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下册《天鹅的故事》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共20篇)由网友“一直在尋朝”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苏教版小学语文下册《天鹅的故事》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苏教版小学语文下册《天鹅的故事》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天鹅的故事》主要向我们讲述了在贝加尔湖畔,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破冰行动的感召下,全部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而又感人的场面。读着课文,那一幕幕情景便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一次次让我们激动,让我们从心底里感觉到天鹅们的那种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又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强调应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阅读趣味,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由此可见,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认知自我建构的过程,情感日趋丰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阅读教学和学生已有知识积累、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真正融及其心灵。
《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的场面,赞扬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教育我们要爱鸟护鸟,重视保护生态环境。把握这一指导思想,本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激情,接受情感的滋润、心灵的洗礼,感受生命的可贵的美好初衷,教学设计如下。
三、教学要求:
1、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5、6、7节。
2、认知目标:学会7个生字,理解生词。
3、情感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拚搏的精神,培养学生爱护珍稀动物的思想感情,体悟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 2)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四、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复述天鹅破冰的场面。
2、有感情的引导儿童感受故事中的形象,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拚搏的精神,培养学生爱护珍稀动物的思想感情,体悟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曲调未成情先行
1、 首先利用以前学过的课文谈话自然导入新课:
师:还记得《生命桥》这篇课文吗?学生纷纷谈感人场景。师生齐诵《生命桥》精彩片段。
师: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题目是《天鹅的故事》。(板书课题)
2、然后利用故事的形式描述为课堂教学定下感情的基调:(配上《天鹅湖》轻音乐)
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最美的淡水湖泊,曾经有一群活泼可爱的鸟儿在这里为生命谱写了最为壮丽的诗篇,他们凭着勇敢与顽强挽救了自己的生命,让我们人类真切地看到了他们对生命的珍爱。
那是在一个初春的早晨,辽阔的贝加尔湖上因寒潮突然降临而再次结了厚厚的冰层。一群已从南方飞来的天鹅在冰封的湖面上空盘旋、呼唤,好像在讨论:冰封湖面,我们找不到吃的,怎么办?一声声“克噜--克哩--克哩!”的凄惨啼叫在贝加尔湖上空回旋……
3、最后让学生出谋划策,增加他们积极体验。
师:“同学们,从刚才天鹅的凄叫声中,你们认为这群天鹅会怎样生存下去呢?他们的命运又将怎样呢?”
(让学生们为这群可爱的天鹅出谋划策,学生的情感会被故事所设置的场景所调动。同时为下面学生的初读课文铺垫,力求水到渠成。学生带着求知欲望去读书,会做到情绪高涨,神情专注,感情真挚。)
二、始读课文初悟情
1、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课文中的天鹅是如何自救的,请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吧!
2、出示生字词,帮助学生扫清阅读中的拦路虎。
3、个别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余学生倾听与评价。
4、根据提示学习分段(文章哪到哪是斯杰潘讲述天鹅的故事?)(相机板书)
5、讨论交流:《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天鹅的什么故事?
三、再读课文情意浓
1、自学思考: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请你找出这个故事中最能打动你的地方,细细地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自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相机点拨。
讨论:哪些小节最让你感动?
小结:课文描写天鹅破冰的五、六、七几个自然段最能打动我们在座每位同学,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品读其中的第五自然段。(投影出示)
学生带着激情去品读,从课文中的精彩片段中领悟高尚的人物形象所迸发出来的情感。学生从重点词:“腾空而起”、“石头似的”、“重重的”中体会到了老天鹅用力之重,简直是奋不顾身的;又从“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的省略号中体会到了老天鹅的顽强,它在用自己的生命与冰层进行较量,老天鹅的自我牺牲精神活生生地展现出来。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个别读、小组读及竞读,让学生在反复读中感受天鹅品质的崇高与精神的伟大。
四、总结课堂情回荡
根据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五、学写生字严始终
提醒写字姿势与书写要求。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天鹅的故事》。
斯杰潘老人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并且被感动过的故事。请同学们通读课文,说说课文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
(交流。)
二、 在交流中随即学习有关学习的内容。
预案:1:学生发现课文中的三次叫声并对次发表自己的看法。
2:学生发现课文中老天鹅撞击冰面的特写,教师要有机引导学生形成学习的旋涡。
3:对老天鹅是“破冰勇士”的理解。
4:对老人放下猎枪的质疑和释疑。
(交流)
三、 随着学生的交流有机组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一)、对三次叫声的理解
1、学生交流自己的对三次的理解的看发。
2、教师的引导:逐一对每次叫声的不同含义的理解。(天鹅迁徙北归,历尽千辛万苦,跨过千山万水,是为了种族的生存和延续,长途的跋涉使它们疲惫不堪,冰封的湖面又断绝了它们的食物来源,可以说是饥寒交迫,严峻的生存考验正等待着它们,就在此时,老天鹅们是怎么样的叫声啊?)
3、在勇敢地撞击冰面的时候,没有一只天鹅叫,但是当很多天鹅都参加撞击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叫声,请问这叫声代表什么呢。
4、他们在破了的冰面上快乐的自由的游着,快乐地觅食,是拥有什么样的心情呢?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次叫声。
(二)、对老天鹅撞击冰面的特写的理解
1、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对五自然段的内容的理解。
2、重点理解关键词语:“像石头似的”、“腾空而起”、“撞击”、“颤动”……
3、点拨:你在冰面上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裂开了一道缝
看到了--又开了一道缝。
还看到了--冰面上是羽毛和鲜血。你体会到了什么?--勇敢和顽强--“破冰勇士”的称号。
4、体验:请学生用自己的右手象征那只老天鹅,随着课文的内容,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验。(痛)在来一次,(更痛)--体验老天鹅“第二次、第三次……撞击冰面的情景。进一步理解老天鹅的勇敢和顽强。
5、颠簸学生对其他天鹅的理解。当他们看到这只老天鹅从天上落下来撞击冰面时怎么样的想?当他们第二次看到老天鹅撞击并面的时候他们又怎么想?当他们看到老天 鹅第三次撞击冰面,冰面上出现了裂痕,还有满冰面的羽毛和鲜红的鲜血的时候,他们又怎么想?
他们被感动了--他们也加入了撞击冰面的行列,而且鼓舞着,叫喊着。
教师深层次点拨--同时还感动一个人--
(三)对老人放下猎枪的质疑和理解
1、当你们阅读文章最后一段的时候,你有什么样的看法?或者说,你们想问他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2、学生在读书后提问:总的可以归纳成一个问题--他为什么要放下猎枪?
3、在交流中体会老人的当时的心理。
4、教师的点拨:你从你所学过的那些文章里看到了生命的可贵和为了拯救生命而甘愿付出生命时的伟大?(《生命桥的故事》《蚁国英雄》中的老羚羊,外层的蚂蚁。为了救起一些生命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令人感动啊。老天鹅们仅仅是为了获得食物--为了能够继续生存下去--也是对生命的重视和尊重,感动了老人,促使他放了手中的枪 。永远地放下了自己的手中的枪。)
5、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的理解:
老师读完课文,是怎么思考的呢?这里有四个答案,你们猜猜看,哪一个是老师写的?(1)斯杰潘老人认为天鹅是一群可爱的鸟儿,不能打,人类应该自觉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2)老天鹅不惜用自己的身体为天鹅群打开生存之门的壮举,深深地感动了斯杰潘老人,使他不忍心伤害他们。(3)斯杰潘老人看到了天鹅在生死关头表现出的无比英勇和团结,具有人类一样的精神和品格,内心受到很大的震撼。(4)斯杰潘老人从天鹅在危难时表现出来的壮举中,感受到了天鹅那样的鸟儿也闪现出生命的光辉、闪现出生命的美,为自己曾经伤害过它们而感到惭愧、自责,从此放弃了猎枪。
七、板书设计:
一(1) 讲“我”…… 做客。
起因 冰封湖面
二(2-8)讲天鹅的故事 经过 腾空而起 扑打冰面
齐心协力 合力破冰
结果 感动老人
[苏教版小学语文下册《天鹅的故事》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篇2: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天鹅的故事》教学设计
寿春小学 鲍继茹
内容分析:
《天鹅的故事》是苏教版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用饱蘸深情的笔,讲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面的神奇壮观场面,反映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全篇文字优美,叙述清楚,情节感人,引人思考,给人启迪。款款读来,使人对这群鸟产生了喜爱之情。
教学理念:
1.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情施教,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进行感受和体验性阅读,进而开展探究性阅读,达到深切感受文本的“情”,领悟其中的“理”,“三情”(教师、学生、文本)共振,实现阅读教学三个维度的交融。
2.确立“大语文观”,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积极地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思考人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运用知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第五、六、七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的词语。
3.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读懂课后练习中的有关问题,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领悟人与动物(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
重难点:
重点:从感人的情节和鲜活的生命中体验作品所蕴育的生命之曲,体会天鹅勇于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领悟人和动物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
难点:感悟老人对天鹅的喜爱和敬佩之情,激励学生爱护动物。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回忆生活中合作场面,查找天鹅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出示天鹅图片,在你的心目中,天鹅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2.揭示课题。有一年春天来得特别早,一群天鹅从南方飞回来了。突然,寒潮降临,北风呼啸,湖面又上冻了。怎么办?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发生了。板书:16、天鹅的故事。
当你读了这个故事,我们对天鹅有另一番深刻的认识,它不仅是美丽、高贵的象征。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想一想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3)在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在交流时提出来。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词语:
A、第一组 斯杰潘 贝加尔湖畔 一无所获 扫兴
你能用上关联词把它们连成一句话吗?
B、第二组:寒风降临 北风呼啸 冰封湖面
读着这些词语,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C 第三组、腾空而起 塌陷 胸脯 颤动
连起来说一句话。
(2)检查朗读情况:
出示自测题:正确 流利 有感情
(3)默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刚才同学们自学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又通过自己的努力,读通读顺了课文,很了不起!一个故事,一般都有起因、经过、结果。斯杰潘老人给我讲的这个关于天鹅的故事,在课文的那几个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两三句话简要地写出来呢?
学生交流 [教师将学生写的内容投影到大屏幕上。]
起因:有一天,突然寒潮降临。3、4
经过:老天鹅和一群天鹅破冰的事情。5、6、7
结果:斯杰潘老人背着枪走了。8
(4)填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天鹅的故事》主要向我们讲述了当寒流降临时,湖面又(结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齐心协力)破冰,寻找(食物)的一件事。
三、学习课文
《天鹅的故事》主要向我们讲述了当寒流降临时,湖面又(结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齐心协力)破冰,寻找(食物)的一件事。在这个故事中,最令你感动的是哪一个场面?在天鹅破冰的场面中,你一只天鹅给你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天鹅破冰这个场景。
1、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看看老天鹅是怎样破冰的,那些地方深深的打动了你,请用横线画出来?大家读时最好想一想:这些词语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写?把感受写在他的旁边。
2、学生读文悟情。
3、汇报交流,品读词句,感受老天鹅的勇敢和风险
(1)出示: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
那个词让你感受深刻,为之一动?
胸脯和翅膀:用血肉之躯扑打冰面,很疼!
简介:冬天,贝加尔湖的冰面可后达1米,即使在初春,最起码也得有一、二十厘米,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坚硬的厚冰相撞,你认为老天鹅会怎样?
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重重地扑打:想象这是一只怎样的天鹅?
板书:勇敢
力量如此大的撞击,会是怎样的后果?学生想象。
想象这又是一只怎样的天鹅?板书:奉献
4、指导朗读,再现画面,回还朗读,进一步体会,老天鹅的勇敢和奉献。
5、假如你是在场的斯杰潘老人,你想对这只天鹅说些什么?
学生汇报,老师小结:是啊,老天鹅的壮举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他的勇敢、顽强,、奉献,一切多么可贵!它是一只--多么可爱的鸟!
难怪老人目睹此情此景后会如此感叹!
学生找出相关句子。
五、总结,促进学习。
1、总结主要内容。
寒风降临 腾空而起 塌陷 齐心协力 团结拼搏
2、这是一个典型场面。老天鹅破冰的顽强的生命力和勇敢的精神在此得以体现,也是用心读书的学生才能体会出来的。这就是学习语文。然而,破冰的故事还在继续,请同学们下节课用心学习众天鹅破冰的场面。
六、作业
1、抄写文中的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把老天鹅破冰的感人场面,讲给家人、朋友听。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天鹅的故事》教学设计]
篇3: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方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寻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
等式与方程,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课本P1~6) 3课时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本P7~11)3课时
整理与复习(课本P12~14) 2课时
篇4:倍数和因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3、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及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 教师: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
1、提出活动要求:每一桌的同学合作,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想想有几种不同的摆法,并用乘法算式把不同的摆法表示出来。看看哪桌的同学最快完成。
2分组操作活动,师巡视指导。
3、指名汇报,出示课件,全班交流。汇报时是引导学生根据“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这两个问题说出三种不同的乘法算式。师提示:每排摆5个,能摆几排,明确只有这三种摆法。
4、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1)结合4×3=12,说明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并板书。
(2)齐读这三句话,板书课题:倍数和因数
(3)指名看式子说。
(4)请学生根据6×2=12和12×1=12两道算式,照样子说
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追问:如果说12是倍数,3是因数,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倍数和因数都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教师指出阅读底注明确: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不是0的自然数,0要考虑吗?那从什么数开始。如1、2、3、4、5、6、7、8、9…….在小数和分数等其他数中就也没有倍数和因数的说法了。(可根据具体的算式说明,如0×3=0,1.5×2=3。)
(5)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每位同学都各选一个乘法算式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三、探索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1、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1)提出问题:什么样的数会是3的倍数呢? 明确:3的倍数是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你能找到多少个3的倍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
(2)启发: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的说出3的倍数?根据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明确: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4……与3相乘,每次乘得的积都是3的倍数。同时板书:
3×1=(3) 3×2=(6)……
追问:能把3 的倍数全部说完吗?应该怎样表示3的倍数有哪些呢 ?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3的倍数有3、6、9、12、15……
(3)完成后面的试一试。提醒学生注意有序的思考,并规范的表示出结果。
(4)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提问:观察上面的几个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它的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提问:现在你能很快说出6的最小倍数是多少吗?10呢?
2、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提出问题:什么样的数是36的因数?
学生举例说明。明确:如果有两个数相乘的积是36,那么这两个数都是36的因数。
板书 ( )×( )=36
(2)提问: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启发: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怎样才能有条理地找出36的所有因数?
学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列式找出 。
(3)学生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
(4)进一步启发:我们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根据除法算式,也可以找一个数的因数。。根据36÷1=36可以找到1和36……
请同学们看书71页,完成书上的填空。
(5)完成“试一试”。 提醒学生有序的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6)观察发现
提问:观察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小结: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提问:现在你能很快说出18的最小因数和最大因数是多少吗?25呢?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2 题。
组织学生读题, 理解题意。表中每栏的应付元数各是怎样算出来的?他们都是4的什么数?你还能说出4的哪些倍数?能把4的倍数全部说完吗?
2、“想想做做”第3 题。
组织学生读题, 理解题意。表中每栏的每排人数是各怎样算出来的?排数和每排人数都是24的什么数?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篇5:认识对称轴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江苏版(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八册(P62---P63)
教材简析: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直观认识了对称轴。这节课主要通过对对称轴的进一步学习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例题让学生用长方形对折并发现长方形的对称轴,进而通过对不同折法的观察发现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在此基础上学习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试一试”让学生尝试通过折纸,画出正方形的对称轴,并通过对不同的折法和画法的研究发现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想想做做”安排了折纸画对称轴,直接画出图形的对称轴,研究一些简单的图形对称轴的条数,以及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等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篇6:苏教国标版小学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习作四 记一次班级讨论会
一、教材分析:
《记一次班级讨论会》教材中,主要介绍了“戴老师”有一次习作前,组织班上的同学围绕“非典”这个社会热点发表看法的情况。这是一次习作前准备材料的过程。习作的内容谅是把大家讨论的情况写下来,“让人们了解我们的心声”。
二、教学要求:
1 .学会有详有略地记叙一次班级讨论会的经过,注意写好人物的对话,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事,并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真实的心声。学会到生活中寻找写作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
1 .学会有详有略地写作方法,注意写好人物对话,正确使用标点。
2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做个有心人。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有概括、有具体的记叙方法.
2 .写好人物对话,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 .学会到生活中寻找写作材料,表达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
通过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等,了解社会新闻,关注社会热点,做好记录或剪贴。
教具准备:剪贴本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你们有什么收获?你关注到了什么?
2 .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师帮学生梳理出一、两个共同的话题。
二、讨论.积累资料
1 .对于我们关注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2 .各抒己见,补充。
3 .可以展示图片、照片或资料。
三、学习习作内容,体会写法
1 .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的二一七自然段,看看小作者是怎样描述同学们讨论的?
2 .指名读习作例文。
3 .互相交流、讨论小作者是怎样描述同学们讨论的?
4 .小结:先用 4 个“有的”写了一组句子作概括介绍.再引用 4 个同学的发言,具体描述了同学们讨论时涉及的话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这几段话叙述得有条有理.有详有略,内容具体。 5 .那么.我们在习作时还可以写一些什么内容,怎样才能把大家讨论的经过记叙具体?
四、练习习作
1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就把前面讨论的内容,再仿照习作例文写一写,做到有详有略,内容具体。
2 .学生书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继续完成习作草稿。
二、评析一篇中下等的习作草稿,师生围绕是否有详有略,内容具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几方面来评析。
三、修改草稿。
四、誊抄习作。
六、板书设计:
习作 4 记叙一次讨论会
有详有略 内容具体 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练习四
一、教材分析:
《练习四》安排了如下的内容: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等五项内容。处处留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常用的一些中药;读读背背,安排学生积累与课文《永远的白衣战士》内容有关的成语,积累《三字经》中的一个片段;写好钢笔字,要求学生正确、美观的书写左右结构的字;口语交际,要求讨论班级公约;学写毛笔字,安排了书字“歌”、“领”。
二、教学要求:
1 .认识中草药的名称,学会读懂、读好一份中成药的说明书。 2 .学会八个成语及 《 三字经》 中的一个片段。 3 . 能正确、美观地书写具有相同部件的字。 4 .口语交际:讨论班级公约。 5 .学写毛笔字。
三、教学重难点:
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读准课文中出现的 7 种中药的药名,初步了解中药的功效。 2 .学会读懂中成药的说明书。
教学准备:投影仪 一份 《 小柴胡冲剂 》 的说明书 7 种中药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部分 1 .我们平常生病了,都会去医院看病,吃药或打针。 我们吃的药分成两类:中药、西药。今天,我们来初步认识中药。 2 .你们对中药有什么了解?互相交流。 3 .中医中所用的中药多以植物为材,也有以动物、矿物为材料的。 4 . 《 本草纲目 》中就介绍多种中药的材料的功效,是我国医学、医药上的一个瑰宝。 5 .今天,书上也出现 7 种中药药名,读一读,读准它们的音。指名读,齐读。 6 .出示图片:让我们来认识这 7 种中药。 7 .你知道这 7 种中药有什么功效吗?
二、教学第二部分 1 .阅读第二部分中奶奶的话。 2 .自己读这份中成药的说明书,边读边想:从这份说明书中,你知道了什么?同桌互相讨论、交流。 3 .现在你能代小芳来回答奶奶的问题吗? 4 .好,我们下面来演一演这个场景,分角色扮演。同桌可以演也可以找你好朋友一起演。 5 .指名上台表演。评比。 6 .老师这几天有感冒,到医院开了一盒《 小柴胡冲剂 》 ,你能帮老师看看说明书,然后告诉我该怎么吃?注意什么? 7 .指名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联系所学课文 《 永远的白衣战士》 ,学会八个成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 《三字经 》 的片段,并能理解其意思。 3 .能美观地书写具有相同部件的字。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二题
(一)教学第一部分。 1 .自己读读这 8 个成语,读准字音。 2 .你会其中哪个成语的意思?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回忆曾学过的《 永远的白衣战士 》 ,来理解成语的意思。 3 .读了这些词,你脑中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场面? 4 .有感情朗读八个成语。 5 .指导背诵。
(二)教学第二部分。 1 .读一读 《 三字经》 的片段。 2 .互相讨论、交流 《三字经 》 这个片段的意思。 3 .指名说 《 三字经》 的意思。 4 .有感情读一读,注意抑扬顿挫。 5 .指导背诵。
二、教学第三题 1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羽、弱、器”。 2 .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3 .对,这些字中都有相同的部件,怎样才能写美观呢? 4 . 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师总结:右半边比左半边上头略高一点,下头略低才显得匀称端正。 5 .师范写“羽”。 6 .学生描红、仿写,师巡视指导。 7 .反馈。展示写得好的字,再展示写得不好的字,师生共同评析。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班级之情。 3 .学写毛笔字。
教具准备:纸毛笔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 .自读课文中的讨论要求. 2 .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二、指导 1 .班级公约的制定从哪些方面作思考呢? 2 .互相讨论、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师可以做一些补充。 3 .师总结,学生干部在一旁记录。
三、把班级公约用笔抄写纸上,贴在墙上
第四课时
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明确本次学写的部首:欠字旁、页字旁。
2、指导
(1)出示范字欠字旁。
欠字旁由哪几笔构成?欠字旁形体有什么特点?
(2)分析“歌”字。
写左边的有什么要求?
(3)出示范字“页字旁”。
“欠字旁”和“页字旁”有什么区别?
(4)小结:“歌”与“领”都呈左窄右宽之势。
3、练习
(1)教师范写。
(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3)学生再次临摹,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苏教国标版小学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篇7:绿地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21、122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解决一些与绿地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探索怎样完成学校人均绿地面积的统计
教学难点:怎样获得学校人均绿地面积计算的有关数据
设计理念:在绿地面积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和综合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评价和反思自己学习数学的收获与存在的不足,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观察图表
分析信息 一、指导学生阅读折线统计图
提问:
1、 说出相关年份我国城市的人均绿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引导学生说出从到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变化趋势?
二、指导学生阅读条形统计图
提问:
通过看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北京人均绿地面积最多,重庆人均绿地面积最少。某两个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相差多少。某两个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百分比关系。)
相机提出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计算方法?
学生看图
集体交流。
学生看图
交流获得的信息。
讨论方法
根据信息
解决问题 三、指导学生独立解答教材中两个问题
(1)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比19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增加了百分之几?
(2)北京市的人均绿地面积比上海市多百分之几?比天津市和重庆市呢?
四、指导学生自主阅读世界上一些国家首都的人均绿地面积统计表。
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后的体会
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校对
学生阅读交流体会
实践操作
交流反思 五、实践活动
学校的绿地面积有多少?人均绿地面积是多少?
组织讨论:要求自己学校的人均绿地总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数据?
可以怎样知道学校的总人数?
学校绿地总面积的数据又可以怎样获得?
(使学生明确:计算学校人均绿地面积所需要的数据可以用调查、查询资料、实际测量等方式来获得)
六、交流反思
(1) 通过调查和统计,你有什么收获?
(2) 你认为还可以怎样改善学校的绿化环境?
阅读你知道吗?试着解答其中的问题。
总结 表格填写
指名回答
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小组合作
调查、查询资料、实际测量完成P122页的统计表
篇8:《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83页例1、“试一试”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式题。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活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他们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进行交流。
3、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究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后,得到的积回归小数乘法积的推理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0.6×5 0.48×1 1.6×4
0.4×3 1.2×3 1.4×5
0.7×6 0.16×6 1.5×2
2、复习积的变化规律
根据6×3=18 写出下列算式的积
(6×10)×(3×10) 因数6和3都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10×10)倍。
(6×100)×(3×10) 因数6扩大100倍,因数3扩大10倍积就扩大( )倍。
(6×10)×(3×1000) 因数6扩大10倍,因数3扩大1000倍,积就扩大( )倍。
3、出示算式:3.6×28
计算,总结小数乘整数的方法
4、出示算式:“3.6×2.8”指导观察:和刚才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小数乘小数 ”的计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一)尝试计算,引导推理
1、估一估,确定积的范围
先估计一下,“3.6×2.8”的积大约是多少?
估算方法一:把3.6和2.8分别看成最为接近的整数,把两个数都看大了,准确得数比估计的数小,所以积小于12。
方法二:把3.6和2.8分别看成比较接近的整数,把3.6看小,2.8看大,所以积在9左右。
确定范围:通过刚才的估计,我们知道“3.6×2.8”的积应该小于12或是9左右,那么准确得数究竟是多少呢?我们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2、点拨转化方向
根据我们以往计算小数乘整数的经验,猜测一下:用竖式计算小数乘小数可以怎样计算?(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先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点上小数点。)
3、尝试计算,突现矛盾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小组相互交流。而后,选择不同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可能有以下两种方法:
3.6 3.6
×2.8 ×2.8
2 8 8 2 8 8
7 2 7 2
10 0.8 1 0.0 8
( A) (B)
方法A:把3.6×2.8看成36×28来计算,结果是1008。因为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所以积也是一位小数,结果是100.8。
方法B:我也是把3.6×2.8看成36×28来计算,结果是1008。因为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所以积中肯定也有两位小数,积是10.08。
突现矛盾:两种算法似乎都有各自的道理。那么,根据你的理解,哪种算法可能是正确的?(学生可以从刚才估计的结果来判断)大家一致认为10.08是合理的答案,看来关键问题是积的小数位数。计算3.6×2.8的积为什么要点出两位小数?我们继续研究。
4、激活旧知,引导推理
尝试解释:计算3.6×2.8的积为什么要点出两位小数?你能想办法说明吗?
引导推理:出示分析推理图,你能看懂虚线框里的意思吗?谁愿意说说自己的理解?
3.6
×2.8
2 8 8
7 2
10 0 8
看着分析图,引导学生完整叙述整个推理过程。
第一个箭头“×10”是把3.6看成36 是乘10;第二个箭头“×10”是把2.8看成28 是乘10;把两个因数都乘10,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最后一个箭头“÷ 100”表示要得到原来的积就要把得到的整数积除以100。
现在你们知道算法A错在哪里了吗?(两个因数都乘10,积也就乘了100,算法A只把得到的积除以了10。)
小结:两个因数都乘10后,得到的数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反过来把1008除以100,从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所以3.6×2.8的积是两位小数。
通过推理,我们证明了3.6×2.8=10.08,和估计的结果是一致的,积确实小于12或是9左右。
(二) 独立推理,实现转化
1、提出问题:根据例题学习的方法,先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2.8×1.15 ,再根据自己的思考过程,结合分析图完成。
1.1 5
× 2.8
9 2 0
2 3 0
3.2 2 0
2、交流推理过程:你是怎样得到1.15乘2.8的积的?追问:得到3220后为什么除以1000呢?
引导学生表达(结合分析图):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等于把一个因数乘100,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用3220除以1000,从3220的右边起数出三位,点上小数点。
3.220可以化简吗?根据是什么?
(三) 专项对比,概括方法
1、专项对比:两次探究之后,我们来比较各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小数与小数相乘时,如果因数里一共有几位小数,那么积里面就有几位小数。)
2、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
8.7 72.9 16.5
×0.9 ×0.04 × 0.6
7 8 3 2 9 16 9 9 0
3、概括方法:通过探索,大家对小数乘小数的方法都有了各自的理解。那么,你觉得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计算?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整表达: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跟我们刚才的猜测是吻合的,关键是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根据148×23=3404,很快地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4.8×23= 148×2.3= 14.8×2.3= 1.48×2.3= 0.148×23=
(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计算过程。
2、解决问题
(1)星期天,小明的妈妈去超市买东西。
商品名称 色 拉 油 饼 干 大 米
单价 38.7元/瓶 15.6元/千克 5.8元/千克
数量 2瓶 1.5千克 18.4千克
总价
(2)这是小明的爸爸去某地出差乘出租车的一张发票,显示以下信息:单价1.6元,里程5.5千米,起步价8元/3千米。学生讨论算法,尝试计算。
3、拓展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算式成立。
( )×( )=0.48
四、全课总结
学生畅谈学习的感想,并总结本课的主要知识。
练习设计:
1、先说说下面各题的积是几位小数,再列竖式计算。
3.46×1.2 1.8×4.2 10.2×2.5
2、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每小时56千米。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最高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3、要下雨了,小丽看见远处有闪电,4秒后听到了雷声,闪电的地方离小丽有多远?(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0.33千米/时。)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3.6
×2.8
2 8 8
7 2
10 0 8
篇9:《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轴对称图形》教案
主备人:谢红
【教学目标】:
1. 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 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 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天安门和常见平面图形等纸片(白纸、彩纸、剪刀、颜料、格子纸)
【课前游戏】:帮助米奇找耳朵。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换了个新的学习环境心情如何?愿意将你的心情写出来吗?(生到白板前写)想玩个游戏吗?(用拉幕出示一只耳朵的米奇)看我们的好友米奇也来了?看到它,你想对它说什么?咱们的游戏就是帮米奇找到它的耳朵。(出示形状,大小不一的耳朵。)学生到白板前来操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谈话:刚才上课前我们一起和米奇做了个有趣的游戏。在游戏中我们发现,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事物很多。老师课前也搜集了一些事物,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师:如果我们将这些对称的事物画在纸上,所形成的平
面图形又有特征呢?让我们在活动动一的帮助下一起来探索吧。(进入活动一)
活动一:认识轴对称图形
1. (1)将书后第115页上的三个图剪下来对折,你发现什么?
(2)自学第56页,将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笔画一画。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与收获。
3.全班交流。
(交流时出示大的图例让学生演示,并完成板书。)
小结: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将这些图形对折后(板书:对折),上下或左右两部分大小形状一样,叫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板书:对称轴)谁来指指飞机和奖杯的对称轴在哪里呢?
在活动一的帮助下咱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那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有没有轴对称图形呢?老师给大家带了一些图形,你能不能很快地判断出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让我们一起走进活动二。
活动二:辨别轴对称图形
1. 先猜一猜哪几个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 运用学具小组内验证自己的猜想。
3. 集体交流。
想好了吗?可以先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一个,说一说它是不
是轴对称图形并简要的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刚才的活动让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那想不想动手创造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呢?一起进入活动三。
活动三:创造轴对称图形
1. 每人选择一组材料创造出轴对称图形。(A:白纸、颜料;B:彩纸、剪刀;C:格子纸;D:彩纸)
2. 小组内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单交流自己的创造过程。
3. 选择优秀作品进行全班交流。
总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啊,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创作出一个个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表现真棒。其实在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些标志,图案中,我们同样能找到轴对称的足迹,为了奖励你们老师想跟大家一起做个游戏,游戏的名称是“抢图形”,听清游戏规则。
师生共同游戏。
欣赏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给人一种对称和谐的美感,在我们的生活和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对称现象,咱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课件出示)
大家感觉美吗?如果把它们画下来就形成了我们今天学习的轴对称图形。希望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最后,一起来检查一下这节课的学习情况吧!
【检测反馈】
1. 在轴对称图形下面画“√”。
2. 下面的图案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用线连一连。
3. 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篇10:解决问题策略 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71-72页例1及练习十四的1-4题
教学目标:
1.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识进行图形的等
积,等周长的变形.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在解决
这个问题时的价值。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
的信心.
教学重点: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电子课件、实物投影
预习作业:
预习课本第71-72页例1及练习十四的1-4题,在书上完成自己会做的
题目。
本节课是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
经就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预习效果检测
分别出示两组图片
出示第一组: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教师提问(1)第一个图
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上面的半圆进行平移的?上面的半圆向
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左
右两个半圆进行旋转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3)现在你能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学生互相交流
合作探究
学生得出:第一个图形:上面半圆向下平移5格。
第二个图形:下半部分凸出的两个半圆分割出来,以直径的上面端点为中
心,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
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将图形平移、旋转、拼合,图形的变化过程迅速呈现在学
生眼前,学生清晰直观地感受到了,从而化解了理解上的障碍。
师:你知道你刚才比较时运用了什么策略吗?
教师板书转化,将课题补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就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一些问题,回忆一下。 同桌交流 。学生充分列举,教师媒体配合演示并板书。
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把新问题转化成熟
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下面我们就用转化的策
略来解决一些题目。
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检查课本练习十四第二题。你是怎样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的?
2、检查课本练一练,指名学生口答
转化成什么图形可以使计算简便?怎样转化?
3、检查练习十四 第三题
4、试一试:1/2+1/4+1/8+1/16
这道题你是怎样求和的? 小组交流。
5、练一练4 (课本练习十四 1)
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
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淘汰制是指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如果64个球队呢?100个呢?有更简单的计算方法吗?(师板书:产生冠
军,就是要淘汰多少支队伍?)为什么16-1就是求的比赛的场数?
三、当堂达标:完成补充习题对应的练习并交流反馈。
四、故事启迪,领悟转化的技巧
数学家爱迪生求灯泡的容积的故事(幻灯片)
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阿普顿,让他计算一下这只灯泡的容
积是多少。阿普顿是普林顿大学数学系高材生,又在德国深造了一年,数学素
养相当不错。他拿着这只梨形的灯泡,打量了好半天,又特地找来皮尺,上下
量了尺寸,画出了各种示意图,还列出了一道又一道的算式。一个钟头过去了。
爱迪生着急了,跑来问他算出来了没有。“正算到一半。”阿普顿慌忙回答,
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角上滚了下来。“才算到一半?”爱迪生十分诧异,走近
一看,哎呀在阿普顿的面前,好几张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算式。“何必这
么复杂呢?”爱迪生微笑着说,“你把这只灯泡装满水,再把水倒在量杯里,
量杯量出来的水的体积,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容积。”
“哦!”阿普顿恍然大悟。他飞快地跑进实验室,不到1分钟,没有经过任
何运算,就把灯泡的容积准确地求出来了。
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课堂总结:
多位数学家说过:“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善于运用转
化,用好转化策略,才能正确解题。
篇11:《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一、导入部分
上课伊始,我先说了个牛顿的故事: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目的是想告诉学生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然后说,随着气候渐渐转凉,学校将组织同学们进行冬季锻炼--跳绳和踢毽。请大家翻开课本,看看从图上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反思:自我感觉这样的导入效果不错,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马上提出一些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探究规律
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的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无穷无尽,在这里肯定有着某种规律,大家想知道吗?(想)好,大 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研究这些等式里蕴藏的规律,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但要说明表示的理由。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也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逗号+句号=句号+逗号;a+b=b+a,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然后我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然后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
反思: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这节课我强调学生的发言要大声的说:我们小组的发现是……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篇12:乘法分配律 教学案例(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四(下)第54~55页内容
三维目标 1.激发自主学习欲望,在学习目标的导引下,经历并探索乘法分配律的全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分享中,在积极的尝试、观察、猜测、推理、验证、总结等数学活动中,不断体验成功,激发兴趣,增强自信。
3.能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尽力提高学生解答的正确率。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总结归纳出乘法分配律,能运用此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资源 ◇学情分析:学生先前已经认识了加法和乘法中的四个运算律,相对前四个运算率乘法分配律较难,由于这一定律等号左右两边的式子的构成不同,且运算符号又有两个,不仅从内容上递进了一步,而且形式上的差异干扰了学生对本定律的把握。但学生先前已有四个运算律学习的基础,完全有能力自主完成本内容的学习。
◇教材分析:教材通过用两个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自然引出乘法分配律,再通过字母表达式和对定律的运用正确把握其规律。教材的编排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便于学生自学本内容。
◇教学准备:1.《自主学习单》;2.《课堂分层练习单》;3.实物展示台等。
预习设计 详见:《乘法分配律》自主学习菜单
学 程 设 计 导 航 策 略 设计意图
一、揭题认定目标,交流自学情况
1.认定学习内容和目标。
2.在组长的组织下,轮流进行交流。
3.组内进行提问、释疑、解惑、追问。
1.提示课题,请学生说说看了课题以后你想了解些什么?
2.引言:昨天同学们围绕本课内容进行了自主学习,下面请同学们拿出预习提纲,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同学们如果碰到问题先在小组里合作研讨解决。 小组交流可以让每个学生的自学情况得到反馈,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交流中得到收获,先期解决一些问题,减缓了后续的教学压力,同时有些共性的问题也能及时呈现,使后续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二、小组展示成果,适时导学建模
1. 小组展示汇报,其他学生注意认真倾听。并及时补充。
2.学生根据深究问题与教师进行互动。
预设学生的回答:
追问1:括号外面的一个因数要分别分配给括号中的两个加数相乘。
追问2:错的,另一个加数没有和6相乘。
追问3:相同点是左右两边的数是相同的,但等号一边是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另一边是括号中的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后再相加。 师:刚才各组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研讨,下面我们一起听听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吧!哪个组先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及时进行互动对话。
师追问1:刚才同学们通过自主研究已经发现了乘法的分配律,思考一下科学家为什么把这个规律称为乘法的分配律呢?
师追问2:有一位同学列出了这样的等式,对吗?(4+5)×6=4×6+5,怎样改才对呢?
师追问3:仔细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请学生说说看了课题以后你想了解些什么,师生对新知进行了深究,通过深究、点拨实现了提升。借助对“分配”一词“顾名思义”的理解,固化了对乘法分配律特征的理解;即时提供错例让学生分析原因,避免了高发错误的发生;通过直观比较等号左右两边各数排列的特点,使乘法分配律的模型深深地烙刻在孩子在脑中。
三、设计分层练习,巩固内化提升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供的《课堂分层练习单》
2.同桌互批
3.独自反思。
4.共性错例分析纠错。
5.订正、完善。
师:学到了这一规律,就让它为我们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吧!(学生独自完成《课堂练习单》)
师:大家都做得差不多了吧!(主要校对必做题)下面我们一起校对一下。谁愿意把自己作业到前面来展示一下?同桌两位学生交换批改。
师:校对完以后,看看自己的练习情况,你觉得哪几道题还存在一些疑问,在题号前面打上“√”,等会儿我们一起再来研究。
师:老师收集了大家的错例,主要集中在下面几道题目上。
挑选学生中的一些典型错误进行展示。并请学生分析、讲评。 课堂练习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充分体现分层性原则,必做题主要以教材上“想想做做”为主要资源,适当进行了增补和改编,使其更贴近教学目标。选做题不作为统一要求,主要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设计。练习采用整体一次性练习的方式进行,大大节省了时间,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安心、自主、投入的练习环境,有利于提高练习的质量。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修正完善
1. 必做题:
完成《补充习题》第41页。
2.选做题:(1)选一选:得数与45×199相等的算式是( )
A.45×100+99 B.45×(200-1)
C.45×200+45
(2)填上合适的数使计算简便。
35×128+( )×( )
a×96-( )×( )
2.集体校对批改(可以同桌也可以前后桌互批)
3.分析错因,及时订正。 师:今天大家学得怎样?我们一起做一下配套的《补充习题》。
学生在独立练习时,教师仍然要去关心学困生的作业情况,随时给予指点和帮扶。
指导学生做完后要主动进行验算。有能力的学生做智力冲浪。
做完后,组织集体批改。
收集典型错例,讲评并提出注意点。 当堂检测题可以以配套的《补充习题》为蓝本进行,让学生巩固强化,真正实现“课课清、堂堂清“。本环节的选做题是为做得快,学得好的同学设计的,这样可以使整个课堂节奏基本一至,同时兼顾了因材施教。
篇13: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认图形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体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画面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让学生经历描、找、说、摆、围、画和玩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感受几何形体的面的特征,体会“形”与“体”的联系。
3、在学习活动家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钉子板;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水彩笔、尺、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 描一描
1、今天彭老师带来了大家的几位老朋友,还认识它们吗?这位是?(长方体)一起举一举说一说。这位是?(正方体)这位是?(圆柱)大家的记性真好!其实啊,老师今天还想给大家介绍几位新朋友,想认识它们吗?(想)那就把白纸放好,选你最喜欢的学具放在白纸上。放好了吗?现在拿出红彩笔来描一描,你的新朋友就来了,看谁描得又快又好!
2、交流汇报,展示描画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3、小朋友刚来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分别描出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老师也把这些图形描画出来了,大家想看一看吗?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图形(课件:认图形)
二、认一认
继续看着课件说说老朋友和新朋友有什么不同?
(最后还可提示说说他们的名字有什么不同?)
今天认识的三位新朋友,分别长得什么样?(继续出示课件,学生依次说)
三、找一找
老师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好吗?请看:出示:课件(东东家的客厅)
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圆?(正方形)你还能找到哪些图形?
在我们生活中也藏着许多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能找一找吗?哪些物体的面是圆、正方形或长方形)
小朋友在我们身边找到了这么多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动手来创造这些图形好吗?
四、摆一摆www.xkb1.com
你能用试着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吗?(请一位学生到实物投影仪上摆)谁来当一回小老师,说说他摆得怎么样?
你还能用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吗?(请一位学生到实物投影仪上摆)
那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图形,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正方形四条边都一样长)
你能用小棒摆出一个圆吗?
五、围一围
你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吗?正方形呢?圆呢?
六、画一画
1、你想不想把刚才围出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画下来呢?拿出有小方格的纸来。你觉得怎样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比较方便呢?(学生讨论,交流)对,我们可以沿着方格纸的边线来画,一起看一看,老师这样画,你同意吗?(出示课件:画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敢和我比一比吗?好!大家也试着画一个长方形!
2、你会画正方形吗?比一比看谁画得快又好。(展示对错,共同评析,现在你会画正方形了吗?)
3、我提议现在我们当场进行一场画正方形比赛,时间是10秒钟,看谁最棒!
七、说一说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八、玩一玩
下面我们一起用今天认识的三位新朋友,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是--智力闯关(出示课件:智力闯关)
第一关:看图,先告诉老师这第一关怎么闯?请你涂一涂,数一数。
第二关:闯这一关,得需要一位老朋友帮忙,谁呢?对了长方体。跟老师一起摸一摸(老师数)想一想:用它能画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呢?都听明白了吗?音乐一响,大家就开始,音乐一停,也请停止闯关,我们当场来看闯关结果!看谁先过关。
九、小结,板书:认图形
十、拓展延伸
1.送礼物(课件:机器人)喜欢吗?说说:这位机器人是用我们学过的那些图形画成的?新 课标 第 一网
2.课后,用你认识的图形也来画一幅画,再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相信一定是一幅很美的画,我们可以来比一比,谁画的最好,用它来装扮我们的教室,相信我们的教室一定会更美,好不好?
篇14:包装箱的设计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空 间 与 图 形
第8课时(总第17课时)
一、 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107页“练习与实践”12、13题。
【知识要点】
1.选择合适长方形或正方形纸片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新教材增加的内容)
2.包装箱的设计。(新教材增加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选择几张合适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通过“包装箱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选择出合理的包装样式,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建议:
在教学选择合适的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时,要引导学生围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思考,通过讨论自己发现选择时的注意点:如果围成一个长方体,通常应选择三种不同规格的长方形,但如果这个长方体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时,只需要两种规格的长方形,如果是正方体,那么只需一种规格。
复习“包装箱的设计”时可引导学生摆一摆、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通过实际操作,结合生活经验找出合理的设计方案,掌握包装的技巧。
三|、知识链结
1.围长方体或正方体 (六上14页)
2.包装箱的设计 (六上37页)
四、教学过程
㈠ 围长方体或正方体
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
2.出示:下面五种形状的硬纸各有若干张。选择哪几种,每种选几张,正好可以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① 长1.8厘米,宽1厘米; ② 边长1.8厘米;
③ 长1厘米,宽0.4厘米; ④ 边长1厘米;
⑤ 长1.8厘米, 宽0.4厘米 。
⑴ 学生独立解答。
⑵ 交流不同的围法。
⑶ 小结围法:如果是围成正方体,只需同一种规格的正方形硬纸6张;如果是围成有一组相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则需两种规格的硬纸;如果是围一般长方体,则需选择三种规格的硬纸,每两种规格要有一组对边相等。
3. 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107页第12题。
㈡ 包装箱的设计(课前让学生准备好10只火柴盒)
1. 出示两只火柴盒,让学生思考,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怎样包装最省料?
2. 交流归纳:有三种不同的包装方法,A面重叠(上下叠);B面重叠(前后叠);C面重叠(左右叠)。大面重叠,比较省料。
3.师:如果是6只火些盒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呢?怎样最省料呢?(先猜,然后小组摆、交流)
4. 师生归纳:按接触面思考:A、B、C各一种;AB、AC、BC各两种。这样思考有序,不容易漏掉。
5. 师引导其他思考方法:能不能将问题简化,比如以两个一组作为一个整体,将两个A面重叠(上下叠)的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这样就转化为3个长方体的包装问题了,可以有几种包法?(还可以将两个B面重叠(前后叠)的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拼摆,又有3种包法;还可以将两个C面重叠(前后叠)的长方体看作……。)新 课 标 第 一 网
6.师小结:先把2个小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那么6个小长方体就可以看作3个大长方体.2个小长方体间的位置不同,就得到了3个不同长方体的包装问题.这种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简单问题,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很重要。
7. 猜一猜,算一算,哪种包装最省料?
8.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包装,出示:把10盒火柴包装成一包有哪些不同的方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并想一想,为什么?(六上37页)
9. 学生先自由设计可能的包装样式,再说说理由,结合实际谈想法。右图这种样式表面积最小,也就是最省料。
10. 师:是不是厂商对商品的包装都考虑节省材料呢?(不一定,有的考虑经济实用,有的考虑美观、大方,有的考虑方便……不同的需要就有不同的标准。)
11. 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107页第13题。
㈢ 全课小结。
篇15:混合运算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步计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运用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索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说出先算什么,再计算。
560+4×2 20-15÷3
学生在纸上直接进行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由学生小结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很多同学都喜欢下棋,本周兴趣小组要开展棋类活动,老师准备购买一些棋具。我们一起去看看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出示主题图。这是一道购物的实际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你马上会想到哪些基本数量关系?(课件出示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2、学生看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1)象棋一副12元,围棋一副15元;
(2)老师要买3副象棋和4副围棋。
3、想一想,怎样才能算出买象棋和围棋一共要付多少钱?
(1)小组合作,分析数量关系、尝试列式计算。(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让学生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种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
(2)由组长汇报,板演组内算式,板演后再说说列式的依据。(学生可能会得到以下算式)
12×3=36(元) 15×4=60(元) 36+60=96(元) 12×3+15×4 15×4+12×3
(3)集体订正,理解数量关系。(如果学生没有列出综合算式,则引导学生从数量关系上来列式,12×3是求象棋总价,15×4是求围棋总价,求一共要付多少钱要用加法连起来。象棋总价加围棋总价或围棋总价加象棋总价)
比较:12×3+15×4 15×4+12×3和复习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复习题是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这两题是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小结:像这样含有三步运算的混合运算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三、探索算法
1、 根据:12×3+15×4 15×4+12×3
思考讨论:这两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尝试:学生独立试做,再指名由学生板演。
(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让学生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种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通过让学生有意识的与分步计算反复对比,明白这也是这道算式的计算顺序。)
方法一: 12×3 + 15×4 方法二: 12×3 + 15×4
= 36 + 15×4 = 36 + 60
= 36 + 60 = 96(元)
= 96(元)
(包括分步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情况,如有运算顺序错误的情况也一并板演)。
(3)比较:两种计算方法,哪一种方法更简单?再利用第二种方法计算15×4+12×3。
通过反复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推导出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 。
汇报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汇报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第一步脱式两个乘积可以同时计算出来。)
独立计算,完成课本例题填空。
2、出示“试一试”: 150+120÷6×5`
小组合作,讨论:算式中有哪些运算?在这里除和乘连在一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思考并交流,说运算顺序,并标上运算顺序,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3、小结:今天学的含有加、减、乘、除的三步混合运算的式子应该按什么顺序计算?
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结语: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四、巩固应用
1、说说每组运算顺序有什么异同。
① 40 × 2 - 15 × 5 40 ÷ 2 + 15 ÷ 5
② 50 ÷ 5 + 8 × 5 50 + 5 × 8 + 5
2. 下面各题最后一步求的是什么?
(1) 28 × 2 - 45 ÷ 5 ① 求积 ② 求差 ③ 求商
(2) 84 × 3 - 98 + 2 ① 求和 ② 求差 ③ 求积
(3) 90 + 56 ÷ 2 × 3 ① 求积 ② 求和 ③ 求商
3、标上下列算式的运算顺序。
240÷6-2×17 45-20×3÷4 15-36÷3+25
4、说一说、算一算。(做“想想做做”第1题)
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同桌互说,独立做题,集体订正。
5、考考你的眼力(出示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观察、判断,先说一说错在哪里,为什么?应该怎么做?学生板演订正。
6、做“想想做做”第4题
兵兵家有3口人,居住面积是72平方米,
乐乐家有5口人,居住面积是85平方米,
兵兵家的人均居住面积比乐乐家大多少?
五、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课后作业:几道三步混合运算计算题和1至2条应用题。
篇16:苏教版第十单元统计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前几册教材里陆续教学了一些搜集、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还教学了条形图和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方法。本单元教学一个常用的统计量-平均数。过去教学平均数,把主要精力放在求平均数的应用题上,没有发挥平均数在统计活动里的作用。现在把它作为常用的统计量,突出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尤其是在分析一组数据和比较两组数据时的作用。而且,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也要学生经过探索而学会。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为教学主线。为什么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出的平均数说明了什么?这些都是例题要解决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平均数的意义是重点,也是关键。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它的计算方法和现实应用都迎刃而解。
教学平均数的意义不是讲授,而是体验。让学生在挑战性的问题里,在探索平均数的算法过程中不断体验、深化体会,逐渐了解。例题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四步。
第一步创设一个吸引学生的游戏情境,以学生喜欢的问题引发新的认知冲突,营造学习新知识的氛围,引入平均数。四名男生和五名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中的个数表示在条形统计图上,要比较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由于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不等,所以比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显然不合理。又由于女生中有2人套的成绩很好,另3人套的比男生少,所以很难对应着进行比较。在学生处于认知冲突的时候,教材提示学生:分别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虽然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都是新概念,但由于学生有“平均分”为基础,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提出,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走出困境,把心向集中到平均数的学习上面。
第二步在求平均数的活动中,探索算法,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生有平均分为基础,知道每份应分得同样多,还知道计算平均分问题的方法是除法,总数除以分的份数得每份的个数。这些都是探索求平均数方法的重要资源。
教材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可以在条形统计图上移多补少,使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样多;也可以把各人套中的个数合起来平均分。无论哪种方法都清楚地体现了平均数的含义-四名男生套中的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重新分配,让各人套中的个数都相同。所以说,这一步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在探索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同时也在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第三步通过求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重温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有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经验,这一步教学要独立思考并加强交流。多数学生会选择把五名女生套中的个数先相加再平均分的方法,在得出平均每人套中6个以后,要在统计图上验证。如果吴燕拿出4个,史敏敏拿出1个,给刘晓娟添上2个、孙芸添上1个、沈明芳添上2个,她们每人套中的个数就相同了。这样的验证,不仅证明得数正确,而且是又一次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第四步比出男生套得准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些,既给问题确定的答案,又体会了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状况。如四名男生中,李小纲套圈成绩最好,高于平均数;王宇的成绩正好是平均数;另两人的成绩低于平均数。平均数还能反映两组数据的差距,男生套得比女生准就是由平均数表现出来的。通过这些分析和比较,学生能体会到平均数是统计量的功能。
2.把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作为练习的重点。
教材不把计算平均数列为练习的主要内容,而是继续在现实的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具体含义,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引导学生运用算得的平均数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描述等数学活动,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想想做做”第1、2两题是紧接着例题安排的,继续体会平均数是移多补少的结果,是每份同样多的那个数量。第1题三个笔筒里的铅笔枝数有的多、有的少,为了得到平均每个笔筒有多少枝铅笔,要从枝数多的笔筒里拿出1枝铅笔,放到枝数最少的笔筒里去,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了移多补少。第2题虽然不能动手移多补少,但在求出三条丝带平均长18厘米以后,能够想象这个平均数是最长的丝带短些,其余两条丝带长些的结果。
“想想做做”第3题和练习九第1题变换角度体验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状况。篮球队员平均身高160厘米,不是每个队员的身高都是160厘米。一定是有些队员的身高超过160厘米,有些队员的身高低于160厘米,也会有身高恰巧160厘米的队员。同样,平均水深110厘米不是池塘处处水深110厘米,一定有些地方的水深超过110厘米,也有些地方的水深不到110厘米。
练习九第4题用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在算出平均每组植树棵数以后,比一比哪几组的植树棵数比平均数多,哪些组的植树棵树比平均数少。这些活动是引导学生利用平均数进行思考。第8题可以用平均数分别反映男生和女生的体重情况,还能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
练习九第6题里估计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找到最高的身高和最低的身高,平均数一定在这个范围里面。先确定范围,再估计平均数要方便些。最后算出平均数,并与估计比一比,能充实估计的经验。
第十一单元 认识小数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第一次教学小数的知识,仅限于一位小数(小数点的右边只有一个数位),而且和买东西、量长度等具体事件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习其中的数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一位小数的意义、读写方法;比较两个或几个一位小数的大小;一位小数加法和减法。在这些内容中,小数的意义是重点,它是比较大小和加减计算的思考基础。教材编排比较小数的大小与小数加减计算,也是为了加强小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小数,不给小数下定义,不揭示比较大小和加减计算的法则,都是联系实际情境和现实问题的体验积累。
全单元内容分四部分编排。第100~101页教学小数的意义,第102~103页比较小数的大小,第104~105页小数加法和减法,第106~107页单元练习。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联系现实素材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
一位小数的意义是在写小数、认小数的活动中逐渐体会的,第100页编排了两道写小数的例题。本册教材在《认识分数》里教学的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几之几元是写小数的教学起点。第一道例题先回忆5分米是 米、4分米是 米,再告诉学生 米还可以写成0.5米、 米可以写成0.4米,并讲了0.5和0.4的读法。这道例题教学的是零点几的小数。第二道例题在回忆几角是十分之几元后,把1元2角和3元5角分别写成1.2元和3.5元。这道例题教学的是几点几的小数。通过两道例题把十分之几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学生初步感知了一位小数的意义。教学这两道例题要突出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这样的分数改写出来的,因而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在初步感知一位小数的意义后,教材先整理以前教学的自然数,指出0也是自然数,它们都是整数。再整理现在教学的小数,讲了小数的小数点、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简要地组织了已经认识的数的结构,有利于学生在与整数的比较中认识小数。
“想想做做”让学生在写小数、说小数的活动中体会一位数的意义。第1、2、3题是一个层次的设计,都是先写出(或想到)十分之几的分数,再写出一位小数,重温例题的内容,加强十分之几的分数能写成一位小数的体验。第4题把元为单位的一位小数说成几元几角,具体解释了一位小数的意义,体会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第5题在数轴上写相应的小数,有序地整理一位小数。虽然没有要求学生写出分数,但学生在看数轴上的点写数时,会想到相应的分数,又一次体会了零点几表示十分之几,几点几是几和十分之几合起来的数。
2.联系小数的意义比较小数的大小。
第102页例题从比较两种冷饮价钱贵和便宜的实际问题引出比较0.8和0.5这两个小数大小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联系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想办法解决。无论是转化成8角与5角再比较,还是转化成十分之八和十分之五比较,都没有离开小数的意义。教材要求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把小数的意义落到实处。“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有计划地出现了比较小数大小的各种情况,有比较零点几和几点几的大小,还有比较两个几点几这样的小数的大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教材不用文字语言总结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的方法,意图是通过大小比较加强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只要学生能联系小数意义进行思考,喜欢怎样想都可以。
“想想做做”的编排是有层次的。第1~3题是在具体的情境里比较小数的大小,或是比两个长度、或是比两个钱数、或是比两个图形,都有较强的直观成份。要抓住用小数表示长度、钱数和图形大小的思考,突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第4题在数轴上有序地整理一位小数,让学生体会一点几的小数大于零点几,二点几的小数大于一点几。这样,再进行第5题的比较就有基础了。第6题是应用比较小数大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先把比跳远名次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比小数大小的数学问题,再用有关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3.根据小数的意义,探索加、减计算的方法。
计算小数加、减法应该把小数点对齐了算。教材不想把法则作为“规定”告诉学生,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这是“需要”、这是“应该”。例题计算0.5加0.7的和,先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5元和0.7元分别化成5角和7角相加,由此推理得到0.5加0.7的和是1.2。然后思考,如果列竖式计算,应该便于5角和7角相加,即把0.5和0.7中的“5”与“7”上下对齐,这样就把这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了。由于5角加7角的和超过1元,所以0.5加0.7要向表示“元”的那位上进1,也就是向小数点左边那一位上进1。理解了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向小数减法迁移是很容易的。在计算2.4-1.8时,还要体会小数部分不够减,从整数部分退1的方法,以及差的整数部分是0,这个“0”不能漏写。
“想想做做”里安排了充分的计算练习。第5题估计小数加、减的结果比1大还是比1小,是在能进行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估计能促进对笔算的掌握。
篇17:第四单元:乘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课题:乘法口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页
教学要求:使学生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31×3= 12×9= 24×5=
30×4= 27×3= 15×5=
二、 新授
1. 出示例题:三年级有117人,每人一瓶牛奶,搬下10箱够不够?
要知道10箱牛奶够不够,只要算出10箱有多少瓶牛奶,与三年级人数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那位同学能够说说计算10箱牛奶的算式呢?(12×10=)
谁能来口算一下结果(120)
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呢?
(指名回答)
这10箱牛奶够三年级的同学喝吗?(指名回答,板书答句)
2. 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个同学喝?(第30页)
请大家在书上写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总结汇报。
谁能来说说口算的方法?
3. 想想做做 1:集体练习
4. 20×40= 30×40=
小组讨论,独立计算
小组汇报
5. 想想做做2
三、 巩固训练
1. 想想做做3、4、5、6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笔算乘法(1)<不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页
教学要求: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1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笔算
135×3= 28×2=
2. 口算
14×2= 32×4= 41×3=
14×20= 32×40= 28×10=
二、 新授
1. 出示例题:
a. 看图
b. 你从图上了解到些什么?(单价、问题等)
c. 谁会来列式解决这个问题?(28×12=)
<新授28×12的笔算过程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研究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这一题中的乘数是两位数,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28×12的结果是多少吗?(小组讨论,研究,把讨论的结果用书面的形式写下来)
组织汇报。(① 24+24+……+24=288(12个24相加)②12+12+……+12=288(24个12相加)③24×2×6=288 ④24×3×4=288 ⑤12×4×6=288 ⑥12×3×8=288 ⑦24×10+24×2=288 ⑧12×20+12×4=288⑨24×20-24×8=288 ⑩12×30-12×6=288 也有学生用竖式计算)
肯定期中的大部分方法,详细介绍课本上出现的两种情况。最后研究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和过程。师:我们再来看看24×12这个乘法的竖式。你能说说每一步的意思吗?(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每一步竖式的意义。是不是每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呢?计算时你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体会竖式计算的优点:简便,正确,注意数位对齐)
传统过程:(主要介绍课本上的28×10 28×2)
我们可以先计算定2个月牛奶需要多少钱,计算10个月需要多少钱,最后把他们合起来,你们会计算吗?
28×2=56(元) 28×10=280(元)
28 28
× 2 ×10
56 280
56+280=336(元)
280
+56
336
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呢?
28
× 2
56
28
336
你能说说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
2. 巩固 12×28=
三、 巩固训练
1. 想想做做
24×23= 13×72= 62×41= 54×22=
2. 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33×21= 45×12= 13×52=
3. 你能估算出积大约是多少吗?
53×60 40×22 68×40
27×30 92×20 70×29
4.改错 教科书第33页 4
5.教科书第33页第5题。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乘法估算(2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页
教学要求:掌握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并进一步联系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难点、重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能使用估计得到方法判断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估算、验算,努力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列竖式计算并且验算
54×32= 37×24=
2. 估算,并且判断计算的结果比几百大,比几百小。
42×30 53×20 40×19 25×40
二、 新授
1. 出示例题:
1头奶牛1天可以挤奶29千克,照着样计算,小明家1天大约可以挤奶多少千克?
你能迅速估计出积大约是多少吗?
小组讨论研究。把估计的方法写下来。
汇报:29×42-> 20×40(800多) 30×50(1500少) 30×40(1200)
那么这些估算的结果和正确的结果相差多少呢?
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集体练习笔算
小结:把两个乘数都看成比原数小的整十数时,估算的结果比准确的小;都看成比原数大的整十数时,估算结果比准确的大;如果把两个乘数都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时,估算结果和准确的差不多。我们可以利用这几种不同的估算方法来判断计算的结果是否准确
三、 巩固练习
1. 29×63= 42×58=
你们能估计一下计算的结果大约是多少吗?
(结果在1800左右;结果比1200大,比2100小)
(结果在2400左右;结果比大,比3000小)
第一题全班集体讨论结果范围,再集体计算,计算结果与估算结果比较。
第二题,按第一题要求集体练习(在计算前先用三种方法估算出结果范围)
板演,小结
2.37×24= 64×35=
巩固:先判断积的范围,再计算
3.教科书第35页第三题
4. 你能估计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
28×46 62×25 58×19
49×37 24×76 33×54
(进行估算时尽量选用比较接近准确结果的估算方法)
5.教科书第35页第6题
首先要计算出3种篮球各买24个分别需要多少钱,最后作出判断。
6.完成教科书34-36所有练习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页
教学要求:学习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简便方法。
注意:第二课时加强估算的练习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口算
32×3 14×2 11×5 4×5
32×30 14×20 11×50 40×50
2、 笔算(先估计商大约是多少,再计算并验算)
35×42= 17×24=
3.《选做》170×5= (笔算)
二、 新授
1. 出示例题:每桶牛奶25千克,今天挤了90桶,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
要计算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谁会列算式呢?(25×90=)
我们都已经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一题你们会用竖式计算吗?
请每一位同学在作业本上试做,完成后在小组中(1.)展示你们计算的过程和方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研究一下除了你自己的方法外,还可以怎样做。
开始。(请1-2位同学板演)
2. 小组汇报
请一到二个小组上来说说计算方法、计算过程
根据情况组织讨论
总结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三、 巩固:
1.17×60= 36×40= 50×48=
2.教科书第37页第2题(可先完成部分或者作为课堂课业)
3.教科书第37页第3题。
出示30×23= 32×23=
列竖式计算,比较两题
教学估算方法,32×23你们会估计结果是多少吗?30×20 40×30
也可以只把其中的一个数看成整十数,比如30×23,32×20,这样估计出来的近似数更接近结果。
4.教科书第38页第4题。
你能估计这一页上大约有多少个字吗?
小组研究:尝试用多种方法估计,把估算的方法和结果下来,最后与笔算出来的结果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5.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教学心得:
篇18:第一单元:除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1、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方法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经验探索算法;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口算
24+52 8÷2 9÷3 6÷3
20×4 50×2 80÷2 90÷3 60÷3
200×4 500×2 800×3 900+3÷3
800÷4
二、 新授
导入:800÷4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虽然我们以前没有学过,但小朋友们都很聪明,很快就算出了答案。那像这样的题目怎么算呢?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的方法。
1、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出示例题
(1)提问: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要求“平均每层有多少只”怎么列式计算?(根据学生回答列式)
600÷3=
这是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你能马上口算出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三种思考方法)
(3)小结:对于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我们可以与整百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一样,想10以内的除法或乘法口算就可以了。
(4)“想想做做”第一题口算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商三位数)
(1)出示例题
这些鸡2天共产鸡蛋986个,平均每天产多少个?
(1)学生说出计算的算式,教师板书。
986÷2=
(2)你能估算一下平均每天大约产蛋多少个吗?
(3)你能用竖式算一算吗?
学生先在书上试笔算后,老师在在黑板上板书竖式笔算的过程。提问:4为什么写在百位上?
(4)“想想做做”第二题1、2小题
(5)“想想做做”第三题 428÷2 605÷5
二人板书,其余做作业本上。
老师讲解。(注意格式书写)
三、 练习
(1)“想想做做”第二题3、4小题
(2)“想想做做”第三题其余6题(左作业本上)
(3)“想想做做”第四、五题
四、数学家作 练习册P3
五、聪明题
学校运动会在200米的环形跑道上举行1000千米长跑比赛,跑了一段时间后看到每位运动员的前面有7位运动员,后面也有7位运动员。请问参加1000千米 赛跑的运动员共有多少名?
板书:
教学心得:
第二课时
一、 准备练习
(1)口算
14+4 11+7 12+5 15+4 27+4 87-24
64÷2 92÷4 95-37 84÷6 75-36 51÷3
150+5 800÷4 400÷4 600÷3 200+5 90-37
(2)列竖式计算
98÷9 852÷4 497÷7
二、 尝试练习
(1) 出示例题
学生根据图示找出条件和问题,并列出算式。
312÷4=
请你估算一下,商大概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
(2)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列出竖式
7
4
3 1 2
2 8
---------
7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你能接着算下去吗?学生列竖式算在本子上,一人板演。
(3)“想想做做” 1 完成在书上,后两题请2人板演。
(4)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156÷2 460÷7
一人板演,老师重点讲解验算。
(5)小结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 2 另2题 268÷4 502÷8
(2)“想想做做” 4、5、6
四、回家作业
(1)书P9 3
(2)练习册P4
(3)聪明题
一块蛋糕切成8小块,最少要切几刀?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 练习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培养学生检查的习惯,掌握估算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估算。
2、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口算
57÷3 80÷8 23×3 36÷3 23+48
8×310 83-32 400+240 55+28 700×3
900÷3 484÷4 255÷5 55-5×5
二、 练习
1、书P10 1 做本子上,一人板演(585÷5)
2、书上2
先估计商是几百多还是几时多,再计算
提问:你是怎么估计的?
计算完以后,将计算结果与练习前估计的商进行比较。
3、书上 3 这道题应怎样思考?
4、口算 填在书上
比较,每一组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5、书上 5 做在本子上
三、 回家作业
1、 练习册P3
2、 聪明题
用4根一样长的小木棍,问最多可以搭出几个直角?
第二课时
一、 计算
1、 书上P9 3
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2、书上 6 用竖式计算在本子上,要求验算在草稿纸上。(对于乘法的验算,可以用再乘一遍的方法来检查,也可以用得到的积除以一个乘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乘数。)
二、实际应用
1、书上 7、8、9
完成以后交流方法(鼓励一题多解)
2、动脑筋 书上
三、回家作业
1、练习册P4
2、聪明题
有3只猫3 天能抓住3只老鼠,要想50天抓住50只老鼠,需要几只猫?
板书: 教学心得: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体会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过程,掌握算法。
2、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算法,使学生在计算知识的学习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3、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 教学例1
1、 出示例1
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 平均每只猴能采到几个桃?
2、根据学生回答,列式: 6/3= 0/3=
6/3得几? 0/3呢?你是怎么想的?(树上一个桃也没有,平均每只猴采桃的个数是0,所以0/3=0
3、计算 0/2 0/4 0/7 0/5 0/34 ……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0除以任何数都得0)
二、教学例2 (商中间有0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1、 出示例2
平均每天产鸡蛋多少千克?
2、 题目中告诉了我们那些条件?要求问题怎么列式?
板书 210/7
商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出30的。谁会列?
3 0
7 2 1 0
2 1
----
0
讲解竖式的一般写法,强调末尾的0只要对齐数位直接写上去,这样简便。
三、 商中间有0的除法
1、 书P13 试一试先估计商比100小还是比100大,再计算。 306/3
(1)估计完后,先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然后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竖式的写法,一人板演。
(2)全班交流
(3)独立完成另一题 312/3 一人板演
四、巩固练习
1、 书13页 2 完成在书上。
2、 书13页 3 先找出错在那里,再改正。
3、 书13页 4、
4、 书13页 5 (丛8时到12时经过4小时)
6(余下的布不足3米,就不够再做一套校
服,所以求最多能做多少套校服,要用去
尾法求近似值。)
四、 回家作业
1、 练习册 P7 2、聪明题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 练习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通过练习,区分和巩固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 听算
80/2 21/7 39/3 100/4 81/9
二、 先说出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书P15 1
做除法计算时,先说出商是几位数后再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不至于把商中间或末尾的0漏掉。
三、 书P15 2
先笔算在作业本上。
比较:把答案填在书上,请你上下两题比较一下,每组题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第一组题:末尾有0和中间有0
第二组题:末尾有0和末尾不是0。(或被除数大的商大,被除数小的商小 )
第三组题:中间有0和中间末尾都不是0。(同上)
四、口算 书P15 3
第一组题:先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然后再在商的末尾添上0。
第二组题:被除数不变,除数发生变化,商
也跟着发生变化。
四、 解决实际问题
第4题,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再说说自己的思考。
第5题,题目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罗列出来),要求什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正方形蛋糕 36元 4盒 每盒3块
圆形蛋糕 30元 3盒 每盒2块
三角形蛋糕 32元 2盒 每盒4块
独立完成。
五、思考题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 复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内容:书P16-17(两课时)
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帮助学生复习验算和估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完成书上P16 1-4题。着重复习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的竖式。
第二课时
完成书上16页至17页 5-9,聪明题。
一、 第5题
(1)审题,从图上你得到了那些条件?“一律按半价出售”是什么意思?
(2)先自己独立思考问题“200元能买到那些玩具?”,然后在小组里讨论。
(3)全班交流
半价
大型积木 132元 66元 ○1
轨道火车 308元 154元 ○2
大型拼图 116元 58元 ○3
小轿车 214元 107元 ○4
坦克 150元 75元 ○5
方案一:○1○3 方案六:○4○5
方案二:○1○5 方案七:○1○4
方案三:○1○3○5
方案四:○3○4
方案五:○3○5
二、 第6题
学生独立填表,然后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发现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的变化。)
三、 第7题、第8题 独立完成
(注意两小题的联系和区别)
四、 第9题
学生独立审题,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五、思考题
板书: 教学心得:
篇19:三角形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国标)四年级数学下册第22--24页《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三角形的认识过程,并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2.明白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感受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能正确测量底和高。
4.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测量底和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出示一条红领巾让学生说说有什么特征?
(是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对红领巾的形状就是三角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角形,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归纳并板书:
相同点:都有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不同点:角的大小不相同,边的长短不相等。
(6)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画好后,说说三角形的特征。
2.教学例题。
(1)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
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 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教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2).动手操作。
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4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说明操作要求,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及时点评。
[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教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4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
(3).集体探究。
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
①教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4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1+4<6,所以围不成。
②教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2+4=6,所以不能围。
板书(补上小于等于号):两边之和≤第三边 不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个层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教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板贴:两边之和>第三边 能围成三角形?
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
初步验证猜想:
教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
教师指着3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3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
同时课件进行演示,得出:3+4>6。 课件演示。
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4+4>6 5+4>6 6+4>6 7+4>6 8+4>6 9+4>6 10+4>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
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教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10厘米不能围,可是10+4>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
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课件演示。
教师:10和4这组的两边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围成吗?(不能)(课件演示确实不能围成。)
教师:我们再换一组看看,4和6这组的两边之和第三边10比,什么关系?(相等)
教师:那还要看哪一组?(6和10的和与4比)
引导学生明确:只通过一组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全面吗?那应该怎么说?
引导学生得出“任意”两字。
[设计意图:10+4>6却围不成三角形,这一下就给学生制造出了矛盾冲突,学生就会立刻思索这三边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发现只通过一组两边的和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须要看三组,这样“任意”在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个层次:再次验证,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完成“想想做做”2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怎样可以判断得快?
引导学生发现:因为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呢,这要把只要把较小的两条边加起来这一组进行判断,就可以代表三组了。还需要每组都判断吗?
3.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创设。
量一量例题右图中“人字梁”的高度。
(2)课件出示人字梁实物图和平面图。
(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7)学生练习画高
(8)小结:高是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高画好后要标出直角符号。
4.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阅读并自学“你知道吗?”
让学生说一说通过阅读,学到了哪些知识?
(2)动手操作学具,用吸管做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总结。
1.什么是三角形?
2.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3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是什么?
4什么是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四、布置作业:
(略)
教学反思:
数学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这节课中,教师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在活动中产生深刻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1.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中设计了许多操作和探究活动,并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画一画、摆一摆、看一看、找一找、拉一拉、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中认识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推导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时,加上“任意”两字以后,结论是不是就正确了呢?这时,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次验证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也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这一科学的学习过程。
3.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范围的建立的确是有一定困难的,本课推导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时,就是运用层层递进,启发引导,发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有机地渗透了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4.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并从美观和讲究实用的角度出发,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5. 创设生动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动手指一指三角形的高,使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就是顶点到对边的距离,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也加强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功能。接着让学生自己画高并标出相应的底,教师有针对性地板演指导使学生加深了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并掌握了高的规范画法,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任何一条边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来画高。
篇20:第二单元:年月日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认识年、月、日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年历,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以及季度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的天数了。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年历(任何年份)
课外去找一些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可以上网、可以看书)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北京时间2004年2月25日上午8时41分13秒。从刚才的话中,你听到哪些时间单位?(年月日时分秒) 板书课题
二、 自由发言
老师昨天让大家回家找了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你找到那些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观看课件,介绍年月日的得来)
三、 学习课本
1、 你是在哪月哪日出生的?能在书上的年历卡上找到你的生日吗?指导学生看懂年历。
2、 观察年历卡(2004年年历卡和自己准备的其他年份的年历卡),你发现些什么?找出每个月的天数,填表。引出大月、小月的含义。一年有几天?你是怎样算的。
(注意:计算全年天数的算法有多样,交流时要及时表扬比较好的方法。)
3、 板书:
平年365天
2月:28天
12个 大月:1、3、5、7、8、10、12
年 月 日
小月:4、6、9、11
闰年366天
2月:29天
四、识记大小月
你有那些好方法记住一年中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1拳记法(二月平)播放课件。
○2儿歌:要找大月你记住,
七、八两月换着数,
七月以前找单数,
八月以后找双数。
四、 探索“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秘密。
1、 观察年历表,发现规律。
2、 看课件,帮助理解。
五、 练习(见课件)
年月日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 生日快乐
教学内容:P24-25
教学要求:1、通过活动,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年月日相关知识的掌握。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年月日
1、放生日歌导入,今天有个小朋友过生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热闹得场面。(图片)
2、 你们的生日各是哪一天?图上的小朋友各自说了一句话来描述自己的生日,你知道他们的生日各是几月几日吗?你是怎么想的?(对有困难的学生启发他们利用年历来查找)
3、 出示题目:
小华今年12岁,她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她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为什么她只过了3个生日呢?
4、 怎样判断一个年份是不是闰年呢?
二、 小组活动
1、想办法让同学猜猜你的生日。(向图上的小朋友学习);大组交流
2、统计班级里同学的生日,并在条形图中表示出来。
先在小组里统计,然后在全班交流汇总。
学生独立制作条形统计图。
根据图,回答问题:那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那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3、把第二题中收集的数据按季度分类,完成书上的第3题。(复习年、季度、月之间的关系)
填完表你想到了什么?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先在小组里交流。
全班交流。
4、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在年历卡上圈出来,并说一说准备怎样为爸爸妈妈过生日。(教育学生要热爱家庭、热爱父母)
板书:
教学心得:
★ 苏教版小学数学计划1-6年级全套二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下册)
★ 苏教国标版小学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 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苏教版小学语文下册《天鹅的故事》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共20篇)】相关文章:
练习十第一课时(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2022-07-30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2023-02-27
第五课时三位数加两、三位数巩固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下册)2023-11-27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3 备课资料(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2023-07-23
扇形统计图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2024-02-01
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2022-08-02
授课课题认识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2022-12-29
用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2023-07-05
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2022-05-06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2023-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