的取值范围是____. 2.如图,△ABC为⊙O的内接三角形,O为圆心,OD⊥AB,垂足为D,OE⊥AC,垂足为E,若DE=3,则BC=________. 3.如图,矩形ABCD与圆心在AB上的⊙O交于点G,B,F,E,GB=8cm,AG=1cm,DE=2cm,则EF=_______cm. 4.如图,在⊙O中,∠ACB=∠D=60°,AC=3,则△ABC的周长为________. 5.在半径为1的⊙O中,弦AB、AC分别是 、 ,则∠BAC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_. 6. 如图,已知△ABC的一个外角∠CAM=120°,AD是∠CAM的平分线,且AD的反向延长线与△ABC的外接圆交于点F,连接FB、FC,且FC与AB交于E, (1)判断△F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请探索线段AB、AC与AF之间满足条件的关系式并说明理由. F B C D M A 7.已知:�SABC中,AB=AC,以AB为直径的⊙O交BC于D,交AC于E, (1)如图(1),当∠A为锐角时,连接BE,试判断∠BAC与∠CBE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如图(1)中的边AB不动,边AC绕点A按逆时针旋转,当∠BAC为钝角时,如图(2)CA的延长线与⊙O相交于E,请问:∠BAC与∠CBE的关系是否与(1)中你所得出的关系相同?若相同加以证明;若不同,请说明理由。篇11:分子的性质教案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共价键合分子立体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从而进一步来认识分子的重要性质以及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基本化学观念,同时使学生能够从这一视角解释一些化学现象,推测物质的重要性质等。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入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创设教学情景并提出相关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等活动来认识分子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分子的性质》安排在《共价键》和《分子的立体结构》之后,学生学习了共价键合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之后,这对后面分子的极性、分子间的作用力,如范德华力、氢键等,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根据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空间结构,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规律,归纳判断共价键和分子极性的方法;解释物质的溶解性和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理解范德华力、氢键以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了解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设置台阶,增加知识及其运用的梯度,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联想类比、归纳总结、模仿创造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证课堂的有效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实验,建立模型抽象思维,向学生渗透化学学科研究的基本思想方法:
①从宏观到微观,探究“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关系;
②从现象到本质,加强实验与理论的结合,协同揭示化学中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揭示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化学现象;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共价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的关系
教学难点
多原子分子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 三、教学策略 采用图表、比较、讨论、归纳、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在必修II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共价键,共价键是两个或几个原子通过共用电子产生的吸引作用。在上一节,我们又学习了杂化轨道理论,根据杂化轨道理论我们可以将共价键分为σ键和Π键。
[板书]一、共价键及其分类
1、按成键方式分:σ键和Π键
[讲解]σ键:对于含有未成对的s电子或p电子的原子,它可以通过s-s、s-p、p-p等轨道“头碰头”重叠形成共价键。σ键构成分子的骨架,可单独存在于两原子间,两原子间只有一个σ键
Π键:当两个p轨道py-py、pz-pz以“肩并肩”方式进行重叠形成的共价键,叫做Π键。Π键的原子轨道重叠程度不如σ键大,所以Π键不如σ键牢固。Π键不像σ键那样集中在两核的连线上,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力较小,电子能量较高,活动性较大,所以容易断裂。因此,一般含有共价双键和三键的化合物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板书]2、按成键的共用电子对情况可分为:单键、双键、三键、配位键
[讲解]单键一般是σ键,以共价键结合的两个原子间只能有1个σ键。双键是由一个σ键和一个Π键组成的,而单双键交替结构是由若干个σ键和一个大Π键组成的。三键中有1个σ键和2个Π键组成的。而配位键是一种特殊的共价键,如果共价键的形成是由两个成键原子中的一个原子单独提供一对孤对电子进入另一个原子的空轨道共用而成键,这种共价键称为配位键。
[讲解]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电子对会发生偏移,是极性键,极性键中的两个键合原子,一个呈正电性(δ+),另一个呈负电性(δ一)。
[板书] 3、按成键原子的电负性差异可分为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1)、极性键: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吸电子能力较强一方呈正电性(δ+),另一个呈负电性(δ-)。
(2)、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性共价键。
[讲解]成键原子的电负性差值越大,键的极性就愈强。当成键原子的电负性相差很大时,可以认为成键电子对完全移到电负性很大的原子一方。这时原子转变成为离子,从而形成离子键。
[讲解]分子有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分。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分子中正电荷的作用集中于一点,是正电中心;负电荷的作用集中于一点,是负电中心。在极性分子中,正电荷中心和负电中心不重合,使分子的某一个部分呈正电性(δ+),另一部分呈负电性(δ一);非极性分子的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如果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这样的分子就是非极性分子 回顾上节课知识;
认真听讲并记录共价键的分类 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知识并构建新的知识学习[板书]二、分子的极性
1、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中,正电荷中心和负电中心不重合;非极性分子的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
[投影] 图2—28
EMBED PBrush
[思考与交流]根据图2—28,思考和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下双原子分子中,哪些是极性分子,分子哪些是非极性分子?H2 02 C12 HCl
2.以下非金属单质分子中,哪个是极性分子,哪个是非极性分子?P4 C60
3.以下化合物分子中,哪些是极性分子,哪些是非极性分子?
CO2 HCN H20 NH3 BF3 CH4 CH3Cl
[汇报]1、H2、02、C12 极性分子 HCl ,非极性分子。
2、P4、C60都是非极性分子。
3、CO2 BF3 CH4 为非极性分子,CH3Cl HCN H20 NH3为极性分子。
[讲解]分子的极性是分子中化学键的极性的向量和。只含非极性键的分子也不一定是非极性分子(如O3);含极性键的分子有没有极性,必须依据分子中极性键的极性的向量和是否等于零而定。如果分子结构是空间对称的,则键的极性相互抵消,各个键的极性和为零,整个分子就是非极性分子,否则是极性分子。 思考并讨论,学习区别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方法 通过思考题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投影小结]共价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的关系
分子
共价键的极性
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
结论
举例
同核双原子分子
非极性键
重合
非极性分子
H2、O2、N2
异核双原子分子
极性键
不重合
极性分子
CO、HF、HCl
异核多原子分子
分子中各键的向量和为零
重合
非极性分子
CO2、BF3、CH4
分子中各键的向量和不为零
不重合
极性分子
H2O、NH3、CH3Cl
归纳并记录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共价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的关系 [板书]2、分子的对称性
(1)定义:具有一定空间构型的分子中的原子会以某一个面成一个轴处于相对称的位置,即分子具有对称性。
[讲解]例如CH4分子,相对于通过其中两个氢原子和碳原子所构成的平面,分子被分割成相同的两部分,这个面即为对称面。
[板书](2)关系:非极性分子具有对称性,极性分子中原子不位于对称位置。
[讲解]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的熔点、沸点有一定的影响。 认真听讲 通过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分子对称性与分子极性的关系 [板书]3、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的熔点、沸点的影响
[讲解]分子极性越大,分子间的电性作用越强,克服分子间的引力使物质熔化或汽化所需外界能量就越多,故熔点、沸点越高。
[过渡]结合我们学过的知识,我们总结一下判断分子极性的方法有哪些 认真听讲 通过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分子对称性与分子极性的关系 [板书]4、ABm型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1) 化合价法
[讲解]ABm型分子中中心原子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的价电子数时,该分子为非极性分子,此时分子的空间结构对称。若中心原子的化合价的绝对值不等于其价电子数目,则分子的空间结构不对称,其分子为极性分子。
[投影]
化学式
BF3
CO2
PCl5
SO3(g)
H2O
NH3
SO2
中心原子化合价绝对值
中心原子价电子数
分子极性
非极性
非极性
非极性
非极性
极性
极性
极性
[板书](2) 物理模型法:
[讲解]将ABm型分子的中心原子看做一个受力物体,将A、B间的极性共价键看做作用于中心原子上的力,根据ABm的空间构型,判断中心原子和平衡,如果受力平衡,则ABm型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否则为极性分子。
[板书](3) 根据所含键的类型及分子的空间构型判断
[讲解]当ABm型分子的空间构型是对称结构时,由于分子中正负电荷重心可以重合,故为非极性分子,如CO2是直线型,BF3是平面正三角型,CH4是正四面体形等均为非极性分子。当ABm型分子的空间构型不是空间对称结构时,一般为极性分子,如H2O为V型,NH3为三角锥形,它们均为极性分子。
[板书](4)根据中心原子最外层电子是否全部成键判断
[讲解]中心原子即其他原子围绕它成键的原子。分子中的中心原子最外层电子若全部成键,此分子一般为非极性分子;分子中的中心原子最外层电子未全部成键,此分子一般为极性分子。 认真听讲 通过讲解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投影小结]空间构型、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
类型
实例
两个键之间的夹角
键的极性
分子的极性
空间构型
X2
H2、N2
非极性键
非极性分子
直线形
XY
HCl、NO
极性键
极性分子
直线形
XY2(X2Y)
CO2、CS2
180°
极性键
非极性分子
直线形
SO2
120°
极性键
极性分子
V形
H2O、H2S
104°30′
极性键
极性分子
V形
XY3
BF3
120°
极性键
非极性分子
平面三角锥形
NH3
107°18′
极性键
极性分子
三角锥形
XY4
CH4、CCl4
109°30′
极性键
非极性分子
正四面体
总结归纳 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空间构型、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 [自学]科学视野—表面活性剂和细胞膜
[自学提纲]1、什么是表面活性剂?亲水基团?疏水基团?肥皂和洗涤剂的去污原理是什么?
EMBED PBrush
2、什么是单分子膜?双分子膜?举例说明。
EMBED PBrush
3、为什么双分子膜以头向外而尾向内的方式排列?
[汇报]1、分子的一端有极性,称为亲水基团。分子的另一端没有或者几乎没有极性,称为疏水基团。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是指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并能使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表面活性剂在水中会形成亲水基团向外、疏水基团向内的“胶束”,由于油渍等污垢是疏水的,会被包裹在胶束内腔,这就是肥皂和洗涤剂的去污原理。
2、由于表面活性剂会分散在水的液体表面形成一层疏水基团朝向空气的“单分子层”,又称“单分子膜”。双分子膜是由大量两性分子组装而成的,
3、这是由于细胞膜的两侧都是水溶液,水是极性分子,而构成膜的两性分子的头基是极性基团而尾基是非极性基团。 自学教材知识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更多与分子极性有关的知识 五、板书设计 一、共价键及其分类
1、按成键方式分:σ键和Π键
2、按成键的共用电子对情况可分为:单键、双键、三键、配位键
3、按成键原子的电负性差异可分为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1)极性键: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吸电子能力较强一方呈正电性(δ+),另一个呈负电性(δ-)。
(2)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性共价键。
二、分子的极性
1、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中,正电荷中心和负电中心不重合;非极性分子的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
2、分子的对称性
(1)定义:具有一定空间构型的分子中的原子会以某一个面成一个轴处于相对称的位置,即分子具有对称性。
(2)关系:非极性分子具有对称性,极性分子中原子不位于对称位置。
3、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的熔点、沸点的影响
4、ABm型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篇12:分子的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导入
【提出问题】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微观的世界,一起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环节二:新讲授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提出问题】已知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那么1滴水中有多少水分子?请查阅本、资料给出答案。
【学生回答】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教师引导】通过情境让学生感受“167×1021”这个数字的大小: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的数,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提出问题】说明分子具有怎样的性质?
【学生回答】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已知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提出问题】实验:0l水和0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
【学生回答】总体积小于100l,因为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酒精和水混合时,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相互填充了彼此的空隙,因此总体积小于100l。
【提出问题】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都是有间隔的。氧气经过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变成液态,由此判断分子间间隔与物体状态有何关系?
【学生回答】分子间间隔:气体>液体。
【教师讲述】分子之间的间隔一般符合以下规律:气体>液体>固体。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教师提问】酒精擦在皮肤上会很快消失,原因是什么,这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回答】酒精会蒸发,说明分子会运动。
【教师引导】接下来通过实验来检验我们的猜想。已知酚酞和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实验——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教师实验1】取一烧杯,注入约20L蒸馏水,然后加入~6滴浓氨水,用玻璃棒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由此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可知酚酞与浓氨水混合变红。
【教师实验2】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加入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下图所示。观察一段时间,有什么现象发生,解释这一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说明: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A中,所以A溶液变为红色;而烧杯B位于大烧杯外,没有氨分子进入,所以溶液仍为无色。
篇13:分子的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分子的性质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
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准备空气和水的压缩实验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设问激趣 创设情境
把一瓶空气清新剂带进教室,放在讲台上,打开瓶塞
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香味?
学生思考 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过渡
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
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观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形成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吗?
展示图片:教材P49图3-2、3-3
看图想象分子的存在 让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借助图像进入微观世界 演示实验3—2:品红的扩散
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
观察现象;
思考讨论。
锻炼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做氨水在空气中的扩散实验
请同学们猜想:为什么B杯中的溶液变红了?
小结
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该实验 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按实验要求观察现象:B杯中的溶液变红了。
学生猜测,讨论 培养学生的探究的能力 观看实验:酒精与水的混合
思考:为什么1+1≠2
继续观看微观模拟图
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 观察现象:1+1≠2
思考、讨论、猜想 分组实验 分别用注射器抽取20ml空气和水。观察哪个更容易被压缩。 分析液体和空气哪个容易压缩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观看投影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总结分子的性质。 总结分子的性质
篇14:盐的性质教案
盐的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盐的溶解性和化学性质。
(2)学会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3)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实验对比,初步学会观察、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盐的溶解性、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用品:仪器:试管 镊子
药品:Fe Cu CuSO4溶液 FeCl3溶液 AgNO3溶液 BaCl2溶液 CaCO3固体 NaOH溶液 盐酸 硫酸
其它:投影仪
学生背景:
1、知识背景:掌握了铁的性质、酸碱的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
2、能力背景:基本会用离子的观点分析溶液的组成;掌握了试管实验的基本操作。
3、学习动机:对生活化学和动手操作较感兴趣。
教学过程:
1、提问导入
2、讨论实验
3、得出结论
4、提出问题
5、通过实验
6、得出结果
7、讨论应用
问题:
1、酸和碱为什麽具有通性呢?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盐?
3、它们是否会象酸类和碱类那样具有通性呢?
引言:盐的组成中没有相同的成分,所以没有通性但由于组成的相似,却具有相似的性质这节课我们学习盐的性质
一、盐的性质
1、 溶解性
学生先总结,然后投影展示
a、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易溶于水
b、盐酸盐中只有AgCl不溶于水
c、硫酸盐中只有BaSO4不溶于水
d、碳酸盐大都不溶于水,除钾、钠、铵盐外
2、盐的化学性质
学生实验:找出有盐类参加的反应
1、 ①展示药品(投影展示药品名)
2、 ②小组讨论(找出有盐参加的反应)
③请学生演示实验(说明现象写方程式)
④得出结论(盐的3条性质)
(1)盐与金属的反应
反应的条件:
金属: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置换排在后面的金属
盐:必须是盐溶液
(2)盐与酸的反应
(3)盐与碱的反应
盐与盐之间能反应吗?
实验:硝酸银与氯化钡反应
结论:有白色沉淀,能反应
4、盐与另一种盐的反应
请判断以上反应有哪些类型?
酸、碱、盐等物质之间是不是都能发生
复分解反应呢?
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生成物中如果有沉淀析出,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那麽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练习:P.176第四题
举出几种制备硫酸锌的方法(最少四种)
作业:举出几种制备硫酸铜的方法(多少不限)
板书设计
一、盐的性质
1、溶解性
2、盐的化学性质
(1) 盐与某些金属反应
条件:金属:前置换后;盐:盐溶液
(2)盐与酸反应
(3)盐与碱反应
(4)盐与另一种盐反应
3、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生成物中如果有沉淀、气体、水生成,那麽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作业:举出几种制备硫酸铜的方法(多少不限)
篇15:《小数的性质》教案
《小数的性质》教案
小 数 的 性 质 教学内容:教材第58---59页例1、2、3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小数性质的发现和应用过程,体验比较、验证、推理等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课题。 双休日老师去两家文具店买文具,看见一本很漂亮的笔记本,甲店标价为2.5元,乙店标价为2.50元,同学们帮老师拿主意,你觉得哪个店子里的笔记本便宜?(价格一样)为什么? 价格一样,老师去哪个店买都一样,这个问题解决了,老师谢谢你,可老师还有个问题,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价格不变呢?它的末尾可添几个0?添上的0可以去掉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方面的知识--数的性质(板)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①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及它们的进率,现在请三个同学分别上来在米尺上标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板)的长度(都从0刻度起) ②三个同学标好后,发现:三个长度一样长。(三个点重合在一起) 利用长度单位的进率验证,证明同学标得正确,由此三个长度 可用“等号”连接。 ③用分数表示: 1/10米= 10/100米= 100/1000米(板) 这三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1/10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一份; 10/100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取其10份; 100/1000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取其100份。 ④用小数表示:0.1米=0.10米=0.100米(板) ⑤这三个小数大小相等,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它们的.末尾有什么变化? 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依次添上了一个0;从右往左看,小数的末尾依次去掉了一个0,小数的大小都不变。 可见,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⑥指导记忆:在“小数”、“末尾”下加重点记号,读两遍,看谁记得又快又准。 判断: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⑦再检验:按要求涂色。 教师出示两张一样的正方形纸,一张平均分成10份,涂0.3,一张平均分成100份,涂0.30。 请两位同学上台完成后,再集体讲评: 比一比,涂色部分谁大?为什么? 得:0.3=0.30,再一次验证“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教学例2: 有时根据需要,我们要把小数化简: 什么是化简?(就是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出示例2:化简下面的小数。 0.70= 4.0200= 105.0900= 讨论: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a、利用小数的计数单位知识来解答;b、举例:4.02元表示4元2分。如去掉“0”则变为4.2元,表示4元2角,小数大小发生了变化。 3、教学例3 在现实生活中,有时还要在不改变数的大小的情况下,按要求改写小数。 出示例3。不改变数的大小,把这些数写成三位小数。 0.2= 4.08= 3= ①什么是三位小数?怎样不改变大小,把它们变成三位小数?(在末尾添“0”) ②质疑:3是整数,怎样变成一个三位小数呢?也在“3”后面添3个“0”? 明确:先在“3”(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后再添3个“0”。 ③讨论: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时应注意什么? a、不改变原数的大小;b、只能在小数的末尾添“0”;c、把整数改写成小数时,一定要先在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后,再添“0”。 三、 应用反馈。 1、不改变数的大小,下面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3.90米 0.30元 500米 0.04米 0.70元 20.20米 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的数写成三位小数。 3.06 0.2 3米5分米= 米 1.07 8 15厘米= 米 四、作业。 1、化简下面各数: 0.40 1.850 2.900 0.080 12.000 2、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9 30.04 50毫米= 米 8.18 14 3米2厘米= 米篇16:三角形内切圆的性质
性质
三边与圆相切
圆心与三顶点连线分辨平分三角
半径x三边和/2=三角形面积
三角形内切圆概念
三角形一定有内切圆,其他的图形不一定有内切圆(一般情况下,n边形无内切圆,但也有例外,如对边之和相等的四边形有内切圆。),且内切圆圆心定在三角形内部。
在三角形中,三个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是内切圆的圆心,圆心到三角形各个边的垂线段相等。
内切圆的半径为r=2S/C,当中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C表示三角形的周长。
三角形内切圆半径公式
1、三角形内切圆半径:r=2S/(a+b+c);
2、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R=abc/4S。
其中,S为三角形的面积,a,b,c分别为三角形的三边。
篇17: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课件
执教老师:xx
教学内容: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全等形的概念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2、在具体情境中,会使用全等符号“≌”标注两个全等三角形
3、会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难点:找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
教学用具:幻灯、全等三角形、剪刀、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问题:在平面内,我们学过哪几种图形的变换?共同的性质是什么?今天我们在它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
(二)、新授
1、 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A、(幻灯)引出完全重合。
问题:同学们,你能举出生活中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的例子吗?
让学生讨论,交流结果,充分肯定学生的思考与发现,教师可列举一些例子。
B、教师归纳
(1)、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
(2)、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
2、会使用全等符号“≌”标注两个全等三角形和找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A、学生活动:每位同学用剪刀把准备好的全等三角形剪下来, 意见和建议
进一步加深概念的理解。
B、教师活动:将剪好的两个全等三角形贴在黑板上,标上顶点字母。
引出:(1)、△ABC全等于△A′B ′C ′,全等于用“≌”表示,读作“全等于”,记作:△ABC△≌△A′B ′C ′。
(2)、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顶点。
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边。
对应角:互相重合的角。
学生试结合图,在ABC△≌△A′B ′C ′中找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和对应角。
C、师生活动:将叠合的两个三角形其中一块沿任意直线作轴反射,摆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不同位置的组合图形,并指出对应元素。
D、(幻灯2)出示习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完后与同学交流,教师查巡学生练习的情况,最后师生归纳找对应角,找对应边的方法。
E、(幻灯3)归纳找对应角、找对应边的方法。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A、在各种不同的变换下得到图形中,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全等三角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他们的对应边、对应角不变,得出下面两条性质:
性质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性质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B、(幻灯4)找出全等三角形中相等的边与相等的角。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71页“练习”
四、总结归纳
1、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2、会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与对应角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篇18: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课件
一、教学分析
1 学习方式分析: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 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 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全等三角形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
(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活动,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多方位审视问题的能力与技巧。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能准确地在图形中识别出对应边,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利用其基本性质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2、难点:
能在全等变换中准确找到对应边,对应角、
四、教学的方法、学法:
教法:问题教学法。
学法: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课前准备:
1、教师:
准备彩色图片,三角形教具,学习卡。
2、学生:
直尺、三角板、香糊。
六、教学过程:
1、概念教学
(1)提出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
(2)动手操作演示
(3)引导学生得出全等形的概念与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指导预习
(1)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2)个别指导
3、问题教学
(1)提问交流收获。(2)组织小组交流。
教师提问,启发学生想一想它们如何重合。
↓
演示全等变换。
↓
指导学生用手中的模型做一做。
教师要求各小组分别进行讨论。然后到各小组分别加以指导。
4、设问练习
5、简结转新
6、布置作业
七、教学反思
篇19: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习题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习题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设AD、BE和CF是锐角三角形ABC的'三条高,求证AD:BC=BE:CA=CF:AB(用比例线段证明).
2.△ABC中,BC=42厘米,CA=56厘米,AB=63厘米;另一个与它相似的三角形中最短的一条边长为24厘米,求其他两边的长.
3.两个相似三角形的一对对应边长分别是35cm和14cm,它们的周长相差60cm,求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
4.AD是直角三角形ABC的斜边BC上的高,且AC=60,AB=45,求AD、BD、CD.
★ 初二数学教案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合集19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23-05-14
矩形的教案练习题2022-12-22
初中课文《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优秀教案2023-12-28
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2023-08-2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教案2022-04-30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2023-05-31
《生活中的旋转》教案2022-05-06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2022-05-27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比例教案2023-08-06
初中数学《相似多边形》优秀教案202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