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教案

时间:2023-03-02 07:37:44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学四年级数学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教案(精选12篇)由网友“qiushui”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小学四年级数学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教案,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小学四年级数学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教案

篇1:小学四年级数学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及顺序的理解.

2、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并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3、掌握文字题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教学难点

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出示复习题:

45加上39的和除以6,商是多少?

2、口答:

35与43的和是多少?

67与35的差是多少?

25乘以4的积是多少?

80除以20的商是多少?

3、根据条件补问题,并且列出综合算式.

(1)36与44的和乘5,( )?

【积是多少?(36+44)5】

(2)25减去64除以8的商( )?

【差是多少?25-648】

二、学习新课.

(首先揭示课题,板书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1、出示例2.45与39的和,除以45与39的差,商是多少?

集体讨论:

(1)这道题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关系式怎样表示?

(求商.用除法计算,被除数除数)

(2)能直接算出来吗?必须先算什么?

(不能直接算出来,必须先算出被除数、除数.)

(3)题中被除数、除数是怎样表示的?

(题中被除数是45与39的和,除数是45与39的差.)

(4)那么必须先算出什么?后算什么?

(必须先算被除数是45+39=84,除数是45-39=6,后算商,846=14.)

(5)怎样列成综合算式?把谁写在前面、后面?为什么?

(因为要求的是商,所以被除数45+39写在前面,除数45-39写在后面.)

45十3945-39

(6)怎样表示要先算出45+39和45-39?(必须要加上小括号.)

(45+39)+(4539)

=846

=14

2、引申、变化.

把例2改成:45与39的和乘以45与39的差,积是多少?

教师提问:这道题求什么?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怎样列综合算式?

(45+39)(45-39)

=846

=504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列出综合算式.

(1)35与25的和,除以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2)25与4的积,减去75除以5的商,差是多少?

2、连线.

3、列综合算式.

4、根据四则算式的意义,把算式读出来.

(1)274+545(27乘4的积,加上54乘5的`积,和是多少?)

(2)(72+28)(72-28)(72与28的和,乘它们的差,积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的思路是什么?应该注意什么?

五、作业.

列综合算式解下面各题.

(1)82与15的差,乘32与18的和,积是多少?

(2)1650除以5的商,加上16与8的积,和是多少?

(3)25与16的积,减去756除以4的商,差是多少?

(4)720与160的和,除以84与40的差,商是多少?

篇2:三步计算的文字题参考教案二

加数+加数=和

被减数-减数=差

被乘数×乘数=积

被除数÷除数=商

例2 45与39的和,除以 45与39的差,商是多少?

被除数÷除数

45+39 45-39

(45+39)÷(45-39)

=84÷6

=14

篇3:“三步计算文字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16页 例4、例5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三步计算文字题的数量关系、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迅速 解答文字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三步计算文字题的数量关系、分析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运算顺序的确定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列综合算式

课本第17页 练一练 第1题 用小黑板出示

要求学生 先计算再列综合算式

反馈:让学生自检运算顺序

二、把式题改写成文字叙述题

34x2-224/28 (240+160)/(72-22)

让学生用多种方法改写成文字叙述题

三、学习新课

1、例4学习

⑴出示例4 积加商,和是多少?

⑵要求学生根据积加商,和是多少?自己添上数字把文字题补完整。同桌可以互相讨论

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文字题

如:25与20的积加2400除以80的商,和是多少?

同时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选择其中的1题列式 ;列式后要求学生自己检查运算顺序。

2、例5 学习

⑴教师出示 43与7 的差,乘它们的和,积是多少?

⑵学习独立分析、解答。

⑶反馈并提问:

这里要求积,必须先求什么?

这里为什么要添小括号?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在列式解答文字题时一定要注意运算顺序。

3、模仿性练习

⑴72乘8的积,减72除以8的商,差是多少?

想:积-商=差 72*8-72/8

⑵36与9的和,除以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想:和/差=商 (36+9)/(36-9)

⑶反馈并提问:

请你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自编三步计算文字题

出示学生编的文字题让同学解答

五、课堂作业

课本第17页 第3-5题

篇4:“三步计算文字题”教学设计

25与20的积加2400除以80的商,和是多少?

43与7 的差,乘它们的和,积是多少?

⑴72乘8的积,减72除以8的商,差是多少?

想:积-商=差 72*8-72/8

⑵36与9的和,除以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想:和/差=商 (36+9)/(36-9)

篇5:“三步计算文字题”教学设计

25与20的积加2400除以80的商,和是多少?

43与7 的差,乘它们的和,积是多少?

⑴72乘8的积,减72除以8的商,差是多少?

想:积-商=差 72*8-72/8

⑵36与9的`和,除以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想:和/差=商 (36+9)/(36-9)

板书设计:

篇6:三步计算的文字题(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及顺序的理解.

(二)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并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三)掌握文字题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既是教学重点又是学习难点.关键是要掌握解题思路,抓住最后求什么,从问题出发,寻找所需要的条件,最后列出综合算式,按照四则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过两步计算的文字题.大家回忆一下,应该怎样分析才能列出综合算式?

1.出示复习题:

45加上39的和除以6,商是多少?(板演)

2.口答.(面向全班与板演同时进行)

35与43的和是多少?

67与35的差是多少?

25乘以4的积是多少?

80除以20的商是多少?

要想求出和、差、积、商,必须知道哪两个数?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板书:

加数+加数=和  被减数-减数=差

被乘数×乘数=积 被除数÷除数=商

3.根据条件补问题,并且列出综合算式.

(1)36与44的和乘以5,(  )?(积是多少?(36+44)×5)

(2)25减去64除以8的商,(  )?(差是多少? 25-64÷8)

订正第1题时,要说明两步文字题列综合算式的思考方法及为什么使用小括号;通过第3题补问题练习,进一步明确数量关系.

(二)学习新课

首先揭示课题,板书“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1.出示例2.

45与39的和,除以45与39的差,商是多少?

读题后与前面复习题1比较,题目条件有什么不同?

通过观察、对比,发现了复习题直接告诉了除数是6,而例题中的除数没有直接告诉,是用45与39的差来表示的.

那么在计算步骤上还能用两步解答吗?为什么?

共同讨论:

(1)这道题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关系式怎样表示?(求商.用除法计算,被除数÷除数)

(2)能直接算出来吗?必须先算什么?(不能直接算出来,必须先算出被除数、除数.)

(3)题中被除数、除数是怎样表示的?(题中被除数是45与39的和,除数是45与39的差.把45+39与45-39两式分别写在关系式的下面.)

(4)那么必须先算出什么?后算什么?(必须先算被除数是 45+39=84,除数是 45-39=6,后算商,84÷6=14.)

(5)怎样列成综合算式?把谁写在前面、后面?为什么?(因为要求的是商,所以被除数45+39写在前面,除数45-39写在后面.)

45+39÷45-39

(6)怎样表示要先算出 45+39和 45-39?(必须要加上小括号.)

(45+39)÷(45-39)

=84÷6

=14

想一想:你们是怎样列出综合算式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2.引申、变化.

如果把例2改成:45与39的和乘以45与39的差,积是多少?(投影仪出示)

这道题求什么?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怎样列综合算式?

小组讨论.

通过讨论,明确题目最后求积.求积应该用被乘数乘以乘数,但这两个数都没直接给出,被乘数是45与39的和,乘数是45与39的差,所以应该先算出被乘数和乘数,最后用被乘数乘以乘数.因为要表示先算出被乘数和乘数,所以45+39和45-39必须加上小括号.

(45+39)×(45-39)(胶片)

=84×6

=504

师生共同小结:

通过分析、讨论可知:较复杂的文字题都是由几个简单的文字题组成,解答的关键是要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从问题出发寻找所需要的条件,明确哪部分是直接给出的,哪部分是要先算的;列式时哪部分要写在前面的,哪部分写在后面;列出算式后,再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综合算式中还要注意小括号的使用,同时要注意题目叙述过程中的变化,分清“乘以”和“乘”,“除以”和“除”,因此要认真审题.

(三)巩固反馈

第一部分:基本题.

1.口答.说出解题思路,列出综合算式.

(1)35与25的和,除以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2)25与4的积,减去75除以5的商,差是多少?

2.笔答.(全班做在本上)

用169除以13的商,去乘99与88的差,积是多少?

第二部分:变式题.

根据算式选择合适的文字题,用线连起来.

(1)36×18-36÷18

(1)36乘以18的积再减去36所得的差,除以18,商是多少?

(2)(36×18-36)÷18

(2)36与18减去36除以18所得的差相乘,积是多少?

(3)36×(18-36÷18)

(3)18乘36的积,减去18除36的商,差是多少?

做完后引导学生把3个题进行对比,观察有什么相同及有什么不同,从而明确题中数据、符号以及排列顺序都一样,但由于加上小括号或小括号的位置不同,导致运算顺序不一样,结果也不同.由此看出小括号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在□里填上适当的数,然后列出综合算式.

订正时说说怎样列出综合算式的?为什么第(2)题要用小括号?

第四部分:提高题.

根据四则算式的意义,把算式读出来.

(1)27×4+54×5(27乘以4的积,加上 54乘以 5的积,和是多少?)

(2)(72+28)×(72-28)(72与28的和,乘以它们的差,积是多少?)

(3)(45-15)÷(32-29)(45减去15的差,除以32与29的差,商是多少?)

(4)30+(96-12×5)(30加上96减去 12与 5的积所得的差,和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的思路是什么?应该注意什么?

(五)作业

练习一第3~6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文字叙述题是计算题到应用题的过渡,通过文字题的教学,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四则运算意义及运算顺序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同时也为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打下基础,是提高分析能力的一个途径.本节课出现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是在已学过的两步计算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分析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多了一个间接条件,因此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观察、对比、讨论等方式总结出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文字题的解题思路及应注意的问题.为此,教案设计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复习准备.首先通过解答两步计算的文字题,熟悉解题思路及数量关系,为新课铺平道路,同时通过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及根据条件给用两步计算的文字题补充问题的练习,学生掌握了两步文字题的结构,并进一步明确数量关系,为新课清除了障碍.

第二部分是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多采用启发的方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使其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学生通过对例题与复习题的比较,明确三步计算的文字题是两步计算文字题的扩展,看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知道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懂得它们的分析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先抓住最后要求的问题,寻找所必须的条件,然后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出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三部分是巩固反馈.课堂上及时练习,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练习要围绕重点,形式多样.既有基本题,又有变化题,还设计了一定数量的提高题,使学生不仅能把数学语言用算式表示出来,还能用数学语言读出算式,这对学生理解文字题是很有益的.

板书设计

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加数+加数=和

被减数-减数=差

被乘数×乘数=积

被除数÷除数=商

例2  45与39的和,除以 45与39的差,商是多少?

被除数÷除数

45+39 45-39

(45+39)÷(45-39)

=84÷6

=14

篇7:三步计算的文字题(2)(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及顺序的理解.

2、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并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3、掌握文字题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教学难点

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出示复习题:

45加上39的和除以6,商是多少?

2、口答:

35与43的和是多少?

67与35的差是多少?

25乘以4的积是多少?

80除以20的商是多少?

3、根据条件补问题,并且列出综合算式.

(1)36与44的和乘5,( )?

【积是多少?(36+44)×5】

(2)25减去64除以8的商( )?

【差是多少?25-64÷8】

二、学习新课.

(首先揭示课题,板书“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1、出示例2.45与39的和,除以45与39的差,商是多少?

集体讨论:

(1)这道题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关系式怎样表示?

(求商.用除法计算,被除数÷除数)

(2)能直接算出来吗?必须先算什么?

(不能直接算出来,必须先算出被除数、除数.)

(3)题中被除数、除数是怎样表示的?

(题中被除数是45与39的和,除数是45与39的差.)

(4)那么必须先算出什么?后算什么?

(必须先算被除数是45+39=84,除数是45-39=6,后算商,84÷6=14.)

(5)怎样列成综合算式?把谁写在前面、后面?为什么?

(因为要求的是商,所以被除数45+39写在前面,除数45-39写在后面.)

45十39÷45-39

(6)怎样表示要先算出45+39和45-39?(必须要加上小括号.)

(45+39)+(45-39)

=84÷6

=14

2、引申、变化.

把例2改成:45与39的和乘以45与39的差,积是多少?

教师提问:这道题求什么?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怎样列综合算式?

(45+39)×(45-39)

=84×6

=504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列出综合算式.

(1)35与25的和,除以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2)25与4的积,减去75除以5的商,差是多少?

2、连线.

3、列综合算式.

4、根据四则算式的意义,把算式读出来.

(1)27×4+54×5(27乘4的积,加上54乘5的积,和是多少?)

(2)(72+28)×(72-28)(72与28的和,乘它们的差,积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的思路是什么?应该注意什么?

五、作业.

列综合算式解下面各题.

(1)82与15的差,乘32与18的和,积是多少?

(2)1650除以5的商,加上16与8的积,和是多少?

(3)25与16的积,减去756除以4的商,差是多少?

(4)720与160的和,除以84与40的差,商是多少?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看谁算得快

活动目的

1.使学生在活泼的气氛当中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2.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活动准备

将一道三步混合运算题,按班级小组数,分别写在几张大号卡片上.

活动过程

1.每组选出三名代表,每人做一步式题,将一道题共同完成.

2.哪一组最快、准确而且书写工整,就是赢家.

算术连环桥

游戏目的

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熟悉混合运算顺序.

游戏准备

投影片或大挂图(如下图).

游戏规则

从数字“1”开始,按顺序经过每一座桥,每次在每座桥都要选用一种运算符号(可使用括号),使整个算术桥畅通无阻.

篇8:四年级数学下册《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教案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15页例4

素质教育目标:

1、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能够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灵活解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和事物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使之成为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1)、请说说解题的思路和相应的算式。

(2)、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

2、教学例4:

出示例题

(1)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想一想:根据题里的条件,前面的线段图该怎样修改?所求问题在线段图上怎样表示?

讨论题:

(3)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比较简便。

3、引导概括

解答应用题不但方法可以不一样,而且计算的步骤也不相同。有的三步题可以用两步来解答。这样使计算变得比较简便。所以解题时应该注意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进行解答。

4、综合与应用:(课件)

5、板书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5及第19页“做一做”,练习五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讨论、试算,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确定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等。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出示口算卡片)

56×2+5678×4—78

168—17×4100—100÷5×3

2.复习题:

读题,分析解题思路。

提示:要想求出“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四年级栽树棵数怎样求?为什么用“56×2”,你们是根据哪句话这样求的?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

(二)探索新知

1.利用投影片改复习题为例5。(课件演示)

(抓住复习和例5的联系点,设计了复习题,为学习例5做好铺垫,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讨论: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教师在“五年级栽的比四年级总数少10棵”下面画出曲线。)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和题意,讨论思考:

要想求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

先知道什么?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为什么?

启发学生:“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能直接求出来吗?解答这道题,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第三步求什么?

(通过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5,通过交流汇报,确定解题思路,教师板书小标题,再让学生直接在书中填空,指定一名学生板演。

形成板书:

四年级栽树多少棵?

56×2=112(棵)

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56+112=168(棵)

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树158棵。

6.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例5的解题过程,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什么?

抓住关键句理解数量关系,依据关键句确定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并分步解答。

引导学生观察:在解题过程中,56这个已知条件用到了几次?分别是在求什么时候用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解答应用题时,有的已知条件不止用一次,具体怎样用,要根据题目内容确定。

7.反馈练习: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讨论,关键句是哪一句,再根据题意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确定2—3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然后再让学生分步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1、“做一做”第2、3题。

同桌每人选一题,互相说一下这道题的关键句是什么,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五第1题

先画图表示数量关系。

(四)、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指出这类应用题是三步计算应用题,还是两步

计算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抓住关键语句,明确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确定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步骤。

提示同学:有的已知条件在解题时不止用一次。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2题

七、板书设计

篇9:小学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范本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名称和功能。

2.学会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3.感受计算器给计算带来的便利,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计算器,掌握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三道乘法计算的题目,同学们想算一算吗?

出示第一题:20×5。

学生很快口算出结果是100。

出示第二题:24×35。

学生不能口算出结果,但能通过笔算也能比较快地算出结果是840。

出示第三题:6987×9876。

学生看到题目后,一定会感觉很麻烦,即使笔算也要花很长时间,并且很容易出错。

2.导入:当我们遇到这种比较复杂的计算时,除了用笔算外,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工具。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工具是计算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计算器

1.学生交流对计算器的认识。

师: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关于计算器,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对计算器的认识,预设如下:

(1)计算器是一种计算工具。

(2)计算器有很多计算功能。

(3)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器很普遍。

2.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

(1)让学生取出自带的计算器进行观察。

提问:你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吗?

组织学生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集体汇报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来进行介绍。

①开机键、关机键、消除键。

按“ON”键,打开打开计算器;按“OFF”键,就关掉计算器;按“AC”键,显示屏上的数字就会全部清除为0。

②运算符号键、数字键、等号键、小数点键。

(3)认一认: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找到上面学习的这些键。

(二)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例题1:用计算器计算38+27、30×18。

(2)学生尝试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汇报交流。

①计算38+27。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2:用计算器计算40000-165×182。

(2)思考:算式里有两种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交流后明确: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3)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4)汇报交流。

3.回顾交流: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师归纳:用计算器计算的优点有:计算速度快、计算正确率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把结果填写在教材上,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按键的步骤。

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2题。

组织练习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按键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屏幕上显示的数字和题目中的数字是否相同,避免按错键;二是混合运算的练习要注意运算顺序。

3.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七”第1、2题。

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篇10:小学四年级数学含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含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教案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7页~38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认识和理解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运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规则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养成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设问,质疑法则

师出示式题:90010+204,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再汇报。

师:计算时为什么不先算加?

生:在这道算式中,我们要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

师:遵守法则无可厚非,可是法则就一定合理吗?比如在这里,如果按照法则计算,加法就永远不可以先算了!

生:加小括号就可以先算加。

师:看来法则的成立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算式中有了小括号,该怎样计算呢?

生:要先做小括号里面的运算,再做小括号外面的运算。

师: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生:改变了运算顺序。

(二)探究,掌握法则

1.初步练习,掌握方法

师:怎样加小括号才能先算加?(师生讨论,形成算式:900(10+20)4)。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能试着算一算吗?

学生试练,汇报交流。

师:是不是小括号随便加在哪儿,都可以改变运算顺序?

生:不是的,比如小括号加在90010上,运算顺序就没有改变。

师:这时的小括号常常被我们称为无效括号。那么小括号加在哪里,才能改变运算顺序?

生讨论交流,汇报,形成两道算式:(90010+20)4,900(10+204)。

师:这两道算式括号里都有两步运算,该怎样计算呢?

生:括号里也要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师:能试着做一做吗?

生独立练习后反馈,师及时评价矫正。

2.对比辨析,加深理解

师:观察我们做过的这三道算式,其中的数、运算符号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都一样,而且都只加了一个小括号,为什么计算的结果都不一样呢?

生:小括号的位置不同,运算的顺序也就不同,结果也就可能不一样。

师:那我们在做计算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生1:计算的时候不仅要看清数和运算符号,还要看清小括号的位置。

生2:先确定运算/顷序,再进行计算。计算时还要细心,不要算错了。

师:你们觉得在做混合运算时,什么是关键?

生:理清运算顺序是关键。

(三)变式,熟练法则

师:现在我们就来抓住关键练习,敢不敢接受挑战?

出示题1.根据算式选择合适的运算顺序。

(1)(60010+120)5

a.除乘加

b.除加乘

c.加除乘

(2)136+253010

a.乘除加

b.除乘加

c.乘加除

师:友情提醒,先思考,再慎重选择。

出示题2:根据算式写出合适的运算顺序。

(1)(75+49)(75-44)

(2)658-(174+89)

师:运算顺序掌握了,计算就成功了一半。下面的式题,你能正确合理地计算吗?

出示题3:26+(1460-30) 26+14(60-30) (26+14)(60-30)

出示题4:你能根据提示选择正确的算式吗?

a.(300-120+25)4

b.300-(120+25)4

c.300-(120+254)

师依次出示如下的(1)、(2)、(3)题,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算式。

(1)按照先乘,再加,最后减的运算顺序运算的算式是( )。

(2)根据框图中的提示选择合适的算式是( )。

(3)求300减120,再加上25,和是多少的算式是( )。

(学生在做到第(3)题时,由于思维定式,大多数人都选择了a。)

师故意问几个没选a的同学:就剩(3)了,你们为什么不选?

生1:a式最后求的是积,不是和。

其他学生大呼:上当了!这题没有合适的算式可选!

师:同学们,学习可来不得半点马虎啊!

(四)冲突,再思法则

出示:学校举行运动会,三年级有54人参赛,四年级参赛的比三年级多7人,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直接列出综合算式,不解答)

生练后呈现几种算式:①54+7+54 ②542+7 ③54+(54+7)

继续出示:五年级的参赛人数是三、四年级参赛人数的2倍,五年级有多少人参赛?

师:五年级的参赛人数与什么条件有关?

生:三、四年级参赛的总人数。

师:我们刚才已经列出了求三、四年级总人数的算式,你能在这个算式上改一改,把它变成求五年级参赛人数的算式吗?

生练习并汇报,在修改③式时教师故意将算式变成(54+(54+7))2

生1:这样不行,都有两个小括号了!

生2:里面有括号,外面又有括号,看不清,容易出错!

师:那该怎么办呢?

生1:可以加中括号。

生2:还有大括号。

师:看来光有小括号还不能解决所有的运算问题,那么其他的括号是什么样的,又有什么作用呢?有了这些括号又该怎样计算呢?我们今后还会再讨论。

(五)反思,超越法则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交流。

师:同学们学得很轻松,收获也不少。不过小括号的产生和使用过程可不那么轻松,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出示书后关于小括号使用和变迁的数学文化史知识。)

师:同学们,小括号的使用在运算史上可谓是一个突破,因为它改变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使运算法则更加完善和人性化。但是,如果没有像上课伊始时我们对运算顺序的质疑,小括号还有可能出现吗?敢于质疑、勇于思考才能让我们的知识不断完善,能力不断提升!

[反思]

含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知识难度不大,加之学生已有经验丰富,完全能够实现自我迁移和类推。然而,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数学情趣的激发,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文化的熏陶都应融入知识的教学中去。带着思考,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全新的设计,确立了以法则探寻为主线的教学思路,使原本平淡的一节课变得丰满,富有情趣和哲理。

一、用质疑来引入,激发学生对法则探寻的激情

现代社会中的人要生存,必须具有规则意识,然而一味地循规蹈矩,又会被规则约束,缺少创新精神,这就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规则,理性地认识规则。先乘除、后加减是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正是小括号的使用突破了这种局限,使法则更加完善。在这里,老师巧妙设疑:遵守法则无可厚非,可是法则就一定合理吗?比如在这里,如果按照法则计算,加法就永远不可以先算了!疑问激发了学生对法则的反思,引发了进一步探寻法则的欲望。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同时,不但加深了对小括号作用的理解,也对如何对待规则这样一个较为抽象的话题有了自己的感悟。在引导学生学习小括号里有两步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时,教者也没有直接出示式题,而是再次设疑:是不是小括号随便加在哪儿,都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小括号加在哪里,才能改变运算顺序?,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给算式加上小括号,然后再研究加上小括号后的算式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在设疑释疑再疑再释疑的过程中,学生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新知的学习也更加主动有效。

二、用对比来深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没有思考,学习就变成了简单的模仿和练习。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理解运算顺序在计算中的重要性,我设计了一个对比环节,让学生观察、思考、领悟。即这三道算式中的数、运算符号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都一样,而且都只加了一个括号,怎么计算的结果都不一样呢?学生在对比辨析的过程中,清晰地认识到要想正确、合理地计算这些混合运算题,首先得看清题意,理清运算顺序,然后再去计算的重要性。抓住核心对比,使得思考更加深入,思维也更加有序。

三、用错误来诱导,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

毋庸置疑,学生的科学态度需要培养,然而如何培养才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有意犯错,故意诱错的策略,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善于质疑、勇于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回想起学生认真地叫道:上当了!这题没有合适的算式可选!大声地喊道:这样不行,都有两个小括号了厂我的心情就万分激动,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待科学的态度,感受到了他们追求真理的决心。

四、用文化来引导,激发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文化是一种引领,文化是一种传承,文化更是一种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让学生了解文化,感受历史,从而产生崇敬、立志追求,树立信心、立志创新,不正是我们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的目标吗?所以,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了解是谁最先使用小括号的环节,让学生们通过对数学文化史的了解,知道小括号的由来和发展,感受数学知识的发展变化和每一步坚实的前行过程。同时我还用一句话:如果没有像上课伊始时我们对运算顺序的质疑,小括号还有可能出现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1:小学四年级数学《神奇的计算工具》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难点:

会利用计算器探究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拿出自己的计算器。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习什么?学生:认识计算器。

2、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引导探索

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开关及清除键。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赣计算器。

②运处符号键。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③数学键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 2 。显示屏就显示“1 2”。

④等号键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⑤小数点键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

3、尝试练习。

(1)计算25×4操作过程: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①呈现:酒;14元凉拌豆腐:3元

肉丝:5元青菜:3元

清蒸鱼16元三鲜汤:12元甜点8元

②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③反馈计算结果。

4、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1)呈现计算题。

①1+2+3+4……+98+99+100

②999×9 9999×9 99999×9

(2)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3)反馈计算结果。

(4)引导提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②题中各算式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的个数比第1个因数中的9个数少一个。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999999×9 9999999×9 99999999×9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活动课本第36页的“练一练”。

板书设计:

神奇的计算工具

计算器的组成。

屏幕、数字键、功能键、运算符号键等

篇12:小学四年级数学《神奇的计算工具》教案

教学内容:

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从身边算起,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适当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并熟练使用计算器。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远古时代,都有哪些计数或计算的工具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可以用哪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

2、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见过计算器?

3、小结: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计算器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计算器这个神奇的计算工具,并利用它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题:神奇的计算工具。

二、展开。

1、认识计算器

同学们每人都带来了计算器,各种品牌的计算器,大小、功能都不太一样,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计算器的功能比较复杂,而这一个比较简单。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字区、加减乘除符号区和开关键、归零键这些基本的按键,其它按键以后再学习。今天我就想请你以推销员的身份来介绍你的计算器。试想,如果你是这个品牌计算器的推销员,你应如何介绍这个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和使用方法,使用方法可以举一个例子计算演示。

比一比谁是秀的推销员,优秀推销员的标准为

(1)声音洪亮,语言能够表述清楚

(2)能够有条理的进行介绍,两人一小组试推销,互相取长补短。

2、比赛

作为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不但要有非常棒的口才,还要有良好的计算功底,接下来我们将进行一场计算比赛,请听清要求,女生先用口算进行计算,男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指定的题目,并把答案记录在口算卡上,算完后马上起立,比一比口算速度快,还是计算器的速度快?

出示

第一组:15+23= 82—62= 1000×5 =

第二组:7861+3492= 35×21= 6300—2145=

师问:那么,什么样的计算用口算比较快,什么样的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快呢?

总结:并不是所有的计算都用计算器比较快,对于比较简单的算式来说用口算更方便、更准确

请你用合适的计算方式来计算下题:1002—63 4698+1836 0。5×60 1596÷38

汇报:每道题分别用哪种计算方式来算的?结果是多少?

不要所有题都依赖于计算器,同学们还是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这样大脑才能越来越灵活。3、环保问题。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的数据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出示:“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浪费16千克的水。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的水?”

现在我们把这些水利用起来:“把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水约重20千克),大约能装多少桶?”

你家每月要喝几桶水?

“算算这些水够你家喝几个月?合多少年?”

合作要求

(1)先想一想,再在本上试着进行计算

(2)如果有困难,四个人可以进行讨论,最后由一人进行汇报。

看到这个数字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看似不经意的一滴滴水,积累起来就够一家子喝上几年的。通过这组数据的计算,你有什么感想吗?

小结:有句宣传词这么说:“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泪!”想想,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通过计算器的计算,使我们懂得了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3、身边算起。

那么你最想用它来算算身边的什么呢?

课前以同桌四人为一组,调查了一些数据。现在就来汇报一下你们最想算什么。(汇报)

四人一组,用计算器来算一算你最想知道的数据吧!

问:哪一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计算的情况?

一人说题目,一人汇报,一人补充。

4、发展性练习

棋盘题

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是看着不起眼,但积少成多就是个惊人的数字了。这里就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

说故事:古时候,有个聪明的小伙子在一次战役中,拯救了整个国家,于是国王把他召进宫,要对他行赏。国王说:“小伙子,你要什么?是金银财宝还是凌罗绸缎?我什么都可以给你。”小伙子什么都没说,只是叫人拿来一些米和一个象棋的棋盘。他在棋盘的第一格摆了一粒米,在棋盘的第二格摆了2粒米,在第三格摆了4粒米,第四格摆了8粒米。他说:“按这样的规律摆下去,摆满整个棋盘的米就送给我吧。”国王哈哈大笑着说:“你就只是要些米而已?”于是,国王请来了几个大臣,算算一共该给小伙子多少米。可是大臣们都算不个结果来,于是国王又请来了全国的数学家一起算,算了三天三夜也没算出个结果来。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一起来看看小伙子摆米有什么规律吗?(揭示规律)那么第五格的米该怎样计算?第六格呢?第七格呢?第72格呢?

这么多2连乘,难怪他们算不出了。现在,我们有了计算器,让我们一起来帮国王算算吧。

为什么你们都停止计算了?(计算器内的位数不够了)看来,我们手中的小型计算器还是有局限性的,也许还有待你们去开发呢,其实有没有办法算啊?(大型计算器,电脑)

老师已经在电脑内算出第72格应放多少粒米了。(出示数据:2361183241434822606848)这是个22位数,这个数据几乎是全世界几年的粮食总产量。把这些米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约3亿圈。仅仅第72格就这么多米了,更不用说摆满整个棋盘有多少米了,你说,国王给得起吗?

5、游戏。

做了半天题,同学们一定有点累了,现在我给大家变一个魔术,想看吗?

出示计算器:输入12345678(做小动作,吹口气等),按=号,显示:87654321

想一想:这个小魔术的秘密在哪里?(事先键入99999999—)

师:你们能自己设计一些类似的游戏吗?

三、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总结

计算器发展到今天,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老师希望你们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之才,去更好的完善计算器的功能。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计划202

四则混合运算 教案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百分数应用题 ( 二 )参考教案二

十二月聋四年级数学教案59-65课时

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的总结

三年级期末数学复习教案设计参考

《买文具》四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五单元除法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四年级下册《看一看》数学教案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合集

小学四年级数学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四年级数学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教案(精选12篇)】相关文章:

三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2023-01-25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明天我们毕业》教案2022-11-13

数学《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说课稿2023-07-27

三年级下册总复习教案设计2023-09-25

四年级数学课后辅导暨培优辅差计划2024-05-05

初二数学冀教版教案2022-07-21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经验总结2022-04-29

地砖的周长 说课稿2022-09-08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乘与除之乘火车》教案设计2022-09-10

用数学(教案设计)(人教版教案设计)2022-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