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的七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3-04-28 08:18:59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郭沫若诗的七年级语文教案(通用17篇)由网友“罗云熙”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郭沫若诗的七年级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郭沫若诗的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1:七年级上学期语文《郭沫若诗》教案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四、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一、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二、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2、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

①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

②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

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3、想像过程(板书):

街灯

}→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4、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5、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教师可以明确:

a.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d.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6、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7、布置作业

①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②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篇2:七年级上学期语文《郭沫若诗》教案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四、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一、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二、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2、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

①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

②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

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3、想像过程(板书):

街灯

}→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4、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5、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教师可以明确:

a.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d.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6、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7、布置作业

①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②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篇3: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 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 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① 有感情地朗读。

② 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

① 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

② 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 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

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想像过程(板书):

街灯

} →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教师可以明确:

a.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 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 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d.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布置作业

① 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② 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静夜》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读课文

① 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 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探究学习

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b.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篇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能分辨出联想和想象。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缥缈( ) 笼罩( ) 鲛人( )疏星( )灯笼( )隔( )

2.积累词语:

缥缈: 笼罩:

疏星: 鲛人:

陈列:

课堂探究

1.诗人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如何?它与传说的故事有何不同?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谈谈《静夜》中作者表现出的理想、愿望和情绪。

3.总结两首诗,看看写景和想象有什么样的联系?

4.课内精读:《天上的街市》

(1.第1节由街灯写到明星,这是运用 的艺术手法,由明星想到“有美丽的街市”和“一些物品”,这又是运用 的创作手法。

(2.本诗既有写实,又有想像,其中,第 节是写实,第 节是想像。liuxue86.com

(3.诗中的牛郎织女与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命运有着明显的不同,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4.诗的后3节连用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5.有的同学认为“不信,请看那朵流星”一句中的“朵”字使用不当,应改成“颗”字才准确,你认为呢?为什么?

(6.从下面词组中选出一组,充分地展开联想和想像,编一个合理且生动的小故事。

(1)汉堡 小蚂蚁 红背包

(2)月亮 古树 蜻蜓

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教你唱咯咯咯

①今天这课上的,俩字儿:郁闷!

②三分钟!就剩最后的三分钟!按照安全好的,由姜雨涵作小结,谈收获,这课就结束了,天衣无缝,完美无缺呀!偏偏这个时候,这个李冒儿,今天又举了手,我就知道他要坏事,可当着那么多听课老师的面,我又不能不点他。

果然,他大咧咧地站起来,说什么黄鼠狼是有害动物。书上写的明明白白,黄鼠狼吃田鼠和玉米虫,是有益动物,我要他再读读课文,他直着脖子说:“黄鼠狼偷人类的鸡吃,是有名的‘偷鸡婆’,它就是有害动物!”我真恨不得扒了他的皮,当然,有那么多老师看着,我是不能扒他的皮的。

我只好咬咬牙说:“你的观点也不是没有道理,等下课以后我们再单独探讨,你看怎么样?”他眼角扫了扫后面听课的老师,脸憋得通红,坐下去了。好在姜雨涵的小结说得特别流畅,甜甜的嗓音把所有人都陶醉了。

③下课后,我把李冒儿盯了足足三分钟,盯得他脸紫红,头低下去,才算完。老师们也陆陆续续走出教室,校长从我身边走过时,乜斜着剜了我一眼,剜得我心里直发毛,也不知他啥意思。管了呢,五点了,幼儿园该放学了,接儿子去。

④抬头看看天,灰的,没有风,路两旁的行道树整齐地立着。没几步就到了幼儿园门口,看见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仔儿正觅食呢,老母鸡“咯咯咯”的在前边跑着,小鸡们“叽叽叽”的在后边追。正看鸡呢,突然听有人喊我:“嘿!王老师,正要找我呢。”我一看是儿子的老师,连忙陪着笑:“是李老师啊,有事儿吗?”

李老师说:“有你儿子在,能没事吗?”我一听,头就有点大。李老师也就喋喋的说开了,原来李老师今天也公开课,讲的是《小猫病了》这一课。说小猫病了,小狗狗来看他,带来了香喷喷的一盆子骨头;小兔子来看它,带来了翠绿绿的一篮子萝卜和白菜;小松鼠来看它,带来了藏了一个冬天的小松果儿。多好的课文呐,可儿子突然站起来说:老师,小猫病了,为什么不送医院呢?驴唇不对马嘴,老师这课就没法上了。

⑤正说着呢,儿子蔫巴着出来了,我连忙跟老师作了保证,牵了儿子出来。抬头看看天,灰的,没有风,行道树整齐地呆立在那儿。小猫病了,可不就该送医院吗!小猫病了你就送它鱼,也不一定顶事儿啊!我摸摸儿子的小脑袋瓜,心里正琢磨着怎么跟儿子说呢,又碰到了那群觅食的鸡,突然记起小时候祖母教我的一首儿歌:“母鸡骂小鸡,你是个笨东西,教你唱咯咯咯,你偏要唱叽叽叽”

1.通读全文,李冒和儿子代表了学校里哪一类学生?

2.读第③段,“剜”字写出了怎样的一种眼神?

3.读第④⑤两段画线句,相似的环境描写两次出现,有何作用?

4.文中引用儿歌有什么用意?

5.读第⑤段加点字的句子,假如续写,你认为“我”会对儿子怎么说?

6.本文作者是一位基础教育的研究者,你认为他写作这篇小说想表达什么愿望?

参考答案

1.诗人描写的牛郎织女生活美满幸福,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被天河隔开,一年才能相见一次。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本诗从地上到天上,由现实的情景到传说中的人和事,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对前途感到渺茫,表达了诗人朦胧的理想和追求。

诗人的想象都是以写景为基础的,如果只是写景不想象,就不会有画龙点睛之妙;如果没有写景就直接想象,就会显得突兀,不自然,似乎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二者相互融合,才能成为一个艺术整体,给人以艺术的美感。

1.联想 想像 2.① ; ②、③、④ 3.作者在诗歌中寄寓了自己美好幸福生活的理想,暗含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4.这是绝对肯定的语气,表明了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5.不应该改动。因为诗中是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所以用“朵”字更形象生动。 6.(略)

1. 不迷信老师和书本,有自己的主见

2. 刀.一样的锐利,不满、严肃

3. 两处环境描写前后照应 ,看似相同,但同中有异,前者侧重衬托“我”郁闷的心情,后者侧重暗示整齐划一、压制创新的教育方式随处可见,或答暗示姜雨涵这样缺乏创见、没有生气的乖学生随处可见。如有学生抓住“立”与“呆立”的差别,谈及暗示了“我”已经意识到教育存在的问题,即可得全分

4.用诙谐轻松的笔调,表现出“我”的醒悟

5.本题较为开放,从文末看“我”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有问题,因此,学生续写的话一定要在这一前提之下,方可得分。示例略

6.本题较为开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答题:①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和理解②鼓励孩子发表独特的看法③保护孩子固有的童心④呼唤真实的公开课课堂等(言及一点即可)

篇5: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2.、作者作品简介: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他的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话剧《屈原》等。

此诗写于19间,当时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军阀统治,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向往光明,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

二、感知内容:播放课文录音,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

三、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画面美。诗中描写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板书:街灯──明星──街市──物品──珍奇 美丽、繁华

天河──牛郎织女──来往──闲游 自由、幸福

2.作者从地上写到天上主要用了什么方法呢?──联想和想像。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过程。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类似联想,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等等。

所谓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的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结合具体例句进行说明。如从明星想到街灯,从街灯想到街市,这些是联想;可想出天上有街市,那就是一种创造,就是想像。

3.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补充背景介绍。

4、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5、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4.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着重体会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特别美。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

①第一节的“闪”“点”,写出了明星和街灯各自的特点。

②第一节的两个比喻特别美。第一个比喻的本体是“街灯”,喻体是“明星”;第二个比喻的本体是“明星”喻体是“街灯”。这是一种回环往复的比喻,读起来特别的美,而内容上又从地上联想到了天上。这两个比喻构成了从地上写到天上的桥梁或天梯,写得天衣无缝,不露痕迹,非常自然。

③后面三节,用了四个“定然”,一个“定”,表达了十分肯定的语气。明明是想像的,却说“定然”,表达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表现了作者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和追求。

④“来往”一词是因相隔天河两岸而言,“闲游”是对他们已然团聚,正在享受欢聚的快乐而言,二词的位置和配搭很准确,断不可互换。

⑤“朵”,用来作流星的量词,而不用“颗”,写出了流星的美,就像花儿一样。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本文的两首诗。

2、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第二课时

静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作者作品简介: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写于19至19,诗集中充满了“五四”时期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充满了爱国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激情。

《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当时是五四运动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的失望和悲愁情绪,但也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本课两首诗都是选自《星空》。

二、感知赏析

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第二节又写了哪些景物?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天河──海雾──鲛人──流珠。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

3、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三、讨论:

1、下面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

(回答了,“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地方”。这说明了“天河何处”是个设问句。)

2、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

(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3、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

(补充: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张华的《博物志》中还说:“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述异志》:“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 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

4、“鲛人在岸”,岸在何处?

(在南海岸边,此在“海雾模糊”之海岸,即在天上。天上有海,岸边有鲛人。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在天河岸边。)

5、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这个神话传说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像出鲛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她的神奇本领。可这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像,既含蓄,又优美。

可概括为: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四、质疑:

1、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2、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3、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五、作业:

1、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2、完成《作业本》27课。

3、预习28课。

篇6:《郭沫若诗》的教案

《郭沫若诗两首》的教案

教材分析:

这两首诗都是郭沫若先生的早期诗作,当时他的作品常常借用神话传说,加以再创造,从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作品中大胆的想像、奇特的构思,正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这两首诗歌都有这些特征:《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静夜》先描绘静谧的夜景,然后放飞想像,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所以教学时要通过朗读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同时,能让学生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2、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了解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

2、在熟读美读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复述、扩写、改写等再加工创造。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钢琴曲〈星空〉、二胡曲〈月夜〉,学生查阅郭沫若及诗集〈星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夜空,是那样神秘,又是那样亲切。远眺夜空,总会勾起人们无尽的幽思遐想。诗人郭沫若不仅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己的心灵感受夜空。〈天上的街市〉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心中所向往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二、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并按“名、时、地、作、评”确定记忆重点。

三、朗读体验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并用铅笔做上记号。

2、学生朗读,.课件打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让学生对照。

3、叫一个朗读较好的学生,配上音乐〈星空〉,诵读过程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仔细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4、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同时充分调动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诗里的想象世界。

5、全班有感情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四、探究讨论

1、.课件打出问题组,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①本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②课文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神话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③这些想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归纳明确:

①街灯(联想) 明星(想象) 天上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 牛郎织女的幸福

篇7:课文《郭沫若诗》教案

这两首诗都是郭沫若先生的早期诗作,当时他的作品常常借用神话传说,加以再创造,从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作品中大胆的想像、奇特的构思,正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这两首诗歌都有这些特征:《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静夜》先描绘静谧的夜景,然后放飞想像,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所以教学时要通过朗读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同时,能让学生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

1、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2、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了解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1、有感情地朗读。

2、在熟读美读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复述、扩写、改写等再加工创造。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夜空,是那样神秘,又是那样亲切。远眺夜空,总会勾起人们无尽的幽思遐想。诗人郭沫若不仅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己的心灵感受夜空。〈天上的街市〉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心中所向往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二、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并按名、时、地、作、评确定记忆重点。

三、朗读体验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并用铅笔做上记号。

2、学生朗读,课件打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让学生对照。

3、叫一个朗读较好的学生,配上音乐〈星空〉,诵读过程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仔细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4、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同时充分调动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诗里的想象世界。

5、全班有感情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四、探究讨论

1、课件打出问题组,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①本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②课文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神话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③这些想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归纳明确:

①街灯(联想) 明星(想象) 天上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 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③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④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五、背诵诗歌,体味语言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同时仔细体味诗歌语言好在哪里,并举例说明。

不求谈得多么全面,只要谈出自己的体会即可。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等。

小结: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2、用自己的话把诗歌的想象世界写出来。

第二课时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这样月光如水的晚上,你会有哪些遐思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这节课,让我们再随同诗人观赏奇景,驰骋想像。

1、听〈静夜〉诗歌朗诵,配上二胡曲〈月夜〉。

思考:这首诗哪部分是写实,哪部分是想象?写实与想象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节属想象,无论是写实还是想象,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2、学生自己朗读第一节,描述一下作者所描绘的夜景景象。

这是一个平和洁净的世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翠绿的.松林,还有旁近的村庄。月色白而淡,是一种朦胧的美;松林绿而浓,有一种苍劲之美。夜空明净,月朗星稀,抬头还可依稀瞧见团团白云,更有几点星星点缀天幕,似从白云缝隙漏出环境非常雅,而这种雅的氛围,是一种俗心难成的无言的教化。

3、在这样的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第二节开头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象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的海雾,想像着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

诗人面对缥缈的星空,浮想连翩。晴夜高穹,银河该在何处?站在村边松林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白色迷蒙,如烟、似雾,虚幻空灵。而银河岸边,只怕有一位鲛人对月伤心,泣泪而成珠。写作本诗时,已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

4、多么奇瑰的想像,你能结合诗的意境,发挥你的想像,探究出诗人所泣的内容吗?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或者是无穷的思念?

先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和注释来理解。接着让学生发挥想像,畅所欲言,然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理解。最后明确: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这正是诗歌的留白艺术。我们可以联系诗人当时的心境、处境,当时的社会现实,来填补这未说出的内容是怀恋亲人,期待着即将来到的甜美的团聚;是思恋家园,期待着它们走出愁雾早见清朗;是孤独、无望,期盼美好自由温柔的人间总之,这空白可填的有很多,它包含着诗人对祖国、对家园、对人民的一片深情。不同的人读着会联想出不同的美好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

让学生谈谈,然后明确: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把握好诗歌美好、恬静、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请同学朗读,思考: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的景便没有活

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五、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小结:多么奇妙的想像,多么美好的诗歌,请大家课外阅读〈星空〉,诗歌能让你更加领略生活的美好!

篇8:郭沫若诗

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 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 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① 有感情地朗读。

② 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

① 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

② 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 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

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教师可以明确:

a.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 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 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d.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布置作业

① 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② 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课前准备

第二课时:《静夜》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读课文

① 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 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2.探究学习

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b.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a.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a.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总结课文

① 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② 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布置作业

① 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② 想像练习。

在青岛崂山海滨,有一处风光秀丽的旅游景点――石老人。这里因为湛蓝的大海中有一块状如老人的大石头而得此名。请你发挥想像。写一个有关石老人的故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家乡的某一处历史遗迹,或根据自己掌握的民间故事进行拓展写作。

③ 荐阅读:郭沫若诗集《女神》。

篇9:郭沫若诗

1、《天上的街市》一诗有何思想意义?

人之所以想像天上的街市创作出这样的一首诗歌,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与作者自身的想法是有很大关系的。诗人想像天上的自由生活,正因为当时中国人民苦难深重。诗人思索着祖国人民的命运,他同情人民大众的苦难,他引导读者一起憧憬自由幸福的理想境界。作者正是因为痛恨黑暗的现实,才觉得美好的世界只有在天上,才想像天上的街市是怎样的美好,在这样的想像中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告诉人们理想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其目的在于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这首诗使那个时代的读者很自然地通过对比认识现实的黑暗,激起对理想的向往并为之而奋斗。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积极的,是被压迫人民憧憬美好生活的心声,在苦难中不失望,不消沉,他们心中自有理想,自有光明。对光明理想的向往,当然会激起斗争的热情。

2、《天上的街市》一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天上的街市》一诗语言优美,无论是想像还是用词用喻都恰如其分,充分体现了作者精妙的语言技巧。在第一节诗中,用叠字远远,同遥远比较一下,就见出好处,音律很美,用词也准确。上下两句都用了一个明字,上句是动词,下句是形容词,在字义与语音上相配相应。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现字与上句明字相互对应,准确地描摹了夜空中星星闪现的过程。点字用得好,既是点灯,必有点灯人,既有人,天上也就有个世界。点着无数的街灯,渲染了一派神秘奇丽的色彩。第二节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切物品,前一句结尾街市二字,做了后一句的起头,上下两句头尾蝉联,表现了诗人的想像思维紧密连续,序次井然,句势畅达。诗人是依据星象来作想像的,所以显得颇为真实可信,淡淡的银河看上去确是一条浅浅的天河,确是不甚宽广。既然浅,当然不甚宽广,也很合推理。诗人不用肯定句,说定然是很狭窄,而用否定句,说不甚宽广,措词很有分寸。

3、《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在想像和联想方面有什么特色?

联想的自然,想像的丰富,意境的美妙是本诗的特色。第一节,诗人由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明星。诗人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街灯,于是想像到天上的街市。远远指诗人与街灯之间的距离。远远望去,街灯和明星极为相似,这一联想就很自然。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很自然地仰望星空,由明星又联想到街灯。这一节诗句很工整,用了比喻,街灯像明星,明星像街灯,这样回环往复的互喻,相映成趣,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诗人展开了想像的翅膀,他既不满地上的现实,就在想像的天国中抒写自己的理想。第二节写天上的街市。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诗人由天上的街灯,想到天上的街市,由天上的街市想到街市上陈列的物品,想像是如此丰富而又自然而然。诗人按照自己的理想想像天上远比人间美好。作者想像出的美好的天境,无论是天街上的陈列还是作者的心情都是那样的美。三、四节中,由天上的街市进而想像天上的生活、天上的人物。诗人联想到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但是,传说中的牛郎是不自由的,他们受着王母娘娘的专制统治。诗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大胆地改造了这个民间故事。在诗人的想像中,牛郎织女解放了,他们生活得自由幸福美满。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牛郎织女不再隔河相望而只能一年一度靠鹊桥相会,他们骑着牛儿就能来来往往,专制的王母娘娘似乎不复存在,他们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天地。一对恩爱夫妻,于耕织之余,悠闲地在美丽的街市上游逛,这是多么自由,多么美满。在诗人的奇妙想像中,引进了流星,由流星联想到灯笼,结尾更有一番动人的情致。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诗人与读者亲切地交流着感情,指望着星空交谈。流星那灿烂的光芒不禁让人眼前一亮,天上的街市越发神奇美妙,令人向往,想到了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想像了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与向往,也自然地把读者带入了诗的意境当中。

4、《天上的街市》一诗中的牛郎织女的命运为什么与民间故事中的不同?

传说中的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拆散,受尽夫妻分离之苦,每年只有农历七月七日那一天鹊桥相会。而诗中的牛郎织女则可以自由地来往,可以愉快地闲游,非常幸福美满。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封建压迫的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5、《天上的街市》一诗的第一节中的灯与明星有什么意义?

从字面上来看,这时正当天黑,由街市上的街灯而产生奇妙的想像是很正常的。但细细究来其实是含有象征意义的。诗人面对的社会现实,不正处在黑暗之中吗?诗人不满于地上的现实,就在想像的天境中抒写自己的理想。灯与明景正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黑暗社会的嫌恶。这正是作者厌恶反动统治下的黑暗社会,这种厌恶的感情在诗中是含蓄而不直露的。

6、《静夜》一诗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诗境?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自己神奇瑰丽的想像,描绘出了一幅奇异的世外仙境,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写了月下的夜景,十分恬淡,令人心怡。而下一小节开始展开自己丰富的想像: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想像了美好的仙境,创设一个绝美的意境。

7、《天上的街市》一诗中作者怎样写牛郎织女?

传说中的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拆散,受尽夫妻分离之苦,每年只有农历七月七日那一天鹊桥相会。而诗中的牛郎织女则可以自由的来往,可以愉快的闲游,非常幸福美满。而且,作者选取牛郎织女为例,还在于在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是最不自由、最不幸福的人。在他们身上寄托着人民的希望和同情。举他们为例,比举孙悟空或其他神话人物更具典型性,更能深化主题。

因此,作者这样写是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封建压迫的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8、为什么说《天上的街市》既是光辉的理想赞歌,也是黑暗现实的丧曲?

《天上的街市》既是光辉的理想赞歌,也是黑暗现实的丧曲。

诗人通过对天上美好景象的想象,表达了人民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和对未来的胜利的信心,这不就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吗?

然而,这首诗的思想意义不仅限于此。正象对英雄的崇尚实质上就是对丑类的鄙弃一样,它褒扬了天上,实际咀咒了人间。从这一点看,这首诗既是光辉理想的赞歌,也是黑暗现实的丧曲。诗人之所以要热情激越地大擂光明之鼓,目的就在于催送旧中国的僵尸入土。也便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热爱祖国的血流正在诗人的胸臆之间澎湃作响。

篇10:郭沫若诗

一、诗歌朗读

老师:大家一起齐读课文题目

学生:《静夜》(声音很响亮)

老师:注意,尝试读出静夜的感觉再读

学生:《静夜》(低沉缓慢,很有感觉)

老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就在这种静夜的氛围中,自由读这首小诗

学生自由读

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有没有真的读出静夜的氛围

学生甲读

师评:送你一个词:字正腔圆其他同学是否也能注意到这几个生字新词,读得字正腔圆呢?

展示: 漏lòu 模mó 鲛jiāo

学生乙读

老师:这次同学们来评价一下

学生丙:还可以

老师:你觉得他哪里读得好?值得我们借鉴

学生丙:读出了静夜的感觉了

老师:恩,那你说还可以说明,你认为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对吗?

学生丙:对的

老师:哪里改进一下

学生丙:不仅要有静夜的感觉,而且最好融入作者的情感

老师:你试一试?

学生丙读(真的像她自己说的那样,既读出了静夜的感觉,又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老师:恩读得怎么样?

学生齐:好

老师:大家像她一样,再次齐读,如何?

学生齐读

二、感知诗歌

老师:读了《静夜》,请思考:诗人郭沫若写了静夜中的哪些景物?

学生:月光 松林 白云 疏星 天河 海雾 鲛人

老师:在这些景物中,哪些是诗人真实看到的?

学生:月光 松林 白云 疏星

老师:哪些是诗人想到的?

学生:天河 海雾 鲛人

老师:非常准确

展示: 月光 松林 白云 疏星 ――写实

天河 海雾 鲛人 ――想象

老师:那么,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准确罗列,发现天河没有修饰词

老师:恩,现在我将小诗第一节改了一改,大家看看,有什么不同?

展示:原文: 月光淡淡, 改文: 月光皎洁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朗照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白云朵朵

漏出了几点疏星 闪烁着点点繁星

学生思考,老师点拨:不知道从何说起的感觉,是吗?提示一下,大家不一定都讲出来,你可以选择其中某一个词的变化,谈谈

学生甲:“淡淡”说明月光并不皎洁,它比皎洁更能给人幽静的感觉

老师:感受非常细腻

学生乙;“笼罩”感觉是月色并不明亮,而“朗照”感觉月光明亮得已经照进松林了

老师点拨:如此“笼罩”能写出月夜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

学生乙:朦胧幽静

老师;太棒了还有――

学生丙:“团团”说明白云已经成团了,白云很浓重,而“朵朵”则不然

……

老师;是啊,不同的特点,给我们营造的意境定然不同现在,就请同学们将这种已经写出来吧把诗中意象及其特点连缀成句,写成散文化的语言因天河没有修饰词,天河就不用写进去了开始――

(学生写3分钟)

学生丁:淡淡的月光,朦胧地罩在松林上,稀稀疏疏的几点星星从团团的白云缝隙间漏下 我仿佛看到了美丽的鲛人伫立在岸边,望着远远模糊的海雾对月流珠……

老师:写得如何?

学生评;写得非常好“我仿佛看到了”,将写实和想象区分开了了

学生戊:我觉得它有的地方还不够散文化,比如“对月流珠”

老师:那你试试?

学生戊:淡淡的月光,朦胧地罩在松林上,稀稀疏疏的几点星星从团团的白云缝隙间漏下 我仿佛看到了美丽的鲛人伫立在岸边,望着远远模糊的海雾默默流泪……

老师:注意关键词:默默为什么?

学生:符合静夜氛围,就像诗人用“对月流珠”而不用“对月泣珠”的原因一样

老师:感受多么细腻!讲得多好啊!我们一起将修改好的片段读一读:

淡淡的月光,朦胧地罩在松林上,稀稀疏疏的几点星星从团团的白云缝隙间漏下 我仿佛看到了美丽的鲛人伫立在岸边,望着远远模糊的海雾默默流泪……

三、情感揣摩

老师:可是 ,天河何处?齐

学生齐问:天河何处?

老师:再问

学生齐问:天河何处?

老师:是啊,天河何处?不仅我想知道,同学们想知道,还有谁也想知道?

学生:诗人郭沫若

学生:鲛人

老师:有同学说“鲛人”,谁?有请――你知道什么是“鲛人”吗?

学生:生长在水里的神人

老师:可是,现在鲛人在哪里?

学生:在岸边

老师:所以,鲛人为什么问“天河河处”?

学生:因为它想家了

老师:为什么想家?在家的生活该是如何?

学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老师:那么,诗人又为什么问呢?我们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就知道了

(老师读)《静夜》选自诗人第二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诗人于194月和次年暑期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诗人不禁发问:(学生读) 天河河处?

老师:结合背景,大家想一想,当诗人郭沫若问天河河处时,心情如何?请同学们在纸上至少写三个词来形容一下

(学生写)

学生答案罗列:思乡、无奈、气愤、痛苦、哀伤、惆怅、迷茫、失望、渴望……

老师点拨:结合静夜的氛围,你觉得用哪些词语好?

学生A:如果真的很痛苦,他可能就号啕大哭了

学生B:气愤也很可能破坏夜的宁静,而不是简单的“对月流珠”

老师总结:是啊,淡淡的思乡、些许的无奈、十分的哀伤和惆怅、满怀的迷茫、隐隐的失望,可是纵使心中藏着一个重洋,流出来的也只能是两行清泪……可见,“对月流珠”除了鲛人,还有谁?

学生:诗人

老师: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带着诗人的情绪,再次齐读小诗

学生齐读

篇11:郭沫若诗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领悟诗歌的主旨。

2、欣赏诗歌奇妙的想象,并能在阅读诗歌时展开自己的想象。

3、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加强朗读指导。

2、领悟诗歌主旨。

3、培养想象力。教学方法:诵读法、想像法、比较阅读法。教学准备:老师准备钢琴曲《星空》、二胡曲《月夜》,学生查阅郭沫若及诗集《星空》的有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教师及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100多年前,一位唐代诗人凝望着星斗满天的夜空,有感于宫女的幽怨,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86年前,又有一位现代诗人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创作出一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沫若是笔名,四川乐山人。19赴日留学,先后接触了泰戈尔、歌德、海涅、席勒、莎土比亚、雪莱、惠特曼及北欧、法国、俄国进步作家的作品,哲学上受到泛神论的影响。19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1919―19之交,完成第一本诗集《女神》的创作,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1921年回国,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从事新文学活动。皖南事变前后,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六部历史剧,很好地发挥了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1944年3月,为纪念明末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三百周年,写了长文《甲申三百年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赞扬。1949年后担任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

四、朗读体验

1、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

2、学生朗读,课件打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让学生对照。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1)生字:缥(piāo)缈(miǎo)

(2)生词: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定然:必定这样。

珍奇:贵重稀奇。

闲游:悠闲散步。

陈列:把东西摆出来供人观看。

3、叫一个朗读较好的学生,配上音乐《星空》,诵读过程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仔细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4、学生再读全诗,注意诗歌的韵脚,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韵律美。

5、全班有感情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五、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中的联想和想象。

1、研习诗作第一节,体味联想的自然。

思考:

(1)街灯与明星有什么相似之处?作者为什么把“街灯”比作“明星”,又为什么把“明星”比作街灯?

(2)在第一节中运用了哪些动词?这些动词用得如何?请仔细揣摩。

明确:明、闪、现、点

①“明”写出了人间万家灯火(灯火辉煌)的壮观景色。

②“闪”写出了群星闪烁的姿态。

③“现”既写出了天上的明星之多,又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

④“点”字用得奇妙,它暗示了天上有人把街灯点亮了。一字传神,意境尽出。想象的翅膀便由此“点”展开了。

那么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产生了哪些无穷无尽的想像呢?

2、研习诗作后三节,体味想像的丰富和意境的优美。

(1)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诗作是怎样逐步展开想像的?

(2)课文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神话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3)这些想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五、背诵诗歌,体味语言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同时仔细体味诗歌语言好在哪里,并举例说明。

六、小结: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预习《静夜》。

第二课时

一、导语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这样月光如水的晚上,你会有哪些遐思呢?这节课,让我们再随同诗人观赏奇景,驰骋想像。

二、朗读品味

1、听《静夜》诗歌朗诵。思考:

这首诗哪部分是写实,哪部分是想象?写实与想象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2、学生自己朗读第一节,描述一下作者所描绘的夜景景象。

3、在这样的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你能结合诗的意境,发挥你的想像,探究出诗人所“泣”的内容吗?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或者是无穷的思念?

明确:第二节开头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诗人面对缥缈的星空,浮想连翩。晴夜高穹,银河该在何处?站在村边松林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白色迷蒙,如烟、似雾,虚幻空灵。而银河岸边,只怕有一位鲛人对月伤心,泣泪而成珠。

三、朗读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

2、请同学朗读,思考: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四、比较阅读:看看两首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1、相同点:

(1)创作背景:都选自于《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

(2)内容:题材: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

(3)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失望和痛苦,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4)感情:都充满了恬静美好,而又淡淡的忧伤.

2、不同点:《天上的街市》更积极、乐观一些。

五、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1、牵牛花开放了,……

2、笼中的小鹦鹉,……

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六、小结:多么奇妙的想像,多么美好的诗歌,请大家课外阅读《星空》,诗歌能让你更加领略生活的美好!

七、作业布置:背诵默写两首诗。

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

《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当时是五四运动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的失望和悲愁情绪,但也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本课两首诗都是选自《星空》。

三、写作背景介绍:

1919年5月4日,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全国展开,许多仁人志士为此热血沸腾,以为黑暗的中国从此有了新的希望。不久,“五四”运动的高潮过去了,中国又陷入了死一般沉寂的黑夜中,此时,郭沫若从日本回到祖国,目睹眼前的一切,他一度的兴奋激动变为了失望和痛苦,但他并没有悲观绝望,依然执著地寻求光明与理想,于是,他写下了这首美丽而又迷人的诗。

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并用铅笔做上记号。

(3)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学生讨论并归纳:

(1)“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就自然联想到明星(这是类似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并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这种联想具体表现出来。同理,作者看到“天上的明星”就自然联想街灯。这样描绘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1)逐步展开想像的过程:

街灯

天上的街市

明星

珍奇的物品→自由的牛郎织女

(2)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诗作中描绘了两幅令人心醉的图画:骑牛图、闲游图。“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3)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天上街市的美丽、富庶、幸福、自由体现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揭露、否定,表达了诗人对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4)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不求谈得多么全面,只要谈出自己的体会即可。

1、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

2、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

3、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等。

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第一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节属想象,无论是写实还是想象,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2、这是一个“平和洁净”的世:淡淡的月光,笼罩着翠绿的松林,还有旁近的村庄。月色白而淡,是一种朦胧的美;松林绿而浓,有一种苍劲之美。夜空明净,月朗星稀,抬头还可依稀瞧见团团白云,更有几点星星点缀天幕,似从白云缝隙漏出。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结尾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这正是诗歌的留白艺术。写作本诗时,已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联系诗人当时的心境、处境,当时的社会现实,来填补这未说出的内容――是怀恋亲人,期待着即将来到的甜美的团聚;是思恋家园,期待着它们走出愁雾早见清朗;是孤独、无望,期盼美好自由温柔的人间――总之,这空白可填的有很多,它包含着诗人对祖国、对家园、对人民的一片深情。

让学生谈谈,然后明确:

1、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把握好诗歌美好、恬静、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板书】

《静夜》

郭沫若

月夜晚景(写实):朦胧、恬静的美

鲛人泣珠(想像):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篇12:郭沫若诗

《郭沫若诗两首》。郭沫若 (1892~1978) 原名郭开贞。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历史话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蔡文姬》《武则天》等,另还写有诗集《战声》《蜩螗集》《女神》,历史论著《甲申三百年祭》《青铜时代》等。学术论著《李白与杜甫》等。现有《沫若文集》行世。

《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静夜》在写法和风格上和《天上的街市》很相似,都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转而进入想象的世界,收尾出人意料,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向往。这首诗立足“静夜”,描绘月光、松树、疏星等景物,展开联想,有一位鲛人在天河岸边对着月夜无声地流下了珍珠泪。寄托诗人的失望情绪,隐含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语文文学知识重点

1、《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他的书屋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的社会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山市,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本文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描述了山市的美景。

2、《羚羊木雕》张之路,著名作家。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魔表》《傻鸭子欧巴儿》。话剧:《双龙花盆》。童话剧:《野猪的首领》《大鼻头和黑眼圈》。小说集:《在楼梯拐角》《题王》。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

以“羚羊木雕”为线索, 通过“查问木雕――赠送木雕――取回木雕”几个情节,表现了一家人不同的心态,并提出疑问:要木雕还是要友情。要不要取回木雕是整个事件的.高潮和矛盾的焦点。

篇13:郭沫若诗

郭沫若诗两首

教学设计示例二

天上的街市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尝试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需熟悉诗人和时代背景,主要是诗人19写这首诗的经历和思想情绪。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练习,读出感情。要理解诗中所运用的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并通过练习使用这两种手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讲清联想和想象的知识,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难点:对联想和想象的区分。

3.解决方法:多举例子让同学们掌握知识。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配乐朗读磁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介绍时代背景。

2.指导、训练朗读。

3.理解联想和想象。

4.体会诗人的感情。

5.想象创新,续写《天上的街市》。

七、教学步骤

导语   “五四”高潮过后,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曾几度彷徨无定地在黄海边上踱来踱去,独自仰望常动不息的星空,从那闪闪的幽光中寻觅、追蹑始终令他醉心的理想。《天上的街市》正是展示他心目中天国乐园的一幅蓝图。

(一)明确目标

1.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2.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远大理想。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

2.生字

缥(piāo)  缈(miǎo)

3.生词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定然:必定这样。

珍奇:贵重稀奇。

闲游:悠闲散步。

陈列:把东西摆出来供人观看。

4.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女神》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一部新诗集。它确定了郭沫若在我国现代史上新诗歌奠基人的地位。

5.时代背景

本诗作于1921年10月24日,那时作者留学日本,满怀憧憬,于春末秋初两度回国,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象使他失望了。诗人凝视“缥缈”的星空,幻想出神异的世界,诗中寄托了他美好的社会理想,抨击了黑暗、丑恶的社会现实,唤醒了人民为争取自由、幸福生活而斗争。

6.通过朗读,理解、领悟全诗。

这首诗意在通过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其对黑暗社会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7.教师提问:全诗共四节,每节写的是什么?

第一节,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明星,再由星星引出了对天上街市的描写。湛蓝的夜空,街灯与明星交相辉映,说不清哪是街灯,哪是明星。诗的开头,巧妙地从街灯和明星互喻,随着迤逦远去的灯火和繁星,把读者引入“那缥缈的空中”,顿觉天上人间浑然一体,创造了一种安谧明朗的境地。

第二节,联想到天上“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这是自然而然的。接着,进一步驰骋想像的翅膀,具体描绘天上街市的神奇景象,奇就奇在这里陈列的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然而究竟有哪些珍品和奇物呢?诗人没有―一细说,恰好留给读者去细细寻味。

1.介绍时代背景。

2.指导、训练朗读。

第三、四节,由天上的街市想像到天上的生活。

在一片繁华的“天街”上,诗人更关心的显然是此间人们的生活状况。因而诗的第3、4节,便借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以印证他们生活的幸福自由。谁都知道,在原来的神话中,牛郎与织女扮演的是悲剧故事,他俩一在天河之东,一在天河之西,每年只有一次“鹊桥会”;而在本诗里,这对情侣的面目已经焕然一新,他俩骑着牛儿过银河、游天街,无拘无束地共度自由幸福的生活。这一改动推陈出新,体现了诗人大胆的想像和对幻美的追寻,反衬出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蔑弃。发人深思的是,天上的街市本是神异的幻境,诗人却把自己的愿望当作活生生的实景来描绘,而且写得如此真切,容不得半点怀疑。诗中还反复运用肯定性的词语“定然”,更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执着追求。这一切,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郭沫若独特的艺术个性。

(三)总结、扩展

本诗的重点是学习联想和想像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1.作者怎样展开联想和想像的?

诗人的联想和想像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严密逻辑的。

诗人把星空中那些看似互不相干的事情,通过连续递进的联想和想像,建立起联系,构成一个先后有序、环环相扣、和谐统一的整体。

诗人首先平视地上,仰望星空,通过联想,很自然地把人间街市的灯与天上的明星联系起来,从而架设起一条从地上街市想像到天上街市的桥梁。接着诗人神驰星空,尽情地想像天上的街市的美景:既然有街市,那必定有许多物品;既然是天上的街市,那陈列的物品必定是人间没有的珍奇。最后,诗人由天上街市想到天上银河,并由银河想到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此时,他们不再分离,而是“骑着牛儿”过河来逛街购物,那闪亮的流星正是他们夜行时用来照明的灯笼。可见,这种联想和想像极富有推理层次:“街灯、明星  街市、物品、珍奇  天河、牛郎织女  流星、灯笼”。新颖奇特而不荒诞,合理有序而不违背生活逻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想像空间。

2.诗中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牛郎织女的命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人把传说中的人物当作自己抒发

理想的对象,把自然当作神,把宇宙万物拟人化、诗化,从而使无生命的自然现象人格化,静止不动的星空动态化。在诗人笔下,一切都是神奇的:广袤无垠的银河变得“不甚宽广”而且“浅浅”,每年只得一夕相见的牛郎织女却能够自由来往。这种奔腾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表达了作者对人压迫人的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八、布置作业

1.诗中哪些是联想,哪些是想像?

答案:由街灯写到明星是联想。由街市写到牛郎女提着灯笼走是想像。

2.诗人怎样由联想进入想像?想像又是怎样逐步展开的?

答案:参见“总结、扩展”。

3.展开丰富的想像,在原诗基础上,试续写一节。

语文活动设计:续写《天上的街市》。

九、板书设计

篇14:郭沫若诗(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同学们:夜晚,仰望天空,群星闪烁,我们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甚至喃喃细语,让星星分享我们快乐、忧愁……

欣赏星空图

二、学习与探究过程

1、教学目标:幻灯片

探讨朗读技巧,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引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

从诗歌的内容探讨中,培养我们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2、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自幼博学多才,1914出国留学接触了许多进步作家作品。19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1919-19,完成第一本诗集《女神》的创作,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3、时代背景

这两首诗选自诗人第二部诗集 《星空》。1921-1923年,郭沫若三次从日本回国。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的探索和追求。

4、学生读课文,并掌握生字词

基础能力培养

缥(piāo)缈(miǎo)

陈(chén)列(liè)

珍(zhēn)奇(qí)                鲛(jiāo)

5、学习第一首《天上的街市》

听文章朗读,欣赏诗歌

体会音乐的美:      请大家聆听第一首诗歌的配乐朗诵;同时注意朗诵的节奏和重音。

6、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停顿。

温馨提示--朗读要求:

*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把握这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忧郁的感情。

*划出诗歌的节奏并标出重音。

7、三读课文(学生自读)

多中方式读课文

8、诗歌品析---问题探讨

哪些是写实?(联想)

哪些是想象

*小结: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写的夜景是如此之美,同学们开动脑筋回忆你自己知道的写夜景的诗句还有哪些?例如:李白的静夜思等,导入《静夜》夜景

9、学习第二首《静夜》

看画面用前面的'方法朗读

10. 再读课文,读出情感美:

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问题设计**

1.两次发问有什么妙处(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诗人的视野和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之中去了)

2.猜想:鲛人为何对月流珠?

是喜极而泣,或是伤心落泪?

**七嘴八舌**

大家说说两首诗的妙处:

《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中的夜空是那样奇丽可惊,那样荡人心肺。“平和洁净”世界里牛郎织女和鲛人神话传说的诠释,更显真切新美、意韵悠然,因为那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的感受。

三、课堂练习

1.练习

2.背诵这两首诗

篇15:初一语文:郭沫若诗课文

初一语文:郭沫若诗两首课文

初一语文:郭沫若诗两首课文,准备了《天上的街市》、《静夜》两首诗歌。请同学们在阅读后,看看作者是如何运用联想以及景物描写的。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篇16:七年级语文冰心诗教案

七年级语文冰心诗四首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冰心诗歌的特点

2.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3.通过欣赏优美诗文,激发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抒发的情感及感悟人生哲理.

2.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3.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构思,凝练的语言的把握则是难点

三教具和教学手段

以读开路,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母亲

一导入新课

2月28日21时,中国“文坛祖母”冰心老人在北京逝世,时年99岁,冰心老人自“五四”运动步入文坛,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她一直坚持写作,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四首小诗,藉此来纪念这位文坛世纪老人。

请学生介绍冰心老人: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闽侯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作品有《春水》《繁星》《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

提问: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

明确:温暖宽广安全等

请诵读冰心的小诗《母亲》

要求:要悟亲情,注意节奏和重音,把握亲切,舒缓的语调,请学生提出疑问,把握以下两个问题

1.“心中的风雨”指什么?

明确:内心的苦闷,烦恼,精神上的挫折。

2.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是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同时也歌颂了母爱的温暖,伟大。

请学生再次朗读并背诵。

纸船

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请大声朗读《纸船》

补充背景:

1923年求,冰心赴美留学,海浪滔滔,天风卷吹,诗人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油轮上,远离亲人,驶入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回到亲人的怀抱?诗人因强烈思念故国,亲人,越发孤独,惆怅。

指导朗读:

感情基调是思念母亲,孤独忧伤;语调是深情,低沉,缓慢。

引导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1“从不肯”“总是”有什么深意?

明确:对母亲思念很深,由来已久。

2纸船不会漂向母亲身边,“我”为什么还是不灰心“叠着叠着”?

明确:愿望能否实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排除孤独,忧伤的惟一方式。

3第三节是诗人的想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想象奇特,想象母亲梦见纸船。强烈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迁移训练:你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

交流回答:送贺卡,干家务,捶背,逗笑等。

再次朗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成功的花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成功的花》

引导学生品位语言,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并分析作用:

1“明艳”形象地突出了花的“成功”。

2“惊羡”含有惊讶,羡慕,更突出了花的“成功”

3“浸透”突出了眼泪之多。

4“洒遍”突出了血雨洒的范围之广。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

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面前,你很羡慕他吗?花的成功历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成功来自奋斗和牺牲。

请同学找出蕴含此哲理的名言,警句,俗语:

1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2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3成功的桂冠是用荆棘编织成的

背诵诗歌。

嫩绿的芽儿

我们总想活得潇洒,不辜负青春韶丽的年华,但在社会的汪洋中,应如何把握正确的方向呢?冰心这首《嫩绿的芽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嫩绿的芽儿》。

品位语言:芽儿,花儿,果儿说的话能互换吗?

明确:1不能。因为他们说的话与各自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不能。芽儿,花儿,果儿的顺序排列暗指果树从抽芽,开花到结果的生长的过程。

让学生找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并分析体现了芽,花,果的什么特征?

明确:“嫩绿”显示了“芽儿”健壮,旺盛和朝气。

“淡白”蕴涵“花儿”朴素,简洁,不追求华丽的外表。

“深红”象征“果儿”丰硕,甜蜜,美丽。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

诗人以植物的生长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背诵诗歌

归纳冰心诗歌的特征:

短小随意,情丽,深沉;寓有诗意,格调柔和。

板书设计:

(一)

母爱:温暖宽广

纸船:思念母亲

(二)

成功的花:奋斗精神

嫩绿的芽儿:充实自己

篇17: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二)能力训练点

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

3.根据想像扩写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刚健清新、气势雄浑的诗意美以及云鬓黄花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1.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学生易记易背,课前要求学生先背诵,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2.能复述,扩写成改写故事,理解详写和略写的好处,找出对比和排比的句子并能说出运用修辞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致家喻户晓?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

2.难点

本文的材料安排为何有详有略。这一点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

3.疑点

木兰之所以“不用尚书郎”仅仅是因为不贪图荣华富贵吗?这一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介绍分析。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录音磁带、《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歌曲磁带及录音机。

2.有条件的可转播关于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节目。

3.投影仪及文学常识、名句、重点词语理解的胶片。

4.学生将重点词语、句子制成知识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1.熟读全诗,看文章可分成几个部分。

2.重点分析前三部分,这是故事的发生、发展和高潮部分,看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第二课时

1.分析剩下的课文,全面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改写文章。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中国的一部古代文学名著搬上了银幕,轰动了世界,大家知道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吗?对,是《花木兰》。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到底有什么魁力,以至于风靡世界,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木兰的最初雏形――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二)明确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大致情节。

2.通过分析诗歌,理解木兰的形象。

(三)整体感知

l.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2.速读课文,将诗歌分成四部分,每部分用四个字简单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一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一6段)凯旋而归。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背景介绍

关于《木兰诗》产生的年代,有多种说法。从诗中的地名看,诗的时代背景,当与北魏和柔然的战争有关。而游牧民族强悍尚武的社会风气则是它产生的社会基础。

2.诗的结构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的。

3.分析第一部分,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

(1)文章一开始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文章一开始写的是木兰的忧愁情态:“唧唧复唧唧”,而不是直接写木兰从军的原因。这样写有两个好处,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优?为何愁?②能使文章简洁。如果从起因开始写,将相当复杂。

(2)从第一段春,木兰的身份是什么?“当户织”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辛勤劳动

的女子,而不是侯门小姐,这为下文替父出征奠定了基础。

(3)木兰到底为何如此忧虑呢?(让学生自读第二段找答案,然后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讲述。)

原来此时国家有战事发生,召木兰的父亲入伍,可是父亲年纪大了,家里又没有成年的男子可代父亲入伍。

那木兰可以替父从军,又愁什么呢?

古代歧视女子,女子没有地位,要求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法律不允许女子入伍。

是否毫无办法?聪明的木兰想出了什么主意?

女扮男装。

女扮男装,冒着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上战场面对的将是死亡,但木兰一片孝心,为了自己的父亲,死有何惧?

大家对照自己想想,你是怎样对待父亲的呢?与木兰一比,是否有所感悟?

(4)思考一下这两段叙述木兰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人物在这段时期心理活动起伏很大,同学们试着把握一下。

忧虑(唧唧复唧唧)――反复思考――下定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5)第三段,写木兰紧张地做准备工作,迅速从家出发和奔赴战场途中的见闻感想。先就“愿为市鞍马”做文章,用排比的句子,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要嗦地写呢?为什么不写在一个地方买齐?

这样写有以下几个作用

①写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要采买上好的用品。

②战事紧迫,时间紧张,渲染出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

③这是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诚如谢榛所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话》)联想我们曾学过的'一首乐府歌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东西南北的铺排,看似重复,却写出了鱼在莲叶间嬉戏的情景和人们采莲时愉悦的心情。

(6)思考:赴边途中是详写还是略写?(略写)详写什么?(心情。)

通过几个地名的转换,便概括了整个行程:家――黄河――黑山。两次在“黄河”和“黑山”宿营的描写极婉转地形容出一个初离父母出征的少女的新奇感受,听到黄河流水,听到燕山胡骑,都不由让她想起父母的呼唤,对父母的思念情深意长。

教师范读第一部分,并指导学生背诵。

4.分析第二部分。

高度概括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这段只有六句,却写了三个阶段――途中、战中、战后。

(l)读课文。找出哪句写途中,哪句写战中,哪句写战后?

途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战中――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战后一一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我们重点欣赏写“战”中的两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十个字,就写出了十几年的战斗生涯,可谓字字千金。这两句的含义是什么?写出了怎样的意境?“朔气传金拆”意为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风凛烈,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想一下,她在想什么呢?

思父母,思姐妹,思家乡,甚至思念她的织机……

木兰又在做什么呢?从“寒光照铁衣”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正穿着铠甲,和战友们一道在边防线上巡逻,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

(3)木兰在战场上表现如何?文章中没说,但我们想一定是智勇双全。根据①这么多年,女扮男装本被发现。②从下文的暗示中也可以看出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五)布置作业

1.想像一下,木兰在战场上会遇到什么情况?她会怎样处理?

2.为什么把战争过程写得如此简略?

(六)板书设计

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2

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 设计

闻一多太阳吟读后感600字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作文板书设计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草尖上的奇思妙想中班美术教案

苏教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单元教案

卧看牵牛织女星小学作文1000字

学生课外必读书目推荐

苏教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单元教案

郭沫若诗的七年级语文教案
《郭沫若诗的七年级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郭沫若诗的七年级语文教案(通用17篇)】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2022-12-14

高中生必读优秀作文2022-09-13

第六单元《奇思妙想》教学设计简案2022-10-02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理想的作文精选2024-04-01

七年级上册五单元作文:妈妈的唠叨62022-04-29

《雨巷》名家点评2024-03-28

古代字典常识2023-08-19

天上的街市七年级语文教案2023-04-08

七年级语文天上的街市教案2023-07-14

《天上的街市》教案设计202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