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一年级数学教案乘车P45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时间:2023-08-20 08:29:22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上学期一年级数学教案乘车P45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共12篇)由网友“虎皮糕糕”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上学期一年级数学教案乘车P45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欢迎阅读与借鉴!

上学期一年级数学教案乘车P45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篇1:-上学期一年级数学教案乘车P45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坡头镇安王小学

主备人:李光辉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1、初步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新课标第一网

2、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教学问题。

教学准备:投影、小圆片

教学重点: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观察说说图的意思。

2、指名说一说。

二、学习讨论

1、模拟上、下车的游戏。

2、独立填写书上的空格。

3、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结合实际,提出一些连加、连减混合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三、试一试

1、看清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用小圆片摆一摆,算一算。

四、练一练

1、说一说,算一算

(1)观察图,把三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列出算式算一算。

2、口算,生独立完成。

3、看图。

(1)数出△、○、□各有几个

(2)比一比谁比谁多(少)几个?

(3)填一填。

4、说一说,填一填。

(1)同桌两人看图说一说,填一填。

(2)集体讨论、反馈。

篇2:乘车-北师大版(一年级)(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乘车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力.

3.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导入

1.同学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时有什么规则吗?

2.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乘车

二、活动二:乘车

(一)教学主题图1

1.出示图片:乘车图1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驶来了,驶向白石桥站.

2.教师提问.

(1)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小组讨论.

4.集体反馈.

2+1+4=7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教学主题图2

1.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上现在有7人.

2.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车继续向前开,到百万庄站.后门下去3人,前门上去2人.

3.小组讨论:看了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4.集体反馈

7-3+2=6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教学主题图3

1.出示图片:乘车图4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继续向前开,到总站白云路站前门和后门都下去3人.

2.小组讨论: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吗?你会解决吗?

3.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6-3-3=0

小结:通过乘车活动,我们计算了乘车中的几个问题,你知道先算什么了吗?

三、活动三:动手摆

(一)摆圆片列式

1.5个红圆片、再摆两个蓝圆片、拿走3个.列式:

2.根据列式动手摆:4+1+5=

3.同桌互相出题摆圆片、列式.

(二)两人一组,一人说,另一人摆.并说出算式.

四、活动四:日常生活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能提出哪些与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怎样解决?

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同学和老师说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乘车

2+1+4=7      7-3+2=6      6-3-3=0

教案点评:

课堂的导入,直入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体会,新课的教学整个贯穿在此条线索中,各个环节的教学线条流畅,学生在每个环节的情境中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共同探索,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每个孩子发挥、展示自己的空间。自主探索得到的知识,不但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等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也大有裨益。

篇3:北师大版一年级下数学教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找规律

教学重点:

用不同的方法找规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找规律。

教具准备:,水彩笔,涂色卡,雪花片,空白场景图。

教学过程:

一、在“猜一猜”中感知规律,导入新课

师:请你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

1. 动画演示:颜色红青排列的苹果(8个)从右往左中速飞过。

一个两个地排列的汉堡包(4组)从右往左中速飞过。

一杯三个地排列的可乐和冰激凌(4组)从右往左中速飞过。

(在出现每组物体后,请学生回答,教师用动画验证,最后全屏显示上述物体,最后一个物体闪动)

师:真厉害!全让你们给猜中了,你们为什么这么快就把下一个是什么给猜中的?

2. 揭题:像苹果青红青红有顺序地重复出现,汉堡包一个两个、一个两个地重复出来,可乐、冰激凌一个三个、一个三个地重复出现的就是一种规律。我们今天就要来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以圣诞节为载体,深层次地感知规律,找规律

师:昨天晚上是圣诞节,张老师参加了一个圣诞晚会,那里的会场布置得可漂亮了。

1. 多媒体出示图画:请你说说会场里有什么?这些东西摆放有什么规律?把你发现的秘密在四人小组里悄悄交流一下。

2. 汇报结果:(随着学生回答电脑分别出示每一组排列有规律的图形)

3. 深入地问,如灯笼有什么规律。在学生回答一红一紫排列后,电脑依次在每一组之间加条虚线,引导学生发现每两个为一组,并且电脑动画演示灯笼一红一紫逐个闪动。

4. 同桌说说其他组排列有什么规律。

5. 看到这么漂亮的会场,小客人们情不自禁地跳起了舞。(《洋娃娃和小熊跳舞》音乐起,画面上出现10个男生女生,有规律地排成一个圆圈,在音乐声中尽情跳舞,音乐停,10个人也停。)这10个人是按怎样的规律站的?

生 :跳舞的小朋友是按一男一女这样的规律站的。

生 :跳舞的小朋友是按一女一男这样的规律站的。

生 :我觉得他们说的都对,如果跳舞的10个小朋友其中两个放开手,男同学带头就是按一男一女这样的规律站的,女同学带头就是按一女一男这样的规律站的。

6. 动画演示:10个小朋友放开手后排成一排的两种情况。

三、涂一涂,巩固升华

小朋友真了不起,一个圣诞晚会,竟让你们找到这么多的规律,青蛙小博士也忍不住想考考你们,它想请你们给图形涂颜色。

1. 请学生拿出涂色卡,四人小组涂色,边涂边思考:你为什么这样涂?有什么规律?

2. 集体交流(展示学生涂色卡):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四、动手操作,创造规律

师: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找规律,那么你们能不能自己来创造规律呢?老师为你们每组小朋友准备了一些雪花片,请你们选择喜欢的颜色有规律地拼一拼,看哪组创造出来的东西最有规律且最美。(四人小组合作,每组分给颜色相同的雪花片若干片)

1. 集体汇报。学生上台展示作品,并问:你们发现的图案有什么规律?相互评价。

2. 师:你们的表演真精彩,表扬自己好不好?(学生拍出×× ×××的节奏)再来一次好不好?(连续拍三次)从刚才的拍手中发现什么规律?原来用声音、动作可以创造规律,你也能用声音、动作创造规律吗?(一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跟做。)

3. 师:原来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规律,找一找你们身边有什么规律?

(畅谈规律)

五、在总结中提高,应用规律

师:再过几天就是一月一日元旦节了,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学校每个班要搞一个灯谜活动,老师请你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有规律地涂涂画画,把教室布置得漂亮些,迎接这个活动,好吗?(给每个学生提供一张空白的场景图)

1. 学生创作。

2. 当场交流评价。

六、设计说明

本课时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所以我在课堂中结合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到事物的变化规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到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4. 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

这一课的内容是比较独立的,虽然编排在第二册,但我尝试着在圣诞节过后进行教学,学生不但学起来没有障碍,而且学得非常轻松、有趣。

1. 以“猜一猜”导入。

在这一阶段,我选择了学生最熟悉的苹果、肯德基汉堡包、麦当劳可乐、冰激凌,一下子激起了他们的兴趣,能让他们很快融入其中,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课题──找规律。

2. 找规律。

在这一阶段,我以自己参加圣诞晚会为载体,分几个层次进行教学,先随着学生的思路随机找出灯笼的规律,其他组的规律由同桌互相讨论找出来。教材中对于圆圈的规律没有深入地研究下去,我在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在非常形象的电脑演示过程中体会到规律不但可以从左往右找,也可以从右往左找,还可以从不同的起点找,等等。用不同的方法找出来,防止思维的定势,使学生的认识趋向全面。这样就提高了难度,挖深了教材,既提高了知识的难度,也避免了学生觉得例题枯燥无味,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 动手让学生在涂一涂、动一动中深层次地感知规律。

先让学生按规律做涂色练习,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为学生下一步创造规律及发散思维做好铺垫。再让学生在拍手、动作中创造规律,学生做得投入,说得流畅,听得仔细,合作得愉快,真正体现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极大地调动了思维活动,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

4. 联系生活,找身边的规律。

学生通过按规律涂色,自己创造规律这一环节,对“规律”的感知、体验得到进一步加强,已经可以判断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所以这个环节出现得很贴切,接近自然,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不但为下一个环节“用数学”做了铺垫,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5. 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强调学生身临其境全方位的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尝到了应用知识的快乐,把课堂气氛推向**,学生的自主性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要求:

1、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目标:

A:知识技能性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B:过程性目标

1、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理解数学的价值

2、初步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3、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小鸟卡片 房子卡片 题纸一张 一支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前几天,我们刚过完了“正月十五”,小精灵那天也参加了一次生动有趣的游艺活动,活动中有一些奖品,你们想去看看吗?(电脑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1、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小朋友正在进行哪些活动准备颁发哪些奖品?(观察后指名回答)

点击电脑出现画外音

泡泡:同学们,在这幅图里,我发现了很多的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和我一起解决吗?

那好,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干什么?(电脑出示套圈图)

师:这是什么活动?让学生介绍。

泡泡:小明投了14个圈,有9个圈没套中,套中了几个?

师:泡泡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你们能帮助他解决吗?如何列式?为什么要用14-9呢?14-9怎样算?把你的想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们,看哪一个小组的计算方法最多?

2、小组交流,探讨算法

指名回答,教师将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请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再说一说这道题。

师:今后在计算的时候,你就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电脑出示泡泡伴有画外音)

泡泡:咦,那边怎么那么热闹,同学样,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电脑出示汽球图)

3、选择算法,进行计算

(出现画外音)

(1)泡泡:哦,原来老师正在发奖品,数一数,老师手中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电脑演示分气球的过程)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怎么列式?

板书:15-9=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并让几个学生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2)师:顽皮的小泡泡又不见了,让我们找一找,它跑到哪里去啦?(电脑出示谜语图)

原来泡泡在猜谜语,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能试着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同桌互相说一说,并列式

(有13条谜语,猜出了9条,还有几条没有猜出?或者说:还差几条就猜完了?然后指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三、熟练算法,进行应用

1、看图列算式(第12页)

要求:看懂图意,独立列式,指名上台进行订正

2、圈一圈,算一算(第13页)

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圈?

四、观察算式,找出特点,发现规律

1、师: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2、除了这些,你还能写出十几减9的算式吗?谁能给这些算式排排队,让它一个也不少。(指名板演)

3、再观察,你还能发现什么? 师:那我们找到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处呢?

4、抢答练习利用找出的规律,同桌进行练习

如:学生A:13-9 学生B:4

五、游戏 小鸟找房子(第13页的图)

游戏要求:先让学生计算出小鸟身上的算式,然后和房子上的号码一一配对; 游戏形式:小组合作,全班订正;

游戏结果:有一只小鸟没有房子,同学们帮它建造一座。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图形的拼组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画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

2、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感受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

教具学具: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预习提纲

1、小组同学合作,用三角形拼四边形

2、三角形按角可以分哪几类?

3、三角形按边可以分哪几类?

4、每个三角形至少有几个锐角?

二、展示汇报交流

让学生明确

1、不是任意两个三角形就能拼成四边形

2、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四边形

3、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能拼成长方形

4、两个相同的锐角或钝角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5、用三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了梯形

三、反馈检测

用三角形拼出美丽的图案.

请各小组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美丽图案

篇4:-上学期一年级数学教案操场上P42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坡头镇安王小学

主备人:李光辉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xkb1.com

1、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2、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准备:投影、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

1、根据图意请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尝试解决“学生比老师多几人”这一问题。先拿出小圆片摆一摆,说一说,再比一比。

3、学习解决书中其它的几个问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思考: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巩固练习

1、摆一摆,填一填。先根据题目独立完成,再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

2、看图,填一填。先观察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看图,说一说“都坐下的,还有(   )把椅子空着。”

先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再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实践活动“小调查”

1、组织学生调查各自小组的男女人数。

2、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四、课外延伸 回家后,数一数,比一比家中的一些物品。

篇5: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全册左右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课题 课时进度 1课时 课型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让学生领会左、右的意义,认识左右的相对性

2、能确定物体的左右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述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集体照片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

二、摆一摆

1、积极汇报:用右手拿筷子吃饭;用右手写字……

2、积极汇报:写字时用左手压本子;吃饭是用左手拿碗

3、想一想,说一说:左耳朵,有耳朵;左眼,右眼

4、全班学生听老师的口令做动作

1、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按照课件出示的顺序摆一摆

2、想一想,回答问题

铅笔

转笔刀

尺子的左边有橡皮,右边有文具盒

尺子的左边有橡皮和铅笔,右边有文具盒和转笔刀

3、进行小组活动,大乱各学具的顺序,再已尺子为标准,说一说尺子的左边和右边各有什么。

4、积极做游戏

有的学生回答是右手,有的学生回答不是右手

可能有的学生还是不能却蒂诺左右手,有的学生说:老师,你转过身去就跟我们举的右手一样啦!

听讲,理解老师的话

5、兴致勃勃地走出教室进行户外活动

如:楼下的同学想一想,自己现在是靠游走,上来的同学在自己的左边走,不过站在他们的角度看,他们也是靠右边走的

1、大家说一说,我们通常用右手做哪些事?

Xkb1.com

2、我们通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3、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你身上还有左右配对的好朋友吗?

4、组织学生做游戏:教师说口令,学生做动作

如:左手摸右耳,左手摸右手……

1、课件演示顺序摆放好的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让学生按照这个顺序摆一摆

2、提问,引导学生回答

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

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尺子的左右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有不同意见吗?

课件同步演示:以尺子为标准确定左边有橡皮和铅笔,右边有文具盒和转笔刀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打乱顺序再摆一摆、说一说

指两个摆法不同的小组说一说

4、组织学生做游戏:左右手

跟学生面对面地站着,举起右手,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把右手放下,引导:请大家把右手举起来,判断以下老师举起的是不是右手?

新课标第一网

小结:非常正确,因为我们面对面站着,方向相反,所以举起的右手也刚好相反。

4、带领学生到教学楼梯进行时间活动,一批学生上楼,一批学生下楼,要求都靠右走。

创设情景,通过多种活动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按照课件一一对应地摆,感性体验左和右,在语言表

达中逐步学会确定物体左右位置与顺序

以学生为主题,让学生自主操作,探索、体验,获得对左右的深刻认识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左右具有相对性

渗透良好公共秩序的教育

、练一练

1、按照第2题的要求做一做,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2、自由结组,做游戏。一人发出指令,如:请站在我的左边“,另一人按指令做动作

3、看图,小组讨论,可借助学具摆一摆,或在树上花圆圈带起汽车,想一想:在右边再摆几辆车,大客车才是第5辆

汇报:一共7辆车。我是这样想的……

1、做一做(第2题)

2、组织学生两人一组做游戏(第4题)

3、出示第3题主题图,提问:从右边数,大客车是第5辆,一共有多少辆车?提示学生:有几辆车被树挡住了,看不到。

指名汇报并说明理由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左右的认识和理解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左右

铅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转笔刀

最左边的是铅笔

最右边的是转笔刀

尺子的左边有铅笔和橡皮

尺子的右边有文具盒和转笔刀

备注:

篇6:2022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学生回答春天)春天来了,小草绿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也该出来活动了,你们看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课件显示情境图)

谁能把这幅美丽的画面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学生讲故事说图意)

原来是小兔在请他的小伙伴们吃果子呢! 板书课题:小兔请客

(评析教师与学生情感接触,以谈话的形式自由交流,并正确灵活地运用情境教学,使学生融入想像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师: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思考后,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①一共有几盘果子?②一共有多少个果子?重点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果子”的问题。

(2)师: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好吗? 学生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

(3)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

(4)师:那20+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会算的学生想一想自己是怎么算出来的,其他学生可用学具代替果子摆一摆。)

组织全班学生交流算法,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师:那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学生交流。)

(评析 通过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时,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方法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能充分尊重这些差异,并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较好地体现了算法多样化。)

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请看发生了什么事情?(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学生说图意。)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把你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好吗?

(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小组引导帮助。)(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0-10=40或50-40=10。)

(评析 在学生已探索出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容易由加法类推到减法,由此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学习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师:在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

(教师再次举例说明。)(评析 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再次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师:吃完了果子,小兔子还给同学们出了几道题呢!(课件显示下图)

(学生口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2.师:小猴子、小兔子、小刺猬玩得非常高兴,又来了几只小动物,他们做起了找朋友的游戏,你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朋友吗?

3.师:它们做完了游戏,高高兴兴地去参加森林联欢会,许多小动物都来参加了。看!它们正在布置会场呢!(课件显示情境图)它们在说什么呢?

(学生叙述图意,并解答。可能出现的算法有:80-30=50(张);30+(50)=80(张)。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

师:开完了联欢会,小动物们也该回家了,你们看(课件显示)。

师:这两辆车够坐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说思考过程,只要说得合理,都应给予肯定。)

(评析 以故事的形式贯穿练习,生动、有趣、层次分明。这样设计既符合儿童的特点,又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发展,特别是“乘车”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

篇7: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进一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空间观念,学会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培养估测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练习、讨论,使学生会使用一定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准确的长度概念。

3.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究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受到锻炼,增强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4.在各种游戏中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讨论,使学生会使用一定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准确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实际测量教室的物品

师:今天,我们到学校新建的这个多媒体教室来上课,你感觉怎么样呀?

师:这里的课桌、黑板、讲台的长、宽、高都和我们教室里的不一样,那么,它们到底有多长、多宽、多高呢?谁愿意来估计一下?

师:那我们就来量一量吧!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你们可以测量这个教室里的任何一样东西。先在小组内讨论决定你们组要测量什么,再估计一下有多长,然后说说准备怎么测量,最后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分头测量。)

师:现在,到了交流汇报的时间了,哪个小组的代表先说?

师:有没有哪个组测量的也是黑板?和他们组测量的结果一样吗?

师:能告诉我,这个一米三应该怎么写吗?能让我看看你们是怎么记录的吗?

(投影仪展示学生练习本上记录的结果:1 m 3 cm,1 m 30 cm,1.3 m。)

师:还有没有哪个组测量的也是课桌的长?

师:来,把你们组记录的结果也展示出来好吗?

(用投影仪展示与上组不同的记录方法:130 cm,1米3。)

师:有这么多种记录的方法,谁能简单评价一下吗?

师:其实,在这几种表示方法中,除了1 m 3 cm是不正确的,其他的几种表示方法都是可以的,在使用的时候你可以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选择。

师:那我们一起再来测量一次,看这扇门究竟是多高!谁能出个主意,怎样才能看清多出来的是多少厘米?我们应该怎么测量?

(师生一起测量。)

师:看来,你们估计得还比较准确,这扇门的高度是2 m 10 cm。那我站在门的旁边,请你们估计一下我有多高呢?

师:你真善于观察,连我刚才测量的动作你都没有放过。

师:比较是估测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你以妈妈的身高为标准来判断老师的身高,也是一种好办法。

师:刚才,我们在测量的时候,大家使用了米尺、软尺、小尺子等测量工具,它们能帮助我们迅速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

(二)活动二:寻找并使用自身的测量工具

师:当你需要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的时候,你的身边没有现成的测量工具,你准备怎么办呢?你知不知道在你的身上也藏有许多这样的工具呢?它们虽然没有尺子测量得准确,但是在很多时候也能帮我们的忙呢!

师:你身上还有别的尺子吗?刚才那个同学把妈妈的身高作为标准来判断老师的身高,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其实,你自己的身高也是一个很好的尺子呀!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的尺子好吗?

师:现在我来布置任务,请你量出自己的身高、步长和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可以自己量,也可以找同学合作。

(学生自己量或互相合作,并将量的结果填在书上。)

师:测量好了吗?下面我们就来试验一下看你们的尺子管不管用。我请我们班的2位同学到前面来,请你估计他们的身高。

(2名学生同时上台。)

师:再估计一下这2位同学的腰围、头围是多少。知道什么是腰围、头围吗?

师:你能以自己身上的尺子为标准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进行比较,说得挺有道理的,我感觉你估计得应该是比较准确的。现在我想知道你们的腰围和头围的准确长度,要怎么测量呢?谁有比较好的方法?

(学生测量。)

师:你们测量的结果和你们刚才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师:看来,我们身上的这些尺子还真管用。我们再来试一次。你知道了自己的步长,请你以这条线为起点,估计一下10米大约到哪里,自己做一个记号。

师:再来走一走,看这10米你大约需要多少步?看着这么长的距离,请你估计一下,需要多少个同学手拉手才够10米?谁想来试一试?

师:通过这些活动,使你想到了什么?你会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正确的估计吗?

师:你们说得真是太好了,知识和能力就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练习积累起来的。希望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多做练习,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活动三:练习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有关这方面的小练习。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9页,看第3题,你能看懂吗?谁能说说看?

师:那就自己完成吧!

(学生独立完成。)

(四)活动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简单的估测和测量

篇8: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能选用适当的单位表示长度,会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意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 增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引导学生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再动手实际量一量,进一步学会使用测

2.量工具和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从而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激疑

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 长度单位:米(m)、厘米(㎝)

② 1米=100厘米 1m=100㎝

2.今天,米和厘米又来找我们做朋友,想了解同学们对它们俩掌握和应用的情况,看你能不能正确的应用米和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说:黑板的长、桌子的高等

二、互动解疑

1.黑板的长是多少?

①估一估

2米、3米、5米……

②量一量,谁估计得更准确

③分组测量,汇报结果

2.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

3.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测量时尺子不够长,量完一次就做一个句号,数数量了几次,还剩多少,最后得出结果。

三、启思导疑

1.量自己的身高、步长

①先估计,然后同桌合作量一量。

②交流讨论

2.完成试一试

①先估测

②再量一量

③最后填出具体的数值。

四、实践应用

1.在○里填上“<”、“>”或“=”。

①25厘米○ 2米 ②100厘米○1米

③51厘米○49厘米 ④98厘米○89厘米

⑤1厘米○1米 ⑥10厘米○1米

⑦33厘米○3米 ⑧6米○600厘米

2.填一填。

①1米=( )厘米 ②12米+7米=( )米

③13厘米+8厘米=( )厘米

④2米+45厘米=( )米( )厘米

⑤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⑥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估一估 量一量

先估计 再测量

不够整米,剩余部分用厘米做单位。

篇9: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一、复习引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1厘米有多长呢?请你用手比一比。

1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伸开两臂比一比。

(学生站起来比划,教师拿着米尺到学生中巡视,发现误差大的进行纠正。)

二、实际测量教室的物品。

1.想不想知道我们每天使用的课桌有多高?

请同学们估计一下你们的桌子大约有多长?把估计的结果告诉同桌,然后你们俩一起量一量,看谁估得准?(学生活动)

2.活动结束后,请学生汇报估计和测量的结果。

3.请估计准确的同学把估计的方法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估计的方法进行评价)

4.你们测量的课桌的高度是多少?

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5.活动后集体汇报。

(对于测量同样物体长度的小组进行比较,检验测量是否准确。)

三、寻找并使用自身的测量工具。

同学们,其实我们身上也有很多尺子,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的尺子好吗?

1.请同学们测量一下自己的身高。

(1)身高是指什么?(从脚底到头顶的高度)

(2)先估计,再测量。可以自己测量,也可以同桌合作。

(3)说说测量的方法。

2.测量自己的步长。

(1)步长是指什么?(脚尖到脚尖或脚后跟到脚后跟的距离。)

强调:步长是平时走一步的长度,不要刻意迈大步。

(2)先估计一步有多长,再测量。可以小组合作。

(3)谁估计的最准,请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方法。

(4)你是怎样测量的?

3.测量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

4.利用身体上的尺子进行估计活动。

刚才同学们量出自己的身高、步长和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其实这都是很好的尺子。下面老师要检验一下你的尺子管不管用。

(1)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请同学估计他的身高,并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2)再估计一下这2位同学的腰围、头围是多少。

①知道什么是腰围、头围吗?

②请估计一下两位同学的腰围和头围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

③现在我想知道这两位同学的腰围和头围的准确长度,要怎么测量呢?谁有比较好的方法?

(3)利用步长进行估计活动。

①你知道了自己的步长,请你以这条线为起点,估计一下10米大约到哪里,自己做一个记号。

②再来走一走,看这10米你大约需要多少步?看着这么长的距离,请你估计一下,需要多少个同学手拉手才够10米?谁想来试一试?

③通过这些活动,使你想到了什么?你会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正确的估计吗?

5.介绍人体各部分长度关系小常识。

四、练习。

1.P18第2题。

(1)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2)请学生估计一下小明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3)引导学生注意记录的方法。

2.P19第3题。

(1)看图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10: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一) 数与代数

1.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学生将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一些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三单元“加与减一”、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七单元“加与减三”。在这些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情境,学生将经历从具体轻重抽象出加减法算是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算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第六单元“购物”。学生将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空间与图象

1.二单元“观察物体”。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能估测和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长度。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行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园平面图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通过大量的动手做的活动,认识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并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三) 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统计”。学生将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伴交流。

(四) 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大实践活动,即:“我和小树一起长”、“小小运动会”、“今天我当家”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安排了动手作、小调查的活动,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一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进度表         .2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备注

一 28/2

1/3

2 开学教育

生活中的数  数铅笔

数豆子

二 5/3

9/3 练习

动物餐厅

小小养殖场

练习一

12/3

16/3 观察物体

桌子有多长我又长高了

估一估量一量

验收

四 19/3

23/3 加与减(一)

小兔请客

采松果

练习

五 26/3

30/3 青蛙吃害虫

练习二

拔罗卜

练习三

六 2/4

6/4 练习三

我和小树一起长

有趣的图形  认识图形]

动手做一

七   9/4

13/4  动手做二

动手做二

动手做三

动手做四 动手操作设计有趣的图案

八 16/4

20/4 整理与复习

加减法(二)买书

加减法(二)

练习四 验收一至三单元

九 23/4

27/4 练习四

发新书

练习五

小小图书馆

十一 30/4

11/5 练习六

练习六

跳绳

练习七

十二 145

18/5 小小运动会

练习

练习

练习

十三 21/5

25/5 六购物  买文具

买衣服

去商店

复习

十四 28/5

31/5 验收

七加减法三

套圈游戏

乘船 验收四至六单元

十五 4/6

8/5 乘船

乘车

乘车

今天我当家

十六 11/6

15/6 验收

统计

组织比赛

练习口算验收

计算验收

十七

18/6

22/6 买气球

练习

练习

复习验收七至九单元

十八

十九  25-29

2/7-6 复习

考试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验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数感。

3.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与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在此基础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等。

单元教学重点:

1.认、读、写100以内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与位置。

2.能运用数表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3.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语言描述100以内数的大小.

单元教学难点:

1. 运用数表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2. 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在此基础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

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数学》第二册第一章100以内数的认识第一节。

情感目标: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能力目标:

通过用不同方法数100以内各数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数感。

知识目标:

使学生会选用不同方法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点 :

选择不同数数方法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导入新课作好准备。

1备聪埃

教师问:“谁能用不同方法从1数到20?”

分别请同学回答。

2苯沂究翁猓100以内数的认识。

二、培养数感

活动一:笔宰攀数

活动目的:根据一年级学生特点及原有的认识水平,很可能已经有不少孩子会从1数到100。要给学生一个表现的机会,使学生有一种成功的自豪感。通过多种形式数数,使学生学起来感到有趣。

活动过程:

1.教师问:“谁会从1数到100?”

(请1名同学上台前来给大家从1数到100)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数出来吗?

(分别请同学上台前来2个2个,5个5个,10个10个地数出)

3.在数的过程中形式多样,可一人数,大家齐数,组内4个轮流数等。

活动二:笔小棒

活动目的: 数小棒目的是让学生做到手口一致。数时不限定方法,根据学生自己的水平自由发展,体现因材施教,在交流汇报时,让学生把数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并起到互相学习的作用。

活动过程:

1.教师:数出自己桌子上的小棒根数(100以内)。用你喜欢的方法来数。

学生各自数小棒。

2.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数的?为什么要这样数?

3.全班汇报。

活动三:笔扣子 (可用学具盒的珠子)

活动目的:通过数扣子这一环节,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哪种数法更好。

活动过程:老师在黑板上随意摆出50个扣子

1.教师问:“怎样边数边摆能让人一眼看出是多少个?”

2.学生板前边摆边数。(有的学生2个一堆,2个2个地数,有的学生5个一堆, 5个5个地数;还有的学生10个10个数数)

3.教师指10个一堆的扣子让学生推想5个十是50,6个十是多少?9个十呢?10个十呢?

得出:10个十是一百。

4.教师再添上2个扣子,问:“现在是多少个扣子,你怎么知道的?”

“52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5.教师在50个扣子的基础上再分别去掉3个、6个扣子。

问:“现在是多少个扣子?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6.学生先观察思考,同位交流,再回答。

活动四:说一说,拨一拨,写一写.

活动目的: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体会”十”也象”一”一样,是一个计数单位,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感知个位和十位的数表示不同意义.

活动过程:

1. 图写数:

2. 师说数学生拨数:

三、多种练习,保持兴趣

练习形式的多样化,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1.笔出全班人数,想想用哪种方法数好?为什么?

请1名同学下位边走边数,培养学生的数感。

2.笔镻3青蛙图:看谁数得快。

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排列特点,怎样数快?

3.庇蜗罚号氖质数

如师:49后面是多少?

生:49后面是50。

一个同学说出一个数,同位同学接数出后面的5个数来。

四、学生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数豆子

教学目标:

1.会写100以内的数,进一步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2.能对100以内的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有根据地进行估计。

教学难点:

能对100以内的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数豆子,创设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1.教师先出示盛一些豆子的杯子(内装28粒)

你能估计这个杯子里有多少粒豆子吗?(学生的说法不一)

2.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数10粒豆子,放入一个杯子中(杯子与前同)

3.现在你能估计这个杯子中有多少粒豆子吗?

我估计有20粒。

我估计有30粒。

我估计在20-30粒之间。

…….

①想不想知道谁估计的比较准确呢?怎么办?

生:数一数.(请同学数豆子.)

②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数的?

两个两个数的,一共28粒,与30最接近。

五个五个数的,一共28粒,与30最接近。

十粒十粒的数的,一共28粒,与30最接近。

4.谁能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

5.你能写出来吗?

活动二:说一说.

活动目的:使学生体会同一个数在不同数位的不同意义.

活动过程:

1.出示:

2.这两个”2”的意义一样吗?

活动三: 拨一拨,写一写.

活动目的: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体会”十”也象”一”一样,是一个计数单位,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感知个位和十位的数表示不同意义.

活动过程:

1. 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

示威各位

2. 计数器上拨出下列各数.

33          60         1 01

活动四:练习1-3

活动目的:运用不同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数位、基数的意义。

活动过程:

1.摆出26根小棒。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2.看图填空。先学生独立做,再小组交流。

3.写数。先学生独立做,谁第一做完请把你写的数写到黑板上。

活动五:小熊写门牌号。

活动目的: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发现规律,桉数的顺序填空,进一步体会序数的意义。

活动过程:

1. 永乐居民小区建成了,看小熊在写门牌号.

2. 想帮忙吗?

3. 拿起笔快写吧!

4. 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5.汇报交流结果.

活动六:做一做。

活动目的:通过抓小棒游戏,使学生对数感再次形成感性的体验。在具体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活动过程:

1.抓一把小棒,先估计有多少根,再数一数。

2.同桌互相猜一猜对方的小棒有多少根,再数一数,看谁猜的最准确。

篇11:西师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7,6加几》教案

教学目标:

1、探究7、6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提高分析、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

3、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7、6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根据一幅图中两个已知数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并理解这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的组成游戏。

2、完成数的组成和口算。

二、情境导入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许多果树都会在这个季节收获果实。秋天有许多同学喜爱的水果,你喜欢什么水果?就让我们一起去果园看一看吧。

三、互动新授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教材第78页例1图。

看图提出数学问题:有7筐苹果,5筐梨,一共有几筐水果?指生列出算式。(7+5或5+7)猜测,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会不会是一样的呢?为什么?让生经历用小棒来感知过程。

小结:这两个算式算的都是水果的筐数,所以是相同的结果。

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7+5=12

总结算法:

方法1:从7起往下数5个。

方法2:摆学具。

方法3:凑十。

方法4:凑十。

方法5:把7看做10。

10+5=1515-3=12

归纳:知道了这两个算式会有同一个结果,我们计算出了一个,就知道另一个的结果。

2、对应练习

这里还有几个果子,让我们来摘一摘吧!(出示算式)

7+4=6+7=()7+7=()

生独立练习。

指生说出你是怎样算的。

用7+4=11还能算出哪道加法算式?

小结:4+7,因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自己举出两个加数是7的算式,要求和相同。

如:

7+6=136+7=137+5=125+7=12

3、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78页例2图。

看图提出数学问题。

猪八戒有5朵花,孙悟空有6朵花,它们共有多少朵花?

指生列示。

5+6和6+5。

独立计算,并把算法与同桌进行讨论交流。

总结方法:

方法1:从6起往下数5个。

方法2:摆学具。

方法3:凑十。

方法4:凑十。

方法5:把6看做10。

10+5=1515-4=11

对比观察:想一想6加几和刚才学习的7加几有相似的地方吗?哪些地方相似?

归纳7加几和6加几的计算方法:7加几是把另一个加数分成3和几,6加几是把另一个加数分成4和几,都是把前面两个数加起来得10后,再加余下的数。

4、对应练习

师:同学们能从中发现规律,真不错。请大家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的算式。

6+6=6+8=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学习了“7,6加几”,进一步巩固了“凑十法”,课后同学们要进行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好准备。

篇12:西师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8加几》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单元内容既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本单元教学的内容是: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两步思维过程.能用凑十法正确计算8加几的式题。

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猜猜看“你真棒”手势

2、口算

9+()=108+()=107+()=106+()=105+()=104+()=1010+5=()10+3=()10+8=()

3、聪明屋

3=2+()4=2+()5=2+()6=2+()7=2+()8=2+()8+()=108+2+1=()

师指8+()=10问:8加几等于10?板书:2

4、凑十法口诀

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一起走,五五五五一双手。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启发谈话:我们已经学了9加几的加法,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凑十法)

今天我们还用凑十法来学习8加几的进位加法.(板书课题:8加几)

1、教学例1

(1)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师说:同桌交流,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生说:信息:一组领了8瓶橙汁,二组领了7瓶橙汁

问题:两组一共领了多少瓶橙汁?

信息:一组领了6瓶矿泉水,二组领了7瓶矿泉水

问题:两组一共领了多少瓶矿泉水?

师问:同学们通过第一个信息跟问题,知道怎样列式吗?(板书:8+7=)

师问:8+7这道题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现在用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同桌说一说讨论一下。

指名用小棒演示说计算方法。

(2)自主合作,探求新知

师说: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如果没有小棒,计算8+7应该怎么想呢?

把小棒放在桌子的左上角,先仔细想一想,再小组交流一下,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多。

(3)讲计算过程

请一个同学把计算过程完整地说一遍:学生边说,老师边在式子上用连线表明。

师问:

①为什么要把7分成2和5?

②计算8+7时怎样想?

引导学生说:这样想:

①先把8凑成10,把7分成2和5,

②8加2等于10,

③10再加5等于15。

(4)其他计算方法汇报

(5)方法优化

(6)总结:凑十法口诀:8加几不用怕,借个2凑成10,计算起来对又快。

三、巩固内化,发散思维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是8加几的计算方法。你学会了吗?先想想8加几怎么算。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想认识他吗?出示:潇洒哥图片。

师:今天,我们要和潇洒哥一起进行闯关游戏。

1、第一关:摆一摆,算一算。

(1)8+6=8+5=

(2)圈一圈,算一算

师说:左边摆8个菠萝,右边摆6个菠萝.(指名一个同学同时在磁铁黑板上摆圆片)

看图,自己小声说加法算式。

指名说算式:8+6=□

师问:8+6怎样想?请同学们边摆圆片边说计算过程。

指名一个同学上前边摆边说计算过程。

指名看算式说计算过程。

师问:8加6时,为什么要把6分成2和4?

(3)第二关:解决问题,看图列示

(4)第三关:开放题

8加几的算式你能写出哪些?把你想到的写在纸上。

看算式,找规律。

8+3=118+4=128+5=138+6=148+7=158+8=168+9=17

规律:

1、第二个加数每次多1,结果每次多1

2、8加几得数个位上的数比第二个数少2

四、课堂总结

1、计算8加几最主要的方法是什么?

2、8加几与9加几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乘船(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全套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下册第五部分内容中的第三课时《发新书》 教学案例(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数学一年级上册《小小运动会》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乘车教学反思

教科书第22-23页《练习二》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总结

统计天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册可爱的小企鹅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册小猫钓鱼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玩具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上学期一年级数学教案乘车P45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上学期一年级数学教案乘车P45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上学期一年级数学教案乘车P45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共12篇)】相关文章:

和复习(一)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023-02-20

星期日的安排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022-05-07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三课时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2023-04-29

有几瓶牛奶-北师大版(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设计)2022-12-31

《迟到》优秀说课稿2023-12-01

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参考2023-01-15

多边形面积计算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022-06-25

一年级数学上册《6,7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2022-11-20

有多少块糖--同数连加的现实情境 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2022-07-23

数学一年级上册《动物乐园》教学设计2022-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