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明天我们毕业》教案

时间:2022-11-13 07:49:21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明天我们毕业》教案(共19篇)由网友“支原拟南”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明天我们毕业》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明天我们毕业》教案

篇1:《螳螂捕蝉》学教案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螳螂捕蝉   小学语文第12册第 3 单元

第 10  课  第  2  教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词语。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读懂故事,领悟含义,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课前准备    预习活动单  练习活动单  分学习小组

学生活动案 教师导学案 调整反思

完成“预学活动单”

1、正确书写生字词。

(加油站:尤其将容易写错的字词多写几遍噢!)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简述故事内容。

3、思考理解“课后习题3”。

4、尝试理解“课后习题4”。

5、质疑

6、根据“信息提供”尝试编课本剧。

【活动一】

展示交流自主预学情况

课前发放“预学活动单”

讲清要求

【活动一】组织交流预学情况

1、听写词语,集体批改,揭题

2、结合听写词语简述故事

温馨提示:

A、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故事讲完整。

B、用精炼的语言讲流畅。

C、尽可能把故事讲生动。

D、可结合黑板上的词语讲述。

[展示交流]  指名复述故事

[点评辅导]  评议复述情况

3、理解“课后习题3”

出示:

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展示交流]   理解意思   感情朗读

学生活动案 教师导学案 调整反思

【活动二】

[合作探究]

精读2-11自然段,四人小组深入研究“课后习题4”。

“既然吴王都不听劝阻了,又怎么会去听少年讲呢?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少年的巧妙?”

[展示交流]

A.交流理解

B.感情朗读

[合作训练]

对编写的话剧润色修改

小组练习表演

[展示交流]

作业

搜集:1、写出6个八字成语。

2、阅读并相互讲述一则成语

寓言故事。

(信息链接:www.ntpcxx.com)

4、了解学生“课后习题4”的初步理解情况。

怎么办?(少年想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劝法)

A.出示“课后习题4”

听了少年的话,吴王为什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B.[展示交流]初步理解寓意 指名板演图例

【活动二】 深入研究

1、指出问题,提出合作探究要求

启发点拨

2、[点评辅导]

少年    冒死巧劝

智勇双全

有胆有识

机智勇敢

吴王    恍然大悟

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危险的

提出训练要求,指导编剧

学生台前表演

[点评辅导]

讲清作业要求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楚国      吴国      其他诸侯国

巧妙劝说     蝉       螳螂       黄雀       少年

高高在上  拱着身子   伸长脖子   拿着弹弓

悠闲自在  举起前爪   正要啄食     瞄准

恍然大悟   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危险的

[《螳螂捕蝉》学教案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2: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期中试卷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期中试卷

一、看拼音写词语。(4分)

wéiyī xī shēng zhàng peng diǎn fàn

( ) ( ) ( ) ( )

dà shà cuī huǐ wēixié héxié

( ) ( ) ( ) ( )

二、划去加点字不正确的读音。(2分)

一幅画(yī yì) 趿拉(dā tā) 哀号(hào háo) 一塌糊涂(tā tà)

一面(yí yī)量体裁衣(liáng liàng)第一(yí yī)顷刻间(qīng qǐng)

三、在用错的字下面画横线,并将正确的字写在括号里。(4分)

原形必露( )穿流不息( ) 出类拔翠( )故名思义( )

以身作责( ) 欢心鼓舞( ) 万古常存( ) 勤勤垦垦( )

胜卷在握( ) 走头无路( ) 源源流长( ) 咳不容缓( )心弛神往( ) 骑乐无穷( ) 出类拨瘁( ) 再接再厉( )

四、根据要求写词。(2分)

1、写出含有“想”的意思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含有“说”的意思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按要求写成语。(4分)

1、描写优秀品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秋天景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示团结协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人文景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合适的词语。(4分)

1、他们俩一向( ),很少发生争执。(志同道合风雨同舟)

2、这个人( ),叫人很难捉摸。(喜形于色喜怒无常)

3、中队会上,同学们( ),提出了不少建议。(急中生智集思广益)

4、只有摆事实,讲道理,才能使被批评者( )。(心悦诚服 心满意足)

5、雷锋精神时刻( 鼓励 勉励 激励)我们前进。

6、在一片赞扬声中,我们的头脑要保持(平静 安静 寂静 冷静)。

7、那个人精心地(照顾、照料)着瘫痪在床的老母亲。

8、他为(爱护、爱惜、保护)国家财产光荣地献出了生命。

七、修改病句。(4分)

1、李晶晶正在做完作业,王清清就来叫他出去玩。

2、鲁迅先生如果爱惜自己的时间,就从来不浪费别人的时间。

3、我们要养成上课认真听讲、预习、复习的好习惯。

4、我们要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

八、仿照例句,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补充。(2分)

1、例这山可真高, 快把青天刺破了。

(1) 这里可真吵,

(2) 这条路真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他说话真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朵花格外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写句子。(2分)

例:对我来说,一本好书就象一根法力无边的魔法棒,让我痴迷。

(1) 对我来说,一本好书就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对我来说, ___________就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陈述句。(1分)

你眼睛还是明亮的,为什么不改学绘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合适的关联词填空,并用所填的关联词造句。(2分)

(1)_________你长得多大,_______是爸妈眼中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_________懂得了这个道理,________要自觉地去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的人生格言或你喜欢的一句名言是。你喜欢它的原因是。(2分)

九、按课文内容填空。(6分)

1、祸兮,________________ _____;福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船长哈尔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徐徐沉入大海。

3、学了第二单元,从爱因斯坦身上我知道一个人的伟大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从哈尔威身上我知道一个人的伟大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觉得一个人是否“伟大”,要看这个人的______________。我所知道的伟大的人还有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补充古诗。(2分)

1、死去元知万事空,________________ 。

2、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_____ 。

3、横眉冷对千夫指,________________ 。

4、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____。

十一、阅读理解(29分)

(一)父亲留下书香(12分)

我们这个寻常百姓家,收入不多,住房又小,挤挤巴巴的连一个书(chú)____也放不下。虽说不是“书香门第”,却有缕缕书香弥漫,这可以从家里的桌上、凳上、床上枕边堆放着的`书本看出,更能从我和妻子、儿子饭后(xiá)_____余常常是各人手______(执、持)一卷昭然可见……说起来我家的书香还是我父亲传留下来的哩。

我父亲别无嗜(shì)好,就喜欢看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古今中外名著,曾使他每每_______(沉醉、陶醉)于其中。可是后来父亲的手中却换成了本本“苦书”——这,说来话长了。

我母亲生我二弟后就一病不起,常年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父亲独自挑起了持家的重担。起先请医生为母亲治病,后来家境日趋贫困,再也没钱请医生了。我们为此忧心忡忡。这时我发现父亲床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不见了,有的是一本本中医和中草药书——这些就是“苦书”吧。持家劳累之余,父亲就研读这些书,可谓是“苦”不释手。父亲还钻研一本《中国针灸大纲》,边看边实践:替我母亲望诊搭脉,开方煎药,又作针灸治疗。后来连我们兄弟姐妹也知道在足三里穴位针灸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良好效果。奇迹终于降临,卧床数年的母亲(突然、果然、居然)________下床了!母亲感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为了给母亲针灸治病,父亲常常在晚上先在自己身上的穴位进行试针,感觉针刺麻醉的程度和针尖刺透的深度,然后再替母亲针灸治疗……母亲的病治好了,她享寿到古稀之年,而操劳一生、(zhì)_____爱妻子儿女的父亲却在65岁上离开了我们。

父亲留给我们的很多很多,其中就有不绝如缕的书香。

1、根据文中的拼音写汉字。(3分)

书(chǘ)____ 饭后(xiá)_____余 (zhì)_____爱

2、选择适当的词填入文中的横线,并任选一个说明填写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自然段中“虽说不是‘书香门第’,却有缕缕书香弥漫”一句中的两个“书香”意思一样吗?请分别解释。(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自然段“可是后来父亲的手中却换成了本本‘苦书’”中为什么要将“本”字重叠使用?这里的“苦书”指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母亲感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父亲的精神”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二)献给母亲的歌 (17分)

①蓝蓝的天空白云飘,我想飞身上天把这洁白的云(悄悄、轻轻)摘下献给妈妈,作她的围巾。雪梅峰上雪梅开,我不畏路险风萧萧,也要把雪梅摘下献给我伟大的妈妈。

②小鸟啾啾细柳枝,春花遍地开。妈妈每在新春之前,总是要为自己定下一个计划,今年要在那亩地开辟一片瓜地;或者在田埂上种些高粱、玉米,好让儿女们过节吃上甜甜的高粱饴、香喷喷的玉米棒。妈妈总是想着让我们能吃上可口美味的东西,从不说她要吃什么。

③全家团圆,妈妈忙前忙后,总像有使不完的劲。儿女们叫妈妈休息一下,妈妈却倔强而(喜悦、喜欢)。妈妈虽银丝飘飘,却心明眼睛亮。每每茶余饭后,把我们集中在一起,(查问、询问)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我们进步时,妈妈就满脸微笑,温柔地表扬我们;当我们沮丧失落时,妈妈就谆谆教导,循循善诱,犹如春天雨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④孩子将要远行,昏暗的灯光下,妈妈手拿针线,(密密、细细)缝补着孩子的衣服。妈妈眼睛不好,总是缝一针,落两针。她那(悄悄、轻轻)的叹息声,飘至我的心中,我总是泪湿枕巾。

⑤离家几千里,每每眺望远方,我似乎看见我的妈妈站在小山坡上,手搭凉棚,在寻找着,凝视着,盼望儿女们归来。我时时在梦中望见妈妈展开双臂,呼唤着我,向我走来,我跳床而起,向妈妈扑去……

⑥妈妈给了我们(坚定、坚强)的性格,上进的精神,我的妈妈是世上最好的妈妈。

1、将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划去。 (3分)

2、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1分)

4、照样子写词语。(2分)

香喷喷(ABB)

谆谆教导(AABC)

5、写几个成语夸夸妈妈: (1分)

6、课文第三段说“妈妈虽银丝飘飘,却心明眼睛亮”,第四段又说“妈妈眼睛不好”这两处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3分)

7、文章②—④自然段写妈妈为我们操劳一共讲了三件事,这三件事分别是 :(概括要简洁)(3分)

(1) (2) (3)

8、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 。(1分)

9、你有没有曾经想为妈妈做一件事,就像文中的“我”想摘白云,摘雪梅?把它写下来。(3分)

十二、习作 30%

生活中处处有真情。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曾出现过一幕幕动人情景,曾演绎出一个个真情故事,也许你至今仍在追忆、回味、感动、思念……请以“真情”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不少于450字。

篇3:绿地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21、122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解决一些与绿地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探索怎样完成学校人均绿地面积的统计

教学难点:怎样获得学校人均绿地面积计算的有关数据

设计理念:在绿地面积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和综合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评价和反思自己学习数学的收获与存在的不足,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观察图表

分析信息 一、指导学生阅读折线统计图

提问:

1、说出相关年份我国城市的人均绿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引导学生说出从到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变化趋势?

二、指导学生阅读条形统计图

提问:

通过看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北京人均绿地面积最多,重庆人均绿地面积最少。某两个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相差多少。某两个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百分比关系。)

相机提出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计算方法?

学生看图

集体交流。

学生看图

交流获得的信息。

讨论方法

根据信息

解决问题 三、指导学生独立解答教材中两个问题

(1)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比19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增加了百分之几?

(2)北京市的人均绿地面积比上海市多百分之几?比天津市和重庆市呢?

四、指导学生自主阅读世界上一些国家首都的人均绿地面积统计表。

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后的体会

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校对

学生阅读交流体会

实践操作

交流反思 五、实践活动

学校的绿地面积有多少?人均绿地面积是多少?

组织讨论:要求自己学校的人均绿地总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数据?

可以怎样知道学校的总人数?

学校绿地总面积的数据又可以怎样获得?

(使学生明确:计算学校人均绿地面积所需要的数据可以用调查、查询资料、实际测量等方式来获得)

六、交流反思

(1) 通过调查和统计,你有什么收获?

(2) 你认为还可以怎样改善学校的绿化环境?

阅读你知道吗?试着解答其中的问题。

总结 表格填写

指名回答

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小组合作

调查、查询资料、实际测量完成P122页的统计表

篇4:《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材简析:

这部分复习主要复习本单元教学的乘法计算,并运用这些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复习”的第1--3题先分别复习口算、笔算和估算。第4题是用口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第5题,让学生在填表过程中,再一次体会“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多少倍,积也随着扩大多少倍”的规律。第6、7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口算和笔算解决问题。第8题是一道开放题,要求学生根据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决。最后,安排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探索两位数与11想成的书的规律,并初步运用这一规律一些计算。本节课完成第1--4题。主要复习口算、笔算和估算。

教学设想:

1、要引导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积极思考。计算前,要细心观察题目特点,根据题目要求,先思考后计算,以避免计算的盲目性,提高对算法选择的自觉性。

2、在复习中,沟通口算、笔算和估算等不同计算方法方式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明确各自的价值,初步养成用不同计算方式解决同一个计算问题,或者选择何时的计算方式解决相应问题的习惯。

3、要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计算习惯。

教学目标:

1、主要是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进行回顾和整理,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

2、在计算中倡导多种方式计算,在计算中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养成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计算培养学生应用一是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计算方式

教具准备:

小黑板  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单元学习内容: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第四单元《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本领?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口算、笔算、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3、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口算、笔算、估算。大家比一比,在复习中,谁的收获大?

二、基础复习:

1、复习: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

(1)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第39页的第1--3题。(限时8分钟)

(2)集体矫正,同桌互批

校对口算时,学生说说42×20  20×50的口算方法

校对笔算时,指名板演:12×24和64×30的计算,结合板演说说笔算的方法。

校对估算时,让学生说说38×11的不同估算方法,并比较各种估算结果的联系。

(3)针对错误,同桌一起检查错题,找到错误的原因,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全班交流:在口算、笔算、估算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2、质疑: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3、总结:计算时要做到:专心、细心、不偷懒,养成验算的习惯。

4、评比本节课计算小能手。

三、综合运用

1、基本运用: www.xkb1.com

学校食堂买来的三种蔬菜各有多少千克?

每筐千克数 筐数 总千克数

青菜 20 30

萝卜 30 24

西红柿 25 16

学生填写结果,交流。让算的快的同学说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

2、算法多样化练习:

(1)

18元                 32元                 38元

3、小结: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但是选择了最合适的方法可以提高速度。

四、拓展提升新课标第一网

1、整理知识结构:

提问:从二年级起,我们就开始学习乘法,还记得我们先学习怎样的乘法?后来呢?

板书:一位数乘一位数 → 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

2、试一试:125×36                 3、作业:完成复习第3题的计算、第4题

“乘法复习课”作业纸

班级              姓名

一、口算

14×10=       20×21=      13×30=      10×40=

11×70=       40×12=      10×65=      80×30=

32×20=       30×23=      42×20=      20×50=

二、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12×24=            52×37=            64×30=

三、估算下面各题的积。Xkb1.com

31×23大约是(        )      59×64大约是(       )

41×19大约是(        )      40×32大约是(       )

27×22大约是(        )      38×11大约是(       )

四、解决生活问题

1.学校食堂买来的三种蔬菜各有多少千克?

每筐千克数 筐数 总千克数

青菜 20 30

萝卜 30 24

西红柿 25 20

2.

18元            32元              38元

五、试一试。你能算出125×36的积是多少吗?

六、作业。新 课 标第 一网

1.计算并验算。

23×43=           40×32=           38×11=

2.

篇5:六年级下册:《明天,我们毕业》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天真烂漫凝聚造句。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一些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同学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不久你们就要小学毕业了,你们将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大家有什么感想呢?

2、作者在小学毕业时感慨万千,饱含激情地写下了《明天,我们毕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纠正错误

(2)了解对部分词语的理解情况

眷恋憧憬朝夕相处博大精深

3、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什么。

1、学生思考

2、集体讨论。

第一段(1)写想到即将告别校园、老师和同学,心中涌起深深的眷恋之情

第二段(25)写我们不会忘记母校,更不会忘记进敬爱的老师。

第三段(6)写等我们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望我们的老师

4、分段朗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生字

1、找出左右结构的字,观察年它们左右的占位情况,比较异同

2、找出上下结构的字,比较各部分的占位情况

3、学生板演,评议

4、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

四、布置作业

1、练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想到明天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心中就涌起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1)眷恋是什么意思?眷恋什么?

美丽的校园

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

(2)还会眷恋什么呢?

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

(3)为什么呢?

为什么深深眷恋美丽的校园?

为什么深深眷恋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

为什么深深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

二、学生分小组讨论,相互启发,教师巡视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回答

(2)欣赏画面,体会校园的美丽。

引读:我还清楚地记得,6年前,我们依偎着爸爸妈妈,怀着对学校的憧憬、对老师的敬仰走进校园。

(3)校园这样美丽,可明天就要毕业了,你想对母校说什么?

带着对母校的热爱、眷恋之情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听录音,欣赏录象

(2)出示句子

6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1)五彩斑斓是什么意思?课文描写了怎样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从清晨跨进校门、早操、上课、中午的写字、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方面体味校园生活的五彩斑斓)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年过去了,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懂得了怎样做人,更感受到了童年的欢乐和幸福。母校啊母校,这些都是您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怎么能忘记!

(1)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校园生活这样多姿多彩,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母校的热爱和赞美吗?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交流

(2)出示句子:

在我们的心目中,你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

(1)联系课文,理解为什么说老师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

(3)你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绩也离不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你有切身的体会吗?

过渡:在这离别的时刻,敬爱的老师,我们要送给您一支歌(欣赏音乐),让您休息的时候听听我们的心声;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炽热的心跳。

(1)交流体会句子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

总结:明天,我们就要毕业,。我们眷恋美丽可爱的校园,(因为)它是那样诱人;

我们眷恋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因为)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

我们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因为)在我们的心目中,你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让我们同唱一支歌,说声谢谢,母校谢谢,老师谢谢,亲爱的同学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第4、5自然段

2、作者眷恋母校、眷恋老师,想以怎样的行动来报效母校和老师呢/

二、讲读第三段

1、漫步美丽的校园,作者看着6年前亲手栽下的小树,产生了一个心愿,是心愿呢?

2、出示

等到这些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等到我们也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看我们的老师,道一声老师,我们没有辜负您的希望!

(1)栋梁是什么意思?

(2)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体会同学们立志成材、回报老师的心愿及对母校、对老师的深深眷恋。

三、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篇6:苏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过程与方法】

在中心话题的引领下,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词语,自读、自悟体会情感,感悟作者用词的精准。通过师生谈话、生生交流等方法升华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孩子们将课文读得入情入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文中父母对孩子的无言的关爱以及孩子对自然、对美好事物纯真无邪的爱。

重难点分析:

l 本课故事情节鲜明,文章布局巧妙,父母与孩子的心境变化交替描写,结尾设计独具匠心,教学中围绕中心问题让学生了解心理描写的方法,积累描述心情的词语,同时能用上文章中的词语及自己已有积累的词语讲述这个故事。

l 父母对孩子的呵护关爱洋溢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浅显处学生容易理解,但含义深刻之处需要反复品读领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

A.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把遇到的读音问题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注,并借助工具书解决。

B.思考:这篇课文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

C.查找有关金翅雀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入新课:

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关于“金翅雀”,你们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进课文,看看作者围绕“金翅雀”,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检查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小组中轮读课文,互相倾听,争取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小组内交流易读错及不理解的生字词情况。

树冠 树巅 蜷腿 气氛

硬邦邦 毛茸茸 战战兢兢

心不在焉 聚精会神 提心吊胆 天真无邪

3.小组代表汇报遗留问题,全班交流。

4.教师出示整理的生词和容易读错的词语,指名朗读。

检查预习第二项:

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发现鸟窝——开始爬树——发现鸟蛋——亲吻鸟蛋——放回鸟巢(小金翅雀)

四、捕捉直觉

了解了课文内容,从中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孩子特别喜欢金翅雀;父母担心孩子的安全……)

五、细读课文,感悟孩子对金翅雀的爱。

默读课文,找到孩子在讲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心境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发现鸟窝

“孩子高兴了,指手划脚地讲起来。他说,今天下午赶羊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金翅雀从一棵大白松树树冠里飞出来。他看呀看呀,在浓密的树枝里搜寻,终于在高处一根树杈上发现有一团黑黑的东西。”

引导学生从“看呀看呀...终于”等词体会孩子的好奇心,从“指手划脚”体验那份高兴的心情。读出了孩子的自豪和强烈的好奇心:高兴、指手画脚:因为喜欢,沉浸在兴奋之中。觉得自己做的事很了不起。

突然:看似突然,实际说明孩子一直在想这件事!对他来说印象非常深刻。重复“我找到了一个鸟窝”是为了引起大家注意,因为他要大家分享他的快乐。

2、开始爬树

“孩子一直往上爬。巨大的松树又粗又高,他那纤细的身子紧紧贴在树皮上,慢慢往上挪动,每一步都要分两次进行:先用胳膊抱住,接着两条腿尽量往上蜷,用了很长时间才爬上去,中间在结实的树杈上休息三次。现在只能靠手,因为前面都是脆弱的新枝了。”

抓住孩子一系列的动词如:贴、挪、抱等词语体会孩子爬树的艰难,理解孩子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好奇,看看那里到底有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很危险艰难)感情朗读。

3、亲吻鸟蛋

在高高的树冠,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没有?

抓住“情不自禁”“吻”体会孩子对鸟蛋的无比喜爱。

饶有兴趣、情不自禁:不曾意识到危险,缘于对金翅雀的喜爱!

吻:这天使般的吻啊!体会到了孩子怎样的内心世界?这时候,如果是你的话,看到这么可爱的小鸟会怎么想?怎么做?孩子呢?也许也是,可他又是怎么做的?读出了什么?

孩子并没有注意到父母心情的变化,只是陶醉在自己发现鸟蛋的欣喜中,也完全意识不到危险的处境。让学生感情朗读,体会孩子那份纯真的喜悦和淳朴的爱心。

4、放回鸟巢

孩子为什么没有把小鸟带回家?

抓住“满怀怜爱”“心境坦然”体会孩子的爱心。

知道他为什么坦然了吗?放回,一切只为了发现!充满了童真(孩子那份纯真的喜悦和淳朴的爱心)

说一说这是个怎样的孩子?孩子对金翅雀是一种怎样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葡萄牙作家米?托尔加笔下的《金翅雀》,还记得文中的孩子为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吗?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2、在讲述这件事的过程当中,孩子的心境是怎样的?(板书:饶有兴趣、心境坦然)

3、谁能像文中的孩子一样把这件事再给大家讲一讲呢?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对金翅雀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板书:天真无邪的爱)

在孩子的讲述过程中,父母的心境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二、细读课本,感受父母之爱

1、提出中心议题,学生自读自悟。

中心话题:

默读课文,找到在孩子讲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父亲、母亲的心境是怎样变化的?勾画出相关语句,认真地读一读,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1-3)

“母亲瞪大黑黑的眼睛”

“父亲像往常一样心不在焉,连听也没有听到”

“父亲总算抬起沉重的眼皮,聚精会神的开始听儿子说话。”

母亲:抓住“瞪”让学生体会母亲从开始就关注孩子。

父亲呢?为什么一开始“心不在焉”?可能父亲觉得很平常,没有什么了不起。也可能因为太累了。儿子太渴望父母一起倾听时,抓住“聚精会神”体会父亲虽累但为了孩子高兴也开始关注孩子。

小结:母亲总是关注着自己的孩子,无论再小的事,总能牵动她的心,而父亲由心不在焉到聚精会神,同样流露出对孩子默默的爱。

(5-7)

“母亲把儿子的话句句吸入心田,还用整个心灵吻着可爱的宝贝”

抓住“吸、吻”体会母亲听得更认真,全身心的投入。

“父亲则又开始吃饭了”,“父亲又抬起疲倦的眼皮,和母亲一样提心吊胆地听着”

父亲又开始吃饭可见父亲真的没有什么兴趣,但当孩子开始爬树时同样为孩子担忧。“提心吊胆”是什么意思?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你有没有让父母为你提心吊胆过?”

感情朗读,体会父母之爱。

小结: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她们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父亲虽然还是有点漫不经心,但当孩子开始爬树时同样为孩子担忧着、紧张着。

(10-11)

“父亲和母亲都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两个人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地让儿子爬到树上、爬上树冠”“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

孩子越爬越高,父母的心境又是怎样变化的(害怕吃惊)?生读理解“战战兢兢”是什么意思,并与“提心吊胆”对比理解,体会作者用词精准。

老师读,在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是真的停止吗?紧张、担忧到了极点,直至出现了幻觉,想象当时画面,你的心情如何?更不用说是孩子的亲生父母了。体会父母当时高度紧张的心情,同时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

感情朗读父亲出现幻觉的部分 ,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之深切。

师小结:随着孩子危险系数的不断升级,父母的心也越绷越紧,直到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三、精读最后一段,猜测故事情节。

让学生再细致读文章的最后一段,为什么“晚饭吃完了,屋里气氛严肃”?引发学生猜测,父亲和母亲会谈些什么呢?孩子在意了吗?孩子把金翅雀的记忆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父母不在孩子讲述故事的时候就打断他呢?理解父母为了呵护孩子的爱心、好奇心的睿智而深沉的爱。

四、师总结全文

(指板书)全文以金翅雀为线索,文中没有一个爱的字眼,但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这爱既有孩子对金翅雀天真无邪的爱,更饱含了父母对孩子智慧而深沉的爱,我们相信孩子一定会在父母用心搭建的这个充满爱的、温馨的家庭中更自由、更快乐、更健康地成长起来。

苏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7:包装箱的设计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空 间 与 图 形

第8课时(总第17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107页“练习与实践”12、13题。

【知识要点】

1.选择合适长方形或正方形纸片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新教材增加的内容)

2.包装箱的设计。(新教材增加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选择几张合适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通过“包装箱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选择出合理的包装样式,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建议:

在教学选择合适的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时,要引导学生围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思考,通过讨论自己发现选择时的注意点:如果围成一个长方体,通常应选择三种不同规格的长方形,但如果这个长方体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时,只需要两种规格的长方形,如果是正方体,那么只需一种规格。

复习“包装箱的设计”时可引导学生摆一摆、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通过实际操作,结合生活经验找出合理的设计方案,掌握包装的技巧。

三|、知识链结

1.围长方体或正方体  (六上14页)

2.包装箱的设计 (六上37页)

四、教学过程

㈠ 围长方体或正方体

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

2.出示:下面五种形状的硬纸各有若干张。选择哪几种,每种选几张,正好可以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① 长1.8厘米,宽1厘米;   ② 边长1.8厘米;

③ 长1厘米,宽0.4厘米;   ④ 边长1厘米;

⑤ 长1.8厘米, 宽0.4厘米 。

⑴ 学生独立解答。

⑵ 交流不同的围法。

⑶ 小结围法:如果是围成正方体,只需同一种规格的正方形硬纸6张;如果是围成有一组相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则需两种规格的硬纸;如果是围一般长方体,则需选择三种规格的硬纸,每两种规格要有一组对边相等。

3. 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107页第12题。

㈡ 包装箱的设计(课前让学生准备好10只火柴盒)

1. 出示两只火柴盒,让学生思考,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怎样包装最省料?

2. 交流归纳:有三种不同的包装方法,A面重叠(上下叠);B面重叠(前后叠);C面重叠(左右叠)。大面重叠,比较省料。

3.师:如果是6只火些盒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呢?怎样最省料呢?(先猜,然后小组摆、交流)

4. 师生归纳:按接触面思考:A、B、C各一种;AB、AC、BC各两种。这样思考有序,不容易漏掉。

5. 师引导其他思考方法:能不能将问题简化,比如以两个一组作为一个整体,将两个A面重叠(上下叠)的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这样就转化为3个长方体的包装问题了,可以有几种包法?(还可以将两个B面重叠(前后叠)的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拼摆,又有3种包法;还可以将两个C面重叠(前后叠)的长方体看作……。)新 课 标 第 一 网

6.师小结:先把2个小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那么6个小长方体就可以看作3个大长方体.2个小长方体间的位置不同,就得到了3个不同长方体的包装问题.这种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简单问题,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很重要。

7. 猜一猜,算一算,哪种包装最省料?

8.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包装,出示:把10盒火柴包装成一包有哪些不同的方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并想一想,为什么?(六上37页)

9. 学生先自由设计可能的包装样式,再说说理由,结合实际谈想法。右图这种样式表面积最小,也就是最省料。

10. 师:是不是厂商对商品的包装都考虑节省材料呢?(不一定,有的考虑经济实用,有的考虑美观、大方,有的考虑方便……不同的需要就有不同的标准。)

11. 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107页第13题。

㈢  全课小结。

篇8:混合运算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步计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运用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索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说出先算什么,再计算。

560+4×2     20-15÷3

学生在纸上直接进行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由学生小结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很多同学都喜欢下棋,本周兴趣小组要开展棋类活动,老师准备购买一些棋具。我们一起去看看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出示主题图。这是一道购物的实际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你马上会想到哪些基本数量关系?(课件出示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2、学生看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1)象棋一副12元,围棋一副15元;

(2)老师要买3副象棋和4副围棋。

3、想一想,怎样才能算出买象棋和围棋一共要付多少钱?

(1)小组合作,分析数量关系、尝试列式计算。(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让学生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种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

(2)由组长汇报,板演组内算式,板演后再说说列式的依据。(学生可能会得到以下算式)

12×3=36(元)  15×4=60(元)   36+60=96(元)  12×3+15×4 15×4+12×3

(3)集体订正,理解数量关系。(如果学生没有列出综合算式,则引导学生从数量关系上来列式,12×3是求象棋总价,15×4是求围棋总价,求一共要付多少钱要用加法连起来。象棋总价加围棋总价或围棋总价加象棋总价)

比较:12×3+15×4 15×4+12×3和复习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复习题是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这两题是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小结:像这样含有三步运算的混合运算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三、探索算法

1、根据:12×3+15×4 15×4+12×3

思考讨论:这两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尝试:学生独立试做,再指名由学生板演。

(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让学生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种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通过让学生有意识的与分步计算反复对比,明白这也是这道算式的计算顺序。)

方法一: 12×3 + 15×4       方法二:  12×3 + 15×4

= 36 + 15×4                  = 36 + 60

= 36 + 60                     = 96(元)

= 96(元)

(包括分步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情况,如有运算顺序错误的情况也一并板演)。

(3)比较:两种计算方法,哪一种方法更简单?再利用第二种方法计算15×4+12×3。

通过反复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推导出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 。

汇报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汇报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第一步脱式两个乘积可以同时计算出来。)

独立计算,完成课本例题填空。

2、出示“试一试”:  150+120÷6×5`

小组合作,讨论:算式中有哪些运算?在这里除和乘连在一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思考并交流,说运算顺序,并标上运算顺序,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3、小结:今天学的含有加、减、乘、除的三步混合运算的式子应该按什么顺序计算?

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结语: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四、巩固应用

1、说说每组运算顺序有什么异同。

① 40 × 2 - 15 × 5       40 ÷ 2 + 15 ÷ 5

② 50 ÷ 5 + 8 × 5        50 + 5 × 8 + 5

2. 下面各题最后一步求的是什么?

(1) 28 × 2 - 45 ÷ 5      ① 求积 ② 求差 ③ 求商

(2) 84 × 3 - 98 + 2       ① 求和 ② 求差 ③ 求积

(3) 90 + 56 ÷ 2 × 3      ① 求积 ② 求和 ③ 求商

3、标上下列算式的运算顺序。

240÷6-2×17    45-20×3÷4    15-36÷3+25

4、说一说、算一算。(做“想想做做”第1题)

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同桌互说,独立做题,集体订正。

5、考考你的眼力(出示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观察、判断,先说一说错在哪里,为什么?应该怎么做?学生板演订正。

6、做“想想做做”第4题

兵兵家有3口人,居住面积是72平方米,

乐乐家有5口人,居住面积是85平方米,

兵兵家的人均居住面积比乐乐家大多少?

五、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课后作业:几道三步混合运算计算题和1至2条应用题。

篇9: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方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寻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

等式与方程,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课本P1~6)     3课时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本P7~11)3课时

整理与复习(课本P12~14)                        2课时

篇10:保护水资源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23--124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阅读用数表达的信息以及实验和计算,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

2、感受节约和保护人类生存资源的意义。

教学重点: 合作实践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进行深层探究。从数据中感受力量。感受节约和保护人类生存资源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实验和记录。并准确进行推算。

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阅读用数表达的信息以及实验和计算,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节约和保护人类生存资源的意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阅读信息,

交流体会 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一段文字资料组织学生说说资料中有关分数和百分数的实际含义,并说说相关感想。

小结:从资料中我们知道,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而且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 学生小组讨论资料中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并集体交流阅读后的体会。

小组合作

实践探索 二、组织学生开展实验,并完成相关的统计图表、解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

选择第一项实验进行操作

1、为学生准备好量杯和计时工具

2、提醒学生每隔半分钟做一次观察和记录,如果不是整毫升数,提醒学生取近似值。

选择第二项实验进行操作时

1、要为学生准备好接水的容器以及合适的量杯;

2、指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把连续放出的水尽可能地收集起来,以便于测量和比较。

选择第三项实验进行操作时

1、要为学生准备好接水的容器、量杯和计时工具。

2、提醒学生分别记录洗10秒、20秒和30秒的用水量,以便于计算和比较。

三、组织学生根据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图表的填写,并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

提醒学生推算的方法,并提醒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注意不同单位的换算。

学生进行分组并选择一项实验。在小组内讨论本实验的注意事项。

进行实践操作

www.xkb1.com

小组填写好图表,并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解决书上提出的问题

交流收获

畅谈体会 四、组织交流不同实验小组所得的数据以及图表。引导学生联系实验和计算所获得的数据说说自已的收获和体会。

五、联系生活中所见过的现象和相关的生活经验提出一些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方法和建议。 学生集体交流并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提出一些合理化的节水的方法和建议。

xkb1.com

篇11:扇形统计图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6页的例1和 “练一练”和练习十五的所有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

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2.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些统计图?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二、新授知识

课件展示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出现的扇形统计图。

出示例1: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

你能从下面的统计图中了解到什么?

在小组内交流、分析。大组汇报、相互评价

在学生分析数据的同时,相机进行说明与引导。可以追问是怎样从图中看出这些信息的、是怎样比较的……

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这样的统计图是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的关系。

用计算器计算出扇形统计图中各类地形的面积。说说是怎样想的?

从统计表中你又知道了什么?这样的信息从扇形统计图中能知道吗?

学生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说说从统计图中你能知道什么?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观察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想法?在班级进行交流。

3.练习十五第1题

说出小华家两天消费的各类食物所占的百分比。交流:哪天的食物搭配比较合理。

4.练习十五第2题

先观察拼盘图,并根据花生米大约占了干果拼盘的20%进行估计。

5.练习十五第3题

根据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填写统计表。根据统计表你又知道了什么?

四、小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认识众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页的例2和,“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平均数和众

数的实际意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

2.使学生在初步理解众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众数的求法,根据众数作出合理的分析与解释。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数”,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平均数吗?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种数。板书课题:认识众数

二、新授知识

出示例2的一组原始数据

从这组数据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让学生依次回答“做实验的9人,发芽多少粒的人数最多,有几人”

介绍众数的意义及其求法。

启发学生思考:众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数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各表示什么意义?

算一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

讨论:是用众数表示生物组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整体水平合适一些,还是用平均数表示合适一

些?你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找出这组年龄的众数。鼓励学生自己说出是怎样想的。

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观察表格,回答问题。思考:这家鞋店销售的各种尺码的男式皮鞋中,众数是哪种尺码?

25.5cm的男式皮鞋一共销售了48双,它的销量最大,说明在所有关于尺码的数据中,“25.5cm”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25.5厘米”是关于尺码的所有数据的众数。

3.练习十六第1题

学生分别算出两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

说明众数和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讨论: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

明确:同样个数的数据中,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这个众数也就越具有代表性。

4.你能举例说明众数和平均数的含义吗?

学生举例,相互评价

四、小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众数

认识中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1页的例3、例4,“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的第2、3题。

教学目标www.xkb1.com

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能具体问题选

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

2.使学生在初步理解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与同学交流的意义和乐趣,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9个男生1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

观察数据,说说你对这组数据的看法。

2.讨论:你认为7号男生的成绩在这组同学中处于什么位置?

小结:可以先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用7号男生的成绩与平均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把这组男生的成绩重新排一排,看7号男生的成绩排在第几名。

为什么7号男生跳的下数比平均数少,成绩还排在第三名?你认为用平均数代表这组

男生跳绳的整体水平合适吗?

为了更好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统计量--中位数。(板书)

二、探究

1.你能把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重新排一排吗?

引导:这组数据一共有几个?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是哪个数据?

“102”的前面有几个数据?后面呢?新课 标 第一网

指出:这组数据中,正中间的一个数是102,102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把7号男生的成绩与中位数比较,你觉得该生的成绩怎么样?

2.你认为用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合适,还是用平均数表示合适?学生交流。

3.出示例4:四年级一班10个女生1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

你会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吗?试一试。

这组数据一共有多少个?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有几个数据?正中间有两个数时,中位数怎样求呢?讨论:同中位数比,10号女生的成绩怎么样?其他女生呢?

三、巩固练习xkb1.com

1.指导完成“练一练”

各自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讨论:用哪个统计量代表这组同学家庭住房的整体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思考: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会比中位数低得多?

2.指导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分别算出八架飞机飞行时间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讨论:用哪个数据代表这八架飞机飞行时间比较合适?

3.练习十六第3题

分别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讨论:你认为用哪个数据代表这个公司员工3月工资的实际情况比较合适?

四、小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中位数

篇12:分数连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课题:分数连乘 第5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有效练习学会计算分数的连乘,知道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计算能力(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学生通过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重点与难点: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

课前准备:小黑板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复习

二、新课教学

复习分数乖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例6在以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整理解题思路时出现了分步与综合两种法。 其中在综合算式里要重点研究分数连乘的算法。要明确两个关键点:一是各个乘数的分子连乘的得数是积的分子,各个乘数的分母连乘的得数是积的分母。二是要尽量先约分,再相乘。就是说,要把分子、分母之间能够进行的约分都完成以后,相乘就简单了。充分地约分需要有个过程,学生可能

会不大适应。学生有计算结果应是最简分数的认识,能够理解计算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约分。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1、列式计算。

①37 与23 的积的21倍是多少?

②一个数是32 的19 ,这个数的45 是多少?

2、长方体的长是56 米,宽是25 米,高是38 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3、练习九、7

通过练习巩固分数连乖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连乘怎样算比较简便?

五、作业:练习第6  8  9

反思重建

篇13:可能性确定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16-117

教学目标: 1、明确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明确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过程。

3、体会数在表达和交流信息过程中的价值,明确对等可能性的认识,感受可能性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进一步明确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过程

教学难点:准确地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

设计理念:明确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进一步明确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过程,体会数在表达和交流信息过程中的价值,明确对等可能性的认识,感受可能性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整理与反思 出示:左边的条件与右边的哪个可能性匹配。

条件     任意投掷出现6朝上的可能性

正方体每个面上都是6  不可能出现“6”朝上

正方体四个面上是6,

两个面上是1        “6”朝上的可能性比较小

正方体一个面上是6,

五个面上是1         “6”朝上的可能性有一半

正方体三个面上是6,

三个面上是1          每次都是“6”朝上

正方体每个面上都是1  “6‘朝上的可能性比较大

提问:请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举出一些“一定会发生”的事件以及“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再举出一些“有可能发生的事件”

相机提问:在学生讨论有可能发生的事件中,试着用分数进行表示它的可能性大小。

讨论交流:请列举一些熟悉的游戏,说说这些游戏的规则怎样的,是否公平,可以怎样判断规则的公平性

学生口答

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

指名回答

集体交流

练习与实践 指导完成第1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连一连,再让学生说说连线的思考

过程。

小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的事件中,有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会大一些,而有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指导完成第2题

组织小组讨论交流第(1)小题,再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清楚作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2)先启发学生思考:

5个小球中标有奇数的小球有几个?标有偶数的小球有几个?

指导完成第3题

帮助理解“明天的降水概率是80%”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这句话就是说明明天下雨的可能性是80%,或明天下雨的可能性是4/5。

指导学生完成第4题

组织学生分别讨论“掷骰子”“做石头、剪刀、布游戏”、“抛硬币”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确用某种方法决定由谁先套是否公平的思考过程。

指导完成第5题

引导学生说一说教材呈现的12张牌是什么牌,每种花色各有几张,标有不同的数字或字母的各有几张。

(2)学生分组活动,动手选一选

鼓励 学生根据指定的可能性设计不同的选法,提醒学生每次选择后及时进行计算。确认选择的方法是否正确

提高练习:

小刚和小颖都想去看足球赛,但却只有一张门票,小刚提议用如下方法决定到底谁去看比赛:找来两个立方体骰子,做掷骰子游戏,把两个骰子的点数相减(大点数减小点数),掷出“差”为3小颖去,掷出“差”为4小刚去。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

学生独立连

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集体小结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学生自由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独立判断书上的各种说法是否正确。

学生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

独立解答三个问题。

小组活动。

课后学生思考交流

篇14:保护水资源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综  合  应  用

第4课时(总第27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23-124《保护水资源》

【知识要点】

1、综合实践--调查、实验、计算。

2、复式统计表的制作及分析。

3、对实际问题的估算和推算。

4、对水资源国情的了解。

【新旧教材差异】

《保护水资源》是教材新增的实践活动内容。教材首先介绍我国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几个大国相比较的数据。这些资料用数据反映事实,用事实教育学生。既看到我国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也实事求是地显示我国和世界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知道一些全国性的数据之后,利用实验,计算刷牙、洗手的用水量,获得身边的数据,进而体会对每人节一点水,大家长期节约用水的意义。从而使综合应用真正成为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不再是单纯的解数学题。

【教材编排】

教材首先提供了一段有关我国水资源的文字材料,要求学生先阅读,再交流阅读后的体会和感想,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此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通过开展实验,获得更具说服力的数据。教材一共设计了三项不同的实验,要求学生从中任选一项开展活动,并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第一项实验先让学生了解一个滴水的龙头在一段时间里流失的水量,再让学生推算这个滴水龙头在1小时、1天、1年流失的水量。第二项实验先让学生比较刷牙、洗脸时连续放水或用容器盛水的用水量,并计算出每次刷牙和洗脸时所能节约的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按每人每天刷牙2次、洗脸3次推算每人每天一共可以节约多少升水,全班同学1天可以节约多少升水。第三项实验先让学生比较用流量不同的流水洗手时的用水量,再让学生按每人每天洗手5次,每次都用10秒钟来推算每人每天用小流量的水洗手比用大流量的水洗手能节约多少升水,以及全班同学一年共可以节约多少吨水。学生按要求开展实验,并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和推算后,教材进一步要求学生交流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节约水资源的必要性。最后,通过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想想有哪些节水的办法,引导学生把活动中获得的认识转变为自觉的行为,以提高活动效果。

【教学目标】

1. 阅读分析教材提供的材料,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 小组合作实验获得滴水龙头、洗脸,洗手的用水量,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估算、推算出相关数据。

3.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比,增强节水意识。

4. 通过综合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建议

《保护水资源》一课大体可以分三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第一步,让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一段文字资料,并在学生阅读后组织适.当的交流。组织交流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对分数、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解释相关信息的含义;也可让学生根据这段资料中的已知条件,提出一些问题并进行解答。第二步,组织学生开展实验,并完成相关的统计图表、解答教材提出的问题。教材一共提供了三项实验。选择实验项目时,一要考虑实验器具能否满足需求,二要考虑学生的分组情况。了解一个滴水龙头在一段时间里流失的水量时,要为学生准备好量杯和计时工具,并提醒学生每隔半分钟作一次观察和记录。如果每次观察到的流失水量不是整毫升数,则要提醒学生取相应的近似值。比较刷牙、洗脸连续放水或用容器盛水的用水量时,要为学生准备好接水的容器以及合适的量杯;也要指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把连续放出的水尽可能地收集起来,以便于测量和比较。比较用流量不同的流水洗手的用水,量时,要为学生准备好接水的容器、量杯和计时工具,并提醒学生分别记录洗10秒、20秒和30秒的用水量,以便于计算和比较。实验后,要让学生及时完成相关的统计图表,并按要求通过推算解决教材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推算时,一要适当指导推算的方法,二要提醒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注意不同单位的换算。第三步,组织实验后的交流活动。要引导学生联系通过实验和计算所获得的数据说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也要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所见过的现象和相关的生活经验提出一些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方法和建议。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起思考

1、播放5月太湖水污染,无锡自来水变质,市民抢购纯

净水的场景。

2、播放我国北方干旱的场景。

说说你有什么想法,揭示课题--《保护水资源》。

二、阅读资料,了解国情

阅读教材提供的这段资料后,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说说资料中有关分数和百分数的实际含义,再让学生说说相关的感想:重点要使学生体会到: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而且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

三、合作实验,完成图表。

从下面任意选择一项实验,先小组合作获得数据,再通过计算完成统计图表。

实验一、了解一个滴水的龙头在一段时间里流失的水量。

实验二、 比较刷牙、洗脸时连续放水或用容器盛水的用水量。

实验三、比较用不同流量的水洗手时的用水量。

小组分工合作,老师分头指导。

做滴水龙头在一段时间内流失水量的实验时,一要为每组学生准备好量杯和计时工具;二要提醒学生每隔半分钟作一次记录。推算1小时、1天、1年流失的水量时,先要根据实验数据算出平均每分钟流失的水量,再用这个数据依次乘60、(60×24)、(60×24×365)。要提醒学生使用计算器,并注意单位的换算。

做不同用水状态下刷牙、洗脸的用水量实验时,一要为每组学生准备好盛水的工具和量杯;二要指导收集流水的方法:可以

先记录一个同学用流水刷牙、洗脸的时间,再把相同时间流出的水收集起来,并量出有多少升。

做不同流量的水洗手时的用水量实验时,可用容器直接接住流水,并用量杯量出有多少升。推算全班一年共可节约多少吨水时,可以先算出全班同学1天能节约多少升,再用算出的结果乘365天,最后根据1升水重1千克算出一年节约的水有多少  千克,并换算成以“吨”作单位的数。

四、分析数据,畅谈体会。

通过实验和计算,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观察口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想想哪些节约用水用水的办法,在全班交流。

五、顺势引领,课外延伸。

节水、护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课后每人写一条节水、护水的广告词。

习 题 精 编

1、一个滴水的龙头5分钟流失20毫升的水,照这样计算,1天流

失水多少升?1年流失水多少吨?

2、根据统计表计算

刷牙、洗脸时不同用水状态用水量统计表

照这样计算,每人每天刷牙2次,洗脸3次,用容器盛水比连续放水一共可以节约水多少升?小明1个月可以节约水多少升?

3、长、宽、高分别为30厘米、20厘米、60厘米的长方体水箱中装有甲、乙两个进水管。先开甲管,过一段时间后两管都开,下面折线图表示进水情况,请你根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 多少分后开放甲、乙两管同时开放?当时水深多少厘米?

(2)甲、乙两管同时进水,每分钟进水多少毫升?

编写单位:襟江小学      责任编辑:潘其林

参加编写人员:蔡文平    戴菊兰   潘其林    陈素清

篇15: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56例题及p59第6-7题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平面图描述具体的行走路线。

2.在描述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

3.在学习中体验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应用确定位置的知识,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难点: 描述不同的行走路线

设计理念: 本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收集信息,分析后用语言描述行走路线,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过程中,始终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你能说说你的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吗?

2.教师总结。师:这样的描述只是一个大概的说明,要想知道从家到学校怎么走,还需要更具体的描述。今天我们要和大家用我们前几天所学的知识更准确的描述行走路线。 学生回答

二、自主探究,学习描述

1.学习描述行走路线

师出示例题

师:这是李伟家附近的平面图,请你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你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这样回答:

(1)李伟家附近有超市、街心花园、医院、敬老院。

(2)大港小学在敬老院的北面。

(3)医院在超市北偏东60度240米处。

……

教师让学生尽可能的说全图中的位置关系。

师:同学们从图中找出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那么你能说说李伟从家到大港小学行走的方向和路程吗?

师:你能看图说说医院在大港小学的什么位置吗?

超市在医院的什么位置?

2.完成练一练。

师:现在你能说说李伟放学回家的路线吗

重点讨论,让学生明白反向如何表述

学生思考后口答

分小组讨论交流,再集体汇报。

学生讨论后回答

三、巩固练习,强化知识

1.师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

师:这是某地5路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你能仔细观察图并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2.根据所说的路线画出路线图。

教师说路线,学生根据叙述同时画一画,再根据所画出的路线图试着反向说说路线。

小明沿着超市向西走1000米到广场,再向北偏东60°走800米到市政府,再向东偏北30°走600米到家。

比例尺由学生根据数据确定。

独立思考,集体交流

学生思考后,画一画,说一说。

新课标第一网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刚上课的时候,我们介绍了自己的家在学校的方向。现在,你能回忆一下你上学的图中都有哪些建筑物,并试着把放学回家的路线跟你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呢。 在小组内介绍,再由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全班交流。

篇16:分数乘分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课题:分数乘分数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猜想验证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的能力。

通过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学生通过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重点与难点: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课前准备:小黑板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创设情境

二、组织探究

1、说数量关系

今年收获的苹果比去年多1/5

甲修的米数比乙少2/7,甲是乙的几分之几?

3米的5/9是多少?

2、涂色部分分别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教学例4 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对有关分数数量关系的理解

通过例4 的学习,主要让学生头脑中建立关于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初步猜想

教学例5

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 ,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根据例4中建立的初步猜想,算出算式的积,再通过操作来验证猜想,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了猜想的合理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试一试

通过试一试,把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推及到分数与整数相乘,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分数 乘法的计算方法,建立合理的认知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46的试一试

2、练习

完成P46的练一练

(2)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

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3)也可以整数与分数直接进行约分后再计算。这样更简便

明确:(1)整数

可以看作分母

是1的分数,所

以分数与分数

相乘的计算方

法也适用于分

数和整数相乘

1、做练习九的第1题

2、做练习九的第3题

3、做练习九的第4题

4、做练习九的第5题

通过练习巩固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五、全课小结

七、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

获?还有什么疑惑?

练习九的第2、5题

反思重建

篇17:解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第45页例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第5-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能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并能应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在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能应用解比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

培养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解比例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联系新旧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预习检测纸当堂达标纸

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检测是否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什么叫解比例?应用什么知识解比例?

2、8:2=24:(     )15 =45 这两个比例怎样解?

说说你的想法。

3、比例的解怎样进行检验?

请对上面的两个比例进行检验。

合作探究

探讨例5给我们的启示

(1)、图形放大后和放大前什么是不变的?根据什么列的比例?小组探讨,集体汇报。

指出:图形放大是根据一定的比例放大的,其原来长与后来长的比的比值、原来宽与后来宽的比的比值是相等的。

(2)检验。意识到检验的重要性。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吗?

(3)那么还可以怎样列比例式?这样列的想法是什么?小组合作探究,列出不同的比例式,并解比例、检验。

汇报这样列的想法。小结:两组量之间成比例关系,这样的比例式可以列成不同的形式,并具有自己的意义。学习中我们要多总结经验,并试着对自己的假设作出判断。

合作解决分数形式的比例的解法。

完成试一试,并自觉进行检验。

小组合作,研究形如2.4:3=χ8 的解法。在研究过程中,重点就这个比例的内外项的确定、比例求解的依据、以及怎样进行检验等方面进行。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4)完成练一练。分组练习,全班交流。

小结:在解比例的过程中,我们要先确定什么?解比例的依据是什么?你认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怎样避免这些问题?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看课本47页第6题,要求我们做什么?小组合作解决这样的问题,并对自己的方法进行解释。

探究列比例的依据。在这样的题中,是哪些组的比的比值相等?怎样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比例式?又如何进行检验?

(2)还能列出哪些不同的比例式?每个式中又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3)小结。

5、探究思考题的解法。

小组合作解决。并交流各自的想法。

三、当堂达标检测。

1、用你喜欢的方法解下面的比例(第2题请检验)

1220 =x5 0.1:0.01=100:xx:512 =60:10

2、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①3和7的比等于72和X的比。

②一个数和0.4的比等于12.5和20的比。

③两个外项是10和6,两个内项是x和12。

3、拓展。

(1)、下面的比例中,两个比的比值都是0.25,请填空。

20:()=():20():8=8:()

(2)、已知a:b=e:f,现在将a扩大2倍,b缩小到原来的12 ,e不变,f应

该缩小()倍才能使比例成立。

篇18:正比例和反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第1课时   (总第8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94页“整理与反思”和94-95页“练习与实践”1-6题

【知识要点】

1.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比 比例

意义 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老教材: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基本

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2.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a:b=  = a÷b (b≠0)

3.求比值和化简比的联系与区别:

意义 方法 结果

求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前项除以后项 一个数(整数、小数、分数)

化简比 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一个比

4.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新教材增加的内容)

5.解比例

6.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内在一致性;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二、教学建议

复习比的知识抓住三点进行:一是举实例说说什么是比,既要有两个同类数量的比,也要有两个不同类数量的比,使学生对比的含义有比较全面的理解。二是通过改写a∶b,沟通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从除数不能是0体会分母、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三是找出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

练习与实践中,要利用第3题里的比组成比例,回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理解把照片①变成照片④是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把照片④变成照片①是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

三、知识链结

1.认识比(教科书六上P68、69 例1 例2)

2.比的基本性质(教科书六上P70、例3)

3.化简比 (教科书六上  P71  例4)

4.按比例分配(教科书六上 P75  例5)

5.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科书六下P38、39 例1 例2 )

6.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科书六下P40例3、P43 例4)

7.解比例  (六下P45例5)

四、教学过程

(一)比的知识:

1.举例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3.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一题:学生独立数出班上男女生人数,再完成此题。

(2)完成第二题:两人一组,互相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出示:a∶b=(  )(  ) =(  )÷(  )(b≠0)

1.先填空,再说说这样填的根据是什么?

2.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

3.练一练: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2)填空:(  )(  ) =(  )÷(  )=(  )∶(  )(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结果。)

(三)比例的知识

1.什么是比例?

2.比和比例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怎样解比例?

5.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3题:在做第二小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说估计的理由 。

估计后再算一算,来验证估计 。

(2)完成第4题:解比例,做好后选两题验算一下。

(四)完成教科书p95“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5题:先学生独立做最后交流 第二小题应弄清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可理解为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100 。换句话说把全国耕地面积看作100份,东部占93份,西部占7份。使学生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

(2)完成第6题: 第一小题让学生独立得出:深色与浅色地砖铺地面积的比是20∶40,化简得1∶2。

第二小题这两种地砖铺地面积,让学生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计算。

(五)评价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所学知识有什么新认识?还有什么问题?

习 题 精 编

一、对号入座。

1.(   )÷10=0.6=(   )%=(   ):(  )=

2.把 : 化成最简单的比是(     ); 千克: 400克的比值是(   )。

3.甲乙两数的比是3:5,甲数是乙数的(   )%,乙数是甲数的(  )%,甲数与两数和的比是(   )。

4.一杯400克的盐水,含糖率是20%,糖与糖水的比是(     ),再加入20克糖,糖与糖水的比是(     )。

5.把3:8的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可以乘( )或加( )

6.如果A× =B× ,那么A:B=(    ):(   ),当A=0.8时,B=(   )

7.从36的因数中选4个数,组成一个比例:(            ),用比例的性质检验(               )。

8.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 ,另一个外项是(    )。

二、慎重选择。

1.如果减数相当于被减数的 ,那么差与减数的比是(  )。

A  2:3    B  2:5    C  3:5    D 3:2

2.同一段路程,甲车行完要4小时,乙车行完要6小时,甲、乙两车速度的最简比是(   )

A   4:6    B 6:4     C  2:3   D 3:2

3.甲乙两个正方体棱长的比是1:2。它们的表面积的比是(   ),体积比是(  );

A 1:2   B   1:4    C  1:6     D 1:8

4.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3:5,这是(   )三角形。

A 锐角   B 钝角      C 直角      D无法确定

5.下面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的是(    )。

A 10:12 和 35:42     B   20:10 和 60:20

C   :  和 12:8     D  0.6:0.2 和  :

三、破解密码.

X15 = 1.87.5                     1225 :X = 34 :56

四、列比例求并解。

1.8与X的比等于13 与 56 的比。

2.两个外项是125和 15 ,两个内项是X与25

五、解决问题。

1.一种药水是把药粉和水按照1∶100的比例配成的.要配成这种药水404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2.一个长方形周长5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3.建筑工人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置一种混凝土.配置6000千克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4.加工一批零件,已完成个数与零件总个数的比是1:3。如果再加工15个,那么完成个数与剩下的个数同样多,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5.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把这个长方形按2:1放大后,画下来。想一想: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的比是多少?

篇19:折扣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页的例4、“练一练”、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折扣”的含义,体会以及折扣和分数、百分

数的关系,加深对查分数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2、了解打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联系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题型,能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感受数学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现价、原价、折扣三量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学例4

谈话:我们在购物时,常常在商店里遇到把商品打折出售的情况。

出示教材例4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提问:你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把商品减价出售,通常称作“打折”。打“八折”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打“八三折”就是按原价的83%出售。

强调:原价是单位“1”,原价×折扣=现价,区别降价多少元。

二、探索解法

1、提出例4中的问题:《趣味数学》原价多少元?

启发:图中的小朋友花几元买了一本《趣味数学》?这里的12元是《趣味数学》的现价还是原价?在这道题中,一本书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

追问:“现价是原价的80%”,这个条件中的80%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以哪个量作为单位“1”?这本书的原价知道吗?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进一步启发: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能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原价×80%=实际售价

提出要求:你会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请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2、引导检验,沟通联系: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

启以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可以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15元乘以80%,看结果是不是12元。

先让学生说说《成语故事》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知道了现价怎样求原价。再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小洪的话列方程解答。

学生解答后再解读方程:你是怎样列方程的?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数量关系?你又是怎样检验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三的第1题

学生读题后,先要求学生说出每种商品打折的含义,再让学生各自解答。

学生解答后追问:根据原价和相应的折扣求实际售价时,可以怎样想?

2、做练习三的第2题。

先学生独立解答,再对学生解答的情况加以点评。

3、做练习三的第3题。

先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再指名学生回答。

4、做练习三的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折扣问题

苏教国标版小学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苏教版小学语文下册《天鹅的故事》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球的反弹高度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可能性确定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扇形统计图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确定位置6(苏教国标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第五课时三位数加两、三位数巩固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下册)

练习十第一课时(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明天我们毕业》教案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明天我们毕业》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明天我们毕业》教案(共19篇)】相关文章:

第一课时教学第94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2023-03-24

授课课题认识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2022-12-29

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2022-05-06

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2022-08-02

认识小数(第三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2023-12-16

倍数和因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2023-01-10

用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2023-07-05

梯形面积计算的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2022-05-07

认识小数(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2023-07-31

苏教二年级教学计划2022-05-0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