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时百分数练习课(练习六)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共19篇)由网友“妄惘碎”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第六课时百分数练习课(练习六)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欢迎阅读借鉴。
篇1:第六课时百分数练习课(练习六)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运用百分数表示事物。
能力目标: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问题
情感目标: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让学生说说百分数的含义
二、指导练习
1.教科书第73页第3题
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最后全班讲评
2.教科书第75页第8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明白“成活率”指的是成活的棵数与所有植树总棵树的百分几。
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3.教科书第75页第10题
先让学生明白“优秀率”的含义,鼓励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4.教科书第75页第11题
先看表,弄清题意,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全班讲评
授课教师:
教学过程备注栏
5.教学“实践活动”
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体会百分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然后鼓励学生分别总结生活中使用百分数和分数的例子,结合具体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作业设计教科书第73页第1、2题
【板书设计】
“成活率”指的是成活的棵数与所有植树总棵树的百分几。
第七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及时思考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概括和整理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感情。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的概括和整理能力
【教学难点】 对所学知识及时思考和整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指导整理
1.学“你学到了什么?”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并用简单的语言对每个单元进行概括。
学生进行交流然后汇报
教师鼓励学生富于个性的整理方式,并于全班讲评。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汇报,学生自评通过交流从而解决问题。
二、指导练习
1.练一练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7页1题
教师个别指导全班讲评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7页2题
教学过程备注栏
让学生自评
然后请学生自己出题进行练习
三、总结
教师请学生试着小结并补充
四、作业设计教科书第77页3、4 、5题
第八课时 整理与复习 (二)练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整理与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
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 百分数的应用
【教学难点】 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整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查漏补缺
针对学生的作业问题进行归纳
全班讲评
二、指导练习
2.练一练
a)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7页6题
先鼓励学生估计谁的体积大
然后进行计算反馈讲评
2)让学生估计两个正方形体积相差多少?然后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自评
3.教科书第77页7、8、9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进行解答
教师讲评
教学过程备注栏
4.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进行调查,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注意让学生说出估算培养估算意识的形成
强调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三、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77页10题
第九课时 数学与购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并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发展估算意识。
能力目标:体会解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情感目标: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发展估算意识。
【教学难点】 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进行合理估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一家人去超市购物的情境
电脑课件提供所购物品种的价格表
1提问:
估计花了多少钱?
二、思考交流
1.鼓励每一个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2.小组讨论分析
让学生分组对各种策略加以比较与分析,体会几种策的特点
3.全班展开讨论
交流各种不同的策略,分析每一种策略的思路和适用性
让学生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三、开发思维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合理策略,鼓励学生尝试说明估算的思路
数学学科(五年级)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教学过程备注栏
四练习
指导“试一试”
第1题
引导学生看懂情境,单价不到13元,2千克应不到26元,所以店主错了。
第二题
先让学生明白“八折”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对打折后的价格进行估算。
五总结
六、作业设计教科书第77页10题
【板书设计】
数学与购物
估计花了多少钱?
【教学反思】
“数学与购物”中的“估计费用”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教材创设了一家人去超市购物的情境,提供了所购物品的价格表,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解决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综合应用的知识,探索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教材中提供了5种不同的估算策略,其目的有二:一是对常见的估算策略进行总结;二是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教学时,在呈现问题情境后,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索、交流等活动主动地进行学习,鼓励每一个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估算策略,并在小组内对各种策略加以比较与分析。
第一种策略是将最高位加起来,称为“去尾法”;第二种策略是将个位上的数字进一,称为“进一法”;运用这两种方法可以做出结果的范围。第三种策略是“四舍五入法”;第四种是“凑十法”第五种部分加数分别相加凑十法。教学时,要对这几种主法进行分析比较,体会这几种策略的特点。生活中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策略。如果学生还有其他的估算策略,只要合理,我们都应给予肯定。但要鼓励学生尝试说明估算的思路。教学时,我们既要鼓励学生探索多种估算策略,也要把握好度,不宜为了追求策略多样化而人为造出许多策略,需要使学生明确应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理的策略。
篇2:第六课时练习四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
能力目标:
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观察、操作中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练习巩固知识。
【教学准备】实物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一节我们对第四单元的内容进行练习。
二、教学新知:
1、练习四第1题:求图形的体积可以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
2、练习四第3题:让学生应用体积单位的进率、单位换算等知识来判断。
3、第4题,填上适当的体积单位。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填上适当的单位,进一步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交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画一下。
4、第5题:通过计算可以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体会虽然结果相同,但表面积和体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可以结合实物指一指、说一说。
5、第7题:使学生理解两个图形所占的空间就是这两个图形的体积。
6、第8题:注意要把4厘米化为0.04米。
答案:45×28×0.04=50.4(立方米)
50.4÷1.5 = 33.6(车)
考虑实际情况,需要34车。
三、课后练习:第2、7、9、10题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板书设计】
练习四第3题让学生应用体积单位的进率、单位换算等知识来判断。
第8题 45×28×0.04=50.4(立方米)
50.4÷1.5 = 33.6(车)
考虑实际情况,需要34车。
第七课时 有趣的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观察、操作中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水槽、水、不规则石头。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设疑导入
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
请问:
(1)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
(2)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的物体并不是正方体或长方体,比如手表、发夹等等。那像这样的物体还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吗?那怎么办呢?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测量橡皮泥的体积
(1) 你有办法测量出橡皮泥的体积吗?你为什么会想到用这种方法呢?
(2)学生动手捏一捏。
(3)师小结:同学们都知道要把不规则形状的橡皮泥捏成正方体或长方体,从而直接用公式计算出它的体积。那是不是求所有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都能像橡皮泥一样捏一捏就行了呢?
2、测量石块的体积
(1)每组拿出一块石块,小组相互讨论,你们组需要哪些测量工具,准备怎样进行测量呢?
(2)小组汇报测量方法,并回答怎么会想到用这种方法呢?
(3)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测量方法。
(4)各小组到讲台前自选测量工具,开始测量,看看哪组的同学合作的最默契,测量的最快?
(5) 汇报测量结果,之后问:
a.说说你测量完了以后,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
b.为什么要把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只浸没一部分行不行?
c.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测量方法吗?
d.谁能说一说每种方法都有些什么共同点呢?
(6)小结:原来我们是把不规则形状石块的体积转化成可以直接测量计算的物体的体积,然后再用公式进行计算。
三、综合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
(1) 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苹果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
(2) 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积是40平方厘米,放入一块铁块后水面升高了4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3)一个底面积是60平方厘米的长方体容器里面放了一块石块,把石块从水中拿出来的时候,水面下降了3厘米,求石块的体积?
2、智力大闯关
(1)第一关:想办法测量鱼缸的容积。
(2)第二关:想办法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
(3)第三关:想办法测量一块不规则木块的体积。
四、总结全课,提出思考
1、总结全课
同学们,在今天的这节课上你有些什么收获吗?
通过你们的集体合作,还有你们的奇思妙想,都能巧妙的测量出像石块,黄豆这些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同学们,如果要你给今天的课取一个名字的话,你会取什么呢?
2、提出思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不规则形状的物体,是不是所有的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都能用我们今天课上所用的没入水中的方法测量呢?为什么不行?那这些物体的体积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测量呢?同学们,你们课后好好思考一下,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2×1.5×0.2=0.6(立方分米)
【教学反思】
《有趣的测量》是测量不规则形状的物体的体积,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在教学时,我出示一块不规则形状石块、一块长方体木块和一块正方体木块,让学生说说怎么知道它们的体积。学生很快说出求长方体、正方体木块的体积的方法。至于石块,它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怎么知道它的体积呢?我先让学生观察,猜一猜它到底有多大,然后让学生讨论设计测量方案。在交流讨论结果时,学生有的说出了教材呈现的两种方案,有的说称一块能测量出体积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石块的质量,算出每克石块的体积,再称这块要测量石块的质量,就可以计算它的体积……我对学生设计的方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选择教材上呈现的两种方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明白这是把不规则石块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的水的体积。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又能帮助学生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3:第五课时练习六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灵活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性质的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小数的性质。
1、下面个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1.80 0.250 703.050 17.000
60.0 0.060 300 80.040
学生互相交流。
集体交流。
2、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0 0.080 1.750 29.00
10.830 20.10 0.0350 80.040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说说你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0.5400 30.6 80 10.200 60.0
0.5040 3.60 8.0 1.20 0.0600
指名回答。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钱数改写成两位小数。
2元5角 7角 1元零8分 35元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
对1元零8分和35元进行重点分析。
二、小数的大小比较。
1、谁能说说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做P37的第6题。
指名回答比较的方法。
3、做P38的第9题。
从表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信息?
利用这几天学的知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 中能填几?
7.31> .4 0.542<0.5 3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互相交流。
集体交流。
三、全课总结:今天着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六课时 数的改写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将大数改写为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数,掌握点小数点的方法。
2、培养学生理解空间想象能力。
3、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数的改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非整万、非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对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将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数。
60000 250000
800000000 500000
学生改写,说说改写的方法。
小结:这些数都正好是整万和整亿的数。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数的改写。
二、新授。
1、出示例8的(1)
把3844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多少?
师将384400和60000及250000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384400为非整万的数。
学生集体读数。师:这个数里有多少个万?剩下的就是几个几?
师:你知道如何改写吗?
学生试着改写,指名说说改写的方法。
师:把这个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万”做单位的数,小数点点在了哪个位置上?然后呢?
提问:如果要你将一个非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做单位的数,小数点应该怎样点呢?
3、出示例8的(2)
把149600000改写成用“亿”做单位数。
学生试做。
说说改写的方法,分析149600000的组成。
试一试:在八大行星中,水星距离太阳最近,大约是57910000千米。水星离太阳大约是多少亿千米?
师:这道题要我们做些什么事情?
学生试做,发现问题。师:你有什么问题吗?
师:这个数比1亿小,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整数部分应该是几?
小结: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40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改写的。
2、教材P40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改写的。
说说这道题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
第七课时 求近似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近似数的精确程度,即理解“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百分位”的含义。
2、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知识过程的能力。
教学重点:
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对近似数的精确程度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将下面各数改写成整百、整千的数。
180 320 5100 3900 69000
刚才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把这些数改写成整百、整千的数?
引出课题。
二、新授。
1、出示例9。
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大约是1.496亿千米。
(1) 精确到十分位是多少亿千米?
师:精确到十分位就是说保留几位小数?
师:用什么方法求近似数?
师:精确到十分位我们应该看哪个数位进行四舍五入?
师:1.496亿千米和1.5亿千米用什么符号连接?(强调“≈”号)
(2) 精确到百分位呢?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强调近似数1.50末尾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
(3) 比较:1.5和1.50的精确度。
你认为谁更精确些?为什么?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求近似数跟以前学的有区别吗?(都是精确到哪一位,就看它的后一位进行四舍五入。)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平均距离大约是38.44万千米,保留一位小数大约是多少万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集体订正。
2、求下面各小数的近似数。
(1)7.54 0.365 2.962(精确到十分位)
(2)0.158 6.454 0.503(精确到百分位)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每一小题抽出一个数进行具体分析)
3、填空。
252158人=( )万人≈( )万人
144310人=( )万人≈( )万人
107848人=( )万人≈( )万人
指名回答,说说改写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在求近似数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第八课时练习七
教学目标:
1、巩固将数改写为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数的方法以及求近似数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精确度的理解。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下面是世界各大洲的人口情况。把它们先改写成用“万人“做单位的书,再改写成用”亿人“作单位的数。
洲 名 人口/人 人口/万人 人口/亿人
亚 洲 3769000000
欧 洲 725000000
美 洲 854000000
非 洲 832000000
大 洋 洲 31000000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2、写出表中各小数的近似数。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3.8215
9.9674
1.0495
二、提高练习。
1、教材P6的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交流。
集体订正。
2、王强参加飞行员体检时,量得身高是1.748米,体重是65.25千克。他的身高精确到百分位是多少米?体重精确到个位是多少千克?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指名回答,集体交流。
3、,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30670000吨,其中稻谷产量160656000吨,小麦产量86488000吨,玉米产量115830000吨。把它们改写成用“亿吨”作单位的数,再保留一位小数。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指名回答,集体交流。
三、全课总结:今天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教师再一次的巩固数的改写及求近似数的方法。)
篇4:综合练习课(第六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十三的第 11~18 题
教学目的:通过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的综合练习, 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回答
1.6 × 50 0.52 + 0.15 0.9 ÷ 0.15
3.8 + 4.7 0.6 × 0.04 8 - 5.7
7.2 ÷ 0.6 2.6 - 0.52 1.4 × 60
2、出示下列各题
75.6 ÷ 13.5 - ( 3.6 + 1.78 )
〔 15.2 + ( 8.4 - 4.5 × 0.8 ) 〕÷ 1.6
请两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集体订正,着重说明计算顺序
二、列综合算式练习
1、做练习十三的第 11 题
先让学生自己看书弄清题意,在练习本上做这两道题。 然后请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特别注意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要使用中括号。
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三的第 12 题
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做,然后集体订正。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计算的,特别是如何使用括号。
教给学生缩句法。
三、解答应用题练习
1、做练习十三的第 13 题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然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三的第 14 题
教师:这道题要求我们用两种方法解答。大家先仔细看看题目, 想一想,要求一共要用多少天,可以有哪两种不同的思路?
请一、两名学生说一说,再让学生自己做在练习本上。 如果学生能想出另外的解法,要给予表扬。
3、做练习十三的第 17 题
教师:这道题要求补充上问题,编成三步应用题,再解答。 大家想一想,补上什么样的问题才行?
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4、做练习十三的第 15 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提示:得数保留整数。
四、小结
今天我们又进行了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的综合练习。 在列综合算式时,要注意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括号。 在解答两步以上计算的应用题时,要注意认真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有时还可以想一想有没有其他不同的解法,使解答的过程更简便。
五、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 16、18 题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感:
行程问题(一)(第七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58 页例5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 1~3 题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 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并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结合解题方法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有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具:演示“相遇问题”的活动教具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口答题:张华每分走 60 分,走了 3 分,一共走了多少米?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2、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以前我们研究了人或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 今天我们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 要研究两个人或物体运动后相遇的情况,看谁学得快,学得好。(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二、教学准备题(P58上)
1、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教师读题后设问:这里讲的是几个人的运动?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回答后教具演示
2、填写表格,教具活动演示, 师生共同研究两人行走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情况,把数据填写在表格里,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1)教具演示,张华走过的路用红色线段表示,李诚走过的路用绿色线段表示。
教师提问:两人一分钟所走路程在图上分别是哪一段? 路程和是多少?两人还相距多少米?
(2)用同样的方法演示:两人继续同时出发,再走一分钟、二分钟,当再走二分钟的画面为:(略)
学生自己填表
(3)教师指着线段图和表格提问:张华和李诚 3 分钟走的路程分别是多少?怎样求他们走的路程和?行了三分钟,两人的距离是 0 米,这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懂得:张华和李诚走了 3 分钟,两人之间的距离为 0 米时,走完了全程。表示他们相遇了。
(4)教师板书“相遇”后提问:张华和李诚相遇了,他们所走的路程和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体会到张华和李诚相遇时, 两人走过的路程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距离。
3、研究解法
(1)教师把准备题改为求两地距离的应用题。同时,把线段图下的“ 390 米”改为“ ? 米”。
(2)教师提问:怎样求张华和李诚 3 分钟人行的路程呢? 数量关系式怎样?
引导学生理解“张华 3 分钟所走的路程+李诚 3 分钟所走的路程=两地距离”,算式为: 60 × 3 + 70 × 3 = 390 ( 米 )
(3)研究第二种解法
演示:表示张华和李诚在第一、二、 三分钟所行路程的线段分别移动、合并在一起。
教师结合演示提问:怎样求两人三分钟所走的路程?算式怎么列?
(4)引导学生得出:两种解法思路不同,结果相同,而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其中第二种解法比较简便。
三、教学例5
1、出示例题5及线段图(略)
2、指名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指出:“相向”、 “同时”和“相遇”是指两个人或物体的运动方式和结果, 在行程问题中是很重要的条件,在解题中切勿忽视。
3、提问:求两家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什么?
4、请全体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尝试练习,指名两个学生板演。
5、反馈矫正,说出两种解法的思考过程。(1) 65 × 4 + 70 × 4
(2) ( 65 + 70 ) × 4
四、巩固练习
1、教材做一做第 1、2 题
指名读题后要求用两种方法解,只列式,不计算。
2、变式练习。把教材做一做 1 ,改为:
李明和小龙同时从某地出发,相背而行,经过 5 分两人相距多少米?
引导学生解答并得出:虽然他们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 但是它的数量关系和相遇问题是一样的。
3、完成课堂作业:练习十四第 1、2、3 题
4、及时纠正错误
五、小结(略)
六、板书(略)
七、教后感:
行程问题(二)(第八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60 页例6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 4~8 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使学生掌握相遇求时间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答“相遇求时间”的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会用综合式求相遇的时间
教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练习
做练习十四的第 4 题
2、做第 60 页的复习题
先画线段图,再请学生口答这题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提问:怎样检验答案的正确性呢? 指名回答
改编:把问题与相遇时间 3 分对调,改编成例6
二、新课展开
1、把线段图上的条件与问题改编
2、根据数量关系,怎样求相遇时间? 指名回答
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
3、根据例5的第二种解法想一想该怎样解答?
问:每经过 1 分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
到相遇时两人共走了多少米?
经过多少分两人可走完这 270 米,可以怎样计算?
4、让学生列式解答
5、讲每一步含义
50 + 40 表示两人每分钟所行的路程
270 ÷ ( 50 + 40 ) 表示相遇时间
因为两人 1 分钟走 90 米、270 米里有几个 90 米
这需要走几分钟,实际是包含除法。
6、练习P61做一做
做完后请几个同学分析一下自己的解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四第 5 题
从北京到沈阳的铁路长738千米。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北京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59千米,沈阳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64千米。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练习十四第 6 题
两艘军舰同时从相距948千米的两个港口对开。一艘军舰每小时行38千米,另一艘军舰每小时行4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艘军舰可以相遇?
重点指导学生画线段图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 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这恰好与上节课学的“已知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和相遇时间求路程”的题目是相反的应用题。 根据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和“路程÷速度=时间”, 在解答相对同时出发的相遇问题时,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数量关系。
板书关系式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四第 7、8 题
六、板书(略)
七、教后感:
篇5:第六课时与练习(1)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与整理以及练习与应用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以学过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加深对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以及数学规律的认识。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这一单元,你了解了什么规律?学会了哪些计算?
学生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二、练习与应用
1、口算练习
学生独立口算,集体订正。
2、第2题
引导学生将后面六栏中的两个因数分别与第一栏进行比较,明确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那么积也随着乘或除以几,从而初步体会积的变化规律。
3、用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师计时,并巡视指导,集体交流,指名说说计算方法。
4、第4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判断哪几题的商小于1,再通过计算验证开始的判断是否正确。
5、第5题
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改写方法,弄清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再决定小数点是向右移动还是向左移动。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整理与复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在计算小数乘、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全班交流。
篇6:百分数练习课(教科书第73页,练习六)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课题)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运用百分数表示事物。
2. 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问题
教学重点 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分数、百分数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备注栏
一、复习旧知
让学生说说百分数的含义
二、指导练习
1. 教科书第73页第3题
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最后全班讲评
2. 教科书第75页第8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明白“成活率”指的是成活的棵数与所有植树总棵树的百分几。
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3.教科书第75页第10题
先让学生明白“优秀率”的含义,鼓励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4. 教科书第75页第11题
先看表,弄清题意,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 全班讲评
授课教师:
教学过程 备注栏
5. 教学“实践活动”
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体会百分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然后鼓励学生分别总结生活中使用百分数和分数的例子,结合具体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73页第1、2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整理与复习(第一课时)教科书第76页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通过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培养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及时思考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概括和整理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的概括和整理能力。
教学难点 对所学知识及时思考和整理
教学准备 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备注栏
一、指导整理
1. 学“你学到了什么?”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并用简单的语言对每个单元进行概括。
学生进行交流 然后汇报
教师鼓励学生富于个性的整理方式,并于全班讲评。
2.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汇报,学生自评 通过交流从而解决问题。
二、指导练习
1. 练一练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7页1题
教师个别指导 全班讲评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7页2题
海口市第九小学 - 学年度第 二 学期
数 学 学科( 五 年级)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教学过程 备注栏
让学生自评
然后请学生自己出题进行练习
三、总结
教师请学生试着小结 相机补充
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77页3 4 5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篇7:第六课时通分(练习)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课本练习十二第8-11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掌握分数基本性质在通分中的运用,能熟练而灵活地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学生自由练习互相说一个分数,再通分。
学生汇报 纠错
二、集中练习
1、教师出示: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可以安排为擂台赛)
a、 21/21和31/26 5/7和4/5
b、 8/9和4/7 1/3和4/9
请同学评讲
2、课本练习68页第九题 把下面分数填入合适的圈内
比1/2大的分数有:
比1/2小的分数有:
师生讨论:怎样快速的分类?
自由说一个比 1/2的分数。并说出理由。
三、拓展练习
小明:我10步走了6米, 小红:我7步走了4米。问:谁的平均步长长一些?小组讨论,明确解题步骤。
四、课堂总结
第七单元 统 计
第一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P74-75复式折线统计图例题 ,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条形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这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那是怎样的呢?
2、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又能知道什么?重点引导学生对两个城市的降水量进行比较。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我们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呢?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题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提问:根据第一幅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
根据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指名口答。
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么办?
引导: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复式条形统计图,那么这两幅统计图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书)
3.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表示的意思
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二)、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二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
教学内容:
P77--79统计练习十三2-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综合练习
1、出示P77第2题
(1)学生看图后独立思考:哪种电话的用户多?2003呢?
(2)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从折线的走势上来判断;计算每种电话用户与19的差,进一步检验作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3)看这这张统计图,你还想到什么?学生交流。
2、我国的经济在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出示第3题。
(1)这张图统计的是什么?
(2)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增长幅度最快?计算机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3)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完成P78第4题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学交流。(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长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为开始发芽的时间比较晚。但从第8天起芽的生长速度就和根大体上是相当的)我们在农学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请你也来做个小科学家,坚持观察一种植物,并做好记载。
2、完成P78第5题逐题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条折线中相应点的关系进行判断。
3、独立完成P79第6题,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例
(2)交流,互相评价,进一步掌握绘制的方法和技巧。
(3)讨论交流问题。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一道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四、全课总结
1、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2、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球的反弹高度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第72-7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测量球的反弹高度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的有关知识的理解。
2、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完成实践活动,增强合作意识。
3、让学生体验活动的愉悦,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
篮球、足球、排球各4个,四把米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体育课上同学们都喜欢玩球,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数学知识来球,有兴趣吗?
二、引导探究
1、提问:这些球从高处落地后会怎样呢?在正常情况下,球的反弹高度会不会超过下落高度?(板书:反弹高度 下落高度)
2、教师动作示范,学生观察球下落过程,提问: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一样吗,弹性一样吗?不同球的反弹高度一样吗,弹性一样吗?
三、带着问题实验操作
1、学习书上示意图,指名说说实验步骤以及注意点。
集体交流并板书:定(下落高度):100厘米、150厘米、180厘米。
落:注意球的上沿与高度标记齐平。
观察,记号,量一量:注意,取整厘米数。
计算并小组讨论。
2、组员分工:落球人员,测量人员,观察人员,记录人员。
3、实验操作。
4、计算。
5、小组讨论。(提示:把表示两者关系的分数化成小数比比看)
小结:同一种球从不同的高度下落,它的反弹高度是不一样的,但表示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大致是一样的,也就是弹性是一样的。
四、第二次合作实验
1、学生再次合作作实验。
2、计算结果
3、讨论
4、集体讨论后小结:
不同的球从同一个高度下落,其反弹高度一般是不同的,同时表示相应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自然也就不同。
五、你知道吗?
1、自主阅读。
2、指名说说引起球的反弹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3、算一算比赛用的篮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
六、总结:
谈谈你这一节课的收获。
篇8:第六单元百分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课题 练习五 教时 (35)
学 习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况,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巩固所学知识,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学 习
重 点 会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1、计算练习
2/7×4/5÷1/2
5/9×6/15÷4/9
(1+1/15)×10
98÷(1/15÷2/7)
2、练习五.2
本题是求长方体的体积
1、练习五、3
本题难点是长方形的宽没有直接给出,因此需要借助题中的信息求出长方形的宽学生进行分析题意。
独立解决。
2、练习五、4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鼓励学生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3列出算式: 45-45×3/5
或:45×(1-3/5)
3、练习五、5
○1说一说本题:题意
○2说一说你调查和收集到的一些资料
○3通过计算,感到环保的重要性。
学 生 活 动
集体反馈
学生独立计算
学生需要借助题中的信息求出长方形的宽学生进行分析题意。
独立解决。
4、练习五、6
○1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2找到数量关系,等量关系
○3独立进行解答
○4集体订正
二、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8、9、10题。
板书设计
练习五
2/7×4/5÷1/2
5/9×6/15÷4/9
(1+1/15)×10
98÷(1/15÷2/7)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仍然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为此只有大量的练习。
课题 练习五 教时 (36)
学 习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况,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巩固所学知识,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学 习
重 点 会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复习旧知
1、计算练习
2/7×4/5÷1/2
5/9×6/15÷4/9
(1+1/15)×10
98÷(1/15÷2/7)
二、练习五.2
本题是求长方体的体积
1、练习五、3
本题难点是长方形的宽没有直接给出,因此需要借助题中的信息求出长方形的宽学生进行分析题意。
独立解决。
2、练习五、4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列出算式: 45-45×3/5
或:45×(1-3/5)
3、练习五、5
○1说一说本题:题意
○2说一说你调查和收集到的一些资料
○3通过计算,感到环保的重要性。
学 生 活 动
学生独立计算
学生需要借助题中的信息求出长方形的宽学生进行分析题意。
独立解决。
4、练习五、6
○1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2找到数量关系,等量关系
○3独立进行解答
○4集体订正
二、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8、9、10题。
板书设计
练习五
教学反思
课题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百分数的认识(一) 教时 (37)
学 习
目 标 1.经历从时间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百分数。
2.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 习
重 点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体会百分数的必要性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教师结合自己学校的足球对的数据呈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体会百分数的比要性,从而引入百分数,(教师板书)
二、教学百分数的读写
写作22% 读作:百分之二十二
三、介绍百分数的意义
1.教师通过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比如各种酒类的浓度表示,让学生体会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相比关系,不表示一个数的值,所以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者百分率。
2.练一练
让学生结合百分数的意义进一步说明上面题目中百分数所代表
的具体意义。“罚点球”其实就是求一个人的进球率,“哪个品种发芽情况好”指的是发芽率。
三、教“读一读 说一说”
五、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 生 活 动
学生观察情况图后,说一说图中的数字信息和数量关系。
学生从图中找出相关信息,要解决的问题。
2.学生自己解决“比一比”中让学生罚点球问题,接着讨论“哪个品种发芽情况好” 的问题。学生讨论后汇报。
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比如各种酒类的浓度表示,让学生体会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相比关系
1让学生看课本插图,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每个情境百分数的意义。
2.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并在全班交流。
四、练习
让学生自己完成,全班讲评。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一)
教学反思
篇9:第六单元百分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百分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从时间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百分数。
能力目标: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
情感目标: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1.让学生课前收集百分数的资料。
2、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揭示课题
师:课前让同学们找生活中的百分数,找着了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百分数。(板书:百分数的认识)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受百分数
项目
姓名 投中次数
陆老师 16
姚 明 13
①出示:在一次投篮大赛中,
项目
姓名 投中次数 投篮次数
陆老师 16 25
姚 明 13 20
师:根据现有的数据你能看出陆老师和姚明谁投篮更准吗?为什么?(不知道投篮次数)
②电脑继续呈现:
师:现在可以比较了吗?
③邀请学生一起参加比赛
项目
姓名 投中次数 投篮次数
陆老师 16 25
姚 明 13 20
×××
项目
姓名 投中次数 投篮次数 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
(投中的比率)
陆老师 16 25
姚 明 13 20
××× × ×
师:必须知道这位同学的什么条件况?(投中次数和投篮次数)
补充数据,出示表格:
师:观察这张表,我们三人投中次数各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
师;能一眼看出我们三谁的投篮水平最高,谁的投篮水平最低吗?你打算怎么办?
项目
姓名 投中次数 投篮次数 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投中的比率) 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
陆老师 16 25
姚 明 13 20
××× × 10
师:三个分母为100的分数表示什么。
屏幕显示:陆老师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 。姚明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 。
×××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 。
师: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由什么好处?(便于比较)
师:因为便于比较,日常生活中产生了百分数。我们可以把这些分母是100的分数都写成百分数。(显示百分数的形式)
师:这三句话中的百分数都表示什么呢?
板书:都表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百分之几
三、自己动手,尝试探索百分数的意义。
师:因为百分数便于比较,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演示)师:拿出老师发给你们小组的表格,从自己找的百分数或老师提供的百分数中找出一个你们觉得很有意思的百分数,通过讨论,小组合作完成这张表格。
百分数意义调查研究表
摘录
这个百分数是( )和( )比较的结果。
这个百分数表示( )是( )的( )。
四、学生交流,正确构建百分数的意义
生交流、展示
师:欣赏了这么多的研究成果,你知道百分数表示什么了吗?
板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师:这句话中有几个数?(两个)对,其实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种倍数关系。百分数又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齐读概念)
五、基本练习,全面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师:认识了百分数的意义,我们一起来看这样几道题如何解决。
1. 练一练:下面每个大正方形都表示“1”,图中涂色的部分和没有涂色的部分各占“1”的百分之几?
2.试一试:根据下面每个百分数的意义填空。
①学校合唱队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45%。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是( )︰100。(沟通百分数与分数、百分比的关系)
②六年级一班学生的近视率是20%。(沟通百分数与百分率的关系)
( )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0%。(通过这句话你还想到了什么百分数 由此及彼)
③一本书已看了40%(开放性)
( )是( )的( )%。(还可以怎么填?)
六、找异同,深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动画演示:认识了百分数的意义,欢欢和迎迎两个同学发生了争论。
1米长的绳子,用去了 ,还剩下39%米。(一个说对,一个说错)
师:你赞成谁的意见?为什么?
讨论得出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区别
分 数是特殊的分数 既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具体数量。
百分数 只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并不表示具体的数量。
七、提高练习,充分体验百分数的意义
1.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108% 45% 98% 99% 100% 55% 2%
①小明的爸爸是个著名的牙科医生,经他主治的牙病治愈率达到( )。
②一个工厂从一批产品中抽出200件,经过检验,有198件合格,合格率是( )。
③某车间经过技术改良,现在每月的产量是原来的( )。
(问:为什么选择108%?其它百分数合适吗?)
④一本书已经看了( ),还剩下全书的( )。
⑤我国神舟飞船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发射全部成功,发射成功率是( )。
2. 甲:我们学校的女生人数占49%;乙:我们学校的女生人数也占49%。 这两个学校的女生人数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七、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作业设计
课本第66页第2、3题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意义: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写作22% 读作:百分之二十二
【教学反思】
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和分数,特别是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这一内容是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和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百分数对于学生来说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少已有过接触,比如:及格率、出勤率、投篮命中率等等。所以对于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地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中我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我组织学生讨论本班几个男生投球命中率的问题,在比一比谁投篮水平最高的过程中引出了百分数,此时,学生已经隐约之中感悟到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为了比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学生已初步感悟出百分数的含义,也初步感受了比较数据时使用百分数的好处。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但思考的时间不足,主动探究不够。
今后还是要注意教学的一些环节的处理,比如百分数的读写法涉及到教学的规范性,最好还是教师示范给学生看比较好。
篇10:第二课时 练习八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和整数加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计算方法的正确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回忆复习
1、口算下列各题:
0.7+0.3 0.65-0.25 6+0.34
1.6-0.4 4.5+0.5 0.82-0.42
0.83-0.5 9.2-6 2+2.8
3.4-3.1 17.6+3.9 3.6+2.4
0.45+2.85 0.73-0.23 14-3.9
2、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中的信息说说能想到些什么,可以求哪些问题,再让学生根据问题合理选择信息并列式计算。
3、用竖式计算
7.5-3.18 0.51-0.37 4-0.82
5.26-4.75 13-3.9 8.04-7.4
每个同学选做两题,比速度更要比正确率,做得全对的同学予以鼓励。
4、练习八的第3题
可以结合线段图让学生说说对前3个问题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自己补充问题:问学生你还想到了什么?
二、基本练习
1、“小小诊所”:练习八的第4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2、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八的第六题,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去思考该用什么方法去做。
练习八的第九题,解决前三个问题后,还可以结合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这一天中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上升最快,上升了多少度”,“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下降得最快,下降了多少度”等问题,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练习八的第十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并要求说说每题的思考过程,再让
学生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
三、提高练习
练习八的思考题
可以先根据“5.1减去一个两位小数得2.76”,算出作为减数的两个小数应是2.34。再用5.1加上2.34,然后可得到正确的结果。
四、课堂总结:在计算小数的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篇11:第二课时练习十七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教学重点: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算一算,比一比。
12 ( ) 2.4 =
0.72÷ 1.2 = ( ) 0.24 ÷ 4.8 =
0.12 ( ) 0.024 =
二、新授。
1、妈妈购买萝卜和西红柿的单价和用去的钱如下表。(小黑板)
品种 萝卜 西红柿
单价(元) 0.55 1.2
总价(元) 1.1 3
买萝卜多少千克?
列式。 1.1÷0.55=
提出:把这道题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除数要乘几?
被除数呢?
将除数变成整数时,被除数的小数点怎样移动?怎样补“0”?(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2、试一试
买西红柿多少千克?
3÷1.2=2.5(千克)
2.5
1.2 3 0
2 4
6 0
6 0
0
3、总结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第一步应做什么?怎样移动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最后怎样计算?
小组讨论。
三、练一练
先说出下面各题怎样移动小数点,再计算。
0.16 9.6 6.8 34 0.25 5
1、练习十七。
完成第一题。
集体订正。
2、计算并用乘法验算。
6.1÷ 0.05 1.8÷0.24
3、实际应用。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一个鸵鸟蛋约重1。5千克。一个鸡蛋约重1。5千克。一个鸵鸟蛋的重量是一个鸡蛋的几倍?
四、课堂总结:你对你今天的课堂表现有何评价?
第三课时 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快速地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2÷0.8 42÷0.7 2.6÷0.13 4.8÷0.04
0.81÷0.09 72÷0.6 6.3÷0.09 2.4÷1.2
指名回答,说说6.4÷0.08是怎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的。
二、综合练习。
(1)练习十七 第6题
左边一组题蕴含了商不变的规律;另两组题蕴含了商的基本变化规律。
(2)练习十七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一组一组地比较计算,比较每题商和被除数的大小,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3)练习十七第8题。
指导学生利用第7题发现的规律直接作出判断,再适当要求说明
判断的理由。
三、实际应用。
1、 火车 超音速飞机 火箭
0.025千米/秒 0.5千米/秒 4.5千米/秒
(1)超音速飞机的速度是火车的几倍?
(2)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食品厂加工一种蛋糕,每个蛋糕需要用5.6克白色奶油和2.5克
彩色奶油。某天加工的这种蛋糕共用了彩色奶油100克,你能
算出一共用了多少可白色奶油?
先独立计算,再说说是怎样想的。
3 计算器算出下面的食品每千克各是多少元?
虾片 鲜奶片 核桃仁 米饼
160克 3.2元 80克5.1元 200克8.5元 250克6.7元
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 10. 12题。
篇12:第五课时 练习九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数学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
教学难点:
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说说本单元我们共同研究了哪些内容。
通过学习有哪些收获与感受?
2、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用竖式计算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点?
比整数加减法有哪些注意的地方?
3、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吗?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1题:
口算时也要让学生说一说部分题的注意点和计算方法,特别是进位加与退位减,以及被减数的数位不够的情况与结果末尾是0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形象的复习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2题:
由于题目较多,可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些,然后集体订正,学生也要说出列竖式的注意点,并列举计算中一些典型的错误,让学生在改错中更深刻的体会计算的方法。
3、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
提醒学生认真分析每道题目的数据特征,并合理地选择相应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把整数的运算定律通过合理的迁移,最终能熟练地应用在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4题:
结合示意图理解题意:
竹竿的高度分成几个部分的和?
现在已知几个部分?
第三部分的高度就是什么的高度?
怎样求池水的深度?
用什么方法?列出算式并解答。
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5题:
先简要介绍钙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再让学生看着统计表说说各种食品每1000克中的钙含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分别解答相关的问题,并提出问题。
6、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6题:
教师首先讲解,让学生弄清当日水位、警戒水位的含义以及水位上升下降的表示方法;其中 “水位变化”栏中的数字是与前一天比较的差值。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有关正负数和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里,比前一天多就是正数,比前一天少则是负数。
7、完成练习与应用的思考题:
先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有关知识和基本规律;
引导学生利用列表的策略进行解答。
集体订正。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增长了哪些知识?
这些知识就是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啊,小数加减法的运用还远远不止这些呢,你还能在我们的身边找到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吗?课后去找,比一比谁找得最多。
篇13:第三课时练习七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看懂统计图,体会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能力目标:使学生在看懂统计图表、分析数据、简单推断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统计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情感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难点】 在看懂统计图表、分析数据、简单推断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整理本单元的内容。
二、基本练习
1、教科书第90页第1题。
(1)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讨论:用什么统计图表示比较好?并说出理由。
(2)同桌合作,完成折线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
2、教科书第91第2题。
先让学生说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再解决第(2)个问题。
3、教科书第91页第3题。
(1)让学生计算出每个店营业额的平均数。
(2)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应该关闭哪个店?”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观点,但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学生能否用数据有理有据地说明理由,而不必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评判。
三、巩固练习
4、教科书第91页第4题。
先让学生自己读图,再组织交流。
四、作业设计 《新同步》
板书设计 每题的演算过程
第四课时 练习七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练习中位数和众数的作用。
能力目标: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情感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进一步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难点】 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体会每种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答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其他同学评议和补充。
2、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评议和补充。
二、教学练习七。
1、第一题。
⑴、投影仪出示统计表,用什么统计图表示去年凉鞋销售量的变化情况呢?引导学生讨论,指名说出理由。
⑵、因为这里要表示去年凉鞋销售量的变化情况,所以要用折线统计图。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⑶、组织学生讨论其他两个问题。
2、第二题。
先让学生说说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再计算其它问题,全班交流。
3、第三题。
⑴、让学生计算出每个店营业额的平均数。
⑵、组织学生讨论应该关闭那个店?
4、第四题。
出示两个统计图,让学生读图,交流图中的各种信息,教师适时引导。
三、课堂总结,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
练习七的练习课
第三题 甲:(7+7.6+6.4+5.6+4.8+3.2)≈5.8(万元)
乙:(2+2.6+3.6+3.8+4.6+5.6)=3.7(万元)
第四课时 了解同学
篇14:第四课时蛋白质含量练习课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练掌握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能力目标: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类推、迁移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进行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
【教学难点】 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类推、迁移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把百分数化成小数
75% 12%
2、、把百分数化成分数
34% 15%
二、 练习内容
1、 用分数表示下面题的商
9÷11= 16÷ 12=
14÷21= 39÷ 26=
思考: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2、 把下列数按从大到小排列
72.5% 7/9 0.7255 0.755
3、想一想、填一填
2/5=( )%=( )(小数)
9÷6=( )/( )=( )%=( )(小数)
4、 判断
(1)0不是自然数。
(2)1个0.1与9个1/10的和是1。
(3)12/15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4)因为4/5比6/7小,所以4/5的分数单位比6/7的分数单位小。
5、某小学今年植树600棵,根据下面的条件求出去年植树多少棵。
(1)去年植树的棵数是今年的80%。
(2)去年比今年少植30%。
三、教学小结
通过本课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课时 这月我当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用百分数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在现实生活的应用价值。
能力目标:在经历数据调查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统计的联系。
情感目标:体会百分数与统计的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百分数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百分数与统计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先用等量关系表示各题中的数量关系,再列式计算
(1) 我校有女生450人,占全校人数的 。
(2) 一段铁丝剪去 ,刚好是3米。
(3) 一桶油倒出20千克,刚好占全桶油的 ,这桶油有多少?
师:解答这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怎样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用同样的思路和方法来继续学习。
二、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家是谁当的家,你了解你家一个月的支出情况吗?请简单介绍一下。
师:如果让你去当家,你会如何支配家里的支出?
师:“当家”中的学问可多了,你们想弄清“当家”中的数学问题吗?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
2、揭示课题,板书:这月我当家。
三、探究新知
(一)收集数学信息和问题
师:假如老师想对你家的家庭月支出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而且能一目了然,你会怎样做呢?(生:制作成统计表)
师:同学们,老师也是当家的,你们想知道老师家的家庭月支出情况吗?
课件出示统计表:
食品 服装 水电气 书报 其他 合计
钱数/元 500 100 125
占总支出的百分比 40% 8% 2%
师:这就是老师家的家庭月支出情况统计表,但是很遗憾,统计表被弄脏了,其中一些数据看不清楚了,你们愿意帮老师找回看不清的数据吗?
1、读懂统计表里的内容
师:仔细观察,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老师家这个月有哪些项目的支出?
师:这个“合计”是什么意思?
2、提出数学问题。
师:统计表里需要你们帮老师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
水电气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之几?
书报支出多少钱?
其他支出多少钱?
其他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之几?
老师家这个月总支出了多少钱?
合计占总支出的百分之几?
师:你们都找到了表中的一些数学信息!那我想了解你们对40﹪是怎样理解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 “总支出“就是“合计”,也就是各项支出的总和。
(二)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师:同学们刚才提出那么多的问题,你觉得先解决哪个问题比较好?为什么?
那么怎样解决呢?请同学们静静地思考再动笔算一算。
2、交流、汇报
(1)把自己解决的问题与同桌间交流。
(2)指名汇报
师:谁能说说哪个问题能先解决(生:老师家这个月总支出了多少钱?)
请大家认真分析表内数据间的关系,找到等量关系并写出来,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答。
师巡视,指名不同算法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并说说解题思路与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
方法一: 方法二:
解:设这个月总支出是X元。 解:设这个月总支出是X元。
总支出×40%=食品支出 总支出×8%=服装支出
40%X=500 8%X=100
X=500÷40% X=100÷8%
X=1250 X=1250
方法三: 方法四:
500÷40%=1250(元) 100÷8%=1250(元)
3、比较算法的异同。
师:黑板上的几种算法,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4、对比
师:同学们,请认真思考,我们在解决“老师家这个月总支出了多少钱?”这个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和复习中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有什么联系?
5、小结:其实,百分数应用问题就是分数应用问题,就用解决分数应用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来解。因此,今天所解决的就是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不同的算法,明确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确百分数应用问题就是分数应用问题,就用解决分数应用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来解。 ]
(三)把统计表补充完整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老师家这个月的总支出是1250元。总支出1250元实际上也是什么?那剩下的问题会解决吗?
1、让学生独立把表格填写完整。
2、全班交流反馈。
四、巩固应用
1、填一填
(1) 学校里男生人数占51﹪。
( )×( )=男生人数 ( )÷( )=全校人数
(2) 果园里桃树棵树是梨树的120﹪。
( )×( )=桃树棵树 ( )÷( )=梨树棵树
(3) 五年一班今天的的出勤率是98﹪。
( )÷( )=98﹪ ( )×98﹪=( )( )÷98﹪=( )
2、
类别 本数 占总数的百分比
科技类 2400 20%
故事类 3600
学科类 50%
(1)学校图书馆共有多少本书?
(2)请把上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项 目 钱 数/元 占总支出的百分比
日常生活 1100 40﹪
娱 乐 400
其 他 ?
3、把表格补充完整。
4、一套西服按六五折出售的价格是260元,这套西服的原价是多少元?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四、全课总结
作为一家之主的感觉?
【板书设计】
这月我当家
统计表:
食品 服装 水电气 书报 其他 合计
钱数/元 500 100 125
占总支出的百分比 40% 8% 2%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对比认识方法,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学习新知做铺垫,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注意教学理念,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类推和知识迁移,在本课中有鲜明的体现,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很好方法。教给学生解题思路是值得借鉴的,本课中,“在已知条件中,首先找单位“1”的量,接着想数量关系式;最后列式。”的教学环节,使学生们学生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与沟通,是完善思维过程的一个体现。比较,是一种辩证的认识方法,也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我在本课教学中,精心提供思维材料,引导学生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与沟通,完善思维过程。
新授之前,旧知铺垫:出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类型应用问题。在已知条件中,首先找单位“1”的量,接着想数量关系式;最后列式。通过大量练习,学生能够自主地利用这三句话,展开思路来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问题。
对比完成新知内容。通过旧知铺垫,学生可独立完成“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类型。通过对比,使学生用同样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用方程或算术法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巩固练习展开思维。我设计的练习一环节,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用更多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应用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思维过程。
成功的课堂离不开师生间和谐的交流和平等的对话。没有对话和交流就没有真实的互动,只有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学生才能得到真切的体验和收获。
篇15:五年级数学下册《百分数练习课》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百分数练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运用百分数表示事物。
2.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问题
教学重点
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分数、百分数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栏
一、复习旧知
让学生说说百分数的含义
二、指导练习
1.教科书第73页第3题
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最后全班讲评
2.教科书第75页第8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明白“成活率”指的是成活的'棵数与所有植树总棵树的百分几。
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3.教科书第75页第10题
先让学生明白“优秀率”的含义,鼓励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4.教科书第75页第11题
先看表,弄清题意,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全班讲评
5.教学“实践活动”
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体会百分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然后鼓励学生分别总结生活中使用百分数和分数的例子,结合具体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篇16:第七课时与练习(2)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及计算规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
2、培养学生认知计算、自觉验算得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小数乘除法的应用练习。大家有信心吗?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6题。
先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再让学生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应用题7、8。
教师出示题目,指名读题,让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3、完成第9题。
指导学生看懂票据。
师:从票据中,你都了解了哪些信息?
由合计金额与面粉总价的差,推出色拉油的总价;再由面粉和色拉油的总价分别推出面粉的单价和色拉油的数量。
提醒学生在计算时可以把表中的小数化简。
4、完成第10题。
结合生活实际,讲清“零售价”与“进货价”的含义,让学生明白事理,再根据要求分别解答。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三、全课总结:你对你这节课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篇17:第五课时与练习(1)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交流学习后的体会。
2、帮助学生适当整理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
学生适当整理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学生说一说本单元学习的复式统计表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复式统计表与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能呈现更为丰富的信息,而且还便于比较不同项目的数量)
2、学生说一说填写复式统计表和画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二、巩固练习
1、教科书P114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审题,说说知道了那些信息?要我们做什么事情?
分析统计表。
学生填表,并交流从表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提问:我国的人口数是125909万,你能算出平均每人占有的耕地大约是多少公顷吗?
2、你知道吗?
CAI:学生阅读
目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还不到实际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是加拿大的十九分之一,居世界第60位以后。而且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再加上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人均耕地面积还在减少。因此,保护根底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3、教科书P115的第2题。
学生观察统计图,从图上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请你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分组进行提问。
集体交流。
4、教科书P115的第3题。
说说题中都告诉了你哪些信息?
你认为在统计图中应该怎样表示红队和蓝队的呢?
集体交流。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四、课后作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并完成教科书P116的统计表与统计图
第六课时 整理与练习(2)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的巩固。
教学难点:
学生的组织。
教学过程:
一、游戏规则。
把一个正方体木块,一面写上“1”,两面写上“2”,三面写上“3”。抛正方体木块,每人抛20次,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每人抛的“1”“2”和“3”超上的次数。填好统计表和制作好统计图。
二、分组。
学生按小组为单位分组。
组内进行分工:记录员、填表员、画图员、发言代表……
学生操作,师巡视,引导学生完成。
三、汇报。
每一组的代表进行发言,组员也可以进行补充。
分析统计表与统计图。
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
四、全课总结:对每组的合作进行评价。
第七课时 了解周围的家庭
教学目标:通过对自己生活情况的调查,巩固统计知识的运用;通过此次活动,提高学生的节约与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数据的收集。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提前一周了解一下自己家附近的10个家庭最近依次水费、电费、电话费以及燃气费的交纳情况,并想办法记录下来。
二、交流阶段。
四人一组,分别把自己调查的情况在组内交流。
全组讨论:
1、把每个成员表格设计的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并选出一个最好的进行全班交流。
2、对选出的统计表的情况进行分析。
全班交流: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可补充发言。
三、节约与环保教育。
CAI:播放一些 水资源、电资源、油资源等的短篇,结合学生调查的数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从而进行节约与环保教育。
四、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篇18:第二课时复式统计表练习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生熟练的认真填写复式统计表,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感受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调查活动的内容
1、本校各年级男生、女生人数。
2、调查本小组同学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情况,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的各组人数。
3、调查自己所在年级的两个班,学校田径运动会班机的得分情况。
二、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
1、小组分工合作,整理调查到的有用的数据。
2、小组分工合作,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学男、女生人数统计表
性别
人数
年级 合计 男 女
总计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三、完成练习第4题
1、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数据适当进行整理,然后全班交流。
2、明确这里所说的体育达标是指最后的一次。
3、小组分工合作,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五年级---------同学体育达标情况统计表
年 月
成绩
人数
组别 合计 优秀 良好 及格 不及格
总计
第一小组
第二小组
第三小组
第四小组
4、你还了解到你们班同学体育达标的哪些情况?
四、完成练习十九第5题
1、你们学校最近一次田径运动会是什么时候召开的?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学校田径运动会班级得分情况统计表
班级
得分
项目 合计 ( )班 ( )班 ( )班
总计
短跑
长跑
跳高
跳远
投掷
2、从表里你知道些什么?
3、你们班得分情况怎样?对你们半的体育老师和体育委员你有什么建议?
4、分析哪些项目有优势,哪些项目比较弱,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篇19:电影院/练习课(一)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课题 3 教时 三 (14)
学 习
目 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并经历这一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学 习
重 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复习铺垫
2、结合以上各题,说说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授新课
1、引入谈话。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它与上一节课虚伪系内容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在探索过程中曲发现它,并掌握它。
2、教学例题。
(1)出示课本主题图。
(3)提出问题:这是21排26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告诉我们什么?
(6)探索笔算。
第一种方法:口算法,26×20=520,26×1=26,520+26=546
第二种方法:简便运算,26×21=26×3×7=78×7=546第三种方法:笔算,26×21=546
2 6
× 2 1
2 6 ………1排有多少个座位。
5 2 ………20排有多少个座位。
5 4 6 ………21排有多少个座位。
三、课堂活动
四、巩固练习
1、课内作业。(课本第32页“练一练”的1-4题)
第4题,是一道简单的应用题,这一题的难点在于时间单位的统一,要让虚伪上理解:为什么要把1时转化为60分,才能进行列式计算。还要注意时间的进率。
五、作业设计
1、小黑板。
2、“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对应的练习。
学 生 活 动
1、计算下面各题。
16×11 12×14 32×21
(2)认真审视主题图,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一共有500人来电影院;电影院里的座位一共有21排;每一排一共可以坐26人。
(4)想一想:怎样列式,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1×26 或 26×21
(5)估算结果。
1、打开课本,看书,有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进行个别辅导。也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帮助。
2、课本第31页的“试一试”。
第1题,首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结果。
第2题,用竖式计算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伴交流。
第3题,注意“第17届”中的“17”,预防学生拿来列式计算。
板书设计
列出算是:21×26 或 26×21
笔算,26×21=546
教学反思
利用前面学习的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迁移,学习新知,重点解决进位的情况,非常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课题 4 教时 三 (15)
学 习
目 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理、计算方法。
2、能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 习
重 点 进一步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理、计算方法。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基础练习
二、专项练习
1、出示计算题:54×36
2、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5、6题。
第5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伴之间互相检查、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订正。
(1) 第6题:这是一道探究的数字模式规律的探索题。先
3、利用所发现的规律,这算一算。
12×25和16×25
4、总结谈话。
着重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程序,注意点。
三、巩固练习
小黑板的作业。
四、作业设计
“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对应的练习。
学 生 活 动
1、口算。(1) 20×10 30×20 40×30 400×30(2) 13×20 15×10 18×30 120×40
2、计算。
(1)32×23 26×42
(2) 2 4 5 2 4 6
×1 3 ×3 1 ×2 2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检查;
提问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要注意什么;
先独立计算,再从中发现规律。解决步骤:
先 独立计算第(1)小题中的8个计算题。
观察每一组算式,说说发现了什么
根据发现的规律,得出:
12×25=300 1200÷4=300
16×25=400 1600÷4=400
接着再让学生完成课本第6题的第(2)题。
板书设计
计算。
(1)32×23 26×42
(2) 2 4 5 2 4 6
×1 3 ×3 1 ×2 2
教学反思
学生对自己当小老师出题考大家兴趣很浓,而且在出题的过程中,分清楚了进位和不进位的情况,由于给了学生探索的空间,学生解答38*25的方法很多。
课题:练习课(二) 课时:三 (16)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熟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经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 会进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会进行两位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就知,提高能力。
这节课,我们来运用刚刚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
练习课(二)
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类型和计算方法。
提示,帮助学生回忆,整理。
1、完成教材33页第1题,熟悉口算。
2、完成教材33页第2题。选数填空,结合具体情境,培养策略意识。
3、完成教材33页第3题,搞清楚隐含的条件:1分钟,注意时与分的单位换算。
4、完成教材33页第4、5题。
5、讲故事引出:哪把钥匙能开万宝箱?教材33页第6题。
教师引导学生解题。
步骤:
(1) 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
(2) 独立解决。
问:看谁的方法最简便,最快找到钥匙。
两种策略:
A 可以计算
B 估算:只有28*19的计算结果在500与600之间,所以只有它能打开万宝箱。
C 看哪个算式的各位数相乘是2。
6、教材34页第7题:看清题意,不用计算,你有什么好办法判断对错?
引导学生不必计算,运用估算进行判断,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鼓励学生进行思考。
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列综合算式。 明确学习内容。
两位数乘两位数类型:
!、乘法是整十数的。
2、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
3、两位数乘两位数要进位的。
竖式计算方法:
从乘法的个位起,用乘法的个位数依次乘两位数的每一位数……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和进位。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想,能否把题中各数的0先暂时划掉,来进行选数填空。
3、每组一个代表板书,其他人练习本完成,集体订正。
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思路,独立完成。
自由发言,归纳小结。
用两种方法,学生任选一种进行解题,鼓励比较两种方法的便捷程度。
独立思考,分析、归纳。
1、估算法。54*24=450(错)(把54看作60,24看作30,60*30=1800,正确结果应小于1800。)
2、估算法判断此题:37*84=318(错)
原因:37看作40,84看作80,37*84≈3200,所以可以判断出这道题计算错误。
教学反思:
在练习课上,没有满足学生只把题解答出来,而是注意了培养学生的解题的策略意识,能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老师没有从头到尾讲。请学生当老师给同学讲自己的思路,学生非常喜欢,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 第六课时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 第五课时与练习(1)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 一下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第六课时百分数练习课(练习六)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共19篇)】相关文章: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解决问题(二)》教案2023-05-13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022-05-04
六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教学计划2022-05-06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23-09-24
2022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22-05-06
一下数学教案多些,少些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2022-09-08
2022年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2-12-08
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2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023-10-05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2023-11-07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023-10-06